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地理教学应当重视多媒体网络资源运用

2024-05-08

农村的地理教学应当重视多媒体网络资源运用(共2篇)

篇1:农村的地理教学应当重视多媒体网络资源运用

农村的地理教学应当重视多媒体网络资源运用

贵州省罗甸县云干中学 王启弼

[摘要]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并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的教与学。根据地理学科教材特点,使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或设计、制作出适合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容易,对知识的掌握、记忆更牢固,从而使用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因此,本文通过对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学生动机及需要的分析,论述多媒体网络资源组织教学符合学生的心里需要,阐述了农村地理教学应当重视多媒体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资源、学习动机、需要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入,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地理学科中体现得更加充分。事实表明,有较强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学生出于好奇,迫切的想学习,具备一定的学习动机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又能成为激发个体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是教学质量提高这一杠杆的支点。

一、农村的教育现状

近年来,农村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教育子女多是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诱导。具体表现在:(1)学习上发生了转变,有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关注降低,导致学生对学习毫无压力,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2)学生的成长环境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意识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随着社会的发 展,家庭状况的转好,家长不但放低了对孩子的要求,而且过分地溺爱孩子,使得他们娇气十足,依赖性极强,自理能力极差;农村的空巢家庭、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也使得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从而变得孤僻、自卑、自闭和偏激;留守家庭的家长只顾及孩子们的温饱,而忽视了沟通和交流以及适当的引导的教育机会,任其孩子自由发展,以致迷失了方向,乃至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还有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对学生的成长也不利。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不用为交不起学费而发愁,也不用为将来的生计而担忧,父母早已做好了安排。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他们的身心受到极大影响,丧失了斗志。(3)厌学风气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在农村学校里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厌倦学习。有的逃学、有的旷课、有的在上课时无事可干、有的学生上课“昏睡百年”。这些厌学现象的产生与社会发展是分不开的。我们的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农村的素质教育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开展不够,学生只能学习一些枯燥的书本知识。学生要是没有希望,心态就变老了,长期这样下去,他们对学习哪来兴趣?

二、农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事实上就是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关系,这跟奥苏贝尔的认知内驱力是一致的。现在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一致认为: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趋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的动力。学习动机支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学习动机产生于学习需要,有需要就会有梦想,学习行为是满足学习需要促成梦想的进程。

所谓认知内驱力,就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里派生出来的。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知识的实际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在农村中有60%的学生的好奇心,并不因为完成了某一学习目的而减少学习动机,也不是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取悦老师等,可以在没有奖惩或评定的情况下努力学习,在乎学习中自己得到满足。然而,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是以学习需要为轴心的,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驱力。由于学生对教育的认识和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它会引取学习需求方面的减少,就表现为厌学情绪。

所以应当重视多媒体网络资源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教学过程应当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各种有效的教学对策实施的前提。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当然,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教师教学效果高低都有密切联系。学生在各种动机的驱使下产生学习行动,是学习动机推动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因。如有的为了满足好奇心、求知欲而学习,有的为了兴趣(在农村中至少40%)而学习,有的为了得高分、评三 好而学习,还有的为了获得父母的称赞、老师的表扬而学习„„。求知欲望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人类的好奇虽然也有与生俱来的一面,但他们的好奇心会转变为求知欲。当新奇的刺激出现时,人们会引起注意,进而接近、了解事物,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来源于对知识的好奇,来源于认知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冲突,也来源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知识魅力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当然,教师高水平的教学,学生独立钻研精神的培养也是发展求知欲的有效途径。

此外,自我有效感是学生对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影响学业成绩所持有的有效或无效的主观体验。优秀的学生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有助于形成较强的自我有效感,较强的自我有效感又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进一步证实和加强最初的自我有效感;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即使努力学习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便有可能形成较弱的自我有效感。自我有效感强的表现就是有上进心,有上进心的学生乐于竞争。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了自己的正当利益、要求和需要同他人(或群体)争胜的行为特征或心理倾向。竞争包括同学之间的竞争和同龄人的竞争,尤其是同学之间的竞争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对学生的自尊、荣誉构成威胁,因此是强化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心理学家斯金纳就非常主张通过奖惩对学习行为起强化作用。

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并没有直接地卷入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但它却通过集中注意,做好学习准备和调控学习努力程度等影响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地理教学符合学生认知需要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多媒体网络教学思路常采用:情景导入→自主探究→网上讨论→反馈评析→巩固练习→思维拓展流程。教师设计可以采用目标式教学,把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成思考题,作为学习任务上传送。然后在网上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围绕课堂内容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充分利用网页、网站及网络课件,相互协作、寻找结果、提出见解、展开讨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归纳问题。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打开网络课件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对相关网页进行访问。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控,对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布置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多媒体网络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四、重视多媒体网络资源的运用符合地理学科教学的需要

多媒体网络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且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其作用如下:

1.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认识兴趣。当广泛的认识兴趣成为学生的人格特征时,他们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奖励,而能自觉进行学习,甚至离开学校以后仍然能坚持学习。学习兴 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布鲁纳所重视的学习动机,就是指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利用网络组织地理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集音、文、图乃至触觉和嗅觉信号于一体。例如,在交流过程中演示“袋鼠”这一动物时,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有袋动物?除了袋鼠外,有无其它的有袋动物?”有些学生举出“袋熊”和“卷尾袋鼠”。于是学生就围绕这三种有袋动物的异同点进行讨论,从而在相关背景下,锻炼与发展了儿童对事物的辨别、对比能力。这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作为认知工具,实现建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并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又一范例。以动静结合和可触可感的方式,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外部刺激,控制性好,交互性强。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其思维广度和深度也大大增加。

2.改革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提高

多媒体网络教学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并且根据教学的要求,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的加工、组合和整理。用户使用浏览器不仅可以看到这个仿真页面,还可以与之进行互动,利用这种动态可执行用户在检索到某些重要文献或教学 资料时,不仅能看到静止页面还可通过点击某个图标或热键而看到图文声并茂的彷真实验或算法执行过程的直观演示。在对多媒体信息的发现、搜索、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成为真正用心于钻研教学的专家,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

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的备课实质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需要教师对知识的再加工,需要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的作用。经过这一准备过程,不仅使学生受益无穷,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教书育人。3.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利用网络组织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通过网络去寻找知识、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以及运用网络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顾及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

利用Internet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优势便是交互性,它使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同时还是发送者、说话者,不仅是事后的说话者,还是适时的说话者,从而适应了现代人崇尚自由、渴望参与的心理要求。

现在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使得许多学生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因而对学习表现为积极健康的心态。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希望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有希望,人才会活下去;只有有希望,才能够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肖川博士在《基础教育该为学生奠定怎样的基础》的文章中曾经指出:“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负责。基础教育要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对于整个人类的自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然而,激发、点燃学生希望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信心,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中,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这样,既推进农村教育的信息化,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可以全面提高农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适应农村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4年第3期 2.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3.海德《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归因理论》 4.班杜拉 《自我效能:一种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 5.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

篇2:农村的地理教学应当重视多媒体网络资源运用

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党校 杨志强

2011年1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大幅上调国家扶贫标准线,从2010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升至2300元(2010年不变价),比2009年提高92%。随着扶贫标准线提高,中国贫困群体数量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把更多低收入群体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是扶贫力度加大的重要措施。正如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一名高级经济学家所言,表明中国政府极其务实,不畏困难和挑战,不追求数字上的减贫成绩,更加重视扶贫减贫质量的动态提升。这不仅仅是扶贫工作观念的转变,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的升华。面对如此庞大的处于贫困线下的低收入群体,作为帮助低收入群体脱贫的“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社会帮助”三个主渠道之一的金融机构,在帮助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最靠近农村,最贴近农民,是原汁原味的“合作金融”,在我国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不可替代。

首先、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跟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在金融扶贫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各种金融机构通过提供贴息贷款、提供批发贷款、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不断加强金融扶贫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多数金融机构在满足低收入群体扶贫资金需求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原则及风险控制的要求,使商业银行逐渐远离农村,必然导致商业银行无法满足低收入群体资金需求。二是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是特定的,并没有针对低收入群体的融资服务。三是农村信用社,最初是农民自己出资兴建的金融组织,主要为县以下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目前仍是服务“三农”的中间力量。但是信用社“离农脱农”的改革趋势已使得低收入群体难以再得到的更多的贷款支持。四是在当前的农村经济结构下,大多设在县城的村镇银行和“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其刚性的趋利要求,再加上资金有限,基本上不会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的贷款。

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在满足低收入群体的资金需求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表现在其一,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资金使用在该组织内实现了余缺调剂,既不会出现资金流向问题,又降低了入社农民(包括低收入群体)的资金使用成本。其二,参与组织的农民之间具有先天的地缘、人缘、血缘优势,成员之间信息都较容易获得,基本上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违约风险很小,资金使用效率也较高,这是一般金融组织无法比拟的。其三,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提供的扶贫资金是以偿还性和循环使用为前提。假如把10万元贷款发放给10个贫困户,一段时间后收回这部分贷款,又可以把这10万元重新发放给另外的10个贫困户使用,而且可能获得扶贫贷款的贫困户的收入提高了,投入组织内的资金会不断增加,从而不断扩大了扶贫面和资金扶持力度,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对低收入群体的贷款扶贫效果要远胜于一次性无偿拨付或捐赠的扶贫资金及政府的政策性贷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对低收入群体的贷款具有偿还性。这种偿还性要求获得扶贫贷款的贫困户必须创造现金流来还本,甚至还要支付一定的利息。这样有助于贫困户树立责任意识、信用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帮助其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激发其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育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促使其早日脱贫致富。这种扶贫贷款有偿使用还是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武器。试想,如果是一次性无偿拨付或捐赠的扶贫资金,在发放到贫困户手里之前,就有可能被相关部门或人员层层扣减,甚至造成腐败现象的发生,真正能够发到贫困户手中的扶贫资金可能已经大打折扣。即使这些扶贫资金能够足额发放到了贫困户手中,但由于扶贫资金不用偿还,对贫困户来说就等于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当然是不要白不要,多多益善。因此在扶贫资金分配上就难免出现分配不均或无法集中使用扶贫资金导致“撒胡椒面”等现象的发生,甚至可能在村干部与村民之间、村民和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引发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

政策性贷款虽然也具有偿还性。但是这种偿还性在我国贫困户长期依赖形成的弱势心理状态,以及寄希望于政府援助来改善自己生活的强依赖心理的影响下,不断被弱化。造成过去很多政策性贷款的成功率偏低,获得贷款的贫困户有意拖欠贷款和不审慎使用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深究其原因,绝非一些学者所指出的“中国农民的劣根性导致农民对国家资金的挟持”,也并非中国农民的信用真的糟糕得一塌糊涂,关键在于:任何通过国家(各级政府)发放给农户的资金(贷款、补贴、救助金等),农户都将不加区分地视为国家对自己的帮扶和救济。对于国家援助的某些习惯性的“遐想”,并最终形成一种特殊的预期,就是只要是通过政府发放的资金,都是“赠与”,而潜意识里都是不需要归还的。一个经历了多次政策贷款失败的乡镇党委书记曾不无感慨地指出:“对农民的贷款不能通过各级政府来运作,只要是通过各级政府发放的贷款,很多农户就会不加区分地视为国家补助并随意使用和拒绝归还,不管他们是否真的丧失偿还能力。” 毋庸讳言,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规模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资金来源不足等诸多问题。但是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吹响了向贫困开战的号角之时,相信出身于“草根”的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财政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协力支持下,在低收入群体不懈努力下,一定能够打赢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攻坚战。

上一篇:人生生活感悟经典名言下一篇:总分包安全生产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