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广播互动形式初探doc

2024-04-27

对台广播互动形式初探doc(共3篇)

篇1:对台广播互动形式初探doc

对台广播互动形式初探

蒋舟

发表时间:2007年6月1日

刊物名称:《东南传播》

互动传播越来越成为媒体所努力追求的目标,广播作为传统的新闻媒体,已经走下了辉煌的顶峰,更将互动传播作为在广泛而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得一席之位的有力武器。对台广播由于有自己的独特性,既不能脱离现代广播的互动模式,又不能完全生搬对内广播的互动形式,所以,如何出新、怎样出新成为本文思考的重点。

表面上看来对台互动很难,但事实是,在近年的对台广播互动中,一些尝试中的创新互动形式受到欢迎,许多甚至非常火爆。

一、来信互动衍生出来的三种新形式:

1、传真来信

和内地传真电话主要用于商业用途不同的是,今天的台湾家庭对传真电话的使用更加普遍和平凡,而在台湾地区的广播电视节目中,也已经大量使用传真这一快捷的通讯方式即时收集受众对节目的互动意见,也就是说,很多台湾受众已经有了用传真参与节目互动的习惯。因此,基于这一基础上传真互动的就很容易实现了。

奥运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的《雅典奥运会专题报道》受到了台湾与大陆听众的广泛好评,体育健儿的辉煌成就,也增加了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这一段时间里,岛内听众互动频繁,其中采用传真电话这一形式的互动来信最多。

台北县听友宫先生收听节目后在传真稿中说:“再美的形容词也不能描绘出我此刻激动的心情于万一,只有祝愿中国体育健儿在以往骄人的成绩中更上一层楼,表现出更好的成-1-

绩,为国争光,让国际刮目相看,让散居在海外的华人同感骄傲。”

归纳起来,传真来信不仅省时,而且由于通话计时短,也省钱。反观我们的对内广播,几乎很少有通过传真进行互动的尝试,这也是由于传真这一现代通讯工具在内地更多是商业用途有关。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鼓励台湾听友用他们所熟悉的这种方式来参与节目呢?

用传真代替普通来信,将是未来对台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2、电子邮件

在今天的两岸,越来越多的人都拥有自己的电子信箱,并将此作为自己的重要联络方式,不仅仅可以传情达意,而且可以传输很多重要的文稿甚至是照片、声音文件。作为对台广播互动的一种新形式,同传统来信比起来,这些交流方式最大的特点是方便、快捷,同传真比起来,不仅免费而且容量大,且具有可保留性,使得听友和节目的交流周期大大缩短。

在台湾和朋友交换名片,如果你的上面没有印你的电子信箱地址,对方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一个人的家庭住址可能会不断改变,但邮箱却可以一直使用多年,而且无论你在全世界的哪一个地方,只要能上网就能收发邮件,所以除了部分不会使用电脑上网的老人,大多数选择这种形式来和广播节目进行互动的台湾听友也越来越多了。

同时,电子邮件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字,也可以发送一些较小的音频、图片等多种数字格式的文件,笔者曾经工作的中国华艺广播公司不仅经常收到听友的电子邮件,也常常通过电邮接受很多台湾特约记者的有声报道以及很多台湾音乐人传过来的最新歌曲作品。

3、MSN即时互动

QQ是内地运用最普遍的在线交流软件,而对于经常收听对台广播的海外华人来说,MSN才是他们的最爱。用MSN不仅可以在直播的时候实现互动交流,而最新的MSN软件也开通了类似于Q群的群组功能,因此根据相应节目设立关联的听友群落,不仅仅直接实现节目

与听友的即时互动交流,更重要的还可以给节目听友营造一个互动的交流平台,许多听友甚至因为收听节目而成为了朋友,进一步延伸了节目的影响力。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开办的一档音乐节目“佳松在线”是由台湾青年音乐人纪佳松主持的,节目由佳松本人在台湾的音乐工作室录制完成,之后就是通过MSN将节目音频文件传送到福州进行编排播出的,由于是数字传输所以音质信号没有任何损耗衰减。而两岸的很多佳松的听友和歌迷也主要是通过MSN和佳松进行着即时互动的交流。

二、电话互动的新形式:台湾听友专属热线

很少有对台广播节目在直播时开通热线,除了主持人难于把控参与电话的节奏,表达不清或者没有代表性的电话会对其他听众的收听情绪产生波动,甚至DJ对电话的内容无法很好的进行过滤,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对台广播节目中通常也有大量的内地听友参与,所以用国际长途能够打得进直播热线的台湾听友就少之又少了。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的“娱乐新响法”是一档参与度颇高的娱乐互动直播节目,喜爱唱歌的听友通过热线在节目中进行pk,以歌会友,并由节目主持人担任现场评审。我们经调查了解到目前在台湾很流行这种热线电话唱歌的节目,因此特意开设了一条“台湾听友专属热线”,主持人在节目中报号时也会特别在这路电话的前面加上加上国际区号,经过一段时间地试行反映十分热烈,先后收到从台北、台南、高雄、云林、新竹、彭湖等地打来的热线电话,有时一档节目会同时听到好几个台湾听友在直播热线中的演唱和才艺表演。而另一档“快乐高手”节目是替听友表达对朋友的祝福、道歉、整蛊等内容,也吸引了不少台湾朋友通过这种形式联络在内地朋友的感情,效果非常好。

以此类推,很多对台节目并不是没有台湾听友参与,根本原因是热线电话难以接入,而只要在节目中有台湾听友的声音出现,或者主动录制一些台湾听友的声音制作节目片花,无疑又将带动更多有互动需求的台湾听友加入。

三、网络互动

网络的出现给广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网络互动也弥补了传统广播的不足,以下几种网络形式在近几年的对台广播互动中也逐渐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在线收听

几乎每一家电台都有自己的网站,几乎每一家广播电台都可以有很多渠道(一些在线收听网站的转播)实现在线收听,而这种在线收听网站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有着诸多的新特点:

(1)变线性收听为非线性收听,变单向被动收听为双向互动收听;选择在线收听的受众,可以掌握收听的主动权,一边通过电脑上网或工作获取其他信息一边听节目。

(2)它克服了传统广播由于频率所限而所受的地域限制,包括台湾在内一千多万互联网用户都成为了潜在的对台广播受众;甚至于很多广播覆盖区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只要能上网,就能听广播。

(3)而此外,通过网络数据库,转瞬即逝的广播节目变成了可以保存的文件,可以随点随播,从而也使得节目的收听率大大提高。这一点改变也很有意义,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很快,即便喜欢某个节目但也不一定有时间到点就准时收听,而很多电台开设的“精品点播”可以让受众随时有空就上网点击收听,而且还可选择性收听自己所喜欢的段落。

2、网络BBS

与来信相比,在广播节目的网络BBS中发帖进行参与,可以更加便捷、迅速。同时,来信如果不经DJ处理,便没有了阅读功效,但BBS中的发言,即便被主持人或版主忽略,也会有被其他网民阅读的可能,并形成公开、畅达的讨论。网络直播帖应网络广播而生,所谓直播帖,就是在广播节目开播时,以BBS的形式所开通的供传播者和受众针对节目内容进行即时互动传播的帖子,节目结束时直播帖随之关闭。以西安音乐台为例,其主要节目均开通了短信平台和网络直播帖。在对该台名主持人方言所主持节目的网络直播帖进行查阅后发现,在一个小时的直播节目中,直播帖最高跟帖记录高达37页,733条。

网络直播帖应网络广播而生,克服了广播传播在地域上的限制。其次,它突破了手机短信每次只能最多发送70个汉字的限制,而且,可以同时上传图片、音频甚至视频等,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也使得节目内容得到极大丰富。最后,直播帖的内容不仅传播者可以阅读,所有参与的受众都可以阅读,从而促进了受众间的互动交流,使交流更加热烈和充分。

“青春在线”是目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在台湾青年人中最“火”的节目之一,每天都有一大批“粉丝”在电台网站的青春在线留言版上“跟帖”,作为和短信比较接近的媒体,网络直播帖具备了短信在即时互动传播方面所具有的全部特点,而且最重要的在于,它适合所有的上网人群。

四、活动互动:

1、岛内听友会

听友会传统的做法是邀请一些听众与DJ座谈,调查听众对节目的听后感,对DJ主持风格的评价。从1998年起,中央电台开始举办台湾听众联谊会,每次邀请十多位台湾听友来内地参加,但这种形式耗时耗力,而且也未必能全面反映出台湾听友的综合想法。台湾的王老养先生是台南“两岸交流促进会”会长,也是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娱乐新响法”的忠实听友。他经常来信来电,并通过节目结识了两岸的很多好朋友。我们也正在策划通过王老养先生这样的热心听友来组织听友会。一方面听友会成本无疑会大幅下降,而且可以经常性在不同地区规模不等的举行,从而搜集到更为准确的节目反馈。另一方面每次听友会都在节目中提前预告,并请组织者将听友会录音后通过网络传到电台剪辑播出,这样的方式也很容易吸引越来越多的台湾听友参予节目。

2、联办活动

近年来两岸联合举办的活动众多,其中很多都吸引了很多台湾听友的参与。由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主办的“民族心、两岸情——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歌手大赛”共有来自全国各

地的1740多名选手参加赛事,其中台湾地区(含台湾在大陆就读的大学生)就有203名,经过两岸音乐人的共同评选,16名选手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其中3名是来自台湾3所大学的大学生。活动比赛进程通过海峡之声、东南卫视等媒体播出后反响强烈。而且通过活动也使两岸的广播人、音乐人成为了朋友,之后很多台湾音乐人也经常应邀来内地作评委,从而推动更多的两岸媒体的合作。

3、媒体互动

2006年9月20号上午,第二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台北市世贸中心拉开序幕,厦门新闻广播携手台湾亚洲广播网在现场进行了直播,首开祖国大陆广播界在台湾直播的先河。在“鼓浪屿之波”的优美旋律声中,由两岸电台联手推出的《书香两岸 情系中华》——第二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直播特别节目顺利开始。直播节目随着交易会的进行时时递进,通过专家访谈,主持人目击,记者现场采访全面而完整地展现了交易会现场的盛况,设在展演二馆的直播间也成了交易会现场的一大亮点。在两个半小时直播节目中,海峡两岸,全国各地的听友通过电波和厦门新闻广播网在线收听了节目。

类似的联合直播模式近年在内地也举办了多次,其实还可以延伸开来,比如两岸媒体可以合作多种节目,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一条电话线就可实现两岸电台的同步直播,而合作的内容除了两岸的各种交流活动,还可以共同合办音乐、旅游等等两岸听友喜爱的多种广播节目。中国华艺广播公司曾经和加拿大多伦多中文台合办《中加连线》节目,来自台湾的多伦多中文台台长陈仲平和华广的主持人通过电话联线共同主持节目,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台广播互动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除了上面的一些新形式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两岸格局的变化还可以不断创造出更多的新形式新路子,也会不断丰富对台广播的内容。总之,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积极尝试创新的互动形式,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对台宣传效果,也会更好的增强对台广播自身的吸引力。

篇2:对台广播“体验式”旅游节目初探

一、对台广播中的“体验式”旅游节目

“对台广播不同于一般广播, 它是特定历史时期对特殊地域和对象进行的特殊广播, 正因为对台广播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在传播上有特殊的要求, 又面临着特殊的困扰”。[2]不过随着海峡两岸各项交流的不断深入, 对台广播在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在贴近岛内受众的方式方法上, 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体验式”旅游节目正是这些尝试中较为成功的一项。例如东南广播公司的《旅游我最大》节目, 正是以主持人现场体验的方式受到岛内受众的喜爱, 现在正逐渐成为一档较有影响力的入岛品牌节目。对台节目中的“体验式”旅游节目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 贴近台湾受众的“闽南化”主持人旅游体验方式

闽台之间地缘相近, 血缘相亲, 文缘相连, 商缘相同, 法缘相系。东南广播《旅游我最大》将旅游讯息“闽南化”后对台湾受众而言更具亲和力。东南广播《旅游我最大》主持人都是闽南人, 一口带有闽南口音的普通话虽然并不“字正腔圆”, 但是“体验式”的状态自然化、表达口语化, 与台湾流行的主持风格相近, 而且每次外景主持结束时, 主持人也不忘用闽南语向听众告别, 亲切的乡音无形中拉近了台湾听众隔海收听的距离。《旅游我最大》的这种“体验式”节目创作方式更可以说成是“闽南化”后的体验, 让台湾受众更容易接受, 在“川行四方”系列节目中, 主持人时时以福建人的口味来感受四川小吃的麻辣鲜香, 并以福建人的风格来体验成都文化的悠然慢生活, 让口味、风格与闽南人相近的台湾听众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仿佛也来到了现场。“闽南化”的旅游体验方式正体现了该节目的服务性和贴近性, 提升了福建媒体对台广播的正面影响。

(二) 让岛内听众“听风景也入迷”的体验式声音资源

一般而言, 广播声音包括语言、音响和音乐三大构成要素。旅游风景千变万化, 步步不同, 如何才能将繁杂的动态美景转换成听众可以理解、可以感知的对象, 这考验着主持人的组织表达能力以及节目后期制作能力。

1. 自然真实的体验式语言

《旅游我最大》体验式的语言因其真实和贴近性更容易让岛内受众理解和接受。例如在九寨沟的节目中, 主持人描述珍珠瀑布在阳光下有点刺眼的水花, 忍不住发出“万顷珍珠拥入怀”的感叹。在视觉体验语言描述之后, 主持人还给听众带来了不同寻常的味觉体验, 直言有试饮九寨沟泉水的冲动, 在完成了装水、尝水之后, 一个短暂的停歇和回味带来了主持人发自肺腑的体验———“在这炎热的夏天喝一口九寨沟的泉水, 冰彻心扉, 真的, 水质非常的甘甜。”现场的体验过程中, 主持人还录入了多段当地导游、居民对美景的介绍, 不同的同期声来源丰富了景观介绍, 也打破了主持人一人表达的单一, 形成参差错落的美感, 不会让受众产生听觉疲惫。

2. 再现现场的体验式音响

使用丰富的同期声是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性的最佳方式。在“川行四方”系列节目中, 主持人口语化的描述配上珍珠滩瀑布喧哗的水声, 展现了口述者所处的时空, 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感, 也烘托了节目的氛围, 似乎把岛内受众一下子带到美丽的九寨沟。整档节目对现场音响多处运用, 有泉水叮咚、瀑布喧哗、鸟儿啼鸣、山歌拂动。丰富的自然音响让受众真正达到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看景不如听景”的享受。

3. 赋有地域特色的“体验式”音乐

音乐的娴熟运用可以从多个侧面提升旅游广播的“入脑、入耳、入心”效果, 在《旅游我最大》节目的采制过程中, 主持人深入各地, 收集各地赋有地域色彩的音乐, 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旅游节目的可听性。例如在云南系列节目中, 节目开始就先播放了一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大理三月好风光》, 立即将听众的思绪带入秀丽多姿的云南大理, 无形中突出了该节目的地理背景, 推进了听众的想象。音乐避免了画面对思维的限定, 不论时间、空间, 它的伴随使得岛内听众的耳朵插上翅膀去旅行。

二、“体验式”旅游节目在对台广播中的传播优势

(一) 定位旅游主题, 实则弘扬祖国大好河山

两岸同胞虽然同根同种同文, 但众所周知, 台湾受众不仅在政治诉求、价值取向上与大陆受众有着较大的区别, 对媒体的认知及节目内容、节目形式的要求也是大不相同。对台广播应该选择什么节目主题, 什么样的节目风格来吸引台湾听众, 这是各个对台广播频率需要探求的重要问题之一。东南广播公司的《旅游我最大》以有声旅游为主题, 成为两岸听众和旅游爱好者的空中导游。

首先, 以旅游题材来主导两岸沟通, 发挥此类题材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旅游我最大》的核心特色有两个方面, 一是旅游, 二是对台, 两者之间并不分立, 而是要通过旅游广播来完成促进海峡沟通, 搭建两岸桥梁的目的。而选择以旅游为主题的广播节目政治关联度低, 入岛落地后不易引起台湾民众的蓝绿争议。旅游资讯、外景报道和采访游记等信息又与中国文化传承、民族认同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系, 可以说是在“随风潜入夜”当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对台宣传效果。

其次, 以“体验式”来加强对岛内受众的影响力, 达到增强对台广播感染力的要求。2008年马英九团队“执政”台湾后, 两岸交往进入新的阶段, 两岸双向旅游交流不断深入, 台湾民众赴大陆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随着旅游者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 旅游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 旅游者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 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 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经历”。[3]这就要求旅游广播主持人要立足口语化, 通过亲身体验, 为受众间接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 使受众从中感悟快乐。东南广播公司的《旅游我最大》正是借助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的地缘优势, 与台湾好事联播网、快乐联播网、闽南语联播网, 还有中广等26家电台合作, 植入台湾26家电台播出, 主持人通过描述自己的旅游体验, 尽显各地风采, 在宣传了大陆的美丽风景的同时, 又加入了一定文化底蕴, 让台湾听众在感悟快乐中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大陆, 让节目在台湾有受众、有影响。这可让有心赴大陆旅游的台湾民众先行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了解重要旅游资讯, 或是让无法赴大陆的台湾受众用听觉来体验足不出户却遍行天下的美景, 并以此真正达到心灵感知的要求。

(二) “体验”的节目制作方式, 更容易吸引台湾年轻受众

“众所周知, 由于台湾当局刻意的‘去中国化’教育使得台湾青年对大陆了解甚少, 对大陆无知与偏见大都存在年轻人身上, 如何吸引台湾年轻受众关注我们的广播, 从而认识大陆的发展状况, 也是对台广播一大任务”。[4]东南广播公司《旅游我最大》节目创新的节目方式和轻松的节目风格吸引了众多台湾青年听众。据台湾AC尼尔森收听率调查表显示, 《旅游我最大》在台湾的收听族群多为20-30岁, 他们习惯收听, 而且满意节目的制作方式和内容, 并有60%年轻听众愿意视旅程及时间安排与《旅游我最大》一同去旅行。其实对台广播选择一批听众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满足其偏好, 广播提供的满足主要有两种成分:实用和愉悦。《旅游我最大》节目正是用实用的旅游资讯和愉悦的体验式介绍博得台湾年轻听众的青睐。

三、发挥“体验式”旅游节目在对台节目中的更大作用

借鉴《旅游我最大》的经验, 笔者认为, 为更好地发挥“体验式”旅游节目在对台节目中的作用, 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 树立“体验式”旅游节目的品牌

据了解, 因为耗资较大, 这种“体验式”旅游广播节目在岛内目前还比较匮乏。《旅游我最大》作为东南广播公司的入岛节目, 不管是在节目风格还是在播出渠道上都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尝试, 入岛后, 受到岛内受众的一致好评, 并逐渐显现其影响力。但是对台广播“体验式”旅游节目要有好的运作形式, 仍然要加强在岛内的整体推广工作, 要借助台湾广播同行的平台, 详细了解节目在台湾的收听数据, 结合听众更具针对性地进行节目制作, 以更稳健地提升收听率, 打造“体验式”旅游节目的品牌。

(二) 注重节目的宣传以及传受双方的互动

节目的影响力与节目的难度呈正比。“体验式”旅游节目只能通过声音载体来传递丰富多彩的旅游信息, 这本身就已颇具挑战性, 更何况听众在隔海相望的台湾。不能及时得到台湾听众的反馈, 一直以来是对台广播的一大难题。如今可以借助网络解决这一难题, 要采取设立节目网络论坛、知名主持人博客或者微博等方式, 形成固定的收听群, 加强与岛内听众的交流, 以节目或者主持人在网络世界中的影响力来反哺节目的收听率。

(三) 加强与各旅游资源的合作

受旅游地域的影响, 旅游节目资源会受限制, 为了突破《旅游我最大》节目受限的局面, 可以与专业的旅游电视节目、旅游广播或旅游网络合作, 以区域联动的方式来实现资源的互补, 使得节目拥有取之不尽的素材资源, 也可以与各个旅行社合作, 强强合作, 各获所需, 达到良性发展、不断创新的目的。

注释

1[1]百度“视觉心理学”资料整理[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89596.html.

2[2]卢文兴.贴近性在对台广播中的运用与发展[J].青年记者, 2010 (12) :62-64.

3[3]百度文库“体验式旅游”资料整理[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138667.htm.

篇3:对台广播互动形式初探doc

一个节目从策划定位到制作完成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从不同的环节对节目加以改造都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在这里,笔者想从这个节目给听众和业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两个改变——“语态”和“节目形态”的互动谈起,试图从《一路畅通》的成功经验中汲取灵感,为我们广播人拓展节目提供一条思路。

随着广播节目形态越来越丰富,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主持状态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节目语态和形态的改变正反映了媒体形态的变化,这是时代的要求。回顾这种变化,当年广东珠江经济台的改革实践可谓意义深远。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以主持人直播、听众通过热线电话直接参与节目、大板块内容组合、全天滚动式新闻的全新播出形式,开创了中国广播划时代的发展历程。被广播界称为“珠江模式”。珠江经济台主持人以亲切自然的语气与听众交谈,发挥了主动性功能,成为板块节目的组织者、串联者、实施者。①这其实正体现了节目形态与主持人传播状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给节目带来的深刻变化。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媒体环境、听众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节目形态和主持人传播状态也一定要不断适应这种新变化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这方面,《一路畅通》十年间的探索和努力尤其可见一斑。

一、《一路畅通》创办之初

2000年1月1日,《一路畅通》节目开始出现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当时,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是150.7万辆,与现在的拥堵水平相差很大,但城市中的交通矛盾已经显现。于是,这个上下午各一个小时的直播节目应运而生。

在节目形态上,当时这个节目的主要职责就是报路况,资讯和音乐只是作为点缀。资讯方面以交通信息为主,生活信息为辅,基本属于资讯服务类节目。所以,主持人的语态基本上属于当时比较流行的“说新闻”状态,比较平和,男女主持之间没有交流,与听众也没有交流,新闻信息播得很规整,节目四平八稳。当时有同行听完了这个节目后评价说:“如果没有及时路况,别人会以为这是一档录播的节目。”

从当时路况信息的播报可见主持人的语言传播状态。当时的路况信息文字少,句式单一,只是说明堵车地点及方向,比如:“长安街东向西方向车多行驶缓慢。”主持人没有任何的发挥空间,甚至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路况信息中不能出现“堵”字。可见十年前的《一路畅通》并不是一个太“热闹”的节目。

当然,应该说《一路畅通》创办初期明确的节目形态为她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包括:明确的节目方向——路况是生命线;明确的受众定位——移动人群;明确的主持组合——男女对播(为今后的互动语态提供可能)。

二、《一路畅通》大变脸

2002年1月1日,《一路畅通》以全新的组合亮相新建成的北京市交管局指挥调度中心直播间,这不仅对《一路畅通》节目,对于北京交通广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这个时候开始,《一路畅通》的节目形态和语言传播方式开始了第一次大变脸。

1. 兼容并蓄,打开思路,突破节目形态的束缚

应该说节目形态的变化从2001年下半年就开始进行尝试了,这主要体现在新闻方面。从《一路畅通》的播出时间看,早晚高峰正是各频率的主打早晚新闻时段,而以前《一路畅通》中没有专门的时政新闻内容,要加上这个环节是需要在节目定位上加以调整的。因为,当时交通广播的主要听众群还是出租车司机,节目形态以服务信息为主,定位并不是新闻节目。新闻点击时段是在2002年改版时被正式确定下来的,它符合交通广播潜在听众群的需求,为节目今后的发展打开了思路。在其他新闻编辑上《一路畅通》开始更加关注民生新闻,凡是老百姓用得着的信息,不怕琐碎,一定要编辑播出。比如,考试在哪里报名,哪儿又停电了,等等。这“一大一小”的关注使《一路畅通》的节目形态开始朝着更具新闻性、服务更贴心的方向发展。

2. 人性化、口语化的交流语态改变节目风格

这首先表现在《一路畅通》的路况信息播报上的变化,以往广播节目中工整的句式被打破,一些口语化、幽默的元素被加了进来。比如,原来说:“205号信息员提醒您宣武门路口南向北方向行驶缓慢。”现在我们可以说:“205号信息正跟您在宣武门路口南向北方向一起排队呢!这里行驶缓慢。”这种描述性的语言被大量地运用到了《一路畅通》节目中,增强了节目的交流性。同时,贴心的提醒开始出现在信息的后面,比如“您别着急,慢点儿开”等等。这种人性化、口语化的表达在后来的《一路畅通》中被放大、加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传播方式。而且,主持人的交流也开始增多起来,从一开始对资讯的点评,到后来更多对事件的看法,更多地采用了交流语态。这标志着《一路畅通》的语态开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 增强语言现场感,加强节目直播态

由于《一路畅通》开始在北京市交管局大屏幕前直播,全市路况尽收眼底,路况信息的发布更为及时有效,结合直播节目,主持人的语态也加入了更强烈的现场感,现场描述的加入更增强了听众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当遇到突发状况时主持人会特意描述一下警官的状态,“小艾警官气喘吁吁地跑进了直播间,看来又有突发状况了。小艾你别急,慢慢儿说……”这种即时的描述调整了节目的节奏,引起了听众对将要听到的信息的关注和好奇。同时,主持人开始尝试把实时看到的大屏幕的信息描述给听众,这是需要练习的。就像不同的体育解说员解说足球赛会有不同的风格一样,《一路畅通》的主持人在描述大屏幕信息时也运用了独特的方法。例如,事故信息方面,在描述了基本信息后主持人会加入更多符合《一路畅通》风格的语言,包括双方的表情、动作、穿着等,这些细节的描述是为了增强受众的关注,增加记忆点,引起受众的注意。

nlc202309040123

应该说,这一时期的《一路畅通》在节目形态和主持人语态上都朝着互动、贴近的方向努力。同时,节目形态的打开也为主持人个性化的主持风格的确立留下了足够空间。

三、《一路畅通》走向成熟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新的主持人组合在节目形态和语言传播方式上显示出了极强的创新意识,并且通过默契的配合使不同搭档在节目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个性化风格。

1.短信的引入是对节目彻底地变革

当前,《一路畅通》节目形态和主持人语态的真正确立是从短信引入这个节目开始的。媒体以内容为王,但内容的传播却受到媒体技术形态的限制。广播节目必须通过技术的进步来改进和丰富节目的传播,正是短信的介入让广播焕发了新的生机。可以说,对技术的利用也是一种创造力,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创造力。②广播与通讯技术的“联姻”造就了新的节目形态和语言表达方式。它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一路畅通》的节目形态,由之前单方向从传者到受者的传播变成了传者与受者双方向的交流。这种改变的意义在于:首先,《一路畅通》所具有的服务功能更加有目的性,对于受众的疑问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并使之得到解决,更贴合了《一路畅通》片花中所说的“一路畅通,一路沟通无障碍”;其次,《一路畅通》在贴心服务的同时更加强了心理陪伴功能,这是以往节目形态所达不到的,路上的拥堵和节目中的“心灵疏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话题的引入应运而生

如果说短信的引入使广播节目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节目形态,那话题的引入则是这种形式最好的体现。

在节目形态上,《一路畅通》变得更加的开放,包容力更强,并且结合自身的特点,把不同形态的节目为己所用。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一路畅通》都属于“四不像”的节目,是一个“大综合”节目,既有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也有类似人物访谈、事件报道的公众性节目或对象性节目;有时它还像一个娱乐节目。这在各类评奖中可以看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节目都不知道该申报哪一个项目。而以往常规的路况信息、出行特别提示等板块化的内容都被隐藏在了节目内,只有新闻点击被确定为“规定动作”。也就是说《一路畅通》有明确的节目定位,但它突破了以往大时段直播节目板块化的格局,开辟了一种“漫谈式”的节目形态。在这种节目形态中,《一路畅通》开始尝试“话题中心制”。

应该说受众参与话题是《一路畅通》突破旧有节目形态的最好体现。作为交通早晚高峰节目把话题加入《一路畅通》,使它作为这个节目形态的中心是应运而生的。首先,短信的使用使话题参与成为可能。这里受众所发挥的能量是之前信件和热线电话参与互动所不可同日而语的。其次,《一路畅通》作为两个小时的大时段直播,及时路况作为节目的根本要随时插播,而广告又把这个节目每个小时段缩小到10分钟左右,使得《一路畅通》不可能再考虑工整的板块化设计,而要让受众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尽量停留在节目中,不使节目内容一盘散沙,话题的加入是最适合的。而话题加入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受众的内容也成为了节目内容的一部分,实现了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应该说在这个时候《一路畅通》新的节目形态基本成型了,那就是,在节目内容上以路况信息为主打,以话题为中心,兼顾相关资讯;在传播方式上突出现场感,强调互动性;在节目风格上轻松、幽默、智慧。

3. 直播节目中主持人语态再发展

随着新的节目形态的成型,主持人的语态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推进节目的发展。

《一路畅通》在直播状态下对主持人的语态要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满足直播节目形态对主持人的基本要求。直播节目形态——现场直播的主持人节目,其魅力在于能够最真实、最准确、最丰富、最及时地反映事件发展的自然过程,能够满足受众在第一时间获知新闻的心理需求,并获得现场参与感以及对传播真实性的审美追求。主持人在直播中是直接面对受众的信息传播者、报道组织者,也是面对受众的节目主导者、现场驾驭者。③《一路畅通》对路况信息、突发事件的报道体现了这种直播作用。第二个层次是对主持人在直播形态下的即兴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路畅通》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的即兴发挥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这种发挥都是无稿直播。无稿的直播节目中,经常出现即兴的表达。即兴有声语言表达的气息运用趋向于一气贯通,起承转合自然流畅;节奏一般比较连贯、轻快;语速适中稍快;语势因重音表达的需要和氛围渲染的需要而抑扬顿挫,个性鲜明;言语的链条连接比较紧密,较少运用孤立的停顿;叙述的脉络和结构简明清晰,描述的语言重客观、形象,议论的语言相对松散,重态度和倾向。如果表达主体的言语调检功力扎实,能够准确、及时、迅速、到位地抓到表达的不足并且运用技巧调整,假若言语调检到位而熟练,把即兴表达的气韵鲜活、灵光闪现与有稿表达的独具匠心、成竹在胸完美地结合起来,广播有声语言表达的创新就具有了极大的潜力和现实可能性。④

4. 互动形态下的交流语态

语言传播是播音主持的主要手段,然而节目中其他丰富多彩的创作因素也是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考虑的。多种互动方式下的新节目形态对主持人的语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节目互动形态体现在主持人与主持人、主持人与受众、主持人与嘉宾(记者)以及通过主持人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在语态上体现为表层次和内层次的交流。表层次的交流是指在直播状态下对主持人的一般要求,而内层次的交流是指对象间的情感交流,这首先是受众心理的需要。在广播节目中要大范围地使用情感因素来吸引受众,因为情感因素最容易适应受众的无意注意需求。⑤在长时段化整为零的节目形态下,只有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的注意才能保证节目的传播效果。《一路畅通》的节目形态在节目内容安排上,尽可能“对接听众的理想和希望”。在传播上,力求保持“零时差”、“零距离”,先声夺人。⑥因此,它开创了一种新的口语表达。“新”的口语传播是通过现代传播技术来支持的,口语交流可以跨越时空,使广播成为一种最具人文关怀的媒介。⑦这种人文关怀就是通过对象间的情感交流实现的。《一路畅通》在片花中就体现了这种理念:“贴心关怀,诚心奉献,《一路畅通》从心开始”。《一路畅通》的主持人各具特色,但在语态整体把握上是基本一致的。这种具有独特人文精神的语态交流,通过以小见大,鼓励提倡、间接批评、直抒胸臆等方式表达出来,给人积极向上、理解安慰、开心畅快的感觉。

12年间,《一路畅通》在不断开拓中成长,创新是《一路畅通》不断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

(本文编辑:刘浩三)

上一篇:学为中心教学模式下一篇:期末翻译句子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