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说明

2024-05-03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说明(精选14篇)

篇1: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平面图形》教材说明

22团第一中学 何 英

一、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中平面图形,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涂画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会辨认。

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小涂画纸

三、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为了达到本课目标,本课教学思路如下: 本次教学活动采用多媒体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学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连一连、猜一猜、数一数、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认识平面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认识平面图形、用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摆、用七巧板拼平面图形。我教学的内容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上好这节课从热身运动到正式环节都需要环环紧扣、节节有序:

在上课前从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材柱)来做热身运动【由“体”到“面”的感触】:

先摸这四个立体图形的上下面,看能不能拿出“平平”的唯一的一个物体(以学生犹豫着不拿出来为最佳答案)来过渡到第二个条件(侧面有棱角来排除圆柱);再以上下面有四条边来排除三棱柱;最后在两个四条边里观察不同(来分清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了区别它们,我们准备给它们起个名而引出了下一环节:

认识新朋友【取名争做“数学家”】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而起名,为什么起这个名,数学家跟你们起的一样来激起学生兴趣。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抽象——比较——具体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表象:长方形有四条边;上下边、左右边一样长;有四个角(垂直角)

正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上下左右的边都一样长。圆圆的,一条线围起来。圆没有脚,也没有四条边,但有一条边包起来,三条边、三个角、一个面

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接着以了解新朋友(快速抢答、猜迷藏、数、找、画)来进一步认识新朋友。

最后一个环节是以图形国王准备的礼物涂色来煊染气氛。四人一小组,组长分配组员涂新学的平面图形,以此让组员能记住这些新朋友的名字和特征。

最后是作品展示(涂图形,寓学于乐)而结束。

篇2: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说明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认识平面图形》在设计初考虑到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已经见过各种图形,只是对图形的名字知道得不够准确。因此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本节课中通过“超级变变变”导入,在摸、看、猜、找、数、拼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分辨5种图形,进一步体会到生活当中到处都有数学。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五种平面图形,初步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体会“面在体上”。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渗透“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过程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与协作意识;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并渗透交通安全教育。【教学重点】认识五种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面在体上”。【活动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等教具;

学生:长方体、圆柱体、正方体、三棱柱的积木等。【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师:孩子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请来一位魔术大师,想不想知道他是谁?请看,课件出示孙悟空。

2、见到孙大圣你们高兴吗?(高兴)一起来听听他想对我们说什么?

孙(课件):“孩子们好,见到你们真高兴,顺便给大家来个小小见面礼——‘超级变变变’,你们喜欢吗?”

3、孙大圣给我们变的礼物是什么?(蜻蜓)这只漂亮的蜻蜓是由一些有趣的图形组成的,这些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有趣的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超级变变变”来展现“图形朋友”的魅 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生动地引入新课。】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面”在“体”上

这些图形的家在哪儿呢?原来,这些图形都藏在你们课桌上的物体中,请大家仔细找一找,看看你能在什么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朋友? 【通过“找一找”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面”在“体”上。】

2、仔细观察,总结特征

接下来请大家认真摸一摸刚才找到的这些图形,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好朋友是谁,它的特点是什么? 赶快行动吧!

生汇报交流每种图形的特点。

【通过“摸一摸”和“仔细观察”这两个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面”在“体”上,并引导学生说出每种图形的特征。】

3、师: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新朋友都是平平的,它们是物体的一个面,所以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平面图形。以前认识的这些老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4、猜一猜

如果我把这几个好朋友蒙起来,只露出一小部分在外面,你还能认出它是谁吗?

【通过“猜一猜”这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几种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联系生活、拓展闯关。

1、找一找

生活中,这5种图形很多。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这几 种图形?

(师展示图片眼镜镜片上有圆形、五星红旗的面是长方形、挂钩上有平行四边形······)

2、说一说

谁来说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它表示的意思吗?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数一数

数一数组成蜻蜓的这几种图形各有几个。

4、拼一拼

用信封里的图形4人小组合作拼出你们小组最喜欢的图案。【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深化探究,总结评价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课后作业:希望你们回家以后继续观察身边的物体,看看还能在哪些物体身上找到这节课认识的这些好朋友,并把你们的新发现告诉爸爸、妈妈。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再次回顾所学知识,并使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梳理,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板书设计:

认 识 图 形

长方形

教学反思:(略)

篇3: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等平面图形。本课以《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及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 遵循学生认识几何图形——从立体→平面→立体的规律, 尝试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工具、探究工具和评价工具,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参与、体验概念形成和获得的过程。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 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初步认识以上图形。

2.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 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 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辨别四种基本图形。

四、教学难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稍复杂的情境中辨认平面图形, 并数出图形。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6~7岁的儿童, 思维活跃, 有较强的求知欲。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三棱柱这些立体图形有一些简单的认识, 另外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多或少了解一些。

3.学生有临、印、描物体以及组拼玩具的经历, 并对动手操作充满兴趣。

4.学生经过两个多月以来的学习, 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开机、关机, 打开课件, 点击、输入等技能, 对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非常感兴趣。

六、教学策略

1.目标整合的策略:本课整合了三维教学目标, 让学生主动思考, 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以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培养。

2.情境激趣的策略:尝试通过故事情节贯穿教学课堂, 充满童趣, 生活化、趣味性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与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

3.活动教学的策略:为学生提供材料, 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进行“再创造”。同时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 让学生尽量释放创造的潜能。

4.有效练习的策略:设计有梯度的练习, 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 拓展思维。

5.激励评价的策略: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随着课堂的进程, 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利用电脑的优势, 给出即时判断, 而且形式多样,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准备

教学利用Dreamweaver软件制作的网络课件。

教师:各种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各一个, 用于制作长方体笔筒的立体平面展开图一份。

学生:各种立体图形各一个, A 4纸一张。

八、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师: (电脑演示。) 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认识它们吗?说说它们是什么图形?它们今天会遇到很多困难, 你愿意帮助它们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的立方体的知识引入新知, 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 而且为学生建立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做好铺垫。

(二) 认识平面图形, 感悟“面在体上”

1. 感悟“平面”

(1) 五个“小伙伴”高高兴兴地玩耍, 它们想到“平面世界”里去。可平面世界有个规定:只有身上带有平面才可以进去。那你认为怎样的面可以称为“平面”?

(2) 像这样“摸起来平平的面”可以叫做平面。 (配合动作。)

(3)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形”。 (出示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4) 那么, 这五个“小伙伴”有哪几个能进到“平面世界”里呢?为什么?说明:球的身上圆溜溜的, 没有平面, 故不能进去。 (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的立方体的知识引入新知, 通过小朋友熟悉的“球”的面的对比, 让孩子深刻体会“平面”。

2. 从立体图形中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1) 实物中寻找

师:A:大家拿出一个长方体, 闭上眼睛跟着老师摸一摸它的面, (板书:摸。) 这些面是怎样的?

B:再请睁开眼睛, 用手跟着老师数一数 (板书:数) , 长方体有几个平面?

C: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平面图形? (板书:看。) 它们叫什么?

师:哪位同学可以完整地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

(生:我摸到每个面都是平的。我数到有6个面。我看到的面是长方形。) (板书:长方形。)

师:刚才我们从长方体上认识了长方形, 请你用刚才的方法从正方体、圆柱、三棱柱中认识其他平面图形。

(学生每说一个平面图形便贴出一个图形并写上名称。)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的方法进行寻找平面图形, 渗透学法指导。

(2) 电脑演示拆立体图形

同学们用摸——数——看的方法从立体图形上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我们就请电脑帮我们把立体图形的平面取下来, 验证一下吧。 (电脑演示拆分。)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平面来源于立体”, 使学生进一步确信一般的立体图形中会“体中有面”, 强化新知。

(3) 基本分类 (电脑演示。)

师:看, 这画面让我们做什么? (分类。) 可以怎样分?请同学们在电脑上操作。

(学生在电脑上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巩固知识, 能初步区别各种平面图形, 而且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 既提高了学生进行参与的积极性, 又充分利用其及时反馈的功能帮助学生进行了自我检查。

(4) 画图操作, 联系生活概括 (电脑演示。)

师:好, 现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这四个“小伙伴”进入了平面世界。它们高高兴兴地来到中央大殿前, 可它们又遇见了一个难题:它们要将自己身上的一个平面画到纸上, 作为通行证才能进去, 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帮它们吗? (生讨论, 汇报。)

(板书:描、印、折、画。)

师:好, 现在拿出彩笔和纸, 每个同学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 帮“小伙伴们”做通行证, 看谁做的最快、最好, 再跟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你用什么方法画了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识平面图形的概念之后, 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通过描、印、折、画等方式来进行绘制, 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面在体上”, 而且通过动手操作的环节开拓了学生思维, 渗透了图形绘制的知识。

师:小朋友们画的作品都很棒, 你们看看这些图形与它们的名字, 怎样才能容易记住呢?

(生说出4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师电脑演示移动长方形、正方形的边, 让学生知道它们的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渗透记忆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特征和图形名称的方法, 并且利用计算机“移动”各边, 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关系。

(5) 平面图形转化成立体图形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物品、笔和纸放好, 比一比谁最快!

师:前面我们从立体图形上拆下了一个个平面, 其实生活中的许多立体图形都是由平面拼成的。如我们做一个长方体的笔筒。老师裁制了这样一个图纸, 看, 这里有什么图形? (出示实物图纸。) 我可以将它粘成一个长方体 (动手做。) 。同学们也可以回家做一个给爸爸、妈妈看一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连贯性, 我们不仅可以在立体图形中找到平面图形, 而且可以将平面图形组合成立体图形。

(6) 认识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师:在生活中也有许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 请大家来认一认。 (课件演示各种实物。)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下课后收集一下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有哪些是我们学过的, 将它拍下来, 放到我们的班级网站上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平面图形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很多的平面图形, 也渗透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三) 巩固平面图形的认识

1. 营救同伴

师:现在“小伙伴”进入了大殿。它们发现有很多的同伴被关在笼子里 (电脑出示。) 。要不要救他们?

师:可是这里又有一个难题:“小伙伴”只能救它们身上带有的一种平面图形。

(1) 这几个“小伙伴”都可以救哪些平面图形?

(2) 如果每个“小伙伴”只能救一种平面图形, 你该怎样安排呢?想好的同学进入电脑中的“小练兵”里的“填一填”, 把要救的平面图形的编号填到相应框里, 看谁能得笑脸。

(学生电脑操作。)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面在体上”这个概念, 而且由于设定了每一种立体图形只能营救一种平面图形的条件, 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挑战, 让学生不仅要考虑各个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要综合考虑所有图形, 渗透“优选法”这一数学思想。

2. 狮子头中寻找图形

师: (视频进入“数一数”。) 救出同伴后, 他们被把守在这里的狮子发现了, 狮子说:只要能说出它脸上的平面图形, 并且准确地数出来, 狮子就能成为他们的朋友。好, 现在请你们数一数, 把答案输入框中。

(学生在电脑上操作, 一般只会数出由单一形状组成的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 狮子后来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在长方形中还藏有由2个或3个小长方形、正方形组合而成的长方形, 如果是这样的话, 该有多少个长方形?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在电脑中重新输入答案, 看谁得到第二次笑脸。 (学生再次数长方形, 并输入答案。)

设计意图:在稍复杂的情境中, 考验学生是否能分辨各种图形, 通过此环节,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巧妙设置答案的判断,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能力考验;借助按钮, 初步感受组合的平面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3. 游戏“猜一猜”

师:狮子和“小伙伴”成为好朋友后, 兴致就来了, 它把两个平面图形盖住, 只露出一部分, 和小伙伴玩“猜图形”的游戏, 你们想不想猜? (屏幕出示盖着一部分的平面图。) 让学生猜。

师:这里有没有可能猜圆与三角形?为什么?

再出示另一幅露出两个三角形的图, 让学生猜, 问:“能猜出是什么吗?”出示全图后, 教育孩子要看全面才能作出判断。

设计意图:进一步辩证地认识平面图形, 教育学生以后对问题, 不能只凭部分就作出判断;也让学生感受“斜放”的正方形是怎样的, 对学生有一个“变式”的认识。

(四) 创造性活动

1. 拼图

师:猜完图形后, “小伙伴”都非常高兴, 一起摆出了各种有趣的图形。 (电脑演示。)

师:看, 它们拼成的图形有树、人、小兔、蜡烛等。你们想不想拼一下? (学生电脑操作进行摆拼。)

2.展示、汇报

注意表达要完整:我们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

师:大家的作品都很美。美丽的图案要靠我们善于动脑, 善于创造。今天, 你们的想象都非常了不起, 老师佩服你们。

设计意图:初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用处,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 利用所学知识创设、美化生活, 感受数学的美, 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五) 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本领? (生回答。) 同学们真棒!

教案点评

钟老师设计的《认识平面图形》是一节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教学的典型教例, 本课的设计与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立体→平面→立体。因此, 本课的教学始终围绕着“面在体上”来进行, 能过观察、操作、思考,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活动有以下特点:有效利用各种实物教具以及信息技术工具,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体验新知, 巩固新知。空间观念的建立, 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 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在本课中, 教师设计了很多简单有效的操作活动。活动情景创设巧妙、连贯,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方法的渗透和迁移,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摇篮。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的小学生, 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非常的有限, 但钟老师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平面图形认识”的直观教学感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平面图形 直观教学 应用能力 情境 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7

运用直观的手段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应用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下面,我以“平面图形认识”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的感悟。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直观的教学情境是最能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一种方法,既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又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与应用。如教学“平面图形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平面图形,并且能够思考、探讨平面图形的特点与不同之处。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那你们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都会看到什么样的形状呢?

生: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

师:你们真了不起!现在我让大家做一个“小侦探”。有一次,图形王国发生了一起失窃的案件,虽然罪犯逃跑了,但是留下了许多独特的印子(给学生出示下列图形),根据这些图形,再对比犯罪者的特征,谁能找出哪个图形才是真正犯罪分子的呢?

……

上述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认识了平面图形,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进行直观练习,深化内容认识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讲解和练习两者相结合,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平面图形认识”的教学中,采用最直观的习题进行深化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真棒,都是优秀的“小侦探”,图形王国的每个图形都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助。大家对图形王国里的图形还有印象吗?谁能清楚地记得它们各自的称呼呢?

生1:有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圆形和三角形。

师:下面,我再出示图形王国里的一些成员(见下图),大家通过刚才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把各个成员装进对应的小车里面。

(学生有了之前的认知,很快找到不同图形对应的小车)

师:你们都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准确地把各个图形送上车的?

……

上述教学中,教师把握住了学生的学情,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把对应的图形装进相应的车里。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直观感受,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三、引入直观强化,提升应用能力

课堂学习的最后阶段要进行强化训练,这样能加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给出很多直观的几何图形,使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认出每个不同的图形,还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师:刚才大家知道了三角形、正方形、圆和长方形各自所具备的特征,现在我来考考大家。下面表格里面的图形(左边图形),是通过哪个几何模型(右边几何图形)画出来的?大家好好的对比观察,然后选择正确答案及陈述理由。(生答略)

师:日常生活中几何图形随处可见,大家能通过对生活的观察,说出它们都是什么形状吗?看看谁平时对生活的观察比较细心,把自己见到的平面图形分享给大家。

……

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的习题,巧妙地把立体几何和平面图形联系在一起,强化了学生对平面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教师应开动脑筋,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5:《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1、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面”在“体”上,教学反思《《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2、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3、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篇6: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堂比较抽象的课,他们还不能深刻去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我制作了一个较为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来的,让他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知识都与我们数学是息息相关的,培养他们多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在本节课开始,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设计了一个各种立体图形娃娃去看望小狗探探这一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中复习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因为立体图形娃娃们比较调皮,把小狗探探的家弄得满地都是脚印,希望同学们帮它弄干净——就是找出各种脚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这样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立体图形相应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是印图形,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有哪些办法可以得到立体图形身上的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最后是定下一种方法——画图形,把画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这一环节使整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本节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区分好正方形与长方形,圆与球;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我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白纸,为了告诉学生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我叫学生沿着中线上下,左右对折,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到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对折完长方形后我叫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按刚才的方法对折正方形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到底怎样区分它们两个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最后有一个学生发现沿着对角线折时,正方形四条边都能重合,得出了正方形四条边是相等的;在教学圆与球的区别时,我告诉学生球可以到处滚,但圆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滚,只是这样跟学生讲解过于抽象,于是我找了一个可以切开的球,先让球到处的滚,接着把它分开两半,把球的一个面展示给学生看,让它们深刻感受到圆是球的.一个面。最后就是联系生活让学生自由发言,想想在哪里曾经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本节课设计较为严密,能捉住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来着重去讲解,能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让学生把画好的平面图形贴到黑板上,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板书设计上不大好,应该先帮学生分好类,老师先在黑板上贴好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二)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面”在“体”上,

2、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3、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篇7:《认识平面图形》优秀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2—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①先在小组里交流。

②学生回答。

③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3)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

(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认识平面图形》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认识平面图形》

教材分析:《认识平面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是在一年级上册学习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来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感受到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来的比较抽象。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积木、印泥、白纸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的口算小火车马上就要出发了,小司机们准备好了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口算。

师:咱们的小司机可真棒,顺利过关,把我们带到了一座漂亮的数学城堡。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师:这座城堡漂亮吗?什么地方漂亮?在这座城堡里有我们以前认过的立体图形,请小朋友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很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三、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取下的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今天天气很好,这些立体图形想下来玩,有什么办法帮它们下来?说一说:你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2)生讨论并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3)师拿出一个三棱柱说:它也是立体图形的一员,它的名字叫三棱柱,仔细观察在这个立体图形上有什么图形?那我们把三角形请下来,师在黑板上演示,一共可以请几个平面图形?

(4)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动手操作。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师: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得来的。

(4)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动手操作。

(5)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师: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

(6)观察这些图形,它们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说出:平平的。所以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3、小结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打开书第45-46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自己看看。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们今天学得怎样,请看练习。

四、巩固练习

活动一:找图形。

师:这些图形宝宝挤在一起太乱了,我们给它们排排队。请一个小组的学生上讲台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生1:长长的是长方形,放在一起;方方的是正方形,放在一起。

生2:有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所以要放在一起。

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活动二:摆图形

师:这些图形真淘气,他们又藏在袋子里了。(师拿出一个信封袋,故意先抽出图形的一角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图形,然后再抽出图形的全部。)

活动三:在生活中找图形。

师: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物体上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些这样的图片。(课件播放图形)

师:咱们的教室里也藏着这样的平面图形,请小朋友赶快找一找。

生1:教室的门是长方形。

生2:应该说教室门的表面是长方形的......活动四: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漂亮的画。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行?

五、全课总结

很快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这节课你自己表现的怎样?

六、布置作业

篇8: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名师箴言】

几何研究的是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 比如,“三线八角”只是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但并不一定有大小关系.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往往与“三线八角”有关,注意体会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提出和分析、解决,往往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证实等过程. 本章中“探索直线平行线的条件”“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或多边形的内、外角和”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解决某个复杂问题有困难时,我们可以先退到更为简单的情形、更为特殊的情形,然后利用问题的特殊情形所获得的结论或解决方法来探索问题的一般情形,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里“以退为进”、“进退互化”的求解策略是值得积累的.

平行线———志同道合的伙伴,青梅竹马的一双,携手而来,并肩而去,相伴天涯.

篇9: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说明

(一)对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操作加强培训

要求学生熟练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建立属于自己的文件夹,会通过网上邻居复制文件,会进行简单的网上浏览,会利用BBS与别人交流,能在BBS上发新贴子和回复别人的贴子。

(二)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培训

几何画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软件。虽然与画图相类似,但为了提高课上的操作实效,让学生基本会用几何画板尤为必要。

二、课堂简录

(一)进入《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先初步演示网站的操作方法,也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站开展自学。学生单击“主页”就可以了解本课的学习流程。

(二)学生自学

1. 填表

由于这堂课的重点是对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因此没有必要把每个知识点都复习到,只要把学生还不懂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就可以了。故设计制表如下:

学生两人一台电脑,要求学生两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要相互协调,一个查资料,另一人填表,做到每个人都有任务,有问题互相商量。教师要建议学生查找资料时,应先看书,如果书上没有再到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里去找。学生在填表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 交流

学生填完表后,老师与学生逐个进行交流,特别是要学生说出你对这个图形还想知道什么。

(三)进行数学实验

1. 讲清做操作题的注意事项(学生可以单击“几何画板”进行浏览。)

·请你做好一题把它保存为一个文件,文件名为“1”或“第1题”,保存在“我的文档”里。

·全部做完后(不会做的,可以先放一放),复制到教师机上的“作业”文件夹下的相应“几号机”的子文件夹中。

·可以用“画图”软件和“几何画板”进行对比,哪个软件更适合你,哪个软件更适合平面几何的学习?把你的思考发到论坛上。

2. 教师示范学生做题

学生做题前,教师就几何画板的使用对学生简单地提一下。学生做题时,教师要巡回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学生,还要充分利用电子教室管理软件的功能,为学生做好示范。

以下是学生用几何画板完成的操作题:

·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呢?

·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请你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度数,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能画出三角形吗?请作出这个三角形的高。

·移动四边形任意一个顶点,观察四边形的变化。

(四)交流反馈,评价作品

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发表意见,互相交流,教师不过早地下结论,不单纯看学生作品的结果如何,更注重学生做的过程。

(五)鼓励学生到网上讨论

可能在课上来不及讨论,但学生掌握了几何画板的操作方法后,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索。我们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一个网上平台,让复习的课堂跨越时空。

教后感

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网站”这一平台给学生创造一个实际“操作”几何图形的环境。学生按相关栏目及相关要求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并验证,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思想。

篇10: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德安县第一小学

刘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有等平面图形。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3.了解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印泥、剪刀、胶棒、白纸、小棒、各种形状的物体。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搭积木)

四个人一个小组,拿你手中的物体摆一摆,搭一搭,玩一玩。

一、猜脚印

1.播放动画: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师:还有谁来了?(立体图形小朋友来了)师:猜一猜,这些立体图形小朋友会在雪地上留下怎样的脚印?

(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的脚印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猜出后请学生用手指比出这个脚印的样子,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用印泥印出脚印,对学生的猜想进行验证。(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二、印脚印

1、师:小朋友们,你们非常准确地猜出了这些立体图形的脚印,真聪明!现在你们想不想得到你们手中物体的脚印?怎样才能得到,有办法吗?

(描形的方法 用印泥印的方法 用剪刀剪 用纸折……)

2、学生动手操作

(1)选一种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在这张纸上得到这个物体的脚印,然后用剪刀把这个脚印剪下来。

(2)把剪好的脚印贴到黑板上,贴的时候你要想一想,你得到的那个小脚印和谁是好朋友就把它贴在谁的下面。开始行动,看谁的动作最快。

三、给脚印找朋友

1、(1)引导学生一组一组的观察:你能发现什么?(2)你们认为这些小脚印是好朋友(正方形),说说为什么?这些正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从学具袋中找出正方形,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生:正方形长得正正方方的,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3)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小脚印(圆),为什么把他们贴在一起? 这些大大小小的都是圆。请你们从学具袋中找出圆,举起来,看看这些圆都长什么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一个球,这个是不是圆呢?这是一个球,它跟我们今天学的圆有什么不一样呢?(摸一摸;圆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球还可以拍,圆不能拍。)(4)这些好朋友呢?(三角形)请从学具袋中找出三角形,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5)看,认识这些小脚印吗?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把它们叫做长方形?

学生汇报。(生:它们长得长长方方的,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其中两条边较长,两条边较短。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6)老师这还有一个脚印,有谁认识它吗?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平行四边形,说说它长什么样?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这些小脚印呀,实际上都是我们从立体图形上得到的一个面,这些面的形状都是不同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图形的样子,我说到那个图形,你想到它的样子了,就举手示意一下。

四、画脚印

1、(1)现在你能不能在这张点子图上画出几个图形来,想画谁就画谁。但有一个要求,只能用尺子。

(2)汇报展示。

(3)师:你们觉得在画的时候什么图形最不好画,为什么?我们得用圆规才能画出一个标准的圆。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图形也是处处存在的,下面我们就在教室里找一找这些平面图形。

五、到图形家做客

1、师:小朋友们表现这么出色,这几个立体图形小朋友就决定请你们到它们家做客。看!它们家多漂亮,和你们家一样吗?这里有很多我们学习的图形,仔细观察找一找。

2、学生汇报。

六、小小魔术师

师:在离开立体图形家的时候,它们送给刘老师一封信。看,信纸是什么形状的?(圆形)让我们看看信上写了什么。

(1)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变成一张长方形的纸吗?(2)你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变成一张正方形的纸吗?(3)你能用几根小棒变出一个正方形吗?(4)你能用几根小棒变出一个长方形吗

七、课堂总结

篇11: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案设计

第十五小学一年级 郭军洁

学习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

学习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学习难点: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认识这几种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知道这些平面图形在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上。

二、展示交流,感知“面在体上”

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从这些物体中可以找到今天学习的平面图形吗。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只是一个薄薄的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三、动手操作,探究平面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师: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同桌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其中两条边较长,两条边较短。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师:改变手中长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了,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长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吗?(学生说)学生展示。2.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然后说一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变手中正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正方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正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学生说)3.认识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请你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有三条边,三个角,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老师改变手中三角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三角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三角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学生说)4.认识圆形。

出示圆形,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学生说)

三、巩固深化,进一步加强认识。

老师这里有很多的图形,请你在看见它时,大声的喊出它的名字。课件出示各类图形(平面的与立体的)。

四、课堂总结

篇12: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说明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请你和他们打个招呼。瞧!他们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还有一位新朋友,他叫“三棱柱”。老朋友见面了,谁来打个招呼,摸一摸你最喜欢的一个物体!

感受“面在体上”。

1、摸一摸,从体上找面。

①师:请你给小朋友们说说,你在这个物体的表面能找到什么图形?请你指给大家看看。

②师:对,我们可以从××物体上找到××形。

③师:请你从桌面上找到一个××体。你能从××体上找到××形吗?摸给你的同桌看看。

④师:你还能不能从你喜欢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摸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并说一说。

⑤师:大家从××体上找到××形。

2、会用“体”描“面”——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

①师:这些就是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你喜欢谁?那你有办法把长方体上的长方形留在纸上吗?

②师:请你把桌面上的物体找到你最喜欢的图形,把它用刚才同学介绍的方法留在你的纸上,并把它剪下来。

④师:在小组中说说你剪下来的是什么图形,然后请把你剪下的图形贴在黑板的上。

新朋友的样子——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1、师出示小汽车的图片。

师:小候花花设计了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它想请大家给小汽车配上漂亮的车轮,小猫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们觉得怎样?该用什么图形做车轮最合适呢?请在小组内和同伴们先仔细观察这四种图形,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2、比较体与形。

师:今天学的图形和以前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有什么不同?

1、找生活中的图形。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的?

2、为新朋友找家——动手做一做,粘贴一幅主题画。

篇13: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说明

【案例回放】

一、链接旧知, 激发学习兴趣, 产生探索欲望

上课开始, 我创设了带孩子去“图形王国”游玩, 找一找欢迎我们的机器人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问题情境,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气氛活跃。

接着我隐去其他图形, 只留下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神秘地告诉孩子, 这里面有今天所要认识的新图形, 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设计说明】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 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 但注意力易分散。针对孩子这一年龄特征, 我没有遵循教材让学生直接去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几条边, 而是通过让学生找机器人是由哪些认识的平面图形组成的,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认知起点, 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的边的数量。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平面图形的认识, 引发继续探索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的愿望, 并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大胆猜测, 放飞想象翅膀, 形成认知结构

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后, 我让学生大胆地猜一猜:在图形王国里, 除了四边形, 还可能会有几边形呢?学生忽闪着明亮的眼睛, 畅所欲言:五边形、六边形、九边形……我结合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五边形、六边形……并朝孩子竖起大拇指:“是的, 在图形王国中, 像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样的图形叫多边形。”

【设计说明】教材中提供两组平面图形, 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边的条数进而认识五边形、六边形。我个人觉得虽然学生也能形成对五边形、六边形的认识, 但内容的学习指向性太明确, 学生几乎无需动脑。心理学研究表明, 低年级孩子学习的依赖性很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通过猜测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培养学生自我提问的意识。在大胆猜测中, 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命名方法是可以类推的, 从而形成对多边形的整体认知结构。三、动手操作, 培养活动意识, 感受图形联系

在巩固练习阶段, 我设计了“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 如搭一搭自己喜欢的多边形;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 得到不同的多边形;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下一个三角形, 看剩下的是什么图形……

【设计说明】低年级的孩子认知特点在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 调动他们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 体会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 感受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进行思考。

课外拓展, 陶冶学生情操, 感受图形的美

师:今天学习的多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让我们来欣赏生活中的多边形! (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生活中的多边形)

师:欣赏完这些美丽的图形, 你能用我们所学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吗?

……

【设计说明】低年级的孩子爱玩、爱唱, 爱画画,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 通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多边形, 用学过的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丰富对多边形的认识, 获得对图形的美, 数学的美的丰富体验, 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想探索数学文化源远流长的奥秘!

摘要:“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特征的定位, 也是对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宏观引领。笔者认为教材设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 贴近学生的生活, 走出那种单纯地“教教材”的教学误区, 注重让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篇14: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说明

1. 如图1,在所标识的角中,是同旁内角的是( ).

A. ∠1和∠2 B. ∠1和∠3 C. ∠3和∠4 D. ∠2和∠1

2. 如图2,a∥b ,∠α是∠β的2倍,则∠α=( ).

A. 60° B. 90° C. 120° D. 150°

3. 如图3,如果AB∥CD,则∠1、∠2、∠3之间的关系为( ).

A. ∠1+∠2+∠3=360°

B. ∠1-∠2+∠3=180°

C. ∠1+∠2-∠3>180°

D. ∠1+∠2-∠3=180°

4. 现有两根小木棒,它们的长度分别是3 cm和5 cm,若要钉成一个三角架,应选木棒长度为( ).

A. 2 cm B. 4 cm C. 8 cm D. 11 cm

5. 下列图形中,不能通过其中一个四边形平移得到的是( ).

6. 在△ABC中,∠A=55°,∠B比∠C大25°,则∠B等于( ).

A. 50° B. 75° C. 100° D. 125°

7. 若一个多边形每一个内角都是12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 6 B. 8 C. 10 D. 12

8. 如图4,AB∥CD,且∠ACB=90°,则与∠CAB互余的角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

二、 填空题(每小题2分,计20分)

9. 如图5,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即拐弯前、后的两条路平行,若第一次拐角是120°,则第二次拐角为________.

10. 已知:在△ABC中,AB=5 cm,∠B=58°,∠A=62°,若将△ABC向下平移7 cm得到△A′B′C′,则A′B′=_______cm ,∠C′=________°.

11. 如图6,当_______或_______时,有a1∥a2.

12. 三角形的三边长为3,a,7,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如果这个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的周长是_______.

13. 如图7,△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B=42°,∠C=70°,∠DAE=_________.

14. 若∠A与∠B的两边互相垂直,且∠A是∠B的两倍,则∠A=_______,∠B=_______.

15. 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则内角和增加_______度,而外角和=_______度.

16. 如图8所示,AB∥DE ,∠ABC=80°,∠CDE=140°,则∠BCD=_______.

17. 如图9,将矩形ABCD沿折线EF折叠后点B恰好落在CD边上的点H处,且∠CHE=40°,则∠EFB=________.

18. 如图10,小明在操场上从A点出发,沿直线前进10米后向左转40°,再沿直线前进10米后,又向左转40°……照这样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地A点时,一共走了_______米.

三、 解答题(共56分)

19. (本题4分)如图,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把小船ABCD通过平移后到A′B′C′D′的位置,画出平移后的小船位置.

20. (本题6分)如图11所示,已知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如果∠BMN=∠DNF,∠1=∠2,那么MQ∥NP,为什么?

21. (本题6分)如图12,AB∥CD,∠B=61°,∠D=35°.求∠1和∠A的度数.

22. (本题6分)如图13,在△ABC中,已知∠ABC=60°,∠ACB=50°,BE是AC上的高,CF是AB上的高,H是BE和CF的交点.

求:∠ABE、∠ACF和∠BHC的度数.

23. (本题6分)画图并填空:

(1) 画出图中△ABC的高AD(标注出点D的位置);(2分)

(2) 画出把△ABC沿射线AD(AD的长为2 cm)方向平移2 cm后得到的△A1B1C1;(2分)

(3) 根据“图形平移”的性质,得BB1=______cm,AC与A1C1的位置关系是:______.(4分)

24. (本题8分)图中的6个小正方形面积都为1,A、B、C、D、E、F是小正方形的顶点,以这6个点为顶点,可以组成多少个面积为1的三角形?请写出所有这样的三角形(并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直角三角形{ }

钝角三角形{ }

25. (本题10分)观察下面图形,解答下列问题:

(1) 在上面第四个图中画出六边形的所有对角线;

(2) 观察规律,把下表填写完整:

(3) 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 44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和对角线的条数.

26. (本题10分)如图16-1,△ABC是一个三角形的纸片,点D、E分别是△ABC边上的两点.

研究(1):如果沿直线DE折叠,则∠BDA′与∠A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研究(2):如果折成图16-2的形状,猜想∠BDA′、∠CEA′和∠A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研究(3):如果折成图16-3的形状,猜想∠BDA′、∠CEA′和∠A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C 2. C 3. D 4. B 5. D 6. B 7. A 8. B

9. 120° 10. 5、60° 11. ∠1=∠2 ∠3=∠4 12. 4

13. 14° 14. 120° 60° 15. 180 360 16. 40° 17. 25° 18. 90

19.

20. 因为∠BMN=∠DNF,∠1=∠2,所以∠BMN+∠1=∠DNF+∠2,所以∠QMN=∠PNF,所以MQ∥NP.

21. 因为AB∥CD,所以∠1=∠B=61°,∠A=180°-∠D=180°-35°=145°.

或因为∠1=61°,所以∠DCB=180°-61°=119°,所以∠A=360°-61°-35°-119°=145°.

22. ∠ABE=20°,∠ACF=20°,∠BHC=110°.

23. (3) 2 平行

24. 直角三角形:△ABE、△ADE

钝角三角形:△BCF、△ABD、△ABC、△ABF、△BDE

25. (1) 图略

(2)

(3) 边数:10 对角线:35

26. (1) ∠BDA′=2∠A (2) 2∠A=∠BDA′+∠CEA′ (3) 2∠A=∠BDA′-∠CEA′

(命题人: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荆春芳)

上一篇:新加坡留学学校排名下一篇:【吉林农业大学专业】吉林农业大学招生网站-吉林农业大学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