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裔钢琴家到外汇交易大师读后感

2024-04-17

从华裔钢琴家到外汇交易大师读后感(共7篇)

篇1:从华裔钢琴家到外汇交易大师读后感

《从华裔钢琴家到外汇交易大师》读后感作者:Derek Han(韩祖平)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金融学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学科,站在旁边的看的,始终是个看客。输赢有时不在做对做错,完全在于头寸管理。总是不断地尝试去学习,去做新的事情,在不断失误和成功的同时,及时调整自己,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方向,建立自己的头寸。在西方国家里,可以使用公司兼并的方式进行税务抵扣,并利用原始股东回购协议进行低成本收购。所谓的私人银行即是为富有人群提供服务的银行,而这些富人不见得都是理财高手,而这些高端私人银行并不如我们想像提供客户之上的优质服务。对资本的力量应该始终保持敬畏之情,它可以随时吞噬,拆解产业王国.在瑞士,私人可以创建银行或者信贷公司。人是商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外汇市场上,每一笔交易都是独立的,所以忘记过去吧!外汇市场上应相对偏向理性保守,好的年头赚钱后也宜将盈利取出换成其他资产,如房产。机会似乎总在金融界的实战中显现,人脉的扩展,甚至竞争对手亦会在某些时刻成为合伙人。由此,若求发展,那么在你那个期望的圈子发展你的人脉关系吧。外汇,实业投资,金融理财形式复杂,但确依据一些最基本的常理,所谓大道至简。大资金谨防银行、投资中介公司作弊,有2-3家中介商参与交易,平衡风险比较好!什么事,都不用一个人赤手空拳,建立你的专家团队吧。一起分享,一起合作,一起成长!团队在任何时候都比个人显得专业性强,并且有信任感。做事,做人得应该有原则,维持自己的底线,善待他人,技巧性地说服人!

篇2:从华裔钢琴家到外汇交易大师读后感

1。有目的的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2。大脑的适应力: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固定的,它们会根据你对它们的运用而改变。通过清醒的、刻意的练习,以我们期望的方式来塑造大脑,都是可能的。

3。心理表征:一种以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其它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4。刻意练习:就是创建心理表征,完善对事物理解、记忆的过程。

显然,上述的前三个概念是可以推导出第四个概念的。换言之,刻意练习就是指:大师经过年复一年的有目的的练习,改变了大脑的适应力,创建了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与有目的的练习的差别:1)刻意练习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2)刻意练习需要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

刻意练习要怎么做?

刻意练习原则:1)辨别出杰出人物;2)找出杰出人物和其他人的差别;3)找到优秀的导师。在实践中,首先辨别出杰出人物,然后推测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杰出,接着再提出训练方法,这些方法使你也能像他们那样表现卓越。

在没有导师的时候,如何刻意练习: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Fixit(修正)。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办法来解决它们。要记住,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因此,制订明确的目标,把练习课程的时间缩得更短,是更加迅速地提升新的技能水平的最佳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来练习,比起在更长时间内只投入70%的努力来练习,效果更好。

跨越停滞阶段:1)以新的方式挑战自己;2)攻克特定的弱点;3)保持动机

书中其它重要观点:

一万小时理论的对与错:对在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必须付出许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一万小时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而是说明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之多;错在不是只要付出努力与时间就会有回报,无目的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并指望靠这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这对于成为专家是没有太大的帮助,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浪费时间。

破除“天才”迷信:1)训练时间比智商更重要;2)练习是唯一重要因素,基因差异会慢慢消失

知识与技能:传统的方法一直是先找出关于正确方法的信息,然后让学生运用那些知识。刻意练习则只聚焦于绩效和表现,以及怎样提高绩效和表现。因此,训练应当着重于实干,而不是知晓,特别是着重于使特定行业或领域中每个人的技能尽可能接近最杰出人物的水平。

篇3:从华裔钢琴家到外汇交易大师读后感

北京电视台不依不饶, 索要赔偿和道歉, 郭德纲则力挺徒弟, 称“记者如妓女”“打了就打了呗”, 僵持不下的双方纷纷表示要搜集证据对簿公堂。

此时舆论的焦点已经不完全放在了打人事件上。央视不点名批评郭德纲, 称其表现为“三俗”;美国《世界日报》刊文郭德纲事件不是艺人的小问题, 而是中国社会转型涌出的大大小小新“土围子”。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入行处于低谷的相声界, 到如今响彻大江南北的曲艺界大腕, 是什么原因使郭德纲事件被骤然放大……

郭德纲是谁捧红的

2010年8月, 在徒弟李鹤彪将拳头打向北京电视台记者周广甫时, 郭德纲发文力挺其为“民族英雄”, 如时光倒退15年, 郭德纲肯定不会想到他才是相声发展到如今的一个“民族英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 中国相声艺术走进低谷, 许多知名相声演员转行到影视界淘金。表演相声不挣钱, 费力不讨好, 在当时已是行业内部一个共识。

此时, 年仅20多岁的郭德纲却与大多数人背道而驰。1995年, 郭德纲来到北京, 在一批“文字辈”老艺术家的支持下组织北京相声大会, 另一方面着手挖掘整理了600多段濒于失传的曲艺节目。

对相声艺术的执著和睿智成就了郭德纲。德云社开始叫作“北京相声大会”, 只有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3个人在广德楼等茶馆演出。

1996年, 相声演员邢文昭和徐德亮等开始陆续加入演出。到了1998年, 扩展为十几个人, 演出场馆也从茶楼扩展到茶馆戏楼里。

1995年至2010年15年间, 从工人俱乐部到中和戏院, 从广德楼到天桥乐茶园……郭德纲与已故的张文顺, 以及李菁、王文林、于谦等, 用心血和汗水打造了“北京相声大会”这一品牌, 其中的何云伟、曹云金等青年演员正是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

2003年, 演出队达到了十几个人, 并且从那年开始改在天桥乐茶园演出, 更名为“德云社”。

好多人认识郭德纲是在2005年年底到2006年年初两三个月间。而事实上, 2004年“濒临失传曲目展演”, 已经让德云社火了, 那次观众多得把德云社演员吓着了。

2005年, 天桥乐茶园边上到处都是票贩和卖盗版碟小贩。那时德云社的演员并不被人熟识。有意思的是, 盗版卖到天桥乐门口, 一天郭德纲刚下车, 一个盗版碟小贩就问他:“看郭德纲相声吗?”

2006年大年初一, 郭德纲上了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 有人说这算是郭德纲得到媒体“强力推荐”的巅峰时刻。

郭德纲经纪人王海回忆, 从2005年10月到2006年3月的5个月间, 凡是数得上的电视栏目, 郭德纲几乎都上遍了, 报纸、杂志也一样。

“最绝的是一个杂志给我打电话, 说要给他上封面, 你猜是什么杂志?——《宠物》。”王海第一次在饭桌上说这事时, 郭德纲的搭档于谦笑喷了。

记者被打是谁惹得祸

2010年8月6日凌晨, 何云伟和李菁分别在博客中发表“退出声明”, 称已经正式退出德云社。对于退出一事的原因, 何云伟不愿多说。

在得知何云伟、李菁正式脱离德云社之后, 郭德纲对身边人说:“我惯坏了他们, 现在走, 对他们自己也不好。”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说, 郭德纲的精明之处就在于, 他给德云社原本赤裸裸的老板和雇员的关系, 赋予了一层师徒关系。这种类似于解放前传统民间戏班的做法, 显然更利于老板对雇员的管理。

郭德纲通过和演员签合同, 并且聘请好友钟朝晖和王海担任总经理和副总经理, 请夫人王惠出任董事长的方式, 使得“郭德纲负责制”在德云社内部得以巩固。

2007年开始, 郭德纲已经登上福布斯排行榜, 以年入过千万, 被列入富豪的行列了。

但此时, 郭德纲在德云社里推行一家独大, 要么激起“不听话者”的反抗, 要么就是培养出忠心耿耿的打手。

因为是为师傅打工, 所以徒弟唯有表达忠心, 才能获得师傅的重用。

李鹤彪是郭德纲“鹤”字辈的徒弟。据熟识的人调侃, 此人会开车, 会做饭, 又颇为勤勉好学, 所以被郭德纲叫到家里常住, 边学艺边给师傅做家务, 可没想到一不留神又成了打手。

2007年, 郭德纲购得北京亦庄赢海名居一处别墅。2010年郭家在别墅外的小区公共用地搭建了一处20多平方米的私家花园, 引来小区邻居和物管的不满。

郭德纲家人给出的解释是, 搭建花园是开发商许诺的, 与物管没有协调好。而在花园外搭建栅栏, 则是为了防止粉丝翻窗户进入家中。

2010年7月31日, 北京电视台《每日文娱播报》就此事进行了报道, 视频中, 小区物业负责人表示曾就小区内不少业主圈占绿地行为下发过通知。此时李鹤彪也曾表示如果“这事儿不对, 我们可以商量”。

8月1日, 《每日文娱播报》编导和摄像一行两人在再次实地探访过程中, 遭郭家人蛮横拒绝并动粗, 被打男记者周广甫手臂几处淤青, 初步诊断为轻微脑震荡。

8月2日, 在北京电视台召开的记者会上, 周广甫称自己是被打倒, 然后滚下楼梯, 但在3日, 德云社媒体说明会公布的视频中, 李鹤彪一拳一拳打向周广甫, 周广甫一边拍摄一边退让, 自己退到楼梯下, 而非“滚下”。

“打人不作假, 当着这么多媒体的朋友们, 公开郑重地向周广甫先生道歉。如果有机会的话, 我会当面向他道歉, 对不起。我会承担由此带来的医疗费用。”说出此话的李鹤彪持续几秒钟的鞠躬赢得了现场记者的掌声, 但他随即离开舞台。

嘴巴不饶人的老郭

恰恰就在打人事件发生的当晚, 郭德纲在自己的相声专场《张双喜捉妖》表演之余, 发表了一番听起来与此事有关的评论:“有时候, 这记者啊, 还不如妓女。再说北京电视台, 我也很无奈, 很龌龊一单位, 要不他们出了很多事儿呢, 很正常。”

8月4日凌晨, 郭德纲在其本人博客上贴出了《有药也不给你吃》一文。文中力挺弟子李鹤彪, 称其为“民族英雄”, 并将矛头对准了被打的记者周广甫, 这篇博客被普遍认为是郭德纲对此事的态度。

随后, 郭德纲因“怂恿徒弟打人”并攻击多年的合作伙伴北京电视台而成为众矢之的, 随后中国记协维权处的介入, 也让这事件从道德层面提高到法律层面。

中国记协维权处人士称, 虽然事件中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 包括电视台是否向郭德纲要钱解决问题、拍摄图像有造假等, 但郭德纲的言行肯定要受到谴责, 今后, 他们也将密切关注此事。

北京当地媒体亦群起而攻之。8月4日, 央视在《新闻直播间》节目中不点名批评郭德纲, 主持人用口播的形式点评说:“在这个行业的精华与糟粕之间他留下了糟粕;在这个行业的正气与江湖气之间他选择了江湖气;在个人的私愤与公众人物的责任前, 他习惯性地倒向私愤。这位公众人物如此庸俗、低俗、媚俗的表现是多么的丑陋。”

8月5日, 郭德纲徒弟李鹤彪因涉嫌殴打北京电视台《每日文娱播报》栏目记者周广甫, 已被北京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行政拘留7天, 罚款200元。

8月6日, 郭德纲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郭德纲的“左膀右臂”何云伟、李菁发表声明离开德云社, 北京各大图书大厦音像部门的工作人员, 收到了将郭德纲的音像制品下架、暂时封存的通知。

随后, 郭德纲在各地方台参与录制并主持的娱乐类节目也被其他节目取代。

2010年8月7日, 德云社内部发表声明停演整改。8月8日是德云社整顿前的最后一天表演, 同时, 德云社小剧场的演出也将于2010年8月9日停止。

德云社内部整顿前最后一场演出的门票竟成了抢手货, 活跃在天桥一带的“黄牛党”都在疯狂炒票, 40元的票被炒到了100元至200元不等。

据当天一位在场的北京某晚报记者回忆, 演出时郭德纲并未出现, 曹云金等德云社中的名角也没有登场, 但演出效果依旧十分火爆, 演员多次返场谢幕。

当天, 已经离开德云社的何云伟和李菁没有继续出现在北京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之中。至于曹云金等此前在北京电视台做主持的德云社子弟, 都无一例外暂时离岗。

李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节目上个月录过了, 怎么播是电视台的事, 看他们的安排。”他同时承认, 这段时间没接到北京电视台邀他再去录节目的通知。

8月12日15时45分, 城管对郭德纲别墅的违法建设行为的改正情况进行复查发现, 该处违法建设确已按照城管部门要求, 全部自行拆除完毕。

郭德纲被谁拉下水

关于郭德纲事件的缘由, 从表面上看, 已经有了答案:一是郭德纲徒弟殴打记者一事已被当地公安机关作出拘留7天并罚款200元的处罚;二是事件发生的导火索“圈地”一说也有了下文。

几乎是同时, 有“中国第一狗仔”之称的资深娱记王小鱼在微博上透露, 郭德纲与北京电视台某位女主持人“有一腿”, 并称愿为这一非新闻的事实负任何责任。一时间其微博被转发700余次, 网友纷纷跟帖猜测这位女主持是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娱乐记者分析, 这位女主持可能是与郭德纲交情匪浅的北京电视台某当家花旦, 更有自称知情者透露, 郭德纲此番其实是被该女主持“拉下水”, “北京电视台一些内部争斗, 可能转移到郭德纲头上了。”

舆论的狂轰滥炸依然让一些圈内人纷纷发帖发文“力挺”郭德纲。

冯小刚就在微博中道:“歉也道了, 人也抓了, 都掉井里了就别扔石头了, 你们强大有势力说掐死谁就掐死谁, 真不知道谁是恶势力?其实双方都没有过硬理由称自己代表正义。”

周立波也在微博回应:“在此声明:对郭德纲事件仅表遗憾, 对德纲本人深表同情, 我从不落井下石并对此种行为很是鄙视!”

郭德纲成为人们议论的一个热点, 更多的人表示, 郭德纲犯事撞在了“枪口”上。言外之意, 这就是现在正在开展抵制“三俗”之风, 郭德纲正好是个典型。

近年来, 由于郭德纲和德云社的不懈努力, 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再次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但正当郭德纲和德云社受到广大“纲丝”热捧之时, 他们却遭受了外界很多质疑的声音——“郭德纲的相声比起前辈少了深度和一定的教育意义, 是较为肤浅的东西, 不能登大雅之堂”。

对此, 郭德纲的回应是, 相声艺术在它的初始阶段, 本就不是一种阳春白雪的艺术形式, 它的初衷就是逗人笑, 这是相声最根本性的作用。郭德纲称:“相声界分工明晰, 有富于教育意义的有深度的作品, 由一些品格高、阅历深的‘大家’们完成, 而我不负责品味和高雅, 我的目的就是逗人笑。”当地时间8月5日, 美国《世界日报》刊文说, 北京相声艺人郭德纲近日成为中国全国媒体的“红人”, 但近期郭德纲事件不是艺人的小问题, 而是中国社会转型涌出大大小小新“土围子” (不良势力的顽固堡垒) 的问题。打掉这些无法无天的“土围子”, 是中国的新课题。

8月11日, 第一届北京青年相声节举行开幕式, 北京曲协代理秘书长田静作为代表宣读了《反三俗倡议书》。

篇4:从打工女到报业大王的华裔女杰

美国打工 竭力拼搏

方李邦琴的祖籍在湖北汉川,她11岁随家从大陆到台湾上学,后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1960年9月到美国,认识了她的学长方大川。方先生是1956年到美国的,先在《国民日报》做校对,后来又在《世界日报》做编辑,他是江苏江阴人,是美国华人中最早起来参政议政,并向美国主流社会介绍华人的人士之一。

在那个时代,他们的相识既没有那么多情意缠绵,也没有任何轰轰烈烈,他们碰到一起,想得更多的,是在美国打工中拼命工作和学习,为今后的成功积累强大的精神资本。方大川把李邦琴娶到美国后,只剩下一百多美元,但面对着茫茫的前程,他们没有一丝彷徨。他们坚信:"我们年轻,又彼此相爱,我们有信心,有抱负,这就是我们创造事业的根本保证。"

可是,来旧金山的第二年,他们就添了第一个儿子,随后三四年里,又接连添了两个儿子,莫说干大事业,就连打工也干不成了,只有在家带孩子。那时他们家的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全家五口人仅靠方先生一人日夜在外打工挣钱糊口。为了生存,孩子稍微大一点,李邦琴就托朋友找到了一份用康米陶米特老式计算机收款的工作。她到那里一看,一按二,三出来了,一按六,七出来了,有时干脆没有数字出来,敲两下又活了,用两下又死机了,真是个老掉牙的大铁块。但为了挣钱吃饭,她非常珍惜这份工作。虽然老式计算机功能及灵敏度不尽人意,但对她来说还是先进与新鲜的。为了挣到钱,她自学计算机的各种性能,还把图纸带回去反复分析琢磨,终于用笨鸟先飞的刻苦精神,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各种性能,并把收款工作干得很出色,不久,提升为柜长。她在工作中十分注意学习经商的管理经验,她暗下决心,今后自己也要当老板。

她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英文报社里负责给报童分发报纸。有一次,因为她的英文不过关,老板娘当着众人之面,有意侮辱了她。她心里想,你有什么了不起,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的报纸买下来。后来她到联合包裹快递公司,给送货员分派货单并算账。工作中她除了多干快干外,工休时,别的姑娘都去喝咖啡,搽指甲油,只有她还在不停地干,别人不但笑她是傻瓜,还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她,她做完张三的,李四的又来了,结果她学会了每个人干的工种,很快被提升为工头。

正在这时,她的丈夫突然得重病进了医院,一病就是整整三年。那时,她的丈夫已经在中国城开了一个小小的印刷厂,印名片、信纸、请帖和菜单之类的小东西。丈夫一病,印刷厂没人管,她只好接过来。一接触才知道,原来美国的纸并不是只分红绿蓝,而是根据厚薄、质地、色彩和出厂地等,有几千种不同英文名字,字体也是五花八门。她完全要从头开始,最要命的是,没有人教。纸从哪里买,油墨从哪里进,客户又是谁?

家里有三个孩子要吃饭,医院里躺着重病的丈夫,面对一个风雨飘摇、随时可能倒闭的印刷厂,她整天愁眉苦脸。为了撑起这个家,她只有当起老板来。但客人来取货,她连货都找不到,把客人都气走了。她坐在那里,一个星期一个客人都没有。有一天,终于进来一个广东人,是中华商会的,他看了她一眼,气哼哼地骂了一句:"上海嫫(上海妹)呀!"把门一踢,就出去了,那段时间她吃尽了羞辱和苦头。有一天,有位姓杨的先生上门来,要印1000张名片,6美元,她可真高兴死了,这可是她的第一个顾客呀!那时除了她,只有一个打半工的伙计,她又当老板,又当印刷工,很快,印刷活都学会了。有人问她,你哭过吗?她说:"我哪里来得及哭呀,那不是我的权利。"她每天要给丈夫往医院里送三餐饭,陪看完丈夫,回到家里,三个孩子还在等她弄饭吃,安顿孩子吃完睡下,她再赶到印刷厂,通常已经是午夜了,她还要连夜照相制版,好赶在第二天8点伙计来了以后开印。

在美国生存非常艰难,同她一块来的,要么回台湾去了,要么就堕落了,有的甚至得了精神病。她不,她想的是,今天我要解决的难题,是要把三餐饭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要抽出时间去照料丈夫。有时孩子们吃完饭,她没有饭吃时,会独自一人,眼泪默默地淌下来,她恨自己的努力还不够。有一些人不理解:一个漂亮的女性,一个原是台湾政大的校花、学生会的主席,为什么要这样呢?她的回答是,我要努力奋斗,为丈夫、为孩子、为华人争气。那时候她几乎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有一次,她很晚收工后出来一看,汽车被人偷走了。当时天下着雨,她坐公交车回到家,浑身都湿透了。但是她没时间自哀自怜,明天的事情还在等着自己。就这样,她以战斗的姿态迎接每一天,做好每一天。

倾力办报 带头参政

通过自身的奋斗,李邦琴用自己的血汗钱治好了丈夫的病。丈夫出院后,决心自办报纸,他认为:要改变华人在美国的政治地位,必须要用报纸来弘扬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唤起在美的华人起来参政。当丈夫把办报的心愿说给李邦琴听时,她二话没说,决心用自己所有的积蓄来支持丈夫的事业。说实话,当时李邦琴想买房子,但她知道丈夫是为华人的利益而做奉献的,尽管生活、事业都还很艰难,她还是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

从那时起,方先生经常在报纸上呼吁华人参政,呼吁华人团结起来,在政治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了扩大影响,1978年,方先生又创办了《亚洲人周刊》。

当时,方先生第一个支持的参政华人是余江月桂,她的竞选几乎是由方大川包办的。他组织了1000人的募捐餐会,把中国城金龙酒家的三层都包了下来。这只是当时许多活动之一。主流社会对中国城的华人的声音越来越重视,就是因为华人组织起来了。后来,余江月桂做了许多年的加州州务卿,她的儿子郑杰灵1998年也参加了联邦参议员的竞选。

从1984年开始,方先生就开始把主要精力转移到英文版的《亚洲人周刊》上,它是惟一一家全美性的反映华裔人声音的报纸。在华盛顿,议员们都看这份报纸。李邦琴对丈夫的事业竭尽全力支持,当第一份《亚洲人周刊》印出来时,他们夫妇满头大汗地争睹为快,举杯祝贺。那时报社里除了方先生外,只有一个菲律宾裔的总编辑,一个经理,一个打字员和一个自由撰稿人,好多事都是他们夫妇亲自干的。

1985年,李女士的老二23岁生日时,她为儿子买了一份英文小报作为礼物送给儿子。她对儿子说:"你现在是社长了,把它办成我们华人的报纸。"老二当了社长后,他租了一间地下室,领着一群年轻人开始编印和发行报纸。他们平均年龄才20多岁,但是做得很好。对于孩子,李女士一向认为言教不如身教。李女士在印刷厂做得很辛苦的时候,她把孩子都带到印刷厂去,让他们一边做功课,一边帮助工作。孩子们是在印刷机旁长大的。后来,她的大儿子方以伟在大学竞选学生会会主席时,有一个对手说:"你是富家子,什么也不懂。"她儿子说:"我7岁的时候,当你还在你妈妈的怀里撒娇的时候,我已经帮我妈妈印报纸了!"

1987年,李女士曾经工作过的那家英文报纸由于长期亏损,办不下去了。丈夫召开家庭会商议要不要买。李女士说,这家报纸太老化了,我们不能再继续走它的老路。我们买过来要创办新的独立报。出版第一张报纸的那一天,他们的独立报就开始在全市发行,把市场全部占领了。读者们一看,报名、尺寸,一夜之间,都变了,成了全新的大报。

1991年,李女士作为旧金山的代表之一,前往白宫参加全国政治领袖会议。当时,美国朝野正在辩论是否给中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当时李女士主张把政治和经济分开,并带去了几千名商人的支持签名。会议中,白宫人员突然来对李女士说,方太太,请您到后面来。李女士跟他到后台,发现布什总统在那里。布什说,我很高兴见到你,你跟我一起到讲台上去。还没等李女士反应过来,台前一声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到。"布什就拉着李女士上了讲台。布什对记者说:"我很高兴把她介绍给你们,她是我的好朋友,她刚从旧金山来。"

在旧金山和上海结成友好城市方面,李女士做了关键性的工作。朱镕基当上海市长时,曾来旧金山访问。那时旧金山的市长是阿登,他对朱市长非常不礼貌,激烈地批评中国。朱市长十分不快,从此两市的来往停顿了几年。1991年,李女士率领报系全力支持佐顿击败阿登当了市长。当时全市都知道佐顿是李女士支持当选的,李女士对此毫不讳言。佐顿的竞选主任是戴维斯,他一直把李女士的丈夫视为义父。竞选胜利后,李女士对新市长说,现在是与上海重修友好的时候了。佐顿写了一封信,由戴维斯和李女士的老二带到上海交给黄菊市长。他们告诉黄,旧市长已经去了,新市长在欢迎您。后来黄菊来到旧金山,他们交了朋友,还成了亲家。李女士的老大与黄菊的女儿结了婚,还兼任上海旧金山友好城市美方主席。

不久,李女士的丈夫也回了中国大陆,那是他几十年第一次回到故乡。他上长城照了相。在上海浦东大桥上,他坐在轮椅上问:"有多少外资?"中国的陪同说没有,是上海的钱。问是谁设计的,回答是上海人。谁建的,哪里来的建材?还是上海的,中国的。方先生说,我没有想到我们的祖国能建这样了不起的桥,我死而无憾了。谁知道这真的成了他的遗言。他回美国不久,就去世了。

报业大王 华人首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她没有过多的悲伤,而是思考如何继承丈夫的未竟事业,不但要全面担起整个事业的重担,而且还要为整个华人的利益而加速发展。

当时,她家的事业已经发展成了几个部分,包括报业公司、地产公司和商业公司。在此之前,报纸主要是由丈夫掌管。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人的传统看法里,担子主要是由男人挑的,丈夫一去世,有人说方家必垮无疑。那些天,当她走到报社,走到美丽宫,走在中国城的街头,所有熟悉的人都用惶惶然的目光看着她,他们心里都在想:方家怎么办?

她的丈夫是4月27日过世的,她5月1日就去上班了。公司的员工们等着支薪,各报纸的问题等着她拍板,整个家庭等着她去继续推动。没有人知道她那时内心的悲苦,没有人知道她的泪水只能悄悄向肚里流,没有人知道她当时感受到的,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华人领袖的遗孀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当李女士走进公司会议室时,所有的负责人都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焦虑而期待地望着她。她内心里非常明白,不能让大家看出自己内心的伤痛,发现自己的脆弱。她坚毅地望着大家,用果敢的魄力布置完了公司的全部工作。

李女士的丈夫葬后,有很多人捐款,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还设立了方大川奖学金。方先生之所以为人们追思,不仅是因为他的贡献,更是因为他的品格。他那些年组织了无数的社会活动,但是他从来不去当主席,而是把别人推到前台,自己在幕后默默工作。有人说,他就像他的名字,宽广豁达如包容百溪的大川。方先生一生的贡献,不仅为美国华人社会所认可,也为美国主流社会所认可。他去世后,旧金山金门公园的亚洲博物馆的正门还特地建造了一面墙,名叫"大宝藏墙",是专门纪念方先生的。有人问李女士,您为什么没有在那面墙上多写些方先生的事迹,而只写了"好丈夫、好父亲、好报人"这9个字?李女士说,如果您知道他是个多么忠诚的丈夫,多么慈爱的父亲,多么尽职的报人,如果您明白他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做到这些,您就会明白我那三个短语中的涵意。

方先生去世9年多来,李女士拼尽全力将事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峰。1993年,李女士正在沈阳,她的老二打电话来,说:"妈,现在有7份报纸在卖,都是各市的英文报纸。要不要买?"李女士说,你给我传一份经营分析过来。看了传真材料,她马上一个电话打回美国,叫儿子买下。后经过李女士的精心调整与经营,各家英文报纸形成了一个大的报系,都在一个印刷厂里印刷,在宣传上彼此呼应,互为声援。1998提8月26日,李女士开始了新的尝试,将所有的11份报纸中的9份(《亚洲人周刊》和《中国电视指南》除外),联合为一个统一的报纸,名字都改为《独立报》。这样,就成为了美国最大的非日报报系。

稍后,李女士遭遇了一件事情,加州几家主要英文报纸,包括《旧金山观察家报》、《旧金山纪事报》、《圣荷西日报》、《洛杉矶时报》等提出,今后卖报不再交税,并将此提交州议会讨论。李女士知道那几百万报业税款中的百分之三十是充作教育基金的,而且他们都是有钱的。李女士就以《独立报》带头,联合其他许多报纸,以及学术教育界和其他各界的人士,一起到州府去,挫败了这项动议。

《旧金山观察家报》为什么会领头提议"卖报免税",这引起了李女士的特别关注。经过一番调查,她发现该报已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使她清醒地意识到:该是进入美国大城市日报领域的时候了!虽然在具体的收购动作过程中受到了参众两院的干预,因为有人说这一收购违反了《反垄断法》,但经过李女士的艰苦奋斗和据理力争,最终证明她并没违法,从而赢得了收购的成功。

旧金山沸腾了!美国西海岸沸腾了!整个美国沸腾了!旧金山市政府为了庆贺泛亚集团收购成功,将2000年9月8日命名为"方李邦琴日"!

李女士干事就要干好,而且从不胆怯。例如中国城的美丽宫餐馆,已经破产,没有人要。她虽没有做过餐馆,但依然拍板买下了。买了美丽宫后,她把台湾最红的一个歌星崔台箐请来表演,办了美丽宫之夜,一炮打红。从那以后,华人都到这里举办各种大型活动。李女士利用这些机会,在这里会见各界名流,洽谈生意,策划华人参政和在美国主流社会助选的各种事宜。老布什总统来过那里三次,克林顿当总统后,也来了一次,要见李女士。当时李女士正在开会。她说,要是他来竞选总统,我不出来见他,要是他来看华人,我就见。白宫人员说,总统是来看华人的,李女士才出来见他,可见李女士为华人争光的心是多么强烈。

报纸上说,美丽宫是旧金山华人的政治客厅,是华人参政议政的大本营,各层政治人物,从总统、州长、市长、议员都络绎不绝地到这里来。在这里,李女士也接待了许多从中国来的代表团和朋友。李女士在旧金山中国城里还有其他许多产业。另外,李女士也参与中国城的发展和管理,他们有个中国城经济发展委员会,负责经济发展的规划,并拨款维护中国城的市容和卫生。他们经常向政府呼吁和要求对中国城的环境和公共交通进行改善。他们每年还在中国城举办几次规模盛大的活动,吸引全世界的游客。有人说,李女士是中国城的领头人。这样形容毫不过分。她的确为中国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方李邦琴女士,不但在商界十分活跃,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中,在为华人争利益争地位方面也不遗余力地奔波着。她是一位享誉全美乃至世界的化裔女杰。

篇5:从华裔钢琴家到外汇交易大师读后感

关键词:印象派,立体主义,造型,主观感受,结构

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法国著名画家—保罗·塞尚, 是印象派后期的主将, 也是现代艺术的先驱。他有许多著名的头衔:“现代艺术之父”, “造型之父”或者“现代绘画之父”。塞尚非常重视色彩的真实性, 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 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也正是因为他的“客观性”观察自然色彩区别于“理智主观”观察色彩, 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观察自然色彩的画家。

塞尚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 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之间的重要画家。通过参加第一届印象派的画展, 致使后人把他的绘画风格归为后印象派。起先, 塞尚和其他的绘画者一样, 都是先从物体的造型, 结构, 体积, 光影以及对色彩本身客观的描述来进行写生创作的。严谨的造型起稿和客观真实描述客观事物成为他这一时期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的一幅代表作品是《自缢者的住宅》。这张画是塞尚早期还处于在印象主义时期摸索的 一幅作品, 短小的笔触, 明快的色彩, 纯粹的自然景象, 这些都是明显的印象主义特征。但是与印象派不同的是, 他降低了对光的感受, 加强了构图和结构, 使对象呈现出了一些特别的味道, 换句话说, 塞尚充分的揭示了空间和体积的关系, 他把从毕沙罗那里学到的东西发挥到了极致, 成就了这一物质世界的一种坚实性和综合性。他的一生作品很多, 主要集中在肖像画, 风景和静物画。《自缢者的住宅》作品本身给人的感觉沉重压抑, 但是充满了色彩的美与结构力量的宏伟大气。

虽然塞尚曾受到当时处于绘画主派 -- 印象派的影响, 对于光照射到不同质地表面上有不同的效果, 但是他始终坚持对物体结构和实体感的关注, 并于1877年放弃了印象主义, 从此塞尚开始了立体主义的生涯。塞尚的画具有鲜明的特色, 他强调绘画的纯粹性, 重视绘画的形式结构。通过绘画, 他要在自然表象之下发掘某种简单的形式, 同时将眼见的散乱视像构成秩序化的图像。为了证明以上一系列的想法, 他进行了艰苦的探索。首先, 他强调物象的坚实和清晰, 假如画中的物象模糊不清, 也便无法寻求画画的构成性。因此, 他反对印象派那种忽视素描, 把物象弄的模糊不清的绘画语言,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圣维克多山》。

《圣维克多山》一画表明, 塞尚已经充分的掌握了他特有的那种立体的形以及这些形的透视。在这张画上, 已经不再有前期作品那些惴惴不安和简单化, 不再有那种立体的形式以及这些形体的透视安排, 而是表现了信心十足和结构上更大的复杂性。塞尚通过运用墨绿色深绿色和浅蓝色的搭配, 以有力的笔触信心十足的概括了高山的巍然庄严和严峻的山势。山岩峭壁和茂密的树林挨在一起, 感觉上有了强烈的冲击力和潜在的斗争。这一时期还有别的作品, 例如《玩纸牌者》《欲女们》《静物》。他曾说:“画家作画, 至于它是一只苹果还是一张脸孔, 对于画家那是一种凭借, 为的是一场线与色的演出, 别无其他的”。

塞尚重视绘画的形式美, 强调画面视觉要素的构成秩序。这种追求其实在西方古典艺术传统中早已出现。而塞尚始终对古典艺术抱着崇敬之情。他最崇拜法国古典主义画家普桑。他曾说:“我的目标是以自然为对象, 画出普桑式的作品。”他力图使自己的画, 达到普桑作品中那种绝妙的均衡和完美。他向着这方面, 进行异常执着的追求, 以致于对传统的再现法则不以为然。他走向极端, 脱离了西方艺术的传统。塞尚的成熟见解, 是以他的方式经过了长期痛苦思考、研究和实践之后才达到的。在他的后期生活中, 用语言怎么也讲不清楚这种理论见解。他的成功, 也许更多地是通过在画布上的发现, 即通过在画上所画的大自然的片断取得的, 而不是靠在博物馆里所做的研究。他早期追求印象派的对客观事物无限的描述, 以及跟随毕沙罗认真的学画, 后期一下子进去立体主义的海洋里遨游。正是如此, 他被人们尊奉为“现代绘画之父”。

参考文献

[1]张宝洲, 赵蓓.外国美术史[M].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8.

[2]封钰.西方美术精品赏析[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许丽雯, 刘绮文.你不可不知道的100位西洋画家及其代表作[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篇6:美国华裔:从天使岛到国会山

一百多年前,骆家辉的祖父从广东台山移居美国,在西雅图的一个富人家庭做佣人,这里距华盛顿州州长官邸不到一英里。1997年1月15日,骆家辉跨进这座官邸,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骆家辉曾多次说起:就是这一英里,我们家花了一百年才走完。骆家的历史是华裔在美国从政之路的真实写照。

梦断天使岛

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消息不仅传遍了美国,也传到了遥远的中国,怀着发财致富的“美国梦”,华人远渡重洋来到加州淘金,开启了一部华人移民美国的血泪史。从1849年到1882年,共有30多万华人入境,他们大多数是来自中国广东省的青年男子,居住在美国西海岸,受教育程度很低,从事着金矿开采、铁路建设或是农业这样的劳动产业。

伴随着华人移民的增加,美国多个华人集中城镇开始出现排华暴力活动。华工因其工资低廉,成为了其他劳工的排斥对象。2005年6月在洛杉矶一个城市轻轨施工工地,发现了108具华人遗骨、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瓷器、雕刻有中国字的墓碑。经考证,这些遗骸是当年修筑铁路的华工,在19世纪80年代前后下葬于此,不少遗骨经鉴定,属于枪伤而亡。洛杉矶华人遗骸事件再现了早期华人的艰辛历史。

1882年,美国通过了《排华法案》,从此拉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禁止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序幕。美国自人认为,华人是劣等民族,只能与黑奴为伍,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排华法案》禁止华人女性入境,造成华人社区男女性别比例失调。1924年~1933年,洛杉矶华人男性与女性比例是9:2,加州等地又禁止华人与白人通婚,因此绝大部分华人男子在当时都娶不到老婆。

根据《排华法案》,华人移民入境美国时必须受到严格审查,天使岛上的移民审查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天使岛是美国旧金山海湾内的一个孤岛,面积约188公顷,是当年华人越过太平洋,进入美国的门户。对于早期来美国的华人移民,天使岛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祥和与安宁,而是成为他们在美国厄运的开始。

远渡重洋的亚洲移民,船靠旧金山后,首先被送上天使岛的移民审查站进行资格甄别、检疫。1910年至1940年间,共有100万人先后遭此厄运,其中华人约17.5万人,审查的期限少则两周,多则两年。在此期间,华人被拘禁在拥挤、破旧的小木屋中,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审查过程充满歧视与羞辱,一些人不堪忍受,在绝望中自杀身亡,在木屋的墙上遗留了近150首中文诗句,表达了其愤怒、恐惧的心态。天使岛见证了华人的屈辱和血泪。如今天使岛移民审查站已经成为国家历史遗迹,得到了保护,小木屋前黑色石碑上的一副对联,概括了当时华人移民的命运:“别井离乡飘流羁木屋,开天辟地创业在金门(旧金山)”。

从“模范少数族裔”到“政坛的黄色风暴”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媒体频繁使用“模范少数族裔”这个词汇来形容经济上获得了成功,学术上取得了成就的亚裔,尤其以华裔、日本裔和韩国裔为代表,他们大都重视教育、勤奋、聪明、擅长数学和科学、重视家庭、辛勤工作。一时间,“新神童”、“美国的超级少数族裔”、“美国亚裔的胜利”等文章充斥美国各大报刊,华裔逐渐摆脱了天使岛的厄运,跻身美国主流社会,并涌现出一大批佼佼者:雅虎公司的创始人杨致远、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国际防治艾滋病的权威何大一、著名建筑师林璎等。

应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1965年美国移民法废止民族配额,代之以国家分配原则,使得华裔的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目前,华裔是亚裔中最大的族群,占亚裔人口的25%,约有300多万人,成年人拥有学士以上学位的比例是美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家庭年收入达到6万美元,高于美国的平均水平(5万美元)。另外,根据2001年“百人会”的调查,总体上美国社会对华裔看法是积极的:有90%的人认为华裔有强烈的家庭观念,77%的人认为华裔做生意诚实,67%的人认为华裔注重教育,56%的人认为华裔对美国的文化生活有所贡献,47%的人认为华裔比其他族裔群体工作勤奋,35%的人认为华裔比其他族裔群体犯罪少等。

华裔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一方面归结于自身的努力,也得益于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多元文化的提倡、肯定性行动的实施。新一代华人相对他们的先辈而言,出生在美国,没有语言障碍,受过良好教育,而且不再像前人那样局限于唐人街,眼界更加开阔,熟悉美国人情世故,自身素质不断得以提高。

尽管华裔在经济上和学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其参政之路却充满坎坷,长期被排斥于主流政治生活之外。华人在美国长期受种族歧视的困扰,没有政治地位,即便是在社会经济地位提高后,对政治还是漠不关心,与政坛还是绝缘。但残酷事实教育了华裔,他们越来越感到,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必须在政府中有自己的声音,李文和案就是一例。

随着华裔的政治觉醒,华人参政意识不断提高,华人政治地位明显上升,华人从政的纪录不断被刷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华裔参政步伐加快,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联邦一级上,先是有赵小兰于2001年在布什政府任内出任劳工部长,再有朱棣文和骆家辉于2009年先后被奥巴马政府任命为能源部长和商务部长。在州和市议会的选举中,华裔也不断传来喜报。2006年,儿童心理学家出身的余胤良当选为加州歷史上第一位华裔州参议员,同年杨爱伦成为纽约州历史上首位华裔女州众议员。跻身市级政坛的华裔身影就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华裔集中的加州和纽约州,加州蒙特利公园市目前五位市议员中就有四位是华裔。这一切表明华人已日渐成为美国社会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

永远的外国人?

但是与美国的其他少数族裔相比,华裔的政治力量还是比较薄弱,从政人数和影响力都处于劣势。其表现为:很大一部分人忙于生计,投票率低,华裔中有的来自中国大陆,也有的来自港澳、台湾和东南亚等地,政治倾向不同,凝聚力差。老一代华裔移民倾向于共和党,年轻人则更加青睐于民主党,分散了本就不多的选票。另外,华裔居住过于集中,也削弱了其政治影响力。60%的华裔生活在纽约市、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费城、华盛顿特区、波士顿和达拉斯等少数城市,除了少数华裔聚居的选区,全国绝大多数选区中华

裔选民比例极低,对选举结果很难产生影响。

特别是,目前,美国社会对华人忠诚度还存在怀疑,这也为华裔的参政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2001年的一分民调显示,87%的美国人认为华裔忠于中国胜于美国,不管是新移民,还是在美国生活了若干代的华裔。“永远的外国人”的成见始终围绕着华裔,邝杰灵是第四代华裔,长期在政界和军界任职,曾任加州财政厅长,是加州前州务卿华裔余江月桂的儿子,在加州很有声望。1998年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马,竞选中不断有人向他问及,如果中国侵略美国,他将支持谁?2001年5月5日,布什总统宣布提名邝杰灵出任美国陆军部副部长,7月邝杰灵宣布退出提名,其背后原因,是有人再次以他的族裔身份向他发难。一个保守的法律团体“司法观察”“揭露”邝杰灵在1994年竞选活动中,接受了不明的海外政治捐款,质疑邝杰灵对美国的忠诚,此外,他们还以其与中国大陆和台湾均有交往为由,认为邝杰灵的委任有可能危害美国国家安全。

面对如此复杂的美国政坛,华裔要彻底摆脱“政治上的矮子”的地位,还是需要相当长的奋斗和努力。

华人参政的记录

邓悦宁,生于广东开平,1919年移居美国,美国早期仅有的华裔律师之一。1946年以民主党候选人资格竞选亚利桑那州议员成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在美国出生而当选为州议员的华人,是华裔参政的先驱。

邝友良,生于夏威夷,1945年当选为夏威夷议会议员,任职14年,其中任议长6年。1959年夏成夷并入美国后,成为国会参议员,1977年卸任。

余江月桂,1974年当选加州州务卿,是加州史上第一位华裔州务卿,更是第一个女州务卿。此后余江月桂五次连任.任职达20年,是华裔妇女参政的拓荒者。

陈李婉若,出生于天津,1983成为加州蒙特利公园市市长,是第一位华裔女市长。

吳仙标,1984年当选为特拉华州副州长,成为美国第一位华裔副州长。

傅履仁,出生在北京,其父傅泾波曾任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中文秘书。15岁时跟随家人移居美国,后进入陆军,1990年晋升为少将,是第一位华裔陆军少将。

骆家辉,出生于西雅图,第二代华裔。1996年11月,骆家辉在华盛顿州州长选举中击败共和党竞争对手,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州长。四年之后再度连任。

吴振伟,出生于台湾新竹,1961年随全家迁居美国,1999年首度当选联邦众议员,成为美国建国200多年来首位国会华人众议员。

赵小兰,出生于台北,8岁时移民美国,2001年被任命为劳工部长,是华裔进入美国内阁的第一人。

篇7:从华裔钢琴家到外汇交易大师读后感

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裔孤女,成为东南亚女首富,林爱莲的故事,成为了全球华人的励志传奇。扭转逆境、把握机遇、刻苦专注成就了她生命中的一次又一次转机。

“即使做失败了也不过还是一无所有”

1961年,林爱莲出生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小镇上,一出生便被抛弃。一位华裔老妇人收养了她。家境贫寒,她帮婆婆沿街叫卖自制冰棒。读小学后,她学会卖三明治和制造藤器,给自己赚些学费。“大人送我玩具,我都不玩,全卖给邻居小孩,把赚的钱存进扑满,满了之后就拿给婆婆用。我卖出的那些玩具根本不必本钱,所以稳赚。” 贫穷没有让她失去学习的热情,16岁的时候,林爱莲以全优成绩考入新加坡的一所中学;五年后,考进新加坡国立大学。求学期间,她靠帮人补习功课、推销保险和代写书信赚学费。虽然半工半读,但每次成绩都是优秀。“因为小时候环境不好,我自小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大事。那时虽然不知道什么才算大事,但这样的信念一直埋在心中。”

在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后,林爱莲加盟Glaxo公司(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的前身)做化学药剂师。她细心地发现,制药公司每年都要花费很大一笔钱来做废水处理。

她开始对水处理产生兴趣,“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朝阳产业。”因为当时新加坡政府实行了更为严格的污染控制,许多公司都必须做好废水处理。

29岁的她从Glaxo辞职创业。没有家庭支持,没什么积蓄,卖掉了车和房子,筹集了1.2万美元成立凯发公司。

林爱莲将事业成功归因于孤儿性格。“从小的一无所有,反倒让我做事不会顾虑重重,你想想,即使做失败了也不过还是一无所有。”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3人,而当时在新加坡该行业有20家公司。为了突围,林爱莲决定专注于利用膜技术的废水净化。她亲自骑着摩托车,顶着炎炎烈日,奔波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挨家挨户、逐个工厂推销自己公司的过滤器和水处理柔化剂。太辛苦的时候,她告诉自己“每天都要带着一个新的希望,不要让沮丧跟随。凡事只要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日子也就不会过得那么辛苦。”

运用薄膜净化污水的技术是林爱莲独立研发的,经过不断改进,到现在为止还是凯发最具优势的地方,其中“超滤膜系统”的专利技术更是吸引了很多国际大公司希望高价收购。

凯发的技术很好,但没名气,销售并不理想。那时的林爱莲甚至穷到没钱请焊接工,她只能自己参加焊接工培训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一个人完成了焊接工作。“如果你去看看早期工程的话,你会发现,那些焊接活都是我的作品。”林爱莲对此很骄傲。

水处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钱来得慢。不少朋友劝她改行,曾经跟她在同一时段开拓市场的许多水处理公司都渐渐离开,甚至一些合作对象都萌生退意。但她没放弃,事实也证明了她的坚持。

新加坡“水之女皇”

一些小型项目给凯发带来了维持运作的资金,也给林爱莲带来了信心。而新加坡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也给她带来了机遇,尤其是大规模投资海水淡化的决策,帮助凯发确立了作为全球性竞争者的地位。

2001年1月,凯发在新加坡交易所一上市就引来投资者关注,当地一家杂志更是将凯发誉为新加坡交易所最受推崇的公司。一夜之间,林爱莲也从一无所有变为上亿身价。

2005年9月,凯发集团已成功建造现今亚洲最大的海水淡化厂——新加坡日产13.6万吨的海水淡化厂。这个淡化厂已经在为新加坡供应淡水需求量的十分之一。作为凯发集团总裁的林爱莲,身价已经飙升到了2.4亿美元,在东南亚的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39位,同时也是榜单中最年轻的富豪和惟一的女性。

她始终不放松公司在技术方面保持领先,把每年8%的收入投入研发,建成了全亚洲(除日本)最大的膜工艺研发中心。

在新加坡,凯发在水处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为35%。1992年,林爱莲意识到公司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市场,凭借华裔背景和出色的中文,她开始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当时,10位朋友每人约出资10万新币支持她的开拓。公司于1998年开始赢利,之后的8年,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以55%的平均速度增长,股票也一路看涨。凯发在中国的营收远超在新加坡。

林爱莲08年3月获得新加坡“杰出商人奖”,打破了过去19年来从未有女商家得奖的纪录。她的名声越来越响,中东地区的国家也竞相和她合作

“在中国做生意要谦虚,在中东则得‘有多大说多大’。”这是林爱莲这些年来在不同地区打拼学会的应对策略和体验。

如今,凯发已成长为一家拥有收入4.5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更是凭借独到的眼光成为业内唯一一家提供完整的适用水解决方案的企业,在东南亚,中国,印度,中东和北非,它拥有超过2,300名人才管理业务。林爱莲的的梦想是把公司发展成为液体处理专家,成为一个不仅是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水王国”。

生意越做越大,林爱莲希望请到更聪明的人来管理公司。她担当总裁,做一个指引领袖,下面的管理尽可能让别人做。“如果你选择他来做这件事,但是又不相信他,那他最后没做好责任就在于老板,所以我不会做这种糊涂事。”

行业的高速增长让林爱莲不敢有丝毫懈怠。她预言:“在未来,水会比油贵。现在国家之间还在为石油发生战争,以后将会是为争夺水源。”凯发的竞争对手,有通用电气和苏伊士集团(Suez)这样的跨国巨头,但是在这些公司中,水处理通常只是庞大业务中的一小部分。

凯发现在的主要收入,来自海水淡化和工业废水的净化,林爱莲认为,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这两项生意都将成几何级数增长。

希望更多女性站到前线

作为东南亚最有钱的女人,林爱莲至今未婚。她说从创业至今,公司一直需要她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感情的事只能让步,而自己也没有时间寂寞。

她坦言自己最大的好处就是凡事看得开放得下,所以到现在为止人生并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地方。“我不会一直往一个没有结果的地方走。试过以后如果不行,我会找其他的机会;没有必要捉住不放。”

比如凯发集团曾经尝试将生意版图扩张到中国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油田,花了很多的精力但就是无法打进这个市场。

凯发刚创业时曾想进入染料市场,解决这个行业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但因为这个市场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而其文化和素质都跟公司所知道的很不同,所以也一直没结果。

“我不会耿耿于怀。虽然吃了一点亏,但我明白有些事情得看机遇;这边做不成,我就往别边去,不会因此停下来。”

林爱莲依然过着简单的生活。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中,除了一桌一椅,几乎没有任何摆设。她没有什么首饰,只有三只手表,分别在运动、休闲、工作的时候佩戴。

她也不爱社交场合的热闹,只喜欢与熟识的朋友举行小型聚会。最大的爱好是旅行,喜欢发掘新食物,欣赏秀丽风光。空闲时,她会在家里画一些卡通画、油画,这是她从小的兴趣。朋友们都说她至今仍然保持着难得的“小镇性格”,是个亲切随和的人。

只要是与退休老人、儿童和教育有关的慈善事业,她从来都是慷慨捐助。惟一的遗憾,是终究没能让婆婆住上大房子———没等到林爱莲成功,婆婆便过世了。

林爱莲说:“或许因为自小没有得到太多的机会,所以我一直很希望为自己和别人制造机会。当我看到公司稳健成长,员工的生活和环境因为公司的成功而变得更好时,我有很大的满足感——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

身为女性,不论在中国还是中东,林爱莲难免都有点吃亏。虽然个子小小,也没有强硬派女强人的作风,但林爱莲很快凭真本事,获得合作伙伴的信任。不过,她坦言自己还是不习惯应酬,很多时候都需要左右手在身边助自己一臂之力。

她希望更多女性站到前线。“男女面对的挑战可能不尽相同,不过只要在商场,就会有起起落落,而非每次都一帆风顺,所以无论男女,面对的挑战相信是相等的。”

上一篇:祝情人节幸福的句子下一篇:新疆中小学教师教学信息化培训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