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2024-04-13

桐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共8篇)

篇1:桐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桐柏自然地理野外

实习报告

时间:2010/05/05~2010/05/09 班级:环旅学院 08级地科(1)班 姓名:段顺停

指导老师:李瑞老师辛晓十老师边柳老

师王书转老师齐曙光老师

目录:

一、序言

二、桐柏简介

三、实习内容

(一)土壤部分

1.土壤剖面的挖掘与描述

2.山地粗骨性黄棕壤

3.山地粗骨性棕壤

(二)植物部分

1.认识各种植物

2.山地垂直带谱

3.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4.植物群落的演替序列

5.样方调查

四、后记

五、附表

一、序言

野外实习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让我们掌握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的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更熟练地掌握已学习的知识,作为地理系的我们,走出课堂,走向野外,显得尤为重要。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在李院长、辛老师等人的带领下,我们对桐柏山进行了为期5天的野外考察。主要包括:土壤剖面的选择、挖掘、描述以及对一些常见植物的鉴别,对山地垂直带谱的观察,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群落的演替序列以及对样地的调查等内容。

二 桐柏自然地理环境

桐柏山,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位于豫南鄂北交界的桐柏山脉北麓中段,属于桐柏大别山系伏牛山一脉。具体坐标是:东经

112°47′-113°11′,北纬32°17′-32°29′,景区总面积266平方公里,核心区为108平方公里,距桐柏县城3公里,内分淮源、太白顶、桃花洞、水帘洞四大各具特色的景区,各类景观一百余处。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缘,地理坐标界于北纬32°17′-32°43′,东经113°00′-113°49′之间,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温湿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水量1168毫米,无霜期231天,年日照时数平均2027小时。全县辖9镇7乡,214个行政村,总人口42.4万。

桐柏山地处桐柏--商城大断裂带上,崛起于太古代到元古代,形成于中生带的燕山运动,中间经加里东运动,为西北——东南走向,西部为长江流域,东部是淮河流域,分水岭为周庙到太白顶一线。属于中等年龄山系,境内分属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特殊的地质形成过程使地貌结构复杂,由南向北,沟谷发育,切划深度较大。因而奇山异石较多,地下矿产十分丰富,初步探明矿藏达60种,原矿价值人均占有量是全国人均数的14倍。这里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重质纯碱矿,有位居国内四大银矿之首的露天开采金矿,还有在世界首次发现,被国际矿物质学会命名的“桐柏矿”和“围山矿”。国际矿物质学会和中科院曾多次派学者到这里考察,桐柏山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地质之谜”、“地质博物馆”、“地质橱窗”。红石崖为景区稀有丹霞地貌,崖分上下三层,高数百米,望若红霞,上多溶洞、瀑布、温泉,为景区不可多得的胜景。桐柏山还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江淮两大水系的分界线。既有北国山体的雄浑,又有南疆风光的秀丽。因此,奇山异石众多,山泉瀑布随处可见,植被完好,动植物各类纷繁,南北交汇,相互渗透。具有良好的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区系南北兼容,称为中原独特的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自然植被成为景区一大独特的景观。

三、实习内容

(一)土壤

土壤是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生长提供必须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一、土壤剖面的挖掘与描述

(1)选择

1.没有人为影响的自然地带

2.要在山腰部位

(2)挖掘 呈对勾型,宽度大约1米,深达母质层,剖面上自然状况不

要改变。

(3)描述 剖面与等高线应在同一个方向上

(4)具体描述见下表

A 山地粗骨性黄棕壤(见附表)

B 山地粗骨性棕壤(见附表)

(二)植物部分

1.植物的鉴别

(1)国槐:豆科,奇数羽状复叶,花白色,没有脱叶刺,卵生

刺槐(洋槐):豆科,奇数羽状复叶,花白色,有脱叶刺,卵生紫穗槐:灌木,花紫色

龙爪槐:国槐变种,把国槐顶芽打掉

(2)梧桐:树干通直,皮浅绿色,光滑,厚纸质,叶子呈掌状,三裂叶,属

梧桐科

泡桐:玄参科,纸质,叶子背部有绒毛,喇叭状花,花呈紫色

法国梧桐:原产地在中国云南,悬铃木科,有一球悬铃木(美国),二

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法国)

油桐:大戟科,叶子基部有两个腺点

(3)棕榈:它属于棕榈科,叶脉是辐射平行脉,叶鞘纤维质,包茎,叶柄长,叶圆扇形,掌状深裂。

(4)河南杨:杨树有20多种,锯齿状叶,叶尖比较尖,属杨柳科。

(5)柳:属杨柳科,叶子条形

(6)楝树:果实叫楝子,奇数羽状复叶

(7)花椒:有枝刺,叶柄具狭翅,果实有香味,叶有软刺。

(8)香椿:属楝科,叶为羽状复叶具有一定香味

臭椿:苦木科,叶子基部有腺点。

(9)枸树:属桑科,叶掌状深裂,花为粉红色,毛茸茸的。

(10)女贞:属木犀科,叶革质,常绿乔木,叶平整。

冬青:属灌木,从基部开始分叉

(11)枇杷:属蔷薇科,叶革质,具有波状边缘,叶面不平整,果实能吃。

(12)一枝黄花:属枝科。

(13)红叶李:属蔷薇科。

(14)枫杨:胡桃科,果实有翅,夹角小于90度,叶柄具狭翅,叶革质,常绿

(15)合欢:豆科,叶小,羽状复叶。小叶刀状,叶脉偏于上部(刀柄)

(16)三叶草:属豆科,花白色

(17)虞美人:属罂粟科,花艳红色

(18)广玉兰:木兰科,厚革质,常绿乔木,花白色,带香味

白玉兰:木犀科,落叶乔木,先开花,后长叶。

紫玉兰(辛夷):木犀科,落叶乔木 树皮光滑,花紫色

(19)侧柏:柏科,叶子全在一个平面上。

龙柏:分翅状叶和穗状叶两种。蜡质状。

(20)大叶黄杨:卫矛科,是一种常见的行道树,叶对生且厚质,有细锯齿。它的相似物是小叶黄杨,但是小叶黄杨属于黄杨科,叶子较小。

小叶黄杨:属黄杨科。

(21)小叶女贞:属木犀科。

(22)圆柏:纸质状,叶子不在一个平面上,是一种常见的道行树。

翠柏:翅状叶。

(23)盐肤木:漆树科,叶柄具翅,灌木。

(24)苎麻:背面有银白色的毛。

(25)马尾松:松科,两针一束,针较软,针状叶,是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油松:松科,两针一束,针较硬。

雪松:黎巴嫩树种,十到十五针一束,塔形。

(26)刺梅:属蔷薇科,攀岩,一年一开

月季:属蔷薇科,月月开。

(27)毛黄栌:漆树科,近圆形,絮状花。

(28)杉树:杉科,树干笔直,叶硬,针状,扎手。

(29)茶树:土质为酸性,茶的品种影响经济,其气候条件为较湿润环境,十分喜肥,较耐贫瘠,叶的大小影响茶的外观,采摘嫩芽。

(30)枫香:金缕梅科。

2.山地垂直带谱

我们所观察的山地垂直带谱为桐柏山太白顶,其海拔高度为1140米。其中:

500米以下为常绿针叶林,主要为马尾松;

500~8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800~1000米为落叶阔叶林;

10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和灌丛。

3.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1)采集标准

①大小适中(不宜超过台纸);②标本完整(具有根茎花叶果);③对于草本植物,要全株采集;④应该具有完整的枝茎叶(无虫蛀);⑤不能重复。

(2)修剪(标本制作)

①以台纸大小为宜 ②具有美感(要有天头地头)③草本植物若太高,可剪掉中间部分 ④把植物标本固定在台纸上,有两种情况:用胶

粘;用线固定(尤其是茎和果)⑤ 固定时以正面为主,但要有叶子

背面。;⑥刷保护膜(白乳胶浓度适宜,叶片刷过之后,颜色不改变)

4.群落的演替序列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

段)替代的顺序过程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生态系统演替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生态系统内部各组

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生态系统演替的主要动因。以内因为

动因的演替,称为内因演替。外因是外界加给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

以外因为动因的演替称为外因演替。

次生裸地→人工马尾松林→常绿针叶落叶混交林(马尾松减少)→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逐渐消失)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即为该群落的顶级群落。

5.样方调查

(1)样方的布点与选择

① 布点分均匀布点和非均匀布点

② 点的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小群落,形状为方形或圆形,一般为方形③ 选定样方大小的方法,逐渐增加面积法

一般: 热带雨林20*20亚热带15*15北亚热带10*10

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样方选取的过程中,一条边要与等高线平行

四.后记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让我认识了许多以前不认识的植物,知道了如何去选择、挖掘和描述土壤剖面,懂得了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明白了如何去设立样方。让我们更好的把课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加深了我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并且学会了如何亲手去制作植物标本。

篇2:桐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习报告

指导老师 :李瑞

辛晓十

边柳

汪书传

齐曙光

姓名:

****

院系:

环旅系

班级: 08级地理科学(2)班

时间:

2010年5月6号—9号 地点:

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

目录

一·

序言„„„„„„„„„„„„„„„„„„„

二、桐柏自然地理环境„„„„„„„„„„„„„

三、实习内容

(一)土壤部分

1.水帘洞土壤剖面„„„„„„„„„„„„„„

2.太白顶土壤剖面„„„„„„„„„„„„

3.龙潭河景区土壤样方观察与描述„„„

(二)1.认识植物„„„„„„„„„„„„„„„„

2.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3.垂直带谱的观察„„„„„„„„„„„„„

4.植物群落演替的观察„„„„„„„„„„„ 植物部分

5.群落样地调查„„„„„„„„„„„

四、结束语„„„„„„„„„„„„„„„„„„„

序言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野外实习不仅能够使我们掌握已经学过的自然地理知识。还能够让我们掌握一定的实地考察方法。因此为了能在有效地复习已学过的书本知识,并能学到更多更系统的新知识,我地理系08级1.2.3班在李瑞、辛晓

十、边柳、王书转、齐曙光等老师的带队下,与2010年5月5日至9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桐柏淮源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为期四天的野外实习考察,具体行程为: 时间:5月6日

地点:水帘洞

内容:植物识别、土壤剖面的观察与描述

时间:5月7日

地点:太白顶

内容:垂直带观察、土壤剖面的观察与描述 时间:5月8日 地点: 桐柏山

内容: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时间:5月9日

地点:龙潭河景区

内容:桐柏经济作物的观察、植物群落调查,龙潭河景区土壤样方观察与描述 以上实习内容又可分为两类,一为土壤部分、一为自然植物部分。对于土壤的观察,共观察三处样本。分别为:植物识别、垂直带观察、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桐柏经济作物的观察、植物群落调查。

桐柏自然经济环境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具体坐标是:东经112°47′-113°11′,北纬32°17′-32°29′。桐柏山腹地,是淮河发源地。桐柏县南邻湖北省,属南阳市。面积1941平方千米,人口42.61万。本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5°C,年降水量为1168毫米,无霜期231天。矿产资源丰富,其中有全国最大的露天金矿-银洞坡金矿,全国四大银矿之首的桐柏银矿,亚洲第一、第二的安棚碱矿、吴城碱矿,全省最大的大河铜矿等。主要土特产有天然香菇、黄花菜等。旅游景点有水帘寺、淮源风景名胜区等。

桐柏山山水秀美,该地文化底蕴厚重。因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被命名为“中国的盘古之乡”。秦汉时期,50多位帝王遣官祭淮,清朝时期曾有康熙御书“灵渎安澜”。佛教临济宗白云系发源于桐柏山,桐柏县境内的水帘寺为中原四大名寺之一,正在兴建的河南省佛教学院,是全国第六家、河南省唯一的佛教高等院校。因此,桐柏县又是我国的佛教圣地。桐柏又是中原旅游胜地,主要景观有118处,淮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河南省十佳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桐柏是“二战”时期的苏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根据地,刘少奇、李先念、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工作过。中共中央

中原局旧址被确定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因此桐柏又是红色旅游景区之一。

桐柏资源丰富,区位优越。该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种类繁多,宜林山坡164万亩,成片草场40余万亩,森林覆盖高达率50.1%,被专家誉为“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

桐柏基础设施完善,县城环境优美。宁西铁路、312国道及信南高速、焦桐高速贯穿境内。县城区面积28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46%,山中有城,城中有园,青山环抱,绿水缠绕,展示了山城的独特魅力,荣获河南省最佳人居环境奖、省卫生县城、省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先进县和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称号。

实习内容

—:土壤部分

(一).土壤剖面的挖掘方法及注意事项:

1、土壤剖面的选择标准:(1)土壤剖面要具有自然的代表地带性,(2)尽量减少人为的影响,(3)不应在道路两旁,也不能位于山脚(因为山脚有山上土壤堆积,不具代表性)。应该选择在山腰地带。

2、土壤剖面的挖掘标准:土壤剖面应挖掘一个宽1m、深达母质的坑,必须沿山坡垂直与水平挖下去,剖面与山坡的等高线平行。(注意:为了便于观察剖面应呈斗型)。还要要保留枯枝落叶层。剖面上方最好不要站人(以免破坏剖面形状、影响腐殖质层性状)。

(二)观察并描述土壤剖面:

我们在水帘洞东1000米处的山地与太白顶北1000米处挖掘了两个剖面。通过观察这两个剖面,我们可以看出:水帘洞东1000米处的土壤剖面为山地粗骨性黄棕壤,而太白顶北1000米处的土壤剖面是山地粗骨性棕壤。两剖面的侵入体均以碎石为主,俩个剖面均有新生体,所不同的是水帘洞东的土壤剖面中有明显的铁锰胶膜,在阳光下可以清楚的看到。而太白顶北1000米处挖掘的剖面中铁锰胶膜十分不明显,但却有明显的粘粒。在龙潭河景区有挖掘了第三个土壤样方。具体描述见土壤野外调查记载表

(一)和土壤野外调查记载表

(二),龙潭河景区土壤样方观察与描述见样地环境记载表(附录在报告后)。

(三)土壤综述

1.水帘洞东的土壤剖面:

(1)该处土壤层次较薄,发育不完整,没有挖掘到母岩。

(2)该处可能发生过土壤的埋藏。

(3)该处土壤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具体反映出当地的土壤状况,只能基本反映出其基本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处土壤层会加厚,发育渐渐趋于完整。

2.太白顶北1000米处的土壤剖面

(1)该处土壤层次较清晰,发育完整,土层深厚。

(2)该处土壤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强,能具体反映出当地的土壤状况

(3)该处土壤有向典型棕壤发育的趋势。

3.龙潭河景区土壤样方

(1)该处土壤层次十分薄,发育不完整。

(2)该处土壤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比较差。

二:自然植物部分

(一)识别植物

地点:去水帘洞的路上、时间:2010年5月6号、1、槐树:

国槐:豆科,乔木。奇数羽状复叶,葇状花序,白花。

刺槐又称洋槐,带托叶刺。(是国槐的变种,在生长期时把芽打掉而就成)。豆科,乔木。

紫穗槐:灌木,羽状复叶,卵形、基部圆形,两边都有白色柔毛、穗状花须。

2、桐树:

梧桐:树干通直,树皮浅绿色、光滑,叶子厚脂质,呈掌状三裂。梧桐科,泡桐;叶子是心形,叶缘波状,叶子是纸质。玄参科。

法国梧桐:一般作为行道树,果实有三球。美国悬铃木果实只有一球,它们都是悬铃木科。

油桐:属于大戟科,叶基有两个红色线点。

3、棕榈:(别 名: 并榈、棕树、唐棕、唐棕榈、山棕),棕榈科,棕榈树属常绿乔木。树干圆柱形,常残存有老叶柄及其下部的叶崤,叶簌竖干顶,形如扇,掌状裂深达中下部。雌雄异株,圆锥状肉穗花序腋生,花小而黄色。核果肾状球形,蓝褐色,被白粉。花期4-5月,10-11月果熟。

4、杨树:又名河南杨,杨柳科,叶子基心形,叶缘有锯齿,叶柄点状,叶基部有两个线点,叶形近菱形。柳树的叶子是披针形、互生,落叶大乔木。

5、柳:杨柳科,叶子呈条形、狭窄而长。

6、楝树:楝科,叶子是倒卵圆形,叶缘有粗锯齿,它是奇数二回羽状复叶,互生,它的果实是椭球状,圆锥花序。

7、花椒:具有直刺,总叶柄具有狭翅。果实有香味,叶上有软刺。

8、香椿:枯木科,叶为奇数羽状复叶。与臭椿相比它的叶基部少了两个线点。有香味。

9、构树:桑科,开粉色或粉红色球形花,叶深裂、极尖,纸质,边缘具有锯齿。

10、女贞:大叶女贞的叶子光滑革质,卵状,叶缘是披针形,球状花序,乔木。

11、枇杷:木兰科,叶轮生,叶子是厚革质,叶缘是粗锯齿,叶面不平整。果实球形。

12、一枝黄花:菊科

13、红叶李:蔷薇科。

14、枫杨:胡桃科,果实带翅,叶柄具有狭翅,羽状复叶。叶子革质。常绿。

15、合欢树:叶子较小,二回羽状复叶。粉红色伞房花序,小叶小,叶长有1cm左右。属于豆科。

16、荷花玉兰:常绿乔木,叶子是大型白色、呈刀状、狭小,叶子是厚革质,叶被带锈斑,花在叶后开。木兰科

广玉兰:落叶乔木,先开花。属于木兰科。

紫玉兰:落叶乔木,紫色花。

17、侧柏:柏科,叶子全在一个平面上。

翠柏:叶子全在一个平面上。圆柏的叶子是两形。柏树的叶子是鳞形。龙柏的枝旋转。除此之外还有金边球柏。柏树的旗型是风刮的效果。

18、大叶黄杨:卫茅科,叶厚质。

小叶黄杨:黄杨科(常作为行道树)。

19、小叶女贞:球状圆锥花序,灌木。木犀科,(常作为行道树)20、盐肤木:漆树科,叶轴带翅。

21、苎麻:大戟科,叶被是白色。

22、马尾松:松科,叶子是两针一束,叶柔软,是荒山绿化的先锋。

雪松:是七到十五针一束,树行是塔形。巴黎国树 油松:叶尖尖锐,两针一束。松科。

23、刺玫:蔷薇科,攀援灌木。一年开一次花。月季:灌木,每月开一次花。

24、黄毛栌:漆树科,叶子近圆形。絮状花。

25、杉树:杉科,树干笔直且较高,叶子较硬、呈条状。

26、三叶草:豆科,花呈白色或红色。

27、虞美人:罂粟科,花呈红色。

(二)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1).植物标本的采集:

标准:①标本要大小适中;②标本完整(具有花叶果或两者搭配);③对于草本植物,要采集全株(根、茎、叶、花、果);④叶子要完整(无虫蛀等);(2).植物标本的制作:

①植物标本的修剪(标本应小于台纸)

②把植物标本固定在台纸上,有两种情况:用胶粘;用线固定(尤其是茎和果)

③固定的时候,以正面为主,但也有部分背面;

④对于比较浓密的叶子或叶子有虫眼时,可修剪。但留下叶柄;

⑤对于草本植物,若茎过长,可以剪去部分中间的茎。若茎不太长,可以把茎折弯;⑥刷保护膜(白乳胶要不稀不稠,叶片刷过之后,颜色不改变);

(三)垂直带普的观察

地点:太白顶。时间:5月7号。

1、常绿针叶林分布高度小于500米。

2、常绿落叶阔叶林分布于500—800米。

3、落叶阔叶林分布于800—1000米。

4、亚高山草甸灌丛分布于1000米以上。

(四)植物群落演替的观察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生态系统演替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生态系统演替的主要动因。以内因为动因的演替,称为内因演替。外因是外界加给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以外因为动因的演替称为外因演替。

观察地点:龙潭河景区。

该植物群落演替是旱生次生演替系列。从低到高植物依次为:次生裸地——马尾松林——常绿针叶落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该地顶级群落)

(五)群落样地调查

1、群落样地的布局和选择:一般可采用均匀布点法或非均与布点法。

2、点的选择(选择的点必须具有代表性),可选择方形或圆形。

3、样方的面积选取方法:随机选取一个最小面积地块,统计其中植物的种类和种数与种

类,然后逐渐向外扩展地块面积,没扩展一次登记一次新发现的种类,这样不断扩大地块面积,直至基本上不再增加新物种为止(如:4*4,6*6,8*8,10*10,12*12······)。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都是按照经验来选取样方面积。一般来说热带地区样方面积较大,为100*100m,而北亚热带就较小了,乔木用10*10m面积的,而草本地用2*2m就可以了,温带一般用8*8m的样方。

本次实习,样地调查地点为桐柏县刘湾村距佛教学院3千米处。详细情况见调查表(附录在后)。

结束语

篇3: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探索

地理学是一门认知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其实践性尤其突出。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理科教学改革与课程设计明确指出各校在开展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根据地理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野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学活动, 在地理专业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而野外实习自然成为地理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班级人数增多、经费少、师资紧、时间短、内容多的矛盾凸显, 如何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实习任务, 并充分保证野外实习的质量;如何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掌握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的调查方法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野外调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成为地理专业教学的难题。根据近年的实践与摸索, 我们对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传统野外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1. 重结果, 轻过程的“满堂灌”教学。

传统的野外实习主要以验证为主, 教师是站在一个个实习点讲课, 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讲解、演示、测量, 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方式, 相当于将“灌输式”教学方法搬到了野外大课堂。虽然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讲述中能认知或验证地理事物或现象, 但是学生难以通过这些“点”的观察形成“面”的印象, 达到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这种模式只重视学习结果, 不重视学习的过程, 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有碍于理论知识到实际能力的转化, 把学生隔离于思考之外, 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野外空间开阔, 师生站在同一个海拔高度, 难免有些学生听不到教师的讲解, 或者受周围大自然的“风景”所吸引而走神, 野外实践的教学质量更是难以保证。

2. 前期准备不足, 后期总结缺失。

过去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极其简单, 就是一本《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学生在到达野外实习地区甚至不知道当天的实习路线、实习目的与要求, 没有事先研究过任何实习点的文献资料, 只盲目地跟着老师“跋涉”到实习点听老师现场讲课, 如果有测量任务, 也总是那么几个同学操作仪器、仪表等工具, 大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做点听课记录 (很多地理术语竟然出现了错别字) , 然后“跋涉”到下一个实习点。返校后, 师生没有作及时的总结, 对很多同学来说, 野外实习的结束就意味着整个野外实践课程的完成, 写出来的实习报告不是实习指导书的拷贝就是同学间的抄袭, 教师根据实习报告给出的实习成绩也只能是“一碗水端平, 皆大欢喜”。

3. 行进时间所占比例较大。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能消耗很大, 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点有时相距较远, 有些路段还可能比较险峻难行, 一个实习点到下一个实习点徒步往往达1—3个小时, 而在实习点的讲解时间不过10—30分钟左右;加上野外实习基本上都进入了暑期, 天气炎热, 学生到达观测点均很疲惫、干渴, 注意力没法集中到教师的讲解、地理事物的观察与分析推理上。现在班级学生人数较多, 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而行进速度不同, 实习的队伍前后可能会拖拉很长, 后期到达的同学根本就没法听到老师的讲解, 甚至出现部分同学中途“溜号”现象。

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方案

1. 实习前的精心准备。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一个系统工程,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保障。实习前教师要按实习大纲的要求, 建立健全野外实习管理制度, 使实习有章可依, 按部就班。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学生分组、复习相关地理知识、选定实习路线、编制实习指导书、集中培训、召开动员大会等。我们在实习前一个月左右就着手前期的准备工作。带队教师还要打前站, 落实好食宿、交通问题, 并做好经费预算。

(1) 学生分组。野外实习教学以实习小组为单位, 因此我们把学生按照性别、学习能力、体能差异搭配好, 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7—8人, 每个小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 由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责任心最强的同学担任。

(2) 复习相关地理知识。由于受经费制约, 高校一般都是部门自然地理协同进行综合野外实习, 实习一般都是安排在第4学期, 而地质地貌学、土壤地理学与植物地理学这些课程在前面3个学期开课, 相关的知识也许学生的印象已经模糊不清了。因此, 指导老师必须根据实习内容, 要求学生提前复习相关的教材章节, 明确各门实习课程的具体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组长组织组员复习并随时抽查复习效果。

(3) 选定实习路线。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主要采取沿线观察、定位考察的线路调查方法, 指导老师在充分掌握实习区域的基础上, 根据实习科目及内容合理地选定二周的实习路线。为把自然地理各要素特征、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工作方法等学习内容统一在实习线路中, 实习线路要满足以下几点:尽量做到点与点距离适中, 不走重复路线, 点与点相距较远时必须选择好交通工具;尽可能地穿过多类地理单元, 可以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多种类型;尽可能穿过典型出露的剖面、转折点、走向线。

(4) 编制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书除了保留了原来的杭州地区自然地理单元与各要素的简介, 我们增加了实习计划和安排、实习路线、相关地图的判读方法、现代工具设备的使用方法、样品的采集方法、野外实习记录格式与方法、野外可能遇到的困难、危险及防治等内容。其中每条实习路线都提出了实习的内容与要求, 如线路三:龙井—棋盘山—中天竺—飞来峰—韬光寺—北高峰—老东岳, 实习内容观察黄龙组、船山组、西湖组、唐佳武组合康山群组岩性及筳科化石;观测飞来峰向斜及溶洞、韬光寺断层、北高峰猪背岭、老东岳洪积扇与洪积裙、鸟瞰杭州山湖形势;比较不同生境条件下红壤、黄红壤的剖面及土壤发育状况;观察北亚热带针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及竹林。

(5) 集中培训。指导老师将前几届实习时收集的影像、地理要素照片及文字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利用约3天时间集中上课, 把各科实习内容串讲1次, 向全体学生介绍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工具仪器的使用、野外实习的记录与整理方法、各路线的实习内容及要点。出野外前两周将实习指导书发给同学, 由指导老师先培训各小组长, 学会各种工具仪器的操作, 在地质图上找出路线并从地图上读出相关的地理信息, 然后组长再组织本组同学预习相同内容。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形式收集相关资料, 事先对实习区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6) 召开动员大会。在出野外前一天, 学院领导和带队老师都要给学生作实习动员, 向学生强调本次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介绍实习基地基本情况, 严明实习组织纪律和安全, 重申各位老师、组长的职责, 强调注意事项与衣物、药物的配备, 学生要签订实习责任书, 在实习中将严格考勤、严格管理, 为实习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每组发放一套实习用具, 组长负责保管, 实习结束后交还。

2. 实习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习教学模式, 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讲述中能认知或验证地理事物或现象, 但是学生难以通过这些“点”的观察形成“面”的印象, 达到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必须摒弃认知型和验证型的教学方法, 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方法如下。

(1) 出野外前一天晚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好预习工作:教师告知第二天的路线、观测点及地理现象 (要素) , 要求学生阅读实习指导书和地图, 明确实习的内容与要求, 由于前期的培训及业务准备比较充分, 学生的工作量并不大。

(2) 学生自己根据地图找到正确的行进路线, 教师不时地纠正方向性错误。到达观测点, 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根据预习的内容观察地理现象 (要素) , 各组派代表口头向指导老师汇报观察结果;然后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 要求学生进一步观测找证据, 从中可以发现第一次观察所遗漏的要点或细节, 经讨论后回答教师的问题。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和典型现场剖析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如果观测点需要使用仪器进行测绘, 教师首先集中各组长, 对他们进行现场强化训练并强调注意事项;然后组长按要求对组员讲述并演示, 为保证做到人人能动手操作, 在以后的观测点组员实行轮流操作, 组长在旁边进行指导, 其余组员记录测绘数据。教师在各小组进行检查, 重点关注操作错误的学生并进行及时的纠正。

(4) 根据观察与测绘数据, 指导学生在野外记录本上绘制素描图和拍摄典型地理要素特征图片;根据前期准备阶段所掌握的样品采集的规范与步骤, 各小组以团队协作方式采集样品并编号。

(5) 当天的实习结束后, 各小组组员在驻地进行总结, 及时将野外记录补充、整理、完善;对采集的各种样品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规划;当天未理解明白的知识点和未掌握的操作技能可以相互探讨、请教;补充填写当天的实习工作日记;对个别学习态度和纪律松懈提出警告;最后为第二天新的实习做好预习工作。整个工作用1—2个晚自习课时。

3. 实习后全面总结及多元化评价。

(1) 总结与撰写实习报告。为避免野外实习“虎头蛇尾”, 学生返校后, 仍然以小组为单位,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活动进行实习总结, 如复核校对野外记录及素描, 对照片进行挑选、剪接, 并加以文字说明;对采集的的样品进行必要的室内分析;对测量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按要求进行处理。然后各小组根据实习总结合作撰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是综合性的或是专题性的, 或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阐明观点;报告中必须有实习小组的测量数据、素描、图片, 做到有理有据、图文并茂。每一位同学还要交一份个人小结, 小结要体现三个方面的内容:业务上的收获、思想上的收获、对以后野外实习的建议。

(2) 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对学生的实习成绩我们摒弃过去那种“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 而是从遵守纪律情况、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与合作精神、野外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实习报告和个人小结只占考核成绩约40%的比例。除此之外, 我们还实行了现场评价、阶段评价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现场评价贯穿在整个实习当中, 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仪器操作技能、野外记录进行评定;在实习中有两次半天时间的室内休整, 各小组成员错开时间段在住宿地开展阶段性小结, 指导老师旁听参与, 主要是评定阶段内同学之间在业务方面、同学互助方面、遵守纪律方面、吃苦耐劳方面的表现。现场评价与阶段评价各占实习成绩的30%。

三、结论与建议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经过几年的实践改革与探索, 我们不断地积累经验与教训, 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与建议。

1.采用三级管理模式。院系对指导教师的管理, 指导教师对组长的管理, 组长对队员的管理。逐级管理, 责任与分工明确, 这是为保证野外实习顺利进行的组织保障。

2.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和后期总结不容忽视。前期准备是提高实习效率、实习效果的前提条件, 实践证明, 在出发前组织准备、思想和业务准备越充分, 野外实践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就越有保证。实习后的总结汇报是野外实习课程顺利结束的标志, 也是野外实习效果的最后检验。

3.实习中变教师讲解方式为研究式、互动式模式。在整个实习阶段采用“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统一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互助学习的精神, 指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测量与绘图、用脑分析, 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判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根本目标。

4. 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实行多元化评价。

采取学生地理科学素养评价与人文素养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和原则, 对学生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定。

5. 通过多年来的野外实践教学的实践, 近年来我们也深

深地感到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时间与经费非常有限, 学生野外实习机会不多, 野外考察研究能力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野外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有不利的影响, 因此很有必要重视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工作, 适当增加实习时间和经费。

摘要: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科学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然而, 传统的实习模式只重视学习结果, 不重视学习的过程, 有碍于理论知识到实际能力的转化。本文根据近年来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的实践, 提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改革方案, 以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判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姜乃力.强化实践与应用的高师地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科学, 2008, 24, (4) :74-77.

[2]吕宜平等.地理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2) :81.

[3]李晴.地理科学 (教师教育) 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0, (4) :516-519.

篇4: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体系初探

关键词:野外实习 教学体系 主体性教育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野外实习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2]。它对于培养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的建立应以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为基础,并从属于该课程体系。而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则以圈层、要素系统为模块,以圈层、要素系统相互作用为核心,以空间思维、综合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观树立为目标来构建。具体地说包含如下四方面的内容:(1)作为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基础的圈层和子系统,如行星地球、地壳、大气等;(2)自然地理环境6大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界;(3)自然地理环境6大要素、4大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性)、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自然地理区划和土地类型划分;(4)自然地理学的应用,如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生态环境调控和区域整治等。同时,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内体系合理与否关系到学生知识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内容既要以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为依据,体现学科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又要兼顾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体系的确立要求做到学科的基础性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树立以学生自主性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建设“基础——要素——综合——应用——创新”五个层次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野外实习教学体系。

1.基础实习。具体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岩矿、地质构造、化石、植物等的认知性实习。二是指借助相关仪器进行观测的技能性实习,如气象要素观测实习、水文测验实习等。这类实习除了认证自然现象,还具有为其它类型实习奠定技术基础的作用。因此,也属于技能和能力培育的实习。它们一般不安排集中的实习时间,而是在课堂实验实习之后,就近选择典型地点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单一性的实习。

2.要素实习。主要是针对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6大要素的实习,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基本特征。同时通过要素实习,不仅获得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理解,而且也从中体会和掌握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方法。要素实习具有验证性和技能性的双重特性,是任何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必不可少的内容。一般采用如下两种模式进行:(1)就近选择典型地区进行单要素的短期短途实习;(2)在较大地区范围内进行多要素联合实习,时间相对较长。

3.综合实习。多要素的联合实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习。因为如果野外实习只停留在各个具体要素的认知验证上,就不可能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有清晰的认识。所以,综合实习必须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为首要任务。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中不仅要认识通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特性,还要揭示区域内部不同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也就是要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可见,综合实习要求学生通过全面细致的分析比较,最后总结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它着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代表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方向,一般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有序地进行。

4.应用实习。自然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具有理论性,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意义。自然地理学理论对开展资源环境评价、区域环境整治、区域规划和开发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自然地理学应用性和实践性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规划建设单位的关注和认可。有基于此,我们认为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中应该突出应用性实习的内容。这不仅是学科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要求,而且也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的需要。

5.创新实习。创新使教育活动充满了活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关键环节。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建设中,要更新观念,加强创新实习教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创新实习实际上是一种教育过程的升华。通过创新实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补充,达到只有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才能实现的目的。通常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来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标准和方法,独立地或者与他人合作开展野外调研工作;二是申报各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野外调研,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三是结合自然地理方面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进行。

由于学时的限制,上述五个层次的实习并不都要求在计划的学时内进行。根据需要,有些内容可以以第二课堂、开放实习(实验)、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参与教师科研成为老师助手等方式进行。从时间上来说,五个层次的实习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伴随于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全过程。随着实习层次的提高,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不断缩短,对社会了解逐渐增多,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加强,技能和能力的培育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朱高龙,吴文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6).

[2]倪杰,龚建周,林淑玲,等.自然地理野外實习课程优化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0,13(3).

[3]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8).

篇5: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前言

根据我校对我们地理系的野外实习要求,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了中国沿海地区,总共历时4天3夜,对沿海一些城市的自然景观进行调查研究。

一、实习单位和部门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资源学院地理教育本科班。

二、实习时间

2013年11月6日—9日,共历时4天3夜。

三、实习地点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大丰、盐城、连云港和青岛等实习点。

四、实习要求

在室内理论学习和实验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野外地学观测、记录、综合分析的方法,完成全程实习报告。

五、实习目的

培养我们认识、理解自然地理对象实体与理论概念相结合的能力。

六、实习内容

我们是于11月6日早晨7点上车,从南京出发,大概中午11点左右抵达大丰。下午我们便乘车去了大丰港,考察了大丰港港区的周边的一些情况,晚上我们便住在大丰。第二天早上7:30我们又乘车前往连云港,大约中午时分抵达连云港。下午我们乘车前往东西连岛,观察了连云港的港区情况,之后又去了黄金沙滩,晚上我们便住在了连云港。第三天早上7:30我们乘车继续向北,大约中午时到达青岛。下午时,我们乘车前往青岛的崂山,考察了崂山的地形地貌,晚上我们宿在了青岛。第四天早上7:00,我们又乘车前往青岛的海边,考察了青岛的海岸,顺便欣赏了青岛的海景,之后下午我们便乘车返回南京。

这里我主要介绍我们在青岛崂山的实习过程。

我们于第三天抵达青岛,首先我们便去了崂山,号称“海上第一名山”。

我们乘车来到山脚下,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开始爬崂山。当我们爬到一处平台时,带队老师让我们停下脚步,观察崂山的岩层,然后他给我们讲述了崂山的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崂山区境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辽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元古代晚期震旦纪(距今19亿年~5.7亿年),吕梁运动时期形成复背褶皱。距今1.29亿年~0.8亿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千米的地方冷凝结晶,形成了质密坚硬、结晶程度高的崂山花岗岩。中生代末期(距今2.3亿~0.67亿年)至新生代(距今0.67亿年以后),地壳抬升,上面覆盖着的岩石和泥土被风化剥蚀,流水冲刷,使花岗石露出地面,造山运动使崂山进一步抬升。到新生代中期,经过多次海浸海退和外营力的再造,逐步形成现在的地质轮廓,主体为崂山花岗岩。崂山地势东陡西缓,因花岗岩侵入形成崂山山脉,中部形成丘陵过渡带及白沙河、张村河、土寨河等河流下游冲积成的小冲积平原,西部由火山岩形成波状平原。

地质构造

崂山地区地质构造主要表现为断块隆起特征,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展布。北东向断裂构造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山区地质构造分为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东西向构造。

华夏系构造 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枣园断裂、浦里—北宅—浮山断裂、劈石口断裂、北九水断裂等。

新华夏系构造 发育在山区东部及南部,多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以扭性为主的压扭性断裂,主要有源头—罗圈涧断裂、铁家庄—前埠头断裂、沟崖—枯桃—朱家洼断裂和下河—汉河—南窑断裂。

东西向构造 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山区,走向近东西,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铁骑山—土寨断裂、后金—楼金石断裂等。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周围岩石节理裂隙发育。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新构造运动 崂山地壳活动以上升——稳定——上升为基本特点,较大的断裂构造均为燕山运动晚期形成,与之直交的小断裂构造形成时间明显较晚,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但新生代后没有明显运动佐证。区外西部一组较大的区域性北东向断裂构造 即郭城—即墨、朱吴—店集断裂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崂山地貌单元的形成及分布。此组断裂具有多期性、继承性活动的特点。在中生代白垩纪早期,该组断裂已经形成。由于地壳的差异运动的影响,形成了胶莱断陷盆地及相应的沉积地层;中晚期该组断裂活动强烈,沿断裂侵入崂山期花岗岩,同时由于火山爆发形成青山组的一套火山岩系;白垩纪晚期该组断裂继续活动,切割了青山组地层,使断陷盆地继续下降,崂山花岗岩区整体抬升,盆地内形成相应时期的沉积岩层。第三纪该区基本上属稳定抬升阶段,缺失了第三纪沉积物。第四纪后,由于喜玛拉雅运动的影响,该组断裂继续以差异升降运动为主,使崂山花岗岩区继续抬升,形成城阳凹陷盆地和相应的沉积地层。在此期间经历了上升——稳定——上升的过程,域内沿海一带分布海蚀崖、浪龛、海蚀洞等侵蚀地貌和山间谷地及边沿扇地沉积物都明显反映了这一点。

地貌特征

崂山地区发育了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其特色为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山谷现出典型的断裂地貌特征,崖悬壁峭,山深谷狭。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山峰海拔1000米左右,在更新世期间经过多次冰期、间冰期气候的交替变动而形成。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冰期时期的堆积地貌、侵蚀地貌,以及由于冰后期的流水活动而形成的。全新世后,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形成了独特的花岗岩球状风化的地貌特征。

最后冰期造成的海退(距今2.3万年~1.5万年),使崂山成为矗立在黄海陆架大平原上的孤立山体。由于当时全球海面比现在低约130米,时崂山的海拔高度约1260米。海岸线在东海外陆架,崂山距海也有数百公里之遥。在最后冰期时,崂山在海拔380米以上发育了古冰川活动,在巨峰南线保留着完整的古冰川沉积体系,被称为束住岭冰期。崂山地区更新世期间的冰川活动,可划分出4次冰期。从距今1.5万年开始,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全球海面上升,淹没陆架大平原。大约在距今6000年时,海水已到达崂山湾,海湾、海岛、礁石形成,崂山成为中国大陆上海拔最高的海岸山脉。

崂山地貌成因经历过复杂的内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有地震活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岩脉渗透等;外力作用有古冰川活动、寒冻风化、流水侵蚀、重力滑塌、风暴吹蚀、海面变动,以及浪、潮、流的长期冲击、海岸的侵蚀与堆积,生物种群对崂山环境的影响等。崂山经历过多次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变化,多次古冰川活动是形成今日崂山地貌的基本动力,崂山山地的每一块巨砾都留下了古冰川活动的烙印。崂山海岸一带的地貌景观,则与冰后期出现的海蚀作用、风暴潮作用紧密相关。巨峰支脉

该支脉位于东南部,为崂山主体,支脉四出,分东北、东、东南、南、西5个分支。

东北分支 该分支在晓望河以南,雕龙嘴河以北,系滑溜口北出支脉。东分为楼门峰、观音岩、大仙山、上苑、狮子峰、峰山。北出者为香炉峰、二龙山,东分为文笔峰、光光崮、鹰定崮。雕龙嘴河发源于滑溜口,由雕龙嘴南入海。

东分支 该分支在雕龙嘴以南、泉心河以北。其脉由滑溜口分出,为那罗延窟、华严洞、钟楼崮、棋盘石、返岭、窑货堤。泉心河发源于巨峰东侧,由返岭前入海。

东南分支 该分支在泉心河以南、流清河以东。由巨峰东南分出,为灵旗峰、金刚崮,又分东南、南、西三小支。东南支为会仙山,东分为万年船、天茶山、日起石,南分为昆仑山,又南为玄武峰、笔架山、聚宝峰、清凉甸,由昆仑山东分为黄山、青山,又南为太清宫后宝珠山,东南蜿蜒十余里至八仙墩,即崂山头,由会仙山分为响云峰、云门峰、跃龙峰。南支为鸿官顶(俗称馍头崮),东分为小平岚、大平岚,西分为沙金窝、将军槽。西支为上马场、七十二蹬台。

南分支 该分支在流清河以西、凉水河以东,由巨峰前比高崮南下,分为两支。北支为风口,又名风岸岭。南支为砖塔岭,折而南为南窑半岛。濒海处为莲花矶,峙立海中之大福岛亦系此支所发露。

西分支 该分支由干脊巨峰西出为小巨峰,海拔1000米,南为龙泉崮,北为虔女峰,又西为五指峰,西延为麦石屋、茶涧。以茶涧为界,分出南北两支,南向脉为茶涧南支,北向脉为茶涧北支。茶涧南支在凉水河与南九水之间,最高峰为狼山(一名席山),海拔779米。还有观台峰、万卷书、纱帽峰、元帅崮等。北支东起自流清河以南,西支由茶涧后西流水与柳树台北之间水合流,以东处为黄花顶、鱼鳞口、升仙阁、云风顶、风石屋诸崂山巨峰支脉。

后来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崂山的气候及土壤植被状况。崂山区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明显,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等特点。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又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海洋气候特点。受地形环境影响,山区气候和中心城区气候有一定差别,形成各自的小气候。山区间的小气候也有较大差异,东南部山区降水较多,空气湿润,具有亚热带北缘气候特征,中部低山和丘陵区降水适中,形成半湿润温和区。全区多年平均气温12℃,一月份平均气温-2.3℃,八月份平均气温24.7℃,历年平均降水量837.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6%,年均有雾日50天。旅游舒适期较长,与国内外相比,崂山区的气候条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崂山地处亚热带之终,北温带之始,又濒临黄海,故气候温和湿润,宜于南北各方多种植物在此生长或驯化繁殖。由于地形复杂,植物种类繁多,形成森林、灌木丛、草丛、沙生植物、盐生植物及农业栽培等多种植被类型。

温带森林植被 崂山森林植被自然分布属华北落叶阔叶林带胶东松栎林区。由于崂山地形复杂,小气候差异明显,所以森林植被分布也不尽一致。崂山的木本植物有72科、156属、328种和变种,山区林木覆盖率已达62.2%。

温暖型森林植被在崂山南麓的太清宫及其周围地区。该区域倚山襟海,背风向阳,冬暖夏凉,崂山的绝大部分亚热带树种集中在这里。常绿阔叶树种有:山茶、锦熟、黄杨、棕榈、洋玉兰、竹叶椒、南天竺、毛竹、五叶木通及木樨等。落叶阔叶树种有:茅栗、野茉莉、玉玲花、流苏、糙叶树、山胡椒、白檀及忍冬等。针叶树种有:桧柏、侧柏等。

干旱型森林植被在流清河、登瀛、沙子口、汉河一带山地阳坡及大标山之东北坡。植被少,水土流失重,岩石裸露,土壤瘠薄,气候干燥,因此没有发达的木本植物群落。乔木树种有赤松、黑松、刺槐及臭椿,山谷内有少量的杨树、楸树。

阴湿型森林植被在崂山阴坡,包括北宅科镇卧龙村以东至北九水一带、王哥庄镇石人河以南至青山一带和惜福镇铁骑山以东地区。该区域降雨多,湿度大,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除有大片的黑松、落叶松、刺槐外,还有山樱、水榆、椴树、栎、柞、辽东桤等伴生树种。

半湿润型森林植被在崂山西部丘陵及平原低洼地区,乔木以杨、柳、槐及干、鲜果树成林。

从森林植被的覆盖情况看,崂山巨峰南麓太清宫一带植被品种较多,覆盖率高。巨峰北麓植被群落面积大,杂草密生,植被较山南多。巨峰西南沙子口一带,裸岩较多,森林植被较巨峰南北侧少,杂草稀疏,覆盖率也较低。西部丘陵地带林、果、灌木、杂草等交互杂生,植被中等。

温带灌木丛植被 崂山的温带落叶灌木丛,常见的有黄荆、荆条、胡枝子、映山红、天目琼花、木天蓼、多花蔷薇、锦带花、华北绣线菊、鼠李及溲疏等。多分布于山区林木植被较为茂密略具郁闭的林下,覆盖率约2~3%。

温带草丛植被 温带草丛多为自然植被,常见的有黄背草、野谷草、结缕草、鹅鹳草、羊胡子草、白茅、地榆、百里香、丝石竹、柴胡、桔梗、野生大豆、玉竹、元胡、远志、野菊、百合、石苇及山草等,为荒山、荒坡、冲沟、峪谷及疏林树下的优势植物,能积累丰富的有机质,对涵养水土起到良好的作用,覆盖率较高。

温带沙生植物植被 温带沙生植物多分布在沿河的沙滩与田野,有筛草、白茅、节骨草、狗尾草、三棱草、乌眼草、刺儿菜、老鼠布袋、蒲公英、苦菜、荠菜及灰菜等。此类植物对沙滩能起保土固沙作用,有一定覆盖度。

温带沿海沙滩盐生植物植被 温带沿海沙滩盐生植物,主要分布在王哥庄镇、沙子口镇和中韩镇的海岸含盐沙滩地带。常见的有碱蒿、芦苇、柽柳及獐毛草等,群落差度70~80%。

农业栽培植被 崂山的经济林木有葡萄、苹果、桃、杏、樱桃、梨、山楂及板栗等,1987年覆盖率为5.6%。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谷子、地瓜及花生等。经济作物有蔬菜、瓜类、草莓等。

七、实习总结

篇6: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撰写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是野外工作、室内资料整理的总结和综合研究成果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检验野外教学效果的最好方式。实习报告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报告形式,另一种是习作论文形式。

报告形式的实习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参见地质实习报告的撰写。

习作论文形式的实习报告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单论文选题要恰当。一般选题不宜过大,并根据地理专业的特点,应尽可能结合生产实际选择生产性强的题目。

第一节自然地理单项实习报告撰写

野外工作结束后,在室内整理和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着手撰写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单项实习报告撰写分三个步骤:

一. 选题

报告形式的题目较容易选择,如**地区的地貌(地质、气候、土壤、水文等)、**地区的河流地貌、**地区的地表水等。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中选择:野外工作期间有所发现而前人没有报道过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对前人工作有不同的看法等。

三. 撰写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内容充实,文字简明扼要,分析透彻,提出的建议合理又有价值。在报告撰写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思想性、科学性、综合性和逻辑性。完整的实习报告包括文字报告、图件数据、表格、照片、及标本、样品鉴定结果等。

第二节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撰写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的题目通常为**地区自然地理,所以实习报告的撰写只有两个步骤:首先,拟出详细的编写提纲;第二步,撰写实习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序言:包括实习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面积、社会经济和交通状况,实习时间、目的、要求、任务和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等内容。

区域地质:包括实习区的地层、岩石、构造、、地质发展简史、矿产等内容。

区域地貌:包括地貌营力、现代地貌过程、地貌形态、形态成因、第四纪沉积物、地貌分区等内容。

区域气候:包括气候的时空特点、变化过程、演变规律、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区域水文:包括水系、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特征,水文与环境关系等内容。

区域土壤:包括土壤形成的环境条件、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土壤质量评价等内容。区域生物:包括动、植物的种类、动物的种群、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关系等内容。区域自然地理系统:包括自然带的性质、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划分,以及评价自然地理要素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结束语:简述野外实习的收获和体会、存在问题和建议。

由于报告涉及内容很多,所以在撰写报告时,切忌资料堆积,篇幅过长、文字拉杂。报告重点应放在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自然地理各要素对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要求文字简明扼要,分析有理有据,提出的建议有价值。完整的实习报告包括文字报告、相关的图件、照片、表格等。

附录三

地质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结束时,每人都必须写一份书面实习报告,实习内容进行系统而概括的总结。报告顺序和内容如下:

一、前言:

实习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概况,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组成及时间等。

二、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区所在地层分区,地层发育、出露及分布情况等,然后按地层时代由老至新以组为单位分层描述,描述内容包括地层分布、时代、岩性、厚度、所含化石、分层标志及接触关系等。可附地层剖面图或素描图。

三、岩浆岩和变质岩

描述实习区的各种岩浆岩体和变质岩石特征。包括岩体的岩石类型及特点、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与围岩关系等。变质岩的岩石类型和特点。

四、构造

首先概述实习区在区域地质构造单元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然后分别叙述褶皱和断裂构造具体现象和特点,视规模大小可选一、二重点描述,其余概述。

五、地质发展阶段

据以上现象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主要发展阶段和基本过程,阐述每一阶段的突出事件和典型特征。

六、矿产

实习区内以描述沉积矿产为主,说明每一矿种赋存层位、规模、找矿标志、矿物组合、矿产应用,适当进行综合评价。

七、结束语

篇7: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年级:2012级2班 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学号:1241212 姓名:李庭乐

实习指导教师:张立峰 李筱琳 李蒙 2014年9月2日

第一章 土壤地理学实习

这次土壤地理实习的路线是从丘陵地区到山前台地再到平原地区。具体是先到四平的叶赫地区再到四平市区外环路最后到辽宁省的昌图县地区。

山前丘陵——山前苔地——平原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是在地质物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共同作用下形成的。1.物质大循环:

裸露在地表的坚硬的岩石,在阳光的照射和大气降水的淋湿下,进行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其结果导致岩石由大变小,由粗变细。其形态和化学结构发生变化。风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大量营养元素,在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作用下,汇入附近的江、河、湖、泊。甚至是海洋当中,慢慢形成沉积岩,然后沉积岩在地球内应力的作用下,再次出露海面,再接受阳光照射和降水淋湿等循环过程。这样完成了地质物质大循环。2.生物小循环:

上述地物质大循环结果使坚硬的岩石变成疏松多孔的母质。在疏松多孔的母质中,先出现的是细菌,然后是低等生物,如苔藓、地衣。低等生物的出现使母质出现养分,慢慢的,高等植物出现,而高等植物的出现,最终促使母质逐渐转化为土壤。这个过程叫生物小循环。

第二节 丘陵上的灰棕壤

时间:2014年8月21日

上午11:05 阴天 地点:转山湖水库岔路口到石岭公路2000m处 1.成土因素

气候:温带半湿润向湿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生物:针阔混交林(油松或黑松)地形:丘陵上的平亢地

母岩和母质:花岗岩且有紫色和白色泥岩入侵 2成土过程

以黏化过程为主是指在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原生矿物大量分解形成次生黏土矿物,在降水条件下,黏粒向土壤中下层移动并逐渐淀积起来。3.土体构型(O-A-B-C)O层:枯枝落叶层,厚度3-5cm A层:腐殖质层,厚度0-25cm;呈灰黑色;根系较多;以砂质为主,通透性好;土壤结构团粒状结构

B层:淀积层,厚度35-55cm;灰棕色;根系较少;土壤结构团粒状结构

C层:母质层,50cm以下;呈黄褐色;无根系

第三节 山前台地上的黑土

1、巨丰砖厂

时间:2014年8月22日

上午09:20

晴 地点:四平外环路上的巨丰砖厂(1)成土因素

气候: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生物:森林草原草原植物,现已开垦为农田 地形:山前台地

母岩和母质:黄土状的亚黏土(2)成土过程

一是强烈的腐殖质累积过程,主要在夏季高温多雨,微生物活动强烈,土壤中有机质在微生物累积下释放大量N、P、K等元素,放大量的氧气,为植物矿质化过程。冬季是以有机质腐殖化过程,冬季寒冷漫长,微生物活动微弱,有机质不能彻底分解,而以腐殖质形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累积土壤中,从而形成暗色表层。二是彻底脱钙过程:由于黑土分布区降水比较充足,不仅可以使土壤中Na和盐淋失掉,相对来说,比较活跃的Ca盐和Mg盐也淋失掉,所以黑土无钙积层,钙积层是区分黑土黑钙土重要标志。

(3)土体构型(A-B-C)

A层:腐殖质层,厚度0-40cm;呈灰黑色;根系较多;土壤质地壤质偏粘重;土壤结构团粒状结构;腐殖质层较厚是因为黑土属草原土壤,黑土原属于温带草原向温带森林过渡的土壤 B层:淀积层,厚度40-70cm;灰黄色;根系较少;有少量铁锰结构;土壤结构为块状结构

C层:母质层,黄土状的亚黏土;厚度75cm以下;呈黄褐色;无根系颜色为淡黄色,该土壤剖面通体无碳酸盐反应,说明不仅可溶性的钠盐,钾盐被淋失了,相对活跃的钙盐和镁盐也全部淋失。

2、条子河九队

时间:2014年8月22日

上午10:35

地点:四平外环路上红钢到大房身乡道条子河九队中路右侧100米(1)成土因素

气候: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生物:森林草原植物,现已开垦为农田 地形:山前台地,漫岗地 母岩和母质:砂岩夹紫红色泥岩(2)土体构型(A-B-C)

A层:腐殖质层,厚度0——30-40cm;呈灰黑色;根系较多;土壤质地壤质偏粘重;土壤结构团粒状结构;腐殖质层较厚是因为黑土属草原土壤,黑土原属于温带草原向温带森林过渡的土壤 B层:淀积层,厚度30-40——60-70cm;灰黄色;根系较少;有少量铁锰结构;土壤为块状结构

C层:母质层,砂岩夹紫红色泥岩;60-70cm以下;白色砂岩夹紫红色泥岩,该土壤剖面通体无碳酸盐反应,说明不仅可溶性的钠盐、钾盐被淋失了,相对活跃的钙盐和镁盐也全部淋失。

第四节平原上的黑钙土

时间:2014年8月23日

上午10:05

阴 地点:四平至双辽的303国道满家桥右侧200米(1)成土因素

气候: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生物:厚生植被是典型的草原植被,以羊草为主,羊草叶量多,营养丰富,羊草为禾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湿润的砂壤质聚钙土和黑钙土,多生于开阔的草原,起伏的低山丘陵,河滩和盐碱地等,它的根茎穿透侵占能力很强,是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物。

地形:平原

母岩和母质:黄土状亚砂土(2)成土过程

一是强烈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二是明显的钙积过程,该地区由于降水不是很充足,蒸发作用又强。有限的降水只能将土壤当中易溶性的钠盐、钾盐被淋洗,而相对活跃的钙、镁等盐类只能部分淋失,部分残留于土体中,并在土体的中下部相成一个碳酸钙和碳酸镁相对富集的钙积层。

(3)土体构型(A-B-C)

A层:腐殖质层,厚度0-50cm;呈灰黑色;根系较多;土壤质地壤质偏砂;通透性较好;土壤结构团粒状结构;通体无碳酸盐反应

B层:钙积层,厚度50-92cm;灰黄色;根系较少;土壤结构比较紧实的块状结构;该层次有明显的碳酸盐反应 C层:母质层,黄土状亚砂土

92cm以下

第五节 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腐殖质分布情况的对比

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腐殖质分布情况比较: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相对于土壤中腐殖质的积累作用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情况是不同的。木本植物主要是依靠地表凋落物归还,枝落叶归还,而草本植物是地表凋落物是地下根系共同归还。森林土壤中腐殖质主要是以枯枝落叶的方式归还于土壤层,土壤腐殖质层深度锐减,即土壤腐殖质的表聚分布型,而草本植物每年其植株的主体部分死亡后都归还于土壤,既有地上部分归还又有地下部分归还,根系归还的部分集中在0-30厘米或50厘米的土体中上部,这样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腐殖质层随深度逐渐递减,即土壤腐殖质的舌状分布型。

第六节 沙地樟子松

时间:2014年8月23日

上午11:30

地点:303国道四平至郑家屯段辽宁省昌图县付家镇附近的付家林场,有平原过渡到沙地。

樟子松人工母树林简介

樟子松人工母树林始建于1971年,坐落在付家林场种了林分场,距付家屯四公里,位于平齐铁路的黑城子乘降所至付家屯火车站之间的铁路两侧,规划十一个大区,三十三个小区,面积4500亩。截止2000年来保存28-34年生母树,77.716株加权平均树高9.45米。胸径为23.40厘米,最大树高已达12.43,胸径为30.60厘米。母树林于1978年初结实,到1999年末累计采制种子8000千克,除了解决本县本场育苗用种外,多年来没支援本省其它市县以及新疆、内蒙古、吉林等省区累计4150千克。

第七节 叶赫白浆土

时间:2014年8月20日

下午14:00

晴 地点:转山湖书库大坝下300米(1)成土因素

气候:温带半湿润和湿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白浆土通常在温带形成。生物:五花草塘

植物种类多,草量大 母质和母岩:河流相的沉积物

地形:一级阶地,阶地两侧的山上位泥岩和细粒砂岩。(2)成土过程:

白浆化过程:在河流边缘水的流速慢,细粒物质沉积下来,淀积成一个粘土层,后来地壳下沉,河流改道,在其上沉淀下来粗粒物质,而其下面形成的粘土层在降水后阻挡水分下渗,很容易形成还原环境,在还原条件下土壤中的铁、锰被还原,形成低价态的铁锰,它们具有流动性,当水分过多时,一部分低价态铁锰以侧渗方式流出,高价太铁锰被低价态还原,形成白浆层。

(3)土体构型(A-E-B-C),A层是腐殖质层0-20厘米左右,颜色呈灰黑色,有大量根系,E层是白浆层20-50厘米,颜色灰白色,有少量的根系,B层是淀积层50-90厘米土壤比较紧实的块状结构,C层母质层90厘米以下,黄土状亚粘土。

第八节 山门水库天然次森林

山门的植被是天然的次生林,地表植被主要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被构成,种类比较多,枯枝落叶层比较厚,生物归还量大。植被和昌图县付家镇附近的付家林场,对比,种类比较繁多,因此降水降落到地表前,可以分别被乔木、灌木和草本植被所截流,所以侵蚀性较弱,保水能力较强。

第九节 母质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母质对土壤土质形成的作用

(1)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到土壤的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

(2)非均质的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较均质母质更为复杂,它不仅直接导致土体的机械组成和化学组成的不均一性,而且还会造成地表水分运行状况与物质能量迁移的不均一性。

(3)母岩种类,母质的矿物与化学组成,不仅直接影响到土壤的矿物 元素组成的物理化学特性,而且对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速率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十节 团粒结构土壤为什么适于农业生产

(1)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孔隙的比例较为适宜,且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

(2)在土壤团粒之间为非毛管孔隙,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而在土壤团粒内部则为毛管孔隙,使土壤具有良好吸水,蓄水与保肥性能,这样较好的解决了土壤水分与空气同时存在的矛盾。

(3)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这是因为团粒结构表面的有机质在好气微生物作用下,有利于养分的释放和供应;同时,在团粒结构内部有机质则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过程相对缓慢,这有利于养分的保存。(4)具有团里结构的土壤具有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均较小,这也有利于耕作。

第二章 植物地理学实习

第一节 吉林师范大学校内植物

时间:2014年8月20日 下午

晴 地点:吉林师范大学校内

实习内容:植物地理实习植物种类识别 序号

植物种类

别名

所属科种 01.02.大刺菜

菊科

水稗草

禾本科(粮食作物,粮食作物大部分属于禾本科)03.苋菜

苋科(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的功效)04.05.06.07.08.09.10.11.12.铁苋

血见愁

大戟科

金银花

忍冬

忍冬科

车轴草

香车叶草

茜草科(三叶草,牧草作物)

刺柏

松科、柏科

丁香

洋丁香

木犀科

榆叶梅

蔷薇科

槭树

槭树科

龙葵

天茄子

茄科

鸭跖草

鸭跖草 13.14.15.16.17.鼠长老鹳草

牤牛菌科

狗尾花

禾本科

树锦鸡儿

小黄刺条

豆科(大灌木或小乔木)

火炬树

鹿角漆

漆树科

梓树

臭梧桐

紫薇科

18.葎草

19.萝藦

20.灰菜

21.苟麻

22.羊蹄叶

23.苦菜

24.地锦

25.叉分蓼

26.飞蓬

27.紫花地丁

28.北京毛桃

29.狐尾草

30.豚草

草)31.地肤

32.马齿苋

五爪龙

桑科(草质藤本,具有倒钩)

天浆壳

萝藦科

粉仔菜

藜科

青麻

锦葵科(双子叶)

廖科

山苦荬

菊科

爬山虎

葡萄科

酸浆

蓼科(多年生草本)小白酒草

菊科(一年生草本,可入药)

蓳菜科

蔷薇科

绿羽毛

小儿仙草科

三列叶

菊科(外来入侵物种,属于有害杂 地麦

藜科 长命菜

苋科

第二节 山门水库地区植物

时间: 2014年 8月21日 上午 晴 地点:山门水库

实习内容:植物种类的鉴别

序号

植物种类

别名

所属科种 01.02.03.萎陵菜

蔷薇科(多年生草本,圆柱形)

翻白草

鹅绒萎陵菜

莓叶萎陵菜

水杨梅

豚草

三列叶

菊科(外来入侵物种,属于有害杂草)04.苏子

唇型科(叶子有浓型香味)(判断依据:1,有花;

2,茎四棱;

3:,有香味)05.06.07.08.09.10.11.12.13.14.羊尾花

胡枝子

胡枝条

豆科

全叶马兰

黄花三草

菊科

菟丝子

豆科

蒙叶栎

柞栎

壳斗科

马莲

马兰花

鸢尾科

蝙蝠葛

山豆根

放己科(多年生藤本)

山里红

蔷薇科(果树)

牛蒡

东洋参

菊科(二年生草本)

悬钩子

山莓

蔷薇科 15.16.17.18.19.花絮柳

蔷薇科

鸢尾

鸢尾科 茜草

血见愁

茜草

玉竹

铃铛菜

百合科

地榆

山地瓜

篇8:桐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建立野外实习基地的意义

学生在完成了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等课程的理论学习之后,还不能得心应手的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2]。实习基地是进行野外实习的具体场所,其区域环境特征会直接影响实习的内容和效果。实习基地应该具有区域地理特征明显、自然地理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地形地貌特征典型、交通便利性和经济可行性等特征[3,4]。本文提出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创建我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基地。

二、连云港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创建的可行性

(一)区位条件分析

连云港市位于东经118°24′~119°48′,北纬34°12′~35°07′,总面积6265km2,东西长129km,南北宽约132km[5],是我国于1984年首批提出沿海开放的14座城市之一。连云港是全国十大海港之一,亿吨大港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国际贸易枢纽港。交通便利,横贯我国中部的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从中原一直伸展到这里,通过这条钢铁运输线,可以西通中原、秦陇和新疆。

学生实习时,从开封乘坐火车,车程仅需6个小时,车资60元/人,费用较低。连云港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游客众多,因而该区饮食、住宿等服务业发达。消费水平不是很高,一般来说,学生食宿在40~50元/人/天,学校和学生能够普遍接受。山上的交通方便,制定好实习线路后,能够沿公路到达任意一个实习目的地。

(二)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连云港市,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平原、海洋、高山齐全,河湖、丘陵、滩涂俱备。全市地貌基本分布为中部平原区,西部岗岭区和东部沿海区3大部分。连云港市处于暖温带南部,常年平均气温14℃,由于受海洋的调节,气候类型为湿润的季风气候,略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地貌类型的多样性,使得连云港市发展成为一个兼具南北特性的植物种群体系,区内景观层次非常丰富。

1. 连云港地质。

本地区处华北地台南缘,属苏鲁地垒的一部分,基岩主要是古老的中深变质的片岩、片麻岩及混合岩。长期以来,地表一直处于断块抬升状态,看不到古生代以后的各系地层,结晶基底裸露。由于经受多次地壳运动,构造较复杂。以白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有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和磷块岩等。地质构造主要有:(1)褶皱构造,主要为锦屏倒转背斜,出露于锦屏山,轴向北东东,核部为朐山组,两翼为锦屏含磷段,轴面向南东东倾斜,倾角35°~50°,东翼缓而西翼陡甚至倒转,此背斜由于北北东和北东东的横向断层错开呈不连续状。(2)断层构造,正南北向(或北北东向)一组产生时间较早,多为压扭性冲断层;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为张性和张扭性的正断层或平移断层;北西西向则主要为高角度的张性正断层。(3)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来,新构造差异运动明显,山体等强烈上升,本区以南部分大幅度下降,两者相对高差可达1km。目前本区仍处于强烈抬升的过程中。

2. 连云港地貌。

本区地貌可分为:冲积———海积平原、剥蚀构造山地和复合型海岸三种。(1)冲积——海积平原,实际上属于黄淮平原的一部分,海拔约3~5m,地表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厚度大致由自锦屏山—云台山向北和向南阶梯状加大的趋势。(2)剥蚀构造山地总称云台山。主要山体由西南向东依次有:锦屏山(主峰马耳峰海拔429m),南云台(主峰玉女峰,高625.3m)、中云台(主峰栖云山高287m)、北云台(主峰桅尖山高605.4m)。它们均由古老的片麻岩、片岩和其他混合岩等所组成,后由一系列近似平行的北西西向高角度的断层所切割,东北和西南两坡由于断层切割,多陡崖峭壁,重力崩塌作用较强烈。部分地点山体西北坡陡而东南坡缓类似单面山形态,山坡坡面现代流水作用强烈。(3)复合型海岸有沙岸、淤泥质海岸、岩岸、砾岸四种。

3. 连云港气候。

连云港市地处中纬度,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和冬季、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都居适中的地位。加上它东临黄海,海洋对气候也有明显的影响,气温受到海洋的调节,大气降水较多。气候条件优越,寒暑适宜,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连云港市1月平均温度为-0.4℃,七月平均温度为27.4℃,年降水量900.9mm,这和同纬度内陆各地相比,冬夏温度变化和缓,年较差较小,年降水量丰富。沿海一带,受地形的影响,常年平均气温为14℃左右,具有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向北方温带、暖温带过渡地带的特点。

4. 连云港植被。

本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南部,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植物种类相当丰富。据调查,大约有147科、1035种左右,其中以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唇形科、莎草科、豆科、毛茛科占优势,大多数种类属华北成分,如麻栎、栓皮栎、侧柏、桧柏、榆、臭椿等。这明显地反映出植物区系为暖温带的性质,使得植被以暖温带的类型为主。但由于本区位置偏南,接近北亚热带,又受某些局部小气候的影响,有许多南方亚热带的种类分布到本区内,如枫香、糙叶树、乌桕、海桐、大叶胡颓子、山胡椒、化香、黄连木、黄檀等,表明了与北亚热带的密切关系。

5. 连云港土壤。

本市区地带性土壤为棕壤,平原上的土壤大都开发为农田,久经耕种已发育为耕地土壤。现仅有一些低山丘陵区尚有棕壤分布。棕壤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发育的典型土壤,以酸性变质岩系的风化残积物为成土母质,在温暖带湿润条件下,土壤的矿物质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强烈,淋溶作用显著,土壤呈微酸至中性。PH值在5.5~6.2之间,通体无石灰反应,典型土壤剖面为Ah-Bt-C型,Ah为暗棕色有机质层,B层和C层大都为棕红色粘重土层。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多发育成粗骨土(酥石岭砂土),土体含砾石,土层浅薄。当雨水不能下渗到粘重土层时,表土富含水分,呈“包浆”状态,形成“包浆土”。

在低山陡坡上部背阴地坡地带,草本植物生长茂盛,在片麻岩残积、坡积物上形成了厚层生草棕壤。在陡坡向阳地带,由于侵蚀作用强烈,植被生长差,形成粗骨土壤。在缓坡地带,纯针叶林下,有机酸强烈淋溶下渗,形成了灰棕壤和薄层生草土。在剥蚀残丘岗地,在酸性变质岩的残积母质上形成了薄层棕壤和薄层生草土。在坡麓古老洪积物母质上,由于滞水而形成白浆化棕壤。在坡积物母质上因受水作用而形成潮棕壤。在滨海平原地区,因长期受海水侵渍作用,在滨海相盐渍淤土上进行着积盐过程,发育了滨海盐土。

三、结语

从上述经济、交通条件和自然地理特征三个方面的分析表明,连云港作为地理科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是可行的。学生通过对该区域自然地理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准确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现林.论野外实习的组织与管理[J].泰安师专学报, 1999, (S1) :36-37.

[2]赵媛, 沙润.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4) :15-17.

[3]王晓燕.关于野外综合地理实习基地创建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 (5) :27-29.

[4]赵曦, 刘耀林, 刘艳芳, 等.综合性大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以武汉大学庐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3) :121-124.

上一篇:谈英语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下一篇:盔甲骑士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