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才的小学生活

2024-04-20

在育才的小学生活(共10篇)

篇1:在育才的小学生活

记得五年前,我第一次踏进了育才一小的大门,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那时,我才二年级,还是一个什么也不会,一个对什么都抱着强烈的好奇心的学生。而现在,已经过了五年了,我已经成为了这个班里的一员,并且在班里交到了好朋友。

回想这六年,我突然感觉到了人生真的是过得飞快,世界的变化真的很大。在我刚刚来的时候,校园里还没有D楼呢!球场上种的也不是假草,而是货真价实的青草。车棚后面还有一个滑滑梯呢!

现在,我真想回到小时候。去玩玩那架滑梯看看现在是D楼的那块地,摸摸球场上的青草。

但是,一切都是那么遥远。我再也不可以回到二年级,回到那无忧无虑、开心自在、天真无瑕的时候了。

现在,我们已经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还是一个离毕业考试还有十几天的学生。

我已经要和同学们分开,到中学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

或许,在育才三中,我还是可以交到好朋友。但是,我永远忘不了我在育才一小的这些同学,这些和我一起生活了六年的同学。

六年来,我也度过了许多事情:开心的、欢乐的、喜悦的、生气的、害怕的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也在这一分一秒钟长大了。我变得懂事,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一个学会了许多东西的孩子。

我学会了游泳、数学、阅读、英语、写字、画画、……更重要的是,我还得到了友情,得到了同学们给我的友情。

正是这种友情,让我学会了珍惜同学,学会了怎么和同学相处。

再见了,同学们!再见了,育才一小

篇2:在育才的小学生活

读一年级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同桌是孙芮萱。一次考试,我由于思想神游,只得了42分,居然是全班倒数第一,我感到非常羞愧。当时老师说集齐五个小红花就可以当预备少先队员时,我就开始努力,争取得到预备少先队员。经过我的努力我终于拿到了,我非常自豪。当时我的英语很好,一年级上学期,我连续五次都是满分,这件事让我非常难忘。

读二年级时,我便和班里的人开始交朋友,先是刘佳彬,然后是陈柏希等一些同学。我们经常在一起玩耍,时而闹一些小脾气。当时我、吕昕捷、陈嘉旋是当时班上写作业最快,准确率还最高的三位同学。我们三个人经常还比速度,乐此不疲。

读三年级时,学校来了督导,几乎我们上的每节课他们都在一旁听着,就连平时那几个比较调皮的男生都乖乖的,很听话,有些同学还大胆地跟督导说话。当时我的体育也不赖,在整个年级跑步50米夺魁,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一个荣誉。

从四年级开始,我就开始接近足球,于是每天下午放学以后我都会和我的好伙伴们一起去踢球。其中吕昕捷踢得最好,他也当了我们的老师,教我们一些小技巧,我们也从中得到了许多。

读五年级时,我们开始接触乒乓球。乒乓球也有很多招式的,比如说扣球,我常常被扣的好惨,我们非常热爱乒乓球。双休日,我们在学校打,也在小区打,约个时间出来打,一打就是一个多少小时,也是非常开心的。

到了六年级,我已经长大了,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也交了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余罗聃。他的行为举止都很优雅,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也非常好。我们经常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有时候我在学习方面有困难,他总会耐心地教我,我非常感动。

篇3:在育才的小学生活

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并举行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随即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各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共青团委等共同决定,从2007年新学期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8年7月14日,湖北省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的第10号文件,从观念和意识上把阳光体育运动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促使全社会都能来关注青少年的阳光体育活动,真正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论文,当时的社会环境令他有很多感触,他认为国家的兴盛应该从教育开始,而如何改变从封建时代起就沿袭下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文章中指出:“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三育并重,然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这些都全面、深刻地体现了他对于当时教育的深深忧虑,因此他大声疾呼体育的重要性:“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同时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对学校体育更是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阐述了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民族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说明毛泽东同志很有远见,早在民国初年就认为应该重视青少年的体育,这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策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温家宝总理也连续四次主持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

目前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高考的巨大影响,因此在一些大城市学生从小学起就不得不进行大量繁重的知识学习,而远离体育锻炼。试想一下,如果我国以后的主人都是瘦弱不堪,戴着眼镜,那如何来报效祖国,报效人民?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完全人格,首为体育。”体育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强健体魄,而且对于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都有很大帮助。学生通过每次体育活动都会培养团结、合作、坚强的高尚情操。健康是人茁壮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是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根基。所以,我们只有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切实改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现状,才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 武汉市育才小学、青少年宫小学开展阳光体育的现状

武汉的阳光体育运动已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武汉市现有中小学校1339所,中小学生92.7万人。全市中小学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契机,积极推行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调整作息时间,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活动,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广泛开展体育节、趣味运动会、球类联赛等活动,极大活跃了校园活动,形成了“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的生动局面,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很好地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

武汉市育才小学倡导“我运动、我阳光、我快乐、我健康”的锻炼精神,开发并实施了以乒乓球和中华传统体育运动为主的校本课程,拓展了“121”体育课程的内涵,努力践行“天天锻炼一小时,人人掌握两项技能,年年进行一次体育测试”的运动发展目标,确定了“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的办学理念,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的身心和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生动、和谐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教育特色。

武汉青少年宫小学提出“沐浴阳光,放飞希望”的办学理念,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开拓出秧歌舞、刀术、滚铁环、踩高跷、打陀螺、踏踏板和空竹等民族体艺活动板块,学生快乐地享受着“阳光体育”带给他们的轻松与健康。

4. 武汉市育才小学、青少年宫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经验总结

4.1 实行领导责任制

学校领导摆正态度,定位工作,充分认识到阳光体育工作是学校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并列入了校长、教师的工作日程。由校长亲自监督,同时分设了具体负责的工作小组,把本学科教师紧密团结起来,互助互学。教育研究会议“一月一大次,一周一小回”。此外,还建立了民主开放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使学校体育工作勃勃生机。学校还安排了具体的作息时间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从“阳光一日”到“阳光一周”及“阳光一月”,都制定出了详细的实施时间。

4.2 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

育才小学从江汉大学体育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招录了7名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学校在体育和艺术方面还聘请了有关专家,定时指导;另外,学校有分管领导专职管理教师的教学及科研,鼓励教师主动分组自主承担科研课题,提出在科研中进步,在科研中发展的理念。同时还创造一切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进修,每年投入一万元用于教师进修与培训,要求专业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有1—2项专业特长,提高教师在阳光体育运动中辅导的质量和水平。

4.3 丰富阳光体育活动内容

学校利用校内外一切活动资源,组织开展了更富特色的活动研究,充分挖掘学生喜爱的内容和我国民族特色的内容相结合,注重活动内容个性化,极大拓宽了教学渠道。青少年宫小学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成立了篮球、田径、艺术体操、武术、体育舞蹈、舞龙、舞狮、音乐、美术等多个项目的团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1—2个活动项目,极大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

4.4 优化阳光体育活动的管理

要有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关键是在时间、地点、训练内容、质量检测方面有一套具体的操作制度,并做到长期坚持,确保活动随时可以接受上级各部门的检查和兄弟学校的参观,确保每次大赛名列省、市、区前列的好成绩。

4.4.1 校班两级特长培训每周活动两次,每次活动的人数都有规定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训练有计划、有检查。特长训练要求做到有计划,有人员安排,每次活动有专人检查和抽查。每学期还定期召开专业教师工作会议,布置每学期训练目标和任务。学期末面向所有家长举行成果汇报和训练交流会。在整个活动训练过程中特别注重平时的常规训练管理和学期末目标质量检测。

4.4.2 定期举行体育节,让学生才能得以展现。

4.4.3 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及活动,高质量完成任务;对上级各部门组织的竞赛及活动,学校均认真组织,把每次活动和比赛都当作一次对学生个体极好的集训机会,给学生训练、展示的平台。

5. 结语

当前,“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已经引起了相关负责部门的重视,各校领导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都充分认识到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重大意义。它的开展不单纯是让学生锻炼身体,同时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风气,培养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从而构建体育精神文化环境,促使学生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增强健康意识,提高体育素养。青少年学生最富有朝气活力,他们不仅需要课堂学习,而且需要娱乐和交友,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情感的宣泄,阳光体育运动恰好是满足他们这些需要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各校领导要改变观念,加强领导,建立管理机构,改善体育设施,开发新兴项目,构建阳光体育的运行网络,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D].2007, 4, 26.

[2]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D].2006, 12, 20.

[3]刘海元, 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 2007 (14) 8:10-14.

[4]王朝英.对我国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9, (4) .

[5]季红英, 试论学校体育改革与全民健身的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0.

篇4:在育才的小学生活

台湾著名学者,现任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主任、中华木铎学社理事长、中华幼儿教育发展基金会董事长、中国幼儿教育学会理事长。早年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获英国韦克菲尔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英国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客座研究员。曾在台湾屏东、新竹师院两校任校长,后任台湾省教育厅督学,台湾省教育厅副厅长和代理厅长、台北市教育局局长、上海民办恕德大学副董事长兼筹备主任,被誉为“台湾幼教之父”。著有《教育辅导》《九年国教实施前后教育经费支出之分析研究》《美国大学评鉴之研究》《两岸民办幼儿教育》等。

陈汉强先生从事教育事业40余年,曾任台湾省教育厅代理厅长,台北市教育局局长,屏东、新竹师范学院校长,是岛内家喻户晓的教育专家。2006年退休后,他又致力于两岸的教育交流,不辞辛劳地奔波于两岸的大学、中学、小学及幼儿园,架起了两岸教育交流的桥梁,做出有目共睹的突出贡献。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人格决定一生成败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几年,内地流行一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意思是让孩子早早开始文化课的学习,为将来的学业竞争打好基础。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意愿,对孩子提前进行小学式教学。陈博士,您是早教专家,对此有何看法?

陈汉强(以下简称陈):望子成龙是海峡两岸家长的共同特点,但是,孩子早跑一步真的不算赢。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都应冷静,坚守学前教育的规律和特色。

记:那么,早教的规律和特色是什么?

陈:早教规律就是小孩子成长的生理特点,特色是不同幼儿园百花齐放的教育形式。举例来说,我在与内地幼教界同行座谈时经常被问到,幼儿园到底要不要给小朋友一张纸一支笔学习写字?台湾幼教界的观点是不应该让学龄前儿童学习用笔在纸上写字,因为,按照儿童肌肉的发育特点,他们手部的小肌肉很稚嫩,没有发育完全,用笔写字容易拉伤肌肉,甚至影响肌肉发育,如果要学习简单的汉字,应该用大笔在地上或者墙上写,做大肌肉的运动。

记:本刊接触过不少幼儿园教师,他们的苦恼是,不教孩子用笔在纸上写字,理论上讲得通,但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尽管国家正在推行零起点入学,但大多数家长很焦虑,唯恐自己的孩子上小学时落后,所以幼儿园面临很大的压力。

陈:国家的政策已经走在了观念的前头,家长们必须适时做出调整,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否则国家的政策有落空的可能。与用纸、笔写字一样,幼儿英语教育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科学研究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智力和语言功能在学龄前不适宜学习整句对话,甚至老师领读、孩子们跟读的方式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儿童的发音、语法记忆都不成熟。另外,如果按照错误方式养成了发音和语法习惯,到了小学阶段老师还要花精力纠正,得不偿失。所以,不需要让幼儿园的孩子背26个英语字母,也不需要学习多少日常对话,多讲几个“I love you”的故事就很好。

记:去过台湾旅游的朋友普遍反映,台湾人在生活中很有秩序,多数人很看重为人处世的细节。有人把这种社会风尚归功于教育,您也这样认为吗?

陈:海峡两岸人民是同祖同宗的同胞,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没有大的差别。重视学前教育的确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因为6岁以前的人格发展决定了人一生的成败。比如,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会把垃圾分类扔进垃圾桶;用小盆小桶收集洗手水和雨水,用来浇花;上自动扶梯靠一边站立,留出一条通道给着急的人等行为,都是很好的细节,而细节背后是教育理念的坚守,即幼儿园必须做好儿童的生活教育。我认为,学会感恩,学会礼让,学会替他人着想在当今这个争权夺利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生真的有起跑线的话,这才是起跑线。

台湾幼教发展历程

记:陈博士,您有“台湾幼教之父”的美誉,请问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陈:那是同行们的恭维之词,不足挂齿。说到台湾幼教近几十年的发展,倒是有些经验可以分享。我早年服务于台北市教育局,就任局长职务期间,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在台湾做得并不好,投入不足导致公立幼儿园的数量很少,私立幼儿园收费较高,水平良莠不齐。于是我开始致力于规划、促进台湾幼儿园的发展。1986年,教育局制定政策帮助扶持发展幼儿园,规定每所公立小学必须办幼儿园。通过几年的努力,台北市实现有多少所公立小学,就有多少所幼儿园,后来在台湾全省推广,迅速帮助公立幼儿园发展壮大。在扶持公立幼儿园的同时,教育管理部门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创办幼儿园,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记:当时投入的资金有多少?

陈:教育局强势推动台北的小学划出一部分区域设立幼儿园,给每个幼儿园投入50万台币改建教室、厨房和厕所,更换适合学龄前儿童使用的小桌椅、小马桶,另投入2万台币购置幼儿园设备,每个幼儿园配备两名毕业于幼教专业的老师,福利待遇与小学老师相同。当年幼儿园这一块增加了3亿多台币的支出,效果是公立幼儿园从10所增加到135所。因为得到了实惠,家长们非常支持。虽然这笔巨大的预算经历了几个月的争论,但最终成功通过,给如今台湾儿童都能免费上公立幼儿园打下了基础。

记:改革动作如此之大,幼儿园师资问题如何解决?

陈:要想让家长对幼儿园放心,幼儿教师的培养非常关键。于是我推动台湾幼教专业的学制从2年改为4年。幼儿园老师不像小学老师那样按学科分类,幼儿园老师必须什么都会,只学两年怎么能够呢?幼儿园老师除了学习文化、教育知识以外,还必须精通孩子成长的生理特点,明白孩子语言、骨骼、肌肉等方面的发育过程,这样才能制订出科学的教学计划,进而发展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否则就只会按照教材像教小学生一样上课,幼儿园就成了小学的预备教育。如今在台湾,4年制本科幼教专业的毕业生才有资格担任幼儿园老师。

记: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内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陈:是的。目前内地的幼教专业多数还设在高职、中职院校中,幼师队伍缺少研究生、博士生,幼儿园的老师还需要加强学习的深度。

nlc202309051457

记:台湾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有哪些?

陈:目前,台湾幼儿园主要采取“区角+主题”的教学方式。所谓区角教育,指的是一个教室会有语文角、数学角、自然角、音乐角等多个角落,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在哪个角上课。而主题教育,则是一节课有一个主题,大家一起做游戏。比如今天的主题是“盖房子”,老师就会围绕盖房子这个主题来完成各种游戏。同时,台湾也引入国外各种幼教先进模式,如蒙特梭利教育、瑞吉欧方案教学等。可以说,各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故事教学、魔术教学、戏剧教学等,各种幼教模式在台湾形成百花齐放的丰富格局。

记:您是台湾“立法委”的委员,对幼儿教育成功立法居功至伟,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陈:这个说来话长,许多人像我一样长期致力于幼儿教育方面的立法。通过大家多年的努力,《幼儿教育法》于1981年正式实施。该法提升了幼儿教育的社会地位,也提升了幼教的规格,幼儿教育的独特性无论在法令、学界还是民间都得到肯定。社会各界对在幼儿立法暴露出的弊端进行大胆批评,纷纷提出修正案,使得如今的《幼儿教育法》渐渐成熟,成为台湾幼儿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幼儿园的发展和儿童成长有重要意义。

记:您认为台湾的幼教经验可以在内地复制吗?

陈:至少,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做法可以复制到内地的一些地方。人类的文化传承方式,一个是基因,一个是教育。基因是不能改变的,而教育是可以改变的。日本这个民族对我们很有挑战性,未来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领袖与另外一个领袖的竞争,也不是一个团队与另外一个团队的竞争,而是一个民族与另外一个民族的竞争,一种文化与另外一种文化的竞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思考的是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使命。

两岸交流智慧共享

记:说到两岸幼教界的交流,您应该最有发言权。2006年退休以后,您致力于两岸教育交流,多次来内地,足迹遍布北京、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湖南、江苏、浙江、吉林、海南、河北、陕西、内蒙古等半数省份。您领导的台湾木铎学社与内地幼教机构有许多卓有成效的合作。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陈:台湾教育界非常希望加强和内地教育界的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海峡两岸地缘近、文缘深,两岸教育存在许多共性,两岸教育界人士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也有许多可互相借鉴的地方,应该多给两岸教师创造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互相学习的平台。通过交流,两岸教师可以分享教学甘苦与心得,比如在中小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方面,内地教育界屡创佳绩,有许多很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值得台湾教育界学习;在“课改”方面,台湾很早就在努力和尝试,也有一些心得和体会,可以和内地教育界同仁分享。教育界交流应属于文化交流,可以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化解两岸间的隔阂和误解,对两岸和平统一也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010年底,由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与台湾木铎学社共同创建的海峡两岸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宣布成立,这意味着海峡两岸学前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在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正式启动。海峡两岸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的首批学生,就是来自福建省9个区市的3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开始,我将与内地同行一道共同促进两岸中国人早教事业的携手发展。

记:刚才我们谈到幼儿英语教育,与之相对的母语教育在台湾是怎样的情形?

陈:对,两个问题应该放在一起谈。我认为,母语教育应该在英语教育之前,而且学得好比学得早更重要。现在学汉语在世界范围已形成热潮,不久的将来,汉语将和英语一起成为全世界最强势的语言。汉语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载体,全世界都在学习我们的母语,我们更应该努力将它发扬光大。母语的推广和传承,对于两岸是一样的。目前,两岸的语文教育都面临危机,学生的语文程度有所削弱,两岸语文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大有可为。

记:近几年,内地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台湾的职业教育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陈:职业教育对台湾的经济发展贡献非常大。如果没有基层技术人员,就不可能有台湾的经济发展契机。过去,有人说台湾的职业教育是终点站,是二流教育、次等选择,如今台湾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规模相当,平起平坐。近年来,台湾出现“考7分可以上大学”现象,不少学生宁可选择读职业学校也不愿意读高中。社会需要高精尖人才,但更需要能把蓝图变成现实的技术人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职业教育能把人口转换为人力资源,对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记:最后一个问题,您不遗余力地促进两岸教育交流的动力是什么?

陈:我祖籍福建,生在福建,1945年我从福建移居台湾。福建有我的祖先,台湾有我的子孙,内地和台湾,本来就是一家,同族同源。台海两岸多开展交流联谊活动,更能够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而教育是国家最根本的大事,最重要的事业,所以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为培养下一代而努力。

【编辑:陈彤】

篇5:在育才的小学生活

为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和落实全县“双语阅读推进会”的会议精神,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展示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为全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促进全县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县教研室于4月22-23日在泗阳实小、泗阳育才双语举办县首届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比赛活动。赵正江、张雷等荣获一等奖。

经各县区层层选拔出的28名优秀选手参加了本轮课堂教学比赛环节,县教研室教研员担任评委。

本次课外阅读指导课的课堂教学要求为三种课型:读前读物推荐指导课、读后交流欣赏指导课和主题综合阅读指导课, 阅读书目、具体课型和年级由参赛教师自由选择。教材版本可以新课标推荐的学生必读书目,教学时间为40分钟。泗阳育才 赵正江执教了《小猪唏哩呼噜》阅读研讨课,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

比赛紧张而激烈,28名参赛老师各展所长,体现了较高的语文素养水平。本次活动是一次老师们面对面展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是教师展示智慧的舞台,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篇6:重庆市育才中学生活教育行知学案

____初二_____年级 科目_物理_________ 执笔____________ 审阅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

又是教师智慧的结晶。若有课件,则应与课件保持一致。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或不同的课题而进行删减或添加,但“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盘点收获”三环节必须保留。)

教学

反思

篇7:在育才的小学生活

本网讯(通讯员 郭金明 胡其林)建校7年来,泗阳育才双语学校着眼于书香,以“读经典美文,做儒雅少年”为诵读主线,长期开展大语文大阅读母语综合实验。

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学生低效阅读的现状。经集思广益后,学校聚集各个学科中坚研力量发《书香雅韵》校本教材。内容上首选古诗词曲、韵文、儿歌、童谣、童诗、晨读对韵等一些最经典的诗性文本,同时,也精选《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中易于记诵的章节。学校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师生共同品读教材篇章。

学校坚持早晨诵读课文之前诵读当日的经典美文,中午全体在校学校阅读1篇儿童故事,晚间,孩子们和老师或者家长一起连贯的阅读当日的早晨和午间的美文。

另外,校本课程建设还与常态化的亲子阅读、校外主题实践阅读、美文诵读、课本剧表演等系列活动融合,从而实现课程的高度整合。

篇8:在育才的小学生活

一、强调校本自培作用, 健全有效的培训机制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成长的场所, 而且也应该是培养教师成长的场所。前年, 我校申报了课题《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与研究》, 这一课题的提出, 得到了区教育局的充分肯定, 并被顺利立为市级课题。以此为契机, 我校积极探索和研究校本培训, 建立了有效的教师校本培训机制。

1. 扎实开展岗位培训, 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岗位培训的内容涉及师德师风、教科研专题、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等。

师德师风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教育是爱的艺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是教育的真谛。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等政策法规, 让教师热爱本职工作,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教育的权利。每周三下午是我校教师集中进行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时间, 利用这个时段, 我们通过多形式、多层面、多内容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 比如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信息发布、教师经验交流等等。

同时, 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外出培训的机会:每年由市教育局组织的校长岗位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学科培训等, 学校都会派出相关人员进行学习。

2. 踏实做好教学教研工作,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坚持以课题带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黄菲老师的《快乐英语》有力地带动了我校英语教学的研究;黄小敏老师的《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的研究》, 在我校校园网建设落成的背景下, 拉开了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序幕;刘冬华老师的《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与研究》为我校的校本培训探索出了新的路子等等。

在工作中, 我们注重加强校本教研活动的交流。每一学年, 学校都进行了“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每学期高、中、低语数组都会推出教研课、同课异教等活动;我们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区市级赛课;同时我们会不定时地进行行政随堂听课。每一次活动的开展既是一次教学研究, 又是一次教师的互动式培训活动。

与此同时, 我们非常重视深层次的课后反思。学校要求教师对每一个教学内容撰写教学后记, 包括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片断及问题阐述、反思。课题《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与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一本厚厚的《教学反思集锦》, 它只收录了教师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 管中窥豹, 它显示了我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自觉性。

应该说, 形式多样的校本研究活动, 既解决了一系列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又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 能力得到了锻炼。

3. 群体培训与培养青年教师兼顾, 优化教师资源。

对于教育来讲, 抓好了青年教师的培养, 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青年教师的共同特点是专业知识比较充实, 接受能力强, 但阅历较浅, 近几年来, 就如何大面积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 我校卓有成效地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鼓励青年教师多拜师。骨干教师与老教师有数年的工作经历, 积淀了丰厚的工作经验, 是对青年教师教学事业的最有益的馈赠。

二是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学校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 上优质课, 过教学质量关, 使青年教师人人争当“才子”, 个个施展才华。

三是鼓励他们勇挑重担。学校为他们创造条件参加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观摩和学术交流活动, 博采众长, 启迪智慧和教学灵感, 寻找科学与艺术的最佳结合点, 促使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逐步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经过多年来的实践, 一批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跻身于教改之潮, 立足于教学前沿, 成为教育教学的排头兵。

二、发挥人文关怀的力量,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是我们长期开展好教师继续教育, 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有力保证。

我们力求在学校内部营造真正的尊师重教的气氛, 排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安心工作, 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之中。如我校潘志龙老师的家离学校较远, 学校特地为他安排了一间休息室, 保证了潘老师的休息时间。面对一批教师中午就餐难的状况, 学校聘请了厨师, 腾出了职工用房解决他们的就餐问题。这一系列举措, 使教师们的内心充满了温暖。

在工作中, 我们大胆的使用人才。让有潜力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得到锻炼, 发挥出才能。小学的专业人员配备并不是很齐全, 在这种情况下, 要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 必须大胆使用人才。如由于工作的需要, 教导主任肖新丽老师接手了教务校长的工作, 学校的信任和锻炼, 使她成功的完成了角色转换。

提高拔尖人才的待遇, 一直是我们尽量做好的工作。在选题立项、研究经费、深造学习、生活保障等方面, 我们给予倾斜照顾,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给予重奖。因为我们知道, 任何一个成绩的取得, 都经历了努力的争取, 在这一点上, 我们势必给与一定的鼓励。

三、达成发展共识, 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

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 必须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到学校甚至到教研组, 建立起一个统一和谐的促使教师发展的保障机制。这个保障机制必须达成一个共识:优秀教师是在学校和教育系统中, 最值得尊敬的人!从方方面面为教师营造专业化发展的肥沃土壤。

我们知道,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政策上有所保障, 才能保证它的良性优质运转;在组织上, 以校长为牵头人, 以教科室为中心, 直至教研组、年级组、个人, 这样的体系有利于发挥团队的作用, 保证教师有步骤的专业的成长;在经费保障上, 学校根据上级文件及财政和学校预算多方考虑, 确保教师教育经费稳定, 并逐步设立“师德标兵”奖、“学科带头人”奖等专项奖励基金, 鼓励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在环境保障上, 我们力求搞好学校管理和服务, 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工作环境。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落成提升了我校的教育环境的层次, 为教师的教研教学提供了更便利的环境, 这对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无疑是有莫大帮助的。

篇9:段力佩在育才中学

今天,走进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的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鲜花丛中的一尊老者铜像。

这就是在育才中学坚守48年的段力佩老校长的铜像。

2003年9月8日,段力佩因病逝世,享年97岁。曾和他并肩奋斗过的“战友”,上海当代教育家吕型伟發出了这样的感慨:“纵观上海三十年,再也没有出一位像于漪那样的教师,也再也没有出一位像段力佩那样的校长!”

虽然段老已经走了,他留下的“茶馆式教学”却依然在育才中学被后人生机勃勃地演绎着。回顾他的教育生涯,几十年如一日,以校为家,专一、执著、痴迷于教育,堪称一代名师。

改革家

段力佩1907年出生于金坛县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段忻吾终生为小学教师。那时,国家动乱不已,段力佩显示出了很强的运动能力,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不仅教书育人,更能启迪民智。他最终来到上海,先执教于净业孤儿教养院,后辗转至储能中学任训育部主任兼语文、历史教师,其间保护了众多参与游行、示威及地下党运动的学生,被日寇和反动政府均视为一块“硬骨头”。

解放战争结束后,1950年段力佩被调至育才中学任校长。他坚持以校为家,常年居住在学校。段力佩天天看着学生上课、出操;他亲自开设了多门课程,经常与师生在课堂交流探讨;他爱护学生,鼓励学生發展点点滴滴的长处;他沉浸在教学实践中,以至于白天在校长室里难见其踪影。一天,一位来客几次找段力佩未遇,便在校长办公室门口留下一首五言绝句:“来客见童子,问段哪里去?只在此校中,人多不知处。”

正是在这样的干劲下,育才中学在段力佩的带领下,始终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依然是今日育才中学的写照。

一天,段力佩走进数学教研组办公室,看见一个教师坐在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作业本旁埋头批改作业,改不完还得带回家批改。语文组办公室则更厉害,有作文本、大楷本、练习本“三座大山”。他走进课堂,發现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放学后,许多学生仍在教室赶做作业,劝其去操场活动,但学生仍为完成作业无暇他顾。

看到师生负担,段力佩感到心情很沉重,认为这些现象偏离了教育方针。于是,他邀请刚从上海师范学院毕业的青年教师王守藩上教改课。上课前,段力佩和她认真商量教学方案,即先让学生看教科书,看懂了就练,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再讲解,而且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接着,段力佩引导其他学科也跟着开展了教学改革。

但是,这段教学改革持续时间不长。1956年,组织安排段力佩担任新成区副区长,段力佩不肯,但反对无果。一直到1963年,组织上才同意段力佩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回育才中学任专职校长。

回归后,段力佩立即深入到初一(3)班进行教法改革试点,在边读边练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试验。有时,他还亲自上教改课,先用10分钟言简意赅、条理分明地讲述新课内容,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对不易理解的地方再启發引导。到了下课前20分钟,他拿出事先拟好的10道题目让学生练习,结果大多数学生在下课前都能完成。经过实验,这个班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平均成绩超过其他班,而且学习负担减轻了。

后来,这段改革经验被总结为“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十六个字,今日更被冠以“育才经验”加以彰显。

段力佩的努力,使育才中学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响当当的课改名校,前来学习取经者络绎不绝。但是,之后的“文革浩劫”再次中断了这场改革。

“文革浩劫”

文革十年,段力佩遭受大劫,他被长期隔离,乃至妻子含恨病逝,也仅允许他在太平问匆匆一见。那無休止的内查外调,自然是要搜罗罪名,置人死地,可结果却更清晰地展现了段力佩那光明磊落的生命轨迹。生性淡泊的校长,从不愿谈论自己的过去,可那空前的“审查”,却让许多人意外地了解了段老的履历。

还在段力佩任副区长期间,中国处于“左倾思潮”的影响下。1958年,有领导提出“学生以工为主,以读为辅”,要把学校办成工厂,要用管工厂的一套办法管学校。段力佩针锋相对,坚持提出“学校应当以读为主,以工为辅”,并在新成区第十一女中开展“以读为主,以工为辅”的试点,取得成功。1962年,又有领导提出“学校是阶级斗争的基地”。对此,段力佩很反感,鲜明地提出:“学校应该确立以教育为中心,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基地,这是常识。”有人批判他,说他搞的是“资产阶级教育”,还组织了六次批判会,把段力佩打入另册。但段力佩仍然坚信:“我是对的。真正有信仰的人敢讲真话,喜欢扣帽子、喜欢發誓的人,其实并无信仰。”

文章中,当得知“育才经验”被打成“黑教改”、“黑经验”、“黑样板”、“黑典型”,他自己也被打为“修正主义黑典型”、“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时候,段力佩毫不屈服。回到“牛棚”后,他在“悔过书”的纸上写道:“育才的教改是红的,不是黑的,只要走出牛棚,我还是要照着做,好好为国家培养人才!”1972年因查不出任何问题,段力佩被“解放”了。

文革结束后,段力佩已年届七旬。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要求回到“伤心地”育才中学继续担任校长职务。重返育才中学校长岗位后,他拄着拐杖,走进课堂,走遍校园每一角落,以至于那年深秋,在匆匆奔忙中摔坏了腿,住进了医院,成为当时该院探望者最多的一位病人。即便如此,他依然在拨乱反正的岁月里亲自为学生书写证明材料,说明学生是清白无辜的,不要因参与“文革”影响其前程。

此情此景,让人温暖而感动。

茶馆式教学

文革后,百废待兴。段力佩在课堂教学上提出了“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形式”:“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茶馆式教学可以视为“育才经验”的延续,亦体现了段力佩的毕生之功。

段力佩坚持认为课堂应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而非教师的讲堂。育才必须将“授”转为“学”,發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领导性。“读读”,就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帮助学生利用教材,汲取知识;“议议”就是四个学生一组,教师应势利导引导学生通过相互议论寻求疑难问题的答案;“练练”就是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既动脑,又动手、又开口,基本上能做到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巩固。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就是茶馆中“茶客”与“茶客”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必然是平等的、轻松的,又是愉快的、自由的。段力佩强调让学生活泼、生动地学,要学就要有情感,身心健康發展;如果学生没有情感投入,死学厌学,那么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甚至于,段力佩极力反对为了考试而作文,要求学校不安排考试,也不安排考作文。这样的壮举在今天看来也似乎是天方夜谭。

但是,这样的天方夜谭却缔造了育才中学非比寻常的学习氛围,也让当时的教育改革者获益匪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如此评述段力佩的改革思路:“段校长谈到一个问题,总要说明这个问题是如何發现的,是什么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和思考;解决的途径是怎么样找到的,是根据哪些教育原理。他这样做,对人家就有切实的益处,或者采取应用,或者参考比较,都能脚踏实地……人家读了他的叙述,自然而然会体会到做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该怎样去發现教育教学上的问题,并且根据相应的原理,通过认真地实践,把问题妥善地解决。”

除了“茶馆式教学”的大胆改革,段力佩还对学制、课程、教材、课时等设置进行了深入思考。

1979年,育才中学便执行高中三年制。当时整个上海也只有两所这样的学校。

段力佩首次把历史、地理、生物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初高中课程,并安排每天一节的体育课、英语课。而且,体育课有55分钟的大课和30分钟的小课,分别按照教学大纲与“男拳女舞”进行。

在教材方面,段力佩在语文学科用力颇深,初一学《西游记》、《水浒》,初二学《老残游记》《儒林外史》,初三学《红楼梦》、《三国演义》。对语文统编教材,则采取一次多篇的方式进行学习。

按照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特点,段力佩将课时分为三段,每段两节,55分钟的大课上逻辑思维要求更高的课,小课上形象思维要求更高的课,大小课搭配,调节学生学习压力。

在段力佩的带领下,育才中学的教育改革可谓屡创佳绩。为了持续不断地發展教育创新,做到真正地深入教学一线,段力佩索性把办公桌搬出校长室,搬到各个教研组,和老师们一起听课,一起评课,一起活动,掌握教学工作的第一手情况,及时针对问题加以解决。这一做法,既密切了与广大师生的关系,又能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所以,在段力佩革新精神的背后,更重要的是他时刻不忘的“一线精神”、“草根精神”,作为教师如此,作为校长,更是如此。

段力佩曾精炼地总结了自己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教育理念,一共十句话:教学必须循序渐进;要着眼于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认识要提倡螺旋上升,不断加深;深议熟练,核心是个“学”字;课堂不是讲堂,主要应是学生的学堂;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谈得上勤奋好学;要专攻与博览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要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教书必须育人;要处理好考试与评分的关系,反对以分数刺激学习——显而易见,此时的育才经验已经得到了空前的扩展与發扬。

三自目标

1984年,段力佩卸任校长,转为名誉校长。但是,段力佩始终未离一线,继续發挥余热。上世纪90年代初,段力佩再次为育才中学设计了“三自”培养目标:“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练”。

三自思想,首先要求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上自治自理。学生定期举行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学生会,在学生会带领下开展各种文娱、体育、劳动、生活服务等教育活动。其次是政治上自己教育自己,比如组织专题演讲、讨论、主办论坛、出版墙报;鼓励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小组,如数学、物理、化学爱好者协会,既丰富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又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要求学生自治自理的同时,提倡教职员工人人做思想政治工作。班主任改为辅导员,从旁辅导学生的自治自理自我教育。

从50年代的边讲边练,到80年代的“茶馆式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再到90年代初的“三自思想”,段力佩可谓屡屡走在时代前列,成为改革的先锋。有人因此形容段力佩“大胆”、甚至“嚣张”、“不怕影响升学率”。是的,他胆大,是因为他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以及教育教学规律,所以他敢于大胆尝试,他尝试的结果,不但没影响升学率,而且提高了升学率,特别是發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只可惜,面对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教育科研泡沫化”,亦是亲历者的段力佩有着难言的苦闷。所以,在有生之年,段老也对今天的教育人發出了这样的警醒:

教育科研变成了“取名字大赛”。你搞生本教育课题,我搞人本教育课题,他就搞人文教育课题,还有人搞生命教育课题;行政长官搞人本教育,我学科特级就搞人本语文、人本数学、人本体育,或者生本语文、生本数学、生本体育……这些说得泡沫横飞的课题,有什么实质性内容吗?只要把其西洋把戏一拆开,就知道其实很无聊、很空洞……

逝者已逝,言犹在耳。

环顾当今,像段校长这样的老一辈教育家,已寥若晨星。今天,他的教学笔记依然静靜地摆放在他生前的那张书桌上,而他以百年人生写就的教科书则留在了我们心里。我们从中感受到一种生命境界,知道在这大干世界各式人等中,真真切切的有过这样一种高尚的人。

篇10:莱芜育才小学支教总结

项目名称:“守望少年、筑梦行动”2013年暑假莱芜实践活动 时间:2014.7.7-2014.7.13 地点:山东省莱芜市高庄镇育才学校

人数:志愿者:共14人(7.13-7.22?15人):三位大二男生,十一位大二女生

学生:66人(7.9)

为期七天的支教结束了,走的时候十分依依不舍,无比留恋。在这七天,我收获了很多,感受也很深。

我一共教了三节课:一节弟子规,两节科普再加上一节早读。一开始我爸答应我不上课,但哥哥姐姐非让我上一节高年级的弟子规,我就只好答应了。弟子规我应该是第三天上的,所以第二天的时候我先听了一节弟子规的课,讲得太好了,甚至讲课水平和我们的语文老师相当。于是第二天下午,我便开始备课,先是熟悉课本,然后看了看弟子规,把一些小故事和一些语句写在了书上,还设置了几个小问题,但我自己也明白,写了这么多到时候十分钟就都念完了。*附件一*。我便准备了整整一天,第三天下午,终于到我讲课了,我表现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张,还是比较从容的,但有的时候有的忘词,必须现组织语言,弄得有些不连贯,但最后的结果还是不错的,虽然远不如哥哥姐姐讲得好,但对于我这个都不怎么举手回答问题的中学生来说,已经很好了。

科普课是后几天讲的,前一天晚上九点多,才最后定下我教低年级的科普,时间为下一天早上,主题为水的认识。当天晚上,本想多准备一下,但时间太晚了,就没怎么准备,第二天时间依然很紧凑,准备的非常不充分,只能靠一些提问来拖延时间。但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在晚上课5分钟的情况下,离下课还有15分钟我就已经彻底没得讲了(一共40分钟)。原因在于:一是我准备不充分,内容不多;二是我的很多提问竟然没人回答,比如我问怎样节约用水,竟没人回答,我又问你们老师没交过吗,他们说没有,还有很多问题他们都没有人回答(包括一些重复性的问题),课堂积极性不高。虽然我在讲课的时候一直在想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通俗的说是尽量多提问,让他们融入课堂、活跃气氛。上完这次失败的科普课,他们又给我安排下午给高年级再上一遍,这次我欣然接受,因为我很想总结经验,上一次成功的科普课。于是,我便完善了“水的认识“又增加了“地球”部分,还有一些科普小知识。*附件二*。这次上的比较成功,同学们回答问题比较积极,气氛比较活跃,最后三分钟的时候才没的词儿,让他们提问了一下就下课了。一位大哥哥在我讲的时候还给了我一些建议,他都写在了手机上,具体的建议将在下面列出。

总结:成功之处:我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勇敢,没有出现结巴等状况;设置了很多问题;

关于不足之处的改正方案:

一·一些课程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弟子规,古今结合的不是很好;

二·讲课时一定要看着他们眼睛,眼神交流!学生回答问题是更需如此!但我觉得也得把眼神放温柔些,正是因为我怕我的眼神太吓人了,所以才不敢看他们,不论如何,至少讲课的间隙或提问问题时因用眼神交流;

三·因离开讲台,下去走走,给学生一点压力,让他们更专注听讲(结合自身听课时的体会确实如此)

四·尽量脱稿,这一条最简单但难度也最大,我尽量做到少看课件,多注视一下同学们就好了

五·幽默、为自己打圆场,当我让他们随便提问时,有一个孩子问我欧洲多大,我立即就被问到了,谁记得住啊!幸亏哥哥帮我打圆场说尽量不要问涉及具体数字的问题,才得以化解

六·粉笔字书写时用力些,不然后排同学看不清

这里的学生们都还不错。第一天,他们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至少有五个高年级生说他们玩CF,还有些玩LOL,虽然也有些孩子家里没有电脑,但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的娱乐方式已与城市学生接轨了。甚至,他们说他们几个人共玩一个CF号,一起买了把玫瑰精灵(售价约500元人民币),有一节体育课,一个小孩拿着一把雷神M4A1的玩具在操场上玩,仔细想想,着是有些可怕。

课间,我们问他们音乐课想学什么,他们毕竟是山区孩子,条件也不是很好,本以为他们会说一些童谣之类的儿歌,但他们却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学“逆战”等很潮的歌,可见网络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但是,他们学习的速度非常快,一会儿就把小苹果学会了,于是又得赶紧搜别的歌教他们。

他们对体育课的热情也超乎我们想象,就和我们班似的,一听到体育就谁也拦不住了。他们经常也会抢着要球,但在他们这个年龄,谁又不会呢。

有一点不得不说,他们男生和女生之间的隔阂很大。小组活动的时候,让他们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圈,不管哪个班,男生和女生之间总是断开的;还有一次,一个男生说领一个男生喜欢谁谁谁,结果那个女孩立刻就哭了,劝了好久才恢复正常,我们就让那个男孩向她道歉,道歉了好几次她最后才接受。

这些小孩的事儿也是出奇的多,一天得有7、8个哭的,每天身体不舒服来我们宿舍歇着的也有很多。我们讨论后认为,是我们太惯着他们了,如果没什么大事儿就让他们哭,不那么讨好他们,或许就没那么多事儿了。的确,只要头疼,就能到舒适的空调屋,随便看如山高的漫画书,还能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想不头疼都难。

这里的条件其实相当不错,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得多。这里的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每个教师都有空调(开不开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和多媒体,而甸柳一中只有两三个教室有空调,大部分学生只能吹电扇;这里有立式钢琴(虽然有些破)还有崭新的手风琴、几十只竖笛,甸柳一中当然也有钢琴,其他乐器我就不知道了;这里分别有十个左右的篮球、足球、实心球、排球、羽毛球拍,四个乒乓球拍、两桶乒乓球,数不清的跳绳,甸柳一中当然更多,但这里是不限量的,一个班借4、5个足球都行,然后随便活动,而一中却不可能这样,空有一仓库球;这里还有很多演出用的小道具、快板、鼓,有一些车的模型,还有很多美术用的纯白色的雕塑,都是那种标准大小的,但都是崭新的,我相信一中肯定不缺这些。但是但是,这里——育才小学可是在群山怀抱中,处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学校也比较贫穷;而我们的甸柳一中,位于省会济南市,属于省级名校,就拿最基本的空调来说,都比不过育才小学,原因何在?

虽然育才小学的基础设施很全,种类丰富,但最缺的却是老师(不然我们也不会来这里支教了),很多大人都去城里打工了。我爸说选校长的时候,因为这个校长最年轻,所以选的他,可见师资是极度匮乏的。最近反腐做得很不错,我想,省出来的钱能不能拿出一部分来提高山区教师工资和地位,不能只有一屋子器材却没人会用。比如音乐教师里的手风琴就是崭新的,体育器材室里还有一摞关于加强党对小学生思想控制的一些海报一直没被贴上。

去那的头一天晚上,抬头仰望天空,本以为能看到漫天的繁星,本想着每天晚上抬头仰望星空,感受乡村生活无与伦比的悠闲与魅力。但就在我抬头的一霎那,一切幻想都破灭了,天空泛着暗黄色的光芒,那光芒正是从遥远城市的方向上传过来的。什么星星也看不见,我无比失望,我想不到,光污染居然能如此恐怖,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霓虹灯吗?

上一篇:难免压疮风险告知书下一篇:《百年孤独》读后感500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