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

2024-05-05

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共9篇)

篇1: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的民生问题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伴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在这样的形势下,改善民生已逐步成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只有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不断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和谐社会民生问题日常生活改善

所谓民生问题, 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民生问题是这个时期面临的一大问题。抓住民生问题, 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民生问题解决得愈好, 经济社会就愈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会如期实现。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 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3.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4.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积极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目前大家较为关心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住房问题

提起住房,就会想起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个社会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即有家可居,有业可乐。而住房问题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之一。诚然,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如果说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居,是有点奢望。但是最起码也应该保证普通百姓、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能住得起房吧?目前虚高的房价,恰恰是因为没有遵从市场经济的结果。虚高房价的背后,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超高利润。房价居高不下,恰恰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强调政绩所致。如果每一级政府和领导,能有杜甫那样的胸怀,人民何愁无家可居?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什么文化人士,必须记住的是“安居”是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二、就业问题

我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人都有稳定的工作,人人都有稳定的收入,谁还会干偷鸡摸狗的事呢?这话虽然不全面,却非常的有道理。百姓能有业可操、有业可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根本。目前所存在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民工问题、农村孩子的留守问题等,都突出的说明了有业可乐的重要性。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完善和执行《劳动法》,是“有业可乐”的关键。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企业对打工者的工资克扣问题。由于打工者的流动性,很多企业对临时性质的打工者普遍采用延发工资的办法,致使打工者最终要被克扣少则一月、多则数月的工资。

三、医疗体制

人吃五谷杂粮,就难免身体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从药品的监管,到药品的价格,再到医疗机制,我们始终没有走向正规。而后果就是让老百姓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实事也说明政府的监管是不到位的,医疗体制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如何完善政府对药品的监管,如何让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如何完善医疗体制,是改善这个问题的关键。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希望老百姓在未来的一天,不再为看病发愁。

四、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事关国家前途与未来的大问题,是事关国家长期发展的根本。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有个传统:学生所学,首要在学做人,其次才是学知识;老师所授,首要在于教做人,然后才是传知识。现在教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重视学知识,而忽视了学做人。这也是社会不文明的根本原因之一。做人的根本是从遵守规则做起,是自觉的遵守社会的公德和公则,是遵守国家的法律。可面对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自觉遵守社会公则呢?而大学现在存在的资源浪费更是突出。试问:这样的教育机制如何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呢?

五、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软肋。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荣获了诺贝尔奖,也不在于是否荣获了奥斯卡奖;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是人民的道德素质水平,是人民的文明程度。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就会带动人民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进步的动力。

六、食品安全

国家固然有监管的责任,政府的确也有整治的义务,但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多是因为我们中的所谓“人民”造成的。从这个意义说,我觉得悲哀,觉得是一种耻辱。为了绳头小利,而相互残害着。对食品安全的的治理如果仅仅靠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是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的,全民必须有不挣黑心钱、不挣丧良心钱的素质。往往那些施害者,同时又是另一种食品的受害者,我们的食品安全就是这样一个耻辱的恶性循环。我们在责怪这个社会的时候,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

七、贫富分化

富者穷奢极欲,穷者苦于生存。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分配不公,是因为富者的剥削,是因为富者的不道德资本,是因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因为穷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护,是因为垄断行业的强取豪夺。贫富分化现象如此之严重,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国家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调整分配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根本。

我们国家正在不断在以上方面做着探索性的改变,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这些问题会被很快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一个口号,他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和谐社会很快就会到来!

篇2: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

(湖北省云梦县委政研室)

近年来,云梦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全力实施“四大工程”,在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云梦方面取得了一些实效。

一、大力实施“富民工程”。

“天下和静在于民乐,天下民乐在于富庶”。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努力寻求新途径,不断开辟新领域,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近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2006年达到了3955元。

2、大力实施科技兴农促增收。从狠抓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入手,不断提高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着力优化品种结构。先后推广了早引1号、鄂棉1

5、中豆8号、台湾樱桃蕃茄、马来西亚南瓜、金美人西瓜等一批优良品种,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着力优化种养模式。先后推广和发展了鱼—禽(畜)—果(粮)、鱼—藕(莲)、麦—瓜—稻、麦—玉米—豆等立体和高效种养模式。如我县城关镇的伍姓村、前湖村大力推广花(包)菜+夏季蔬菜种植模式,农民亩平纯收入超过6000元。着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在全县范围大力推广保温种植技术、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等,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如隔蒲潭镇刘胡船村的大棚菜种植,有的农户亩平年纯收入达到10000多元。

二、大力实施“惠民工程”。

“为政在于为民,为民在于惠民”。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惠民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来解决民生问题。我们坚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切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三、大力实施“利民工程”。

“为政之本,在于利民”。围绕群众所盼、所急选准实事项目,从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项目入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近三年累计实事项目投入达5亿多元,实施了乡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等系列利民工程。

2、大力加强“户户通”有线电视工程建设。为了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我县在农村实施以“村村通光纤,户户通有线电视”为核心的“民心”工程。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5000多万元,工程技术人员走村串户,夜以继日抓紧施工,将有线电缆由光节点向乡村、农户延伸,发展农村有线电视8万多户,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覆盖全县所有自然村湾的有线电视网络。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极大地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如今,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就可以收看到36套清晰的电视节目。广大农民群众在享受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深切地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云梦县被国家广电局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

3、大力开展“清洁家园”工程建设。我们以实施“清洁家园”工程为突破口,利用我县被国家列为“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建设县”的机遇,积极开展了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即建沼气池和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配套技术。在4个乡镇8个村的1500余户农民家中实施“一池三改”建设任务,项目入户率、资金到位率和“一池三改”成功率达到100%,实现户年增收节资千元,实现项目自然村“三无”(即雨天无污水横溢、晴天无臭气熏天、日常无“四害”为害),实现农家庭院明净、美化、清洁、卫生。在开展“清洁家园”活动的同时,还与基本农田建设结合起来,建成高产高效农田10多万亩,兴修了一批水利设施,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6.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31.8万亩,分别占全县农田总面积的97%和85%。

四、大力实施“安民工程”。

“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疾苦”。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动员全社会力量,千方百计做好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范文网】

篇3:关注民生新闻构建和谐社会

老百姓关心最多的无非是身边的事, 是惠及自身利益的事, 这就是基本的民生发展, 而电视台要制作和报道好的民生新闻, 就需要抓住民生新闻关注“民生、民情、民意”, 报道百姓“身边事、稀罕事、麻烦事、关心事”的主要特点, 通过记者对新闻现场进行调查和跟踪报道, 并深入体验等多种多样的方法采编新闻题材, 制作优秀的民生新闻节目, 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关注电视台新闻。民生新闻作为中国传统民生精神与社会新闻结合的产物, 通过民生视野、民生态度、民生情怀, 不仅反映“民计”, 而且在宣传“国计”, 对推动社会改良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区县电视台这种“小台”, 把民生新闻做好, 对促进基层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区县电视台更要想百姓之所想, 解百姓之所忧。区县“小台”接触的是最基层的群众。基层稳定、和谐, 是社会大的和谐稳定的基础。区县电视台要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用民生新闻的镜头展现出广大基层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播报、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 比如说生活中离不开的柴米油盐、水电消费问题, 和百姓息息相关的就业医疗、住房安置问题, 还有教育、交通、治安等等社会百态。通过这些评论报道反映出普通老百姓的情感要求, 尽最大努力为解决百姓的疑难麻烦做贡献。

区县电视台要慎重把握监督性报道。在处理群众反映的一些监督性、甚至曝光性的事件时, 应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既要敢于为群众仗义执言, 又要切实做到替政府帮忙而不添乱。例如, 接到群众反映某职能部门因执行政策不到位而损害群众利益, 或黑心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矛盾焦点问题, 区县电视台应认真对待, 慎之又慎。因为电视台既不是执法机关, 也不是信访办, 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增强法律意识和大局意识, 而且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 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或与有关部门沟通, 努力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区县电视台要把民生新闻办出特色, 深深吸引一批固定收视群体, 为基层打好和谐稳定的根基贡献力量。从内容上, 要成为当地群众了解政策的窗口, 传递致富信息的平台。并且, 区县电视台要注重新闻内容的深度和影响力, 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就事论事的浅层意义上, 也不是单纯的搞笑娱乐老百姓。民生新闻应该注重舆论导向和情趣雅俗, 切实联系大众的日常生活, 关注老百姓的精神物质生活状态, 为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提供重要的健康引导。

民生新闻的民本取向不单体现在题材内容上, 还要注意表现形式。区县电视台可以改变之前单向的“我播你看”的传播方式, 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群众, 通过平等对话的形式来淡化传统新闻灌输的生硬表现, 让观众通过互动的双向交流, 参与到节目中来, 从单纯的观看者变成新闻人物, 让他们可以对新闻事件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成为新闻的主人公。

需要指出的是, 要避免为了收视率把民生新闻过度娱乐化。过度娱乐化是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一大问题, 如果放任其发展, 就会影响民生新闻, 使民生新闻离中心发展思想越走走远。

“民生”不应该等同于“水管破裂、小区停电、街头闹剧”, 也不应仅限于“休闲娱乐、上学就医、物价浮动”, 而是应该从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 转向更多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和走向的新闻上来, 从民生的角度去解读国家的政策将对百姓的影响。在做好重大政策和决策的宣传、解释政策和决策出台的背景和依据、做好“大民生”的前提下, 还要注重涉及民生的释疑和服务性的深度报道, 注重信息的主流取向、情感的深层抚慰和意义的理性启发来全面实现民本理念, 这样的“民生新闻”才会有影响力, 才能做大、做强, 最终发挥出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张秋漪, 《浅谈民生新闻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0年第02期

篇4: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

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1.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和影响: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2007年以来,猪肉、方便面、住房、成品油等关系民生系列的物价全面提高,既与生产成本提高有关,也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同时,价格的上涨给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

2.国家的宏观调控:民生问题涉及人民的衣食住行,当前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从经济学角度看,国家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来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3.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民生的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是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公平正义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从经济学角度看,需要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要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公平;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扩大就业,关注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要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从哲学角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内部各种矛盾日益显现,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不协调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论观点。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这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这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这体现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抓主要矛盾: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观点。

5.认识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展开和深化,是我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

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关注民生,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体现了我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从政治学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宗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国的国家性质的内在要求,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2.党的政治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篇5:解决农村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党和国家在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全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各个方面都得以改善与发展,但是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问题依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绊脚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农村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流失不断加剧;农民增收缓慢,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依然在扩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明显反差,城乡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的政治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农民无法实现当家作主,官僚风气浑浊,大搞形式,盲目攀比,强迫命令,包办代替,伤财劳民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民文化素质有限,未能掌握科学合理的务农技术与方法,限制了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加之,农村文化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性障碍;另外,农民的“吃穿难、卖农产品难、上学难、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社会保障难”等一系列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针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更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并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农村问题得到了初步的妥善处理。

针对农村土地资源流失的问题,党和国家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并不断扩大农用地流转面积;在确保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党和国家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农业,用现代化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量,同时完善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从而解决农民的增收缓慢问题,缓解城乡之间的问题;为了维护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当家作主,党十七大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切实行使国家权利;为了使农民群众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掌握国家权利和基层民主制度的条件下,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和国家不断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培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的素质,党和国家着力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等等。

解决农村问题的长期方案已经得以有效的实行,为何农民群众依然怨声载道?那是因为农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还有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农民的购买力有所提升,却没有消费环境;农业的农产量有所增加,却没有销售市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来了,却没有使广大农民群众受益;农村儿童适龄上学,却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农村水源可谓充足,农民却喝不上干净的水„„党和国家在解决农村的长期发展问题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短期内的农村发展问题,不能只顾长远规划而忽视了当前的基础建设,要把农民当前的利益与长远的利益相结合。

篇6: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

一、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单位

制的社会结构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但社会管理体制并没有很好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更新管理理念,努力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社会管理经验、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分别明确了党委领导核心的地位、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社会组织协同和公民广泛参与的作用。可以预计,随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的不断完善,政府管理与社会调节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体制必将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要在各种社会组织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同时要支持和保证各种社会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能。只有坚持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才能有效地协调各方,保证基层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只有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又积极支持和保障城乡居民自治组织和各种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才能更好地推进城乡基层的社会工作。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要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地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从而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社会的支持,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确保党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亿万农民直接行使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农村中各种利益纷争也不断出现,成为影响农村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在发挥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的同时,注意通过民主议事、民主恳谈等形式,做好村民之间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等工作,使村民委员会成为保障村民安居乐业的重要组织形式。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社区也迅速发展。一些城市在全面发展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和社区互助等社区工作中,探索建立了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的网络化的社会管理机制,把为民服务的工作渗透到社区各个领域。要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更好地发挥城市社区服务群众、排忧解难的作用,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使社区成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纽带,成为确保一方平安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目前,我国民间组织主要分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大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民间组织发展迅速,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据民政部门统计,截止2004年底,我国共有各种社会团体14.9万多家,基金会900多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3.2万多家。这些民间组织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积极作用。但我国社会团体的发育还很不健全,相关法规还不完善,管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要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通过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充分发挥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出现了新的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必须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密切党同各阶层群众的联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体,保持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发挥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之后,承担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维护社会公正。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当前,一是要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重要的政

策导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分配比较合理的社会,否则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加大政府调节再分配政策的力度,合理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调节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努力遏制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扩大。二是要从制度上保障竞争机会的平等。现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机会的平等特别是竞争起点的平等。因此,要逐步消除户籍、教育、就业、身份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以改革的办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建设,努力完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制度,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困难群体的利益。

制定政策要反映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千方百计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高度重视和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特别是要关心经济社会地位下降明显的困难群体,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生产得到发展。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取消农业税、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力度等。要继续采取有效扶贫帮困的社会政策,确保作为我们党最广泛最可靠执政基础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同时,要认真解决改善就业环境和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

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建立规范的对话和协商机制,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具体化,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要加强与各种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交流,增强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能力,切实了解民情民意。

篇7: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富裕民生、突出改善民生、奋力发展民生、切实保障民生、全力服务民生。

一、突破经济发展,着力富裕民生

富裕民生,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改善民生必须率先富裕民生,核心是要产业富民。一是以生猪产业为重点,突破发展农村经济。坚定不移地实施“135”(人均1000斤粮、3亩药、5头畜)富民工程,坚持大户带动,小区发展,生猪产业重点抓好“镇坪模式”标准化养殖推广,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玄参和黄莲gap规范化种植,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二是以抓大项目为重点,突破发展支柱工业。以树立绿色品牌为重点,突破发展食品工业。加快“美哇佳”、“津元春”公司技改升级,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新机制,加强商品猪、蔬菜、绿色饮品、绿色林副产品开发和加工,构建绿色食品开发体系,促进食品加工优化升级。以扩大招商引资为重点,突破发展水电工业。引进优质资本,推进南江河梯级开发,重点突破南江河干流开发,继续抓好支流建设,加快形成南江水电经济带;以加快新药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医药工业。支持县制药厂在植化提取、化学合成生产线的基础上,建成固体制剂终端产品、中间体辅助产品生产线,深度开发国家一类新药八宝素等新药产品,打造镇坪医药品牌。以资源开放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矿产工业。坚持开放与开发并重,开发与环保并重,开发与安全并重,发展矿产工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有序地搞好石煤、板石、矾等矿产开发。三是以旅游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景区,构建旅游环线,打造旅游品牌,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引进优质资本建设“农家山庄”、“农庄宾馆”,大力发展“农家乐”,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强与周边县区合作,组建专业旅游公司,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扩张旅游经济。

二、完善基础设施,突出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所在,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大力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沼气、土地复垦、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和天然林管护等惠民项目建设步伐。扩大移动通讯、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网络宽带通村率,提高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出境公路等级,巩固通乡油路成果,继续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加强电网建设,建成110kv输变电工程,提高用电质量。二是突出特色,打造精美县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三个两万人”的人居规划,加快县城亮化、美化、绿化、净化、畅通、安居、休闲等十大类项目建设,完善市政设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着力建设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街净路畅、灯火辉煌,亭娇阁秀、廊美楼俊,绿树掩映、丹桂飘香的山水园林县城。三是突出绿色生态,加强集镇、新村建设。加快推进集镇的美化、亮化、净化建设,完善集镇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提高集镇管理水平,增强人口吸纳力、产业聚集力,推动农村人口向集镇转移,建设人口相对集中、功能相对完备的生态集镇。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扶贫开发为载体,以“三建三改三化”(改厨、改圈厕、改院场,建房、建园、建沼气,室内亮化、庭院净化、家园美化)为重点,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西北最秀丽的山村,让人与自然在空间上和谐共处。

三、提高全民素质,奋力发展民生

发展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一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实现少有所学。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改善教育基础条件,争取实施寄宿制学校改造项目,推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加强高中教育,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二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病有所医。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县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继续实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参合率,扩大受益面。加快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实施计生创优工程,提高人口素质。全面贯彻计划生育基

本国策,开展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认真落实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积极倡导新型生育文化,切实转变群众生育观念,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供计生优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争创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四是实施科技兴县工程,实现技有所长。突出加强以良种繁育和良法探索为主的农业科研,促进农村产业提档升级。支持骨干企业围绕产品开发,加强技术攻关,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全面加强科普工作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着力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五是加强文化建设,实现闲有所乐。加快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全县形成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性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四、健全社保体系,切实保障民生

保障民生,是发展的保证,发展民生必须在人民生产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进行。保障民生重点在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要求,增加就业收入,提供安定有序的生活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快推进社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活,抓好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城乡低保,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二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全民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建立就业救援制度,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三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以平安创建为龙头,强化安全生产,狠抓“三排查、三落实”,大力开展“三无”创建活动,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公众安全感满意率。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五、加强党的建设,全力服务民生

篇8:民生新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民生新闻简单地说, 就是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 可能概括为“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在我国, 通常把2002年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作为民生新闻的开端, 时至今日, 民生新闻栏目已经成为全国各个地方电视台竞相开办的节目, 如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时间》、浙江电视台6频道的《1818黄金眼》、杭州电视台《阿六头说新闻》、湖州电视台的《阿奇讲故事》、德清电视台的《百姓连线》等栏目, 在当地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并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尤其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民生新闻以其独特的优势, 发挥着起来越重要的舆论监督、反映舆情的作用, 可以说, 民生新闻是和谐社会的调节器。

二、民生新闻是媒体践行“三贴近”原则的具体体现

党中央多次强调新闻工作应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 而“民生新闻”以其鲜明的“接近性”特点, 成为践行“三贴近”原则的有效途径。民生新闻以与本地区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 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 关注的是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同时民生新闻显著的特点就是用老百姓的视角看问题, 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言百姓之所言, 帮助百姓排忧解难, 真正“锁”住了普通百姓的心。以作者所工作的洮南电视台为例, 在没有开设民生新闻之前, 台里每天接到的新闻热线电话平均2个左右, 而从2010年洮南电视台开设了《百姓身边事》以后, 每天的热线电话都在15个以上, 2011年更是上升到20多个,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民生新闻已成为百姓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随着民生新闻《百姓身边事》的开播, 洮南电视台的收视率大大提高, 媒体的公信力也大大提升, 有困难找《百姓身边事》已成为当地百姓的口头禅。据统计, 2010年《百姓身边事》播出的民生新闻达960条, 帮助百姓解忧的新闻达760条。由于《百姓身边事》在百姓心目中的公信力较高, 因而这个节目的收视率也大大提升。

三、民生新闻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 当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 往往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而我国目前正好处在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一大特征就是利益分化加剧。一项政策或一项改革, 在让某些群体受惠的同时, 也可能使另外一些群体利益受损, 这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包干责任制等“双赢改革”有很大区别。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不可避免地引发一些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改革还使民生问题严竣地摆在民众面前, 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许多民生问题从过去依赖国家转变到个体的合理负担, 使人产生惶惑不安甚至痛苦的情绪。因此在这一时期, 民众的诉求就会特别多, 通过传媒来倾诉表达这种诉求的愿望也就会特别强烈。在这一社会背景下, 民生新闻就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沟通舆情、反映民生、化解矛盾、为百姓排忧解难的任务。同时民生新闻也为普通百姓和政府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对话平台, 这是以前的传统新闻所不能想象的。

四、民生新闻是传统媒体与大众传媒竞争的利器

随着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生活条件和传播手段的深刻变化, 使得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 对传统文化生产传播方式的影响十分巨大, 特别是互联网、3G手机、各类无线移动终端等新兴传播渠道的迅速升起, 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舆论和传播,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观念, 它们已经成为发展势头特别强劲的大众传媒。而广播、电视、报纸等一些传统媒体如何与这些新兴的大众传媒竞争, 民生新闻无疑成为传统媒体竞争的利器。比如2010年12月25号发生在浙江省温州乐清市蒲岐镇寨桥村的一起工程车压死行人的普通交通事故, 但由死于者曾是一名上访专业户, 因此当地村民通过在网络论坛上发出了“蒲岐一苦难的为民办事的好村主任今早被杀”、“乐清寨桥千古奇冤”等为题的帖子, 很快这起交通事故成为全国关注焦点, 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由于网络的传播演变成为一起“人为的、蓄意谋害的交通事故”。然而随着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迅速跟进, 一个个疑团通过传统媒体的采访得到一一化解, 真相得以披露, 从而成功化解了一场大规模的上访事件。网络等新技术在带给人们快捷资讯的同时, 也带来不辨真伪的信息。因此作为传统媒体, 要发挥民生新闻这一利器, 用民生的眼光关注百姓身边发生的每一个热点事件, 并及时跟进, 以应对高科技手段带来的强有力的挑战。

五、民生新闻要关注“小民生”, 更要关注“大民生”

所谓的“小民生”, 就是将关注的着力点放在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寻常生活中, 通过关注百姓寻常生活中的“小民生”, 从而关注国家的“大民生”。“大民生”就是介入公共事物, 从民生的角度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宏观政策进行解读和诠释, 比如金融、房地产、个人所得税、医改、养老、食品安全等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领域的政策调整或新规。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逐渐由私人物品的匮乏转到公共物品的匮乏, 公共领域内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而关系到公民切身利益的诸多公共事务更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普遍的关注, 比如政府决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等, 因此可以说, 公共新闻是真正关注、理解沟通各个阶层民众的需求, 是对民生新闻民本理念的拓展, 引导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 提供交流平台, 防止民生新闻陷入家长里短“小民生”泥潭。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说, 公共新闻不仅促使公众在媒体的引导下、在平等的讨论参与中、建立和加强社会普遍的公共道德, 更重要的是通过普通百姓对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参与, 能促使政治行政体制运行公开化, 加快民主进程,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民生新闻已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因此, 媒体记者要自觉担负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责任, 要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 倾听群众的呼声, 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理顺群众的不满情绪, 充分发挥民生新闻报道“调节器”的作用,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摘要:“物价”、“拆迁”、“房价”、“食品安全”“生产事故”等可以说是近两年在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而这些词汇的背后就是一个关于民生的大话题。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各地的强行拆迁、持续走高的房价、不断被曝光的食品安全等这些敏感话题, 媒体处理不慎就会变成社会的一些不稳定因素, 因此关注“民生”这个大话题不仅是媒体的职责, 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篇9: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热点材料]

材料一2011年2月2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温家宝说,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我们特别强调民生,把它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材料二2011年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会上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2010年,全国政协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调研视察和协商议政,积极帮助党和政府排忧解难。贾庆林表示,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

材料三2011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指出,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轉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知识链接]

一、民生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均衡。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三、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

1、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公平正义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能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促进公平,彰显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改善民生是根本,社会和谐是保障。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4、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5、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四、我国应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从国家的角度:(1)在经济上,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2)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以人为本,发扬人民民主;加强制度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3)在文化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等。

2、从青少年的角度:作为当代青少年,主动为国家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从小树立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观念;要胸怀天下,承担社会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为解决民生问题献计献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考预测]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思想品德命题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再次向人们送出“民生大礼”,备受人民关注,也必将成为2011年中考设题的重要切入点。对于民生问题,2011年中考可能会结合具体材料,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探究实践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解决民生问题、深化改革、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共同富裕原则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冲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近年来,党和政府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方面做了几件大事: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接补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些举措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一些农民说:“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国家这样做()

①有利于实现同步富裕②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③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④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下列关于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之间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只要经济发展了,民生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④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3、“十二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民生,把民生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和政府这样做()

A.目的是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说明了民生是一切工作的中心

C.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

①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②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③表明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人口问题④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温家宝总理与广大网民在线交流时说: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把蛋糕分好,要让每一个人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一定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这一目标()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②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创造的积极性③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有利于全体人民同步、同等富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这()

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②说明党和国家关注民生、执政为民;③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④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工作是改善民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被人们称作新“三座大山”的“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问题,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现阶段我国要解决这三大问题,最根本的是()

A.实行改革开放

B.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C.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8、“十一五”期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取得这一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

A.坚持了科教兴国战略

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坚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坚持了基本经济制度

9、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说明()

A.必须把发展教育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B.国家严厉惩处不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不法行为

C.国家注重改善教师待遇,促进教育发展

D.国家为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

材料二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要持之以恒,努力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诸多民生问题集中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关注并着力改善民生问题?

(2)你的身边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试列举三例。据此,你认为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民生问题?

(3)要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坚持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11、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1)为什么说“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2)怎样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12、材料一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A,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材料二漫画《求职》。

(1)我国政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这表明了什么?

(2)一位网友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解决就业问题。”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3)请结合漫画所反映的问题,为当代青年选择职业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13、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一项项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一项项民生措施,汇聚成闪亮的民生新亮点。

围绕民生问题,你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一系列实践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学校宣传栏中要刊载2011年全国“两会”十大民意热点,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查找出哪些民意热点?请列举。

(2)在学校组织的“生活变化大家谈”活动中,请你介绍:2010年你家生活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学校的黑板报上有这样一句话:“改善民生既要靠政府,又要靠自己。”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从就业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1.C;2.B;3.D;4.A;5.B;6.D;7.D;8.B;9.D

二、10.(1)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改善民生问题,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等。(2)上学难、看病贵、就业难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3)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11.(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第一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当今世界,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成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2)国家: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家长放心的学校;社会:尊师重教,保护学生权利,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全面发展;学校:关心爱护学困生,解决他们的生活、学习困难,提高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12.(1)表明党和政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集中力量办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积极解决就业难问题。(2)这位网友的说法是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关注民生,解决好就业问题,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选择职业时要同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正确认识自我,发挥自己的优势;要正视竞争,敢于竞争;要学有所成,拓宽就业渠道;要勇于自主创业等。

上一篇:学习杨善洲精神学习生活会总结下一篇:高二12月英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