人民调解工作经验

2024-05-09

人民调解工作经验(精选8篇)

篇1:人民调解工作经验

在规范中改进 在继承上创新

不断探索和建立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

宁波市鄞州区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东、西、南三面与宁波市区接壤,全区面积138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66公里,总人口73万。宁波栎社机场,全省最大的淡水湖“东钱湖”和列入全国十大名寺院的“天童寺、育王寺”均在鄞州区境内。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迅猛发展的乡镇、个私企业,使鄞州的经济一直较为发达,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2002年4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撤销原鄞县而设立为宁波市鄞州区,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宁波城市发展空间,也有利于鄞州区域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经济环境下,鄞州区司法局遵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全区的各项工作都要与经济工作相适应”的要求,几年来在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各项工作驶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在荣获省级先进集体和集体三等功的基础上,1997年荣获集体二等功,2001年又被人事部、司法部联合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人民调解工作是维护和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区广大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工作者,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和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为“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大调解”格局。至2002年6月底,我区共有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959个,人民调解员3830人。近三年来,全区各类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13576件,成功调处13338件,成功率达98.2%。防止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自杀14件16人;防止因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的41件150人;制止群众性械斗事件28件;防止群体性上访199批5186人。在着力探索和建立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的过程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Ò»¡¢不断健全组织网络,努力提高基层调解队伍素质

按照“哪里有人群,调解组织就建在哪里;哪里需要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就在哪里发挥作用”的工作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人民调解组织,在巩固和完善村、居、企调委会等传统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的同时,不断延伸工作领域,在全区先后组建起八种类型的调解组织。一是联片调解组织。为解决区域内几个周边乡镇间因蔺草引发的各类纠纷,在专产蔺草的西乡片建立了联片调解组织。二是接边地区调解组织。为解决行政接边地区纠纷多发的问题,我们建立了区、镇、村三级联合调解组织。三是跨区域调解组织。针对两个行政区域间频发的一些共性纠纷,在我区的瞻岐镇与北仑区的三山乡建立了全市首家跨区域调解组织,借以调处因行政隶属关系不同而出现的“盲点”纠纷。四是集贸市场调委会。由于经济利益的交织和影响,使市场成了各种矛盾的交汇点,矛盾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集贸市场的秩序稳定。因此,建立集贸市场调委会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区已有轻纺城等18家集贸市场建立了调解组织。五是个私企业调委会。我局与区工商分局协作,将过去在一些国有、集体企业中特有的调解组织引入较大的个私企业、三资企业中,化解纠纷成效十分明显。六是外来人口聚居地调解组织。1998年,我区在天童北路建立了宁波市第一家外来人口调委会,专门调处外来人口聚居地的民间纠纷,该调解组织中的工作人员有外来人口中的优秀分子参与,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七是学校调委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影响也渗透到教育系统中,目前,我区区属中学已全部建立了调委会,学校调委会对指导调处各类矛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八是社区调委会。在宋诏桥社区建立了我区首家社区调委会,为撤县设区后我局职能的转换作了有益的尝试。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遍布城乡、扎根基层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化体系已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全区共建各类调委会959个,其中,村民调委会665个,居民调委会38个,厂企调委会205个,集贸市场调委会18个,流动人口聚居区调委会2个,联合调委会8个,其他新型调解组织23个。我们按照“巩固一类、完善二类、消除三类”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标准化调委会”建设。目前,组织、制度、工作、报酬“四落实”的基层调委会已达到826个,占86%。这些调委会基本做到了“四化”即人员专职化、工作规范化、待遇工薪化、组织网络化。同时,对已经达到标准化要求的调委会采取动态管理,对工作不到位的,采取了摘牌或降低等级等措施,不断巩固和扩大标准化建设成果。

要想提高调处民间纠纷的办案质量,增强纠纷调解的社会效果,提高调解队伍的素质是关键。为此,我们紧紧抓住农村区域调整、村级换届选举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做好调委会工作人员的调整和充实工作,使调解队伍的力量日趋壮大。同时,我们按照“三懂一会”(懂政治、懂法律、懂政策,会做群众工作)的目标要求,对全区3830名调解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对全体调解人员,由镇乡为主进行每年一度的普遍轮训。由区普法办为全区调解人员提供内容较完整的学法材料。三年来共普训了7600余人次。二是区委党校重点培训。由区司法局会同区综治委,主要做好培训班的学员管理、课目确定和教员挑选工作。培训内容主要是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现状、治安形势与任务、调委会性质任务及民间纠纷调解实务、民间纠纷处理一般原则与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三是以会代训。主要是召开调解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工作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随后进行考试,对合格人员进行注册,并实行持证上岗,佩证调解,使调解队伍综合素质不断优化。

¶þ¡¢不断强化防范机制,努力构筑“大调解”工作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区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矛盾纠纷呈现出复杂性、多发性、群体化和深层次等特点,特别是一些涉及法律问题、干群关系和百姓利益的社会矛盾纠纷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针对人民调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研究新方法,探索新路子。1994年,我区创建了全省第一家司法所——古林镇司法所,并经过3年的努力,于1996年在全区实现了“镇镇建所”;为强化基层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能力,1999年,在高桥镇和东钱湖镇开展建立以司法所为依托的调解中心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区推开。到2000年8月底,全区各乡镇全部建立了调解中心。调解中心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新形势下日益突出的各类社会矛盾,成功地构筑了“大调解”工作格局,实现了传统的调解方式的新转变。在调解形式上,也从过去的“村头、炕头、田头”调解,发展为在司法所普遍建立人民调解庭,进行开庭式调解,运用调解中心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使人民调解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并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目前,全区24个乡镇已全部建立了调解中心,有工作人员259人。2001年以来,全区各调解中心共受理各类纠纷1662件,调处成功的有1634件,制止群体性械斗纠纷20件,涉及人数679人,制止群体性上访事件113件,涉及2858人次。

调解中心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新形势下日益突出的各类社会矛盾,解决了许多“村里管不了,法院管不着,部门管不好”的棘手问题,找到了一种依法运用人民调解手段来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和工作机制。去年,区委政法委和区综治办下发了《鄞县乡镇调解中心工作规范》,使调解中心的运作程序更加规范,制度更加健全。事实证明,由于调解中心调处大量的复杂矛盾和纠纷,强化了超前预防功能,使种种不安定因素明显下降,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和维护基层的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我们继续探索新时期化解矛盾纠纷、强化调解中心职能的新路子,对建立调解中心与公安“110”联动联调网络作了积极有益的尝试。2000年11月,我们在高桥镇成功建立了调解中心与公安“110”紧密型联动联调的工作机制。在试点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确定联动联调工作模式,明确在一个调解中心的前提下,由派出所选派一名熟悉治安业务的骨干专职到调解中心办公,建立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配套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界定纠纷移交的范围,明确了对“110”接警后的3类案件可以移送给调解中心调处:第一类是纯属民间纠纷的案件。第二类是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情节轻微,不够治安处罚而可以作调解处理的。第三类是虽然违法行为可由公安机关给以治安处罚,但对引发纠纷的原因,如宅基地纠纷等应当移送调解中心调处;三是严格纠纷移交程序。明确凡公安派出所在移送调解中心的案件,承办民警或接警民警应做好相关笔录,填写案件移送单并经派出所领导签字同意后,随相关材料一并移送,经调解中心主任批准后由调解中心受理。

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我们于2001年4月在东钱湖、邱隘、下应、古林、高桥、石矸、姜山、钟公庙8个环宁波市区的重点乡镇正式建立了调解中心与公安“110”紧密型的联动联调网络,针对各乡镇的实际情况,确定派出所民警固定坐班制和轮流值班制等不同方式,逐步完善联动联调工作机制。2001年底,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广了这一做法,及时有力地调处了各类纠纷,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上级的肯定。

为进一步加强对突发性事件处置的工作力度,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基层,我们按照区委、区府的要求,并在借鉴公安、信访等部门对事件现场处置工作预案的基础上,草拟了对突发性事件(纠纷)处置工作预案,并将此项工作的试点放在了基础较好的咸祥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范围逐步推开。自2001年5月开展以来,已收到了较好的实际效果,30余件突发性事件按照预案操作,得到了妥善地处置,充分发挥了司法所、调解中心在化解矛盾中的一线作用和公安机关在调解中心的后盾作用。

Èý¡¢不断强化激励机制,积极推行人民调解员等级制

近年来,我区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设已有了良好的基础,“大调解”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基层人民调解组织通过及时有效地调解民间纠纷,化解了大量的矛盾,发挥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为了更好地激发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长效激励机制,2001年3月,我局在宁波市司法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古林镇开展了人民调解员等级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经过了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宣传发动、调查登记,培训考核、个人申报,等级评审、授予等级四个阶段。通过市、区、镇三级司法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人民调解员的工作实绩、资历等情况,经考核后分别授予四级调解员1名,三级5名(其中特邀1名),二级26名(其中特邀9名),一级81名(其中特邀7名),并统一进行了授证授牌仪式。

试点成功后,我区出台了《宁波市鄞州区人民调解员等级制度实施办法》,很快在全区范围内普遍推行和全面实施人民调解员等级制。到2001年11月底,全区24个镇乡已全面完成人民调解员等级制度评定工作。目前,全区共评出等级人民调解员1226名,其中一级调解员630名,二级调解员480名,三级调解员100名,四级调解员16名。人民调解员等级制度已经在实施中初显成效。首先是基层调委会建设得到了加强。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民调解新机制,其二是基层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此制度在激励人民调解员努力创造工作业绩,规范工作制度,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实效上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其三是调解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纠纷的难度选派不同等级资格的人民调解员调处,工作效率和效果有了质的飞跃。其四是调解工作和对调解组织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使人民调解员不仅受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而且加强了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我们建立健全了联络制度和指导例会制度,其效果受到了基层人民调解员的肯定,也得到了省司法厅肯定和支持。

此外,我们通过积极探索提高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新途径、新办法,着力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履行率,增强人民调解的公信度。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通过不断规范调解程序和制度,认真贯彻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司法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总结、深化人民调解员等级制度、调解协议司法审查制度以及对有关调解协议通过公证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等有效做法。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调解工作的管理和业务指导,2002年6月,我局与区人民法院联合发文,结合我区实际对人民调解工作有关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从而逐步实现了人民调解工作与民事诉讼程序的有效衔接,提高了民间纠纷的调解质量。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这一系列制度,建立科学长效的人民调解员激励机制,具体规范实施过程中“指导制”、“备案制”、“审核制”、“公证制”等重要制度的操作程序,使人民调解工作成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好地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作用,以期通过几年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调解员队伍,进一步形成适应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使“大调解”的格局成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篇2:人民调解工作经验

二、坚持排查化解,全力维护稳定。坚持村(居)一周排查一次、乡镇半月排查一次、县一月排查一次,并与重大节日和重要敏感时段排查相结合,大力开展“疑难矛盾纠纷”攻坚破难活动,随时做到矛盾纠纷底数清、产生原因明,化解措施有力,对重大矛盾纠纷抽调“县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专门调解组”专家进行调处,确保小纠纷得到及时调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近三年来,全县各类调解组织受理矛盾纠纷6963件,成功调处6483件,切实做到案结事了人和,未因调处不力或不当产生新的不稳定因素,且进京到省信访、越级访均逐年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三、总结提炼经验,形成工作特色。一是提炼制定调解文化建设标准。2010年3月,我县分别选择一个农村院落和城镇小区率先在全省进行调解文化建设试点,现已建立1202个调解文化大院(小区)。今年,继续创新载体、加注文化内涵,把“法为上,和为贵,调为先,让为贤”作为调解文化的核心,做到调解文化有骨骼、有肌肉,并拟定出文化建设标准;二是提炼总结“医患纠纷九步走调解法”,并在建设、交通等领域广泛推广。三是提炼制作“PPT音乐调解法”短片,在化解家庭、邻里和经济纠纷中发挥了作用。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大调解工作也存在不足,一是个别乡镇、部门因办公用房和经费紧张,致使阵地建设标准不高;二是“利益追逐型”矛盾纠纷当事人“闹而优则利”、“得陇望蜀”思想盛行,加大了调解难度。

篇3:人民调解工作经验

一、人民法院信访与公安信访法治化的制度背景相同

公安信访工作与人民法院的涉诉信访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内工作性质十分相似。在老百姓眼中, 政党、政府、司法机关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为人民做主的“衙门”。1953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 各级人民法院相继成立了人民接待室, 主要处理催办案件和非诉讼来信来访工作, 和公安机关内设的信访部门一样, 法院涉诉信访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也带有鲜明的行政色彩。1986年, 人民法院才第一次将涉诉信访认定为“审判工作的一部分, 法院的信访人员是审判人员”。直至1996年, 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将信访处划归立案庭, 该举措无疑将其与公安机关的信访工作划清了界限。2000年法院机构改革中立案庭、审判监督庭的设置也“只是把信访部门纳入到申诉和再审的轨道上来”。

二、人民法院信访与公安信访法治化的制度困境相似

从受案范围上看, 两个部门对其受理的信访案件的范围十分不明晰。虽然, 《公安信访工作规定》 (公安部令[2005]第79号) 第十四条和第二十二条对于公安机关受理范围作出了概括性规定。可是仅仅参阅以上法规根本无法清晰指明, 到底信访案件是否属于“本级公安机关管辖的信访事项”。与公安信访工作的现状类似, 法院受理的涉诉信访事项范围目前也停留在各级法院内部组织工作范围的地位, 也没有上升到法治化的高度上来。法院信访部门 (信访室) 仍停留在接收信件、接待来访等初步形式上。受案范围界定的不清晰状态着实让公安机关的信访工作人员十分为难, 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 在公安系统内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从制度的成因分析和历史沿革角度考量, 公安信访和人民法院涉诉信访的受案范围不明晰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中国的信访工作机构都是设置在各行政机关 (或司法机关) 机构内部的, 各个信访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可随着社会状况多变, 信访案件的性质越来越复杂, 信访工作人员不仅要面对信访人对其信访案件应属哪个机构管辖不明的情况;还会经常处理信访案件涉及多机关、多部门的情况。现实地说, 无论法律法规将受案范围列举如何详尽, 对具体信访工作人员也只能作为一种指导, 各机关信访案件受理范围的模糊地带仍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从制度的同情式理解的角度, 在《信访条例》指导下不限定信访的受案范围, 不仅能方便信访人提出自己民愿诉求, 更能够防止由于受案范围不明晰导致的相互推诿问题。

三、人民法院信访与公安信访法治化需求同等急切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增, 我国法院涉诉信访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态势。2003年左右, 中国的涉诉信访量已达到顶峰。据统计, 2003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处理涉诉信访案件为397万件, 2004年更是高达422万件。各地法院和公安机关对此态势高度重视, 纷纷组织调研, 大力改革并制度创新, 以期寻找解决涉诉信访的有效方法, 从而遏制日趋增长的社会压力。2005年, 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分别设置地方试点, 有效疏通申诉上访渠道等方式, 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

四、人民法院信访法治化对公安信访的经验借鉴

(一) 建立信访案件终结制度

针对长久困扰法院的缠访、无理访的涉诉信访问题, 各级法院一直在寻求彻底有效的解决办法。2005年, 中央政法委在总结各地方的实践经验后, 出台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从总体来看, 各省市的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四川省为主要试点地区的政法委主导型案件终结办法。另一种是以北京为主要试点地区的法院自主型的案件终结办法。该方法是目前国内多数省份实施的做法, 具体做法是, 拟终结的案件经省高院审判委员会审查终结后, 当事人如再来信来访法院不再交办, 无须经省政法委备案。从实践效果看此方式仍会导致信访案件终而不结, 其发展态势并不乐观。

(二) 健全诚信约期接谈制度

2011年4月, 最高院颁布的《关于涉诉信访案件约期接谈的规定》, 第一次将“约期接谈”这一法院信访制度的努力规范化。该制度设定的主要目的是使当事人对结案时间有明确的预期, 以减少重复访、越级访数量, 提高接谈效率, 节约司法成本, 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从操作层面讲促进人民法院高效办案。

(三) 建立涉诉信访预警机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案件信访评估预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 “在立案、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对案件进行信访风险评估。上一环节、前一程序对案件存在的信访风险, 应认真评估, 及时采取化解措施, 并向下一环节、后一程序作出提示。”创制该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健全涉诉信访预警机制, 对案件中可能产生的信访苗头, 做到尽早发现、抓紧研判、提早预防, 力争使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

(四) 健全涉诉信访通报制度

2009年最高院颁布《关于加强涉诉信访案件有关事项通报的规定》明确规定了, 最高人民法院每季度应向全国通报一次全国各级法院涉诉信访的现状, 以便及时分析形势并预测趋势。以期达到沟通信息、督促警示的目的, 从而进一步强化涉诉信访办案人员的信访责任意识, 达到源头治理的目的。

摘要:人民法院与公安机关的信访法治化进程存在着共同的制度背景, 面临着相似的制度困境;具备同等急切的法治化需求。同样作为公民的诉求渠道, 人民法院信访工作的法治化进程;在信访终结制度、信访诚信约期接谈制度、信访预警机制、信访通报制度的创新经验必然会对公安信访工作带来裨益。

关键词:人民法院信访,公安信访,法治化,经验

参考文献

[1]孙泊生, 纪敏主编.《告诉申诉审判实务》,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9年9月版.

篇4:赴广东学习商会商务调解工作经验

召开街道商会专职秘书工作例会

近日,区工商联召开一季度街道商会专职秘书工作例会。会上,各街道商会专职秘书首先回顾了一季度商会工作,对二季度工作做了展望。随后,大家就区街道党政内设机构“6+2”方案实施后,各基层商会的动向做了信息交流与沟通。在谈到目前基层商会在发展会员、开展会员活动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时,大家提出,现在企业家学习政策的机会不多,希望能多提供平台,组织企业家加强学习。大家希望区工商联多组织些有意义的活动,提高商会的凝聚力和活力。区工商联副主席施耘在听取了专职秘书的情况交流后,希望各位专职秘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根据区工商联年初制定的目标,积极发展高质量会员,多开展有意义的基层商会活动,及时反映企业家的诉求,以服务会员为己任,做好安商、留商工作,努力把商会工作做好做实。

召开五届五次常委会议、七次执委会议

日前,区工商联(商会)召开五届五次常委会议、七次执委会议。会议审议通过林凯文主席所作的《嘉定区工商联(商会)五届七次执委工作报告》,并调整了部分执委、常委、副会长、副主席人选。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倪琴指出,过去的一年,区工商联紧紧围绕区委中心工作,积极投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创新服务方式方法、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她要求,全区各级工商联组织要以守法诚信为重点,深入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牢固树立守法诚信意识,提高诚信立业、依法治企、守法经营、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围绕科创中心建设,积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独特优势和资源,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助推区科创中心建设。要善用“同心”工程、光彩事业、感恩行动等平台载体,引导和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健康社会形象。

篇5:镇人民调解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xx镇地处xx西部,xx山东麓,水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与xx区仅隔xx河,是xx面向xx的南大门。全镇总面积54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4.06万人,其中在册人口3.2万人,外来暂住人口8600人(07年)。几年来,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 和上级部门的总体部

置,以“化解民间纠纷,促进社会稳定”为目标,深入开展民间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通过综合灵活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及说服教育等多种手段,排查了大批影响社会稳定的民间纠纷,及时消除了大量不稳定因素,真正做到哪里有民间纠纷,哪里就有人民调解员的身影,人民调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从而而基本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态势。把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降到最低限度,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充分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2005-2007年镇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85件(其中重大矛盾纠纷36件),调处成功276件,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达100%和96%。其中防止民间纠纷可能转化刑事案件11起,制止因民间纠纷可能引起自杀7起,防止群体性事件9起;受理调处县交办群众信访类纠纷26件,处结率达100%。

如:…………(具体事例略)

实践证明人民调解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疾苦的关心,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同时也是镇党委、政府了解民情、掌握社会动态的重要渠道,可以不夸张的说:人民调解工作也是生产力!

因此,作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首先,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不断增强人民调解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和重视人民调解,组织好人民调解工作。

为保证人民调解的有力地开展,我镇从组织、措施、责任、保障、奖惩等机制为抓手,强化镇、村、企的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同时建立每月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调解组织成员积极参与调处涉及信访类纠纷,完成镇领导交办的调解工作,落实制度要求下派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农村老党员担任农村调解员等,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健全组织机制。

党委、政府一直把化解矛盾的人民调解工作,作为维护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每月听取一次专题汇报,每季度召开一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和检查督促重大纠纷工作。调整充实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同时配套一线基层的调处力量。加强队伍建设,建立矛盾纠纷防控体系。各行政村(居)充实人民调解队伍,明确支部书记为人民调解工作负总责,各企事业单位落实一名分管领导。形成了人民调解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单位共同抓格局,奠定了扎实的组织基础。

(二)强化措施,加大调处,建立和完善运作机制。

一是坚持信访矛盾排查调处制度落实到位,坚持每月20号组织召开排查和各类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例会。二是跟踪稳定动态,掌握人民调解信息到位。对有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苗头事态做到耳聪目明。全镇共有283名人民调解工作信息员收集信息。每月经筛选后,由村上报到镇,突发情况随时报告,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调处工作。三是实行分层归口调处责任到位。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实行镇调委员会主持,各职能部门配合落实调处,调处落实预防措施,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四是坚持督办制度,落实调处措施。坚持每月1-2次对各村的调解工作与矛盾排查调处工作进行督查、督办,对复杂案件进行协调指导,以深化“枫桥经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五是在全市首创了与xx县人民法院乾元法庭组建xx巡回审判站,探索人民调解与法院审判工作的对接。

(三)程序合法,卷宗规范,建立依法调处机制。

2003年起,我镇调委会就按照县司法局统一的调解文书格式要求,对各类矛盾纠纷的调解做到一案一档,即有申请、又有调查和调解笔录、有协议、有回访、有卷宗,2005年已推广到各行政村调委会,06年在7种调解法律文书上创新到12种调解法律文书,受到县局的充分肯定。

(四)强化责任,严格制度,建立考核保障机制。

我镇为了将人民调解责任进一步强化,将其纳入村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建立和完善了考核评比制度。明确人民调解工作与信访工作、安全防范、治安管理四个方面列入考核内容规定,年终经考核总分在80分以上始于计奖。对低于80分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因工作不实领导不力,措施不落实,调处不当而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并向党委、政府作书面检查,真正把人民调解与村干部政绩奖惩总结评比、经济利益挂钩。保证了人民调解工作顺利开展。

篇6:市司法局人民调解工作经验材料

市司法局人民调解工作经验材料

市司法局人民调解工作经验材料

近年来,xx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和xx市司法局的领导与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要求,积极探索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新途径,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预防、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时的基础性和主力军作用,有力地维护了辖区社会和谐与稳定。

一、强化培训,创新工作理念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真正构筑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逐步建立一支能够胜任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较高政治、业务素质的人民调解队伍,该局采取了以下举措:

1、不断深化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把促进民生问题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根据新形势下矛盾纠纷的新特点,进一步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2、优化调解队伍结构。镇街道司法助理员、法律服务人员必须经考试考核后持证上岗;村级调委会主任必须经村委会选定上岗;将有一定法律基础、德才兼备、乐于奉献者推荐上岗;有司法工作经历或法律专科毕业人员优先上岗,以有效实现民调队伍的群众性、民主性、专业性,确保人民调解员由量到质转变,塑造出一支过硬的队伍。

3、采取“常规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的办法。(1)岗位培训。制定学习计划,实行日常工作和业务培训学习相结合,该局相继对十个镇(街道)司法所30名司法助理员,进行了一周的强化培训;(2)抓集中培训。去年,该局针对当前广大农村民调工作的现状及出现的热点、焦点纠纷,由基层股牵头,抽调业务精通的四名律师组成了讲师团,并利用两个月的农闲时间,对全市10个镇(街道)262个行政村调委会主任、民调员进行了培训;(3)抓案例培训。对典型案例不定期地聘请资深律师予以辅导,以不断升华理性知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4)抓庭审培训,对一些工作新手,采取以老带新的工作方式与亲历庭审提高调解技能。

二、提高保障,夯实基层基础

建立健全人、财、物的保障机制,是做好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为开展好人民调解工作,并奠定坚实基础,该局做到了:

1、抓基础设施。首先,抓好镇(街道)司法所的人民调解中心建设。三年来,该局通过抓机遇、抓支持、抓配套、争取多方支持,使10个司法所都有了固定电话、微机、摩托车与高标准的“人民调解庭”办公设施,基本达到了“百平四室”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其次,重点抓好村级人民调解室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立村级民调组织,现全市262个村办公场所全部设立了人民调解室,为人民调解工作的正规化、经常化开展提供了保障。

2、抓经费落实。为了切实解决人民调解工作过去“一张桌子、一个人,办公经费无一文”的困难局面,该局及时向市政府领导汇报,以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

3、抓人员配置。根据省司法厅、人事厅对该市编定的司法助理员指标,现已下派10个镇(街道)司法助理员30名,进一步充实了司法行政基层队伍,为开展好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有生力量。

三、加强管理,指导体系创新

该局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为举措,进一步强化了领导责任体系建设。市委专门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仇红学任组长的全市人民调解工作委员会领导组,并与镇(街道)党委签定了民调工作责任制,且纳入年终综治工作考核。各镇(街道)村也都相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民调组织机构。此外,该局还成立了由法制宣传股、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西厢律师事务所组成的人民调解指导中心,以针对镇(街道)反映的热点纠纷,相关的业务股室予以及时指导。

四、狠抓细节,规范工作程序

该局积极推进人民调解手段和方法创新,采用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法、理、情结合的方法,依托司法行政资源和借助社会力量,开展了调解工作。积极探索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工作联动机制,形成了工作合力,增强了调解效果。

1、积极构建“三调联动”格局。针对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数量趋多、主体多元、处理难度大的新特点,该局加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基础作用,主动加强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配合,促进了调解手段整体效能的发挥。

2、实行人民调解与诉讼互动衔接模式。该局与人民法院联合出台了《关于民事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试行)意见》规范化文件,该文件明确提出了构建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衔接机制。

3、积极推行专业化调解室建立。为尝试在医疗事故、交通事故、物业管理等矛盾纠纷集中、多发的领域中,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该局专门召开了发展新型人民调解组织座谈会,以积极探索建立各类新型人民调解组织工作思路。现已建全了四类调解组织:(1)

篇7:人民调解工作经验

———西园街道办事处光明社区人民调解工作个人先进事迹经验交流材料——邓成良

蜀山区西园街道光明社居委位于合肥市五里飞虹西南部。辖区范围1.35平方公里,黄山路、贵池路、合作化南路等主次干道贯穿其中,交通便捷。社区与中国科技大学、解放军炮兵学院、安徽大学毗邻,辖区驻有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总参四部合肥干休所、合肥科技馆、合肥燃气集团、广齐建设集团、长征医院、威师电子等单位,管理通和佳苑、江南书苑、光明小区、名君家园、长江花园等住宅小区。社区带辖有6个居民小组,由于区划调整其中有朱大郢、孙岗头居民组划给南七街道、稻香村街道管理,辖区现有常住人口10947人,流动人口469人,社区现有党员330名。

近几年来,光明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在西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关心指导帮助下,社区全面持续发展,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社区被蜀山区人民政府授予2006-2011年蜀山区依法治区和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以及西园街道办事处多年来授予人民调解先进社区,几年来,光明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按照加强学习,提高水平,疏导化解,实事求是,安定团结为原则,抓队伍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满意,制订了各项调解措施,以健全人民调解组织为中心,以建立网格长人民调解小组、调解信息员为基础,1 建立健全全调解网络。

几年来,社区先后成功调解各类民间矛盾纠纷350余件,防止民转刑案件5起8人次,化解群体性械斗2起20人次,化解群体性上访8起350人次,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5%,为百姓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现将社区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抓好班子建设,做干部的表率

社区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首先成立光明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领导机构,作为社区的主要负责人,社区从领导班子的表率作用抓起,做到正人先正己,党支部一班人提出“从我做起,对我监督,向我看齐”的口号,在这种前提下建立民间纠纷义务调解员和信息员队伍,按栋单元组织一支由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及退休人员组成的义务调解员,并建立调解工作协调体系,将全社区划成15个网格,每个网格由1名社居委成员负责,积极与社区和各企事业单位做好协调联动工作,形成了互动格局,从而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左右协调,依托基层,多方参与的调解组织网络。通过调解工作组织机构的建立,达到了“六到位”即“组织到位、规划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制度到位、调解到位”,为社区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人民调解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抓法制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居民 2 的法律意识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各族居民的法制和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居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本人主要从:一是平均每年举办法律法制讲座六次,从文明礼仪,交通安全,邻里关系,处理赡养事宜,房屋传承,劳务纠纷等内容入手举办法制讲座。在居民中广泛开展宣讲活动。二是采取板报、墙报、发放人民调解材料进行法制内容的宣传教育。三是抓好“两个结合”邀请蜀山区法院法官进社区,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进行宣传。四是社区举办文体活动,将法律常识融入演出到节目中进行形象又直观的宣传教育,使各小区居民、观众在欣赏文艺节目的乐趣中,又受到法律常识的教育,五是采取平时入户的方式,针对居民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进行耐心说服,详细解答。六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聘请蜀山区法院富有民事审判经验的法官担任法制指导员,对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多年来,每当寒暑假期间社区邀请辖区中小学生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治安安全、交通安全的创安活动,开展青少年假期活动的法制安全教育,不管寒暑风雨,从未间断。

三、抓人民调解工作,促社区和谐发展

为做到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实实在在为民办事,尽心尽力,化解居民间矛盾纠纷,安安全全创建和谐社区的目标,树立社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良好形象,社区做到人 3 民调解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一般民间纠纷不出社区,较大疑难纠纷不出司法所。光明社区党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人民调解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人民调解工作要具备四心:“细心、爱心、耐心、关心”,只有用心时刻想着居民,把居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才能达到稳定社区,温暖人心的目的。

为了广大社区居民及时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社区党委班子开展以“公正司法”为主题内容的专项活动中,率先向全社区承诺,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人员如有吃、拿、卡、要、生冷硬横、训斥、打骂当事人,执法不公、调解不公现象,要受到严厉的行政处分,并制定几方面措施,一是由社区统一印制民间纠纷调处联系卡,发放到社区居民手中,并将社区警官专职负责人的照片、联系电话印制在卡片上,方便居民联系,让每个居民通过法律普及,依法办事,从而起到人人讲法治,讲社会公德的效果。二是将调解服务内容公示上墙,接受广大居民的监督。三是做好投诉记录,调处记录,做到文字材料齐全。四凡是群众申请求助投诉,一律先受理。五是按照正规化要求做到文字材料规范化,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以双方满意为目的的调处方式解决民间纠纷,有利促进居民的和谐相处。

抓好“四千四万” 专项活动切实体现人民调解员的力量,光明社居委根据要求制定了基层人民调解实施方案,发 4 挥了基层人民调解化解民事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作用,先后确立了学习制度,先行调解,庭外解决制度,通报备案制度,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调委会的职责,并邀请派出富有民事审判经验的法官担任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导员,深入社区调委会,结合审判案例,向人民调解员讲授各种常用法律法规,业务培训,通过种种方式,人民调解工作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显著作用;例如,光明社居委北新庄村民组一户居民在拆迁安置家庭成员分配房屋面积时发生纠纷,从而引发家庭轻微暴力的纠纷,在法官的指导下,用新学的法律知识,公平公正组织双方耐心调解,细致的说服、疏导工作,从而促进双方当事人消除隔阂,帮助家庭成员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从而减轻了双方当事人的法律程序。

四、勇于开拓,一心为民,确保人民满意

光明社区调委会在街道司法所的指导帮助下,在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运用调控、引导、自愿满意的原则,使居民调解在化解民间纠纷中发挥了作用。我们的做法是:

1、“调控”即将矛盾纠纷控制在社区,不使其激化,扩大,从而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将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2、引导:双方开展多轮会谈,进入调解程序,群众事件发生后,经过调解措施,由此纠纷虽然暂时平息,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调委会就引导双方推选代表进行对话,司法所搭台主持双方对话协调,开展多轮会谈,一次又一次耐 5 心告知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调解协议书中简要事实,文字上表述清楚,客观达成协议准确,受到纠纷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3、公平:调委会在调解民间纠纷时,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我们坚持“一手拉两人”找准切入点,围绕焦点,把握尺度,今年7月份因通和地产公司在建项目开挖地基建设时造成长江花园沿边3栋建筑物墙体开裂问题,引起居民堵门不给施工的纠纷,我始终贯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

4、满意:在调解过程中尤其是在调处零星地块所引发的群体性纠纷时,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在理顺关系,化解民间纠纷上做大量基础性工作,最终得到居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我们成功调解多起群体性事件,纠纷双方都给调委会送来了锦旗,纠纷没有反复,双方当事人也没有节外生枝现象。调委会心里乐开了花。

篇8:人民调解工作经验

二战之后,日本虽战败但经济却得到快速发展,在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1985年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这被称为“经济奇迹”。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日元的升值,泡沫经济破灭,日本陷入了经济的长期萧条,被成为“遗失的十年”。虽然日本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最终又使泡沫经济破灭,但日元的升值却导致了出口企业遭受巨大的冲击,对外投资剧增使国内产业的空洞化,热钱的大量流入等不良影响。

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也快速发展,从长期看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的经济高增长会导致一国货币的升值,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已替代日本成为世界头号债权国,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所以我国人民币的合理升值是个必然趋势。这与当年日本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本文借鉴日元升值之路的经验教训分析我国应怎样合理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及其建议。

1 日元升值给日本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

1.1 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日元升值后,日本企业购买别国的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会相对的降低,所以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日本企业绕过贸易壁垒加大对国外的直接投资,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从海外扩张中获得了利益。

1.2 有利于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升

过去美元一直是霸主地位,而今美元的贬值使其受到了欧元、日元的威胁。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呼声此起彼伏,日元的长期升值有利于日元的国际化,一方面使日本的进出口商、投资者、消费者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因使用本币而减少外汇的风险,另一方面,使日本能成为金融大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从中受益。

1.3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内需的拉动

日本在高速发展的时期主要依靠“出口为导向”的战略来拉动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强。日元升值以后,出口企业和进口替代企业的竞争力就大大削弱了,经济增长的拉动除出口外就要依靠投资、消费这两驾马车,从而日本就得转向刺激国内消费需求的发展模式,支持内需型企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发展。

2 日元升值给日本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2.1 打击了出口企业的发展,影响了日本的国际化收支状况

日元升值,会提高日本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的价格,这样国外居民将会减少对日本产品的需求(即使有不可替代性的或者需求弹性小的商品,但占的比重很小),而日本居民将会增加对外国产品、服务的需求,因此日本的出口减少、进口增多,对出口企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2.2 导致日本通货紧缩,失业率剧增

日元升值后,一方面在短期内,经济结构来不及调整,出口的商品受阻,国内商品积压,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会直接、间接地带动国内商品价格的下降,从而造成日本的通货紧缩。而且居民对日元升值持有预期,会现“持币观望”的状态,加剧了通货紧缩的现象。根据凯恩斯原理,通货紧缩伴随着高失业率,在1991年到2002年日本的完全失业率由2.1%上升为5.4%。

2.3 吸引大量热钱流入,制造泡沫经济

日元的长期升值使投机者对日元持有升值预期,所以国际游资大量流入日本市场进行套利、炒作等行为。而日本的实体市场因对外投资大多迁移海外,国内的实体产业有空洞化现象,所以热钱纷纷涌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3 借鉴日元升值经验对人民币升值的建议

3.1 以人民币升值为契机,加快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

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必然会使我国低加工出口企业失去成本优势,在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推动下,资源会得到有效配置,市场的产业结构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过渡。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更有利于我国企业购买外国的先进技术、引进高科技人才,打造自身品牌、出口缺乏弹性或不可替代的产品。当然,为避免像当年日本大批的企业向海外投资,造成国内产业“空洞化”的现象,可将原东部低附加值的企业向西部转移来生产上游产品供给东部,东部着力于产品的开发、流通、服务生产下游产品,东西部共同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3.2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慎用,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近几年来,实际上我国采取的是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房价问题、通货膨胀问题日趋严重,可喜的是政府已坚定控制房价、通货膨胀的信心,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稳定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一轮的调控中,笔者认为要求“稳”,要留有一定的调整空间,防止对经济指标变动的过度反应,大幅度的调控会对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而我国政府的独立性强,较日本而言更易应对各方压力,使我国的金融市场自由化进程更能符合我国的国情,其中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防止杠杆率的过大又是放开金融市场的前提。

3.3 人民币升值应从实体经济出发

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可能会缩减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打击来不及调整的出口企业,热钱的大量流向虚拟市场等消极影响,但人民币的升值与否,幅度大小要始终与我国当前的实体经济相适应。如果本国的劳动生产率持续高于国外的劳动生产率,本币的升值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最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金融因素产生的虚假繁荣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很可能在破坏了原有的生产力后只是制造了泡沫经济。当然在目前的情形下,采取大幅度的人民币升值显然会产生较大的冲击,也许小幅度渐进式的升值之路更适合本国的经济基本面,这样既能缓解升值压力又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缓冲期,也能及时反应因升值带来的影响。

摘要:我国面临的本币升值压力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通过分析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来讨论人民币升值的可能带来的影响及建议。

关键词:日元升值,人民币升值,建议

参考文献

[1]夏斌,陈道国.从“广场协议”看日元升值的教训及启示.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3).

[2]刘艳艳,燕伟.透过日元升值看中国经济结构.东方企业文化,2010,(3).

[3]张锐.日元升值的近距离观察与审视.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1).

[4]逄锦彩,孙海梅.从日元升值透析当前我国人民币升值及其影响.现代日本经济,2010,(3).

上一篇:期末班主任会议上的发言稿下一篇:安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