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总结

2024-04-27

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总结(精选11篇)

篇1: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总结

《圆的周长》是六年级数学上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我在讲这节课的时候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争在本节课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一起来看看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总结范文五篇汇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圆的周长教学总结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较好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在教学中,利用设问把新旧知识的联结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当原有知识经验和新理解的信息不相适应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会产生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所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问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在这节课上,当学生说,圆形的周长能够用尺子测量出来后,我们先进行了演示,后立刻抛出问题:我们有的小区里有圆形的花坛,我要明白它的周长,我怎样去滚呢?并用一根拴有小球的绳子不停的甩动,构成一个虚圆,继续问:这是一个圆吗?要明白它的周长,我怎样滚怎样包呢?如此一来,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中。

圆的周长教学总结2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圆的周长是小学阶段最终掌握的有关周长的知识,此时学生已有长、正方形周长作基础,学生已有本事自我去研究这部分知识。所以在引入部分,我设计了正方形与圆形的龟兔赛跑路线,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为圆周长的学习打下伏笔。

经过比赛是否公平引出周长概念。问:正方形周长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为学生研究圆周长指明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对研究圆的周长有效,对发规其他知识也有效,这节课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

2、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本节课有两个难点:如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采用了逐一突破的方法,层层深入。首先让学生发现尺不能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从而使学生想出用测绳、用滚动等方法化曲为直。

这时候教师再让学生测量投影上的圆、运动的圆,学生面前又出现新的问题,这使学生感到必须探索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圆的周长与谁有关。再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3、充分发挥合作意识

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合作精神,所以本节课多次让学生合作去发现、解决问题,同时我及时给予帮忙指导。不仅仅让学生学会合作,并且让学生在合中提高效率。

如在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时,提醒学生分工,但测量遇到不便时能合作操作,既提高效率,又保障准确性。

4、努力方向

上课中发现学生的动手本事较弱,操作时动作慢并较僵硬,这说明在平时的课堂中缺乏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本事。

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待提高,如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活泼,板书不够工整、漂亮,在教学设计上还能再加以创新,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力。

圆的周长教学总结3

本节课资料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明白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

本节课我尽量采取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乐学、易学、好学的课堂氛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进取的参与其中,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尽量授之于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欢乐;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变的会写、会做、会思考;正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表现,调动学生于一个较高的学习状态中;采用小结、应用等基本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以到达预期的课堂目标;进行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热情。

本节课灵活性较强,期望看到学生的不一样闪光点,看到他们的创新火花,看到他们欢乐学习的笑脸。

圆的周长教学总结4

《圆的周长》是六年级数学上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我在讲这节课的时候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争在本节课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标准》很注重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于是,我设计了“栗教师就在公园附近居住,每一天早上都要到公园的圆形花坛跑步10圈,你能算出栗教师每一天跑了多少米吗?”这一情景,利用这一数学问题导入新课。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圆的周长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之后,概括出什么是圆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与圆的哪部分有关系?这一环节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猜想意识,更为后面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伏笔,很自然的进入探究环节。探究环节就是教学中的重点环节,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共同找到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再经过测量、观察、分析、计算、找规律、验证等操作活动,获取知识的构成过程。这样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使每位学生进取参与学习,真正让孩子们经历了数学学习的过程。经过大家的努力,共同找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相信同学们在获取圆周长公式的一刹那,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的。

这一环节既有重点,又有难点。因为对于“圆周率”这一名词学生很陌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也就成为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测量圆周长和圆的直径,然后计算出倍数关系,实际上就是对圆周率意义的体验过程。教师只要在学生得到圆周率的时候,再去追问:圆周率是怎样来的?学生自然会想到:“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这样,教师就顺理成章的向学生讲解“圆周率”的有关知识。难点也就在此一点一点的突破了。

整个教学设计我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知识的理解过程为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做既教会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本事。

圆的周长教学总结5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想为主导。

课前我设计了每人做一个圆并用自我的方法测量出周长,让学生经过自我动手经历变曲为直的过程,同时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不一样圆的周长,再计算出周长与本圆直径的比值。

课堂上围绕课前问题展开,经过汇报,让学生从自我得到的数据中发现问题,引出圆周率,经过阅读了解圆周率并找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接下来小组合作,探讨由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圆周率到周长等于圆周率乘以直径的推导,再由直径等于本圆半径的二倍,推导出另一个公式。最终用练习加以巩固。

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基本按设计来展开,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在圆的周长公式推导时,由于上头是文字,下头是字母,学生一时不知如何下手,如果那里能让学生转换一下也许会好一些。

2.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少,没有让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3.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篇2: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总结

学生初次接触平面曲线——圆形的周长,为此,本课采用活动实验教学的方法,按照“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的教学程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配以合作学习方式,以帮助学生建构起概念系统、知识系统、方法系统,并让学生学会初步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究过程,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3.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面向全体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尽量减少提问,并使每个问题都有它的价值和指导性,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思维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要研究这个关系,我们可以怎样做?”学生们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测量不同的圆,比较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不仅获得了关于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而且获得了丰富的直接经验。

三、精讲多练

练习是对教学的检验、补充和提高,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判断、理解、运用能力,因此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少而精、且有层次的习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练。在讲解时,注意让学生们去讲解,如有不足,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的补充,只有在必要时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

四、媒体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ppt课件,成功的辅助了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同时手机进入课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使学生观察的更加仔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圆周率,制作了微课,使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篇3:《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1.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推导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知道圆周率的近似值,了解人类研究圆周率的有关史料,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一张图片。(课件出示校园操场的图片)师:你能从中找到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吗?

1.如果老师想沿着长方形慢跑一圈,求一共跑了多少米?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

你能说出长方形的周长是长和宽的和的几倍?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几倍?

2.如果老师想沿着这个圆慢跑一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二、感知周长并测量周长

(一)感知周长

1. 师:请伸出你的右手,描出圆的一周,感受一下什么是圆的周长。

2.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

(二)测量圆的周长

师:老师这里有三个圆(一元硬币、塑料圆片、光盘),你认为哪个圆的周长最长?(指名回答)

1. 你有办法测量出这三个圆的周长吗?

2. 谁来说说你准备怎样来测量圆的周长?

3. 学生汇报,并相机板书出“滚动法”“绕线法”。

师评价:同学们很聪明,在测量圆周长时把曲线转化成直线。(板书:化曲为直)

4. 课件动画展示。用你喜欢的方法合作测量,汇报测量结果。

师小结:我们观察测量出的结果虽然不一致,但都非常接近。这是由于测量工具、方法不同造成的测量误差,这是正常现象。

三、探索、发现规律

(一)激化矛盾,巧设疑境

1. 师:看大屏幕,出示摩天轮图。如果老师让你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测量出这个摩天轮的周长,你会说些什么?

2. 我们需要找出计算圆周长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探究重点。

(二)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1. 师:观察这三个圆,光盘的周长最长,一元硬币的周长最短,你认为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生1:我认为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

生2:我认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

师: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也就和直径有关。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例题。

2. 出示例四:比较三个车轮的直径和周长,你有什么发现?

3. 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到底存在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

(三)学生实验,发现规律

请同学们还是以这三个圆为例,测量出直径,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把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单,最后写出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四、介绍圆周率,推导计算方法

1.经过科学家大量准确测量和精确计算发现,(出示课件)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叫什么呢?打开课本自学第99页的内容。

2.自学汇报。

五、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解答例四。指名口答。

2.练一练:同学们能独立解答吗?请同学们试做。

3.摩天轮:完成课本中第101页中第三题。

4.拓展:(1)如果老师沿着塑胶跑道慢跑一圈,实际上是求什么?(圆的周长+长方形的两条长)你会计算操场跑道的长度吗?

(2)如果在这条跑道外围还有一条跑道(课件出示)同学们说,哪条跑道周长长?如果学校进行400米赛跑,把运动员安排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不公平?为什么?

师小结:具体向前移多少米,我们课后可以阅读课本第108页中的内容。

六、介绍祖冲之,感受数学文化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圆周率,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对圆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让我们一起去了解。

(课件出示)

七、全课总结,提出希望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圆的周长,说说你收获了什么?现在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或者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八、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师:我们来看这张照片(出示图片)老师特想知道这棵树的直径,你有什么办法?说说看。

师:下课后同学们可以按照刚才的方法合作测量出周长,然后求出直径和半径。明天我们把这个问题带到课堂上一起来解决。

篇4: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总结

一、渗透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积累智慧

1.注重“四基”教学,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条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我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把“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有机地渗透在“四基”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体会“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我设计了如下环节:“同学们,怎样能得到祭天台的周长呢?”“老师手中有一个圆形的卡片,用它代替祭天台,你能测出它的周长吗?”“老师这儿有绳子和直尺等工具,你能上来测一测吗?”有的学生用线绕圆形卡片一周,量出线的长度;有的学生将圆形卡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圆的周长。本环节教学时,我没有将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用围一围、滚一滚的方法得到圆的周长。同时将具体操作与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相结合,学生理解了圆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2.注重猜想,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猜想是依据事实,凭借直觉做出合理推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我引领学生经历以下过程。

师:同学们,根据你的观察或者你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经验,猜想一下,圆的周长可能和圆的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1: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

生2:圆的周长与半径有关。

……

我在教学中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有关,而是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猜想后学生会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对不对,会产生验证的欲望。当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时,他们感受到猜想的乐趣,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环节的探究中。

3.注重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求出结果的过程。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祭天台上层的周长是多少”,接着引导学生把这一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求它的周长就是求圆的周长”,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实验、验证,得出圆的周长公式,最后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了课始提出“祭天台上层的周长是多少”的问题,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现实问题——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经验——寻求方法——总结归纳——解释应用”数学建模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思想。

二、培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提出:“培养创造力的基础有三条: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当前,创造力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学生的经验积累上。”因此,这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经验的积累。

1.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体验圆周率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要研究这个关系,我们可以怎样做?”学生们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测量不同的圆,比较它们的周长和直径。接着我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任务以及具体步骤,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试验。实验中,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可以每人测一个圆,又可以两人合作测一个圆,然后将数据收集、整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圆周率的意义。动手实践是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直接经验。

2.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在合作交流中内化公式。

只有操作,没有思考,就失去了操作的意义。本节课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并在组内交流。

师:通过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的发现?

……

这个环节我是通过两个层次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的:第一层次,学生从本组的实验数据中提出自己的发现;第二层次,在交流各小组发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全部实验数据,归纳得出“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猜想,是学生在动手实践,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积累了活动经验,提高了学习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渗透数学文化,体现文化价值,积淀文化素养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本节课我结合适当的素材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引领学生感悟数学的文化魅力。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介绍圆周率产生的历史,使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先猜想后操作的方式,有机地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了活动经验,建立了数学模型,提升了数学素养。

篇5: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总结

教学目标:

1.从实际问题中感受探究圆的周长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在测量活动中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操作理解圆周率和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生活实例,教学史料,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究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十一假期,为了减肥,更为了强身健体,每天我都会去操场上沿着这个圆形的操场最外围跑10圈,你能指出我所跑的轨迹吗?

师:你知道我跑一圈跑了多少米吗?其实老师所跑的每一圈,都是这个圆形操场的周长。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所以在数学上将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情境的引入,让学生初步感受圆的周长。】

二、探究新知

师:操场这个圆比较大,不好研究,我们化大为小,来研究一下这个小圆的周长。师:请小组长拿出学具带,学具袋中有一个圆,在小组内,选择学具袋的工具,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测量的最准确,速度最快。开始。学生小组合作 小组汇报:

生:(边示范边说。)可以用绳子绕着圆的边一周,做好记号,绳子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师补充:说得好!把这条绳子拉直了就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了。注意,在绕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绳子尽量地贴紧圆的边来测量,以减少误差。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说不出来时:师做了一个滚的动作。

生:可以先在圆片上做个记号,然后把圆片沿着直尺滚动一周,就量出了圆片的周长。

师:好样的!同学们会利用圆能“滚动”的特性,“滚”出圆的周长。“滚”的时候要注意做好记号,同时尽量不要让圆滑动,以免产生误差。

师总结:用绳子绕和“滚动”测量,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巧妙地转化成直线来测量,这种“化曲为直”的方法是我们数学学习中很巧妙的“转化”思想,今后我们在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它。生:用皮尺测量。

师:随着圆在人们生活的广泛应用,人们觉得利用绳子和直尺来测出圆的周长有些麻烦,于是人们将这两种工具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测量圆周长的工具——皮尺,利用它,我们不仅可以测量直直的物体的长度,而且能够测量出像圆形这样曲线的物体的周长,非常实用的一种工具。师:是不是所有的圆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测量呢? 师拿起一条一端拴有黄色乒乓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乒乓球滑过的轨迹形成了一个圆。

师边演示边提问:这个小球所跑过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生齐答:圆。)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生摇头。)师:看来用刚才的方法能测量出一些圆的周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我们能不能探索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设计意图:具有挑战性的提问,激发了学生要探索一种求圆周长规律的现实需要。】

师:大家还记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吗?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师板书:S=(a+b)×2,S=4a.)师: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跟什么有关系? 师: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生说出与直径有关系或者半径有关系。师:圆的周长和直径或半径会有什么关系呢? 倍数关系:

师: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如果成倍数关系,那么,我们只研究圆的周长的谁的关系就可以?为什么? 师:那你们打算怎样研究它们的关系? 师:好,请小组合作,测量各一个圆的直径和周长,测量好的小组请举手示意,并告诉我测量的结果。

师:请观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存在怎样的关系? 师:看来,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师:那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倍数关系? 师:对,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因为测量工具和方法不很准确,所以就产生了测量上的误差。

师:那这个“3倍多一些”,其实,早就有人研究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发现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值,我们把它就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它是一个无线不循环小数,π=3.1415927535„„,但实际应用中常常只取它的近似值,π≈3.15.师:既然知道了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倍,那你们能用式子表示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的关系吗?能用字母表示吗?先和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师:也就是说,要求圆的周长,只需要知道圆的什么就可以了? 师:你能快速的求出下面圆的周长吗?先写公式,然后列算式,不计算。(1)d=2分米(2)r=5米

师:那你能求出老师一圈跑多少米了吗?(d=15m)那老师一天跑多少米呢? 师:圆周率是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亲看下面的微课,祖冲之和圆周率,仔细观看,看你能获得什么知识。

师:通过观看微课,你知道了得了什么知识? 师:真不错!大家知道吗?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叫“祖冲之山”,这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而命名的一座山,也是月球上唯一的一座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环形山。正是这位祖冲之,早在1400多年以前,就用他的双手和大脑,凭借简单的计算工具算筹,精密地计算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七位小数。他的这一计算结果,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比外国科学家足足早了1000多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也应该循着他的足迹,努力学习,争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究发现的基础上引导自学,使学生对于圆周率的概念有了准确完整的认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相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亦恰到好处。】

三、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1.判断正误

(1)只要知道直径或半径的长度就能求出圆的周长。()(2)=3.14。()(3)圆周率就是圆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4)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全班统一作答。)

2、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四、回顾总结

篇6: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总结

新课程标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简单依靠模仿和记忆,亲身实践,独立探索和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活泼,积极和丰富的人格过程。

根据这个概念,在本课设计中,我强调两点,一是让学生主动体验猜测动手操作,练习和演示过程的数学结论;第二是让学生,也是学生的自主空间,自我探索,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室。

二,教材与学习分析:

教科书是在掌握了矩形和正方形圆周的学生的基础上学习的,以及对圆的初步理解。它是学生初步学习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是学习圆形区域和未来学习圆柱形,锥形等知识的基础。学习分析:虽然学生有计算线图长度的基础,但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更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推导出圆周的计算方法,理解pi的意义有一些困难。

三,教学目标,关键和难点: 1,知识和技能:

学习学生理解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圆周的计算,理解pi的含义,并正确应用公式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工艺和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活动,指导学生体验猜测归纳,一般学习过程,理解pi。

(2)体验圆周圆周的发现,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和发现法律的能力。3,情绪和态度: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找到,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探索问题的乐趣;(2)结合引进pi,使学生受爱国科学精神的教育。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意识的应用。

教学重点:

所以学生使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验证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圆的计算方法。

难以教:

理解pi。

教学准备:

⒈圆形对象实物,课件。

⒉每个学生准备三种不同尺寸的光盘,一条线,一条尺。

四,教: 1,独立探索法。通过实践学生的实践,找到长途的测量学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活学生思维。2,合作交流法。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合作,自我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

五,主要教学环节和设计:

通过以下链接教授本课:

一,创造形势,初步认识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识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四,谈论收获,课外推广

六,教学过程:

第一个链接:创建情境,初步感觉的分裂:

哪些学生会骑自行车?当骑车时,车轮向前滚动一周,他们旅行多长时间?如何计算?(课件用于显示滚动向前滚动视频的滚轮。)健康:要求圆形周长的距离有多长。

老师:了解如何计算今天的圆周长。

这部分的设计目的:从熟悉自行车的学生开始,让学生感觉到车轮滚动周是圆周的圆周,刺激学生学习新的兴趣。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究 新知识

(A)通过以下活动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帮助学生了解圆的周长。

1,请指出老师在圆形物体的手中。准备一些硬币,杯子,让学生在圆圈上滑动触摸等方式来理解和了解圆周的圆周。

2,分析矩形,正方形和圆周的圆是否不同?

3,指的是手指,他们自己手在圆片的圆周上的描述。

设计意图:让学生双手触摸,圆周的初始感知是一周的周长。而且还增强了知觉知识的周边,并使图像理解周围的意义。

(B)探讨计算方法的周长

圆周计算公式中扣除这个内容,我安排了三个链接:

1,揭示矛盾,导致探索新知识的愿望。要求学生考虑我们的手,有什么办法来衡量他们的周长吗?

预设几种情况:

(1)滚动用绳子包起圆圈并拉直;(3)折叠圆纸几次,然后测量计算;总结:以上几方 法律是改变歌曲是直的。

课件展示地球图片。

如果你想计算地球赤道周的长度,用绕组法,滚动法显然不能测量怎么办?我们需要探索圆周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允许学生理解绕组,滚动方式有限,触发其计算公式的探索计算的热情和必要性,以便进一步研究问题床面的计算周长。这种矛盾,更多的是刺激学生的好奇心。2,实验操作,探究圆周的计算方法在本文的内容中,为了探究pi,理解pi是本课的难点,所以我设计学生进行子组合作,通过猜测总结结论要做。

(1)猜想,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圆周和直径之间的关系,着重解决圆周和什么相关问题。

老师:圆的圆周是否与它相关?

圆的圆周与其直径有关。圆直径长,圆周大;直径短,周长长。

(2)实验验证,目的是让学生找到圆周和直径之间的固定倍数关系,着重解决圆周和直线 什么样的物理关系问题。

老师:我们知道方形周长是4倍,那么圆的圆周是直径的几倍?我们可以找到一般的方法来找到一个圆周像一个正方形的圆周吗?

请分组学生做一个小实验,请使用工具的手,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验证圆周长和直径的多重关系,记录在窗体中。请按照我们小组使用什么方法-过程如何?的顺序报告实验。

面板报告:

健康:我们测量的第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圆周是31厘米,圆周是直径的3.1倍。第二圆直径为2cm,圆周为6.5cm,圆周为直径的3.25倍。第三圆直径为5.5cm,圆周为16.5cm,圆周为直径的3倍。

老师: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

健康:每个圆的圆周是其直径的三倍。问题:它不是所有的圆周和它的直径有这种关系吗?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圆的任何圆周总是其直径的长度的三倍。

老师:由于测量错误,导致 结果不一样,是正常的。您的研究结果非常接近数学家的结果。谁知道我们称之为这个3倍多?

健康:

老师:你对pi有什么认识?

这是数学家数量的三倍以上,仔细计算后是一个固定数,我们称之为pi的倍数。读为π。发现pi的最杰出贡献者是祖崇志。Pi是一个无限小的数字,在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计算到十亿后的小数点。小学阶段约为3.14。黑板:π≈3.14(课件生成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小组操作,沟通,观察等活动中,见证了知识的发现,了解目的。一些学生早就知道,pi的知识是在交换教师和学生,反映学生为主体获得的。祖崇志的事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得出结论:你知道计算方法的周长吗?

健康:知道。黑板公式:c =πd,c =2πr 设计意图:推导公式的圆周,解决圆周的问题,圆周的计算只是一个问题。

第三环节: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这部分是使用我们探讨的结果,也就是使用圆周长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解决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车轮向前滚一周,行程多长?这样就结束了回声。

2,设计三者有一定的实践梯度:①d = 5米,c =? ②r= 5cm c = ③c = 6.28 m d = 3,区分对错,下面的语句对吧?

①π= 3.14()

②大圆的圆周小于小圆的圆周。()

③圆的圆周是其半径的2π。()

意图:关于pi的设计判断是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对pi的理解。

第四个链接:谈论收获,课外推广操作:

赤道象地球带,长约40,000公里。你知道地球的半径是多少?

设计意图:在课程结束时,我设置了 在室外的延伸的赤道的回声前面。这个设置,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你有什么?(引导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

七,黑板设计:

圆周

圆是圆的圆周÷直径= pi C÷d =π3.14×20 = 62.8(英寸)

篇7: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总结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青岛版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7页

教材分析:圆的周长是学生在学习直线图形的周长、面积基础上第一次学习曲线图形的周长。青岛版教材关于“圆的周长”这一内容,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创设了一个“天坛”的简单情景,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并用“绕线”“滚动”等常用方法测量圆的周长,然后安排了探究活动:“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建构的主动者。高年级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顺迁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并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在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下,利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的认识了圆,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并会求直线段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对圆的周长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产生与形成过程,探究发现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究过程,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学生已经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对圆的周长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关于什么是圆的周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圆作为一种曲线围成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熟悉的直线段围成的图形差别比较大,因此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在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最有价值的、最具有思维含量的地方是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产生过程,因此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大家请看,这是什么图形?(课件出示课本57页天坛情景图)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圆的周长含义

师: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周长?谁能指着圆说一说。(圆一周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师:(指圆)我们把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2、自主探究求圆的周长的方法

师:怎样求圆的周长呢?下面我们借助学具圆片来研究。

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圆形纸片,你有办法知道它的周长吗?请小组同学商量好方法后,合作求出每个圆片的周长,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先来介绍你们的方法? 师:还有那个小组也用到了这个方法?(全体学生都举手)

师:噢,都用到了,看来是个不错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

师:同学们都是用测量的方法得到了圆片的周长,归纳起来大家用了两种测量方法,一起来看:

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描述:可以先在圆片上作个记号,然后把圆片沿直尺滚动一周,就得到了这个圆片的周长。

还可以用绳子绕圆片一周,作好记号,然后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出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圆片的周长。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巧妙的转化成了什么?

师:是直直的线段。在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转化的方法。(板书:转化)

师: 同学们已经会用测量的方法求圆片的周长,真棒!大家请看,(课件出示)这是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图),它有一道圆形围墙;这是被称为“天津之眼”的摩天轮(图),它的框架也是圆形的,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些圆的周长吗?

师:为什么呢?

师:看来用测量的方法也能解决,可是太麻烦,那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 3.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1)探究发现圆周率的取值范围 师: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

师:大家回想一下,以前我们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它的长和宽,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它的边长,那么大家想一想,计算圆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呢?也就是说圆的周长和谁有关呢?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因为圆的直径和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我们知道圆的直径和半径越长圆越大,那圆的周长就越长,圆的直径和半径越短圆越小,那圆的周长就越短。看来圆的周长和直径或半径的关系确实很密切,那大家来观察,你认为圆的周长与直径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大多数学生茫然,教师加以引导)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是它长、宽之和的2倍,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是怎样的关系呢?

(倍数关系)

师:请大家观察,你认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多)师: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指图继续让生说。

(直径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半个圆周的长比直径长,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多)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达成共识,圆的周长一定比直径的2倍多,(板书:2倍多)那会比几倍少呢?或者接近几倍呢?

(评析:借助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当老师提出“怎样计算圆的周长?”这一问题时,学生感到茫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让学生类比猜想并形成了假设:计算圆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促成了迁移。)

生猜并说理由。

师:看来同学们找不到合理的依据,为了研究方便,老师给每小组提供一个圆形图片,小组同学一起来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老师为每组发一张画有一条直径的圆的图片,各小组进行充分的操作研究,老师参与小组活动。)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教师适时引导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用以前学过的图形帮助研究新问题。圆的周长比直径的2倍多,4倍少,那你想不想知道更接近几倍呢?

师:大家看,刚才这小组把圆等分成四份,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4倍左右,我们借助这种思路,再继续等分下去看能发现什么?大家看(多媒体演示:把圆等分六份)现在把圆等分成了几份?

(六份)

师:圆周角平均分成了6份,那这一个角是多少度呢?(60度)

师:这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课件闪烁一个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师:那么这一条边就等于圆的半径,这一段弧和这一条边比,谁长?(课件闪烁一段弧和对应的一条边)

(弧长)

师:也就说这一段弧比圆半径长,那圆的周长比圆半径的几倍多?(6倍多)

师:比圆直径的几倍多?(3倍多)

师:圆的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一些,到底是几倍呢?有什么办法知道?(我们可以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用周长除以直径,算一算)(2)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师:刚才每个小组已经测量出几个圆片的周长,下面请各小组再拿出表格,找到每个圆的直径,填在第三栏,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把结果记录在表格第四栏中,除不尽的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各小组完成后,老师把各组的表格依次放在展台上。)

师:我们测量的圆的直径都不一样,周长也不一样,请同学们来观察这些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你又有什么发现?

(都比3大。

(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3点几。(都在3.2左右。(板书:3.2倍左右)

师: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也证明我们刚才推理的结果是正确的,其实,在古今中外,有许多数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已经证明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它是3.1415926„„,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板书:圆周率)用一个希腊字母π来表示。(板书:π)。

师:一起读。(板书π)

师:我们看,刚才同学们计算的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为什么都不是固定的数呢?

(测量不准确,有误差)

师:很会分析问题。我们计算的商都不一样,是因为测量有误差造成的。只要测量方法正确,测量过程仔细,是可以减小误差的。

(3)介绍圆周率的历史

师:有关圆周率的历史,你想了解一下吗?(多媒体演示,教师介绍。)

师:在我国,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经,当时的解决方案是测量,人们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和我们刚才测量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

魏晋时期伟大的数学家刘徽首先采用“割圆术”得出了较精确的圆周率的值。我们刚才把圆周等分成了2份,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多,等分成4份,发现周长是直径的4倍左右,等分成6份,发现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一些,刘徽一直把圆等分成192份,得到了圆周率的近似值3.14。

继刘徽之后,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继续研究圆周率,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你知道他是谁吗?

(祖冲之)

师:对,祖冲之。他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小数的人。比国外数学家得到这一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1000年。你有什么感想?

师:是啊,我们确实该为我们的祖先能有这样的伟大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师:虽然如此,人们对圆周率的研究远没有结束。随着数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用计算机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12411亿位。

师:有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搜集、查阅。(评析: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方法,从而了解数学的悠久历史和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同时,结合刘徽、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π是一个固定的数,知道了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等于圆周率乘直径。师:如果用字母C表示,那么C=?(板书:C=πd)

师:知道了圆的直径,你会计算圆的周长,知道了圆的半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板书:C=2πr)

师:要计算圆的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直径或半径。

师:由于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的时候,一般取两位小数。(板书:3.14)

(评析:通过前面的探究,学生明确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水到渠成,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师:现在老师告诉你天坛回音壁的圆形围墙的直径是65米,这个摩天轮的圆形框架的半径是55米,现在你能求出它们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师:谁来介绍你的计算方法? 生读题,集体订正。

(评析:利用探究得出的公式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公式的简洁、实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8:“圆的周长”教学误区及其对策

误区之一:见“知识”, 不见应有的“经验”

在“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时, 一般是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及圆的特征,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揭示圆周长的含义, 提出求圆周长的要求。

如上安排, 对获得圆的周长知识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但对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不够的。这一课涉及到的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主要有三:一是用尺量的活动经验。要由原来量线段长的经验改造成量曲线长的经验。二是分析数据的活动经验。要积累找众多数据趋势的经验。三是研究平面图形周长的活动经验。要由原来探究周长与其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经验, 转变成探究周长与其相关量之间关系的经验。因此, 要激活学生上述原有经验, 并为经验的运用、改造与积累作好铺垫。

对策:“画、量”齐上, 先“猜”再“导”。

在上述安排中去掉“周长计算”这一环节, 增添“画”、“量”、“猜”、“导”四个环节:

1.画。先分别在正方形内画出最大的圆, 在圆内画出最大的正方形。然后填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 () 。

量。出示长方形、正方形铁丝框, 把框拆开, 拉直量出周长。

3.猜。猜一猜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在学生指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其边长有关时, 引导学生讨论:正方形的周长与其对角线有关吗?同时,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步的直观验证。

3.导让学生回忆一下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过程, 简要推导周长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经验, 形成如下共识:寻找与周长相关的量, 通过探究、推理, 获取计算公式。

学生对于求圆的周长的认识, 要由度量周长的组成部分并求和, 过渡到度量其它相关量并求积。这一跨度比较大, 需要有旧知的引领、有经验的支撑。由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有关, 到正方形周长与其对角线有关, 再到圆的周长与其直径有关。这样分步实施, 使学生不仅可以进行类比猜想, 作出判断, 而且具有了知识基础与经验基础。

以上安排, 既顾及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 又兼顾数学活动经验目标。尤其是圆内最大正方形大小的唯一性, 正方形内最大圆的唯一性, 这些通过画图获得的经验, 可以为猜想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是常数作好铺垫, 更可以据此想到圆周率比4小。

误区之二误区之二:见“操作”, 不见应有的“思维”

这是就圆周率的获得与理解而言的。“操作”指运用经验量圆的直径与周长、用计算器求商并填表 (见下表) 。

如何让学生获得圆周率呢?教材上运用了实验法, 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后, 揭示圆周率。

从实验与计算相结合所获得的数据来看, 似乎这样是学生理解圆周率的上策。“修订版”指出让学生“通过操作, 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 “就是说圆周率可以测量, 进而估测出圆周率的近似值”。问题是如何测量, 如何估测结果。是不是只要根据全班学生除得的商所形成的众多数据, 估测出“3倍多一些”, 然后告知圆周率, 就能使学生了解“商是定值”?

其实, 就“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而言, 并不能说明其是常数, 它完全可以是变量。就这些“商”来讲, 仅仅把思维的落脚点放在“3倍多一些”上是不够的, 学生需要思考:可以怎样统计分析求商产生的数据呢?就学生自己量圆的周长与直径而言, 为什么要动手用尺量呢?该如何量呢?到底要量出多少圆的周长与直径, 才能发现规律呢?这些, 学生既无从知道, 又无法感悟。以上说明这样的操作缺少应有的思维含量。

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生积累度量线的长度的经验是为了获取比较可靠的数据, 积累数据分析的经验是为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形成探究周长的活动经验是为了找出周长的计算公式, 以便运用公式来算周长, 而不是直接量出周长。可见, 学生分析数据的活动经验的形成直接影响着周长的研究活动。

对策:注重数据分析, 合理猜想

张奠宙、赵小平在《量的目的是为了不量》一文中写道, “圆的周长也可以量, 但最后必须强调说明, π是一个常数, 不可能用量的方法得到π的精确值”。王永在《解读“圆的周长”》一文中指出, “怎么让学生感受到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是一个常数呢?非常难。他们自己发现不了, 需要教师告知”。以上学者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善于处理学生量出的数据以及除出的数据, 要重视对数据的合理性进行诉求, 要基于数据进行分析, 进行猜想。

让学生判断出众多数据的趋势, 需要让学生积累合理利用数据的经验以及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的经验。也就是不仅要基于“3倍多一些”对数据进行分析, 而且要寻求其它的角度再分析。事实上, 可以从找一大一小两数来考虑对数据的分析。理由有二:一是充分利用统计推理。统计推理是指利用现有的样本数据所拥有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和结构。二是从圆周率的发现过程来看, 也有找一大一小两数的。我国南北朝时期, 祖冲之求得圆周率介于3.1415926~3.1415927。这说明在一定条件限制下, 可以找到两个数, 圆周率介于它们之间。可见, 让学生操作, 计算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商的目的, 不应全是找出一个比较接近圆周率的数, 不应仅仅是用笼统的“3倍多一些”去表达, 完全可以找出一组一组的数, 每组数一大一小, 尽可能地接近。具体地讲, 每次找出的数小数位数相同, 且最低位上的数尽可能接近, 其余数位上的数相同。也就是可以如下理解:这个商的大小在3~4之间 (整数) , 3.1~3.2之间 (一位小数) , 3.14~3.15之间 (两位小数) , 3.141~3.142之间 (三位小数) ……然后提出猜想——找出的数可能是一个数, 最后告知圆周率。

误区之三误区之三:见“回顾”, 不见应有的“积累”

“回顾”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 在得出圆的周长公式之后, 进行巩固练习之前, 着重回顾操作实验过程。第二层次, 在课尾, 以谈“收获”的形式来回顾, 着重回顾本堂课所学知识及其感悟。下面是第二层次的教学片断。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C=πd或者C=2πr。

生2:我知道了圆周率约是3.14。

生3:我知道了绕着圆周一圈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师:还有补充吗?

以上教学片断, 过程是回顾了, 但更多地关注了知识与能力, 而没有顾及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一堂课, 学生经历了怎样的基本数学活动, 由此能获得什么经验, 这个经验是以前相关经验的简单重复、强化、叠加, 还是新的?这些, 教师不光要心中有数, 而且要在第二层次的“回顾”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要在经历中获得经验, 需要引起思维的关注, 并且思维关注有相应的对象才行”。

对策:抓住“节点”, 着眼“生长”。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习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积累经验, 一要回顾过程, 二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 三要关注“基本”。这就需要抓住在形成经验过程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节点, 强化经验之中能够支撑后续知识的那部分, 将经验的“生长点”进行拓展, 从而帮助学生“把在活动中的经历、体会总结上升为‘经验’”, 尤其是帮助学生积累演绎推理经验和合情推理经验。具体做到:

1.在回顾到圆周长含义时, 要引导学生回忆用绳围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图形的经验, 使学生明白可以用绳来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

在回顾到用尺量圆的直径与周长时, 要对度量周长的方法、工具等进行反思, 尤其要对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进行筛选, 从而找到当前条件下比较理想的手段。

3.在回顾到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 可以让学生量几个特殊点 (d=5cm, d=10cm, d=20cm) 时的周长, 粗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在回顾到求商时, 要强调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5.在回顾到圆周长计算公式时, 要引导学生联系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一句话, 学生只有积极参与上述五个“节点”的活动, 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才有可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篇9: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总结

教材内容分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是直观几何的最后阶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直观地认识平面图形及有关计算的延续和发展,又为今后逐步由实验几何阶段转入论证几何阶段作了渗透和准备。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进行操作、观察和比较,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让他们初步学会用确切、简明的数学语言表述概念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归纳推导公式并理解和掌握公式的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理具有一定的转化和类比推理能力,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易于在转化和类比推理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但由于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学生很难跟以往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利用转化和类比推理基础上,结合操作演示,让学生在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增加感性的认识,从而真正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内容: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节水型灌溉”的生活情景,呈现了一个旋转喷水的情景,喷水区域形成一个圆,并提出一个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的面积”,帮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的面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2)能正确运用圆面积的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方法:通过割补、拼组的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4.教学重点: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5.教学难点: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直线图形的认识到曲线图形的认识,无论是教材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在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跃迁。

篇10: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总结

圆的周长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圆周长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经历操作、探究、猜想等学习活动,体验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思维的水平,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圆周率的探究。

课件。

教学过程

师:老师家的菜板有点开裂,你有好办法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给它加一个箍。

师:在它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是个好办法,那么需要多长的铁皮呢?

师:求铁皮的长度,就是求圆的什么?

生:求铁皮的长度,也就是求圆的周长。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师:圆的周长与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图形的周长有什么区别?

生:以前我们研究的图形都是由直线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师: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1.探讨设计方案。

(1)如何化曲为直?

师:圆是曲线图形,尺子是直的,怎么办?(滚一滚,绕一绕……)

(2)如何减少误差?

师:测量结果可能不准确,有什么办法尽量准确一点呢?

生:多量几次,选出现次数量多的数据。

师:除不尽怎么办?(用分数表示,取近似数。)

师:一般保留两位小数,比较方便。

2.操作获取数据。

小组合作测量数据,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物品名称

周长

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小组汇报,教师直接将结果输入电脑。

师:为什么测量计算的结果不相同?

生1:测量有误差,绳子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生2:尺子不够精确,不到一毫米的只能估计。

师:是不是尺子再精确一点,测量结果就准确无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有没有唯一的得数?

3.概括小结。

(1)圆周率的意义及读写。(课件出示内容。)

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只取它的近似值,例如π≈3.14。

(2)概括周长计算公式。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就有C=πd或C=2πr。)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例1。

学生尝试解答,规范书写。

C=2πr

2×3.14×33=207.24(cm)≈2(m)

1000÷2=500(圈)

答: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2

m。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500圈。

1.教材第64页“做一做”第1题。(指名学生板演。)

2×3.14×3=18.84(cm);3.14×6=18.84(cm);2×3.14×5=31.4(cm)。

2.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介绍中国古代对圆周率的研究及伟大成就。

教学反思

篇11: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总结

小河口镇中心学校 夏安朝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圆的周长》计算。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知识和上节课掌握了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而且在对圆周长有关知识的推导论证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经历圆周率的探究过程,能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的探究过程,体验发现---验证----应用的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渗透探究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圆的周长的计算。

五、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及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六、教法选择:质疑引导,组织探究。

七、学法指导:独立思考,探究发现。

八、教学准备:

教具:圆规、直尺、细线、圆形物体若干个; 学具:细线、直尺、计算器、圆片

九、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

1、出示情境,学生猜测。想想看,要解决这个问题会和什么知识有关呢?

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周长”。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拿出实物指出周长,教师出示一个圆,让学生指出圆的周长)

3、怎样才知道圆的周长呢?(测量、计算)怎么测量?怎么计算? 

4、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

(二)、引导探索。



1、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你觉得有什么方法能测出圆的周长呢?(学生讨论,教师予以方法指导)

测量:分组测量(要求:先讨论测量的方法,再分工合作,把结果记录在表上)

分小组测量,并记录结果。

2、小组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观察这些数据,你觉得周长和直径有关系吗?会有怎样的关系? 

3、如果我们任选一个圆进行测量,结果会怎样呢? 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是不是固定的呢?

这个倍数就叫什么呢?介绍π的读法和意义。

对这样的测量结果,同学们觉得精确吗?为什么?想不想进一步去探索。



(三)、了解、感悟、经历圆周率值的研究历史。

其实古时候早就有人在研究这个倍数了。这个倍数确实是固定不变的。祖冲之通过计算6144边形的边长,才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圆周率,这是非常不易的。需要有常人无法想象的坚强毅力才能完成。

(四)、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知道圆的直径怎么求周长?知道半径呢?

C=πd、c=2πr 

(五)、初步应用。

1、解决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解法,教师讲评订正

2、解决简单问题。(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方法:滚、绕

圆周长÷直径=圆周率:π=3.1415……≈3.14 C=2πR C=πD

十、教学反思

上一篇:气管支气管异物教案下一篇:守一份云淡挚一份风轻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