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隧道主要成就

2024-04-19

中国铁路隧道主要成就(共6篇)

篇1:中国铁路隧道主要成就

龙厦铁路象山特长隧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象山隧道左右洞全长分别为15 898 m、15 917 m,是龙厦铁路最长的`隧道和重要的控制工程.在象山隧道区域地质条件及其对隧址区地层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对该隧道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象山隧道穿越地区位于大田--龙岩拗陷带和政和--大埔深大断裂上,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在其影响下,隧址区地层内构造发育,围岩完整性差,有较好的地下水渗流通道,隧道施工期间可能出现大量渗、涌水;沉积岩地段围岩等级变化频繁,埋深大的地段可能出现较大的围岩变形;隧址区硅灰岩具有形成岩溶的基本条件,在地表有较好汇水条件的断层、地层不整合接触带附近可能发育岩溶.

作 者:郭海满 刘成禹 林瑚旺 杨建成 Guo Haiman Liu Chengyu Lin Huwang Yang Jiancheng  作者单位:郭海满,林瑚旺,杨建成,Guo Haiman,Lin Huwang,Yang Jiancheng(龙厦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福建龙岩,364000)

刘成禹,Liu Chengyu(福州大学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研究所,福建福州,350108)

刊 名:铁道勘察 英文刊名:RAILWAY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ING 年,卷(期): 35(3) 分类号:U452.1+1 关键词:工程地质条件   地质构造   断层   施工涌水   围岩变形   岩溶  

篇2:中国铁路隧道主要成就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着,而轨道交通也在慢慢起步。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75%左右的国土是山地或重丘,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消除山地危害,隧道工程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主要解决方法。

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五年,已建成的隧道共有4323座,总延长为2020.5公里。旧中国从一八八九年在台湾省台北至基隆的铁路线上,建成第一座261.4米的狮球岭隧道起,到一九四九年的六十年间,在大陆共建铁路隧道331座,总延长为100.1公里。新中国三十六年所建隧道座数和总延长分别为旧中国六十年所建的13.1倍和20.2倍。在这些新建的标准轨距铁路隧道中,五十年代建成的有994座,总延长为268.3公里;六十年代建成的有820座,总延长为388.1公里;七十年代建成的有2277座,总延长为1226.3公里;八十年代前半期,由于铁路建设重点转向既有线路改造和在中部、东部地带修建运煤线路,截止一九八五年底共建隧道232座,总延长为137.8公里。中国已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世界上铁路隧道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山区铁路建设数量的增长,修建隧道的密度相应增大。据统计,一九四九年全国铁路线上平均每65.9公里有一座隧道,隧道总延长仅占线路总长的0.46%;而一九八五年全国平均每11.2公里铁路就有一座隧道,隧道总延长占线路总长的比例达4.1%。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的宝成铁路线上,隧道总延长为84.4公里,占线路长度的12.6%;六十年代修建的成昆铁路,隧道总延长344公里,占线路长度的31.3%;七十年代建成的襄渝铁路,隧道总延长287公里,占铁路线长度的33.4%。若以线路某一区段来说,成昆铁路的金口河至乌斯河一段盘山展线隧道密度为最。这段铁路长26公里,其中隧道13座,共延长21公里,占线路长度的80.8%,平均每公里线路中就有800多米是隧道。旧中国修建的隧道,其长度绝大部分在600米以下,标准轨距隧道的平均长度为374米,窄轨隧道的平均长度为121米。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宝成铁路翻越秦岭时,由于受修建长大隧道的能力所限,不得不迂回展线盘山而过。从五十年代后期起,修建长大隧道的能力逐渐增强。一九五九年建成了4270米长的凉风垭隧道,首次突破4000米长度。一九六七年建成了6379米长的沙木拉达隧道,一九六九年又建成了7032米长的驿马岭隧道,一九八一年开工新建的大瑶山隧道长达14295米,在中国铁路隧道建设史上第一次突破1万米。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五年建成的铁路隧道中,长度在3公里以上的有58座,其中4公里以上的有20座。由于长隧道增多,隧道的平均长度也显著增长。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建的隧道,五十年代平均每座长310米,六十年代平均每座长499米,七十年代平均每座长533米,八十年代前半期平均每座长588米。总平均为467.4米。另外还修建了几十座多线隧道。这是中国铁路隧道科学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和综合建设能力大为增强的标志。

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我国主要的技术有,爆法隧道施工技术,特殊围岩隧道施工及地质灾害防治要点,埋暗挖施工技术,挖法设计与施工,敞式岩石掘进机与复合衬砌施工,法设计与施工,埋管段隧道修建技术,助施工方法,水下隧道等等。说道水下隧道,拿广深港客运专线的狮子洋隧道为例子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组会诊论证显示,狮子洋隧道水下工程占总量的57%,开掘难度极高,而且是内地铁路首次以盾构法进行水下隧道施工,列为全线最高风险等级,其间将遭遇长距离掘进中盾构设计与配置、地下防坍和控制变形、特殊环境下结构耐久性、水下隧道防救灾等九项重大技术难关,譬如盾构机在水深仅7米的小虎沥水道,隧道顶距水底仅7到9米,且全为淤泥或软硬不均地层下作业,风险极大,加上高铁运行时速350公里的速度目标值,都是世界级的考验。

该标段工程具有规模大、工期紧、设计标准高、涉及工法多、地质复杂、水压大、盾构掘进距离长等特点。同时,还存在明挖基坑地层软弱、刀具管理难度大、高水压带压作业以及江底地中盾构对接与拆解等工程难点。

自2007年11月9日狮子洋隧道第一台盾构机开始掘进以来,建设、设计和科研部门联合展开攻关,先后攻克了“高水压、强渗透”地质条件下,掘进机水中带压更换刀具等多项世界性的技术难题,成功穿越深水、淤泥和超浅埋地段,实现了盾构机的水下精确对接。

2011年03月12日,我国采用盾构法施工的首座水下铁路隧道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12日全线贯通。直径超过11米的巨型盾构机在水下60米深处的精确对接,标志着我国长距离水下铁路隧道的施工和科研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座隧道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全部破解,填补了我国泥水加压平衡盾构机施工多项技术空白。

担负狮子洋隧道SDIII标施工的中铁隧道股份项目部全体员工历经磨难,克服了江底复杂地层施工风险、设备故障频发、频繁带压进仓、洞内施工作业面多、战线长,工艺工法交叉转换频繁,施工干扰大等困难,狮子洋员工经历了超乎想象的艰辛、坎坷„„

面对诸多施工难题,全体参战员工始终坚持“至精、至诚,更优、更新”的企业精神,充分发挥专业化队伍的优势,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依靠集团的技术和专家优势,在监理、设计、咨询的共同帮助下,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优化工序安排,积极主动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正常生产,在江底破碎带施工中,科学制定方案,精心组织施工,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先后攻克了江底破碎带施工难题,实现了施工技术突破,为国内同等地质条件下海底盾构掘进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项目部承担施工任务的狮子洋隧道左线正线长5999.94米,右线正线长5966.626米。开工伊始,项目部以高标准、严要求、讲科学、不懈怠的理念推进狮子洋隧道建设。2006年5月项目进场施工,2007年11月首台越洋盾构“跨越号”始发,2010年5月17日、7月19日左右线盾构分别掘进至原定合同里程。在之后的施工中,为了早日实现隧道贯通,本着“不见不散”的原则向洋底持续推进,顺利完成四次追加任务量,并率先达到对接里程。此间,项目部针对狮子洋隧道的特点和技术难题逐一开展科研立项和攻关。克服了众多世界性难题,创造了国内外隧道施工多项记录,攻克了带压进仓等多项技术难题,逐步探索了一套软硬不均地层特长隧道泥水盾构施工技术方案。其中有些主要重难点,1.径泥水平衡盾构机长距离穿越复杂地层。

工程盾构隧道施工为国内铁路首次进行江底长距离的推进,圆隧道内直径9.8m,盾构独头推进近5000m,对整个系统的运行、维护要求高。

盾构掘进需通过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细砂、中砂、粗砂、全风化~弱风化的泥质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等多种复合地层,基岩地段还需通过断层或节理密集带,对刀具的适应性、泥水系统和推进中参数的控制有较高的要求。2.江中对接

盾构机采取在江中对接解体的方式,国内尚无施工先例,施工风险大,对接段的加固止水和盾构机拆解后对盾壳的支撑都要确保万无一失。3.联络通道施工

本标段共设12处联络通道,其中盾构段10处,部分联络通道处于淤泥质土、粉细砂岩地层中,在地下水丰富的情况下开挖,需进行特种注浆和冷冻法施工,施工难度和风险均较大。

4.盾构机浅埋段和近接段施工

盾构机穿越地段覆土深度最小仅6.2m,河道最低处距隧顶仅10m左右,始发段左右线间距离仅0.5倍洞径,在这种情况下对轴线控制、地面沉降及参数稳定控制难度很大。

5.工程接口多、防水要求高

本工程的防水等级较高,且由于施工工艺繁杂,特别是明挖隧道与暗挖隧道、明挖隧道与盾构工作井、盾构工作井与盾构隧道、联络通道与隧道、江中对接等接口较多,而且隧道经过地段地下水丰富、与江河存在水力联系,为承压水,在防水施工上存在一定困难。

但是自2007年11月9日狮子洋隧道第一台盾构机开始掘进以来,建设、设计和科研部门联合展开攻关,先后攻克了“高水压、强渗透”地质条件下,掘进机水中带压更换刀具等多项世界性的技术难题,成功穿越深水、淤泥和超浅埋地段,实现了盾构机的水下精确对接。负责隧道设计的中国铁建铁四院副院长谢海林介绍,在安全设计上,隧道可满足“抗震抗火抗暴抗洪”要求。抗震设计可抗7级强震,抗爆可抵御5公斤炸药的冲击。抗洪设计,可以满足300年一遇洪水水位下,河道的冲刷变形对隧道的影响。防水采用了双道密封条,可以防渗防漏,满足100年耐久性要求。此外,隧道内设计的19条逃生横通道,可以有效应对火灾、火车意外撞击等事故发生时人员的安全撤离。可见施工人员并没有被种种困难而吓退,而是义无反顾的冲了上去,与其战斗,直至战胜了这些困难。狮子洋隧道的列车通过时速设计35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通行速度最快的水下铁路隧道。这些离不开施工人员的智慧结晶和汗水。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修建技术已比肩欧美,成为世界隧道大国。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公司秉承“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肩负起行业科技创新的重任,发展了钻爆法等传统工法,首创了浅埋暗挖法,并迅速在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中推广应用。尤其是“十一五”期间,他们不仅进一步发展了传统隧道施工方法,而且利用盾构工法修建城市地铁,穿越大江大河,引领我国隧道施工进入穿江越海时代。

中铁隧道集团公司高度重视科研开发工作,坚定实施“科技兴企”战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郭大焕要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打造中国中铁隧道知名品牌。集团公司总经理张继奎根据建筑市场发展形势,进一步提出了“大专业,小综合”的发展思路,要求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创造力,培育核心技术优势,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集团领导的正确领导使得中铁隧道集团公司在“十一五”期间完成科研立项100余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铁道部重点科研项目7项。通过省部级鉴定22项,其中17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17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五年来共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82项次,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获得国家级工法9项、省部级工法24项。目前累计拥有国家级工法17项,省部级工法5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主持和参加编写的国家和行业以上技术规范标准22项,翻译标准2项。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隧道施工技术水平,为制订和实施“十二五”科技创新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中铁隧道集团公司高瞻远瞩,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提出了中长期隧道科技四大发展方向:一是低碳、节能、环保型地下工程修建技术。二是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智能化、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三是海底、水底隧道修建技术。四是盾构、TBM隧道及隧道专用设备研制技术。

为了四大发展方向的顺利实施,他们提出打造创新型、科技型、环保低碳型现代化企业集团的目标,确立了“十二五”科技创新11大重点开发技术:一是软弱围岩隧道安全快速施工技术,二是盾构及TBM施工脱困和超前加固地层技术,三是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关键技术,四是客运专线、重载铁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五是深大基坑和多线并行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六是水下隧道修建关键技术,七是长大隧道修建关键技术,八是复杂桥梁施工关键技术,九是智能化和信息化施工技术,十是严寒地区隧道防排水及防冻综合技术,十一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工程项目三维图形信息管理系统。

他们还进一步提出了六大推广和转化技术:一是注浆加固地层技术;二是软弱围岩快速施工及大变形控制技术;三是盾构和TBM始发、到达和脱困技术;四是节能通风技术;五是降水技术;六是可视化检测技术。这些技术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目前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对企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跨越大江大河施工领域,过去是桥梁建设具有传统优势,但是随着世界先进的盾构技术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的逐步成熟,从大江大河甚至海底下面穿越已不再是梦想。特别是沿江沿海码头城市,城市空间非常有限,地下和水下空间开发将是必然趋势。

“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已于2009年底通车,长江过江交通迎来“江上架桥、江面行船、江底通隧”的“三维”时代。该隧道面临盾构机掘进姿态控制难、高水压、超浅埋、强透水、长距离掘进五大世界级难题。中国中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亲临现场帮助解决问题。中铁隧道集团公司联合体采用“气垫式泥水平衡技术”,保持水压平衡,水土沉降控制在3厘米以内;采用最新的防水接缝技术防止隧道施工渗漏水。为了控制隧道变形,施工方研制出特种管片,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最终成功攻克了五大世界级难题。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75%左右的国土是山地或重丘,此外,我国江湖还区域比较广泛,沿海公路通道规划中常遇到桥梁方案与隧道方案必选的问题,内河的横跨通道也同样遇到这些问题。过去跨江通道之考虑桥梁方案,这对于解决南北交通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对航道造成不良影响。相比之下,隧道建设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不仅不收自然环境影响,能全天候通行,还对生态环境影响小,一洞多用的特点受到广泛重视。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铁路隧道修建技术虽然有很大发展,但与当代世界铁路隧道长度不断增加并向水域发展的趋势比较还有一定差距。中国当前铁路隧道的修建的数量,已列世界前茅,但 10km 以上的隧道(包括贯通的)只有 4 座,既大瑶山、长梁山双线隧道和秦岭 I、II 线单线隧道。20km 以上的长大隧道和水下铁路隧道还是空白。因此,特长和超长隧道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还有待开发、研究和提高。同时,对于为数众多的 500m 以下的短隧道施工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对于隧道环境工程、防灾技术以及山区铁路隧道普遍存在的各种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也许要研究和加强。隧道建设组织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以适应铁路隧道高质量高效率建设发展的需要。

中国铁路隧道建设,走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又面临着 21 世纪更大的挑战。国家已作出决策,加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云、贵、川、藏铁路,沿江铁路,以及南部沿海铁路等,都有大山阻隔,长隧道和隧道群不可避免,铁路隧道建设任重道远。西安南京铁路东秦岭隧道,长 12268m(建成后将是我国第三长的双线隧道),已于 2000 年 3 月动工。京沪高速铁路南京过长江的水下隧道,黄河水下隧道,以及穿越胶州湾、渤海湾、杭州湾、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的海底隧道也已在研究中。中国铁路隧道向超长和水域发展将是在所必然。铁道部在《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 2015 年长远规划纲要》中强调,未来 5-15 年铁路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技术跨越;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强化基础技术,提供技术保障。铁路隧道工程技术的发展,也要向这一目标努力。要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加强地质勘探和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研究,发展隧道工程地质学,加强施工地质勘测和超前预报工作,改进和完善施工机械化配套,加强对隧道灾害的防治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隧道建设组织管理水平,把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的发展推向新阶段。

篇3:中国铁路隧道主要成就

1 夏商周三代玉器的种类、工艺特色与艺术特征

1.1 夏代玉器的种类,造型与工艺特色

公元前2070年,大禹的儿子启开创了子承父位的世袭王朝制度,开始了“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转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王都河南偃师。这标志着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开始跨进文明的门槛,古老的民族制度被国家所替代。据古代文献记载,夏朝是一个崇尚玉文明的国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考古研究人员对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的玉器形制庄重,风格独特,超凡脱俗,证实是夏代玉器的典型代表。

1.1.1 玉器种类

礼仪类:有玉圭、玉璋、玉琮、柄形饰等,为王室专用,烘托出贵族气氛。

装饰品类:有玉珠、玉镯、玉管、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

兵仗类:有玉戈、玉钺、玉刀、玉戚。

生产工具类:有玉铲、玉斧、玉镞。

1.1.2 玉器造型

主要为几何形器物,以直方形为主,如玉圭、玉刀、玉斧,大多数光素,无纹饰。柄形饰为创新玉器,造型为商、周同类玉器开了先规,是夏王朝的重要发明。造型分为二式:一式为长方棒形,光素;二式玉柄,可分上、中、下三组兽形纹,装饰两组浅浮雕似花瓣纹,兽面用双阴线与浅浮雕相结合的技法精心雕成,线条自然流畅,典雅庄重,工艺极为精美,不亚于现代玉雕技术。经文物专家鉴定,夏代的玉柄其作用类似于现代权杖,是夏王朝最高权力的象征。

镶嵌玉器的典型代表为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以青铜饰牌为衬底,其上用数百块各种形状的绿松石薄片(眼球小片为圆形、稍凸起)镶嵌而成饕餮纹图案,饕餮双目挣圆,鼻与身脊相通,两角长而上延,卷曲似尾,所嵌各形绿松石相互接合,工艺精巧,制作精细,美学内涵丰富,是夏朝典型的铜镶玉工艺,开青铜器上镶嵌绿松石工艺之先河(见照片1)。

玉戈造型规范,分为二式:一式为尖锋,双刃,援与内相连处有叙线纹,无中脊,内上一孔,保持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玉戈的造型特点,是龙山文化(黄河流域)玉戈的延续;二式为尖锋,锋前端略起一段中脊,内部窄短,穿一孔。二里头文化出土的玉戈最长可达43厘米,器形之大,应该是典型的兵杖玉器。

玉钺造型分为二式:一式为长方形,两侧边缘出脊齿,刃略作弧形,是龙山文化(距今4500年~4000年)玉钺的延续;二式为创新型,整体近圆形,顶端较圆,两侧直,有数个脊齿,弧刃分成四连刃,从现代力学原理分析,短形四连刃的砍杀力会相对增强,每段为双面直刃,中间有一大孔,重要的考古价值在于为商周同类器型开了先河。

玉刀造型为长条梯形,分为三式:一式为长条梯形;二式两侧出脊齿;三式两端均刻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的细网络纹,平行于刃部的长直线纹,刃宽最长可达65.2厘米,是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石刃的延续(见照片2)。

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夏代玉器中,兵杖类玉器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以出土的实物为证据,突出地反映了“以玉为兵”的历史事实和“轩辕之时,神龙氏世衰,诸侯相侵伐”的炎黄之战,黄帝蚩尤之战,共工颛顼之战的氏族社会末期社会战乱的实景。战争的结果是强大部落兼并弱小部落,社会开始向部族融合统一(国家形成)迈进。玉戈、玉钺、玉刀是作为兵器形成出现的三大类型“兵杖玉器”,出土的实物证实,夏王朝是经过腥风血雨的长期战争,才得以建国执政的,象征的是夏朝君王的军权和战争的胜利与凯旋。玉器所反映的是战争与征服特殊的文化形态。

1.1.3 工艺特色

夏代玉器的加工工艺有了很大进步,除了继承新石器时代的石质工具之外,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在玉料的切割、钻孔、镂空、纹饰、边饰等工艺上有自己的特色。夏朝在玉器开片加工时使用了金属线,玉器钻孔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玉器上的孔是用金属钻,实心钻钻成的,管钻钻出的孔径变化不大,管壁平直。如二里头文化发掘的玉琮、玉箍,孔洞制造得非常工整;在片状器、筒状器上开始出现镂空玉器。边饰在夏代玉器中,表现为对玉器边缘进行加工,形成复杂的凹凸形状,纹饰主要有直线纹、云雷纹、兽面纹、斜格纹。云雷纹主要见于玉圭;兽面纹,橄榄形眼眶是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石家河文化虎形玉环的延续,宽鼻阔口形态是龙山文化玉器兽面纹的蓝本,重要价值是为商周玉器青铜器兽面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夏代玉器工艺规整,表面光滑,在阴线纹的刻法上,根据线纹形式的不同需要,在玉器表面刻画出条条细阴线,称为“勾”法;在阴线沟槽的一个立面,用砣轮向外拓展,形成较宽的斜坡面,称为“彻”法,即“勾彻法”。它使两条平行阴线产生差异,具有层次感与活跃感,是勾彻法的工艺特色。与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阴线纹比较,形式美上有了较大进步,并为后世数千年玉器阴线纹工艺技法奠定了基础。

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的夏代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历史总结,其造型(柄形饰、玉戈、玉钺、玉刀)与纹饰(兽面纹)成为其后商、周玉器制作的根据,其成果为商周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史学家研究夏代玉文化和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在历史交替时期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容置疑,功不可没的。

1.2 商代玉器的救量,分类,工艺与艺术特征

公元前1600年,商汤(甲骨文称大乙)灭夏,建立了商朝,都于亳(今河南濮阳)。商王朝“不常厥邑”,曾五次迁都,自盘庚迁殷后(273年)便稳定下来,长期安居,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诸方面都有发展,文明的进程大步向前推进,玉器制造呈兴旺发达之势。历史、政治背景是古代玉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商王朝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决定了商代玉器走向国家高度垄断的局面,成为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垄断制造业。

1.2.1 商玉数量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历经近80年系统化、科学化的考石发掘,在殷墟安阳出土和传世的商代玉器数以万计。一座妇好墓出土玉器计有755件。殷商时期王室、诸候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众多礼祭活动中,因对玉器有大量的需求,使殷成为全国各地玉匠集中,玉器生产的集中基地,生产的玉器,品种繁多,数量极大。《逸周书·世俘解》曰:“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从自焚,凡厥有庶告,焚玉四千,凡武王俘商旧玉亿有百万。”商王朝在统治的五百年间究竟制造了多少玉器,实在是难以估算,没有人说得清,已成为千古之谜。

1.2.2 玉器分类

商代玉器品种繁多,可分为礼玉类、仪仗类、装饰类、工具类、用具类和艺术品类。

(1)礼玉类。商代是礼器系统开始形成时期,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具有鲜明的王权特征,为最高统治者天子和上层集团专用;其二,具有独特的等级特征,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品种有玉璧、玉琮、玉璋、玉琥、玉圭、玉璜、玉瑗、玉簋等,是新石器时代祀神玉器的传播和延续(见照片3)。礼用玉器因具有代表神灵的功能,形制一般不会轻易改动,其造型已成为千年不变的定势,其中玉簋为礼器中的新品种,为食器,即大碗,但绝非寻常之物,典章中有明确记载。《礼记·曾子问》曰,“天子赏、衤帝、郊、北、社五大祀之祭, 簋既陈”。得知簋为朝廷重大礼器,乃天子、王侯祭祀宴飨之具,为传世之宝。据史书记载,往往成偶数出现,从殷墟妇好墓发掘的玉簋出土时置于椁顶的东西两侧,证实了这一礼数。出土的玉簋为和田玉琢制,器形规矩,侈口鼓腹,有矮圈足,表面光滑圆润,纹饰(饕餮纹、云纹、月纹、雷纹)明快简练,为前所未见之玉器。艺术特色上表明商代礼玉的琢制水平已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时代特征上是商玉典型的断代标准之器,属商代当之无愧的国宝。

(2)仪仗类。品种有玉戈、玉钺、玉戚、玉刀、玉矛、玉援等,系三代(夏商周)重器。大多数形体较大,制作精良,打磨光洁,边刃较薄,于实用无缘,为仪仗玉器。其中玉援铜内戈,是铜玉结合的新品种,是青玉与青铜艺术有机结合十分精致完美的艺术品,是商代仪仗玉器的创新,一件商代传世的珍贵文物。

(3)装饰类。玉器从一出现便成为审美文化的开创,最早出现的玉器是人身装饰器,在我国造型艺术中始终是重要门类。商代装饰玉器分为两类:一类为专门用于人身装饰的,有冠饰、头饰、臂饰、挂坠饰、串珠饰、牌饰等,具代表性的是一套编珠鹰鱼组合头饰,由一枚雕鹰玉笄,琢有“大示它”三字的一条大鱼,十七条小鱼和十八颗绿松石组成,颇具特色;另一类是装饰在各种器物上的玉件,有长条形饰、柄形饰、圆箍形饰等。

(4)工具等。商代玉工具有玉斧、玉镰、玉铲、玉锛、玉槌、玉凿、玉纺轮等。大多数并非实用工具,为象征之物。其中妇好墓出土的曲背玉镰,用和田玉琢制,镰身成拱曲形状,中脊外凸,上下有刃,前端犹如镞尖,后部向内弯曲,钻有圆孔,不安装手柄,长为13.8cm,宽1.8cm,厚0.3cm,从规格上分析,仅是一件象征形器具。商代农耕尚处于初级阶段,出土的玉镰刀造型在今日农村随外可见,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令人叹为观止。

(4)用具类。商代玉制用具是最早的日用工艺品;有玉梳、玉弭、玉调色盘、玉扳指、玉马具等。具代表性的实用工艺品为玉梳,其上部为装饰部分,雕刻一对鹦鹉,两只鹦鹉低首私语,相对而立,神态亲昵,显得温和、平静,可见商代玉匠对动物神情把握得非常准确、到位;下部为实用造型,梳背与梳齿,背上有孔,可用于装饰,梳齿有15枚,自梳背处向外稍作放射状排列,是商代玉器用具艺术创造和实用相结合的成功典范,中国玉器的生活化起源于商朝,并为其后秦汉唐玉器大规模走向社会生活打下了基础。

(5)艺术品类。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玉雕人像艺术品,是从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大汶口文化,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大溪文化中的玉人继承发展而来。玉人(用圆柱体和田玉)有傲首站立,有踞蹲的,有男有女,有正有侧,服饰、发型各异,有的纹饰华丽,有的简朴稚拙,艺术特征为追求写实、讲究变形。商朝社会出现了帝王,在艺术品上,开始从崇拜神转向崇拜人,这一新的理念在玉雕人像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见照片4)。其二,玉雕神怪形象艺术品,主要有玉龙、玉凤、怪兽、怪鸟等。商代玉龙是从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流域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考古发掘的龙胎玉块祖形的演变,在造型和纹样上有较大的变化,多呈圆形卷曲状。商早期玉龙为素身、有纹样,表现为简朴;商中期玉龙开始有蘑菇形耳和鳞,云纹出现;商晚期玉龙有齿牙之形,出现两只龙足,龙形璧,龙形块,龙形佩是代表性玉器。其三,玉雕动物形象艺术品;大致可分为兽类、两栖类、爬行类、禽鸟类、昆虫类、鱼类。总体特征表现为造型逼真,结构合理,形神姿态准确、优美、生动,显示了动物内在的生命力。

(6)工艺特色。商代玉雕工艺有了较全面的发展,表现出独特的工艺特色。在玉器的线条上表现为棱角分明,轮廓清晰,细节突出;在玉器的造型上做到规矩、严格、真切,鲜明地体现出玉器整体的完美。玉器常见的装饰图案,多作二方连续排列,以双阴线为主。有方格纹,呈斜方格形,排列时以角部相接。重环纹,呈“D”形,方折“S”形。双线折线纹、较复杂,表现在一枝主干上向一侧牵出方形折钩。单阴线纹:有联弧纹,将两个弯弧相连;鱼鳞纹,在几条平行长直线间琢出等距弧线,表示鱼鳞;人字形纹,表现为多个“人”字重叠排列;折线纹,表现为单线,双线折线纹在转折处构成很大的角度,较方较硬,特别刚劲有力,近似折直角,即“折铁钱”,是商代独特的工艺特色及断代依据。玉器的边饰分为两种,一种为凹凸形的装饰边带,呈二方连续图案,多用于平面形状的玉礼器和圆雕动物的脊背;另一种为动物形玉器的边缘或表面,随动物造型进行边缘变化。

(7)艺术特征。商化玉器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对玉质的追求(和田玉),造型的追求,左右对称的追求,装饰效果的追求,器物象征灵性的追求和创新的追求。将阴阳刻线,浅浮雕和圆雕有机结合起来,制作出的礼玉器端庄、典雅,玉雕饰品雍容华丽,人物、走兽、花鸟惟妙惟肖,总体上具强直古拙的韵味,别具风格,有纹饰图案的玉器成为当朝的时尚,深受人们的喜爱。玉器、玉雕以杰出的成就成为中国古代玉器史上的一面旗帜,三代玉器的艺术高峰。

1.3 西周玉器的种类,分期,工艺创新与艺术特征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立了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周成王姬诵执政以后,确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军事、经济、礼乐、典章制度,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成、康、昭、穆王统治时期,进入盛世,玉器玉雕业在继承夏商玉器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发掘的2000余座西周墓葬中,已发掘出玉器近万件,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陕西,河南周势力的中心地带及山西曲沃天马曲村,山东济阳刘台子、甘肃灵台白草坡、岷山县东山,四川广汉中心乡,北京昌平琉璃河、白浮、房山,安徽屯溪,江苏句容,金坛等周的势力范围内,加上西周的传世品,其总量相当可观,并且玉质优良,种类齐全。

1.3.1 玉器种类

可分为礼仪类、装饰品类、动物类和生产工具类。

礼仪类:西周是玉器走向礼制化的时代,社会讲究礼仪,宗法制度等级森严,为了适应社会礼仪的需要,在礼器制作方面较为严格;有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玉璜、玉琮、玉钺、玉戚、玉匚也、玉覆面、玉握圭壁组合、玉冶、牙璋等。其中玉匚也、玉覆面、璧琮组合、圭璧组合为创新品种,玉璧、玉圭、玉璋、玉璜雕琢十分精美。

装饰品类:有玉块、玉环、玉珠、玉管、玉璇玑等,以几何型为主,其中结构复杂的组佩是装饰品具代表性的新品种。

动物类:玉佩、玉饰有玉虎、玉牛、玉马、玉熊、玉龙、玉羊、玉鹰、玉鹿、玉兔、玉鸽、玉乌、玉龟、玉蝉、玉凤、玉贝、兽面、龙凤合体等。

生产工具类:数量明显减少,有玉斧、玉刀、玉铲、玉凿、玉匕等。

1.3.2 玉器的分期

大致可分为早期和晚期。

早期玉器(周穆王之前)因受殷商玉器的影响,在种类、造型、纹饰、工艺特色诸方面表现为广泛的相似性,二者有时难以区分。

晚期玉器(周穆王时期)正值甲骨文“潇洒、圆润、飘逸”的时期,正是周穆王车辙马迹遍天下“征伐西戎”并获大胜,明于朝政,治国有方的时代。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玉器的艺术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突出表现在装饰线纹上,玉器的双阴线保持早期繁复的结构,线形变成宽和窄两条线,宽线用“彻”法刻成,窄线由“勾”法雕刻,使线条,线形更为卷曲柔美,别开生面;圆润流畅,颇具特色(见照片5)。

1.3.3 玉材玉器工艺创新

西周玉器在玉材上仍保持商玉用和田玉(透闪石质)的特点,在颜色选择上比商代玉器广泛,和田羊脂玉、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只要是和田玉,所有颜色皆用。西周玉器业对和田玉的应用,处于“小高潮期”,当朝特别重视和田玉质色纯净,表里如一,温润坚韧的特性和审美价值,从玉器工艺学角度分析,应该是从西周时期开始的,并为其后历朝历代广泛应用和田玉打下了工艺学基础。

西周在复合材料的工艺创新上有突出贡献,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中发掘出土的玉柄铁剑可为实物证据,该剑是在承袭商代玉铜、青铜复合材料工艺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西周玉与铁的结合,在中国玉器史上首开此类复合材料工艺之先声。

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西周的创新玉器较为突出,且数量多,造型独特,纹饰优美,最具典型的是人龙合体纹璜,二人首与三龙合体佩,造型新异、奇妙、罕见,其文化内涵与龙神的人形化和周代敬拜龙神活动相关。

1.3.4 工艺艺术特征

主要表现在玉器的纹饰,线纹技法上,流行用双勾阴刻表现纹饰,玉器更细小、时尚。开创了一面坡粗线与细阴线镂刻技术,创造了斜刻新工艺手法,使琢工更精湛。西周玉器纹饰与商代完全不同,向繁复和图案化方面发展。多用双阴线勾撤法,多弧线,勾撒的坡度较大,纹饰弯化转变,如双钩垂直阴线,不再是两侧压地,而是一侧压地,另一侧保持为阴线。一改商朝板状体玉器纹饰的平面化,赋予人层次感,曲线具有韵律。其特色是在直沟外侧有整排的细阴线,表面与斜面磨光,使反光度各异,使人有莹润之感。玉器上常见的纹饰有20多种,以写实的纹饰为主,由单个纹饰构成完整花纹,以鸟纹(为固定的侧面装饰图案),龙纹、人物形纹、动物形纹(兽纹(兽面眼部为“臣”字形、方环形)鹿纹、兔纹、象纹、鱼纹、蝉纹较多见),装饰性纹饰(云纹、雷纹)一般不受器形局限,可随意为之。

西周玉器的线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阴线纹、线条简练、刀法刚劲有力;二类是双阴线纹,线条繁复,转弯处呈弧形,刀法刚柔相济。每类线纹可分为二式:单阴线,一式为较细的阴线,二式为较宽的阴线,线形的纵剖面为凹形;双阴线,一式为同宽双阴线,二式为由宽、窄两条阴线组成。

西周玉器重视对纹饰的布局、线条渐趋繁复、弯线条增多,较多地使用长弧线。纹饰线纹采用“外线”(“彻”法的宽阴线)围绕“内线”(“勾”法的窄阴线)的“彻”与“勾”二法同用的造型方法,多使用了勾连线条进行装饰,表现为弧线勾连、环线勾连多种样式,变化出新、畅朗委婉,别出心裁。其纹饰、线纹的形式美,是中国玉器纹饰线形曲线美的真正发端,清丽尔雅,回旋转折,卷曲流美,达到了玉器纹饰曲线美与和田玉温润美的审美品性的统一,在玉器造型与纹饰的处理上既多样变化,又整体统一。多样变化达到了玉器丰富、耐看的视觉效果;整体统一体现了玉器内涵丰富、对称、平衡、和谐、完美的形象。重要的艺术价值为其后春秋、战国玉器造型、纹饰、线纹技法与风格开了先河、达到了三代(夏、商、周)玉器形式美的高峰。

2 夏、商、周三代玉器的主要成就与礼玉文化

2.1 夏、商、周玉器的主要成就

我国夏、商、周三朝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解体后相继出现的三个奴隶制国家,玉器在礼仪、祭祀、装饰、美身、生产工具、艺术等社会生活诸方面占据主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考古发掘出土的数以万计高品位的三代玉器,令我们惊叹,在夏、商、周三朝的1300年间,我国玉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达到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又一个鼎盛期。玉器的造型进一步成熟、精美、玉雕技艺更加高超、精湛;礼仪用玉的强化和人身装饰、器物装饰用玉范围的扩大,创新玉器的出现(玉簋、玉匚也、人龙合体纹璜),是史前时期无法比拟的。国家殿堂上仪仗用玉和玉器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全新开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中华玉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表现为:

其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的垄断,政治统治的需要,为玉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玉器创作、创新不受史前时期南北两系的限制,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富于变化;创作方法集南北各地、各代玉器艺术之大成,使造型纹饰的变化与统一取得完美的结合,并逐步加以完善,取得了卓越的玉器、玉雕艺术成就。

其二,在意识形态方面。夏、商、周三代社会已经从原始社会的荒原中走了出来,对鬼神的信仰开始有所松动,理性的因素已欲萌发。史前时期被认为神圣不可亵渎的玉,开始走向了社会生活,多样统一(变化统一)这一对立统一辩证法根本规律在玉器艺术形式美中开始体现,崇尚自然,追求真实,突出神韵的玉器脱颖而出,为三代玉器、玉雕艺术打开了通向无限广阔,建功立业的大门。

其三,在开拓创新、物质、精神文明方面。在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史中,三代创新型玉器极为突出,表现在对新材料、新工艺、新题材的创新,并且数量多,质量好,造型纹饰(双龙首纹璜、双人首纹璜、人龙合体纹璜、玉匚也、柄形饰、龙首纹、龙鳞纹)标新立异,丰富优美,多彩纷呈。如创新型玉匚也,造型源于青铜匚也,匚也为盛水器,用于盥洗,三代时王公贵族洗手,以匚也盛水,自上而下浇之,谓之“沃”,双手接水洗涤时,污水流入其下的盘中,这一过程称为“沃盥”。用玉匚也和玉盘二器具洗手,可以避免用水的第二次污染(见照片6、照片7)。由此可见,几千年前,在三代王公贵族生活中所体现出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按现代时尚说法,为节水环保型洗手玉器。充分反映了三代玉匠在继承新石器时代玉器基础上的开拓创新的精神。

2.2 三代玉器格调统一的礼玉文化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统一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之中,有自己独特内容与独特风格。三代(夏、商、周)玉器在整体上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独特时代风貌,表现为礼制化风格。夏、商、周三代玉器与政治、宗教、道德、文化融为一体。体现血缘制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以礼玉文化为特点,通过用玉,达到维护与巩固夏、商、周三朝统治体系与制度的目的,进入最高的“礼”的境界。表现为以玉作六瑞、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云:“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候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玉的“道德楷模说”起源于三代(夏、商、周),以礼用玉,以玉节礼,玉组佩与礼、德、温、润相结合。三代玉文化与“君子比德于玉”的伦理准则和社会习俗密不可分,君子有德,玉亦有德,两者可媲美,佩玉于身便是最好的照应,有力地促进了玉佩的发展。商、周时出现了以璜、珩、环及其它佩玉组成的垂直悬挂佩玉体系,玉佩件由单一变为复杂,由少增多,整套玉佩由短变长,分为上、中、下三部分,长者过膝。君子佩玉于身,形影不离,约束举止,走路珩璜相撞,鸣之从容,和之以步,告之君子按古礼行事。并强调一个“温”字。“温”是关于人的品德最广泛的要求,表现为处理事物时把握适度和符合礼的要求,不要超过限度。《诗·秦凤》云:“言含君子,温如其玉。”要求君子像玉那样内里“缜密以粟”,外表则温润而泽。其玉文化沉淀已超越了玉的自然属性,把德和玉结为一体,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赋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从神权、王权的控制中解脱出来。

强调佩玉的本质不只是外在美,核心是表现君子的品德,自我修养和精神世界。用玉来表现君子温文尔雅,洁身自好,才识渊博,谦恭有礼。以玉修身示德,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的玉意识,是夏、商、周三代礼玉文化格调统一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时至当今21世纪,在中国人心目中,玉是温润的,高洁的,有德的潜在意思,就是从夏、商、周君子那里继承下来的玉观念和审美观的玉文化沉淀。几千年来,驱动炎黄子孙全球华人佩玉于身,将历史悠久的中华玉文化,“君子比德于玉”的伦理准则一代复一代的传承下来。

本文为“中国玉文化专题研究”课题成果,得到亚洲珠宝联合会、湖北省宝玉石协会的协助和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中国宝石》、中国地质大学《宝石和宝石学杂志》、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超硬材料工程》、中国矿业报《新财富珠宝周刊》、《全国宝玉石周刊》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爱新觉罗.溥杰,耿刘同.中国皇家文化汇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戴逸,龚书铎.中国通史[M].郑州:海燕出版社,2002.

[3]何松.中国玉文化[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国地质大学,2005,7(3):26-27.

[4]舒晓.中国考古大发现[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篇4:中国铁路隧道主要成就

关键词:铁路隧道施工;风险因素;规避措施

为了能够顺利的完成每一项铁路隧道施工任务,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很有必要,但是相关人士应该明确风险与危险的概念,做好相应的区分,只有如此,才能够有的放矢。在铁路隧道施工建设整个过程中,无论风险大小,都要认真对待,逐一采取规避措施,因为火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乘客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所以相关人士应该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

一、铁路隧道施工中主要风险因素

1、自然环境的风险

铁路隧道施工是一个漫长的施工过程,在这一施工期间,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威胁,其中自然环境无疑是最重要的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水文地质条件方面,因为铁路隧道持续的路程比较长,会遇到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其越复杂,施工的难度也就越大,其存在的风险如下:

首先,地层层次分布的复杂性,会给施工带来难度,因为底层层次分布不同,其岩土介质特性也会存在差异,尤其是物理力学方面的性能,差异会更加显著,一旦岩土介质流动性强,或者粘性比较大,这些都会引发地质灾害,也有可能会存在毒气,进而危害施工人员的健康;其次,水文情况,比如地层含水量以及水位以及水压等都会影响到施工的进度,再加之,水的腐蚀性比较强,因此还需要做好防腐蚀措施;最后,在施工期间,地层中存在种类不同的障碍物,尤其是周围建筑的基础以及各种地下管线,如何在不影响这些重要的障碍物的基础上,进行施工非常重要。

2、施工期间的风险

施工期间的变动性因素非常多,而且会遇到具体复杂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才不至于耽误施工进度。施工期间的复杂因素包括多方面,常见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施工技术存在的风险,因为铁路隧道施工工程并不是一般的建设工程,其对施工技术要求非常严格,一旦施工期间技术应用失败,可能会影响整个施工进度,甚至需要重新进行设计,因为施工环境的复杂性,所以会有很多新工艺或者新技术应用其中,这也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一旦失败将会损失大量的资金成本以及人力物力;其次,施工现场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这可能是施工期间所遇到的最普遍的风险因素,比如地质资料没有明确,不能擅自动工,在现场存在毒气没有及时释放或者用电事故,通信信号不稳等;再次,设备存在的风险,设备在施工期间,突出出现故障,停止运行或者施工过程中,某一些施工设备配件没有准备齐全,机电事故等;最后,原材料存在的风险等,比如施工期间,原材料短缺,或者各种材料所需数量出现混淆,运输原材料过程中没有做好防护措施等。

3、工程建设的决策、管理和组织方案的风险

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期的全寿命周期内,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建设的决策、管理和组织。隧道及地下工程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由于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突出特点,工程投资风险很大,无论是哪个阶段,都会遇到很多决策、管理和组织问题。从工程立项规划开始,如何选择合理的工程建设地址、技术方案、如何减少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何评估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保持整个工程建设的"绿色"和可持续性,每一个问题的决策与执行都需要综合各种的风险和效益。

二、风险分析与规避措施

1、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对地质认识能力的不足是最大的风险。

地质条件是隧道设计最重要的基础。目前各设计院普遍采用由区域地质到工点地质,由宏观到微观的认识方法进行地质工作。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有的还在勘测过程中增加了"地质工作子阶段"或"加深地质工作"的工作安排。重要隧道的综合勘探、深孔钻探工作和施工过程中的地质超前预报等工作都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各设计院的勘探装备也有了质的提高,普遍配置各式钻机和各种现代物探仪器。随着勘探手段的更新和大量的经验积累,设计院对地质的认识及判断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虽然如此,因受超前投入与收益相对平衡的影响,设计阶段的地质工作不可能尽善尽美,局部的地质工作和对地质认识能力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提高。

2、采用先进测试技术,及时反馈信息,以防范风险提高信息保证

隧道工程界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到"动态化设计,信息化施工"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在一些地质条件复杂或重要的隧道,学校、科研、厂商和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一起开展技术攻关,研制出了实用的测试仪器,开发出了先进的测试技术,为隧道工程施工实施信息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为防范风险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证。

3、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为化解风险提供有力保证

《铁路隧道施工规范》规定:"选择施工方法,应以地质条件为主,结合隧道长度、断面、结构类型、工期要求、施工技术力量、机械设备情况和经济效益等,综合确定,并优先采用喷锚构筑法。对地质变化较大的隧道,选择的施工方法要有较多适应性,以便在围岩变化时易于变换施工方法而较少地影响施工进度。变换施工方法时,应有过渡措施。"这为隧道工程施工方法的选择指明了方向。随着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的长足进步,新的施工方法层出不穷,针对特定的隧道工程,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也是施工单位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大量的事实证明,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不但能够化解因"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对地质认识能力的不足"所带来的风险,而且还能够锻炼队伍,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4、建设一支懂管理、精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现风险管理的智力保障

实施了风险管理的隧道工程管理不同于一般的桥梁、路基等工程的管理,管理工程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被动变为主动。静态管理条件下,处在现场的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发现地质条件与设计有出入时,仅有提出变更的权利,而没有变更的决定权利,一项Ⅲ类变更设计要经过施工单位提出召集设计、监理等有关人员现场踏勘调研再作决定,从提出到解决至少需要半天时间,如果是Ⅰ、Ⅱ类变更程序则更加复杂。有些时候就因为这种决定的延误或判断的失误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动态管理条件下,设计单位经过勘测、设计,提供的是"预设计"图纸,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根据现场采集的各类信息,通过处理、反馈,及时修正"预设计",动态地控制施工全过程,设计和施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信息准确,反馈及时,措施适应,决策到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任何铁路隧道施工都不可能没有任何的风险,为了能够将风险降到最低,参与施工的人员必须实现采取规避措施,了解地质水文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好施工现场工作,可以适当的放宽权限,给予工程人员一定的权利,如果出现突发情况,可以现场及时解决,另外,相关人员还应该明确风险管理的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之后再进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许恺,周顺华.翅膀沟铁路隧道施工变形监测网方案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02)

[2]徐晋蓉.浅析铁路隧道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J].山西建筑.2008(12)

[3]方乐.试析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

篇5:中国主要铁路干线教案

二、达标活动

(一) 学习南北干线

1、师:我国幅员辽阔,铁路线纵横交错。我们按方向分为南北和东西干线。我们先来学习南北干线,一共有五条。

2、师:第一条南北干线是由两条铁路构成,(电脑演示,学生看屏幕)我们以首都北京为起点,到达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这条铁路称作什么?(京哈线)大家再看,还是从北京出发一直南下到广东省省会广州市,这条铁路叫什么?(京广线)

(1)京哈线和京广线两条铁路形成了一条贯通祖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电脑演示,铁路线闪动)

(2)请大家找一找,京哈线和京广线途中经过哪些城市?(提示可以看地图册5页图找。)

3、在香港回归之前,我国建成了一条连通首都和港澳地区的南北大干线,是什么铁路?(京九线)

(1)它北起北京,南抵香港的九龙。(电脑演示)

(2)它是新中国建立后兴建的路线最长、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铁路。它的建成,发挥了哪些巨大的作用呢?(学生看屏幕,一生读,其它学生了解)

4、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有四大工业基地,其中有一条铁路连接了京津唐和沪宁杭两大工业基地,同学们知道是哪一条?(京沪线)

(1)京沪线是从首都北京到上海市。(电脑演示)它是东部沿海的交通大动脉。

(2)途中经过了哪几个城市让学生查出。(提示看地图册5页)

5、第四条南北干线先请大家看清它的起止地点及途中经过的主要城市。(电脑演示)

(1)让学生说出城市名及所在省区

(2)起点是山西省的太原,终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途中经过河南省的焦作市和湖北省的枝城。

6、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的西南地区修建了许多铁路,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宝成线、成昆线和南昆线。

(1)我们来看宝成—成昆—南昆线的位置(电脑演示)

(2)宝成线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它途中穿秦岭、大巴山、工程十分艰巨(录像)

(3)成昆线

和南昆线所经地区地形及其险要,地形复杂。这两段铁路中的桥梁和隧道的长度差不多相当于全长的一半。尤其南昆铁路建成,标志着我国在艰难山区修筑铁路和建设桥梁的科学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7、小结:这就是我国五条南北干线,又可简称为“五纵”(屏幕展示,生记忆)8、运用“开火车接力赛”的形式,巩固所学铁路线及起止地点,进行及时反馈。

(二)学习东西干线

1、师:学习完南北干线,我们再来了解沟通沿海和内地的东西干线。

2、师:第一条位置靠北的东西干线先从北京到达内蒙古的包头称为京包线,在从包头向西南到兰州,称为京包线。(电脑演示)它是联系华北和西北的铁路线。

3、第二条东西干线也是由两条铁路构成,从江苏的连云港向西经过徐州、郑州、宝鸡,到达甘肃省的省会兰州市。(电脑演示)

(1)甘肃省的简称是什么?(甘或陇)连云港市在古代被称为海州,因而这条铁路命名为陇海线。

(2)这条铁路与哪几条南北干线相交?(查地图册5页)

(3)为了开发西北地区我们又修建了从兰州到乌鲁木齐的铁路,向西已经修到了边境地区的阿拉山口。乌鲁木齐是哪个自治区的首府?这条铁路的叫什么?(电脑演示)

(4)这两条铁路构成了横贯我国东西最长的大干线。尤其兰新铁路经过的地区气候干燥,多风多沙。铁路建设者要一边筑路,一边治沙,工程量相当大。

(5)陇海—兰新线在新疆境内的阿拉山口与中亚铁路接轨,向西和欧洲联网,形成“亚欧铁路大陆桥”,这条铁路大陆桥的起止地点是哪里?作用如何?(屏幕展示,一学生读,其它学生了解)

4、第三条东西干线大体与陇海线平行,是由四条铁路连贯而成。先请学生说出各段铁路的起止城市的名称以及它们分别在哪个省区?(学生回答)

(1)师:从上海到杭州称为沪杭线;从杭州到株洲称为浙赣线;从株洲到贵阳称为湘黔线;从贵阳到昆明称贵昆线。(电脑演示)

(2)学生在填充图中自己画出。

5、小结:这就是我国三条东西干线,又可简称“三横”。

6、运用“看谁回答的快”的形式,回答东西干线铁路线的.名称及起止地点,及时进行反馈。

(三)学习铁路枢纽

1、师:东西干线和南北干线交会处形成许多重要的铁路枢纽。

2、电脑演示:北京、徐州、郑州、兰州、株洲、成都这些铁路枢纽的名称,提问学生它们分别是哪几条铁路线的交会处?(学生回答)

3、师: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录像)

4、让学生在填充图上标出。

三、练习反馈

1、练习一:快速用直线画一幅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交会点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乘火车由哈尔滨到广州,选择最近便的铁路线,并说出沿途在哪些城市与其它主要铁路干线交会?(电脑演示,反馈纠正)

2、练习二:

(1) 题目:有一个旅游团,从天津出发,准备乘火车到以下一些地方旅游参观: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上海浦东、春城昆明,最后返回天津。请设计一条最近便的旅游路线。

(2) 学生回答后,反馈纠正,并用电脑演示最便捷的旅游路线。

(3) 答案:从天津乘京沪到上海,转乘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到昆明,在沿成昆—宝成到宝鸡市,乘陇海线到西安后在到郑州,沿京广线北上到北京,最后从北京乘京沪或京哈线到天津。

四、教学总结

(一)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五条南北干线,三条东西干线和六个铁路枢纽。同学们不仅要记住它们的名称,更重要的是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师:当前我国的铁路部门正致力于火车提速,预计到火车时速将达到200千米左右;为了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我国将在广大的西部地区掀起大规模的铁路、公路建设热潮。此外,我们诸城市快要通火车了,我们能在自己的家门口坐火车,真是高兴。同学们可以谈谈对于铁路建设有哪些想法和建议。(学生发言)我想同学们中间肯定会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铁路建设者。

五、板书设计

一、 南北干线

1、 京哈-京广线

2、 京九线

3、 京沪线

4、 太焦-焦枝-枝柳线

5、宝成-成昆-南昆线

“五纵”

“三横”

“六枢纽”

篇6:中国铁路隧道主要成就

时间,是载今记往的刻度,是衡量历史的坐标。回想党自十六大以来,中国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报告提出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八项任务中,第一条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既是建设和改革的任务,也是发展工业的指导方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重要战略意义,它的核心是降低社会总成本和提高综合效益。关键在于,在总体上把信息化提到我国工业化的日程上来。这样,就必须依靠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含金量”很高。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的指导方针带领下,中国在这十年继续稳步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同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实现新飞跃,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服务贸易站上新起点,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已逐步跻身服务贸易大国行列。人民生活持续获得新改善,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得到空前重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成就斐然。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内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趋向协同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完善落实区域发展政策,区域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态势。城市化水平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统筹城乡发展进展明显。注重改善民生,社会发展呈现和谐稳定的新气象。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实现了在新世纪进行新跨越,在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作为成都人的我,我发现成都自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里有着迅猛发展。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民生进程不断加速,经济社会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十年来,成都的地铁通车,缓解了交通压力;成都的旅游业繁荣发展,吸引了中外游客;成都的人民消费指数升高,改善了生活水平。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十六大以来成都的改变。我相信,成都,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将在时代发展的滚滚大潮中续写精彩。我更相信,中国,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坚定向前,再创无愧于时代与历史的辉煌成就。

参考文献:

1. 解读十六大报告(http://)2008-09-08 2. 十七大报告内容解读(http://)

2010-07-22 3. 理论学习

上一篇:征文比赛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用像又像更像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