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邓稼先的演讲稿

2024-04-13

关于邓稼先的演讲稿(共16篇)

篇1:关于邓稼先的演讲稿

邓稼先从小就有爱国情怀。13岁时,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当时,日本侵略者有个规定:凡是中国百姓从日本哨兵面前走过,都要向其行鞠躬礼。邓稼先虽然还不能完全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他知道这是一种侮辱,于是,他宁愿绕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礼,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玷污。

这种对侵略者的痛恨,源自他有一个爱国父亲。一天,父亲的一位老朋友夹着伪政府的公文包到邓家来拜访。没想到,那位朋友刚一进门,平时一向很和气的父亲突然勃然大怒,很严厉地质问他:“你来干什么?这里不欢迎你这样的人。”朋友一下子明白了:邓先生是嫌自己给日本人办事。朋友羞愧难当,正想辩解什么,父亲一声怒吼:“你出去!”这件事,给童年的邓稼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产生了最朴素的爱国意识。那时,日本侵略者每占领一座中国城市,就强迫中国人去参加所谓游行集会,庆贺他们的胜利;如果不去,就会被杀头。

有一次,侵略者又逼市民和学生开会游行。邓稼先虽然很气愤,但又不能不去。当游行刚刚要开始的时候,他就扯碎了发给他们的小纸旗,还不觉得解气,又把破碎的旗子扔在地上,猛踩一脚,感到很扬眉吐气。但这一幕校一个穿便衣的特务看见了。特务找到校长,要校长交出这名学生。

校长知道这事是邓稼先干的,但出于对学生的爱护,把这件事搪塞过去了。后来,校长找到邓稼先的父亲,告诉他:“邓稼先已放人盯上,迟早会出危险的。万一被密报上去,就会落到日本人手中。为了他的安全,应该想办法让他离开这里。”

眼见事情已到了这个地步,父亲只得同意把儿子送到外地。临行前,家里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饭,但谁也吃不下去。父亲坐在一把老式木椅上,以从没有过的眼光看着这个儿子,很久才坚定地说:“稼儿,你还年轻,正是学知识的时候。你出去之后,不要学文,像我一样,学文对国家有多大用处呢?你一定要学科学。我们国家落后、贫穷,受人侵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科学技术不如人。只有掌握了科学,才能对国家有用啊。”

邓稼先把父亲的话深深印在脑海里。就这样,16岁的他离开了北京,开始了新的求学历程。他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决心掌握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将来好报效祖国。

篇2:关于邓稼先的演讲稿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邓稼先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篇3:邓稼先的爱国心

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是我校——江津二中的杰出校友,他的爱国心感人肺腑。

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技也得不到发展。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的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转变,正是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

邓稼先就是这些留学生之一,当时他听说中国的科技状况,放弃了博士学位,决心回到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中国的儿女,是炎黄的子孙!

他回到中国,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不怕困难,经常带领工作人员到前线工作。他亲自到黄沙满天的戈壁取样本,还冒着被辐射的危险监制原子弹。终于,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了!随后,邓稼先又以惊人的速度研制成功了氢弹、东方红卫星。

我们抛开邓稼先的功劳不说,就只说他对祖国的这份爱,他的爱国精神,也是使大家惊叹的。邓稼先放弃了在国外留学当博士的机会,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还要受很多的苦,这值得吗?对于邓稼先来说,我想这答案是肯定的:“值得!”因为他是为了祖国而放弃的,为了祖国,为了报效祖国,一切都值得,只要能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吃再多的苦,放弃再多东西,都是值得的。

正是因为邓稼先对祖国的爱,为祖国争光的这份心,还有他不懈的努力,才研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核武器。

邓稼先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他的爱国之心更是要认真学习的。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永远把自己的祖国放在第一位,为了祖国而努力奋斗,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国母亲,是给予我们美好生活的祖国母亲。

篇4:关于邓稼先的一点感想

PB10001085刘经博关于这次作业,老师说可以有多种形式,这是挺好的,可以很大程度的鼓励学生创新,写出新的东西来(虽然已经在课堂上说还是有人抄袭)。这种主旋律的文章一旦抄袭了就不光是没有思考那么简单了,更是某种程度上的玷污,所以还是要提倡独立思考的。

课堂上老师也给我们看了一些学生的作品,感觉大家的创意还是挺好的,不过我觉得PPT和flash所能容纳的东西有点少,所以再三考虑,我还是决定写成文章的形式。

关于这篇文章,我准备从两方面去写,也是长时间以来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是关于中国的原子弹工程,一个是关于邓稼先与杨振宁,当然,都与邓稼先有关系。

在电影《邓稼先》中,1971年杨振宁回国访问时问邓稼先,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是不是在两个美国人的帮助下完成的?我想当时邓的心里一定是很复杂的,出于保密的原则,很多东西只能对杨含糊其辞的说,而杨一直以来肯定也不相信这是中国人独立研制的,当然,后来给了杨明确的回答。在当时的世界上,人们都知道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是奥本海默,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原子弹之父是谁,这代表了中国科学家集体的低调与奉献精神,我相信,此时无论多么抒情的语言都是无法表达他们的行为。

不妨对比一下中美两国研制原子弹的小组就可以知道:美国是爱因斯坦,奥本海默,费米等世界知名的大物理学家领导的,中国则是

一群刚从国外留学归国的年轻人;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参与了无数优秀的高校,企业和军方,中国刚开始时还要给一些年轻人上一些很基础的课程;我没有调查过参与美国原子弹工程的人员中有多少是诺贝尔奖得主,但中国肯定是零。就是这样一种力量悬殊的对比,产生了同样的结果,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向当年奉献在茫茫沙漠中的他们致敬!这仅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精神?仅仅是那些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仅仅是想拥有原子弹的一腔热血?这些恐怕都不足以代表。我们还是先看一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们在加入这项工程之前的作为吧!

仅仅列出几个人作为例子:钱学森,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曾师从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门,回国前已经是美国这两国高校的教授;彭桓武,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曾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波恩;钱三强,先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妇。只是从这些人在外留学时的导师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他们不回国,将会有多么大的发展,这些导师可是当今大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名字。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在23位曾获得两弹一星勋章的人员中,当代大学生能够说出来的恐怕已经没有多少个了,也许,这就是他们的追求。杨振宁也许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明白,这帮人怎么就研制出了原子弹。

在此,不妨扯得更远一些,说一下这些人出国和回国的背景。无需置疑的一点是,在国民政府时代还是很注重人才的培养的,当时利用中英,中美庚子赔款等条件把一大批人才送到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求学,我们姑且以文科和理科分类,由于性质的不同,文科学成之后

大都回国发展,这可以从胡适,傅斯年,汤用彤,吴宓,陈寅恪等人看出,这些人的回国确实对当时的中国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西南联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理科生由于更长周期的培养,所以只有极少数回国。中国大陆政权的变易是一个转折点,国民政府把大量的人才都延揽到台湾,而这些人由于害怕大陆的意识形态斗争也都愿意到台湾。理科生则不一样,此时还都在国外求学呢,政权说变就变了,因此他们的选择就显得至为关键。

客观来说,中国大陆当时的条件实在是不适合搞研究,要设备没设备,要资金没资金,但当时的中国实在是受外国殖民统治太长时间了,那些出国的青年也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因此,建设新中国成了他们当时回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或者说称之为信仰。就是凭着这样一种精神,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他们也依然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要知道,他们大多都有过留学的经历,明白自由对于一位科学家的重要性,他们也不是狂热的爱国主义青年,然而他们把什么都放下了。也许有的人,已经长眠于沙漠之中了,但他们的这种精神,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可歌可泣的。

当今的大学生已经很少提爱国主义了,好像谁提了谁就不正常一样,但是,对于这样一段往事,我想无论在谁看来都是极其不寻常,极其伟大的事业,是永远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段岁月。

下面谈一谈杨振宁与邓稼先,之所以谈他们俩,是因为他们的对比能给我们当今中国大学生很多的思考。

很巧的是,他们都是安徽人,一个是合肥市,一个是怀宁县。当

然这还仅仅是地域上的联系。他们俩都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邓的父亲和杨的父亲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又是多年至交,因此杨和邓小时候关系就很好,之后又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随后,杨到芝加哥大学留学,邓则到附近的普渡大学念书。杨大邓两岁,但可以说,相同的家庭背景让他们的友谊一直维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可以说他们那一代是风云的一代,大家辈出的一代,可以说,从在西南联大开始,他们的人生就注定不平凡了。

当然,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邓在普渡只用两年时间就拿到了博士证书,随即于1950年回国,于1958年接受中国原子弹工程,从此隐姓埋名将近20年。杨于1956年发现宇称不守恒定理,之后一年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他们俩小时候都受过很好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熏陶,然而,之后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也只能从性格方面去分析了。从客观来讲,他们的选择没有孰优孰劣之分,甚至也只能做出他们那样的选择。只是,在杨的眼里,自由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是很重要的,他不希望自己的科研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显然,他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大陆可能发生的一些事情,另一方面就是设备的问题,美国的设备显然更有利于他的科学研究,显然,在杨看来,他并不是在为某个国家做事情,而不过是为自己寻求真理的道路上找到一个更好地条件罢了。我相信,邓虽然回国了,但他是充分理解杨的选择的。而邓的身上就有源自于中国传统的那种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也许

是跟党派,跟政权无关的。也许在常人看来,邓的身上红色背景更深一些,可我认为这跟颜色是没有关系的,仅从这一点上来看,邓和杨的选择都值得我们敬佩。在杨振宁写的纪念邓稼先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若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当年邓回国的时候,杨一定是有担心的,怕邓稼先在那样的环境中磨灭掉。是的,邓稼先在之后的工作很少有人知道,不过他远远没有磨灭掉,邓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让如今的杨来回答的话,他一定会为邓感到骄傲的,因为有一股共同的民族情结在。当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的时候,他的父亲是极力反对的,这体现了老一辈中国人身上的光辉形象。我不知道再过100年,人们对邓和杨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但我觉得,无论怎样,邓身上的略显悲壮的色彩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回味的。

当今中国的情况已经与五十年前大不相同了,很多事情也没有太大的可比较性。但对于还是大学生的我们来说,面对着未来,我们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该怀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还是很值得思考一番的。最后,还是把杨振宁的一段话摘录过来作为结尾,来缅怀邓稼先先生吧: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

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篇5:关于伟人邓稼先的心得体会推荐

邓稼先因为工作要保密,和家人要分开很久很久。他的儿子要求爸爸再回来的时候带自己到动物园看老虎,可邓稼先一心想着工作,却把儿子的话听成了看老鼠,我笑得喘不过气。

看着看着,我终于差不多明白了意思,邓稼先是制造原子弹的,他在一次发射失败时受到辐射使身体一天天弱下来。 在邓稼先临终前,他的女儿赶回来见他最后一面。在邓稼先见到久别的女儿时那父女情深的感人场面让我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篇6:学习邓稼先演讲稿

他,在茫茫的沙谟中悄然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他,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他,在众人喝彩雀跃时谨慎的检察着一切,尽着自己的责任。

也许,生时的他其实不著名。但是,死去的他将刻在人心。

他是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是汗青上一支尖锐的比。他用自己的行动去向世界宣布,中国的能力。是在大声向人们喊着: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在茫茫的大谟中,他将自己奉献给了那里,用知识与空间将其封闭,让世界都以为他“死了”。但是,孰能想到,他与那“蘑菇云”共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将自己狠狠地印在天空与历史里。

他,就是邓稼先。

那个缄默的男人,那个慎重的男人,那个谨慎谨慎的男人,还有,那个“冒失”的男人。

他在他人的喝彩雀跃中,用自己的谨慎谨慎与粗心大意遗憾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淡淡的句号。

我始终认为“‘两弹’元勋”对他而言,太太轻了。他的伟大,是超过这简单的称呼的。可是,却已无言。

也许这是个遗憾,也许这是个段光辉,也许这是个神秘的经历。

总之,这都是他——邓稼先——那个神一般的人,为我们的天空天上一朵“蘑菇”云的人。

篇7:感动邓稼先

这年8月16日,正在上海参加离别晚宴的杨振宁,突然收到有人专程乘民航从北京送来的,邓稼先经请示周恩来总理后写的简短信函:“我们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由中国人自行研制,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后来,人们得知,1979年的一天,在一次航投试验时,降落伞出现故障,导致原子弹坠地摔裂。邓稼先非常清楚其危险性,但还是毅然捡起碎片查找原因,不幸遭受嚴重的核辐射,由此而身患癌症。即便他行走都十分困难时,仍坚持亲自动手拆装,并严令下属:“你们还年轻,不能去!”

其实,早在1958年8月,邓稼先就奉命着手“两弹一星”的研究,从此便做着连亲人都不知道的隐姓埋名的“神秘”工作。直到1986年6月,各大媒体才披露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用28年默默无闻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核大国地位。曾经不少人问邓稼先到底拿到了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 1986年6月,杨振宁在探视病中的老友时亦提及此事。邓稼先夫妇最终如实相告:“10元。准确地说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说什么也不相信,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强调说:“这是真的,不开玩笑!”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留下遗言:“假如人死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我的祖国,选择核事业!”说完就撒手人寰,享年62岁。

舍生忘死,淡泊名利,一心为国者,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篇8:关于邓稼先的演讲稿

虽然,邓稼先是一个文弱书生,可能在人们的眼中文弱书生就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但是邓稼先却不然,他的精神气儿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整体给人一种向上很有干练的感觉。

有的人遇事浮躁,干着急,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有的人,没有一颗勇于挑战新事物的心与知难而进的品质。邓稼先有着沉着、临危不惧,知难而进的良好的品质,他给人一种成熟稳重的感觉,他做事有条不紊,与遇事的冷静让我欣赏。

他的身上总是带着光芒,让人温暖。有着他的朴实,有着他的不慕名利,有着他的干劲,有着属于他自己的一种品格。

他和历史上的伟人们一样,却也不一样,他很普通却又不普通,他就是他,独一无二的他,他就是我最欣赏的男子汉——邓稼先。

篇9:关于邓稼先的演讲稿

标 知识

能力 1、感受本文凝练蕴藉激情涌动的语言。2、体验句式整齐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用小标题概括章节内容。 过程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

态度 学习邓稼先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忠诚纯正的人格。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难点 句式的运用服从情感的需要 教学时间 2个课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设 计 意 图

第1课时(总第 课时)

一、激情引入。

1、邓稼先与“两弹”。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

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土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l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氢弹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交代课题(灯片1)

二、自主学习,扫清认读障碍。

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河水萦带( ) 至死不懈( )

鞠躬尽瘁( ) 鲜为人知 ( )

妇孺皆知( ) 风悲日曛( )

彷徨( ) 死而后已( )

2、词语解释

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3、合作交流:搜集有关邓稼先与杨振宁的资料

三、内容理解

1、速读全文,试着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2、写邓稼先,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

3、文章共由六部分组成,阅读后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及体现的精神品质。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来。然后按照“我最感动的句子是,原因在于它……”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发言。

5、交流汇报

四、讨论: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五、作业:

1、《学法大视野》基础题与课外阅读

2、习作:我眼中的邓稼先,300—350字。

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一、重点研读“我不能走”部分

1、翻译《吊古战场文》

2、分析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

篇10:邓稼先的作文

自从我学了《邓稼先》一课后,“邓稼先”这个名字就永远印在了我心中,他那朴实的脸庞总是浮现在我眼前。

提起原子弹是家喻户晓,但要说是邓稼先,却鲜为人知。他长期敢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中国的国防事业。从50年代末期起,他就投身于和武器的研究,在以后的28年里,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实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走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名字才开始传扬。

篇11:《邓稼先》教学设计

【摘要】本设计从激情导入到渲染气氛,从回忆历史到采撷文句,从重点字词训练再到拓展延伸,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紧紧围绕上述的三个层面来设置。特别是最后的习题设置紧紧围绕学生所处的地域历史来设置,围绕课文文本来设置,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这有利于将同学们的阅读,从现代延伸到近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用作业的形式呈现,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关键词】《邓稼先》;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设计思路】

本篇教学设计围绕阅读人物传记的三个层面即渲染人物形象、认识人物功绩、学习人物精神、品质来设计。这符合第三单元的单元要求即探寻名人的成长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宰割、当之无愧、鞠躬尽瘁等重点字词;

2.能力目标:理解从形象、功绩和评价三个角度阅读人物传记;

3.情感目标:学习邓稼先的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等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宰割、当之无愧、鞠躬尽瘁等重点字词;

2.学习邓稼先的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等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文字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才高八斗的文学家,也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科学家,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曾被授予“两弹一星”的荣誉称号。他是_______?(同学大声答:邓稼先)

师:有些同学可能还不太了解邓稼先,快去看看78页注释。

学生看书,师板书标题邓稼先、作者杨振宁、学习目标

二、铭记功臣

(一)引入。今天朝鲜和日本、韩国的态势剑拔弩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回想一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印度、中国和越南、中国和俄罗斯又何尝不是这样?有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在荒漠中做科研,是他带领大家进行核试验,为祖国筑起一道坚硬的壁垒。让我们目睹他的作品,记住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展示原子弹爆炸图);让我们目睹这个科学家(展示邓稼先的图片),在心里记住个人!

(二)后人评价。翻身全靠共产党,幸福不忘毛泽东,致富莫忘邓小平,强国全靠邓稼先。(领着学生朗读,激发热情)

(三)鼓舞。今天我们能够如此安稳地坐在教室里面,静下心来学习,也是得益于国家核科学事业的发展。让我们为这位核科学元勋鼓掌喝彩吧!记住这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他叫________?(同学大声回答:邓稼先)

三、历史碎片

(一)引入。同学们,有句话叫做“乱世出英雄”。这样以为坚忍不拔的科学家又经历的是怎样一个时代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拾起一片片记忆。

(二)展示图片。结合学校实际:

1.船只冒烟图(中日战争黄海战役)

大连的学生对黄海并不陌生,介绍这个场景,可以让学生在感官上认识科技先进的重要性。

参考介绍:先描述图片,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中日战争黄海战役,北洋军阀损失五艘战舰,日本多艘重创,无一沉没。北洋军阀引以为傲的亚洲海上军事力量被击败,黄海主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

2.旅顺大屠杀的图片(图片上白骨累累)

让学生自己用形容词来形容眼前的图片,激发悲愤之情。

参考词汇:惨不忍睹、惨绝人寰、惨无人道、灭绝人性、悲惨绝伦

教师小结:哎,怎一个“惨”字了得!此时,无论怎样的语言,在该图片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也抵不住侵略者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3.圆明园被毁图

让学生用形容词独立地去描绘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参考词汇:断壁残垣、萧条、破败、荒凉、东倒西歪

教师小结:圆明园,一直都是皇室的后花园,壮观优美,可是当祖国力量无法保卫时,留下只有一些残砖断瓦。黄海战争失利,旅顺大屠杀的惨绝人寰、圆明园变得破落不堪,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道理——百年屈辱,任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

4.原子弹、氢弹爆炸图

师问:观察这两幅图片和前面的图片相比,心情还一样吗?

请用形容词描绘你此时的心情。

参考词汇:骄傲、自豪、欢欣鼓舞、掌声雷动、举国欢庆、眉开眼笑、扬眉吐气、踌躇满志。

教师小结:这种感觉是谁带来的?是邓稼先!他开拓了中国的核事业,让中国拜托了任人宰割的局面,中国国防从此站起来了,屹立于世界之林!

四、书海撷珠

(一)引入。铭记功臣形象,重拾历史碎片,既让我们感受到了邓稼先的伟大形象,也让我们领略了他巨大的成就,那么,人们又是怎么来赞美邓稼先的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采撷一些回来。

(二)要求。提问要求:人们是怎么来赞美邓稼先的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精神或品质的句子。

回答要求:(用下面的句式来回答)我最喜欢(最感动)的文中话语是______________,因为它最能够体现出邓稼先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三)预设(精神品质)。鲜为人知、忠厚平实、没架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没有私心、理想党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死不懈、有方向。

五、活学活用

(一)引入。领略了邓稼先的形象,了解了邓稼先的功绩,咀嚼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亲爱的同学,你是不是也忍不住要赞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了呢?请你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所给的词汇,说一句赞美邓稼先的话语。

(二)实施。学生拿纸、笔写一句话,写一段话;写完之后同桌互相交流;然后,四人一小组进行成果分享、讨论。

(三)分享。让同学们选出优秀句子在班级分享。

六、拓展延伸

(一)假设。假如邓稼先现在是诺贝尔科技奖的获得者,请你写出一小段话来推荐他。

(二)提示。推荐语应该短小精悍;推荐语应该包含形象、功绩和地位三个部分;推荐的时候尽量不说名字而用第三人称。

(三)准备发言。学生自由准备,时间大约3分钟,自由发言。

(四)示范(教师写作)。他,是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开拓了中华民族的核武器事业,让中华民族拜托了任人宰割的危机。他,是中国国防领域一座不朽的丰碑!

七、作业布置(三者任选其一,写在摘抄本上)

1.围绕形象、事迹和地位,请收集本文作者杨振宁的资料。

2.俄国曾经抢占旅顺大连,请收集相关资料。

3.1984年,日本实施了旅顺大屠杀,请收集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邓→形象: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稼→功绩:开拓了中国核事业

先→精神:无私奉献、坚忍不拔、忠诚纯正

【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紧紧围绕阅读人物传记的三个层面来设计,即渲染人物形象、认识人物功绩、学习人物精神、品质。这与第三单元的单元要求即探寻名人的成长足迹,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相契合。

本设计所具备的优点是:从激情导入到渲染气氛,从回忆历史到采撷文句,从重点字词训练再到拓展延伸,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紧紧围绕阅读人物传记的一般方法来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再结合课堂的实际,总的来说,本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特别是最后的习题设置,紧紧围绕学生所处的地域历史来设置,围绕课文文本来设置,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容易从反面激起其民族自豪感。这有利于将同学们的阅读,从现代延伸到近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用作业的形式呈现,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不过,本设计也有些许遗憾之处。比如在指导学习本篇人物传记时,让学生参与评价得相对较少,教师指导的相对较多。转而,多让学生间互相介绍、互相评价,然后教师点评小结,可能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文章更深入的思考。

这些不足启示我:更多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组织策略,追求课堂的高效、愉悦,会更加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这也启迪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深地钻研课本;更多地鼓励学生去发表评价,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

作者简介:许靖,单位:淮南市第十中学,教授科目:语文;通讯作者:孙东平,单位:四川民族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授科目:《阅读与写作》。

篇12:《邓稼先》的教案

1、了解邓稼先及杨振宁的有关文学常识。

2、识记:宰割元勋鞠躬尽瘁奠选聘悴曛凛铤摄

3、找出文中重点句、段特别是抒情议论部分并体会其作用。

4、理解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和为祖国“两弹”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精神,为实现强国之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学习重点】

1、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全文的重点及各段的重点。

2、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诗歌:

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

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这首诗歌的标题是《怀念邓稼先院长》,是邓稼先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的一支挽歌。他的朋友们为何如此深沉地怀念、崇敬他呢?是因为被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所吸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邓稼先》这篇文章。

二、了解邓稼先及杨振宁的有关知识

三、速读全文,了解各部分主要内容

正音:宰割元勋鞠躬尽瘁奠选聘悴曛凛铤摄

记住六个部分各自的小标题

四、讨论研究

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邓稼先》的开头与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传记性文章的开头有何不同?

⑵这些内容与邓稼先有关吗?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⑶文章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⑷“贡献巨大”却“鲜为人知”说明了什么?

2、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用“两弹元勋”作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⑵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⑶①段写邓稼先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表明了什么?

⑷⑤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⑸邓稼先在重病期间仍然坚持工作,他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

⑹“两弹元勋”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什么?

3、阅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⑵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⑶⑥段主要强调了什么?想说明什么问题?

⑷⑦⑧段举例的目的是什么?

⑸末段补充说明作者对两人的看法,是否多余?为什么?

4、阅读第四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第四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特点?其含义是什么?

⑵这一部分写到“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是何用意?体现了什么?

⑶这一部分不是直接写邓稼先的光辉事迹的,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5、阅读第五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

⑵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呢?

⑶“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⑷“我不能走”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

⑸引用五四时期的歌曲有什么作用?

⑹最后为什么补充说明“我”父亲喜欢那首歌?

6、阅读第六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

⑵这一部分中四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⑶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⑷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⑸这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五、小结

1、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画出其中关键的词语。

篇13:邓稼先的阅读答案

1、答:三件物品是张爱萍的题词和两张照片。三个典型事例:一是抢时间进行核试验,完成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二是试验失败找核弹头;三是为搞原子弹肯牺牲自我。

2、答:和邓稼先事例对比的三件事:一是他国的五代科学家核试验科研过程;二是原子弹爆炸失败几个单位推卸责任;三是中途而退的某些搞搞原子弹的科学家。烘托出邓稼先用生命为祖国的强大拼搏甘愿牺牲、为大局忘小我的高尚品质。

3、答:不行。这段是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含蓄地表现本文歌颂邓稼先精忠报国,鞠躬尽瘁的品质。

篇14:邓稼先的读书心得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孕育出来的儿子。它是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领导者和成就者。从原子弹再到氢弹再到东方红1号,这期间他所付出的努力是很少有人看到的。他说服了两对立派的人工作;当遭批判围攻的时候他去和他们说理。他工作的地方环境十分恶劣,经常寒风呼啸,有时温度会降到零下三十多度,当出现故障时,他总是第一个赶到并来检查装置,尽管他很疲惫,但只有一句:“我不能走。”邓稼先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无私无畏的精神令无数人敬佩。

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朴实气质,与奥本海默相比,他最有农民的朴实性质。中国几千年传统及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则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化中的精华,并转化成了自己的性格来培养。

篇15:“两弹元勋”邓稼先与核辐射

随着核辐射的不断升级,核污染让各国的人都越来越忧虑。而被称为“两弹元勋”邓稼先,也曾与核污染有过密切的接触。

事情发生在70年代末期。由于军工事业深受“文革”十年动乱的破坏,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次核试验时,一次偶然的事故出现了。飞机空投时降落伞没有打开,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核弹哪里去了?知道出事故的人为此都非常揪心,因为这种事情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指挥部立即派出一百多名防化兵到出事地点去寻找出事现场。他们来回奔跑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始终没有发现核弹的痕迹。但这是一件不能不了了之的事情。人们都记得日本广岛、长崎在遭受原子弹袭击后留下的惨景。

邓稼先决定亲自去找。许多同志都反对他去,基地司令员陈彬同志阻挡他,话语是非常感人的。他说:“老邓,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的值钱。”邓稼先听后心中激动不已。他此时为一群生死与共的同志的真挚情感所打动,但他已不可能听这位司令员的劝告了。放射性,在大自然中的半衰期是两万四千年。如果侵入人体,就极易被骨髓所吸收。它在人体内的半衰期是二百年,亦即进入体内后二百年还剩一半。这就是说,它将终生伤害着“吃剂量”(即受到辐射)的人的身体,永无解除之日。仅仅一克重的钚就可以毒死一百万只鸽子,由此不难想象它对人体的伤害。这一切,邓稼先都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但他就像不知道这些情况一样。他没有听从好心同志的多方劝阻,决定立即上车。他心里有一句没有说出来的话:“这事我不去谁去?”他一向是这样做的。

他平时对于别人的安全非常关心,而偏偏把自己的健康和生死置之度外。这种拧脾气,似乎是从事核武器研究之后添的“毛病”。他和二机部副部长赵敬璞同行,乘坐一辆吉普车,向戈壁深处驶去。在汽车上,他们没有什么话,这并不是没话可说,而是邓稼先的脑子里在不停地思索。究竟是什么事故?有几种可能性?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他什么都想到了,但就是没有顾得想想对于人体的伤害。他这时还不知道,因为降落伞没有打开,导致核弹从飞机上直摔下来的着地点,偏离预定的爆心处很远。他一定得找到核弹,探明原因。车子在大戈壁上到处跑。他终于找到了。这是他们九院的宝贝,九院的心血凝成物。到了发生事故地区的边缘,他要汽车停下来。一下车,邓稼先立即感到了此地对于身体的危险性,这是核科学家的直感。他坚决阻拦赵副部长和司机与他同行。最后他急了,忘掉了对领导同志应有的尊重,他大声对赵副部长喊:“你们站住!你们进去也没有用,没有必要!”——“没有必要”这是一句只说出一半的话。如果把这句话完整地说出来,应该是“没有必要去白白地做出牺牲”。

这位五十多岁的核科学家、中国核武器理论设计总负责人勇敢地向着危险地区冲上去了。邓稼先已将刚才想到的对人体的伤害忘得一干二净。他弯着腰一步一步地走在戈壁滩上,终于,碎弹被他找到了。高度的责任感使他在一瞬间变成了一个傻子,他竟用双手捧起了碎弹片——这个含有剧毒的危险的放射物。他立即放心了,他们最担心的后果没有出现。他的精神骤然松弛,然后拖着疲惫不堪的步子向远方的吉普车走去,他见到赵副部长的第一句话就是“平安无事”。就在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一定是有事了。他主动邀请赵副部长与他合影留念。邓稼先在研制核武器这一类紧张的工作中,从来没有主动邀请别人合影。他工作起来节奏很快,匆匆忙忙。这次他要特别留下一张纪念照,一定是内心里有另外什么想法。不言而喻,他似乎觉察到自己此后的寿命的期限了吧。尽管期限是模糊的,但危险是清楚的。

几天之后,邓稼先回到北京住进医院作检查,检查结果表明,他的尿里有很强的放射性,白血球内染色体已经呈粉末状,数量虽在正常范围,但白血球的功能不好,肝脏也受损。一位医生说了实话:他几乎所有的化验指标都是不正常的。但他只对妻子说了尿不正常,妻子许鹿希火了,跺着脚埋怨他。

邓稼先最终没有听从妻子的劝说。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醉心于新一代核武器的研究。自从那次吃了特大“剂量”,他的身体有了明显的变化。1980年以后,他衰老得很快,头发白了,工作疲劳也不易消除。打从小时候起,他是非常喜欢出去玩的。但这时却已是力不从心。有一次大家爬山,半路上他突然感到举步艰难,身上沁着虚汗。最后,这次郊游就半途而废了。有次开着会突然心跳很快,他把手伸给高潮副院长,让老高帮他搭搭脉,这时他的心跳每分钟已经超过120次。有时他甚至非常怕冷。他觉出自己的身体是越来越不行了。他的确感到肩上的工作担子使他过分吃力,科研攻关时要绞尽脑汁和耗尽精力;协调各部门各方面相互矛盾的要求,常常让人顾此失彼;因被别人误解和其他的伤害,令人有时感到心情沉重。他偶然间想起卢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块瓦片从房顶上落下,是有可能伤着我们的,但不及坏人蓄意掷过来的石头伤及人的心。”总之,过去这些他不甚介意的东西对他心灵的刺激比以前是稍微加重了一点。他在各方面都显出了疲劳的痕迹,身体的和心灵的。

1984年底,邓稼先指挥了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最后一次核试验,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组织指挥的一次核试验。这年年底,他已经满60周岁了。邓稼先壮年不壮,他所受到的严重辐射损伤,一天天耗掉了他体内的生机。1986年7月29日,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溘然长逝了。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链接:

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外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具体的说:轻度损伤,可能发生轻度急性放射病,如乏力,不适,食欲减退。

中度损伤,能引起中度急性放射病,如头昏,乏力,恶心,有呕吐,白细胞数下降。

重度损伤,能引起重度急性放射病,虽经治疗但受照者有50%可能在30天内死亡,其余50%能恢复。表现为多次呕吐,可有腹泻,白细胞数明显下降。

极重度损伤,引起极重度放射性病,死亡率很高。多次吐、泻,休克,白细胞数急剧下降。核事故和原子弹爆炸的核辐射都会造成人员的立即死亡或重度损伤。还会引发癌症、不育、怪胎等。

篇16:邓稼先的简要事迹简介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大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邓稼先成长于中国,毕业在美国,虽然美国有无数优越的条件,仍留不住他那颗热血沸腾的赤子之心,他冲破万难只求投入祖国的革新之中,在祖国的请求下,他义无反顾抛弃了妻女,抛弃了财资与幸福,参与了祖国的原子弹设计之中,他拒绝了俄罗斯专家留下的公式,开创了原子弹的 篇章,在无数日日夜夜,在无数挑灯夜战的日子里,光靠人工计算,终于研究出了中子与原子之间的微妙关系,以世界最快的速度造就了原子弹的理论技术,爆发了第一颗原子弹,在第一次伟大而令人激动的胜利后,他马不停蹄,又以第一次的胜利为鼓舞,仅3年时间又炸响了中国第一颗氢弹,但在一次原子弹实验中,其未能爆炸,无数公司推开责任,唯独他,独自一人走进爆心,寻找并抱回了那颗失败的炮弹头,也为他1986年的悲惨离去埋下了伏笔。

在他弥留之际,与于敏写下了一篇对国家国防的建议书,并继续努力,至死不懈。

他,是祖国的强力保护者,以身献国。

他,是民族的忠诚捍卫者,大爱人民。

他,更是自我的奋斗者,一刻不停。

古人曾云:“昨夜寒滍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窗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归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恰恰能证明他所研发生活的环境了。

上一篇:护士外出进修申请下一篇:草房子读后感400字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