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导学案教师用

2024-05-24

黄河颂导学案教师用(通用3篇)

篇1:黄河颂导学案教师用

7、《雷电颂》学案

教学设计:叶红红 教学时间: 班级: 姓名:

教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习文中运用修辞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4.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睥睨()咆哮()波澜()污秽()犀利()劈开()稽首()驰骋()虐待()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

污秽:

犀利:

播弄:

虐待: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二、自主探究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通过对屈原内心情感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2、在朗读中不难发现作者将很多事物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别的含义?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四、拓展延伸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内心独白。爱国诗人屈原在召唤风、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请你回想你所积累的诗文,写出一句与“风”或“雷”或“电”有关的语句,并分析其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六、达标测试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读音

脚镣()睥睨()咆哮()波澜()鞺鞳()污秽()眩目()稽首()伫立()木梗()驰骋()虐待()雷霆()迸射()徘徊()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电!你这宇宙最犀利的剑呀!()

(3)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4)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3、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在哲学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B、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C、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使您蓬荜生辉。....D、这次考试,班上同学们的成绩参差不齐,差别不大。....

4、.对下列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政府不断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修改:删去“问题”。B.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修改:删去“通过”。

C.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运动员获得了五个项目的比赛。修改:将“获得”改为“包揽”

D.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修改:在“是”字后面加上“能”。

5、填空。

①《雷电颂》的作者是___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____剧,创作于_________年。②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风!你咆哮吧!……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1、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2、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你说说风、雷、电象征什么?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什么?

3、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认为屈原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篇2:黄河颂导学案教师用

一、教师编写导学案应遵循的原则

1. 课时化原则

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 其涉及内容为一课时内容, 这样才不会给予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知识量, 达到教学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时效, 进而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1]。

2. 问题化原则

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将课本内容问题化, 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融入导学案、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样通过一个个有针对性、探索性的问题, 一步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后, 教师再根据学生未解决或者难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或组织开展系列课堂教学活动, 让学生融入其中, 促进学习。另外在设计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结合学生实际 (如个性、认知规律等) , 有针对性地提问。总之, 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设计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 这样不但有利于打好学生学习基础, 还有利于加强学生拓展知识面, 提高其探究能力, 再根据学生预习情况, 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中, 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3. 方法化原则

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 作为教师还应采取适当的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去思考。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去阅读、思考和解答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疑难问题、学习方法与技巧等, 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4. 层次化、递进性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 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 中等生看到激励, 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 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 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2]。

二、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 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每节课教学之前, 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好导学案, 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明确方向, 同时在融入课本知识、学习方法、达标检测等环节, 将课本重难点知识问题化、层次化, 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自主寻找答案的同时便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这样就自然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如何利用导学案完成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的学习, 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是关键。作为教师, 应在课前编写好导学案, 再将其发给学生, 让他们了解本课学习的内容、目标、难点等,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预习, 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学案, 提高学生预习效果:1.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详细阅读并基本了解课文内容。2.设计系列问题,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问题, 在阅读中寻找答案或自主收集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原则是什么? (2) 外交原则是谁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3) 新中国初期外交过程中参加了些什么会议? (4)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有哪些成就?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问题再去阅读、理解教材, 寻找答案,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让学生把握了学习的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3]。

3. 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效果,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教师应在学生自学基础上, 运用编写的导学案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探讨。对于简单、易懂的内容 (学生经常听到的) , 只需要理清线索即可。而对教材的难点则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 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找出答案, 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答案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例如辛亥革命, 它的发生、经过、结果, 以及涉及的相关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效果, 还能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建华.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1 (7) .

[2]张苏法.运用学案导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12) .

篇3:《黄河颂》导学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②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③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 研学 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宛转 哺育 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①听读:倾听视屏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②练读:反复自由朗读,读出气势和感情。③赛读:每组一人参赛,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①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后,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问题。①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请你列出清单。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3、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上一篇:尊敬老师下一篇:策划书写作基本格式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