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2024-05-05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曾苑媚

教学内容:一年级第一册教科书第34~35页内容,认识图形

(一)。

一、设计思想

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进行观察、分析。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的展开也注意了由创设情境、实物引入──操作感知──实际应用,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

(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掌握起来可能会容易一些。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根据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再系统的学习来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的形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因此他们对形状有感知方面的经验,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1)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美育和德育教育。

五、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六、教学难点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七、教学策略与手段

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新课标》指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此笔者便创设了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认识事物并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

以学生主动观察、感受图形特征及小组、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及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设计意图: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使一年级的小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掌握立体图形知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是主导作用,抓住儿童年龄特点采用联系实际生活直观教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九、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各种形状的物体。

学具准备:学生准备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实物引入,感性认知

师导:同学们,瞧谁来了?(课件出示智慧爷爷)

师:今天智慧爷爷要带大家一起畅游数学王国,感兴趣吗?它还给每个小组带来了一篮子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拿起来看一下,你认识这些东西吗?把你认识的跟小组的同学说说。

师: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地说说你们小组的礼物(边说边举起实物)?其它小朋友仔细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说学具,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操作感知,揭示概念

1、分一分,揭示概念

a、师:首先,智慧爷爷想考验我们,敢接受挑战吗?

智慧爷爷:“小朋友你能把形状相同的放一块吗?(课件显示动态的智慧爷爷)学生活动„„ b、说一说。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想说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把哪些东西都放在了一起? 生答:我们把牙膏盒、牛奶瓶、墨水盒、纸巾„„放在一起。把皮球、弹弹球、乒乓球„„放在一起。

师:他们这样分,你们同意吗?(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首先向学生出示熟悉的实物图,由于学生已经具备许多这方面的早期经验,发扬民主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物体的形状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形状特征,如“把长长的,又长又方的”放一块等等。

【设计意图】创设动手实践的活动,能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c、揭题。

师:原来智慧爷爷送给我们的这些礼物都是立体图形。(板书题目:立体图形)学生齐读题目

而且给形状相同的,还起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我们一起打开课本P32,认识这几个朋友。课件依次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图。(板书: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d、师:认识了四个朋友的名字以后,你们还记不记得谁对谁啊?(记得)现在请你们举起长方体;师又举起粉笔盒等实物问“这是什么形状?”

e、让学生当当小老师,学生问,并请其它学生答。f、抽象图片

刚才知道它们的名字,我们也想看看它们的大照片,我这就有几个,谁敢出来把它们的照片对号入座。

2、摸一摸,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分完以后,想记住它们的样子吗?(电脑显示摸长方体的动画)请大家拿起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它的面,然后说说你的发现。(老师边说说示范摸)

学生活动。

师:谁能以最大的声音说说你的发现?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长方体有6个面、有角、有棱等特征时,要及时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一起摸一摸,亲身体验体验。

b、同样方法感知其它图形的特征。

师:你还想认住什么立体图形,也拿起来摸一摸,看一看有什么新鲜的感觉?(动态课件)学生自由摸喜欢的立体图形,然后交流。c、质疑:你觉得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吗?

(老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说出异同,使学生知道有些方形物体是每个面都相同的,而有些不是,从而反它们看成不同的两类。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识。

d、数一数

师:认住它们的样子后,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智慧狗是由什么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让学生直观感知立体图形的形状特点及如何数。(教科书 P36练习五第2题)e、猜一猜游戏

让一个学生摸箱子里的礼物,然后描述礼物的特点,让其它学生猜是什么立体图形。(注意老师要先示范玩)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课堂练习,不仅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也不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枯燥无味,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也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加直观地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加深认识,学会区别。让学生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摸学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其特征,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

a、想一想,玩一玩。

师:请大家往后看,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把车轮子推到前面来。b、说一说。

师:智慧爷爷又想考考大家:今天我们一起认识立体图形,你能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吗?

生答:易拉罐是圆柱形的,球都是球状的„„ 师补充,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图片。师:你们看到什么立体图形,马上说出它的名字来。

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帮了我们大忙,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让学生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让学生加深对立体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c、搭一搭,师:你看人类这么聪明,会跟立体图形交朋友,那你们会不会也用你们的小巧手搭出好东西来呢!

(四)全课总结

1、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讲一讲: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新知,加深认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长长的,方方的,直直的,圆圆的,6个平平的面,6个平平的面,有2个面,自由滚动。大小不一样,每个面都一样大,上下一样粗,不能滚动。

不能滚动。

横着能滚动。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能把四种立体图形的特点显示出来,又能一眼比较出它们的异同。

十一、教学反思

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出现动机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了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法和竞赛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赛中比、在比中做,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篇2:《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第一课时:认识立体图形(教科书P32~P33的内容,练习五P36第2题.)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的展开也注意了由创设情境、实物引入──操作感知──实际应用,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因此他们对形状有感知方面的经验,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在实际生活中能根据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

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

1、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关系。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新课标》指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此笔者便创设了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认识事物并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

以学生主动观察、感受图形特征及小组、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及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各种形状的物体。

学具准备:8篮子学生准备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实物引入,感性认知

A、师导:同学们,瞧谁来了?(课件出示智慧爷爷)

师:今天智慧爷爷要带大家一起畅游数学王国,感兴趣吗?它还给每个小组带来了一篮子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拿起来看一下,你认识这些东西吗?把你认识的跟小组的同学说说。

B、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地说说你们小组的礼物(边说边举起实物)?其它小朋友仔细听!

二、操作感知,揭示概念

1、分一分,揭示概念

a、师:首先,智慧爷爷想考验我们,敢接受挑战吗?

智慧爷爷:“小朋友你能把形状相同的放一块吗?(课件显示动态的智慧爷爷)

学生活动„„ b、说一说。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想说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把哪些东西都放在了一起?

生答:我们把牙膏盒、牛奶瓶、墨水盒、纸巾„„放在一起。把皮球、弹弹球、乒乓球„„放在一起。

师:他们这样分,你们同意吗?(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首先向学生出示熟悉的实物图,由于学生已经具备许多这方面的早期经验,发扬民主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物体的形状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形状特征,如“把长长的,又长又方的”放一块等等。

c、揭题。

师:原来智慧爷爷送给我们的这些礼物都是立体图形。(板书题目:立体图形)

而且给形状相同的,还起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我们一起打开课本P32,认识这几个朋友。课件依次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图。(板书: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d、师:认识了四个朋友的名字以后,你们还记不记得谁对谁啊?(记得)现在请你们举起长方体;师又举起粉笔盒等实物问“这是什么形状?”

e、让学生当当小老师,学生问,并请其它学生答。f、抽象图片

刚才知道它们的名字,我们也想看看它们的大照片,我这就有几个,谁敢出来把它们的照片对号入座。

2、摸一摸,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分完以后,想记住它们的样子吗?(电脑显示摸长方体的动画)请大家拿起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它的面,然后说说你的发现。(老师边说说示范摸)

学生活动。

师:谁能以最大的声音说说你的发现?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长方体有6个面、有角、有棱等特征时,要及时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一起摸一摸,亲身体验体验。

b、同样方法感知其它图形的特征。

师:你还想认住什么立体图形,也拿起来摸一摸,看一看有什么新鲜的感觉?(动态课件)

学生自由摸喜欢的立体图形,然后交流。c、质疑:你觉得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吗?

(老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说出异同,使学生知道有些方形物体是每个面都相同的,而有些不是,从而反它们看成不同的两类。

d、数一数

师:认住它们的样子后,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智慧狗是由什么组成的?(教科书P36练习五第2题)e、猜一猜游戏

让一个学生摸箱子里的礼物,然后描述礼物的特点,让其它学生猜是什么立体图形。(注意老师要先示范玩)

三、联系实际

a、想一想,玩一玩。

师:请大家往后看,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把车轮子推到前面来。b、说一说。

师:智慧爷爷又想考考大家:今天我们一起认识立体图形,你能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吗?

生答:易拉罐是圆柱形的,球都是球状的„„ 师补充,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图片。

师:你们看到什么立体图形,马上说出它的名字来。

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帮了我们大忙,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让学生谈谈感受。c、搭一搭。

篇3:《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知识进行自主探究

新课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促进作用. 学生并非“一张白纸”, 而是拥有许多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经验, 其拥有惊人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 所以, 初中立体图形认识的教学中, 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观念, 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帮助其逐步建立立体的空间概念与关系. 例如, 在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时, 由于不同的方向与角度, 其所看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以图1为例,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观察与思考, 并将所看到的图形进行描述.

在这个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度点拨, 学生最后也会知道:观察的方向与角度不同, 其所看到的图形也不同, 正面看到的是正视图, 侧面看到的是侧视图 (根据不同的方向, 可分为左视图和右视图) , 上面看到的是俯视图 (如图2所示) .

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增强立体图形的直观性与生活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其以直观、形象的内容为主, 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与工具, 有利于营造轻松、活泼、生动、愉悦的课堂氛围,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激发.

例如, 在正式讲课之前,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世界著名的古建筑:埃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英国巨石阵、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等等, 在为学生讲述这些古建筑相关的故事与背景的同时, 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古建筑中都体现了哪些几何图形,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说一说, 画一画,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顺势带入立体图形等相关知识, 这样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再比如, 将常见的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过程、正方体的11种表面展开图及其90°, 180°旋转造型过程等用Flash应用软件制作成动画, 在课上用多媒体设备播放, 让学生置身于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动画之中, 亲眼目睹、亲身体验, 从而实现空间感的强大, 加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感知和了解, 进而培养学生自我体验与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在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升华.

三、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 深入认识立体图形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摸一摸、搭一搭、说一说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乐趣, 同时, 将其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 真切感知生活中立体图形的存在及其重要意义, 鼓励其勤于思考、自主认知, 并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 将立体图形知识进一步深化.

例如,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体或圆锥体, 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 思考圆柱体和圆锥体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其侧面展开图又分别是什么? 这样, 学生会带着问题进行实际动手操作, 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与探究, 充分调动其身体与头脑的共同运动. 最后, 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是扇形 (如图3、4所示) 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四、紧密联系生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也终将为生活服务. 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倡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中, 也必须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立体图形等数学知识, 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例如, 教师可以“国王选王子来继承皇位”等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喜爱的故事情境中渗透进对数学知识的思考;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只圆桶的上方有一只蚊子, 而其下方的一只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 应该选择哪条最佳路线? 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学生比较喜欢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热情, 促使其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自主进行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最终让其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引导其将数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 教师还应重视情感与评价的激励作用.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 更多地运用赞扬性的评语,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培养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鼓励其不断进行思考与探索.

篇4:“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上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材按“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三个层次安排教学内容。在“知识的引入”部分,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教学内容;在“知识的教学”部分,教材按“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依次呈现,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立体图形。在“知识的应用”部分,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和区别这些物体和图形。

2.通过摸、滚、推、拼、摆各种立体图形,直观感受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纸箱,课件,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发给每张桌子一个纸箱,纸箱里分别装有积木块、魔方、易拉罐、笔筒、茶叶筒、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将纸箱盖盖好。)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很好玩的礼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礼物一起来做搭积木游戏。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箱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并说说有哪些“礼物”。

(当学生说出“礼物”的名称时,教师逐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抓住儿童好奇、好动的主要特点,诱导学生在做搭积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1.动手分一分。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牙膏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一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一堆是球。

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圆圆的球。

第三种:物体的一个(或几个)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3.直观揭示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小朋友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后,引导他们继续“玩玩”这些物体。

1.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

请同桌的小朋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动。

3.引导思考,形成表象。

(1)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桌子上的圆柱和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2)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边想边用手指比画各种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1.引导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

先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脱去“外衣”(不考虑物体由什么物质组成、用途等,只看其形状),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简单特征。

2.引导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引导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1.摸一摸。

(1)同桌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另一人在纸箱里摸出相应的物体,看谁摸得准。

(2)组织小组比赛(方法同上)。

(3)组织学生交流体会,说说摸物体的感受,怎样才能摸得既快又准。

2.滚一滚。

先引导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从倾斜的木板上滑(或滚)下来,再让学生说说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3.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4.数一数。

投影出示用立体图形拼成的组合图形。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并说一说它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然后数一数,它们各用了几个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习的?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篇5: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位:东津新区大埠小学

执教者:李

教学内容:教科书P32-P33 教学简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图形》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首先,教材出示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并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特征。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是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12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多啦A梦的图片问:“小朋友,小朋友,瞧!谁来了?”(多啦A梦!)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多啦A梦,有一个神奇的法宝,是什么吗?(口袋)

师:多啦A梦有一个神奇的口袋,里面装满了各种有趣、好玩的东西,今天多啦A梦给每一个小组的小朋友都带来的一袋礼物,想知道有什么吗?”

师:快打开袋子,看看吧!哇,这么多礼物!喜欢吗?(喜欢!)师:但是,多啦A梦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多啦A梦)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操作感知,形成表象 1.分一分,揭示概念。

①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②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③ 揭示概念

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④活动教师板书:

师: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袋子中,依次拿出: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袋子中)

2、摸―摸,感知特征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 :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C、比较

师:请你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把它们平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它们分别推一下,请停下!请问:你发现了什么?(发现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

师:还有什么会滚动呢?(球!)

师:我们来看圆柱和球分别是怎样滚动的呢?(出示课件)师:它们的滚动有什么不同?(球可以前后左右任意滚动。它和圆柱滚动的不一样,圆柱只能前后滚动。)

[评:在教学方式,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动手分,动嘴说等形式,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三、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几何图形。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们的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

师:其实,它们脱掉花外衣的样子就是它们对应的几何图形。(出示课件)老师边讲边出示课件,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评:由生活中的具体物品,通过课件形象、生动地抽象为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过程自然,水到渠成。]

2、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请你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有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呢?(生汇报)

四、活动

1、游戏:猜立体图形。

①教师准备一个袋子,在里面放着几个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②游戏规则:指名摸袋子里面的立体图形并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猜是什么。

2、数一数

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只可爱的小狗,(课件出示用立体图形搭成的小狗)。在它的的身上有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有几个这样的图形组成的?(学生数出各种立体图形的个数。)

[评:多种形式,富于变化的练习设计,教者运用了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

五、全课小结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好朋友,你喜欢他们吗?

六、搭拼学具,拓展创新

篇6: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页。

2.教材编写特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教材是按三个层次进行处理的: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应用这两个环节上,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首先,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按三个层次编排: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1 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48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活动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知道爱大家今天都准备了许多学具,老师这也有,不过这些都是一位小朋友准备的。(课件展示动画)贝贝准备的 2 东西太多了,他想请一位小朋友帮他分一分类,看看他有什么要求?(按形状相同分)

【设计意图:抓住儿童好奇、好动的主要特点,诱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1.动手分一分。

师:在他帮贝贝的时候,我们也别闲着,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但要注意:把最容易掉的一类留在盒子里。(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牙膏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一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一堆是球。

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圆圆的球。

第三种:物体的一个(或几个)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3.直观揭示概念。

这些形状相同的物体都有共同的名字,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 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4.小朋友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后,引导他们继续‚玩玩‛这些物体。

(1)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

刚才老师问过几个分的又快又好的小组,他们都有一个秘诀,那就是通过观察他们的特征来分的。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动。

(3)引导思考,形成表象。

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桌子上的圆柱和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

三、巩固练习,强化特点

1.引导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引导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交流:你身边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1.摸一摸。

同桌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另一人在纸箱里摸出相应的物体,看谁摸得准。

4.数一数。

课件出示用立体图形拼成的组合图形。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并说一说它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然后数一数,它们各用了几个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五、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上一篇:个人独资企业年检下一篇:淘宝运营工作计划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