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2024-04-07

课题研究条件分析(共8篇)

篇1: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江都区小纪镇吴堡小学王磊

(1)学校优势:我校是“扬州素质先进校”,几年来教学质量居全市前列,对教科研非常重视,有规范的管理措施,有浓厚的教研氛围。

(2)师资优势:课题主持人王磊老师为学校青年教师,多篇论文获奖、发表,美术教学反思论文在市内获奖,曾参加过扬州市江都区青年教师培训,积极实践教育理论和参加教研活动。参与本项课题研究的周静是扬州市江都区骨干教师,学校教导主任,曾经主持过数次区级课题,先后有十多篇论文、经验文章在市、区级获等级奖。陆兆旺是市教坛新秀、青年教学骨干,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嵇康维是小学一级教师,一直担任小学美术的教育教学的工作,致力于美术研究,多篇教学反思论文在扬州市、江都区发表,实绩显著。成娜娜是学校教学中的年青力量,具有新鲜的课堂教学方式。课题成员多次参与市、区级课题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课堂研究工作经验,完全有能力承担这一研究课题。

学校成立课题组组织管理网络,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为实验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每天保证有时间用于学习研究,每周保证活动一次,每月保证一次总结。

篇2: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1.该课题研究的完成条件和可行性分析:

我们学校是“山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是“五五普法示范单位”,是“法制太原先进单位”。学校连续十五年没有教职工和学生的违法行为,为课题的研究及完善的法制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证。

学校有着良好的法制教育传统,已经初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法制教育机制。学校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每年12月4日的国家法制宣传日,学校都开展校园法制宣传主题活动,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工和广大师生都积极参与。

建立学校法制教育机制是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对学校法制教育机制的研究无论从法律知识的普及、意识的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形成以及日常工作的法制规范化操作,我们都已经有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因此,在课题的实施和操作上更有助于课题的有效开展。

2.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学校法制运行机制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未来公民的法制意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规划纲要》指出:“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健全符合法制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

学校法制教育所具有的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当前学校法制教育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难有实效。学校教育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就必须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包括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强化法律素质;建立科学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建立长期有效的法制教育机制应当成为学校法制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

3.该课题的国内相关课题研究成果:

①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

《学校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学生自护自救能力的培养》

② 天津科技大学----“体验式”法制安全教育模式建构究

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管理方式逐渐社会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造成了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传统的法制安全教育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学生对法制安全知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体验式”法制安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法制安全教育理念和形式被提出。本研究是从“体验式”法制安全教育模式概念提出的背景和内涵入手,探讨了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体验式”法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重点主要介绍该模式的建构问题!

③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试论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几个问题

本研究主是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对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实践及其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着重对“法制教育”的内涵,青少年年龄分期中的总是及青少年法制教育推行中的难点与

4.研究方法:

① 到周边各兄弟学校调研、走访;

② 深入到广大教职工和同学当中,听取大家的意见和要求;

③ 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完善成果的理论依据;

篇3:中学阅读生成的条件分析研究

一、学生分析

即学生起点能力分析,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与理解文章内容相关的必备背景知识;与理解文章语言有关的必备的语文基本技能;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语文高级技能,这是关键,主要分析学生是否掌握常用的听说读写方法与策略以及是否养成基本的学习习惯等;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情感态度,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情绪体验等。

在分析学生起点能力时,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方法。

1、查阅法

通过查阅学生近期以来的作业及考试情况,了解有关的语文基础,包括文章基本内容知识和文章体裁常识、语文基本技能、语文高级阅读技能及相关的情感态度等。

2、访谈法

即通过课堂提问、课下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策略及兴趣爱好等。

3、测试法

根据所学知识的具体特点,分析学习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并因此设置试题来测试学生,从而了解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准备教和内容。

4、档案法

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做到心中有数,为一步教学活动展开前了解学生的起点创造条件。

5、活动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外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通过动态活动随时了解、记录学生起点能力的变化。

二、教师分析

教师要生成课程与教学内容,自身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素养、文学鉴赏能力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和态度,否则要么是根本无法生成,要么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生成的内容往往缺少科学性,甚至是错误的、荒谬的,所以我们必须建立我们的新型的知识、学生、课程观念。

1、建立新知识观

传统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的确定性,把知识技能视为普遍的、僵化、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东西,由此导致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和课程实施的“灌输主义”倾向。这种教学体系必然是“内容本位”、教师中心的。新的知识观“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基于这种新的知识观,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通过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树立起“探究性学习”和“学生中心”的意识才成为可能。

2、建立新学生观

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应成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应从三大关系上理解:一是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即“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等;二是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即“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三是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总之,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而非孤立的、片面的。

3、建立新课程观

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因此,加强学生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应成为教师的基本理念之一贯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应成为教学的基本追求。

三、阅读生成的客观条件

1、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知识的化身。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当然这种平等、民主并非绝对意义上平等、民主,教师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否则,教师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引导者与协商者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观点或教参上的观点告诉学生让学生掌握,而是应起到这样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向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去了解知识背景,帮助他们扫除新闻记者理解的障碍;二是提醒学生注意文本中的特别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部分,包括一些特别精微的部分。要注意的是,这种引导并非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说出自己预设好的“结论”,不是让学生吃力地去猜测、迎合教师的意图。否则就与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没有区别。

学生并不是喜欢读所有的作品,即使是很有意义的作品。同样同一篇作品,也并不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读。因此教师应设法缩短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对作品发生,产生阅读与对话的欲望。关键是把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他们的内在的学习欲求与生命发展的欲求联结起来。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精神发展起到影响。

3、正确的对话模式

中学语文教育的阅读有多重对话,一是教师与作者、作品的对话,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三是编者与教师的对话,四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五是学生与作者作品的对话。然而这样的多重对话不是并列的,而是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与作者作品的对话为中心(出发点与归宿)的。所以对话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暗含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会有多元理解。从对话理念来看,阅读是一种个人体验,是个人的自我发现,最具个人的特征。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人生态度、性格爱好和阅读经验不同,所获得的感受或结论也不会相同。

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应是平等的,互惠的。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不是让学生服从于自己。通过师生、生生对话,教师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理解、内化的水平、层次、深度,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促使学生的发展。同时,在对话中,教师也会得到新的认识。

第三,教师应帮助学生完成与作者及文本的对话。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加强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之间的联系,把学习的内容放置在一定的环境与背景之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作者及文本对话,使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精神世界和相邻知识领域建立起内在的联系。

第四,教师要具有重新整合教材目标的能力,具有大胆取舍教材内容的魄力。高中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要创造性计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创造性使用教材不只需要欣赏,更需要批判。只有有了批判,才有创造。

“生成”作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最强音,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特性,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阅读生成中的条件分析将成为阅读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关键所在。

摘要:本文就中学阅读生成的条件进行分析研究, 分别从影响阅读生成条件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条件入手, 对中学文本阅读生成条件进行了梳理通, 试图明确制约中学语文阅读生成条件的基本要素, 以使语文生成阅读能够更容易的消除阻碍, 有效发展。

关键词:阅读生成,学生,教师,制约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J].语文建设, 2002, 1.

篇4: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关键词:公路选线地质条件选线策略平面线形

引言

国内公路的发展异常迅速,合理设计公路线形对于降低到公路工程造价是相当重要的,而且对于减小建后公路所遭受的自然灾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由于国土广阔,基本上公路设计时都会遇到各类地质条件的地域,不同地质条件的公路选线又具有不同选线方法;甚至有可能同一条公路却穿越不同的地质条件,这又为公路选线增加了较大的难度。

1公路选线原则

地形条件最显著地影响公路的选线。特别在山区,常常是峰岭交错、崎岖曲折、高低起伏,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路线的技术标准、线型的平顺程度和工程量的大小。为了正确选定一条既符合客观实际又符合规定要求的公路路线,必须详细了解路线所经地区的地形条件,并进行综合的分析,以便克服地形,使其为公路交通运输创造条件,确定一条最优的路线走向方案。

(1)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查清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对于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泥沼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2)路线起、终点除必须符合路网规划要求外,对起、终点前后一定长度范围内的线形必须做出接线方案和近期实施的具体设计。

(3)地形地质构造是决定路线及构造物是否稳定的条件,同时也是筑路材料来源及其性质优劣的决定因素。对地质不良地质区(如泥沼、滑坍、碎落、崩塌等),在选线不能避开的情况下,应采取保证路基稳定的措施。

(4)根据路线所在地区的地形复杂程度,调查沿线由于高填深挖造成的路基稳定、水土保持、取弃土量等问题,提出解决的技术方案,并与建隧设桥的方案相比较,合理选择深挖、建隧和高填、设桥的最佳方案。

(5)平原微丘区公路选线应着重论证以下影响因素:填方、取土、弃土对农业资源、土壤耕作条件的影响;对农田水利排灌系统的影响;路面径流对养殖业水体的影响。

(6)重丘山岭区公路选线应着重论证以下影响因素:高填、深挖对自然景观、植被的影响;公路的分割与阻隔对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影响;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开挖、废方堆弃、爆破作业等诱发地质灾害的影响。

2平原地区公路选线

2.1选线特征

平原主要是指一般平原、山间盆地、高原等地形平坦地区,其地形特征是地面起伏不大,一般自然坡度都在3°以下。从地质条件来分析,平原区一般不良地质现象较少,但有时会遇到软土和沼泽地段。另外,平原区地面平坦,往往排水较困难,地面积水较多,地下水位较高;平原区河流较宽阔,比降平缓,泥沙淤积,河床低浅,洪水泛滥较宽。

2.2选线要点

综合平原区自然和路线特征,选线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1)以平面为主安排路线。选线时,首先在起、讫点间把经过的城镇、厂矿、农场及风景文物点作为大的控制点;在控制点间通过实地视察进一步根据地形条件和水文条件选择中间控制点,一般较大的建筑群、水电设施、跨河桥位、洪水泛滥线范围以外以及其它必须绕过的障碍物均可作为中间控制点;在中间控制点之间,无充分理由一般不设转角点。在安排平面线形时,既要使路线短捷顺直、又要注意避免过长的直线,可能条件下多采用转角小、半径大的长缓平曲线线形。纵面线形应综合考虑桥涵、通道、交叉等建筑物的要求,合理确定路基设计高度。注意避免纵坡起伏过于频繁,但也不应过于平缓,而造成排水不良。

(2)平面线形应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避免采用长直线或小偏角,但不应为避免长直线而随意转弯。在平原河网地区,除应注意尽量避开软土地基外,还应注意根据干、支河流及通航情况,选择适当地点用较高的技术指标通过,并使跨干、支流交角适当,平、纵线形组合良好,跨河构造物最少。平原地区城镇较多,居民集中,经济、文化较为发达,人文环境丰富,选线时应以绕避为主,尽量不破坏或少破坏,并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通过。在避让局部障碍时,要注意线形的连续舒顺。

3山岭区公路选线

3.1选线特征

(1)山岭区由于山区高差大,加之陡峻的山坡和曲折幽深的河谷,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地形,这就使得公路路线弯急、坡陡、线形很差,给工程带来困难。因此,在选线中摸清山脉水系的走向和变化规律,对于正确确定路线的基本走向,选择大的控制点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山区的地质层理和地壳性质在短距离内变化很大,直接影响着路线的位置和路线的稳定。因此,在山区选线工作中,认真作好地质调查,掌握区域地貌和地质情况,摸清地质不良现象的规律,处理好路线与地质的关系,并在选线设计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地形变化很大,使得路线在平、纵、横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因而技术指标一般多采用低限,在所有自然因素中,高差急变是主导因素,因此,在路线布设时,一般多以纵面线形为主安排路线,其次是横面和平面。在选线时要注意分析平、纵、横三方面因素,结合影响路线的主要自然因素,综合考虑,求得协调合理。

3.2选线要点

山岭地区选线,应特别注意沿线走廊带内的工程地质情况。选线前应对沿线地质构造带、断层、岩石的层理情况、地质病害的分布及范围等,通过对遥感地质判释资料以及不同勘测阶段的勘探、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路线通过方案并不断优化。对地质较为复杂地段还应注意在设线后诱发并加剧地质病害的可能性,谨慎地确定路线的线位和采取的工程措施。

山岭地区路线一般以顺山沿河布设为宜,必要时横越山岭。按路线通过之部位和地形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线形,其设计要点如下:

(1)山腰线是在山坡半腰上布置路线。这种路线是随着山坡而行,平面线形可能弯曲较多,纵坡比较平缓;路基多半挖半填式,有时需要修建挡土墙。

(2)沿溪线是沿着山岭区内河溪的兩岸布置路线。这种路线在平面随河溪的地形而转动,在纵面上坡度平缓;在横面上路基形状适宜,路线走向与河溪的方向相一致。在路线走向脱离河溪方向时,这种路线即不能采用,必须转为其他路线形式。

(3)山脊线是路线走向与山顶分水岭线大致平行时采用,这种路线大多是在山脊一侧布置。所以,平面线形、纵坡和横断面都较易处理。问题在于如何把路线由山下提引到山脊上来。如果地形困难无法提引,则不能采用这种路线形式。

(4)越岭线是路线走向与山脉方向大致垂直而需在垭口穿越时,常常采用。这种路线须适当盘绕,提升高程,所以纵坡较大;有时需要修建隧道。

上述四种路线是山岭区布置路线的形式,但是在山区一条公路的总长度中,应根据地质,分段选用不同的路线形式,互相连接沟通。

4微丘区和重丘区公路选线

(1)微丘区的选线。平面线形应充分利用地形,处理好平、纵线形的组合。不应迁就微小地形,造成线形迂回曲折,也不宜采用长直线,造成纵面线形起伏。

(2)重丘区的选线。重丘区选线活动余地较大,应综合考虑平、纵、横三者的关系,恰当地掌握标准,提高线形质量。设计中应注意:冲沟比较发育的地段,高速、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可考虑采用高路堤或高架桥的直穿方案;三、四级公路则宜采用绕避方案;地质不良地段,应考虑绕避通过,不得已时,应尽量调整平、纵线形,恰当掌握标准,以尽量少扰动的方式通过,并采取必要的工程防护措施及排水设施,确保边坡及路基稳定。

参考文献:

[1] 聂承凯,孙永.公路工程地质选线与方案综合设计[J].公路,2003,16(11):126~128.

[2] 郝华玺,狄升贯.工程地质选线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山西建筑,2007,30(20):134~135.

篇5: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甲醛腙、乙醛腙和丙烯醛腙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条件的研究

甲醛、乙醛和丙烯醛均为环境中常见的醛类,在环境卫生的.相关标准中,对其均有相应卫生标准要求,为配合有关的样品检测工作,作者参考有关文献进行了这3种醛腙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条件的研究.

作 者:杨红 王义忠 陶黎明 李东方  作者单位:杨红,王义忠,陶黎明(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沈阳,110014)

李东方(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110031)

刊 名: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LABORATORY TECHNOLOGY 年,卷(期): 15(10) 分类号:O657.7+2 关键词:甲醛腙   乙醛腙   丙烯醛腙   高效液相色谱  

篇6: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长江中下游区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1949年以来,本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重要的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新的机遇。江苏、浙江经济迅猛发展,湖北、安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进入90年代,以浦东开放开发和三峡跨世纪工程的建设为动力,推动本区经济实现新的腾飞。本区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1.优越的区位条件。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提出要建设沿海和沿长江地带组成的“T”形国家级产业发展轴的战略,旨在通过沿江开发,延伸拓展沿海的对外开放,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长江沿岸与海岸带一级发展轴线构成的“T”形开发空间结构,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框架。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地处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及多条铁路、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良好的空间资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低山丘陵是发展经济林果、多种经营的理想场所。低平的地势也给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带来了便利条件。低平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是本区空间资源的显著特征。

3.投资环境优越。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将本区连结成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上海、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组成本区水运网络的骨干,为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皖赣线、京沪线、沪杭线、焦柳线,东西向的有南京—九江—武汉、汉丹线、襄渝线、浙赣线、湘赣线、湘黔线等,形成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网络。

近年来,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发展很快,201、205、207、330、317等国道在本区纵横交织,形成公路体系的骨架,地方道路分布于各大、中、小城市及乡镇之间,客货运量都很大。

近年来,现代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为区内外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本区人力资源丰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吸收剩余劳动力,有组织地安排劳动力输出是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本区“苏南模式”是农村“城市化”的成功经验,浙江温州地区、安徽无为县在劳动力异地消化方面成效显著。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1949年以前,江浙及沿江一带就是我国近代工业的重心之一,资本相对雄厚。1949年以来又进行了不少资本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沿海战略的实施,本区资本积累迅速提高。

本区技术力量、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千人占有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市场容量大。本区是全国市场重心区,区内人口多,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社会总需求量大。城市数目多,物资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及各种商品的批发、零售市场都很发达。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

黄淮海地区-区域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一、优势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突出.黄淮海地区位于华北、华东和华中三地区的结合部,依山襟海,海陆兼备,面向东北亚和太平洋,背靠“三北”(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处于我国北方沿海黄金海岸环状经济产业带的南半部,大部地区属于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东部沿海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又一个跨世纪开放和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区。全区以北京、天津和石家庄、济南、郑州等特大和大城市为中心,以中西部内陆广大腹地和晋陕蒙能源基地为依托,以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等沿海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秦皇岛、天津新港、烟台、青岛、日照、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群为前沿,以京广、京沪、京

九、京山、胶济、新石、陇海等干线铁路为纽带,联结全国和世界各地,不仅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通向海外并与国际经济相接轨,参与东北亚和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窗口,而且也是中西部内陆广大地区实行对外开放和外引内联的重要通道与出海口,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资源丰富多样,具备发展多种产业的物质基础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矿产、海洋、农副产品、旅游等多种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各类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邻近交通线和消费地,开发条件优越,是发展农业、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及加工工业、海洋产业和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综合开发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拥有面积达32万多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平原,还有3 000万亩的后备宜农荒地资源和 550万亩沿海滩涂资源。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加之光热资源充足,雨热同期,光热水土资源匹配较好,有利于农林牧业综合发展,是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

其次,区内蕴藏有上百种矿产资源,其中黄金、自然硫、金刚石、石膏、水晶的储量居全国之首,石油、煤炭、铁、铝土、石墨、菱镁矿、岩盐、萤石、大理石、石灰石的储量也位居全国前列,沿海地区的海盐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上述矿产资源中,对本区经济发展作用最大的一是能源,二是铁矿,三是建材。1990年,本区煤炭保有储量约77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7.6%,开滦、峰峰、平顶山、兖(州)滕(州)、徐州、淮北、淮南等为我国著名的煤田。在黄河三角洲、冀中和豫东北平原、渤海湾沿岸,集中分布着胜利、华北、冀东、中原、大港和渤海等具有全国意义的油气田。冀东铁矿探明储量达56亿吨,是我国三大铁矿区之一。建材资源在区内分布广、储量大,其中以石灰石、石膏、大理石、花岗岩、石英砂最重要。此外,本区沿海地区为全国著名的盐场,近年又陆续发现了储量十分丰富的地下钠岩盐矿,仅在黄河三角洲和苏北的淮阴—徐州一带,就发现了两个探明地质储量分别达5 800亿吨和 4 000亿吨的特大型盐矿。

黄淮海地区山、海、河、湖、泉兼有,自然风光优美,人文胜迹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拥有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山海关、故宫博物院、圆明园和颐和园、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承德避暑山庄、东岳泰山和北戴河、昌黎、烟台、威海、青岛、连云港等海滨旅游胜地,以及海上仙境蓬莱阁,道教胜地崂山,泉城济南,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徐州汉代“三绝”(汉墓群、汉画像石、汉兵马俑)等一大批具有全国意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北京、天津、郑州、济南、青岛、曲阜、邹城、开封、洛阳、徐州、淮安、毫州、安阳、商丘等18座城市又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3.农业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及水果基地

黄淮海地区农耕历史悠久,是我国原始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1995年,全区耕地面积31 365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22.02%,但却生产了全国 27.9%的粮食、40.8%的棉花、24.4%的油料、31.8%的水果、25.1%的肉类、21.6%的水产品。目前该区是全国粮、棉、油生产大县分布最集中的地区。1995年,在全国农业增加值总量前100位的县(市)中,本区有34个县(市);在全国粮、棉、油总产前100位的县(市)中,本区分别有35个、40个和61个县(市);在全国猪牛羊肉总产、水产品总产和水果总产前100位的县(市)中,本区分别有33个、22个和40个县(市)。全区人均粮、棉、油、水果及肉类占有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如区内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及河南三省二市合计,人均粮食达413.1公斤,超出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27.8公斤),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及水果生产基地。

4.工业基础雄厚,但轻重工业发展不够协调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拥有许多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了总量规模较大、门类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区内仅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1995年工业总产值就达21 169.78亿元(当年价),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04%。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14 499.6亿元,占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84%。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7 489.42亿元,占全国的 22.4%。

本区工业部门结构上,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在上述五省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为58.75∶41.25。重工业中以能源、钢铁、化工、建材等基础工业为主体,其中原煤产量占全国的20.72%,原油占31.63%,发电量占21.50%,钢占25.58%,水泥占26.84%,化肥占23.42%,纯碱占47.51%,烧碱占32.96%。与重工业相比,本区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且以传统的纺织、食品等行业占优势,其中棉纱和棉布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1.1%和28.4%,饮料酒占27.9%,机制纸及纸板占33.23% 等。总的来看,本区工业仍以传统行业占主导地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小,除北京、天津、青岛等少数特大城市外,尚处于起步阶段。

5.基础设施较完善,投资硬环境较好

黄淮海地区除拥有能源资源优势外,还靠近全国最大的晋陕蒙能源基地,是“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区内一次能源总体上自给有余。以本区为基础的华北电网是我国最大的电网,其中火电站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的1/3强。区内交通便捷,以“三纵四横”的铁路干线(“三纵”为京沪、京

九、京广线,“四横”为大(同)秦(皇岛)线、胶济—石德线、新石、陇海线)为骨架,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网络,并同它们所连接的沿海港口以及北京、天津、济南、青岛、郑州、徐州等大型机场相结合,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海运、内河、航空、管道多种运输方式综合发展的运输网。区内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北沿海、京汉广、京九

九、京宁、郑徐等国家级光缆均以本区为起点或通过区内,同国内外通讯联系极为方便。较为完善的各项基础设施及其良好组合,使得本区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投资硬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之一,并为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6.科技教育发达,人才和智力优势明显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最集中的地区,智力密集程度较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约1100多个,占全国总数的21.5%;有高等院校247所,占全国的27.4%。1992年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96.83万人,占全国的22.7%,每万人口中的各类科技人才的拥有量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事业较发达,以及人才和智力优势,对促进本区今后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二、限制因素

1.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环境较脆弱

黄淮海地区地处中纬度季风气候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历史上旱、涝、盐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环境较脆弱,农业产量低而不稳。近40多年来,经过不断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建设,各种自然灾害影响程度有所减轻,但隐患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①旱涝灾害潜在威胁仍较大。其中尤以春旱夏涝最为严重,且常在年内交替出现。据统计,自50年代初以来,本区发生的旱、涝灾害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是我国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②盐碱土、风沙土、砂姜土等低产土壤面积比较大,治理改造任务仍较艰巨。据有关部门统计,本区现有盐碱土3 499万亩,风沙土2 299万亩,砂姜土 3 900万亩,合计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 30.9%,是影响本区农业持续高产稳产的重要制约因素。③环境恶化,生态灾害加重,主要有水环境污染严重、山区及丘陵区的水土流失、平原地区的风蚀、滨海地区的风暴潮和海水入侵等。2.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日趋加剧

黄淮海地区由于大气降水偏少,且年内分配不均和年际变率大,导致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本区水资源总量仅为1427.7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03%。人均水资源量为791立方米,每公顷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7 635立方米,仅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34.1%和25.8%。特别是在人口和经济较集中的京津唐地区、山东半岛、河北省南部平原等地缺水问题更为突出。根据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在现有的工程设施条件下,黄淮海平原在中等干旱年的可供水量为613.5亿立方米,需水量为695.5亿立方米,年缺水量约达80亿立方米。今后随着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预计到本世纪末,年缺水量将达117.2亿立方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3.与发达地区相比,改革开放程度较差,经济增长相对较慢

篇7: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论文

关键词:矿区;水文地质;勘探方式;研究

矿区是煤炭采集的主要场地,目前随着我国工业生产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许多矿区扩大了建设规模,频繁的组织矿工开展采煤行动。但是由于对矿区水文的地质缺乏勘探工作,使矿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该文笔者对水文地质勘探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研究一些可行的方式去推进对水文地质勘探的工作发展的进程。

1分析传统矿区水文地质勘探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勘探人员没有对矿区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进行充分地探索工作,致使他们只是掌握一些肤浅的常识性内容,因此,在制定矿区水文地质勘探报告时,大部分内容是依据主观体验对该矿区水文地质进行分析以及评价工作,没有深入地对其性质进行挖掘。

其次,在水文地质勘探手段的选择上存在局限性。我国大部分矿区受到岩石溶液承压水的制约。矿区底部水分突然流出是极为常见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岩溶开裂缝隙中的水文结构发生突变,或者是由于水流与矿岩之间压力相互作用造成的,当然也不排除矿区岩土自身结构发生改变这一因素。可以说,造成底部水流突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传统的水文地质勘探手段被应用时,一次应用只能勘探以及查明一种造成水流突出的原因。再者由于造成水流突出的原因有很多种,各个矿区底部的水流突出现象形态各异,比方说,有的矿区在岩溶断层发生底部水流突出这一常见现象,此时的岩溶是罪归祸首,但是进行采矿工作时因为压力的改变也可能造成底部水流突出的现象。因此,在水文地质勘探手段的选择上达不到统一的标准要求。

最后,因为技术人员不能对灰岩的含有水分和隔开空气的水流层面进行有效地划分,这样他们对两者的厚度以及层面不能明确的掌握,最终致使水文地质预算时,不能将具体数值(抽出水的数量以及含有水分层面的厚度)带入到固定公式中。因为采集的数据不周全,导致技术人怨神怒无法根据水文地质的变化规律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矿区“堵塞”水质进行“疏导工作”。传统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只是在与灰岩垂直层面,凭借简洁的勘探工具对灰岩表层的水分进行测量工作,这种水文地质勘探数段不适用在现代矿区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中。

2依据勘探管理机制,开展水文地质勘探工作

近些年国务院陆续颁发了一些与加强煤炭生产采集以及矿区地下水管理的制度,《固体地质勘查》《矿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查规范》这类制度符合我国矿区地质与矿产资源行业的要求,该类制度是在对矿区水文、地质进行系统的调查工作以后制定的。它总结了物理勘探法、化学勘探法以及钻探、测试等各类方法的优势以及缺陷,这样矿区勘探人员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与当地矿区水文地质相符的勘探方法开展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在该制度体系中,明确了与煤炭采集工作中各种充水、排水情况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了预防途径以及解决策略。总之,只要及时地参照与矿区勘探有关的管理体制,结合该矿区水文地质的现状,采取合理地勘探方式,此时的矿区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矿区隐患得以降低。

3拓宽矿区水文地质勘探的范围

煤炭资源采集过程中,地下水的流动形式对矿区开采工作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使地下水对开采工作的破坏程度降低至最低水平,矿区水文地质勘探人员就必须拓宽水文地质勘探的范围,探究地下水源存在的区域,摸索不同地段地下水流动的方式。此时勘探人员可以采用钻探的手段,将地下水流抽出或者注入,这样就能探测出地表以下某一矿区地下水流的发展以及变化规律,同时检测出该矿区某区域岩层自然分级的情况。为了达到拓宽矿区水文地质勘探范围的目标,那么就对勘探人员提出标准,要求他们在勘探工作中,准确地掌握重点的工作内容,在工作开展的进程中,落实有规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勘探指导方针,在此过程中分析矿区充水原因,归纳地下水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规律,做好工作笔记,为日后矿区防水治水工作做基础。

4综合应用不同的物理勘探方法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知道,矿区水质地质勘探的方式有物理勘探法,化学勘探法,钻探以及各种检测方法,其中物理勘探方法在矿区水文地质勘探中应用频率最高。物理勘探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煤炭采集过程中遇到的矿区构造或者是充水,排水等复杂问题,在对这类矿区开采进行处理时,可以将地震勘探(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与电法勘探这两种物理勘探方法有机结合,加以应用,最终得到三维数据和钻孔资料数据信息,这样就实现了对矿区目标构造层详细分析的目的,此时勘探人员可利用获得的数据信息使矿区构造层的立体图像得以还原。依据数据以及参照立体图像,水文地质研究人员就能够确切地掌握该矿区压盖隔水层的厚度。总之,积极地应用多种物理勘探方法开展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可以得到准确性高的数据,为水文地质的分析工作提供基础。

5结语

矿区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是一项繁杂而系统的工程[1],其实促进勘探工作质量提高的方法以及策略很多,除了上文阐述的几点以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勘探人员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使这项工作得以完善。该文笔者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在进行矿区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时,要加强组织与管理工作力度,注重对文献资料的采集以及整合工作,为了使当地的矿区建设处于安全状态中,就必须对这些水文地质资料进行开发与应用,解决该矿区水文地质所引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常.矿区水文地质勘探[J].科技与企业,(8):149.

[2]马睿,张学东.矿区水文地质勘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8):8.

篇8:渭南城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与分析

渭南市地处陕西省渭河盆地东部, 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区内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降落, 依次表现为黄土台塬和渭河冲积平原, 城区南侧黄土台塬下为秦岭基岩山地。区内主要河流为渭河, 自西而东纵贯全区, 南岸支流有零河、沋河、赤水河等数条, 大都呈南北向平行分布, 塑造了抬升区起伏不平的地貌形态。

2 地层

调查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 200m以浅地层主要第四系下更新统以上地层, 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地层岩性、岩相、厚度等随地貌部位而异, 地层结构按地貌部位分述如下。

2.1 渭河河床及漫滩

渭河河床及漫滩地带主要为第四纪全新世晚期冲积层, 上部为粘质砂土, 浅黄—灰黄色, 孔隙发育, 微层理, 偶见瓦砾碎片;下部为含砾中粗砂, 以石英、长石为主, 总厚度为29~33 m。在沋河一带, 该层以卵石、漂砾夹砂为主, 厚10~14m。其下为渭河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

2.2 渭河一级阶地

第四纪全新世晚期洪积层分布于渭河南岸一级阶地之上。岩性为浅黄、棕黄色砂质粘土。上部夹一层褐棕色黑垆土, 厚1~1.5m。洪积层南厚北薄, 一般厚为4~15m, 局部可达20m。

第四纪全新世早期冲积层分布于渭河两岸一级阶地, 埋藏于河漫滩之下, 构成一级阶地主体。一级阶地区厚度稳定, 约80m。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及含砾中粗砂夹粉质粘土层。

2.3 渭河二级阶地

第四纪晚更新世冲积层分布于二级阶地, 埋藏于一级阶地及河漫滩之下, 构成二级阶地主体。该层顶面埋深一级阶地及漫滩为74~96m, 二级阶地为10~24m。岩性变化较大, 自南而北粘性土逐渐减少, 砂层厚度增大。

2.4 渭河三级阶地

分布于工作区南部, 上覆风积黄土, 下部为冲积粉质粘土夹中粗砂层, 构成渭河三级阶地主体。上部黄土层厚度较稳定, 约40~50 m, 褐黄或灰黄色, 稍湿, 稍密, 硬塑状态, 以粉粒为主, 土质较均, 虫孔、针孔发育, 下含蜗牛壳。下部钙化程度较高, 局部见钙丝网膜, 夹个别钙核。

3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划分

区内潜水遍布各个地貌单元, 含水层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细砂、中砂及中粗砂组成。河漫滩地区隔水底板埋深一般42~52m, 岩性为粉质粘土, 分布稳定, 一般厚度2~4m, 局部达7.0m, 隔水性良好, 一级阶地区隔水底板深度在41~65m。潜水位随地势升高而变深, 潜水面与地形起伏基本一致。含水岩层的渗透性随岩性颗粒变细而减弱, 富水性亦相应变差:河漫滩、冲洪积扇含水层厚、岩性较粗、渗透较快, 富水性较好, 渗透系数介于13.8~98.1m/d之间, 涌水量在860~1500m3/d之间;渭河阶地的部分地区粉质粘土含量增大, 含水层渗透性差, 富水性明显变弱, 渗透系数3.7~8.48m/d, 涌水量仅792~968m3/d (图1) 。

区内承压水遍布各个地貌单元, 是渭南市的主要开采水源之一。本次勘探深度内揭露的即是第一层 (浅层) 承压水, 顶板埋深40~86m, 厚110~121m, 为更新统含水岩层, 主要组成物质为粉质粘土夹中砂、中粗砂含砾地层, 区内广泛分布的冲洪积砂、砂砾含水岩组。承压水位受地形地势影响较小, 含水岩层的渗透性随岩性颗粒变细而减弱, 富水性亦相应变差:河漫滩、冲洪积扇含水层厚、岩性较粗、渗透较快, 富水性较好, 单位涌水量介于5~15m3/h·m之间, 渗透系数介于20~50m/d之间;在渭河南部部分一级阶地后缘处, 含水层渗透性差, 富水性明显变弱, 单位涌水量一般<5m3/h·m, 渗透系数介于10~20m/d之间;在渭河南部二、三级阶地等处, 富水性差, 渗透系数小于5m/d之间 (图2) 。

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1 潜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其次为灌溉回归入渗和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 另外, 渭河漫滩区还接受渭河侧渗补给。区内潜水的整体径流方向与地形基本一致, 受水位势能控制由渭河两侧阶地流向渭河漫滩, 至漫滩地带转向东部流向渭河下游。潜水有四种排泄方式:农田和城市供水开采;局部河流有利地段补给河水;越流下渗补给承压水;在渭河漫滩及赤水河与渭河交汇地带等处, 局部水位埋深小于2~3m, 日照蒸发排泄较强 (图3) 。

4.2 浅层承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

浅层承压水在一级阶地前缘以南与潜水贯通, 在漫滩区浅层承压水与潜水没有直接水力联系。因此, 浅层承压水的补给分两方面, 一是来自西侧和南侧的侧向径流补给, 河水不对其形成补给;二是来自上覆潜水的越流渗入。区内承压水总体径流方向与潜水径流方向基本一致, 即由南、南东向北、北西方向径流, 至渭河转向北东流泄出境。承压水的排泄主要有供水开采、越流排泄及径流出境三方面, 其中, 供水开采和向下游径流是区内承压水的主要排泄途径 (图4) 。

5 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5.1 潜水水化学特征

渭南市潜水的整体特征以淡水为主, 其中:渭河二、三级阶地区潜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或HCO3·SO4-Na·Mg型淡水, 矿化度为0.486~0.834g/L, Cl-含量11~87mg/L, 总硬度165~376mg/L。渭河一级阶地区, 潜水的水化学类型属HCO3-Ca· Mg、HCO3-Na·Mg或HCO3-Na·Ca·Mg型淡水, 矿化度一般为0.322~0.925g/L, Cl-含量12.76~96.96mg/L, 总硬度223~434mg/L。仅庙底-郑家-桥村一线零星分布有微咸水体, 水化学类型属HCO3-Na·Mg或HCO3-Na·Ca· Mg及HCO3·SO4-Na· Mg或HCO3·SO4-Na·Ca·Mg型微咸水, 其矿化度为1.064~1.235g/L, Cl-含量104~148mg/L, 总硬度519~684mg/L。渭河漫滩区水化学类型属HCO3-Na·Ca·Mg或HCO3-Na型淡水, 矿化度一般为0.406~0.927g/L, Cl-含量21.16~93.62mg/L, 总硬度121~417mg/L。西庆屯以南地区Cl-含量、矿化度及总硬度稍高, 分别为81~150mg/L、0.889~0.994g/L及404~519mg/L (图5) 。

5.2 承压水水化学特征

渭南市浅层承压水整体特征以淡水为主, 渭河北岸一级阶地浅层承压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 Mg型, 渭河北漫滩浅层承压水化学类型为HCO3-Na·Ca型;渭河南岸除二、三级阶地以外区域的水化学类型整体以HCO3-Na·Ca型和HCO3·Cl·SO4-Na·Ca型为主, 局部地区如白杨水源地处为HCO3-Na·Ca·Mg型, 调查区东南角赵王村- 张贵村一线等地为HCO3-Na·Mg型, 渭南市北客站东北部为HCO3·Cl·SO4-Na·Mg型;渭河南岸二、三级阶地处水化学类型整体以HCO3·Cl-Na型。全区矿化度一般为0.41~0.97g/L, 仅向阳街办张家村东北部、赵王村-张贵村一线等局部地区分布有微咸水体, 其矿化度分别为1.01g/L、1.01~1.21g/L (图6) 。

6 地下水动态特征

6.1 影响渭南市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6.1.1 气候因素

渭南市地下水主要间接接受山区大气降水及渭河侧向补给, 渭南地区夏季大气降水及渭河流量大, 是导致渭南市地下水天然动态夏秋季水位高, 冬春季水位低的基本因素。

6.1.2 人为因素

渭南市大量而集中的地下水开采是导致水位下降的重要因素, 较大程度的改变了地下水动态特征。渭南市内地表水基本都经过人工治理, 直接引入渠道或蓄入水库, 流量受人工调节, 极大地改变了地表水的天然动态, 必然对地下水动态特征造成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减弱了水文因素影响的强度, 使河谷附近地下水年水位变幅减小, 丰枯期不明显。此外, 水位埋深浅的地区, 渠系渗漏和农田灌溉水渗入对地下水动态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6.2 地下水水位多年动态

6.2.1 潜水水位动态特征

区内潜水的水位动态特征除与地质、地貌等控制因素有关外, 主要受气象和水文等因素影响。按其成因可划分为水文型和降水型两个动态类型。

(1) 水文型分布于渭河漫滩。潜水与渭河河水水力联系十分密切, 潜水位随渭河水位变化而变化。潜水水位的升降幅度小于渭河水位的升降幅度, 且距渭河越远升降幅度越小。

(2) 降水型分布于渭河一、二、三级阶地区。潜水位动态变化受降水变化的控制。水位埋深较浅的渭河一级阶地区, 潜水位动态变化大, 与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 稍有滞后现象。黄土覆盖的渭河二、三级阶地区水位埋深较大, 降水补给的滞后时间较长, 水位变幅也小。

6.2.2 浅层承压水水位动态特征

浅层承压水与潜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尤其在渭河南岸一级阶地中前部。浅层承压水埋藏较深, 不能获得大气降水的直接入渗补给, 只能接受远源补给。1985年以前, 城区规模较小, 地下水开采量增长较慢, 补、采量基本趋于平衡, 水位呈小幅度下降的变化;1989~1997年, 随着人口及工业规模的扩大, 以及降水量基本持续偏枯, 导致浅层承压水开采量不断增大, 水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状况;2003年逢极端大降水量, 远源补给量增加, 使得地下水位有了一定的回升。

7 地下水评价

7.1 地下水质量评价

渭南市北部地下水质量为极差, 主要影响因子为SO42-、Cl-、HCO3-, 该区域主要为这些因子的天然高含量区, 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地下水受以北地区咸水及微咸水的补给导致。渭南市南部地下水质量主要为较差, 在前进村以东到百家村一带。

地下水质量为优良, 和家村、前李村及高扬村以南地下水质量为良好, 主要是因为该区域受渭河及渭南市南部塬区地下水补给使其得到稀释作用有关;在灵阳村以北、双王村道西张村一带及凉水桥化工厂地下水质量为极差, 主要是人类活动及工业污染所致。

7.2 地下水污染程度评价

渭南市地下水污染程度总体处于微污染-轻度污染状态, 中度污染和未污染区所占范围均较小。

中度污染区主要分布于区内渭河北岸辛市镇-沙王村-大夫张村一带, 面积约22km2, 占全区范围的7.2%, 分析原因主要为该处地势较为低洼, 地下水径流不畅, 再加上地下水埋深 (2~8.0m) 较浅容易接受地表因素影响;渭河南岸主要分布于双王乡双王村和北白村附近地区, 面积约2.0km2, 地下水水位埋深7.5~10.0m, 紧靠居民区, 容易遭受地表因素影响。

未污染区主要分布于区内渭河南岸沋河洪积扇、赤水河洪积扇、遇仙河洪积扇区和渭河北岸的高扬村-前进村-青龙村-陈南村附近地区, 面积约70km2, 占全区范围的25.2%, 分析原因主要为该处地势较河床高, 地下水径流通畅, 循环更新速度快, 再加上地下水埋深普遍大于10.0m, 不容易遭受地表因素影响。

微污染-轻度污染区介于中度污染和未污染区之间, 面积约186km2, 占全区面积的66.9%,

8 结语

渭南城区主要座落在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地层上。浅层地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和径流入渗补给, 以蒸发和径流进行排泄。浅层地下水主要为HCO3-Ca·Na, HCO3-Ca·Mg型水, 地下水水质较好。

摘要:指出了随着国家经济纵深发展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渭南市城市改建、扩建工程日益加快。研究了渭南市以往水文地质观测资料、井田和其周围水文地质资料及现场勘查资料, 分析了浅层地下水的赋存类型及水体特征情况, 对渭南城区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 以期为渭南市工程设计及环境监测, 近期城市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水文,地质,城区,特征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渭南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R].西安: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 2014.

上一篇:好处下一篇:下班忘记打卡怎么写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