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辩证法看

2024-05-13

从自然辩证法看(精选9篇)

篇1:从自然辩证法看

安徽中医药大学

自然辩证分析 医护人员被伤害事件

针灸推拿专业 学号:20140158 姓名:陶秀传

自然辩证分析医护人员被伤害事件

摘要:这几年,医患关系紧张,医闹事件频发,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医生被砍伤,甚至出现医生被杀的事件。现将从自然辩证法出发,分析医患矛盾的现状、本质以及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医方、患方、其他社会因素方面考虑,提出医生被伤害的解决方法。

关键字:医生被伤害,医患矛盾,原因,解决方法

1.医患关系的现在状况

近年来,医患关系问题一直是舆论的焦点。小到辱骂推搡,大到殴打、行凶杀人的事件多见报端。2014年1月24日晚,医院告知董芳泽(患者,女,24岁)有重症抢救病人需要住进其病房,在该病人住进后,董芳泽,于是联系父母。其父母董安庆、袁亚平25日凌晨,在病区护士站与当班护士协商无果情况下,袁亚平使用折叠伞打了护士肩部和腰背部各一下,并走进护士站抓住陈星羽衣领,将其拖出护士站。并与前来制止的医护人员发生强力推搡,该护士被诊断为双下肢瘫痪。2014年,全国多地发生伤医、杀医事件。此事件将医患关系问题再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中国医院协会和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发布《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指出,2003年至2013年,近10年间共发生导致医生残疾、死亡的恶性暴力伤医事件40起。2012年达到顶峰,共11起。有96%的医院的医务人员遭到了谩骂、威胁。超过六成的医院有医生遭受过患者的攻击并明显受伤。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王玲玲表示,根据调查,2012年,参与调查的医院中,有96%的医院医务人员遭到过谩骂、威胁。医务人员躯体受到攻击、造成明显损伤事件的次数逐年增加,发生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的48%上升至2012年的64%。根据统计,近10年来发生的40起恶性暴力伤医事件的肇事者以30-50岁男性居多。行凶的主要原因多是患者死亡、久病不愈或仅仅因怀疑而怀恨报复医方。这其中也有精神病患者行凶,但不足一成。肇事者中家庭不幸的也占多数。其家庭多有不幸,父母离异、本人离婚、被骗婚、未婚、童年不幸占五成以上。从本人性格与精神状况来看,近四成性格内向、孤僻、偏执,近三成曾有精神病史。如果分析这些人暴力伤医的原因,对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检查结果等不满意迁怒医生的占八成以上。只有3起是和医院有医疗纠纷。据了解,此次《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对象包括全国三级、二级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医务人员及患者。共发放调查问卷32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908份,有效回收率为52.2%。覆盖30个省份,涉及医院316家,医务人员8267名,患者8204名。①

伤医的原因一般是不满意治疗效果、不满意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沟通不良等。不难想象,这些伤医、杀医者怀疑医生缺失医德,有着满腹牢骚和怨恨,认为自己或家人被逼得走投无路进而采取暴力报复,那么难道医生就应该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们所犯或未曾犯过的错误买单么?

2.医生被伤害的本质内容

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统一体,其中包括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同时每一个具体矛盾有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作为矛盾方面存在着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由于矛盾具有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发展也具有复杂性,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解决不同矛盾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应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②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医和患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其对立性或斗争性是指医生和患者在诊疗期间处于施事与受事,服务与被服务的供需关系;病人缴纳一定数额的治疗费用,实质上购买的是医生较高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治疗病痛,因而对治疗结果抱有较高的期望,认为医生收了钱把事办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相对而言,医生则是出售自己的技术知识以换取酬劳,但考虑到自身职业技能、病人身体状况、设备、药品等多方面因素,并不能完全保证把病人医治痊愈。

另一方面,医患双方又是统一的。医生和病患相互依存,没有病人,医生就无法施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将会面临失业,失去存在的价值;没有医生,病人将无法得到救治,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战胜疾病,实现各自的期望;病人通过治疗能减轻或消除病痛,恢复健康,医生能从病人的病情好转和感谢中获得满足感和自我认同,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立统一规律是从实际出发,解决当前医患矛盾、医疗纠纷的武器,无论医务人员还是患者,无论主管部门还是媒体,必须好好利用这一宝贵手段解决问题。

3.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

医务人员方面

1.1 专业思想不稳定,服务观念相对滞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医院引入竞争机制,医务人员的付出与回报(报酬)无法与其他行业相比,而服务对象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从被动开始走向主动。如果不能很快适应改革发展的形势,专业思想不牢固,工作就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日常工作中,会表现态度生硬、解释不耐心、表情淡漠,不尊重患者,与患者缺乏沟通,是引起冲突的主要原因。

1.2 法律意识淡薄,工作质量不保证 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而医护人员的法制观念还相对淡薄,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致使有的同志工作马虎不认真,敷衍塞责,违反操作规程,不能做到慎独,使患者对其信任度降低[2],或工作不负责任,推诿扯皮,属于医护人员做的事,让患者或家属去做,引起患者的不满情绪,导致医患冲突发生。

1.3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来院就诊的患者形形色色,其中不乏修养不高、素质低下者,如出言不逊、恶语伤人、不听劝告、不配合治疗,使医嘱无法完成,有些医务人员情急之下与之争执,导致冲突发生。

1.4 技术水平不过硬 专业理论知识不足,如穿刺不能一针成功,对疾病治疗护理知识缺乏,抢救仪器不熟悉,操作不熟练,抢救患者时动作迟缓,病情观察不严密,处理问题不果断等,给患者增加不应有的痛苦和麻烦,容易引起患者或家属的误解,在得不到谅解的情况下,易发生医患冲突。

1.5 工作任务硬繁重而人员不足 尤其是护理人员严重缺编,而护理工作平凡、琐碎,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危重患者的护理、病情观察等,加之额外的记账、催款、送标本等工作,导致护士身心疲惫,无暇顾及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使患者或家属产生不满。

患者方面

2.1 素质低下 不尊重他人的劳动,主要表现为治疗护理不配合,说话尖刻,尤其对待护士,不懂得“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认为护理工作低人一等,从人格上歧视护士,使正常的护理工作无法实施。

2.2 病情变化对患者情绪的影响 由于患者的思想认识水平、社会地位、阅历、从事职业、个性等不同,对待疾病的认识也不同。慢性患者情绪敏感、脆弱或者由于病痛的折磨使患者产生焦虑、易怒情绪,甚至报复心理,易与医务人员发生冲突。

2.3 患者及家属的期望过高 认为来到医院医护人员就应治好病,解除痛苦,恢复健康,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但是医疗服务不同于一般的消费服务,医学的发展还存在难题,还有其局限性,一旦患者病情好转过程长,甚至恶化或不治身亡,其家属便失去理智,导致激烈的医患冲突。

2.4 经济因素 患者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也是直接制约患者情绪的主要因素。目前,由于新型诊疗设备的引进以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相对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而社会支持、保障系统还不够健全。当患者花了钱,治疗效果却不明显,或对收费不满,欠费治疗不能满足时,就会发泄怨气。

2.5 健康意识、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媒体的宣传及“举证倒置”的实施,使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维权意识逐步增强,希望了解病情,参与治疗。如果忽视了属于患者享有的权利,采取了不耐心,甚至敷衍了事的态度,则会引起医患冲突。③ 3.3 从其他社会因素分析

从政府方面看,社会的发展包括环保、医疗、教育、退休养老、社会救济等等,改革开放20年来,政府注重以GDP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相对忽略了以医疗为代表的社会发展建设。近年来,医疗制度和医保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政府对医疗事业的投入不够,医院要维持经营就不得不关注经济效益,产生逐利行为。

从法制方面看,规范医疗市场活动的法制并不完善,导致非法行医、非法操作等行为,这一次次挑战者患者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底线;同时,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不健全,导致医疗纠纷难以解决,患者一旦对司法机构失去信心,变会报复医生,甚至要求偿命。

从媒体方面看,许多不良媒体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将涉及面广、受众面宽的医疗问题作为炒作的首选对象揭露医疗行业的阴暗面或潜规则。他们正是利用了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以及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④,将患者置于报道的弱势地位,让医生从“白衣天使”变为“白眼狼”,对医患矛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4.医患矛盾的解决方法

了解了矛盾产生的原因,就需要对症下药。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善于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前面已经提过,医和患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我们要重视这种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向转化,实现医患的共同目标——战胜疾病,从而防止医患矛盾的加剧,那么,解决的措施有:

4.1 从医方考虑

对于医方而言,医生应该认识到本着仁心看病救人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对病人的诊治既是自己的生存需要,有助于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需求。因此,对待病患应该认真负责,以人为本。此外,治疗获得的收入不仅是一种物质价值,也是一种精神奖励,不应与非法行医、非法操作得来的不义之财混为一谈。

对于医院而言,应该纠正错误的经营思路,规范全体医护人员的职业行为,着力于提升 其职业素养,进行不定期考核。同时经常与患者沟通并听取意见,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4.2从 患方考虑

患者应该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减少与医生的沟通障碍,不要一知半解就妄下定论。相信医生的医术和职业操守,认真咨询并听取医生的建议,遵照医生嘱咐按时就医、吃药。在具有维权意识的同时,患者应该理性看待医患矛盾,了解医疗工作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不能因钻牛角尖而酿成大错。

4.3 从其他社会因素考虑

政府应该重视医疗卫生建设,完善医保体系,规范和整治医疗行业中的违规行为,让人民真正能放心就医。同时,应增加对医务工作者的关怀,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做好医患纠纷后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其无后顾之忧。

在法制上,相关部门应加强立法,规范医疗事故鉴定及赔偿标准,使医疗纠纷的解决有法可依,有法可解,保障医方与患方的利益。

媒体在报道医疗纠纷时应持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要看到医方的过失,也要分析患者或其家属的不当之处,不能有失偏颇。同时,除了报道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也应多向大众展示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正面形象,在社会传递正能量,恢复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心。

5.结语

医患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患者希望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服务和最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医务人员的自身素质等方面原因和现有的技术水平有时难以完全满足患者的需求,故冲突难以避免。只有正确对待医患冲突,针对其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改进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才能减少医患冲突地发生,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中,治疗才能得以顺利开展,伤医杀医这样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参考文献

1.秋实时间: 2013年08月20日 来源: 经济网

2.黄志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3.《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作者:张爱勤 徐伟琴 卢清丽 叶文静 2008-6-5 4 唐天奕.(2013).医患关系报道中的误区及对策.《新闻世界》, 2013年04期.5 王晓燕, 梁立智, 鲁杨, 吴利纳.(2008).医患关系现状的医方因素及对策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第5期.6 修燕, 王军.(2013).医患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重庆医学》.第8期.针灸推拿专业

学号:20140158 姓名:陶秀传

篇2:从自然辩证法看

从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关系看当前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思辨倾向

主要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这两个维度,梳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通过阐述科学史在科学哲学研究中地位和作用,强调科学史的史实和案例研究,对于匡正自然辩证法领域的思辨倾向、促进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 者:葛长虹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7)分类号:B0关键词:逻辑 历史 科学哲学 科学史

篇3:从自然辩证法看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黑客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 互联网的日益流行, 构成了与现实社会有很大不同的网络社会。正如现实社会存在安全问题一样, 网络社会也存在着安全问题, 当然网络社会的安全问题对应的是不同的范畴, 不过也可以这样理解, 计算机可被用于从事几乎任何种类的犯罪。由于网络社会构架于现实社会之上, 网络社会被破坏的结果最终要体现在现实社会当中, 所以对计算机安全的研究就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下面从几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计算机安全的现实意义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 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各项新的科技成果在军事上的成功应用已使军备竞赛和全球战争失去原本的意义, 并使得各国的军事对抗开始转变为政治上的对话和经济上的竞争, 世界各国也更加重视自身经济的发展,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以现代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增强。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高科技的代表, 集中体现和实证了上述论断, 但又未仅仅停留于此, 而是又反回来作用于军事, 并在更高更深的程度上体现出来。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战场上, 现代信息技术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原子弹一样, 将彻底改变现代战争的面貌。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多伊奇说, 21世纪, 计算机入侵在美国国家安全中可能成为仅次于生化武器和核武器的第三大威胁, 美国已掌握的证据表明, 世界上某些国家正在发展对军用计算机系统进行“信息攻击”的理论、战略及工具。一个最令人不安的问题是, 攻击可能来自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 而查出其来源的可能性却微乎其微。即使政府能监视、确认并对黑客事件作出反应, 它也无法确定在计算机屏幕另一端的人是谁--是顽皮少年还是外国情报机关。

我们可以看一下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以来的一些有关新闻:1、美联社布鲁塞尔3月31日电, 北约发言人当天透露, 自从开始对南联盟实施空袭以来, 北约的官方网站便不断遭到黑客攻击, 据说这些黑客来自贝尔格莱德, 他们每天向北约网站发送数千封携带大量病毒电子邮件, 以使网站邮件服务器超负荷运转;2、3月30日, 在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七天的时候, 一群俄罗斯“黑客”在一个名为“黑客地带”的网址上宣布:在互联网上对北约宣战;3、《新闻周刊》曾报道, 美国总统克林顿批准了一项由中情局利用黑客通过入侵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其的外国银行户口来颠覆他, 以及利用黑客搞破坏来削弱公众对他的支持的计划。由此可以看到, 网络攻击是现代军事打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安全问题或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提高到了决定国家战略的高度。计算机安全或网络安全问题不仅涉及政治和军事, 还涉及到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

二、涉足计算机安全的最主要群体———黑客

黑客团体与科学家团体的比较:科学家作为群体的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 叫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在于它特殊的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科学共同体的目标, 就是培根所倡导的, 以增进知识为己任, 并用知识造福于人类。

科学家基本精神可阐述为:

1) 普遍主义:深信科学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对科学成果进行评价时, 不考虑一切社会属性。科学向一切有能力进入科学之门的人开放, 科学知识向一切人开放。

2) 公有主义: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 它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以至社会, 科学家不独占他的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奉行公开原则。

3) 不谋私利:科学家应具有求知热情、广泛的好奇心和造福人类的利他主义。

4) 有条件的怀疑精神:不应不经任何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任何东西。科学家有责任评价其它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也允许别人对自己成果的怀疑。

黑客群体公认的信条:对计算机的访问应该是无限制的、完全的, 信息无价, 打破权威, 推动分权。著名黑客文化专家Eric S.Raymond将黑客的态度和主要工作阐述为:世界上充满着等待被解决的迷人问题, 没有任何人必须一再的解决同一个问题, 无聊而单调的工作是有害的, 自由才好;写免费的软件;帮忙test和debug的免费软件;公布有用的安全资讯;为hacker文化而努力。

根据上述的对比可知, 黑客群体也是科学家群体的一部分, 是最基本意义上的科学家,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概念在社会建制、知识体系、认知过程等方面的深化和扩展, 崇尚自律、追求自由的黑客群体的工作方式、社会行为等等已经与有组织、有规模的现代科学家团体存在了一定的差异。这也是世俗对黑客群体不理解甚至敌对的原因之一。许多人认为破坏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人就是黑客, 而由上述对黑客群体的各个方面约定可知: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正如我们看待那些核物理学家的态度, 我们怎能把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王淦昌、邓稼先等科学家们与那些战争狂人、战争罪犯相等同呢?事实恰恰相反, 正是黑客群体参与维护了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

三、中国目前的计算机安全状况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传统的安全边界不复存在、接二连三的信息泄露事件让每个人都岌岌可危。但另一方面, 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也唤起了国家对于网络安全更高的重视, 相关的立法也加快了出台的速度。 (为了与转摘的文章对应, 本节沿用黑客一词, 但与上节中论述的黑客对象有本质的不同)

1、国内“黑客”作案频繁

根据公安部介绍, 1998年我国共破获电脑黑客案件就有近百起。据统计表明, 近年来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在我国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目前已发现的黑客攻击案约占网络违法案件总数的15%, 多数事件由于没有造成严重危害或企业不愿透露而没有被曝光。中国95%的互联网网管中心都遭到过国内外黑客的攻击或侵入, 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黑客攻击的重点。

2、国内网站用户信息泄露威胁频频发生

2015年1月, 机锋论坛被曝存在高危漏洞, 多达2300万用户的信息网上疯传, 用户的私人信息遭受安全威胁。2014年4月以来, 据补天漏洞响应平台统计涉及居民社保信息泄露的高危报告44个, 涉及重庆、上海、贵州、河南等至少19个省份, 涉及用户量高达5200万, 这些用户的社保信息可能因此被泄露, 其中包括个人身份证、社保参保信息、财务、薪酬、房屋等私人敏感信息。因此, 当今国内网站信息安全形势格外严峻。

3、网络宕机最长时间

2015年5月29日, 携程因”不明攻击”和“员工误操作”系统瘫痪12个小时, 创国内互联网公司宕机最长时间, 造成携程直接损失过千万。该事件也暴露了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仍是我国不少企业的发展短板, 安全问题或将限制企业的发展。

4、毒液漏洞影响数百万虚拟机安全

2015年5月, 一个存在了11年名为“毒液”的漏洞被曝出, 数百万虚拟机处于网络攻击的风险中, 威胁全球各大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数据安全, 诸多厂商为了修复漏洞重启服务器, 造成云用户业务会中断, 损失严重。

这就是中国在计算机安全方面的现状, 到处触目惊心, 安全防范措施的薄弱, 不能不让人忧虑。

四、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

首先, 国家要在一定的高度上把这个问题郑重的考虑起来。黑客的产生与发展有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而黑客精神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也必然贯穿到未来。黑客探索新知, 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和追求完美的天性, 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力之一。当然, 这个过程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和副产品。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环境, 我们的网络不会因我们把所有象被告那样没有恶意的中国黑客剥夺上机的权利而安全。相反在境内外为了经济、政治目的进行破坏的敌对分子面前, 因为我们网络管理和安全人员整体素质的低下而更加被动。信息安全, 在根本上, 是技术、资金等的综合较量, 也是人才的竞争, 法律只是处于一个保障地位。特别是面临跨国界的黑客事件时, 法律将更加显得苍白无力。面对未来的信息战争和进一步的信息革命, 对黑客精神合理引导, 合理规范的同时, 形成一个良好的、自由的气氛, 全面提高信息工作者的技术水平, 和安全意识、造就出更多信息安全的人才, 才是我们立足之本。

其次, 加大安全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力度。由于普通群众对高科技缺乏了解和舆论的误导, 导致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讳言和敌视, 造成了计算机安全知识普及的障碍, 使目前对计算机安全的讨论只停留在病毒和木马这一小小的范围之内。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在高校中设立相关学科和专业, 使计算机安全素质有整体上的提高。

第三,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差异, 例如作用的地域空间范围、时效性、作用的对象等。

第四, 道德文化问题。除法律外, 舆论指出, 互联网络对其参与者--社会中的个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在任何时代, 个人的道德都不只是个人的事, 而在信息社会里, 各种各样的东西传播起来更容易, 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对社会发生的影响空前增大。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以更大的信息支配能力, 也要求人们更严格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需要更多的正能量。要建立一个“干净”的互联网络, 需要法律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备, 还需要网络中每个人的自律和自重。行为心理学认为, 个人的价值观的获得均来自于奖赏制度, 然后才是惩罚制度。因此, 如果这些价值观对我们而言是必要的, 则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们参照该价值观去生活。如果所有人--亦即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学习了这些价值观, 同时努力遵守这些行为规范, 那么互联网空间就有可能成为其缔造者当初设想那样的美好之地。

五、结束语

目前为止, 计算机安全问题仍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本文试图通过一种总体的论述来避免这种尴尬, 但真正作到让人们了解计算机安全问题, 使这个话题不再敏感, 而是作为一个科研课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还有待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规范和社会舆论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胡泳范海燕编著《网络为王》[M].海南出版社, 1997

[2]谢夔正《数字化时代杂想》[J].《软件工程师》, 1998 Vol.1

[3]彭定安《电脑文化随论》[J].《软件工程师》, 1998 Vol.1

[4]吴会松《新型世界危机的源点--黑客》[J].《软件工程师》, 1999 Vol.1

[5]Eric S.Raymond《How To Be A Hacker》南开大学电子公告牌系统安全版精华区

篇4:从《敬畏自然》看反问的妙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也叫“诘问”或“反诘”。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有反问词“难道 ……吗?”或“怎么 …… 呢”,答案就在句中,不需回答。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对那些漠视宇宙生命的人以强烈的谴责,表达出一种对宇宙生命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我们常常把反问句和陈述句联系起来,还用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的方式进行训练。

那么反问句有什么作用呢?它与一般陈述句有何不同?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敬畏自然》这一课中的一些反问句,并把他们改成陈述句,体会这两者的不同:

① 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改成陈述句为: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作用: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的、毫无资格的。

②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改成陈述句为: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作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③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改成陈述句为: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

作用: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④ 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改成陈述句为:你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作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反问的主要作用是加强语气,还兼有“顶撞”的效果,与人辩论时犹如“回马一枪”,写作文时用上排比反问,曰:“增强气势”。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比如: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这里“难道”一词也可以省略。

3.“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我们难道要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强调要保护环境。

可见,在特定的条件下,妙用反问,能给谈话增加力度,取得预期的表达效果;反之,如果使用不当,谈话也会适得其反,遭到失败。最近我听了一位老师向做实验的学生介绍四种操作方法说:“同学们,你们何妨试试这四种实验方法呢?”由于少用了一个否定词“不”,把意思表达反了,变成了“不用试试这四种实验方法”,引来学生当场质疑。看来谈话运用好反问,加大力度,既要适应话题主旨表达的需要,又要注意准确到位,恰到好处,要分外小心细心,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反问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但是在现代社会的交流中间应少用。

反问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如“你有什么资格来提出要求呢?”这个反问就有贬义的直接谴责人的意味了,这是很让人反感的。在这个讲究人权、人人平等的社会,我们应该多用一些舒心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来跟他人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促进社会的和谐。

篇5:从辩证法看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性

从辩证法看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性

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马克思在吸纳黑格尔辩证法精髓的同时实现了对其的改造.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最大的否定之处在于辩证法的前提预设与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中内在的否定性的不彻底性,揭示了辩证法内在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把握住了辩证法活生生的力量之源即实践,彻底扭转了以往哲学研究抽象的思想世界的做法,使哲学注目于活生生的人的感性世界,突显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性.

作 者:郭增花 作者单位:长春税务学院,马列部,吉林,长春,130021刊 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年,卷(期):200422(4)分类号:B08关键词:马克思哲学 实践 辩证法 否定性

篇6:从自然辩证法看

颜色理论之争的背后--从原型视角看歌德的自然哲学

歌德的颜色学实际上是关于颜色的“形态学”,它与亚里士多德以降的传统颜色理论是高度一致的.作为歌德自然哲学的核心概念,“原型”成为指导其科学研究的重要原则,并且是颜色理论之争的关键所在.而争论的`背后,实质上是两种自然观的深刻分歧.

作 者:邬波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年,卷(期):20(7)分类号:N03关键词:歌德 自然哲学 原型 颜色理论

篇7:从自然辩证法看

摘 要

宫崎骏有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动画片,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的自然观。日本人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也是神所附体的地方,于是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文化。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应和自然和谐相处而非征服,“山川草木悉皆成佛”的思想大大强化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关键词】 “宫崎骏”、“ 动画片”、“ 自然观”

I

目 录

前言······························································1

第1章宫崎骏与日本动画片·····················································2 第2章主要作品········································3 第 3 章作品分析···················································· 4

3.1《风之谷》——环保的经典之作··································4

3.2 《幽灵公主》——自然与人类的对立建立···························5 3.3 《百变狸猫》——自然与人类的战争······························7 3.4 《龙猫》——温馨恬静的故乡··················8 第 4 章现实中的人和自然的关系·······································9 4.1与“木”为首的古代自然观·······································10 4.2人是森林的邻居···············································10 4.3追求人与自然的亲和···········································10 结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篇8:从教育的自然法看教育

既然法律领域有自然法作为衡量人定法好坏善恶的标准,那么教育领域自然也有自然法作为衡量教育规章制度和行为好坏的标准,那么教育的自然法主要有那些内容呢?

一、从教育目的看,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任何生物都有自利以促进自身生长的特性,人作为万物之灵长,更具有以自我为中心,以促进自身成长的特性,“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就是这一特性的典型反映。教育的存在和发展之所以成为必要,就是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教育是为了人的存在、成长和发展服务,即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及社会文明的进步,这里的人当然指所有的人,不分种族、民族和阶级,这一目的符合人的生物自然规律,是教育目的的自然法。

搞清了教育目的自然法内涵,为我们判断教育行为的是与非提供了理论根据,并能坚定我们的判断力。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为什么值得继承发扬?就是因为这一主张符合教育自然法中教育目的的要求。国家或政府会把某些群体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或者实行教育歧视,如过去特定历史时期美国、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下对黑人的教育歧视;教育者会在有意无意间忽视或歧视某些受教育者,如有的老师嫌贫爱富,歧视所谓的“差生”。这两种情况的教育都是有问题的教育,因为不符合教育自然法中教育目的的要求。

二、从教育内容看,主要是真、善、美

真、善、美的内容何以成为教育的自然法呢?因为科学求真,发现客观规律;伦理道德求善,善能使社会和谐有序,具有正义性,同时,人的本性就有善的一面;艺术求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本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真”:真理、真实、真诚等,即教育传播的是真理而不是假理、歪理;是真实客观的事实而不是虚构歪曲的造假;是真诚实感而不是虚情假意。人的本性具有善恶的两面性,在伦理道德方面,教育就是要抑恶扬善,善即人的良知和良心,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界都要以善的态度待之。美有多种表现,除了艺术美之外,真和善本身也是美的表现,与真、善一样,美也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三、教育方法: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方法应从教育内部的基本规律中寻找,而教育内部的基本规律应从教育内部诸要素间的联系中寻找,其基本规律有:一是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受到教育对象情况的制约,而每个教育对象的身体、心理、个性、知识和经验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因此对其实行的教育方法也应不同。二是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促使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但不是均等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会多样化、个性化。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两者相互促进,使教育效果尽可能达到最大化。这些规律性的要求成为教育自然法中教育方法的基本内容。

理解把握了这些教育规律,也就掌握了基本的教育方法,更能让我们对教育过程中的做法是否科学合理做出自己的正确判断。如上课不顾学生的差异,整齐划一地要求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如果这样,那么所有人才都是一样的,违背了和谐而不均等的原则;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四、教育管理:教师应自由和独立

与其他工作比,教育工作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人品方面的人格魅力和业务水平方面的学术魅力,这两方面魅力要得以提升,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就必须破除各种紧箍咒的制约,否则,教育的魅力和意义难以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工作除了规定的上课时间必须及时到岗、在岗,不能缺位、脱节外,其他工作一般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看书、思考、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在学校或在家里都可以做;上班时间可以做,下班后也可以做。因此,教师的工作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与此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也应具有这样的特点。自由和独立顺应了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适应了教育工作的突出特点,是教育管理方面的自然法。

以教师应有较大的自由和独立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教育管理是否科学合理,就可以一目了然。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的点名打卡制度,教材的选择范围小(特别是中小学),学术禁区的设立及严格管控,思想观点的统一,等等,这些都违背了教育管理方面自由和独立的自然法原则。

五、教育评价:应侧重多元、软性和长远评价

教育是促进人的成长,人的成长是多方面的,既有身体的,也有心理的;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有知识与能力,还有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既然教育促进人的成长是多方面的,而且这多方面的成长大多是难以量化的,如实践能力、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很难量化,进行定量评价,更适合用定性评价,所以对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应侧重于定性的软性评价。人的成长也是渐进的,教育近似于农业,是一项遵循生物成长规律的慢工细活,不可能像工业那样更多地按人的意志而进行,因此对教育的评价在短期内做出结论往往是靠不住的,应注重长远。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教育评价侧重于多元、软性和长远,不能急功近利,这是符合教育的规律的,是教育评价的自然法。

目前,我国教育评价的情况基本是:特别注重硬性的定量评价的考分,分数就是硬道理,升学率就是生命线,只要当下分数和升学率高,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定量评价注重对知识和有限的能力进行测试,对实践能力、优秀习惯、道德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对人的成长来说更重要的内容很难进行量化测试。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教育特别侧重于单一的、硬性的和眼前的分数评价,急功近利,这与教育评价的自然法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自然法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我们永远不可能达到,因为理性与现实永远有差距,但不能因此放弃对教育理想的追求而完全屈服于现实,我们应辩证地看到,正因为这样,教育才永远不会失去目标,否则,教育就会停滞。教育的自然法,永远是教育的指路明灯,如果离开这样的指路明灯,我们就会迷失方向,多走不必要的弯路和多犯不必要的错误。

篇9:从自然主义看《嘉莉妹妹》

关键词:《嘉莉妹妹》自然主义起源特点启示

自然主义源于现实主义。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在美国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尤为明显,这些特征在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与此同时,科学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自然主义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下产生的。

自然主义吸收了达尔文主义的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受自然力量所影响,而不是超自然的精神因素。自然主义作品经常以高度写实的手法直接描写社会生活环境的残酷性:大都市的繁华,小人物摆脱贫困命运的挣扎来揭露人类本性中的黑暗面以及人类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的软弱无助。因此,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有时也被称为残酷现实主义。《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小说叙述了农村姑娘嘉莉从闭塞的村庄到繁华的都市来寻求新生活,成为一名喜剧演员的经历。她先后沦为两位男人——牡洛埃与赫斯特渥德的情妇,最后她凭借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美貌和表演天赋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喜剧明星,而赫斯特渥德却从一位风度翩翩、衣冠楚楚的酒店经理沦落为街头乞丐,最后悲惨地死去。西奥多·德莱塞写的《嘉莉妹妹》充分体现了自然主义的消极论及决定论。

一、环境的决定作用

德莱塞十分注重环境的描写,特别强调客观环境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命运的决定作用,强调环境决定人物,决定人性善恶,决定人的本质属性。《嘉莉妹妹》这部作品的背景是工业化过程中的美国大都市。经济的繁荣改变了美国人传统的工作、生活方式,工业和交通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成千上万渴望致富的人涌向城市,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而在灯红酒绿、充满诱惑的都市大环境下,人们的行为势必以谋生和发迹为出发点。在《嘉莉妹妹》的开头部分,作者就已经向我们指出在巨大的环境作用下的女主人公的最终命运所在。因为“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离家出门,她的遭遇不外乎两种,不是碰到好人相助而好起来,就是迅速接受花花世界的道德标准而堕落下去。在这样的环境里,要保持中间状态是不可能的”。一来到芝加哥,嘉莉就逐渐陷入一个充溢着超感觉的物质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城市、机器、商品和财产都具有超乎寻常的力量,具有替人类做出抉择的资格和权利。初到芝加哥的嘉莉就已经被这座城市的华丽外表以及可能带来的活力、无尽的机会和物质享受所诱惑。而现实中大都市里冷酷的现实,粗野的气氛,肮脏的环境,艰苦的工作,粗鄙下流的男工以及富人的骄横又让她无法忍受。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使她茫然失措,忌妒羡慕随之而来。嘉莉就像“波涛汹涌的无情的大海里一条孤立无依的小船”,把生存和满足欲望的希冀全部寄托在某种外部的力量,而这位衣着讲究的推销员杜洛埃正是这种外力。在贫困交加之际,当杜洛埃把她带到温暖舒适的餐厅时,那昂贵的食物和诱人的环境激发起她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欲望。周围人的评论及富丽堂皇的建筑和服装使她的物质欲望更加膨胀。“在各种际遇的影响下,在杜洛埃难以觉察的热情感染下,在丰美的食物、还不大习惯的舒适的环境的影响下,她的疑虑解除了。”她变成了大城市的诱惑力的俘虏。

嘉莉对金钱和物质具有强烈的欲望,一方面是缘于她的本性。小时候她就梦想过童话里的宫殿和各种豪华气派的地方,想象在那些雕刻华丽的门廊的里边,人们是无忧无虑、心满意足的。另一方面又是环境对她的影响。嘉莉“由于环境的促使和她那新朋友的教导,起了很大的变化。她具有努力争取解放的人的能力。更其繁华的生活对她是不会没有影响的。她在知识上的增长没有她的欲望的觉醒来得快”。德莱塞认为,人不是分为善者与恶者,而是分为强者与弱者。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环境成了《嘉莉妹妹》中决定一切的因素。因此,在德莱塞看来,杜洛埃和赫斯特渥德对嘉莉诱惑以及嘉莉为了获得物质上的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和美貌铺路都是外部世界力量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当嘉莉稍加思索便同意与杜洛埃同居,而后又先后抛弃杜洛埃和赫斯特渥德去追逐自己更加富丽堂皇的生活就不难理解了。她所考虑的只是如何摆脱生活的困境,过上富庶的生活。当所处的环境一步步地改善后,她的欲望也越来越大。最终事随人愿,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环境迫使嘉莉一步一步走上追求金钱、享受和成功的道路,同样也是环境使得赫斯特渥德落魄自杀。赫斯特渥德在纽约属于上流社会的一员。他穿着昂贵的衣服,住在属于富人区的大房子,是个名符其实的有钱人!而到纽约之后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偷钱一事,赫斯特渥德在别人面前不敢用自己的真名字再加上找不到工作的打击使得他处境悲惨。从一位享受上层生活的酒店经理渐渐落魄到街头的乞丐,最后在贫民窟里了结生命。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是由于他无力与环境力量作抗争:第一,他从认识嘉莉的那天起,就受本能欲望的驱使,嘉莉的年轻美貌让已入中年的他神魂颠倒,陷入情海,不能自拔。第二,他虽然身为酒店经理,经济富裕,但家庭生活并不幸福。出于这两种原因,他不惜丢弃家业和地位,与嘉莉漂泊他乡。他为赢得嘉莉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加深了他自身的最后毁灭。到达纽约后,他与嘉莉截然不同的遭遇再次证明:环境和机遇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赫斯特渥德失去了先前在芝加哥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加之年过半百已无回天之力;而嘉莉则风华正茂,她受到剧院经理赏识一路扶摇直上。在小说的最后一章里,身处劣境、贫病交加、每况愈下的赫斯特渥德沦落街头,靠乞讨度日,当年酒店经理的风度荡然无存。此时的嘉莉已经在环境的历练中脱去了刚到芝加哥时的贫穷外衣成为百老汇名噪一时的女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嘉莉在一家豪华旅店里打点行装,准备登上开往伦敦的客轮;而万念俱灰、别无选择的赫斯特渥德终于自杀了却残生。

二、达尔文思想的影响

19世纪下半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就是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发表,这本书和他的《进化论》动摇了人们一直以来“上帝创造人”的信仰,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观念上的冲击。达尔文思想中例如“适者生存”的理论成为这个堕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参考标准。达尔文的进化论,尤其是当时风行美国的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改变了许多文人学者的社会人生观。这个时期的美国文学作品普遍都充满了一种绝望消沉的气氛。德莱赛的创作受到达尔文关于“适者生存”思想的巨大影响。在他的小说中,整个世界是一片丛林,那里的法则是“要么杀人,要么被杀”。他以美国社会就如同这片丛林这样深刻的思想,通过抨击世俗的道德标准来表现他的自然主义创作追求。在《嘉莉妹妹》中,嘉莉找到了改变生活的方法一与有钱人交往,于是她先后选择了跟随杜洛埃和赫斯特渥德。但是就在她成名以后,她却毫不犹豫地离开了贫困交加的赫斯特渥德继续自己的生活。而赫斯特渥德最后沦落为乞丐,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德莱塞用自然主义色彩,真实地展现了美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正是美国社会物质享受主义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三、《嘉莉妹妹》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工会民生工程项目评估报告下一篇:重大项目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