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对企业的影响

2024-05-03

社会保险对企业的影响(精选十篇)

社会保险对企业的影响 篇1

一、社会保险对企业人才的影响

人才是企业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成与败。多数中小企业在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方面存在问题, 无法满足员工对社保的要求, 使大量人才流失, 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只有企业为员工提供社会保险福利, 才能稳定员工的内心, 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由此, 企业才能获得充足的人力资源, 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对此, 企业应当响应劳动保障部门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号召, 积极参与社会保险推广和办理, 以此为吸引社会人才的重要条件, 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企业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 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有利于稳定员工队伍和塑造企业文化。为进一步激励企业缴纳社会保险, 提升社会保险对人才的影响, 应建立有序的社会保险管理体系, 对保险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参照西方模式, 可合并拥有相近职能的部门和机构, 节省管理费用, 减少职能重叠。审核社保机构内部利益, 以行政监督权对其权力进行分离和制约;根据企业不同特点, 对社会保险的不同制度进行制定。社保机构需要采取多种缴费方法, 对企业社保办理进行动态跟踪, 及时调整相关规则和制度, 充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保险事业发展, 为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二、社会保险对企业制度建立的影响

企业制度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体现的特征是组织管理制度的建立。企业参与社会保险, 一定程度上对员工的工作状态有着激励作用, 通过企业文化氛围的进一步创建, 社会保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就更加突出。由此可见, 企业发展与社会保险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为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作用, 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必须在健全工会组织之余, 有效落实企业相关的社会保险政策。以往社会保险服务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 随着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发展, 非政府部门在社会保险领域中的参与推动了社会保险服务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险办理部门可以组织民间非营利组织, 开展社会保险宣传活动。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构建起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 为社会保险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条件。通过社会保险优化企业文化, 提升市场竞争力, 创建现代企业制度, 创造企业文化氛围。

三、社会保险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社会保险有利于企业良好文化的建立, 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企业为员工进行社会保险的办理, 能够充分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员工在医疗养老方面获得了保障, 有利于改善自身生存状况, 其相关利益也获得了保障。如此, 员工工作积极性就会不断提升, 企业生产效率也会得以提高, 有利于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为进一步发挥社会保险的作用, 对企业文化进行构建, 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参与社会保险的力度, 帮助员工对劳动合同进行签订, 并能够履行劳动合同中的相关规定。与此同时, 企业应当依据劳动力的流动特点, 对社会保险转移机制进行创建, 帮助社会保障部门对劳动者社会保险的管理。

四、社会保险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企业员工拥有社会保险, 可以在生老病死等多个方面获得有力的经济保障, 当员工发生相关问题和情况时, 借助社会保险可以有效保障自身的切身利益, 同时减轻了企业经济负担。例如大多数企业的退休员工数量较多, 养老金等较高费用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但当由社保资金支付这些养老费用时, 依据国家政策, 企业只需对养老保险进行交纳即可。企业员工办理工伤保险, 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工伤的情况下可以享受医疗康复待遇, 以缓解企业的经济负担。由于保险支付了较多企业本应支付的项目,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资金的进一步积累, 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五、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进一步加强

1. 转变社保理念。

社会保险工作集服务与管理于一身,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支热爱保险事业的管理队伍, 同时能够转变思想, 创新观念。结合社会保险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结合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与工作能力, 进一步促使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社会保险具有保障性、强制性、普遍性特点, 其工作内容比较复杂,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 企业必须掌握与之相关的政策理论, 同时对自身业务知识进行充实, 以促使企业员工业务水平的提升。企业管理者需要在理念、方法、作风三个方面实现对现有工作的转变, 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充分体现现代社保理念,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创建社保管理机制。

企业对社会保险管理机制进行建立, 必须以管理机制的长远发展作为平稳执行政策的基础, 切实维护企业在职员工和退休员工的利益。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情况, 高度重视员工生活需求, 创建科学、有效的社保管理机制, 为企业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进一步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及企业员工利益的维护。

3. 社保管理的创新。

随着社保体系的不断完善, 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大执行能力的培育力度, 高度重视基础性工作建设, 对企业员工的权益进行维护。与此同时, 企业必须加大社保的宣传力度, 树立社会保险的积极意识, 重点突出社保制度的专业性和政策性, 开展社保意义及作用的教育宣传活动, 赢得员工对社保管理工作的支持。只有这样, 社会保险工作的实施才能深入人心, 获得更多企业内部员工的响应和配合。

六、结语

总而言之, 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与企业稳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同时关系着企业员工的去与留, 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和竞争力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保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社会保险对企业的影响和作用更加突出。作为企业管理者, 应当顺应时代发展, 不断提升社会保险工作水平, 才能在维护员工切身利益的同时, 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可靠保障。

摘要:企业办理社会保险, 为员工缴纳社保, 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要求, 不仅有利于维护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 还能影响企业凝聚人才, 增强企业文化, 减轻经济负担, 构建管理制度。因此, 企业应当加强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社会保险,企业发展,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任海霞.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社会保险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 2010 (1) .

[2]张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电力施工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J].才智, 2013 (31) :301-302.

[3]张羽红.关于企业社会养老保险状况的探讨[J].财经界, 2011 (8) .

[4]吴宏平.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发展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J].科学之友, 2010 (11) .

[5]杜军政.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 (3) :95-96.

虚拟社会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篇2

虚拟社会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本文深入分析了虚拟社会的`基本特征,指出了虚拟社会、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世界潮流对中国经济、企业发生的重大影响,明确了中国企业理清思路应采取的对策.

作 者:张长发 ZHANG Chang-fa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160刊 名: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FINANCIAL AND COMMERCIAL MANAGEMENT年,卷(期):20035(3)分类号:F2关键词:虚拟社会 知识经济 影响 对策

社会网络对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研究 篇3

关键词:社会网络;企业知识获取;知识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72-2

1 对“社会网络”、“企业知识获取”的认识与分析

1.1 社会网络的认识与分析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世界并不是由个体组成的,而是由无数相互交错,密集而又相对平衡的网络组成的,我们的社会只是整个世界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网络被定义为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社会网络中的各种关系网则是知识资源流动的渠道。

1.2 企业知识的获取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企业是存在于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点,所以研究企业知识的获取不能独立于网络之外,而必须把他放在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网络中研究。企业知识的获取,是确定企业外部环境中的知识并将其转化到企业内部,使之成为能够为企业创新所用的知识的过程,它使企业与外部知识环境形成动态沟通,是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研究企业知识获取我们不得不研究社会网络对知识获取的影响。研究其社会网络对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要从企业知识获取的路径、获取的效率、获取知识的先进性、获取的数量和质量、获取知识的持续性等方面入手。

2 社会网络对企业知识获取路径的影响

企业作为一个知识活动的主体从周边环境中寻找知识来源,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企业获取信息的来源是因各行为主体的成员相互接触而组成的关联网络。企业获取知识就好比一个学生从身边的环境中获取知识一样,学生可以通过父母老师、图书馆、上网和其他媒体、身边的同学等路径来获取知识。而企业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也必须通过一定的路径来传达各种所学的信息,企业处在一个关联的网络中,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节点,企业能够存在社会网络中并更好的获取信息,就只能依靠各种路径将其串联在整个网络中。企业对外部知识的获取路径主要分为:直接的外部知识获取、与外部组织的合作、人才的流动。

2.1 社会网络会影响企业直接的外部知识获取

企业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其所采取的只是获取路径,社会网络为企业提供各种收益,其中就包括知识,知识转移和获取是网络成员的主要收益。网络的密集程度以及企业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都会影响企业获取知识,当企业处于密集网络的环境中,企业可以更直接的获取相应的信息,企业利用其与外界的关系链接,直接地与外界网络中的成员进行交流学习。企业成员也是一种资源,如果企业成员拥有比较多的知识,那么企业获取知识的机会就越大。Burt认为网络成员背景和经验的多样性为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网络结构也是一种资源,比如多(单)元关系、强(弱)关系,这些关系都会影响知识获取的路径。然而直接关系建立的越多,由于他的资源投入量比较大,所以约束性就越大。

2.2 社会网络会影响企业与外部的合作

当期所处的网络位置信息获取比较困难,企业就会采取与外部合作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获取,例如:某个制药公司想研发一种新药,但是由于自己的知识资源有限,他只能寻找在这个社会网络中的另一个节点作为合作伙伴,共同研发以获取所需的更多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开始重视这种合作方式获取知识,当企业本身的资源有限的时候,寻求合作成为他们最佳的选择。企业在社会网络里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其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这都是企业不得不积极联系外界行动者,达成合作关系,搭建自身获取知识的渠道。企业要想与外界行动者进行更好的合作,那就要更深刻地融入到社会网络之中,成为社会网络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取更先进的知识,同时将知识进行创新。

3 社会网络促使企业的人才流动

社会网络不是一个静态的网络,它是由众多活跃的节点在特定时期内连接在一起的网络,这节点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是不平衡的、有限的而社会网络是平衡的,他必须维持整个网络的平衡性,所以它是动态的网络,每个节点上的资源都是流动的,人才是知识的载体,人才的流动促使知识资源社会网络中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实现其平衡性。社会网络的动态越是活跃,人才流动的频率越大,企业将从这些人才流动中获取新的知识。

处于关系复杂的社会网络中,企业获取知识的效率是不同的。影响企业获取知识的效率的因素可以解释为以下几点:

3.1 获取知识的效率与企业所处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有关

首先社会网络是存在密集和稀疏的,当企业处在一个较为密集的社会网络中,企业能够通过其所选择的最佳路径连接更多的节点(包括企业、政府、社会协会团体、学校等),与他们进行关系来往并有效的从中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其次企业处在密集网络中,从某种意义上企业与各节点的距离更近,关系更近的两个节点,他们的知识获取和流通也是最快的。而当企业处于稀疏的社会网络中时,他在获取知识时会花费更多的代价,且效果也不会很好,相對来说该企业在获取知识时处于劣势。

3.2 由于社会网络具有中心性,会影响企业获取知识的效率

社会学将中心性分为三类: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和靠近中心性。程度中心性指一个行动者在某一网络中所拥有的链接数目。中介中心性是指一个行动者通过在其他行动者之间最短路径上占据中间人的位置,从而为网络中其他行动者充当潜在“中介”角色的程度。靠近中心性指把一个行动者与网络内其他所有行动者连接起来的绝大部分直接路径都是最短的程度。在研究社会网络对企业获取知识的影响时,我们先要看企业在社会网络中属于中心性的哪类,属于不同的中心性以及其中心性的程度都深刻影响着企业获取知识的效率。

3.3 社会网络具有结构洞的特点,“一个结构洞是两个行动者之间的非冗余的关联。”

例如,对于三个企业行动者A企业、B企业、C企业来说,如果A企业和B企业有联系,A企业与C企业有联系,但是B企业和C企业之间不存在联系的话,那么B和C之间就相当于存在一个洞。A企业、B企业、C企业之间关系的这种结构就是一个结构洞。A企业是结构洞的中间人。伯特认为,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能够为中间人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是该结构洞中的企业比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企业更具及时获取知识的优势,其获取知识的效率将会加倍。

4 社会网络影响企业获取知识的先进性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法宝,只有先进的知识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我们可以把社会网络看成是一个芯片,当电流沿着分支然后再汇聚转化成新信息。社会网络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网络中各节点的信息不断的汇聚、筛选、整合,留下先进的具有创新价值的知识。当一个企业处在关系网络中,这个网络是活跃的,先进的价值观汇聚的位置,那么这个企业所具备的创新性也将具备优势,而当一个企业处在的网络,思想陈旧,信息资源流通缓慢,那么这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会弱些。总之,企业对其获取知识的创新性,与其关系网络的里通性和知识结构是有很大关联的。

5 社会网络会影响企业获取知识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知识资源也是一种社会资源,那些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资产、品牌、影响力等,并不为企业个体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企业成员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的。当企业采取工具性行动时候,如果弱关系的企业处于比该企业行动者的地位更高,那么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由于强关系,会给他带来更多的知识信息资源。企业网络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企业的社会地位、网络成员的关系力量决定了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那么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1.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较强假设:企业的市场地位越高,摄取社会知识信息资源的机会越多;2.企业在社会网络中处于较弱的关系:企业在社会网络中所表现的异质性就会越高,故而企业通过弱关系摄取社会知识信息资源的几率也会越高;3.企业在社会网络中所占有的信息资源越多:企业的社会知识信息资源越丰富,工具性行动的结果就会越理想。

6 社会网络决定了企业获取知识的持续性

如果将知识比作人体血液的话,那么社会网络就好比人体的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没有社会网络的支撑,企业的集体将会瘫痪甚至灭亡。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需要不断地补充和丰富,这些关系企业生存的信息通过社会网络中的特定路径流通,到达企业,经过吸收和创新为企业所用。持续性的知识获取是企业生存的前提,是竞争力得以提高的保障。社会网络如此重要,尤其在中国这个关系社会,企业更需要积极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以便更快更好地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知识资源,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謝洪明,刘常勇.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

[2]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年10期.

[3] 王夏洁,刘红丽.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知识链分析[J].情报杂志,2007.

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篇4

积极成本主要包括: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而投入的技术改造成本以及售后服务成本;为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的技术改造、治污成本;为提高职工健康、生产安全以及福利水平而付出的成本;公益捐助支出;为所在社区建设所付出的成本;为承担其他社会责任而支付的成本。

消极成本主要包括:因提供质次产品而支付给消费者的赔偿费用;因忽视生产安全而支付给职工的工伤费或死亡赔偿金;因造成环境污染而支付给环境污染受害者的赔偿金以及环保部门的罚款;因其他故意或过失侵权行为而支付的诉讼费、赔偿费等。

但是, 如果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只会使企业付出成本而不会带来收益的话, 则企业永远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激励。事实上许多有眼光的企业乐于承担社会责任, 并且获取了稳定、长期甚至更大的回报。下面主要在声誉机制下通过分析企业承担对职工、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等的社会责任对企业收益的影响来说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正当性。

承担对职工的社会责任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1.企业组织的有效性要求企业承担对职工的社会责任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企业离开了人, 一切都不能正常运作。企业履行对职工责任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其经营收益。根据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组织的有效性在于对目标的共同认同, 在于建立在目标认同的基础上的为组织做贡献的意愿及顺畅的信息沟通。企业如果一味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的目的, 仅仅将员工视为赚钱的工具而已, 忽视企业的社会效益, 未能主动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那么企业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因此不能得到满足。这样, 企业内部员工就没有使命感和成就感, 只是被动地应付工作, 更谈不上主动地开拓创新, 员工的忠诚度就会很低, 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2.建立在人力资源市场的声誉要求企业承担对职工的社会责任

人力资源市场是企业获取赖以发展的人才的市场。企业要想在该市场上招募到德才兼备的有创造力的人才, 不在于讨价还价, 而在于企业的声誉, 这种声誉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长期以来善待自己的员工, 对其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乐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更能吸引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人才, 而这正是一个现代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承担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随着人们社会意识的逐渐增强, 消费者越来越多地购买对社会负责的企业的产品, 他们更关心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信誉。

根据shapiro的声誉理论, 假设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值是该产品以前的质量等级, 同时又假设产品质量存在一个最低值q0, 而对应的单位成本为c (q0) , 则在第一期由于消费者不知道哪些厂商产品质量更好, 为了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企业不得不均使用p (q0) =c (q0) 的最低价格, 即使本企业产品质量比最低质量标准要高。

然而在第二期后, 随着声誉的建立, 厂商可以定一个更高的价格p (q) , 使得其净利润为p (q) -c (q) 。如果在长期维持这种质量声誉的话, 则建立质量声誉者的企业的贴现收益为:

但是对于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商来说, 则其在第二期的收益为p (q) -c (q0) , 以后则被消费者所抛弃, 故经无限期贴现仍为p (q) -c (q0) 。

所以, 经折现后, 若要使建立信誉企业的收益大于不建立信誉企业的收益, 则应使:

[p (q) -c (q) ] (1+r) ÷r>p (q) -c (q0) (r为贴现率) 。

解此式可得到第三个公式:p (q) >c (q) +r[c (q) -c (q0) ]。

第三个公式的意义在于, 建立质量信誉的企业利用该范围内的定价策略, 既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 又可将生产劣质产品的未建立信誉的企业逐步挤出市场。随着享有质量声誉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的日益稳固, 其生产规模扩大所产生的规模效益会使总成本下降, 从而使产品价格更低、销售量扩大、利润提高, 消费者效用也逐步达到最大化。

承担对资源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资源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最大劣势。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阶段, 现有的资源和我国的环境难以支撑当前这种发展带来的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如果企业只一味地追求自己的经济利润, 不惜破坏和浪费本来就非常有限的社会资源, 不久的将来, 企业就可能会面临资源匮乏的局面。因此, 这就需要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界关注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有限的自然资源以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各界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后劲的疑问。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在考察中国后指出,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给环境造成沉重负担的阶段, 这个负担甚至让发展难以为继。从短期看, 企业不去购买或更新环保设备确实能节约一笔较大的开支,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 如果企业随意排放污染物, 破坏了生态, 缩小和毁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就会带来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 也就会妨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现实情况看, 企业承担对环境的社会责任至少可获得如下收益:第一, 可以避免环保部门的罚款、停业整顿甚至关闭。例如, 湖南某造纸厂因为直接排污到南洞庭湖, 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导致了大额罚款并被环保部门责令停业, 别说赚取利润就连生存的基础都已经不复存在, 这就是忽视环境责任所招致的后果。第二, 企业对环保设备的投入可能为企业收回副产品, 循环利用原材料, 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例如, 美国杜邦公司的工业毒物实验室。早在上世纪20年代, 杜邦公司就意识到自己的许多产品具有毒副作用, 当时许多其他化学工业公司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影响, 不予理会。但杜邦公司却成立了工业毒物实验室, 着手消除这些影响, 以后它又决定把控制工业产品有毒物质的业务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企业, 不仅为杜邦公司提供服务, 也为各种各样的顾客提供服务, 如为他们开发各种无毒的化合物、为他们的产品提供毒性检验报告等。就是这样, 他们不但消除了企业对社会的影响, 而且还把这种影响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机会。第三, 环保节约型生产虽然在短期内加重了企业的技改成本负担, 但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 从长期来看, 很好地履行这方面社会责任的企业不仅占有资源利用的成本优势, 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环保与技改的同步实施, 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使得企业因产品质量建立起来的企业社会形象更加完美, 企业无论在消费者心目中, 还是人才市场上或政府的眼里, 都享有更高的声誉, 这种声誉成为企业的一种无法替代的无形资产。

承担其他社会责任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企业承担其他社会责任至少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收益产生积极影响:

企业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纳税, 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企业就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有些问题如土地的征用, 企业自身可能无法解决, 但是有政府的支持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 政府的支持也可以产生经济效益。

企业履行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 (信守合同, 按时履行还款义务, 使债权人的债权风险最小, 甚至为零) 至少可以在以下两方面对企业收益产生积极影响:第一, 提高企业的信用程度, 并可以从更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第二, 由于企业较高的信用程度, 使得企业在出现非常情况下可以得到债权人的理解和支持。如在企业经营困难时能够得到债权人延期还债的支持, 在资不抵债而难以为继时能够得到有势力的债权企业的重组、接管或合并等支持, 甚至在破产程序中易于与债权人达成和解协议等, 这些都是一个缺乏信用的企业无法做到的。

企业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扶贫助困, 可增加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感和美誉度, 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从事这些活动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广告宣传形式, 可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长期经营绩效。

社会保险对企业的影响 篇5

作为沿海开放的先行地区,东莞在全国最早承接了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引进了加工制造业;同时,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市场开阔。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东莞发展中的“双优势效应”明显减弱。随着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许多地方在承接国际大企业和新兴产业方面走在了东莞前面;东莞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供给出现瓶颈,成本不断上升,先进制造业的基础薄弱,后发优势今非昔比,东莞陷入了“双边缘化困境”:一方面,所引进的产业仍是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为主,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另一方面,产业成长空间受到挤压,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尤其在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处于落后地位,在国内生产体系中也处于边缘位置。早在2006年底,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就提出,经济双转型的总体方向,就是要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转向自主创新主导型;社会转型的总体方向,则要加快推进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转变。

1.东莞社会经济转型的社会背景和内容

1.1东莞社会经济转型的社会背景

30年前的东莞还是传统农业县,然而身处改革前沿阵地,沐浴改革春风之先,东莞悄然发生变化。从引进“三来一补”,到实现世界制造业名城,30年光阴铸就了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中国经历了30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型”。

作为沿海开放的先行地区,东莞在全国最早承接了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引进了加工制造业;同时,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市场开阔。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主要由“出口”拉动前进的东莞,开始受制于发展惯性与路径依赖,在创造“东莞发展模式”这个奇迹的同时,也暗藏着由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劳力紧张等问题组合而成的风险与考验。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将东莞当时所面对的发展形势概括为“双边缘化困境”,即所引进的产业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为主,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本土产业成长空间受挤压,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落后,在国内生产体系中也处于边缘位置。与此同时,由于先发展工业,再推进城市化,工业所依赖的生活、科研、管理环境先天不足,城市功能的完善跟不上工业化的步伐,外来打工人员与户籍人口比例4:1的城市人口状况,也引发了社会治安以及相关管理的严峻挑战。东莞社会经济的转型势在必行。

1.2东莞社会经济转型的内容

早在2006年底,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就提出,经济双转型的总体方向,就是要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转向自主创新主导型;社会转型的总体方向,则要加快推进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转变。对此提法,刘志庚曾经进行过详细的阐释,具体是实现“六大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型转变;经济体制从初级市场经济向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经济结构从外源型经济为主向内外源型经济并重转变;对外开放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走出去并举转变;产业结构从加工制造环节主导的纺锤型向加工制造与研发服务环节协调发展的哑铃型转变;资源利用从线型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

可以说,东莞新一轮经济转型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是在立足东莞现行经济特点,并且在与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城市的比较中,提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双转型”体现了以全面创新为先导、体制改革为基础、产业协调为支撑、内外并重为互动的东莞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总体框架。2007年1月召开的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确定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即推动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社会转变,把东莞打造成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热土、宜居生态城市、和谐幸福家园。东莞由此开始了以“转型”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历史,启动了一个谋求真正“脱胎换骨”的科学发展时代,开始在政策调控与市场力量之间寻找发展平衡点与未来空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推进“双转型”的过程中,国际金融危机于2008年突袭而来,东莞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弊端和风险表露无遗,东莞镇村级经济与出口企业更是首当其冲。30年来持续两位数增长的东莞GDP于2009年一季度史无前例地负增长2.3%,对外出口下降了25.9%。

在关键时刻,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提出“四个忍得住”: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确立结构调整优于速度增长的发展理念,化“危”为“机”,全力闯关经济社会“双转型”。2009年底,东莞经济最终冲出了重围,获得了稳步的复苏,GDP同比增长5.3%。2010年,东莞经济全面复苏,多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GDP突破4000亿元,增速重返两位数。与此同时,三产结构、引资结构、企业结构、创新结构以及布局结构都借“机”得到了有效的优化。

2.东莞民营企业的现状

自09年以来包括东莞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带等民营经济活跃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中小企业的倒闭潮。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8月初披露的信息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交叉作用下,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1)从事供应链低端加工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首当其冲。

国际产业链可以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全球营销三个阶段,附加值呈现两头高、中间低,大体呈U型,俗称“微笑曲线”。通常情况下生产制造阶段创造的附加值占整个产业链附加值不到30%,而在生产阶段的最底端(制造与装配)创造的附加值只占5-10%,甚至更低。当前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中,以低端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造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浙江象山县不到32平方公里的某小镇为30个世界顶级品牌提供加工服务,然而截至2008年6月底,原本的500多家企业倒闭了100多家。

(2)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处境“难堪”。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订单的大幅减少使很多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处境艰难。据统计,温州地区有20%的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而纺

织、服装、化工和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更是“苦不堪言”。

(3)与中小企业资金融资难,受多角债务牵连。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期难题。政府政策需要更多倾向中小企业。虽然2009年政府投资了4万亿来缓解金融危机,振兴经济。但这4万亿资金并没有太多惠及中小企业。国家中长期贷款增加了很多,但用以解决流动资金问题的短期贷款所占比例不高,即便是短期贷款,其中很多也是投给了大企业。

3.中小企业面临的危机分析

3.1从国际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危机的源头,首当其冲是世界经济局势的悲观。受此次金融危机的打击,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在2009年全面进入衰退,无论世界银行还是联合国的IMF的预测都认为:美国、欧元区和本经济均进入负增长区间,今年全球贸易量竟历史性地下降了9%出现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贸易萎缩。另外,摩根士丹利报告还表明,目前,在190个被调查国家中,有50个正在经历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这些不利因素是中小企业根本难以抵挡的。

3.2从国内环境分析

在中国经济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成长”的十字转型路口,“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瞬间弱化,一大批资本依赖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全方位吃紧,危机四伏。危机的原因更是多方面:市场竞争的压力,让产品价格无法随通货膨胀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能源、原材料涨价;许多企业难以从银行信用社新获信贷或者续借贷款,地下钱庄成了许多中小企业高息求贷的来源,目前,企业“三角债”问题日益严重,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其实已经断裂;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综合的宏观政策应对。

3.3从企业自身因素分析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大多集中在加工工业和餐饮服务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弱,许多中小企业基本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产业关联度低,在纵向合作上,即在关联的企业之间,没有建立合作关系,没有规定统一的技术和质量标准,没有做到共享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横向合作上,即在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之间没有进行一定的市场分工,没有在信息、人员培训方面共享当地资源。中小企业在相当大范围内存在低水平过度竞争。

4.东莞社会经济转型给民营企业带来的机遇

未来东莞的发展方向,即将东莞大道建设成为总部经济长廊, 东莞市的城市未来发展定位是国际性制造业中心和区域性产业支援服务业中心。

“大环境决定小格局”,因此,在东莞这片土地上作为以消耗资源为代价;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粗放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企业来说,企业必须升级转型,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重化工业“两翼齐飞”。

当然,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制造业产业都具备升级转型的能力,它们会受企业本身的能力(比如财力)和个体的发展方向和对市场营销的定位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而选择和确定企业的经营战略。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一些企业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大环境下,毅然选择了“迁徙”,以此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对于企业本身来说,未免是一种悲壮之举,但这又是大势所趋。这是任何一个经济社会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必然的产物。以鞋业制造业为例,纵观世界鞋业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不断变换的过程,世界鞋业生产基地,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转移到了意大利,20世纪70年代到了日本韩国,20世纪80年代栖身中国台湾,90年代在中国大陆。而当你仔细审视这个发展脉络,你会发现它与世界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历程何其相似,或许这又赋予了鞋业一层更深的内涵,它代表了整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是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缩影。因此,作为曾经在东莞生存并成长了相当长时间的制鞋业来说,在这样的大势背景下,究竟该往何处去呢?或者说该往何处去才能让企业达到永久生存和长足发展呢?是往中国内陆地区“内移”,还是往其它亚洲发展中国家“外迁”呢?

综观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正以“快速,稳健”地经济增长幅度上升,而“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政策环境,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吃了“定心丸”。如今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鞋业中心,全世界70%以上的鞋子在中国出产,中国的鞋业业已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广州东莞产业群、温州台州产业群、泉州晋江产业群、成都重庆产业群,四大产业群环环相扣,串起中国鞋业的黄金链条,奠定中国在世界鞋业中的霸主地位。而这其中的广州东莞产业群则占据整个中国鞋业的半壁江山,东莞在中国乃至世界鞋业的地位不言自明。因此,“总部经济”模式正是未来东莞的发展大势。作为对中国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金融环境,人文环境等都已驾轻就熟的东莞企业来说,选择往中国内陆地区“内移”,当为明智之首选。正如美国波音公司,其总部在美国,但其零配件却来自世界各地,这是产业转移的范例。东莞的鞋业企业在东莞对鞋产品进行贸易交易,研发和营销,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而将处于产业链条下端的低附加值产业向内地转移,完整地产业键就此生成,而内陆地区纵横交错地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与航空水运形成的“立体交通”与沿海地区有效地实现了交通键接,进而加快了出口“海洋运输“的效率。

因此,东莞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是对制造业企业的一次整体提升,尤其是对于鞋业企业这样的高消耗,低技术含量的制鞋业企业来说。因为内地更加优惠的投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及充足的劳动力为他们解决了最为根本的后顾之忧。

因此,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实际上是给了我们制造业企业又一次求得更大发展的时代契机。

社会保险对企业的影响 篇6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离职倾向

引言:自企业社会责任引起各界关注以来,结合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基础,所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已有的大部分研究初步证实了两者的积极影响作用[1]。之后,伴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和成熟,企业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关系研究开始步入学者们的视野。在利益相关者的构成中,员工是重要的一部分,其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必定存在感知,这种感知将会影响到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员工离职倾向作为员工行为的重要一环,有研究发现,员工感知到的组织对其的支持将会对离职倾向产生负相关影响。员工的离职倾向作为组织最为关注的员工行为之一,有学者已探讨论证了其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离职倾向负相关,这是初步达成的一致的结论,不过也有其他学者存在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两者的相关作用并不显著,很大可能会存在一些中介变量产生作用,而以组织支持感为中介变量的研究尚属空白。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的思想早已蕴含在企业社会责任早期的研究当中,但是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是在1984年Freeman在其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角度》中正式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之后。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现了全面结合。Freeman(1993)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描述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定位中所要考虑的特定群体或个人,从而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具体化,使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更为清晰。Wood&Jones(1995)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三个角色定位以证明其在CSR中的重要性:(1)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是CSR的动力来源;(2)利益相关者体验CSR的影响作用;(3)利益相关者对CSR行为作出评价[2]。Clarkson明确提出了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用利益相关者框架替代企业社会绩效框架,并指出,企业应该对六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负责:顾客、员工、供应商、投资商、社区和环境,并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不仅要关注,更要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进行落实。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离职倾向

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继续深化,尤其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并逐渐引起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离职倾向的研究才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不过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对两者影响关系的结论是趋于一致的,即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降低员工离职倾向有积极的影响作用。Maignan(1999)研究发现企业应该与法律、营销和慈善事业相结合,把自己建立为一个人文主义取向的组织,从而吸引包括员工和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注意。企业如果能始终如一的这样做下去,可能会减少员工的流动率,可获得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好的业绩及创新水平。KoyS(2001)研究发现外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反应会影响到该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Jamarillo(2006)论证了工作满意度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和离职倾向的中介作用,Bap

tiste Bourdeau(2006)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离职倾向有直接影响并呈现负相关关系,并得到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对离职倾向有间接影响;S. Duane Hansen(2011)论证了组织信任在企业社会责任和离职倾向中的中介作用;Ting

Shiun,&Alicia Ho(2012)则发现组织公正和组织自尊是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离职倾向的中介变量。

三、小结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虽然已经开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但是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的中介变量还处在探寻阶段,研究组织支持感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的文献还比较少,尤其是以中国情境为背景的研究文献更是少之又少,如何将国外先进研究理论应用到中国情境中的企业中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Dentchev.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s a Business Strategy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4(55)

社会营销观念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探析 篇7

一、社会营销观念

1. 社会营销观念的内涵

社会营销观念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是针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爆炸、世界性通货膨胀和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等情况提出的, 认为企业的中心任务是确定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要, 并在保护和增进消费者与社会长远、整体利益的前提下, 以更有效的方式, 提供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市场营销观念相比, 在继续坚持通过满足消费者和用户需求及欲望而获取利润的同时, 更加合理地兼顾消费者和用户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更加周密地考虑如何解决满足消费者需求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

2. 社会营销对企业的要求 (1) 企业社会责任感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创造利润, 为股东利益负责, 也必须承担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保护他们的权利和利益, 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能力。过去一些企业在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漏洞实现社会营销, 例如在SARS爆发期间, 一些企业行为不仅是非法的, 也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这不仅违背企业社会化营销的社会标准, 损害了企业长远利益, 进而损害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 进行社会化营销时, 要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 以公益性广告主题, 树立企业形象

从社会营销的角度来看, 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广大受众尊敬企业文化, 了解企业的社会价值营销, 进而建立企业社会形象。从广告的角度来看, 主要为企业或品牌形象做广告, 展现企业的实力。一个好的广告不仅仅给企业带来利益, 还可以让目标群体在精神层面上享受。社会营销的目标受众过于宽泛, 很难直接针对消费者, 所以直接产品的推广不合适, 在效果上进行评估反馈也比较困难。一些新上市产品或代表或其他公共关系赞助活动, 在促进专业的产品形象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 运用新闻媒体的力量, 多方宣传

社会营销的目的是树立企业形象, 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所以宣传非常的重要。只有通过各种通讯方式, 从能够更有效地到达消费者手中。传播阶段从一开始的宣传推广活动, 到媒体相结合的户外海报, 多媒体新闻、电视广告、在线广告各种方式来传达立体化营销信息, 让消费者自觉接受, 并产生更大的信任感。

(4) 结合企业长期战略, 谋求企业长远发展

任何企业的营销策略都是为企业长期战略服务的, 社会营销事件也成为长期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那些有利于企业战略发展的社会营销, 才能成为企业实施社会化营销的机会, 否则不仅在成本方面花费巨大的投资, 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由于营销事件的不可预测性, 企业有很强的控制活动策划, 识别切入时机的能力, 从而以最少的投入, 获得最好的效果。

二、社会营销的意义

1.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社会营销摆脱了商业宣传的模式, 而倡导以社会本位为出发点, 有效地创造社会价值, 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这不仅使受众更容易接受, 也能使广大的社会公众认同企业的社会价值观。同时, 良好的社会营销借助社会关注的主题或事件, 在谨慎科学的执行下能够创造了无限能量的社会效应, 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 隐性打动消费者, 促进企业发展

相对薄弱的社会营销的商业氛围, 使得公众的心理不会有意识地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防线, 更有利于观众接受宣传信息。在市场营销中, 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和良好的社会形象, 公众更能对企业的品牌产生信任和好感。商家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可以巧妙地打动消费者, 让消费者选择自己的产品, 从而促进产品销售, 产生经济利润。因此可以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 以确保业务的连续性。

3. 重点投入的成本优势

企业从事社会营销活动实际上是商业模式进入公共领域, 虽然相对来说, 公共领域的信息流有一定的滞后。但在社会化营销的前提下, 尤其是重大社会事件, 即使是简单的宣传, 也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前, 消费者对广告的意识已经变得越来越理性, 一般的商业行为很难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因此, 社会化营销可以得到较好的成本优势。

4. 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个强势的品牌是企业永恒追求的目标, 在社会化营销的过程中, 势必会大大提高品牌的在公众心目中的出镜率, 从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只有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 突破消费者的心理防线, 与消费者产生共鸣, 才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社会责任的普遍薄弱, 如果企业能赋予品牌良好的社会形象, 就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认识和提升品牌美誉度。

三、结论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市场、信息、资源对于每个市场都是开放的、公正的。营销理念是否合理, 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意义重大。然而, 建立可持续的营销理念和实施营销行为是非常艰难的过程, 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非政府组织充分支持, 使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营销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陈永森, 牟永红.从市场营销到社会营销[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0, 12 (22) .[1]陈永森, 牟永红.从市场营销到社会营销[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0, 12 (22) .

社会保险对企业的影响 篇8

企业将社会责纳入到企业文化范畴, 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由原来的被动单向逐渐转变为如今主动地披露, 即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借鉴国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成果,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引起我国一些学者广泛的关注, 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丰富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李文 (2010) 引入和完善了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 建立了立体化的履责和信息披露机制;彭欲云 (2009) 提出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徐凯猛 (2011) 从建立公司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公司社会责任日常管理体系、建立公司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公司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机制、构建公司社会责任业绩考核机制、构建公司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构建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对常州供电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进行研究。梁飞媛等 (2011) 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视角, 深化对社会责任风险的认识, 探究其成因和产生作用的过程, 提出社会责任风险控制的路径;田志伟 (2007) 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优势观;杨谦 (2011) 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现状的比较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对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 提出相应完善建议;应旭婧 (2011) 认为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位置、编制内容、编制依据、鉴证机构以及鉴证标准都缺乏具体指导性意见, 造成了社会责任报告只有其形而无其神的局面, 应通过法律法规形式, 进一步详细规范社会责任报告;王佳 (2011) 分析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 并回顾和总结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外延。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纳入到企业文化的范畴, 这是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上的一大进步, 由原来被动单向的履行社会责任, 进行信息披露逐步转变为如今主动互动的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即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一) 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的价值观, 由此衍生出企业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环境氛围、规章制度、素质素养、厂容厂貌等。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土壤, 是凝聚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力量, 是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动力。而企业的社会责任,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是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 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有以下的共同点:第一, 两者都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的目标。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符合企业自身的需求, 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一方面是为了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保护环境,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是具有较长的时效性, 一旦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认同了某种企业文化, 则不会轻易改变。第三, 两者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致, 其主体是员工, 表现形式为企业行为。企业文化的主体为企业员工, 而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员工的行为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表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形象。相似的, 真正的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组织的方方面面, 而利益相关者理解的企业文化也主要是通过员工行为。

(二) 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的相互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决定因素。企业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 反映企业所承担社会责任, 决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质量和形式。由于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一套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 已经得到企业员工的普遍认同, 并广泛体企业的外部行为中。所以, 一个具有良好企业文化氛围, 注重员工的自我发展, 重视团队精神培养的企业, 员工的行为意识较强, 并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对企业文化有积极的强化作用。一方面, 企业通过自身的行为履行社会责任, 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过程, 也是传递自身的企业文化, 使消费者、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加了解企业的文化及价值观。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能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而能够促进员工的积极性, 加强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 从而有助于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完善。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支柱,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通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来强化企业文化, 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上市公司青海三普的社会责任报告反映, 公司与江苏省残联培训基地爱德培训学校合作, 对省内外的身障人士进行职业技能的各种培养培训, 为我国民间首个大学生综合发展基金出资550万元, 开展身障大学生就业创业远东帮扶计划, 这些信息提高了企业声誉。由此可以看出, 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责任息息相关。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反过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能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因此以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利于企业长久、良性的发展。

三、企业文化驱动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及信息披露的影响

(一) 企业文化驱动的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

(1) 非企业文化驱动下的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让企业发出反映自身社会责任的信号, 这时信息传递机制可由图 (1) 反映。信息传递的路径:企业 (信息源) →评价体系。社会责任信息由企业内传至评价体系, 须经过一个环节——企业, 在缺乏企业文化建设的假设下, 企业有人为制造社会责任信息, 扭曲真实社会责任信息, 伪造虚假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 (2) 企业文化驱动下的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有企业文化驱动的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 可用图 (2) 反映, 这时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 传递路径:信息源→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在不考虑审计技术性失误的前提下, 这种路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如果社会责任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没有任何扭曲, 那么此时的信号便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状况。在既定状况下, 资源配置的效率可以达到最大 (但不一定最优) 。其二, 传递路径:信息源→企业文化→企业→企业文化→评价体系。与第一种情况相比较, 表达了企业文化对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的有效配置, 有助于传递真实社会责任信息的状况。

(二) 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

(1) 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含量。企业文化在获取企业所需关键资源方面作用十分明显, 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含量。主要表现在:一是获取信息。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 企业信息化的首要条件是将社会关系网络化, 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制度空白”及信息缺乏的不足, 而社会关系网络化直接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二是识别机会、发现机遇。市场经济中机会或者说机遇转瞬即逝, 如何识别和抓住这些机会需要用到企业文化这种特殊的资源, 如从网络伙伴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 或者建立重要的联系等都需要企业家动用他的社会资本。市场中那些最先识别机会, 抓住机遇的往往是那些有着更好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企业家。三是降低交易费用。企业文化在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方面的作用立竿见影。拥有较多的企业文化在信息收集方面将更加高效, 更加经济;与处于企业文化网络中的伙伴进行交易时也没有那么多的讨价还价, 契约制订和执行费用也会大大降低, 这是因为网络成员之间有着长期合作的基础。 (2) 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效率。企业文化的关系因素和认知因素是提升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的关键因素, 正是通过这两种关键因素对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完成了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一是增进企业内部成员的凝聚力。企业文化其本质是建立在信誉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一种互动机制, 这种机制的信任基础使得该机制可以将企业的员工、合作伙伴, 顾客紧密的联系起来;二是促进创新。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环境中, 企业出于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目的, 愈发的看重创新对企业的日益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企业间知识的分享与合作来实现的。企业文化为这种合作分享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通道, 进而大大促进了企业的创新, 最终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效率。 (3) 企业文化有助于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质量。关系性嵌入一般包括信任、规范、义务等内容, 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 信任、规范、义务三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义务只有在可信任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履行;规范用来保障社会化行为的健康发展, 要求人们行事时以集体利益为指导, 舍弃个人利益。显然, 规范和义务都是以信任为基础的, 在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过程中, 信任的影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是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过程中, 信任体现于他人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信赖, 相信他能够很好的完成创造任务, 并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二是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过程中, 信任体现在他人对知识创造行动者诚实品性的信赖, 正是有了这种信赖, 才大大降低了利用对方弱点来进行投机行动的可能性。 (4) 企业文化驱动的社会责任信息能够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文化驱动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实际上是一种向利益相关者报告企业社会资本信息的过程, 这种社会资本与其他资本形式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 那就是它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 市场上找不到这样一种商品。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就体现在它是长期投资积累的结果, 短期内是无法通过市场来实现的。社会资本的结果因素相当复杂, 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本身具有极端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资本一般都是通过长期的打交道来实现的, 在长期的打交道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合作的信任、交情及信息渠道必然难以发现和捕捉, 更别说精准的度量了。由于存在上述这些企业文化的独特性, 智力资本在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上的隔绝机制得到加强, 使得其它企业在竞争能力上进行模仿的时候需要克服很大的障碍,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模仿非常困难, 难以实现。企业文化还可以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特别是隐性知识的披露, 促进企业财务资本得到进一步发展, 使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持续保持领先, 强化了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优势地位。因此, 企业文化驱动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本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企业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完善, 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文化结合企业, 促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可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传递效率。企业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 注重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 培养员工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 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使员工更好的积极履行对消费者和社会的责任。只有当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成为社会责任履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企业和社会才会进入到良性互动的状态。 (2) 通过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各利益相关者, 才能体现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质量和效率的促进作用。只有明确各利益相关者, 企业才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履行社会责任, 并能够区分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求。因此, 企业在实施社会责任时, 应界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最后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 企业文化驱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必须实现动态管理, 才能维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不仅要在对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群体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方面实施动态管理, 即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内容具有动态性;而且企业次要利益相关者获取的社会责任信息也应该具有动态性, 即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形式也具有动态性。深入的了解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他们更够最快的反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尽管次要的利益相关群体不那么重要, 但次要利益相关者必定是一个巨大的群体, 必然会多于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一般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 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股东、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这些利益相关群体中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最敏感的就是投资者。因此, 通过了解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信息的动态需求, 可以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

摘要:本文界定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以及两者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互关系;探讨了企业文化驱动的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 明确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徐凯猛:《常州供电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2]应旭婧:《上市银行内部控制的分析与建议》,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企业的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篇9

对企业社会资本做出开创性研究的学者是Nahapiet和Ghoshal (1997) , 他们首次明确地将企业层面的社会资本定义为, 嵌入于可利用的并源于个体或社会单元拥有的关系网络中的实际的与潜在的资源。在这一定义中, 企业社会资本由网络和可以通过网络而变动的资产组成。Nahapiet和Ghoshal (1998) 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将企业的社会资本定义为 “企业 (包括其内部成员) 占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关系网络可获得的、来自于关系网络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他们进一步解释了企业社会资本反映关系网络的关系特征、结构特征和位置特征的信任、规范、共同愿景等变量。Baker (2002) 将企业的社会资本看做是存在于企业关系网络中以及通过关系网络所能得到的多种资源。另外, 国内学者武志伟 (2003) 将企业社会资本定义为“蕴含于企业所构建的社会结构或网络中, 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等方式帮助企业或其成员更加方便的获取某种资源、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特定目标的一种资源”。

以上学者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定义虽然各不相同, 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前者将企业社会资本看做是企业的一种资源, 后者将企业社会资本视为企业获取其内外部关系网络中资源的一种能力。本文认为, 企业社会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新形式, 具有资本的特性, 它实质上属于资源的范畴。毫无疑问, 企业本身作为盈利性组织, 往往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 因此, 本文选择从目标的角度来界定企业社会资本, 将企业社会资本定义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通过其内外部关系网络所获得的能够促进其目标实现的有形或无形资源的集合”。

2 技术创新的定义

创新一词首次出现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J.A.Schumpter) 于1911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 它被解释为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弗里曼 (C.Freeman, 1997) 在其著作《工业创新经济学》中进一步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 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 而后又明确指出, 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 新过程, 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国内学者付家骥 (2003) 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 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 重新组织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 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

由以上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可知, 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 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主要标志的。因此, 如果作为社会微观经济实体的企业想成功地完成技术创新, 仅仅依靠自身有限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这就要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企业合作完成, 这种合作将使企业获得资源优势。从而, 企业社会资本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因为它可以使企业通过其内外部网络联系获取宝贵的知识及稀缺的资源来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与完成。

3 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概念模型的建立

大多数研究要么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要么从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研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迄今为止仍然缺乏系统而全面地从企业内外两个部分来研究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尽管如此, 现有的研究仍然为本研究提供了比较好的理论基础。

本论文以上述研究为基础, 从企业内外部两个部分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分析, 在探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提出了企业社会资本—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关系模型, 并将企业社会资本划分为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与企业外部社会资本, 来分别探讨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3.1 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它从一个新构思出发, 先后需要经过研究发展、工程设计、生产试制、市场营销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所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部门的作用不重要, 生产部门与营销部门为研发部门提供稀有的知识与信息, 为技术创新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条件。因此, 只有这三个部门进行团结协作, 才能提高知识转移、整合和利用的效率, 从而使技术创新的能力得到提升。而要想提高这三个部门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效率, 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便是必不可少的, 即信任、规范等。可知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具有密切的联系。

3.2 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鉴于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 技术创新的资源不能只局限于创新实体的内部, 而应该实现资源多元化以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因此, 拓宽企业外部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加强现有外部关系网络中与企业相关联实体的联系是明智之举。一般来说, 企业外部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包含以下三类与企业相关联的实体:客户、供应商及同行业其他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及技术中介组织;政府部门、银行及行业协会。企业与其外部实体的联系可以使企业获得很多优质的资源, 从而达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可知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具有紧密的联系。

3.3 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与知识创造水平

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作为组织的一种重要的关系资源, 其产生、积累和发展能够促进企业内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从而有利于知识创造的产生。由于知识在企业中属于独特的无法模仿的资源, 因此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知识创造的影响因素, 从而, 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与知识创造的关系研究也日渐增多。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存在和积累使得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部门之间、事业部之间可以相互信任、建立共同的愿景, 增强企业内各方面关系的融洽与合作, 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

3.4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与知识创造水平

目前, 知识创造的资源不仅取自于企业内部, 企业外部社会关系网络也已经成为知识创造的一个重要资源渠道。企业只有不断地与其外部相关联实体进行交流和互动, 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有助于减少企业之间在价值观、目标及利益上的差异性, 有助于实现畅通无阻的交流与沟通, 有助于知识在企业间得到快速的转移与共享, 从而使企业知识创造的水平得以提高。

3.5 知识创造水平与技术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知识存量联系得更加紧密, 因此, 企业不仅要保持其原有的知识, 而且要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来应对激烈的竞争, 目前对于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这些研究普遍认为知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 知识创造又是新产品开发的基础, 企业只有源源不断地进行新知识的创造, 才能提高研发的成功率, 开发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最终达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Nahapiet, J.and Ghoshal, S.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creation of value in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Proceedings, 1997, 97.

[2]Nahapiet, J.and Ghoshal, S.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1998, 23, 242-266.

[3]Baker, Market networks and Corporate behavior[J].AmericanJournal of sociology, 2002, 96, 589-625.

[4]武志伟.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和功能研究[J].软科学, 2003 (17) .

[5]Freeman, C.and Soete, L.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J].London, Printer, 1997.

社会保险对企业的影响 篇10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动力的问题向来是各国学者所关注的领域。本文以中小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资本这一中介因素产生影响,继而对中小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进行分析,力图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毋庸置疑,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推进社会经济建设、解决相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小企业从创立到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仅要面临国内经济大背景下所存在的问题,还要面临资金短缺所带来的困扰,大部分中小企业认为承担社会责任会带来经营和投资风险。因此不少中小企业在关于社会责任的问题上表现出理念上的困惑和行动上的纠结。

2 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现状

社会资本是市场信息获取和传播的网络基础。而不对称信息的获取有利于企业扩大企业竞争范围,加快产品技术创新,提高差别化,从而提高竞争力。但目前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稀缺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关系单一,不能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错失创造企业最大价值的机会,相应的企业竞争力也没能得到较大提高。

3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3.1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资本的影响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对内社会责任和对外社会责任。对内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对企业内部的员工和股东利益负有的责任,对外社会责任主要是对外部消费者、供应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如果中小企业能够很好的履行对内社会责任,如按时发放员工工资,让企业员工享有很好的福利和待遇,这样就会有效促进员工兢兢业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企业内部就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优化了部门之间的合作,同时也对人力资源这一稀缺资源进行了整合,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企业如果能够给予股东适当的权利并按时发放股利,那么企业也就能够有更大的把握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让企业持续不断的运营下去,长久的发展壮大。总而言之,企业履行对内社会责任可以在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和部门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构建起坚不可摧的人际网络,即获得对内社会资本。

从外部社会责任角度来看,如果中小企业能够从获得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做一些公益活动,例如向红十字会捐款,定向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等等。这样企业的知名度和声誉可以得到有效提高,这使得消费者更愿意去了解和购买该企业的产品,而与企业相关的供货商和其他部门也会因此提高对企业的评价,给予的适当优惠等措施就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与此同时,企业在遇到困境时获得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和资金援助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这样一来,企业通过履行对外社会责任构建了一个消费者、合作伙伴、社区和政府多位一体的社交网络并从中获取稀缺资源,即获得对外社会资本。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履行对内和对外社会责任来获得潜在的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的获得又会反过来让企业继续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

3.2 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运作离不开实物资本的支持,而建立在人们相互信任与合作的社会关系网络上的社会资本潜在地影响着企业获得实物资本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

前面已经提到企业社会资本可分为对内社会资本和对外社会资本。对内社会资本是指企业通过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他们加强合作来增加信任,从而提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构建起紧密的人际关系网络。对外社会资本是指企业通过慈善捐款等方式来获得消费者、合作伙伴、社区和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构建一个有助于企业获得稀缺资源的社交关系网络。赵瑞(2013)认为:“社会资本高的企业,能得到较多的投资机会,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智力资本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法宝”。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如果能够获得对内社会资本,那么这就有利于企业内部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储备量并优化内部知识结构。知识的汲取和整合能够转化为企业独特的创新能力,最终企业竞争力也会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互联网作用下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面对无比庞大的数据库和繁杂的经济信息,并不是每一个中小企业都能够及时获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而如果获得了对外社会资本,那么企业就和利益相关者建立起了较为密切的社会关系网络,信息的传递靠的就是这种网络关系。这样企业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不对称信息,带来机会利益,企业的竞争力也会相应提高。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果中小企业想要在该行业内成为龙头企业,那么光靠本身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不同的企业进行多方位的合作,实现“合作共赢”。此时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就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使关系网络顺畅运转,共享社会资源,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3.3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综合分析

中小企业履行对内社会责任在一定的时间积累可以获得对内社会资本,而履行对外社会责任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可以获得对外社会资本,对内和对外社会资本的取得都会从不同的方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企业竞争力”三者关系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曾江洪等(201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资本对竞争力有正向作用效果,同时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影响社会资本作用于企业竞争力。邓玉华(2013)认为企业需要将社会责任战略运用于企业的价值链中去,从而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策略。

4 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4.1 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培养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对市场反应灵敏且适应性强,其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制约而选择“急功近利”,在盲目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却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严重,例如产品质量低下,散布虚假广告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随意排放污水废气导致环境污染等等。在当今提倡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要想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立足远处,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培养。

不同行业的企业所承担社会责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先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企业社会责任:

第一,企业应该严把产品、服务质量关,努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尤其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中小企业。

第二,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并努力营造和谐上进的工作氛围,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第三,企业应该注重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力争做到“节能减排”,尤其是排污量大的工业企业,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投资。

4.2 把握企业社会资本的关键作用

企业社会资本与社会责任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关系,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努力承担其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内部而言,企业应该建立人性化的规章制度来营造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加强员工与部门之间知识的交换和有效沟通来获得其相互之间的信任。对于外部而言,企业也应该主动加强与客户、供应商、政府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更多地获取不对称信息来减少机会成本。同时企业也应该积极与当地各大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密切合作,不断进行知识的扩充和技术的创新。因此,中小企业应该综合各种因素把握好企业社会资本的关键作用,通过“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企业竞争力”的模式从战略角度上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许多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不少的研究,但他们很少考虑到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事实上,企业能够通过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来获得企业所需的社会资本,从而提升了其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最终取得竞争优势。

关键词: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瑞.企业社会资本、投资机会与投资效率[J].宏观经济研究,2013(1).

[2]曾江洪,何苹,雷黎涛.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与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以长株潭地区企业为例[J].经济经纬,2014(7).

上一篇:腭裂手术下一篇:玉米种植与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