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后活动设计

2024-05-11

英语阅读后活动设计(精选6篇)

篇1:英语阅读后活动设计

摘要:把任务型学习的理念运用到现行教材(SEFC)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教材进行任务设计,其中最难的部分是阅读后阶段任务的设计。本文试图根据阅读后阶段的特点结合David Nunan的任务分析框架从教学目标、学习者、阅读材料、环境四个方面就阅读后阶段任务的设计思路进行探讨并建立动态的任务设计框架。

关键词:阅读后阶段 任务 动态任务设计框架

一)前言

任务型学习理论给外语教学开拓了新的思路。如何在结构功能为纲的SEFC阅读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理论,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外语学习能力,成为广大教师关心的焦点。英语阅读课中的阅读后阶段(post-reading stage)是阅读课堂高潮的所在。设计好这阶段的教学任务对一节任务型阅读课教学的成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动态的任务设计框架来阐明此类任务的设计思路。然而由于笔者所学有限,不妥之处恳请专家们批评指正。

二)国内外任务设计理论

在国外有很多专家对任务进行过定义。Peter Skehan (:95)在对一些任务定义分析基础上提出任务型教学课堂任务应该是:A task is an activity in which:(1)meaning is primary;(2)there is some communication problem to solve;(3)there is some sort of relationship to comparable real-world activates;(4)task completion has some priority; (5)the assessment of the task is in terms of outcomes.

David Nunan(1989:47―48)在评述Candlin, Wright, Shaveleson 与Stern等人的任务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任务由下面六个成分构成:1)目标;2)输入;3)活动;4)教师角色;5)学习者角色;6)环境。

Nunan在该书中的第三、四章对任务的六个成分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静态的分析,缺乏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有些方面还有不尽人意,比如他在分析输入时只简单的提到输入的类型,虽然使读者对输入材料有了更广阔的了解,但对任务设计的思路却没有多大启示。书中充分论述师生在任务中的角色,反映了作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然而作者似乎忽视了学生认知技能等对设计任务的作用。还有在分析环境(settings)也没有提到教学时间和教学班的实际情况。

在国内,目前涉及任务设计的基本上是任务设计的注意点、建议以及原则(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P29);鲁子问卢莉(2002))尚未有过建立新的任务设计框架的尝试。

三)动态任务设计框架

阅读后阶段的任务设计有着它自己的特点。它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整体阅读教学最后阶段的任务活动,预先作出行之有效的策划,是英语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

阅读后阶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阅读内容的巩固和深化,使材料内容融入到读者的内容图式之中,以及发展学习者的其他技能。

任务设计还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发点是阅读后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师生角色、学生心理特点和执行任务的环境设计任务来落实教学目标,这个过程的终结就是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任务。如下图所示:

情感/思想/文化目标

认知目标  ─→    第一阶段     ←─  交际能力目标

技能目标  ─→  确定教学目标  ←─  学习方式目标

材料特点  ─→    第二阶段     ←─  师生角色

学生特点  ─→    设计活动    ←─  任务环境

活动形式  ─→    第三阶段    ←─  媒体运用

─→    修辞考虑         呈现的任务

篇2:英语阅读后活动设计

一、教学设想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说明文与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关系密切,成为运用极为广泛的一种文体。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有高效地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但目前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说明文的课文数量较少,不足以培养学生形成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和能力。所以,笔者尝试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以增加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数量,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学采用1课时。

二、教学目标

通过分享课外阅读的收获,提高阅读说明文的兴趣,促进阅读习惯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语】学习是一种分享。每个人把自己学习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就会形成非常丰富的成果。这节课就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最喜欢的一篇说明文分享给大家。(PPT出示我最喜欢的一篇说明文的分享活动)

(二)小组交流

1.四人小组在组内交流各自最喜欢的一篇说明文(要求从文章来源、主要内容、推荐理由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事先准备的文章发给同组的其他组员,每个人先静静地浏览这三篇文章,然后在小组内轮流介绍自己所推荐的文章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通过快速浏览其他同学的三篇文章,扩大阅读量。

2.每组推荐出最吸引人的一篇说明文,由小组内朗读最好的一名学生先介绍主要内容,再大声朗读其中最精彩的部分。

要求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依次阐述并投票选出最深得小组成员喜欢的一篇说明文,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可以阐述理由,由组长及时记录,并选出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的成员2名。

一名学生准备在全班介绍本组推荐的文章,并朗读最吸引人的段落。

[设计意图]朗读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由朗读者把书面文本――说明文,转化为有声语言,通过每组推出的最佳朗读者声情并茂地再创作、再表达,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学生对该组所选说明文的兴趣。

另外一名学生准备在黑板上分别书写题目和推荐理由的。

[?O计意图]明确小组将讨论后的推荐理由以简洁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既体现讨论后的成果又体现展示的多种形式,即小组内有组织者、记录者、朗读者、书写者……

(三)全班分享

1.依次请出每个小组的朗读者和书写者分别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下发每人一张聆听和记录表格(如表1),要求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认真聆听。

[设计意图]聆听的学生通过朗读者的个性表达,加上自己对主要内容、推荐理由的思考,最大范围地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说明对象,在听读、思考、记录过程中充分挖掘说明文情理相偕共成趣的美妙境界,进一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附教学中代表小组推荐文章的学生的板书内容

题目《植物的五官》

推荐理由题目新颖,内容生动有趣,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平时能看到却不了解的新知识。

题目《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推荐理由文章所介绍的知识和我们日常了解的知识不一样,通过生活的例子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让人受益匪浅。

……

2.全班学生根据自己的聆听和记录,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文章(注意,只能投其他组推荐的文章,不能给自己小组推荐的文章投票),给得票前三名的文章的推荐者颁发“最佳慧眼识文奖”。

3.学生谈分享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聆听、记录、思考、对比等环节,再交流分享收获,不仅调动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使他们的整个思维都在参与和发展,而且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4.反思与小结。

附课堂教学实录

师 同学们推荐的这些大多都是科技小品文,读这类说明文有什么收获呢?

生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这类文章让我们获取了如此多关于自然科技方面的信息,形成对自然科学的初步认知,也激发我们探究相关科学奥秘的梦想,为形成科学精神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它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的科学精神,给我们以启迪。

生 《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对我们认识和改变人类生活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唤起人们的民族意识,同时,展现了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生 以前觉得说明文很枯燥,其实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很生动,很吸引人。

生 说明文可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大有帮助,我愿意走进说明文。

生 说明文的范围还是很广的,我们可以多一点选择,多多阅读。

师 除了同学们介绍的那些文章,你们还读过哪些不同类型的说明文?

生 电器说明书、交通规则,还有我们每天都在阅读的数学、科学类课本。

师 读这些说明文有什么意义呢?

师 阅读数学、科学类教材讲义,有利于我们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阅读交通规则、药品说明书可以指导我们日常生活,对实际生活大有裨益;阅读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报告可以了解社会生活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阅读科研报告、最新研究成果可以了解当前科技发展动向,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师 说明文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当同学们在课堂上阅读到的文章,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奇妙后,课后要利用网络、书籍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提高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这样可以启发同学们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和憧憬。

(四)作业布置

每位同学课外再选择阅读另外新的说明文,并选择一篇可以推荐给班上同学看的文章,张贴在教室后面的软板上,注意写明文章来源和推荐理由。下周再由同学推荐出其中吸引人的15篇。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既可以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又促使学生阅读和写作。

四、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对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各类文本的兴趣,从而形成阅读习惯,是达成该目标的途径之一。

这堂说明文阅读分享课,着眼全体,落实个体,指导分享最喜欢的一篇说明文,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载体。因为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着眼于我最喜欢的一篇说明文的分享本质,就是着眼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真实感受的再现。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的交换,仍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交换,却是两种思想的诞生。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分享作品,让每一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感兴趣,都有参与的热情。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努力激活学生思维,让每个学生随着教学环节的展开,读、说、听、记、思、悟、评……逐步提高。学生获得的不是具体说明文篇目的交换,而是思维过程的交流,以及不同学习方式的碰撞,这样下来,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有所获。

在具体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笔者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加强合作,把个人事先的推荐、小组交流后的推荐向全班展示,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阅读认识上有所提升,并对说明文阅读越来越感兴趣,进而实现个人的、小组的、全班的和谐学习和整体推进。

为了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极大提升,我们还可以创新课堂方式,如以学生喜欢的投票、竞赛等形式,评选出班内最喜欢的一篇说明文,并填写推荐词,送给特定的人群阅读。这样的形式创新会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氛围和阅读热情。

篇3:英语阅读后活动设计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比如:(1)Why do you think that dogs are used to pull sleds in cold climates?

(2)Which activity at the Quebec Carnival do you think would be the most fun?Why?

(3)If you could go to the Quebec Carnival,what would you do and see?Why?

组织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主阅读,一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二来能够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对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解决上述的问题,并发现新的问题,同时提出来。比如:生词、难句等。有学生提出:take place,in memory of等短语的用法?

有学生提出:The river is full of big pieces of ice,and if you were to fall in,you would freeze in less than two minutes.这句话中的if引导的是虚拟语气吗?还有学生提出:You might join the snowmobile races—or maybe you should just sleep in!中的might与can能互换吗?

……

组织学生在自主阅读结束之后,自主地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并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与学生之间交流上述的问题解答情况,在提出自己的答案之后与小组成员交换意见,补充完成。可见,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相信学生,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实现“先生后师”教学策略的关键因素,更是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在结束了“先生”环节之后,我们接下来要进入的是“后师”环节,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先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拨和讲解,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在该文本阅读后,我除了让学生对“Use the passage to help you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和解答外,还对每个小题进行讲解,同时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对本文中涉及的一些语法知识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对下面相关的汉语进行翻译,比如:在中国北方,人们穿上古时候的衣服,走上街头游行,以庆祝新年。引导学生借助“dress up;parade”进行翻译,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提高和锻炼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在实施“先生后师”的教学策略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下所提出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己在先学、先思、先观察、先表述、先动手。先总结,先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阅读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为学生健全地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参考文献

[1]吕天峰.“以生为本”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效[J].青春岁月,2013(17).

篇4:英语阅读后活动设计

【关键词】后方法英语阅读学习者阅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14-03

后方法(Post-method Pedagogy)指的是20世纪中后期欧美外语教学研究中出现的跨越单一、传统的外语教学法,它是一种倾向于综合使用成熟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注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外语教学理念。“后方法”的提出,进一步加速了外语教学研究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在外语教学的“后方法”时代,教学方法的使用更倾向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者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注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英语阅读教学作为外语教学中一个重头戏,在“后方法”时代如何更好地通过教学活动来发挥教师教学优势,培养学习者的能力,成为众多外语教学研究者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阅读的不同阶段

阅读是一项包含感知和思维的复杂认知活动。总的来说,阅读包含两个步骤:单词认知和文意理解。其中,单词认知关系到学习者单词的拼写和语法问题,学习者能否对文章中所使用的文字、词汇及语法与自身的语言认知能力结合起来,达到认知的效果。文意理解则要求学习者能够利用自身的背景知识,掌握文章结构和理解上下文大意。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阅读的不同阶段。

(一)口语能力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与其口头语言表达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儿童开始真正学习阅读之前,他们必须先掌握口语表达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系统。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习者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习者有充分表达的机会,使学习者能够从口语训练中逐渐掌握英语语言的发音规律、词汇组成和句子的样式,为以后的阅读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流畅。流畅在这一阶段指的是学习者能够正确和迅速地完成文章的通读,正确掌握文章大意。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在阅读文章时对基本词汇能够全部认知,因此能够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上,而不是对个别单词的理解。

(三)词汇教学。一个成功的阅读者词汇量也是巨大的。达到流畅阶段的学习者还没有完全能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每一个用词的用意,只是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正确把握,因此,扩大词汇量,对文章中个别生词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提高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四)背景知识学习。对阅读任务背景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阅读任务的理解程度。背景知识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世界知识、文化知识、文章主题相关知识以及语言学知识。这些方面在背景知识学习中都非常的重要,但其比重也根据阅读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五)理解。理解是掌握文章构成意义的一个主动的过程。理解文章,即要求学习者在阅读文章时能够从文章不同部分读出其中的联系及其表述的含义。这一步骤包括词汇知识、思考及推理。因此,理解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必须根据文章作者的用词和文章的构成来推理出作者写作文章的意义。近期的阅读教学研究越来越注重如何培养学习者的“理解策略”,即学习者在理解阶段对文章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推理能力。

二、学习者的阅读策略

一般来说,高效的学习者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在读前、读中和读后的不同阶段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理解。

阅读前:调动背景知识帮助自己理解文章的论点和话题;对文章将提及的内容进行预测;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文章的大意。阅读中:通过创设问题和思考问题来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掌握文章的细节。阅读后:回忆文章的细节和信息;将看到的内容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对比,从而获得知识;检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正确,有否遗漏;用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重新审视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三、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表现了学习者语言综合能力和对阅读策略的掌握程度。在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后方法”时代,教师应更积极地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帮助学习者完善其语言综合能力,并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注重培养学习者的阅读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学习者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为理解阅读材料的大意,掌握材料给出的信息。为达到这一目的,学习者在进行阅读活动时,必须能够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文体,并能根据阅读材料文体的不同,选择适应文体要求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掌握所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理解并学习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和句型;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清楚地了解文章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联系自己已学的知识和日常实践记忆阅读材料中的知识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能帮助学习者形成自己的阅读学习策略从而达成阅读目的为原则。

(二)教学设计实践。根据阅读学习的不同阶段对学习者的不同要求,教师可将教学设计放在读前(Before Reading),读中(During Reading)和读后(After Reading)三个阅读阶段来把握。

1.读前教学设计。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习者总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与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材料来帮助学生对目标材料背景内容的理解,例如一些相关的图画或表格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分析总结目标材料的特点来对文章进行分类,例如观察目标材料是否配有图表,或者使用数字来标示内容条目等。在初步分析文章,掌握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帮助学生解读文章的小标题来帮助学生对文章总体内容进行把握。在欧美国家TESL阅读教学中常用的“SQ4R”就属于读前教学设计。“SQ4R”,即观察(Survey)、提问(Question)、阅读(Read)、诵读(Recite)、回顾(Review)和反馈(Reflect)。在“SQ4R”教学设计中,观察包括引导学习者“观察”文章标题,文内小标题,文章内相关图表,文中特殊字体如黑体字、加粗部分等;将这些标题和图表、特殊字体的内容变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即“提问”;要解决问题,必须通过“阅读”来找出答案;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诵读”,并通过串联这些答案的内容来复述文章;在能够复述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回顾”文章内容,进行再次阅读并进行“反馈”,检查答案内容串联的文章大意与原文内容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以达到最后充分理解文章整体内容的目的。

2.读中教学设计。读中(During Reading)阶段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的新词和难句上。因此在教学中可运用“概念地图”(Concept Map)的设计。“阅读材料的写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用不同的方式来承载意义以表现其写作的意图。”在“概念地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识别文章中的关键词,分类、说明和对比的句子或段落,并从这些关键词和句子中需找出表述文章内容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线索,并将这些线索图形化、表格化,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大意。

3.读后教学设计。一个高效的阅读者总能够在读后阶段运用在阅读材料中获取的知识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当中。在读后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在阅读材料中所获取到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总结,以便对这些知识和信息有更好的理解,最终达到记忆并使用的目的。在培养学习者的读后策略上“回应文章”这一教学设计有很好的效果。这一教学设计主要的作用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将自己已有知识和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联系在一起的机会,学习者可以通过表达自己对文章的见解来证明自己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对文章信息的掌握情况,并在表述中获得新旧知识的连接的能力。在“回应文章”的教学设计中,学习者被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被要求对文中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由此学习者在发表意见前的思考,和发表意见后得到其他组员反馈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将已有知识和文章信息有机地进行结合,从而达到“读后”的目的。

4.教学设计案例。在阅读教学设计中,也可根据文章的内容,将读前、读中和读后的阶段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个教学活动设计。以下举例说明(见英文内容)。

篇5:英语课后作业设计的教育价值论文

一、英语课后作业设计的教育价值

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英语作为初中教育的主要科目之一,理应受到教师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把教学重点集中于“课堂45分钟”,对于学生的课后学习缺乏相应的指导,造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不积极,在课后复习、预习时缺乏积极性。根据新课标改革要求,教师在制定英语教学计划时需对课后作业优化设计,这对于初中生学习英语是大有帮助的。

1、巩固知识。课堂45分钟教学之后,学生必须要重新回顾教学知识,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若学生过度依赖于英语课堂学习,则会造成“知识遗忘”现象,课后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记忆不强[1]。教师通过设计合适的课后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利用“小练习”的方式更容易让初中生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在后期的学习中将知识联合起来。而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对于新词汇、新语句的认识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2、发现错误。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研究永远都是在错误中取得进步。”英语课后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遇到不懂、不明白的知识后则可以及时通过作业练习反应出来。如:Fourteen,fifteen,sixteen;Forty,fifty,sixty等词汇,学生常常会将词语的拼写、含义理解错误,通过作业训练能让学生发现自身词汇知识的不足,纠正学习存在的误区。

3、提升水平。由于初中生对英语知识的吸收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学习阻碍。教师对课后作业优化设计后,可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英语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教师通过设计能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知识内容,看到一些熟悉的词语后则能快速理解句意。

比如,看到句子“Wesawabeardancingonthestage”有的学生可以马上在脑海里出现一幅有趣的图画,一只熊在舞台上扭来扭去地跳舞,从而通过图画铭记这个句子

4、更新教学。课后作业是英语教学的重点环节,初中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教学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从多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安排教学计划,让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学好英语[2]。如:我在英语教学时则注重课后作业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把理论英语运用到实际活动中。这不仅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革新,也是推动初中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学生个人发展有明显的教育作用。

二、教师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指导者,在教学期间要立足于学生自身英语水平的发展,不断转变英语教学观念以设计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从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状况分析,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才能通过作业练习的方法改善学生的英语知识。积极转变英语教学观念有助于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1、立足于学生发展。教师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工作者,教师课后作业设计必须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这样才能显著提升他们的英语水平。在课后作业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针对性的作业课题。如:我在设计作业时将学生分为优、良、中、差等四个级别,设计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内容,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的个人能力都有所提高[3]。

2、立足于教学改革。随着我国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初中教育面临着新的改革与挑战,这些都给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时,要将教学工作于英语教学改革相互联系,这样才能让初中生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4]。如: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我则安排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感受英语,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新时期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初中英语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课后作业是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作业设计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综合提升他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卢晨晨.幼儿英语教育体制改革的有效策略[J].英语教育研究,,30(4):39-41.

[2]张近东.故事教学法在英语学科教育中的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16(12):40-43.

[3]何雪娇.国内早期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研究[J].中国教育,2010,22(9):44-46.

篇6: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我认为这一课比较适合学生的水平,此课属于记叙性阅读文章,狗协助孩子们更好的学会阅读 这一话题能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但缺乏阅读方面的技巧,因此需扩展相应知识,教授阅读方面技巧,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b: 学情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农村中学初二学生(班级两级分化严重)优等生学习英语有较强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但后进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但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更多的机会来说英语,减少他们的恐惧感;有一些学习困难生由于基础薄弱,缺少丰富的语言基础,对某些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采取小组奖励的办法,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鼓励小组中的优秀成员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让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二:教学目标:

依据初中英语新课标对阅读课的要求,我为这一课确立三项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单词和词组,如:audience,confident, judge, therapy, pace, companion, rewaring, struggle with ,make great progress等。2: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运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即跳读、略读、速读和限时阅读等,同时注意开发学生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比较和分析等多种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使学生意识到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善待各种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养成保护动物意识。

三:教学重点:

因为是一篇阅读课,所以本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在有效时间内提高阅读效率,同时让学生在最短时间找到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事件经过、高潮与结局,抓住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struggle with ,make great progress等一些重点词组的运用以及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所以在这节课中,本人运用任务型教学,通过呈现任务、准备任务和完成任务三部曲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通过结对练习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利用多媒体把动画、图片、声音、图表、文字材料幻灯片等组成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开阔学生视野,融入时代精神,使课堂“鲜活”起来!六:教学设计过程:

课堂的整体设计我遵循整体教学的思路,运用情景教学法和交际法,分五个主要步骤进行,即:导入, 展示, 巩固操练, 检测和布置作业。

step 1: warming–up activities

1.Watch film clips of the movie “Kekexili”

Teacher: Have you seen this movie?

(option): Who can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film? 设计思路:让学生观看电影《可可西里》中的几个小片段,让其描述所见景象,如有学生看过此片,可让其中一人简单介绍电影中巡山志愿者奋力保护藏羚羊和盗猎者疯狂猎杀的情节和内容,引起大家保护野生动物的共鸣

2.to show the students pictures of animals ,(during the talking,the teacher can write some of them on the bb),3.to ask the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do you like animal “what is it?” 设计思路:(1)通过感性的图片教学,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相互问答,了解一些动物,在交流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2: reading

(一)listening and扫读(skimming)

1.what id called Paws to Read? 2.Who is lucy? 3 How dogs help children learn to read? 设计思路:(1)听和读都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通过让学生边听边读(默读)可以培养其快速阅读的能力。(2)通过有目的地听和读,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同时握课文中一些细节性的内容。

(二)细读(scanning): read the text again,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each paragraph.设计思路: 在领会了主旨,抓住文章大致内容之后,就应该要求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阅读---细读。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细节,段落大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篇章结构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有目的地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细节。同时,通过抢答加分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三)language points:

Ask the students to complete some sentences with the woeds and phrases from the text

Audience ,confident, judge ,struggle with ,at one’s own pace, make great progress,1: if you study hard, you can----in English.2: when Zhou xun appeared on the stage, all----stand up and cheer.3:don’t---a peason by his appearance.4:when we meet some troubles ,we should---them.5: don’t give up, you should---to yourself,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6:everyone may have own plan, you should study---,then you will succeed.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排疑解难,同时提出文章中的语法点,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设计步骤:重新回到文章当中,学生自主独立学习,找到并画出自己认为难懂、不会的词、短语与句子,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问题,如若有疑义,老师在进一步讲解。教师找出新词组让学生完成补全句子练习,这样做的目的是学生能做的让他们去做,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起主导作用这一理念。

(四)巩固操练 这一步我分两步进行: A:

questionnaire 1.Do you think it is possible for us to live without animals or plants?

A.Yes

B.No 2.How often do you go to the zoo?

A.Very often

B.Sometimes

C.Seldom

D.Never 3.Will you adopt an animal in the zoo?

A.Yes

B.No

4.Have you ever keep any pet at home?

A.Never

B.Yes

C.No, but it is possible 5.Have you ever been in any organizations or groups of wildlife protection?

A.Never

B.Yes

C.No, but I’d like to

6.Do you often buy products made from some parts of rare animals?

A.Sometimes

B.Never

C.Not often 设计思路:此部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自己和动植物的联系,是否有动植物保护意识,让其了解动植物保护应从我做起。B: Talk show

a:Ask a student to be the host or hostess who guides the other students to a picture show about some endangered animals,.He/she asks his/her classmates to discuss “What can we do for endangered animals?” in groups.b: the teacher can suggest the students write a letter to appeal to people to protect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设计思路:以电视谈话节目形式,先由一名学生带领大家参观一个濒临灭绝动物的图片展,然后让大家以小组形式准备谈谈“我们能为保护这些动物做些什么?”选取其中一组以谈话节目的形式让在家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可以建议把同学们的想法写成一份倡议书,号召全人类都来保护野生动物。此部分作为本文阅读后的一个拓展和升华,体现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想。

(五)作业:

1.Watch the movie kekexili 2.Write an article about:

..What can do to help animals? 设计思路:布置学生用业余时间观看电影《可可西里》,并写一篇观后感,提出一些保护藏羚羊的建议。七:教学反思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帮助意识到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善待各种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动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意识。

2.本节课课文难度不大,易于学生理解,但活动较多。要注意把握好活动时间,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完成。

上一篇:一件小事作文850字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