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讲座心得

2024-05-24

前言讲座心得(精选9篇)

篇1:前言讲座心得

专业技术前言讲座

读书报告

矿山安全分析(选矿厂)

摘 要:安全分析是减少危险性,提高系统可用率和减少停车时间的重要手段,它提高了系统的总体性能和经济性。通过安全分析可揭示出在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对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有较大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安全分析,选矿厂,目的意义

引 言

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矿山种类很多,可以分为:煤矿、冶金矿山、黄金矿山、有色金属矿山、化工原料矿山、核工业矿山、建材矿山以及轻工业矿山等,虽然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坚持“安全第一”,在矿山安全工作中,努力科技创新,大量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使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但是我国矿山安全技术还相对落后,安全隐患大量存在,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矿山灾害可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责任事故是指可以预见、抵御和避免,但由于人的原因没有采取预防措施而造成的事故。非责任事故是指自然灾害事故和技术事故。据统计,在已发生的矿山事故中,绝大多数属于责任事故,可见,对工程、系统进行安全评价分析,既是政府安全监督管理的需要,也是生产经营单位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证。而选矿厂作为矿山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其选厂规模不断扩大,设备的大型化,工艺流程选冶联合等特点导致其成为矿山安全事故的多发点之一。因此对选矿厂的安全分析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1、选矿的目的及意义

选矿是利用矿物间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借助各种选矿设备和工艺将矿石中的有用矿物和脉石矿物分离,并达到使有用矿物相对富集的过程。

矿产资源是在地球内千百万年乃至几十亿年漫长的地质过程中,经过复杂的变迁而富集起来的一种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它们一旦被开采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的,只供人们一次性使用。随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矿产资源不断开发,储量越来越少。而自然界蕴藏的矿产资源,除少数富矿外,一般品位都较低。这些矿石若直接冶炼,技术上有困难,经济上也不合理,为此,对低品位的贫矿石,必须在进入冶炼前进行分选。其次,矿石中往往都含有多种有用矿物成分,必须把它们分离成彼此单一的精矿才能进一步利用。此外,矿石中除了有用矿物成分外,往往含有有害杂质。对于这些有害杂质,必须在选矿前尽可能用选矿方法除去这些有害杂质,否则不仅会影响冶炼或加工成品的质量,还常使工艺过程复杂化,甚至无法进行。由此可见,选矿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将有用矿物和无用的脉石矿物分离,将彼此共生的有用矿物尽可能分离并富集成各自单独的精矿,综合回收有用元素,排除对产品或对冶炼及其他加工过程有害的杂质,提高选矿产品质量,以便充分、合理、经济的利用矿产资源。

从宏观上讲,在矿物原料加工的整个过程中,选矿介于采矿和化工、冶金之间。它是由选矿前的矿石准备作业、矿石分选作业以及选矿产品得处理三大环节所组成的连续生产工艺过程。

选矿前的矿石准备作业包括原矿的破碎、筛分、磨矿、分级等工序。其目的是使有用矿物与脉石分离,使各种有用矿物间相互单体解离,此外还为下一步的选矿分离作业创造适宜的矿物颗粒特性。接下来的矿物的分选主要借助于浮选,磁选、重选、电选和其他采矿方法将有用矿物同脉石分离,并使有用矿物相互分离获得最终产品,如精矿、尾矿或者中矿。最后就是选矿产品得处理,这个过程包括各种精矿的过滤、干燥、包装,以及将尾矿输送至尾矿库堆存等。

2、安全分析在选矿过程中应用的意义

安全分析评价是安全管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评价是预测、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

通过安全评价可确认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有助于政府监督控制安全预评价,能提高工程设计的质量和系统的安全可靠程度;安全验收评价,是根据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对设备、设施和系统进行的符合性评价,能提高安全达标水平;安全现状评价,可客观地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水平做出评价,使生产经营单位不仅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险性,而且明确了改进的方向,同时也为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了解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现状、实施宏观调控打下了基础;专项安全评价,可为生产经营单位和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安全投资的合理选择,安全评价不仅能确认系统的危险性,而且能进一步预测危险性发展为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并以此说明系统危险可能造成负效益的大小,合理地选择控制措施,确定安 3 全措施投资的多少,从而使安全投入和可能减少的负效益达到合理的平衡。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测、预防。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特点是凭经验进行管理,多为事故发生后再进行处理。通过安全评价,可以预先识别系统的危险性,分析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状况,全面地评价系统及各部分的危险程度和安全管理状况,促使生产经营单位达到规定的安全要求。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变纵向单一管理为全面系统管理。安全评价使生产经营单位所有部门都能按照要求认真评价本系统的安全状况,将安全管理范围扩大到生产经营单位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使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系统化管理。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由经验管理为目标管理。安全评价可以使各部门、全体职工明确各自的安全目标,在明确的目标下,统一步调、分头进行,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化、统一化、标准化。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安全预评价,可减少项目建成后由于安全要求引起的调整和返工建设;安全验收评价,可将潜在的事故隐患在设施开工运行前消除;安全现状评价,可使生产经营单位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险,并为安全管理提供依据。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无疑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使生产经营单位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3、总结

在实际工作中,安全评价分析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企业安全管理提出了对策措施。安全分析在减少事故,特别是减少重大恶性事故方面往往能取得的巨大效益。

虽然选矿厂的发展趋势逐渐呈现设备能量低能化,设备规格大型化,生产 4 过程自动化等特点,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粉尘危害等等不利于安全生产的因素总是存在于选厂各个生产工艺流程中,那么利用安全评价分析改进工艺流程,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是极其有必要的,企业也能通过安全分析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煤炭科学术 蔡 卫,马尚权 P74—76.

2.《选矿技术入门》 化学工业出版社 周源 主编

3.《选矿手册》 第八卷 第一分册 冶金工业出版社

4.《矿山安全评价》 金盾出版社 刘子龙,马为骥 主编

5.《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加工技术》 云南科技出版社 徐晓军,周延熙 编著

篇2:前言讲座心得

2013年9月,我如愿以偿的进入了我梦想的学府——北京交通大学。时光荏苒,转眼间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机械工程学院组织同学们参加了很多学术讲座和学期教育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我参加了学术讲座的情况。

还记得第一次听学术讲座是在2013年9月12日下午14:30-16:00,那是个明媚的周四,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机械工程楼大会议室找了个适合听讲座的位置坐下了。主讲人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系主任、访问教授,叫Sergey B Leonov。Sergey B Leonov 教授出生于1958年,1976年进入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习并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气体动力学及等离子体领域博士学位,从1981年起至1985年任职核电站研究所科学家,1985年至1997年在国家航空系统研究所任职空气动力学高级科学家。从1998年开始,Leonov教授开始担任俄罗斯科学院高温所主任并于2006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开始兼任莫斯科开放大学教授,2013年开始担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教授。Sergey B Leonov 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低温等离子体物理、航空航天工程、等离子体动力学及流动控制、弱等离子体及等离子体化学、等离子体助燃等。

报告将主要侧重于等离子体对于强化高速燃烧的实验研究,阐述等离子助燃的复杂、多级机理,尤其是对低温和中温气体。实验中使用了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法远程测量温度及水蒸汽含量,与可视化结果及压力测量结果的对比验证了两级助燃模型的正确性。此外针对混合气在缸内很短的停留时间,报告还讨论了等离子体对于缸内直喷燃油同氧化剂的强化混合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提出一种在最小压力损失的前提下能保持较高混合效率的策略,一种亚微秒级别脉冲丝状放电可能有助于燃料同氧化剂更好的混合和强化燃烧。

我听的第二次学术讲座是在2013年10月14日,主讲人Christopher Coo教授,他是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UOW工学院院长。197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英国Marconi Avionics担任设计航天计算系统的项目工程师,之后在通用电气澳大利亚分公司的自动化与控制部门担任技术主管,卧龙岗大学非盈利组织Automation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Centre Ltd.创始人。主要研究领域: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学和动力工程。

那次讲座中Chris Cook教授针对其在卧龙岗大学工学院所研究的项目为我院研究生做了一场报告会。该研究项目有着大量国内外公司、企业、机构的参与和资金支持,并且参与此项目的人员目前均在国家合作研究中心参与有关能源管道、铁路及国防方面的研究。在此报告会上,Chris Cook教授将会介绍机器人制造、纳米技术、添加制造、超导体、新一代住房和高速铁路等研究项目,同时,他也会讲述可令企业获益的方法及有企业参与的大学研究活动。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讲座是在2013年10月26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我参加的是它的闭幕式及专题报告。那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论坛,那次论坛邀请了多位官员及国内外交通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围绕大部制形势下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综合交通系统协同创新等方面的议题进行深入研讨。闭幕式及专题报告的主讲人是德国交通部高新司副司Ms.Birgitta Worringen、中国民航学院沙洪江、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郭继孚主任、中国水运规划研究院吴鹏副院长等。

除了这三次,我还参加了机电学院第100期研究生学术沙龙、科研创新之路、柴油机缸内燃烧数值模拟、英语科技论文与写作、数值模拟技术基础和机构设计与应用的五次学术讲座。下面我来总结下我参加学期教育讲座的情况。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于2013年11月7日九教中心报告厅的研究生心理定位与心理自我调适的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学期教育的必要环节,也是8次学期教育讲座中必修的环节。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我们经济发展得太快以至于其他的很多方面都跟不上经济的脚步,这也造成了很多社会群体性问题。如今研究生来自于家庭、学业、自身的压力都很大,研究生自杀的事情也频频发生,这使我们不得不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关注。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最起码我们要认同我们自己,很多人都是因为对自己有错误的认知,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才导致心理不健康的。而且对于每个人来说,心理有点问题都是正常的,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把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一个心理完全健康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健康。然后,我印象最深的是11月21日参加的中欧城市博览会——国际城市地下交通研讨会,这是在北京展览馆一楼活动区开的一次博览会。我们在这里了解了很多关于欧洲国家风情和各种企业的事情,2013中欧城市博览会是为落实中欧双方领导人签署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精神,推动双方城镇化务实合作,经国务院批准举办的。博览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欧盟委员会能源总司、欧盟地区委员会主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承办,国家开发银行、中国欧盟商会协办。在那次博览会上我和几个同学向阿尔斯通公司一位总监咨询了他们公司的一些典型车型的特点与工作原理,总监热情的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并与我们亲切合影。

除了这些,我还参加了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研究生就业感悟交流、研究生就业剖析与职业生涯规划等几次学期教育讲座。

通过参加这16次前言讲座,开阔了我的视野,坚定了我的目标同时也给我的人生以更多规划。同时我也感到了学院式真正为学生着想的。

篇3:前言讲座心得

1 以实例剖析引入科普展品的概念, 增加学生们对科普展品的直观认知

大多数高校学生对科普展品都接触不多, 不是很熟悉, 单纯地讲解理论, 学生不易理解, 我从各学科领域挑选了有代表性的, 详细讲解, 这样从实例介绍入手, 浅显易懂, 可以增加学生对科普展品的直观认知。

日本大阪科技馆有一件展品:在一个透明的长圆筒里, 放了一个小球, 看上去筒中间有一个很明显的黑色“挡板”, 但观众左右倾斜长圆筒, 小球却可以穿过那黑色“挡板”。

学生们看见这个展品, 需要思考一下这个现象是什么科学道理, 大家都知道:通常光源发出的光, 它的振动面在各个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 这种光叫做自然光;只限于某一固定方向的, 叫做偏振光。偏振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 比如汽车的前窗玻璃和车灯的玻璃罩, 都装有偏振片, 而且规定它们的偏振化方向都沿同一方向并与水平面成45度角, 这样, 司机从前窗可以看到自已的车灯发出的光, 而减弱了对面车灯射来的光。立体电影, LCD液晶屏也都利用了偏振光原理。

如何展示偏振光这个知识点呢, 大阪科技馆这个展品利用了两块偏振片嵌入在透明长圆筒里, 接头处呈垂直角度, 偏振片只允许平行于偏振化方向的振动光通过, 同时吸收垂直于该方向振动的光。这样在接头处就形成了一个黑色的阴影, 使人误以为存在一块“挡板”。

利用这个例子, 可以引出科普展品创意设计的几个原则: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

2 涉及展示高新科技的展品, 注重介绍该领域的相关知识

高新科技是科普展示的一个重要内容, 涉及这类展品时, 我在介绍该主题知识的同时, 也注重介绍该技术领域的相关知识, 再讲解该展品。学生们了解全面情况后, 可以站在一个高度上加深理解。

以“光纤通信”为例, 光纤的原理是利用光学上的全反射原理, 光纤的构造是由里面的纤芯和外面的包层组成, 外面的包层材料的折射率, 略低于纤芯的折射率, 这样激光信号在纤芯里面就会弯曲向前传播, 不会折射出去。

和光纤通信相关的微波通信, 它的的特点是频带宽、容量大、传输质量好、可远距离传输。微波也是直线传播, 因为地球曲面的影响以及空间传输的损耗, 微波通信采取“接力”的传输方式, 每隔50公里左右, 就需要设置一个中继站, 将电波放大转发而延伸。

和光纤通信相关的还有卫星通讯, 它的特点是通信容量大、距离远、覆盖面积广、组网灵活、性能稳定可靠。其原理是卫星通信天线接收到地球站发来的无线电信号后, 首先把这个微弱的信号在通信转发器中进行放大, 变频和功率放大, 然后再转发给其他的地球站。

3 对于蕴涵重大历史事件的展品, 先介绍历史背景

科普不光是普及科学知识, 还要弘扬科学精神, 有些科普展品的背后, 蕴涵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这些历史事件中, 也闪烁着科技创新的光芒。

比如:科技馆里有很多展示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展品, 这背后有一个激动人心的科技创新故事, 简略如下:

1947年美国科学家肖克莱发明了晶体管, 1955年, 他踌躇满志地来到硅谷, 招收了一批年轻的技术精英, 开始创业, 这些年轻人非常仰慕肖克莱, 可是肖克莱刚愎自用, 缺乏经营理念, 跟着肖克莱干了一年多, 什么也没有做出来, 1957年, 在诺伊斯的带领下, 摩尔等八位年轻人集体辞职, 在投资商的帮助下, 成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八位年轻人于1959年发明了可商业化生产的集成电路, 投产以后, 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仙童公司也很快就发展为半导体行业的领头企业。但因为种种原因, 八位年轻人又再次先后自行创业, 1967年诺伊斯和摩尔也脱离仙童, 自行投资成立了Inter公司, 主攻计算机CPU的研发, 先后推出了8008、8086、80286、80386……一直到现在的Inter酷睿家族系列CPU。

在当时的硅谷, 仙童是最富创新精神和最令人振奋的半导体公司, 1967年进入仙童供职的虞有澄博士曾回忆说:“进入仙童公司, 就等于跨进了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大门。”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曾形象地比喻说:仙童公司就象个成熟了的蒲公英, 你一吹它, 这种科技创新精神, 就像种子一样随风四处飘扬了。

晶体管、集成电路、CPU的发明, 都是电子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创意这些展品时, 要把这种科技创新的科学精神包含进去。介绍完这段历史背景后, 再对比介绍上海科技馆里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和中国科技馆里请Intel公司设计的的展示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展品, 学生们会有新的理解。

4 举一反三地讲解科普创意如何策划和实现

选定好主题后, 科普创意如何策划和实现?我把自己从事科普创意策划的经验, 简略地总结了几种办法:原始创新法、模仿创新法、需求创作法, 先简单介绍创意办法, 然后举例详解。

还是拿光纤通信来做例子, 光纤通信原理简略如下:在发送端首先把要传送的信息 (如声音) 变成电信号, 然后调制到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上, 使光的强度随电信号的幅度 (频率) 变化而变化, 并通过光纤发送出去;在接收端, 检测器收到光信号后把它变换成电信号, 经解调后恢复原信息。

介绍完原理后, 我们来考虑如何作科普创意策划。首先, 光纤的基本原理是全反射原理, 可以利用这个知识点做一个创意策划: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 在装有水的木桶边上钻个孔, 水就从桶的小孔里呈抛物线状流了出来, 然后在桶里对着孔打一束灯光, 结果人们看到, 光线也跟着在水里弯曲, 呈抛物线状顺着水流弯曲传播, 不走直线了。

其次, 也可以设计成一个光纤做的星空图, 利用光纤传播光, 投射在星空图上, 让每一根光纤头模拟一颗星星, 为了符合科技馆展品的展示科学性, 可以把光源、光纤放在透明的有机玻璃装置里, 让观众看见光在光纤里弯曲向前传播;为了提高趣味性, 还可以让光源有多种颜色变换。

再次, 可以考虑展示光纤传输的全过程:采用摄像头摄入观众的图像信号, 经过调制后通过光纤传输, 解调后再输出到大屏幕上。为了符合科技馆展品的展示理念, 可以把光纤在传输的中间断开, 加上一个观众可以用手转动的有机玻璃小圆盘, 小圆盘半圆透明, 半圆不透明, 观众转到透明的部分时, 大屏幕上就出现观众的图像, 转到不透明的部分时, 信号传输就中断了, 观众图像也随之中断。

5 针对不同的高校, 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医学类高校中, 我侧重注意介绍人体科学类的科普展品, 这类展品在科技馆里为数不太多, 而且多以模型为主, 创意设计也不太尽善尽美。在建筑类高校中, 展示建筑类知识的科普展品更少, 现在的桥梁, 高层建筑, 大型场馆、地铁的建筑结构, 蕴涵了大量的科学知识, 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对此我采取介绍清楚全面情况后, 启发学生用科普的角度在本学科范围内思考, 利用本学科知识, 能提交出较好的参赛作品。

结语

首届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已经圆满结束了, 事后从收到的参赛作品看, 有些参赛作品超出了科普的范畴, 所以培训时还应该加一条科普的定义:“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摘要:近年来, 国家对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注重全社会参与科普, 高等院校和在校大学生是科普的主力军, 本文旨在探析如何在高校开展科普创意培训讲座。

篇4:李兰芬专题讲座心得

关键词:快乐;班主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54-01

2013年12月19日下午,天空飘着洁白的雪花。在这个寒风刺骨的日子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法库县政府会议室聆听辽宁省实验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李兰芬女士的送教下乡专题讲座。

进入会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大红的条幅——省特级教师李兰芬专题讲座,我赶紧上网搜索了关于李兰芬女士的相关内容。李兰芬女士于1985年参加工作,2000年以前一直担任初中班主任工作。她的班主任工作特点是诚挚民主,严格细致。工作中,她既是一位实干家,又是一位艺术家,还是一位学者。她用诚挚的爱心滋润着那一片片稚嫩的小苗。她特别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尤其是那些习惯不好的学生,总是能在她的精心教育下重新走上人生正途,她的忘我奉献精神,她的独特高超的工作艺术和深厚的理论修养,她的一流的工作业绩,受到学生、家长和同事的一致好评,也深受领导和有关专家的赞赏。

当看到这些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今天将是我的又一次学习的良机。同时,我也更加期待今天讲座的开始。讲座开始了,几位有关领导纷纷致辞,随着主持人一声:下面有请李兰芬女士为我们指导,一位优雅的女士大方的走上了讲台。我的心一下就紧张了起来,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如刚上学的小孩儿第一次见到老师一样,有些许的惶恐和紧张,还夹杂着一丝好奇,还带着微微的期待。

李老师也看出了大家的紧张,她并没有开门见山的直奔主题,而是说她比较惶恐。我一下就被她吸引了,她怎么倒先惶恐了呢?我还没缓过劲呢!她又继续说她感到惶恐是因为法库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怕她讲的不好,被大家所耻笑。还说了大家其实比她好许多。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和她之间的距离。之后的整堂讲座都在李兰芬女士的轻松而平易近人的话语中进行。我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其中,我感触最大的还要数李兰芬女士的关于班级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事例。

还记得她是这样讲的:我们班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往往看起来大家都在学习,可是学习效率却不是很高,那怎么办呢?为此,我特别给大家准备了一堂课。首先上课时,我对同学们说,我们班下午是不是有一节体活课啊?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说是。我就接着说,那好了,现在这里有2段课文,要是我们班能有百分之七十的同学能在五分钟内背下来,下午我们就上体活课。同学们一听都很兴奋,因为一节体活课对于他们的吸引力那是相当大的。

只见他们迫不及待的捧起课本背了起来。这个时候,我在前边喊了起来,谁没戴红领巾?大家都低头看自己戴没戴红领巾,没戴的同学赶紧翻书包找红领巾,然后手忙脚乱的戴好。大家终于忙完了又开始背课文了,我又大喊了一声,地面怎么这么脏啊?满地垃圾,同学们一听,赶紧低头看看地面,这时候我又说今天谁是值日生啊?值日生站了起来,我随意指了几名同学说你、你、你,不用背了,把地面捡赶紧。于是这几名同学下地捡垃圾。3分钟的时间一下就过去了。大家仍然紧张的背着课文。三五不时的还有捡垃圾同学让其他同学挪桌子发出的声音。时间到,伴随着我喊出的声音,有些同学懊恼的抬起了头。我说背会的同学请举手,只有寥寥无几的同学举起了手。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十分气馁。我接着说,那你们为什么没背下来呢?还没等其他同学举手呢,我们班的淘气包就站了起来大声的喊到,老师,都是值日生讨厌,我背的正认真呢,他偏叫我起来捡垃圾,都是他,要不我就背下来了。一听他这么说,有些同学也附和着说他们也是这种情况,还有一部分说是戴红领巾时耽误了时间。

听了这些话我就问他们是否喜欢在学习的时候被人打扰呢?大家纷纷说不喜欢,我又问这种人让人讨厌吗?大家一口同声的说真讨厌。我再问他们那么是否喜欢做让人讨厌的人呢,全班没有一个孩子说愿意。看着他们我说很好,希望你们不做那个令人讨厌的孩子。你们能不能做到啊?他们都说一定能做到。我呢,作为奖励告诉他们下午的体活课照常进行。

听到这里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的那帮孩子中总有那么几个“小毛头”喜欢在大家都学习的时候说上那么几句,往往他们刚发出声音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就被他们吸引过去了,正是这不起眼的几句话大大的扰乱了我的课堂秩序,使我还要重新组织教学。我常常为此发愁。今天,通过李老师的亲身经验,我感觉到这个方法很好,能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从而有效的改正这个错误。

李兰芬女士在讲座中还提到了每名班主任都会遇到的——班级内部丢东西事件的处理参考。她没有用一些老师的翻书包,逐一排查的方法,而是对学生才取了思想教育方式。先从老师自我检讨没管理好学生开始,再分别对丢东西同学及拿东西同学的得与失进行详细分析,让拿东西的同学认识到虽然仅仅是一次小小的事件,但会影响到他的一生。然后还给了这名同学改正的机会。这个事例极大的触动了我,也给我在今后处理班级丢东西事件中指明了方向。

当然在李兰芬女士的专题讲座中我还学到了许多。例如:做一名快乐的班主任、如果我是学生、如果学生是我等等……这些都使我感触颇深,让我感受到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篇5:前言讲座心得

巫师作品——Photoshop的一些心得:前言

前段时间比较得空,把自己这些年的ps心得总结了一下,快弄成一本书了。也懒得发表,索性在这里发出来吧打算每帖一章,一共7~8章吧。欢迎插队!大家对ps都有不同见解,本人水平有限,这里又高手如云,欢迎拍砖,交流,但求别相互攻击,或者把帖子水了尽管目前不打算发表,但是还是希望保护一下版权。欢迎转载,只求注明出处 —— 巫师作品巫师2011年11月于上海[2011-11-19 01:06 补充如下]大家如果对本章的内容有问题,尽量在本章的帖子提问,我也会在本章回答,非常希望能够和大家多多交流说明: 很多朋友希望看实体书,本文尚未出版,实在没时间联系出版的事儿。如果有朋友有资源,希望帮忙介绍介绍。俺要求很简单,不指望这个书赚钱,也不想自己贴钱。如果不行,也无所谓,毕竟这个东西是写给自己和周围朋友的,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全书目录如下:巫师作品——Photoshop的一些心得:前言巫师作品——Photoshop的一些心得:第一章:为什么PS巫师作品——Photoshop的一些心得:第二章:我的参照系巫师作品——Photoshop的一些心得:第三章:我的工作流巫师作品——Photoshop的一些心得:第四章:努力的猜测巫师作品——Photoshop的一些心得:第五章:锐化巫师作品——Photoshop的一些心得:课间作业:剑指苍穹=============== 2013-8-25日补充

【提示:点击缩略图可看大图,登录用户可设置附件图显示方式。】

篇6:前言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科学发展观与科技传播。

二十二年前, 学会成立之时, 学会创始者们就立志团结全国的科技新闻工作者和有志从事科技传播的同仁们, 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新闻学和中国科技新闻传播体系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才智。当时参加学会成立大会的敬爱的老科学家、老领导钱学森、张爱萍等也对这一宏愿寄予无限的期待。二十多年过去了, 回望学会走过的一个个足迹, 可以告慰先贤们的是, 我们从未背离过当时的初衷, 也从未放弃过这一努力, 应该说, 经过广大会员和全国科技传播业同仁们的拼搏, 我们已经奠定了中国科技新闻学大厦的基础, 探索了到达这一宏伟目标的路径, 进行了无以计数的科技传播实践。但同时也应承认, 我们尚未完成这一工程的全部, 中国科技新闻学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还需我们进一步不懈的求索。两年一届的学术年会便是这一努力的体现之一。

今天, 在构建中国科技传播学体系的征途中, 我们已经找到了它的灵魂和旗帜, 这就是统领中国复兴大业的最为重要的指南——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 引导我们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重要指导方针, 也是我们从事科技新闻传播和科技传媒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是的, 发展是硬道理, 对于传媒业特别是科技传媒业更是如此。一方面, 中国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13亿人民正释放着前所未有的强烈物质文化需求, 传播科学知识满足他们的求知求真的需要是媒体的天然职责, 中国的传媒需要大发展, 中国的媒体业远未达到发展的极致。另一方面, 中国乃至全球的媒体业正经历着信息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重组。工业革命造就的传媒格局正受到新兴媒体的严峻挑战, 新旧媒体的博弈将出现洗牌效应, 这一媒体业的内生变量引发的各种媒介的融合、兼并、重组、震荡, 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在这空前繁复纷纭的态势下, 科学发展观将是我们在巨大变局中的定海神针, 使我们不会乱了阵脚和方寸。当我们在筹划发展, 应对挑战时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就会更理性, 更客观, 更科学, 从而使我们设计的措施、方式、方法、政策、方针是可持续的、协调的, 以人为本的。

可喜的是, 我们收到的论文已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了与之有关的新观点、新理念, 提示了新趋向、新动态。不少论文都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和科技传播中所产生的难题和挑战进行实证性和理论性研究, 也提出了不少可操作性的、有见地的对策建议。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好的起点。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 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特别是与我们所从事的科技传播事业的结合上还远未完美而深刻, 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尚未完结。我们相信学会的会员和全国科技传播的同行们会继续前行。

本届年会收到论文共90多篇, 入选年会论文87篇, 其中因时间关系有个别入选论文未能收入论文集中, 但并不妨碍在本届年会上交流和参与论文评审。

本专集收入的论文均文责自负, 部分论文做了技术上的删改, 请予谅解。

篇7: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讲座学习心得

我们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而兴趣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教师如果能够认真地落实课标的要求,精心地设计教学,就能够让学生在入学不久就喜欢汉字,做到自主识字。培养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的渠道很多。有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识字。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识字,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学校的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都可以作为识字的途径,作为学生识字的课堂。还有的老师在墙报上开辟一个专栏,叫“识字树”,引领学生把他们识字的成果,用各种果实的形式直观形象地挂到树上,并对这些成果进行定期的交流。这些措施不仅开辟了识字教学的另一个渠道,也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1.如何提高识字的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效率。”情境识字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最好方法。创设一些情境就等于给学生创设一些识字的机会。或者在课堂识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培养学生识字的愿望更为重要。除了用创设情境来提高学生识字兴趣,进而提高识字的效率之外,有的老师还会利用游戏、竞赛、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很多老师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创造识字的条件,让学生建立汉字与实物的联系,让识字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组织游戏,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识字。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识字策略。

总之,汉字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它还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识字的过程应该是理解音形义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理解民族文化的过程。每个汉字都不是一个毫无生命的符号,而是充满无限生命、无限文化的载体。识字教学的方法是很多的,不同的识字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但是有些方法也有局限性。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地选择合适的识字方法来教学。

2.如何解决“识字量大”的问题

在识字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识字量大完不成教学任务。很多从事低年级教学的教师反映,低年级识字教学没法教,一节课要求认那么多字,写那么多字,是过去两倍的量,根本完不成。这些反映代表了一批老师的心声。他们认为识字量大,在课时量固定的前提下,教學任务无法完成,或者草草地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效果也不够扎实。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不能盲目地拔高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上还有很多陈旧的观念。建议各位老师,尤其是教低年级的老师,一定要把一到六年级的教科书全都看一看,在看的时候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我一年级干一年级该干的活,不要去干人家二年级、三年级的活。如果你把人家二年级、三年级干的活干了,那么你肯定觉得负担非常重,而且,这是违背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教学要求的。

第二个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识字教学渗透汉字构字规律缺乏认识。我们使用的教材的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掌握18~20个基本笔画,一年级下册让学生对18个偏旁部首进行列表归纳。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汉字是表意的道理,让学生积累表意,了解部首的名称和所对应的字义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问题。有些字学生已经会认了,但是我们很多老师仍认为班上所有的学生都不认识这个字,认为他们都是零起点。我们老师们经常把学生的学习看做零起点,把学生当一张白纸,每个字都要教。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教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让已经认识这些字的学生当小老师,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3.如何解决生字回生的问题

篇8:前言

参加本次评审和研讨的专家有: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兼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建沪,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专家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高级经济师傅龙成,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务、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刘海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宋则,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董事总经理张家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任兴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消费与流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育林,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王晓东,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 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商业研究所所长赖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博士张昊,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处长赵涛,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商务信用处郑文渊,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副主任曹立生,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邢和平, 中国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冯恩援,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 中国商报社社长徐舰, 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副总裁曾令同, 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副总裁林诗慧、高级研究经理陈素贞、集团华北地区首席代表李涛, 专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商贸杂志社常务副社长郁迪, 专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曹进堂, 中国商报副总编胡斌, 中国商报首席记者颜菊阳, 《中国商界》副主编王立勇。

2014年10月10日, 专家评审组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 与会专家针对: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消费品市场稳中下行, 大众化消费特征突出;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及政府反腐力度加大的影响, 2014年中国零售企业年销售增幅继续放慢、走缓;“线上、线下”相互融合, “全渠道零售”成为业态融合与创新的突破口;零售企业渠道下沉进入实质阶段, 超市、便利店向三、四线城市转移;民营快递业进入农村市场, 为电商下乡提供了发展基础;零售大店更加困难, 关店并购明显增多;社区商业迎来发展契机, 居民消费便利度有望提升;“吸客”成为营销核心, 体验消费不断创新;经营方式加快转变, 新生业态频现活跃;受高房租、高人工成本、高能源费用的影响, 连锁企业关店情况依然普遍;全渠道整合速度加快, 大数据理念及相关实践受到更多企业关注;国家酝酿电商经营税收相关政策, 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 提出了20多个商业热点相关问题。

专家委秘书处将专家评审组提出的20多个问题梳理、归纳为15个选题, 征求170多位专家委员的意见和建议。

11月5日, 专家委秘书处在收集归纳所有专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召开了第二次评审会议。专家们针对反馈意见展开了深入讨论, 对热点选题进行提炼、修改和补充, 最终确定了“2015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

篇9:《过去的中学》前言

一次和朋友聊天,说起现在的中学除了讲硬件设施、以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指标外,早已无暇他顾。学生面对的是做不完的习题、补不完的课、考不完的试,既没有多少自由阅读的时间,更不用说通过社团自治等活动展开活泼的生命。老师同样被捆绑在应对各种考试的战车上,失去了所有创造的乐趣、精神的自主、和学生一同探索未知的可能性,纯粹成了枯燥乏味的教育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几年下来,什么棱角都会被磨平,最后一点个性色彩都会消失殆尽。我们由此说起过去的中学,朱自清、钱穆、夏丏尊等许多第一流的学者都有过长期在中学教书的生涯,开明书店那些编出了一流的教科书、教辅以及学生课外读物的编辑们几乎都有教书育人的实践,不禁感叹那个年代的学生有福。

《老照片》第三十辑刊出过一组回忆北京师大附中的文章,让人对过去的中学神往不已。其实不仅是北师大附中,而且天津南开中学、江苏扬州中学、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等等,都足以勾起一个个美丽得令人心伤的记忆。就说不太为人所知的春晖中学吧。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曾一度聚集了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朱自清、匡互生……这些在各自领域成就非凡的人物。老实说,衡量一所学校尤其是大学、中学好不好,主要不是看它的占地面积、高楼大厦,也不是先进仪器之类,而是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凝聚最优秀的老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开启他们的心智,激发他们求知、求真和创造的欲望。与这些关乎到教育本身目的的指标相比,那些只能让平庸之辈、趋附之徒用来自豪、自夸甚至作为晋身之阶的硬件都将失去重量。

遥想李健吾、何兆武们在北师大附中就读的当年,校园里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生气和活力来自一种与近代以来人类主流文明相接轨的开放的教育理念,来自校长、老师对教育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他们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更来自学生学习、实践、创造的自由与欢乐。石评梅在那里教过书,她的早逝曾让数百名受过她关怀的学生痛哭失声。李健吾在那里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郑天挺、黄仁宇、钱学森、于光远、张岱年、于浩成、蓝英年……都从那里走出。

散木的《感念师大附中》在记述他父亲青少年时代在这所学校留下的生命轨迹时,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无比丰富的课余生活。沐浴着五四的余晖,他们自行组织自治会、校友会、文学社团、剧社,创办会刊、新闻刊物、文学刊物,校园里到处是壁报和文艺园地;他们聆听过鲁迅、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演讲……这一切让后世的人们恐怕都只有羡慕的分。值得一提的是,《校友会会刊》因为发表纪念马克思的文章,当局要抓人,校长林砺儒毅然站出来顶住,说此事不能由学生负责,“是我们教师没有仔细审稿,我们要做检查”。仅凭此举,历史就将记住一个中学校长的伟岸形象。

即使王学泰到师大附中上初中时已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但流风余韵仍在。“思想改造”、“批胡风”虽已揭幕,并未蔓延到中学校园。他在《师大附中生活点滴》中回想起那些老师们的教学依然充满温暖和骄傲——“讲课能让学生如醉如痴”:比听梅兰芳的戏都过瘾的语文老师时雁行,翻译过“范氏大代数”的数学老师韩满庐,得过北京“三铁冠军”的体育老师张汝汉,精通古典诗词的自然地理老师也是他初一的班主任王树声……这样的中学又如何让人忘得了呢。难怪他不无深情地说,后来自己之所以走上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的道路,周围老师同学的影响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正是求知欲最旺盛、记忆力最好、想像力最丰富,对一切都充满幻想的时期。许多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之所以会常常心存感念,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理想是从那里起步的,他们的知识基础是在那里奠定的,他们的精神气质是在那里形成的,最初的社会活动训练是在那里进行的。像北师大附中、南开中学、扬州中学那样历史悠久的名校,创办人的办学理念、长期积累起来的校园文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及整个学习的风气,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取代的精神坐标。人生有幸在那样的学校里求学、生活过,那是终生都不能忘记的幸福。

1929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的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深情地说:“二十年代,我在师大附中读书,受到了深切的教育,奠定了我一生治学的基础。”他永远都忘不了林砺儒校长1924年对全校学生的一次演讲,其中讲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大律令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人人都看作目的,不要看作手段,认为这是康德的大发现。他在七十多年后表示:“当时我听了非常感动,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同年毕业的科学家钱学森说:“我对师大附中很有感情。在附中六年所受的教育,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我在理工部学习,正课和选修课有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非欧几何(高一时几何老师是傅仲孙先生)。物理学用美国当时的大学一年级课本。还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有些课用英文讲,到了高二要学第二外语,设有德语、法语。伦理学课是由校长林砺儒先生教。我今天说了,恐怕诸位还不相信,我高中毕业时,理科课程已经学到我们现在大学的二年级了。”

当过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九思先生曾说过,自己从中学到大学,都是在文、理、工综合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亲身体验到这种教育的好处,所以立志把华中工学院办成综合性大学。其中特别是扬州中学给他的影响最为深刻:

我很幸运,青少年时上的中学是当时很好的一所中学——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当时的社会舆论是“北有南开,南有扬中”。我在扬州中学接受了六年教育。这所学校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文理并重。当时扬州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和其他学校一样,在考大学时考虑到将来的“饭碗”问题,报考工科的比较多,但学校并没有因此重理轻文。学校对语文(那时叫国文)和英语当然重视,对中国历史和中外地理也同样重视。课程内容很充实,因为史地教育实质上是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也很丰富,如普通英语课程外,还开了“英语修辞学”。这本是大学英语系的课。又如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在一般的中学是一门课,我们中学分别开了三门课,内容就充实多了。另外,高中数理化用英文版教材;建了当时很有气派的实验楼,还有一台很小的教学用X光机,可以表演给学生看;舍得花钱买书,图书馆馆藏图书比较丰富等等,都是当时中学少有的。那时我们学那么多课程,由于教师教得好,学生的程度也不错,负担并不感到重,还读了很多课外书,照样参加体育活动。由于教学质量高,我们学校高中毕业生只要考大学,没有考不取的,而且考的都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竞争激烈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只报考南开大学一所学校,对其他私立大学都看不上(教会大学因收费高,一般不去报考)。我中学时代母校的办学模式,给了我终身难忘的印象,成了我思想深处办学的一个重要榜样。

扬州中学当时是全国有名的好学校。好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就是教师水平高,教书教得好。那时校长叫周厚枢,留学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了硕士学位。他最大的功劳就在于聘请了一批好教师,不仅从本地聘,而且从江南聘,因为江南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比扬州所在的江北发达。不仅主课教师要聘好的,而且音、体、美各科教师也要聘好的。如音乐老师李崇祜,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教育家李更生的女儿。美术老师是从上海附近请来的,叫吴人文,颇有造诣。现在扬州中学大礼堂上方的浮雕就是他的作品。体育老师在扬州聘请不到好的,也到外地聘请。当时初中、高中的体育教师都是外地的。教师对于办学之重要意义,我青少年时代就有切身体验。

在许多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记忆中,不仅人们熟知的那些百年名校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就是许多散落在全国各个角落的那些普通中学,无论是私立的、国立的中学还是教会中学,有名的或默默无闻的,都一样富有特色和个性,一样卓有成效,培养出了许多杰出人才。地理学家、冰川学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先生,回忆自己上中学时,遇到一个优秀的地理老师,对地理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后来毅然选择了地理专业。被誉为“中国律师界良心”的张思之先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在四川读的初中、高中都是国立的流亡中学,那里的课堂、老师的举止笑貌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后来从事律师职业,却终生对宋词、元曲有着浓厚的兴趣,时时从中领悟汉语的美妙、感受生命的悲欢。这一切首先来自中学教育给他的熏陶。中美关系史学者资中筠女士说起她早年在天津耀华中学接受的教育,充满了感激之情,认为自己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确实,一所好的学校,无论中学还是大学,都应该是能让每一个从那里走出去的学生,在漫长的生命途中时时驻足回望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精神归属感的。中学时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生命之花含苞待放的时段,一所好的中学给学生提供的除了知识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提供一种求知的方法、路径。因为中学教育是一种精神的训练,是打开学生认知世界、观察社会的窗户,或者说是提供他们一个眺望世界的平台,是启迪他们心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那盏灯,是对他们创造的鼓励和激发。过去的中学,不光是那些名校,就是大多数普普通通的学校也在相当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在那里,学校教育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率不是衡量一所学校的唯一指标,教育本身有着比考试更高的价值,教育的过程要远重于结果,尽管考试成绩作为检验方式无法回避。1936年科学家竺可桢初任浙江大学校长时,投考浙大的考生来自全国各地,成绩出来,他在9月4日的日记中说,“苏省上海中学占百分之六十,而南通中学、扬州中学均不恶。苏州中学报考之人占第一位,计九十一人,较杭高之八十二人尚多。但所取则仅二十三人。南开中学并不见佳。北方以北师大附中为佳”。但是,在那个不是“一刀切”的时代,考试不是独一无二的,一次考试“并不见佳”,并不影响南开中学的声望,没有人会因此而否定私立南开中学是一所好中学。曾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的历史学家何炳棣在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如此分析:“如专就狭义数理教学而言,南开中学的水准只是合理的高,但要略逊于北平师大附中和扬州中学等校的,因为它政策上没有像后者特别注重督促学生演算习题,专门准备应考一流大学那种特殊‘节目’。”“事实上,二十年代江浙若干省立中学的数理化教学都比南开严格。……总的来说,南开的语文、史地、数理化课程水平是很不错的,学校的传统是注重学生全面的活动与发展,不专死‘K’数学和理化。”

过去的中学之所以值得我们追想、神往,最根本的就是它们常常是超越功利的,没有把功利的目标凌驾在一切之上,陷入功利化的泥潭中,显示出精神上的猥琐和平庸。

对教育有很多独到见解的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说得明白一点,包括北师大附中、南开中学以及过去许多成功的中学,它们之所以成功,无非就是最大限度地实施了人的教育,不是以培养考试能手、习题高手作为首要的教育目标,而是以培养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为目的。

抗战前后的重庆南开中学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无法替代的活的先例。曾在沙坪坝求学的莘莘学子如今都已白发苍苍。张伯苓校长、许多任课老师、同窗学友的音容笑貌,那些一辈子都忘不掉的课堂,那些热烈的课外生活,沙坪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生动的细节几乎都已化入他们的血液,融汇为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养分。他们的回忆在相当程度上复活了一个时代。那是一个已飘逝的传统,但在他们的生命深处却留下了永远也抹不去的印记。刘鹤守先生就是他们中的一人。在南开中学百年校庆的时候,他编了一本《沙坪岁月》,收入了两百位校友的回忆文章或片段,受到广泛的好评。

南开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1945年,即抗战胜利的那个秋天,南开举行作文比赛,题目是“论述南开精神”。一位高一学生突然想到南开精神就是五四精神,“允公”就是“民主”,“允能”就是“科学”,“日新月异”就是破旧立新。他“越想越激动,字迹潦草,墨迹斑斑,卷面肮脏”,结果竟获得了第二名。一丝不苟的喻传鉴主任亲自找他谈话,“你知道你写得这样乱为什么还得第二名吗?”“就因为你论述南开精神有独到之处……可见你肯于思索,有头脑……现在的中国就是需要民主、需要科学啊!”这不仅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也是无时不在实行公民教育啊!

作为人的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教育的特点就是开放、多元、兼容,允许自由讨论。例如,学校里并排张贴着《中央日报》与《新华日报》,学生都可以对照着看。高年级学生经常对各种思想观点开展讨论,“而老师绝大多数并不搞政治化的说教”。1943年1月,这些少年学子曾就真理标准展开过一场无拘束的讨论。在每次的周会上,学校经常会邀请持各种不同观点的社会名流来演讲,周恩来、冯玉祥、马寅初、孔祥熙、何应钦、陈立夫、孙科、翁文灏、王芸生、王云五、胡政之、老舍、曹禺以及访华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等都在其中。“在那个讲台上,你能获得不少虽然零碎但却是课堂上没有的知识。你也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

时事辩论赛也是南开的家常便饭。“战争促进抑毁灭文化?”“世界持久和平能否实现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谁胜?”……让一位女生永生难忘的是,高二那年她参加全校男女生两部举办的一次辩论赛。题目本来是一件生活琐事,张伯苓校长散步时偶然看见海报,说没出息,什么时候了,净辩论这些小事。当夜题目就改成了“美国是否应该参战?”其时离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参战已不远。无论他们的翅膀多么稚嫩,他们的思考多么肤浅,但他们在校园里获得的这些训练,对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世界眼光,终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结社、演出、办壁报,这一切都是自发的,是他们兴趣、才华、理想的萌动,活跃了同学们青春的生命,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表达,学会独立思考。校园广场上到处张贴着他们自办的壁报,内容五花八门,既有探讨人生,也有关怀国事的,《健报》、《公能报》、《曦报》、《晨钟报》、《野猿报》以及以“民间报纸”(区别于班报、校报)自许的《翔翎报》等竞相争妍。他们甚至通过各种渠道亲自登门采访邵力子等政要。经济学家茅于轼读高三时,也曾和几个同学一起办过一个名为《旁观者》的英文墙报。

作为一所著名的私立中学,南开学子中有不少国民党政要的子弟,但他们在校园里未受到任何特殊待遇,他们也从不拿自己的家庭背景在同学之间逞威风。他们一样的穿校服、一样的吃食堂。这也是学校的规定。唯一特殊的是在办壁报时,高一学生王次五曾利用特殊身份直接采访他父亲王世杰(当时的外交部长),写出了像模像样的独家专访。经济学家茅于轼曾在南开就读。在他的记忆中,“一些大官的子女当时我们也并不知道,到了毕业以后才慢慢听别人说起。学校从不趋炎附势,校园里绝对没有任何特权的气氛”。

操场上更是南开学子们自由驰骋的场地。每天下午三点半,所有学生都要走出课堂,融入火热的课外活动中(主要是体育活动)。如果学生偷偷躲在教室里做功课被发现的话,要立刻记大过一次。对体育的重视已成为南开的特色之一。

当然南开对美育和锻炼动手能力的技艺活动也一样重视。音乐教室里,音乐教师阮北英几乎是不分昼夜地教每个班、每个组,从中国民歌、抗战歌曲直到西洋古典乐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几个六十岁的学生在八十多岁的阮老师面前流着热泪唱起老师从前教的歌时,已经几十年没有听过这些歌的老师激动得哭了。

在学业的传授上,南开的老师更有独到之处。不拘泥于本本,没有成见,教学内容往往没有现成的框架、整齐划一的答案。一位同学的作文开头第一句写道:“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国文老师陶光在“的”字后面加了个逗号,变成了“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这样的作文课堂讲评是能让学生终生获益的。首席语文教师孟志荪是主编之一,在南开中学自编的国文课本中,他所选编的教材蒋介石所喜欢的王阳明的作品一篇也未能入选,曾国藩家书也只选了一篇。顺便说一句,蒋介石几次来看望张伯苓,也“未闻校方出来组织三呼万岁之类的举动”。在权势面前不卑不亢,保持学府尊严,这些都显示了老南开中学傲然独立的精神气质。

据说,重庆南开校友中有近百分之四十的人从事与化学有关的事业,就是因为受了化学老师郑新亭的启迪。郑新亭常对学生说:“科学领域内现在仍不为人知的东西很多很多,任何一个问题都够你研究一辈子的!”他的课更是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而且与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学生又怎么忘得了他讲醋酸铅具有甜味的性质时所举的例子呢:“在家乡小孩摘吃没有熟而酸涩的梅、杏时,往往偷来母亲、姐姐的铅粉抹在梅、杏上,梅、杏就由酸变甜了。”

老南开在莘莘学子的心田中种下的绝非只是知识的种子,而且植入了最朴素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从本质上看,南开的教育就是培养、鼓励、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因为比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要重要的是,学校和老师总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从而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有幸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熏陶过、历练过,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会迷失自己。这是什么样的专业化教育都无法比拟的。经济学家吴敬链说:“我虽然只在南开念过两年书,但南开给予我的基本训练方面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除语文、数学等功课外,从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公民’课上关于如何开会、如何选举、如何表决的训练……都使我终身受用不尽。总之,就我的亲身感受而言,南开教育之所谓的‘高贵’,指的并不是生活上的奢侈和安逸,也不是目中无人和颐指气使,而是对于德、智、体、美四育并进的高素质要求。”

在那里,考试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绝对标准,课业授受也不是衡量一个老师的唯一标准,人本身始终是目的、尺度、根本,其他的一切都是从属的、次要的。遥想当年,重庆南开中学的物理老师魏荣爵教学水平之高、教学态度之严谨都是有口皆碑的,绝不是不负责任胡乱评分的人。1941年毕业的谢邦敏富有文学才华,但数、理、化成绩不佳。他在毕业考时物理交了白卷,即兴在卷上填了一首词。魏荣爵评卷时也在卷上赋诗一首:“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使这位学子顺利毕业,并考入西南联大法律专业,后来登上了北大讲坛。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校真的足以让后人开眼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前言讲座心得】相关文章:

材料工程前言心得05-14

前言前言04-08

前言前言范文05-17

职业生涯规划前言职业规划书前言06-11

文集前言05-01

书法前言05-05

家谱前言05-30

前言06-02

前言写什么05-24

展会前言范文05-18

上一篇:设备设施报废管理下一篇:以传统优秀文化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