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02-23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 (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

14、

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 (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1

课时

授课内容:《

认识平均数》

综合目标预设

课时目标:

1、通过实例,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2、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课时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5个笔筒,15支铅笔。

学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预设

共案

个案

环节预设

师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课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5分钟)

师:今天老师第一次来到我们王官庄小学,见到我们四年级同学。我很高兴,也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小小的见面礼物,现在请每组的小组长代表本小组来领一下礼物。第一小组有优先选择权,开始你的选择。其他小组成员对选择结果满意吗?

学生可能会说:满意或不满意。

请不满意的组员说一下理由。

生1:不公平,你给每个小朋友的礼物不一样,有多有少,少的自然不高兴。

教师评价:你为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我额外送你一个礼物——代表奥城小学的绿星卡,并为你们小组加上宝贵的一分,其他同学也要努力,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会评选两个优胜小组,颁发团队卡,大家要加油啊!现在开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认识平均数。(出示学习目标)

用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双重准备。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5分钟)

(3分钟)

(3分钟)

(10分钟)

5分钟

自学课本85页例2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师:看课本85页例2从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一组参加比赛的有4人,2组参加比赛的有5人。

生2:刘杰投中的最多,投中了9个。

生3:王丽投中的最少,投中了3个。

.....

评价:同学们观察的真是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火眼金睛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生1:一组一共投进多少个球?

8+7+6+7

生2;二组一共投进多少个球?

9+8+5+3+5

生3张华比王云多投进几个球?

........

(这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或(老师有一个问题谁来帮我解答)

师:哪个小组成绩好?你的理由是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对子交流)

生1:一组成绩好,理由.....

师:同意吗?为什么?

生2:二组成绩好,理由.....

师:同意吗?为什么

......

师小结:每个小组参赛人数不同,所以比总数是不公平的。

算一算,每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再比较?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

(1)

移多补少......

(2)

先总后分

一组(8+7+6+7)÷4=7(个)

师:8+7+6+7指的是什么?

师:为什么要除以4?

师总结:7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组(9+8+5+3+5)÷5=6(个)

师::9+8+5+3+5指的是什么?

师:为什么要除以5?

师总结:6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平均数=总数÷总分数

7>6所以一组成绩好些

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优化方法)

生:移多补少:比较直观、数据较小、容易理解。

公式

生:算一算,数字较大或较多时用简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独立完成课本86页例3兔博士提出的问题。

生板书:(1+3+2+3+2+6+4)÷7=3(个)

师:议一议“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师小结: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是我们计算的结果,不一定实实在在存在,它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每一个数字都可以影响平均数的大小,有些比平均数大,有些比平均数小。

4、生活中的平均数(幻灯片)

自学打分5

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总结,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堂清检测

四、3分钟

课堂小结

1、第一关,明辨是非

2、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1、2题。

3、问题讨论“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师::你觉得这节课自己学得怎么样,给自己打个分,最高分10分。(学生商量打分,小组内记录下来。)能求出我们班同学这节课表现的平均分吗?

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的学习表现打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评价的理念,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将知识巧妙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体会到课尽却意未了。)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

先总后分法

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

师: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的学生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两个小组收集的瓶子数量。

师: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第一组收集的总数是多少?第二组收集的总数是多少?

(把总数写在题板上52..48)

师:哪个组的成绩好呢?

生:第一组成绩好。

师:老师宣布第一组获胜。

师:老师怎么发现有的同学不太服气啊,一直在撇嘴,说说你的理由。人数就是不同的情况下,那该比什么才能公平呢?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说的真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一、情境导入,讲解例1

1.联系生活,情景激趣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

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

师:那你们怎样才能使他们变成一样多呢?看来大家有了一定的想法,用你的学具试一试,或者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学生:13个。

教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我们就说13是14.12.11.15这一组数的平均数。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老师刚才发现同学们不仅用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还有的同学用了算一算的方法,就像黑板这样,谁跟他的方法一样?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样求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

学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13个。

教师:谁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生:14+12+11+15是总共的数量,4是人数,13是他们的平均数

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四份。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板书:先合后分)

教师:谁再来列式说一说这种方法。

生:每组的总数量÷总人数=每组的平均成绩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

师: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那么,13是这四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吗?实际上每个同学真的捡了13个吗?谁来具体说一说

生:不是,他们收集的瓶子是14.12.11.15,不是13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实际收集的数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们与平均数13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平均数会比15大吗?平均数会比11小吗?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师: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变多还是变少?请你快速的算一算。

如果小亮收集了19个呢,平均数会变大变小呢?

生: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小,是12,如果小亮收集了19个,平均数会大,是15.

师:这样看来,平均数很敏感,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这次你能比较出是第一组收集的多,还是第二收集多吗?我们比较什么就可以了啊?下面你就用自己的方法来求出平均数吧

师: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样做的?

生:第一组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第二组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4+12+11+15)÷4

(30+10+8)÷3

=52÷4

=48÷3

=13(个)

=16(个)

13<16

答:第二组的成绩好。

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求平均数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平均数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师:

这次老师看到没有同学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数的,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够摆

师:看来有时候移多补少这个方法有局限性,有时候选择先合后分的算一算方法比较好。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同学们,今天的知识你们学会了吗?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练习一: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浅,可能有有的地方比较深,超过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孩子们,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一定不能随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识,时刻注意安全。

练习二:

下表是四二班某小组4名同学数学成绩

林雨惠

施伟杰

孙雅轩

王伊凡

数学成绩∕分

100

82

88

?

已知他们的平均分是85分,你能算出王伊凡同学的数学成绩吗?

二、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又学到了哪些方法?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统计量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呀?平均数就是将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平均数。通过两种方法研究平均数,分别是求和平分、移多补少方法。我们在探究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特性: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个数据的波动会影响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还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涞源一小城关校区 杨海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0-9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平均数

1.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班哪位同学的身高最高? 师:那你的身高呢?

- 1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

(3)汇报交流,理解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师:刚才老师在下面看同学们做,我发现有些同学是用两种方法做的,我们先来看第一种。(展示学生练习纸)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的?

师:他是把多的同学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他们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遍课件演示。 师:现在每个人的矿泉水瓶同样多吗? 生:同样多。

师:那同样多是多少个呢? 生:13个。

师:13就是他们收集瓶子数量的什么? 生:平均数。

师:谁还愿意交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用求总和÷人数的方法 14+12+11+15=52(个)

- 3

生2:13这个平均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数量,发现实际每个人收集的数量

师:那么现在你能给平均数取一个范围吗?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踢毽比赛,对于比赛而言,你最想知道什么?

师:今天老师就聘请你来当裁判,希望你能公平公正地裁决。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 (2)学生独自解决问题,教师讲解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师:现在老师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所学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平均数,还知道了平均数的算法,下面我们就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1.(课件出示)2014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图,求小刚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2.(课件出示)冬冬来到小河边,小河里平均水深110厘米,他的身高是140厘米,他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为什么?你有什么话想对冬冬说的吗?

3.(课件出示)卡拉OK小歌手,出示7位评委打分的分数,求6

- 56 -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应用题

平均数应用题

1. 一辆汽车前3小时共行驶170千米,后4小时共行驶25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一个工程队修筑一条公路,前4天每天筑路1.25千米,后5天共筑路6.7千米,平均每天筑路多少千米?

3. 某酿造厂上半年生产料酒2.4万吨,下半年平均每月生产料酒0.6万吨。这一年平均每月生产料酒多少万吨?

4. 植物园有两个园林队。第一队有工人14名,每天可以植树1104棵,第二队有工人16名,平均每人每天植树81棵。这两个队平均每人每天植树多少棵?

5. 五年级一班一次数学考试,第一组9人,平均分数是90分,第二组10人,平均分数是89.5分,第三组10人,平均分数是92.2分,第四组9人,平均分数是86分,这个班的同学的总平均分是多少?

6. 某建筑工地用汽车运水泥,第一次运了12车,每车运4.5吨,第二次运了45吨。这些水泥30天恰好用完。这个工地平均每天用水泥多少吨?

7. 一列火车从甲城到乙城,经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6小时,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7小时,以每小时11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3小时,求这列火车的平均速度。

8. 一辆汽车由甲地去乙地送货,去时每小时行驶46千米,用了6小时,回来时用5.5小时,求这辆汽车往返两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9. 某洗衣机厂要生产1400台洗衣机,前5天平均每天生产80台,其余的要求在10天内完成。后10天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台?

10. 张敏读一本课外书,前6天每天读25页,以后每天多读15页,又经过4天正好读完,这本书有多少页?

11. 王华语文考了88分,数学考了95分,英语考多少分就能使三科平均分是92分?

12. A、B、C、D四个数的平均数是84,已知A与B的平均数是72,B与C的平均数是76,B与D的平均数是80,那么D是多少?

13. 有4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桔子平均每箱42个,梨,桔子、桃平均每箱36个,苹果和桃平均每箱37个,求一箱苹果有多少个?一箱桃子有多少个?

14. 一次考试,甲乙丙三人的平均分91分,乙丙丁三人的平均分是89分,甲乙二人的平均分95分,问甲乙各得多少分?

15. 甲乙丙丁四人称体重,乙丙丁三人共重120,甲、丙、丁三人共重126千克,丙、丁二人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求四人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16. 甲、乙、丙三个小组的同学去植树,甲、乙、两组平均每组植18棵,甲、丙两组平均每组植17棵,乙、丙两组平均每组植19棵。三个小组各植树多少棵?

17. 两组学生进行跳绳比赛、平均每人跳152下。甲组有6人,平均每人跳140下,乙组平均每人跳160下,乙组有多少人? 18. 有两块棉田,平均每公亩产量是92.5千克,已知一块地是5公亩,平均每公亩产量是101.5千克,另一块田平均每公亩产量是85千克,这块田是多少公亩?

19. 把甲级和乙级糖混在一起,平均每千克卖7元。已知甲级糖有4千克,平均每千克8元,乙级糖有2千克,平均每千克多少元?

20. 某3个数的平均数是2,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4,平均数就变成了3。被改的数原来是多少?

21.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一次考试或四人的平均分是90分。可是,甲在抄分数时,把自己的分错抄成87分,因此算得的四人平均分为88分。求甲在这次考试或得了多少分?

22. 五(1)班同学数学考试平均成绩91.5分,事后复查发现计算成成绩时将一位同学的98分误作89分计算了。经重新计算后,全班的平均成绩是91.7分,五(1)班有几名学生?

23. 小明前几天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4分,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86分,问这是他第几次测验?

24. 教师带着几个同学在做花,老师做了21朵,同学平均每人做了5朵。如果师生合起来算,正好平均每人做了7朵,求有多少个同学在做花?

25. 小明前五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8分。为了使平均成绩达到92.5分,小明要连续考多少次满分?

26. 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年龄为22岁,如果甲乙的平均年龄是18岁,乙丙的平均年龄是25岁,那么乙的年龄是多少岁?

27. 十名参赛者的平均分是82分,前6人的平均分是83分,后6人的平均分是80分,那么第5人和第6人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28. 七个数排成一列,前4个数的平均数是43,后4个数的平均数是72。已知七个数的平均数是56,求第四个数是多少?

29. 化肥厂计划用15天生产化肥4500吨,前5天平均每天生产340吨,后又提高了产量,结果提前3天就完了任务。求后几天平均每天生产化肥多少吨?

30. 甲、乙、丙、丁四人做纸花,甲、乙、丙三人平均每人做了24朵,乙、丙、丁三人平均每人做了26朵。已知丁做了28朵,求甲做了多少朵?

31. 7个自然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成一排,求得它们的平均数是46。已知前3个数是30,后5个数的平均数是54,求第三个数是多少?

上一篇:三年级下数学期末测试下一篇:三年级数学练习题题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