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活动总结

2022-11-24

总结是记录某个时期的学习或工作情况,通过系统性分析的方式,编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通过这份报告的内容,可让我们更加了解工作情况。那如何写出科学合理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构建和谐社会活动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活动总结

构建和谐社会 检察机关 司法活动 人性化

[内容摘要]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专政机关,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修复被破坏的和谐的社会关系,发挥着社会矛盾“减压阀”的作用。检察机关在执法活动中通过对执法对象施以人文关怀,彰显司法为民的宗旨,可以确保取得较好的办案效果和社会效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北林区检察院通过“人性化”执法,不断探索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的有效途径,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构建和谐社会 检察机关 司法活动 人性化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理想社会状态。但是,任何一个社会不可避免地会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出一些不和谐,即社会矛盾。对于各种社会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就会越积越多,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危及上层建筑。检察机关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专政机关,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履行法律监督职能,通过公正执法,修复被破坏的和谐的社会关系,发挥着社会矛盾“减压阀”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检察机关站在前线,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北林区检察院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依据法律和政策,紧紧围绕自身的工作实际,通过“人性化”执法,不断探索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的有效途径,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体现人文关怀,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是一条至高无上的原则,也是一切兵法的核心思想。司法机关在执法活动中通过对执法对象施以人文关怀,彰显司法为民的宗旨,也可以确保案件的顺利办结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司法机关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工作的严肃性。长期以来,司法机关一直被当作专政的工具来看待,好像是与人文关怀无缘。其实,司法机关担负着预防、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管理秩序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双重职能。这些职能蕴含着一种高层次、宽范围的人文关怀精神。将人文关怀融入司法办案中,是司法职能的正确回归,体现了司法文明和进步。因此,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应是统一起来的。在办案实践中,往往是查清了案件事实,适用法律正确,做到司法公正,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然而执法的社会效果并不好,这说明简单的对号入座的执法活动不能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社会主义法律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不应以司法至上为出发点,执法中只有从程序和实体上做到公正,才能充分发挥法律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最佳效果。从我国法律规定的“教育与惩处相结合”、青少年犯罪不公开审理、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等原则,到为某些家庭困难的犯罪者提供法律援助和经济帮助,以及近几年开始采用的注射死刑方式,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人道主义精神,换句话说,也就是执法活动中体现了人文关怀,体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可以说,这是教育、感化、挽救违法犯罪人员、促进社会稳定的一种有效手段,各个执法部门都应该积极贯彻执行。

北林区检察院在办案工作中,正确理解和处理执行法律和执行政策的关系,努力使案件的处理更加符合实际。在具体的检察工作中,我们切实从 “维护稳定、服务大局、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工作原则和要求出发,对主观恶性小、社会危害不大的犯罪,特别是初犯、偶犯和过失犯,加大教育挽救力度,依法能适用不捕的坚决不捕,能适用不诉的坚决不诉,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立面;对青少年犯罪坚持“教育、感化、挽救”,体现人性化执法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把法律监督贯穿在诉讼活动的全过程,强化民主诉讼意识、保障人权意识,注意维护诉讼参与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落实“首办责任制”,解决人民群众告状难、申诉难,对群众的控告和举报实行专人管理、落实责任;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限期解决;对工作不利,化解矛盾不及时,导致矛盾激化,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实行“一票否决制”,从严追究有关人的责任;实行双责双问,对群众反映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问题,一管到底,对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也在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稳定工作的同时,及时向党委和其他部门反映联系,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妥善处理;把服务大局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检察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比如:我院在办理伤害案件中,对那些故意伤害行为存在,轻伤害的结果也存在,但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意相对较小,双方当事人间并无大的矛盾,只是因一时冲动造成被害人伤害结果的案件,特别是邻里、朋友、亲属间的故意伤害案件,注重从维护社会稳定角度出发,帮助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寻找利益的共同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寻求一种最有效化解双方尖锐矛盾的处理办法,使案件的处理达到最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如在审查黄某某故意伤害案中,犯罪嫌疑人在与父亲(被害人)因责任田用水问题发生争执后动手将其父亲打成轻伤。公安机关提请我院审查逮捕犯罪嫌疑人黄某某,我院审查后认为该案事实是清楚的、证据是确凿的,但考虑到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是父子关系、而且双方已经就医疗费用问题达成了一致、被害人也请求不予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因此,结合本案的犯罪事实和情节,我院认为对犯罪嫌疑人没有逮捕必要,遂不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事后我们了解,此后父子关系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人性化办案,强调文明执法与公正执法的统一

党以民为本,国以民为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赖于激发社会各个阶层的活力,形成一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社会的合力。作为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要尊重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严格遵守法律程序,以人性化执法,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神圣职责,公正、文明执法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评价检察工作的根本标准。当前最为党和人民痛心的是执法不公、滥用司法权等司法腐败问题,它不仅损害了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法律得不到统一实施,社会公正得不到保障,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法制将丧失信心,动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性化执法,并不会削弱法律的威严,相反会让人更容易接受,更容易使人受到良好教育,同时,会有助于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有罪必究、无罪保护、严格依法、客观公正。去年至今,我院依法对公安机关该立案而没有立案的进行立案监督6件7人,监督纠正不该立案而立案6件6人;对认为不符合逮捕条件的,依法不批准逮捕26件36人。 同时我们也加大了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的监督,对存在错误判决的案件依法立案并及时提请上级检察院抗诉。切实维护司法公正、依法保护了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检察机关能否做到人性化办案的关键在于检察干警的素质。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是否转变直接影响着干警的执法活动。因此在检察机关开展的“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中,我们从当前执法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做到“小题大作”,警钟长鸣。使广大干警进一步树立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观念,端正执法作风,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文明执法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结合检察业务,公正、文明用好检察权力。如何行使好检察职权,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在检察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我院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相关规定,抓好执法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一是严格权利义务告知制度,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审讯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做到严格依法、文明用语。严禁刑讯逼供。二是严禁超越职权办案,特别是利用检察职权插手经济纠纷。以保证正常的经营活动,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为此我院经常加强与纪委、公安、审计的互相交流与合作,及时发现并移交案件线索。三是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切实落实各项文明执法措施:禁止对犯罪嫌疑人或被调查人进行体罚、变相体罚、虐待的现象,注意文明用语。四是严格依法采取扣押、冻结等手段,严格执行上级院的相关规定,对查清与案件无关的合法财物及时返还、解冻。

三、突出“以人为本”的司法精神,推出系列亲民、便民措施。

现代司法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维护基本人权。而现代法治的一个基本精神,是要求充分实现每个人的价值,要求执法机关把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贯穿到每一个执法环节中,这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是相符的。要把以人为本确立为检察机关各项工作的最终目的,进一步丰富执法为民的各项举措。如何在实践中正确行使检察权,有效地处理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这是检察机关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同时也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也曾指出:检察机关的执法活动,并不仅仅只有打击犯罪的一面,还有保障人权的一面,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面,也是“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目前虽然我院总体执法思想是端正的,群众的满意度也较高,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工作方法简单、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为此,我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规定检察长接待日每星期安排一天,开设预约接待和特约接待,使普通群众有问题能直接向领导反映;向社会开通职务犯罪举报、超期羁押举报和检察人员违法违纪举报等3部专线电话;着力构建“以制度促规范、向措施要效益”的效能建设长效机制等。 这些执法措施中还包括,对于社会影响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或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检察机关要优先审查、立案;对无支付能力的申诉人提供例如法医、痕迹、会计、文字检验等鉴定技术援助;认真执行权利义务告知制度;对侵害城乡贫困人口、农民工、残疾人等社会困难群体的护法权益的案件,优先办理;对犯罪嫌疑人拘留、逮捕后,当其家中的确出现重大变故,其家属要求与在押疑犯通话的,予以帮助落实;对职务犯罪举报线索,经查如确属错告、诬告的,应为被举报人澄清事实;推行首办责任制。当事人和其他群众就有关事项进行询问时,第一个接待的检察人员负责引导和明确解释、回答,对群众来寻来访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四、牢固树立人权保障观念,依法保障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以开展“双加强、双保障”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人权保障观念,采取措施依法保障在押人员合法权益。一是为了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上街设点开展“严肃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人权犯罪案件专项活动周”宣传活动,同时还通过上集体法制课的形式对在押人员进行宣传,以增强他们的依法维权意识。二是从制度上依法保障在押人员合法权益。先后建立完善在押人员合法权利告知制度、诉讼环节羁押时限审查制度、在押人员约见检察人员制度和辩护、上诉、申诉、举报、控告材料转递制度等。加大案件催办工作力度,坚决杜绝超期羁押现象发生。 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人性化”执法是一个新课题,检察机关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提高司法效率,在工作中不断做出新的探索,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能,进一步提高案件质量,秉公执法,公正办案,力求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二篇: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话剧公演总结

[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话剧公演总结] 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是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话剧公演总结。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提高法律意识。因此,为丰富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法制观念,构建和谐,文明,法治的校园环境,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常规活动,12月6日,在第五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期间,我院在全体师生的精心准备下,开展了一次以“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话剧公演。此次“12.4”法制宣传日话剧公演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得到了广大同学的好评。

本次活动得到校党委以及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为本次法制宣传日活动的展开出谋划策,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师生们及时落实对“12.4”活动做出全面安排部署,要求全院要高度重视“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认真安排,精心组织。全院以06级新生为主力军,在院分团委学生会年级学生会的通力合作下用我们知识,用我们的青春和热情,投身实际开展活动。

活动紧扣本“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开展活动,突出了重点,明确了主题,工作总结《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话剧公演总结》。在主题的宣传上首先12月5日晚我们以最直接的方式动用全院的力量将今年法制宣传日主题写在各教学楼黑板上。其次是在学校大门口的大道上挂上横幅。这两者相结合即节省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又达到了主题深入人心的良好效应。此外,全院同学积极参与,通力合作,在活动中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的精神

12月6日晚在秋实楼六楼舞台我院首次举行了以公演剧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共有6个话剧节目,让同学们作为小侦探,进行案例分析,题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尽力达到突出今年法制宣传日主题,宣传宪法,将所学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目的。此次案例分析活动形式新颖,易于被同学接受,通过大家参与活动,进一步加大对法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维护法的自觉性。案例分析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将相对枯燥的法律知识容入到话剧中去我们将及时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发扬我院精神,在以后的法制宣传日活动中能更好做好法律知识的宣传工作,发扬学院精神。

互动活动中主要是一有奖竟答的形式,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参与性,让同学们在参与中自觉学习法律。互动活动中的公益宣传标语设计比赛使同学们用精练的语言亮出响亮务实的口号,让口号回荡耳际,深入人心,明信片封面设计比赛利用了具有较强视觉吸引力的图片让人对法制宣传印象深刻,过目难忘,而互动活动中的“谁是凶手”——侦探你我他则通过有奖竟答的形式,把整个节目推进了一个高潮,大家的参与热情高涨。大家在分析过程,猜测结果,促使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高度结合。

12月6日晚的话剧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一场话剧一个警钟,特别的06级四大班的《肖申克的救赎》无论是剧情还是从道具来看,他们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这场话剧描述了一位银行家的狱中生活,引来了观众门阵阵掌声,在掌声的同时从侧面引导大学生关注法律,话剧在同学们之中产生了极大反响.本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让同学们在开心之余学习到更为扎实的法律知识。

第三篇:人大干部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发挥人大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发挥人大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方向。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为此我们每一位人大干部都要从实际出发,从更深的层次去研究和把握这一课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友好相处和和平共处,它的基础就是公平与公正,包括文化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储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的新型和谐社会,它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以富裕、公正、自由、平等、互助、和谐等为价值目标,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理想和生生不息的价值追求的延续,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一种行动,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主体,就是由谁来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由政府、社区居民、私营部门以及非政府部门共同实施的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结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价值目标和发展过程的统一,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如何实现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标准是什么?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我认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总体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而公平和公正应当成为是否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评判标准。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实现社会公平,和平相处,友好相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发挥引导、协调和支持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体系,从而使社会关系更为复杂。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

改革开放某多年来,我国社会出现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越来越明显,这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支力,又使我国社会发展面临各种困难和风险。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关系、国际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和诸多不和谐因素。特别是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利益阶层、不同社会成员的具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差别越来越大,利益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

在这一关键时期,如果政策把握得当,正确统筹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就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如果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就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和严重滑坡,进入“矛盾凸现时期”。只有适应世情国情的新变化,及时正确地处理好这种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消除各种不协调不平衡,避免社会动荡和失衡,减小发展代价,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所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才能顺利渡过这一临界点,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任务。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保障。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负有重要职责,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1、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是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领全局,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发展硬道理,督促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要抓住经济社会中带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督促“一府两院”统筹兼顾,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既要重视经济建设,又要重视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共同进步,促进人的自由发展。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督促政府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保持良好生态,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确保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谐相处。

2、大力推进民主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安定有序。

民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机制,法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有赖于完备的法律来引导、规范、约束和保障,而且必须增强全社会的守法意识与法律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督促政府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善于发现和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法律法规实施中涉及构建和谐社会全局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矛盾和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要督促政府维护社会公平,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活动提供公平的机制、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的发展机会。要督促政府高度重视和处理矛盾,努力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融洽的社会关系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坚决打击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假冒伪劣、“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禁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要督促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服务功能,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社会安定有序的运行机制,使社会运行呈现出持续、连续、平稳的运行态势,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

3、加强干部任免监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担负着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艰巨任务。能否选准、用好、管好干部,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带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干部,是代表人民对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选择和确认。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正确处理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行使任免权的关系。坚持干部德才标准和任职条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群众公认,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经过法定程序选举、任命为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要通过执法检查、工作视察、工作评议、述职评议等有效的监督形式,加强对选举、任命干部的监督,使选举、任命干部按照人民意愿和社会需求依法用公共权力,促使他们廉洁勤政,依法行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正确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正确理解构建

和谐社会的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用全面思考问题的理念,把社会主义建设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政策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把和谐社会的思想付诸实践,必须正确理解建设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目标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目标之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尽力增强其再生能力,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目标之三是人与人的和谐,核心的问题是要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

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是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一,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发达、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社会,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其二,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我国的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并且使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其三,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创建精神和智力支持。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建设精神文明就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三个文明”一起抓,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持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和稳定辩证统

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三者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基础,可以说,处理好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动力支持。

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公平与公正。公平与公正涉及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而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社会主义主张人人平等,在利益分配上遵循公平与公正的规则,谋求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或者说,公平与公正,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是秩序、法律和道德。在文明社会里,社会系统各要素都按着一定秩序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并有序地运转。维系和谐社会的秩序包括公共秩序、生活秩序、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等,这种种秩序就像社会机器上各司其职的螺丝钉一样,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是为了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而制定的,人的尊严和价值体现于对法律的遵循。维持秩序的不仅有法律,还有道德。对一个国家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中央在提出依法治国之后,又提出以德治国,就是对法治、德治相互作用的强调,是对二者对社会秩序及公众利益保障的重要作用的肯定。

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达到和谐,主要是以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程度为标尺。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与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作为一个新的理念,如何为之确定一个科学的标准,还有待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展望美好未来

摘要: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始终以一个“和”贯穿其中。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虽屡受摧折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社会的和谐才能给予人们美好的生活,事物总是趋向于好的方向发展,所以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是一个永久的目标,进而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一个长期而远大的目标。本文先介绍了和谐的概念,使人们对“和谐”有一个了解;然后讲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最后,主要从构建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这三个方面阐述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去做什么。通过这些呼吁人们为自己美好幸福的生活去努力奋斗。音律和谐,才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才能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只有构建和谐社会,才能展望美好未来。

关键字:和谐社会

构建

核心

基础

引言: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类社会的最终产物,国内外,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正文:

一:和谐社会的含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弄清楚和谐社会的概念,这样才能有一个构建的基础,才能够以一个清晰的思路去为这个目标努力。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按照目前学术界的看法,和谐社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2)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3)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应当给各类人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类社会资源互相促进而又互相制衡的经纬交织的公民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即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常指的是人口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家庭结构,有一个比较匀称、比较均衡、比较稳定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含义深刻,通俗地说和谐社会应该包括这三点:1.人与社会和谐;2.人与自然和谐;3.人与人之间和谐。这三点将和谐社会具体化,以通俗易懂的概念使人们了解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做到哪些方面,有利于向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

二:构建和些社会的目的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我们多少人在为之上下而求索,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这个美好的理想付出了巨大大努力,而且走过了很多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1.使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让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2.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家庭财产普遍增加,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建设一个就业比较充分的社会,建立一个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4.完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5.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6. 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7.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使社会秩序良好;8.较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党的这次会议为我们全面、系统地指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因此我们每个人应该不懈地去努力,通过自己的奋斗达到这个目的,胡主席说过“一个数字乘以13亿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一个问题除以13亿就不成问题”,所以只要我们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必定能够得到我们自己想要的结果。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点

历史之河,永流不息,自然社会要发展必然要注重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其理论和实践界域,涵盖三个个方面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和谐。

(一).人与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是以构建人与社会和谐为核心,注重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人以社会为自己的“集体家园”、“生存家园”,而社会则是作为家园保护、保证人们的安定、祥和、温馨的生活;人具有社会属性,既有独立的自我,但同时又是社会的一份子。所以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和谐。

和谐作为一种人与社会中的关系,但凡关系都有两面性,必须从两方面来看问题,从两方面共同建立和谐,什么时候都不能只看一面,否则和谐就建立不起来。因此在建设人与社会和谐时必须坚持以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起着主,在特殊情况下整体利益对个体利益作出妥协和让步为辅。就目前来说,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人与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些矛盾与问题使得各社会成员处于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之间又不能得到有效调节,致使社会成员之间存在贫富差距,同时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出现不平等,导致人与社会有一定矛盾和冲突。人与社会和谐,就势必在坚持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整体利益也要为个体利益的存在提供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的平等要求。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人与社会的和谐要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为基础,贫穷的社会是不可能使人与社会产生和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都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次,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只有制度才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毕竟一个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有序的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以社会秩序为保障的。维护社会有序正常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是法律制度,二是道德力量。民主和法治既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都必须围绕人与社会和谐这一聚焦点,所以,只有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使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平等的人格、权利和机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让民主法治意识深入人心,全面有效地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则人与社会和谐这一核心必然实现。

(二).人与自然和谐

人类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向环境排放废物;二是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及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协调在“适度”的范围之内,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由古到今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局面日益严重,自然资源浪费益严重,因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必须懂得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切实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发展成本的意识,创造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节约型社会。温家宝总理就说过一次环境保护大会上就指出,我们要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所以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时刻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自然共给人类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生活、工作、发展的环境基础;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

(三)人与人和谐

世间万物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存在于自然界也不例外。人与人之间通过关系建立起社会体系,因此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必须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的基础上。

人与人和谐就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要你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在人类社会的群体中,那么你每天都要和人际沟通打上一定的交道。正所谓"相识是缘,相处是份。这就是说,你在物欲横流的人类社会中,认识一个人容易但是能否相处的融洽,这可是一个大的话题,也可以说是一门学问。建立良好的人际关,首先,就需要学会沟通,只有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你才能了解周围人的性格品德。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你与其他人和平相处。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着尝试着与人沟通。 良好的沟通你也能发现到对方的优点与缺点,用发现到的检验一下自己取长补短,从说话到接人待物,都要向着别人可以接受的方面去说去做,当然务必要求尽善尽美,只要让别人能接纳你这就代表着你成功了。其次,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必须做到尊重对方,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你要用心的去关心别人,别人也同样的关心你,在交往中一定做到想别人所想,用自己宽容的心去包容别人,切莫去计较过多的小事,哪怕自己会吃一点小亏。正所谓吃亏是福,把自己的眼光放远一点你就会对眼前的一些不快之事自会一笑了。在长期的交往中,别人自会看到你过人的优点,也会愿意和你交往。最后,切嫉贤妒能,纵观历史,任何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物,手下都有一批杰出的人才,可谓谋士如云,人才济济,如果他们嫉贤妒能,那么再天才的人物,单枪匹马,也干不成"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所以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

构建人与人和谐时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建好摩天大楼,因此我们必须与他人和谐相处,做到相敬相爱,才能使这个社会和谐发展。

结论: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目标,展望美好未来,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懈追求这个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并且强调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和谐,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符合人类社会所要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和谐,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展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1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 考研时事政治热点专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大连日报》

4. 王秀《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学习心得》

2011-11-27

5孙佑海《和谐社会是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体》

搜狐新闻

6. 刘杉:《人与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 2006年11月27日 新疆经济

报 新浪新闻

7. 冯永芳:《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新闻

2006年11月27日 新疆经济报 新浪

上一篇:国家电网公司设计方案下一篇:国家奖学金答辩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