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

2024-05-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通用8篇)

篇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

细节彰显教育 点滴渗透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

类型: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案例 单位:盘山县陈家学校小学部 姓名:冯丽娜 职务:教师 电话:***

细节彰显教育 点滴渗透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陈家学校小学部 冯丽娜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同时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语文教育是培育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之一,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课程无论是从它的性质还是从设计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都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人教2001年版小学1―6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共 92个单元,包括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合计有452篇(首、则)文章(一年级前10篇为识字读音课程,不计入内),其中295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65.3%。这295篇选文中,有的选文体现了多种价值观。

其中,培育“友善”有《一件运动衫》《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掌声》《卡罗纳》《唯一的听众》《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的药方》等;“爱国”层面有《延安,我把你追寻》《怀念母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詹天佑》狼牙山五壮士》《丰碑》《小英雄雨来》《黄继光》《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我们成功了》等;“诚信”有《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我为你骄傲》《中彩那天》《钓鱼的启示》等;“敬业”有《闻鸡起舞》《一夜的工作》等。“文明”有《北京的春节》《草船借箭》《金钱的魔力》《呼风唤雨的世纪》《香港,璀璨的明珠》《农业的变化真大》“和谐”有《山中访友》《爷爷和小树》《跑进家来的松鼠》《燕子专列》《卖木雕的少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等;讴歌“富强”的有《农业的变化真大》《千年梦圆在今朝》等; “平等”有《检阅》《触摸春天》《凡卡》;“自由”有《从现在开始》《囚歌》《十六年前的回忆》《普罗米修斯》《凡卡》《囚歌》《普罗米修斯》等;

二、小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就是《少年中国说》中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就对少年儿童提出了“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从小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更是提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未来总是由今天的少年儿童开创的。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而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很少接触社会,主要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环境中生活并接受教育,而学校教育又是最为关键的成长教育场所,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场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效融合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价值观教育。我们应当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为指针,努力寻求小学语文课程实施与价值观教育的融入点与结合点,挖掘课程中价值观教育资源,使小学生受到积极的价值导向和情感熏陶,为小学生形成稳定、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1.挖掘教材中的人格光辉,烙印下人性的真善美。小学语文教学最大的资源是语文课本,怎样让课本内容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呢?需要挖掘、整合课本资源。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感受形象,体验情感。语文课文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关键在于教师能正确解读,捕捉教材中各种价值观教育的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

2.正确捕捉教材中各种价值观的元素,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给孩子“什么是真善美”远比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假恶丑”来得重要。其实,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素材,如孝亲、感恩、责任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挖掘、整理,以这样的素材感染学生,用情打动学生,从而在内心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3.在教学活动中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先等很多文化元素,核心就是“德”。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重视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又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通过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整合,让学生在获取有效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现在以人教2003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桥》为例:

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的光辉形象,面对突发的洪水,他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他果断的指挥下,村民们顺利过桥,得以逃生,但他和亲爱的儿子却献出发宝贵的生命。

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品质,树立“友善、爱国”这个核心价值观。

教学目标:

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手描写,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镇镇定沉着、先人后已、大公无私、舍已为人的高尚品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受环境凶险。1.播放洪水摧毁村庄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洪水的可怕)同时让学生想象: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会如何做? 2.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是如何做的?

找到描写村民惊慌的词语: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设计意图】:通过洪水摧毁村庄的视频,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当时洪水是极大,极可怕的以及当时村民们极惊慌的场面,了解当时村民内心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为下面学习老汉先人后已做对比和铺垫。

(二)、走近老汉,体会老汉品质。1.对比老汉与村民的不同表现(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你拥我挤

站着

疯了似的 不说话

跌跌撞撞

盯着

乱哄哄

像一座山(3)从这两组截然不同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谈发现

(4)质疑:读这两组词,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1.为什么老汉不和别人一样逃,而是在木桥上站着?

2.为什么盯着地民,不说话?他在想些什么?

3.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点拨。【设计意图】:

通过重点词的对比,可以看出老汉与村民的不同表现,从而体会老汉沉着镇定的品质。

2.品味老汉的语言,从中感受共产党人的品质(1)出示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体会老汉在党员和群众之间选择了群众。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体会老汉在群众和儿子之间选择了群众。(3)出示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体会老汉在儿子和自己之间选择了儿子。【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选择让学生感受老汉的以民为先,先人后已,友爱善良,爱岗敬业的共产党员高尚品质。

(三)理解“桥”的含义

老汉被洪水冲走牺牲了。但洪水没冲走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一座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之桥,是一座架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生命之桥。【设计意图】:

通过洪水没冲走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课文题目蕴含意义的同时让学生被这种友善,这种无私的爱,这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所感动,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从心底自发产生对它们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 1.把你的感受写下来,2.搜集更多感动人的故事阅读交流。【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写出感受,能让学生在写当中升华对人物的感情,让他们对“友善” 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通过学生搜集更多的感人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感受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努力发现课文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用简洁的语言写进教学目标中,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了学生是主体的原则,要让同学们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法,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了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点评,点拨作用。通过讨论让学生感悟到“个人与个人,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有效渗透,进行培育和践行。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这个阵地,在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同时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充分备课,才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灵活融入问题设计中,做到润物无声,达到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总之,给孩子什么样的课堂,就给了孩子怎样的童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提供的语文书中收集信息,挖掘与核心价值观吻合之处。集中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这一目标,以重组并整合成相应的语言学习内容板块,建立合理的内容序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

——向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质量

桃花中学

姚业琼

清晰的记得:一天下午第一节课下,化学教师方老师情绪极差的上完我班的课回到办公室,刚落座,声音沙哑的对我说:“姚老师,你们班课,我没法上了。第一节本来是音乐课,我本想给他们多讲点东西,没想到去找气受。我图什么呢?。”说着说着,眼泪下来了。“怎么回事?”我脱口而出。什么事让方老师如此伤心,如此生气?我急于知道答案。她说:“我说你们班有几个学生平时不好好听课,作业也不认真做,上次考试成绩不如二班,马上期中考试肯定还不如二班。话音刚落,你们班陶顺利说:‘你是乌鸦嘴!’其他学生随声附和。本来我是好意的,想你们班超过二班的。平时非中考学科的课我都想着法子去给他们加班加点,没想到落到这种下场。你们班有几个学生经常和我作对,比如:张欢他们几个。”

是啊,一学期没结束,方老师和我班几位学生发生正面冲突,闹得很不开心。

李腾飞,一个不太自觉的孩子,平时作业马马虎虎。没想到有一次化学家庭作业做得很不错,方老师怀疑他抄答案,把他叫到办公室:昨晚作业是不是你自己做的?任文龙、朱先成都不会做(他俩成绩一直很好),你做出来了,我难以相信。李腾飞当时非常气愤,暴跳如雷,争辩道:“就是我自己做的!”摆出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架势。

夏浩淼,一次意外跌倒,右手腕骨折,打石膏一个多月时间,期间书面作业就不做了。

方老师是个责任心很强的老师,看他不做作业,担心他听课不专心,课程落下了,就好言相劝:你用左手写,去年我班有个学生和你一样,后来不是坚持用左手吗?方老师见讲一次不行,接着又劝,三五次后,这学生可不耐烦了,反吼道:你班学生行,我不行!

„„

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作为和她同在一个办公室的我,清楚的知道:方老师对我班学生很上心,为我班付出很多,对学生要求挺严格,可学生在我面前抱怨她的还较多:“天天上化学。”“不相信我们,经常打击我们。”“找我们茬”“不想上化学” „„有一节化学课课竟然集体“软抗”:课堂上保持沉默,一言不发。到后来,老师不想进到教室,学生不愿看见老师,在这种状态下下,学生哪有心思听课学习,教师哪有心情上课教学呢?结果自然是,我们班的化学成绩与期望的结果相差甚远。

曾经,老师的形象是那样威严,如果老师批评教育学生,学生往往会站在一旁乖乖的受训,不敢有丝毫的顶撞之意。可如今事实颠覆了记忆,我时时发现不和谐的现象: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学生有的会把头偏向一边,置若罔闻;有的煽着小腿,爱理不理;有的面对老师的批评,不甘示弱、出口顶撞;甚至更有师生之间唇枪舌剑、短兵相接的场面„„结果往往是教师大为恼火,继而使出找班主任、找家长的“杀手锏”;学生大为烦恼,对教师更加痛恨。这种师生对抗,互相较劲,其批评教育的效果往往微乎其微,甚至适得其反。反思一:当下有些初中生受不了一点委屈,经不住几句批评。根源是老师们不愿意管,也不敢管,长期以往,助长孩子嚣张气焰,纵容了学生过分保护自我的意识。虽然法律赋予了教师一定的批评教育权,但对于违纪学生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批评教育方式,相关法律并无明确具体地规定,从而导致教师在学生的管理上无所适从。相反,倒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的“教师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条文被过度解读。于是,教师对严重违纪学生罚站被称之为“体罚”,批评教育几句更是被扣上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罚”的大帽子!打不得、骂不得、更开除不得,不夸张地说: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已经苍白得只剩下一张只会进行“正面教育”的 “嘴皮子”!

个别小题大做的家长和不利的舆论环境,也使得教师不敢“轻易”批评违纪学生。如今,物质条件逐渐优越,加之多是独生子女,使得一些学生只能被表扬和赏识,禁不住半点批评和惩罚。这些学生个性脆弱,心理承受力低,经不起一点打击和挫折,老师的几句批评甚至是不顺其意就会导致离家(校)出走、自残乃至自杀等极端事件发生。而一旦发生这样的极端事件,当事教师不可避免地成为众矢之的:家长不依不饶、舆论穷追不舍、教育主管部门严肃处理。不仅人被折磨得心力交瘁,而且要承担轻则赔偿、行政处分,重则降级降职、开除公职的严重后果。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不负责任的教育。现在的孩子真是被“捧杀”了。

反思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长久以来,师道尊严让我们老师和学生在无形中树起了一道屏障。我们顽固地认为,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学生有了缺点,老师就应该秋风扫落叶般地予以批评,决不心慈手软。多少次,面对不整洁的教室地面,我拍桌怒喝:“今天谁值日?值日生都干什么去了?”多少次,面对喧嚣沸腾的教室,我站在讲台前大叫:“你们吵够了没?”接着就是一顿训斥。“欲速则不达”,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们的教育收效甚微,换来的只是与学生距离的拉大,拉远。我们往往为了追求自己认定的完美,对学生一些做法表现出不满、愤怒,采用更多的是训斥,惩罚,却少了一份仁爱和宽容。其实,教师如果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给学生一个台阶,他们会因为惭愧和感激而更加努力地去改正错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难免有过失,作为老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宽容,但这并不等于纵容,要宽而有度,宽而有章。我们要改变观念,放下架子,主动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心声。当前的学生知识面广,心理成熟早,教师还靠以前那种特有的权威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的。

方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好,可学生体会不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如何才能消除这层隔阂呢?

一、走进学生,了解实情、进行交心

倾听学生的心声,还原情境,分析学生和老师发生摩擦的原因,做方老师和学生的裁判员,告诉学生化学老师真心想他们好,列举平时为他们所做的一件件、一桩桩。告知学生只有对你负责的老师愿意引导你、督促你,让学生回忆个别责任心不强的老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假设一下:如果方老师不管不问,冷落他们,作何感受?几个学生渐渐有所改变:课堂上愿意抬起头听化学课,作业和试卷书写工整些了。

二、和老师交心,分析现状,宽慰彼此

现在的孩子活得很任性,很自我。发生在化学老师身上的事同样在其他老师甚至我班主任身上已演或重演。不要肯定“善有善报”,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这么全身心热爱学生,学生就应该会感激老师,热爱老师。趋向自由轻松是人的天性,何况孩子呢?回想当初老师眼中爱学习的我们,不是也反感老师挤占音乐、美术课吗?不欢迎老师拖堂吗?当我说到这些时,方老师笑了,有点释然:是啊,初中生正处于最后一个叛逆期,出生牛犊不畏虎;狂妄,不羁,我行我素„„和他们计较,就是和自己过不去。

三、找家长沟通,赢得家长理解和共管

作家长的可不能光护着孩子呀!老师是不会凭白无辜地去批评学生的,肯定是孩子做错了什么。

无论孩子与老师出现什么磨擦,也不能抛弃尊师重教这一前提。双方出现问题,最忌讳的就是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对老师评头论足。一旦家长对教师失敬,再教育孩子是很难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最亲密的,家长可以不拘一格地和孩子交流,心结解开了,一切问题都好办。

四、利用班会,换位思考,教育学生要准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大家谈谈“什么样的老师该受尊敬”。

五、通过班级QQ群平台,让方老师和几个学生吐露心声。这样比面对面交流要顺畅、深入,一吐为快。

篇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界定

为了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两者间存在何种联系予以理清, 必须首先明确它们各自的内涵。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首次出现于几年前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自这一概念提出后, 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反响。全会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部分内容构成, 分别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 此外还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 在2007年末召开的十七大报告中, 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收录至党代会报告中。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出来,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开展国民教育的过程中, 一定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使其成为社会大众的一种自发追求, 一定要努力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途径, 充分发挥引导社会主义思想潮流的作用, 提升社会主义环境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问题,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联系当前的社会新形势对发展方向作出了明确的阐述, 指出要加强学习,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思想发展潮流中的作用, 提升社会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综合价值体系中处于最核心、最关键的地位, 不但有利于突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整体特征, 还能够指引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还包括社会主义条件下新的荣辱观以及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民族精神、富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上四部分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指导, 明确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还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人类文明, 只有充分发挥各个因素的积极力量, 并将其进一步整合, 才能为人民大众的思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中华民族的奋发向上提供精神力量, 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顾名思义, 指的是处于社会整体价值观体系的最关键位置, 并且起着指引性功能的价值观念;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根本、最中心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基本、最牢固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追求;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及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阶段逐步产生、成长起来的核心价值观念及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为提供导向和行为准则, 从根本上影响着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作出了定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即为人们所熟知的“三个倡导”,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倡导精辟的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个倡导是从国家角度上提出的, 反映了发展方向上的追求;第二个倡导是从社会角度上提出的, 反映了价值引导上的追求;第三个倡导是从个人角度上提出的, 反映了道德标准上的追求。这三个倡导体现了不同层次的概念, 它们相辅相承, 共同完成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方向上的统一, 同时顾及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价值诉求。这些词语不但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诉求, 而且囊括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不仅从精神角度有着指导意义, 而且有着执行的可操作性, 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这一重要论述从理论的角度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了创造性地论述, 体现出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解, 反映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基础的中国共产党, 一定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贡献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 而是存在相当复杂的关系, 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密切联系, 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彼此分别。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不但是彼此结合的, 并且有机统一。

(一) 相同之处

1. 二者本质相同。

从本质上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同的, 二者联系紧密, 都鲜明地体现出对社会主义信仰的一贯追求, 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物质领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领域, 二者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所在。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 是后者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 后者如果失去了前者这一重要前提, 就无法获得发展。反之, 后者又处于前者的核心位置, 也是这一思想的系统总结, 它能够为后者提供发展方向, 同时也是构建前者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后者通过前者反映出来。

2. 适用范围相同。

两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二者同属于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二者在外延上也是一致的。同理, 前者包含四种不同的内容, 而后者也包含四个方面的价值观念。后者具有多样化特点, 构建后者等同于构建前者。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 前者是从外部架构入手, 强调在实践上的操作性, 倾向于更加直观的结构及具体的内容, 而后者瞄准的是人们的精神观念即精神层面, 突出了对社会主义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倾向于在根本价值理念上的建构。

3. 二者目标一致。

后者属于前者中的一个方面, 同时, 后者也是前者的体现。构建前者必须首先要构建后者, 如果前者缺少了后者, 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以及关键, 呈现出混乱无序、繁冗拖沓的特征。正因为两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社会主义性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 因此说构建后者与前者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统一体, 两者的目标一致。

(二) 不同之处

1. 内容迥异。

与后者相比, 前者具有较为具体的内容, 而后者抽象化特征更明显。后者由四方面内容组成, 分别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此外, 还有社会主义条件下新的荣辱观以及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民族精神、富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十八大报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高度概括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对象不同。

前者指的是衡量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标准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反映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总方向, 也能够反映出人们的总体价值观念, 属于后者的高度凝练。

3. 功能不同。

核心价值体系存在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中,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心价值体系, 它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它能够为社会主义提供发展目标和发展形式, 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的地位。只有在前者的正确引导下, 社会主义文化才不会偏离了方向。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更加精准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之不但更加浅显易懂, 而且更易于指导社会实践,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二者辨析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者密切联系, 同时二者存在根本的区别, 明晰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 更是要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将二者的构建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性建议, 才能引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架构。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而且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切实领会十八大报告精神, 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关于二者的新目标、新精神, 但是不可否认, 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甚至认为二者完全相等, 事实上, 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同点, 同时又相互区分。理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二者的异同, 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不同环节中自觉地融合前者的内容, 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前者教育,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2006-10-18

[2] .新华网.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_6938568.htm, 2007-10-24

篇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如何进高校?如何进大学生头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考核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湖北经济学院大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就调查结果做了初步的分析,以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讲授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能力,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进高校?如何进大学生头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的基本功能所面对的重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承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养的课程教育,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组成的课程集群。“思政课”的教育作用,体现在其目标是使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修养,认同核心价值,形成积极人格和健康心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组成部分;课程属性是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养成的载体、手段和媒介。教学效果评价要带动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观念的变革,并使其终身受益。

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围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问题,我们以湖北经济学院大二学生为主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9份,对调查显示结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经济学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改进起到一定作用。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途径与平台

调查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渠道前三位的分别是:政治理论课程(57.4%),电视、广播、网络(26.9%),报刊、宣传窗(15.7%)。显示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获取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亦不可小视。这一结果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传播渠道具有层次性。这种态势显示正面教育、自主学习、环境影响均有助高校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他们的自主认知。但要注意,一方面,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无疑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渠道,另一方面,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它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极易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网络平台信息的多元性极易蛊惑那些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

2、理论认知的全面性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程度:18.5%和53.2%的人分别选择了“有些了解”和“了解一点”,其中22.5%和5.9%的人选择了“不了解”和“不关心”,说明了有少部分大学生并不了解或不关心该理论。值得注意,虽然二年级以上的高校学生已经学过相关课程,但22.5%的人对相关知识不了解,5.9%的学生不关心。特别是理科生,他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尚未充分激发,少数学生主观上不愿意接触相关知识,对专业课程以外的理论不闻不问的现象仍然存在。

3、理论认同的主动性

被调查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相关政治理论的原因排序是:了解所处社会的基本知识(34.4%)、修学分(46.3%)、帮助自身发展(18.3%)。这一结果整体来说令人担忧,修学分和着眼自己发展的实用动机较明显,而主动认识社会的自觉性不强,从中一定程度地体现出大学生在学习选择方面的偏向性,缺乏青年一代应该具有的社会志向和远大抱负。

在问及大学生对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必要性时,11.6%和75.7%的同学分别持“有必要全面了解”和“有必要一般性了解”的观点,二者累计87.3%,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得到认同。持“无所谓”和“没有必要了解”观点的人分别占8.3%和4.4%,虽然累计占12.7%属于非主流状态,但这一倾向值得注意,说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整个理论教育中有盲点存在,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4、理论教育和传播效果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大学生的选择分别是:非常满意(2.3%)、满意(8.1%)、较满意(31.3%)、不太满意(47.2%)、不满意(11.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不太满意的学生占47.2%、超过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三者累计41.7%。由此可见学生虽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必要性,但多数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这一理论的教学效果。这一结果对高校政治类课程开设时间、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素质等都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一种理论要为大学生所掌握、使用及认同,离不开对这种理论相关知识的正确理解,而传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调查整体结论及影响核心价值教育的相关因素

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和教育的重要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层次及体系的重要一环。调查总体结论基本点包括:

1.高校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认知的均衡性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多层次认识,学生的理论认知性总体比较均衡。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认知度最高,达到8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知78%。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比较了解占比52%,不了解占比13%。这一比例反映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识具有较大片面性。很明显,高校学生以自己学习相关知识和对社会的初步了解的切身感受,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缺乏系统性认识,并促成了他们对社会发展和改革深化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和判断的简单化和片面性。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普遍评价较高,对社会满意度高达83%,这说明虽然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效果总体评价不高,但校园钝化尖锐事物的效应明显,高校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普及和深化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

2.认知具有碎片性和模糊性

社会主义一词几乎家喻户晓,但调查结果也表明还存在认知盲区,即使接受过专业的理论传授,还有少数的学生不了解或不关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不知道或不想知道这一理论。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上,同样具有“碎片化”的典型特征。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海量且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内容切分,在信息传播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碎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描述。调查显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知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碎片性和模糊性。比如,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深层次问题时,多数学生表示不清楚和不了解。仅有23.7%的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相联系。特别是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的只是为了修学分,体现高校学生的理论自觉度不足。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滤掉学生对社会认识上的幼稚性。使他们进入社会的个人代价和社会成本降低。

3、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知的主要外在因素。

第一、学校环境。学校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大学生接受、学习、内化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主要场所。学校通过校报、广播、宣传橱窗等新闻媒介,来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主流价值观念,从而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同时也要看到,高校并不是真空,各种时兴的思想、思潮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高校校园里激荡,对学生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因素和正能量,也包括了一些非主流的不健康的消极因素。第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可以划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指的是国内外的社会大环境。宏观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也最深刻。大学生普遍认同市场经济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些类似“金钱万能论”、“功利主义”等消极思想也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第三、家庭环境。家庭作为社会构成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大学生最初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的经济观念、经济价值取向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大学生。此外,每个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和父母对子女期望值的不同也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的对策

1、重视大学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要善于处理好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理论的快速变动性之间的关系,不断拓展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创新与完善社会主义理念和价值。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理论发展最新动态,并将其纳入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使理论能够快速的回应和解释现实问题。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须直面市场改革带来的矛盾,把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具体政策措施引入到课程设计中,引入到我们的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进行批判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结论。

其次,要善于从社会大环境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不断创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外,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善于运用大学生可塑性强、前瞻性和批判性等特点,丰富原有的教育方式。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调研,了解社会现实,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重要渠道作用

新媒介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介体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它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传播形式多样,集理论性、及时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由于它集中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在媒体竞争中越来越占居主导地位。因此,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网络媒体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工具和主要阵地。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充分传播社会正能量。

3、弘扬校园文化,推动政治理论读物大众化、通俗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大学生头脑,就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M〕新华出版社2013.3

篇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案例

学情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对于他们来讲,讲解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非常有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情况下提出的科学命题,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掌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过程、特点等的教学,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情况下提出的科学命题,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会提出?它的提出又有何意义? 学生思考

(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二、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

1、含义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

(启发学生兴趣)(合作探究)结合以下材料,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多媒体展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畜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皆,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胡锦涛 《十八大报告》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行形势分析讨论,总结。学生讨论

(培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多媒体展示)

2、提出背景

(1)国际: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国内: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教师小结: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长足发展和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人们的精神思想既面临着有利的条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导致人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有统的基本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哪些基本内容?体现了哪些基本特征?(多媒体展示)

“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里一个国家综合国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江泽民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胡锦涛(自主学习])学生讨论,教师补充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

3、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师小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多媒体展示]

4、基本特征(1)普遍性;(2)民族性;(3)崇高生。

(问题情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合作探究)结合以下材料,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伟大意义。(多媒体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

(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教师整理总结。(多媒体展示)

5、伟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2)为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3)有利于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奠定思想基础。

教师总结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板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教学反思

篇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案例

—《我的经济权利—财产继承权》教学案例

初中政治 梁亚男

一、案例背景

这是一节贴近生活的课程,授课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堂随堂课,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应讲授第三单元第十二课经济权利。由于本课时包含的内容较多,分为不同的课时开展。为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本节课采用了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以便于理解。

二、案例描述

课前,组织学生提前进入教室,进入课堂状态。上课铃响了,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美丽的姑娘向一位老翁求婚。老翁:“我俩年龄相差这么大,合适吗?”姑娘:“《婚姻法》没有规定年龄的差别。”老翁:“那规定了什么?”姑娘:“妻子有继承丈夫遗产的权利!” 教师:姑娘向老翁求婚的目的是什么?成为妻子后,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学生自主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引领新课。

首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从课本上勾画并记忆公民财产继承权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为了让学生对继承问题有直观的认识,采用案例的方式进行知识教授,进入“以案说法”环节。多媒体展示案例:王某早年丧偶,有一子一女,儿子王明在外地工作,女儿王白与王某住在单位的公房里。王某有3间私房,5万元存款,一辆小汽车,并持有1万股的某公司的股票,并借给朋友4万元。王某死后,他的著作又出版了,有5000元的稿费。王明与王白因遗产继承发生了纠纷。王某的弟弟王木也提出了继承的要求。认真阅读案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以下问题:(1)材料显示,继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通过阅读案例,得出王某死后,继承开始)教师予以肯定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法律对于继承权的相关规定: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称为继承权。(2)请学生根据对继承人、被继承人、遗产的书面理解,找出材料中相对应的人物及遗产范围。(教师适时加以纠正、肯定。)过渡:那么遗产如何分配呢?法律上有没有相关规定呢? 法定继承 利用多媒体展示法定继承的涵义,并结合图表形式将法定继承示意图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明确继承人的范围、继承原则和继承顺序。(教师强调总结:儿子王明和女儿王白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平均分配遗产。)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 如果王妻尚在人间,那遗产如何分配? 2. 弟弟王木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获得遗产呢?(教师适时予以补充更正,同时强调:如果王某生前立遗嘱指定其财产由王木继承的话,弟弟王木可以参与继承。)引出遗嘱继承(通过多媒体展示:遗嘱继承的定义及其法定要件)继续思考:当一个案例中既存在法定继承又存在遗嘱继承时谁优先呢?(教师总结: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对照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找出异同点。但是,还有一种行为,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六条规定属于遗赠。

第二环节:由您断案 案例:王某夫妻原有一子,并于1980年将10岁的孟某收为养女。1988年王某的妻子死亡。2000年王某突然病故,王某的儿子、弟弟和妹妹共同继承了王某的遗产。孟某提出要求继承王某的遗产。被王某的弟弟妹妹拒绝。之后,孟某起诉到法院。假如你是法官你会怎样裁定?为什么?

三、案例分析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学习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挖掘生活素材,把枯燥的政治知识融入其中。本课中,“以案说法”和“由您断案”这两个环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气氛空前活跃。政治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一些对生活有用的政治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良好的法律观。

2、师生关系的融洽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就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一堂课,师生若能在轻松活泼中自由交流,激热讨论,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了,学习积极性高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篇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教学案例

——学会感恩,创造和谐主题班会

北高庄小学

韩新联

“学会感恩,创造和谐”主题班会案例

活动背景:为积极倡导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我校要求在青少年中开展主题为“学会感恩,创造和谐”的活动。让学生首先学会感恩父母,有一个和谐家庭走入一个和谐社会,为了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活动目的: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为创造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活动准备:三年级全体同学利用网络、报刊、杂志收集有关资料,在父母的帮助下写一段以“感恩”为话题的小片段,推选主持人及发言代表。活动过程:

时间:2016年6月16日 地点:三年级教室

参加人:三年级全体同学、班主任

1、主持人开场白:

感恩,两个简简单单的字,看起来如此简单,但又有多少人能付之于实际行动中呢?爸爸嘘寒问暖,妈妈为你准备美味的饭菜,也许你不认为这是恩情,就因为他们是你的爸爸妈妈,是应该做的,是理所当然的。可你有没有想过,付出的人也希望你的温暖。不止一个人说过儿女的痛到父母身上是要加倍的,儿女的喜悦到父母身上也是要加倍的。儿女的一句问候,一个在父母生日时庆贺的电话,一张小小的自制生日卡片,都能让父母快乐上几天。

2、王少童朗读《让孩子学会感恩》的文章

“不论父母还是别人,为你做一些事情都不是应该的,而是相互的,你不要无动于衷、心安理得,而要感激他们,并可能帮助他们。”所以,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老师的教导之恩,感激朋友的帮助之情,感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感激食物、水和空气,感激我们身上的衣裳,感激孕育这一切的宇宙万物,感激创造这一切的劳动者!

3、夏康达介绍歌曲《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做人之根本。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这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如果我们心存感恩,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

4、谷雅倩讲古今中外感恩的小故事

在台湾,非常注重感恩教育,他们在幼儿园就开始教育小孩,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一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人,一个不断成功的人,一个拥有亲情友情的人,一个生活幸福快乐的人。

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心里都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5、大家讨论“在我们学校,在我们身边,有感恩的事例吗?” 答案是肯定的。在饭堂里,常常听到一些班级的同学,对老师说上一句简简单单却发自肺腑的话:“谢谢老师,老师您辛苦了!”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小学会感恩,尊重他人的每一份平凡的劳动,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我们要感激爸爸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要感激学校的老师给予我们的教诲与温暖;感激同学给予我们的友爱和帮助;要感激每天为我们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人,使我们能在一个舒适、干净环境里学习;还要感激学校食堂里的叔叔阿姨,每天给我们做美味可口的饭菜„„

6、各小组派作文成绩最优异的同学朗读自己的文章。

7、主持人小结

让我们学会感恩,为爸爸妈妈留下一个真心的微笑;学会感恩,为朋友留下一双支持的友谊之手;学会感恩,为陌生人留下一丝心灵的温暖。不要让爱我们的人伤心,不要让爱我们的人落泪,不要再让爱我们的人失望。只要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便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和谐和美丽!

8、班主任小结

各位同学:首先感谢大家对这次活动的大力支持。看了大家的表演、听了同学的发言,我非常感动,也有很多感触。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传统,感恩图报就是其中之一。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写照。常怀感激之心,能让我们更好地体验爱,感受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体验着家人的关爱、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注、社会的关怀。亲情、师情、友情,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能够更好地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关爱和没有爱心,对他人关爱和帮助漠然置之的人,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同学们常怀感激之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愉快,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丽动人,会使我们的生命充满温暖,会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同学们,一个和谐的家庭、和谐的集体、和谐的社会,既要多些感激之心,也要付出你的爱心。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报答师长、报答社会,报答所有关心爱护和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谢谢大家。活动反思:

篇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内涵及意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政治制度的深入改革, 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力大大地提升。在经济全球化及世界多元化的今天, 各国经济紧密相连, 政治相互影响, 文化相互冲击, 世界历史被全面的袒露开来, 各国的价值观相互撞击, 相互冲突, 价值观危机随着世界的融合在不断的加剧。因此, 要在世界站稳脚跟, 赢取发言发展的机会, 就必须加强本国正确价值观的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前提保障, 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 也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所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当下世界发展的需要, 也是发展中国、强大中国的必要选择。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的分析探讨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及实践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众多思想价值观占有核心地位且对其他价值观起到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都必须有一个适用于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核心价值观是政治制度的灵魂支柱, 所以正确的价值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思想导向和动力支撑。社会主义是中国运动和发展的产物, 在一次次的革命运动中, 中国摸索探求出一种适用于本国特殊国情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无论是从其理想、运动还是制度来说, 都反映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由解放的价值追求, 其自身的价值选择具有独特性, 与其他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质上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基本观点和综合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几千年来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理想追求的继续, 其摒弃了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弊端, 追求平等、和谐、自由、人道成为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基本诉求。社会主义起初只是一个美好的构想, 但在中国不断的革命探求中, 最终理想照进了现实, 社会主义理论演变为真实的社会主义制度, 多个国家的应用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好愿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评判标准建立在众多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 且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有满足这些基本理念才能被称作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经济是政治实施的基础保障, 政治是经济发展的思想导向,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主张人人平等, 实行民主的政策, 民主成为政治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文化的发展对经济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所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为推进中国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态的核心价值即人与自然和谐生存, 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和基本指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退去以往落后、封建、腐朽的外衣, 从根本上实现民族的繁荣与富强, 实现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打破以往封建道德伦理对人性的束缚, 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实现人性的解放与高度自由, 这一美好愿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最终理想。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几点要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 他们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补充, 相互影响, 相辅相成。富强是实现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的前提保障, 民族、文明、和谐、自由反作用于富强。1997年, 在十五大报告中, 江泽民正式的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 把建设小康社会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来。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保障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在提升人们生存资料消费水平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的实现和扩大国民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水准。所以国家富强成为社会和谐建设的前提保障, 是民族发展的强大支撑, 是实现公平公正的前提基础, 文明、民族、和谐是社会实现富强后的最终追求和目标。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 和谐自由, 就必须协调好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发展, 富强、民主、文明是和谐、人性自由发展的前提保障。所以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真正的贯穿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 就必须协调处理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几者的关系,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丰富内容, 使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的完善和成熟, 从而有效的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推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 通过字眼, 能够清晰明了的知晓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会有很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理念来支撑和引导社会的发展, 为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核心价值观在众多价值观中占据核心位置, 所有的价值观都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区别一种文化形态与另一种文化形态的价值标准, 是支撑社会主义生存与发展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 是因为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脱离社会主义发展的理想轨道,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照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是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思想产物, 呼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其支撑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各个党派与祖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正确价值体系的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壮大的关键性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相辅相成。从广义上来说二者没有较大的区别, 但从狭义上来看, 二者所侧重的点各有不同。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 其有基本的理论框架支撑和明确具体的体系内容。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 其构成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思想观念, 侧重于综合价值理念的构建。从内容来看,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种思想理念, 他没有一个具体的理论构架, 其较为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抽离出来的内核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要素是围绕核心思想所形成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像是肉体与灵魂的关系, 灵魂支配肉体的一切行为活动, 肉体的存在离不开灵魂的指引, 倘若失去灵魂, 那只能是一具行尸走肉, 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反之, 失去肉体的灵魂也将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再美好的理想也终将是一场幻想,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从客观的角度来说, 没有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无法催生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缺乏实践、不够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会扭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最终会使形成的体系漏洞百出, 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纸上谈兵式的空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失去其原有的存在意义。总而言之, 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就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不容分割, 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都具有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他们在做出相应的体系变更和思想完善, 其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更新的概念。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性,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已经不单单停留在昨天, 新时期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更高追求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的发生质的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满足了当下社会主义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 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 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现如今, 世界的发展已经连接成一个整体, 国家与国家之间打破了原有的界限, 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把双刃剑,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经济文化政治相互交融, 相互撞击中, 想要提升国家地位, 增强国家力量, 就必须坚守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要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 所以现阶段我国要结合各个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世界发展的局势做出科学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体系, 这对于中国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时代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内容和含义,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其规划出一个合理的发展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建立在众多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基础上, 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实践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其将来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当今世界, 继中国之后有些许国家采用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但各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有不同, 这也就意味着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及质量也会有所区别, 错误的价值观念会使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缓慢、停滞甚至崩溃的状况, 然而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 坚定的价值信念和信仰能够引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良好运转, 使得建设的主体能够保持积极的状态和蓬勃的朝气, 其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信念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动力, 倘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深入人心, 这对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应当建立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 只有这样才能确价值观不偏离现实发展的轨道, 才能为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方面建设。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国家必须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的激流中, 乘风破浪, 稳步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综合国力发展的基础保障, 为软硬实力发展提供基础导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义务, 只有将国民团结一致, 聚拢人心, 确立其共同的理想, 树立共同的远大目标, 才能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实践有利于激发国民创造的热情, 使其积极的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 有利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和文化建设的软实力。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到目前为止, 已有众多的国家对本国的文化遗产进行了申遗, 近几年, 申遗热和申遗门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由此可以看出,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各国主流思想文化的交流冲击很容易使得一些国家丢失自我, 本国文化被动摇、侵蚀, 出现文化混乱和文化丢失的现象, 一个国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实质上是代表着国家软实力发展的较高水平, 软实力成为当下各国之间激烈竞争的武器。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软实力中最关键的部分, 它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体现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表现为本国公民的精神状态以及人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人心所向, 有共同的社会制度建造的理想与愿望, 对社会制度核心价值观的一直认同, 才能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 提升软实力的水平。以此来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国民精神建设的水平,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增强中国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加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和前进的动力支持。有位学者曾经论述过, 一个没有文化和精神支撑的国家是弱不禁风的, 在世界激荡的洪流中, 无法实现长久生存和发展, 最终会成为时代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弃儿。所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物质文明的建设, 同时还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进步, 从而加快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 让中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几点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2 (11) .

[2]朱颖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J].科学社会主义.2012 (05) .

[3]高建生.科学发展观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重大启迪[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 (10) .

上一篇:写五分钟演讲稿下一篇:近期思想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