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品质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2024-05-02

提升品质的原因分析及建议(精选6篇)

篇1:提升品质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提升品质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本公司质检部从2000年成立至今,在权哥和厂长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我们“高品质,低成本”的目标还差很远。为这个目标我们全体质检也在不断的努力提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做好车间之间的沟通工作。尽管我们辛勤付出,但结果却是收效甚微,原因何在?是我们的工作方法不对还是另有其因呢?我一直在不断的思索此问题,我认为原因在于各部门本身的工作做得不到位,另有一些工作方法方面有待改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模具和设计方面对质量影响;由于我们有些模具和设计不合理,导致产量低,废品率高,质量差的现象较多。例如;1.(ZL8825,ZL8826

纸箩)在新产品第一次生产就出现披锋过大的现象,调机无效,模具也不易修好。该产品模具至今都未修好。2.(CH8850,CH8842米箱ZL8827杂物桶)在第一次生产就出现拉花,变形,披锋多的现象。在生产中要不断的停机打磨和调变形的问题,导致该产品产量低,质量差。该产品模具至今也未能解决好。3.(SB397,SB398杯)大盖模具一啤出两个,两个产品的大小不一致,导致出现一个配套紧一个配套松,过松的盖子易进水把盖内彩纸损坏,过紧的小盖装不进去,这此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由于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太多在此不能一一列举。模具存在的质量问题均都靠我们在生产过程中来控制,这不是一个好的方法,我们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处理,且效果不是很好。我们要向惠而浦公司学习,在设计时就要解决所有存在的质量问题后才能通知生产。

2.外协,外购材料对质量的影响;1.要想有好的品质当然离不开好的材料。目前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我们为了降低成本而采取了购

进廉价的原材料。这对公司发展虽是一个很好的决策,但也有不利的一面。由于我们不了解材料的性质,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废品或出现整批配套不良而无法使用的现象,有时会损坏机台的运作。即使是合格品也是有明显差异,如光泽度不好,黑点多,溶胶不好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品质。2.另有在五金材料方面也存在有问题,我们外购的不锈钢胆类每次抽查都存在有生锈的现象。我们多次同采购和供应商反映此问题,但一直得不到解决。3.纸箱类也经常出现问题,印错箱唛,印错数量,做错尺寸。此方面的问题我们也多次同厂家反映过,但问题还是时有发生。由于这此方面存在的原因对我厂的品质控制启到了很大阻力。

3.各车间对品质方面的投入力度;1.车间负责人的自足心态,有些车间负责人对于每次的条件接受产品总以为是合格品,而不会去要求

员工把产品做得好一些。导致该车间的品质一直都较差。2.车间对员工质量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些部门的员工根本就没有质量意识,只管生产出现质量问题等待质检员去发现。另有仓管部门在出货时,订单产品上明显标明有客户名称还当本厂产品出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由于来自这些方面的因素质检员再怎么努力收获也是不大的。质量主要还是靠我们员工生产出来的,关键点还是要他们明白质量的重要性。

为了让我们的品质跨上一个台阶,让我们把废品率控制在最低点。本人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在模具设计方面造成的质量问题,该职能部门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且要能及时给予解决措施。以前由于我们没有一定的压力,导致没有动力。使此方面的问题周而复始的发生。

2. 关于外协材料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寻找多家供应商给予选择。如果各方面达不到我们要求的供应商要考虑陶太。在我们与

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该把质量方面的协议列入合同内。因质量问题给我方造成损失的事故,供应商要承担一定的损失费用。对于长期有质量问题的供应商要给予一定的处罚.3. 各部门领导要加强各车间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对于所出现的质量问题的人员一定要给予相关的处理,让他们感觉到压力所在才

会努力去做好本职工作。各车间负责人要加大质量方面的宣传力度。多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4. 生产现场的管理很重要,建议各车间在各工序岗位现场粘贴好操作规程和工艺流程,让每一位新旧员工都易懂得操作,避免了由

于不熟习操作和工艺流程引起的不当造成的损失。还要注重生产现场的样板管理,因每个产品的标准及要求全都在样板上。样板是我们员工生产时参考的依据。所以建议各车间在每个工位上要摆放样板,并且样板要经相关负责人签名确认才能生效,样板必须摆放在生产现场,不能收藏起来。

5. 为了控制半成品在库存中出现的不良品,建议仓管部门落实先进先出的原则及封闭式管理。因本公司每批生产的产品颜色都有不

同程度的色差,每批原料的收缩效果也不一样,如果不按先进先出的原则会造成仓库大量的半成品无法配套包装。时间久了产品出现变形,变色而不能使用的现象。

6. 建议成立质量成本统计系统;目前我们大家都没有仔细去统计过各车间的废品率真正是多少,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更不知道

怎么去控制。为了降低废品率我们必须做此方面的统计。惠而浦公司也要求各供应商做此方面的数据统计。建议各车间对于每天生产的废品率要进行分类统计,并做出原因分析。厂部要指定专人进行统计,核算出当天各车间的合格率和不良品率,并用图表公布在各车间宣传栏中。每月底要召集各部门召开分析研讨会,对于不良品超标的部门要做出改善方案,如果改善方面运作无效在下月会议时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7. 为了控制不良品在统计的准确性,各车间及仓库退配料房破碎的不良品必须经质检员签名确认。不良品的分类必须准确,才能确

保不良品分析的真实性。为了控制私自拿去破碎的现象发生,公司必须制定相关的制度和相应的措施来控制。

希望上述建议能为公司的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肖新辉

2004-9-5

篇2:提升品质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扬州市政协办公室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经主席办公会研究,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课题,确定为专题协商会主题。9月份以来,在分管主席领导下,由市政协教文卫体委牵头,市政协各专委会参与,市有关部门协助,开展专题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一方面通过专题座谈、讨论,收集各界人士和相关专家的意见,一方面发动市政协委员为全面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建言献策。现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所征集的意见、建议分类综述如下。

一、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认识

1、城市品质的概念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各种生产生活要素汇集交换、消费增值的区域,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家园。

城市品质,是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质量。决定城市品质的元素,既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环境景观等外形的特质,又包括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内涵的特色。高品质的城市是将城市美好的外在形象与优秀的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形神兼备,浑然

一体的城市。

2、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点,也是城市文化的智慧源泉和驱动力量。因此,提升城市品质应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满足市民居住、就业、交通、环境以及情感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使市民有归属感,为之自豪,感到幸福,令创业者感到向往,外来人有认同感,为之羡慕。

3、提升城市品质必须凸显城市个性

讨论中,各方面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提升城市品质,必须保持城市的自身特色,凸显城市的鲜明个性。

多年来,扬州在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城市的个性有一些很好的总结。如:将扬州的城市特色概括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生态、宜居、精致”;从城市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中挖掘出“古、绿、水、文、秀”等特色元素;以“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作为彰显扬州魅力的旅游口号,等等。

特色赋予城市个性,个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就应当将这些特色元素和个性特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形象塑造、品牌营销和市民行为养成等各个方面,形成主题鲜明的城市发展态势和格局。

4、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

城市品质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就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党中央 2 提出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具体到扬州,就是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新扬州、文明新扬州、秀美新扬州、和谐新扬州、法治新扬州的战略任务。

城市的实力看经济,提升城市品质在经济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产业结构与城市特色相融合,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一致,与城市的资源、环境、人才供给能力相匹配,与市民的创业、就业需求相适应。同时以城市的环境优势支撑经济发展,构筑经济优势,提高知识、人才、信息等软资源的配置效率,发展科技创新型的精致经济,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的内涵看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在文化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扬州的特色文化得到重点彰显和展示,“开放包容、创业创新、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的扬州城市精神得到弘扬,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城市的和谐看法治,提升城市品质在政治建设上的要求,应是建设“法治扬州”,“平安扬州”,健全民主制度,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使市民知法守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部门公正执法、社会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社会环境安定有序。

城市的品味看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在城市建设(生态建设)上的要求,应是突出扬州地域特点,彰显扬州建筑风格,展现水乡特色,打造绿扬城郭,建设生态城市,使城市基础 3 设施、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城市的文明看市民,提升城市品质在社会建设上的要求,应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有效管理社会事务,提高社会的创造力与和谐度,使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市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上下心齐气顺劲足,社会政通人和。

二、关于如何“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

提升城市品质,对城市经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生态保护、城市文化传承、城市精神培育、市民行为养成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发言和讨论中,大家围绕主题,从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和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一)以争取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优先申遗成功为抓手,提升扬州文化建设水平。重视整体保护和复兴扬州历史城区,恢复和展现大运河传统风貌,挖掘和展示扬州特色文化,研究和传承扬州地方文化,使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性进一步彰显。

1、按照优先申遗成功的要求,整体保护和复兴扬州历史城区。大运河、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都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相比而言,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的申遗,扬州更有主动权,应力争优先申遗成功,为大运河申遗创造条件。扬州的城市规划布局和建设发展,都应该围绕保护历史城区这个核心展开。一是要全面保护,既包括明 4 清以后保存下来的地面文物,也包括那些看不见、但恰恰有着丰富内涵和极高文化价值的地下文物,尤其是代表扬州城市精神和气度的唐代扬州遗存。二是有效保护。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修订城市长期规划,制定古城保护复兴的具体行动计划,例如,保护和复兴历史街区的风貌,应包括历史街区的地段、街道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建筑装饰等内外面貌,街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关系,街区的历史功能和作用等全部内容。要以符合申遗标准的规划统一各方面的认识,指导古城保护与复兴的建设行为,约束不符合规划的行为。

2、恢复和展示运河扬州段传统风貌,发挥申遗牵头城市的示范作用。大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是历史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又是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应当为运河申遗成功作出示范。要从运河遗产永续保存和保护的要求出发编制保护规划,以规划指导大运河扬州段的环境整治和工程建设,避免“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的发生。对古运河传统风貌的展示、文博资源的利用,要整体策划,将资源、资金和力量整合起来。例如,城区从湾头到瓜洲30公里带状区域内,有历代运河河道、桥梁堤坝、船闸水关、码头驿站、城门遗址、古刹名寺、官仓衙署、名人墓园、街肆商铺、园林大宅等大量遗存,应通过整体策划,采用保护、修复、解读等多种手段,将它们穿珠成串,连线成片,展示运河历史文化与传统风貌。又如,可将原计划由不同部门建设的运 5 河文化博物馆、中国漕运博物馆、扬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资源集中起来,建设一座有影响的扬州运河博物馆,形成“中国运河第一城”的品牌。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已经有1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第一、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与扬州古城和运河一样,构成了扬州特有的人文底蕴和城市个性。市政府已经采取大师带徒,政府出资培养扬剧、曲艺青年学员等多样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保护与传承,收到积极效果,广受好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好的办法是珍藏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对于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要鼓励传习和发展。如,扬州是全国唯一的古筝艺术之乡,每年加入习筝者队伍的不下2千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琴筝生产企业也具规模,可以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国际古筝艺术节等活动,传播影响,扩大其知名度。

4、高水平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博中求精。文化博览城建设应成为扬州历史城区申遗的组成部分,与申遗工作相互促进。一是要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保护和修复古建筑,打造精品工程。博览场馆建设,应注重挖掘和反映扬州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二是应展示扬州 “通史城市”的特征,特别是展示汉、隋唐、清的三度辉煌。例如,隋炀帝陵、迷楼和竹西风光都是反映扬州隋唐文化的重要遗存,可适时在城北打造隋文化风景区、东区打造竹西风景区,使扬州隋唐文化有展示的区域。三是要博中选精,突出展示一流 6 的历史遗存、一流的历史典故,宣传对历史有明显贡献或对历史演进有重要关联的历史名人。有些保存完好的非历史名人住宅,展示时可着重解读建筑风格,淡化对宅主人的宣传。四是可遴选琼花、银杏、文昌阁、古运河、五亭桥等城市重要标识要素,通过街头特色雕塑、特色绿化小品等载体进行形象推广,于细微处体现扬州的文化品位。五是文化博览城不仅要展示历史文化,地方文化,还应反映当代扬州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人物。要弘扬时代精神,倡导文化创新,鼓励文化多元性,吸收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文化成果,将传承历史文化与创新城市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5、加强地方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合理应用。扬州文化积淀丰富,具备作为一门独立学问长期研究的条件,多年来已有大批专家学者参与搜集、研究地方文化,取得了一批成果,建议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扬州学”理论体系,使之形成为世人认同、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一是要重视地方文化的理论研究,可在“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期间,召开国际性“扬州学”论坛,吸引更多的本地和外地专家学者参与“扬州学”的研究。二是建立“扬州地方文化研究基金”,将自发研究的专家学者组织起来,加强对地方文化研究的规划和策划,保证相应的研究经费。研究基金可实施研究项目申报、评选、扶持、奖励制度,促使研究成果问世,培养和扶持研究地方文化的人才队伍。三是应建立“扬州城规城建咨询委员会”,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研究专家的咨询和参谋作用,使地方文化优 7 质基因的传承和弘扬,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二)以完善和落实规划为抓手,提升城市建设(生态建设)水平。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更好地体现扬州的地域、文化、生态、人文特色;围绕打造世界名城的目标,提升城建项目质量;构建科学的生态环境目标体系,落实维护生态安全的措施;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在良好秩序和整洁市容中体现精细管理。

1、借鉴国内外成功理念,提升规划的指导思想。借鉴美国波特兰,意大利罗马和国内杭州、青岛、大连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将控制用地无序蔓延,坚持紧凑、内涵式发展的精明增长模式和保护、延续城市文脉、合理开发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经验,体现在扬州各层次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中;将扬州的地域、自然、文化特色和生态、人文优势,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

2、将空间结构优化的思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目前扬州城市单中心单轴线的空间结构特征明显,老城区首位度偏高、文昌路功能过分集中,由此带来日常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下阶段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应体现优化空间结构的要求,依托公共交通,由快速路、快速轨道连接为城市组团;合理划定边界,引导城市有序拓展;预留江都—仪征—扬州之间重要的交通廊道和生态廊道;对近期城市拓展区明确与主城区衔接的功能定位,维持合理的城市形态。

3、将“古、文、绿、水、秀”体现在各项规划设计及建设中,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明确古城新定位,将古 8 城打造成国际化旅游核心景区与功能配套区。逐步外迁服务于整个城市的商贸、居住、办公、教育、医疗等功能,拆除没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破败建筑,腾出空间注入新的功能,如:结合历史街区的改造,重塑“十里长街市井连”的商贸氛围;拆违建绿、拆房增绿,增加老城区公共空间等。控制、预留、保护城市组团间的生态空间。保护现有水系,明确各滨水区功能和开发对策,将古运河、北护城、小秦淮沿岸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滨水空间。抓住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等空间意象要素,塑造特色城市风貌。

4、在古城和新城区之间,建好延续古城文脉,与新城区功能互补的过渡区域。这个区域应在景观与功能方面注重与古城相对接、与新城相呼应,保证与老城间有开敞空间和通畅的视觉廊道,有功能互动与景观渗透。可在这个区域布局公共停车场、交通换乘点、自行车租赁点等,延伸或补充古城功能。新城区在商住房开发建设的同时,应重视配套商业、教育医疗等与民生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充满人文关怀的现代城市空间,减轻老城区承载的服务压力和交通流量;同步规划、建设开发区、新城西区配套的防洪除涝水系,确保城市安全。

5、科学规划城市通道,营造便利、人性化的交通环境。一是贯彻“公交优先”理念,规划建设公交专用道,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完善保障公交路权的措施。二是构建便捷、快速的旅游交通体系。推进苏中机场项目的建设,同时加强与国际机场的衔接;完善城市主出入口、城市道路的中外文旅 9 游指示标识;在市域范围内完善一批旅游公交专线,开辟精品旅游路线;对公交设施实施旅游化改造,建设一批停车场、公交回车场及站台;旅游高峰期为自驾游客和旅游车在古城外提供车辆停放点,开通游客凭园林门票免费乘坐的旅游专用公交线,缓解老城区和各景点车流、人流集中的压力。三是尝试重建水上特色公交系统,在现有的古运河—邗沟—瘦西湖、二道河(护城河)—瘦西湖两条水上游览路线的基础上,近期可加快沟通老城区内护城河、瘦西湖、二道河、古运河、小秦淮河,形成相对完整的水上特色交通线路,远期在外围形成古运河、宝带河、新城河、大运河、仪扬河“四纵一横”的水网格局。

6、按照建设世界名城的要求,提高城市建设质量。一是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严格执行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规划选址、定点的审查和论证制度,从源头控制工程项目的盲目与不合理性,减少重复建设和环境破坏。二是加强对各类城市建设项目的统一领导、沟通协调和跟踪督查,使市政道路桥梁建设、城市河道整治、古城保护与利用、园林绿化及街景美化亮化、市容整治、为民办实事、功能性设施建设等各类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都从全局考虑,形成建设项目联动互补。例如,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统筹考虑绿化、路灯配套;城市河道整治统筹考虑污水截流、道路雨水排放;古城保护项目统筹考虑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照明、城市绿化设计充分彰显城市特色,等等。三是对有影响的大型工程可开展设计公开招标,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 10 设计大师,精心设计传世精品和地标性建筑,同时应打破地方壁垒,挑选信誉良好的施工、监理企业,确保工程质量水平的提升。四是要加强城建科技研究、应用与人才培养。可与高校合作,每年选择2-3个具有代表性的实用型科研课题,聘请城建行业资深专家和学者,与有关设计、勘探、检测单位人员共同攻关;积极引进、运用、推广本行业国内外先进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快提高专业队伍素质。

7、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求,营造水绿相依、城林交融的城市风貌。在古城区,突出精、细、秀、美特色,以小、多、匀、精的绿地建设,改善古城区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让市民出门300-500米范围内有休闲活动空间;在瘦西湖新区、扬子津森林公园、廖家沟生态公园、润扬森林公园等项目中,融现代理念与自然风貌于一体,建设成片城市绿地;在沿路、滨河、环城建设特色绿化,凸显水乡古韵。适当挖掘和恢复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景观。如在复建铁佛寺建筑时,可依山傍水种植红枫,再现宋代“铁佛红枫”景观。

8、构建生态环境目标体系,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加强水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绿色交通体系、环境预警与应急等方面建设;制定城市河道管理办法,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或企业批租过程中,提出水面率控制要求,防止大面积平整土地对水系的破坏;保育现有的自然湿地、水体、林地,活化、净化瘦西湖、古运河主要水域,使损坏的生态逐渐恢复;制定生态居住区标准和建设规划,11 普及生态住宅;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保产业园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单位和市民引进外地植物,加强生态安全性评估,制定必要的管理和预警措施,防止外来植物对本地生态带来直接破坏或潜在威胁。

9、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探索整合部门日常管理资源的途径,将分散在治安、交通、环境、市容市貌、公共事业等各方面的日常管理协调起来,形成指挥畅通、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指挥和执行网络。进一步提高城市应急能力,尽快将“数字化城管”、道路交通管理、疾病防控、医疗救助、灾害应急中的粮油水电气供应等纳入全市统一的应急中心管理系统,并与日常管理网络有机对接,以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统一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10、以精致为追求,提升市容市貌管理水平。对城市商业业态设计、垃圾处置、市容保洁、街景改造、灯光亮化、户外广告设置、公共设施及摊点定位等多个环节实行全方位精细管理和长效管理,美化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品味。

(三)以培育精致产业为抓手,提升城市经济建设水平。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旅游经济发展,体现产业结构的城市特色。

1、走科技创新、循环经济之路,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对工业发展方向科学定位,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推进主导产业高新化,传统产业品牌化,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光源、12 新材料产业;引导企业走清洁生产的道路,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城区企业“退城进园”,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积极吸纳高端研发机构落户扬州,培育“小巨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竞争力。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将提升三产比重,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减轻城市环境、资源负荷,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一是突出数据处理和呼叫中心等主导产业优势,建设扬州信息服务业基地;二是推进金融集聚区建设、整合社会物流资源退城进园、完善商务服务体系、推进品牌科技服务企业群建设,打造生产服务业集聚中心。三是促进零售、餐饮、住宿等各类便民服务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鼓励现代流通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物流配送业务方向发展;完善房地产业供应结构与功能,培育生活服务业消费市场。四是把扬州丰厚的文化资源作为创意传播产业开发的资本,利用网络、网站、数字化、影视化等现代技术手段,把扬州的文化精华开发出来,传播出去,培养一批批技艺精湛的表演人才、工艺人才,形成一批批生动活泼的创意产品、文化产品。

3、挖掘和展示城市特色,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应通过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申遗、大运河申遗、文化博览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使扬州诗画般的园林生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推进旅游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一是结合历史城区和运河传统景观的保护与复兴,充分展示扬州的历史名 13 人、非物质文化名品和园林名景,使“慕名而来”游客,在绿城秀水中休憩身心,在灿烂文化中陶冶性情。二是结合传统戏曲和技艺的传习,在旅游中亮出扬州技艺品牌。扬州评话、清曲、木偶、古筝等地方艺术,美食、盆景、八刻、玉雕、漆饰等传统技艺,都是历史悠久,现代生活仍需要的技艺,可在旅游安排中引入扬州评话茶馆、谢馥春休闲馆、扬州早茶特色店等特色项目,在历史街区发展传统古玩、字画、工艺品、地方特产等切合文化氛围的商贸项目,让游客感受扬州的品牌技艺;还可借鉴扬州炒饭与沐浴、足疗等传统行业的发展经验,将传统技艺展示、感受和传习结合起来,利用已建的文博场馆,展示和传习各类传统技艺,让游客参与其中、学有所得。三是丰富历史文化名城的体验内容。可挖掘传统客栈文化,改造商业街背后的老式住宅,开发一批价格适中、配套齐全、风格独特的民俗式客栈;将历史街区和运河夜景欣赏、地方特色餐饮、沐浴等传统技艺体验结合起来,形成内容丰富的“夜扬州”体验项目;还可以组织精干力量,为游客打造一台特色鲜明、雅俗共赏、叫好叫座的综艺节目,增强城市旅游的吸引力。五是充分挖掘利用城区现有的革命遗址遗迹,发展红色旅游。可在东关街以曹起溍故居为依托,建设扬州早期革命斗争纪念馆;修复熊成基故居,完善朱自清故居和邗江槐泗曾玉良纪念馆的展示内容,还可在扬州西郊机场原址建一座“建国号”专机起义纪念碑,为市民提供接受地方革命历史教育的基地,使游客在领略古城风貌的同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六是提高导游水平。编写 14 权威性的导游词,规范培训导游队伍,培育高雅的导游艺术,避免曲解地方文化,以讹传讹给城市造成的负面形象。

(四)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为抓手,推进城市的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市民知法守法,政府依法行政,形成健康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法制环境;用优秀的城市文化和先进的价值理念教育市民,通过正面引导和科学管理养成市民良好的行为规范,使市民在参与城市文明创建中,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动力。

1、推进扬州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基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表现为城市整体、群体和个体的文化素养,是城市品质的重要软件。要以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抓手,凝聚各方力量,推进城市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一是充分利用城市文博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向市民宣传扬州的历史和优秀文化,开阔市民眼界,博大市民胸怀,提高市民素养,使市民对自己的城市形成自豪感,强化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维护城市的美好形象。二是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既要抓硬件,也要抓软件,从市民行为规范养成的小事抓起,针对不遵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绿灯、违反禁鸣规定,不爱护公物,随意损毁城市公共设施,不讲公共卫生,乱扔垃圾杂物,随地吐痰等突出问题,发动街道、社区、单位参与管理,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提高市民的公德意识,纠正影响城市形象的不文明的行为。三是从儿童、青少年抓起,通过编写阅读扬州历史文化、革命传统、风土人情、名人故事的教材,组织参观名胜景点和文博场馆,开展大型 15 公益活动等形式,将扬州的优秀文化和城市精神植入孩子的心灵。四是发挥党政机关、公共服务窗口单位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以提高党政机关干部的公信力带动社会诚信建设,以公共服务单位的文明行风带动市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深化法治扬州建设。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善于利用法治力量,协调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产业调整与职工就业的矛盾,城市化推进、古城保护与部分居民利益的矛盾等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市民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公民意识。保障市民依法行使民主的权利,把群众普遍关心的涉及其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保证市民有序参与城市发展决策过程,以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推进“平安扬州”建设,保证投资安全、百姓安全、社会安宁。

3、提升公共事业的服务层次和水平。城市的公共事业是体现城市风貌,彰显城市文化,展示城市活力的重要方面,扬州的文、教、卫、体有很好的基础,曾是苏中、苏北地区的中心,应当进一步发挥优势,提升层次。一是要继续推进教育园区的建设,集中资源,提高效益,把教育园区建设成高等教育基地、职业技术实训基地、创新产业的研发基地。二是要充分发挥苏北医院等医疗中心机构的品牌作用,发扬中医的特色优势,整合资源,加强人才、技术管理和建设,形成区域服务的优势。三是要进一步重视文化事业和体育健 16 身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扬州的城市活力。

篇3:提升品质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高考哲学试题, 理论性强, 思维含量大, 陷阱设置多, 考生得分普遍不高, 是高三复习备考中的难点。本文从2012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卷中遴选11道试题, 总结命题特点, 探析备考策略。

一、知识考查特点及复习建议

(一) 注重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

1. 青睐思维含量大的原理性知识, 重复考查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考试题强调能力立意, 但同时又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于是我们可以看到, 高考命题者为了践行能力立意的理念, 总是不厌其烦地、甚至翻来覆去地考查那些具有思维含量的原理性知识。诸如意识的能动性、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真理的特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否定观、价值及人生价值等知识, 几乎每年都考。

例1 (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22) 以前, 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 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 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 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 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1) 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2) 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4) 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这一知识。对真理的追求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不是再回到起点的循环过程, (1) 否认认识的发展, 是形而上学观点。即使是科学认识或真理, 也只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超越历史条件, 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 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故 (4) 错误。材料中人们对生物生长与阳光关系的认识过程, 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及真理的相对性、条件性, 故 (2) (3) 符合题意, 答案为C。

例2 (2012·山东文综卷·24) 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 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 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 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 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解析:本题以科技的进步为背景, 考查考生对认识论知识的调用能力, 旨在引导考生树立科学精神。“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等信息, 说明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符合题意;B、C观点表述错误, 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与谬误具有严格的界限,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D观点正确, 但材料没有体现。

2. 不同年份试题对核心知识的考查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高考命题不仅不厌其烦地、甚至翻来覆去地考查那些具有思维含量的原理性知识, 而且对于某些重要的原理性知识还不断跟进、深入考查。

例3 (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19) “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1) 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2) 避免重蹈他人覆辙, 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3) 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4) 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A. (1) (3) B. (1) (4) C. (2) (3) D. (2) (4)

解析:引言为《贞观政要》所载唐太宗的话。唐太宗有谏官魏征, 常“犯颜直谏”, 指出唐太宗的过失。魏征死后, 唐太宗曾感叹:“今魏征殂逝, 遂亡一镜矣。”“以人为镜”, 即听取他人意见, 从认识论角度看, 就是学习他人间接经验, 这是促进我们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 (1) 符合题意。“以古为镜”, 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可以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因此 (4) 符合题意。社会实践与生活具有复杂性,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 只能力求少犯错误, (2) 中的观点欠妥。 (3) 认为人的主观动机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这是唯心史观的具体体现。故答案为B。

值得说明的是, (2) “避免重蹈他人覆辙, 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似曾相识, 请看2011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1题 (以华君武漫画为素材) 的一个选项: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 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这一选项2011年高考考生误选率较高, 2012年又出现了。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上年度高考考生错误率较高的知识, 下一年可能重复考。

例4 (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20) 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 就凿壁偷光, 勤奋苦读。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 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却不要报酬, 只是请求主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主人深受感动, 就把书借给他。后来, 匡衡成了大学问家。这表明

(1) 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2)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3) 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4) 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

A. (1) (3) B. (2) (3) C. (1) (4) D. (2) (4)

解析:本题考查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一知识。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除了他自身努力外, 也离不开他人和社会提供的帮助, 仅靠孤立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成才的。 (1) (4) 符合题意。 (2) 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基础;同理, (3) 也是错误的, 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但并不是决定因素。答案为C。

把本题与前两年试题比较一下, 我们可以发现, 高考试题围绕某一知识或问题的考查, 通常会形成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序列。2010、2011连续两年, 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全国文综大纲卷比较多地考查了哲学上的“价值”概念, 2012年通过本题考查了“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一知识, 很明显是前两年的延伸。了解这一点, 有助于我们把握知识复习的重点。

3. 在具体情境中考查知识, 注重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在具体情境中考查知识, 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是当前高考命题实现能力立意的普遍做法, 哲学试题也不例外。哲学试题的情境材料类型具有多样性, 既有文字材料, 又有图表漫画类材料;既有人文类材料, 又有科学类材料。

例5[2012·北京文综卷·40 (2) ]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 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 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 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形, 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 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 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 政区表现较为准确, 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 严重失真。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 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 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 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 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情境材料, 阐释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指向明确。首先要检索“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这一知识点, 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其次要围绕这几个知识层次, 阅读材料, 提取相应的信息, 这是解题的关键;最后, 要结合提取的信息, 先观点后材料, 展开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例6 (2012·福建文综卷·36) 图1、图2蕴涵的哲理有

(1) 图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2) 图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3) 图1、图2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4) 图1、图2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 (1) (2) B. (3) (4) C. (1) (4) D. (2) (3)

解析:引入经济图表, 考查哲学知识, 具有一定的新意。不论是图1还是图2, 都是为了揭示经济社会的规律, (1) 符合题意; (2) 观点表述错误;图1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没有体现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3) 不选;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环境污染程度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变化, 都说明了 (4) 。答案为C。

(二) 复习建议:围绕核心知识, 结合情境材料, 开展题组训练与反思

我们在复习时要重点把握那些思维含量大、思辨性强的原理性知识, 并盘点高考试题对这些核心知识考查的逻辑层次, 加强对核心知识的整理、拓展和运用。在此基础上, 结合典型情境材料, 编制题组, 开展题组训练与反思, 做到深刻理解、灵活运用。

示例:

题组之一:事物的可知性与事物的存在性

万事万物的可知性与存在性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两题。

1. (2010·全国文综卷Ⅰ·29) 科学家指出, “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 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 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 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 其依据是

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

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 具有预测功能

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

解析:“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 这里的“断言”实际上是一种推测。科学家何以能进行推测?这是因为科学家掌握了科学理论, 明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因而可以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进行推测。故C符合题意。至于这一推测是否准确可靠, 有待实践检验。A、D中的观点都过于绝对。事物的可知性与具体事物的存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由事物的可知并不能推断具体事物的存在。B回答了事物是否可知的问题, 但本题要求回答事物何以存在, 故B虽观点正确, 但未准确反映题意。答案为C。

2. 一位哲学家说:我能看到太阳光线照射在石头上, 我也能感觉到石头变热, 但并不能得出这一结论:因为太阳光线的照射, 所以石头变热。这一观点

(1) 违背常识, 哗众取宠, 肤浅可笑 (2) 指出了经验式推理存在局限性 (3) 本质上属于不可知论 (4) 否认世界上存在因果联系

A. (1) (2) B. (2) (3) C. (2) (4) D. (3) (4)

解析:本题以休谟的观点为题材考查考生的理解判断能力。休谟的观点显然属于不可知论, 即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3) 应选。 (1) 显然错误, 应排除。太阳光照射与石头变热之间的因果联系, 需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把握, 休谟之所以无法得出结论, 在于经验式推理存在局限性, 缺乏理性分析, (2) 当选。本题的难点在于 (4) 。由对上题的分析可知, 事物的可知性与具体事物的存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由事物的可知并不能推断具体事物的存在, 反之, 由事物的不可知并不能推断事物的不存在。换言之, 休谟只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可知性, 并没有明确否认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答案为B。

题组之二: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1.下图是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画面上明明画了一只逼真的烟斗, 而画上的法文写的却是“这不是一只烟斗”。在画面情境中, 烟斗的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的关系属于

A.自相矛盾的关系

B.辩证法的矛盾关系

C.诡辩的关系

D.辩证否定的关系

解析:漫画旨在揭示艺术作品与现实对象之间存在对立性, 即烟斗的形象再逼真, 也不过是烟斗的“画像”, 而不是一只真正的烟斗。因此烟斗的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的关系属于自相矛盾的关系。本题没有像以往的漫画题那样考查它的“寓意”, 而直接考画面情境中的“本意”, 要求回答烟斗的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的关系, 造成大多数考生错选B。主要原因在于不从试题的要求出发, 而是按照思维定势“想当然”, 值得深刻反省。答案为A。

2.近年来, 我国高度重视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 但地沟油问题要得到真正彻底的根除, 更要在源头“管控”的同时大力疏导, 即创造合法产业链, 利用市场机制处理厨余废油, 提炼燃料, 让“地沟油”变废为宝。这强调了

A.“废”与“宝”的关系是相互对立的

B.“废”与“宝”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

C.“废”与“宝”的转化是对“废”的彻底否定

D.“废”与“宝”的转化取决于人们对物的态度

解析:利用市场机制处理厨余废油, 提炼燃料, 让“地沟油”变废为宝。这说明了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这里的市场机制就是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 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矛盾双方的对立性, A不符合题意。C、D说法错误。答案为B。

二、能力考查特点及复习建议

(一) 坚持能力立意, 考查思维品质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 试题着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过程, 并以此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哲学试题尤其注重演绎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1. 注重演绎思维, 考查思维深度。

例7[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9 (2)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治头脑疼痛, 龙脑一钱, 纸卷做拈, 烧烟熏鼻, 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 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 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 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棵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医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 利用现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 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 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 开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 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结合材料, 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

解析:本题考查演绎思维能力。考生首先对知识的掌握要达到一定深度, 然后还要能结合材料, 进行有深度的演绎分析。这启示我们, 对知识的复习要注意层次, 不能太过粗略和肤浅。同时, 还要多进行演绎分析的训练, 提升演绎分析能力。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这一具体知识。考生要明了辩证否定的含义、作用 (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实质 (“扬弃”) 以及方法论要求。本题的设问实际上是要求阐释科研人员成功开发龙脑过程中是如何坚持辩证否定观的, 即如何“扬弃”传统中医药文化, 并进行创新的。考生要研读材料, 找到与上述知识对应的信息, 并进行演绎分析。演绎分析时要突出“批判继承”“克服”“创新”等关键词, 从而与理论要点相对应。

参考答案: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 既克服又保留。 (原理)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立足实践、不断创新。 (方法论) 科研人员批判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 克服传统龙脑生产的局限性, 创新发展思路, 开发新产品, 从而取得成功。 (结合材料演绎分析)

反思:运用具体知识演绎分析事物的一般方法。

第一步, 根据试题要求, 检索知识库, 找到需要运用的一般理论;

第二步, 以理论要点为线索, 按图索骥, 在试题材料中寻找与理论要点相对应的有效信息;

第三步, 把理论要点与对应的具体信息结合起来, 对理论要点进行阐释。组织答案时, 应先呈现理论要点, 再结合对应信息, 分析这一要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2. 注重辩证思维, 考查思辨力。

例7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问题, 直接考查了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另外, 在选择题中, 命题人常通过设置观点具有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选项构成解题陷阱, 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例8 (2012·浙江文综卷·29) 建设民生工程, 既要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又要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 还要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由此, 我们可以领悟到

(1) 既要着眼于民生中的全局性问题, 又要解决其中的局部性问题 (2) 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有待于社会改革的整体推进 (3) 既关注民生中的普遍问题, 又不忘其中的特殊问题 (4) 提升民生工程质量, 需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本题既考查考生对辩证法联系、矛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也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品质。审题时要抓住“既要……又要……还要……”“惠及全民的”“困难群众”“涉及群众利益”等信息。 (1) 和 (3) 观点表述合理, 符合材料主旨; (2) 不符合题意, 观点本身也具有片面性; (4) 中“主要矛盾”与题干无关。答案为B。

3. 注重考查创新能力。

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中常常有一道分值不大 (大约3~4分) 的开放性试题, 主要用于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要注意这种开放是有约束的开放, 要围绕主题、立足要求回答。

例9[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9 (3) ]材料同例7。

结合材料, 就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围绕“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这一主题;二是既要表述理论 (方法论) , 又要将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提出体现这一方法论要求的具体建议。

参考答案:坚持从实际出发, 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新的实际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国家扶持和发展特色中医药产业。

(二) 复习建议:加强思维训练, 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提高解题能力

具体要求: (1) 掌握提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 养成良好阅读品质。 (2) 依据设问, 准确有效地调用知识。 (3) 掌握归纳、演绎、比较等逻辑思维方法, 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4) 研读高考经典试题, 揣摩、品味经典试题的答题思路。

示例:

题组之一:逻辑思维训练

1.2010年12月, 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建立了嗅觉艺术中心, 并于2011年11月举办首场香气作品展, 展示过去百年历史上著名调香师的经典作品, 将香气作为一种艺术品呈现给世人。该艺术中心之所以能够将调香师调制的香气作为艺术品, 是因为调制的香气

(1) 是人为的客体, 不具备天然香气所具有的物质属性 (2) 凝聚了人类的创造性劳动, 满足了主体的审美需要 (3) 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能满足主体的客观需要 (4) 是主体按照审美需要制作的, 具有使人愉悦的属性

A. (1) (2) B. (2) (3) C. (2) (4) D. (3) (4)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好本题需要考生比较扎实地掌握价值知识、主客体关系知识, 也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1) 不正确, 调制的香气虽是人为的客体, 但不是无中生有, 它是在综合天然香气元素的基础上调制而成的, 不能说它不具备天然香气所具有的物质属性。 (2) (4) 正确, 调香师调制的香气之所以能够作为艺术品, 是因为其凝聚了人类的创造性劳动, 满足了主体的审美需要;是因为其是主体按照审美需要制作的, 具有使人愉悦的客观属性。 (3) 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作为实践活动的产物, 劳动产品固然能满足主体的需要, 但满足主体需要的不一定就是艺术品, 故 (3) 是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2.2007年年初, 台湾省南部海域地震造成海底光缆大范围严重损坏, 中国电信部门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海缆故障应急预案, 使用机器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 通讯得以恢复正常。使用机器人排除海缆故障的事例表明

(1) 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 (2) 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 (3) 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机器人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4) 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解析: (2) 说法明显错误, 排除。 (3) 观点绝对化, 人有局限性, 但不能说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人能制造机器人排除海底故障, 说明人在克服自身局限性方面的能动性是巨大的。在环境适应性方面, 人与机器人各有短长。有些环境人能适应, 而机器人不一定能。 (机器人属于电子产品, 会受到诸如电磁波之类干扰) 从逻辑学角度分析, 由材料中机器人代替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一个事例, 只能得出“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 ( (4) ) , 不能得出机器人比人类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这一结论, 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本题不仅考查了学科知识, 还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答案为B。

反思:解答此类题时, 重点要把握题干和题肢之间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否相符, 即题干中的材料对题肢的观点是否构成有效支撑。要排除三类题肢, 一是“互不相关”类, 即题肢观点与题干材料互不相关, 题肢观点在材料中根本没有相应的支撑;二是“以偏概全”类, 即题肢观点与题干材料有一定的关联, 但在题干材料中找不到充分的支撑, 论据不足。三是“二级论证”类, 即与题干材料只存在或然联系, 不存在必然联系的题肢, 亦即题肢观点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题肢。

题组之二:辩证思维训练

1. 一个年轻人执着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 但他一直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东西来证明自己。人们惊诧于他那天真的决定, 他却说:“黎明前的黑暗, 在充满信念的人眼中, 与白昼何异!”下列对材料中年轻人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有

(1) 该年轻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但把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等同于曲折性 (2) 该年轻人看到了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 但夸大了主观因素的作用 (3) 该年轻人强调了主观能动性, 但还应充分考虑客观因素制约 (4) 该年轻人否定眼前的挫折与失败, 回避矛盾, 不敢揭露矛盾

A. (1) (3) B. (2) (4) C. (1) (4) D. (2) (3)

解析:黑暗与白昼作为矛盾的双方,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些条件是多方面的, 年轻人夸大了主观条件的作用, 认为只要有信念就可以变黑暗为白昼, 故 (2) 当选;同时这种认识也忽视了客观条件对矛盾双方转化的制约, 故 (3) 当选。 (1) 说法本身错误, 排除。材料中年轻人说的“黎明前的黑暗”, 其实就是眼前的挫折与失败, 他并没有否定眼前的挫折与失败, 排除 (4) 。

2.“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 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运用认识论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辨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制约认识的主客观条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仅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制约, 还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的限制。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总是在已有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已有的知识是我们进一步认识的基础, 但是, 已有的知识框架、思维方法也可能束缚我们, 成为我们探索未知的障碍。同样,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 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要把握未知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需要多次反复才可能把握。所以, 要认识未知, 必须既要立足已知的知识, 又要敢于开拓创新, 打破成规陈说。辩证地看待已有知识的作用是本题的难点。单独强调已知或未知是认识的最大障碍, 都是片面的。认识是一个过程, 主体、客体的条件对人们的认识有制约作用, 但这种制约又被不断打破。

参考答案:学习受主体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制约。若不研究新情况, 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 就难以获取新知。在这个意义上, 该观点有合理性。已知包含着真理性认识, 可以成为探索未知的基础、阶梯。在这个意义上, 该观点有片面性。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 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探索未知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既立足已知, 又开拓创新, 认识才能不断发展。

反思:评析、辨析类试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首先, 明确对象, 寻找依据。需要评析的对象往往是具体的观点、具体的行为, 这就需要运用归纳思维进行转化, 确定考查的理论依据。

其次, 分解对象, 全面分析。需要评析的对象往往是复杂的, 既有合理的方面, 也有不合理的方面。评析时, 既要分析其实质, 也要分析其依据、影响。对于不合理的方面要正面分析, 做到有破有立, 破立结合。

最后, 值得说明的是, 考生对于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阐述和评论, 不要仅局限于某一模块的角度, 还要注重政治学科中几个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种知识的综合, 使知识体系本身得到充实和扩展, 培养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三、热点考查特点及复习建议

(一) 宣扬国家意志, 体现教育引导功能

1. 反映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成就, 宣传党和国家政策, 宣扬国家意志。

例10 (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23)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1) 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 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3) 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 (4) 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 (1) (4) B. (2) (3) C. (2) (4) D. (3) (4)

解析:本题既考查了学科主干知识 (社会意识) , 又宣传了科学发展观, 是体现学科价值的一道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做好各项工作都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这要求我们, 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不仅要准确识记, 还要深刻理解。 (1) (3) 观点片面, 社会意识并不总是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也并不总是与之同步;另一方面, 即使没有上述问题, 这两项也不构成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由。 (2) (4) 正确揭示了先进的社会意识的性质与作用, 符合题意。答案为C。

2. 联系社会生活, 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注重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巧妙设题, 隐性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例11[2012·天津文综卷·14 (2)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雷锋精神,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具有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气质, 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2007年, 来自全国各地的27位大学生, 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想, 不仅为稻粱谋, 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经过5年艰苦奋斗, 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 重建了自然保护区工作站, 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 改变了一方水土。鹦哥岭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 因学以致用而充实, 因遵从理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用美好情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雷锋和鹦哥岭大学生以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为乐。结合所学知识, 探寻他们为何以助人、奉献为乐。 (答出两点理由即可)

解析:本题主题鲜明, 旨在引导考生树立人文精神。试题的“题眼”是“帮助别人, 奉献社会”, 抓住这一信息, 我们可以联系哲学中的价值创造与实现的有关知识来分析;问题要求探究雷锋和鹦哥岭大学生为什么以助人、奉献为乐, 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可从劳动的人是幸福的, 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等角度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 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以得到社会承认、实现自身价值为乐。 (2)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实践, 以奉献社会为乐。 (3) 以服务人民、辛勤劳动为荣为乐。 (4) 以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为乐。

(二) 复习建议:关注时代主题, 丰富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1. 明确时政热点复习要求。

具体要求:关注国家和身边热点、焦点, 积累材料;提炼社会热点, 构建热点问题模型;调动和运用知识, 尝试提出和解决问题。

示例:构建热点问题模型的基本做法。

要关注社会热点, 梳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并围绕“问题”建立时政知识模型。这一模型包括:“问题”是什么?“问题”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是什么导致了这一“问题”的产生?党和政府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哪些方针政策和具体举措?党和政府为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有哪些重要意义?围绕这一“问题”的方方面面, 我们需要运用哪些知识来回答?等等。如果我们平时积极准备, 多收集材料, 多思考、多探究, 在头脑里建立起一系列的“问题”模型, 那么我们在参加高考时就能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2. 丰富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具体要求:丰富科技知识, 关注科技发展;崇尚理性, 尊重规律, 树立科学精神;扩大知识面, 丰富人文知识;关心他人, 具备悲悯情怀, 树立人文精神。

篇4:提升品质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一、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所在

有效地将社会心理学中的合作元素与学校中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结合,使受用者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发展趋势离不开人际交往的互动。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效率上进行有效的提高,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优势有三点:第一,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学生搭建与人沟通的桥梁。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可以更有效地锻炼交流协作的能力,在讨论中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缺陷并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也可以提升竞争力,在学习中不断地完善自我。第二,教师在教学的课程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高涨热情。第三,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树立良好的班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在平行线、直线的探索中,针对平行线的详细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教师首先为学生讲解平行线是平行直线的延续,在接下来“空间与图形”的课程中进行主要的讲解,并且提出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可以使学生学会互相交流,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上进行内在潜能的挖掘。

二、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課堂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在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先摸清学生在授课上对知识吸收的好坏以及全面的分析来进行小组分配。在小组内部成员的安排上,要结合学习成绩的区分和性格的区分来进行均匀的分配,使小组讨论具有带动性,同时也有效地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公平竞争力。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针对小组人员进行合理分配,在课程教学的传授中必然体现学生在学习上较其他学科学习效率的巨大优势,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数学学习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效性探究,教师再加以辅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仅可以轻松学习,而且在知识内容的吸收上也有显著的成效。

初中学习合作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创新的教学模式上与需要讨论的数学课题紧密相连。课前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安排好课程流程,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抓住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上倍加受益。初中数学教学课前,教师需要对课程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在知识传授的排列上要细化,针对课程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加以深入刻画,使课程在教学时能够令学生印象深刻。在设置数学难题的同时,教师首先必须要考虑问题是否适合小组合作讨论,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其次,在课程进入小组合作阶段,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并且使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进行知识共享。最后,在合作结果产生时,教师不需要急于更正学生讨论问题的结果,要对学生认真的合作精神给予鼓励,在讨论的结果上逐步给予正确的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满载而归。

教师灵活运用课堂中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可更好地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如在教学《圆》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圆的基本性质和定义。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使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圆与线、点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课程的不断深入中,为学生创设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圆的定义,这样有助于学生根据课堂知识增强在生活中对学习经验的运用,有效地利用数学的探索性,更好地体现学生对学习的独立自主性。所以想要更好地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教师一定要灵活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数学的教学也在不断地进步。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后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讨论和合作中获得启发。在未来初中数学课堂的发展道路上,通过师生的不懈努力,一定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栾庆芳.关于中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几点认识[J].初中数学教与学,2005(3).

篇5:提升品质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午好,很荣兴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深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党组组织建设的建议和方法。在今年组织工作满意度测评中,我处组织工作、组工干部、干部选拔任用情况和防止纠正用人不正之风工作的四项测评总分值不是十分理想,在正确看待、分析和运用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同时,我们变压力为动力,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工作,主要从干部监督角度切入,谈谈我们的作法和体会。

一、我们在提升组织工作满意度工作的主要作法

组织工作满意度作为衡量组织工作的晴雨表、风向标,是个“易碎品”,上去比较难,下来却很容易。而组织工作满意度的测评对象是干部群众,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是衡量组织工作成果的有效标尺。只有干部群众满意了,认可了,组织工作的满意度才能提升。因此,我处在开展提升组织工作满意度工作中主要从干部群众沟通、参与、认可三个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组织工作满意度。

一是主动与干部群众广泛沟通。这是提高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基础。开展工作中注重做好宣传工作,利用板报、简报及下发工作小册等各种宣传媒体和“各类谈心谈话活动”等方式,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干部任用工作、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了解。处领导与下属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单位负责人进行谈心谈话,提出改进措施和要求;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与本单位干部职工进行一轮全覆盖的谈心谈话活动;有计划地安排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面对面与群众沟通,听取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问题,疏导情绪,化解怨气,以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广泛参与。这是提高满意度的一个“助推器”。结合岗位首次设置工作,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引导干部群众参与竞选、推荐、监督等各环节工作,找出问题,及时整改;引导广大职工广泛参与,把单纯的“伯乐相马”转变为大家都来当裁判的“赛场选马”,让他们在参与中了解,在了解中满意。

三是努力赢得干部群众广泛认可。这是提高满意度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工作中积极推进“监督机制”建设,实施党员优化工程,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更好地服务群众。加大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整治力度,选派干部职工担任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员,让不正之风无机可乘,实现群众满意和认可。

通过开展系列工作,我处干部职工对组织工作满意度有了进一步了解并积极参与到我们各项工作中来,为提升我处组织工作满意度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有效促进了我处组织工作满意度。

二、针对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的当前主要措施

在组织工作测评中,暴露了我们在组织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在深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推进的速度还不够快;宣传培训的方式不够灵活;提升满意度的点子不够多,可操作方法不够具体等。下一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和整改。

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升组织工作满意度。继续巩固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规范提名形式和程序,合理界定提名责任,不断提高提名的民主性、科学性,形成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机制。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结合换届工作,加强对

提名、推荐、考察、酝酿等环节的差额办法进行规范,扩大干部选任工作民主。继续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强化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力度。通过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保证选人用人的科学民主,逐步提高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

二是加强宣传,不断提高知晓率提升组织工作满意度。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成果。同时畅通诉求渠道。开通监督热线,设立意见簿,进一步畅通干部群众诉求渠道。此外要加强舆论引导。要时刻关注网络媒体的动态信息,对于有损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形象的不良言论要及时予以引导,对于干部群众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要积极给予答复,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

三是树好形象,以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组织工作满意度。要为干部职工提供优质服务。对到处机关办事的干部职工,始终要做到“八个一”(一张笑脸相迎、一张椅子请坐、一杯热茶请喝、一声您好请讲、一句再见相送、明确一个时限、给出一个答复、兑现一个承诺)。继续巩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成果,把下基层作为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的重要载体,开展经常性服务群众活动,提高群众对组织工作和干部队伍的满意度。同时实施党内关爱工程。继续动员全处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党内关爱互助活动,建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

三、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的几点想法建议

1.强化工作整合,加大宣传力度。每年或三年确定一个工作主题,制定诸如“阳光组工”、“满意组工”等主题的三年行动计划等方案,处内工作均围绕并纳入这个主题工作,进行项目化建设管理。同时强化对外宣传,在宣传工作的同时,重在对组织工作的理念宣传。

2.在公开透明和加强监督上大胆创新。用制度化保证组织工作民主化、公开性的推进力度,不断推动组织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整合多方面的监督力量,逐步构建起包括执纪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等一体化内部监督管理体系。广开信息来源渠道,建立组织工作基层观察点,及时掌握干部日常动态并反馈民情民意,大力提倡网络监督。

3.在满意度调查一线问计于“民”。深入基层就提高组工满意度而问计于“民”,上门倾听干部职工希望组织部门如何做、如何改、如何提高。同时在专项调研的过程中,通过介绍目前组织部门的一些提高满意度的措施,进一步了解这些措施在基层干部职工中的反响和实际效果,便于适时调整。同时也可以通过调研活动传达组织部门积极提高工作满意度的态度,在干部职工中作一定宣传,以期得到他们的认可。

5.在组工文化建设中明确主题。扎实开展组工文化建设,夯实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的基础。一是大力开展行为文化建设。开展“三力”提升活动的同时,注重提高组工干部的谈心谈话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谋划全局能力和自律自省能力,把组工干部打造成素质过硬的干部。二是大力开展制度文化建设。疏理现行的职责和工作运行制度,及时废止一批不适用的制度,修订符合目前工作实际的制度,逐步形成内部管理依靠机制来运行,各项业务依靠规程来推进,工作绩效依靠团队来实现的工作体系。三是大力开展环境文化建设。积极引导组工干部营造良好的思想环境、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认真组织开展“如何做好组织工作,如何提升满意度”大讨论活动,在活动中凝炼组工精神,并使其内化为干部的工作动力。

四、我处抓好创先争优活动的三项措施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我处结合工作实际,明确了开展创先争优活

动的任务和要求,为了把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与中心工作、思想政治、绩效考核、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挂钩,我认为创先争优活动要抓好以下三项措施,以保证学习真正见实效,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一抓学习,强素质。以全处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构筑终身学习理念,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一是加强各项业务知识学习,熟练掌握工作政策法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全体干部坚持周五集中学习制度,通过讨论交流、专题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集中辅导干部学习,增强全体干部的学习兴趣。三是全体干部理论学习有学习笔记,业务知识学习有研讨文章。四是领导班子成员针对当前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活动,调研次数每年不少于2次。同时,在单位内开展“学先进、比贡献、创一流”的活动和“先进科室”和“先进单位”评比活动,真正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树立干部奋发有为的新形象。

二抓管理,树品牌。一是提升境界,树立形象。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开展的目的,就是要使党组织和党员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干事创业的热情得到激发,对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鼓励干部们积极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同时要求党组成员自觉做到“三带头”,即带头学习、带头研究、带头实践,建立健全公开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督促检查制、社会监督制、绩效考核制等制度,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实现服务提质、工作增效、形象提升。二是提升载体,培育特色。在活动中,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主题讨论,精心筹划符市政设施管养工作实际的活动载体,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品牌工程、党员攻关项目等形式开展一系列创先争优活动,同时开展创先争优征文竞赛、创先争优演讲赛等活

动,旨在明确导向,注重典型培育、示范带动。

三抓创新,创佳绩。一是以实施人才强处战略总揽全局,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创先争优”活动,以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快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步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提高干部队伍管理水平;加强工作宏观管理,更好地服务我处中心工作和全面发展和进步。二是与时俱进,加大工作创新力度。紧密结合我处中心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重点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三是制定多项激励措施,确保创先争优活动与市政设施管修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实现创先争优活动与中心工作无缝对接。

篇6:质量及品质提升机制

分为两大系统:质量控制系统与服务系统。其中质量控制系统分为两大部分:生产创造部与品质控制部。

生产创造部

生产创造部核心命脉:

1.生产人员自身的标准等于产品质量的标准;

2.生产合格产品;

原则:

严格执行配方及生产工艺标准;

操作:

1.通过生产培训,技能考核,提高岗位匹配度;

2.明确各岗位责、权、利;

3.通过机制增加收入。

品质控制部

品质控制部核心命脉:

保证产品质量;

原则:

1.工作严谨;

2.严格执行标准;

操作:

1.明确各岗位责、权、利;

2.修订原料验收标准与生产过程品质控制要求;

3.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4.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5.通过机制提高收入。

制定人:

批准人::

上一篇:科技创新工作汇报总结下一篇:巩义市竹林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培优补差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