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2022-07-13

第一篇: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之我见

班级:工商1303姓名:陈婷婷 学号:1301110326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明白共同富裕的含义以及意义,探讨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从而付诸实践,以实现共同富裕。就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本文着重叙述了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加大中等收入比重等方面。

关键词:共同富裕含义 意义 实现共同富的裕对策。

共同富裕的含义 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共同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是社会公平的具体体现。1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本质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总之,共同富裕就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1 《共同富裕经济学》李炳炎,7页。

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

同时,共同富裕又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而且,共同富裕也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

具体来说,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如下:(1)共同富裕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和道义要求。(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3)共同富裕即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又是社会主义的原则。(4)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2。

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在要求,是创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共同2 《共同富裕经济学》李炳炎,8,9,10页。

富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可以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使我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加有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可以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时国家有国家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实现共同富裕,可以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健全。使社会出现文化发展的大繁荣。同时,可以确保社会的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也可以促进国土空间的合理开发、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生态的保护。而且共同富裕既体现公平,又是发展的动力,能够激发各种积极因素。

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

就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李炳炎教授提出了1注重社会公平,探索共同富裕途径。2通过利益分享实现共同富裕3通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实现共同富裕。4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创新与共同富裕。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6消除二元结构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7通过构建和谐社会以达到共同富裕。8通过重新构建共同富裕实现机制。3同时在《共同富裕经济学》一书中,李教授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是十分赞同的。在此有必要着重说明他的这个方面的三个观点。(1)在一个社会中,扩大中等收入水平比重有利于减少我国的贫困人口,实现共同富裕。(2)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利于扩大内需,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快速增长。(3)同时中等收入阶层的快速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而且全国代表大会上不3 《共同富裕经济学》李炳炎著

止一次报告指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4。由此可见中等收入者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要性。

在《论共同富裕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一书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实现共同富裕,早期观点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早期认为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才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但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改革形势及其发展问题的认识的深化,应该形成先后两代的发展观及其发展战略。第一代发展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主题是:加快发展,不平衡发展,倡导先富论。第二代的发展战略是十六大以后提出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倡导共富论。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就是从原来的发展观念,转移到现在的发展观念。

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成果不能共享,广大群众怎么会有发展的积极性?若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社会消费又怎能上得去?最终必然导致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失衡,继而使发展难以持续。 为什么现在共同富裕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及,正是因为共同富裕是十三亿人的期盼,既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也是发展与民生良性互动的科学途径。

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保持“中国制造”的产业比较优势通过创新大幅提升创造业水平;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抢占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江泽民

然而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已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生态危机,据此我们若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应该在绿色革命潮流中创造一个为世人所认可的知识体系和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应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然而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保持“中国制造”的产业比较优势通过创新大幅提升创造业水平;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抢占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已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生态危机,所以我们应该在绿色革命潮流中创造一个为世人所认可的知识体系和发展模式。综合以上我们应抓住当前绿色革命的契机,围绕绿色经济培育和发展中国新兴战略产业。

在十八大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有提到,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紧急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会议还表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根基,要实现共同富裕,应该毫不动摇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以及影响力。会议再次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实现共同富裕,应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在此,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是十分紧要迫切的,应该把加

强对资本消极行为的约束作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市场机制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杠杆可以把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但这种作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对经济发展也有破坏作用。市场机制作用的这

种两重性,实质是由资本的两重性决定的。资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其逐利动机又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例如,把企业成本推向社会,导致资源环境破坏;用利润挤占工资,导致初次分配中收入差距过大,以致形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推动物价上涨或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侵蚀消费者利益等。这说明,我们不能只注重资本的积极作用,还必须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约束资本的消极作用。只有如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才有保障。

参考文献:1 《共同富裕经济学》李炳炎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2《论共同富裕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陈映著 人民出版社

3 《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中的收入差距》常兴华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2013年

11月

第二篇:贫富差距的现状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贫富差距的现状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有很大提高,但同时却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并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尝试找出造成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并探讨可能的解决对策,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1.1 从基尼系数的变化看我国贫富差距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由于基尼系数可以较客观直接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异,预报、预警居民之间是否出现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基尼系数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基尼系数在0.3-0.4时比较合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以上时,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基尼数据近十年都在4.7以上,远超国际贫富差距警戒线。这表明贫富差距在我国的确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

题。

1.2 收入差距的体现

收入分配差距表现在城乡之间、城镇内部各阶层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和不规范收入以及非法收入等方面。

1.2.1城乡之间

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由来已久。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199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47倍。此后,这一指标一路上涨,到了201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倍数已经达到了3.23倍。世界银行有关报告指出: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1.5:l,而我国长期以来超过2甚至3。这说明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超过大多数国家。

1.2.2区域之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但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导致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过大。虽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开放力度,但东西部之间收入差距依然在进一步拉大。2005年底,我国上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8645元(全国最高),而最低的新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只有7990元,东部的城镇居民收入是西部的F8 2.33倍,而此比例在1978年只有

1.6。2005年底,我国上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47.8元(全国最高),而最低的贵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77元,东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对差距由1978年的2.1:1扩大为2005年的4.39:1,地区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从上实际八十年代到现在,东部地区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01倍,中部地区增长了12.2倍,西部地区增长了9.5倍。由此可见这种区域之间收入的差距是巨大的。

1.2.3 其他方面的贫富差距

另外,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2005年我国职工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5:1,此数据还不计算高收入行业的奖金和工资外收入。而受教育程度不同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更是决定性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从小学到研究生,其工薪收入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相应提高,研究生文化程度就业者的工薪是小学文化程度就业者的15.1倍。

二、导致贫富差距的原因

导致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复杂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占有制度,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促进生产力。然而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这样一来收入差距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但是在这种体制下,居民可以用财富创造财富,用财富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这就导致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

2.2自然地理条件因素及国家发展战略 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因素,造成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宏观上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由于得天

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其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内陆地区。

2.3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

同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福利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表现一种明显滞后的情形。在这种形势下,农民、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家属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

2.4 非正常因素导致的贫富差距

目前我国市场体制与机制还不完善,市场机制发育不建全,法规体系严重滞后,市场竞争不规范,这些导致了一些非法收入不断增长,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差距。比如,相当数量的城乡个体工商业主、私营企业主、承包租赁经营以及高收入群体存在违法行为,加快了敛财的速度,部分的导致了贫富悬殊。而官员腐败是导致贫富差异悬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因素。官员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滥用私权等以及以权谋私、钱权交易,造成了一部分公职人员暴富。

三、缓解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3.1 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人口素质,缩小贫富差距 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对于我国来说,只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尽快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源。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的教育应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升学率。

3.2 打破垄断行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为此必须逐步打破导致机会不平等的垄断体制,减少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的过度干预。对当前国家垄断的行业应放开经营,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深化财务监督,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垄断利润归国家所有。同时大力扶持困难行业的发展,另外通过多部门配合,对高收入行业的集体收入、个人收入及个人所得税情况进行监控。

3.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在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力度,保证人民基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着力保证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应基本建立起一个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结束语

从马克思开始的对实现人类共同理想的经典探索至今己近160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这种探索历经种种坎坷和曲折仍不被放弃,就是因为现实社会中种种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不人道的现象还在困扰着人类。但我们坚信,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通过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不懈努力,乃至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就会使共产主义理想成为现实,使共同富裕成为日出日落那样平常而又自然的事。

第三篇: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社会调查报告 原创(大全)

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调查时间:2009年2月12日--2月14日

调查地点:山东省东平县双塔村

调查方法:深入乡村,走进农民生活,了解民风,进行深入调查

一、调查概况:

我的老家双塔村坐落在山东省东平县县境内。环境秀美,民风淳朴,交通不很便利。村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种田为生。

1.交通状况

仅有一条公路将村子与外界连接,交通不是很便利,自从1998年重修公路后,村子的经济在交通的带领下稍稍有了起色。

2. 经济收入状况

经济收入以农作物为主,辅以经济作物如苹果,柿子,西瓜等,副业饲养家禽如猪,牛,羊,鸡等。农作物收入占经济总收入80%。农作物品种较丰富,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来源依靠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3. 受教育状况

村中只有一所小学。师资力量非常薄弱,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学生年龄差距较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3%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三个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8岁,但有50%的孩子九岁才开始上学。

4. 生活状况

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肉制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重男轻女现象严重,计划生育实施效果一般。

5.人力资源状况

目前大多数村民出门做民工,留在家中的都是一些老弱妇孺,没有足够的人力。

二.调查感悟

尽快让农民富裕起来并达到共同富裕是这次考察给我的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我们在新世纪切实解决农民富裕问题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是新农村建设根本点与核心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和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但农村生产力水平仍很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因此,应以“先富带后富”的原则,实现城乡互相融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互动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进而实现全面小康。

“共同富裕”理论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两个方面,“先富后富”是手段,“共同富裕”是目的。在经济工作中,“共同富裕”理论集中体现以下原则:一是适度倾斜的原则。邓小平同志强调“先富后富”是一个客观规律,承认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允许先富、鼓励后富,逐步实现均衡转变的过程上。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由于各种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条件千差万别,尤其在生产要素的差异性及要素配置上的差异性,使各地区、各产业、各人之间的发展客观存在不平衡性。为获得有限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益,必须重点发展优势区域、产业和个人,形成县域经济增长点,带动全县整体经济的发展。二是统筹协调的原则。邓小平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必须产生示范带动力量,形成先进帮后进,先富带动后富的良好发展局面。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劣势,只是先进地区、产业和个人优势表现得更明显。然而在先富带后富的过程中,这种优势是互为补充的,在经济发展中,应充分尊重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前提下,主动利用适当的政府干预去调节差距,实现共同发展。三是动态开放的原则。

邓小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最终目标。这个目标是打破了贫穷的平均主义,在适当拉开差距的过程中,迅速推进社会的发展,积极寻求更高层次的公平,这是一种新的价值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先富带动后富的进程,必须对系统外开放,加快发展。在当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把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运用到县域经济的具体实践中,将对县域经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要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城乡共融,放大互动效应,协调城乡经济发展

1.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从重视生产向更加重视市场、销

售和加工转变。抓品牌,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抓流通,积极扶持农村专合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立畅通的农产品渠道。抓加工,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扶持、扩建、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一系列产业链。

2.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大力加强城镇建设,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集镇为骨架,

一般乡镇为依托的城镇网络。根据各地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及所处的区位,注重分工,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完善职能,大力发展特色城镇。运用经营城市理念,建立起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产业化、市场化投资体制。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注重实效,发展地方优势产业,繁荣城镇经济。

3. 积极引导城市资本投资农业。使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强大的销售网络与农村丰

富的廉价劳动力得以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民资投入的政策,鼓励有实力的群体投资创业,兴办二产、三产,扩大县域经济总量。努力消除城乡共融不合理机制、体制因素,逐步取消城乡歧视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安居、就业、创业,加快城乡融合过程。

(二)产业共强,发展特色产业,狠抓龙头企业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出地方特色,走出“大而全”的模式,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按照非均衡发展的原则,找准发展定位,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大力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龙头企业,从而促进整个县域经济的飞跃发展。

1.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根据区域分工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比较成本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从科技、人才、物资、资金等各个方面,加快发展本县的优势产业,培植起本县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主抓重点产业开发来带动非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南溪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必须坚定不移地在农业上突出优质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南溪白鹅三大支柱,工业上突出轻工、化工两大主导产业,不断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上水平。

2.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植龙头企业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价格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区域共赢,注重分工协作,跳出乡镇区域发展经济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作为我们欠发达的西部“后富”县,应从单纯地靠资源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主动接受先富地区的辐射带动。

1. 找准区域分工随着市场经济注重专业分工、联合协作的趋势,乡镇区域经济分工协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乡镇区域经济只有在周边市县中找准位置,经济才会有大的发展。为此,必须从更大的范围、更高的位置全面分析,使潜在资源优势变化现实的资源优势。

2. 学习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学习模仿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轨迹,在技术上与发达地区接轨,甚至后来居上,使农村和乡镇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3. 不断招商引资。注重引资、引技、引智、引管理并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拓展利用外资渠道,拓展引进的广度和深度,壮大引进外资规模。抓住沿海和发达地区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等机遇,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吸收先进地区的产业、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一些误判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等、靠、要”思想;一些地方政府好心做事,但有时“包办代替”,所做不是农民真正需要的;有些地方只盯村容建设,做表面文章;还有的出现试点与整体工作脱节,试点缺少示范意义等问题。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的基础和条件也千差万别,所以,“不能搞一个模式或几个模式”。应该调动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尊重农民群众的现实选择与发明创造,从实际出发,务求实际效果。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展现出来的应该是百花盛开的满园春色。”

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强化的一个核心目标。建设新农村,难点和关键也是切实解决农民共同富裕的问题。党和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共同富裕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使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看到了希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为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说课稿】第二单元第一课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说课稿 教材分析: ㈠课程标准依据

[1]感受身边得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改革开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 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㈡教学具体内容:

⑴主要阐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⑵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 ⑶了解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及意义;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本课包括“主题词” 、“探究园” 、“国情导读”、“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五个板块。 “主题词”揭示了本课主要内容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探究园” 个案探讨讲述海尔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世界百强企业的变迁史,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探讨海尔这样的企业成功的原因。 “国情导读”共安排了三个子栏目。第一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目;“让一切财富充分涌流”第三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践与评价”设置了一个调查与分析的活动让学生对照全面小康的“1项具体指标”,调查自己所在区的情况,找一找还有哪些差距。

“阅读与感悟”提供两个材料:一个是“苏州实践:小康概念的萌生”;另一个材料是“‘共同富裕’造就大华西”。 二 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全面小康社会的表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三步走”战略。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四个尊重”方针;共富与先富的关系;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能力目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阅读理解本课基本内容;提高收集、分析、研讨相关经济案例的能力;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三步走”、“共富”与“先富”、“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等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能客观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我国正处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认同“四个尊重”方针,确立劳动光荣的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⑵“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⑶ “总体富裕”和“全面小康”; ⑷“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2.教学难点:

⑴“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⑵“先富”和“后富”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调查研究、教师引导

二、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

1对“市场经济、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背景过于单薄,也需要布置他们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

2当今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人才劳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很不成熟,感性而又片面。

2、学生的需要:

⑴中学生生活在社会中 认清国情是树立公民意识的需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自觉关心社会责任感。

⑵九年级学生比较关心国家大事,忌讳理论说教,灌输,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特点,以学生喜见乐闻的形式呈现,加深对国情的了解。

⑶加强科技教育重要性方面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它们的作用,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追求,是学生的需要,有助于他们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认真完成学业,把思想具体落实到行动中,这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第五篇:如何实现如何实现企业发展和员工共同发展

如何实现企业发展和员工共同发展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不应割裂开来。企业的发展不单纯是管理者和决策者的任务,同样,员工的发展也不单纯是员工自身的个人问题。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发展,同样,员工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提供的这个发展大舞台,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

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有着高度一致性

1、发展目标一致。

企业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生存下去,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不断发展,一个没有发展要求,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注定要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社会,时代的发展使得企业竞争的游戏规则已经由于过去的“大鱼吃小鱼”向“快鱼吃慢鱼”转变。通过规模经济兼并、扩张,从而获取利润的方式已经落后。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踏准市场经济节奏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员工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同样有着发展的要求。心理学家马斯洛分析过,人有五种需求,其中自我价值实现是最高的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是社会要求,通过实现自我价值,员工获得物质利益,从而满足生存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也是员工自身的要求,通过实现自我价值,员工获得地位、荣誉等,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是员工自我发展的表现与结果。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那就是

更快、更强!

2、利益追求一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得效益最大化。没有效益追求的企业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企业效益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利润。获取利润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员工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衡量标准之一就是是否获得较大的物质利益。

企业与员工在利益追求上是共同的,二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利润的增长保证了员工收益的增加,员工收益的增加又促进员工为企业发展更加努力,二者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双赢”目的。如联想集团、方正集团分别宣布要在几年内产生数十位百万富翁。这是企业实力壮大的结果,也是员工发展在利益方面的期望。正是由于企业与员工建立了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才成就了企业与员工的快速发展和共同富裕。

3、社会要求一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表现和要求,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和谐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当今国际管理的最新趋势之一也强调以人为本,即从满足人在生存、相互关心、成长方面的需求出发,调动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发展兼顾员工个人发展,通过制订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发展环境、满足发展需求等方式,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双赢”的格局,这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宽阔的发展舞台

企业要明确一个观念:为员工发展做出的投入,不是成本支出,也不是职工福利,而是“生产性投资”。提高员工业务技能,才能有效促进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员工知识水平的提高,自主意识的增强,使得一部分富有管理才能的员工脱颖而出,能够增加企业管理人才储备。因此保证员工的发展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之一。

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发展空间大体上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纵向发展,即员工职务等级由低级到高级的提升;二是横向发展,即在同一层次不同职务之间的调动,如由部门经理调任办公室主任。这种横向发展可以发现员工的最佳发挥点,同时又可使员工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三是向核心方向发展,虽然员工职务没有晋升,但是却担负了更多的责任,有了更多的机会参加公司的各种决策活动,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更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为此,企业必须着力开展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职业管理

职业管理的目标是为员工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并通过员工职业目标的实现,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从这一角度来看,由于出发点和侧重面的不同,使得职业管理与员工个人职业规划存在一定差别。职业管理强调的是企业大背景,统筹于

企业发展大目标,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功利性。而个人职业规划,更多的是偏重于员工自身发展,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因此在强化职业过程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兼顾企业的需要和员工的需要,只有充分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后,才可能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员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的最佳匹配。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仅能够展现良好的企业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实现共发展、同进步。

优秀的企业文化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共同愿景的建立,为企业和员工个人描绘了美好的未来,同时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对员工的工作热情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同心同力、共享荣辱的企业文化氛围,能够使员工产生血脉相连、同舟共济的危机感,使员工能够在企业谋求发展过程中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有着强大的执行力。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增强,进一步强化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也激发了员工的参与意识,为企业目标任务、规章制度等落实到位提供有效保障。

3、加强人性化管理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以围绕人的生活、工作习性展开研究、使管理更贴近人性,从而达到合理,有效地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高工

作效率的管理方法。就目前而言,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向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转变过程中,过于强调规范化、制度化的“刚性”作用,而忽略了员工作为社会化人的多种需求。

因此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过程中,就必须把观念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发展是为了积累物质财富转向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即全面满足人的需求、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全面发挥人的潜能、全面实现人的价值转变。通过管理观念的转变、管理制度的设计、管理方式的调整等方法,促使职工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求得企业主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真正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三、员工发展应立足于企业发展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员工是企业的根本所在,企业更是员工的立足之本,员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应服从并服务于企业发展的整体目标。

员工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其一是要有感恩意识。员工为企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企业更为员工发展提供发展的平台。如果没有企业提供的社会保障、劳动保护、教育培训等作为保障,员工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其二是要有敬业精神。要树立忠诚敬业的思想品德,要有主动进取的工作精神,追求完美的思想品格,乐在其中的工作态度。其三是要有工作责任心。既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他人、对企业、对社会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履行义务。

员工应具备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员工与企业是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的,并在行动上与企业保持一致,时刻以企业的利益为重,并以振奋的工作热情和巨大的工作干劲投身于企业建设中去。

员工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速,也就意味着知识老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如果不能及时掌握新的知识,必然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去。因此,在当今社会,每个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保持不断增强的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把员工个人愿景与企业共同愿景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自我超越,突破能力上限,从而活出生命意义,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推进企业发展。

综上所述,一个具有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的企业,是建立在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没有企业的发展也就没有员工的发展,没有员工的发展,企业也就无从谈起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上一篇:如何界定异地经营下一篇:如何写出杀手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