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优秀文化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论文

2024-05-24

以传统优秀文化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论文(精选8篇)

篇1:以传统优秀文化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论文

以传统优秀文化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论文

一、传统优秀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就是为整个校园建立的一个管理制度,保护学校的设施和对学生的行为准则的约束,让学生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对于制度的制定是相当简单,但是在长期的执行中,也就不会是想的那么简单,在对制度的执行的时候要有耐心,随时做好监督管理,约束校园员工和学生日常的行为,在对学校日常的管理中,很多老师都在努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我们只要利用校园建设的潜在规则,把教育思想贯穿整个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集体是教育的工具,利用校园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校园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二、传统优秀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促进

传统优秀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主要就是强调人的伦理、道德、精神、文化的获得和提升,传统优秀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其中有一些经过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依托传统优秀文化建设优良健康、和谐宽松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师生良好精神家园的创建。

(一)推崇“仁爱”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仁爱是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也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要宽容,认为宽容是营造和谐氛围的`必备涵养。在传统文化里,“爱人”包括自爱、爱人、互爱。爱人与自爱是统一的,是人与人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只有懂得自爱,才能将心比心地去爱别人;也只有会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互爱是自爱和爱人的逻辑结果。在高校教学中,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氛围,随时提醒学生要相互学习,针对校园的实际情况制度目标。通过传统优秀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修养,传统优秀文化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对于同学之间的宽容互助、对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强调“重义轻利”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儒家确立了“见利思义”“义以为上”“以义导利”的义利观,所谓“义”主要是指道德义务;“利”指功利或利益,主要是个人的私利。对于“重义轻利”就是倡导人们在见到有利可图的事情时,首先应当想到的是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义”永远在“利”之上,这也是中华民族主导的价值取向。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来看,儒家义利观中的精华必须借鉴发扬,当前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而淡薄社会责任、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对于儒家“义利观”的弘扬,有助于高校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上能够自觉的以民族国家大“义”为重,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为了个人利益斤斤计较甚至是不择手段。

(三)倡导“自强不息”培养积极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一种自立自强、勤勉不懈的奋发进取精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华夏祖先从四季推移与日月星辰运行等自然现象稳健不已的步履中感悟到一种自主、能动、永不停息的精神,认为人应该仿效自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易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长期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实践中积淀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性格,这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脊梁。这种自强不息精神是当代高校学生应具有的重要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主要表现为塑造学生自尊自信、不卑不亢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不悲观、不放弃的精神,让学生志存高远,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

三、结束语

校园文化文化包括了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对校园物质文化的提高,对学生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然而精神文化就是整个校园文化的灵魂,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篇2:以传统优秀文化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论文

2013年11月27日 14:31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课题组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65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提供平台、载体、项目和抓手,使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治和教化功能落实在具体的政策操作平台之上,与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云浮是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乡,客家文化的集聚区,人文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培育富有活力的基层社会组织,调动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创新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就成为现实需要。云浮市委准确把握这一现实,抓住创新发展的历史契机,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从而找到了破解农村社会管理难题的抓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形成“官民共治”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面对农村发展主题变换与治理格局不匹配的矛盾,农村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够有效完成新任务的基层治理模式。一方面,需要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实现乡镇政权事权与财权的统一,完善提升基层政权的行政能力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在发挥乡镇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激发乡村社会内部的活力和创造力,使各种社会力量在协同合作基础上实现共治。

第一,创设自然村乡贤理事会,有效整合社会治理力量。当前,农村的现代化水平较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大部分有思想有能力的农村精英外出务工,乡村本土现代组织资源比较缺乏,而大量的外出和本地乡贤却有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积极性,是发展民间组织可资利用的现成社会资本。2011年6月,在“广东省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县”云安县,以自然村为基础,试点启动培育和发展乡贤理事会。自然村乡贤理事会坚持村民自治、补位辅助、规范管理三原则,是以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开展互帮互助服务为宗旨的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农村社会组织,其成员主要是具有独立民事责任能力的经济文化管理能人、老党员、老干部等有威望、有能力的乡贤和热心为本村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人士;其产生方式是自然村(村民小组)推荐提名,经村(社区)党支部审核,由自然村(村民小组)公布后确认成为理事,并由理事会议选举产生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其主要职责是协助调解邻里纠纷、协助兴办公益事业、协助村民自治,弥补农村基层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不足。

自然村乡贤理事会为探寻农村综合改革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其一,在社会管理新格局下,党政主导与农民主体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两翼”,不可偏废。乡贤理事会在同级党组织、政府、村委的正确领导下,让群众在“共谋、共建、共管、共享”中,增强了农民管理村庄公共事务的能力。其二,传统守望相助、团结和睦的规则意识和宗族、乡约等民间组织在现代社会仍有一定影响,是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实现群众协同参与的重要资源。其三,现代乡贤接受过现代化信息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建设水平、管理水平与农民的思想意识水平。乡贤构成的网络是农村发展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在农村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四,加强和创新农村管理,必须为民事民治作用发挥提供载体。有载体,民事民治才会有抓手、有方向。

第二,搭建外出乡贤网络,促进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我国乡贤文化源远流长,乡贤是古代乡村自治的中坚力量,在传统社会治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浮市籍约有外出乡亲近百万人,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发达城市。为充分发挥外出乡贤的巨大价值,弥补农村社会资源短缺,云浮市采取“聚人心,营造乡贤反哺环境”、“搭平台,外聘乡贤村官镇长顾问”、“培载体,丰富乡贤参与形式”、“建机制,紧密与乡贤沟通联系”、“给荣誉,增强乡贤奉献幸福感”等措施,充分发挥乡贤在促进社会建设及管理中的作用。

第三,建构“向下给力”机制,营造乡贤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离不开宽松的环境、配套的措施。云浮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一大举措就是组织重构,实施镇级大部制改革,实行“以事设岗”,并组建“三办两中心”统揽全局,重点解决组织建设、环境建设、农民增收、社会管理、民生服务等五大问题。在实行镇级大部制的基础上,简政放权,实行镇级三权扩充,包括扩大镇级事权,将14个县直部门的72项职权下放乡镇;增加镇级财权,逐步提高镇级税收返还比例,最高给予超增部分100%的奖励;强化镇级人事权,使镇党委对配备镇班子副职有推荐权,个别镇班子成员有建议权,镇干部工作问责有处理权,通过放权给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留出空间,通过三权扩充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此同时,云浮市建立县镇村(社)三级社情研判和农情研判机制,成立社情民意咨询机构,定期或不定期邀请社会资深人士、“两委员一代表”、专家学者、热心社会公益代表资政建言,实现管理的透明化、常态化。

夯实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离不开对乡村社会的重建。乡村社会重建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基层社会”、重新培育社区精神、提高社区发展能力的过程。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农村社会仍然保留着传统村社的遗风遗俗。培育社区精神推进乡村治理,使自然村(组)这个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自治载体得以真正回归,可以在不经意中“惠而不费”地帮助政府实现治理目标。

第一,以传统的民事民治理念充实村规民约,完善农村社区管理制度。云浮市从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入手,归纳、提炼、总结民众在广大农村社会中具有影响力的传统伦理观念,并转化为乡规民约,使传统道德成为村民自觉的行为规范,促进传统道德约束与村民自治有效结合。至2012年9月,全市制定村规民约3904个。其中的典型是云城区安塘街下白村,其村规民约来源于历经500多年的陈氏家训,融入了体现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的新元素,逐步形成现在的下白村村规民约,涵盖了村领导小组选举、村务议事、财务管理、福利分配、厂场管理、村容村貌管理、治安联防、志愿服务等方面,是村务管理的基础。

第二,利用乡村传统伦理文化资源,强化文化认同和教化功能。对于本地人来说,源远流长的村志村史、传统旧物,其润物无声的教化效果,往往胜过华丽的博物馆、纪念馆,也胜过宏大叙事的道德教化。云浮市在农村治理中,比较注重组织修撰村史、村歌、村民荣誉榜等,取得了看得见、记得住、印象深、感染力强的激励和教化效果。如云安县石城镇留洞村委横洞村将村史、村歌、公德榜等张贴上墙,把1863年第一代村民远迁而来的发展历程及好人好事、重大事迹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通过文化记忆的呈现,发挥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第三,弘扬和睦宗族的优良传统,凝聚族群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同宗同祖,血浓于水,正确引导、合理利用这种宗亲文化,使之形成强大的合力,就能顺利推动社会的发展。云浮市农村有不少大族大宗,通过凝聚宗族力量,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云浮市的做法对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有启发意义。第一,重塑社区内部的文化价值观念,以降低乡村治理的组织成本。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必须重塑社区内部的文化价值观念,以降低合作的组织成本。第二,促进社会建设及管理要抓住农村“熟人社会”特点。挖掘利用社区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当今我国农村社区生活的实际加以创新,重塑富有特色的现代社区精神,这既是当今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社区自组织能力的精神动力。第三,挖掘传统文化治理资源,塑造社区精神和社区发展能力,离不开基层党委政府主动创造条件,积极营造氛围。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和方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提供平台、载体、项目和抓手,使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治和教化功能落实在具体的政策操作平台之上,与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一是搭建“理事”平台,让乡贤“理事”有抓手。云浮市根据不同标准将自然村评为“自强村”、“自助村”和“基础村”,通过村自评、镇助评、县审核、市核定、发证书牌匾、长期公布等程序,实施分类管理。自然村分类管理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竞争激励机制,引导乡贤理事会组织理事参与自然村分类评选,增强了乡贤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向性、积极性。2012年,全市乡贤理事会成员参加助评自强村、自助村、基础村100470人次,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竞争性“以奖代补”项目,使后税负时代建立在“一事一议”基础上的几乎失灵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再次被激活。

二是发展文化产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云浮市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和特色经济活跃的优势,把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经济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把文化产业作为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夯实文化传承基础。以禅宗六祖文化、南江文化、石艺文化等为引领,加快推进中国禅宗文化村、藏佛坑文化景区、神仙谷景区等项目建设,在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宣传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创新诚信文化传播载体,推进信用云浮建设。云浮利用被确定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的契机,结合“三打两建”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信用文化建设。始终把建设信用云浮贯穿于创新社会管理全过程,采取日常宣传和集中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公职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社会服务从业人员、学生等群体的信用培训,把培养信用意识融入工作、生活、学习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意识。还把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信用村、信用户的评价标准中,比如,对尊老爱幼、言而有信等传统优秀道德行为给予加分,对打架赌博、借钱不还等不良行为给予扣分,甚至一票否决。有些村还制定对参与村集体义务劳动、热心社会公益捐资等项目给予加分,使农民自觉向信用户标准看齐,促进农村社会管理。通过推进信用村、信用企业建设、信用成长工程,使诚信文化落实到信用社会和信用经济建设。

篇3:以传统优秀文化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论文

双星集团原是一个仅能生产黄胶鞋的濒临倒闭的制鞋企业, 通过文化、品牌和资本运作, 从“人鞋”成功跨越到“车鞋”, 创造了“小吃大”、“快吃慢”、“国有吃国有”的成功案例, 形成了横跨轮胎、鞋业、服装、机械、热电、印刷等23个产业的综合性、特大型制造加工业企业集团, 年销售收入120亿元, 出口创汇3.5亿美元, 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

继承中国传统象形文化, 创造双星“ABW论”

我国传统思想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企业管理文化, 特别是传统思想中以伦理为本位, 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 讲求道德诚信, 崇尚美德, 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双星集团总裁汪海结合近40年探索的诸多管理理论和创造民族品牌的实践经验,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的标准和原则, 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行善积德”的精髓思想作基石, “继承传统优秀的, 吸收外来先进的, 创造自己特色的”, 不断总结提炼市场经济的思维观念、市场经济的企业文化、市场经济的管理理论, 创造出市场经济的ABW理论——《市场将军的商战之道——汪海的ABW理论》, 已于2013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成功学创始人张秀玉编写, 由原中顾委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名誉会长袁宝华代序, 从18个战术上, 全面、系统、深入、具体地总结了汪海总裁40年来在创建品牌的实践中创造的独具双星特色的ABW理论。

ABW理论的含义:继承中国传统象形文化, 以民族文化智慧和独特的民族精神为内涵, 形成了汪海的ABW中国式管理理论。

A就是老大, 英语26个字母A是第一个, 我们中国人也说它是老大、第一、塔尖。寓意中国的企业家和企业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全面, 敢为天下先, 勇于争一流。

B由两部分组成, 拆开就是1和3, 就是13亿的大国、13亿的大民族、13亿的大市场。“1”像顶梁柱, 寓意我们企业家要有顶天立地的精神, 要有市场经济的“三性”观 (个性、人性、党性) , “3”形似人俯身弯腰, 寓意企业家要脚踏实地, 扎扎实实, 才能把企业搞好。

W形似雄鹰展翅, W也是汪海名字的第一个字母, 寓意企业家带领他的团队搏击长空, 永不满足, 敢于挑战。

这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调整变革中, 在历史、社会、市场、行业、企业发展变迁大背景下, 融合中华民族优秀的儒道佛传统文化, 融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融合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科学的、符合市场和时代发展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套管理新理论。汪海总裁创立的这套管理新思想、新哲学, 是在生产经营中发挥巨大作用的, 是对中华民族儒道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 是对中国市场经济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运用佛文化精粹, 倡导道德管理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最能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源的一种文化,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就看我们怎么去继承和运用了。汪海认为, 传统的文化蕴藏着优秀的思想, 所提倡的道德、觉悟、敬业精神很适应于现代企业管理。佛学中讲“慈悲”二字, 讲因果法,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这种传统的文化思想对员工是有益的。双星在企业管理实践中, 将提高产品质量与积德行善结合起来, 提出了“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积德行善”。佛教的因果法表明, 每个人对自己的言行都负有责任, 同时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变好或变坏都拥有选择的权利, 好与坏全在你自己。一千多年来形成的佛学文化博大精深, 佛学教义中有许多精彩的东西, 至今仍在灼灼发光。为此, 双星就在全体员工中灌输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倡导道德管理, 以达到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双星人正是遵循了“实事求是、行善积德”这一基本原则, 用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 通过与市场实际相结合、与企业自身相结合, 创造出了以“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为代表的、独具双星特色的、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的、独一无二的企业管理新概念, 以此教育员工自信、自强、自律和爱业、敬业、乐业。用最朴实的“行善积德”来启发员工的良知和善良的本性, 引导员工强化产品质量意识, 强化企业管理, 使员工从思想深处感到自己的一针一线不仅连着市场, 连着企业的效益, 连着每一个消费者, 也连着自己的道德和品德, 从而使大家认识到“质量等于人品, 质量等于道德, 质量等于良心”, 使产品质量合格率大大提高, 达到了名牌产品所要求的质量标准。

双星以良好的道德作基础、作支撑, 上世纪80年代进入市场开始, 汪海总裁就向员工灌输以优质产品和诚信经营创名牌的观念, 不断用“产量是钱, 质量是命, 双星人要钱更要命”等质量理念教育员工, 坚持“质量一票否决权”, 坚持“奖下罚上、质量倒推法、质量买单制”, 推行内部市场化承包, 将三大文化 (道德文化、感恩文化、品牌文化) 管理落实到每一位员工, “谁出不合格品谁掏钱买回去”、“奖下罚上”, 下工序发现了上工序供应的原材料、半成品等存在质量问题, 只要提出来就会得到奖励, 而出现质量问题的上工序就要遭到处罚, 形成了“人品质量、道德质量、良心质量”的质量管理新文化, 大大增强了广大员工的诚信质量意识, 做到了“人人都是检查员, 岗岗都把质量关。”

双星这种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用于企业管理的求实态度得到员工的认可, 也被世界理论界所重视。1995年3月, 汪海总裁在由新加坡众多投资机构联合举办的“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大型研讨会上纵论《佛教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引起轰动, 七个月之后, 全球最具影响的名人评选机构——美国名人传记协会, 将本年度的最高荣誉“世界风云人物”授予汪海。

妙用“孝文化”, 培育员工企业忠诚度

儒家讲的“孝道”, 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 同时还强调: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从“孝”字的构成来看, 上面是个“老”字, 下面是个“子”字, 寓义没有老就没有子, 老和子是一体的。孝是人类的本性, 是做人的基础, 父母养育了我们, 我们就应该尽孝, 换句话说, 在市场经济当中, 企业和员工、品牌和代理也是一体的, 员工依赖于企业, 代理依赖于品牌, 企业和品牌就如同父母, 员工和代理就好比子女, 当企业和品牌给自己带来利益时, 回报企业、回报品牌也是“尽孝”的体现, 也属于人的本性。

汪海总裁认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 更需要“孝忠义”。“孝、忠、义”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儒、道、佛”文化的核心,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是构建、维系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情感。五千年来, “孝、忠、义”的观念规范着人们行为,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道德良心之本。

双星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实践者, 运用儒道佛文化进行企业管理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汪海总裁认为, 中国是个崇尚仁义的国家, 自古就讲究孝道, 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家事亲有“孝”, 才能在外事君有“忠”。“孝”是“仁”的根本, “孝”是社会的基石, “忠孝”二字涵盖了儒家济世做人的要旨, “孝”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也是感恩文化的灵魂。

双星在员工中开展“争当孝星, 做企业和家长放心的员工”活动, 使员工懂得什么是荣誉, 什么是耻辱, 什么值得尊敬和赞扬, 什么应该鄙视和谴责, 对双星名牌要有深厚感情, 有公心、良心、责任心。汪海总裁说, 职业道德说到底是个权责观的问题。你只有履行了职责, 职业权利的获得才名正言顺, 当之无愧。双星结合实际, 将孝文化创新、创造, 形成感恩文化。各单位在员工中开展“在家争当孝星、企业争当明星”活动。“心怀感恩心, 干好手中活”, 净化了员工灵魂, 成为骨干员工的行为准则, 并与传统优秀文化“行善积德”相融合, 升华为市场经济的新道德文化。

双星还在产品上体现对老年人的情感, 双星上世纪80年代就研制出“双星老人健身鞋”, 并陆续开发生产出“双星爸爸鞋”、“双星妈妈鞋”, 赋予产品人文感情, 体现出了对父母长辈的关爱, 双星鞋在包装上的感情色彩更是浓郁。如, “双星老人健身鞋”鞋盒画面是寿星图, “双星爸爸鞋”、“双星妈妈鞋”鞋盒画面是一对相拥相携的白发老人, 都体现出人们尊老、爱老和祝愿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心理。

双星在这个时代变革中, 第一个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大胆汲取“儒、道、佛”文化的精髓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当中, 创新并创造了独具双星特色的发展理论, 形成了以“孝、忠、义”为核心的企业新思想和新文化, 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企业发展中焕发出时代的新活力和原动力, 并以此教育员工自信、自强、自律、爱业、敬业、乐业, 让更多的双星人明白:企业和品牌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不仅给了我们衣食之用, 还给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干、成就一番事业的用武之地, 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广大员工本着“对企业负责”的精神, 诚信做人, 努力做事, 用工作业绩来回报双星、感恩总裁、报答社会, 使双星创造了中国传统制造加工业发展的新奇迹, 走出了一条继承、发展和创造中国特色“孝、忠、义”传统优秀文化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成功之路。双星的成功也证明了一个道理, 在市场经济残酷竞争形势下, 企业发展更需要“孝、忠、义”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

运用“客观规律”, 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创新是双星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是双星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创新是市场制胜最有利的武器, 创新是市场竞争永恒的主题”“今天不创新, 明天就落后;明天不创新, 后天就淘汰”成为双星人创新的理论指南。集团高度重视创新, 而且把“创新”当作一项系统工程, 当作企业文化的灵魂摆在企业发展的突出位置, 并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去落实, “客观地想、科学地创、认真地做、务实地干、愉快地过、潇洒地活”是双星人的新世纪思想宣言, 而理论创新、政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等则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具体行动。

上世纪80年代, 汪海总裁就提出“市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爱厂、求实、拼搏、兴利、开拓、前进”, 它有一定内在的东西, 如果单独谈市场, 市场就是竞争, 市场就是利益, 市场就是较量。而汪海总裁却认为市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跟着市场走, 围着市场转, 随着市场变”, 这是个基本的政策, 只有跟上市场了, 市场带着你走, 才能发展。双星用这句话来引导大家不要去信那些僵化的, 教条的东西, 而是主动适应市场, 市场需要什么, 企业就生产什么, 按市场规律、行业规律加快发展步伐, 争取市场竞争的主动权。30多年来, 双星始终保持了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和提高, 靠的就是及时把握规律、把握市场需求而不断创新。双星鞋业, 生产出了神六、神七、神九、神十航天鞋, 生产的时尚香味鞋、个性照片鞋引领了欧美市场。双星轮胎, 十年内成为国内大型轮胎生产企业, 并打破了世界轮胎百年黑色历史, 研发生产出了彩色轮胎;打破了橡胶行业100年来的老工艺、老技术, 实现了“胶料不过水、冷贴变热贴”;创造了零距离运输线, 使轮胎生产不落地, 告别了轮胎生产百年来“脏乱差累、搬拉抬扛”笨重的体力劳动, 实现了双星特色的零距离“梦工厂”;双星机械, 生产出了国内第一台四模硫化机、第一条V法造型线, 结束了国内同类设备依赖进口的历史。正是按照市场规律, 打响商战中创新的人民战争, 双星战胜了特保案等, 战胜了压在中国人头上的“四座大山” (技术的阻挠和知识产权, 反倾销的制裁和打压, 跨国公司的侵略, 品牌的剥削) 。

篇4:以传统优秀文化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论文

【关键字】翰墨 学校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25-0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一个国家如果抛弃民族文化,就会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丰富,把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教给学生是不现实的。我校是全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是重庆市的书法示范学校。学校怎样找到一个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呢?提高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我校首选了书法艺术教育。我们认为:一、书法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内容;二、书法饱含品德情操的精华;三、书法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四、我校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我校一直以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学的若干意见》和中宣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深化学校书法教育工作,凸显学校翰墨育人的特色,谱写着德育管理的新篇。

一、提高师生认同度,保证活动生命力的延续。

学校特色,没有师生广泛的认同度,它的生命是短暂的。学校通过讲座和学习让全体教师达成了共识:书法教育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教育门类,作为书法教育的示范校,必须在重视学生掌握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同时,加强书法教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书法教育的实践已使我们感知,在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根基里,蕴藏着神圣的民族尊严和坚强不屈的人格精神,书法教育正是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素材。全体教师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有机地渗透祖国优秀文化的学习,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得以彰显。

二、加强科学艺术的管理,规范书法教育活动的开展。

科学加艺术的管理,使活动既注重了人文性,也增强了规范性,显示了教育的系统性。学校管理工作目标要求“四全”: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面实施;过程管理做到“四重”:目标定位与领导管理并重、技能训练与习惯培养并重、全体普及与部分提高并重、学生提升与师资打造并重;措施做到“五落实”: 计划制度落实、设备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落实、评估落实。从校长到全校的每个老师,大家都积极参加到书法教育中来,形成全校师生都练书法的局面。教师“每周”有练习数量,每月一展评、每学期一检测、每学年一验收、每学年一总结,师生的书写质量不断提高。

三、打造书法师资队伍,为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基础。

教师能走多远,决定学生能走多远。学校特色文化也只有通过老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群体特长的形成和发挥、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升华才能得以实现。学校充分利用书法专职教师,在每周进行校本培训,让每位教师了解书法的基本常识和技能。有计划的选派专长教师参加师资培训班学习,邀请书法行家来校讲课指导等,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书法水平。通过各类的培训活动使老师们书法味足了,同时也产生了要提高自己书法水平的强烈愿望。学校工会创建“书画苑”,定期开展活动,定期进行展览,定期开展教职工书法大赛。要求教师积极参加考级活动,学校教师的参与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四、营造浓郁的校园书法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增加书法教育以及书法艺术的成分,使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王羲之的雕像矗立在君子园,威严敬重,激励学子缅怀先辈,弘扬书法艺术;颜真卿、赵孟頫、米芾、欧阳询、张旭、苏东坡等书法名家的画像、简介及代表作,悬挂在翰墨大厅,让师生们闲暇课余之时了解历代书法名家;翰墨大厅中央,摆放着古木镶嵌的学校赋和兰亭序,勉励我校大胆开展书法教育,传承文化,造福后代;翰墨大厅的窗户全部是实木雕刻历代名家书法碑帖,包括小篆、金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使得翰墨大厅的文化窗别致古典;教学楼每个楼层悬挂着师生的优秀书法作品;每班建设书法园地,为学生搭建自主成长的舞台;运动场的一角,修建了墨池、笔塚。学校这些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都不同程度地融合了学校精神,彰显着办学思想,体现了人文内涵,发挥着隐性教育作用。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保证师生兴趣的延续。

1.以订阅书法报、外出参观等形式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领略传统书写方法。

2.定期举办展览、艺术节、街头宣传活动、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互相观摩、互相促进、开拓眼界、获益不少。

3.组织向有关的报刊杂志投稿,让学生在成功中感受书法的乐趣,信心倍增。

4.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参与书法活动。如:写春联、参加假日雏鹰活动、宣传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强兴趣,提高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2010年寒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上街书写春联,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

六、利用课题引领,积淀办学特色。

为了进一步凸显学校的德育特色,我校进行了市级科研规划课题“翰墨育人——积淀学校办学特色实践研究”,以该课题为引领,结合教师们开展的校级子课题,大胆探索“特色活校”之路,积极开展书法特色的研究,着力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升学校的德育管理。

书法教育在我校的蓬勃开展,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学生的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促使了学生心理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精神世界,为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书法教育已成为我校培养学生素质合格并有特长的有效途径,成为了地区德育管理的特点。

篇5: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记得那是我刚刚康复的时候,孙老师就给我妈打来了电话,说我的“水粉画5级证书”考出来了,也就意味着我可以学国画,就这么迷迷糊糊地,我就与国画打上了交道。

第一章

出于国画的种类繁多,简易不同。老师决定让我工笔于花。虽然那天那个下午,我伴着红嫩的太阳,踩着愉快的节奏,伴着小鸟的歌声。飞快地跑到了教室。但是我却并不喜欢画花,于是DD

老师画,我就看;老师讲,我就听;老师一走,我什么都不会。等到老师要看时,我便乱画一团;高洁的菊花画成了花团,清淡的荷花画成了玫瑰(用色用错了。)只好回去重画,我也就成了没有课间的人。

哎,画吧,谁让咱交了学费的。

第二章

老师见我对花不感兴趣,便又让我画动物,第一天学的是猫。画猫有趣,楼下李爷爷家有一只白猫,我可喜欢了。倘若学会了,还可以给它来个“特写”呢!我便专心致志地学起来,于是DD

我的画意有了长进,人人都夸我。

哎,画吧,原来国画这么有趣!这么实用!

第三章

篇6:以传统优秀文化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性格,影响和制约着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和生活。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越是能够利用一个社会的传统、价值与理念,则其成效就越大。‛因此,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国税事业科学发展是一项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一、弘扬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国税的重要意义

(一)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国税精神文明新维度,全面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孕育了以善良、智慧、百折不挠和努力探索为特征的民族属性,以自尊、自信、坚忍不拔和大义凛然为特征的民族气节,形成了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为基本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孕育了群体至上、家国一体、忧国忧民、关心社稷的爱国思想、报国意识以及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克己奉公、推己及人的集体精神和群己观念,还形成了厚德载物、团结和谐、求同存异、崇尚一统的社会价值观,以及亲亲仁人、正直诚信、崇德重义、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境界。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晶,其中包含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可以成为做好当前国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借鉴,成为国税干部增强道德修养的内生动力。我们应当古为今用,充分挖掘这一丰厚的优秀资源,塑造具有爱国情怀和职业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的国税精神文明新维度。

(二)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构建和谐国税新高度,全面创新社会管理新路径。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推崇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名词叫‚中和‛,就是现今的‚和谐‛。《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稳定天下的道理;‚和‛是天下最行得通的道理,做到了‚中和‛,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一切事物尽管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甚至于矛盾交织,都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例如:‚中和‛表现在家里要‚家和万事兴‛,干事业要‚和舟共济‛,对外关系要‚协和万邦‛,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之学、是人际和谐之学、是身心平衡之学。学习领会并传承弘扬好传统文化有助于准确地处理和到位地把握好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收好税与带好队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国税部门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内部各个层面之间等多方面的关系,创新社会管理新路径,实现全方位的和谐。

(三)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国税干部德行修养,全面增强国税内部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生死、富贵并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道德学问的提升、人生境界的升华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传统文化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不朽‛的三件大事,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作为人生值得忧虑的大事,主张道德自律、修身养性、慎独 2 慎微。在传统文化看来,只有寻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本,才能实现内圣外王、平治天下的宏伟目标。所以,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它所注重的是生命的存在问题、个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它是生命存在之学、是道德践履之学、是理想人格之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是人生智慧之学。研习传统文化可以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属于个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可以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孔颜乐处‛,它可以慰藉人的心灵,变化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视野,引导国税干部以坦然平静的心扉面对挫折,以快乐自觉的心态对待自我,以平和淡泊的心理对待得失,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工作,在平凡的税收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国税的借鉴与启示

(一)于‚民为邦本‛中树立为民收税的服务意识。‚民为邦本‛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后来,这个思想越来越被重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孟子,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子也说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就是说,治理天下要顺应百姓心理,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和谐发展,对百姓不可苛求过多,否则必将使百姓难以安居乐业。国税部门是政府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是在思想上,要亲民爱民。树立 3 纳税人至上理念,经常性站在纳税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满足纳税人合理需求;本着‚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把纳税人当家人,在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中提高遵从度。二是在执法上,要护民安民。树立‚公正执法就是最好服务‛的理念,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重点,寓管理于服务中,强化政务公开,推进公正、公开、文明执法,营造公平、诚信、和谐的税收环境。三是在服务上,要便民利民。按照‚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要求,健全纳税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满足纳税人个性化、差别化的服务需求,推进征纳和谐,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二)于‚变则通‛中辨证地把握好税收工作发展的方向。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说,矛盾对立的双方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才是大道运行的规律。今天,税收工作也面临着深刻变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纳税人数量激增、核算形式也日趋复杂,传统的征收管理方式必须主动变革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这就要各级国税部门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以加快税源管理专业化和纳税服务效能化为核心,保持税收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于‚仁者爱人‛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中 4 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仁‛,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仁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与当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这就要求各级国税部门把培育人、发展人、成就人作为目标,在尊重干部的个性差异、理解干部的价值追求、关心干部的切身利益、激发干部的内在潜力、增强基层组织活力的基础上,采取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的人本管理模式,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氛围。一是积极探索、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强化从严治队、以情带队的意识,把关注干部的思想和需求,关心干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关爱干部的身心健康,关怀干部的进步和发展,挖掘人的潜力,激发人的动力,作为管理的基本要素,广纳民言、广聚民意,及时了解干部的需求,认真分析干部的合理化建议,深入研究管理的对策和措施,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出宽松愉快的工作氛围。二是积极探索、大力推行个性化管理。《论语•子路》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增强包容意识、欣赏意识,包容干部的不足,欣赏干部的个性。要求我们从干部的个性特征出发,针对干部能力特点、特长爱好,合理配臵岗位,用其长、避其短,优化组合团队,实现优势互补,增强整体合力,使每个干部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聪明才智,彰显自己的能力和个性,5 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积极探索、大力推行柔性化管理。以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为基础,引导干部遵从各项制度规定,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抓手,做到想干事的有岗位,能干事的有地位,干成事得实惠,激励干部爱岗敬业,立岗创业,争创一流业绩。同时,从干部的工作负荷和承受能力出发,切忌盲目压担子、加压力;切忌简单粗暴,把握适度的管理弹性,把刚性要求融入柔性手段之中,把组织关怀融入具体措施之中,做到刚柔相济,宽严适度,实现个人与事业相溶共进。

(四)于‚厚德载物‛中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寻找渐行渐远的幸福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能在几千年的漫长时间里始终把道德看做文化的核心,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人有气、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究竟该如何端正国税干部的人生态度,传统文化有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将道德内化为个人人格修养,外化为人伦关系中实践道德上的义务,对个体和群体都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道德约束,从中我们可以探寻安身立命、重塑自我的良药,概括起来:一是在存心上尽到孝悌忠信。要孝顺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只有先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才能培养起感恩之心、回报之心,日后才能奉献国家与社会。要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扩而充之,对待朋友、同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要忠于职守、忠于事业、忠于国 6 家。要言而有信,做到‚言忠信,行笃敬‛,说出的话、定了的事都要认真去履行,绝对不敷衍了事。二是在修身上力行礼义廉耻。古人将‚礼义廉耻‛称之为国之四维,认为‚四维不张,国将不国‛。要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人,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要讲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绝无企图之心。要廉洁自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起贪求之心。要知耻,孔子曰:‚知耻近乎勇‛,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这也是自尊自重表现。三是在修为上做到克己慎独。修身离不开‚克己‛,一切奋发向上的积极行为,都免不了先要克服自己身上的弱点。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修身的崇高境界是慎独。《中庸》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说的是,即使个人独处于别人看不见、听不到、发现不了的幽隐之地、细微之处,也要谨慎戒惧,严于律己,管好自己。四是在内心里体现仁爱和平。对待他人要践行忠恕之道,做到推己及人。首先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去给别人;其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住脚,必须使别人站住脚,自己要做成事情,也要使别人把事情做通。同时,要心存大爱,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身边的同志,积极关爱他人。孟子有句名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要从亲爱家人发展到仁爱百姓,再 7 到爱惜万物。这样就形成由‚孝道→感恩→恭敬→善良→大爱→幸福‛的循环,用感恩的心态对生活感到满足,在相互关爱中感到生活的巨大乐趣,在税收事业中实现个人价值和奉献社会的有机统一,自然而然地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增添人生的幸福感。

(五)于‚重义轻利‛中加强职业道德,寻找安身立命的终极目标。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它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职业除了技能与专业的要求外还有道德方面的要求。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显著区别在于,职业道德与职业的功利行为直接相关。因此如何在职业谋利行为中遵循基本的道义原则,使谋利行为和道义行为达到内在的统一,就是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儒家的传统道德历来主张‚义利合一‛的原则,既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认为富与贵都是人们所希望得到的;又掌握中和适度的原则,认为对待物质利益要做到‚欲而不贪‛,不可放纵欲念没有节制,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一方面要见利思义,不谋不义之财,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另一方面要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自觉地恪守义在利先的原则,在必要的时候舍利取义,甚至舍生取义。这对加强国税队伍职业道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是以责任根本,培养职业道德。传统文化强调整体精神和为民族国家利益而献身的思想,强调人是构成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定位,8 认为讲道德,重仁义,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关系天下国家。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儒家提倡积极入世实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作为一名国税干部,拿着国家和人民给予的俸禄,肩负着‚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神圣使命,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更要敬重我们所从事的税收事业,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投身税收工作实践,去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做到忠于职守,专心致志,尽职尽责,问心无愧。二是以敬业为纽带,培养集体精神。勤劳敬业精神一直就是中华民族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社会责任感,庄重自制,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互助合作,具有群体牺牲精神;崇尚以义生利,勤劳敬业。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更大的优势。今天我们应当继续大力倡导敬业奉献、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充分发挥典型带头和表率引导作用,打造凝心聚力、充满活力的和谐团队。三是以勇毅力行为激励,培养蓬勃朝气。‚勇‛是恪守坚定,凭意志的意气之勇;‚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勇毅‛的关键在践履。传统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于行。‚君子纳于言而 9 敏于行‛,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客观地看,当前国税工作确实面临不少困难,这些困难产生的原因的特定的,其影响是暂时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去面对。领导干部是抓建设、谋发展的带头人,自身精神状态如何,对群众有直接的影响。领导干部振奋精神,吃苦在前,群众自然会踊跃跟上。所以,各级国税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知难而上不言难,迎难而上不怕难,排难而上不留难的朝气,带领干部职工共同克难攻坚,勇往直前,奋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六)于‚崇俭抑奢‛中弘扬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劝诫人们对金钱以不守为守,淡化金钱意识。这就要求每一位国税干部特别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勤俭节约、勤俭办事,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保持恬淡无欲、返朴归真的作风,不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为自己私欲而心神不安,慎微慎利,做到顺应自然、豁达乐观、心境平和、从容淡定。另一方面,要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建局的作风,不折不扣执行中央有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规定,严格财务纪律、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管理,深入开展低碳环保型国税机关建设。

(七)于‚经世致用‛中培养德智双修的学习型国税干部。儒家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礼记•学记》将 10 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明,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由必学‛。在教育活动中,历代教育家都将人格培养臵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大学》开宗明义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国际教育委员会指出,21世纪的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来组织:‚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与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人。‛这种教育观念显示出对当前‚工业化‛式教育方式的批判,表现出向中国传统教育‚回归‛的趋向特征。中国传统教育德智双修、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法则,尤其值得各级国税部门去进行新的诠释。一是将品德培养置为教育的核心。以深入推进国税文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基本的道德理念,确立共同价值准则;培养道德选择能力,当感性与理性、利益与道德发生冲突时,引导个体通过‚强恕而行‛来调节个体的心理矛盾;以价值观和道德的认同和融合来坚定集体理想信念,进而培育个体道德情操,提升个人思想境界,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起来,达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理想境界,践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标准。二是将自主性学习立为主要教育途径。孟子提出‚养气‛说,指人们经过学习磨练,培育一种催人奋进、百折不挠的志向和精神,称之为‚浩然之气‛,这与国税部门‚练内功、强素质‛的教育目标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修身之为,将国税干部来自外部的学习负担转化为内心的危机感、竞争欲与求知欲,转变为改变自身行为方式的学习乐趣,使广大干部职工在知识获取中 11 受益,让每位干部职工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变‚逼着学‛为‚我要学‛,激发自发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三是将终身学习倡为新时期的学习理念。汉代的王冲十分倡导力学不辍,曰‚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随着知识更新步伐不断加快,税收工作面临极大挑战,这就要求每位税务干部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四是将知行合一作为教育的实践方式。古代教育家将教学过程具体概括为:‚学-思-行‛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中庸》将其具体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要求国税干部不仅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辩证思考,探求真谛,更要践履所学,在税收工作实践中砥砺磨练,不断完善提高。

三、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和谐国税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一)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突出创新。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国税文化,都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融合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一般文化所共有的延续性、独立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传统文化不但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在今天也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启示意义。一定程度上讲,坚持文化的延续性,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谐国税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立足现实,突出文化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和谐国税建设才有生命力。因此,要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传统文化,用创新的理念去研究传统文化,将历史上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具有深刻税收烙印的文化发展优势,并根据形势的变化、时代的发展,赋予国税文化新的内涵、载体和形式,12 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发展,既保持传统特色,又富有时代和税收行业气息,力求使和谐国税建设更具科学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不断与时俱进。

(二)坚持务虚与务实相协调,突出成效。和谐国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虚‛和‚实‛的有机结合上做文章,坚持虚事实办,虚功实做。既要广泛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结合国税部门的实际,科学谋划和谐国税建设;既要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建设目标,又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切合实际、符合规律;既要抓宣传造声势,又要抓活动、抓载体,促落实,见成效。重点是切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道德修养、培养道德规范方面的重要作用,与当前将加强国税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国税干部自身的修养和学习,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准则,实现个体自身、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及协调发展。

篇7:以传统优秀文化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论文

为企业保驾护航,解除后顾之忧,步入良性发展

【课程背景】

据权威统计,中外企业平均寿命,大型企业45年,中型企业8-9年,小型企业2.9年。这已是企业的宿命和魔咒。祸福由人造,都是人为,其深层原因不能不说与人直接相关。

企业的制度再完备,体系再完善,程序再清晰,管理再严厉,也都需要人为,但在文化断层的当今时代,人性出问题,价值观混乱,道德滑坡,人生观、世界观出现偏差,均给企业管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潜伏着一个又一个致命的危机和隐患,直接危及企业的生死存亡,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有术无道的企业,注定走不远,倒下是早晚的事;有道无术的企业,生存难,发展慢;无道无术的企业,更难立起来活下去。无术不成事,但用术须有正道,才是正术,方可成正事大事,只有既有正道也有正术的企业才能又稳又快的成长、发展,才会是常青树,成为百年老企。

企业的正道从哪儿来?从文化。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就是一座建在沙滩上没有地基的大厦,其生命是短暂的。

应从什么文化?中华文化。日韩及国内成功的大中型企业大都是用中国文化打造出来的。

【课程介绍】

主旨: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人的心灵为企业之本,人的行为为企业之纲。抓“本”,才能“本立而道生”;抓“纲”,才能“纲举目张”。

本立: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文化,唤醒人性,塑造灵魂,拓展员工的智慧、境界、格局、胸襟,完善人 格,重塑价值体系,提升员工素养。

道生:员工忠诚度、信誉度高,以道御术,做事有原则有底线,尽本分,自觉自愿主动努力干好每一项工作,以企为家,企业和谐。

纲举:凝聚力、执行力、思考力、学习力、创造力提升和增强,企业既有合力又有活力。目张:达到无为而治,消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隐患,解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让企业冲破管理瓶颈,突出重围,轻松管理,走上正轨,良性发展,快速提高效益,打破宿命,解开魔咒,实现百年企业的梦想!

【主训导师罗绍宏简介】

贵州孔子书院院长,国学学者,多家企业文化顾问,少儿经典文化教育专家,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倡导员。有着近三十年的一线管理经验及深厚的国学文化底蕴,擅于把几千年的儒、释、道、墨、法、兵等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圆通圆融的结合起来,注重群经之首《易经》的灵活运用,并注入毛泽东思想的管理智慧,简单、易行、实效,以道御术,道术结合,实现企业轻松有效的管理。演讲数百场,授课贴近实际,深入浅出,轻松、幽默、风趣,富有智慧。

【学习对象】董事长及所有员工。【授课方式】集训、内训。

【收费标准】

一、内训

1、零训

(1)以时间计(不足30人者)

3000元/1小时5000元/2小时8000元/3小时15000元/天

(2)以人次计(30人以上)

100元/人/小时250元/人/3小时500元/人/天

2、半年训每月一次,共六次,半年80000元。

3、一年训每月一次,共十二次,一年150000元。

篇8:以传统优秀文化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论文

一、构建体系, 完善校本课程育人目标

要使学校课程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 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发展, 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我们认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是完全独立的三个部分, 而是构成了小学课程的有机整体, 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 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 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 履行有分工的育人责任。根据新形势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 学校在遵循国家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 根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精神, 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 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进行统筹整!!!!!!!!!!!!!!!!!!!!!!!!合, 通过科学设计与不断总结完善, 我校校本课程包括对国家课程的拓展, 对地方课程的整合以及对特色课程的开发三大类, 实现了三种课程在学校层面上的一体化与科学化, 凝聚了我校课程的合力, 完善了南京十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框架, 实现了基础型课程校本化, 拓展型课程体系化, 活动实践型课程体验化。

二、拓宽渠道, 推进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 学校形成了以传统的君子文化为源头、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文化成果的良好局面。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 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拓展国家课程, 让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让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1. 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共生。

早在2009年, 学校发现学生对韵文、诗词格外感兴趣, 有学生将《笠翁对韵》带进教室, 更有学生在本子上抄写楹联。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为学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找到了切入点。学校领导专门拜访了辽宁省楹联家协会, 在开设楹联课程上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与支持。随后, 学校做出了开设名为“快乐学楹联”的传统文化课程, 学校选派两名具有古诗文素养的语文教师专任楹联课教师。经过数年努力, 楹联课程已经形成中低年级与高年级衔接, 学习与创作结合, 课程与社团活动链接的楹联课程模式。

记忆和阅读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重要方式, 也是分析、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基础。面对繁多的课程学习内容, 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很多学生产生枯燥感甚至厌学。学校教师发现, 快速记忆与快速阅读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 恰恰迎合了儿童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需要。让学习成为一种比赛与竞争, 会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学生们将乐于参与。学校在3、4年级开设了快速记忆课程, 在5、6年级开设了快速阅读课程, 由专任教师执教, 每周一节课。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运用联想、谐音、组团等多种方式记忆词语。经过训练, 4分钟就能够熟记30个词语, 5分钟记住20个英语单词, 1分钟阅读1 000字以上, 多数学生达到了“一目十行, 过目成诵”的目标。可贵的是学生们掌握了快速记忆与快速阅读的规律与方法, 在学习中自觉运用, 不断学会学习, 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2. 校本课程与国家和地方课程共生。

学校尝试采用拓展国家课程和整合地方课程的方法, 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有选择地在一些国家课程中增加专项训练, 拓展对学生增长知识与提升素养更有价值的内容;将内容相近和相关的地方课程进行归类整合, 体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程内容,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如: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检验的经典, 是古人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 文字简练优美, 含义丰富深刻, 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对学生增长知识、完善人格、提升素养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是传承中华美德的好教材, 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对经典价值认识的基础上, 2009年, 学校顺势而为, 对国家课程中的语文课程进行拓展, 开发出了君子文化教育校本课程, 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 确定了1—6年级的经典诵读内容。

在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中, 采用诵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式,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学校还通过评价促进诵读。每学期末, 校领导深入每一个班级亲自监测学生诵读经典的成绩。六年下来学生对课内外的古文诗词的阅读量积累十分可观, 等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进了学生们的思维, 提高了语言文学水平, 在不知不觉中生成了素养。学校还拓展《品德与生活》课程, 几年来, 开设礼仪训练课程, 争做知书达礼的现代小君子, 强调学生把君子文化中适合于少年儿童人格修养做人做事的要求生活化, 做到知行合一, 在实践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实践证明, 拓展国家课程与整合地方课程, 满足了更多的学生兴趣和成长需要, 激活了国家课程的内容, 密切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特别是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和掌握知识, 化作素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互为依托, 和谐共生, 相得益彰, 实现了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3. 校本课程与学生活动共生

现代教育实践表明, 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有计划、有主题、有意义、有趣味的学生活动, 会让学生获得参与的快乐、交流的融洽、竞争的激情、集体的友爱、成功的自信和道德的体验。特别是一些有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活动, 学生们将会把获得的道德体验转化为道德情感与情操, 并将其上升为道德素养, 成为学生一生中享受不完的品质。

学校以培育具有“中国胸怀”“世界眼光”“创新意识”的21世纪公民为主题, 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求, 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成立了小小解说员等15个学校社团和英语口语等26个活动小组。课程实施上我们选择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形式, 教师方面学校由有相关特长的教师、家长义工兼任, 并聘请少量专职教师。我校学生参加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组织的联合国“和平旗帜”书画艺术大赛, 8人获金奖、11人获银奖、6人获铜奖。开展规范化系统化的“每月一节·百种体验”活动课程。百种体验活动课程分为感恩体验、阅读体验、健身体验、艺术体验、责任体验、助人体验、合作体验、交往体验、创意体验、劳动体验10个方面, 每个方面有10大主题, 涉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

学校校本课程与学生活动课程构成了良性的生态系统, 校本课程提升了学生活动品质, 保证了活动常态化与持久性。学生活动为校本课程提供了实践与体验的平台, 延伸和巩固了校本课程学习成果。

三、聚焦需求, 面向学生培养核心素养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课程质量不仅决定学生成长的方向和质量, 而且决定学校的品质和特色。学校在课程改革实践中, 通过对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统筹整合, 尤其是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有效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目标,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楹联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让学生们品位到楹联艺术之优美, 感悟到中华文化之精深, 体会到中华民族之伟大, 爱国之情油然而生。2010年, 我校举办首届楹联大赛, 856名学生创作出1 000多副楹联, 84人获奖。2011年, 学校学生参加辽宁省楹联家学会与沈阳市图书馆举办的“辛卯福至”春联大赛, 5名选手包揽小学组全部奖项。2012年春节, 辽宁省环保厅与省楹联家协会组织“环保杯”征联活动, 我校3名小学生囊括小学组全部奖项。2015年春节前夕, 学校学生把1 000副楹联、1 000个福字送至社区的1 000个家庭, 学校获评全球十所之一的“中华春节符号”优秀组织单位。2011年, 教师王月讲授的《楹联中的修辞手法》课程获得国课一等奖。2014年, 教师王维的《快乐学楹联》一课在全国国学现场课大赛中获得特等奖。教导处主任郎崧巍跟踪楹联课堂, 与楹联教师一道打造优秀课, 与任课教师编写教材, 被选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学校楹联课程获得辽宁省首届校本课程大赛一等奖, 《快乐学楹联》教材成为中国楹联学会推荐教材, 学校被授予全国楹联教育先进单位、中国楹联教育基地学校、沈阳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学校等称号。

十三五期间, 国家提出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教育质量的提升, 要求教育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基础教育筑牢广大青少年思想文化根基。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提升教育质量的要求, 落实关于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部署, 继续以深化课程改革为动力, 发挥课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开发和实施传统优秀文化校本课程, 不断探索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开拓创新, 加快建设成为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现代化学校。

参考文献

[1]《现代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有效管理》, 主编:潘惠琴、常生龙.同济大学出版社.

[2]《我的教育观》, 吴甡著.学苑出版社.

上一篇:前言讲座心得下一篇:卫生院安全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