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2024-04-11

浅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通用10篇)

篇1:浅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淮阳县实验小学 冯 琳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悟生活并磨砺人生。我们主张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

一、做到亲身实践与教学难点链接

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然后将实践后的情感体验带入语文学习中,与课文描写的情景融为一体,许多难点就迎刃而解了。譬如,过两天就要学习《劳动最有滋味》这一课了,劳动为什么会有滋味?劳动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为什么劳动最有滋味?这些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为此,可以特意安排了一次野炊,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包饺子,在实践中去体会文中所写的作者对劳动的感受。开课了,老师先让同学们谈谈这次野炊的体会。有的说:‚我在家里从不做饭,可这次野炊我亲自动手了,胃口也特好,我吃了两大碗饺子!‛有的说:‚这次野炊很有趣!虽然很累,但回味 无穷!‛老师随即请同学们翻到《劳动最有滋味》一课,将‚我们的饺子会使我的胃里和心里一齐舒服‛,‚要不,怎么劳动会改变个人的气质呢?‛等难懂的句子勾划下来,自由品读,读到关键处示意他们停下来仔细体会,然后自读全文,开放式讨论并总结。有的同学说:‚我在吃饺子时体会到了劳动那甜美的滋味!‛有的同学说:‚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比上劳动后的滋味,劳动让我充实、幸福、满足,所以劳动最有滋味。‛就这样,学生自然地进入语文学习,带着实践后的真切感受,他们学得轻松自如,难点问题顺利得以解决。

二、做到社会现实与历史场景链接

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了解、体验与感受,很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如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老师应先从学生那几天最关心的新闻热点——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逝世谈起,当学生说‚首都加拉加广场上委内瑞拉群众点起蜡烛悼念查韦斯的场面十分感人‛时,教师顺势说道:‚可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在1976年的中国天安门广场上也出现过同样,不,比那更感人的场面!而且也是悼念一位总理的去世!‛在学生们专注的倾听中,教师对两位总理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就对本民族的贡献而言,周恩来远在拉宾之上!然而以色列人民有悼念拉宾的自由,当年的中国人民却 没有这种自由。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后,人民才能尽情抒发自己的哀思,面对高山大海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结果这堂课上得很成功。而成功的主要原因便是教师以‚查韦斯逝世‛导入,用学生熟悉的电视镜头接通了他们并不熟悉的历史场面,进而震撼了他们的心灵。

三、做到语言文字与生活实际链接

‚生活‛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它显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如果把它恰当地与课堂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联系在一起并加以利用,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古井》时,便有这样的体会,这篇课文赞美了古井对人们无所求,无私地奉献自己全部力量的高尚风格。为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老师出示学生找出的:‚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它那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全村儿女‛这句话,并在‚温情的母亲‛下加着重号。要求全班同学进行开放式讨论。自由发言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怪问题:‚老师,我家爸爸最爱我!为什么把古井比成母亲不比成父亲呢?‛课堂一下子沉寂下来。‚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这个问题‛。不多时,一位同学红着脸举起了手:‚因为爸爸没有乳汁,妈妈才有‛。同学们笑了,可就在这一笑之间,在这位同学虽不完全准确,但贴近生活的答案中,他们都明白了古井用井水哺育全村儿女就像是母亲用乳汁养育孩子一样,是作者用了一个亲切而恰当的比喻,表达了对古井深切的赞美之 情。

四、做到创新拓展与现实生活链接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只有‚理解和认同‛是不够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给予学生挑战历史、挑战权威的机会。如在学习《动手做做看》之前,老师先把科学家朗志万的问题‚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再学课文,孩子们个个眼中闪着光芒。在学习《捞铁牛》时,学生经过自读、讨论知道了怀丙是怎样捞铁牛的,体会到怀丙超人的智慧。这时老师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黄河泥沙成灾的实际想一想:‚如果当时让你来捞铁牛,你会怎么办?‛学生个个兴趣大增,经过热烈地讨论,他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其中一位同学的主意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他说:‚我将准备的2条船增加到4条船,2条船装满沙拴住铁牛,捞铁牛时,将沙铲到另外的两条空船上;捞第二头铁牛时,直接用后两条船拴住铁牛,再将沙铲到前两条船上。用这种办法把8头铁牛一只只捞上来,即省时省力,又不往河里倒沙子,保护了黄河。‛瞧这种办法多妙!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但只有学生的心灵与生活实际碰撞出火花时,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五、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深化链接 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语文的第二属性。但有一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意识、行为,并不是学习一两篇课文就能解决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不断深化,才能达到文章‚唤醒‛的目的。如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状况、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老师布置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到工厂、环保部门等去参观、访问,也可以到图书馆借阅相关的报刊、杂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世界处于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从网上有针对性地查找自己所需的材料。合理利用图书、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一系列的语文课程资源,了解当今的环保现状及环保实施情况等。在调查研究中,学生被一连串惊人的数据震撼了。于是,一份份加强环保意识的倡议书,一张张反映环保现状的手抄报,一幅幅情真意切的环保标语孕育而生。此时,学生的主体人格、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发展。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思考生活问题、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真正沟通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篇2:浅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如何实现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

福州电子职业中专学校

叶佳

[摘要] 本文针对中职数学教育的现状,就如何让学生体会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习数学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即: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可以引出数学;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从而揭示出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关键词] 中职数学

生活化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部分学生起点低,知识基础都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数学思维较弱,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升入职专后,完全放弃了数学的学习。既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那么这些学生数学成绩差,不学数学,肯定是教育的责任。面对这样的情况,只对学生说一些数学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之类的道理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此,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意识到数学学习对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轻松乐意地学习,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那么要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生活中引出数学,激发学习主动性

1、创设生活情景,感悟身边数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个生活故事或话题,以聊天、讨论、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以数学问题为突破口或切入点,展示丰富多彩的活动世界,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排列数公式时,可选择一副扑克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借助它推导排列数公式。又例如,我们在学习集合时,就可以用这样一段对话来引入它的概念(这是一个姑姑和6岁小侄儿的对话):姑姑问:“你的脸在哪儿?”小男孩儿指指鼻子。“不对,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那是鼻子。”小男孩儿又指指腮帮子。“那是腮帮子呀!”小男孩儿接着又指眼睛,又指嘴巴,但都没指出哪儿是他的脸。此时,姑姑告诉他说:“把你的鼻子、腮帮子、嘴巴、眼睛、前额、下巴颏儿„„放在一起,这么一圈儿,才是你的脸。”然后我们再给学生集合的定义:在数学里,当我们把一类事物放在一起考虑时,便说它们组成了一个“集合”。这肯定比给出集合的定义,或者只是把书本的例子重复一遍印象更深刻。

2、结合生活趣味,联想数学概念

中职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教材所呈现出的趣味性,教师如果能够利用他们身边所熟悉的例子导入,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研究,不仅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取材,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1)利用新闻事件导入。如在讲解不等式的过程中,刚好美伊战争临近,上课时我就举了布什与萨达姆力量的不平衡引出不等式的定义。(2)利用偶然事件导入。如在讲角的定义时,刚好一个男生朝左后转同同学聊天,我就向这男生提问“你的后边、左边与右边都是女生,你刚才是左转还是右转?”这男生一发愣,其他同学也都集中到他身上,男生答“朝左边”。我说:“记住.你朝左转即按照逆时针的方向转,这叫角的正转,那么你如果转向右边的同学,就是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这种转法叫角的负转。”以此引入新课的内容。(3)利用生活细节导入。比如:讲解“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原理时。以“固定一扇门为什么用一个插销两个合页”:学习“两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原理时。人们判定四角方凳的四个脚是否平整.常用两根线对角相连,看是否相交来判断;学习“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则以学校的单杠为什么要两边各拉一根链条。且长度和定点根据单杠长度而确定引入课题。(4)运用幽默的语言强化记忆。为了根治学生解题时易犯a=a 这类错误,我要求学生解题时用绝对值来过渡即

2a2=a,并告诉学生:“要化简‘a’,先让a从家里(根号)里走到‘庭院’(绝对

2值符号里)。至于如何从庭院走出去,这要看a的‘体质’(正、负或0)体质健壮的(a0)直接出去,体质虚弱的(a<0)必须戴上一条‘围巾’(负号‘—’)以防感冒”。学生大笑,并在笑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的内涵。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就能生动地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把学生的思路带到广阔的生活空间,领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实在在地应用。比如,在讲到立体几何中解三角形的问题时,教师首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面:宽广的天空、峻峭的高山、浩荡的河流、一排排高压电杆、一条条绵延的公路、一列火车在铁轨上飞奔„„。在欣赏这些壮丽山河的同时,教师立即利用这样的生活情景,提出一连串的数学问题:你知道这座山有多高吗?这条河有多宽吗?电线杆有多高吗?如果在这座山下开辟一条隧道,你知道隧道有多长吗?这些实际的问题如果要我们去解决,你们能完成吗?这时,学生又疑惑又振奋,充满着求知的欲望。于是,教师话头一转,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不难,我们即将学习的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以及解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就是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于是,教师紧接着展示一张又一张测量高山,测量河宽,测量电线杆高度,测量隧道长度的立体几何的示意图,根据地形地貌设计不同的三角形,在三角形中给出一些可以直接量出的数据(如边长、平面角、仰角、俯角等),让学生立即在课堂上根据示意图求出所要求的山高,河宽,电杆高度,隧道长度。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形式,活化了教材,使学生在巨大的生活领域里拓展思维空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效果,只有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如此生动、逼真、具有实效。

3、师生共同合作,开展数学游戏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注重导入的方式,课堂很容易就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因此,在导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这一单元的知识时,我在讲授完知识点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同学们,再过几个月,你们就要毕业了。在校学习期间,各任课老师与你们的友好相处,共同进步,你们将拿什么留作永久的纪念呢?” 学生甲:“照张集体相。”其他同学众声附和“对”。师:“好!我赞成。老师提个小小要求:5位科任老师想跟咱班的五位课代表照张相,你们利用所学排列组合知识,设计一些条件,然后求出各自条件下的所有的不同情况的种数。”接着老师出示问题如下:本班____个任课老师与各自的课代表排成一排照相,根据下列不同的条件,求各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学生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提出如下问题:

1、一排照相,英语课代表与体育老师必须站在中间(因为她们俩最高)。

2、排成一排照相,林老师与余老师必须站在中间(因为林老师是我们的校长而余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

3、师生各自站在一起。

4、5位学生必须排在一起

5、老师不能站在两头6、5位学生必须相邻

7、每位教师和自己的课代表必须相邻8、5位学生不相邻

9、师生相间

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自己提问自己解决,或带着问题走向同学与老师。这种教师投放问题源,学生产生问题链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性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数学回归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的教育,是培养直接从事某一职业或工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其特点是直接面向社会。因此,中职的数学教学应遵循够用与适用,并与专业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突出文化科的服务功能,要淡化理论,强化应用,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使之更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1、将数学引入生产实践,实现数学服务专业课

下面是我担任电子专业班数学教学,在学习函数的应用时,设计的一组应用题目: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和电器的使用,我们的专业更是常常要涉及到电子电器方面的使用维修问题,因此我们来看看函数是如何在这些方面使用的。

问题

1、电源电压为6V,请写出电阻R与电流I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

2、已知某一电热水壶的电阻为49欧,请写出电压U与电流I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

3、请试着根据用电器的额定功率与它两端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之间的关系,写出LED发光二极管(2V 20Ma)的实际电压U与实际电流I、实际电压U与实际功率P之间的关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系式;

分析:确定一个函数的步骤:(1)写出解析式(注意,一般自变量与函数在数学中用x与y表示,在具体的专业问题中,自变量与函数应使用专业中使用的符号,如电压应用U,电流用I,电阻用R等),其中未知系数用字母表示;(2)把已知数据代入函数解析式,解方程(或方程组);(3)解方程(或方程组),解出"待定系数"(4)把求出的"待定系数"值回代原来的函数解析式,得到所求的函数;(5)数学问题的解向实际还原。

2、从生活中提炼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就是指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让学生从初步的感知,逐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以及应用的价值。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学习,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另外,在生活实践中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注重实践,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函数这一章节的知识以后,我要求学生就常接触到的手机上网收费问题,请学生们自己做一个调查并总结,然后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学生调查如下:

手机上网实行包月制度,有两种包月套餐,一种是每月6元,5M的流量上限;还有一种是每月15元,20M的流量上限。如果每个月超过包月套餐允许的流量范围,则每5K收费为0.02元。从而列出了手机上网费用y(元)与流量x(K)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6x51200.02(x-5120)y6x5120

515x20480根据列出的关系式,有一位学生就对照自己某月上网浏览了8M的流量,算出当月手机上网的费用为18.36元,因此采取第二种包月制度更划算。从这个例子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总之,数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的道路,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格,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宪花

关于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9

2、程江平2004.12

3、洪玲

4、卢晓云 董春华

中职数学“乐趣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江西教育报

2003.9 职业高中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源”研究

人教网

篇3:浅谈如何实现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运用生活实例教学, 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一些学生认为上中职就是为了尽快步入社会, 数学课的学习不会直接影响自身今后的发展。因此, 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根据新课教学内容, 通过创设一些生活教学情境, 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 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 学好数学大有用处, 以此来激发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动力。把课本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教学, 把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 使学生的数学概念、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建立在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 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在学习“集合”概念时, 可通过小孩与妈妈的对话来引出集合概念。妈妈问小孩:“你的脸在哪?”小孩指了一下眼睛, 妈妈说:“不对, 那是眼睛”, 小孩又指嘴巴, 妈妈说不对, 小孩又分别指了鼻子、前额、腮帮子……最后小孩也没有说对他的脸在哪。这时妈妈告诉他:“把你的眼睛、嘴巴、鼻子、前额、腮帮子……放在一起, 就是你的脸。”通过这个对话来给“集合”下定义:在数学中, 把同一类事物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时, 就说它们组成了一个“集合”。这样用生活实例讲解“集合”的概念, 比拿课本上的定义讲解, 让学生更易理解、印象更深刻。

二、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培养数学思维意识

要培养中职学校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就要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 从实际生活中提炼数学教学实例, 把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数学化。教师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或生活实例进行数学教学, 并让学生亲自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及其应用,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生活建立感性知识, 然后再逐渐理解为抽象的数学概念, 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 就能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创新能力。例如, 在学生学习了“函数”这部分内容后, 可以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学生都在使用的手机上网收费问题进行讨论, 然后用数学知识建立函数关系式。某电信运营商对手机上网实行包月制, 有两种套餐可供选择, 第一种是每月10元100M流量;第二种是每月15元200M流量。如果超过套餐流量后, 则按每10K流量0.02元收费。列出手机收费y (元) 与流量x (M) 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套餐一收费函数关系式:当x≤100M时, y=10;当x>100M时, y=10+2 (x-100) ;套餐二收费函数关系式:当x≤200M时, y=15;当x>200M时, y=15+2 (x-200) 。根据函数关系式, 算一下某同学每月上网220M流量, 用哪种套餐更合算?通过计算得出用套餐一的费用是250元, 套餐二的费用是55元。显然套餐二更合算。我们可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生活实例与专业结合, 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中职教育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或工程的实用型人才, 它以就业教育为主。因此,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应该更多地与所学专业进行整合, 突出和强化数学应用教学, 要更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淡化理论教学, 遵循够用适用的教学原则, 使数学教学更符合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把生活实例或生活经验与所学专业课结合在一起教学, 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例如, 在电子电器专业班开展数学教学时, 可以根据数学函数知识的应用来设计应用教学题目:电和电器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非常多, 学生不陌生, 而且对于电子电器专业学生也是必备专业知识。下面把函数知识用于专业课的教学:问题1.我们所用市电电压为220V, 写出电灯的电流I与其电阻R的函数关系式。问题2.根据某用电器的额定功率P与它的额定电压U和额定电流I之间的关系式, 写出某电器 (额定电压5V、额定电流50m A) 的实际电压U与实际电流I、实际功率P与实际电流I的关系式。通过这样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又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 中职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 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从而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水平。

摘要:数学学科作为普通中职学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学好数学能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和提供工具。然而目前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效率不高, 有些脱离实际, 没有有效结合专业和生活进行教学。就如何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效率进行了有益探索, 让学生结合生活化的实例进行数学学习, 从而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程宪花.关于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篇4:浅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的表现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也有了多次改动。 现代教育要求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具有趣味性,更能够体现时代气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教学内容正在逐渐地生活化,更多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二)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學习。 目前,很多教师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更多新颖的、趣味性的、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数学教学中。 教学方法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学习更加形象,学生的学习就有趣、简单一些了。

(三)作业设计的生活化

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设计是老师对学生巩固知识的设计,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过程。 所以,好而精的作业对学生学习能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现在很多教师在作业设计的时候非常注意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布置的作业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通过作业,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联系在一起,并且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的实现策略

(一)数学教材内容的构建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选取上,要选择更多的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内容。 要想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要将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生活化”,将生活的真实信息注入到数学题目中去,将生活中的数学搬入课本教学。

例如小学数学算术应用题:有五只母鸡,两只公鸡,每只鸡一天下2个鸡蛋,五天一共下了多少个鸡蛋?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得出答案为70个,计算公式如下:(5 +2) ×2 × 5 =70(个)。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学生没有结合生活实际情况,下蛋的只有母鸡,公鸡是不会下蛋的。 所以,这道题的正确计算公式是:5×2 ×5 =50(个)。

这道数学题结合了我们生活的实际,教会了学生算数的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生活中的常识。

我们在选择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合理性、趣味性,在贴近实际生活的同时,也要能够使学生学习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材既要典型又要具有时代的气息,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正是教育培养的好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使用新的、有趣味的、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得教学具有趣味性,不再枯燥无味。 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根据生活情境来开展实施教学,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融于一体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来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例如:我们在学习小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学习。 教师可以用问题“国庆节是哪天?”、“你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来引起学生兴趣后,再来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将事先准备好的日历拿出来,利用道具结合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 同时,用日历学习,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看到日历就可以自觉地去记、去想,将教学方法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帮助更大。

(三)注重培养学生将数学教学内容应用于生活中,能够学有所用

虽然现在教育部门要求对于小学生不要布置家庭作业,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不成熟的原因,不能够自主的学习。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布置适当的、具有启发性的作业来帮助学生学习。 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践来布置,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去。

例如:我们在学习小学二年级数学《千克的初步认识》后,可以布置家庭作业:A.回家记录一下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问问爸爸妈妈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B.回家后找些水果或者是生活用品称一下,看看它们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这样的家庭作业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思考的过程,能够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数学理论知识。

篇5:如何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注意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那么,如何使小学美术教学走向生活化呢?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研究中,我取得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总是东看看西望望,对喜欢的东西盯住不放。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再加上课前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正确的观察方法的指导下,学生们也形成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渐渐学会了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发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为学生的创造、表现奠定了基础,使学生美之有形,美之有物。

其次,我尤其重视让学生留心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达到物尽其用。如在教学美术第二册时,学生们翻阅了课本后,就发现了这学期要注意搜集一些石子、瓶盖、包纸、纽扣、珠子、彩色塑料管,各种形状的纸盒、塑料袋、图钉、果冻盒、蛋壳,圈筒卫生纸的卷筒„„为了激发学生的搜集兴趣,可以在班组中设置几个纸筒,让学生把平时搜集的可以进行分类,并定期展示,对表现积极的同学,可以鼓励表扬,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因学生找不到课堂上急需的材料而耽误教学进程,又可以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留心生活,搜集材料,来创造美好习惯与意识。

二、开展生活化的课内外相结合的美术教学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兴趣。

生活化是指来源于生活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情境,是指情景、境地,是在具体场合的情形、境界和情意。生活化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美术课上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学生的身心参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二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禽类、童话比较感兴趣,以游戏性活动学习方式为主。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却对未知的世界比较感兴趣,可以以探究性,结合实践的学习方式为主。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普遍提高。

孩子们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就是表现的过程,表现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连续,高度集中的过程,为了解决以往每周两节课分上,为现在的每周两节课连上,我们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使我们创设的生活化教学情景得以流畅的延续,孩子的创新思想也不至于被轻局打断,作业完成的质量从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次,孩子们都很珍惜这每周一次来之易的美术课,课间,班里的学生的有继续完成作业,有的欣赏别人的作品,还有的在老师的身边谈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改变了以往美术教师匆忙收齐本班未完成作业,又急忙去发下一班待完成的作品的局面,使上课的老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跟孩子的一起融入到创作的情境中去,大力加深了美术老师与学生的感情。

2、将美术创作与生活留言相结合。

孩子内心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通向孩子心灵之路要靠倾听与交流。我们以朋友的身份,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使孩子们感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朋友,这样宽松的氛围形成以后,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节课40分钟与每班30——40学生的时间比例,除去我们对学生的新授时间需要10——15分钟,剩下的时间如果平均给每个孩子的时间就更是寥寥无几;而孩子们想对我们交流的东西却很,如果我们视而不见、见而不听,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孩子没有了感受、没有了交流,甚至是不会交流„„为了解决这种状况,从去年开始我们对学生作业形式进行了小改革——采用留言式美术作业,即在自己作品的周围附加文字,记录自己在创作作品时的感受或记载自己创作作品的经过。这样就给了每个孩子想对自己说、想对父母说、想对老师说、想对伙伴说的空间与时间。生动的画面,稚拙的留言,正是孩子生活世界的写照,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作业的表现形式自实施以来,深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喜爱。在彼此的留言交流中,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更活跃了孩子们的表现兴趣与欲望,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断的螺旋上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留言式美术作业将逐渐的散发出它非凡的魅力。

3、通过美术日记,再现生活情境,表达感受

孩子的绘画作品,大多反映孩子的生活,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有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我在教学的同时,主动与学校的语文老师沟通,鼓励学生在完成日记的时候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描绘、记叙,主张让孩子们画美术日记。童眼看世界,美术来表达。记日记除了写,还可以画,图画同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而且比文字形式更有趣,更富有想象力,更具巧妙的表达力。通过整理自己的思维,选取生活中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美术的视角,用连环画的形式,再配以画龙点睛的文字,来表现事情的经过,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及时创作,表现生活

儿童的感受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是他们心灵的反映,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认为应该及时、正确地引导和激励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及时创作,表现生活。学生们去生活中体验了美,表现了美,更培养了学生用美术的的基本技能学会了表现美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美术,美化生活

将美术应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造热情,教师必须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活动,为学生创设运用美术的生活环境。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校园艺术节的宣传画,布置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设计班级中的学习园地,布置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把从美术课上的知识、技能运用在生活中,来美化生活,还可以由课内向课外适当拓展。

四、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更强调:“生活即教育。”因而可这样认为,充实生活素材就是充实教育素材,丰富课程资源。我们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本身应该熟悉生活,恰当选择最利于开展课题研究的典型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对现有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要为突出主体性,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我们可以叫他们从生活中去寻找美.感悟美.为创作寻找素材。如引导他们发现自然美,花是自然界中色彩最丰富的生物:红玫瑰、黄菊花、蓝杜鹃、白水仙、紫罗兰、黑牡丹。此外,树木、动物等等。带孩子去自然界,给他们讲解各种颜色及构成的画面,让他们发现和感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他们就能从中吸取美的养料。儿童的生活、活动空间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给孩子更多的活动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让他们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彩笔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

五、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倡导“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手工制作中,我们会有意识的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动手动脑,在制作材料上也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让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且创造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表现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的纸是手工制作中应手的最广泛的材料,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东西,甚至是垃圾它也可能是表现某些事物的最佳制作材料,如蛋壳﹑贝壳、蟹壳都是很好的装饰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数不胜数的艺术材料,顺手捏来就可以进行艺术制作。生活是艺术表现的源泉,在儿童的眼里,生活中有着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作品,如将牛奶盒作为材料设计成“储蓄罐”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原本生活废弃的东西,经过我们的“小巧手”可以变化成一种有用的小物品,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生活中寻找材料,是我们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常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各类塑料瓶、化妆品瓶(盒)、糖纸、旧笔杆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这只“百宝箱”就是学生进行手工创作的源泉。这些材料是学生抬眼可望、伸手可摸的,利用它们在头脑中进行构思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然后老师只需稍加点拨、提示,学生就能创作出有个性、充满童心和灵性的美术作品。

六、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生活中现了各式各样的学科五彩缤纷的教科书,各学科的整合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美术学科应从以下几方面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第一: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各种书籍,将它们当作美术创作的图片资料库。第二:在教学方法上的整合,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取得一致性,便于学生知识与发展技能。第三:学科协作。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协作,共同完成相同内容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受到的教育与学到的知识更加综合、更加深化,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学科整合给学生提供一个知识综合探索、综合运用的过程,使其各种知识间发生相互作用,为其创造力的产生与发挥提供一片沃土,只有如此,我们的工作才能锦上添花,才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七、让美术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生活而学习,创造是为生活而创造,美术作品的创作本是为生活而创作。用各种方式努力使作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自己的 创作为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美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如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美术创作,将作品用来布置生活.美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价值,感受到美来源生活又要回归生活。

八、在评价中体验美

每个孩子天生都好动、好奇,对整个世界都充满浓厚的兴趣,什么都要摸一摸、碰一碰,正所谓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九、将成人的“美”渗透到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充当主角,教师成为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和自己的知识美,语言美,体态美,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教师本身的美。在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营造氛围,用生活的美和自身行为的美来感染孩子,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

篇6:浅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而作文教学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形式。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其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很多学生存在着害怕作文、不喜欢作文的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感到无话可说,不知从何处落笔,把写作当做是一种负担。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一、进行周记训练,诱发学生素材积累的兴趣

魏书生曾将学生的日记形象地称为“道德长跑”或“心灵的闪动”,经过在日常教学中的摸索和实践,周记的确有类似的功效。在周记中,学生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乃至各种感受、体会、心情记录下来;也可以在尽情地宣泄生活的酸甜苦辣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在自由的诉说喜怒哀乐中训练表达能力,坚持下来,那将是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也将成为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学生的周记应体现“真实”、“有趣”和“自然”的原则,为作文写作积累丰厚的素材。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可以将写作角度、写作目标和写作素材进行归类。如配合记叙文教学,可以安排学生写一些纪实系列、美景系列、感悟系列的文章,让学生掌握不同题材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配合说明文教学,可以安排名胜古迹、家乡风貌、居室特点等多种写作角度让学生练笔;还可以配合议论文的写作教学,安排名人名事、警句摘抄、时事评论等角度和题材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的内容、崭新的角度、灵活的形式,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问题,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无障碍表达”的愉快。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把周记视为自己最亲近、最信赖的倾诉对象和一方独抒心灵的情感田园,并且在这块充满乐趣的园地里,放飞天性,在获得创作灵感的过程中培养起写作兴趣。

二、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小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缺少生活和语言积累,这给作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学生写作时借助一些有趣的活动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大部分作文写得很真实、生动、富有情趣。

三、进行仿写训练,体验写作的兴趣

高尔基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茅盾先生说得更明确:“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可见,仿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方面,仿写有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仿写中应鼓励学生不要过多受原文的限制,而应在原文的启发下力求突破和创新,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抒发真情实感,拓宽思维界域,这样才会把学生带入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

四、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增强写作兴趣

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都还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到自尊心很强,采取激励措施,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励的措施有多种,如经常进行作文评比,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进行竞赛,设名次和奖级,进步快的合作文有特色的,都分别给与奖励,最后把班上的佳作张贴在“作文专栏”,并加上作者简介和教师的评语。这样,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的写作兴趣也就与日俱增。实践表明,讲评作文同样也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讲评作文的方式要有所创新,可以是教师讲评,也可以是学生小组内互评;可以全批、眉批,也可以面批。但应该注意的是,无论选择何种评阅形式,都要注意用激励性语言,这样才能使学生消除对文章的畏难情绪,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评语不仅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同时也要用真情对学生进行鼓励。讲评作文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专利,也是全班学生互相激励即每个学生自我激励的重要手段。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互相鉴赏、评论,并提出修改意见。每组都将评语以书面形式写出来,同时还要将评阅人姓名签上,这样,写、评双方都能做到态度认真、评价谨慎。学生的评语往往比较全面、具体,有的学生能够提出几套修改方案,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智慧。可见,讲评作文既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是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章,以便吸取他人的优点,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提高作文能力,在兴趣培养中体味创作的快乐。此外,还应注重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注意进行激励性评价。用红笔把学生作文中的好词佳句画出来注上批语并提到课上让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学生见到教师充满爱心的评语感到很受鼓舞,写作兴趣就更浓,写起来就会更认真、更努力。

篇7:浅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是,目前学生对于写作文来说,就感到头疼,不知如何动笔。大部分的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抄袭现象比较严重,作文中缺少灵性和个性,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写作文就会形成压力。那么,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实现学生作文生活化、个性化呢?

一、在作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倡导个性化的语言,不拘泥于文体的限制。

教学形式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感受,在教学中,要将作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力求以情感人,唤起说的兴趣,以说带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这样,才能不同程度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作文水平就有提高的空间了。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应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让学生用人性化的思想互相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解放思想,自由表达,强调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当然,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提倡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必须有一个原则不能突破,就是学生的个性表达必须建立在正确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之上,不能违背法律法规和偏离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学会明辨是与非、诚实与虚伪、正直与奸邪,真诚的对待写作,真实而不是歪曲的反映生活,不胡编乱造,不能虚作假,不片面主观,理智地看待事物。要提倡学生以热爱祖国、尊老爱幼、严于律己、平等待人、知恩图报、关心他人、负有责任感、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等为基本信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弘扬真善美的情感。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发展,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就很重要了。

三、充分利用教材这个活资源。

学生对于学过的课文应该有很深的印象,课文里面有很多优美的词句,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学会欣赏,并重点积累。积累的多了,作文的语言就比以前好了。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不真实具体,不知道怎么表述清楚,语言也很平淡、普通,一大堆废话,凑字数。相反,如果把学过的好词好句运用到作文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提高了。

四、评价方式应多样化。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今天作某作文,其实就是综合的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作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洞察学生的思想,甚至是学生的困惑。因此,在作文批阅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评价,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中留露出来的思想或困惑,给予积极的鼓励,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对于学生作文的评价,不仅是老师评价,学生也要参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相指出不足之处,学生的想法也很丰富,应充分利用,在小组中互相批改作文,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次进步。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习作兴趣。

高尔基说过:“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情景再现,如果我们不会让学生想象,他的情感就不会活跃。写出的文章就不会打动人心。就不会有任何成功的习作。人们习作的过程是输出,而输出的前提是要有存储,有积累,这种存储和积累是长时间不断的,人们的大脑就是在不断的积累、输出、再积累。

作文教学,看起来似平静的湖水。老师注重指导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真的激发起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他们就会在平静的水面上掀起波澜。所以我们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的作文服务。

篇8:如何实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一、通过生活素材,讲述数学知识

一般而言,小学数学教材中会涉及生活当中各方面的细节,为此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一系列生活素材, 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学习与了解课本知识内容, 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生活例子来为学生授课,让学生逐渐喜爱数学课堂。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 一位生产工人每一天需要连续工作8h,而他每小时能够生产出9部产品, 那么他一天能够生产出多少部产品” 这种数学题目时,可以适当地引用生活小素材,将数学题目进行“ 改装”,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与解决问题, 比如将数学题目改为 “ 现在我们班一共有8位同学需要重写作业 ,每位同学需要重新做9道题目,那么最后我需要批改多少道题目呢 ”

二、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趣味性、多样化的情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逐层分析、探索与解决难题,不仅让学生能够认识与掌握理论知识内容, 而且还能够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不断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 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 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事先准备两张图片——— 一是小熊推圆形轮子车的图片, 二是小熊推三角形轮子车的图片,然后让现场学生预测哪种轮子的车子会走得更好、更快,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出圆形轮子所具备的一些特殊性质与特征。 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的思维与思路会逐步跟随着教师问题不断深入,正因为如此,教学能够借助情景式教学方法来进一步地调动广大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与热情,不断增强当代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最终行之有效地改善与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篇9:浅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品德;生活教学;高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余年,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践行着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灌输者向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向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转变,教学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生机盎然的景象。下面结合本学科的实际,谈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高效课堂。

一、注重体验,形成真实感受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只有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感知、体验,才能形成真实的感受,进而形成自觉的行动。如在《让我来试一试》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身模拟活动,扮演盲人找座位,体验到盲人在黑暗中摸索的艰难;单臂穿衣,体验到肢残人的不便;聋哑人传话,感受到与人交流的吃力……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加深了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产生了帮助残疾人的强烈愿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模拟活动中一定要保证体验的“真实”性。有些课上学生没有遵守活动规则,如“盲人”看见了;“聋哑人”听见了;“肢残人”手脚灵活……,这样就失去了体验的意义。因此,教师一定要先讲清规则,避免把模拟表演上成游戏课,使体验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低年级教材大多文字内容较少,编者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主题及思路,这就给我们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独特的教学方案。例如,教学《人人都夸家乡好》一课,教师根据教材的思路,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说出家乡的名人、特产、名胜、美丽的地方……并编写导游词,绘制家乡景观图及设计家乡知识抢答题等,使学生为家乡的红海滩、辽河碑林等名胜和河蟹、水稻等物产而骄傲,为家乡的文化名人而自豪,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样,教师做到了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完成了教材的二次开发,并注重了书本知识向生活实际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真正实现了用教材教。

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中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由过去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小组中学生各负其责,又相对独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教学《学校介绍书》一课,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完成自己的主题。小组1:负责设计学校的方位布局图。小组2:负责调查学校的历史。小组3:负责调查学校的机构。小组4:负责多彩的生活栏目(收集照片、图片等)。小组5:负责校园心语栏目。把各小组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份完整的学校介绍书。学生在合作中,培养了团队意识,增强了责任感,才艺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另外,还可以设置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小组交流讨论能够扩大学生说的范围,使全班同学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灵感被激发。信息的交流实现了由“单向”向“多向”转变,学生在交流中,实现了知识的增值、情感的互融。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厌倦了一问一答式,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起学习的欲望,提高教学效率,可以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辩论赛的形式:辩论能够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成长的需要》一课中,为了使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这件事,可设置辩论赛。正方:学习是件辛苦的事。反方:学习是件快乐的事。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学习,对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有了深入的理解。

2.小解说员的形式:儿童都有说的欲望,在说中树立自信心,培养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因此,尽量给学生多创设说的机会。如在《人人都夸家乡好》中,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收集资料(文字、图片、照片等)的基础上制成家乡导游册,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以解说员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这样,使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进一步加深,增强了主人翁意识。

3.小表演的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一种表现欲,希望展示自己得到认可,儿童也不例外。在课堂中如能恰当地运用表演,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教学《你是美丽的彩虹》一课,学生戴上各种动物的头饰:夜莺、小孔雀、山鹰、小蚂蚁等,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大家演得认真、投入。在表演中,学生明白了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有自信心,同时也学会了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欣赏他人。

4.游戏的形式:做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学生在玩中感知,在玩中体悟,进而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如,在教学《一起制定规则》一课,教师组织学生打口袋、摇绳等。在事先不说清游戏规则的情况下出现了问题,使游戏无法进行。通过大家共同制定规则后,大家玩得很开心。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课堂上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模拟法、演示法、知识抢答赛……这些教学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玩中、乐中增长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学会了做人。

新课程给教师和学生呈现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更加努力地耕耘,深入学习,领悟课标、新理念,刻苦钻研教材,巧设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品德与生活的高效教学。

篇10:浅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呼图壁县第一中学 王强 内容摘要:在地理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既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正确认识,又有利于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断增进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这也是我们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到“社会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陶先生的观点给我们指出了教育的本质,作为高中地理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把这一思想贯穿整个教学当中。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当提倡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个观点非常实际,也具有指导意义。地理课堂生活化包括教学语言生活化,教学设计生活化,教学素材生活化。下面本人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

高中地理有一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很难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将理论同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生活现象发现地理理论、规律。讲述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时,地球的运动是非常抽象的,我就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讲述。比如在讲述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时,我就让学生观察和回忆每天早晨学生来学校上课的时间,一般这一节课都是在秋分日左右进行讲述,上课时我先问:“今天你几点钟起床的?”学生回答(大都是七点多),我会接着问“天亮了没有?”学生回答:“天刚亮”,我会追问:“冬天时早晨起床时天亮没亮?”学生会回答“没有”,我再问:“夏天暑假时呢?”学生回答:“天早亮了”学生在情绪最高涨的的时候我会及时的把问题学生留给学生“这是为什么呢?”,这时课堂就会在问题的指引下顺利的进行了下去,学生还会感到特别的有意思,不再是空洞的讲授。分析完早晨的日出时间,我还会引导学生分析下午日落的时间以及不同季节日落的方向,因为下午学生关注的多一些,而且学生大部分都在学校,我就专门组织大家下午观察,学生分析的就更加透彻,这样使他们更能同教材的内容联系起来,使他们清楚地理解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

另外在设计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时差时,我会先问:“现在是几点”学生会回答(学生回答的基本上都是北京时间),之后我会问:“这是不是我们这儿的真正时间?”学生就会领会到然后回答“不是”,我会进一步提问“那乌鲁木齐时间是几点?”学生继续回答(都知道减去两小时),从而我会追问“为什么要减去两小时呢?”。同学们自然会七嘴八舌的讨论,这样,把身边鲜活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了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将课本枯燥的知识融入到了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素材生活化

教学素材生活化是一个基础,因为素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有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素材,课就容易上好。生活化地理素材是指与学生已有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地理方面的经验、体验、认知、感悟等相关的素材。地理教学素材生活化是一个实现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基础,只有有了生活化的素材才会使教学内容不至于空洞、乏味,学生才会在乐趣中去掌握知识。如果要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就必须使课堂的生活案例丰富多彩,就必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并把它转化为教学材料。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生活中地理教学的素材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例如:在讲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时,我就引入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然后我问“该诗句分析的合理吗?”学生回答(有的回答合理,有的则回答不合理),然后我会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分析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和辩论最后会得出结论,只有在赤道上地球的周长才是4万公里,所以也只有在赤道上才可以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又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我就让学生观察我们教室里贴的作息时间表。我们可以从作息时间表中发现夏季作息时间和冬季作息时间有明显的差异,从而把问题提出:“为什么冬夏季节的作息时间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抽象和难懂的内容和它们的联系。教学素材生活化还表现在我们要善于运用生活实际中的实事、当天或当时的情景来辅助教学,或者采用教室内的现有的器材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述必修一第二单元气压梯度时,学生对单位距离的气压差不太理解,我就把教室的两面墙当做两条不同的等压线,赋予它们不同的气压值,让学生计算,我问:“我们这两堵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学生回答:“10米”我又问:“如果前面一堵墙的气压值是1000百帕,后面一堵墙的气压值是1010百帕,那么它们之间的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是多少?”学生很快就计算出来了,回答:“是1百帕/米”我会继续提问:“如果把后面那堵墙的数值换成1020百帕呢?”学生立刻回答:“2百帕/米”我再问:“那哪种情况下的风速快呢?”学生回答:“第二种情况”。

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的现有的实物作为教具,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他们会感觉知识就在身边,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语言生活化

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语言,创设地理意境。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创设的地理情景要新鲜、奇特,富有趣味,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产生共鸣,形成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地理专业术语,而学生对这些地理术语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需要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进行讲述,如我在讲授到必修一外力作用时,学生对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理解不是很明白,我就提问:“大家见过冬天烧炉子没有?”学生气回答:“见过”我又问:“如果里面有一块烧红的石头被拿出来,突然放入冷水里面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回答:“会炸裂”,我就会说:“很好,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自然界中,由自然界的力量形成的就是风化,那大家列举一下,自然界哪些作用会导致岩石的风化呢?”学生回答:“温度的变化,水,生物”,(教材上有原话),我再问:“为什么没有风的作用呢?”学生讨论得出结果:风力只能将破碎的岩石带走,而不能将岩石变得破碎。这时我会总结:“对,将破碎的岩石带走的过程就是侵蚀。”我再问:“那什么是搬运和堆积呢?”又有学生描述:“搬运就是把破碎的岩石由一个地点搬运到另外一个地点,堆积就是破碎的的岩石沉下来。”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学生把深奥的理论知识理解了,也学会了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地理术语,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上一篇:西园街道近期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汇报下一篇:感恩撒播爱的种子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