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教师版剖析

2023-02-27

第一篇:师说导学案教师版剖析

一轮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一)(教师)

《劝学》《 师说》

【复习目标】

1、 掌握《劝学》《师说》中的重要实词意义与用法、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 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劝学》《师说》全文。

3、 背诵并默写《孔子语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完成迁移训练,并翻译全文。

【课时】四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解释《劝学》中的加点词语或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 )轮,..其曲中规( ),虽有( )槁暴( ),不复挺( )者,輮使.....之然( )也。故木受绳则直,金( )就砺( )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 )明( )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假( )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君子生( )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 )备焉。故不积跬步( ),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 ),.....功( )在不舍。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 )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 )心一( )也。蟹六跪( ).....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 )也。 ...

二、背诵《劝学》全文。

三、背诵《孔子语录》

1、《孔子语录》(《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第二课时

一、默写。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________________。木直中绳,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___ 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_,而闻者____。

(3)___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而____千里。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4)积土成山,_________;积水成渊,___________;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不积____步,无以____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功在不舍。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___。 (6)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饮黄泉,__________。蟹六跪而二____,非蛇___之穴无可寄托者,______________。

2、(1)子曰:“ ___,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________ ,不亦君子乎? (2) ,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 , ,是以谓之‘文’也。” (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6)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8) 子曰:“____________,不____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二、解释《师说》中的加点词语,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 )?惑而..

2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 )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嗟乎!师道( )之不传(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是故圣( )益圣( ),愚( )益愚( )。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 )焉。彼童子之师,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 )焉,或不( )焉,小学( )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 )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 )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圣人无常( )师。孔子师( )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 )不及(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 )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 ),经传皆通习( )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 )其能行( )古道....( ),作师说以( )贻( )之。 ..

二、 背诵《师说》全文。

三、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三、四课时

一、默写。

1、(1)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3)嗟乎!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________。

(4)爱其子,_____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惑矣!彼童子之师,___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8)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故天将降大任于___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于虑,而后作;征于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迁移训练。

(北四市2012届高三第三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

韩愈

公讳丹,字文明,姓韦氏。公之父政,卒雒县丞,赠虢州刺史。公既孤,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举明经第,选授峡州远安令。顺宗嗣位,诏拜谏议大夫。

刘辟反,围梓州,诏以公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公行至汉中,上疏言:“梓州在围

①间,守方尽力,不可易将。”征还入议蜀事。刘辟去梓州,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拜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将行,上言:“臣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上以为忠。

一岁,拜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公既至,则计口受俸钱,委其余于官。罢八州无事之食者,以聚其财。始教人为瓦屋,取材于山,召陶工教人陶,聚材瓦于场,度其费以为估,不取赢利。凡取材瓦于官,业定而受其偿,从令者免其赋之半;逃未复者,官与为之;贫不能者畀之财,栽食与浆,亲往劝之。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明年,筑堤捍江,长十二里,疏为斗门,以走潦水。公去位之明年,江水平

4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堤,老幼泣而思曰:“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灌陂塘五百九十八,得田万二千顷。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上书告公所为不法若干条,朝廷方勇于治,且以为公名才能巨,治功闻天下,不辨则受垢,诏罢官留江西待辨。使未至,月余,公以疾薨。使至,辨凡卒所告事若干条,皆无丝毫实。诏笞卒百,流岭南。公能益明。 (选自《韩愈文集》,有删改) 注:①高崇文:唐代大将,刘辟反,统兵往讨,平定叛乱。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明经第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B.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 让:移让 C.为重屋四千七百 重:重要

D.不辨则受垢 垢:污秽,耻辱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韦丹“治功”的一组是(3分) ①征还入议蜀事 ②罢八州无事之食者 ③为瓦屋万三千七百 ④筑堤捍江

⑤得田万二千顷 ⑥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辟造反围困梓州,韦公被任命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管理梓州,他认为此时梓州正处在包围之下,尽力守卫都很困难了,实在不容易担任那里的将领,就回绝了。

B.韦公被任命为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将要上任,给皇帝上书说这三州都不是要害的地方,不如让它们归属河东,皇帝认为他很忠心。

C.韦公担任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后教导人们建瓦屋,从山上取得材料,召集陶工教给人们制作陶瓦的方法,并在集市上供应建屋的原料,不获取利润。

D.一名受到韦公惩罚的士卒诬告韦公违法,韦公因此被朝廷免职,但事后朝廷派人来调查,发现士卒是诬告,而这件事使韦公的才能更加显现出来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既孤,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3分) (2)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3分) (3)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4分)

三、翻译《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并整理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

5.(3分)C (重:重叠) 6.(3分)D(①个人经历;⑥总体评价,与“治功”无关)

7.(3分)A(“实在不容易担任那里的将领”错,“易将”的意思是“更换将领”) 8.(10分)

(1)韦公在父亲去世之后凭甥孙的身份跟随太师鲁公真卿学习,太师很喜欢他。

(3分,既、以、爱各1分)

(2)(如果)没有这道堤坝,我们的尸体或许要流入大海了!(3分,句式、其、句意通顺各1分)

(3)有一个违反命令应当判死刑的士卒,韦公最终没有杀他,实施杖刑后让他离开了。

(4分,卒、当、果、遣各1分)

5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参考译文: 韦公名丹,字文明,姓韦。他的父亲名韦政,在雒县县丞任上去世,朝廷追赠虢州刺史。韦公在父亲去世之后凭甥孙的身份跟随太师鲁公颜真卿学习,太师很喜欢他。后参加明经考试合格,经过选定授以峡州远安县令的官职。顺宗皇帝嗣位,下诏授以谏议大夫之职。

刘辟造反,围困梓州,皇帝下诏让韦公担任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韦公走到汉中时,给皇帝上疏说:“梓州现在正处在被包围的时候,他们正在尽力防守,这时不可以更换将领。”朝廷征召他回来讨论蜀地之事。刘辟离开梓州,韦公趁机将东川节度使之职移让给高崇文,自己被朝廷授予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之职。将要上任,给皇帝上书说:“我所治理的三个州,并不是要害之地,不值得设置官职,浪费国家资财,不如让三州归属河东方便。”皇帝认为他很忠心。

过了一年,被授予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之职。韦公到任后,就计算家里的人数来接受朝廷的俸禄,把多给的钱都交给官府。罢免了八州的无所事事只是白吃饭的人,来聚集钱财。开始教导人们建瓦屋,从山上取得材料,召集陶工教给人们制作陶瓦的方法,把木材、陶瓦聚集到集市上,估计建屋的费用而定价钱,不获取利润。凡是从官府领取木材、陶瓦的人,房子建好以后再交钱,遵从命令的人免除他们一半的赋税;逃跑还没有归来的人,官府给他们将房子建好,贫穷不能购买材料的人官府给予他们钱财,用车装着食物和水,亲自到各处劝说他们盖瓦屋。建造瓦屋一万三千七百间,建造两层的瓦屋四千七百间,百姓没有了火灾的忧虑,夏天潮湿就住在上层。第二年,修筑堤坝保卫长江,长十二里,分散修筑闸门,用来泄出洪水。韦公离职的第二年,长江洪水达到了与堤坝相平的高位,百姓老幼都哭着思念韦公的好处说:“如果没有这道堤坝,我们的尸体或许要流入大海了!”开挖池塘五百九十八口,从而获得田地一万两千顷。凡是为百姓祛除祸害兴办有利的事都像是追求享受一样。

有一个违反命令应当判死刑的士卒,韦公最终没有杀他,实施杖刑后让他离开了。这个士卒上书朝廷告发韦公所做的若干条违法的事,朝廷正在严抓吏治,并且认为韦公是一位以才能闻名的大臣,治理地方的政绩名闻全国,不辨明是非就会蒙受耻辱,就下诏罢免韦公的官职留住在江西等待辨明。使者还没有来到,过了一个多月,韦公因患病去世了。使者到后,辨明士卒所告发的若干条事项,没有一件是真实的。朝廷下诏鞭打这名士卒一百下,流放岭南。韦公的才能更加显现出来了。

6

第二篇:大人们这样说导学案

《大人们这样说》前置作业

一、信息链接

1、龙的精神:龙的足,为九州列土封疆, 龙的心,为民族寄托希望, 龙的魂,为华夏谱写篇章, 龙的骨,为中国铸造脊梁! 滔滔黄河,滚滚长江, 是龙的血脉潺潺流淌; 夏商周汉,魏晋隋唐,是龙的翅膀振振翱翔。五湖四海,三山五岳,百万里方圆锦绣一方;元明清后,建共和国, 五千年上下源远流长…… 悠久的文明,令人神往,美丽的传说,凄婉感伤, 不朽的精神,深沉悲壮,不败的斗志,奋发激昂……

2、散文诗:它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独立的文学形式,从形式上看,它近于一些短小的抒情散文,形散神不散,不讲究押韵;又具备诗歌的想象力和美感。

二、课文阅读四步曲:

1、认真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标上拼音,并记下来,把不会写的字词在预习本上多写两遍。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记得画下好词好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写出每一小节的意思。)

4、练习背诵诗歌。

三、预习自测

1、识记本课生字并按常规组词在书上,然后默写一遍,给家长批改。

2、比一比,再组词。

觉( )捞( )宵( ) 搅( )涝( )霄( ) 喜( ) 震( )壁( ) 嘉( ) 振( ) 譬( )

3、把词语补充完整。

呼( )唤( ) 崇山( )( ) 腾( )驾( )直冲( )( ) ( )( )而下 ( )( )而过

4、根据意思写词语。

(1)传说中指利用法术乘云雾飞行。( ) (2)指强大的使人畏惧的力量。( )

(3)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 )

5、填空: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文章把中国比作( )。

2、奶奶告诉我龙是( ),爷爷告诉我龙是( ),爸爸告诉我龙是( ),妈妈告诉我龙是( )老师告诉我龙是( ),我告诉大家龙是( )。

四、我思考,初探究:

1、奶奶爷爷说的龙和爸爸妈妈、老师说的龙一样吗?为什么?

2、写一写:

(1)改写第5节的第

二、

四、六行(用铅笔写在书上)。

(2) 你对龙有哪些新的认识?仿照诗歌第六小节的形式把你的认识写一写。

《大人们这样说》教案

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歌颂龙所象征的精神的诗歌,从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落笔,赞美龙,就是赞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美好前程。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教学不应片面理解龙怎样,而应该借助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龙文化,感受今天中华巨龙腾飞的气势。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重难点:

体会龙文化,感受今天中华巨龙腾飞的气势。 教学过程 : 课前三分钟:

小组竞说龙的俗语、谚语

一、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带给你一段精彩的视频(舞龙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5NDM0MDYw.html 请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形容一下这场表演以及你的感受吗?

是呀,中国人喜欢热闹、喜庆,在农历新年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舞龙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节目。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们身边的龙。

二、预习检测:

1、朗读检测。

2、生字词检测,并听写。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文章把中国比作( )。

(2)奶奶告诉我龙是( ),爷爷告诉我龙是( ),爸爸告诉我龙是( ),妈妈告诉我龙是( )老师告诉我龙是( ),我告诉大家龙是( )。

三、重点品析,深入探究。

1、奶奶爷爷说的龙和爸爸妈妈、老师说的龙一样吗?为什么? (1)奶奶心目中的龙是怎样的?

(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威力无边、她相信龙的真实存在)

(2)爷爷心目中的龙是怎样的?

(腾空而去,留下足迹、他相信龙曾经存在)

(3)你相信龙的真实存在或者曾经存在吗?你也来谈谈对龙的理解。 (龙只是一种精神。龙是中国人的象征。:龙很威猛,代表中国人的形象。龙是中国人崇拜的一种图腾。)

(4)老师很赞同你们的见解,是呀,龙这种动物并非真实存在,但是我们仿佛又可从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它,让我们为之鼓舞;它,让我们为之骄傲,它,让我们心潮澎湃。 (音乐响起,听歌看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zNTUyNzI0.html (5)爸爸是怎样说的?(生不由自主地念起了爸爸说的话) 师再激发:看到这雄伟的万里长城,你激动吗?看到这崇山峻岭中飞舞的万里长城,你骄傲吗?孩子们,再读一读吧?(生激情朗读)

(6)妈妈又在哪里发现了龙呢?(生:长江三峡、京九线上的列车、西昌基地的火箭)

师:让我们随着妈妈的讲解跟随龙的足迹。(播放视频)

http:///programs/view/9cfenUrpkTk/(师读长江喷涌部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3MjU1MTg4.html(师读京九列车呼啸部分)

http:///u28/v_NjMyNzUwMDk.html(师读火箭升空部分) 你对哪段视频最感兴趣,为什么,和你学习小组的同学分享一下吧。

2、改写第5节的第

二、

四、六行,并交流。

3、你对龙有哪些新的认识?仿照诗歌第六小节的形式把你的认识写一写。

四、借助文中老师的话,总结升华 请告诉老师祖国人民取得这么瞩目的成就,靠的是什么?

(自强不息的精神。团结拼搏、不怕困难。万众一心、勇往直前。不断进取、锐志创新……)

师:对呀,这就是龙的精神。龙的气魄,凭着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气魄,我们的祖国必将越来越强大,它将(生:跃出东海,搏击万里长空;迎接旭日东升。在人类的新世纪里,全世界将为它的腾飞震惊。)

师激情结尾:小小的龙的传人们,为祖国的腾飞,一起努力吧,下课!

第三篇:《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离骚》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3、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①偭(

)规矩而改错 ②何圜(

)之能周兮 ③制芰(

)荷以为衣 ④高余冠之岌岌(

)

2.下列句中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 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 ,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惩罚。 3.对句中加黑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

)

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

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攘(忍受) 诟(耻辱)。 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译文:

1 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译文:

③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译文: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二、了解作者: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 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概述生平: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 。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 。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屈原5.农历五月初五是其投江自沉的纪念日。6.推崇“美政”:圣君贤相7.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共23篇。8.《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简介“楚辞”

三、文学特点:

1、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

2 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2、《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 372 句,93 节,2464 字,课文是节选。

四、听读并诵读课文

1、放配乐朗读磁带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兮”字,语气助词,犹如现之“啊”,读时应拉长语气,押韵的字要重读,

2、学生按照朗读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3、集体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

五、疏通课文,掌握文中字词。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

3 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圆”,圆凿。 忳郁邑余侘傺兮

通“郁悒”,忧愁苦闷。 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通“彰”,明显。 延伫乎吾将反

通“返”,返回。 (2)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使动用法,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动,加高。 长余佩之陆离

形——动,加长。 固前圣之所厚

形——动,推重。

哀民生之多艰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 鸷鸟之不群兮

名——动,合群。

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名,淫荡,纵欲之事。

屈心而抑志兮

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 (3)特殊句式

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无标志词。 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介词“于”。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谣诼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介词“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介词“以”。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一词多义

虽: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

即使 修:余独好修以为常

退将复修吾初服

整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修改 (5)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4 无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出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1、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和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和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2、研讨课文:

⑴、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明确:(1--3): 述怀, 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4--6):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⑵、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二、课文赏析:

(一)赏析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提问: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

5 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明确:原因是以下几个: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③“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④“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而自己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宁肯“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明确: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6、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明确: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小结: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二)赏析第二部分:

6

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明确: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2、这一部分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第一部分述怀明志,第二部分反省自身,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加自信,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

明确: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明确: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

——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三、研读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明确: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反衬奸佞小人的嫉恨,揭示自己的高尚道德。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明确:用“绳墨”比喻准则、准绳。整句诗在于揭露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比喻的运用使这种表达更形象生动。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明确:全句诗均在暗喻诗人自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这种用“服饰”与“佩饰”的描写,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展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疑难指津

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7 明确:《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明确: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3、《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①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③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双句押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

8 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④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五、拓展提升: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参考: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六、课文小结 :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达标训练】

1.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屈原一生“虽好修姱以羁兮”,但“謇朝谇而夕替”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③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④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2.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屈原面对不公平待遇而采取的态度的一项是( )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9 ④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⑤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A.①②④

C.①③⑤

B.②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诗中自述了自己受屈遭贬的原因,并表明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B.作者认为“民生之多艰”的主要责任在国君,君心荒唐才使小人有可乘之机。

C.诗人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并表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D.作者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并表示自己要修身洁行,决不妥协。

5.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其亦已兮”,而自己“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强求,是隐忍退让,但自己坚信自己的品性是高尚的,追求“美政”是正确的。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余独好修以为常”,坚定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任凭风狂浪打亦不回头,这是一位政治巨人的悲壮宣言。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借外表的奇异表达对现实的

10 不满,这是诗人的一种内心发泄方式。

6.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写出了诗人后悔的心情,如此昏庸的君王,如此奸佞的小人,怎能与之为伍呢?故诗人决定返回原路,即不同流合污。

B.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C.语言上运用“陆离”“芙蓉”等许多联绵词,富有声韵美和表现力。 D.多用比喻手法言志,表明自己坚持节操、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课前预习】答案

1.①miǎn ②yuán ③jì ④jí 2.D 3.D 4.(见课本注解)

【达标训练】答案

1、解析:选D ①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④写“謇朝谇而夕替”的结果。

2、解析:选C ②写世俗的弊诟;④写诗人和小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3、解析:选B “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修身洁行的。

4、解析:选B “主要责任在国君”这一分析不合乎文意。

5、解析:选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并非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更非为此采取的内心发泄方式,而是诗人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之后,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自己的选择。

6、解析:选A A项,“后悔的心情”错。这里写出屈原的矛盾、犹豫。留下,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选择离开的话,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所以诗人在犹豫、彷徨。

11

第四篇:《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介绍庄子及其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很重要。古文以诵读最为重要,所以第一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加上其表述方式的特点,解读具有多样性,“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ã)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â)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î)

决(xuâ)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

数数(shuî)然飡(cān)蟪(huì)

3.录音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第二课时

四、整体感知,掌握主旨

1.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2.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提倡百家争鸣。

4.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明确结构:第一段写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虽有大小的区别,但都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德才兼备的一般贤人还是更高境界的宋荣子和列子,都还是有所待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明确论证方法:1.一一列举鲲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虽然有小大之辩,但都有所待,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为“彼且恶乎待哉”。这近似于驳论。

2.鲁迅《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先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赏析最后一段。

①作者分别列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目的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②是将作者列举的形象做一个分类比较。

在庄子眼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斥鷃一类。他们“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们的视野受客观条件限制,“之二虫又何知。”“小知

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导致了它们嘲笑鲲鹏,宋荣子、列子和鲲鹏、冥灵和大椿是一类,通过比较,得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令人闻所未闻,又不容置疑。

③作者怎样连接这几部分内容?

明确:“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这些否定性的句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六、赏析语言:探讨鲲鹏的形象

1.课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鲲、鹏,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

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粃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

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明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宿云鹏翼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至虚氏村作》

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皮日休《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及三千里,组练长趋十万夫。

毛泽东: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七、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1.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2.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八、小结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泽东„„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九、作业

课外阅读庄子的作品,写一篇读书心得。

第五篇:人物形象导学案(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高要市第二中学

张新颖

1、教学目标:了解考纲中形象考察的内容 A、了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B、掌握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C、掌握人物形象考察的答题模式

2、 明确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他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其中包括: (1)鉴赏人物形象(2)鉴赏景象。(3)鉴赏事物形象

3、教学重难点:1)掌握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

2) 学以致用,规范答题步骤和方法

4、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诗歌鉴赏考点导入:

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本节课内容)  应该说,试题充分考虑到考生与传统诗歌的隔阂,取材、命题较为浅易。但古诗鉴赏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考生答题不规范、不完整,容易漏掉一些要点,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殊为可惜。

二、概念理解: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1、形象:1)定义:诗歌中所展示的生活图景

2)分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3)考查类型:了解作品描绘的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了解形象的个性特征

2、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

1)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出塞》中戍边将士的形象;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 回顾课本,举例:)

三、高考回顾:(2010.福建高考)(投影参考答案,投影学生练习,两相比较,总结方法技巧、答题规范)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

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参考答案:①本诗描写了一个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隐者。②描写了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③作者通过对这一隐者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解题方法(学生总结)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 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诗人自己还是诗人想要刻画的人物形象。

(2) 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就关注人物的外貌、 动作、 心理、神态,重点关注这些方面的细节描写。

(3) 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4)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2、答题步骤:答案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①概括相关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

(概括人物形象) ②刻画人物形象运用的手法及创造氛围的特点;

(结合句子分析) ③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形象作用)

四、当堂自测:(学以致用,投影学生答案,自主纠错,找到方法,教师适当点拨)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本诗刻画了一个思妇形象。②萤虫飞回休息,夜已经很深了,主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念。③诗人借思妇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

2、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学以致用,投影学生答案,自主纠错,领悟方法,教师适当点拨)

题葡萄图 ( 徐渭 )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性情放纵,屡试不第。

问: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这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②第一句中的“落魄”一词写出其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啸”字则写出诗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③抒发了诗人虽怀有才华却抑郁不得志的苦闷之情。

五、课后巩固: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鹭图 ( 唐•刘羽 )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整首诗描绘了白鹭洁白美好、心存高洁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步骤一)②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

三、四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 (步骤二)③ 诗人以白鹭自喻,表达自己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痛苦之情。(步骤三)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答题方法和套路,规范格式。)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人物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参考答案:①本诗从人物的外貌、动作(形),心理、神态(神)刻画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学垂钓的山野孩子的形象(总说:什么样的形象)。 ②诗的

一、二句重在写小儿的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里学钓鱼;

三、四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走了鱼而不敢与路上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他顽皮可爱、聪明机灵,不拘形迹。(具体说明形象的基本特点) ③表达了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形象的意义)

附: 《创新》P120“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常见人物形象类型: A.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B.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C.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D.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E.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F.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G.爱恨情长的形象。H.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上一篇:社区中秋节的活动总结下一篇:市容环境整治行动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