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平均数应用题

2024-04-20

数学 -平均数应用题(精选12篇)

篇1:数学 -平均数应用题

内容过多且设计不可显示内容过多,点击此处打开或鼠标右键选择另存为下载

以下为节选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九册教材第83~84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第1~4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和解题关系和解题思路,学会解稍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解稍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和解题关系和解题思路。

以下略。。。

篇2:数学 -平均数应用题

1.一辆汽车前3小时共行驶170千米,后4小时共行驶25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个工程队修筑一条公路,前4天每天筑路1.25千米,后5天共筑路6.7千米,平均每天筑路多少千米?

3.某酿造厂上半年生产料酒2.4万吨,下半年平均每月生产料酒0.6万吨。这一年平均每月生产料酒多少万吨?

4.植物园有两个园林队。第一队有工人14名,每天可以植树1104棵,第二队有工人16名,平均每人每天植树81棵。这两个队平均每人每天植树多少棵?

5.五年级一班一次数学考试,第一组9人,平均分数是90分,第二组10人,平均分数是89.5分,第三组10人,平均分数是92.2分,第四组9人,平均分数是86分,这个班的同学的总平均分是多少?

6.某建筑工地用汽车运水泥,第一次运了12车,每车运4.5吨,第二次运了45吨。这些水泥30天恰好用完。这个工地平均每天用水泥多少吨?

7.一列火车从甲城到乙城,经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6小时,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7小时,以每小时11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3小时,求这列火车的平均速度。

8.一辆汽车由甲地去乙地送货,去时每小时行驶46千米,用了6小时,回来时用5.5小时,求这辆汽车往返两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9.某洗衣机厂要生产1400台洗衣机,前5天平均每天生产80台,其余的要求在10天内完成。后10天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台?

10.张敏读一本课外书,前6天每天读25页,以后每天多读15页,又经过4天正好读完,这本书有多少页?

11.王华语文考了88分,数学考了95分,英语考多少分就能使三科平均分是92分?

12.A、B、C、D四个数的平均数是84,已知A与B的平均数是72,B与C的平均数是76,B与D的平均数是80,那么D是多少?

13.有4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桔子平均每箱42个,梨,桔子、桃平均每箱36个,苹果和桃平均每箱37个,求一箱苹果有多少个?一箱桃子有多少个?

14.一次考试,甲乙丙三人的平均分91分,乙丙丁三人的平均分是89分,甲乙二人的平均分95分,问甲乙各得多少分?

15.甲乙丙丁四人称体重,乙丙丁三人共重120,甲、丙、丁三人共重126千克,丙、丁二人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求四人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16.甲、乙、丙三个小组的同学去植树,甲、乙、两组平均每组植18棵,甲、丙两组平均每组植17棵,乙、丙两组平均每组植19棵。三个小组各植树多少棵?

17.两组学生进行跳绳比赛、平均每人跳152下。甲组有6人,平均每人跳140下,乙组平均每人跳160下,乙组有多少人? 18.有两块棉田,平均每公亩产量是92.5千克,已知一块地是5公亩,平均每公亩产量是101.5千克,另一块田平均每公亩产量是85千克,这块田是多少公亩?

19.把甲级和乙级糖混在一起,平均每千克卖7元。已知甲级糖有4千克,平均每千克8元,乙级糖有2千克,平均每千克多少元?

20.某3个数的平均数是2,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4,平均数就变成了3。被改的数原来是多少?

2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一次考试或四人的平均分是90分。可是,甲在抄分数时,把自己的分错抄成87分,因此算得的四人平均分为88分。求甲在这次考试或得了多少分?

22.五(1)班同学数学考试平均成绩91.5分,事后复查发现计算成成绩时将一位同学的98分误作89分计算了。经重新计算后,全班的平均成绩是91.7分,五(1)班有几名学生?

23.小明前几天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4分,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86分,问这是他第几次测验?

24.教师带着几个同学在做花,老师做了21朵,同学平均每人做了5朵。如果师生合起来算,正好平均每人做了7朵,求有多少个同学在做花?

25.小明前五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8分。为了使平均成绩达到92.5分,小明要连续考多少次满分?

26.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年龄为22岁,如果甲乙的平均年龄是18岁,乙丙的平均年龄是25岁,那么乙的年龄是多少岁?

27.十名参赛者的平均分是82分,前6人的平均分是83分,后6人的平均分是80分,那么第5人和第6人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28.七个数排成一列,前4个数的平均数是43,后4个数的平均数是72。已知七个数的平均数是56,求第四个数是多少?

29.化肥厂计划用15天生产化肥4500吨,前5天平均每天生产340吨,后又提高了产量,结果提前3天就完了任务。求后几天平均每天生产化肥多少吨?

30.甲、乙、丙、丁四人做纸花,甲、乙、丙三人平均每人做了24朵,乙、丙、丁三人平均每人做了26朵。已知丁做了28朵,求甲做了多少朵?

篇3:数学 -平均数应用题

一、亲历知识的产生———激发学习需求

课始, 吴老师把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两队进行拍球比赛, 每队选3人, 在5秒钟之内拍球。老师拿秒表帮助计时, 并在黑板上记录成绩。当甲队以拍球总数25下的成绩超过总数只有19下的乙队时, 吴老师在甲队的欢呼声中提出自己加入乙队, 并在5秒钟之内拍球9下, 这时, 乙队的总数由于加入了吴老师所拍的9下而变为28下。吴老师重新宣布:“比总数, 乙队胜利!”这时, 学生产生了矛盾冲突, 认为甲队只有3人比赛, 而乙队却有4人, 这是不公平的。吴老师抓住时机, 告诉学生:“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 比如说, 三 (1) 班和三 (2) 班人数并不相等, 那我们就没有办法比较出这两个班某一项成绩的高低吗?你有没有更好的一招?”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此刻太需要一个能在总数无法比较高低的情况下, 又能公正地反映两队实力的“数”了, 果不其然, 这时有学生提出“要把总数平均分, 有几人就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这样“平均数”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就在学生的活动和思考中油然生成。

数学老师们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困惑:自感上得认认真真, 扎扎实实的一节课, 乐观地认为学生都学会了, 可批改作业时却大失所望。我上“平均数”这节课时, 按照“出示例题———分析条件问题———引导列式计算———总结规律:总数÷份数=平均数”这个模式来教学, 规律总结出来以后, 马上机械地在一个平台上反复进行训练。训练题目不仅是书上有什么就做什么, 还增补习题进行训练, 我一直认为这样的教学很扎实。可练习中只要是稍有变式的练习, 或者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 学生的错误率就很高, 我当时没往深处想, 只是归结为“学生读题不认真, 计算粗心”。观摩了吴老师的这节“平均数”的教学, 使我猛然醒悟:练习中要求算“平均数”就盲目算, 可“平均数”到底有些什么作用?学生是否理解“平均数”的真正含义?这些数学知识的本质问题都被忽略了。对照吴老师的课, 我不禁汗颜无地。

反复琢磨吴老师这节课中“拍球活动”这个环节, 我也反复推敲:数学教学的“根基”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公式、定律, 能解决固定模式练习题吗?这恐怕是不可饶恕的误解。吴老师自己也曾反思:“如果我们重视的只是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知识点, 急于把规律抛给学生, 把教学的‘桩’打在了数量关系式上, 天真地以为孩子只要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式, 就能解决求平均数的所有问题了。可是我们忽视了孩子对平均数理解, 忽视了八九岁的孩子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平均数?这才是孩子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因此, 我们以成人的心理认知去设计的所谓精彩教学, 其实对孩子来说是枯燥的、无意义的。讲了半天, 练了半天, 学生会做题, 会考试, 能拿高分, 但是孩子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什么是平均数, 只是充当了做题的工具。”我们从吴老师“平均数”的教学过程应该感悟到:数学教学要扎实有效, 要让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就要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对知识的强烈需求, 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水到渠成地理解每一个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 自己“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再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这才是数学教学的要基。

二、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知识的价值

平时我们上“平均数”, 在知识规律出来以后就反复做书本上的习题, 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 把目标定位在会利用公式计算所给数据的平均数, 关注的是书本上的知识, 是学生会不会做题, 会不会解答考试题。吴老师在“平均数”的教学中, 给我们呈现了完全不同的练习过程:

1.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 (浦东机场) 日均起降航班达379架次”吗?

2.“上海磁悬浮列车周一至周五的日均客流量为4000余人次。”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每天不多不少, 是整4000吗?

3. (课件出示) “五一”期间北京自然博物馆日均门票数统计图 (图略) 。

师:看到这幅统计图, 你知道了什么?

4. (课件出示) 2002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表 (表略) 。

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这三个算式哪个对?

5. (屏幕出示画面, 教师配以画外音)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 穿过一片土地, 平均水深110厘米, 你们看, 小明来了!他说:“我不会游泳, 但是我的身高是135厘米, 如果我在这条河里玩耍, 我有没有可能会遇到危险?”

吴老师设计的这几道练习题着眼于经历、体验、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 关注的是学习过程, 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思考, 学会解题的策略, 同时也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每道练习题都注重结合生活实际, 让孩子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学生学得有味道, 不枯燥。比如“小刚家的用水问题”、“小明会不会有危险”等, 都是孩子们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 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 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 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同时, 吴老师设计的这些练习题都具有延展性。例如:如果你是自然博物馆馆长, 看到这个信息, 你有什么想法?严重缺水地区和小明家日平均用水量的比较 (见数学课本插图略。) 这些情节的设计使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 更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三、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吗?如果你问孩子们这个问题, 你会得到什么答案呢?在吴老师的课堂上, 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这源于吴老师的教学艺术。

1. 吴老师巧妙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在“平均数”这节课中, 从导入、讲解引导到练习、归纳小结的每一个环节, 吴老师都设计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 特别是拍球活动, 吴老师还亲自参与其中, 真正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她把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情趣多而意味深的游戏, 顺着游戏的开展不断激起学生思维的矛盾冲突, 在活动和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以情导知, 以知促情。

2. 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吴老师的课上, 我们看不到她对孩子的否定, 更没有批评。在解决“估计北京自然博物馆5天平均每天售门票大约多少张”这个问题时, 有几位同学估计得离谱了, 平均数超过了最高售票数, 吴老师没有及时做出评价, 而是等到结果出来后她才说:“估计3000张那位同学在哪儿呢?没关系, 过来, 过来。估计5000张的是谁?4900张的那位在哪里…… (请4名估计不够准确的同学上前) 我们一起讨论问题嘛, 学习就允许我们出问题, 你们不想跟同学们交流交流吗?他们估计的那个数跟我们验证的结果差不多呀!请他们把经验介绍给咱们, 好吗?”不急于纠正, 不急于总结, 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和巧妙的疏导, 与孩子们同喜同忧, 她总是能够发自内心地欣赏每一个孩子, 看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 她不但关注成功的孩子, 更关注出现问题的孩子, 给他们的是真诚的期待和重新跃起的机会,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扬起自信的风帆, 积极进取。

“吴正宪的数学课, 就是一个个美丽的‘陷阱’, 是一首首美丽的诗, 学生听了不由自主‘深陷’其中;教师听了也不禁流连忘返。”[1]的确, 吴正宪老师的这节“平均数”数学课, 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庆幸, 自己也是一名数学教师;我庆幸, 在我们这支队伍中有吴老师这样的榜样。我真想听到孩子们说:“上数学课真的很好!”“我们爱学数学!”

参考文献

篇4:谈谈小学数学中“平均数”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

0 引言

平均数简单来说就是在一组数据中,这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得出来的商,平均数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大致的趋势,它是统计中的一个概念。教师教导平均数时不是单纯性的传授运算程序,更要让学生理解它统计意义。平均数在小学数学的知识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好平均数是必然要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创新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1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教学观念是直接影响教学结果的,理念老套的话再好的教学方法也起不到作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理念是首要措施,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不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杆,过分的苛责学生。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师尊”的观念,认为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就应该无条件的被动接受,实则,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方式都不尽同,因此教师是应该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教学方案更加的完善。

2 平均数的教学方法

2.1课前的导入环节

一堂优秀的课首先要做的是课前的导入工作,“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方法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个预热环节处理的好可以达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前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用图片和声音的方式把严谨呆板的数学变生动起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也可以进行设问引导,抛出一些跟平均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引出要这堂课的主要内容。例如,我们分为四组进行投篮比赛,第一组投进32个,第二组投进35个,第三组投进29,第四组投进30个,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投球的平均数是多少呢?其实很多同学是能回答出来的,常见的学生会以一个固定数“30”来进行计算,2+5+9+0=16,平均之后都可以得出34,移多补少是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平均数的思维,这个时候教师就叫衔接上学生的思维,针对于“34”代表的含义,求解方法来把今天课堂的主角“平均数”引出来。用趣味性的语言举真例的效果也非常好。“今天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忧伤难过的数字”这句话一出马上就能把兴趣调动起来“一项调查数据中,我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是72岁,有一位71岁的老爷爷知道这份资料后很不开心,同学们知道是为什么吗[1]”,继而引出主题作用也很好。

2.2课中的重点讲解

平均数是一个很抽象的存在,因为它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数字,教师往往会把平均数的算法放在教学的首位,其实让学生理解意义也同样重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带入一些生活中的情境,第一排的女生和第二排的女生哪一组更高,引导学生去交流,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也能够自主的探讨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像“移多補少”、“先合再分”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解决平均数问题的方法,教师需要把学生领会到的和自己要讲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师生之间一定要有互动,师生共同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总之,教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几点,抓住对学生学习起关键性作用的重点,把握住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

2.3课后的练习监督

教师一套完整教学方案走下来,除了课前的导入、课中的讲解之外,不容忽视的还有课后练习这一重要环节,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离不开巩固二字的,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需要时间来充分吸收,很多教师都会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课后练习也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的,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不可取代的,布置课后的作业并且适当的实行奖惩制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练习,教师应当在无形当中起到监督的作用。课后的练习除了基础的针对平均数的习题之外,还应该有一些拓展活动,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课外的拓展即一些体验式的学习,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特别的任务,比如把今天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当中去,这都是可以提高学习质量的。

3 结束语

教师只要善于分析知识点,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其实平均数的学习并不会困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也好的教学方式要具备的条件,有效的教学要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效果是什么,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仅是掌握平均数的求解方法,而且要增强应用意识,利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数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传绪.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初探——《平均数》教学与评析例谈[J].新课程,2011,(3):138.

篇5: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着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实际问题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操作、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在教学时,践行“导、学、议、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构模型――解释应用,深化理解――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导: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引入概念,使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必要性。

课的开始结合实际问题航模比赛中“派谁参赛”,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讨论,在认识冲突下,认识到比较其中一次的成绩不合理,在比赛次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它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习近平均数的要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类似问题时,自主的想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这样导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很自然的引出来了。但是有的地方老师的适时引导不是很到位,比如2个11的.意义一样吗,这里就欠引导。

二、学和议:创造有效的探究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课堂上我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移多补少,一种是计算。有部分学生数感较强,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学生肯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是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不理解。移多补少的方法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画一画、算一算,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每份一样多)。在前两次磨课过程中有让学生用小方块摆一摆。由于摆到时间过长,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所以就直接用统计图画一画,而没有用小方块来摆。怎样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0、11的含义,还在统计图中理解了它的虚拟。

三、练:精心设计练习,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篇6: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案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按照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7+4+1)÷3

师:观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 总数不变

一样多 不一样多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生自己完成)

反馈 (7+4+1+8)÷4=5

比较归纳得出 : 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应用数学

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

1、国家旅游局关于“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 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3、三年级1班平均身高为136厘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

1、刚才谈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

出示三年级某班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

①140 141 139 143142 145

②135 134 136 131 132 134

③130 131 132 130 128 127

④128 129 128 127 127 125

⑤124 127 124 125 124 123

⑥123 122 120 123 124 122

2、师:估计,全班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或是多少厘米?该怎么办?现有三种方案,你选择哪一种呢?

A、选择第一排最矮的

B、选择第六排的

C、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3、学生试算

4、师:看到这个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平均身高还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它还能代表哪些范围内的大概平均身高?

学生反馈

(五)、巩固发展。

选一选(用手势表示)

1、少先队第三中队发动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 )

2、(180+315)÷2 2、(180+315)÷3

3、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 )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练习

1、猜老师平均每个月的开支

2、教师板书:平均每月开支1000元 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老师把今年前三个月的开支情况做了大概的统计,

出示:陈老师1——3月每月开支情况统计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额108010201050

你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今年前三个月的平均每月开支多少元?

3、学生反馈

4、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老师4月份的开支大概是多少?

5、如果要使前4个月每月平均开支不超过1000元,四月份老师最多能花多少钱?

五、总结:

篇7:四年级数学《平均数》 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四(1)班有30人,数学月测试总分是2496,四(4)班有35人,数学月测试总分2687。问通过以上信息哪个班成绩好?为什么?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经历、感悟到了求平均数的重要性,在交流、合作中认识到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这一点我深感欣慰,孩子们在自学的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比起以前单纯地教给孩子们解题方法,更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其次,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再次,关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改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小河游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使孩子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本节课的遗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入地投入,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本节课的遗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入地投入,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其次,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再次,关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改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小河游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使孩子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本节课的遗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篇8:“平均数”在教学中的应用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人的行为受到“平均数”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人们原先的做法是否值得提倡, 当他们得知大多数人的常态之后, 都会努力缩小与“平均数”的差距, 朝中间标准靠拢.用心理学的术语讲, 这就叫做“社会常态吸引力”.以上类似的现象在我之前的工作经历中也有体现.

1.“平均数”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009年8月底, 我来到巴东县清太坪民族中学, 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在这里, 我担任的是物理教师.还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给学生上课, 在这节课上, 我并没有讲述很多知识, 而是先让大家相互了解.首先, 我给学生做了自我介绍, 接下来是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刚开始时, 先站起来介绍的同学还有些拘谨, 但随着站起来介绍的人越来越多, 后来的同学基本都不太拘谨了, 而且有些同学介绍得还比较有趣, 逗得全班都笑了.当然也有站起来不说话的同学, 虽然想开口说, 但试了几次都没说出来, 我便让班里的同学多次鼓励他们, 并耐心地等着, 最后他们也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虽然我只记住了部分学生, 但是通过介绍, 师生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 也活跃了班级气氛.通过以上事例, 我们也可以看到“平均数”在这节课中的体现:因为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做了自我介绍, 同学们的心里便有了“这是我们在这节课每个人都要做的事, 而且自我介绍也不难”的心态, 所以后面的同学基本站起来就很主动地进行自我介绍.这节课不仅仅是让学生介绍了自己, 而且让学生锻炼自己, 让他们勇于表达自己, 善于亮出自己的优点,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平均数”可以启发学生善于从生活中观察

自我介绍完之后, 我便给学生讲了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并鼓励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自己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 刚开始也是只有少数几名同学站起来回答, 后来越来越多的同学站起来描述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一些现象, 虽然有些现象并不是物理现象, 或者有些现象就是学生直接翻书马上照着说的, 但通过这个事例, 我们也可以看出: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同学主动站起来说出了自己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所以很多同学觉得站起来回答问题是一个常态, 而且也意识到了“原来这么多人都留意了生活中的现象, 原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观察、学习”.这样, 不仅仅是让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 更让他们意识到了其他人都在从生活中观察、学习, 从而真正从思想上启发他们要善于观察生活.

3.“平均数”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每次给学生上课, 我都有一个习惯:留出下课前的最后五分钟给学生, 让学生写下这节课没听明白的知识或者想了解的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在下一次上课时把这些问题拿出来在班里提问, 让了解的同学站起来回答, 不会的就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有些没有得出正确结论的我来帮着解答开始写的人也比较少, 我就经常鼓励他们,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写问题, 不管想到什么相关的, 哪怕是很简单的, 只要是自己没弄明白的都可以写出来, 再加上之前已经调动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所以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地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而且这个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正因为看到了很多同学下课前都在写自己不懂的问题, 也意识到每次要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所以每次下课前学生会回顾自己有哪些不懂的知识, 下去后自己会主动地巩固不懂的地方, 在下一次上课时也会主动地思考他人提出的问题.因为平时就锻炼了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所以后来在恩施州组织实践创新大赛时很多同学都积极动手做了自己的小制作, 而且有些还获得了奖项.

4.“平均数”可以调动学生相互合作交流

平时在上课时, 我还注意调动学生的相互合作交流.因为有些较难的问题, 学生可能不会马上就有思路, 这时我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刚开始也是只有很少的人和他人讨论, 一是不习惯, 二是怕老师觉得讨论是在讲闲话.后来因为我的鼓励,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讨论, 最后几乎全班同学在遇到要讨论的问题时都会很积极地讨论, 不仅小组内合作讨论, 小组之间也有交流.每次在考试后留时间给学生自己订正时, 学生也会很主动地讨论那些自己理解不够透彻的问题.正因为从开始慢慢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学生便意识到了这是一种常态, 在该讨论交流时会自觉地与他人讨论交流.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也意识到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从而调动了学生平时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几个事例, 我们可以看到“平均数”在教学中的应用.其实不仅仅是在物理教学中, 其他各学科教学以及班级建设中都可以用到“平均数”, 只要我们善于从学生的“平均数”心态出发, 提高好的“平均数”, 学生就会朝着好的常态发展, 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9:数学 -平均数应用题

一、以学生需要为起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不仅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应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片断一:

师: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玩了什么游戏?

生:套圈游戏。

师:今天这节课就从套圈比赛开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他们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

生:愿意。

师:做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的比赛成绩。(出示图)

我在这节课开始时从学生感兴趣的套圈游戏入手,创设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在课前,我和学生一起玩了套圈游戏,学生情绪激动、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导入做好了铺垫,同时引出辅助题和例题的教学,由于学生有了刚才的亲身体验,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

二、以学生实际为根本,让数学知识生活化。

《课程标准》还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又要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片断二:

师:正巧,最近冬冬小朋友就在他的生活中遇到了许多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看吧!在他的书桌上有这样三个笔筒(分别是6支,7支,5支),出示图片。(学生自己主动在练习本上解决这道题目。)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生1:我是这样列式的:6+7+5=18(支)18÷3=6(支)。

生2:我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从第二个笔筒里拿1支铅笔给第三个笔筒,这样每个笔筒里就都是6支了。

师:你们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道题目,真了不起。有一次,冬冬和他的爸爸妈妈一起散步来到了一个池塘边,看到了这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水深110厘米。冬冬可高兴了,原来他说:“我身高140厘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你们认为:冬冬说的对吗?

生:不对。因为这个110厘米是河水的平均深度,而实际上河底有些地方浅,也有些地方会很深,可能超过冬冬的身高,这样他还是有危险的。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拍了一张河底的照片。(课件展示)夏天到了,大家在游泳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学会保护自己。

在上述教学片断里出现的练习题,它们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我所选的内容也都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如:第一题是装铅笔的笔筒,第二题是下河游泳。这两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三、以学生思维为纽带,引领学生不断发展。

《课程标准》还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仅让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还应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片断三:

师:冬冬想自己动手做一件礼物送给他爸爸,于是到商店里买回了三根彩带。长度分别为:8厘米、13厘米、9厘米,这三根彩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生:8+13+9=30(厘米)30÷3=10(厘米)

师:后来冬冬发现黄色彩带(就是9厘米的那根)不合适,又回去调换了一根,现在的平均长度变成了11厘米,请问:换回来的黄色彩带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生:13厘米的那根比平均长度多的2厘米给8厘米的那根,它还比平均长度少1厘米,这1厘米就必须要从黄色彩带里移给它,所以黄色彩带必须比平均长度要多1厘米,也就是11+1=12厘米。

师:你说的真是太棒了,能灵活地运用本节课学习到的平均数的相关方法和规律解决问题,老师把掌声送给你,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先列式11×3=33(厘米),求出三根彩带的总长度,再列式33-8-13=12(厘米)就可以求出黄色彩带的长度了。

篇10: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6月12日我执教三年级“平均数”第二课时。在教学时,我首先多媒体“丽丽分糖果”让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分比较方便。在新课时,让学生计算开心队和欢乐队的平均身高时,我让学生分成7个小组,让他们选择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其中有6个小组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在计算时,他们都觉得很困难,我提议他们可用另一种方法计算。只有一个小组用“总数÷份数﹦平均数”的方法计算,而且能正确地计算出来。我因此向学生说明:两种方法的特点,移多补少的方法只宜数据相差不大,而且份数不多。用“总数÷份数﹦平均数”的方法比较方便,计算结果也准确,这个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和以后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

之后我出了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效果也很好。整个教学可能时间控制得不够好,使学生练习的机会少一些。

篇11: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其内涵要点有两个:一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水平,二是虚拟性。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意义和掌握算法,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先通过对淘气5次记数字情况的分析,引导学生经历寻找代表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虽然没有出现但是“不多不少”,可以是这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从而理解平均数的这两个内涵要点。然后教学平均数的算法,两种算法中“求和平均”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方法,所以一带而过,侧重点放在“移多补少”的操作中,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平”出来的一个数字。再通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练习,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这节课虽然经过精心设计,但我在教育机智方面还有欠缺,只顾按照教学流程走,忽视课堂上预设之外的生成,没能加以很好的利用。另外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些仓促,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有更多的精彩呈现,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篇12:小五数学 求平均数 试题

一、根据问题,写出算式。

某车间第一组5人共装配零件188只,第二组7人,每人装配零件60只。

平均每组装配零件多少只?( )

两组平均每人装配零件多少只?( )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1.学校气象小组上午8点、10点、12点测量气温三次,分别是12℃、15℃、18℃,下午3点、6点测量气温二次,分别是17℃、14℃。求这一天的平均温度。( )

A.(12+15+18+17+14)÷(2+3)

B.(12+15+18)÷3+(17+14)÷2

C.(12+15+18+17+14)÷(8+10+12+3+6)

2.一条山路长24千米,小华上山用8小时,下山用4.8小时,小华上山下山平均每小时行多少米?( )

A.24÷(8+4.8) B.24×2÷(8+4.8) C.24÷8+24÷4.8

三、填空

1.两块小麦地的面积不相等,收获的小麦的重量也不一样多,要比较到底哪一块地收成好一些,最好的方法是先求出每块麦地的( )产量,然后再比较。

2.甲有54元,乙有36元,如果甲把钱拿( )元给乙,他们两人的钱就正好一样多。

3.在一次向农村小朋友献爱心捐赠课外读物的活动中,五年级97人共捐书873本,六年级128人共捐书1024本,( )年级同学平均每人捐的`本数多。

4.自然数1+2+3+4+………+14+15的和是( ),这15个自然数的平均数是( )。

5.某钢铁厂上周的前4天,平均每天产钢850吨;后3天共产钢2900吨。这个钢厂上周共产钢( )吨,平均每天产钢( )吨。

6.一个服装厂今年4―6月做服装数量如下表

月份

四月

五月

六月

服装数(套)

3000

3500

3700

①服装厂第二季度共做服装( )套。

②平均每月做服装( )套。

③六月份比四月份多做( )套。

④四月份比第二季度月平均数少( )套。

四、应用题

1.五一班原有女生20人,他们的体重平均为36千克,后来又有两个女同学插班,这两个女同学的体重分别为32千克和38千克。求现在这个班女生体重平均是多少千克?

2.①五(1)班有学生48人,共植树99棵,五(2)班有学生42人,共植树126棵,这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②五(1)班有学生48人,共植树99棵,五(2)班有学生42人,每人植树3棵,求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一台拖拉机上午工作5小时,平均每小时耕地15公亩,下午工作3小时,共耕地36公亩,求拖拉机一天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亩?

上一篇:企业赞助协议下一篇: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