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2024-05-03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通用6篇)

篇1: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前 言

本次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活动是在大学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专业课程,对气象、土壤、植物、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学习完成后,于2012年5月13日至2012年5月19日,在莫世江教授、陈群利副教授、丁卫红副教授、张群生老师的带领下,和全体毕节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2008级地理科学本科班同学,在北海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山等地区,主要针对土壤、植被、气候、地貌、地质、人文景观的实习活动。

1.实习目的和意义

综合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野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综合考察和调查,能够获得更多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调查方法和步骤。

2.实习时间、地点和线路

2.1实习时间: 2012年5月13日至2012年5月19日

2.2实习地点:广西北海

2.3考察路线: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山地貌

3.实习区域概况

3.1地理位置:北海市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地级市之一,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面向东南亚,位于东经108°50′45″~109°47′28″,北纬20°54′~21°55′34″之间,西北距南宁206公里,东距广东湛江198公里,东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它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濒越南,是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与中国大陆海运最近的港口之一,云、贵、川及广西各省区对外贸易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3.2面积: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

3.3人口:总人口135万,其中市区人口43万

3.4气候: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沿海地区、北部湾东北岸,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光、雨源充沛,气候宜人。

北海市每年从春季开始雨量逐渐增多,湿度变大,有时会出现

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季温度不算太高,平均最高温度为32-33℃,极端最高气温也不过36-37℃,但由于湿度大,人们仍会感到炎热潮湿。夏季是北海多雨的季节,时常出现大到暴雨,月雨量可达300-400毫米,此时出门需要注意携带雨具。北海的秋季雨量锐减,秋高气爽。到了冬季,雨量更少,月雨量约20-30毫米,天气不冷,平均温度在15℃左右。

3.5概貌:环视市区,道路宽阔笔直,绿树成荫,四季飘香。碧蓝的大海,明媚的阳光,沙白水净的海滩,中西合壁、华洋并存的市区建筑,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别具风格的绿化广场,组合和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城市居民淳朴友好,珠乡文化、客家文化、蛋家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风貌。

北海素有南珠之乡之称,其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陲,北部湾东北岸,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约有139.46万人口,海岸线长达50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北海所濒临的北部湾是中国沿海四大渔场之一,有经济鱼类600多种、虾类10多种,海产品十分丰富。北海自古是南珠故乡,这里出产的珍珠素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称,为珠中极品。北海盛产优质亚热带水果、蔬菜和花弈。

北海的贝雕、角雕、竹编工艺品美伦美奂。北海同时是中国烟花炮竹生产基地。在北海,你可以自由燃放烟花炮竹,五彩缤纷的烟花令你童心大发。

3.6景观:北海市拥有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涠洲岛、星岛湖两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山口国家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儒艮(美人鱼)国家自然保护区、白龙珍珠城遗址、合浦汉代墓葬保护区和大士阁、东坡亭古建筑群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著名的旅游景区(点),集海、滩、岛、湖、山、林于一体,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北海银滩被国家列为中国五个最美的休憩地之一;星岛湖是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拍摄的主要外景地,湖光山色,景色迷人;涠洲岛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岛。岛的周围浅海生成的珊瑚礁,是中国最靠近大陆架的珊瑚礁,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4.实习观察路线及其描述

4.1第一观测点:海底世界

观测时间:2012年5月14日中午

观测点编号:01

观测点路线:水产展览馆海兽厅珊瑚海珊瑚海海洋剧场展厅高科技打造的无水水族馆负压缸海底隧道海人鲨共舞海之角豹表演场。

观测点的意义:北海海底世界座落于北海海滨公园内,是以展示海洋生物为主,集观赏、旅游、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馆。

观测点的位置:北海海底世界座落于北海海滨公园内。

观测点的地理内容:北海海底世界坐落于北海海滨公园内,是以展示海洋生物为主,集观赏、旅游、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馆, 分为A、B两区。这里有珍稀的海牛(美人鱼)、鲸鱼骨骼、龙虾标本、千年海龟标本和奇特的亚热带鱼类等2800多件展品和近千种海洋生物;还有水族箱、海龟池、海豹池、360度全方位透视海底隧道、潜水表演、喂鱼表演和人鲨共舞表演等。

4.2第二观测点:北海银滩

观测时间:2012年5月14日下午

观测点编号:02

观测点路线:沿海岸和银滩观测

观测点的意义:北海银滩面积超过大连、烟台、青岛、厦门和北戴河海滨浴场沙滩的总和,而平均坡度仅为0.05。沙滩均由高品位的石英砂堆积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洁白、细腻的沙滩会泛出银光,故称银滩,北海银滩以其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滩。

观测点的位置:北海银滩度假村位于风景秀丽的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北海银滩西起侨港镇渔港,东至大冠沙,由西区、东区和海域沙滩区组成,东西绵延约24公里,海滩宽度在30--3000米之间,陆地面积12平方公里,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

观测点的自然地理内容:北海银滩度假区内的海域海水纯净,陆岸植被丰富,环境优雅宁静,空气格外清新。由于其具有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的特点,可容纳国际上最大规模的沙滩运动娱乐项目和海上运动娱乐项目,是我国南方最理想的滨海浴场和海上运动场所,所以被海内外游客所深深地吸引。北海银滩的沙质,均为高品位的石英砂,沙滩中二氧化硅(石英)的含量高达98%以上,为国内外所罕见,被专家称为世界上难得的优良沙滩。沙子晶莹洁白,掬一把在手里,如精盐一般。因为沙子细腻致密,游人在潮水刚退去的平坦宽阔的海滩漫步,甚至连脚印也不会留下。这一滩碎银,便是无价的富矿。石英砂是制造玻璃、搪瓷、光学仪器等工业品的上好原料。

4.3第三观测点:北海老街

观测时间:2012年5月15日上午

观测点编号:03

观测点路线:沿珠海路观测

观测点的意义:广西北海的珠海路以其历史悠久及房屋建筑风格的特殊,于20世纪80至90年代备受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该路建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它的建成与当时北海建制的升格有关,并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

观测点的位置:北海市珠海路

观测点的自然地理内容: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条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街,始建于1883年,长1.44公里,宽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主要受19世纪末叶英、法、德等国在我市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临街墙面部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

4.4第四观测点:北海金海湾红树林及海岸

观测时间:2012年5月15日下午

观测点编号:04

观测点路线:红树林红树林海岸

观测点的意义: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是我国极富滨海湿地风情和渔家文化内涵的黄金景点。

观测点的位置:位于北海市区东南方约15公里处。

观测点的自然地理内容:金海湾红树林景区内有红树种类7种:白骨壤、桐 花树、秋茄、海桑、卤蕨、木榄和红海榄;整个景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由红树林观光带、金滩和主园区三部份构成。区内拥有一片2000多亩的海上森林卫士红树林,百种鸟类、昆虫、贝类、鱼、虾、蟹等生物在此繁衍栖息,是我国罕见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景区内的红树林属于沙地红树林,约2000多亩。金湾沙地平坦、阳光充足、降雨充沛,非常适宜红树林的生长。红树林也是陆地与海洋间特有的景观。红树林是一种特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红树胎生的方式非常特殊。红树种子成熟以后不掉落,而是在母树上发芽,向下伸展出幼根,将胎根暴长成茎,上端生出两片叶子,变成一棵幼树。幼树一旦长成,便自行从母树上脱落。由于茎和根较重,幼树便垂直下坠,幼根很好地插入海滩泥中,继续独立地生长,一至二年后便可长成一株小灌木。从种子成熟到完全成材,红树的这一系列创造生命的过程,完全可以和哺乳动物生养后代的行为相比。适应海水,胎生幼树,红树的这两种特性是植物中独一无二的,所以它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科学家和民众的高度重视。此外,红树林还有个奇特的功能,它的根叶可以滤去使植物死亡的咸水,因而是惟一能生长于热带地区沿海滩泥和海水中的绿色灌木。

在金海湾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和浩瀚的海天之间,是一望无际的迷人沙滩,金海湾的沙滩辽阔、纯净,虽然和与沙质细白著称的银滩相隔不远,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令人惊艳的金黄,远远望去像是镶在岸边的一条金色丝带,这片沙滩因此得名金滩,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也由此命名,金滩绵延20多里,滩平坡缓,沙质细腻,因为红树林的原因有着丰富的海产品资源。退潮时宽广的沙滩上留下无数的贝类、螃蟹、沙虫、泥丁,当地的渔民男男女女都走出家门拿着工具准备去赶海,他们的工具分为两种锄头和铲子,男的力气大用锄头,女的力气小用铲子。看到沙滩上有小洞,洞口里有水并有小气泡,那就说明洞里有东西,这时要求动作非常快把小洞挖开,迅速掏出里边的东西,有时是沙虫,有时是贝类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哦!说到这时有些朋友忍不住要跃跃欲试了,那么一会我们到主园区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这报名领取工具,小扒犁和小竹篓跟随渔民一起在沙滩上去赶海,摸螺、捉蟹、挖沙虫、挖泥丁,体验渔民生活。经常有很多游客在赶海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摸螺、捉蟹、挖沙虫的技巧,而且还确确实实收获了不少的海产品,乐趣无穷!

篇2: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综合实习概述

此次滇西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提前查找了有关于此次实习的具体内容,比如,实习过程中的地貌与河流的名称、位置及形成原因,实习当地的少数民族的历史、习俗、服饰、历法,实习地的人口、农村聚落的类型等。

野外工作:

2014年4月8日,早8点,我们从学校出发。9点半时到达滇池,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滇池的形成、形状、面积大小、容水量、水质及水质的治理等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老师也介绍了西山的形成演化、属地质断裂带等内容。10点半出发去大理。

4月9日,早8点,我们到了大理的洱海公园。近10点,我们在洱海海东下车,听老师讲解洱海的形成、面积、水质等,及大理冲击扇的形成。11点多,到达南诏风情岛、金棱岛、银棱岛、双廊古镇。下午1点,我们抵达大理蝴蝶泉。下午3点,抵达喜洲,参观了侯家民居,并对白族的民俗,居所、歌舞、三道茶有了深刻的了解。

4月10日,早8点,我们来到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并爬了苍山。深入了解到大理的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

4月11日,早上出发,中午时抵达潞江坝,老师讲了怒江的形成构造运动,汛期,经纬度、海拔、气候等。下午3点,抵达高黎贡山国家公园,了解了高黎贡山植被的垂直结构,气候及国家保护动植物。之后出发去腾冲。

4月12日,早9点,来到腾冲的火山观测点,了解了火山地貌。下午1点半认识了柱状节理和黑鱼河的清澈。

4月13日,早8点半抵达腾冲热海,了解了地热。11点半了解了腾冲的玉石文化。下午1点半,抵达和顺古镇,领略到古镇浓厚的文化底蕴。

4月14日,早8点离开腾冲,晚上抵达楚雄。

4月15日,早8点,来到彝族十月太阳历公园,了解到彝族的历法及文化。之后,出发抵达玉溪师院。后期通过对实习中的记录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整理成报告。

此次实习,在时间上比较匆忙,到最后有些同学体力不支,无法更好的了解到实习地的特色,实在遗憾。

二、专题实习报告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考察发展分析

摘 要:对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的考察的目的是让彝族保持自身的民族文化,而不被汉化。通过对彝族历法及文化的了解,并查找的资料,总结归纳出彝族的历史发展状况、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民族节日等,分析得出彝族为自身文化的发展做出努力,即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持文化的原始味道。

关键词:云南省楚雄州;彝族;文化;民风民俗保护 1 基本概况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为第七大少数民族,云南第一大少数民族。在汉族文化逐渐渗透到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今天,彝族的历史文化、服饰、习俗、建筑和生活等正慢慢的淡化、汉化。所以,我们要更好的保护好民族文化,使其保持着特有的民俗,并延续下去。

1.1 彝族历史文化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部族。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彝族民族特色 2.1 民族服饰

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服饰的特点:

(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

(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

(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2.2 风俗习惯 2.2.1 食俗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2.2.2 跳菜

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2.3 建筑特色

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是土掌房。土掌房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平顶的制作具备晒场的功能。楚雄州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2.4 彝族历法

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的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阳历,一年中要过两次年。彝族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以鼠日为一个月起头,12属相循环3次,在猪日终结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为过年日,不计算在10个月之内。大年在每年夏至日,过三天。第一天为接祖日,第二天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过两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闰年加祭祖日过三天。

彝族十月太阳历以12届相轮回纪日,3个属相周期为一个时段(月),即36日为一月,30个属相周为一年。1年10个月,360日,10个月终了,另加5日“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全年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闰年(闰日),为366天。

十月太阳历广场十根文景雕塑图腾神柱,以祖先神柱为中心,正南方向两根是天神柱和火神柱;正北为葫芦神柱、太阳神柱、虎神柱;西方依次是龙神柱、鹰神柱和羊神柱。十根图腾神柱是按照彝族古老的立杆观测太阳运动以定季节的原理。由天文学家参与测定设计的,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观测效果非常精确。

2.5 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2.6 民族节日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彝族现状发展分析 3.1 存在问题及现状分析

彝族在保持自身的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汉族的文化,比如传统节日的融合,彝族人接受了汉族的春节,汉族人也接受了彝族的火把节等。还有语言的汉化,很多彝族人,不知道如何讲彝族语言,缺少对彝族民风民俗的了解,甚至没有了彝族的名字,只有汉族名字。

彝族的文化及语言,正逐渐的被淡化、改变,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加以保护,便会流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3.2 解决途径

对接受汉族文化的彝族人同时开设彝族文化课程,使其从小既能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不会容易将本族的文化抛弃。

举办彝族的大型活动,号召彝族人参与其中,不忘本,并让其他民族了解彝族的文化。

加强本地的彝族文化旅游,将彝族文化特色加入旅游服务中,可以以比较稳定的形式传递下去。

3.3 发展前景

由于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为第七大少数民族,云南第一大少数民族。

云南楚雄州,具有良好发展彝族文化的环境,使其永久流传。参考文献: [1]

篇3: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探索

地理学是一门认知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其实践性尤其突出。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理科教学改革与课程设计明确指出各校在开展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根据地理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野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学活动, 在地理专业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而野外实习自然成为地理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班级人数增多、经费少、师资紧、时间短、内容多的矛盾凸显, 如何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实习任务, 并充分保证野外实习的质量;如何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掌握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的调查方法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野外调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成为地理专业教学的难题。根据近年的实践与摸索, 我们对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传统野外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1. 重结果, 轻过程的“满堂灌”教学。

传统的野外实习主要以验证为主, 教师是站在一个个实习点讲课, 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讲解、演示、测量, 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方式, 相当于将“灌输式”教学方法搬到了野外大课堂。虽然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讲述中能认知或验证地理事物或现象, 但是学生难以通过这些“点”的观察形成“面”的印象, 达到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这种模式只重视学习结果, 不重视学习的过程, 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有碍于理论知识到实际能力的转化, 把学生隔离于思考之外, 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野外空间开阔, 师生站在同一个海拔高度, 难免有些学生听不到教师的讲解, 或者受周围大自然的“风景”所吸引而走神, 野外实践的教学质量更是难以保证。

2. 前期准备不足, 后期总结缺失。

过去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极其简单, 就是一本《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学生在到达野外实习地区甚至不知道当天的实习路线、实习目的与要求, 没有事先研究过任何实习点的文献资料, 只盲目地跟着老师“跋涉”到实习点听老师现场讲课, 如果有测量任务, 也总是那么几个同学操作仪器、仪表等工具, 大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做点听课记录 (很多地理术语竟然出现了错别字) , 然后“跋涉”到下一个实习点。返校后, 师生没有作及时的总结, 对很多同学来说, 野外实习的结束就意味着整个野外实践课程的完成, 写出来的实习报告不是实习指导书的拷贝就是同学间的抄袭, 教师根据实习报告给出的实习成绩也只能是“一碗水端平, 皆大欢喜”。

3. 行进时间所占比例较大。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能消耗很大, 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点有时相距较远, 有些路段还可能比较险峻难行, 一个实习点到下一个实习点徒步往往达1—3个小时, 而在实习点的讲解时间不过10—30分钟左右;加上野外实习基本上都进入了暑期, 天气炎热, 学生到达观测点均很疲惫、干渴, 注意力没法集中到教师的讲解、地理事物的观察与分析推理上。现在班级学生人数较多, 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而行进速度不同, 实习的队伍前后可能会拖拉很长, 后期到达的同学根本就没法听到老师的讲解, 甚至出现部分同学中途“溜号”现象。

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方案

1. 实习前的精心准备。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一个系统工程,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保障。实习前教师要按实习大纲的要求, 建立健全野外实习管理制度, 使实习有章可依, 按部就班。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学生分组、复习相关地理知识、选定实习路线、编制实习指导书、集中培训、召开动员大会等。我们在实习前一个月左右就着手前期的准备工作。带队教师还要打前站, 落实好食宿、交通问题, 并做好经费预算。

(1) 学生分组。野外实习教学以实习小组为单位, 因此我们把学生按照性别、学习能力、体能差异搭配好, 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7—8人, 每个小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 由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责任心最强的同学担任。

(2) 复习相关地理知识。由于受经费制约, 高校一般都是部门自然地理协同进行综合野外实习, 实习一般都是安排在第4学期, 而地质地貌学、土壤地理学与植物地理学这些课程在前面3个学期开课, 相关的知识也许学生的印象已经模糊不清了。因此, 指导老师必须根据实习内容, 要求学生提前复习相关的教材章节, 明确各门实习课程的具体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组长组织组员复习并随时抽查复习效果。

(3) 选定实习路线。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主要采取沿线观察、定位考察的线路调查方法, 指导老师在充分掌握实习区域的基础上, 根据实习科目及内容合理地选定二周的实习路线。为把自然地理各要素特征、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工作方法等学习内容统一在实习线路中, 实习线路要满足以下几点:尽量做到点与点距离适中, 不走重复路线, 点与点相距较远时必须选择好交通工具;尽可能地穿过多类地理单元, 可以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多种类型;尽可能穿过典型出露的剖面、转折点、走向线。

(4) 编制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书除了保留了原来的杭州地区自然地理单元与各要素的简介, 我们增加了实习计划和安排、实习路线、相关地图的判读方法、现代工具设备的使用方法、样品的采集方法、野外实习记录格式与方法、野外可能遇到的困难、危险及防治等内容。其中每条实习路线都提出了实习的内容与要求, 如线路三:龙井—棋盘山—中天竺—飞来峰—韬光寺—北高峰—老东岳, 实习内容观察黄龙组、船山组、西湖组、唐佳武组合康山群组岩性及筳科化石;观测飞来峰向斜及溶洞、韬光寺断层、北高峰猪背岭、老东岳洪积扇与洪积裙、鸟瞰杭州山湖形势;比较不同生境条件下红壤、黄红壤的剖面及土壤发育状况;观察北亚热带针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及竹林。

(5) 集中培训。指导老师将前几届实习时收集的影像、地理要素照片及文字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利用约3天时间集中上课, 把各科实习内容串讲1次, 向全体学生介绍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工具仪器的使用、野外实习的记录与整理方法、各路线的实习内容及要点。出野外前两周将实习指导书发给同学, 由指导老师先培训各小组长, 学会各种工具仪器的操作, 在地质图上找出路线并从地图上读出相关的地理信息, 然后组长再组织本组同学预习相同内容。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形式收集相关资料, 事先对实习区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6) 召开动员大会。在出野外前一天, 学院领导和带队老师都要给学生作实习动员, 向学生强调本次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介绍实习基地基本情况, 严明实习组织纪律和安全, 重申各位老师、组长的职责, 强调注意事项与衣物、药物的配备, 学生要签订实习责任书, 在实习中将严格考勤、严格管理, 为实习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每组发放一套实习用具, 组长负责保管, 实习结束后交还。

2. 实习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习教学模式, 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讲述中能认知或验证地理事物或现象, 但是学生难以通过这些“点”的观察形成“面”的印象, 达到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必须摒弃认知型和验证型的教学方法, 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方法如下。

(1) 出野外前一天晚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好预习工作:教师告知第二天的路线、观测点及地理现象 (要素) , 要求学生阅读实习指导书和地图, 明确实习的内容与要求, 由于前期的培训及业务准备比较充分, 学生的工作量并不大。

(2) 学生自己根据地图找到正确的行进路线, 教师不时地纠正方向性错误。到达观测点, 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根据预习的内容观察地理现象 (要素) , 各组派代表口头向指导老师汇报观察结果;然后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 要求学生进一步观测找证据, 从中可以发现第一次观察所遗漏的要点或细节, 经讨论后回答教师的问题。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和典型现场剖析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如果观测点需要使用仪器进行测绘, 教师首先集中各组长, 对他们进行现场强化训练并强调注意事项;然后组长按要求对组员讲述并演示, 为保证做到人人能动手操作, 在以后的观测点组员实行轮流操作, 组长在旁边进行指导, 其余组员记录测绘数据。教师在各小组进行检查, 重点关注操作错误的学生并进行及时的纠正。

(4) 根据观察与测绘数据, 指导学生在野外记录本上绘制素描图和拍摄典型地理要素特征图片;根据前期准备阶段所掌握的样品采集的规范与步骤, 各小组以团队协作方式采集样品并编号。

(5) 当天的实习结束后, 各小组组员在驻地进行总结, 及时将野外记录补充、整理、完善;对采集的各种样品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规划;当天未理解明白的知识点和未掌握的操作技能可以相互探讨、请教;补充填写当天的实习工作日记;对个别学习态度和纪律松懈提出警告;最后为第二天新的实习做好预习工作。整个工作用1—2个晚自习课时。

3. 实习后全面总结及多元化评价。

(1) 总结与撰写实习报告。为避免野外实习“虎头蛇尾”, 学生返校后, 仍然以小组为单位,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活动进行实习总结, 如复核校对野外记录及素描, 对照片进行挑选、剪接, 并加以文字说明;对采集的的样品进行必要的室内分析;对测量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按要求进行处理。然后各小组根据实习总结合作撰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是综合性的或是专题性的, 或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阐明观点;报告中必须有实习小组的测量数据、素描、图片, 做到有理有据、图文并茂。每一位同学还要交一份个人小结, 小结要体现三个方面的内容:业务上的收获、思想上的收获、对以后野外实习的建议。

(2) 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对学生的实习成绩我们摒弃过去那种“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 而是从遵守纪律情况、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与合作精神、野外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实习报告和个人小结只占考核成绩约40%的比例。除此之外, 我们还实行了现场评价、阶段评价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现场评价贯穿在整个实习当中, 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仪器操作技能、野外记录进行评定;在实习中有两次半天时间的室内休整, 各小组成员错开时间段在住宿地开展阶段性小结, 指导老师旁听参与, 主要是评定阶段内同学之间在业务方面、同学互助方面、遵守纪律方面、吃苦耐劳方面的表现。现场评价与阶段评价各占实习成绩的30%。

三、结论与建议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经过几年的实践改革与探索, 我们不断地积累经验与教训, 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与建议。

1.采用三级管理模式。院系对指导教师的管理, 指导教师对组长的管理, 组长对队员的管理。逐级管理, 责任与分工明确, 这是为保证野外实习顺利进行的组织保障。

2.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和后期总结不容忽视。前期准备是提高实习效率、实习效果的前提条件, 实践证明, 在出发前组织准备、思想和业务准备越充分, 野外实践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就越有保证。实习后的总结汇报是野外实习课程顺利结束的标志, 也是野外实习效果的最后检验。

3.实习中变教师讲解方式为研究式、互动式模式。在整个实习阶段采用“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统一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互助学习的精神, 指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测量与绘图、用脑分析, 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判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根本目标。

4. 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实行多元化评价。

采取学生地理科学素养评价与人文素养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和原则, 对学生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定。

5. 通过多年来的野外实践教学的实践, 近年来我们也深

深地感到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时间与经费非常有限, 学生野外实习机会不多, 野外考察研究能力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野外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有不利的影响, 因此很有必要重视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工作, 适当增加实习时间和经费。

摘要: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科学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然而, 传统的实习模式只重视学习结果, 不重视学习的过程, 有碍于理论知识到实际能力的转化。本文根据近年来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的实践, 提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改革方案, 以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判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姜乃力.强化实践与应用的高师地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科学, 2008, 24, (4) :74-77.

[2]吕宜平等.地理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2) :81.

[3]李晴.地理科学 (教师教育) 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0, (4) :516-519.

篇4: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体系初探

关键词:野外实习 教学体系 主体性教育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野外实习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2]。它对于培养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的建立应以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为基础,并从属于该课程体系。而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则以圈层、要素系统为模块,以圈层、要素系统相互作用为核心,以空间思维、综合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观树立为目标来构建。具体地说包含如下四方面的内容:(1)作为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基础的圈层和子系统,如行星地球、地壳、大气等;(2)自然地理环境6大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界;(3)自然地理环境6大要素、4大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性)、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自然地理区划和土地类型划分;(4)自然地理学的应用,如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生态环境调控和区域整治等。同时,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内体系合理与否关系到学生知识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内容既要以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为依据,体现学科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又要兼顾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体系的确立要求做到学科的基础性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树立以学生自主性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建设“基础——要素——综合——应用——创新”五个层次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野外实习教学体系。

1.基础实习。具体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岩矿、地质构造、化石、植物等的认知性实习。二是指借助相关仪器进行观测的技能性实习,如气象要素观测实习、水文测验实习等。这类实习除了认证自然现象,还具有为其它类型实习奠定技术基础的作用。因此,也属于技能和能力培育的实习。它们一般不安排集中的实习时间,而是在课堂实验实习之后,就近选择典型地点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单一性的实习。

2.要素实习。主要是针对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6大要素的实习,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基本特征。同时通过要素实习,不仅获得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理解,而且也从中体会和掌握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方法。要素实习具有验证性和技能性的双重特性,是任何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必不可少的内容。一般采用如下两种模式进行:(1)就近选择典型地区进行单要素的短期短途实习;(2)在较大地区范围内进行多要素联合实习,时间相对较长。

3.综合实习。多要素的联合实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习。因为如果野外实习只停留在各个具体要素的认知验证上,就不可能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有清晰的认识。所以,综合实习必须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为首要任务。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中不仅要认识通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特性,还要揭示区域内部不同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也就是要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可见,综合实习要求学生通过全面细致的分析比较,最后总结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它着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代表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方向,一般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有序地进行。

4.应用实习。自然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具有理论性,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意义。自然地理学理论对开展资源环境评价、区域环境整治、区域规划和开发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自然地理学应用性和实践性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规划建设单位的关注和认可。有基于此,我们认为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中应该突出应用性实习的内容。这不仅是学科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要求,而且也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的需要。

5.创新实习。创新使教育活动充满了活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关键环节。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建设中,要更新观念,加强创新实习教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创新实习实际上是一种教育过程的升华。通过创新实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补充,达到只有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才能实现的目的。通常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来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标准和方法,独立地或者与他人合作开展野外调研工作;二是申报各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野外调研,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三是结合自然地理方面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进行。

由于学时的限制,上述五个层次的实习并不都要求在计划的学时内进行。根据需要,有些内容可以以第二课堂、开放实习(实验)、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参与教师科研成为老师助手等方式进行。从时间上来说,五个层次的实习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伴随于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全过程。随着实习层次的提高,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不断缩短,对社会了解逐渐增多,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加强,技能和能力的培育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朱高龙,吴文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6).

[2]倪杰,龚建周,林淑玲,等.自然地理野外實习课程优化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0,13(3).

[3]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8).

篇5: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现将本次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提纲提供于下,请参照提纲和野外实习记录尽快编写,实习报告纸若不够,请到实验办公室陈老师处领取,实习报告务必在7月6日之前以班级为单位由学习委员交系实验办公室,不得有缺。资城系办公室 年6月29日

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提纲

序言

一、实习区地理位置

由大—小—具体(四川省、四川盆地、盆西平原、峨嵋平原、峨眉山、乐山、都江堰)二、实习的时间、任务、性质、目的及要完成的工作量等

三、队伍组成:指导教师及实习班级

第一节

峨眉山地质

一、实习区地质概况

1、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参考地质学308-312、325—322,属于扬子地台西南部)

2、地层、构造、矿产发肓概况 二、地层

自新至老简要描述区内所出露的地层(可附路线观察剖面,如龙门洞剖面、金顶——龙门洞路线地质剖面;像典型的沉积构造(波痕、虫迹、重荷模、交错层)附素描图 三、岩浆岩 概述

1、侵入岩

分布范围、围岩、侵入接触关系(素描图)、岩性描述、年龄、产状等 2、喷出岩

分布范围、围岩、侵入接触关系(素描图)、岩性描述、年龄、产状等 四、构造

概述(总体构造情况、即主次构造及其空间位置)

1、褶皱构造

1)峨眉山大背斜

轴向、核部及两翼物质组成和产状变化(附图)、说明褶皱性质 2)挖断山背斜

轴向、核部及两翼物质组成和产状变化(附实测地质剖面图)、说明褶皱性质 2、断裂构造

1)峨眉山大断裂

分布、走向、倾向、性质、规模 2)观心坡断层

分布、走向、倾向、性质、规模 3)挖断山断层

分布、走向、倾向、性质、规模

第二节 峨眉山地貌

概况——主要类型(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包括洪积地貌)、岩溶地貌、重力地貌)和发育概况

一、构造地貌

1、盆地、断块山(丘陵、低山、中山)的分面范围、形态及其变化

2、地质构造地貌(断层崖、单面山)二、流水地貌

1、河流上、中、下游形态特征。2、河谷形态与岩性关系;(V字型河谷、峡

谷—一线天,U型谷、河流裂点,浅滩,深槽,岩槛)

3、河漫滩的特征(结构、物质组成、素描

图)

4、河流阶地地组成、性质、级序确定并附

河谷剖面示意图,5、探讨峨眉山地区新构造 运动和峨眉山

多级夷平面、河流阶地形成过程及其关系(如阶地上的物质组成与新构造运动、河流下切深度关系)。

6、背斜成谷(张洪一带为大背斜面的核)7、洪积地貌(位置、形态组成物质及变化、形成过程)三、岩溶地貌

1、位置及所处地层位、岩性和分布规律 2、各种岩溶地貌的特点

3、岩溶地貌与峨眉山地区新构造 运动和

峨眉山多级夷平面、河流阶地关系及其形成过程

四、重力地貌

位置、类型、特点及形成过程 五、综述1、上下峨眉山地形(陡坡、缓坡、平路及穿沟翻岭)和地层岩性变化、新构造运动影响(即夷平面变化)、河流侵蚀、分水岭关系讨论

2、峨眉山地区地质地貌发展演化史

第三节

峨眉山水文

一、降水特征

降水(暴雨、大、小雨、雪)与气候、地形(附图)、植被、土壤关系;降水的日、年分配规律

二、蒸发与温度、湿度、风力关系及在峨眉山各区地带发肓和年内变化状况

三、地表径流特征(如洪、枯、平水)、类型,补给来源(与下垫面风化残积物、植被有关)年内变化、空间分布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四、河流推移质的分布规律(艾里定律),河流的泥沙含量、来源、泥沙砾大小、磨圆度空间分布规律。河流湾流对河床形态的影响

五、地下水的特征、类型、分布及与地表径流的关系

六、实习区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山区小型水库,附素描图)

峨眉山地区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七、都江堰水利工程 1、都江堰概况

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状况、修建历史及其伟大功绩

2、都江堰水利工程如何进行水资源的调配及其经久不衰的原因

(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组成及各部分组成工程的水文学原理、附素描图)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效益

第四节

峨眉山的气候

峨眉山的基带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由于山体高大,垂直分异明显,所以,气候要素及气候类型具有鲜明的垂直分异规律。

一、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异特点 1、气温

气温的垂直递减率0.55℃/100M;

金顶气象站:1月平均气温-6℃,7月平均气温11.8℃,全年0℃以上温度仅5个月。峨嵋平原:年均温17.2℃,1月7℃,7月26℃。2、降水

位居青藏高原东缘,秦岭、大巴山之南,夏季易受东南季风影响,潮湿气流沿山体抬升,易于成云致雨,加之西南季风的影响和复杂的山地地形,因而是我国内陆地区井水最多的地区之一。

降水递增率:14.4mm/100M,其中海拔1200M一下,降水递增率最大,可达到49.6mm/100M。

降水规律:从山上开始,逐渐向山下推进,山上降水历时长,雨量大。山上水汽多,相对湿度大,多雾 山上易形成雨凇、雾凇。二、气候类型

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400~1000M,年均温15~18,年降水1500~2000mm。云雾多,日照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不明显。

山地常绿阔叶与落叶林气候:1000~1500,年均温8~15,年降水2000mm。阴凉、潮湿,多雨雾,湿度大。

山地落叶阔叶林气候:东南坡:1500~2100M,东北坡:1500~1900M,年均温5~11,年降水2000~2500mm,气温更凉爽,雨量充沛。山地针叶林气候:2100~2900M,年均温4~8,降水量2500mm以上,气温冷凉,多云雾,降水丰富,夏季短促。

山地草甸气候:2900M以上,年均温3,降水量1900mm左右,热量不足,冬季寒长,风力强劲,辐射较大。

第五节

峨眉山的土壤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本区,地形因素是所有成土因素中的主导因素。一、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 二、峨眉山的非地带性土壤: 紫色土、冲积土(草甸土)、及水稻土三种类型。

分别说明以上各类土壤在峨眉山的地理分布、成土母质、气候特点、植被类型、最主要的成土过程及目前的利用特点。第六节

峨眉山的植物及植被 一、峨眉山植物区系特点 1、区系组成丰富:区系组成丰富的原因(悠久的地质历史,优越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山地特殊小生境)种子植物的种类数量

2、起源古老:大量的第三纪以前孑遗植物,如珙桐、水青树、连香树、冷杉、杉木、云杉、柳杉、桫椤等

3、垂直分异明显:低山地段分布有大量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楠木、桢楠、樟等)及马尾松、杉木、柳杉等亚热带树种;中山地段集中了大量的落叶阔叶树种(如天师栗、珙桐、领春木、大椴树等);中高山地段主要以耐寒的种类为主,如冷杉、大箭竹、金顶杜鹃、美丽杜鹃、峨嵋蔷薇、金露梅等。二、峨眉山的主要植被 1、自然植被

本区的地带性植被应为常绿阔叶林。

对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及高山灌丛草甸等类型,各种植被的主要建群种或优势种、分布高度及基本特点进行简单描述。2、人工植被

主要包括农田、菜园、果园(枇杷、柑桔、樱桃等)、经济林或风景林(如杉木林、竹林、柳杉林、棕榈、茶园、桂花园等)3、峨眉山的植物及植被的利用现状评价以及旅游学价值简析

4、绘制龙门洞河谷生态序列图,说明植物或植被的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在龙门洞河谷西南交大镜泊山到刘坪的剖面示意图上,表示出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母质、地形、主要植物及植被,反映植物、植被的分布与生态环境条件的关系。

第七节

峨眉山的旅游资源(也可以包含乐山、都江堰地区)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山岳风光、水体水景、地质遗迹、植物景观、动物景观、气象风光等

2、人文旅游资源:以佛教为代表的佛文化,宗教寺庙、石刻、碑、亭、传说、神话等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

1、雄、奇、险、秀。雄:雄伟、高大,从

峨嵋平原拔地而起,雄踞四川盆地边缘;险峻、庄重:险体现在峨眉山景区有一系列陡峻的景点(金刚嘴、舍身崖、卧云庵、钻天破、罗汉坡、九十九道拐、长寿坡、七里坡、连望坡等),庄重在于峨眉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宗教气氛浓厚;秀丽、奇艳:茂密的植被、珍惜的植物、清澈的小溪、多变的景色、顽皮的猕猴等;

2、类型多样、分布集中,有较强的吸引力 3、自然景观垂直分异明显,异彩纷呈 4、人文旅游资源积淀深厚

5、区位条件优越,开发利用程度高 三、景区的评价

为一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风景名胜区;景区旅游设施齐全,旅游环境质量好,交通便捷,可进入性高,空气清新,污染少,景区规划合理,游览标识准确,通信条件好;景区服务工作质量高。

实习结语:

篇6: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概述

本次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活动是在2010—2011学年大二地理课程的气象、土壤、植物、综合自然地理等课程学习完成后,于2011-7-10—2011-7-14,在陈智文老师和张立峰老师的带领下,和全体09级地理科学同学,在四平周边地区,主要针对土壤和植物的实习活动,涉及气象、地貌、地质、生物等诸多自然地理要素。因此本报告主要是对土壤和植物的叙述,把其他要素归结到土壤中描述分析。

第一章

植物地理学

每一种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长区域,每一地区都有能反映它本身的物种。本次植物地理学实习主要是认识了一些物种,包括它们的生长环境和各种特征。

植物种类的划分,主要是以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来划分的。我们来认识一个物种,提取遗传物质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根据植物的各种特征来识别,包括生活型和生长型以及味道等。下面就列出一些本次认识的植物物种:

1、抱茎苦菜——菊科(头状花)

2、萝藦——藤本(白浆可以治皮肤病)

3、水蜡球——本犀科

4、金银花——忍冬科(花有白有黄)

5、玫瑰——蔷薇科(果树属于蔷薇科)

6、车轴草——豆科

7、早熟禾——禾本科

8、车前草——车前科

9、飞蓬——菊科

10、地肤——黎科

11、刺柏——柏科

12、大丁草——菊科

13、糖槭——槭树科

14、色木槭——槭树科

15、火炬树——槭树科

16、蛇床子——伞形科

17、鸭跖草——鸭跖科

18、树锦鸡——豆科

19、铁苋——苋科 20、马齿苋——苋科

21、灰菜——黎科

22、旋花——旋花科

23、芍药——毛茛科

24、荷包牡丹——罂粟科

25、龙葵——茄科

26、葎草——桑科

27、苘麻——锦葵科

28、梓树——紫葳科(又称臭梧桐)

29、地丁——菊科(分紫花地丁和百花地丁)30、杏树——蔷薇科

31、豚草——菊科

32、扁蓄蓼——蓼科

33、鸡眼草——豆科

34、北京毛桃——蔷薇科

35、垂榆——榆科

36、羊蹄叶——蓼科

37、侧柏——柏科

38、飞廉——菊科

39、益母草——唇形科 40、萎陵菜——蔷薇科

41、鼠掌老鹳草——芸香科

42、蓟——菊科(大刺菜)

43、毛脉山莴苣——菊科

44、狗尾草——禾木科

45、独行菜——十字花科(早春草)

46、丁香——木犀科

47、狼尾花——报春花科(酸)

48、蒲公英——世界属

49、辣蓼铁线莲——毛茛科

棉团铁线莲——毛茛科

50、地榆——蔷薇科(俗名:黄瓜香)

51、菟丝子——豆科

52、山榆——榆科

53、鸢尾——鸢尾科

马莲——鸢尾科

54、兔儿伞——菊科

55、鸦葱——菊科(花心不可吃,余可吃)

56、蒙古栎——壳斗科(柞树)

57、山里红——蔷薇科

58、毛榛——桦木科

59、猪毛菜——黎科 60、歪头菜——豆科

61、问茎——问茎科(节节草)62、玉兰——百合科 63、驴耳风毛菊——菊科 64、鹅绒委陵菜——蔷薇科 65、细叶百合——百合科 66、苘白——百合科

67、尾叶香茶菜——唇形科 68、酸浆——蓼科

69、绢柳——杨柳科(在相对阴湿的环境中生存)70、金叶马兰—— 71、胡枝子——豆科 72、榆叶梅——蔷薇科 73、串红——唇形科 74、兔丝子——豆科

第二章

土壤地理学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不同于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条件下,土体中进行的物质与能量迁移转化的总体过程,它也是地球表层系统物质能量迁移转化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都是从母岩发育而来的,大致可分为原始阶段、中年阶段和老年阶段。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分为自然剖面和认为剖面。自然剖面指不是为了研究土壤而做出的剖面。土壤剖面一般可分为以下几层:

• O层——凋落物层:指以分解的或未分解的有机

质为主的土层。

• A层——腐殖质层:形成于表层或位于O层之下的矿质发生层。土层中主要由腐

殖质构成。

• E层——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

失的土层。

• B层——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层次。• C层——母质层。• R层——母岩层。

第二节

主要的土壤类型

一、丘陵上的灰棕壤

1.转山湖水库(灰棕壤土壤剖面)

地点:转山湖水库岔路口到石岭公路2000m处; 气候:温带半湿润向湿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生物:针阔混交林;

母岩和母质:主要是花岗岩,还有紫色和白色泥岩的入侵; 地形:丘陵上的平亢地。2.转山湖水库(灰棕壤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O层枯枝落叶层,3~5cm厚;A层腐殖质层0~45cm,根系比较多,颜色是灰黑色;B层淀积层45cm~75cm,根系比较少,颜色呈灰棕色;C层母质层75cm以下,颜色呈黄褐色,无根系。

二、山前台地上的黑土

1.条子河九队(黑土土壤剖面)

地点:四平外环路红钢到大房身乡道条子河九队路右侧100米; 气候: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

生物:原生植被为森林草原,现已开垦为农田; 母岩和母质:砂岩夹紫红色泥岩; 地形:山前台地,漫岗地。2.条子河九队(黑土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主要是A-B-C构型:A层腐殖质层0~30-40cm,颜色是灰黑色,有大量根系,具有团粒状结构,土壤质地偏粘。由于地上植被是森林草原植被,所以有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共同归还,因此层次比较厚;B层淀积层30-40~60-70cm,淡褐色,根系较少,块状结构;C层母质层60-70cm以下,白色砂岩夹紫红色泥岩。该土壤剖面通体无碳酸盐反应,说明不仅可溶性的的钠盐、钾盐被淋失了,相对活跃的钙盐和镁盐也全部淋失。3.巨丰砖厂(黑土土壤剖面)地点:四平外环路上的巨丰砖场; 气候: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

生物:原始植被为森林草原,现已开垦为农田;母岩和母质:黄土状亚粘土,呈蒜瓣状; 地形:山前台地,漫岗地。

土壤剖面:主要是A-B-C构型:A层腐殖质层0~40cm,颜色是灰黑色,有少量根系,具有团粒状结构,土壤质地偏粘。由于地上植被是 7 森林草原植被,所以有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共同归还,因此层次比较厚;B层淀积层40~70cm,灰黄色,根系较少,并且含有少量的铁锰结核,块状结构;C层母质层70cm以下,淡黄色。该土壤剖面通体无碳酸盐反应,说明不仅可溶性的的钠盐、钾盐被淋失了,相对活跃的钙盐和镁盐也全部淋失。

三、平原上的黑钙土

1.地点: 303国道四平到昌图县八面城的满家桥右侧200m; 气候: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生物:原生植被是典型的草原植被,以羊草(碱草)为主,羊草叶量多,营养丰富,羊草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湿润的砂壤质栗钙土和黑钙土,多生于开阔的平原,起伏的低山丘陵,河滩及盐碱地等,它的根茎穿透侵占能力很强,是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物。现已开垦为农田;母岩和母质:黄土状沉积物(灰黄色亚砂土); 地形:平原。

2.成土过程:腐殖质累积过程和钙积过程。

腐殖质累积过程:钙积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具有暗色表层,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气候夏季温暖多雨,所以草本植物夏季生长繁茂,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冻结,微生物活动微弱,死亡的草本植物得不到充分的分解,年复一年腐殖质积累于土壤中,使土壤表层的颜色越来越黑,形成明显的暗色表层。

钙积过程:该地区由于降水不是很充足,蒸发作用又强。易溶性的钠盐、钾盐被淋洗,而钙、镁等盐类只能部分淋失,部分残留于土 8 体中,并在土体的中下部相成一个碳酸钙和碳酸镁相对富集的钙积层。

3.土壤剖面:具有典型的A-B-C三层。A层腐殖质层0~50cm,颜色呈灰黑色,有大量根系,团块状结构,无碳酸盐反应;B层钙积层50cm~92cm,颜色灰黄色,有少量根系,有碳酸盐反应,说明该层有碳酸盐的累积,土壤属比较紧实的块状结构;C层母质层92cm以下,黄土状亚砂土。

黑钙土有明显的钙积层,而黑土(巨丰砖厂的黑头通体无碳酸盐反应)没有钙积层,这也是黑钙土和黑土之间比较明显的区别之一。四.叶赫白浆土

1.时间:2011年7月11日

13:30 地点:转山湖水库大坝下300米 天气:少云、微风

气候:温带半湿润向湿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生物:五花草塘

植被:草本植物高大茂盛,种类丰富,有单、双子叶之分

母质:泥灰岩风化物 母岩:泥灰岩 地形:一级阶地

2.成土过程:随着河流改道,细粒物质上沉积粗粒物质,粗粒物质下形成隔水层,降水形成地下径流,为还原环境,高价铁、锰元素被还原,颜色变浅形成白浆层。白浆层隔水性好,耕性差。3.土壤剖面:具有典型的A-E-B-C四层

A层腐殖质层:0~20cm左右,颜色呈灰黑色,有大量根系

形成年代晚,时间短,植物根系浅;

E层白浆层:

10cm~50cm,颜色灰白色,有少量根系;

B层淀积层:

50cm~ 90cm,比较紧实,呈块状结构; C层母质层:

河流冲积物形成,有分选不好的石块 五.森林草原土壤的区别

森林土壤的地表植被主要以木本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每年只要少部分有机物以枯枝落叶的方式归还于土壤表层,形成枯枝落叶层,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腐殖质层随深度锐减,即土壤腐殖质的表聚分布型。

草原土壤的地表植被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而草本植物每年其植株的主体部分死亡都归还于土壤,其中以死亡根系为主,这些根系多集中在0~~30或50cm的土体上部,这样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腐殖质层随深度逐渐递减,级土壤腐殖质的舌状分布型。

六. 沙地樟子松

地点:303国道四平至郑家屯段辽宁省昌图县付家镇附近的付家林场,由平原过渡到沙地。

辽宁省昌图县国营樟子松母林林场是我国唯一一片在沙土上生长的樟子松母林,始建于1971年,面积4500亩,樟子松的庞大根系利于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林下是低矮的草本植物,因为该地降水量少,而且土壤质地呈砂性,所以土壤保水能力差,不利于高草的生长。

第三章

结束语

通过本次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活动,丰富和完善了自然地理学的知识内容;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各自然地理要素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和合作精神;亲近了同学们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学习自然地理的重要性和怎样更好地学好自然地理。

本次实习活动收获颇多,但仍有一些不足。首先是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不够牢固和透彻,其次是野外实地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上一篇:噩梦引发的思考作文下一篇:程浩然-大客户双赢谈判技巧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