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学习体会

2024-05-04

同课异构学习体会(精选8篇)

篇1:同课异构学习体会

“同课异构”学习心得

蜀河镇中心学校李昌芝

上周,我们学校举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教研活动,我有幸听了各校教师代表送来的精彩课堂,听后感悟颇多。

首先,我明白了什么是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指的是对同一个课题,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不同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对同一节内容采用不同的结构或模式来进行教学,大家通过磨课,在比较中提高,是扬长避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方式。是啊,“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正式这种指导思想,让老师们跟上新课改的步伐,用课改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主动地进行新课改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听课、学习,我深深的感到这几位年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确扎实,驾驭课堂的能力一点也不比名师逊色。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你的课备得再细,考虑得再周到,可是课堂随机生成的东西还是有的,毕竟我们的学生有很多,他们的思维都十分活跃,早已经不再被老师所束缚了,但是这几老师对课堂的处理得恰到好处,真是值得我好好学习呀!

我们的老师总能利用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本来枯燥的识字教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调动了学生的 1

情绪,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民主、平等、愉悦的氛围下,学生思维积极、主动、活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各抒己见,不仅使课堂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的不足。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从中获取新知,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都尽可能的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强等心理特征,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能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历程,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好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听课、评课、说课,让我对新课改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带来了一片生机,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给学生搭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平台。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欢声笑语。总之,高效课堂是教育者的理想。在“同课异构”的碰撞与精彩中,师生能一起体验由迷茫、混沌到澄澈、练达的成长过程,一起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一起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努力奋斗。

篇2:同课异构学习体会

12月4日,枣庄市五校联盟“同课异构”活动第二阶段在曹庄中学如期进行。来自五区一市六个学校100余名老师听了数学、历史两个学科总计10节课。我听了其中五节数学课,颇有感受,现将听课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在这五节课中,五校的数学教师纷纷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好课,各自体现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展示了各自学校教改模式的课例。其中曹庄中学的“诱思自学、合作探究、分层评价”,周营镇中的“自主探究、精当点拨”,彭楼中学在“三六五”模式下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西王庄中学的“感知目标、有效预习、点拨互动、反馈训练”,南沙河中学的“诱思自学、分组探究、展示交流、点拨反馈”,可谓各具特色,值得互相借鉴。

在首先听曹庄中学老师的课时,进入课堂,感觉好象到了杜朗口中学的教室一样,学生的表现特别突出,老师的点拨精简、恰当,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改思路,课堂效果比较明显。

而在听了彭楼中学老师的课后,感觉其教学环节设计精心,构思巧妙,灵活运用教具方面别具匠心,较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体现了其学校的“三六五”模式下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周营中学的老师先以一个精彩的动画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在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打乱教材顺序,自成体系,节省了一些时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要老师在课堂上对我校“十六字”导学案的应用把握很好,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恰当,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南沙河中学的老师在课堂上很好的体现了“诱思自学、分组探究、展示交流、点拨反馈”的模式特点,导学案利用很恰当,朴实中见真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综观五位教师的课,感觉新课改理念在这几位教师的课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各自独特的教学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导学案设计合理、高效,引导学生活动方法得当,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希望以后多进行相关的活动,多走出去,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以使自己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梁景辉

2009年12月4日,我们全体数学组的成员参加了在峄城曹庄中学举办的“全市五校联盟同课异构活动”。让我通过本次同课异构,我的感受是:出公开课不是一个人的事。个人的单打独斗往往走不出本身的局限,走不出个人经验的狭隘空间。任何一节公开课的出示,都要依靠团体的精诚协作,才能开阔视野。大家真诚交流,在反复讨论的过程中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实现了优势互补,分享集体智慧,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得到不断完善。

上午我们分别听的五位老师的同一内容的课,把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分析一下:

第一节曹庄中学袁义老师的课。袁老师把自己学校的课改模式与杜郎口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课堂充分的放给学生。让通过让学生切实动手操作画图、观察、总结,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指挥者。本来很抽象的数学问题在袁老师的引导下迎刃而解。整个课堂节奏紧凑,学生全员参与,各有收获。袁老师点拨到位,总结及时。充分体现的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思想。

第二节台儿庄彭楼中学孙景彩老师。孙老师虽然没有用多媒体,但孙老师的课也不乏精彩,孙老师应用了小黑板(带有网格线)、还自己制作的一条鱼,让学生先画再动手进行移动,亲切、直观体会了鱼的变化过程。本堂课,层层深入,由易到难,给学生引导的十分到位,教学语言亲切。孙老师敢于把问题放给学生,让学生发挥集体的作用,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得到正确的结论。

第三节薛城周营中学的陈芹老师。陈老师的课件引入不错,由在一条不断进行变化的鱼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陈老师在整节课中的语言十分温柔、贴切。对教材也进行了整合,先讲了横向的变化,又讲了纵向的变化,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随着课件的展示的同时,学生的动手也不断深入,学生的动手能力总结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

第四节是我们学校要凯老师。要老师的课件导入让人眼前一亮,图声并茂学生积极性无形之中被提高了。本节课中要老师对课堂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处理的非常得当,教育机制运用得很好。要老师对知识的讲解、引导到位,能够进行适时的拓展和变式练习,总结及时,导学案与课件结合恰当。

第五节课滕州南沙河中学的魏超老师,魏老师也没有运用多媒体,但是魏老师的导学案运用的特别好,运用几个简单的题目就把本节的知识巧妙地串连在一起,很有层次感,又步步为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新授知识掌握了。整体来说魏老师很巧妙的利用数形结合把整节的主要内容介绍完了!课堂的高潮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解题、画图,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即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方法告诉学生,使学生能从教师的角度来理解教学内容,又体现了教学的民主。

下午又进行的评课环节我受益颇丰。在听课中我往往只能看到教学过程的表象,而各位老师站在新的高度来点评,发现其中的亮点及问题所在。这时才认识到自己还是多么肤浅,我的教学之路只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多经验需要学习。

联系到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好好反思自己,充分认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不再倡导教师满堂灌,教师是引导者、激励者,因此,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适时的激励和引导。比如说,有学生不认真听讲了,我们可以就该生本节课的优点加以表扬,或是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采用积极的方法去调动学生,而不要一味的批评、指责学生。让自己不断充实,不断认识,不断提高,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从容面对新的课改模式,做一位优秀的教师。

枣庄市五校联盟同课异构活动心得体会

枣庄市西王庄中学数学组:要焱焱

2009年12月4日,我校全体数学组的同事参加了在峄城曹庄中学举办的“全市五校联盟同课异构活动”。我代表数学组讲了一节课:八年级数学上5.3变化的“鱼”第一课时,感谢学校给我展示才华的舞台,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我们能工作学习结合起来,能参加这次会议我感到十分庆幸。在这个奋发向上的群体里,我很珍惜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

在这次活动中,我领略了几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深感受益匪浅,他们的课堂上,无时不闪动教改之光,无处不洋溢和谐之氛围。

第一节课,是曹庄中学的袁义老师。袁老师把自己学校的课改模式与杜郎口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特别的方式牢牢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让学生切实动手操作画图,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本来很抽象的数学问题在袁老师的引导下迎刃而解。整个课堂融合了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袁老师赋有情感的教学,充分体现的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也为我指引了教学方式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节课,是台儿庄彭楼中学孙景彩老师。孙老师虽然没用课件,但用了必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小黑板(带有网格线的)、三角板等,还自己制作的一条鱼,以供学生能方便操作。本堂课,孙老师层层深入,由易到难,给学生引导的十分到位,并且留给我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动手操作,进一步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小结时,孙老师也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完成。

第三节课,是薛城周营中学的陈芹老师。陈老师制作的课件很生动,由在海洋里不断进行变化的鱼为导入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课件的不断展示,学生差不多都能根据课件的提示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对新知识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

第四节课是我代表我们学校展示的一堂课,在其余几位老师的帮助下,自认为本节课在整体上看还算不错,但是,仍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第五节课滕州南沙河中学的魏超老师,魏老师也没有运用多媒体,但是魏老师的导学案运用的特别好,运用几个简单的题目就把本节的知识巧妙地串连在一起,很有层次感,又步步为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新授知识掌握了。整体来说魏老师很巧妙的利用数形结合把整节的主要内容介绍完了!课堂的高潮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解题、画图,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即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方法告诉学生,使学生能从教师的角度来理解教学内容,又体现了教学的民主。

中午就餐后,安排了讲课教师和各学校推选的的一名教师进行评课。说课,包苦熬我在内的五位老师各有特色,主要的说出了自己学校的课改特色,和教学设计思路,是我感触颇多。在评课环节我受益颇丰。在听课中我往往只能看到教学过程的表象,而各学校的代表站在新的高度来点评,发现其中的亮点及问题所在。这时才认识到自己还是多么肤浅,我的教学之路只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多经验需要学习。在以后还需要继续学习,提高,不断的充实、完善自己,使自己能早日进入到优秀教师的行列中去。

这次活动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尤其是最后一个多小时的会议,几位领导和专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了程度不一的点评。使我切实感觉到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只有不断的超越自己,追赶先进,才不会被课改的浪潮所淘汰、淹没。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篇3:同课异构学习体会

下面是笔者对人教版必修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的同课异构过程,以及得到的教学体会。

一、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之一,从整个教材来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减数分裂是继必修一有丝分裂后的一节内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与有丝分裂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学生在学习了这两个过程后,能解释生物个体中的细胞和生物前后代之间的遗传物质的变化规律,另外,这节课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的教学内容是用来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关键。而在解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时,也解释了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所以这节课也为学生学习生物进化打下了基础。可见减数分裂的重要性。由于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掌握减数分裂的本质带来了困难,因此减数分裂也是一个难点。

二、两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

第一次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师]我们在必修一学过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

[生]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师]有丝分裂、无丝分裂我们在必修一已经学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三种分裂方式:减数分裂。

2. 减数分裂的概念:

[师]指导学生观察“问题探讨”中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染色体图。

[生]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尝试说出减数分裂的特点和概念。

[师]对减数分裂概念进行总结和强调:

(1)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 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原始生殖细胞相比,减少了一半。

3. 精子的形成过程(以某雄性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2n=4为例讨论分裂过程):

[师]课件展示精子形成的连续过程。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留下总体印象。

[师]课件分步展示精子形成的每个时期的变化,教师详细讲解各时期的特征。

[生]根据教师的展示和讲解,学生逐一完成表一中的各项内容。

第二次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师]每个人的发育起点都是受精卵。假如精子和卵细胞都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那么,子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不就比父母亲的多了一倍了吗?人的染色体就会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可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每一代人的体细胞染色体仍是46条,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精子、卵细胞形成后染色体数目与原始生殖细胞相比需要减半。

2.精子形成过程:

[生]展示课前预习作业:表二中有丝分裂一栏(学生课前对必修一有丝分裂的内容进行复习)。

[师]课件展示有丝分裂过程,并作点评。课件展示减数分裂各时期变化。

[生]认真观察课件,完成表二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两栏。

[师]引导学生进行互评,教师适当点评、总结。在学生自主学习产生疑问基础上,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联会、交叉互换等重要概念作出讲解。

3.减数分裂的概念

[生]完成表三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体会减数分裂概念的本质。

三、课堂异构的体会

按照第一次教学设计上课,笔者自认为讲得很精彩,分析也很有水准,很到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但课堂气氛还是有点沉闷,学生主要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中等以下的学生听得是晕头转向,一脸茫然,习题反馈也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在遇到这种理论较强的课时,真的需要这么费劲地、面面俱到地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吗?如果教师能大胆地少讲一点,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是不是效果更好呢?通过什么方法,学生既掌握好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基于这些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第二次异构。

首先,对导入新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二次新课导入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显然比第一次课堂导入设计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地讨论,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进入新课的学习。

其次,在第二次异构中,笔者大胆放弃对概念、过程的大篇幅讲解,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真正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人教版必修一有丝分裂的内容是学习必修二减数分裂的基础,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也经常结合起来考查,如何区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裂图像对学生来说本身也是难点。因此第二次异构中是在复习有丝分裂的基础上来学习减数分裂的,对有丝分裂的复习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前就做好准备的,课堂上教师只是用课件展示了有丝分裂的过程,由学生描述各时期的主要变化,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纠正和评价。有了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做铺垫,才使学生自主学习精子形成过程、独立完成表二中减数分裂的内容成为可能。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仔细观看课件、同学间的讨论交流、独立思考来解决表二中的问题,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对重难点加以强调。在学习精子形成过程时与第一次教学设计相比,增加了画示意图一项,在完成了表二中其他内容后,最后让学生来画图,画完后先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画图的错误,然后教师结合减数分裂动画课件和几位学生画的图讲解比较、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数分裂的核心内容———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规律。而对减数分裂概念的学习,也改变了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在第二次异构中,将减数分裂概念的学习放在了精子形成过程之后,学生更能体会其本质,通过完成表三,主动体会减数分裂概念的内涵及与有丝分裂概念的联系区别。总之,在第二次异构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异构中,采用了“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张军林.巧用比较法轻松学习减数分裂[J].中学生物学, 2011 (10) :26-27.

篇4:同课异构学习体会

摘 要: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能机会均等地为学生搭建学习探究、交流、展示的平台,但也容易出现“部分优秀生展示才艺、大部分学生当听众”的现象。在广泛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对现阶段学生的认识,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将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引入研究之中,为研究找到了理论上的充分依据。基于同课异构的实践教研,明确了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方式及评价方案,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改变,主体意识及意志品质都得到发展,也使得教师的理论素养、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关键词:同课异构;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交流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学记》中也有这样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那么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呢?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在同课异构实践教学中的体会,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合作学习的提出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新课改提倡的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学习策略,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教学活动。它能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辨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信心的展示,能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之所以选择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是因为它有很多优势,具体表现为:(1)合作学习克服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缺陷和弊端。(2)合作学习倡导的互动观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活力和生命。(3)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4)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要想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达到合作的目的,那么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基础。有的同仁认为,合作小组应当有好、中、差搭配,采取一帮一的方式,我认为这种分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如果将优等生与学困生放在一组,那当如何分工?没有分工如何合作?没有个人独立的见解如何交流?这样的分组只会限制优等生的发展,最后合作交流的结果也只是组内优等生个人的见解,分组合作就失去了意义。

笔者认为合理的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有利于达到合作交流的学习目的,更有利于教师的分类指导与管理,更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2.明确组内分工

合理分工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小组内成员的责任分工,明确个人的责任。在小组学习中,每个小组配有组长、副组长。组长承担小组各成员的分工,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任务,指导和培训组员学习的方法;副组长负责记录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协调讨论和交流的进行。实例证明,恰当合理的分工,让学生参与到共同的学习中去,每一个成员在合作中努力尽到自己的义务,完成自己的任务,是保证总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更能促进任务高效、迅速地完成。

3.精心设计要讨论的问题

合作学习当然离不开问题。一般而言,需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也要有一定的梯度和方向性。给学生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如果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但无任何意义。也不能过难,过于笼统,学生找不到方向,会使合作陷入无序、混乱之中,也无法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案例1:在讲《函数的奇偶性》时,先使学生已初步了解函数的奇偶性概念,为使学生更深地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创设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1:你能举出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的例子吗?

问题2: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你所写的函数是奇函数、偶函数?

课堂上小组经过交流讨论后,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

小组1:偶函数:y=x2,y=x4;奇函数:y=x3,y=x5;非奇非偶函数:y=2x+1。

既奇又偶函数:举不出来。利用奇偶函数的定义来验证。

小组2:偶函数:y=x2+x4,y=x-2+2;奇函数:y=■,y=2x;非奇非偶函数:y=x2+x+1。

小组3:偶函数:y=x2,y=x2n(n∈Z);奇函数:y=x-1+x。

小组4:偶函数:f(x)=ax2+c(a≠0),奇函数:正比例函数y=kx,反比例函y=kx-1

既奇又偶函数:若a=0,c=0时,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教学实践证明该问题创设得恰当,学生参与欲望强烈,问题入口浅但注重思想性,使“异质”的组间的学生都有成就感,该问题让学生在组间互动中对概念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同时出口较深注重了梯度性,为优生提供了想象探索的空间,真正做到“异质” 的组间互补,促进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层面的发展

4.教师有效指导合作方法

学生往往缺乏经验不能有效合作,因此,教师要重视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以实现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

案例2:在讲《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在引入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并指出函数的单调性

①y=2x+3 ②y=-2x+3 ③y=x2 ④y=-x2

学生对第①、②题很快得出了答案,但在第③、④题出现了问题,让学生开始小组合作,还是不容易得出结果,这时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层层解剖,把问题分层,让学生分区间进行说明,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同时也为引出单调区间的概念埋下了伏笔。

5.建立互动学习模式,完善教与学,学与做

课余充分利用电子图书室、QQ群、微信群、班级贴吧、教师博客、教学专题网站的讨论区、讨论组、网络上相关内容的论坛等等,合作学习,实现灵活有效的互动,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可以利用各种在线资源进行学习,如在线数据库,在线期刊、在线讨论组、网络上的教学网站、软件库及专家系统等,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合作学习成果的科学评价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常模参照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它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有鉴于此,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其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五、取得的成效

通过一个学期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优秀学生更加突出,中等学生普遍提高,后进生无论学习的态度和成绩都有了可喜的转变,学生成绩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合作,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培养了学生大胆开口、主动乐学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转变了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培养了教师良好的科研习惯,提高了科研水平,为学校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课堂“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是高效的,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让每位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同时也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值得我们予以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瑞清,宋宝如.数学教育实验与教育评价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人民教育,2004(1).

[3]朱建国,张怡.培养学生理解力的课堂案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5:同课异构听课体会

靳岗小学

今年秋期我们中心校举行了同课异构活动,聆听这些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我从中领略到每位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受益匪浅,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1、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老师们的教学目标的设立,重难点的确定,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都是以新课标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熟读教材,掌握学情,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使自己的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注重阅读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最为重要。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注重阅读训练指导,采用了多种有效方法。如有的老师,预设阅读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边读边画边批注,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增强了自主探究的研读意识,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老师采用略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迅速浏览,寻找重点语段,抓住关键词语,研读分析,掌握文章主旨,纲举目张,然后按“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顺序,去解读支撑段落内容,使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技巧。有的老师采用细读细研的方法,逐段推进,点水不漏,将每段提供的知识信息清晰的展现出来,使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知识点,学到了大量的语

文知识,也培养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老师组织学生通过默读,概括文章内容,在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概述、补充、完善的过程中,既从整体上理解了文章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准备,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的老师以朗读训练为主要形式,井然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朗读的方式有个别朗读,集体朗读,反复朗读以及老师范读等,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声的熏陶和感染下,达到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的目标。总之,老师们在阅读训练中,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有效方法,经过各自的精心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任重而道远。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总是采用同一或相仿的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即使某一种方法比较好,如果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使之程式化,这种方法也就停滞起来。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就要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学习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使阅读训练的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使每篇课文的阅读有新意,有新鲜感。阅读教学有三个境界:初则萌发热爱的感情,继则求知的欲望在胸中荡漾,终则进入徜徉于佳文美什之境,咀嚼品味,乐在其中。

3、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这次参赛课中,老师们不同程度地展示了自己精美的课件,为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廖惠,屈琼瑶、于红、张杰、苏双、闫欣等老师将故事内容通过动画设计,再配以柔和优美的音乐,图文声并茂,使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欣赏,仿佛临其境、闻其声,取得了很好的直观效果。

4、板书美观,设计精巧,书写流畅。

活动中,老师们的板书设计美观精巧,新颖别致,使人耳目一新。板书是教学思路的体现,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缩浓功能,老师们在板书设计中,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和关键,形象地再现了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思路,准确地凸现了文章的重难点,将中心思想巧妙地寓于其中,画龙点睛,一目了然,对学生把握重点内容、理解文章主旨起到了很好地帮助作用。

5、藏拙示优,扬长避短,形成了自己风格

这次教学竞赛活动中,老师们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陈明辉老师灵活地运用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设疑自探”环节,学生设疑,老师梳理,能确立明确、细化、具体的教学目标,并能给学生充足合理的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自探解决。“解疑合探”环节,教师坚持了“三讲三不讲”原则,着眼于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词汇,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探氛围中,共同解决了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扎实的功底和严谨的教风让人佩服。闫欣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环节合理,坚持了“教师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的原则,构建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机遇,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表现了求实务真、删繁就简的教学风格。何世刚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感受、分析归纳,通过对话、问答的教法,师生互动频繁,对文段的解读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教态沉稳,操作娴熟,教学效果良好。王瑞平老师教学准备扎实,设计精细,环节完整,板书精巧,教学过程中能立足文本,以学生为主体,朗读教学以细读感悟为主,默读略读为辅,课件、录音完美结合,问题设计、小组交流、课堂随笔、课后练习,课外延伸等形式和内容皆纳其中,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场景生动活泼,在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突出了教学的生成性。其认真扎实、严谨刻苦的教学作风堪为称赞。于红老师教学设计精巧,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科特点出发,善于运用多种朗读方法,善于从重点语段中捕捉信息,善于从关键词汇中寻求理解,在回答问题时能关顾学情: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全体生达成共识。在解释词语时穿插组话训练,能根据文章主旨设计拓展延伸题型,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有一定的高度。苏双老师在组织教学中有激情的投入,能将感情融进文本,融进课堂,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充满亲和力,能够时时欣赏学生,鼓励学生,举止言谈中表现了对语文的真诚,对学生的真诚。张杰老师教学中注重朗读指导,朗读训练有板有

眼,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能及时总结反馈,并给予激励性评价,在朗读中多媒体课件配合良好,板书归纳及时到位,老师设置的问题在朗读中逐步得到了解决。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能关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课文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感受学习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增加了对学习新知识的亲近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廖慧老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操作娴熟,阅读指导方法得当,解读文本能抓住重点,组织教学能关注学情,讲解分析有一定的深度。他推荐的文章《珍珠鸟》能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习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意义深远。

6、锐意创新,亮点频频

任何一节成功的课,必定含有教师再创造的成分,我们不能一概地说创造得越多就一定是一节好课,但如果没有创造,肯定上不出一节精彩的课。在这次听课中,回味一些教师的课堂,他们除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驾驭能力外,更让人欣慰的是在他们的课堂上总能发现一些教学“亮点”。如廖慧老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出一幅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桃林风景画面,让学生观赏,在观赏中谈感受,面对此情此景,学生心动而情发,自然地道出了“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的感受。使课文重点词语在感悟中得到了理解和运用。张杰老师在引导学生解释“小心翼翼”这一词汇时,让学生从采桃人“小心翼翼”的动作神态中去体会、去感悟,由于老师引导有方,学生对这一词汇得到了深刻的理解:这是对桃园主人劳动的珍惜,也是对桃园主人这份友情的珍惜。这样的理解,真正做到了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既凸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又丰富了词汇本身的内涵。几点不足:

1、课堂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教学中,尽管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了一定的评价,而且带有激励性,但学生相互评价尚未形成气候。

2、合作学习不到位。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已将它作为主要方式,并付诸于教学实践,想方设法创设这种情景,但效果还是不理想,尤其合作学习不到位。如小组合作中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小组成员没有很好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

篇6:同课异构培训学习体会

2011年10月21日-23日,我有幸参加全国语、数、外同课异构培训,聆听了专家的讲座,观看了新形式教学。这次培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特别是那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造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可谓受益无穷,下面是我结合专家的报告和自身的实际谈谈我的收获。

一、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工作

看到踏踏实实这几个字,我都觉得汗颜。前段时间因为个人的事情太多,几乎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的备过一节课,批改过一本作业,每次上课都是临时抱佛脚,大体看看有思路就讲,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成绩可想而知。月考后我好好的反思过自己前段时间的教学,虽有所领悟但很模糊。这次去参加培训,听了魏书生老师的报告,才真正的明白问题出在哪里,真正的找到病因。“好好过日子,不折腾”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对于我们这些情绪化的人来说要真真正正的做到却是一件很难的事。狭义的讲这句话用到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静下心来,备教材、备学生,虽不能说每节课都上好,但可以尽全力上好。静下心来,研究一下教材,与学生谈谈心,也许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这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是新的压力,我们要如何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这次培训能从思想观念上得到更新:

1、新的教学观。通过聆听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老师的报告和观看他们的课堂我更加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达到师生共进、共识、共享,不再是单向的授课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者,新课程的实践者。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同时要尊重自己的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潜力,都有进步的希望,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实行魏书生老师的“赏识教育”,放下架子,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成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慧眼、慧心、慧情,才能教好你的学生。

2、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从各位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学设计要有趣,问题设计要有趣,教学语言要有趣,教师良好基本功激情激趣,才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做好更多的事情。除此之外,我还意识到无论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还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这两种模式之所以会有成效最本质的原因是都在放手但不放任、自主但不自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愿意学。所以我们应借鉴这中成功的经验,结合学科特点,研究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篇7:同课异构学习心得体会

一:三尺讲台的位置不止属于教师。

同课异构中有一堂课是由刘松老师讲授,他上课的方式非常的与众不同。他课堂是由学生不断的提问、自学、自己解答问题、相互解答问题组成,课堂中教师只需适当的引导。做到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不是传统的教师站在讲台浑汗如雨地讲,而是小老师积极的在讲台解决自己同学提出的疑惑。方式新颖有效,达到了学生快乐的学、教师轻松的教的效果。因此三尺讲台,我们也应该给学生留有位置。

二:有预设的课堂,却没有一层不变的课堂。

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都会在课前预设自己的课堂会怎样进行,生怕在课堂中出现的环节不在预料中,或者超出自己的预设和掌控。可是在这次学习中有位专家提到;“课堂是随即而动生成的,他并非是我们预设好久不变的。所以课堂会出现很多意外,可是恰巧意外也就是课堂的闪光点。若有效的处理这亮点,课堂会更自然有效。但是对于这些意外硬性的扭转回自己的课堂预设环节,那么失去了课堂的自然,也错失了意外的亮点。”这段话让我深深反思自己的课堂。感觉自己仍需不断的进步。

三:没有最有效,只有更适合。

在这次学习中,老师在同一堂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不能说谁的更好,因为学情不同。不同的班级适合的教学方法肯定不一致。也许这个教学方法在某个班级非常适合,达到很好的效果。可是换个班级却意外平淡。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的把优质课堂放人自己的教学课堂,应该加以改进,让他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从而达到有效课堂。

篇8:重新认识“同课异构”

一、如何理解“同课异构”

(一) “同”在何处

“同课异构”除了所教的课文相同以外, 教学内容也是一致的, 而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是由教学目标来体现的。我认为, “同课异构”从教学层面来看, 应该是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与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两者的结合。然而反观上次本校教研活动, 我们的重点似乎落错了地方, 备课组的老师们极力在“异”字上下工夫, 主要想着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与众不同。

我想以《滹沱河和我》的教学内容确定为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这篇课文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当时, 备课组的老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有以下几种:

甲: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词句质疑能力。

2.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的诚挚情感和对自然伟力的崇敬。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质疑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质疑质量。

乙:教学目标:

1.整体理解文章, 了解滹沱河和我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 采用质疑、交流等探究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品味、欣赏优美句子, 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品味、欣赏描写生动、优美的句子。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理解, 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浓郁的思乡之情。

丙:教学目标:

1.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描写事物。

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并掌握其中一些词的含义。

2.在朗读、圈画、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滹沱河性格和“我”性格成长的关系。

3.体会作者对自然伟力的崇敬之情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并学习作者坚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重点:对文中生字词的识记、理解,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理解“我”与滹沱河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我”对滹沱河的深厚情感, 以及从滹沱河身上获得的启迪。

丁:教学目标:

1.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2.学习作者细致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中的“我”被称为“小滹沱河”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 教学内容无疑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从以上呈现的四种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来看, 甲、乙、丙三份都提到了滹沱河和“我”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热爱家乡之情。两份都提到了描写方法, 但有不同, 丙表述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丁表述为细致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虽然四份教学目标的确定有一些相同的内容, 但其中也有不小的差异。对比之后会发现, 相同的恰恰是教材的内容, 而在语文学科课程内容方面却有很大差异。比如有的是教朗读, 有的是教字词, 有的是教质疑, 有的是教描写方法, 还有的是教品味语句……看来, 教师备课时的“随意性”导致这一篇课文涉及的教学内容变多, 甚至变混乱。在还未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的情况下, 挖空心思去体现与别人不同的“异构”是没有意义的!

我觉得, “异构”的确讲求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但这个性化不是教学内容的区别, 而是教师表现方式的不同,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该是趋同的!虽然“异构”侧重于教法、手段的不同, 但应殊途同归, 都是为了突出文本的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应当是“趋同”的, 至多在侧重点上有所差异。如果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不紧扣文本的核心价值, 这“异”就成了“异化”。

那么, 究竟应该怎样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概括来说, 教师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方面多下工夫, 综合考虑文本的体式和学生的学情, 由于篇幅有限, 在此不做展开。

(二) “异”从何来

如前所述, 同课异构就是同样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异”是同课异构的精彩之处, 那么, “异”从何来呢?

我认为, “异”的第一个来源是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 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经验, 各学科课程标准也都对关注和丰富学生的经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学生而言, 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是学生从自身认知即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向课堂学习目标不断前进的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 教师应当领着学生从知识经验的“未知点”出发, 走上迈向知识经验的“已知点”, 并在一路上收获“真知”。至于到底走哪条路, 可以是“条条大路”, 也就是说, 教师的表现方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但目的地一定是要到“罗马”。

“异”的第二个来源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前提下, 教师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再开发的过程。实际上, 教师从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 从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 甚至用一套什么样的课堂语言, 背后都体现着这位教师特定的风格。因此, 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设计必然会存在差异, 而这差异性也就是“异构”的来源之一。

二、“同课异构”应处理好的关系

(一) “求同”与“存异”

再次反观前文提到的本校研修活动, 在备课活动中, 有的教师认为“同课异构”是一种手段, 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 也有的教师认为“同课异构”就是要强调异”, 刻意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与众不同。

笔者认为, 无论怎样的“异构”, 肯定是有“同”的, 甚至可能是“很多同”。因为, 前面已经提到, 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确定的, 教学目标大体相似, 更何况, 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相似,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设计在很多方面“同”。如果没有认清这些, 而极力倡导“羞于雷同”, 这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了。因为, “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而不是为了单纯“求异”。因此, 只要教师在“怎么教”方面选择的是符合学生需求的、是适合教学要求的, 有效的方式, 那就没有必要苛求每位老师“独辟蹊径”。

(二) “存异”与“求异”

我认为, “同课异构”的关注点不在于教师是否有标新立异的独特设计, 而要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能否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样的, 在“同课异构”的本校研修活动中, 判断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不在于不同教师的“异”与“同”孰多孰少, 也不在于教师是否有标新立异的独特设计, 而在于教师在这一教学研讨活动中, 能否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并在这一不断探求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能力, 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对学情的分析能力, 以及其他专业水平。

三、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价值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教师们在备课组、教研组内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思考教学中的困惑, 分享彼此的心得, 探讨教学的艺术。

(一) 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研修形式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如前所述, “同课异构”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存同求异”, 在整个活动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

我认为,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 个人的感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实践知识和智慧, 在很大程度上是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这些缄默知识和教育机智难以以“客观知识”的形式、用语言来陈述和传授, 只能在个人实践活动中得以表达。“同课异构”活动中的相互听课或者是各人用不同教学设计上同一个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这些体验和感悟通过教师个人的思考与实践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同课异构”活动, 让教研组的工作不再停留在一些事务性工作的布置上, 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研修形式。

1.有利于教师深入钻研文本的核心价值。

2.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 激发思维的碰撞, 是一种“探究式”的研修, 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集体备课。

3.有利于展现教师的个人风采, 发挥其个性特长, 进而形成多彩的教学风格。

4.有利于促进不同层面教师的共同进步。

(二) 是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积极尝试

“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来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 更好地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更好地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 发现平时教学中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 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而这些问题通过独自的思考很难得到透彻的理解并获得解决, 但如果拿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很快就可以明确。

上一篇:师说一轮复习下一篇:马哲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