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2024-05-24

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通用8篇)

篇1: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2010-12-29河南城建学院李海洋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的生存、发展和就业的权利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目前的安置模式普遍存在补偿数额低,风险不确定等因素不能很好的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土地换保障”的思路才能妥善的安置失地农民,让他们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成果。

关键词失地农民、土地换保障、社会保障

随着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如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显得日益紧迫。失地农民由于失去土地,在生活上如果得不到合理的保障,不仅会造成社会隐患也会阻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空间迅速扩大,为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量的土地被征用。目前,我国已有被征地农民4 000多万(章安友,2004)。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还需要安排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 850万亩,其中90%以上为集体土地需要征用。按照目前全国人均耕地水平和现阶段每征用1亩耕地大约造成1.4个农民失去土地进行测算,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 850万亩,将有近2 600多万被征地农民需要陆续安置,年均需要安置失地农民260万人左右。

农民失去土地后就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随之也流失了与土地相关联的一系列权利。因为土地被征用之前,农民主要靠土地来养活自己,土地是他们的立命之本,失去土地就相当于失去了生活的基本来源;而且农民一直是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工作;再者,土地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如果农民利用的好是可以为他们带来增值的,这就意味着农民失去土地后也就失去了一项经济价值极高的财产权利;最后,农民失去土地后,就失去了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这会间接导致村级干部的寻租行为。可见,土地的丧失会对农民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安置好这些失地农民将会阻碍国家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二、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保证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后,就失去了可以获得较稳定的收入来源,未来生活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尽管在征地过程中,政府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但是从实际的分析来看,这种补偿并没有取得很好的保障效果。政府给予农民的补偿往往不高,并且由于集体分配中的一些不合理,农民实际能够拿到手的补偿很少。另外农民缺乏一些专门的技术,很难在城镇找到合适的工作,因而建立合理完善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显得十分必要。

2、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与城镇人口的社会保障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城镇人口。而失地农民处于农民与城镇人口之间的地位,恰恰可以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通过对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得农民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享受到社会福利,有利于提高农民参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积极性,为城乡统筹打下了铺垫。

三、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十分的重要,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保障制度。这样使得这些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怎么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政府的政策。政策好,失地农民也许会得到更多的利益,反之,他们也可能基本的生活水平都达不到。

1、农民没有争取保障的权利:在整个征地过程中,政府往往起主导作用,而土地的另一方农民处于谈判的弱势。农民对政府给出的土地价格没有否决的权利,自己日后的社会保障也完全由政府决定如何。而且对政府的政策和实施效果也没有监督的权利。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和政府的交易地位不平等是当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目前保障水平低,且项目单一:就目前各地政府给予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来看,基本上属于低水平。并且大部分只是给予基本的养老保险,但是对于医疗保障却很少涉及,能够积极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就更少了。因而总体水平偏低,且不能多层次给予社会保障,给失地农民日后的生活留在了很大的隐患。

3、政府的执行力度不够:尽管在法律上有规定,政府要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并且中央也强调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然而,往往地方政府对农民采取“拖”的态度,没有足额地支付补贴。另外,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其他保障关注度也不够,比如帮助农民解决就业问题显得很不积极等。总体概括就是政府的执行力度不够,一些政策没有很好地贯彻下去。

4、保障资金不足:政府财政资金不足以兼顾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由于历史及现实国情等原因,我国一直都将重心放在城市的发展与稳定上,没有给予失地农民国民待遇,没有筹集足够的资金来建立一套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这与我国的财力有关,同时也体现出我国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方式比较单一。

5、社会保障安置模式的覆盖面窄,体系不完善:失地农民中有一部分已经完成了非农户身份转换,他们理应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社会保障待遇,可是据统计,失地农民加入城镇社会保障系统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5%左右。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社会保险费是主要从土地出让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中筹集的,保险费直接列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的“安置费”专户,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被征地对象签订安置协议,对符合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费的被征地人员,为其设立社会保险个人账户,达到退休年龄的,按月发放养老金。

四、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安置失地农民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土地换保障的过程,因为在征地前,农民的生活、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都是以土地为依托的。农民失掉土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失地农民应该随之分享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成果,在市场经济下就表现为,农民可以用土地换回他们生存、就业、发展和获得社会保障的实际社会安置成本。只有失地农民用土地换回了生存权,就业权、发展权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才能真正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从短期来看—要使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足以弥补失去土地带来的损失在市场经济时代,土地应该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才能真正体现土地的价值,农民失去土地后暂时最希望得到就是与土地进行转让后所带来的收益相一致,也就是失地农民要在最大程度上分享土地出让带来的利润分配。因此“土地换保障”

首先应该体现在土地换取的利益补偿上,而且这种补偿应该根据国家征用土地后用途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因为土地价格是由土地收益直接决定的,土地收益又往往取决于土地的用途。由于工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工业所能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当土地从农业用途更改为非农业用途,从农村土地转为城市用地时,同劳动相结合的土地所能吸收的价值带来的利益会迅速增加,从而发生明显的土地增值。而当土地还是用于农业发展时,土地增值相对工业就会逊色很多。目前,国家给予失地农民的补偿金仅仅只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补偿标准并没有参照土地用途进行区分,随着农民意识的增强,这种补偿标准不能合理的安置失地农民,因此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迫在眉睫。

2、从长期来看—要为失地农民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暂时的需求是获得合理的补偿,那么从长远来看呢?失地农民和其它的农民一样渴望得到诸如养老、医疗、就业等各方面的保障。因此“土地换保障”的第二步就是要为失地农民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加快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中有一部分年轻的劳动力流向了城市,这就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调查表明,目前被征地农民50岁以上的比例大约占30%。这部分人群的再就业能力低,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部分人群的养老问题,对这部分人群家庭中的年轻成员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压力。由此可见,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已成为重中之重。但由于农村和农民的现金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尚不具备建立以个人缴费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全部费用由国家承担也不现实,即使是部分费用,也超出了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因此要使失地农民享有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可以参照城镇养老保险体制,采取统账结合的方法。社会统筹账户可以从农民的土地补偿费以及土地增值受益部分划拨,个人账户可由参保人自行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交纳标准和养老金的发放应随经济发展水平做适当的调整。由于被征地农民的年龄结构复杂,必须根据各自的特点,分门别类地将其纳入养老保险计划。

(2)、加快完善失地农民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

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经济水平普遍较差,失地农民更是如此,他们小病拖着,大病看不起,长此以往致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不断攀升,因此给予失地农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实施医疗保险及其必要。由于失地农民大多居住在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城镇化,而且收入稳定,这部分人群应统一纳入到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由于支付能力有限,如陕西、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 000元,将其纳入城镇医疗保险体系无疑是增加他们的负担,对他们应该实施新型合作医疗体系。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三部委《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要求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到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可见国家对农村合作医疗的高度重视。由于失地农民缴纳合作医疗的资金数额较少,可从土地补偿费中扣除。

(3)、政府为失地农民投保

最好法律上能够明确规定,政府征地的时候要为失地农民统一办理各类保险,多方面保障农民日后的生活。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可以采取多渠道筹集。一部分是政府可以用转让土地后得到的收入为失地农民办理保险,这样也让农民真正地分享了土地增值的收益。一部分可以建立专门的失地农民保险基金,从社会多方面筹集,保证了资金的充足。另外,也可以适当让农民支付一定的保险费用,建立个人保险帐户,从而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4)、积极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问题,始终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首要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要以提供长期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为目的,以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为重点,鼓励和支持各地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就业和创业途径。政府要为农民开展就业培训,让农民掌握基本的技术和知识,提高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另外可以为失地农民多提供就业信息,让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最后,对有工作的农民宣传劳动法的知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5)、其他保障制度配套

住房安置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又一剂良药。其具体的做法是: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后,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小区;根据每户获得土地补偿金的比例,确定应分配房屋的套数和面积。这样既可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居住问题,又能使其依靠出租多余房屋而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另外,对于那些想投资或者创业的失地农民要给予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同时提供一定的风险保险,从长期上保障农民的财产收益。

【参考文献】:

[1]涂文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和构建[J].理论导刊,2004,(12).[2]汪辉.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用:征用权与征地补偿[J].中国农村经济,2002,(2)

[3]陈磊 薛兴利.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前沿,2005,(5)

[4]葛金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4,(8)

篇2: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近年来,我市掀起新一轮开发热,征地拆迁项目增多,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已形成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的生存保障问题解决不了,就进入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随着城市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市广大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存、养老问题,保管好他们的“养命钱”,创造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失地农民的养老制度平台,为政府分忧解难?最关键的问题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社会保险覆盖面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岗前培训存在缺陷。

根据衡阳市失地农民的现状,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参照雁峰区情况,目前共有被征地农民9980人,截止2010年12月底,共有参保人数1600人(基本养老保险972人,养老生活保障628人),按2009年缴费标准(实缴41904元),达到退休年龄的失地农民一次性缴28495元,享受政府8年补贴13409元,退休待遇为418.7元/月;按2010年缴费标准(实缴49032元),达到退休年龄的失地农民一次性缴纳33342元,享受政府补贴15690元,退休待遇为447.04元/月。

二、增强失地农民的参保意识

被征地农民在不断增多,但参保比例却非常小,必须不断增加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一是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失地农民从依赖土地生存、依赖政府救济的惯性思维转变到自主就业、自找出路的积极意识,使其适应由“纯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角色转换。二是社保机构和基层政府,要利用各种有效方式向失地农民宣传参加社会保险的意义、作用及重要性,提高农民自我保障的认知度;加大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增强透明度。

三、提高失地农民的退休待遇

根据衡政发[2008]28号文件规定,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可享受政府8年补贴,退休待遇与城镇居民相同。而有些村组征地所得的钱只够缴纳养老保险费,若参保,家里就没有多余的资金用来开资,只能靠每月的退休工资来维持生计。按2010年的缴费标准,退休费只有447元每月,实在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建议是否可以增加补贴年限或者提高失地农民退休待遇。

四、明确失地农民土地补偿费的征收标准

按文件规定,参加被征地农民社保必须做到凡征必缴,即有征地就必须缴纳土地补偿费,由于各个村组征地时间和征地面积不同,所缴纳的土地补偿费也不一致,导致土地补偿费较高的村组不理解,认为同样是一个地区,为何土地补

偿费收取不一样,建议统一规范土地补偿费的征收标准,甚至可以取消土地补偿费的征收,给失地农民以真正的实惠。

五、加大失地农民的就业扶持力度

一是安臵就业。对失地农民实行“开发性安臵”,即以土地换就业。推荐失地农民到用地企业就业,鼓励用地企业把合适的岗位优先安排给被征地农民。对多招收失地农民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或补贴。二是自谋职业。免费为全征地户办理农转非手续,建立全征地户的劳动力档案,统一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加大失地农民的就业指导服务和就业培训力度,广泛与省内外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三是自主创业。应该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支持他们发挥农业生产技能,继续从事种养业,承包经营农业园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解决生活出路。建立失地农民创业援助制度,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和倾斜,让他们享受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

六、推广失地农民医疗保障体系

一是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按照“农民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农民得实惠”的原则,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效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二是对失地农民试行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引导农民在征地补偿中拿出部分资金购买医疗保险,实行被征地农民个人缴费、村集

体扶持、政府支持和社会各方筹资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以住院大病统筹为主的失地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对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进行补助。

七、拓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范围

2007年7月24日以前征地的失地农民不能享受到现行的养老保障政策,他们本来征地的补偿标准较低,又不能按现行的政策参加养老保障,这对他们极不公平。建议不分时间限制,只要符合参保条件,都可参保。

八、完善失地农民8年补贴操作办法

篇3: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改进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失地农民的增加, 其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一系列问题突显出来, 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以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为例, 由于事关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以及社会多个利益群体的切身利益和后顾之忧, 是体现社会公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一、长期以来, 土地保障一直是我国农民养老保障的传统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 中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 低下的生产力, 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于是对土地的实际拥有就成为社会继承与世代交替的重要内容。父辈靠土地生产培育后代, 子辈靠土地维持生活, 赡养老人。为此, 历代政府都实施过一系列的土地保障政策, 以防止因土地分流引发养老保障无法落实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农民的养老保障, 采取的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农业社集体经济养老, 再加上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养老方式, 这种养老保障方式的基础, 仍主要依赖于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土地收益。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农村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变革, 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将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的经营转让及收益权赋予了农民, 土地对农民来说, 具有了全新的内涵。这表现在:

第一, 土地成为农民的宝贵财富, “30年不变”的家庭土地承包制, 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意味着承包的土地成为他们家庭中价值最高的一笔财产。

第二, 土地依然是绝大多数农民, 特别是大龄农民最基本的就业岗位。

第三, 土地是农民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因此, 即使改革开放之后, 在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 土地仍成为维持我国农民基本生活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保障。它可以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机会, 它还具有财产增值的功效, 可以为其后代提供土地继承权, 然后由其后代承担养老责任。因此, 失去土地对于我国农民来说会引发巨大的民生问题, 如果得不到合理解决, 极易产生不稳定因素, 造成社会的不和谐, 影响我国目前的现代化、城市化发展进程。

二、当前, 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面临的问题

1. 征地补偿费用过低, 不足以支付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

目前, 对失地农民的安置主要采取货币化安置。所谓货币化安置, 就是采用一次性支付的方式支付农民土地征用补偿费。《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 土地征用补偿费的制定是以农业经营收入作为参照, 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6~10倍, 安置费为4~6倍, 实际上目前的补偿只体现了对土地资源属性的补偿, 而忽略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后, 土地使用权的价值。据评估, 农业用地转为工业用地后, 其市值往往可以上升几十倍, 甚至上百倍。这种货币化安置方式虽然能够有效的减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和安置压力, 提高征地效率, 而且失地农民通常从现实角度来看, 能很快拿到现款, 往往易于接受, 但对农民今后的出路缺乏长远的安置考虑, 使得有限的安置经费一旦花光, 失去土地的农民便会立刻出现生计及养老困境。在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条件下, 土地是保障农民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 所以, 农民得到的征用地补偿收入, 应该是农民的养老金、治病钱。但目前他们所得到的补偿费, 远远不足以承担起这两项职能。

2. 现行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模式差距巨大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缴费方式的不同, 决定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困难;第二, 缴费能力决定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具有独立性, 并且缴费水平偏低;第三, 基本养老保险的区域统筹层次决定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未来给付存在很大困难。总之, 现行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带有强烈的个人储蓄性质, 政府在其中投入过少, 责任过小;同时,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缺乏规范性文件, 法律效力不高, 具有相当大的不稳定性。

3. 政府直接经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的弊端

首先, 政府直接经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缺乏外部的监督约束机制, 效率不高。同时, 在政策制定、资金收益、资金运营等环节缺乏应有的竞争。

其次, 政府直接经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不利于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第三, 政府直接经营养老保险缺少中间缓冲环节, 容易激化矛盾, 引发冲突, 不利于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总之, 政府直接经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容易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改进建议与思考

第一, 建立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 使农民对土地转让有话语权。从源头上解决失地补偿过低问题。

目前, 农民所拥有土地经营权, 充其量只含有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 转让权仍在政府手里。所以, 以土地的出价, 农民显然没有话语权, 同时, 由于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私利性, 行政权力侵犯农民土地利益时有发生。目前, 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征用农地过程中, 征地收益的分配比例大致是:农民得10%, 集体得25%, 各级政府及部门得65%。这样就形成了“地征的越多, 税费收的越多, 政府得益就越多”的利益循环圈。“以地生财”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增加财力, 筹集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因此, 明晰集体土地产权, 改革征地制度, 允许集体产权的农民土地直接进入用地市场, 这样可以使农民对土地的转让有了话语权, 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失地农民征地补偿费过低的问题, 使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得以从根本上解决。

第二, 借鉴别国经验, 创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商业保险模式, 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

目前, 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共同趋势, 就是用多渠道的养老保险体系来代替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我国也应尝试利用商业保险等多渠道模式, 来经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保障。可以由政府集体和个人各出一部分资金, 由商业保险机构作为承办主体, 在收取部分手续费的基础上, 根据政府部门的政策设计, 具体负责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养老金发放等工作。同时, 以失地农民的自我需求为导向, 由保险公司提供差异化服务。商业保险公司可以运用其精算技术, 科学合理的测算不同年龄段的失地农民的生存概率、待遇水平、投资收益, 从而分门别类的收取养老保险费, 并由保险监管机构进行监管, 切实防范化解保险经营风险。这样的尝试, 世界各国都在摸索, 我国也可以借它山之石, 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改进。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 失地农民诸问题中的养老保障问题更是给我们留出了巨大的思考与探索空间。同时, 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涂文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和建构.理论导刊, 2002, 2.

[2]鲍海君, 等.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世界, 2002, 10.

[3]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研究及理论取向.经济学动态, 2003, 6.

[4]洪朝辉.论中国农民土地财产的贫困.当代中国研究, 2004, 1.

[5]王国军.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浙江社会科学, 2004, 1.

[6]宋斌文, 等.失地农民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调研世界, 2004, 1.

[7]李亚华.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几点思考.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3.

篇4: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思考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财政政策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江苏省沛县就此进行了有益探索,不断健全完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体系,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沛县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体系的做法

(一)健全制度。全县约有失地农民25000人,失地976.78公顷。为保障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沛县政府在2004年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成立了以县主要领导为组长,国土、农工、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公安、监察、审计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2007年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2008年下发了《关于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提出了及时足额安排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社会保障资金不落实不得批准征地;2010年出台了《关于促进失地人员创业培训的实施意见(试行)》,对自主创业者给予免费培训。

(二)强化培训。一是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同步发放全国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与城镇职工相同标准的就业、失业待遇。鼓励企业用人单位优先招用失地农民,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保。二是开展创新培训,提高就业竞争能力。19所定点培训机构(包括中专、职校)集中将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作为培训对象,联合开展就业培训。2014年拨付失地农民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资金53万元,为其开办专业(工种)5 个,培训1621人, 1118人实现就业。三是广拓渠道,帮助失地农民“找饭碗”。举办失地农民专场招聘会,将招聘专场和乡镇“赶集”结合起来,帮助126名失地农民解决了就业难题。先后对3000余名失地农民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发布劳务用工信息15期,提供用工岗位4000多个,达成就业意向2000余人次。四是科学带动,引导失地农民“造饭碗”。引导失地农民大力发展种养、运输等,数百名农民成为私营老板,吸纳周边58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三)创新举措。以被征地农民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为突破口,建立用地单位、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保障制度。从有限的土地补偿安置费中拨出一部分,为中老年人办理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按100—1200元档次缴费(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政府按不同档次进行补贴。对参保人建立个人账户,用地单位缴纳、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其他资助、政府对参保人的补贴,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参保人达到60周岁可领取养老金。剩余土地人均不足0.1亩的居民,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能得到生活补助。

二、沛县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安置补偿方式单一。现行失地农民的安置方法主要有三种:由征地单位吸纳失地农民就业;把征地款付给乡、村集体,让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将补偿费一次性支付给失地农民,这也是目前主要的安置方式。2004年以来,沛县被征地农民几乎全部选择了一次性领取补偿,绝大部分农民将安置费用转为消费资金,很少用于就业、创业,真正再就业的人不多,留下了失业隐患。久而久之,长远生计难以得到保障。

(二)农民失地后缺乏社会保障。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还承担着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根据农业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从1987年到2001年间,全国用于非农建设的占用耕地达3394.6万亩。按照预测,从2000—2030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约有1.27亿人,按照每年200多万人的增速,到2030年我国将会有1.7亿左右的失地农民。现行安置办法未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养老、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一旦土地被征用,农民就失去了基本生存的保障,务农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生活在城市边缘,成为新的弱势群体。

(三)失地农民就业难。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再加上职业技能的匮乏,农民失地后就处于“坐吃山空”的状态,未来生活极不稳定。据统计,失地农民的失业率高达34%。

三、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体系的建议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应当受到重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势必造成严峻的社会问题。要想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不仅要集思广益,全方位、多角度采取措施综合治理,更需要从根源入手,完善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构筑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提高补偿标准,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一是按照“政府能承受,群众能接受”的原则,适当提高生活补助费和养老金标准。对公益性的国家征地,采取公平补偿原则,提高现有土地补偿标准,增加失地农民保障基金;对非公益性征地,如企业占地等,引入谈判机制,让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一方,直接参与土地市场交易。

二是健全科学规范的监督体系。对征地中的各项补偿款,要设立专项保障基金,确保失地农民的生活。尽量不将征地补偿款一次性发放至农民手中,避免部分农民短期消费行为。建立公开透明的基金管理办法,由各级部门(包括全体村民)共同监督,确保基金合理提取、正确使用。

三是做大做实社会统筹账户基金。在新征用建设用地时,加强土地成本核算,征齐征足保障风险金,扩大资金筹集渠道,做大做实社会统筹账户,消除被征地农民顾虑。

(二)规范人员管理,加大就业培训力度。

一是规范失地农民管理。建立失地农民跟踪服务电子信息档案和动态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失土农民基本情况信息库,形成动态登记、动态管理、动态服务。

二是健全职业培训网络。依托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基地,将失地农民的培训项目、培训地点、补助办法,通过基地平台,及时向失地农民公布,真正实现培训有门路、培训有人员、培训有效果。

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制定、完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被征地农民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支持被征地农民发挥农业生产技能,通过承包农业园区、发展规模化种养基地等多种渠道,不断拓宽产业致富门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篇5: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一、* *街道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

在农业经济作为国家支柱经济的特定背景时期,农民在整体社会活动中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受到较普遍的关注。在社会形态进行转型,特别是工业经济、商业经济成为社会舆论新导向后,农业经济在总体社会经济中的位置呈下降趋势,对农民生存状况的重视程度也相对降低,农民成为弱势群体,而失地农民的情况则更加令人担忧。

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目前主要执行货币安置政策。其只能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及安置带来的压力,失地农民往往从眼前角度考虑,急于接受。但事实上有限的安置补助费根本无法解决大多数人的长期稳定生活问题。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差,对市场应变的能力有限,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长期生活保障。加之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打算,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用花完,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最终落到生活无着落的困境。近两年,在街道信访部门接待处理的有关案件中,涉及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占80%以上,问题非常突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底线。失地农民不同于农民,因为它脱离了农业劳作;失地农民不同于城镇居民,因为它被排除在城市社保体系范畴之外;失地农民又不同于下岗职工,因为它尚无专项扶持政策可依靠。既无糊口的职业,又不享受社会保障,靠安置补助费维系生活,迟早“坐吃山空”。这一边缘群体已成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承重包袱,对社会稳定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切合实际地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出路”和“退路”问题,即就业和社会保障。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可行性

在当前以“经济成败论英雄”的社会环境下,大众所关心的是如何发展经济,对掩盖在经济繁荣花环下的失地农民这一社会问题往往忽视了,但其正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各级党委、政府也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专题召开了再就业工作座谈会,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也召开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有关任务措施。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一种“关心农民生存状态、建立和谐社会环境”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渐形成。这对最终解决失地农民的实际问题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已成为杏花村街道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委、市政府已在去年初先后下发了《关于转发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细则的通知》(合政办10号)、《关于转发合肥市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合政办11号)两份文件,就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做出了指导性意见。区几大领导班子也就问题进行了多次调研。因部分焦点问题尚未妥善解决,所以具体的实施细则仍未出台,至今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当前的经济建设热潮中,土地的价值可谓“寸土寸金”。目前,土地征收政策是实行统一征地,并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和挂牌交易。这本是件普遍受农民称道的好事。但是在土地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低征高卖”现象(政府拍卖地块的价格在每亩近百万元,而对农户的征地补偿安置在2万元左右/亩),对失地农民刺激很大。针对土地征收、出售之间支出和收益存在的巨大差异,可从土地出售的增值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如此养老保障资金的融资压力就将大为减轻。但这又会提高征地价格,增加企业用地成本,对企业投资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区域竞争力。如何既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又能优化投资环境,我们只有找到平衡点,方能妥善解决两者的冲突关系。

* * *地处城郊结合部,因人文、地理等因素,群众的整体素质明显高于远郊乡镇,自主就业意识较为浓厚。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致使农民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兴趣不大,在年轻农民中这一点尤为突出。土地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借土地征收的契机,部分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进城务工、经商或跑运输,实现了自主多途径就业。藕塘、望城店、五里等地处城市边缘的被征地村的失地农民大多就以做工、经商、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但这毕竟只涵盖到部分有谋生手段的群众,总体上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解决还需有效的解决机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做铺垫。-----相关阅读-----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乡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调查报告X市X区城市居民低保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落实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调查报告 一份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的反思结婚市场调查报告平均花费超12万 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排行榜 高校学费涨落调查中国股票投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最新全球化妆品市场调查报告

篇6: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的土地被征用,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多数农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但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称之为“失地农民”。农田越来越少,农民的房屋也被拆迁虽说有了相应的补偿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能否得到妥善处理,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不仅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理论课题,也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所以我对我村农民的失地情况及生活现状做出调查。从调查结果看,他们生活状况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失地原因

失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建设需征用土地,如修建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码头等。

(二)是地方建设需征用土地,如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经济开发区、旧城改造、小区住房等。

(三)是由于一些自然灾害而不得不进行移民等。

二、进村调查结果

(一)在被调查的100户城河村农户中,共有家庭人口436人,目前,农村劳动力260人,平均每户4.36人,劳动力2.6人。家庭原有耕地面积667亩,平均每户6.67亩,平均每人1.53亩。从2002年至今10年间,这些农户的耕地共被占用302.48亩,平均每户3.02亩,平均每人0.69亩。

(二)在这些260名劳动力中,还在家从事农业务农的145人,在本镇上做生意的63人,外出务工48人,赋闲在家4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55.77%、24.23%、18.46%和1.54%。

三、失地农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从调查的情况看,失地农户现在的收入水平较征地前有了明显变化。影响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进行生产的土地资源。二是失地农民缺乏新的收入来源与途径。

(二)补偿方式单一,农民“坐吃山空”

目前,我市征用农村土地基本是采取一次性货币补偿,补偿方式单一。由于失地农民缺乏投资理念和理财能力,大部分人都是将原本不多的补偿款全部或大部分用于建新房,其余部分用于生活消费,很少用于投资创业或购买养老保险;又由于缺乏劳动技能,二次就业困难重重。

(三)医疗制度不健全

现在在农村推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给失地农民看病就医带来了一定的实惠。但是由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较窄,大部分被调查者反映合作医疗报销上限太低,解决不了失地农民的大病问题和就医的实质问题。失地农民的就医问题也是失地农民家庭的一大难题。

(四)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

在失地农民这个特殊群体中,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失地农民没有丰足的积蓄,没有稳定的收入,养老体系又不健全,他们年老之后的生活面临极大的风险,因此他们普遍为养老而担忧。

(五)就业困难,失业率高

有一部分失地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天天赋闲在家。有一部分虽已就业,但工作极不稳定,时常是刚就业就下岗、失业现象比较严重。原因主要是失地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低,年龄结构偏大,加之过去以种地为生,无技能或技能单一,就业缺乏竞争力,在招工用工市场化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四、解决失地农民困难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失地农民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难点,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性问题,事关农村和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政府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充分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真正从政策上、制度上予以关注解决。

(一)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犯

一是使集体所有的土地在法律上取得与国有土地相平等的产权地位。

二是保证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动用征地权。

三是完善征地程序,保证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土地权利人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二)提高补偿标准,增加补偿内容

在补偿方式上,应以一次性现金补偿为基础,以安排就业为重点,在征地搞建设的同时,要考虑如何安置失地农民的问题。确保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有能力再创业、再就业,保证生活水平、生存环境能不断提高和改善。

(三)完善保障制度,解除后顾之忧

要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基本养老、重大疾病三大保障制度,在生活上给予失地农民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劳动部门要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市情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率

有关部门在安排公益岗位中,应将失地农民纳入工作范畴,努力缓解

失地农民就业难的突出矛盾。政府应该在劳动就业方面帮助他们,包括给予就业指导、组织劳务输出等。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失地农民的精神需求

坚持把村和社区硬环境建设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上,从建设基础文化娱乐场所入手,配套建设各种综合文体娱乐活动室,让有充足时间的失地农民休闲有场所,活动有氛围,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于休闲活动中,不断充实和丰富失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失地不失落,健康愉快地生活。

五、社会实践总结

首先感谢学校和老师给了我们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我们通过我们自身行动,了解到很多,虽然我生长并且成长在农村但也并未真正的去关注农民失地问题,更没有深入理解到失地的利与弊,由于近年来失地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最近我们一直在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注最多的“三农”问题。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以及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虽然我不能很详细具体的阐明失地的根本问题,但我已经尽可能的让大家理解到民以食为天,土地乃农民生存之根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不易。想想自己的父母在家辛辛苦苦为自己付出的不容易,失地农民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应该受到社会更多地关心与帮助,认识到政府肩上的重担。因此,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不仅是当前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难点,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性问题,事关社会全局的稳定,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为民服务理念,按照依法依规、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解决失地农民问题,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失地农民,关注民生问题。

城河村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查问卷

亲爱的农民朋友:

您好!我是淮阴工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1103班的学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地征收补偿中的矛盾日益突出,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规范化的解决。为了解赵墩镇城河村失地农民的就业及生活情况,特编写了此问卷,希望您认真填写,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项之前的□打“√”。此调查我们会严格保密,请您放心作答。有打扰之处还望谅解!诚挚感谢您的配合与支持!

基本信息:

被调查姓名村第组性别年龄岁 调查信息:

1、您家里有口人;劳动人口有口;就业人口有口;

2、请选择您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失地前打√;失地后请打×:

□农业;□做生意;□房租;□集体补助;□外出务工;□入股分红;

□其他:

3、征地前家庭拥有耕地亩,征地后家庭拥有耕地亩;

政府征地赔偿金是元/亩;安置费为元/人;

4、您愿意被征地吗?

(1)愿意,原因是(可多选)

□种土地没多少收入 □国家社会保障安排合理□相信政府会解决问题□政府动员得好,要服从政府安排□补偿措施好□其他

(2)不愿意,原因是(可多选),□征地补偿标准较低□补偿措施或社会保障难以实施 □收入会减少

□生活没有保障□征地过程中权益被侵犯□其他

5、您的土地被征用后,政府是否提供补偿措施?

□是□否

6、自从失地后,村内以下哪些公共服务得到改善?(多选)

□城镇燃气□用水□有线电视□医疗或养老保障

□教育□修路□什么都没有改善

7、您想通过哪种途经实现就业:

□招工安置;□外出打工;□做小生意;□企业应聘;□农业;□自主创业;

□其他

8、是否愿意参加政府举办的就业培训:

□非常愿意;□愿意;□可有可无;□不愿意

9、有无创业意向:□有;□无;

创业资金来源:□拆迁补助;□小额贷款;□亲友募集;□自家存款;□其他

10、您家目前生活方面存在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就业困难;□创业困难;□儿女上学困难;□医疗保障;□住房困难;□其他

11、您对拆迁安置工作和就业安置工作的满意度为:

□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

12、您对社会保障的实施期待度高吗?

□高,希望社会保障能解决我以后生活的问题

□希望国家社会保障能解决一部分生活问题,自己可以解决剩余部分

□不高,认为不需要国家的社会保障,自己完全有能力解决生活问题

13、当您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落实,会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法律□保持沉默□从众□使用暴力

□寻找有关部门出面解决

14、您对政府组织的就业培训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15、政府对您家的住房安置和就业安置政策:

16、在征地过程中您对政府行为有什么要求和不满:

篇7: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XX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原经济区升为国家战略之年,也是我校60年华诞。为响应xx向青年学生发出的“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全面领悟xx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精神,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充分发挥我们的开拓创新精神,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历练自己的青春历程。根据校团委的要求我们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法学院的大一学生组建了一支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访调查郑东新区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以期为郑州的和谐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打基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能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社会,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我们希望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经过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收获了很多,今天将我们的社会调查报告公布于众,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被采纳,衷心的祝愿失地农民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祝愿郑州的明天更加和谐美好。

华北水院法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小组

XX年7月13日

目 录

前 言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目的三、调查内容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时间、地点与进度安排

(三)调查范围、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四)抽样方案

(五)小组成员及分工

(六)问卷分析

四、调查总结

(一)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针对走访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五、附 录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很多大学都建了新校区,各地区都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大学城,其中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就是其中一个。为建设此高校园区,河南省曾征收龙子湖地区农民1.4万余亩土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始终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民生问题摆在首要地位。为深入了解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我们特此展开本次走访调查。

二、调查目的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地的农民。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征地的趋势成为必然,而世代以土地为生存依据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保障。对于目前农村存在的情况,一次性给付,不能解决问题。当征地补偿金花销完后,失地农民中相当多处在失业状态下的人,由于制度性障碍和农民经济承担能力,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率低,又不能享受失业、退休、医疗保障,造成大批“种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三无农民。如果处理不好,那么他们就将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本次调查将调查某一地区,切实的了解在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就业情况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深入民情,了解民情。为完善失地政策提供实证资料和意见。

三、调查内容

(一)调查对象

为配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拉大城市框架,把郑州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努力实现市委、市政府“十年建新区”的跨越式发展目标,确保龙湖地区开发建设顺利进行,本地区的农民土地被依法征收,他们加入了失地农民的行列。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龙湖地区被征地农民200户,分三个安置地点,七个小区进行调查。

(a)调查范围:贾岗小区、磨李小区、庙张小区等七个小区

(b)调查对象:各个小区安置的失地农民

(c)调查内容:郑东新区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的生活变化

(d)调查单位:户

(二)调查时间、地点和进度安排

时间:七月三号——七月十三号

地点:贾岗小区、磨李小区、庙张小区等七个小区

进度安排:

a)前期准备阶段

7月3号

在学校湖边组织召开第一次小组会议,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规划整个调查工作进程和安排后续任务。

7月4号

搜集资料,设计问卷。

b)调查实施阶段

7月5号至10号

进行200份问卷试调查,并总结调查注意事项。

c)资料分析与整理阶段

7月11号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

d)调查报告撰写阶段

7月12号至13号

在宿舍楼下召开小组会议,共同商定问卷初稿的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进行最后总结以及最后阶段的调查报告修改完善

(三)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200份,其中在正式问卷调查开始之前派发了20份问卷进行了试调查,然后就调查过程和结果来分析具体的有效快速正确的调查具体决策。最后正式发送了180份调查问卷,收回180份问卷,回收率达到100%。

a)资料收集方法:

? 自填式问卷:由调查员直接将调查问卷发放到失地农民手里

? 访谈法: 调查员直接访问并收集信息。

b)资料分析方法:

? 单变量描述统计和单因素分析

(四)抽样方案

本次采用的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

第一阶段:选择调查小区

第二阶段:选择小区中的单元

第三阶段:从每个单元中随机抽取居民户

(五)小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郑雪艳 负责主持小组讨论、任务安排以及问卷设计和最后定稿。

成员:

信息采写员:赵广开 负责每日简报的撰写以及向各大网站和媒体投稿

照片采集员:张彬 负责每日照片的采集和筛选工作

走访调查员:张益 陈一鑫 赵青彦 何向前 负责每日的走访调查工作

(六)问卷分析(我们将多选题的调查结果换算成了百分比)

1、您家失地前主要的收入来源?

a 种地 b 养殖 c 个体工商户 d 其他

2、您家失地后主要的收入来源?

a 外出打工 b 本地打工 c 个体工商户 d 其他

调查统计结果如下:a.63.48% b.29.02% c.5.28% d.2.62%:a.36.96% b.3.66% c.18.53% d.40.75%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失地以前郑东新区失地农民大部分以种地为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小部分以养殖(渔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更少的人从事个体经营。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后,不得不想方设法来维持生活,因此打工以及个体经营的比例就相对增加。通过调查可知,外出打工更受年轻人的青睐,而本地打工以中老年人居多,职业多以园林工人、清洁工等低收入工作为主,且工作不稳定。同时我们看到失地后农民主要收入来源选其他的占40.75%,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调查的对象很多是中老年人,他们主要靠政府的养老金维持生活。

3、您家失地前的消费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筑房屋 d交通 e其他

4、您家失地后的消费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筑房屋 d交通 e其他

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3: a.30% b.9.07% c.30% d.9.82% e.15.32%

4: a.37.64% b.35% c.6% d.11.36% e.10%

统观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失地前后,农民的消费支出的各个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失地以前,大部分农民的主要花销集中在生活用品方面和建筑房屋方面,其他的方面相对较少。在大部分农民的观念中,他们努力一生就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条件能有所提高,并且为他们的下一代安置好房子,因此花销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失地以后有较大变动。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保障,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因而土地被征收后,他们在食物上的消费支出明显增加。另外据我们的了解他们的教育与医疗投入相对也有所增加。

5、失地前您最担心的问题是?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业问题 d其他

6、失地后您最担心的问题是?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业问题 d其他

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5: a.20.06% b.14.08% c.24.09% d.42.12%

6: a.23.02% b.14.39% c.45.95% d.17.24%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失地前后农民担心问题格局分布有所不同。失地以前,农民依赖土地,所以他们就更担心粮食收成问题,而其他的方面都是生活的基本因子,比较平均。失地以后,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发生变化,所以家庭成员的就业问题就成了他们考虑的核心问题,这也反映了就业问题是社会各阶层普遍关心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六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也能看到他们目前越来越关注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放映了他们逐渐融入了现代社会。

7、您觉得以前的生活幸福还是现在的生活幸福?

a 以前 b 现在 c 都一样

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a.30% b.50% c.20%

失地农民对失地前后的两种生活模式都有自己的看法,觉得各有各的好处。数据显示:50%的人认为现在的生活幸福,30%的人认为以前的生活幸福,20%的人认为无所谓,都一样。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失地农民的幸福感有所增强。他们体会到了现代社区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干净整洁,休闲娱乐设施也比较健全,国家的相关政策与举措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实惠。而感觉以前生活幸福的人主要是因为失地以前拥有土地,生活安稳,虽然很累可心里踏实有安全感,而且邻里之间关系亲密。另外在我们的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有待提高,他们普遍反映在社区生活无所事事,另外与其他老年人的接触交流也少了,因此加强社区的文化建设非常必要。

8、您觉得小区亟待改善的地方是?

a 医疗设施 b生活基础设施 c 学校教育设施 d 其他

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a.43% b.24% c.16% d.17%

上述数据显示,小区亟待改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医疗设施方面,群众普遍认为在小区的医务室看病贵,报销比例小,生活基础设施也有许多继续改善的地方,在小区内平时家里的劳动力都在外打工,留在家的都是老人小孩,而老人在空余时间都是坐在小区里闲逛来打发时间,小区缺少必要的老人活动中心来满足小区里老人的平时闲余时间,建立一个功能完善,有利于老年人丰富空闲时间的活动中心是很必要的。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小区里的学校基本设施相对比较完善,但优秀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从而形成了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不协调的局面,所以补充个小区学校的师资力量是非常迫切的。

9、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征地补偿?

a 货币补偿 b.购房补偿 c其他 d没有补偿

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a 29.84% b 64.94% c、2.68% d 2.64%

征地补偿,一直是大多数人关注的问题,它对于农民失去土地以后的生计也是一个关键。以上数据反映出政府在对农民土地征收过程中主要实行的是购房补偿,也就是以低价或者以原来的住房面积一对一进行补偿。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郑东新区各小区大部分是以低价购买政府补偿的70平方每人次的住房面积,而且基本都分到了房子,满足了失地农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但是由于住房建设没有跟上征地拆迁进度,很多的住户都没分到足额面积的住房,而随着我国房价的不断上涨,部分失地农民也担忧低价购房价位也会不断上涨。

10、政府承诺的兑现情况?

a 完全兑现 b 部分兑现 c基本没有兑现

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a 13.3% b 53.3% c 33.4%

如以上所示,认为政府的承诺部分兑现的占53.3%,而完全兑现与基本没有兑现的分别占13.3%与33.4%。也就是说86.7%的失地农民家庭对征地补偿费用是有不满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基层政策落实不到位;2.基层干部对法令解释不完善,以至失地农民可能对自己的征地补偿费用产生疑问;3.基层管理不善,以至征地补偿发放不到位。对于这个问题,政府忽略了一点,大部分农民都是低学历或者是无学历的,有的甚至连字都不识,更何况对法令的研讨呢。基层干部办事作风不严谨,大部分农民反应他们村的大小干部或多或少的都富裕了,甚至与领导有关的人也从中获得了收益,而大部分平民都没有得到实惠。

11、政府在征地执行过程中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a拆迁问题 b 补助问题 c 社会保障问题 d 其他

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a 23.85% b 40.8% c 23.85% d 11.8%

政府在征地拆迁过程中的举措是好的,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主要体现在补助问题上。同时我们也看到拆迁问题与社会保障问题也是失地农民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了失地农民对自己合法权益的维护,对自己未来生活状况的关注与担忧。

从九到十一题,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郑东新区失地农民对征地补偿未到位的反映较大,对征地补偿款的利用情况不是很明晰,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存在些许担忧。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征地十年后政府将各种补偿费用一次性(目前这是不可能的)发给失地农民,失地农民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吗?他们的后续社会保障问题(如养老、子女的住房问题)怎么解决?

12、您目前对政府的要求?

a 补偿到位 b 安排好社会保障 c 其他

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a 50.32% b 20.94% c 28.74%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目前失地农民对政府的要求主要是将各项补偿款补偿到位,这反映了失地农民看重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发现失地农民没有认识到安排好后续社会保障这一长远利益的重要性,或许他们是对现实的顾虑吧,毕竟征地补偿款快十年了也没有完全补偿到位。

四、调查总结

(一)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们走访调查的问卷分析得出,郑东新区土地征收后失地农民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

问题表现之一:农民失地导致的无业或待工人员较多,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前景。失地农民就业大多是一些没有劳动技能、劳动报酬低的行业,以绿化、环境卫生、治安等行业为多。有些村民是由开发单位安排就业,一般从事保安、环卫等简单劳动,这些失地又失业的农民一般文化素质较低,就业能力和社会生存竞争能力较差。另外,他们虽然在户口簿上已经成为居民,却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社会保障,而失地补偿又无法满足失地农民失业后的养老、医疗保障等等现实问题,这些情况都影响了他们对失地后生活前景的期望并形成对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排斥。

问题表现之二:失地农民因为生活困难,大多靠出租房屋维持生计。由于很多失地农民没有工作,加上国家的生活补助等各项补助资金相对较低,且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致使很多很多失地农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相对困难。他们只有靠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但由于很多社区的房屋面积没有补偿到位和社区相对偏僻致使他们的收入相对减少。

问题表现之三:失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很多失地农民特别是中老年人反映他们住进社区以后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单调,他们经常闲着无聊,加上外来租房人员的冲击与邻居的交流也少了很多。

问题表现之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不统一,有待完善。视每个区、乡镇和村子的经济情况及地理位置而定,养老、医疗保险无论从个人缴纳的情况,还是从实际领取的情况和享受的福利待遇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在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发展较好的村子,村民的集体福利待遇就好一些;在自然环境差、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村子,福利待遇就差一些。失地农民变成市民容易,但是享受市民的各种保障权利难。尴尬的角色源于征地制度的缺陷。所有权的本意就是占有、使用和转让等处置权。农民和村集体作为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者却没有完全享有买卖土地的所有权人权利,这是造成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按照“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的土地分为国有和集体所有,前者指城市,后者指农村。但事实上,唯有国家是土地买卖的合法主体。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但农民和农民利益代表者的村集体却无权享有所有者对土地的买卖处置权,农民无权作为卖者与购买土地的买者处在平等的谈判和签订契约的市场主体地位上,无论是为了公用事业的用地,还是商业用地,都必须先经过国家征地变为国有土地之后,由国家作为市场主体与开发商谈判土地交易合同,任何不经过国家征用土地,作为农村土地所有者代表的村民委员会私自与开发商达成的任何土地买卖协议都是无效的,这样开发建设的房屋是无法取得作为政府部门的“国土局”所颁发的合法的房屋产权证明的,这样的房屋也就无法取得在房屋市场合法买卖的资格。于是,就出现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前提性地先经过国家征用变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开发建设的情况,也就出现了国家把土地征用后再作为生地或熟地卖给开发商出现的巨大“剪刀差”的问题,而作为市场主体的国家赚取的这部分超额利润实际上并没有用来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二)针对走访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首先从理论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即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保障等一套完整的结构体系。总结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建设的经验,发现有以下几点:

篇8:构建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思考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

(一) 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 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 也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农民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 其最低的生活保障权利往往被忽略或剥夺。我国的失地农民还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失地农民在失去了由于拥有土地和房屋而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之后, 在城里既找不到工作, 也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 生活水平下降。

(二)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

由于劳动能力下降或劳动能力丧失, 老年人不再具有收入来源或收入明显减少, 而表现为消费远大于支出, 同时, 由于土地的减少, 土地的保障功能降低, 且农村的家庭规模的日趋小型化和子女外出务工, 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地削弱。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 在面临着失去土地就相当于失业的情况下, 将在更大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三) 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医疗条件在能更好地保障人们健康的同时, 医疗费用也在大幅攀升, 致使失地农民医疗风险凸显, 许多农民应病致贫, 或应病返贫。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突现, 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 对失地农民而言显然有巨大的压力。

二、影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因分析

(一) 政府对土地的垄断经营

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买卖和转让土地, 也不能出租和抵押土地, 但国家可以依法征用。国家对土地处分权的垄断的膨胀和随意性, 导致失地农民对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既定的法律框架下, 土地只有经过政府征用后, 农民集体才能转让, 政府是土地处分权的实际掌控者。农民在对土地对处分上缺乏自主地位对话语权, 也对土地处分后对收益分配缺乏足够的知情权。政府对土地拥有超越法律地位的绝对优势权。在征地补偿方面, 政府对土地的垄断经营导致原本土地所有者实际应享有的土地收益权被剥夺。失地农民获取的补偿金是政府用行政手段硬性规定的, 农民没有与政府充分平等协商土地补偿价格的机会。

(二) 土地产权制度的结构性缺陷

目前我国的土地产权制度不够合理和完善。我们始终没有把土地真正交到农民手中, 始终没有给他们法定的、永久的土地财产所有权及其使用、收益和处分权。我国现行与土地有关的《宪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农村委员会组织法》等五部法律, 均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 由于“农村集体”是一个抽象集合群体, 故对土地处分权进行具体的分解、执行过程中, “农民集体”这一群体的利益很容易被架空或得不到充分、完全、公众的关注。“农民集体”土地产权法律上的模糊, 是各级政府随意低价征用农民土地的驱动力。忽视土地公有产权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创设探索选择, 使现阶段土地公有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单一, 土地权利制度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往往习惯于传统的思维定式, 忽视市场机制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忽视农民土地公有产权与农民持有产权的有序分离, 初始产权界定不清晰, 使得农民在土地公有产权主体上缺位,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始终未能走出初始产权创设区界模糊的误区。由于利益驱动, 必然导致“农民集体”权、责、利界定不清, 在征地过程中产生各种“搭便车”行为, 最终严重损害“农民个体”的保障权益。另一方面, 由于农民个人素质的欠缺, 加之在征地过程中既无决策权, 又缺乏土地交易过程中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致使各种不规范的征地行为滋生蔓延。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更显困难。

(三) 补偿额过低、补偿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对失地农民对补偿基本上是一种纯粹经济补偿, 即农民失去土地可以获得政府和用地单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土地补偿费用, 但补偿费用的评估只是根据农民原来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收益进行估算, 并不计算其它增值价值和机会成本。在现实中一块农业耕地, 一旦转为工业用地, 其市场价值往往可以猛增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给予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及青苗费补偿费的总和最高不超过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土地是我国现有保障制度下农民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农民得到的征地补偿收入理应包括农民的“养老金”和“看病钱”, 但目前失地农民得到的补偿却远远难以承担起这两项职能, 由于补偿数额过低, 只能维持农民近期生活, 很难让农民保持以前的生活水平, 更谈不上失地后创业、安置等费用。而有些地方的补偿额甚至达不到国家标准, 拖欠农民补偿款, 农民今后生活难以保障。

三、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土地对农民而言就是生命线, 就是生存的源泉, 土地承载着发展和保障的双重功能。土地一旦失去, 生活来源随之阻断。在我国特殊的土地产权制度下, 所谓合理的补偿和后续保障, 实际上就是要在现有的土地产权结构不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 对征用农地的补偿内容、标准与分配使用等问题进行重新的筹划、调整和完善, 就是要将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考虑内化于补偿和保障政策。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也必须同我国特殊的征地补偿制度结合起来, 必须明确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补偿+保障”职能, 一方面尽可能地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另一方面必须重视补偿安置费的内部结构对于土地功能替代的对应, 实施更倾向于失地农民获得直接利益的征地补偿安置费的分配方式, 减少他们所承担的保障制度成本。唯此才有可能找到合理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和实施策略。因此, 征地部门、利益集体以及社会就必须肩负起这双重职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内容应包括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等。

(一) 设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

1.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

资金问题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关键。目前由国家财政全部负担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是不现实的。因此, 必须改革现行的有关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 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提供政策法规上的依据。

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弊端, 在于政府凭借公权对所有建设用地计划征用。因此, 界定土地征用权、规范政府公权力是当前征地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的首要问题。同时, 必须在征地制度中, 对公益用地和非公益用地做出明确的规范和界定, 在此基础上, 应对不同性质用地的获得采用不同手段和原则, 对于公益性项目用地, 失地农民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政府有义务从以土地市场价格为基础, 以相当补偿为原则, 尽可能提高征地补偿和安置标准, 一次性足额支付补偿安置费, 为农民建立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对非公共利益占用农民土地, 应该鼓励用地单位和农民直接谈判交易, 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使农民获得较为满意等土地价格, 从而有助于被征地农民问题得到积极主动的解决。

2. 健全基金的管理及运行机制。

对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应实行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与经营机构分开设置, 前者负责对后者的监管和对社会保障市场的调控, 后者负责基金的筹集、投资运营和保险金的发放等, 并保证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科学性和独立性。社会保障基金交由私营机构管理,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设计也必须考虑基金投资运营问题, 确保未来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当然, 不必像西方国家那样全部交由私营机构经营管理, 结合国情, 我们可以交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 并引入竞争机制, 来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

(二) 构建政府主导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制度性安排之一。在社会保障方面, 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实现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过渡。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是长久解决被征地农民后顾之忧的最有效举措。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应具有特殊性, 不能简单的纳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 也不能简单地归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1. 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 是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因此, 政府应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只要符合条件, 不得以失地农民曾获得高额的土地征用补偿而将其排除在外, 做到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失地农民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其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财政和乡镇、村委会集体经济共同担负, 各级政府要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增加对低保资金的投入。

2.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

目前,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方法主要是依赖子女供给的养老方法, 这具有一定的社会风险, 且农村的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 核心家庭增多, 家庭的养老负担相当加重, 加之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 在面临着失去土地就相当于失业的情况下, 将在更大程度上冲击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因此, 建立适合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可采取政府补贴、征地单位代缴等方式, 将被征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统筹用于解决农转非人员的医疗保险等问题。

3. 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

现在最迫切的任务是尽快建立大病保险制度, 但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不具备把所有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均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条件。因而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 并建立“国家出一点, 集体补一点, 个人缴一点”, 共同投入, 风险共担的机制。

为失地农民建立相应的医疗救助制度, 还可以适当引进商业保险模式, 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同时通过法制化管理对失地农民参保、医疗服务和基金监督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4. 努力拓展就业渠道, 建立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机制。

再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此, 政府要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积极为失地农民就业创造、提供工作岗位, 更要从失地农民自身特点出发, 积极帮助其发挥自身所长自谋职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并对这部分失地农民提供场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要对失地农民就业技能进行分类培训, 提高其素质和技能, 使他们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 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政府应积极开发准入门槛低、适合农民就业的公益性或生产性岗位;加快市场建设步伐, 为更多的失地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通过更多的企业来就地吸纳更多的失地农民, 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今后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农地流转入城市及其相关的其他产业。在此过程中, 农民的人力资本由于职业阻碍而折价, 收入与就业面临极大的风险。因此, 要切实从保障失地农民根本利益出发, 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的、以市场化取向的、长效的社会保障机制, 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刘晓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J〕.西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7 (7) .

〔2〕林全.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困境的政策导向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 2007 (12) .

〔3〕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领导干部进修班课题组.广东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岭南学刊, 2008 (2) .

〔4〕周中林.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07 (31) .

〔5〕邓元慧.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经验及借鉴〔J〕.科技信息, 2008 (22) .

上一篇:综合管理部部长述职下一篇:人生的一次考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