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2024-05-22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精选10篇)

篇1: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小数除法》在本册教材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小数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相关运算,并且学习了小数乘法的基础上,对小数除法进行教学的。

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教学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对于教材新问题产生独特的体验,以此为基础,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才会有思维火花的碰撞,也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离不开对知识的迁移、分析、归纳、联想,从中发现新的方法。在让学生通过联想中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当然在开放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反思一单元的教学,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再加强一点,也许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因为有第一单元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第二单元《小数除法》时,做好了充分的备战准备。果然,学生虽然有整数除法的计算基础,但是计算有小数参与进来,学生思维就开始打混,意料中的、意料外的问题倾巢出动。

1.小数点位数移动不同步。通过移动除数小数点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特别是当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补0的情况。或者移动的位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2.商的个位不够商1,商0打点的情况模糊不清,特别是被除数的个位右下角没打点,就写上0.(如:课本18面做一做的情况2415)

3.商的小数点没有与移动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

强调算理,多进行点商小数点的练习,并对学生作业中错例进行分析评讲。

4.验算时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5.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如:课本18面做一做的情况1.2618)

篇2: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作者:郑亦斌

来源:沙坂小学

更新时间:2008-6-5 22:18:51

浏览次数:3331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我大胆改变教材没有使用课本上的情景图,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而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我在教学中却将当它是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3×2,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3.85×59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3.85扩大100倍,计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0倍。

4、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觉得困惑的是,在前面这一部分我让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去口算,然后去笔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学的过程是流畅的,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的情况也是很好的,但过多的暗示是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铺垫,直接出示小数乘整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好些?

课的下半部分,学生对计算已经不感兴趣了,有几个孩子已经开小差了,事后调查得知,他们觉得问题太简单了,就是积的小数位数的问题,只要移动小数点位置就行了,计算没有什么多大意思.学生说得是实话,最近学的都是计算,都是讨论计算方法,而计算方法的发现有时不需要让他们经历发现、探究的过程,更多的是老师的提醒和告诉,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怎么喜欢被动的接受呢。看来计算的教学还需要教师将练习的形式变的丰富些,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大脑。《小数乘法》的单元反思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感受自己最成功的一课时是截取积的近似值,之所以有良好感觉,主要是新理念,活课堂,多创新,多思维的作用,在此具体就不展开,因为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过去,成就未来。

每次上课总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总是完不成,比其他老师要慢半拍;;平时作业有学生总也会出现拖拉现象;作业正确率不高;计算性错误屡错屡犯;对于简便计算中乘法分配率的运用总有学生不明白,总会有人出现把加号改写成乘号;对于单位的换算这一单元知识涉及较少,学生遇到时出现错误百出的情况。

1、把一部分口算练习放在课堂加上对答案,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但对于此涉及本人觉得还是有其必要性,这样的竞赛性口算练习可增强学生口算能力;

2、知识性内容讲的过多;(多些体验,少些灌输)

3、课堂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应使用多种形式)

4、作业一开始没有全部抓住,有松懈;(正在改善中)

5、对于作业质量没有严抓,使学生感到作业对错无所谓,错了改一下也很快;(正在实行新的措施,改善作业质量,拒收不合格产品)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小数除法可以根据小数点处理的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因此教学时利用很长时间进行探究,做到了水到渠成。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为了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计算中在除过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后还有余数,要着重说明把它化成用较小的计数单位表示的数,并与被除数中原有的同单位的数合并在一起,再继续除。例如,除到个位余3,把3化成30个十分之一,并与被除数中原来十分位上的6合在一起,是36个十分之一。除的时候,仍然是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由于要除的数是用小数计数单位十分之

一、百分之一„„表示的数,以后的商也应该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因此,要在商的个位数字的右面点上小数点来表示。从而说明了商里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以往过去的计算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但这种教学方法十分的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好。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打破常规,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尝试教学法,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教学方法之前为了给学生探索创造条件,探讨后,学生进行汇报。对于正确的方法给予肯定,而错误的方法给予鼓励。并且为找寻正确的思路,引导学生分别用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转化为整数除法的两种思路进行解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问题的转化能力,这也是本节课设计中的一个难点。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数学的综合能力。

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情境的创设要简明一些,把时间缩短,尽快切入主题。

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既要关注学生是否在听课,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在学生练习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计算过程。

3、难点处理的不是很到位。在这个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算理,自己感悟到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数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课堂上虽然与生活联系起来了,但没有真正与生活联系,应让学生明白,购物时并不是量大优惠就买多的,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购买物品。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通过作业情况的反馈来看,学生对于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错误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采取的措施:

总结列竖式的过程进行细化:

1、移动除数的小数点,移动几次变成整数。

2、被除数也移动同样的次数。

3、在商的位置上标上小数点,与被除数对齐。

4、用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突出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先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

《小数除法(二)》教学反思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数学计算方面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使枯燥的计算课上得生动,使学生主动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采用新旧知识的比较,在引入时,让学生练习两题:36.18÷18

4.5÷15将例题改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发现新旧知识的主要区别是“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用我们学过的本领解决今天的除法是小数的除法?小组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十分活跃,想出解决问题的许多办法:有的组联想到利用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也有的组联想到化成较低单位的数。通过讨论,实践得出结论。这些结论都来自学生,是学生主动获得的。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联想,从中发现新结论。让学生通过联想,唤起他们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产生新的设想,提高创造性能力。

在练习中错误较多,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题让学生找错改正,效果大于让学生做书上改错题。让同学们判断,分析,订正即对新知的巩固练习,又起到学生间互相帮助效果,学生印象更深。通过学生自己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分析,自己得出了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后面练习发现效果很好。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过课后,我总有或多或少的感慨与反思。针对自己《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们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我们五年级孩子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与枯燥,教学有一定难度。我认真思考了课程标准中关于字母表示数部分的目标要求,注意到在原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应用要求上,怎样“注重、强调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十分重要。所以我设计了试图让学生充分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的教学环节。

1、课的一开始,我试图用生活中的大量含有字母的例子引入《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下面的课题。但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似乎效果不是很理想。我课后反思、总结,发现这些例子虽然在表面上联系了生活,但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数学元素与内涵,没有为下面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联系。

2、字母简写的过程,知识点相当多。很多地方并没有开展探究的价值。在试教时我采用“自学”方式,但学生普遍理解有困难。因此,在教学方式选择上,部分环节我选择了以老师讲授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接受来巩固认知,节约了教学的时间资源,优化了教学程序。但在具体处理时,个人认为还可以更讲究教学层次,更精当些。

纵观全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教学中应多注意,为再次教学打好基础。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学生经历由天平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x+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感触很多,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要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

我们在教学中一贯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专业思想方法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手段,它是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为。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运算、演算例题等一些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开始引入情境,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那就是求面积,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面积测量的方法有两种,这两种方法不仅适用于长方形,同样还适用于其它的平面图形。这不仅为学生接下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提供了方法,还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二、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在我这节课中,我设计了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整个教育界现在都在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所谓“互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有交往,生生要有交往,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教师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例如:验证完猜想后,师问:两种猜想,两个结果,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哪一个才是我们要的间接测量的先进方法呢?还有当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教师引导:你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好在哪儿?你还有什么问题?通过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不断地把课堂引上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潮。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在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复习,让学生明白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与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相似,都是把不熟悉的平面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平面图形来计算。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想办法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平行四边行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环节我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平行四边行的底相等,梯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性面积的一半。最后是让学生尝试练习求出梯形的面积,并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也有一些不足,学生在探索中,对个别学生辅导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探究的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动中学。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一、尽量体现教材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们可以看出教者在准备上还是挺足的,特别在信息的收集上,教师很花费了一定的心思。老师把这节课当作实践活动课来教学,用一节课来完成有关编码的内容,这样把重点就放在认识与编码两块内容上,一般老师就教学身份证号码,而对邮政编码少有涉及,往往是一笔带过,这样设计非常有道理。但教材是怎样的呢?我也查阅了人教版教材,《数字与编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里内容,教材说明把这部分的内容分三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第一节课教学例1例2,主要是对一些编码如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如何进行编码,第三课时进行综合练习。所以教者就根据教材的安排,把这节课着重的放在对编码特别是身份证号码的认识上,让学生初步去尝试,充分体现教材意图。

二、尽量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编码的很多知识都是已定知识,如果纯粹让学生了解这些编码的话,那么一味讲解学生可能更容易获得知识,但这样很容易上成是常识课或者生活指导课,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呢?老师在本节课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不同地区的身份站证号码,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这些编码,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身份证号码的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三、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编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编码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认识编码乃至认识更多更广的生活世界,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要体现地重要思想。

当然本节课听完之后,还有几点考虑,愿与大家思考与讨论:

1、怎样更科学让学生认识编码?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走进编码世界?

2、一节课就让学生接触身份证号码,单薄吗?

3、在这样的课中怎样进行更有效的探究与学习?

篇3: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一、说一说,引入小数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已经按照教师的要求,搜集到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小数,那么现在就请各个小组分别将自己小组收集到的小数的信息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然后分别说一说你对这些小数有什么样的认识?

生1:我们通过观看体育比赛收集了很多小数的信息,如跳水运动员、跳远运动员体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是用小数来表示的。如:跳水运动员何超的比赛成绩是462.85(老师这串数字我这么读对不对?),体操运动员李小鹏的比赛成绩是9.425分……

生2:我们小组通过收集购物小票也找到了很多小数的信息,比如辣椒的价格、笔记本的价格等。如:超市中苹果的价格是5.89元一斤,白菜的价格是1.5元一斤……

……

师:同学们都对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了说明,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收集,我们发现身边很多地方都有小数的身影,既然小数随处可见,那么我们就要更深入地了解它们。

【反思】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的信息来初步认识了小数。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这些平时常见的小数,让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知道了小数的表达方式(有小数点,小数点后面有数字)。通过说一说,学生自己已经大概知道了小数应该怎么读,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自己搜集整理信息,而且能够通过分析,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学生通过已有经验进行主动的学习,这是互动教学的前提。学生在学习之前有了充分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才能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二、读一读,认识小数

【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数的表达方式是“数字+.+数字”的形式,那么我们怎么读呢?刚才各小组同学在说自己搜集到的数据的时候已经读出来了,那么下面我给大家写出几个小数,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例如:35.78 567.007 3.256 0.47

生:读(略)。

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总结一下呢?

生:小数点前面的数字是多少就读多少,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一个一个读出来。

师:那这个中间的两个零该怎么读呢?

生:读零零。

【反思】教师在处理认识和正确读小数的知识点的时候,要采用简单明了的问答形式。学生清楚明了,也便于记忆。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学生的思维已经跟着教师活跃了起来。小数的读法本身也并不难,而且学生平时也可能已经知道了该如何读,所以教师对这部分内容就是要简单干脆,但这种简单的一问一答绝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通过教师的思考,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抛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思考给出答案。

三、论一论,理解意义

【教学片段】

师:小数大家都认识了,也知道怎么读了,那么小数有什么用呢?

生:因为它不够1,所以用小数表示。

师:这位同学很厉害哦,知道小数是不够1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用到这种不够1的小数呢?

(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讨论)

生1:为了更精确地表示计算的结果。

生2:在比赛的时候,人很多,数字也都接近,所以用小数来表示,这样更公平。

生3:为了表示很快的速度时,会用到小数,如0.001秒这种。

…………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看上面将一厘米分成了多少毫米呢?

(学生纷纷在自己的尺子上寻找。)

生:分成了10份。

师:那其中一份是多少厘米呢?

生:是1/10厘米。

师:1/10厘米用小数来表示是多少呢?

生:是0.1厘米。

【反思】在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上,教师将这个问题放在一个学生已知的大环境中,根据身边常见的小数进行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能力进行思考,集体讨论,初步得出相应的结果。这种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的方式与数学课程标准中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不谋而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才会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比如有位同学说出了0.5这个数字,教师正好可以根据他的问题,让学生对小数和分数进行相应的联系,能够顺其自然地理解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要先将问题提出来抛给学生,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遇到问题后将问题再抛给教师,教师提出更加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拥有数学的思维,进行数学知识框架的构建。

四、比一比,掌握小数

【教学片段】

师: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场真正的比赛。同学们现在按照座位纵向分成四组。我出三组题,这三组题分别有0.5分的题、0.4分的题、0.3分的题和0.2分的题。0.5分的题必须回答,答对给0.5分,答错不得分。其余的可以选答也可以抢答,答对得分,答错不得分。

(0.5分题)我念一段话,请同学们将听到的小数记录下来。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一只小鸟飞过了一片58.7平方米的稻田,落到一棵14.69米的大树上,在上面待了1.05秒钟,就飞走了。

(0.4分题)我说几个分数,请同学们将它转换成小数。

43/100 27/1000 13/10000

(其他略)

【反思】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巩固知识,打破了以往写写做做的模式,真正从小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出发,激发他们比赛的激情,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发挥,将所学到的知识充分挖掘出来。同时,教师也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了学生的比赛当中,每一次的结果都用小数记录下来,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的形式,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很快知道学生还有哪些地方没有理解,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篇4: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五年级上册共分成两个单元,先教学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教学小数乘小数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在这两个单元中间插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内容多。例如用竖式计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在用竖式计算中又有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小数等各种情况,其中小数除法还涉及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等知识;为了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还要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的知识,等等。如果把全部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教学,大约需要二十几个课时。在这样的大单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容易稳定持久。分成两个单元后,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公顷和平方千米都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进行土地面积计算时经常要进行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与平方米的单位换算。这时,就可以应用第七单元里教学的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这一规律是探索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目标,这两个单元精简了有关循环小数知识的教学。在第七单元里不出现除不尽的除法,在第九单元里只结合小数除法中除不尽的实例,指出循环小数的特点,讲述循环小数的概念。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等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有所了解,不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教学是以整数乘、除法的计算作为知识基础。只是计算时多了小数点的处理这一“新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应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可以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会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并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3)使学生探索并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能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乘、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乘、除法的积极意向。并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教学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积、商的变化规律分别进行相应的转化,逐步掌握合乎逻辑的思考方法和计算方法;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突破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的难点,学会正确计算,并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引导学生采用已经掌握了的“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小数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典型课例分析

(注:南师大附小贲友林执教)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8、69页“小数和整数相乘”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

2在观察、探究、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学生带计算器。

教学过程:

师:大家买过东西吗?看屏幕(出示购物场景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铅笔,每支0.3元;橡皮筋,每根0.06元;羽毛球,每只0.8元。

出示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买9根橡皮筋需要多少元?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

师:你会算吗?

师:请大家观察这3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是的,3道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小数,一个因数是整数,都是小数和整数相乘。(板书课题:小数和整数相乘)

评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师:为什么这3题都用乘法算?

师:3个问题中,如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就是求3个0.8是多少。请看屏幕,我们在正方形中涂色表示3个0.8。

师:通过涂色,我们进一步知道:求3个0.8,用乘法算。从图中我们也能看出:0.8×3=2.4。刚才我们同学在口答算式时,也说出了这几道算式的结果,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师:大家的算法差不多。这样算,其实凭借的是感觉。但从同学们刚才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时候,都是把它先看做——整数乘整数。

评析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学生

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屏幕出示)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妈妈买了一个西瓜,正好3千克,每千克2.35元。

出示:5元,够吗?10元呢?

师:你能口算这一题,不简单!如果估算,把2.35元看做3元——

师:也就是说,买3千克西瓜的钱数,比6元多,比9元——少。

师:要用多少元,能不能用竖式计算?请大家试着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2.35×3。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试做情况。学生出现了两种写法,视频展示。

师:请大家比较,两种写法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7.05,但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

师:说说你们在写竖式时是怎样想的?

写法1的学生:写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的竖式也要相同数位对齐。

写法2的学生:我在课前预习时,看到书上的竖式是末尾对齐。

师:你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竖式应怎样写呢?

学生争执不下,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师:我们一起对照竖式,口述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学生说至“三五十五,写五进一,三三得九,加一得十,写零进一,二三得六,加一得七”,教师示意学生“暂停”)这一段计算过程,我们特别熟悉——

师:对!刚才口述的这一段内容,是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在进行计算。所以在写竖式时,末位对齐。当成整数乘法计算之后,还要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师:这一题的积中的小数点点在什么位置?

师:联系这之前我们的估算,7.05元,比6元多,比9元少。积是两位小数,小数点点在7的右下角。关于在积中点小数点,你有什么想法?

师:大家的想法也就是说,积有几位小数,要看——因数。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这是大家现在的猜想。我们来看先前所算的3道题……我们发现与猜想一致。

评析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师:再看几题(屏幕出示)。

师:这几题,算完了吗?

师:对!按照大家刚才的猜想,这几题在积中如何点上小数点呢?

学生口答,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点小数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闪烁显示所点的小数点,因数和积中小数部分的数字添加底色。

生:我觉得这几题还没有做完,乘的过程中要点上小数点。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例如第11题,4.76乘2时,积是9.52;4.76乘10时,积是47.6。952、476,都要点小数点。

师:计算过程中点不点小数点,大家的想法呢?

学生陷入思考中。少顷,一位学生起立发言:我认为,计算过程中不点小数点,只要在积里点小数点。计算4.76×12,先算476×12。用竖式计算时,我们是先把小数乘法看作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评析本课以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算之道理:凭感觉“先看做——整数乘整数”,让学生道出算之情理;在教与学的进程中,学生自然获得切身体验,即“小数和整数相乘”与“整数和整数相乘”尽管存在差别,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我也赞同他的想法。谢谢刚才两位同学,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另一位同学通过思考,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生:第三题,103×0.025,积比103小,这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乘法不同。以前,积比因数大;这道题,积比因数小。这就像商场卖东西打折,打折后的价钱比原来少。

师:你学数学的感觉真好!商场打折,计算时可以转化成小数乘法计算的问题,还有你谈到的因数和积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些在今后的学习中都将要探讨。继续看这3道题,积是不是这样点小数点?我们大家所猜想的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对不对呢?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这3道题,看看计算结果是多少?

师:通过验证,我们初步确认: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我们在后面学习小数乘法时,还要探讨“为什么相同”这个问题。现在,请大家同桌之间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同桌互说后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后

(学生独立完成。屏幕出示这几题的完整计算过程,学生核对,全对的学生为自己鼓掌祝贺。反馈学生做错的题目,其余学生分析错因。)

评析这里的设计,跳出了教材,又深化了教材,是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灵活处理教材的体现。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最终得出了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

典型习题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数学的理解层面上总结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综合运用整数乘法法则、乘法中积的变化和由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3项知识,从计算小数乘法的过程中,归纳小数乘法法则。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给予学生3点提示,引导学生领会教材中的

(3)判断积扩大了多少倍,再缩小相同的倍数。

由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积5694扩大了100×10=1000倍。为了使积等于4.38×1.3,根据积的变化,把整数积5694÷1000=5.694。所以4.38×1.3=5.694。

按照教材引导学生领会“试一试”的3个步骤,再计算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需要补0),如0.038×0.25;计算整数乘以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相同),如106×1.25;计算小数乘以整数(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相同),如0.024×35。

从而得出,做小数乘法,先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再做整数乘法,最后在整数积上点上小数点。当小数乘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因数小数点位数之和;当整数乘以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乘数小数位数;当小数乘以整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被乘数小数位数。

最后,按照乘法的法则结构归纳小数乘法法则。小数乘法法则结构与整数乘法法则结构相同:乘法法则分为计算范围(数的范围和运算范围)和计算过程(计算顺序和结果表示的方法)。

篇5: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一、在小数除以整数的知识点上,学生在处理当被除数整数部分不够除时,通常忘记商“0”,商的小数点也出现未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错误!

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同学们都知道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但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一样时,同学们受“除数与被除数小数位数相同的情况的解决方法”影响,出现了直接把小数点去掉的情况,也就是没有按照“商不变”性质来进行处理!另外,有个别同学在转化成整数的过程中,是以被除数作为转化的对象,导致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三、在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出现了几种情况,分别是1、当除得的结果是无限小数时,未能利用去尾法或者进一法取近似值;2、分不清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取近似值,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3、涉及到金钱的计算,当结果超过两位小数时,没有保留两位小数!

四、学习能力中下的同学,对于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忘记得比较厉害!

对策:

针对第一种情况,可以尝试通过整数除法1÷2=0……1的讲解,说明当整数部分不能商1时商“0”,然后再迁移到小数除法。

第二种情况:对小数除法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与对比,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强化训练!

第三种情况: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并进行归类!

篇6: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杨庄小学 伍 强

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基础是整数乘法,整数乘法的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基础的,可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同”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使学生从整数乘法列竖式计算过渡到小数乘法的列竖式,理解好计算的算理显得非常重要。

一、要帮助学生复习“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在教学中我首先给出几组口算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2)一个乘数扩大(缩小)多少倍,另一个乘数也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或缩小它们倍数的乘积倍。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口头计算出2.4×4,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然后再计算出1.5×0.3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二、规范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2.4×14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能算出正确的结果,但有的学生在列竖式时,把14与2.4的整数部分对齐了,多数学生写对了,可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2.4扩大10倍,计算的是24乘14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倍。也就是在积的末位数出一位,点上小数点。后来学生在计算象12.7×23、5.2×0.64等题时,都能正确列出竖式进行计算了

三、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乘法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两个乘数一共有3位小数,那么积肯定是3位小数。

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同学认为: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如果积的末尾有0,那积就不是三位小数,如0.25×0.4的积本来是0.100,但因小数末尾的零可以省略,便得到积为0.1,于是就出现了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不一定是三位小数的情况。

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意见,我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提醒同学们在判断小数乘法的积是几位小数时,要根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如计算0.25×0.4时,我们先用25×4=100,然后看乘数当中一共有3位小数,于是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3位点上小数点,而不是先去零后,再数位数。虽然为了书写简便,在不影响积的大小的情况下,我们根据小数的性质将小数部分末尾的0省略,但省略不等于没有。所以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一定是三位小数

篇7: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福民小学王树生

通过对五年级数学第四章《简易方程》中《稍复杂的方程》的教学,透过学生的作业,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学生对单纯的计算部分掌握的比较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在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中就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

一、学生没有一种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而且在很多时候也不习惯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二、因为学生在之前已经习惯了问什么就设什么,而现在不行,问什么不一定就要设什么,而设的量又不止一个。通常设第一个量的时候还比较好设,但是后一个量就不知道该如何来设,或者有些学生就干脆不设。

三、在解方程的时候,只解了x,但是所设的另一个量就没有再进行计算,被忽略了。

通过这些问题认为还是需要一些专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维,和熟练的运用解题的方法。

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解题思路常常迂回曲折,而他从根本上让学生脱离了繁琐的思路分析,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往往直截了当,降低了思维难度,它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思路——找等量关系来解题。所以说,这个单元的知识如何教好,从而让学生学好是非常重要的一、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在算术里,人们只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后,就可以表达、研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可以说,学习代数就是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的。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在老师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在进行用方程解题时格式非常重要,因此往往老师们教学时都会特别强调格

式。可是从学生的后续学习来看,我慢慢发现,其实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老师要注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写代数式的训练。因为这是列方程的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并反复练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让学生明白以往学习的所有数量关系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中都能用到。如:原来有100元,用掉X元,一样的要用减法求还剩下多少钱,买了3个练习本,每个A元,一样的用乘法来求一共要多少钱。让学生在这样的大量的练习和强化中,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数量关系和以前是一样的,只是现在所用的符号不一样,其实,从广义上来讲,字母是一种符号,数字也是一种符号。

二、注重方程的意义的教学。

方程是什么,教材中是这样说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其实,这只是从方程的表现形式来给方程下定义。也就是说,从表象上来说,如果一个式子是一个等式,并且含有未知数,我们就说这个式子是方程。但是,从数学的本质上来说,方程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熟练地列方程解决问题,那么,在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你每次抓住的核心是什么呢?是等量关系。所以,方程最本质的教学意义应是同一个量(或相等的量)用不同的形式去表达。但很多时候,老师们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往往只研究了方程的表面形式,也就是书上所说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所以,老师们一般都是从等式入手,让学生在认识等式的基础上引入未知数,然后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样一节课教下来,学生除了会判断一个关系式是不是方程,还知道了什么呢?这样的学习对于后面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真的有帮助吗?我想,每个人静下心来想想,应该都会有答案。

三、解方程的教学时不要被以前的教材编排所影响。

新教材对于解方程的安排是变动非常大的。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一开始时,还不和学生说解方程,叫求未知数X。而现在的教材编排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当然,在教材上并没有归纳出等式的性质,毕竟,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只要让学生明白,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和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等式的性质。从学生的学习上来看,我觉得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的,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谁抵消,怎么抵消,基本上问题不大。不过,到了稍微复杂的方程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许是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因为总是考虑到学生不喜欢列方程(以往的学生都有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觉得方程的格式繁琐,好像步骤也不少,学生总不喜欢),所以,我就想怎么让学生少写点字,所以,在具体的书写格式和步骤上,和教材稍微有点不同,我没有象教材那样写出怎样应用等式的性质的那一步,而是让学生直接写出这一步的结果,以至于到了后面,有部分学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象5(X+3)=55这样的方程,学生掌握得比较差,也可能是学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时,还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这样的一个式子是一个整体,表示一个数量这样的概念,尽管也进行了一些强调。另一个方面就是具体的步骤可能也对学生有影响,所以,我个人认为,可能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来写尽管麻烦一点,但对于学生理清思路可能更有帮助。

篇8: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一、关于“数轴”教学的一点想法

数轴这个内容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从知识上讲, 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 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 同时, 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 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 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在小学中数轴也已经发挥了它的作用.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认识小数》单元中就运用到了数轴.

《认识负数》单元中借助数轴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负数、正数, 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 负数都小于0.其实在教学例1, 用温度计分别显示三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是学生第一次在直线上认识负数, 也是学生在数的认识上的一个突破.

《认识小数》单元中数轴也发挥了它极大的功能, 课本上力求用数轴帮助学生建立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概念, 学会在数轴上标出小数, 学会通过在数轴上标出数来比较小数的大小.但教学下来, 如何正确的在数轴上标出小数恰恰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这节课时, 面对学生无从入手的“尴尬”, 我抓住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 抓住小数的意义, 尝试着把思考过程化成有顺序的三个步骤, 引领学生有方向的去思考,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课堂作业上错误的学生也极少.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33页第9题为例.

在直线上标出下面各数的位置:

1. 定范围

先确定要标出的小数在哪两个数之间, 明确小数的范围例如:第一个数是0.5, 先确定0.5在哪两个数之间, 大于几小于几.学生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已经学习过, 还有凭着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也已经能够判断出小数的范围.

2. 把小数化成分数思考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把所要标出的小数根据小数的意义, 化成分母是10, 100, 1000的分数.例如0.5化成5/10.

遇到像1.3, 3.75这样整数部分有数据的小数, 在确定范围以后, 可以不看整数部分, 把整数部分去掉, 看成是1+0.3, 3+0.75, 然后把0.3和0.75化成3/10和75/100.

把小数化成分数的用意旨在让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来理解小数, 从而知道是把“1”平均分成多少份, 然后再取其中的几份.

3. 平均分找准位置

学生根据上一步化成的分数, 在数轴上找相对应的点.

二、关于“根据描述写小数”教学的想法

在教完“数位顺序表”后, 一般都会安排这样的习题:

(1) 一个数的十位、十分位和千分位上都是4, 其他各位上都是0, 这个数是 () .

(2) 用0, 0, 1, 2这四个数字和小数点按要求写小数: (1) 整数部分是0的三位小数; (2) 只读一个“零”的两位小数; (3) 一个“零”都不读的一位小数.

这样的题目学生拿到手以后一般都不知从哪入手, 原因是对数位顺序表和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没有熟记于心.这样类型的题目应该先确定最高位和最低位, 然后再往每个数位里进行填空.比如第一题, 最高位是十位, 最低位是千分位, 所以小数写出来应该是___ ____.____ ____ ____, 然后再往里填空, 写成4___.4___4, 最后再将中间空余数位上的0补上, 写成4 0.4 0 4.第二个题目也能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答题.

三、关于“小数的大小排列”教学的想法

小数的大小比较中有个比较典型的题目就是排列几个小数的大小, 而这样的题目看起来很容易, 但每次做起来学生出错的都比较多.根据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先比较整数部分, 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 就再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 从十分位开始一位一位的比较) , 我在班上和学生探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我们比较的时候可以减少错误率?最后我们讨论出将所有比较的数竖着写, 而且要数位对齐, 然后再按照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比较, 这样既清楚又方便比较.这种方法试行下来, 学生的作业错误率明显减少.

篇9: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单元把小数加法和减法分两段教学,先教学笔算的方法,在掌握笔算的基础上,口算比较容易的小数加、减法。然后教学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规律在小数加、减法里仍然适用,并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教材在编写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不以既定的计算法则束缚学生,突出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了算法逐步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包摄性更大的认知结构。

2.练习数量比较充足,练习形式活泼多样,避免机械、被动、乏味的计算训练。提供学生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验算提高正确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3.注重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除了解决购买物品时花钱和找钱的问题外,统计主要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计算水位高度、测量水的深度等内容,对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本单元的例

1、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认知矛盾,因势利导,逐步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

1、例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列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应该把小数点对齐。这道例题的教学安排是,先在小数加法中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问题,再向小数减法迁移。弄清小红一共用去多少钱,这里不是凭“小数点有没有对齐”来评判哪个竖式正确,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分析和体会哪种算法正确。

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数量,2.58元是2元5角8分,3.15元是3元1角5分,2.58+3.15的竖式应该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加。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进行分析,2.58是2个

一、5个0.1和8个0.01,3.15是3个

一、1个0.1、5个0.01,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是一步发展。在学生认知过程上,从理解方法到独立进行计算,可以内化算法。教学这个问题,只要突出一点,即竖式怎样写。

"试一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和或差的小数末尾如果有“0”,应该化简。“试一试”的第一个教学任务是巩固“小数点对齐”这个必须遵循的写竖式的规则,让学生独立计算就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第二个教学任务是化简计算结果。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材中曾经指出:根据小数的性

--1--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现在要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计算的结果。

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计算的结果,如果小数末尾的“0”没有去掉,计算是正确的,不能仅以没有把小数化简而判定计算是错误的;

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小数性质,把得数里小数末尾的“0”去掉。去掉的方法是,在竖式上把这些小数末尾的“0”逐个划掉。

集中力量解决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因人制宜,允许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方式。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3加以解决。

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例3才开始,在前面已有铺垫。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

例3的竖式中,依据9.2-4.86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9.2的末尾添上一个“0”。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这个“0”是哪来的?这个“0”对计算有什么作用?这个“0”一般不写出来,只要把它想在脑里。这是对多数学生的导向。至于部分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仍允许他们把这个“0”写出来,能防止算错。

篇10: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上节课讲完例7后,时间仓促没有练习,心里很没底,因为在整数乘法的简算中孩子们就有问题,于是紧接着安排了一节习题课,一来处理积攒了几天的习题,二来巩固一下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先处理的是昨晚的作业,处理过程中让我对孩子们有点刮目相看了,在用简便方法计算4.8*0.25的时候,我在课前预测就是用结合律,先把4.8写成4*1.2或8*0.6(因为后面有0.25),在课堂上孩子们踊跃发言,两种预测都出现了,我正准备说下一个题,这时候丁维佳举手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赶紧让她站起来说,她说用了分配律,因为有0.25,所以要找4或8,而4.8又能拆成4+0.8,所以这个题用乘法分配律做也可以简便。我听完后给予了大大的肯定。课后也对自己课前备课预测做了深刻的反思,是啊,要是这个孩子没举手,是不是这种方法就与我们班孩子失之交臂了?真是应该做好做足做充分预测!

上一篇:全国创新英语大赛初赛第一阶段报名11月30日截止下一篇:银行卡办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