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2024-04-08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精选8篇)

篇1: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计划

10大专5班薛静

一、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养成习惯的培养,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进行学生教育,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持续发展。认真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指导思想:

以“中学生行为规范”为基准,强化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三、具体措施:

(1)努力塑造教师新形象,为人师表。

(2)注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注意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习惯的培养。着重强调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

(2)抓好诚信教育。

(3)把各项活动中学生的行规表现纳入学生五项量化考核评比中。

(4)加强以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创建班级行规教育的特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能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树立班级及团队意识。

(5)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行规具体化,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各年级行规教育进行层次化教育。

(6)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大班级人文文化的建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创建良好的氛围。

(三)密切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与家长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行规教育得到保证。

篇2: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抓好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德育工作,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一、以身立教,师德垂范。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贯彻落实“规范”中我们首先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着力抓好师德教育,强调教师示范作用,通过政治学习,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光荣感和责任感;通过群体组合,优势互补,形成“规范”教育的整体力量,使校园内正气上升,团结向上,进取奉献的气氛更浓。

二、把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一)、构建得力的领导机构,加强教师规范引领作用。

1、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各年级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学习,真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带头人。领导小组成员以自己的能力、人格,高尚的品德,带好班主任队伍和加强学校骨干队伍建设。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实施、提升观念、注重实效”的德育工作作风。

2、强化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要确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事事、处处都育人的管理理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因此,教师首先行为要规范。教师每天自己打扫办公室,升旗仪式时排在学生队伍后面,与学生一起高唱国歌,按时值勤,护导护送按时到岗,半年来,我校教师从课堂到课间,从学校到社会,总能给学生以良好的行为示范。

(二)、我校组织的各类传统活动、主题活动,始终把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的主线。

三、做好典型事例的表扬与批评活动

1、在开展一日常规训练活动,政教处充分发挥晨会、广播、宣传窗、手抄报等宣传阵地作用,倡导学生从身边事、日常事、小事做起,从学会做人开始,树立以什么为荣,什么为辱的意识。开展“四不、五节约”实践活动,倡导文明礼貌、摒弃违法乱纪;倡导勤俭节约、摒弃铺张浪费。对于在活动中出现的好人好事,严重违纪行为等典型事例要及时地开展表扬与批评。

2、注重养成教育,强化行规训练力度

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靠平时日积月累的知、行转化中逐步养成的。因此,我们利用各种渠道,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体锻卫生习惯等方面进行训练和教育。

3、训练目标细化、具体化 各班则由班主任与学生一起根据本年级本班的实际,对照《学校行为规范教育分层目标》制定班级目标及每周教育重点,有计划、分阶段地落实行规教育内容。这样使目标更细化,使内容更具体,要求更明确,这样的训练,操作性强,学生更易接受。如:对学生进行“课间午间文明大课堂”的教育。我们按低、中、高年级细化成具体要求,如,一年级做到:不骂人、不尖叫,不打架、不追逐,不玩教具、媒体,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迅速做好生活上的事情(喝水、上厕所等)。根据这些要求制定一张表格,午会课上教师对这几条反复抓、反复讲,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行为对照评价,自我衡量,认识到哪些做到了,哪些还需努力。我们发现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文明休息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学校、家庭、社会配合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学校是教育主要的实施机构,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合一体,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工作的合力,实践证明,学校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条极其有效的途径。我校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大力加强宣传工作,把行为规范的内容和要求,通过家长学校或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请家长竭力配合、耐心指导、正确评价学生行为。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在校外受到的不良影响就会大大减少,校内教育就更加有效了。

五、养成教育系统化、经常化 学生行为规范是一个反复抓,抓反复的过程。我们努力发挥午会课的阵地作用,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规范教育训练。一方面,学校分层次细化行为规范教育要点,划分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庭中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从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体锻卫生和劳动习惯三方面,确立了具体内容。每个课目有不同要求,循序渐进,形成了分层要求的系统目标。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整体行为规范薄弱环节,确定阶段要点加以强化。这样有针对性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六、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一)“礼仪教育”正行为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为了让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继续发扬下去,学校以“礼仪教育”为先导,引导学生学习文明礼仪,学会以礼待人。多年来,我们一直开展各种文明礼貌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礼貌意识,积极促进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

1.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历来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一是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学生学习《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职生守则》、让学生明白做文明学生的准则;二是在校园内设立文明、礼仪标语牌:如“请使用文明语言”“请讲普通话”“轻声、慢步、礼让、右行”,等,让环境感化人;四是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校内外事件发表评论。五是设立每周一为学校文明日,强化学生文明习惯。

2.设立礼仪岗、监督岗

学校在校门口设立礼仪岗,全校各班轮流值周,进行礼仪示范,与学校老师、来宾鞠躬问候,让大家一进校便有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在校园内主要位置设立监督岗,志愿者轮流值岗,对个别学生的乱扔、乱丢等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制止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典型案例

陈伊琳、女、15岁、幼教一年级学生。在校表现:学习勤奋刻苦;爱劳动、好进心强;做每件事都很投入;课下与老师、同学用普通交流;自己的课桌、书包整理得井井有条;课堂作业能及时保质量的完成;经常帮助比自己困难的学生;爱护公共财物;校园内有纸屑、塑料袋等垃圾及时捡起放入垃圾箱内;管理的班级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在家表现: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大发脾气;东西随手扔,拖鞋这里一只那里一只。干家务前,先讲条件。如;洗碗给多少钱,扫地多少钱等等;私心比较严重,遇到什莫好事,先有自己再有他人。

据我调查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象陈伊琳一样校内外行为习惯很不一致。怎样使5+2不等于0呢? 措施:

一、在校期间:

受“孟母三迁”的启迪,学校充分利用班会课、思想品德课、宣传栏、黑板报、阅览室、电视台、少先队活动室等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人好事和文明风尚;在校园里展示校训、《中职守则》、《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名言、警句等,让每一面墙壁都发出无声语言,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还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组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注重激励机制

⑴注重个体评价。设有“新三好学生”、“文明学生”等。同时,注重过程评价,每月组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期末进行总评,从而给每个孩子不断提升的台阶,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⑵注重群体评价。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的监督和评价,以班级卫生、纪律、间操、路队、礼仪等常规评比为重点,加强过程管理,加快评价反馈,以每周颁发金牌,每月评比“文明班级”并把平时评比作为每学期优秀班集体考评的重要依据。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优势,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和“悄悄话信箱”,要求教师对“学生”从心理上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帮助。尊重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看到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

二、家长跟老师要联手合作

建立正常的家庭联系制度,有利于学校、家庭及时交换意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学校重视家庭教育这块主阵地

开设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让家长配合学校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不良习惯的养成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对社会又会造成什么危害。

一种好的行为习惯,可能成就一个幸福的人生,就让我们的孩子,在纯净的学校中,在温暖的家庭中,健康成长。

篇3: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优化规范教育理念在我县传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教育者对学生缺乏理解与尊重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过于强调学生的服从、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善于表达师爱、不能正视学生的过失、缺乏耐心、太依赖批评惩罚等强制性手段。由此,引发了许多教育矛盾。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反复引导教育者认识“人是可以改变的”、“学生具有自主完善的需要和能力”、“以积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把理解、尊重、激励放在首位”等观点,促进了广大教师在行为规范教育理念上的优化。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能否对学生实现积极而有效的引导与影响,关键在于有合格的专业化的师资,它直接关系到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发展、幸福。我们侧重对教师队伍进行心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主要从三个层面实施:一是领导层培训。主要是感受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规范”教育的目的、意义、理念、内容、方法、技术、途径、成效等,以提高其认识及需要。二是心育骨干教师的培训。这是培养学校心育中坚力量的关键环节,主要目的是转化教育的理念,明确心育的目标及任务,提高其教育引导的技能。三是普及性培训。普及性培训以介绍心育常识为主,专业知识为辅,主要目的是增强心理健康意识,解决教育观念问题,提高沟通能力,优化教育方法。培训突出通俗性、实用性、互动性、趣味性等,如怎样理解学生、教师的教学精髓、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发展、班级心育活动的设计与操作等都是我们的选题。在推进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遇到的问题多、阻力大。针对困惑,我们以教科研引路,在已承担的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推进和特色建设研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制定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心理教育研究”方案,并经过公开招标竞争,成为徐州市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课题。实验中,我们重视过程指导,抓好榜样示范,提倡合作互动,做好反馈矫正,及时表彰激励,努力探索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化的规律和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创造性和地方特色的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经验,一批实验教师也成长为我县教育的骨干力量。

细化整合规范内容传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在内容和要求上显得过于宽泛,在实践中不易操作。我们根据“规范”内容、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对“规范”条文进行梳理、分解、细化、整合。经过反复的调研,确立了“自我教育,注重体验,引导感悟,追求乐趣”的目标和“选题角度要小、教育目的要明、适应性要强、突出主体性、体现渐进性、含有趣味性”等原则,在中小学阶段分别审定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116个和120个选题,组织教师进行设计、实验,并在实践中反复加以论证、完善。目前,我们已经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了45万字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心理教育引导方案》进行推广,由于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受到基层的欢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心理教育引导方案》一书也正在编撰之中。

篇4: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82-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情操,以至发展个性特长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起点,也是他们真正学习如何做人的开始。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认为,在充分顾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由浅入深,重点抓好礼仪、卫生、书写、劳动等习惯的培养。

一、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学生的文明习惯必然要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我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见到老师、父母及长辈要主动问候;人人都必须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您好”等礼貌用语。还要使用好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礼让、起立等体态语言,递送或接受礼品、奖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递送或接过。

学生一旦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如在教室里设一个“文明礼貌角”,谁在这一天中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就奖一朵小红花,贴到“文明礼貌角”中去。如果做得不对,就摘掉一朵小红花。一星期评比一次,一周中能得到五朵小红花者,就评为“文明学生”,并奖给大红花一朵。讲文明礼貌,不仅能得到家人的称赞,还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就会越做越好。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和熏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且大都任性、自私、懒惰、不珍惜劳动成果。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口袋里的零花钱也随之增多。好多学生都养成了喜欢吃零食的不良习惯,且边吃边乱扔果皮与食品包装纸袋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室里、走廊上常常可看到果皮纸屑之类的脏物。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除了经常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外,还利用每天的自习课自编故事讲给学生听,提醒学生要时刻注意环境卫生。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应将其行为纳入制度规范。结合学校的要求,制定《班级清洁卫生制度》,具体做法是:①班级的卫生清洁区采取“分片划块、任务到组、责任到人”的办法,把卫生清洁区分为公共场地、走廊、教室三块,每块每天指定一个小组负责打扫;②门窗、黑板、桌椅、垃圾筒也都责任到人,门窗、桌椅每天擦两遍,早上一遍,放学后一遍;垃圾筒每天清理两次,中午一次,放学后一次;黑板每堂课后擦干净;③不许乱扔果皮纸屑,如发现有人乱扔,那么这个人就要站“文明卫生监督岗”。

从认知入手,用制度规范,双管齐下,持续不断地抓,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和公共卫生习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在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除了应使学生从小打好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外,还应特别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写好规范汉字。

首先要指导好学生如何握笔,怎样运笔,教会他们写字的顺序,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身离桌边“一拳”,眼离桌面“一尺”,手离笔尖“一寸”。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不断反复、重复的教育过程,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不例外。为了能使学生始终坚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我在班中开展了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每天的作业都要进行一次讲评,表扬书写认真的同学。每次批改学生的作业,不仅审阅正误,还给学生加“书写评语”:如“好”、“认真”、“优”等鼓励性评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一星期评比一次书写“周冠军、周亚军、周季军”。(依据是看老师的评语中谁得到的“优”最多。)每个月进行一次书法竞赛,让学生的优秀作品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一展风采,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书写热情。学生是有可塑性的,看到同学比自己好,会奋起直追。因此,促进了全班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四、注重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

劳动习惯的培养是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因而,从抓行为规范入手,把劳动习惯的培养落到日常生活之中。

首先抓学生自我服务。对低中年级,要求自己穿衣、系鞋带、洗手帕、整理生活用品;高年级学生自己洗衣、钉钮扣,整理房间等劳动。其次是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如参加“你丢我捡”活动,到“老年之家”打扫卫生,做好值日等。

篇5: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做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及习惯养成教育。如学生科每天安排值班人员,分别对早操、早读、晚自习的迟到和早退现象进行检查、通报;为严格课堂教学秩序,我系安排各班长和任课教师分别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检查,一周汇总后分别交学生科和教务科,学生科、教务科各自汇总后,把结果报系领导进行及时处理,该办法的实行有效解决了课堂不考勤和考勤结果不实的问题,也便于系领导对各班级的上课情况进行掌握,通过该措施学生的课堂出勤率有了明显提高。为使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每周班级例会时间学生科将上周学生“宿舍卫生、违纪、考勤情况”进行通报,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

篇6: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工作总结

单位:桑梓镇常各庄中心小学

日期:2020年9月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工作总结

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按照“强化教育、注重引导、探索实践、形成亮点”的原则,采取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方式,坚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理需求的原则,广泛开展了“伦理、心理、生理”系列教育活动,“知荣明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学会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学生文明意识和道德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文明学生达标率达100%。

每个月都针对学生行为开展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寄语、家长寄语等道德行为评价活动,将学生入校、上课、作业、课间、活动、放学及校内外日常行为等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学生行为教育环初步形成,学生行为教育做到了“六有”,即:有指标、有落实、有监督、有评价、有考核、有成效。

为使学生养成整洁认真的品德,学校开展了“创规范化班组”活动。要求学生的课桌、学习用品统一摆放,名人名言、警句、国旗悬挂在规定位置,学生穿戴、着装整洁大方,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化妆。学生个人行为与班级荣誉连在一起,较好地发挥了教育、引导、监督作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开展以读书读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组织了讲故事大赛、征文大赛、歌颂共产党大合唱比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影评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与伟大祖国的进步与发展溶为一体,并用实践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理想信念教育:一是以中学生团校为阵地,通过介绍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的历程,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历程,使学生坚定一个信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生发广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怀。二是举办爱国故事影片展播活动,通过观看影视片,组织学生征文,让同学们学习英雄,并立志做雷锋式的“平凡人”。三是举办“三个代表”报告会,运用宋鱼水、任长霞、孔繁森等先进典型教育广大青少年。在青少年心目中矗立起现代共产党人高大形象。在系列教育活动的推动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初步形成。

篇7:新学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教案

教育目标:

1、开学初期,对学生进行收心教育、安全教育,进行爱学习,认真预习并按时做好作业的教育。

2、对假期的各项活动进行总结,理解并且回顾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鼓励学生以崭新的面貌开始新学期的学习

教育主题:你准备好了吗?

教育过程:

一、新学期的准备工作

1、教师讲:“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从署假的休息阶段进入了学校的学习阶段,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心理和身体上我们都应该做好准备。因为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所以更应该努力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2、请同学们来认真地思考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好准备,然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1)做好学习与休息的安排。

(2)为自己制定一份周密、合理的学习计划。

(3)向其他同学学习先进的学习方法。

二、对假期的各项活动进行总结。

1、关于假期安排的各项活动,说说自己参加了 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

2、关于署假作业的完成情况,大部分学生认真对待,字迹工整,完成及时,我们对这些同学给予表扬,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要及时完成。

三、回顾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按“规范”和“规程”的要求去做。

2、按小学生课堂常规去要求自己。

四、安全教育

1、上学放学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上学放学必须走人行道和斑马线,不能在马路上玩耍嬉戏,应该按学校的要求按时上学,中午休息好,不要提早上学。未满十二周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

2、注意防火防盗,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能进网吧和酒吧等娱乐场所,要注意食品卫生,尽量不到学校外面的小店吃不干净的食物。

3、课间不要打闹,应玩有意义的游戏,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推不挤,不要爬到护栏上玩耍。

4、保持教室地板和墙壁的清洁卫生,不乱写乱画,爱护公物。

五、制定本学期的打算

1、让准备好的同学发言,其他同学注意听。

2、对班内制定的最实际、最有可行性的打算给予适当的鼓励。

六、教师总结

1、教师对学生开学初的教室布置情况进行总结。

2、教师对新学期提出新的要求,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尹开明

篇8:独生子女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策略

一、在班规中实现行为规范的适度介入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 何以成方圆。管理一个班级, 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更是如此。班规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行的养成教育中, 班主任一般都是直接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条例, 要求并督促学生遵照执行, 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却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原因其一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些“高大上”的条款内容, 太过抽象导致小学生无所适从, 特别是这些独生子女不能把《规范》中的条款和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规范无法真正内化为他们良好的自觉行为。在这里, 美国著名的罗恩·克拉克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他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不同年级的德育目标, 创造性地编写了《55条班规》。《55条班规》采用浅显直白、通俗易懂的具象化语言, 全面地和小学生当前的生活常态“接轨”, 让他们一看就懂, 一学就会, 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行为规范给予积极的介入和引导, 使他们日常行为规范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得到了有效保障。

例如:《55条班规》中在指导孩子礼貌待人方面是这样规定:与大人应对, 要有礼貌, 有分寸;与人互动, 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别人有好表现, 要替他高兴;尊重别人的发言与想法;打喷嚏、咳嗽都要说对不起;别人送你任何东西, 都要说谢谢;别人碰到你, 不管有没有错, 都要说声对不起等。

这种班规条例具体形象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便于遵守和执行。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本人, 只要按照班规中的条款和内容进行教育引导, 去实践, 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同样, 为了让《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方便操作, 接地气, 我们可以把那些抽象的条例, 结合孩子鲜活的生活体验, 通过具体形象的语言细化在班规里, 通过班规的适度介入, 进一步完善对独生子女日常行为的规范化。

二、在师生情感互动中实现行为规范的自觉内化

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在孩子的养成教育过程中, 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古语云“亲其师, 信其道”, 在教育过程中, 孩子只有喜欢你, 才能亲近你, 尊重你, 相信你, 听从你的教导, 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规范的习得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可以说, 情感是学生养成教育的桥梁, 师生合作的纽带。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方面,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学生自觉规范行为的前提。因此, 在养成教育中, 班主任努力构建一个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可使独生子女在充满欢乐、和谐、宽松的情感互动中实现行为规范的自觉内化。

在多年的教育中, 笔者觉得“平等对话”是实现师生情感互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平等对话其精髓就是尊重每一位孩子, 而尊重更注重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对方的一切所作所为。在“平等对话”过程中, 教师的一句理解宽容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幽默的提醒、一个信任的动作、一个安慰的拥抱都能给孩子带来心灵的震颤, 让孩子在情感交融中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 如何做, 为什么这样做, 将日常行为规范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另外, 笔者在与孩子们交流时特别关注语言沟通的方法, 如:当学生上课开小差时, 我会这样说:老师上课时最喜欢用眼睛看着小朋友, 小朋友也喜欢用小眼睛看着老师吗?来提醒学生专心听讲。当发现有学生上课迟到时, 我会说:今天迟到肯定有特殊原因, 老师相信你以后一定会克服困难, 不再迟到……这样一次次地鼓励、尊重他们, 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上改善了许多。

班主任与学生只有进行平等对话, 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肯定和扶植, 给他们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心理氛围, 才能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 用情感激活情感, 用心灵碰撞心灵, 才能激励孩子不断地进步, 实现行为规范的自觉内化。

三、在心理暗示中实现行为规范的自我省察与匡正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 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 其教育效果就越明显。心理暗示就是这样的教育方法。针对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造就的特定心理, 在规范他们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中, 班主任可以用心设计, 去营造一种教育氛围, 引导一种实践体验, 让独生子女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 在实践中进行自我省察, 得到感悟, 完成行为规范的自我匡正。

在养成教育中, 我们利用班级环境因素对独生子女施加暗示影响。例如:可以利用班级黑板报, 以“规范我们的行为”为主题, 展开文明礼貌、学习好习惯、卫生健体、道德品质等宣传教育;设立各种专项光荣榜, 比如:学习标兵、劳动能手、运动健将、环保小卫士、阅读之星、礼仪之星等,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就感。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 既可激发学生规范行为的内在潜力, 又能坚定学生不断进步的信心。

还可以利用实践活动对独生子女进行暗示影响。比如:在春游时, 教导学生在观赏美景的同时要爱护环境, 不能乱抛乱丢杂物, 不能乱写乱画, 同时发动学生积极参加环保小分队, 维护景区的环境卫生;在“我为校园添片绿”活动中, 让学生通过为校园栽种花草树木, 体会给予的快乐……活动成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摇篮, 也成为他们充分施展才能、尽情体验享受的天地。实践真正成为学生行为规范自我省察和匡正的有效手段。

在引导行为弱势学生时, 可以采用打破常规的教育技巧对孩子实施暗示。比如:针对班级里经常迟到的学生, 我们不是去一味地批评他, 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让他来担任考勤班长, 每天监督全班同学按时上课。在他监督的过程中既可以学习班级里表现好的同学, 又可以督促约束自己按时到校上课, 在无形中帮助他规范了日常行为。这种“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的教育技巧, 为学生创立一个良好的个别教育环境, 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触及他们的心灵, 使他们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下展开认知活动和意志活动, 实现自我省察, 自我约束, 自我教育。

上一篇:养禽业下一篇:《造梦者》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