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倦了一个人散文

2024-04-16

厌倦了一个人散文(共13篇)

篇1:厌倦了一个人散文

伤感散文:习惯了一个人去体会

常常会因一些不经意而错过了很多东西,等到再次发现时却已是末班车开动。好在还可以追随它的影子,任由我深邃抑或祈盼的眼神将其送远。于是,一场别离在无声无息中开始并结束。

那时的你总是抑郁的,外表爽朗内心却无比忧伤。你曾说最喜欢下雨,喜欢看雨、听雨、淋雨。我说雨就像酒,是浇不灭冲不淡的忧愁。而你付我一笑,仍在为你的雨天执着,并告诉我,你仍喜欢雨。我无语,只是竭尽全力在想像着你淋雨时的样子。因为我曾也是那么的想要淋雨,要借雨冲掉年少朦胧心酸的惆怅……

我对自己说,你的笑容那么洁净,不染尘埃。你的眼睛里,我看不到半点瑕疵。只有一种躲在热情背后的疼痛,被你默默背负,而我却抚慰不了你的半点苦痛……突然在某一天,我听到了一首老歌,那种悠远而飘忽不定的倾诉打动了我。原来“老了”的东西,并不只代表曾经和过去,还有一种恒久的余温,让我们无论何时记起,都会感觉亲近,总会被一次又一次的`打动。那种亲近叫做温暖,那种打动叫做伤感。

我习惯了一个人去体会所有的味道,温暖抑或冰冷,疼痛或者伤情。内心里总会想像——当我一个人游走在黑夜或者阳光下,是否总有许多双温柔的眼睛在默默凝视着我,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倾力呵护……我希望那些眼睛里也有你的视线。

我说,我是一只掉队的孤雁,当雁群用骄傲姿势飞往温暖的春季时,我却因固执和顽皮偏离了航线,因此滞留在了这寒冷的冬天。漫天迷雾使我找不到去往春季的方向,我期待着他们会回过头查点一下那个失踪的我,会返回原路携我一同走向春天。其实,偏离了航线并非我的本意,只是我不够勇敢,不够坚强地去追随。我顽皮而贪婪地迷恋着朵朵如绢的白云,浩瀚无垠的大海,以及时时翻滚的波涛汹涌……我惊奇于它们的千万般变化,淡忘了春天里灿烂夺目的绚丽,还有你的叮嘱没有牢记。

我找不到方向了,我只有一直拼命地往前飞……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春天。因为春天里,你正在用温柔与牵挂并存的鼓励在不远处悄悄注视。而我,也正在拖着已经疲惫不堪的身体尝试着努力,努力……

如果云知道,爱也是一种守候,那么让我来等待。

如果云知道,雨水是天在落泪,那么请永远洁白。

篇2:厌倦了一个人散文

只是习惯了

习惯了一个人傻傻的笑

习惯了一个人快乐的活

习惯了一个人天真的想象

习惯了牵挂习惯了烦恼

习惯了一个人听着歌,想着事。歌当哭,为那些无法兑现的诺言,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终散作云烟

习惯了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慢慢的 我懂了

懂了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渐渐的. 我习惯了

习惯了那被岁月覆盖的花开,一切白驹过隙成空白

其实我也曾经做梦过,曾经相信过,只是后来更寂寞,更孤独。才发现我们能留下来的什么都没有

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 到什么都没有的地方

我们像没发生事一样 自顾自的走在自己的路上

那一段往事给了我太多留恋

那一抹繁华给了我太多回忆

那一次次的美好给了我太多太多的习惯

篇3:厌倦了一个人散文

于是我对一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同样一个孩子, 在中国和美国上学的结果是如此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呢?经过认真考察, 我发现, 这主要是因为由于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不同, 中美两国在教育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或许可以解释我提出的问题。

从教育者角度来看, 两国的教育目的不同。美国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或优秀的社会公民, 是一种公民教育。所有的公立学校———它们接受州政府的财政支持———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本州人民的文明素质。因此, 美国各级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 非常重视如何减少学生的反社会行为。即使一个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倾向, 也会及早发现和干预。私立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领袖, 当然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公民教育。

首先是非常强调沟通。老师经常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准确公开地表达出来, 而不是憋在心里不说。因此, 大多数美国学生比较直接和阳光。喜欢谁, 不喜欢谁, 对一件事情的态度和自己的意见是什么, 从小就会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另外, 学校会通过各种聚会、活动和组织提供平台, 创造学生和其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老师也会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 同时, 如何正确地理解他人。其次是允许学生犯错。美国人认为, 任何人都会犯错, 即使是圣人也会如此。《圣经》中的一则故事在美国文化中的影响极大:人们要把一个妓女用石头砸死, 但耶稣说, “你们中间谁是从来没有犯过错的, 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所有的人都默默离开了。耶稣对妓女说:“你走吧, 我定不了你的罪, 没有人可以定你的罪。因为没有人从未犯过错误。”在美国人看来, 重要的不是不要犯错, 而是对待错误的态度, 要勇敢地承认错误, 对错误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对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受到伤害的人真诚地道歉———道歉是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做到了这些, 一个人即使犯了再大的错误, 自己也会坦然面对, 至少不会心里不安———当然, 还是要尽可能避免犯错误。面对人们犯错之后的精神压力, 美国社会提供了两项重要机制予以帮助:一项是宗教忏悔。一个人有了罪恶的想法, 做了错事, 可以去对神父说。神父会替他 (她) 保密。如果仅仅是只有想法还未付诸行动, 神父还会进行劝阻。从心理学上说, 一个人把自己的秘密说出来后, 往往会如释重负。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因为焦虑等原因而可能导致的反社会行为。另一项机制是心理治疗。美国人认为, 许多事情自己是无能为力的, 特别是来自精神方面的压力, 必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他 (她) 们的口头禅是:“你需要帮助。”第三, 尽最大可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 为他 (她) 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不断提升他 (她) 的自信心。一个朋友的孩子从小不但学习成绩不好, 几乎就没有让人觉得好的地方。因为体型太胖, 他的脾气也变得极为暴躁, 和所有人都无法相处。特别是刚到美国的时候, 因为语言不通, 情况更加严重。就在家长和孩子都快要绝望的时候, 有一天, 学校的音乐老师找到孩子, 对他说, 我感觉你的音域可能很宽, 音色也很好, 你来跟我学歌剧怎么样?慢慢地, 孩子喜欢上了歌剧, 因为他发现, 在唱歌的时候他可以用他自己的方式感受世界。特别是当夜幕降临他站在舞台中心引吭高歌时, 他可以把他所有的不快, 无以伦比的愤怒, 无法抵挡的感伤和无穷无尽的热情淋漓尽致地发泄出来, 而且越是这样, 观众的掌声越热烈。 (其实, 在美国学校的舞台上, 你表演得再不好, 观众的掌声也会很热烈。但当你真的很棒时, 他们的掌声会更热烈。) 更重要的是, 唱歌剧的过程让他找到了自信。他想, 歌剧我都能唱好, 其他的事情为什么就做不好呢?结果先是英语很快变好, 接着其他文化课的成绩也随之上升了。当他有一天对爸爸说自己的理想是去纽约的茱莉亚音乐学院 (The Juilliard School) 上大学时, 我的朋友简直惊呆了, 那是全世界最顶尖的专业音乐院校啊!他从来没有奢望过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其实, 像这样一个在国内学校看起来一无是处到了国外却仿佛变了一个人的孩子大有人在。实际上, 这就是教育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它使绝望的人变得拥有希望, 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相比而言, 中国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非常重视对学生政治意识的塑造和专业技术的训练。前者可以保证学生未来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后者可以保证学生未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各种专业人才需求。用一句形象的说法是“又红又专”。这种根源于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大学的教育实践中, “红”的职能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完成, “专”的职能由细分的专业化教育完成。在基础教育阶段, 老师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和训练, 以及针对考试而进行的各种技巧训练, 等等。为了保证教学秩序和便于管理, 老师更喜欢听话的孩子, 很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 许多学生到了大学课堂上, 还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 甚至还会害羞脸红。这就是为什么和同年龄的美国学生比起来, 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极为扎实, 但很少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并且往往显得老气横秋, 缺少孩子应有的活泼和自信的重要原因。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 两国国民的受教育目的也不同。许多美国人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发现自我, 使自己最终成为应该成为的那个人。他 (她) 们相信,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被赋予了特殊使命, 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生活和教育的意义就是找到这些价值, 然后实现它。因此,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他 (她) 们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 自己和自己比较, 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更多的进步。老师也鼓励学生这样做。一个朋友的女儿在学校里做的几乎每一件事, 都会受到表扬, 以至于孩子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 经常困惑地问爸爸:“我真的有那么棒吗?”———在国内, 她从来没有受到过老师的表扬,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但美国人的确是这样认为的, 只要你做的比上一次好, 就是“GoodJob!” (好样的!) 他们并不虚伪。在美国学校, 特别是在幼儿园和小学, 学校从来不会让学生和家长有任何机会去做相互间的比较, 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个人意义上最棒的一个。这是美国学生甚至美国人普遍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的重要原因。

相比而言, 中国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出人头地, 比别人强, 向更高的地位攀登。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是这样, 学生对自我的期许也是这样。而且越是出身贫寒的家庭, 这样的愿望就更为强烈。因此,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很少看重自己的感受, 而是很重视别人看自己的感受, 自己和自己比没什么了不起, 一定要比别人强才行。家里再穷, 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比隔壁老王———可能有钱也可能没钱, 有钱的话感觉更强烈———家的孩子好, 心里就充满了幸福感, 生活就有了奔头。反过来, 家里再有钱有权, 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差, 在别人面前就抬不起头来, 至多会阿Q式的自我安慰, 我的孩子不需要那么好的成绩也照样能生活得很好。即使孩子再没有兴趣, 也一定要让他 (她) 上几个钢琴、舞蹈、美术和跆拳道班, 等等, 这样在和闺蜜八卦时, 才能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优秀, 教育有多成功。学生要成为班里、学校乃至市里省里的第一, 成为第二就是不可容忍的失败。幼儿园要上最好的, 小学要上最好的, 中学要上最好的, 大学要考北大、清华, 进了北大、清华之后还要一定进哈佛, 中国的家庭就在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又一个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子女的教育。参加工作以后, 目标就变成了科长、处长、局长 (或者是部门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 , 等等。翻开中国人的简历, 可以看到人生的轨迹就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职务台阶组成, 却很少看到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一个岗位上取得了什么成绩, 为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 自己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和进步, 等等。

这种竞争性的文化, 在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和烙印。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不舒服, 哪怕是好朋友之间也会产生嫉妒。同学聚会就是富贵攀比大会, 混得不好都不好意思参加。社会变成了成功者的盛宴, 教育也不例外。人们只关注最好的学校、最好的教师、成绩最高的学生, 却很少想到, 那些不好的学校、不好的教师、成绩不高的学生, 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了吗?实际上, 在一个社会中, 成功者永远只是少数, 那些看起来不成功的人才是“沉默的大多数”。一旦社会被分化为两大群体———成功者和不成功者———的话, 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教育和社会机制消解那些看起来不成功者在心理上的失衡, 他 (她) 们就可能使用任何极端手段向他 (她) 们认为是成功者的人痛下杀手。这正是复旦投毒案、清华朱令案等一系列校园恶性案件告诉我们的惨痛教训。

其实, 中美之间在教育观上存在上述差异并不奇怪。美国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人口数量不大, 因此在教育问题上就会比较从容。中国的资源, 特别是各类优质资源有限, 再加上人口数量实在过于庞大, 必然在教育问题上比较紧张, 更加强调竞争性。因此, 许多看起来在美国实行效果良好的教育制度, 中国却根本实现不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超额需求太大, 我们投入不起。

篇4:厌倦了一个人散文

她家境贫寒,父母离异。和母亲、同父异母的妹妹,挤在一家餐馆里,白天她们呼哧呼哧给客人端盘子,晚上,一家人就睡在餐馆地上。

就是个社会底层再底层的姑娘,这辈子是没逆袭希望的。

没希望也得逆袭呀,为了找个男仔把自己嫁了,普莉希拉·陈参加了一个社交party,人好多,去洗手间都要排队。

就在排队上洗手间的工夫,普莉希拉·陈和并排的一个男生聊起来:嗨,我是陈,你是谁?

我是……男青年两眼放光,脸上分明写着:上帝呀,终于有人问我了,老子可得好好秀一下存在感……男青年急切地掏出张名片,递给普莉希拉·陈。

普莉希拉·陈拿过名片一看,顿时就崩溃了。

名片上写的是:“I’m CEO,Bitch”。

翻译成汉语,意思是:老子是CEO,垃圾去死!

当时普莉希拉·陈就乐了:这孩子,脑子明显有毛病呀。

感觉和自己是一对。

两人就在一起了。

这就是当年的扎克伯格,一个脑神经搭错线的毛头小子。

当时扎克伯格正在弄他的Facebook,正处于绞尽脑汁秀存在感的神经状态。

硅谷有家大牌投资人红杉资本,想和扎克伯格聊聊。

扎克伯格想的不是聊事,而是:上帝呀,我终于有机会发神经了。

他精心地演练过,先迟到,等到投资人等得快要疯掉时,他身穿睡衣,昂然而入,啦啦啦啦啦……进门就演示他的PPT,内容是:不该投我的十大理由。

当时投资人呆坐现场,望着这小浑蛋,眼神充满了悲哀。

悲哀,悲哀,这孩子岂止是脑子进水,简直是神经大条。

当年的扎克伯格,就是这么个怪样子。

他也是运气好,生在了美国。

美国人守规矩,你既然创建了一家网站,别人就不会立即照搬,所以他的Facebook越来越红火。

Facebook虽然红红火火,但扎克伯格的二货模样,却在大家心里扎下了根。

这么个二货青年,他的中国话,居然说得比华裔妻子更好。真的没人信他。

但这偏偏是真的。

因为扎克伯格,长大了。

他和自己的事业一起成长,脱胎换骨了。

Facebook日渐壮大,与扎克伯格那过低的素质,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虽然二,但毕竟是老板。

所以在一些重要场合,他要登台讲话的。

他站起来了,在台上,他颤抖了……

原来,扎克伯格是个天性害羞、内向、缺乏自信的孩子。

正因为害羞、内向、缺乏自信,所以他每逢重要场合,或是与重要人物约谈,都会紧张到无以复加。他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在极度自大与极度自卑之间,快速地跳来蹦去,这导致了他的举止行为,也是颠三倒四、神经大条。

从心理学上说,扎克伯格的诸多表现,如在名片上印侮辱人的话,穿睡衣羞辱投资人,面试时自顾玩手机。并非是他个性如此,而是为了掩饰他内心深处的紧张与自卑。

他还是个孩子,缺乏与他的社会地位相称的心灵力量。

可以确信,Facebook创建初始的几年,每一天,扎克伯格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恐惧——没有能力应对自己的人生任务,还必须硬着头皮来,因为没有人可以替代他。

每一次出场,就意味着又一轮的丢人现眼,但却逃无可逃。

他就这样二货着,任人非议着,咬牙强撑着。

不确定他当时的心理状态,但,每一次小丑一样的表演过后,如释重负之余,他的心里一定在想:

这样不行。

这样下去真的不行。

现在这样二,好歹还有借口,说自己太年轻。可自己一天天在长大呀。總不能长大之后,变成个上年纪的老二货吧?

必须要让自己的心灵成长。

成长的唯一之路,就是——学习!

扎克伯格首先学习的,是让自己登台演讲时,身体颤抖得不那么厉害。

这个训练并不难,他很快完成了,成了一个极富魅力的演说家。

接下来,他开始玩一个游戏。

他给自己每年设定一个挑战,让自己走出舒适区,去见识一些更新鲜的东西。

2009年,他的挑战是坚持每天打领带——美国人是讲究个性的,衣装随便,他偏偏玩这个,可知他是玩真的了。

2010年,他的挑战是学中文——所以他带普莉希拉·陈去故宫时,已经通用流利的中文对话,据说他还能够用中文流利地演讲,这可是许多中国人都做不到的。

2011年,他的年度挑战竟然是只吃自己亲手宰杀的动物,由于他没时间杀动物,这让他更多地接近于一个素食主义者。

2012年,他的年度挑战是每天坚持写代码。他要体验码农的辛苦,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事业。

……

2015年,他的年度挑战,是每两个星期读一本新书。

重复一遍,2015年,扎克伯格的年度挑战,是每两个星期读一本新书。

我们来问问自己,我们现在,多久读一本书?

扎克伯格,他比我们年轻、比我们有钱、比我们有声望。

可是他比我们更拼,更认真。

比我们,更愿意挑战自己!

进取之人总有理由,颓废之人总有借口。

说过了,每个人的人生,都处在有意无意地学习之中。如果不是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就会去学无意义无价值的。

相比于功成名就的扎克伯格,我们有更充足的理由努力。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但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人生。如扎克伯格这样,停止抱怨,克服懦弱,勇于向自我的惰性发起挑战,赋予自我人生以更大的价值与更多的意义,这个真的不难。只要我们照抄照搬,从现在开始,就如扎克伯格的年度挑战,每两个星期阅读一本书,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锲而不舍,金石为开,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让自己面貌一新,获得强大的心灵力量。

篇5:厌倦散文

厌倦了漂泊

在枯叶飘零的季节

老家的寒鸦飞了

篇6: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散文

其实,最初与你相遇,我根本没有想到会走那么远,我以为,我们会像很多网络过客一样,匆匆地相遇,然后默默地分开;其实,最初与你相遇,我根本不敢奢望会有这样一天,我以为,对于如此陌生、艰难的职业,我会知难而退,落荒而逃;其实,最初与你相遇,我不曾感觉到你的温度,我以为,这里依然有着网络中普遍存在的虚假和欺骗;其实,我只是想与你擦肩,留下瞬间的美好,然后相忘于网络。

与你相遇后,因着要面对有些生疏的文字,要学习太多的操作和理论,这种坐在课堂上一般的紧张,让我不止一次想到曾经的校园,想到那年的高三。记得周末补习时,全校只有我们这八个班级,而文科只有两个,总数不过百余人。我们的教室在楼道的最西头,而我则特别喜欢在西头楼梯的拐角处,自己看书。当时梳着两个麻花辫子,留着齐刘海,喜欢穿着绿花裙子白色体恤的我,低眉垂目地看书的样子,会引起路过同学的注意吗?我并不知道,我只是沉浸在手中的书本之中,而我看的,却不是马上就要考试的语文、历史、政治,而是一本《撒哈拉的故事》,我被三毛的世界吸引,却根本不喜欢那些《黔之驴》《赤壁之战》,更不喜欢八百字的作文,每次写作文,难忘的一个人,就是妈妈;难忘的一件事情,就是下雨妈妈来接我;议论文就写公园摘花对不对。这样的老套路,我从小学一直沿用到高三,乐此不疲,从来不曾想过,一直看过来的老师们,会不会感到厌倦。

我曾是一个对文字非常厌倦的人,我讨厌书写,只是喜欢偶尔的阅读,并且,一目十行是我的习惯,不知所终是看过每本书的结局。也许只有很小的一个细节可以被我记住,比如《卓玛的爱情》中,女人那个彰显她艰苦生活的破了洞的内裤,比如《飘》中,最后那句“明天又会是崭新的一天”。这种阅读习惯让我在最初遇到你时,尝尽了苦头,一篇文章读下来,没记住多少,于是反复,再反复,一篇只有两千字的散文,居然读了十几遍,依然不知此文的主题是什么?我到底要如何才能书写出那个如高中“中心思想”一般的编者按。是,你,编辑,江山,逝水流年社团的网络编辑这个工作,我的开头很不顺利,以至于让我彻夜难眠。好像当年历史高考的前一天晚上一样,睁开眼睛就是那些文字,闭上眼睛也有无数的文字在我眼前冒来冒去。

突然,一股倔强袭来,我告诉自己,不能当逃兵,一定要做好。哪怕有一天离开,也要是我做的很好了,让大家都赞赏不已之时,再骄傲地离开,绝对不能这样像灰老鼠一样,被那么人器重着、期许着,自己却偷偷地钻地洞跑了。

仍记得,第一次读你时,是青蓝之梦老师的《真情赞歌》,饱含深情的文字,不止一次感动我,而我却不知改如何书写,像挤牙膏一样挤出几行蹩脚的`字时,已经是在与你对视五小时之后。夜半,窗外一片静寂,丈夫,儿子发出均匀的呼吸声,这原本是一个普通到不能普通的夜晚,我应该做好了戚风蛋糕,擦好地板后,早早就依偎在丈夫的身边,靠着他并不强壮的身子,做着我光怪陆离的梦。终于点击发表之后,我依然不满意,但却不知道该如何修改。一夜无眠后的第二天清晨,我用手机在QQ里重新写下编按,发给纷飞的雪,请求她的帮助。

我不知道,如此狼狈的我,雪是否依然记得,而我却磕磕绊绊地开始了这条读你的路。

丈夫并没有发现,不再逛街,不再绣十字绣,不再看韩剧,不再斗地主的我已经悄然移情别恋。或者对着电脑显示屏上的一行行文字凝神,或者对着小小的手机屏发呆。他并不懂我眼中的精彩,而我却不可遏制地沉浸其中。

每次读你,随着一下轻轻的点击,就仿佛进入了一条未知终点的路,各样的人生,各样的风景,各样的领悟,各样的故事,向我扑面而来。我是一个特别不爱哭的人,不管多么伤心,都很少掉眼泪。但在读你时,有着跟林妹妹截然不同身躯的我,却变成了林妹妹一样的多愁善感。曾经很多次,在读你时,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滑落。犹记得,也是一个夜晚,原本想关电脑睡觉的我,突然在后台看到一篇熟悉编辑的文章《存在》,忍不住打开时,时钟已经接近十一点。那次读你,泪从一开始看到第一行:“那一年,女儿以优异成绩考进了高中,欣喜之余压力陡增,读高中的花费将是初中的数倍,于是,炎热的暑期,我走进了一个世界上门槛最低的工厂。”就没有停过。

读到最后,甚至抽噎不止,为了怕吵醒已经熟睡的家人,我躲到洗手间,用冰冷的水哗哗地洗脸。然而,在夜半昏黄的灯光下,我看到镜子中反射的我,身着一身小花睡衣,长长的卷发随意的披散,肿胀的双眼,红红的鼻头,满脸的水珠中,依然有一行晶莹源源不断地滑落。

心好疼,因为读你,读你最朴实、真实的日子。我才知道,跟我同行的人,不是坐在洁白宽敞的房间,不是如仙人一般不会被俗世打扰,不是不用操心柴米油盐,不是只是为了读你,而放下身边所有的一切。

因为有了那次读你,我更加深厚了对你的情感,我知道,虽然只有我独坐的显示屏前,但我并不孤单。在此时此刻,我看着别人的文字,为其感动,欢心,而在某一个城市,也会有同样一个人,在品读着我的文字,在我的文字世界,正在侵入他的生活,他亦如我一样,在读你。

读你,我们一起读你,读你的背后,有太多感动的故事,在悄然发生着。我不止一次地听说,身怀六甲的怜幽依然在编辑文章,身体不好的小风从不言痛,我还看到,陪伴住院的家人,忙碌一天后,山哥依然在熬夜编辑,那天我将一篇文托付给三哥鸿渐,他居然一直编辑到深夜,还有很多编辑感冒了,发烧着,依然在编辑,更不要说很多人都是利用工作生活的间隙,利用原本休闲娱乐的时间来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大家都在这样读你,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个。

随着读你的增多,我越来越了解你,也越来越为你痴迷。你仿佛是一剂毒药,我心甘情愿地吃了,天天为此牵肠挂肚,却并不想找解药,我有了一种与你安度一生的期许。有时我们会说,要陪你到老,要爱你到老,等我们老了,都没有牙齿了,只要可以挥动指尖,就一定还要陪着你,然后我们一起隔屏搀扶着,仍然一起读你。还有人会说,好盼着可以退休,那样可以安静地写字,可以粗茶淡饭,只要期许那个可以写字的安静。

随着读你,我亦读懂了很多。虽年届四十,但依然在父母的呵护下,总像个孩子一样。总认为父母依然年轻,我们可以放心地去依靠。却不曾想,读过别人描写父母家人的文章之后,我却在自己的父母身上,找到了同样的苍老、无奈、无力、痛苦。我开始期待父母的唠叨,开始不再习惯性地去讨要好吃的,开始静静地看着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开始把父母像孩子一样疼惜。当我做到之后,我才发现,之前一直自诩爱着的,其实并不懂得爱,是在读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去爱。我的那篇《站》感动了很多人,而我则满心愧疚,我多么期待,这个《站》不曾发生,而我一直可以站在父母身边,是他们永远的依靠。但人生就是有如此多的憾然。就如读你。

读你时,我满心愧疚,因为我粗浅的基本功,一直是我编按书写的拦路虎。即便是在读你千遍的此刻,我依然不敢自信地面对任何一篇文章。尤其赏析类。究其根本就是因为看书的匮乏,甚至包括上学时必读必背的课文,也都已经记忆了无痕。最近流年“蓓蕾之光”接受中小学生的投稿,编辑他们的文字,我胆战心惊,好怕会误人子弟,同时,在看到同学们让人惊艳的文笔之后,我更加后悔我的曾经。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愿意认真地聆听老师的每一次的教诲,我愿意用心地背诵那些经典诵读片段,我愿意开心书写作文。于是,我将这种开心学习,快乐阅读的理念用在编按中渗透,期待可以更多地引起他们阅读和书写的兴趣,进而可以带动整个学习。可以快乐成长。

读你,千遍。是你给我的长达五百万字的叮咛;是数千小时的相依相伴;是太多太多来自南北西东的某个城市、乡村来的温暖;是你对不分年龄、男女,不分贫富、职业的我们一份公平的爱;是虽然不曾相见,但却相伴岁岁年年的缘分,就这样赋予了我,和你。

读你,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没有你就会像没有家孩子一样,茫然无助。当服务器升级时,明明知道只是几个小时的分别,依然会想念不已,会在关闭之前,反复点开,反复品读,仿佛与恋人分别一样,恋恋不舍。

读你,在清晨,与锅碗瓢盆奏乐时;读你,在夜晚,当世界都安然入睡,我愿倾听你,拥着你;读你,在路上,颠簸的公交车,火车上,是你与我相伴,化解我旅途的孤单;读你,在家里,依偎的父母的身边,读着不曾被遗忘的岁月,读着我满心的感恩和甜蜜;读你,在此刻,即便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依然会读你,读你,一起陪你,地老天荒。

篇7:又过了一天-散文

嗯,已经坚持了两天没有跟你联系了,相信会越来越好的。今天体会到了自己真的恨你,因为爱不到的恨,觉得你太心狠。是这样的,后离开的那个总会觉得先离开的那个心狠的。但是心里还是觉得你心狠,觉得无论如何也不该在这个时候就着急的离去,身体还是没有复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点担心却也不想去多管。其实呢,你现在已经是他决定要离开的对象,他哪还有心思去考虑对你合不合适呢。更多的大概是要抓住那个感觉靠谱的对象吧,哪能耽误人家呢!

还有一个好的现象是今天的眼泪似乎少了些了,只是在回来的公交上忍不住的痛和不舍,说狠话还是有作用的,说了要消失的哪能还那么厚脸皮呢。你说关闭空间只是怕我天天跑去看,事实是,我仍旧每天会去,只是你不知道我去了并且被挡在门外而已。然后就是和爸爸电话的时候,然后就是现在了,眼泪呀,眼泪,你最近跟我最是亲密了。就像幸福的时候我觉得你离我好远好远一样。实际是,福兮祸之所依,阴阳相生,你说只有真的不开心,才能真的开心。而我想到的是,只有真的开心了,才可能这么的不开心。所以,现在,我恨你,很恨,想起过去的每个片段都是满满的恨。你家里不可能同意是你早已知道的事情,那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才要狠心离去?你累了?你想要开始新的生活??呵呵,祝福你,真的能得到自己所要的`生活。那些冠冕堂皇的,所谓我和你都会有更好的选择,不过是进了你自己曾经安在我身上的一个罪名罢了,什么是更好?你难道就没有太把自己当回事?

既然是这样的你,我又何必呢?何必自己在这里独自哭泣,缅怀。那个仇者不知该有多痛快了。

独自坚强下去吧,他不是依靠,靠自己吧,即使你真的没那么坚强,但是能如何呢,除了逼自己去面对承担有谁会在这个时候来扶你一把呢。很累,很痛,可生活,还是会继续。

篇8:玩了一回高雅散文

买了套新房。乔迁前夕,老婆说:“要贴对联,我算了一下,要六幅。”我说:“在大门口贴一幅就行了,不要搞得那么复杂。”老婆不同意,说乔迁是喜事,要“大红大喜”。拗不过,依之。

我有个一毛一病,就是喜欢摆一弄文字。记得结婚那年,自撰一幅对联贴在举行婚礼的酒店大门两则,窃以为颇有新意的是:将夫妻二人的名字分别嵌入上下联的开头,引得大家对对联评头品足,多为称赞之一声。此次乔迁,欲“重操旧业”,且要不落俗套。于是花了两个小时拟了六幅对联,其中大门一幅依然冠入夫妻二人之名,还算相得益彰:

昌荣盛世添佳构

明丽风光入新居

横批:乔迁之喜

客房挨近客厅,是来客经常可见之处,便想来点哲理,同时讨客人喜欢,乃撰联曰:

窝狭无垢可呈贵

屋陋有客能显雍

横批:主客之乐

厨房和餐厅,家人每日必聚之处也。尤其对于经常下厨的`老婆,以简单道理以引出供一家三口每餐享用的“百味”,岂不快哉?于是围绕一个“味”字,撰出对联:

从来淡引百味聚

自古香激万花开

横批:家常之肴

再往纵深,是主卧,也是套房的中心地带。联想到自己的为人处世和夫妻之情,撰就如下对联:

简约一生平常事

单从两人不了情

横批:连理之枝

再过去,是儿子的房间。那小子尚不甚懂事,造成学习成绩不尽如意,但作为父亲,对他还是寄予厚望,祝愿他将来成为有用之材:

沙垒千层无建树

室坐一人有乾坤

横批:鸿鹄之志

最后,是陽台。站在那儿,可极目远望,令人心旷神怡。乃撰联道:

举目瞭望天地远

舒眉静坐心境宽

横批:明志之道

对联拟好了,需要找人书写。电话联系了两个书法高手,都说没时间。老婆说:“自己写算了,反正又不是书法比赛,当是自娱自乐吧。”在书法上自己有几斤几两我还是有自知自明的--我那丑陋的一毛一笔字,写出来不让人笑掉三颗大牙起码也可笑掉两颗。可是,明天就要乔迁了,对联却还没书写出来,急啊!老婆催得紧,只好自己写了。老婆一看,夸道:“你的字写得很好嘛!”自己左看右看,还真的“有鼻子有眼”、“有骨有肉”,算是过得去吧。原来,无论做什么,都是需要勇气的。“对联的字写得好不好是次要的,关键看内容。”老婆补充道,看来她对内容比较满意。我也就释然了,想对她说句“就是!房子是自己的,老婆是自己的,脑袋和手都是自己的,干嘛对联要是别人的呢?”可她已经走远了。

篇9:关了一室的春散文

行走了很远,生命收集了一路的风景,人生就是一场美丽的行程。从春走进秋的行程,从春走到冬的行程。用脚行走,但是一路都会用心去感受每季的美,每年的春都是那么的温美,每年的行程都是那么的动人。只为走向希望而不辞辛苦的一路风雨兼程,只为打开未来的那扇门而努力在每一个时辰。

都说时间太快总会把所有更改,其实能把所有更改的不是时间,而是思想,每天不停的行走忙碌,为的只是把幸福快乐留住,为的只是把忧愁放逐,放逐到岁月的最深处,让每天都有一个新鲜的样子,让每天都有一些美好的感悟。每天不停的行走只为寻找不同的新的人生道路,每天的忙碌只为保鲜快乐幸福。成功失败都是一些人生的常事,得到和失去都是生命里常见的一些事,每天的奔波忙碌都为了多创造一些人生的美好和幸福。

当爱恨渐渐都已经入土,就不会活在计较里让内心受风雨的拦阻。当所有都已经开始,那么过去的一切也自然的慢慢结束。生命就是不断的感悟,人生就是不停的放逐。就像风雨常在四季来去,但是却不能停步,生命也同样不停的找感悟,只有找到感悟才能把所有都放逐,放逐在天地间,那么生命拥抱的就只有轻松简单而上路。

一生我们不知道要行走多少条道路要走,一生我们的天地不知道要有多少的风雨会密布,一生我们不知道要跌多少跤才能会永远的记住。但是我们还要感谢人生的每一事,我们也要感谢风雨的每一次,如果不经一事又怎会长一智呢?如果没有风雨的阻挠又怎会坚强勇敢的上路呢?所以,得得失失乃人生常事。所以,繁华终成云烟也是常见事,所以经历过风雨才会看见希望就在不远处。只要把自己放在最轻的`位置,那么就会珍惜每一天和看淡所有事,只要不在忧烦里长久的停步,那么每天温暖的太阳也会托起希望让你满心充满快乐和幸福。

有时候不是幸福快乐在外散步,而是我们的眼光有些远视,总以为别人拥有着太多的快乐幸福,而自己缺少了快乐幸福。其实只要摸摸内心幸福快乐已经在身边把自己紧紧的围住了,有时候内心想要的一些快乐幸福,其实也许就是一些忧烦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要活得轻松简单就会有快乐幸福,只要容易满足就不会迷途和犯下太多的错误。生活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疾苦,但是只要每天都努力向前,相信总有一天也能战胜疾苦。

一室的春不是要把鲜花绿草放满一房子,而是内心只要充满阳光,那么无论到哪里都会像春天一样充满温暖和芬芳,那么不管在何时都能感受到满足。只要内心有阳光,那么无论在任何环境里,都会感受到快乐幸福。

一室的春美丽灿烂有无数,只要内心有春,希望就会上路。只要内心有春,温暖就会从生命溢出。只要内心有春,生命就会茁壮成长成大树。

篇10:过了一年又一年散文

迎新辞旧时,又是一年除夕。

记忆中过的第一个年,是辞蛇迎马的。那年,爸妈都回家了,但他们除夕晚上都早早睡觉,不带着我们玩,也不给我们零花钱,还嫌外面烟花爆竹太吵。幺爹带着我们仨(我姐,以及我妹,即幺爹的独女)放烟花爆竹,到了凌晨,爸妈被金沙江两岸的鞭炮声吵醒,都起床看了下。

小时候还是比较喜欢过年的,毕竟有好吃的,毕竟有新衣服穿,至少还有一点压岁钱花。曾有一年除夕,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幺爹问我们仨,“过年,你们最在乎的是什么?”

“穿。”姐姐抢先回答。姐姐就是最在意穿,对吃的并不十分看重。

“吃。”妹妹也选了自己的答案。妹妹大概也想说“穿”,但是答案被抢了,恰巧妹妹是属猪的。

我才意识到自己反应慢了半拍,没有抢到“穿”这个答案,心里有点小沮丧,连“吃”都被抢了,我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不可能说同样的答案呢,也不能都选吧。我被这个问题难到了,思索片刻,答道:“耍。”庆幸自己灵机一动,找到了能够和“吃、穿”抗衡的第三法宝,虽然自己最在意的是“穿”。

幺爹笑了,说女孩子大多喜欢穿,男孩子就喜欢耍。连带姐姐似乎也投来鄙视的眼光,以为我属于贪玩的类型。我最在意的是“穿”啊,穿的衣服才是长久看得见摸得着,吃的东西最终也要变成便便,耍的东西过段时间就坏掉了。我自认考虑得很切实际,也把这个理由说了出来,让大伙儿都笑出声。

也是那年,电视里热播《四驱兄弟》,惹得我也好想有一辆四驱车,但是一辆四驱车需要花五块钱!那时候的五块对我来说就是天价,怎么可能舍得买。爸妈都在山西打工,过年也没回家,姐姐掌管经济。所谓不管柴米油盐就不知道当家的难处,爸妈寄回家的生活费也不多,紧的很。我实在忍得难受,让我姐给我买四驱车,果断被拒绝之后,不由自主地散发埋怨的`气场,我只想在过年的时候能够有一辆四驱车玩也行啊,哪怕没有电池,用手推着也行。

就这样过了好多天,我姐那阵子心情超好,和朋友们也玩得很开心,见我实在闷闷不乐,终于特赦般给了我买四驱车的钱,人要有骨气是不,怎么能又接下买车的钱,而且我好不容易给了自己充足的不买四驱车的理由,我不要这个钱!我姐见我还敢抗旨,佯怒着连骗带哄,我不得不屈服了,腆着脸去买了四驱车,旋风冲锋号!

有了四驱车,不免有点失落,没有想象中的好玩,但还能玩。我为四驱车装上电池,用许多砖头摆好车道,没想到车子冲出去就把转弯导向轮的地方撞坏了,心中一万只大金刚跑过!车子质量真的很烂,将就着玩呗。电池用完了,又舍不得花钱买电池,把电池放在太阳下晒着,看能不能收集点太阳能呢,试过,电池放一段时间又能恢复点电量,意外的是有天晚上下雨,电池都被淋湿了,我那个郁闷。

又是另外的一年,那年我上初中。在初中我学会了进网吧打游戏,所以爸妈更有理由不给我压岁钱了。除夕晚上,吃过年夜饭,按惯例人们都会聚众赌点小钱的,一毛钱是最小的单位。现在我一分钱也没有,根本没得玩,而且小伙伴们赌的都是以五毛钱为最小单位,我还真有钱也不愿意赌。我在小伙伴家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吃过年夜饭,如果没有出去玩,或者没有人来找自己玩,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所以我还是呆在小伙伴家。他们开始赌牌,我玩我的手机,玩的手机游戏是《帝国时代3》。当别人都在狂嗨的时候,我一个人在旁边玩手机,实在难受,我发誓我再也不赌牌了,就算必要陪人赌牌,我也要保持自己一颗痛恨赌牌的心!

除夕也不仅仅赌牌的,后来的几年,我们选择了另外的消遣方式。吃过年夜饭,小伙伴按约来我家叫我,然后一起步行七公里到县城,进网吧玩游戏玩个痛快,直至凌晨四点半,两人才兴奋又傻乎乎地走回家。记得有两年都是这样,走路去县城可以省车费,也能解决坐不到车的问题。

人再长点岁数,就没有当初那样期待过年了。那年除夕,我上高三。此时,我们家已经从金沙村搬到了大乘(即大乘镇),大乘又是一番光景。在这里,总是没有归属感,这里只是自己的暂居地。这个年,家里只有爸妈和我。吃过了饭,爸妈早早睡觉去了,我把电视机开着,并耍着手机,和朋友聊着QQ。我认为既然是除夕,就应该有人守岁到凌晨的,就算不放烟花爆竹,也是有必要的。正好赶上下雨,而大乘的人似乎都很土豪,燃放的烟花爆竹形成的烟雾与雾气混合在一起,我在窗边完全看不见升空的烟花,只能看到一阵闪光,或红或绿。

在大乘呆了一年多,之后过的年是在新县城。新县城给人的感觉就是房子多人少,地广人稀。况且这里不是原来的金沙村,无论如何也勾不起我对过年的向往。姐姐早已成婚,有自己的孩子。但那次过年,姐姐放下自己的家,回家陪我们过年,姐姐是个孝顺的好女儿。

次年,也就是昨年。姐夫他们自驾回老家,又和我们一起过了除夕。他们一行共六人,姐夫的大哥大嫂,还有个大胖小子,再有就是姐夫和姐姐,以及他们的女儿,管我叫舅舅。这是一次人数最多的除夕,当年的小孩子们都长大了,幺爹已经不能组织起我们一起玩耍,看得出他一年比一年失落的心情。这次,幺爹让玩牌,姐夫自然满口答应,拉上本不愿玩牌的我,三人斗起地主来。吃过年夜饭,却也不知道做什么了,我也没打算留在家里看春晚,却是进网吧给朋友们留祝福去了。

今年除夕又到了,自己年岁在增长,父母日渐衰老,许多更老一辈的人却在过年前几天去世,让人不得不心生感慨,又有许多恐惧。

篇11:当爱成了一种习惯散文

站在彼岸看彼岸花花开彼岸,细数悲伤听那悲伤伤了流年,驻足街头红尘往事眯了双眼,沧海桑田永不落幕继续上演……前言

当爱成了一种习惯,或是说一种瘾,就如同戒不掉的香烟,寂寞和相思就会像那烟雾一样,随时随地都会泛滥成灾。

当爱成了一种习惯,睁眼,闭眼,都是你的影子,努力的甩着脑袋,倔强的不肯承认现实,可是这寂静的黑夜却讨厌的,拉扯着记忆久久不肯淡去。

当爱成了一种习惯,关于你的点点滴滴,就那么一波又一波的,袭击着自己那千疮百孔的脑海,头痛的要命,每天就那么在患得患失中虚度,不清楚,也记不起有多少个这样的日日夜夜。

当爱成了一种习惯,就连悲伤也和爱一样,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会要人命的习惯。自从爱上你的那一刻,我的心就那么突然的瞬间缩小,小到除了你再也容纳不下别人。

当爱成了一种习惯,你喜我跟着喜,你笑我也跟着傻乐,你痛苦,我比你更痛,就这么天天在生命中上演着,关于你的一切平凡和不平凡。

当爱成了一种习惯,再想忘记,不管怎么努力都找不到,可以行得通的方案,原来爱上你成了我的劫难。

当爱成了一种习惯,这一生,为了你画地为牢,直到闭上双眼,再也看不见你的容颜。

篇12:亲吻了一只小鸡的散文

可能是一直干实验室工作的缘故,对于居室和个人的卫生尤其关注。地板要用洗衣粉搓过、拖干净,再定期用消毒药喷洒;手在实验室养成的习惯,每隔二十分钟去洗一次,夏天还好,整个冬天就是一皴树皮,搓上的护手霜还没起作用,就被洗掉了,后来,干脆就不费那事往上涂擦了。闺蜜见了总笑话我说,男人的手都没这样糙的,真不知道你们家的那位是怎么受的。我告诉她,人家品行高洁,从来就不拉我的手。

所以,当小丫头放学归来捧回两只毛茸茸的小鸡,我的尖叫声比汽车的喇叭还刺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看着小丫头把一只放进鞋盒子里,另一只捧在手里看的目瞪口呆,激动地发着抖说,哇!太可爱了!妈咪,来,摸摸它时,我赶紧捏着鼻子帮她拿起鞋盒子,连推带搡地把她和小鸡关到了阳台上,并趁机躲了出去。

过了很久,小丫头狂喊,妈咪,快来看啊!小鸡好像生病了!快救救它吧!我窃喜,恨不得它马上咽气!这样,省的我送人了!慢吞吞移过去,它如我所愿,咽了气。小丫头带着哭腔跟它道别,刚才的幸灾乐祸无了踪影,只觉得那只小鸡好可怜,小丫头更可怜。

在她的苦苦哀求下,我同意让小鸡在家里暂住一星期。为此,特意买回了小米。剩下的这只小鸡叫声凄厉了两日,不断呼唤自己的同伴,未果,渐渐忘了旧时的伤痛,逐渐安静了下来,意外地活的健康敦实。

小丫头像得了个宝贝似的,一下学不再催着去超市,而是急急奔回家,逗她的“小玩伴”。她把它捧在掌心里,瞅啊瞅!摸啊摸!就像疼爱她的小娃娃玩偶!她把它放在自己的书包上,全不顾我对她会污上便便的提醒。她把它放在我的花圃里,一些草花类的叶子就遭了秧。我在那里跳脚,她在那儿捏着鸡嘴巴格格坏笑。

住到了第六天,小鸡长出了芦花鸡似的一对翅膀,红白相间,煞是可爱!和小丫头混的私熟,她一回来小鸡就寸步不离地跟着她,她跑它也跑,她住它也住,没事儿它就蹲在她脚面上,看不见她就尖叫。我看它们玩的.眼热,也去逗那只小鸡,小鸡骨碌碌地转动眼睛,应和着我的呼唤,贼精贼精的,惹人怜爱!整整一个下午,我忘记了小鸡的脏,和小丫头一起和小鸡玩起了游戏:捉迷藏,练习捉虫子,在草地上撒欢……竟也渐渐喜欢上了它。

篇13:雨丝,拉长了一缕清愁散文

细细的雨丝,淅淅沥沥,挂满了灰蒙蒙的天幕,没有风的牵绊,柔柔的、静静的,一端连接着混沌的穹顶,一端连接着迷茫的大地,扯下了一片片的愁云,融进了多少柔情愁肠。

我把自己关进幽暗的小屋,静静的倾听窗外悄悄的雨声,朦胧的目光,呆滞在偶尔溅落在窗户玻璃上的雨滴上,任绵绵的雨丝,拉长我心中的一缕清愁。

又是一个让人愁肠满腹的周末,又是一个让我伤感的周末,没有了往日快乐的把酒言欢,没有了往日愉悦的郊游野餐,愁云愁雨又一次搅动了我多愁善感的神经,让我只能把这一缕清愁,宣泄在自己狭小的空间。

阵阵的头痛也在销蚀着我的意志,孤独寂寞让我的思念爬满了我的思绪。夜半的雨,搅醒了我敏感的神经,朦朦胧胧地把我带入了似梦似醒的情境。遥远的思念和牵挂,多日的音讯缠绵,在那一刻的梦幻里,演绎了一场生死离别。好好的牵着思念的线,你在那一端,我在这一端。思念,架起了关爱的.桥梁;牵挂,营造了休憩的港湾。忽然间,一阵风吹来,你放开了手中的线,消失在茫茫的世界里,不带走一丝的牵挂。茫茫的黑夜里,我孤独、无助,隐隐的雨声伴我的泪水流下,我大声的呼喊,冲向了黑夜,在一阵的抽搐中惊醒,枕巾已经湿润。

也许是对亲人远行的思念和牵挂,也许是心中那份情感的升华,也许是多日孤独寂寞情怀的瞬间爆发,这样的梦魇时时搅得我难以入眠,在这个夜雨的伴随下,似梦似醒,让神经一刻不得安宁,搅得我头痛、心痛。

窗外的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雨丝还在绵绵。此时,曾经读过的一篇散文的一段佳句浮现在脑海:“微风细雨,几许柔情,几度梦寐,皆是风尘梦一场。远看春色,近观夏荷,秋水伊人,难赴雪月风花,共守清宁,一缕清愁君知否?”仿佛就是一个微场景,在我眼前的一次回放,而我此时不正是置身在这个场景中的那个沐雨、观景、独锁一缕清愁的人吗?

时光荏苒,我独挽那片刻的相遇,因为伊黑夜我不在孤独,生活如有阳光月朗,旅途如有佳偶相伴。虽然只是生活时段的一声问候、一句叮嘱,但却把最真诚的思念和牵挂,系在了两颗心的一端。

人生不想看景,只想经历,可这种遥遥无期的经历,却成了我美好的憧憬,牵进了我的梦,牵出了一缕清愁。

多想走进那个静谧的小山村,让山的秀色洗清沾满锈蚀的心灵,让山泉带走那一缕清愁。让清幽的庭院种下我的思念和牵挂,让袅袅炊烟升起我梦的希望。闲暇听山风吟唱,清晨闻百鸟鸣啭,饮一杯琼浆,静卧热烘烘的土炕,此生何求?

多想踏进北国的雪乡,感受那雪的纯净。徜徉在林海风光之中,醉美在北国的九寨。纳镜泊之虚怀,让历史的记忆激活一腔激情,把心中的思念滞留在那一片黑土地上,让梦幻一解清愁。

上一篇:办文办会工作下一篇:以案明纪,廉洁勤政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