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的作用意义

2024-05-05

数学建模的作用意义(精选10篇)

篇1:数学建模的作用意义

数学的意义:

“我教你们数学,不是想让你们将来都成为数学家。数学,并不仅仅是让你们学会算题、解方程,这些东西在考试结束后就会成为你们记忆中的盲点。重要的是,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能力和对世界的感受,这才是伴随你们一生的财富。这也是你们必须学好这门课的原因。”

《数学课程标准》阐明了数学的意义与作用。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帮助人们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

数学是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抽象性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具体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具体问题而抽象出数学模型。

课程标准把数学当做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可以通过数学去认识其他学科。

二、数学意义:科学的立场

(一)时代的特征

(二)美妙的乐章

(三)从皇后到伙伴

三、数学意义:教育的立场

(一)数学素质——人的基本素质

(二)数学——促进人的发展

篇2:数学建模的作用意义

针对目标反思,就是反思教案设计的既定目标是否有依据,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

针对实施的反思,就是反思教案落实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是否具备,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水平、周边的环境、各方的配合、实施的方式方法。

针对效果的反思,最主要就是检验目标是否实现。

从反思内容的呈现形式上看,教案反思是纯思考的,也可以是思考后形成文字的。我们很多教师都在教案反思后形成了书面记录,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往往从自身出发,而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充分估计到,学生对教师的教态、导入的方式是否接受等,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考和把握,因而还不具有较强的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这种潜意识的、针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如果再进一步,上升到自觉的、文本的反思,其意义就非同寻常。

根据教案的使用流程,教案反思包括三个阶段:

一是课前对教案的反思,二是教学过程中对教案的反思,三是课后对教案的反思。相应的三个阶段的反思各有侧重。

一、课前的教案反思

课前的教案反思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即将进行的教案编写,或者编写中的教案,或者即将上课的教案,反思以往的同类教案极其经验、教训;二是反思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不仅对自己的这个教学方案再次进行查漏补缺,吸收、内化,重新审视这个新教案的利弊得失,预测可能的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关注学生的需要、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教案的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教学中的教案反思

教学中的教案反思,主要是教师边教学,边反思,把反思视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及时调控教学过程。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本领和教学应变能力。其实这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乃是课堂的随机生成,而另外一部分则是执行预设的教学计划。

三、课后的教学反思

课后进行反思,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反应、教学问题等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反思通常指的就是课后反思。

基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我们认为,课后的教案反思主要围绕教案的成功点、不足以及值得回味的内容展开。

(一)记教学中的得,特别是亮点

将教学过程达到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良好的教学方法、创设的有效的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恰当的教学手段、开放的教学过程等及时记录下来,日久天长,经验积少成多,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

特别地,这节课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亮点和特色,整理出来,记录下来,这就是最基本的教后记内容。

(二)记教学中的失,特别是败笔

把教学中不够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够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的教学策略、缺乏深入思考的情景创设、沉闷的教学气氛、不恰当地教学评价、处理突发事件的失误等记录下来,并及时查找这些失败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尤其是,对教学中的败笔、教案设计的失误,要及时总结出来、整理出来,不仅为了避免再犯,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认识,积累教学的实际经验和反例。

(三)记学生在教学中的创新,特别是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

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火花的迸发、有创新的独到见解、好的方法和思路等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既能让这些好思想、好方法得以推广和应用,又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补充和完善,还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宽。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同龄学生在学习类似内容中的思维特点和规律。

(四)记学生存在的问题

记下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中、考试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地方,由此进行判断和分析,寻找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对其做出深刻的反思和剖析,同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这是进一步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

(五)记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处理

把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情况记录在案,日积月累,教师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对于今后进一步备课、上课,都是一次提升,更是对个人教育机智、教学艺术的一次净化和升华。

(六)记教案的改进

教案的改进其实也是教后进行教案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记录教案中的成功与不足,及时总结,找出教案中需要进一步修改和调整的内容,使教案更加完善、合理。

篇3:数学建模的作用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是摆在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同样存在内容“偏”、“难”、“繁”、“旧”的弊端,教学模式陈旧,方法单一,缺乏互动,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探索创新的空间和机会,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注重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好新教材,探索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问题解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作以探析。

1“问题解决”的内涵和特征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是继“新数学运动”和“回到基础”之后的又一新的口号,美国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公布了一项指导学校数学教育的文件《行动议事日程》,该文件指出:“数学课程必须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教师应创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到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什么是“问题解决”呢?《日程》认为:(1)问题解决包括数学应用于现实世界,即为现实和将来出现的科学理论与实际服务,也包括解决拓广的数学科学本身前沿的问题;(2)问题解决从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3)问题解决是能力的发展,是基础,是虚心、是好奇和探索的心态,是进行试验和猜测的意向。

关于数学教育中“问题解决”的提出,我国某些数学杂志曾给予介绍,现在普遍认为:“问题解决”指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那种并非单纯练习的问题。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既不同于通常教科书或参考书上的习题,也不同于常规的考试题。

如:写出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使该方程组的解为:

本题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由此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具有如下特征:

(1)非常规性(不能靠简单模仿或套用公式直接解决);

(2)参与性(有问题情景,学习者会积极参与);

(3)趣味性和挑战性(需要跳一跳摘桃子);

(4)开放性(条件不唯一,结论不唯一);

(5)探索性(需伴有个人的或小组的活动形式);

从其内涵上看,“问题解决”是现代数学教育深入发展的直接产物,体现了很强的时代特征,它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很重大的意义。

2“问题解决”是一种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的一般步骤是:(1)酝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就某些问题产生疑问,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可提出问题;(2)发现问题。从发现问题的过程看,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个过程,不仅包含学生的知识素养,也有赖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发现问题要从自然现象中或操作现象中发现问题;(3)明确问题。学生明确问题,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界定问题的内在,自主地分析问题情景,自主构建解决问题的内在,自主地分析问题情景,自主构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监控;(4)解决问题。就是寻找和接受信息,回忆知识和方法,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最终构建和完善解决方案,直至解决问题。

3 问题解决的实施策略及步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问题解决”?

3.1 改造例题、习题为开放型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在解题中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尝试进行“问题解决”式研究,可以改造一些常规性题目,打破模式化,使学生不单纯依靠模仿来解决问题,比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为只给出条件,先猜想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或给出多个条件,首先需要收集、整理、筛选,然后再求解或证明;也可以给出结论,让学生探究条件,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进行推广,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的问题。

例如:对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北师大版,2007年版)第91页做一做:“任意作一个四边形,并将其四边的中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一个新的四边形,这个新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请证明你的结论,并与同伴交流。”我们可以展开下列变式教学:

变式1:连接长方形、菱形、正方形,让学生画图——观察——探索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变式2: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的中点,让学生进行画图——猜想——转化,从而得出结论。

变式3:当一般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满足什么条件时,顺次连接各边中点所和的四边形是菱形、矩形、正方形和梯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这种将封闭式常规题目改造为开放性的变式问题的作法,充分运用了变化的观点,不断变换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3.2 改变例题、习题为应用型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把它们反映到生活、生产中的原型中去,给学生创设一个实际的问题背景,让他们认真观察,收集信息和数据,应用数学思想和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例如:“已知圆的半径为R,要求在圆中做一个内接矩形,问如何做,可以使矩形的面积最大?”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改造为一个应用题,衬托问题的丰富背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可以设计成这样的问题情景:“有一个圆形桌面,现将它改为一个矩形桌面,如何才能使桌面最大?”

4“问题解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问题解决”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摆在了教学的突出位置,重视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枯燥和神秘,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国《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过程、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问题解决”倡导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让学生在再创造过程中学习,使数学学习过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通过“问题解决”在教学中的实施,总结出“问题解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重要意义。

4.1“问题解决”可以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主体,使教师发挥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伙伴作用,同时也能丰富课堂内容,使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但来源于实践,又用之于实践,而且能为学生创设思维发展的空间,提供发挥其创造潜能的机会。

4.2“问题解决”增强了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促进了师生互动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时,师生共同努力,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实践证明,良好的情感交流可以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真实的问题情景和活动是最能引起态度和个性情绪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制导作用,来驱动、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学生常常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表现和惊人的创造力。

4.3“问题解决”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生生互动。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是生活在信息化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又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今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

合作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合理分工、团队精神、民主决策等,而发展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需要提供适宜的机会、环境。“问题解决”强调用问题启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互相交流、相互合作,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几率大大增加了。

总之,“问题解决”使数学教学为学生提供发挥其创造潜能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思维发展的空间,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要:“问题解决”是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注重学习过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平台,为学生创设思维发展的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问题解决,学习方法,思维发展,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李红婷.“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与教学结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6).

[3]刘杨.为学生创设思维发展的空间.中小学教材教法,2002,(10).

篇4:数学建模的作用意义

关键词:生活化;实际化可能性

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在实习中,我发现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小学教学中,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还是让学生在解答数学作业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的答案。儿童过早的、过度的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但不知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因此,在现实中遇到数学问题时不会解决,只是学了一些死知识,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可能性。当前小学数学的新教材与以前的教材有着天壤之别,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实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从古到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密切。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习题,如市场营销、银行贷款、股票行情、出租车费、统筹运输、电脑上网等问题。下述的几个例子就反映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例如,在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第七册《教育储蓄》一节,课后设计如下练习:为了使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国家设立了助学金贷款,助学金贷款分0.5-1年期,1、3年期,3-5年期,5-8年期四种,贷款的利率分别为5.85%,5.95%,6.03%,6.21%,贷款利息的50%由政府补贴,某大学一位新生准备贷6年期的款,他预计6年后最多能一次性还清20000元,他现在至多可贷款多少元?这个例子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银行贷款的问题,体现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生产密切联系的特点。教学中选用类似的习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认,概念从生活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得出,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内部或者来自生活中(数学外部),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数学。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国标本一年级第二册数学“统计”一课,本来“统计”知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但这位教师从小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课始首先设计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要求一个同学拿图片,一个同学作纪录,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下各种图形的个数。课中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统计收集来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经过小组汇报交流,又使得统计中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整个统计过程学生好像置身于亲切自然的游戏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明确了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等等方面都作了详细地阐述。这些阐述都体现了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在于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越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事例教学,使学生也就越容易理解,记忆的更加持久,理解也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5:晨会的作用和意义

晨会经营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业务单位的团队势气和战斗力。试想一下,一个晨会经营的马马虎虎、空具形式的业务部,它的业绩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业务员只有通过晨会上“主管”、“话术演练” “经验分享”等手段来体会到主管的管理和帮助。而针对部分遭遇挫折的业务员,主管在晨会运作中也,也可以使其感悟到团队的温暖和大家的帮助,至少可以在晨会活泼、热烈的气氛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日后进一步沟通、解决打下良好基础。

晨会就是一个营,无论是优秀还是后进的业务员每天来到公司,他们都想拥有一个充满歌声、笑声和掌声的宽松环境及积极轻松的氛围,使情绪低落、遭受客户打击的业务员得以放松、感受和鼓舞,但晨会的主旨更在于贯彻主管的思想和意图,并争取到业务员的承诺,最终勇敢拿起电话进行有效沟通。

一个公司的业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与其晨会经营的优良与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台湾,众所周知的大保险公司“国泰人寿”就是凭借其良好的晨会经营,在同其他近三十家公司竞争的恶劣环境下,创造了始终占有半壁江山的骄人业绩。我们从事销售的人员都知道:在公司的每个工作日都必须参加晨会,晨会毫无疑问的成为了销售中心内进行业务交流的最佳时间和机会。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交流场所,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及趣味性等特质,当然它还必须有良好的气氛,使每个业务人员都在不自觉中参与进来。也可以说,一个企业教育训练水平的高低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晨会的经营,成功的晨会是业务开展的要务之一,是团队建设的第一步,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源泉。

篇6:项目沟通的意义及其作用

1.引言

说起沟通,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话语,用英语是“communication”,译成中文,包含有“沟通、交流、通讯、传播”的诸多含义。事实上,人类社会一开始就以沟通作为基本生活方式,通过沟通,通过能用以沟通的各种媒介,如身体、石器、棍棒、叫声、语言等,人类互相传播着各种生活信息,为自己提供生活所需的物品,甚至抵御来自其它的威胁。发展到今天,沟通的主题没有改变,但是沟通的方式和工具已远远超越以前所提供的一切媒介。

2.项目沟通管理

2.1项目沟通管理概念

项目沟通管理是指在项目的进程中,为了确保及时与恰当地创建、搜集、发布、存储、与最终处理项目信息所需的过程。

2.2项目沟通管理目标

项目中沟通对象主要为项目干系人,不同干系人需要的信息可能不同,所以在项目启动时,就要识别所有的项目干系人以及不同人的不同信息需求。

2.3项目沟通管理计划

沟通对象需要的信息以及信息发布频率等都要确定好。执行沟通计划,看上去很简单,每个项目都可以依此模式套用,但实际上很多项目在执行中都会出现沟通问题。

2.4项目沟通障碍

项目沟通障碍主要包括沟通时机不当,信息不完备,噪音干扰,虚饰,语言词汇问题,非语言信号问题。例如:

1、“我以为”的错误:以为沟通过,别人就清楚了,以为没有反馈就是没有意见了。特别是跨部门的沟通,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更要注意双方是否理解一致。

2、不敢越级沟通,不敢与高层直接沟通:不少公司的项目经理在职能上,一般比部门经理要低,所以经常出现项目经理不敢直接找高层或其它部门总经理沟通,都要上级职能经理的协助,特别是对跨部门的较为得杂项目中,项目经理要敢于“管理”公司高层,就项目问题也高层进行直接沟通。可能有部分项目经理是担心不知如何与高层沟通,因为高层的思维是较发散和概要的,如果详谈解决方案等细节问题,估计很难交流,这里也要求项目经理要对问题有很好的抽象归类能力。

3、害怕被拒绝:这是人的本性。

在项目推进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有一些想法建议,或者思考很久才敢提出来,不要不敢与项目干系人提出,白白延误了好时机,或者需要其它部门协助时,不敢提出来。

4、没有提前计划沟通活动,造成等人局面:经常出现这样的时候,要确定某个事项,需要个负责人参加,但因为没有提前计划,到时约不到人,结果推迟等待,无谓的增长滞后时间。实际上,对于难度较大问题,至少要提前两周计划好,预约好相关人员。

5、欠缺适当的沟通技巧:不是管理专家,不用在沟通技巧中耗费太多时间,掌握一些适当的沟通技巧,主要是对人对事的敏感度,能针对具体事情判断是单独沟通、书面沟通或是口头沟通更有效,还是需要适当借力。只要能能达到这个层次就可以了。

3.项目沟通管理的重要意义

出色的项目经理需要识别、理解和管理人际交往。尽管许多项目的参与人员都具有相应专业知识,但团队成员仍需要了解项目的目标并就此达成共识,因为他们必须准确地知道个人及团队应该完成哪些工作才能实现项目目标。

这就是需要进行有效沟通的原因,同时也是项目经理应担负起娴熟的沟通管理者角色的原因所在。同样,理解和平衡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也是需要沟通,这一方面的工作也需要以沟通管理作为关键的项目管理技术。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良好的沟通实际上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原因如下:

(1)项目需要相关人员进行合作及共享知识,而这些人员相互之间可能并不太熟悉,或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环境。

(2)项目需要各个利益相关方参与制订详细计划,而这些相关方应能互相信任和理解。(3)项目需要由多个管理层级做出复杂的决策。

(4)项目因其独特性而存在风险。所以,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而有效的风险管理离不开有效的沟通(尤其是在危机期间)。

(5)正确而及时的沟通可以确保对项目状态做出正确的评估,从而为决策提供支持。为了对项目沟通进行有效管理,项目经理应将项目沟通的各种目的、目标和约束熟记于心,然后根据情况采用适当的技术。

4.沟通在项目管理中意义与运用

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沟通不良几乎是每个企业都存在的老毛病,企业的机构越是复杂,其沟通越是困难。往往基层的许多建设性意见未及反馈至高层决策者,便已被层层扼杀,而高层决策的传达,常常也无法以原貌展现在所有人员之前。

4.1沟通在项目管理中的意义

普通员工和管理者,由于本身具有掌握信息多寡的差距。所以无论是视野,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还是整体运筹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工作问题上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要相对差一些。在项目管理中,低层领导干部,必须每天面对为数众多,性格各异的员工。传达领导指示,贯彻文件精神,布置工作任务,解决凝难问题。若不能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管理艺术,而把分派任务,布置工作主观地当作强制指令,忽视员工的疑问和意见,摆官僚作风,独断专横地以职权行事,就严重违背了现代组织管理“人本位”的基本原则。这样的管理模式,员工就会慑于上司的淫威,默默地注重过程,忽视结果,注重行动,忽视效率。虽然能够勉强完成所给的任务,但什么是什么心里根本就没底。所运用的是否是正确的实施方法,其结果的优劣,也没什么衡量的标准,当然就更谈不上整体效益和长远发展。4.2沟通在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和传达的管理者,在很多集体组织的中低层面并不少见。在现代社会中就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建造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念。从人的角度来想,人们都有自尊,都希望得到应有的尊重。特别是员工在工作当中,得到上司的认可和赞同,更能激发对工作的极积性和自信心。反之,如果员工受到某种场景的影响,丧失独立思维的信心,就会对什么事情都报着无所谓的态度,渐渐地在组织中产生一种“无所谓文化”。反正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无所谓”,叫我怎么做就怎么做“也无所谓”。推卸实施结果所应担负的责任。导致无所谓理念的漫延,以致在员工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自然就谈不上开拓创新,极积进取了。倘若我们的领导干部在职能管理工作中,加入一些常规的艺术和技巧,用一种互动、平等、尊重对方意见和建议的口吻,与下属谈论工作,布置任务。以探讨、研究的方式去布署工作,指定方案。多一点赞美,少一点训斥,效果自然会更好。在日常工作中,只有不断的思想沟通和意见反馈,才能让下属更清楚地认识、了解工作的具体内容,分析该怎样去实施,怎样去控制。在不断的深入思考中筛选更好的实施方案,衡量其结果应该达到的程度。

一般说来,员工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虽然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多属于级层差异。因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除掌握信息的多少不一样之外,同属正常人,都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只是在某种场景下,岀于领导的权威和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员工只能严格要求自己违心地服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都会给员工带来一些不良的思维影响和工作情绪影响,无论是个人感受或是工作结果,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作为管理者,在分派任务时,必需注意应该考虑到的两个问题:一是要以正确的方式去布置,二是怎样才能使员工极积接受。其中主要包括,什么任务,为什么要执行,执行者的胜任能力,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实施,具体实施方案,多少任务量,结果应该达到什么标准,这些问题都是任务下达者和接受者应该明晰的。如果管理者单凭一句“按我的指示去做”,就很可能会影响其结果的质量。那么,管理者也不妨自问,自己对此任务又了解多少,你说清楚了吗?既便是表达准确无误,那么,员工又听明白了吗。在日常工作布署中,如果领导者是带着浓厚的组织阶层关系的沟通,难勉隐含一种强制性,就会让员工产生一种压抑感。需要接收的信息没有收到,应该咨询的也没有提岀来,抱着侥幸的心理勉强接受,不但达不到良好的沟通效果,还会左顾右盼,影响工作能力的发挥,当然就更谈不上办事效率。

5.总结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很清楚:任何事情的行使方案都不止一个,也没有最好的,只是根据客观事实选择合适的而已。所以,在分派任务时,没有和谐的沟通、反馈以及思想上的趋同,就很可能把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混为一谈。准确地说,正确地做事必须要以做正确的事为前题,如果没有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就没有意义。

篇7:确立目标的意义与作用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如下: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来,他们从未改变过目标,总是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厂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这些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断完成预定的短期目标.生活状态步步上升.25年后言他们成为了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60%的人目标模糊.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27%的人,25年来都没有目标,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过得很不如愈,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根据以上JAAM果,调查者得出结论:目标对人典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一般而言,经过三到五年的学习后,大多数大学生都要参加工作,从事某一职业。正因为这一点,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给自己确定发展方向,明确自己在大学期间的职业奋斗目标。例如,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记者、律师、教师等。但有不少大学生不了解确立职业目标的意义与作用,认为定立目标只是一种形式,没有目标照样可以学习和生活厂有些学生认为制定目标是很麻烦的事,不愿意为此煞费苦心。大学生树立职业目标主要有以下作用:

第一,有利于促进职业的发展。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学生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集中精力在某甲职业领域或某一方面取得较好、较快的发展,才能有所、护突破”,.形成自己的优势,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有利于顺利就业。在大学期间,明确诌己的职业目标,且向这一目标努力奋斗,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第三,有利于激发潜能。清晰、明确的职业目标有利于明确使命,产生动力,产生积极的心态,使内心深处那个坚定义勒勉、不畏艰险的我勇敢地走出来,促使自己努力实践,使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空里冲破极限,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

篇8:数学建模的作用意义

“听话”家长、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表扬,这种听话也在课堂中随处体现,传统的教育观念造成学生“不能”和“不敢”提问,尊师重道一直是中国传统的观念。老师受大家尊敬,孩子觉得教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所讲内容自己必须接受,所以,就有家长会经常对老师说,老师的话比父母的管用多了。这种权威也就从小形成并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孩子就有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慢慢这种依赖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因此,学生不敢随便提问,不敢提出质疑,在需要时也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

站在老师的角度,有时也不见得那么希望看到孩子的提问,特别是有些老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没那么强,希望课堂上的每一步都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如果让学生随意提问教学秩序就乱了,就可能导致上课时间不够,完成不了任务;有些提问的学生看上去很灵活,提出的问题也许很随意,“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观念仍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大家不自觉地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分注重知识必然会造成学生呆板的学习,凡是书上写的都是科学的、凡是教师讲的都是正确的,不会也不敢提出疑问。而有些公开课的学生的观察、讨论、回答都是教师事先策划好的,学生只能在这些框框中打转,即使偶尔有学生跳出了这一框框,教师也会赶紧把他拉回来。生怕孩子跑太远,我们到底给了学生多大的思考余地,给了学生多少主动权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还用得着探究?还会探究吗?当然也就“不会”提问了。提问的学生一般都是思维跟着课堂,跟着老师转的同学,这样的人往往上课得到知识的效果比其他同学更高。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知识,让学生喜欢提问,经常提问不仅创设了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也可以对教学过程适当调控。

让学生更有参与感,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一直习惯做一个观众,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追求,主动去获得,课堂上提问的方式很多,老师平时提问就应该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学习如何提问,常见的提问形式可以有:(1)引起学生好奇。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多离不开提问,它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简便运算之前可以出示一组可以进行简便运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提问:老师对这些题目都可以进行口算,你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吗?学生必定非常好奇,同样是计算,为什么老师算得那么快,求知欲和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2)激起学生的挑战欲望。教师鼓动学生的情志,激发学生的灵感,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热情地投入探究讨论问题的情境之中。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遇到平行四边形的问题,就可以提问:“有的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认为不是,到底哪个是对的呢?请说出你的理由”;(3)回顾经验,引导迁移。如,在低年级“认识物体”教学时提问:你认识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环境是他们第一次系统学习,所学的一切都对他们以后的漫长学习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提问题就是一种状态,问题就是认识新事物的开始。当你面对某种不清楚的事物且不能理解它时。疑问就是引导你开始认识它是第一步,问题意识是指孩子们在遇到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思维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学习有利于孩子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良好的个性发展。

摘要:中国自古讲究做“学问”,学和问是相辅相成的,可是现在的学生只会做“学答”。教师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需要学生提问的时候下面鸦雀无声,然后大家面面相觑,迟迟不知道如何开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孩子们渐渐地已经不知道如何提问。教师是一个传授者,但并非只是一味地传授。我渐渐发现,很多教师往往因为步伐太快而忘了正在后面追赶的学生们,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慢下来,多关注孩子。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形式,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钱朝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3).

篇9:数学建模的作用意义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形式;创新精神

我们的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这与平时上课就不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有关,对此,我对当月听的几节课做了统计,教师平均每节课向学生提问20次以上,留出让学生提问的时间,多的四五次,少的一两次。印象很深的是,有节课根据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既然要深刻了解提问的意义,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老师应该以学生认知为基础,面向全班学生,处理好教授和自学之间的关注。引导学生自己探索、交流,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和掌握上课的内容,并且渗透数学思想。

“听话”家长、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表扬,这种听话也在课堂中随处体现,传统的教育观念造成学生“不能”和“不敢”提问,尊师重道一直是中国传统的观念。老师受大家尊敬,孩子觉得教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所讲内容自己必须接受,所以,就有家长会经常对老师说,老师的话比父母的管用多了。这种权威也就从小形成并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孩子就有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慢慢这种依赖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因此,学生不敢随便提问,不敢提出质疑,在需要时也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

站在老师的角度,有时也不见得那么希望看到孩子的提问,特别是有些老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没那么强,希望课堂上的每一步都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如果让学生随意提问教学秩序就乱了,就可能导致上课时间不够,完成不了任务;有些提问的学生看上去很灵活,提出的问题也许很随意,“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观念仍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大家不自觉地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分注重知识必然会造成学生呆板的学习,凡是书上写的都是科学的、凡是教师讲的都是正确的,不会也不敢提出疑问。而有些公开课的学生的观察、讨论、回答都是教师事先策划好的,学生只能在这些框框中打转,即使偶尔有学生跳出了这一框框,教师也会赶紧把他拉回来。生怕孩子跑太远,我们到底给了学生多大的思考余地,给了学生多少主动权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还用得着探究?还会探究吗?当然也就“不会”提问了。提问的学生一般都是思维跟着课堂,跟着老师转的同学,这样的人往往上课得到知识的效果比其他同学更高。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知识,让学生喜欢提问,经常提问不仅创设了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也可以对教学过程适当调控。

让学生更有参与感,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一直习惯做一个观众,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追求,主动去获得,课堂上提问的方式很多,老师平时提问就应该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学习如何提问,常见的提问形式可以有:(1)引起学生好奇。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多离不开提问,它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简便运算之前可以出示一组可以进行简便运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提问:老师对这些題目都可以进行口算,你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吗?学生必定非常好奇,同样是计算,为什么老师算得那么快,求知欲和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2)激起学生的挑战欲望。教师鼓动学生的情志,激发学生的灵感,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热情地投入探究讨论问题的情境之中。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遇到平行四边形的问题,就可以提问:“有的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认为不是,到底哪个是对的呢?请说出你的理由”;(3)回顾经验,引导迁移。如,在低年级“认识物体”教学时提问:你认识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环境是他们第一次系统学习,所学的一切都对他们以后的漫长学习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提问题就是一种状态,问题就是认识新事物的开始。当你面对某种不清楚的事物且不能理解它时。疑问就是引导你开始认识它是第一步,问题意识是指孩子们在遇到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思维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学习有利于孩子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良好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朝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3).

[2]潘崇利.课本例习题的“再加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1).

篇10:网络监督的作用与意义

4月19日,为进一步畅通网络民意表达渠道,规范网络反腐举报流程,营造理性反腐、依法反腐的良好氛围,人民网、新华网、新浪、腾讯等国内主要网站,均在首页开设了网络监督专区。打开网络监督专区,网民们能够非常便捷地向纪检监察、法院、国土等执纪执法部门进行举报,并可以随时查询举报进展。

在最近几年的网络反腐热潮中,很多问题官员都倒在了网民的键盘和鼠标之下,公众参与网络反腐的热情也日渐高涨。不过,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那样,网络反腐的威力其实很像一团火,用得好可以取暖照明,一旦失控则可能会毁物伤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开设网络监督专区,实质是在充分肯定网络反腐积极价值的同时,试图用规范和理性去激活网络之火的正能量,制衡和消减网络的负能量。

在信息不断被刷新的网络世界,像以往那样在一般的论坛、社交网站发布举报信息,很容易因为缺乏关注而沦为“沉没的声音”。举报者往往需要有足够好的运气,或者用危言耸听、夸大其词的方式故意制造噱头,才能让自己提供的举报信息引起大家的围观。这种初级形态的网络反腐,还可能

因为信息安全保障不佳,让举报者伸冤不成反遭打击报复;即便最终取得成功,也带有很强的偶然性。

设置网络监督专区,弥补了此前网络反腐的不足,给四处散落的举报信息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有效的、安全的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举报者可以在详细的“指南”中弄清应该如何有效地提供反腐信息,最终为相关对口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反腐线索。网络监督专区增强了网络举报的针对性,降低了网络举报中的信息冗余,还能更好地保障举报者的安全,这种规范化操作应能让网络反腐更有力。

同样值得期待的是,网络监督专区有助于减少网络反腐中的非理性元素,在整体上提升网络反腐的.价值。从以往一些新闻报道可知,有一些人打着网络反腐的名义,发布或捏造一些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不仅给无辜的当事人造成困扰,还让“网络反腐”这四个字蒙尘。网络监督专区倡导的理性反腐,实质上对网民的反腐热情进行了积极引导,这种理性,应成为广大网民参与网络反腐时的共识。

当然,网络监督专区毕竟是一个刚刚推出的平台,并非各大网站设立好这个专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相关部门和各网站都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尤其要让怀有网络监督热情的网民看到实效;与此同时,有关方面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都能知道这个新平

上一篇:幽默搞笑的自我介绍下一篇:办公室和工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