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u1导学案教师用

2022-09-21

第一篇:m8u1导学案教师用

30寓言四则导学案(教师用)

重庆市合川区瑞山中学初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导学案

第六单元第30课《寓言四则》

初中2013级学科:语文教师:唐亚利审核:备课组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学习目标 】(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1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读,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3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5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难点:

3、4,5

【学习课时】 3 课时

【课前准备】(看谁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预习要求同前。

【知识链接】

1、体裁介绍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2、(1)伊索生平介绍

伊索(Aesop620~560B·C),在基督诞生前约600年,也就是2500多年前出生在希腊。伊索童年期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得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但是他的母亲非常爱他,时常讲故事给他听;他的舅舅恨这个又矮又丑的外甥,常常强迫他在田里做最艰苦的工作。

母亲去世后,伊索跟着曾照料过他的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学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他们在一起过了好多年快活的日子。后来,伊索被牧羊人卖了,从此以后伊索就变成一个奴隶。有一天,伊索梦见了幸运之神和气地向他微笑,并把他的手指放进他的嘴里,放松他的舌头。醒来后,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说话了。

大家都喜欢伊索说故事,也都敬佩他过人的聪明。伊索曾经靠机智救过朋友和主人的急难;凭机智避免敌人的伤害,解除奴隶的桎梏。据说伊索因得罪特耳菲人而被陷害致死。

伊索并没有写下他的寓言,他完全凭记忆口授。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其中大多以动物为主:有的用豺狼、狮子等比喻人间权贵,揭露其残暴、肆虐的一面;有的则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原则。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

(2)《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中的神

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是众神之王。他掌管着天地的秩序。赫拉,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畜牧、竞技、演说以至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3)、《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他的著作收在《韩非子》里。

《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等编著。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有人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它转身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希腊寓言故事,看看它们讲了什么故事,又蕴涵怎样的哲理。

二、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

1、寓言定义:寓言。这是一种隐含有 “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获得一些教训。寓言的故事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生物,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对于生物或无生命的事物,寓言作者往往把它们人格化。我国先秦的寓言创作,成就很高,许多寓言故事流传至今。古希腊产生的《伊索寓言》,历来为世界各国所传诵。

2、参看知识链接。

三、研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自由诵读。

思考: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答案: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集体诵读,思考下列问题。然后讨论、回答。

思考:赫耳墨斯是一个的人。

答案:(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等)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① 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答案:“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词,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上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②“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答案:嘲笑宙斯,讥笑赫拉,表达了赫尔墨斯的爱慕虚荣。

③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

④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⑤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答案:表明了他自己的小人之心自命不凡。

3、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语调和神态。

①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

②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

4、师生一起对照板书概括寓意:这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谦虚,有自知之明,不要妄自尊大„„

5、集体诵读。读出语气、语调。

四、学习《蚊子和狮子》

1、自由朗读,读顺文章。(提醒学生多音字“粘” 字的读音)

2、指名朗读,并请学生评点。

3、师:蚊子的话用怎样的语气读?

答案: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4、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战斗前:是因为分析敌我条件后,充满胜利的信心。

战斗后:是得意忘形,吹嘘自己的胜利。

(通过追问,穿插分析:两个“吹”的不同,以及重点词语“冲”“咬”“唱”“叹息”等。

5、概括寓意

答案:骄兵必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6、阅读如果改编寓言结局,寓意与原文有什么不同?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答案:通过与文中寓言相比较: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师小结: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所以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寓言就是这样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以后我们读寓言的时候就要想一想: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第二课时

智子疑邻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朗读中不添字,不漏字,每一个字都读准确。

2、 说说不认识或字形需要注意的字、词。

3、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4、 听个别读。

三、疏通文意,掌握故事情节。

1、 疏通文意:对照课文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

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2、 解释下列词语、句子意义:

(1)、智子疑邻智:聪明,这里意思是“以。。。。。为聪明”。

(2)、不筑筑:修补。

(3)、其邻人之父亦云父:古代对老年人(多指男性)的称呼。

(4)、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

3、翻译寓言。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坍塌毁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将会有盗贼进来。”

其邻人之父亦云。

他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天晚上他家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以自己的儿子为聪明,却怀疑隔壁那个老人是盗贼。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理解寓意。

1、小组讨论,再在全班说。

教师指导: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答案:(1)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2)听别人的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3)与人为善。不要凭感情无端猜疑他人,如果能做到公正无私,便不会被感情左右而影响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4)、判断事情应该客观,不可以加入主观因素。

答案: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是正确的,效果也不见得好。

2、作者写这则短小的寓言故事的本意是什么呢?

五、联系生活,谈体会。

生活中是否有“智子疑邻”的现象?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谈。

六、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

塞翁失马

一、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朗读中不添字,不漏字,每一个字都读准确。

2、说说不认识或字形需要注意的字、词。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4、听个别读。

二、疏通文意,掌握故事情节。

1、疏通文意:对照课文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2、 解释下列词语、句子意义: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3、 翻译寓言,复述故事。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跑进入胡人的领地去了。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祸害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家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长城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这人的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三、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1、分组讨论探究。

教师引导: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及众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众人”的态度来看:(塞翁沉着冷静,静观事情的变化)面对一系列的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引导: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

答案: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是不需要一定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答案: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3、 寓意总结。

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转化的。(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子: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四、 联系生活,谈体会。

五、 小结。

六、 积累:背课文。

第二篇:李贺《李凭箜篌引》教师用 导学案

小组 姓名__________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编制人:孙瑞 审核人:聂琪 包科领导:________

编号2009YQ2053 使用时间09-12-09

【使用说明】

1. 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

2. 用时20分钟左右,C层同学至少完成自主学习部分,A、B层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探究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 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用蓝色或者黑色笔作答,红色笔纠错)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积极思考,踊跃展示,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课堂每一分钟,通过文字,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快乐学习。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2、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二、充分预习文本,完成下面基础知识梳理。(ABC层必答)

高二语文古诗文选修李贺《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第 1 页 共 4 页 1. 字词书写及注音。

kōng hóu( 箜篌) 教( jiāo )神yù( 妪 ) 瘦蛟( jiāo ) 露( lù )脚 暴露(lù ) 揭露( lù ) 露( lù )天 露( lòu )马脚

露(lù )头角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吴丝蜀桐张高秋 ( 弹奏 )

(2)李凭中国弹箜篌 (国中,国都长安之中 ) (3)石破天惊逗秋雨 ( 引 ) (4)露脚斜飞湿寒兔 (露珠下滴) 3.翻译。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和缓悠扬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欢快清丽

【合作探究】

1. 诵读展示全诗。(ABC层) 2.小组探究。(C层学生初步思考,A、B层学生认真思考并形成文字答案,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高二语文古诗文选修李贺《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第 2 页 共 4 页 2)这首诗除了正面描写音乐,更多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试找出诗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明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至少找出两句)

答:例如:①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②”鱼跳波瘦蛟舞”,“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龙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③”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3)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声音的? (要点提示: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创作方法等)

答:(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当堂检测】

(一)、课文练习(ABC层必答)

1、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理解有误的项是(B )

A. 两句写乐声,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B.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张口欲笑的印象。“香兰笑”虽写兰花之笑,实写兰花欲哭之笑,与前面带露的芙蓉表达效果一样,表示乐声悲抑。 C.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

D. 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2、对《李凭箜篌引》主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 A. 李贺通过诗歌来赞美李凭的精湛技艺。 B. 这首诗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高二语文古诗文选修李贺《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第 3 页 共 4 页 C. 诗歌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D. 作者直接描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名句默写 (ABC层必答)

(1)诗中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课后作业】

1.落实并积累诗词鉴赏知识. 2.A、B层默写全文,C层背诵全文。

【回顾总结】

知识与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句子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相关链接】

《明湖居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高二语文古诗文选修李贺《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第 4 页 共 4 页

第三篇:6《现代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用)

【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第一教时《长城谣》

【预习导引】

1、了解作者,写下你所了解的情况:

2、加点字注音

焉支 yān zhí 隘口 ài 蹲踞 dūn jù 焚 fãn ...... 躯体 qū 敕勒 chìlâ ...

3、解释词语(第

一、第五两个做一般性了解)

焉支——焉支山,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

险要,历代驻兵防守。(课文注解②) 隘口——狭窄的山口。(课文注解③) 焚——烧。

蹲踞——两腿弯曲,像坐一样,但臀部不着地。诗中用来形容长城稳健、雄伟

的姿态。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4、熟读全诗,把握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5、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

6、背诵诗歌。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这是大家熟悉的一首诗,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于故乡的炽热的思念,对于祖国的深沉的眷念。而这种刻骨的爱国之情,并不是诗人所独有的,这种情感是所有被海峡阻隔了五十多年的台湾同胞的共同心声。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由两位著名的台湾诗人创作的,同样是表达了乡愁、乡思主题的诗作。一首是席慕容的《长城谣》,一首是纪弦的《一片槐树叶》。

(二)、赏析《长城谣》

1、 介绍作者(检查预习1)

(屏幕显示如下字幕,并配有席慕容的相片及其作品的图片。)

席慕容,台湾女诗人。蒙古族,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席慕容1943年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1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听读或教师范读《长城谣》 正音(检查预习2)

释词(检查预习3)

3、整体阅读,合作探究如下三个问题(屏幕显示问题的内容)

⑴ 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明确:《长城谣》属于抒情诗一类。

⑵ 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那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如果要你用一个比方来形容这种情感,或者说用“这种情感”做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你会怎么写?

对于第一问,估计学生大多能回答出思乡、乡愁、爱国等答案。这都是正确的,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二问,争取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 这种情感如火一般炽烈。 这种情感象长城一样厚重。

这种情感象大海的波浪一样汹涌澎湃。 这种情感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剧烈。

小结:是啊,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呐喊,是激越澎湃的火山喷发,是千年烽火燃尽之后,对长城的深情凝视。厚重,是因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在这短短的诗行之中;激越,是因为海峡的多年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 ⑶ 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就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在抒情诗歌当中,使用第二人称抒情的情况非常普遍。

4、 分节阅读,合作探究。

⑷ 朗诵第一节。思考:本节写什么?为什么说长城“冷眼”“无情”?

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们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⑸ 朗诵第二节。思考:本节写什么?长城为什么使得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2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明确:在这里,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一个象征物。长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就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这一节,是激情迸发的诗章,学生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有饱满的感情。 ⑹ 指名学生朗诵第三节。思考:本节写什么?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明确:梦回长城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教师语:诗人激越的情绪在这一节渐渐趋于深沉平缓。思绪飞越,想到了《敕勒歌》所描绘的,那旷远浩大的画面,想到了长城内外月光如水的夜,想到了长城旁缓缓流过的黄河。诗人心潮难平,夜不能寐。可是,既然不眠,何以有梦呢?这不是普通意义的梦。这是诗人的梦想,那故国的山河填满了诗人的心胸,充溢着诗人的灵魂。人不眠,而黄河从心中流过,如梦似幻。何日能真的见到我的长城、我的黄河?何日能真的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祖国?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进了席慕容的梦中,也从许许多多的台湾同胞的梦中流过,也从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的梦中流过。

黄河,永远奔流,就像我们这伟大的民族,永远向前,生生不息。

5、 学生齐读《长城谣》。

第二教时 《一片槐树叶》

【预习导引】

1、把作者的情况简单地写在下面:

2、加点字注音

槐树 huái

蝉 yì

荒莽 mǎng ..chán

翼..

3、熟读全诗,了解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4、把握诗歌吟咏的对象,体会诗中情感。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七子之歌》,体味思乡之情,感知诗歌的魅力。

二、学海拾贝:

1、揭示课题及作者(检查预习1)。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2、教师进行背景介绍:《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3、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

①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检查预习2):

huái

chán

mǎng

槐树

荒莽

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并找出本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描写对象是“一片槐树叶”

③体会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1、为什么如此普通的一片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却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应呢?

因为它来自祖国,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爱。

2、第一节写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在“一片槐树叶”前加上非常繁复的修饰性词语?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第二节写什么内容?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第三节写什么内容?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5、教师总结

A、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B、文章结构图: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

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6、背诵全诗。

四、拓展延伸:

从小学至今我们学过不少有关“游子思乡”、“乡愁”为主题的诗歌,请同学们共同来回忆。

略举几例:

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后作业】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诗句中的字。

⑴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fãn(

)起 ⑵多少个ài(

)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⑶浅灰黄色的huái(

)树叶 ⑷蝉yì(

)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2.两诗的作者分别是 和 ,两人均是 诗人。 3.乡愁乡思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以下诗句并不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是(

)

A、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这片槐树叶“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是因为 ,“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又因为 。 5.《长城谣》一诗的第三节是实写还是虚写?

6、对《一片槐树叶》第一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以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 B.诗人想通过写槐树叶,揭示历史的内涵。 C.诗人见到槐树叶,仿佛回到故乡。 D.对槐树的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1.依次为:焚、隘、槐、翼 2.席慕容;纪弦;台湾 3.C 4.它凝聚着故国的情结;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到故国。(意近即可) 5.虚写

6、A

5

第四篇:15《新中国的成立》导学案教师用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自主教育建构学习

问题导学型学习模式工具单(十一册)太白县黄凤山小学六年级品德组设计

15《新中国的成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记住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记住开国大典的时间,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记住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有关的人物、意义。

2、通过学习,感知今天幸福生活来自不易,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感悟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懂得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2.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自主预习】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并写出有疑惑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年月在召开。

2、 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民族、人民团体代

教师寄语:我参与 我快乐 我自信 我成长

表等这说明了;

3、大会的内容:(1)通过了《》①制定《共同纲

领》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名称、新中国的性质;《共同纲领》性质:起了作用,(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为中

央人民政府主席;(3)大会决定以为国旗,以为国歌,以为首都并改名为,采用;(4)决定在首都广

场建立一座。

5、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

部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6、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②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开国大典。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取得胜利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9、西藏和平解放:_______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_________为

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____西

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至此,除

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合作探究】

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列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主要决定。

3.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

从此站立起来了”。联系有关史实,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新中国成立,国家获得独立,民族获得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落后挨打的局面,提高了国际地位。 4.说说国旗的规范和它的象征意义。答:国旗的样式为:旗面为红色,长方形,长和高为3与2之比,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5颗,1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4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旗杆为白色。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1星较大代表中国共产党;4星较小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4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对党的衷心拥护。

5.国徽是谁设计的,说说它的内容和象征意义,齿轮和麦穗代表什么?6.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中国人民曾探索各种救国途径: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戊戌变法的改良高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建立的民主共和等,但都未能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训练检测】

1、下列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共同纲领》 B.《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是()①国家独立自主②人民当家作主 ③现代化强国④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3、过节贴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写照。下列春联中,反映建国初期的是()A.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B.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C.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D.世博亚运扬国威改革发展创奇迹

4、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历史事件是()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C.西藏和平解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 标志着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分离走向团结,从落后走向进步的重要转折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板书设计】

15《新中国的成立》

【课后反思】

【教科组审核意见】

第五篇:麋鹿导学案学生用

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27《麋鹿》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孟庄学校王满红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我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悄无声息”“销声匿迹”“颠沛流离”等词语的意思。

3、我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层次。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想不想听?这个故事发生在3000多 年前,相传有一天,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老虎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选狗选猫?太没面子了吧,我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神了,应该有一种特别好的动物来做我的坐骑。找找吧,他这么张眼一望,看到了什么?

2、揭示课题--------《麋鹿》

二、自主学习:

1、一读课文,圈画出课后生字所在的词语,并找方法识记、描红。

2、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新词的意思。“悄无声息”“销 声匿迹”“颠沛流离”

3、三读全文,找出比较难读的或优美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4、默读全文,思考:全文讲了麋鹿的哪几个方面?试根据这几方面给课文 分段。

三、展示交流:

1、展一:生字

教师听写生字,组内相互检查,对于出错较多的字或难写 的字进行交流,补充。“沛”“哺”“殖”

2、展二:词语

重点理解“颠沛流离”积累四字词语 说出与“销声匿迹”结 构相似的词语“翻天覆地”“翻箱倒柜”“斩钉截铁”等等。

3、展三:课文朗读

重点指导朗读

2、

3、

4、及最后一段。第六自然段中的长句子进行指导断读。

4、展四:主要内容

抓住三个方面“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 历”

分层

第一部分:(1)生活环境

第二部分:(2——4)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介绍外形特点时也提到生活习性,所以这两部分不可以分开。)

第三部分:(5——8)传奇经历。

四、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shâ

zhí

pâi

zhǎo jiāng

跋(

) 繁(

) 颠(

)流离

(

)泽(

)子牙

2、qiǎo( ) zhuàn( ) shǔ( ) chá( )

悄 传 数 叉

qiāo( ) chuán( ) shù( ) chā( )

3、本文介绍了麋鹿的------------、-----------------和-----------------------的经历。使我懂得了要保护-----------,要保护-------------。

五、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了解麋鹿的其它资料。

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27《麋鹿》第二课时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孟庄学校王满红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3、知道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麋鹿》这篇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麋鹿,具体地去认识一下麋鹿

二、课前链接

选词填空。

飘浮

漂泊

飘扬

1、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

)在黄海滩涂上。

2、在解放前,爷爷为生计,到处(

)。

奇特

奇怪

1、真(

),为什么这时候他还不来呢?

2、在沙漠地区常常可以看到一些(

)的景象。

三、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3分钟,画出课文中介绍了麋鹿外形特征的句子,想想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的?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2、除了介绍麋鹿的外形,还介绍了什么?

3、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这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合作探究

1、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什么联系?

2、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是因为:

3、有感情朗读课文,探究课文中采用的说明方法

4、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五、展示交流(略)

六、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跟随课文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了解了麋鹿的传奇经历。让我们去热爱麋鹿,保护麋鹿,保护一切野生动物吧!

七、课堂检测

1、默读课文要点,再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小练笔: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广阔”、“茁壮成长”。这四个词语中任选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上一篇:shkd系列全集封面下一篇:如何将word写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