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

2024-05-09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精选8篇)

篇1: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

《圆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常见的直线图形和对圆已有了感官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能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一些新的内容,并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同时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其它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为学习《圆的认识》提供了条件;由于几何知识是由直观到抽象的特点,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以及多媒体的演示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和了解圆心、圆的半径、直径及相互关系;能用圆规进行画圆。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经历圆的特征的发现过程,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使学生体悟探索发现和问题解决的快乐,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圆的价值和圆的美。

四、教学重点: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教学难点: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

本课可操作性与合作性强,教学中教师采用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把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融入课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觉美感和精神上的愉快感,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六、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感知圆

欣赏图片,感受生活中美丽的圆,导入新课

二、探究圆的特征

1、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三种不同位置——圆内、圆上、圆外。

3、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探究圆的特征

三、用圆规画圆

1、尝试画圆

你觉得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些什么呢?(1)画的好的,谈一谈你有什么体会,或发现(2)画的不好,说一说你画得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课件演示:画圆的方法。(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3、再次画圆

换一个位置,画一个比刚才大一些或者小一些的圆。生按要求画圆。

由此可以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四、延伸练习

1、“圆,一中同长也。”

2、“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3、太极阴阳图。

五、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2: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

黄羊镇新店小学 陈兴强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2013年教育部审定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3)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说出我们以前学过的有规则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出示课件图片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有圆。生:它们都和圆有关。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身边各种圆形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圆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新知 1.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一个布袋,里面放了一些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卡片,闭上眼睛,你能很快摸出圆吗?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成员说一说。

活动后汇报:你为什么一下就能说出摸到的是圆?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师: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摸着圆的边,想象一下圆的形状。设计意图:通过摸圆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圆,通过想象、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初步感知了圆的基本特征。

2.画圆。(1)自学画圆。我们先研究圆的画法: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圆,那么,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 学生小组尝试画圆,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自由画,稍后,老师评价学生画的圆: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用手画,借助圆形物体画,用圆规画)师:比较一下,用什么方法画的圆比较好?(圆规画圆)(2)尝试画圆。

学生操作,每个学生用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每四人一组,把四个人画的圆放在一起,相互欣赏。

师小结: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上。

(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圆)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来体现画圆的方法多样化 3.自学圆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1)探讨圆心。

请学生拿出刚才的圆片来,然后象老师一样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反复从不同方位对折几次,这些折痕用铅笔画下来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折痕相交与一点。

对,这一点呀我们称它为圆心,用字母o表示。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圆心。(2)探讨半径。

在你的学具圆上任意找一点,连接圆心和这一点得到一条线段,你还能画出这样的线段吗?

师小结:像这样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3)探讨直径。

拿出你的学具圆,用尺子沿着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再画几条,用尺子量一量这些线段,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像这样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自主探索圆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的过程,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理解和掌握同一个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体验自主感悟新知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通过填空、判断、操作等练习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圆,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做到首尾呼应,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小结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我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等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生活中很多很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剪一圆形纸片,二是寻找生活中的圆。通过这两个任务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

4.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太准。(2)自主探索环节效果不太明显。

(3)学生预习不到位,今后需要加强预习的指导。

篇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

本课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起始课, 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 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实录

(一) 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认识”, 想一想, 圆和以前学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圆没有角, 其他平面图形都有角。

生: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其他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的确,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没有角;其他的几个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它们都有角。

师:在生活中, 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圆呢?

生:矿泉水的瓶盖是圆的。

师:应该说矿泉水的瓶盖的面是圆的。

生:钟面是圆的。

生:电风扇旋转的轮廓是圆的。

师:电风扇旋转的运动轨迹是圆的。

师:乒乓球是圆吗?

生:不是, 乒乓球是球体, 圆是平面图形。

师:你能想办法从球体上找到圆吗?

生:它的影子是圆的。 (接着无人回答)

师:想象一下, 我们可以在球体上切一刀, 它的横截面是圆的。

师: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你会画圆吗?

(二) 画圆, 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体会圆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办法画一个圆。 (教师巡回搜集信息)

师: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是用圆规画圆的, 我们来看看圆规的构造。圆规的上面有一个柄, 它有两只脚, 一只脚带有针尖, 另一只脚带有笔芯, 两只脚之间的距离是可以调整的。

师:请同学们看看, 这几位同学之所以没有把圆画成功, 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可能是针尖没有固定好。

生:有可能是角度发生了变化, 就画不圆了。

师:什么是角度?

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

生:有可能圆规的两只脚有高有低。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 没画成功的根本原因都找到了。那要想准确的画圆该怎么做呢?

生:把针尖固定好, 不能动。

生:手要拿在柄上, 不能摁住两只脚。

生:圆规两只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

(教师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并在黑板上示范)

(1) 定点——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

(2) 定长——确定圆规两脚间的距离。

(3) 旋转——手拿在柄上, 把带有铅笔芯的一只脚绕另一只脚旋转一周。

(4) 认识圆上、圆内和圆外。

师:用这个办法, 请你再画一个圆。

师:他画的这两个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位置不同。

生:大小不同。 (师板书:位置、大小)

师 (出示两个同心圆) :这两个呢?

生:位置相同, 大小不同。

(教师出示两个等圆)

生:大小相同, 位置不同。

师:请同桌讨论, 是什么确定了圆的位置, 又是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

生:是针尖决定了圆的位置, 两脚尖的距离决定了圆的大小。

师:在数学上, 把圆规针尖固定的一点叫做圆心, 用字母O表示;两脚间的距离叫做半径, 用字母r表示。 (板书:圆心O, 半径r)

师:你能在黑板上的圆内标出圆心, 画出半径吗?

(学生上讲台标出圆心, 画出半径)

师:半径是圆内的一条线段, 这条线段是从 () 画到 () 的?

生:从圆心画到圆上的任意一点。

师:这位同学有个词语用得很好, 任意一点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随便哪个点都可以。

师:那这条呢? (直径d) 直径又是怎么画的?

生:从圆的一端画到另一端。

生:必须通过圆心。

师:直径是通过圆心,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用尺子在自己画的圆内分别画一画半径和直径。

师:这位同学画了2条半径, 他画了5条, 还有同学画了10条。xx同学你能画几条半径?

生:无数条。

师:同意能画无数条的举手, 为什么?

生:刚才说半径是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圆上有无数个点, 所以可以画无数条线段。

师:这些半径还有什么特点?

生:半径都相等。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半径都是从圆心画到圆上的线段, 所以都相等。

师:有不同的说法吗?可以结合圆规画圆的过程想一想。

生:因为画圆的时候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没有变, 所以半径都相等。

师:半径有无数条, 长度都相等, 那直径呢?你有什么发现?

生:直径也有无数条, 长度都相等。

生:2个半径的长度刚好等于一个直径。

师:这位同学不但说了直径的特征, 还找到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那直径为什么都相等呢?

生:直径可以看做2个半径, 因为半径都相等, 所以直径相等。

师:你看, 老师画的圆和你们画的圆半径相等吗?

生:不相等。

师:那在什么情况下半径才相等呢?

生:在同一圆内。

生:大小相等的圆。

师:请看大屏幕。

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思考, 我们认识了半径、直径以及它们的特征, 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一、二、三。

练习一:图中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

练习二:判断。

(1)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2) 半径相等的两个圆大小也相等。 ()

(3) 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4) 直径是5厘米的圆比半径是3厘米的圆要小。 ()

练习三: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再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

(练习一反馈) 师:OB为什么不是半径?

生:因为有一端不在圆上。

师:MN、GH为什么不是直径?

生:MN没有通过圆心, GH一端已经在圆外。

(练习二反馈) 师:第1、3题错在哪里?第4题你是怎么想的?

(练习三反馈) 师:这位同学画得好的地方在哪里?有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

(三) 走进生活, 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主要介绍了用圆规画圆, 如果不用圆规你能画出圆来吗?

生:1元硬币放在纸上描一圈。

生:用手画 (上黑板示范) 以大拇指为圆心, 以食指的长度为半径就能画出圆。

生:用粉笔, 固定粉笔的一端, 把粉笔旋转一周。 (学生上黑板示范, 没有画成功)

师:这个方法可以吗?为什么没有画成功?

生:一端没有固定好。

师:再试试看。

生:用尺子也可以画, 把尺子的一端固定好当做圆心, 把尺子长度当做半径, 旋转一周。

生:用圆形的杯底印一个印, 这个印就是圆的。

师:大家真有办法!如果园林工人在工作场地画圆, 他可能会怎么画呢?

生:用一根很长的木棒, 一端固定当做圆心, 木棒的长当做半径, 旋转一圈。

生:用一根线, 固定线的一端当做圆心, 线长当做半径, 拉直走一圈。

师:线能松动吗?

生:不能, 松动了半径就不等了, 就画不圆了。

师:除了用描的办法外, 其他画圆的办法都有共同之处, 你发现了吗?

生:要固定一点。

师: (板书:定点) 还有吗?

生:半径不能变。

师:对, 要定长。 (板书:定长)

师: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圆的这个特性, 比如, 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等, 为什么它们的轮子都做成圆形的呢?如果做成三角形、正方形, 坐上去会有什么感觉?车轴应该安装在哪里?

生:圆的方便滚动。

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做成正方形、三角形的话, 就会抖动得厉害, 圆形的就很平稳。

生:车轴应该装在中心点当做圆心, 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 所以滚起来很方便、很平稳。

师:请看大屏幕。

(教师课件播放圆形车轮滚动的轨迹)

师:刚才所说的例子就是利用了“半径一样长”这个特性。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像这样的等长线段在其他的平面图形中有没有呢?看大屏幕。例如, 正三角形从它的中心出发, 连接它的三个顶点, 这三条线段长度相等, 这样等长的线段有3条, 正方形呢?

生:4条。

师:正五边形呢?

生:5条。

师:正八边形呢?

生:8条。

师:正12边形呢?

生:12条。

师:正32边形呢, 又有几条?

生:32条。

师:圆形呢?

生:无数条。

师:所以, 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 等长的线段就越多, 这个图形就越接近圆。直到正多边形边数无穷多的时候, 正多边形就成为圆形了。

三、辩课实录及反思

主持人:

斯苗儿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

叶立新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教研部副主任)

参辩人员:

毛建华 (浙江教学月刊社副社长) 、陈永华 (教学月刊小学版主编) 、杨凯明 (数学) 、金姝娟 (语文) 、宋旭英 (品德) 、楼曙光 (科学) 、金萌 (语文) 、张斌斌 (语文) 、王炜炜 (数学) 、杨守仙 (语文) 、赵宇荣 (语文)

辩题一:先学还是先教, “圆的认识”概念部分需要让学生都探究得出吗?

叶立新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教研部) :今天来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很多权威专家, 同时也荣幸地请到了语文、品德、科学方面的骨干老师, 大家一起来探讨长期以来最棘手的数学概念课的课堂教学。望大家各抒己见, 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圆的认识”起始课概念多, 知识点琐碎, 教学时, 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楼老师“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用”的教学明线, 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但是课上下来, 总体感觉比较累, 因为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发现, 因此一问一答的形式比较普遍, 同时为了照顾上课的有限时间, 不得不加快提问速度和压缩学生思考的时间, 问题设计太细, 知识比较零碎。因此, 我们一起来看看, 概念部分是接受性学习好, 还是探究性学习好?如何让环节设计更加合理、高效?

金萌 (义乌市江东一小校长) :我先来说说我的看法。楼老师是一个素质非常好的老师, 教学语言简洁到位, 特别注重学生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是一名语文老师, 这点特别值得我学习。但是我觉得这堂课排得太满, 每个环节用时也都差不多。我认为, 一开始圆的各部分名称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和心思去探究, 而是直接在投影仪上出现, 让学生认识即可。五、六年级的学生对圆各部分的认识应该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这里节省下来的时间, 就可以放在用圆规画圆这一环节上, 这样课堂的重点也会更加突出。

张斌斌 (义乌市保联小学语文骨干老师) :我接着金校长的话谈谈我的看法。当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 我就在想, 圆的认识, 要认识些什么?怎么去认识?因为我的上幼儿园的女儿就已经认识圆了, 所以六年级的学生对圆应该是很熟悉了。那我们还有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吗?还是直接告诉他们就可以了。后面多种方法画圆, 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些重点可以处理得更加有趣一些。学生会更听得进, 也能记得更牢。

斯苗儿:这两位语文老师的发言很精彩, 很直接, 我们就需要这样的辩课态度。我也听出来了, 其实大家提出的是同一个问题:“圆的概念”环节是该采用接受性学习, 还是探究性学习?其他老师再来谈谈看法。

楼曙光 (义乌市保联小学校长) :我是教科学的, 其实我发现, 数学和科学的课堂有好多相似之处。听到“圆的认识”, 我就想到了我们科学课里的“橘子的认识”一课, 也是让学生认识一种圆形的物品。那我们在教学“橘子的认识”这一课时, 不可能直接拿着一个橘子说这是橘子, 而是每个人手中拿着一个橘子, 然后通过闻一闻、摸一摸等对它的外观形状、气味等有感知, 然后让学生剥开橘子, 认识橘子的内部构造:蒂、脐、肉, 肉是一瓤一瓤的, 外面有白白的“膜”等。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内容。其实圆的认识也是如此, 老师要做的就是分清楚哪些概念的教学可以用接受性学习, 而哪些必须要用探究性学习。

斯苗儿:这位老师说的对。其实科学课也好, 数学课也好, 就是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概念教学。“为什么”就是解决“四基”的问题, “怎么用”就是解决实际的问题。那我们老师就要注意坚持三讲三不讲:易混、易漏、易错的重点讲;已经会的不讲, 自己能学会的不讲, 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所以还是要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 来确定概念应采用何种方式来教学。

宋旭英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品德教研员) :对于前面老师说到“圆的认识”要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 我倒不完全认同。我的儿子是读五年级, 好多概念的东西直接记, 容易忘记, 如果是让学生自己先试, 那效果会好很多。就比如这个圆的认识, 楼老师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认识了圆的各个部分, 那我相信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牢牢记住了。但是这节课的缺憾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展开, 我们的探究不要按部就班, 要明确知道学生有矛盾的、不懂的地方, 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学习, 这样效果会更好。

杨守仙 (义乌市江滨小学语文教师) :我也觉得先试很重要, 我们都是成年人, 圆的认识对于我们来说确实很简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 大家都认为简单的知识在反复背诵以后仍然会有部分学生忘记, 其实这就是接受性学习所造成的。像楼老师这样一步一步让学生探究得出圆的各个部分, 我相信记住的学生一定不会少。不过不管采用何种方式, 前提都应该是了解学情。

杨凯明 (义乌市江滨小学校长) :其实这就是一个先学还是先教的问题。其实在圆的认识部分, 圆心是可以直接告知的, 半径和直径本人认为通过探究会更恰当。至于探究的方式也是值得商榷的, 比如可以从观察一些圆形的物品, 或者是“丢手绢游戏为什么要围成圆形”这样的问题开始探究, 由此得出圆的好多特质。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材料, 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弄出一些圆来,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楼老师希望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引导过于细致, 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 因此并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这就造成了这种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 学生思考得少, 教师引导得多。

赵宇荣 (义乌市义亭小学语文教师) :是的, 我也这么认为。抽象的概念应该通过让学生自己探究来认识会更好。数学课最重要的是发展思维, 所以在探究的设计上还得下工夫, 比如给学生一根直尺, 一支铅笔, 让他们想办法画出一个圆来, 经历了思考, 经历了失败, 所得到的才是最有思维价值的。

陈永华 (教学月刊小学版主编) :数学课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而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来展开探索的过程。就本堂课而言, 教师还应该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去认识新的知识、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会有争斗、会有挣扎, 而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通过这一过程, 学生不仅能获得思维训练, 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楼瑛 (义乌市江滨小学、上课教师) :其实在磨课的过程中也有这种感觉, 感觉这堂课的概念比较多, 内容比较杂, 很多重难点, 要一一突破需要大量的时间, 怕一节课来不及。通过专家的分析和建议, 让我茅塞顿开, 问题还是出在自己的观念上。这节课最好的处理方法应该是放开手, 让学生通过用多种方法画圆, 还可以发给学生一个圆形纸片, 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的过程中观察、思考, 然后带着这些发现去看书自学, 弄清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关系, 以更加开放的形式来学习。这样才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不仅让本课的教学更加紧凑合理, 而且学生也学得生动、深刻, 真正让数学课堂富有思考。

辩题二:如何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情?

叶立新:辩课就是思维碰撞的一个过程。在大家的发言中, 已经迸发出了火花, 我们听到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如何处理数学概念课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已有经验, 这样才能找准教学起点, 避免重复浪费时间, 更避免画蛇添足。那么如何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情, 我们也可以来辩一辩。

金姝娟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语文教研员) :在这堂课上, 特别值得我们语文学科学习的有两点, 一是老师的表述非常准确, 思维很严谨。二是动手实践与操作的机会很多。不过在学生起点问题上, 我们还应该完善认识, 整个班的学生都是一样教吗?一定要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做吗?比如圆的认识, 学生原来有哪些基础, 了解以后去确定用什么方式教更好。

王炜炜 (义乌市江滨小学教导主任) :这些学生是我班级的, 在这之前跟楼老师都没有接触, 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楼老师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如果是我自己在教, 那我就可以很清楚地判断出哪些环节可以简约一些, 哪里需要花时间去突破一下。因此, 了解学生真的非常重要。

杨守仙:其实了解学情开展教学这个大家都懂。可是真要去做, 确实很难, 全班那么多人, 该如何更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情?

斯苗儿:了解学情的方式有很多, 如果是自己教的班级, 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得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建立学情档案, 细心地去研究学生, 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如果是新接触的班级, 那我们可以在课堂的前五分钟初步了解诊断一下该班学生的学情。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 如书本、同伴、老师等先进行自学, 然后生成课堂上哪些该讲、哪些不需要讲、哪些要重点学习、哪些用接受性学习、哪些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坚持先试后教, 设置或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 适时为学生提供帮助, 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叶立新:整体决定成败, 细节成就精彩。如何把课上得生动、让学生学得深刻, 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取舍, 如何正确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 真正让数学课堂富有思考, 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 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楼瑛:在磨课过程中, 我非常注重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而忽视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虽然进行了许多次的讨论、思考, 可就是没有去问问学生, 没有去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而我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起点, 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概念的认识上, 低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如果在教学之初, 教师设计问卷调查, 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基础, 就可以发现学生对“圆心、半径、直径”、用圆规画圆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可以为确定本节课的教学起点、恰当地处理教学重点提供第一手资料。

斯苗儿:本次辩课活动能跳出学科来看学科, 让不同学科教师来参与其中, 在辩课中进一步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 大家都乐在其中, 期盼这样的活动能再次到来!

篇4: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一定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吧!请亮出你的风采吧!别忘了仔细审题,认真答卷哦!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25分)

1.把3吨煤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3吨煤的(),每份是()吨。

二、仔细推敲,辨析正误(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5分)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自然数,比值不变。()

3.真分数的倒数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比1小。

()

4.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5.如果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面积最大的是圆。()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填正确答案的序号,5分)

四、看清题目,巧思妙算(22分)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五、实践操作,探索创新(11分)

1.画画,算算。

(1)请你在右面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2分)

(2)如果该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么请你求出圆的面积。(2分)

2.在生产、生活中,经常把一些同样大小的圆柱管捆扎起来,下面我们来探索捆扎时怎样求绳子的长度。下面每个圆的直径都是10厘米,当圆柱管的放置方式是“单层平方”时,捆扎后的横截面如下图所示。(4分)

请你根据图形,完成下表:

3.下图中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3分)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32分)

2.霜电器厂有540多职工,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名?(3分)

3.工厂加工一批零件共400个,其中合格的是396个,求这批零件的合格率。(3分)

7.王老师去年获得稿费3000元,稿费收入超过800元的部分,按14%的税率缴个人所得税。问张老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5分)

8.客车从甲城到乙城要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要15小时,两车同从两城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距乙城还有240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6分)

(同学们,题目都做好了吗?是不是再检查一遍呢?相信你一定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5: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次展示活动的准备。在备课前我查阅了有关圆的认识的很多资料,并观看了华应龙老师、王延安老师等名家的视频,在研读了课标及教学用书后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创设情境提出“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用不同的方法创造圆——如何用圆规规范的画圆——自学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探究圆内直径、半径及其关系——首尾照应解决问题——巩固练习。通过几次试教,发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几位主任细致的对我的课进行了指导,研究最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法,研究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细节„„通过上课,我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在课准备初见完善后,校长又在百忙中来学校听课并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指出了课堂上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我一直困惑的。“学生在对圆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后能够猜想出直径、半径及其关系,教师不能一味的走自己的教材,而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猜想并验证,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听了这些有价值的意见我激动不已,马上进行了修改完善,再次的试讲课堂确实“活”了很多,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高了。

第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1、奇思妙想创造圆。学生能够分工明确,小组汇报有序,方法多样。并在方法多样化的同时进行比较、优化,进而了解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2、在学生对圆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后进行猜想同一个圆内直径、半径及其关系,然后用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此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考深入,表述完整,参与积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的课,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1、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如何准确地处理和把握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要会“利用”,能智慧的处理,这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篇6: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

【教材简析】

圆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平面内的曲线图形,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圆,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呈现的是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轮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各种轮子都是圆的,引发学生提出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疑问,进而对如何画圆和圆的特点进行研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圆的简单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知道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圆的半径决定。

2.数学思考:直观感知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能通过自己和小组同学之间的观察、操作、验证等活动探究圆的简单特征,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

3.问题解决: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认识圆的特征,并能迁移知识和方法,探究、解释生活中的有关圆的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体验生活中圆的物体的多样性和圆的重要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会画圆。【教学难点】

探究圆的特征并能运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这是?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圆形? 学生举例说明。课件出示车轮图片。

谈话:车轮是圆形的,(课件突出一个车轮)这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呢?(课件抽象成圆形)其它的形状行不行?

学生联想:不行,不是圆形转不起来,圆形省力,稳当、不会颠簸„„ 谈话:生活经验给了同学们这么多启发,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再来认识圆,看看你能不能揭开轮子设计成圆形的奥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体验感知,领会概念

1、学习画圆

谈话:同学们,要认识圆,我们首先要会画圆。你们以前画过圆吗?你是怎么画的?同学们用这么多方法画过圆,你认为哪种方法最规范并且比较简便?

谈话:你们知道圆规的各部分是干什么用的吗?怎样用圆规画圆?(指名学生介绍)

2、尝试画圆

谈话:请同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几个圆。这位同学,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有没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地方?

学生介绍:(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一端固定在一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另一端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

谈话:你说的太好了,那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书:能决定圆的位置)。

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因为我们圆规的叉开的大小不一样。也就是说,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板书:能决定圆的大小)

3、学习圆各部分名称(圆心、半径、直径)

谈话:现在,我们都会画圆了,我们再画一个圆好吗?我有个小小的要求: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我们全班的同学画出的圆一样呢?谁有办法?

学生可能想到:固定针脚和笔尖的长度。

谈话:意思是说,咱们全班同学只要把圆规针尖和笔尖之间的距离统一一下,画出的圆就一样大。这个方法行吗?那咱们就统一把他定为3厘米好吗?定完后,同样把这个圆画出来。对了,小组内谁画圆时遇到问题了,小组成员及时提醒、帮助一下。

4、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谈话:其实,圆和其它图形一样也有它各部分的名称,老师想让大家自学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阅读53页上面紫色框里的内容,看完后老师会出题,咱们比一比,看谁能抓住概念里的关键点,看的最透彻最明白。

学生自学阅读。

谈话: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知识?看懂的同学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好了!哪个小组把你们学习的情况跟大家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圆心。圆规画圆时,中间固定的这一点。其实圆心,通俗的讲就是圆的中心。(通常字母?)

引导:那什么是半径呀?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能不能上来给大家画一条?请同学们在刚才的圆片上也画上一条半径。好,大家来看,他画对了?半径我们通常用r来表示。这是半径3厘米的圆。(板书标注)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大家自学,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关于直径啊,老师可要考考大家,看大家是不是都理解了。老师这里给大家带来了3条线段,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在这里面,你认为哪一条是圆的直径。

学生说明理由。课件出示概念 引导:在刚才的圆片同样画上一条直径,并标上字母D。(生画的同时,师也在黑板上画直径)在画圆时需要标出圆心和半径多长。

5、学习圆的特征

通过刚才学习,关于圆的画法及名称我们都了解了,圆心、半径、直径还蕴涵着丰富的规律,想研究吗?老师给你的学具袋中有两个圆形纸片,同学们可以借助尺子圆规等研究工具。根据大屏幕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看你有什么新发现,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课件出示:

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1)圆有多少条直径?多少条半径?

(2)同一圆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直径呢?(3)同一圆里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

通过对折我们组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通过画一画,我们组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通过测量,我们组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都相等,所有半径都相等。通过比较我们组得出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我们组通过对折发现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谈话: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发现了这么多圆的特征。

三、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谈话:那圆还有什么特征呢?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可以把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进行比较。(课件出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圆)

生1:原来的平面图形是有角的,圆没有角。

生2:原来的平面图形都是几条直线围成的,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谈话:说的非常好,黑板上贴一个圆,手指着一条曲线,圆就是这样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谈话:孩子们,圆确实具有大家说的这些特点。知道古人是怎么说圆的特征的吗?

(板书:圆,一中同长也。)

提问: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一中”指什么?什么“同长”? 学生想到:半径的长度都一样!直径的长度都一样!

教师质疑:难道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它们不是“一中同长”吗?(课件出示如下图形。)

学生观察后发现,连在顶点上的长度是一样的,但连在不是顶点的其它点上就不一样长了!但是圆呢?

谈话:是啊!在圆上的点都是平等的,没有两个点搞特殊!正三角形内,中心到顶点相等的线段有3条,正方形有4条,正五边形内有5条„„圆呢?

生:无数条。

揭示:这样看来,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确实是“一中同长”? 教师(神秘地):请看——(几何画板演示正多边形边数不断增多最终变成“圆”的动态过程。)

现在你有什么想法?圆是—— 学生可能认为圆是一个正无数边形!

教师(欣赏地):佩服佩服!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大方无隅”(在课题位置板书:大方无隅。)“大方”就是最大最大的方,猜一猜,“隅”是什么意思? 生:角。

谈话:圆真是具有这样的特征!那刚才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呢?(出示椭圆)它也是一条曲线围成,没有角。(学生摇头)“圆,一中同长”才是圆的特征,由这个特征能衍生出圆的其它特点来。“圆,一中同长也”是墨子说的。墨子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1000多年。

四、回归情境,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有了这节课的知识,你能说明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道理了吗?

在学具袋里有不同形状的多边形,以及圆形和椭圆,模拟轮子转动的过程,结合刚才学到的知识,同位互相说一说为什么轮子要设计成圆形。

学生讨论后交流

生1:圆形,因为圆形才能很平稳的滚动,用其它形状就不能滚动。生2:我也选择圆形,如果设计成其它形状人坐在上面会很颠簸。生3:这是由圆的特点决定的,车轴相当与圆心,辐条相当与半径,每条半径到圆心的距离都一样,便于车子平稳前行。

引导: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那你知道,马路上的古力井盖大多设计成圆形的,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问题2:一张圆形纸片,你能找到圆心吗?一枚硬币,圆心在哪?你有什么办法能找到?

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谈话: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谈话:正是由于圆的“一中同长”这一特点,衍化出这个图形完美的特性,构成了我们丰富而美妙的世界。

课件出示图片欣赏。

篇7: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特征。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圆的特征。

2、准确画圆

3、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师出示: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

学生举例说。(硬币、茶杯盖的形状、玻璃器皿的外形等等)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布口袋,里面有很多的东西。我请大家来摸一个圆形?看谁能一下子摸出来。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提问: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

那么,什么叫圆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小结: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二、动手操作,研究特征

师:刚才大家已经认识了圆,那么,想不想把它画出来看一看呢?请你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自由画,稍后,教师讲评学生的作业: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用了什么方法?

比较一下,谁的方法画的圆比较好?大家一致同意用圆规的方法比较精确。教师讲解画圆的方法。

现在就请每个同学用圆规在第二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学生开始操作,几分钟后,学生全部完成了作业。老师让大家四人一组,把四个人的圆放在一块,相互欣赏一分钟,可以说一句表扬的话。

师:欣赏完了刚才四个同学画的圆以后,你发现四个人的作品有什么不一样啊?

学生说:我发现了四个圆的大小不一样,画在纸上的位置也不一样。

老师提问: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圆的位置会不一样?

生说:我们把圆规的针尖放在纸的位置不一样。

师:对呀。你知道这个点叫什么吗?它就是圆心。找出自己画的圆的圆心。并写上字母O。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是谁决定了圆的位置?

那么,又是谁决定了圆的大小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了圆规两只脚拉开的大小就决定了圆的大小。

师:如果要用一条线段表示圆规两只脚间的距离,小组讨论一下,该这样表示。

教师在黑板上画的圆上任意画一条线段,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提问: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什么?

再画几条线段,这是半径吗?

那么,现在你们明白了是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

教师进行小结: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6、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1.5cm的圆。同桌评价一下是否正确。

7、玩一玩:刚才老师给大家发了一个圆形的纸片:老师忘了画圆心,你能帮助老师给找出来吗?

生:我把纸条对折,发现了有一条折痕,所有的折痕集中在一点,这一点就是圆心。师:你们同意吗?折痕叫什么名称呢?

师:请大家看书找出这个折痕叫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出直径的概念。

师:在自己画的圆中,画出几条直径,看看直径有什么特点。它与半径有关系吗?

学生自由操作,同桌学习交流:得出了在同一个圆内,直径有无数条,所有的直径都相等,而且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用字母怎么表示呢?学生继续看书。

三、总结评价,愉快作业

篇8: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册教材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内容。

“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第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第四单元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 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形与几何”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 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 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 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 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统计与概率”部分, 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 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 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然后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 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对教材的理解

1. 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

2. 本册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都由“主题图—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四部分组成, 其中“主题图”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例题”以人物对话展开, 增强了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做一做”的内容便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有利于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课后练习”的弹性设计, 既注意教材的普遍适应性, 又为学生提供了有差异发展的可能性。

3.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另外, 教材还突出了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1) 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 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除法, 这两部分的计算教学, 知识容量大, 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所以它们既是本册的教学重点内容, 也是难点内容。教材在编排上与以往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生活情景出现在计算教学中。这也突现出计算教学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这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计算教学比较枯燥, 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 不容易掌握。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 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可以顺理成章地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 但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 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材第一单元例1的教学。学生结合这一情景, 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的, 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景, 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有了情景, 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景中, 才会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 计算教学的情景不是随便乱用, 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景, 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 或者情景的数学价值不大, 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地发散出去。所以计算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 是有生活价值的。一个好的计算情景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第二个问题: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如何统一。

在计算教学中, 如何做到既体现算法多样化, 又实现算法的优化, 一直是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种种计算教学案例表明, 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追求的目的, 它的实质是通过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策略, 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 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有效学习活动中开发创新潜能;而其目的是通过交流, 寻求最简捷、最容易、最适合的算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做到“多中选优, 择优而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 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是一对矛盾, 只有二者和谐统一, 才能从“量”和“质”两个层面发展学生的思维。一般情况下, 计算总有一个最基本的算法。在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比较、评价, 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算法。

(2) 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 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册教材的简易方程单元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变化, 但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 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小学阶段教学解简易方程, 方程变形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 因而更易于理解, 但是却不易于中学的教学衔接, 到中学还需要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理解方程。正因为这个缘故, 教材引入了等式的基本性质, 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我们要在教学时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使学生知道它的优点:不仅可以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调整简易方程单元的教学内容, 突现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本册教材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也就是以往我们求“减数、除数”的方程, 因为它们不利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三、对教学过程的实施建议

1. 教学建议。

(1) 学生探索出的性质、法则、规律等应及时总结, 并最好以文字的形式让学生加以记忆。

(2) 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小精灵”等提示语。

(3) 对“数学广角”、“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要突出其数学性, 不要只顾及表面活动等而忽略了本质。

(4) 重视与以往教材变化的地方, 多用心思及时改变我们的教学。同时, 对前几册本套教材的已学知识, 学生掌握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

2. 评价建议。

(1)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 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 也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推迟判断”的方法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 给“学困生”二次答卷的机会, 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

(3) 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尝试解决;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等。

(4) 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如:书面考试、口试、课堂观察、作业分析。

(5)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以定性描述为主。

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实践活动材料。如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单元, 教师可以利用书后的方格纸组织学生参与从某个方位观察物体成像的设计。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 教师要选对时机。

(3) 课外活动小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 体验设计图书序号、学生序号等,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上一篇:描写月亮好词好句下一篇:进出口业务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