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的形式

2024-04-27

师幼互动的形式(共8篇)

篇1:师幼互动的形式

师幼互动质量的提高是幼托机构过程性教育质量的重要部分,也是衡量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师幼互动的特点直接影响儿童的认知与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如,教师与儿童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进儿童的自律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儿童的热情、敏感及有回应的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的和积极的自我意识;与教师有高质量互动关系的儿童的社会性推理能力好于其他儿童,这些儿童在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积极的利他行为,侵犯性行为也更少。

《纲要》在师幼互动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师幼互动质量的提高是当前幼教改革的一个重点,越来越多的幼教实践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计划的研究中,不少实验点选择了这方面的研究课题,从多种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从本次经验交流会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这些实验点在理解《纲要》精神以及师幼互动实践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转变,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他们的经验与体会。

一、师幼互动的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有的实验园认识到,师幼互动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转变视角,走进孩子;确立以儿童为主体的儿童观;确立合作探究,共同建构的教育观;确立以人为本的课程观(上海**区实验幼儿园、上海儿童世界基金会**幼儿园)。他们还认识到师幼互动的研究是一段成长的历程,是一段重新认识孩子、重新认识教育、重新定位教师的过程(**市机关第一幼儿园)。

二、观察与了解儿童是开展有效师幼互动的前提

几乎所有参加交流的实验园都把对儿童的解读看作是提高师幼互动质量的首要条件。如有的园认为,观察和了解儿童是开展有效师幼互动的前提。教师只有走近孩子、走进童心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他们提出了教师在与儿童互动过程中的八个一点:多一点自主时间;多一点选择的权利;多一点能自己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一点自己能解决的困难;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想像和创造;多一点感受成功的激励和快乐的氛围(**直属机关第三幼儿园)。

1.从哪些方面去了解儿童

教师可通过多方面观察,客观、全面地了解儿童,如儿童的需要(包括共同需要与个别需要)、兴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儿童的发展水平;儿童的潜在能力倾向;儿童的个别差异;儿童的学习风格;儿童的建构过程与建构结果。

2.如何了解儿童

教师可通过丰富的活动和环境来创造机会和条件,充分展现幼儿的个体差异;有意识地通过开放的问题了解幼儿原有经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北京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运用各种手段记录儿童的成长,如运用平面图、表格、摄像等手段(上海**区实验幼儿园、上海儿童世界基金会**幼儿园)。

三、在与儿童的互动中促进儿童的发展

1.创设平等的师幼互动环境

尊重儿童,在平等的师幼关系中支持儿童的发展;教师的多元角色定位,如,教师成为环境的创设者,互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儿童发展的支持者与促进者,幼儿游戏的合作者(**市机关第一幼儿园)。

2.转变观念,改变教育行为。

尊重每一位儿童;目标的多维度、多层次,挖掘一个活动中蕴涵的多种教育价值;活动内容、材料的多样性,儿童即使在同一个主题中也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由单一的互动变为多种互动(北京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

3.如何回应儿童

教师在倾听、欣赏中回应孩子,在支持、对话中回应孩子,在交流、分享中回应孩子(上海**区实验幼儿园、上海儿童世界基金会**幼儿园);教师耐心倾听幼儿的声音,把握幼儿的认知冲突与需要,促进幼儿兴趣的持续性发展(**直属机关第三幼儿园);教师在动态的互动中不断地对儿童的需要进行价值判断,与幼儿进行立体多元的互动(**市机关第一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捕捉儿童的需要,也要引发儿童的学习需要。在孩子的发展节奏与教育节奏之间寻找平衡(黑龙江**市尚志幼儿园)。

4.教师的支持策略

追随幼儿,教师同行的支持策略,体现在教师回应幼儿生成活动的各种适宜的角色行为中(上海**区南西幼儿园);从情感态度、经验、环境、材料方面支持幼儿的互动,支持的方式有语言(有声语言)、神态表情(无声语言)、动作、等待(**市机关第一幼儿园)。

5.师幼互动四步曲

有的幼儿园提出了师幼互动四步曲:①了解――观察幼儿需要,做好互动准备;②取舍――寻求幼儿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平衡,判断互动价值;③推动――借助有效策略,推动互动进程,如支持幼儿实践自己的想法,耐心等待,通过提出关键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儿童归纳和提升经验;④反思――通过分析不断调整互动策略(浙江省省级机关北山幼儿园)。

6.个性化的互动

根据幼儿个体不同的经验、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学习风格,动态地创设各类活动(上海**区**实验幼儿园)。

会上,大家对许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解决办法,并提出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如儿童的需求、兴趣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平衡,个别儿童的需求、兴趣与全体儿童的需求、兴趣之间的关系,教师发起互动的时机,儿童在师幼互动中的主动性,在集体教学形式中如何进行个性化互动,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如何与儿童互动,等等。

专题二教育环境创设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纲要》对教育环境创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来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专家指出,全社会树立节约的观念必须从孩子做起,从学校教育抓起。学前教育不仅担负着从小培养孩子节约的理念与习惯的重任,增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课程内容,而且学前教育机构的运行也应本着如何在保持低成本的情况下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理念。遵照这种精神,本次经验交流会特设低成本、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环境创设专场,希望首先从环境创设的角度大力弘扬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的理念。

一、对教育环境创设重要性的认识

教育环境的创设过程即儿童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引导、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创设适宜于幼儿学习、活动的环境,创造利于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的机会与条件,让环境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福建**市幼儿园);挖掘利用有限的物质资源,优化提升可贵的人力资源,使环境的价值真正体现在儿童的发展中(上海**区实验幼儿园);环境是隐性教师,要让环境说话(黑龙江**市南岗区第二幼儿园)。

二、物质环境的创设

1.如何创设好的物质环境

营造开放的学习空间,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自主选择活动方式和内容;软化环境,创设温馨的物质空间;环境布置情景化,营造主题气氛;将教育目标物化于区域材料、班级墙饰与主题情景中;搭建幼儿交流的平台(福建**市幼儿园)。

2.充分利用当地的低成本资源

不少幼儿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了探索,如海**口市机关幼儿园利用热带海洋资源与热带植物资源,变废为宝;贵州利用木料、河沙、石头、轮胎等材料,自制户外活动器具,如沙地、滑梯、浪船、攀登架、篮球架、石磨等;浙江**利用竹资源制作各种玩具与活动器具,研究竹材料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特点和教育价值(一种材料在多个活动区中的运用,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儿童中的运用,各种材料的组合运用等)。利用废旧材料的传统在幼儿园教育中由来已久,海**口市机关幼儿园、上海**区实验幼儿园等充分挖掘废旧材料的新功能、新玩法,赋予废旧材料多元价值,运用材料的添加、删减与组合来体现材料的新价值。

3.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

贵州充分利用丰富的地方资源,挖掘教育价值,如蜡染、龙灯、芦笙舞、竹竿舞等;江西**利用本土资源,凭借客家文化和红土地文化来营造有利于幼儿成长的适宜环境,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让孩子了解与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发展历史。

4.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创建环境

贵州充分调动当地的各种人力资源,如乡长、镇长、乡镇教育办公室成员、小学男教师等。其他幼儿园也注意利用社区,包括利用家长资源创建环境。

5.充分挖掘现有空间和人力资源的潜力

好几所幼儿园就如何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空间问题进行了交流。如上海**区实验幼儿园、**市南岗区第二幼儿园等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条件开辟了公共区域,既提高了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又推进了儿童跨年龄、跨班级的交往,有效、合理地运用了空间与人力资源的教育潜力,促进了儿童的发展。

三、心理环境的创设

1.建立平等的关系

平等对话,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2.扩大交流的机会

增加不同年龄、班级儿童的交流机会,教师、儿童共同创设友谊互联网,创设心情倾诉区给孩子释放心情留一个空间,创设热点话题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解决问题(黑龙江**市南岗区第二幼儿园,黑龙江省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创设公共区域,促进同龄班一混龄班一全园互动(上海**区实验幼儿园);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如信息展示台等(福建**市幼儿园)。

3.建立有序的环境

发挥环境这一隐性教师的作用,暗示、提醒和指引儿童遵守规则,将教师的语言指令转化为环境和活动材料的行为暗示;让儿童在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学会自主管理;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布置具有评价功能的墙面(黑龙江**市南岗区第二幼儿园,黑龙江省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提升原有环境的教育效益,利用环境与材料给儿童提供各种规则性提示,如人数、时间、操作方法,培养儿童自我管理的能力、习惯与积极性;利用儿童的差异资源,促进儿童间的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上海**区实验幼儿园)。

四、师幼共同创设环境

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改变了过去完全由教师创设幼儿园环境的做法,而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如有的幼儿园采取留一块空白的方法,让儿童自己来创建喜欢的环境(黑龙江**市南岗区第二幼儿园,黑龙江省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教师与儿童共同创设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环境,如搭建土围屋、红军烈士纪念塔、长征第一渡,布置红色展览厅等(江西**市教育局、**区教育局);鼓励儿童与家长成为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者(辽宁**市**幼儿园)。

关于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环境的创设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如幼儿园硬件建设的高消费和功能活动室的必要性,废旧材料的运用与节约型社会及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之间的联系,环境设置与材料的运用如何促进儿童的思考和探究愿望,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使用,等等。

篇2:师幼互动的形式

提问时,大多都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问,幼儿答”的形式进行。幼儿的思维范围仅限于教师的提问。有些教师出于课堂管控的需求,避免幼儿跨出已经计划好的课堂教学框架,始终牢牢把握提问的主动权,几乎不去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主观意识逐渐被剥夺,身心发展缓慢。设计低水平的问题。为追求师幼互动的效果,许多教师会设计一些低水平的问题,比如“对不对;喜不喜欢;是不是;好不好”等不能促进幼儿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使幼儿积极有效地思考。比如,教师征求幼儿意见“我们一起来拍球好不好?”这些已经是教师安排好的环节,再来征求幼儿的意见达不到任何教育效果。这类缺乏启发性的问题往往会使课堂气氛单调乏味,影响教学效果。

2、有效提问的价值

《纲要》中我们得知,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帮助者。[1]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提问是有其特点和独特的价值的。

2.1有效的提问能促使幼儿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是幼儿探索学习的出发点,是幼儿思维的起点。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把握教育的契机,设计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和思考。如在大班主题活动《了不起的中国人—京剧脸谱》中的绘画活动,教师启发幼儿思考,“他的脸和我们的脸有什么相同之处?”此时的幼儿都积极主动地观察,并纷纷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教师的提问能引发幼儿深度思考,在思考中得到答案。

2.2有效的提问能促使幼儿新旧知识的连接与重组。幼儿学习经验的获得与扩展,往往不是立刻就能看到的,也并非在一两次的教学活动中就能够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能善于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交给孩子,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经验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在一次建构活动中,教师展示了活动的重点内容“螃蟹”“章鱼”,在示范两种动物后,孩子们都想模仿老师搭建螃蟹和章鱼。在使用材料搭建时,出现了混乱局面。这时,教师提出了问题:“动物园的其他动物都去哪了?”孩子们马上记起了以前学过的动物搭建法,分别选取相应需要的材料,建构活动顺利进行了。

2.3有效提问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探索要求。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不同能力的孩子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关注个体差异。为了激发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积极性,教师应该做好课前的知识经验准备,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得所要的信息。如在《了不起的中国人——京剧脸谱》主题中,提前给幼儿提出了有关京剧脸谱方面的问题:“什么是京剧脸谱,你们知道吗?”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的幼儿积极探索。

2.4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是由教师发起,幼儿应答,或者幼儿发起,教师反问,共同探索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提问是强烈求知的反映,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幼儿提问的基础是从已有经验或情景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发现新问题,通过提问实现自己对事物的探索,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幼儿的提问是思考的起点,是获取知识的钥匙,他们往往是遇到在自己的认知经验范围内解决不了或有疑问的问题时才提问或求助于教师和同伴的。如在科学活动区中提供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电池、电线、灯泡,让幼儿去尝试操作“看看谁的灯泡最亮”,引导幼儿去不断地操作与提问,他们在遇到问题、提出问题、实际操作的过程之后会发现“电池大、叠得多,灯泡就越亮”。综上所述,有效的提问是建立在教师的努力和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的,是给孩子以时间和机会,对幼儿的想法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引导幼儿之间的经验扩大化,使有效提问在师幼互动中真正体现其价值意义。

3、有效提问的尝试

篇3:浅谈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

经过反复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 我认为以下三点是师幼互动中不可忽视的策略。

一、建立亲密的师幼关系, 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互动氛围

在研究过程中, 我深深地感受到, 教师的亲和力、师幼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那么在课堂中, 教师应该怎么样和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呢?

1. 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以积极的情绪、健康的人格面对幼儿

一般而言, 幼儿喜欢和善、耐心、公平、对自己有兴趣的教师, 不喜欢太严厉、责骂、惩罚儿童、脾气坏的教师。例如, 某班的两位老师性格就非常不同, 张老师严厉寡笑, 王老师活泼可爱, 由于性格的不同, 这两位老师在多次公开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张老师上课时, 孩子们正襟危坐, 也如张老师般严肃认真, 生怕说错做错挨骂, 脸上表情总是怯怯的, 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寥寥无几。孩子们很被动, 课堂氛围不活跃, 师幼互动很不和谐, 常导致教学枯燥乏味, 孩子互动不积极。而王老师上课时总是带着可爱的笑容, 不管孩子们的回答是否正确, 她总是给予积极的鼓励, 虽然孩子们在她的课堂中坐姿时而有变化, 但轻松的氛围常常使师生间发出会心的笑, 整个课堂轻松活泼。课后, 有老师问这个班的孩子更喜欢哪个老师, 孩子不约而同地回答喜欢王老师。很显然, 积极的情绪、健康的人格是形成宽松氛围的必备条件, 而轻松愉悦的氛围则是建立良好互动的前提。

幼儿对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 如果教师喜怒无常, 情绪不稳定, 对孩子总是板着一副面孔, 不理不睬, 不耐烦, 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 孩子一见教师就像见到了老虎, 连幼儿园都不想上, 师幼之间怎么互动起来呢?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以温和的态度, 热情地与幼儿进行交流, 让幼儿感受到被爱、被关注, 从而产生信赖感、安全感, 提高师幼互动的效果。

2. 教师要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但是又都有自尊心, 自尊心的维护是对幼儿最重要的尊重和重视。在师幼互动中, 教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 用宽容的态度, 充分理解幼儿, 真心地去爱他, 耐心地等待他, 积极地引导他, 坚持不懈, 久而久之, 他一定会敞开心扉, 大胆与老师、同伴交流互动。

3.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建立良好师幼互动的基础

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师幼互动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 教师应是幼儿心声的倾听者、是幼儿的合作者和朋友。作为老师要以微笑和耐心倾听幼儿的需要、想法、问题和建议, 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活动内容, 一起制定活动规则、一起收集活动材料, 一起动手制作教玩具等。追求一种与孩子心心相印、用心相互倾听的环境, 这将会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其次, 教师是幼儿交往机会的提供者。教师应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 引导和鼓励幼儿和老师、同伴进行平等、自由的交往。如某班的刘老师常和孩子们闹成一片, 孩子们特别喜欢她, 家长们也经常到领导那里表扬她。同事们向她取经, 她说心得只有三个字:交朋友, 让孩子和孩子交朋友, 让孩子和老师交朋友。平时, 她会利用一切机会和孩子聊“家常”, 有时, 她会在给孩子梳头时, 跟孩子谈谈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比如, “你喜欢我给你梳怎样的发型, 要不要给你来个马尾辩?……”再比如, 她会在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套出”孩子们的心里话:“你喜欢班上的谁……某某小朋友不是很能干嘛, 你玩的时候也可以叫上他嘛 (当孩子跟谁吵架后, 及时引导他们恢复良好‘邦交’) ……”她曾说过, 孩子只有喜欢这个老师, 才会喜欢他上的课。只有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朋友, 才能开展平等的对话, 让他们心无芥蒂地敞开心扉和你交朋友, 也只有拥有融洽的师幼关系, 才能使孩子们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其三, 教师是幼儿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教师应熟悉观察并解读每一位幼儿, 分析了解其个性差异, 善于发现、利用幼儿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的消极因素, 引导支持幼儿更多的获得成功的体验。总之, 亲密师幼关系的建立, 愉悦心理氛围的营造应从微笑、倾听开始, 从和幼儿做朋友入手, 从和幼儿建立同一视线上的交互目光出发。

二、关注幼儿的需要

1. 关注幼儿的共同需要

相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一些共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 因此, 教师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幼儿的行为、耐心倾听幼儿的交谈, 把握幼儿此时的认知冲突与需要, 然后判断孩子们的兴趣对孩子的发展有什么价值, 再围绕对孩子们发展有价值的兴趣内容, 及时给予引导, 共同生成有效的活动。只有根据孩子的共同兴趣生成的活动, 才能使孩子在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 轻松快乐的积累经验、获得知识。

2. 关注幼儿的个别需要

同一年龄段的幼儿既有共同的心理需要, 但也有个体差异上的不同需要。教师还应更加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同需要, 如动作不协调的孩子, 需要教师为他提高多练的机会, 语言发展缓慢的幼儿, 需要跟成人同伴多交流, 调皮多动的孩子需要老师的肯定, 胆小内外的孩子需要教师的鼓励, 自闭、消极的孩子需要教师更多的抚爱。教师关注幼儿的需要、重视与个别幼儿的互动, 因材施教, 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提高, 是形成良好师幼互动的重要策略。

三、灵活、科学地组织幼儿的活动过程

在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纲要》、开展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几十分钟的集体教学中, 幼儿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的接受, 师幼之间是否能有效互动, 科学组织活动过程是关键因素之一。实施《纲要》以来, 我们通过多次实践, 得出以下结论。

1. 活动的方案必须符合幼儿年龄特征, 做到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综合化

例如, 许某老师执教的“有趣的洗衣机”就成功证明了生活化、综合化教学的好处。活动中, 许老师将生活中洗衣机的洗衣过程融入音乐、舞蹈中, 孩子们通过想 (原有生活经验) 、看 (洗衣机洗衣的过程) 、听 (巧妙结合的音乐) 、动 (自己创编的洗衣舞蹈) 等多种感觉通道的参与, 让普通的洗衣过程表现得非常有趣生动, 孩子们一直处在高兴愉悦的氛围中。再如, 某老师执教的节奏活动“大象和蚊子”, 该活动将音乐与故事巧妙的结合, 通过情境的创设, 游戏化、综合化的手段, 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节奏学习的快乐, 感受音乐活动的无比乐趣。实践证明, 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综合化的教学方案促进了师幼、幼幼之间的互动, 使活动受孩子们喜爱。

2. 活动过程的组织要预设、生成相结合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追随幼儿的兴趣, 及时恰当地调整自己的原有方案, 以达到最佳的师幼互动效果。在一个有效的预设活动中, 教师不仅在过程中能给予幼儿整体的发展, 还在活动中不断引发幼儿新的生长点、敏锐捕捉孩子的兴趣点, 激励幼儿投入到新的探索与游戏中, 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是维持有效师幼互动的保证。

3. 科学设计课堂提问

提问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 提问得是否准确得当, 直接关系到师幼互动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实践中, 我们找到了一些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幼儿自我评价感、有助于形成良好师幼互动的提问方法。

(1) 提有挑战性的问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能使孩子们通过思考、探索、研究等过程逐步找出问题的答案。例如, 当幼儿已能用纸条、小棍等物体比较长短时, 教师问:“怎么才能使不同长短的物体变成一样长呢?”问题虽然简单, 但幼儿必须在原有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思考、探索才能找出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的努力与知识的获得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并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如果我们总是简单重复同一层次的问题, 久而久之, 孩子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2) 提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 要使每个孩子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老师针对自己而提的。比如, 小班的看图编故事“小鸡小鸭”活动中, 小鸭掉到坑里去了, 教师问:“假如你是小鸡, 你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救小鸭上来呢?”这样的问题, 每个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不同的方法, 这就给不同层次的幼儿都提供了表现的机会, 每个幼儿就会自然的积极参与进来和教师、同伴进行互动。

(3) 提幼儿关注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 老师必须有高度的问题敏感性, 善于发现、捕捉幼儿关注的有价值的信息, 并加以筛选、明晰、提升与利用, 这将直接关系到活动能否顺利地继续深入开展, 关系到整个活动的质量。例如, 中班活动《小熊过桥》的学习中, 当孩子们回答说是小鲤鱼帮助小熊过了桥的时候, 有一个孩子举手说:“我还有办法帮助小熊的, 把桥造得稳一点, 小熊就不会害怕了。”这个孩子的话音刚落, 其他孩子马上热烈地响应起来, 想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办法, 有的说:“最好不要用竹头做桥, 竹头又圆又滑的, 用大一点的木板做就不滑了。”有的说:“把桥造得大一些, 桥上不留缝隙, 小熊看不到下面的河水也就不会害怕了。”还有的说:“我认为用石头做桥最好了, 又稳又安全。”就这样孩子们围绕“造怎么样的桥”的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本来很平淡的一个学儿歌的教学内容因为孩子们的自发生成而变得有声有色了, 老师顺应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提问从“造怎样的桥最合适”到“你见过什么样的桥”, 孩子们热烈地谈论着, 比画着……说到了竹桥、水泥桥、木桥、铁链桥……想到了拱形桥、斜拉桥、荡桥……于是, 有关桥的主题产生了。活动中, 老师支持了孩子的生成活动, 及时地提出幼儿关注的问题, 并热情积极地以一个学习者、建构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进行了调整和延伸, 既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又推动孩子的学习向纵深发展。所以说, 在教学中, 应心中有案, 行中无案, 提出幼儿关注的问题, 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 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中, 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应灵敏地嗅到从幼儿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 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 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因为这一切入点是孩子此时最为关注的问题, 所以每个孩子争先恐后要表达自己的看法, 使课堂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另外,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 还要注意提出具有启发性、一问多答, 又能使孩子得到提升的问题。只要这样, 才能确保师幼之间始终保持着积极、有效的互动。

总之, 良好的师幼互动是快乐的、轻松的、自由的、有价值的, 只有和谐、健康、科学的互动氛围, 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地完成, 才能使教学活动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许其汉.名校名师论教育[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7.[2]许其汉.名校名师论教育[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7.

[3]马玲亚.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5 (4) .[3]马玲亚.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5 (4) .

篇4:对师幼互动行为的思考

关键词:师幼互动;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幼儿教师观念的更新与素质的普遍提高,教师与儿童互动的理念逐渐受到重视,教师教学行为也得到不断改善,完全由教师发起和控制互动的现象正在逐步减少。有研究表明,由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在有的幼儿园已占30%左右。幼儿园教育指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对师幼互动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但在现实中,无论是在发起环节还是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幼儿主体作用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落实。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关于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师角色意识,创设良好的师幼互动环境

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积极师幼互动的建构。在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幼儿的反应与教师预设的情形不一致的情况,这时施教者常会感到困惑:是尊重孩子的权利,顺应孩子的需要,及时调整、构建师幼互动活动,还是强行把他们拉回预定的轨道,我认为,教师应该在活动中真正关注幼儿,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在活动中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如果及时能够很好地把握机会和幼儿积极互动,那么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也能提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的水平和能力。所以说,活动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来解决。教师要把握时机,延迟介入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师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达到师幼活动的协同。

二、尊重幼儿,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教师要尊重幼儿,信任、热爱幼儿,在和幼儿平等对话与交流中以智慧、情感启迪幼儿。对话是师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心灵沟通,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过程。

三、重视师幼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教师与儿童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进儿童的自律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儿童的热情、敏感及有回应的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安全和积极的自我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动机更强,效果也更好。和幼儿的有效互动需要和幼儿有心灵上的共鸣,需要教师的言语,行为被幼儿真正地理解、接受、呼应甚至欣赏。

四、教师要深入、有效的参与师幼互动

只有真正和孩子们玩在一起,才能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发自内心的快乐,而这种积极、愉快的情绪又进一步激发儿童积极的情绪,从而更有效、积极的互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及交往能力,选择恰当的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做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在小班的“儿童医院”中,毛毛和欢欢在玩游戏,他们的任务是给全班的小朋友注射预防感冒的疫苗,在全班幼儿差不多都被注射过后,毛毛把目光转向了教师,对老师说:“老师,请你来医院注射疫苗!”虽然我正忙着与一幼儿讨论画的颜色,但还是微笑的注视着她:“什么疫苗呀?”“就是注射了冬天天冷不感冒的疫苗。”“真的吗?我可是最不喜欢感冒的啦!我要注射!”我说着把手伸给毛毛,问:“疼不疼呀?我很怕疼!”“不疼,一会儿就好!”说着就开始忙活起来。在这个游戏案例中,教师与幼儿真正融入到游戏中,共同参与游戏,遵守游戏的规则,分担游戏角色,共享游戏中的快乐,做到平等的、自然融洽的互动。

五、让教师成为促进师幼互动的支点

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幼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促进师幼互动呢?

1、当教师发现幼儿对“工作”失去兴趣、已不能专心于活动中时,就应当进行师幼互动

当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时,教师可以走到幼儿活动中去,询问幼儿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还要进行哪些工作。在询问过程中,要对幼儿已取得的工作成果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继续活动。教师可陪幼儿共同探究、引导和激发他们重新对工作产生兴趣。如果幼儿确实不愿进行原来的工作,教师应当允许他们选择其他活动,或参与到其他幼儿的探究活动中去。

2、当幼儿的“工作”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进行师幼互动

如果教师能够很快发现幼儿的困难所在,那么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言语点拨的方式提醒困惑中的幼儿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或指导幼儿操作的方式来帮助和引导幼儿继续进行探究。有的时候,对于幼儿遇到的困难,教师可能一时难以解决,这时教师应当通过提供工具或思考路径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如给幼儿指点可能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书籍以及具备相关知识的人才等等,让幼儿自己决定下一步的工作。

3、当幼儿的探究只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进行时,也需要进行师幼互动

幼儿的探究只停留在表面,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幼儿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把探究深入下去;也可拿来相关的、与原有材料之间能生成矛盾或问题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探究;让幼儿回顾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新的操作方式,还可以改变幼儿原有材料的操作方式,通过变化来引发新的问题和新的探究。

篇5:师幼互动的几点体会

导读:教师与儿童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进儿童的自律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儿童的热情、敏感及有回应的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安全和积极的自我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动机更强,效果也更好。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

《纲要》中对师幼互动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但在现实中,无论是在发起环节还是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幼儿主体作用的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落实。怎样改变这现状呢?下面谈谈这两年我园实施《纲要》精神过程中获得的关于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师角色意识、适当调整教育行为

《纲要。》中提到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充分显示了对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的重视。要形成这种氛围,教师角色定位是核心问题。教师必须按照求,将自己定位为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积极师幼互动的建构。在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幼儿的反应与教师预设的情形不一致的情况,这时施教者常会感到困惑:是尊重孩子的权利,顺应孩子的需要,及时调整,构建师幼互动活动?还是强行把他们拉回预定的轨道?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在活动中真正关注幼儿,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在活动中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如果及时能够很好地把握机会和幼儿积极互动,那么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也能提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的水平和能力。

所以说,活动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来解决。教师要把握时机,延迟介入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师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达到师幼活动协同。理特点,创造条件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品味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的愿望,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表现美。

二、尊重幼儿,以对话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教师要尊重幼儿,信任、热爱幼儿,在和幼儿平等对话与交流中以智慧、情感启迪幼儿。

对话是师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心灵沟通,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过程。如:中班歌表演《走路》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按意愿

选择歌词中的角色,随音乐模仿表演。表演两遍后,就有幼儿提出不想扮演歌词中的角色,“老师,我不想演歌里唱得小动物了!”我就耐心地询问他们:“好呀!那你想演什么呀?”“我想演小鱼!”“我想演大狮子!”„„“那它们都是怎么走路呀?”教师和幼儿通过对话讨论这些动物是怎么走路的,然后给幼儿一个小难题:“你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老师没准备这些动物的头饰,怎么和大家一起表演呢?”幼儿讨论交流讨论后说可以自己画。这样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我鼓励他们边画边交流,为他们在众人面前表演做准备,动脑又动手,即激活了思路,又触发了创新活动,让幼儿愉快创编出歌词。

三、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教师与儿童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进儿童的自律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儿童的热情、敏感及有回应的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安全和积极的自我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动机更强,效果也更好。

和幼儿的有效互动需要和幼儿有心灵上的共鸣,需要教师的言语,行为被幼儿真正地理解、接受、呼应甚至欣赏。

四、师幼互动中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只有真正和孩子们玩在一起,才能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发自内心的快乐,而这种积极、愉快的情绪又进一步激发儿童积极的情绪,从而更有效、积极的互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个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及交往能力,选择恰当的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做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在小班的儿童医院中,毛艺龄和刘烨在玩游戏,他们的任务是给全班的小朋友注射预防感冒的疫苗,在全班幼儿差不多都被注射过后,毛艺龄把目光转向了教师,对王老师说:“王老师,请你来医院注射疫苗!”虽然王老师正忙着与一幼儿讨论画的颜色,但还是微笑的注视着她:“什么疫苗呀?”“就是注射过了冬天天冷也不感冒的疫苗!”“真的吗?我可是最不喜欢感冒的啦!我要注射!”王老师说着把手伸给艺龄,问:“疼不疼呀?我很怕疼!”“不疼,一会儿就好!”说着就开始忙活起来。在这个游戏案例中,教师与幼儿真正融入到游戏中,共同参与游戏,体验着游戏中具有的天然乐趣,不带有教育幼儿的目的,遵守游戏的规则,分担游戏角色,共享游戏中的快乐,做到平等的自然融洽的互动。

五、让教师成为促进师幼互动的支点

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幼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促进师幼互动呢?

1、尊重理解幼儿,寻找沟通点,把握兴趣点

每个幼儿都是一本书,一本需要成人不断用心去理解的书。我们只有寻找到通向他们心灵世界的通道,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抓住其兴趣,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共同合作学习,《纲要》中也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师幼只有在共同参与与探索,共同提出设想,共同寻找材料,共同寻求答案的互动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火花,促进情感的交流,在这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是一种滋润式的哺育而不再是倾泻式的灌入。

2、挖掘闪光点,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

用欣赏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行为,每个幼儿都有被认可的欲望,当他千辛万苦完成自己的活动后,如果老师对孩子的活动及其成果表现出惊奇、兴趣、欣赏,甚至由衷的喜悦,那么就扔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以某种方式还给他们,使他们有继续发展的动力,让幼儿在身心感到愉悦的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进而使他们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

3、理解幼儿想像,产生师生共鸣现象

在探索活动中,师幼双方往往处于积极的互动状态,有时教师的语言、提供的材料能给幼儿以启发,有时幼儿的观察、想像又让教师增长见识,大开眼界。

篇6:师幼互动观察与分析

师幼关系的有效性是指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能够了解幼儿兴趣,需求,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把握幼儿年龄特点,分析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了解幼儿的真正困惑,找到幼儿发展的真正的增长点。针对幼儿实际,引导幼儿与环境与教师与同伴积极互动。通过互动,促进每一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今天的课堂活动是小朋友向大家介绍关于自己名字来历的故事,有一个小朋友在别人做自我介绍时东张西望,还讲话,然后轮到他的时候,老师就提出他的不良行为,要其他小朋友都东张西望,讲话,不要理他。他的脸刷的红了,老师就问他感觉好不好,他说不好,老师说‘怎么不好啦?’他说感觉心里很难受。老师继续问他,以后还要不要这样,他并表示以后不会再这样了,会在别人讲话时认真听。然后老师就让他回座位了。

篇7:教学中的师幼互动

教师是一种古老而永恒的职业。从教师职业的起源看,教师是原始文化科学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构成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地位问题在教育史上存在着长期的争论。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赫乐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这两种观点各执一端,都没有真正回答学生在教育 过程中的地位。当代教育家们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客观科学地分析总结出“双主说”,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来探讨一下幼儿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大家都知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制约着教育效果的好坏。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这就对我们幼儿教师提出了要求。

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幼儿园教育是他们从家庭教育转向学校教育的开始。他们面对的教育者,我们幼儿教师与他们在水化水平年龄经历,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样的交往就存在一种无形的屏障。幼儿教师必须调节自己,才能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保证。首先,教师要树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才能平等地对待幼儿,尊重信任幼儿,保护他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公正民主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问题,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第二,教师要提高自我修养。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的个性对幼儿的影响很大。“身教胜过言教”足以说明了这一点。第三,教师要善于与幼儿沟通,应具有与幼儿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因为幼儿只是年龄小,并非空洞的个体,他们具有一定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甚至有的幼儿还比较调皮,常惹人生气。他们期待着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师生相互作下产生的,而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师生在交往中的相互影响、控制和激励的互动过程。教学是幼儿一日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大部分教育目标都是通过它来实现的。既然如此,如何在教学中建立最佳的互动模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尊师爱生,配合密切。

幼儿的心灵是极其洁净,脆弱的,需要成人的小心呵护。当他们离开温馨的家走进幼儿园这个大集体后,对周围的一切变得更敏感了。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给他带来不同的感受,他们期待着教师给予母亲一样的爱。让我们适当忽略他们的一点小错误吧,原谅他们的无知和自我表现,他们是出于一种善意的动机,让我们的爱去引导他们!当他举起手想回答问题却又一言不发时,请不要简单地说:“想好了,再举手!”请降低问题的难度,使 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当他回答跑题,滔滔不绝地谈自己想法时,请不要生硬地告诉他:“你根本没听清楚老师提的问题”。请耐心地让幼儿把话完,适当引导他把问题听清楚,告诉他:“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你愿意听听别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吗?”你对他的这一点爱会赢得他对你的尊重和爱戴,会为你们每一个教学活动的密切配合赢得基础。

第二,民主平等,联系巩固。

在教学中,切忌教师以一个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幼儿面前,把幼儿视为教育的对象和被塑造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必要时,和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幼儿一起探索。如科学小实验,自然现象的观察等。不要和孩子区分范围,坐在幼儿中间,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发现,观察他们的言语表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适时诱发引导,给予帮助。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权威,相反,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的发挥。

第三、教学相长,关系透明。、在教学中,应以人为本,正确对待幼儿,不应以年龄、知识、经验来拉开教学和幼儿的距离,幼儿天真无邪的童心、童真,不反让我们身心愉快,而且会有终身受益的启迪,不要把他们看成“小不点”。

第三,采取正向的互动方式。

即在教学中,多用赞美、鼓励、解释取代责骂、归咎。因为赞美与鼓励可增进幼儿的信心与自我认同。例如:当幼儿无法完成某项活动而沮丧时,教师可以加以肯定,鼓励与支持,“我相信你很聪明,昨天你不是做得很好吗?让我们一起来努力!”这样的互动方式传达的信息是“你是很能干的”让幼儿记得他的能干,而不补沮丧情绪所淹没,有时教师必须稍微忽略幼儿的“无能”或“坏的表现”,将焦点聚集在其长处,并有意夸赞,使幼儿感受自己也有好的一面,提升其自尊。而在另一方面,教师示范正向的互动方式,可以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对幼儿之情绪,社会交往技巧必有所裨益。

第四,尽量安排师生互动的情境与活动。

如现在常进行的活动区活动,就是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的环境。幼儿在自己与教师共同创设的活动区活动,分享自己与教师的劳动成果,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各活动区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另外,设计增进师生互动的团体活动。如“猜猜我是谁”、“盲人带路”游戏等等,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增进了与教师的情感交流,教师也在活动参与中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形式生动活泼,易于幼儿接受。

利用自制玩具让孩子学会“玩”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兴趣往往也是在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学中创造,丰富的玩具材料是玩的基础,但仅靠购买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是需要我们老师多思考、实践,为孩子们“量身订做”的自制玩具。

自制玩具具有适合幼儿年龄阶段、兴趣点、发展需要的特点,它材料丰富可操作性强,而且节省资源、财力,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物质力量,活动区活动的开展更是需要各类自制玩具的参与,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应注意以下几个特征:

(一)适应性

自制玩具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 幼儿的个性特点,小班玩具结构简单,色彩鲜艳,富有感官刺激,中班的自制玩具在小班的基础上突出了操作性,大班突出探索性和实验材料的丰富性。同时也随各个活动区的特点而变化,要充分考虑每个孩子的动机需要、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能力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令他着迷的玩具。

(二)丰富性

要让孩子在玩中充分调动看、听、讲、思等各种感观,玩具的丰富性必不可少,各活动区的材料提供要从多层次、多维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和操作材料,做到人手一份,不因材料缺乏影响活动的质量。

(三)以往我们制做的玩具只注重操作性,而少强调挑战性,这是不适合创造教育的。各种玩具的提供要对幼儿发展的现实状况略有超越,不要尾随幼儿的发展,而是要引导幼儿新的发展,在与玩具的相互作中的收获提高。例如用橡皮筋做的框框弹力网,孩子们用各种材料的物体往上掷发现了弹力的威力,了解了弹性的许多物理性质,在玩中又改进成弹力球拍,使孩子们在玩中改进、创新,有了新的提高,经历了新的探索过程。

(四)各活动区需投放各类自制玩具,就要强调各种信息材料的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提供的知识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在大班初期我将玩教具制做的重点放在棋类玩具上,孩子们本身对棋类活动的兴趣就高,加上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孩子们在赛棋技巧上提高得相当的快,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角色区和语言区由于材料没有及时更新和丰富而无人问津,造成了活动的严重失衡,我们应注重各方面玩具的平衡 投放,让孩子获得百科知识,使其平衡发展。

(五)系统性

以往我制做玩具总是大动作制做很多,再一股脑投放下去,放手让孩子玩,觉得孩子有多多玩具玩就好了。在实践过程中出了损坏严重,收放混乱的情况,孩子们玩时不能有始有终,坚持性特别差。其实制做和投放的系统性尤为重要,材料类型,投放水平层次,数量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应按孩子的兴趣点,顺应发展的要求,制做水平层次不同的同种玩具同时期投放,或根据某类型孩子的某些不足有针对性地制作,一般的投放原则以大水平角度来说分三类,一类为复习,巩固以前知识,一类为现阶段辅助实现中心主题的,一类为下阶段活动做辅垫打基础的玩具,这三部分前后更注重纵向联系,前面的内容是后面基础,后面的内容是前面的深化和发展。

(六)动态性

自制玩具以幼儿发展需求为基点,以幼儿园课程 为参考,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兴趣爱好、需求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为保持动态性。第一,玩具的制作应有不同的能力水平,定期投放,第二,打破教师全包的传统,动员家长和每个孩子一同参与、共同制做,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技能、能力的机会。

(七)效用性

自制玩具主要利用废旧材料,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老师要善于收集生活中可制做自制玩具的废旧材料,如可乐瓶、易拉罐,月饼、饼干盒、铁丝、废书报、面料、小石头、瓶盖……等等。发动家

长这个幼儿园最大的后备力量。我们班制作了废布粘球、酸奶瓶降落伞、飞碟等孩子们喜欢的自制玩具。同时,要考虑不要做了不求使用现象,积极改进,力求一物多用,每样玩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用价值。

充足的玩具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让孩子们玩好的重要前提,怎样才能更好地玩,玩出水平来呢?我用三个字来概括:学、竞、思。

(一)学

老师有秩序、有目的地投入多种玩具,孩子们刚一接触都希望是很新奇的,老师要及时抓住孩子这时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孩子学会玩、学习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全班集体的形式介绍某种玩具的玩法、规则,适用于语言类、角色类游戏玩具。如看图进述,故事盒等,一种是在活动中教会个别孩子玩,让会的孩子带动别的孩子,适用于体育类玩具,如赶小猪、粘粘球等,每三种方法是让孩子们在不会玩的情况下自己去探索其中的玩法、规则,这种方法能让孩子于动脑筋想出更多玩法,如弹跳床、数学接龙卡等,但这些方法不宜一次性过多使用,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近。

(二)竞

玩具玩久了,孩子们往往会觉得枯燥,例如数学接龙,他会了就不想再玩了,我就组织多种形式的小竞赛来调整玩的方式,在大班效果相当地明显,让每个孩子拿一套接龙卡、在规定时间内,看谁接得又多又快。又如:玩夹豆,将黄豆、花生、绿豆用筷子夹着分类,一个人玩久了没意思,组织几个孩子比赛,看谁夹得又快又多。有了竞争性的参与,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玩得不亦乐乎。对于小朋友不喜欢的玩具。如:看图讲故事、我们进行故事大王评选,让孩子用图画成故事盒来讲故事,既提高了能力,又推动了冷门玩具向热门玩具的以展,玩得也更开心了。

(三)思

一次,我做了一个弹跳床,让朋友用各种材料的物品来测试弹力 的大小,刚开始小朋友们挺感兴趣的,可不多久就对单调地往上投东西的活动感到乏味,小朋友提议说:“老师,这样玩没意思,能不能改改”一看小朋友来了创新的意图,我马上放手让孩子们思考实践,一下子“羽毛球拍”“看谁弹得远”“蹦蹦乐”等各式各样的新玩法在孩子们的思考下应运而生,自制玩具比购买的玩具有更大的变更性,也为孩子们改进玩法创造了机会。勤于思考,不仅要让孩子学会玩,更要让他们动脑筋想怎样玩得更好玩,老师要是一个有力的引导者,孩子们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学过程。

在制作的玩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某些环节的脱节,我们老师应注意:

1、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孩子对这个玩具感兴趣并能玩起来就行了,例如大班体育玩具掷红心,有的小朋友根本不关注红心,锻炼方位判断能力的目标。这样目标就没有达到了,我们要把知识和趣味性相结合,在孩子在玩中学,在学到知识时获得乐趣。

2、主角与配角有机统一,老师不是旁观者,应贯穿始终,及时为幼儿提供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行为规范和个性培养的有机统一。老师在幼儿玩的过程中将孩子的兴趣引向健康的方向,启发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正确的从姿,良好的耐心,谦让的精神,把孩子朴实、无意识的行为升华到一种自觉的、向上积极的行为。让幼儿在游戏中反复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培养个性向健康方向发展。

篇8:师幼互动中教师提问的研究

关键词:师幼,互动,提问,对话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师幼互动

“互动”概念最早出现在G·H米德对“符号互动”的阐述中, 他认为互动是一种基于符号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 人类的社会互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之后, 互动成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互动是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 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互动过程。互动也称相互作用,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 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互动也称相互作用,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 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

师幼互动的概念理解与“互动”的概念理解一致。师幼互动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师幼互动既包括发生在教学活动情境之中的师幼互动也包括发生在教学活动之外的师幼互动, 狭义的师幼互动仅仅指发生在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 本论文中师幼互动是狭义的师幼互动。

1.2 提问

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常用手段, 即教师有目的的设疑, 以引起儿童积极、定向的思考, 是教师课堂活动中的常规行为, 相对于传统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模式。我们把幼儿的提问作为幼儿对教师提问引起的回应方式之一纳入到研究中。所以, 本文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提问的界定是:在幼儿园真实自然的教学活动环境中, 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 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 以口头语言向儿童设置疑问、表述问题, 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 也包括了儿童的提问意识。

2 提问的功能与作用

我国学者对提问的研究较多, 总结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 发现提问的艺术和技术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问题的设计上、在发问方面、候答方面、理答方面、反馈方面。其中对教师的反馈方式的研究比较多, 最简单的反馈方式分为直接反馈、间接反馈两类。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分类:如胡森提出6类, 赖特和纳特托儿分为7类, 张玉成分为4类, 沈贵鹏分为3类。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把教师回应儿童提问的水平划分为7个级别:回绝问题、重复问题、承认自己也不知道答案、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从而解决问题、提供问题的可能的解、鼓励儿童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鼓励儿童验证可能的答案。对教师反映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的反映往往是简单的, 甚至就是用简单的“好”“很好”“错”来进行鼓励和判断。对提问的艺术和技术的研究主要蕴涵于教学提问过程中, 强调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促进有效

2.1 提问的分类

本研究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将提问分为:特指式提问、泛指式提问、重复式提问、反洁式提问、自答式提问。另外, 一些学者根据教学提问的内部结构, 把提问分类为:总分式提问、台阶式提问、连环式提问、插入式提问;根据教学提问的具体方式分类:直问和曲问、正问和逆问、单问和复问、快问和慢问。世界教育家摩根、萨克斯通等人将提问分为三类;也有学者把提问分成四类、五类甚至七类的。国内某项关于幼儿园课堂提问现状的调查显示:事实、记忆、理解类的一般常识性问题占80%左右, 而启发儿童思考、拓展思维的应用、综合问题却凤毛麟角。因此从中可以看出, 提问的作用主要有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教师来说, 可以引导教学、检查教学、补救教学、诊断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等。对儿童来说, 可以唤起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促进理解、记忆、更积极地表达意见、参与讨论、激发思考、激活思维等。对提问功能和作用的研究表明, 提问与教学质量、儿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2 影响教师提问水平的因素

对教师提问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改进提问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提问受到教师本人、儿童、情境等各方面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教师的因素具体包括文化程度、教龄、职称、学科知识、与提问有关的观念、认识、经验、教学知识等。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与提问技能有密切关系, 低水平的提问可能导致教师提问的低效, 甚至无效。如幼儿园语言活动提问中, 幼儿教师重述提问, 尤其是习惯性重述问题的现象明显, 创造性提问少, 提问过于频繁、缺乏针对性、低认知水平问题过多, 这些都是因为提问技能缺乏的原因。有研究者指出, 提问不仅仅是设计技能, 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教育者的观念。Carlson认为,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 直接关系到提问的效果。

提问的类型。本研究以定西市3所幼儿园6个班为对象, 每个班40个集体教学活动, 共观察集体教学活动240个。通过研究发现, 提问的形式可以把提问分为直问、追问、设问、反问。直问是教师引发幼儿思考而进行的直接提问, 要求幼儿当场作答。追问是把幼儿所要学习的知识, 设立一个主问题, 再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 一环扣一环不断地提问幼儿。设问是教师在教授中将问题提出, 并不要求幼儿作答, 而是自问自答, 或干脆不答, 它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给幼儿造成悬念。反问是教师不是直接提出问题, 而是将问题反过来, 让幼儿利用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关系, 构成突出的问题情景。它能够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关注平时幼儿可能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教师提问形式频次统计图 (略) , 观察次图, 可以看出,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 教师直问类型的提问占主导, 占所有提问的8633%, 其次是设问和反问, 分别是6.65%和4.02%, 而追问仅占3%。

通过观察了解, 本市的幼儿园教师提问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即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开放式提问的主要特征是:条件、解题方法策略和结论的不确定性, 即条件、方法、策略和结论的开放性。开放式提问的答案是多元的, 因答者而异, 与幼儿自己的观点、认识、经验密切相关。封闭式提问表现为完备的条件和单一的答案。然而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封闭式问题较多, 而较少提出开放式问题。

如图所示:教师提问形式频次统计图 (略) ,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封闭式的问题也多于开放式问题。对教师提出的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的总数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在数量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封闭式问题非常显著地多于开放式问题。可见,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 教师比较多地提封闭式问题。

3 结论与建议

上一篇:2o19师德师风心得体会下一篇:幼儿园冬天教案幼儿园冬天主题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