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甲灵平均数课件

2024-04-26

李甲灵平均数课件(精选4篇)

篇1:李甲灵平均数课件

认识平均数课件

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8.1认识平均数

答案:

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片断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是对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浓缩与精华的提炼。本课时的板书,紧紧抓住了平均数的本质“移多补少”得到的虚拟数以及计算方法的感悟和体验来设计,既有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还有计算平均数的.算式,这样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给学生知识生成的有利的具象载体。

(五)课堂小结

数据: 15万元 二季度20万元 三季度22万元 四季度27万元

答案:

1、(9+6+8+7+5+10+4)÷7+30=37(千克)

2、用水总吨数:8×8+4×14+10×5=170(吨)

总户数:8+4+5=17(户)

平均每户用水的吨数:170÷17=10(吨)

3、(8+5+6+9)÷4=7(人) (8+4+11+9)÷4=8(人)

4、平均每季度产值 (15+20+22+27)÷4=21万元

平均每月的产值 (15+20+22+27)÷12=7万元

篇2:李甲灵平均数课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平均数(一)(P116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会正确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

4、初步建立平均数的统计思想。

5、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求下列问题,必须已知哪两个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

(2)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平均每组分到几本书?

(4)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2、导入

(1) 象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平均每一份是多少。类似题

称之为求“平均数”。所谓平均数,就是把不相等的几个数量,在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其相等。

揭示课题:

平均数

(2)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

求平均数首先从问题中判断:把什么作为总数平均分;

是按什么平均分的,即与总数对应的总份数是什么;然

后用“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

二、探究

1、例1:

有4组小长方体,第一组有9个,第二组有5个,

第三组有7个,第四组有3个。平均每组有多少个?

(1)默读题目,想一想这到题的数量关系式

长方体的总个数÷组数=平均每组的个数

总 数 ÷ 份 数

(2)生列式,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9+5+7+3)÷4

问:平均每组的个数会不会比最多一组9个多,会不会

比最少一组3个少,为什么?

(3)阅书P116的例1

2、例2:

陈小红期中考试成绩,数学和英语都是98分,语文

96分,自然常识100分。她的平均成绩多少分?

(1)自学例2的解题过程:

A.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括号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98相加?

总份数为什么是4?)

B.你能完整说说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吗?

总分÷科数=平均成绩

(2)练习:

书P117的`练一练的1、2(只列式)

三、运用

1、根据问题找总数、总份数

(1)平均每辆车运煤多少吨?

(2)平均每季度生产多少台?

(3)平均每人踢毽子多少个?

(4)平均每组踢毽子多少个?

(5)平均每次踢毽子多少个?

2、列式解答

(1)第一组植树12棵,第二、第三小组共植树20棵。平均

每组植树多少棵?

(12+20)÷3

括号中只有两个数字相加,后面为什么要除以3,不除以2?

(2)书P117的试一试

书P118/2

3、深化

(1)5个同学身高分别为145厘米、150厘米、144厘米、

142厘米、147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在大于( )

厘米和小于( )厘米之间。

(2)小芳、小华各有一些书,小芳的书比小华多4本。要使

两人的书同样多,小芳应给小华( )本书。

(3)选择正确的算式

学校举行科技小制作展览会。高年级4个班,选出172

件作品;中年级5个班,选出188件作品;低年级3个

班,选出96件作品。平均每个年级选出多少件作品?

A.(172+188+96)÷(4+5+3)

B.(172+188+96)÷3

(4)书P119/8

篇3:李甲灵平均数课件

数学概念一般来源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 就有很多源于生活的数学概念, 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些生活问题, 既能使学生掌握知识,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使学生明确数学的用处和伟大, “如果先不教明概念, 便是教得不好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话充分说明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就以本人参加非课件教学比武课“平均变化率”教学设计, 结合不用课件教学的特点谈谈概念课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1 创设情境直觉感知

学生的思维特点一般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 这种过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丰富的感性材料, 有一部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 一部分来源于数学本身内在需要, 所以教学中要重视创设情境.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是从精彩的情境导入开始的, 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 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形成感觉、知觉.尤其是设计了两个甚至多个情境的教学, 情境之间是简单的不断的重复还是有梯度的螺旋的创设, 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 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情景设置不应该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还应当在课堂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重要的向导作用”, 因而几个情境之间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有梯度、有层次、螺旋上升, 层层推进.

情境今天到贵校来参加高中数学评优课比赛, 我非常高兴, 高兴的是: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同学们对我的支持.我非常珍惜这次比赛, 为了及时参加比赛, 我特地请了我校的驾驶员小王送我来参加比赛.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兴奋, 一路观察车速表, 40km/h时, 就催促小王快点, 10分钟后我感觉车速没有明显变化, 就又看了看车速为60km/h;感觉时间比较紧, 就不断催促小王加速, 年轻的小王跟我开了个玩笑, 看看前后无人无车, 就使劲踩了一下油门, 车子猛的往前一冲, 我人一紧张, 头有点晕, 身体 (稍停顿让学生有反映想象的留白) 往后一仰, 我急忙留意了一下车速为80km/h.同学们, 前后两次速度均变化了20km/h, 为什么第一次提速, 我没有明显感觉车速变快, 而第二次提速我有“紧张、头晕、后仰”这些反应呢?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讲自己实实在在经历的一次事情, 用具有潜在意义的、饶有兴趣的身边可以遇到的生活事例创设情境, 将教学内容自然呈现在学生面前, 用问题抓住学生, 激发其探究欲望, 不需要计算也不可能计算, 目的主要是:只要求让学生初步直觉感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快慢的问题, 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其实教材上提供的“过山车”情境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活实例, 不选用的原因有:非课件课条件的限制;未必每个学生都坐过山车, 仅靠很短的放映过程很难体会个中滋味.

2 探索发现理性构建

布鲁纳对“怎样教学”的回答就是“发现学习”.发现法, 是指教师提供学习的材料, 创设研究的环境, 让学生独立思考, 通过改组材料, 自己发现知识, 掌握原理与原则[1].发现的方式很多, 有观察、实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学生发现过程中, 应该是主动的参与者, 可以是教师举例, 更要引导学生自己尝试举例, 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 以探索问题的过程为主来不断的发现, 将会使从理性角度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更为自然流畅.

2.1 学生尝试举例发现感悟内化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呢?学生自由举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尝试举例, 通过对学生不正确例子的“追问”, 促使举例错误学生从思维深处不断内化, 感悟变化快慢的实质:要从两个方面 (如速度和时间) 同时思考问题.教师点评, 引出下面实例.

2.2 引入生活实例活动探求模型

实例现有某市2004年3月和4月某天日最高气温记载, 如表1所示.

观察:3月18日到4月18日与4月18日到4月20日的温度变化, 短短两天时间, 气温“陡增”14.8℃, 闷热的人们无不感叹:“天气热得太快了!”

但是, 如果把该市2004年3月18日最高气温3.5℃与4月18日最高气温为18.6℃进行比较, 发现两者温差为15.1℃, 甚至超过了14.8℃, 而人们却不会发出上述感叹.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前者变化得“太快”, 而后者变化得“缓慢”.

为了更好地弄清这个问题, 如图1, 我们来观察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以3月18日作为第一天, 理解图1中A, B, C点的坐标的含义) .

T:气温“陡增”的数学含义是什么呢?图像的直观显示是什么?

S:B, C之间的曲线较A, B之间的曲线更加“陡峭”.

T:好!曲线陡峭的程度直观地反映了气温变化的快与慢, 陡峭程度和人对气温变化得的快慢是完全一致的.

设计意图用生活息息相关的气温变化给人的感觉作为切入口, “陡增”作为突破口, 引发学生思维, 在学生思维处于激发状态下引导学生如何从气温随时间变化曲线图的形状去刻画气温变化的快慢, 从而发现可以用曲线的陡峭程度去刻画气温变化的快慢.

T:那么如何来量化这个陡峭程度呢?请你说出大致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 将问题引向纵深处, 也就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能否从数量上近似量化这种陡峭程度?如何量化?将问题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分析完成表2.

T:前后两段时间内的温度差能刻画曲线的陡峭程度吗?

S:不能, 前后两段的温度差几乎相同, 甚至前一段的温差超过后一段.

T:那用什么数值能刻画?

S:温度差和时间的比值, 因为前后两段的比值相差很大.

T: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做气温在区间[t1, t2]上的平均变化率.

(板书课题:3.1.1平均变化率)

设计意图经过学生充分的交流探讨之后得出量化气温变化快慢的方法主是通过比值来刻画气温曲线的陡峭的程度, 让学生主动参与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与接受, 进而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使书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地位.

2.3 生活“数学化”模型“概念化”

T:我们把气温曲线图看着是某个函数的图像, 取它的某个区间[x1, x2]对应得曲线段PQ, P (x1, f (x1) ) , Q (x2, f (x2) ) 是两个端点, 类似于气温在区间[t1, t2]上的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函数在区间[x1, x2]上的平均变化率能用一个什么样的代数式表示?

(板书:定义一般地, 函数f (x) 在区间[x1, x2]上的平均变化率为)

T:其实, (对比) 曲线图是从形的角度直观反映了变量变化的快慢, 平均变化率从数上量化了曲线的陡峭程度, 进而量化了变量变化的快慢.两者是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个问题, 揭示了相同本质:变量变化的快慢!

因此, 我们说 (板书) :平均变化率是曲线陡峭程度的“数量化”.

曲线陡峭程度是平均变化率的“视觉化”.

设计意图一方面以前面对平均变化率的感知过程作铺垫, 将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抽象成函数, 提高学生数学抽象概括的能力.由气温平均变化率概念推广到一般函数平均变化率概念, 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 在量化中体会“数缺形难直观, 形缺数难入微”的辨证思想.

3 诠释生活巩固铺垫

对概念的理解掌握需要一个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 需要由具体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多次重复, 所以当学生由源于生活初步建立新概念后, 又通过练习回归到现实中诠释生活, 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平均变化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更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形成数学的意识[2].另一方面, 结合初等函数感知概念, 为了加深对概念的内涵及其几何意义的理解, 就必须进行适当的变式 (思考、追问、变题) 的训练, 才能真正实现对概念意义的建构, 同时在对问题的探究中, 产生新的疑问和需求, 为下一节瞬时变化率的讲解作铺垫[3].

3.1 回归诠释生活把握概念本质

以上, 由速度变化快慢、温度变化快慢引出了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反过来, 再用平均变化率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例1婴儿小远从出生到第12个月的体重变化如图2所示, 试分别计算从出生到第3个月与第6个月到第12个月, 小远体重的平均变化率.

思考1-1如何解释从出生到第3个月, 婴儿体重平均变化率为1 (kg/月) ?

思考1-2本例中两个平均变化率的数值不同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巩固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变化率, 二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变化率的实际意义,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例2如图3, 水经过虹吸管从容器甲中流向容器乙, t s后容器甲中水的体积V (t) =5×2-0.1t (单位:cm3) , 计算第一个10s内V的平均变化率.

思考2-1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请问第一个10s内乙容器中水的体积的平均变化率为多少?你能口算吗?

思考2-2正负值分别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设计意图本题改编自课本例2, 从实验中抽象出水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中, 不至于有数学与生活脱节的感觉.通过这道例题, 巩固一般函数在某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公式, 由思考体会平均变化率可以是正数, 也可以是负数或零, 其绝对值越大变化越快.并进一步体会平均变化率正、负的实际意义, 感受到平均变化率就存在与自己的生活, 同时也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2 挖掘几何意义变化探究铺垫

再用平均变化率概念解决两个数学问题

例3 (Ⅰ) 已知函数f (x) =2x+1, 分别计算f (x) 在区间[-3, -1], [0, 5]上的平均变化率.

(Ⅱ) 已知函数g (x) =-2x, 分别计算g (x) 在区间[-3, -1], [0, 5]上的平均变化率.

思考3-1若在区间[-4, 2], [3, 7], …, 上述平均变化率分别怎样?

思考3-2若在区间[m, n], 上述平均变化率分别怎样?

学生练习后汇报答案, 师生一起完成表3.

思考3-3你从例2中发现一次函数y=kx+b在区间[m, n]上的平均变化率有什么特点?

思考3-4为什么一次函数在任意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都是直线的斜率k?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练习, 巩固知识, 提高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问题情境, 对于一次函数, 区间变, 平均变化率不变等于一次项系数.再函数变, 区间任意, 平均变化率还是等于斜率k, 引导学生研究发现一次函数y=kx+b在任意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都等于斜率k, 是一个常数, 可以通过回忆直线的斜率公式, 得出结论.这种阶梯式的设问,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可以让学生体会研究发现数学结论的重要方法手段.

思考3-5我们把气温曲线图看着是某个函数f (x) 的图像, 取它的某个区间[x1, x2]对应得曲线段PQ, P (x1, f (x1) ) , Q (x2, f (x2) ) 是两个端点, 联想直线y=kx+b任意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都等于斜率k, 函数f (x) 在区间[t1, t2]上的平均变化率有什么几何意义?为什么?

(板书:几何意义:经过曲线y=f (x) 上P (x1, y1) , Q (x2, y2) 两点的直线的斜率)

例4已知函数f (x) =x2, 分别计算f (x) 在下列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

思考4-1若在区间[1, 1.0001], [1, 1.00001], …, 上述平均变化率分别怎样?

思考4-2若在区间[1, 1+Δx]呢上述平均变化率分别怎样?

学生练习后汇报答案, 师生一起完成表4.

思考4-3当右端点取值1保持不变, 左端点取值不断接近1时, 平均变化率怎么变化?

思考4-4当直尺由直线AB, 转到直线AC, 再转到直线AD, 直线AE, ……时, 直线变化趋势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归纳能力, 由于不可以用课件, 可以借助直尺的转动, 从图像上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随着区间长度的变小, 平均变化率的值就越接近于一个常数, 直线就越接近曲线.指出平均变化率是曲线陡峭程度的近似的粗略的刻画, 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化, 为下节课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教学埋下伏笔, 起到巩固铺垫的作用.

4 课堂小结双管齐下

请同学们来谈一谈, 这节课你学到些什么?

S:我们学到了平均变化率的定义、求法, 及几何、实际意义.

T:知识要点 (平均变化率的定义;平均变化率的求法;平均变化率的实际、数学意义.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探究方法:特殊→一般→特殊→一般.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设计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 避免常规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做课堂小结的模式, 学生来做课堂小结利于让学生暴露忽视的教学重点, 便于教师补充提醒完善知识网络.第二, 摒弃常规教学中仅注重归纳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的做法, 转而注意双管齐下, 帮助学生再从思想方法的角度总结课堂所学, 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数学, 更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朱黎生.布鲁纳结构思想对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启示[J].中学数学月刊, 2009, (7) .

[2]方家鸿.刍议建构数学概念意义的实践与探究[J].中国数学教育, 2010, (10) .

篇4:李甲灵平均数课件

李甲明 (以下简称L) :美是每个人内心最原始的东西, 每个人对美都有一种由衷的想往, 不管是对音乐、美术、文学等等。在我很小的时候, 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吧, 就对绘画很痴迷, 也是那时候美在自己的内心开始萌芽。我要比其他人幸运一些, 虽然出生在小城镇, 母亲虽没有文化却很有见地, 她很支持理解我对绘画的热爱, 包容我在屋子里的墙壁上乱涂乱画, 后来又为我引荐了一位当地文化馆的国画老师, 学习国画, 真正的起步就在这个时候。让我有机会比同龄人更好地接触这个 (绘画) , 所以说我很幸运。二三十年已经过去了, 对于我来说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坚持, 尤其是画工笔画, 当然这只是一种起始状态。后来在部队服兵役得到部队首长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现在我在海关工作, 很幸运的是又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同事们的关爱和支持, 有了这些自己才能更从容地去创作。

X:您平时花多长时间付诸于您的艺术世界和精神家园?

L:应该说我拥有相当多的时间从事绘画创作, 除了基本的工作之外, 其他时间都用在画画上。

X:绘画的种类很多, 材料上可以分成像油画、水粉、铅笔画等等, 水墨画中还能细分出大小写意画和工笔画等, 在这么多的种类中, 是什么激发了您选择工笔画, 是有一些作品影响了您吗?

L:一开始我学的是山水画, 后来才感觉工笔花鸟这个画种更符合自己的内在气质和感受。说实在话小时候我没有条件和机会接触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绘画资料, 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去学习期间, 才慢慢地有机会去中国美术馆或琉璃厂的荣宝斋看展览欣赏到了很多经典的古画, 尤其是唐宋时期的, 每每看到古人经典作品都会激动不已。对宋人绘画更加着迷, 宋人对自然的深入精微的观察, 对细节的描绘, 作品不管是折枝还是全景式描绘都是那么引人入胜, 对花鸟的精妙刻画令人叹服, 深深打动着我。从那时候开始我坚定了自己学习工笔的信念。

X:这段时间距离现在有多久?

L:快二十年了吧。

X:那是什么让您选择了花鸟画的题材, 人物画的表现力不是更强么?

L:其实我也偶尔画些人物, 但是主要还是画花鸟。选择花鸟是因为自然界的花鸟鱼虫更能够更好地融入我内心, 是一种自我感受, 尤其是对自然界比较微妙而深入的感悟。一花一世界嘛!

X:对于整个国际艺术潮流上看, 艺术始终是在朝着一个不断创新的方向在发展, 从过去的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 包括西方从古典到浪漫, 到达达、波普等等, 每一个高点都存在于一种新的视觉方法的创新。那么您是怎么面对您所绘画的这些传统的工笔花鸟走出创新的这条道路, 包括您未来的发展, 您是怎么思考的?

L:我也会经常思考这个问题, 我觉得艺术本身就要多样性。艺术需要百花齐放, 世界各种绘画本来就是多样性的, 至于绘画的表现形式, 如果世界上都是波普、达达也是很乏味很无趣。当然如果都是传统古典派, 也很无聊。不想过多地去追逐哪个潮流, 个人认为所谓的潮流也会有轮回, 当然, 不是指的简单地重复。作为画家只要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即可。其实美本身是没有标准的, 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非要让自己的作品附加那么多的责任, 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想要什么。比如说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古典, 非常敬畏传统的一个人, 那我就应该思考如何坚守。传统的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之中, 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有价值的, 当然一味地坚守传统也是不对的, 就看自己如何取舍。对于我来说, 我既然从事的是中国工笔画, 那它 (中国画) 的根本又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对传统必须要有所坚守, 而非一味地创新, 否则就像那些即使是染了黄发带了美瞳还是不伦不类的中国人。至于创新, 一种创新是非常赤裸、直白的, 另外一种创新是润物细无声的, 我更喜欢后者是因为那是自自然然的, 在潜移默化中求变化。先不说哪种好哪种坏, 观者是喜欢或不喜欢、接受与否, 它都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这很现实, 是这个时代造就了这个局面, 是爱是恨, 需要的只是具有慧眼的人和时间的检验。这只是我一家之言一点感想, 或有偏颇。

X:李老师一直坚守在传统之中, 也在力争去打破传统, 因为我所看到的您的作品中, 包括勾线、晕染和色彩, 都已经走出了最传统的宋元的那种技法。南京每天都在举办着各种各样的展览, 还有北京前段时间做了一些工笔画的大展, 您如何看待国内很多画家, 用工笔的画法, 用中国的笔墨纸砚去绘画一些西方世界里用素描就可以表达得很好的东西, 他们的方向您如何看待?

L:其实我对传统是很敬畏的, 不知道是否真的走出了传统, 但是我毕竟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 我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审美去发现这个时代的美, 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画线条和色彩, 把最初的简单描摹自然升华到是在创作一幅国画作品而不是一张图, 并且很享受这个创作过程。关于您提到的现在有些用中国的绘画材料和工笔手法却表现出来西方绘画的效果现象, 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又回到了刚才我们所说的, 艺术是多样性的。不能精确地划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既然是多样性, 我觉得大家都可以自由地去表达自己所想要表达的;还是那句话, 对于中国画来说我认为有些东西还是必须要有所坚守的, 道理很简单, 因为我们画的画叫中国画, 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剩下的需要后人来给我们做总结。

X:我们都知道画工笔非常消耗时间和经历, 包括你的创作和构成。那么您在作画之余, 有没有考虑过关于市场对于您的影响?

L:人活着就会有矛盾, 拿健康来说, 大家都希望能够健康, 但是面对现实生活各种各样的诱惑、应酬、熬夜等等, 这只是怎样取舍的问题。关于市场对于我的影响, 怎么说呢, 不能说完全没影响, 但是影响不会很大, 也是如何取舍, 但我喜欢倾听, 倾听同行的声音也会倾听所谓市场的声音, 当然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正确的和有价值的, 要有所取舍。

X:您的花鸟作品中, 一些莲花、竹子等与鱼鸟等的组合, 这些可能都是在抒发您的一种情感, 因为这些画面可能未必真的存在, 而是由您组合而成的。对于现在很多的一些工笔绘画的构图, 强调突出了一些激烈的碰撞:硬与软、死与生等等矛盾体, 您对这种创作形态怎么看?有没有想过要尝试?

L:现在很多人都做这些尝试, 大家都想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有一些老师在这方面的尝试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 比如江宏伟老师、喻慧老师;就像您之前说的, 大家都想在历史长河中有自己的一个位置。对于我个人来说, 还是那句话, 没有对和错, 也不太好说好或坏, 我之前说了很多传统的坚守, 但是坚守并非就是一味地守旧或者泥古。现在变化来变化去, 宣纸依然没变, 材料始终就这么几种, 毛笔也还是那些, 关键是, 你想要表达的东西你自己最清楚, 它是不是你内心深处最想表达的, 这至关重要。也有可能你表达出来的就是一个赤裸裸的符号, 也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对于我个人来说, 我喜欢不去刻意给画面制造那么明显的符号, 但会尝试区别于古人不同的表现形式, 虽然如此但有些精髓的东西我认为还是不应该丢掉。至于我画面的一种符号, 我希望是不刻意的不是那么霸道的。目前的心态就是顺其自然。

X:绘画背后的精神指向往往高于绘画本身技法的意义, 包括刚才您提到的江宏伟老师、喻慧老师, 他们都会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融入很多或是文人的修养、或是个人的情感, 这也正是他们作品引人入胜的关键点。苏东坡曾经就评价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无论在东西方都是一样的。看李老师的作品, 总是感觉很沉静, 让人心情放松而又有一种禅意在其中, 像是出自佛道弟子之笔, 李老师有宗教信仰吗?

L:我以前是在部队服军役, 所以没有很深入地去信仰什么宗教。但是我对宗教中所有向善的东西很敬畏, 这也是艺术中所需要和具有的真善美的东西, 这是让我很向往的一种境界。

X:宗教信仰本身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家园, 很多的艺术家都会在作品中带有一些宗教的方向, 最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朝着宗教思想去行走, 那么您对自己的绘画有没有这样的规划?

L:没有很深入的宗教信仰, 佛教基督教这些宗教, 虽未去信仰这些宗教但我坚信自己也于佛有缘, 我会把安静的禅意之境融入到我的画里。

X:除了宗教, 绘画中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题材就是政治题材, 包括一些宣扬政治崇拜的主题性创作。李老师曾在部队服役, 这种情况想必也或多或少地接触过, 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L:其实我在部队的时候, 接触主题性创作的机会理应不少, 但因为我主攻的方向是工笔花鸟, 不是人物, 所以也没有怎么接触政治题材为主题的创作。

X:李老师是不是经常参加一些展览, 包括主题性或非主题性的展览?

L:我个人没有刻意地去追求这个, 但是也偶尔会参加一些展览, 这个呢, 一切随缘吧。

X:那如果有机构想邀请您做一次展览, 你希望是在什么时候, 满足哪些条件呢?

L:第一, 作品要充足, 第二, 不去设定确切的时间, 一切顺其自然为好。作品展出是让别人去品评的, 我也可以很快地赶一批作品出来参加展览, 但是这么做意义何在呢?

X:也就是说您希望时间放缓一点, 并且给予一个主题性的构思让您去参加展览。

L:对。

X:您坚持绘画几十年的过程当中, 有没有过让您想要丢下画笔不想再画下去的经历, 让您感到徘徊和彷徨?毕竟艺术市场是近几年才开始好起来的。

L:应该说曾经是有过一丝这种念头, 是我在部队时候, 一个要求很严格的地方。当然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画画了, 只是因为工作, 但还是在自己的坚持和争取下就走过来了。至于我的画好不好卖, 这个我很少去想更不会影响我创作。

X:那在您的展示过程中, 别人在品读您的作品时, 您有没有经历过特别大的精神打击?

L:说实在话, 工笔画是审美门槛最低的画种, 最容易走进寻常老百姓的家里。有一句话叫盛世工笔昌, 生活稳定物资丰盈的时候大家比较喜欢工笔, 因为工笔画的语言本身就比较好懂。打击的话真的没有, 有的是别人的意见和见解, 这不构成对我的打击, 有些意见甚至是对我有帮助的。比如有一次展览, 一位老先生跟我说, 我很喜欢你的画, 但是有一个小小的建议, 你的这枚章和你的画面意境不太符合, 从那之后我开始特别注意用印问题。大的打击没有, 不过我很希望有一天真的有人能够敲击一下自己, 也是好事。

X:现在的艺术市场非常的虚抛, 江湖上很多的画家, 画出来就卖掉了, 很显然画写意比画工笔要轻松得多, 您为什么还坚持画工笔画呢?

L:我认为呢, 我的生活还算不错, 没有到完全靠卖画维持生计。说现实一点, 当下这个社会要完全离开钱是不可能的, 但是要有自己的底线,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方向的权利, 不是去否定卖画赚钱的方式不好, 但是赚多少钱才能知足呢, 这是个个人取舍的问题。如果成了富翁, 画不好画, 即便你享受到了更多物质上的东西, 又如何, 那不是我想要的状态。我也画写意画, 只是在现阶段孰轻孰重的取舍而已。

X:如果有一家艺术机构想要一次性收购您一千平尺的作品, 您同意吗?

L:这个不用假设, 这个真实发生在我身上了, 很多次, 我不会去这么做, 因为如果答应别人了, 我就一定会尽力去做, 这是一个守约的信用问题, 赶出来的作品我自己都很难说服自己去交给别人。很多时候我希望能够与艺术机构保持一个非常好的默契, 我有好的作品, 艺术机构来选取、收藏都没有问题, 但一次性要求定多少画, 我没法保证, 若真是接受必须要做到, 所以难以保证作品质量。与其强迫自己去完成很难完成的任务, 还不如心平气和地去享受画画。

X:您认为这是一种伤害吗?

L:处理不好就是一种伤害, 对自己的创作弊大于利。

X:所以您一直在坚持画工笔画, 宁愿慢一点, 因为我们看到您每一张画都非常的认真, 包括勾线、晕染, 可能这种构成在您创作之前都打了很多遍的草稿才能表现得出来, 如果这是您现在的心境, 我们还是希望您能够保持下去, 这个心境非常好。

上一篇:什么是企业经营理念下一篇:安徒生童话读后感300字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