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的概念

2024-04-27

资产管理的概念(精选10篇)

篇1:资产管理的概念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各项职能工作,合理有效利用和协调组织管理所拥有的资源要素,与被管理者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管理的核心问题。

管理职能 从计划、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管理、控制五个方面来论述管理职能。管理对象包括组织中的所有资源,其中人是组织最重要的管理资源。

1.人力资源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

2.财力资源做到以财生财,财尽其力。3.物力资源做到物尽其用。

4.信息资源管理者应保持 对信息的敏感性和具有对信息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

5.时间资源(最稀有的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事情,创造更多的财富。6.空间资源

(二)管理的方法

1.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是指在一定的组织内部,以组织的行政权力为依据,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来执行管理职能,实施管理的一种方法。

行政方法的特点:(1)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以组织的行政权力为基础,以下级服从上级为原则。因此,行政方法时效性很强,见效快。(2)具有明确的范围。(3)不平等性。

2.经济方法经济方法是指以人们的物质利益的需要为基础,运用各种物质利益手段来执行管理职能。经济方法的特点:(1)利益性(2)交换性(3)关联性

3.教育方法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智、体诸方面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改变行为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

教育方法的特点:(1)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2)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4.数量分析方法数量分析的方法是建立在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基础上的一系列数量分析、决策方法.数量分析方法的特点:(1)规模化(2)客观性强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的二重性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管理经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管理的科学性科学是反应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2.管理的艺术性管理实践活动是一门艺术,而指导这种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管理学则是一门科学。所以,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三)管理的普遍性与目的性(四管理或管理人员任务的一致性

三、科学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制度化

(二)管理程序化

(三)管理的数量化

(四)管理的人性化

四、管理学及其研究内容

(一)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与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二)管理学的特点1.实践性 2综合性 3 社会性

一、护理管理的发展变迁真正的科学护理管理是从近代护理学创始人佛罗伦斯南丁格尔时期开始。

二、影响护理管理的因素

(一)护理管理的一般环境是指医院和护理管理的外部环境,即是对医院和护理管理的绩效产生影响的外部条件和力量的总和。

(二)医院护理管理组织结构

1.护理部主任

500张以上床位的医院要求配备专职副院长,并兼任护理部主任,另设护理部副主任2人;300~500张床位的医院,或虽不足300张但医教研任务繁重的专科医院,设护理部主任1人,副主任1~2人;3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设总护士长1人。

2.科护士长100张床位或设有三个护理单元以上的科室,以及任务繁重的手术室、急诊科、门诊部设科护士长。

3.护士长护士长是医院病房和其他基层单位(门诊、急诊、手术室、供应室、产房、婴儿室、ICU等)护理工作的管理者。

篇2:资产管理的概念

人称“管理过程之父”的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 A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 孔茨等认为,“管理师引导人力和物质资源进入动态的组织,以达到这些组织的目标,亦即使服务对象获得满意,并且使服务的提供者亦获得一种高度的士气和成就感”。

美国管理史学家丹尼尔雷恩认为。“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定义,可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的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

周三多等学者认为,“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吴照云等学者认为,“所谓管理,就是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杨文士、张雁等学者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总的来说,它的定义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管理的主体是扮演管理者角色的组织或作为个体的管理者。

(2)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4)管理的客体是管理所指向的对象,即在组织管理与社会管理当中发生的大量的组织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教育现象。

(5)管理的保障是组织资源。

(6)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篇3:资产管理的概念

基本概念

风险

对于风险的概念, 归纳起来, 主要包括风险客观说、风险主观说以及风险因素结合说3种。风险客观说认为,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具有不确定性。风险主观说强调风险的主观属性。风险因素结合说并不强调风险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而主要着眼于风险产生的原因与结果。风险包括两个要素, 即可能性与不利后果, 前者指风险发生的概率, 后者指风险变为现实后对保护目标和对象可能造成的影响、影响的数量和方式。

有学者认为通过引入社会脆弱性 (Social Vulnerability) 的概念, 风险的内涵就更具有管理的意义和可能。依据这种范式, 风险是危险源 (Hazards) 与社会脆弱性相互作用后的危险暴露程度表征, 可用公式表示为:风险 (Risk) =危险源×社会脆弱性。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的概念分歧不大,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定义,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危机

危机一词, 有学者从汉语字义解释为“危险+机遇”, 而英文Crisis有着类似的解释, 指“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 也包括“困难或危险的时刻或不稳定状态”的含义。大量学者给出或综述过危机的定义, 例如有学者认为危机通常是决策者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速做出决策等不利情境的矛盾汇聚。

脆弱性

脆弱性是承载体和灾害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即承载体是在面临某种灾害或者突发事件等灾害体时的易受攻击程度、敏感程度、应对能力以及恢复能力。易受攻击程度是指地区容易受到某种突发事件攻击的程度, 主要是指地区针对某种灾害潜在的弱点;敏感程度是指地区遭受突发事件攻击后造成损害的严重程度;应对能力是指应对突发事件的设施防备情况以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恢复能力是指在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后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风险。风险的可管理性就体现在风险管理对于社会脆弱性的干预上。比如水文信息的监控、日常的防灾设施建设、减灾教育、建设规划等都是减少社会脆弱性的重要手段。风险管理是一种常态管理, 具有程序化决策的特征, 决策者所面临的时间、信息、人力、技术等约束条件比较宽松, 通俗地说就是“平时管理”。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的对象是突发公共事件。关于应急管理的定义众多。在不同的国家, 称谓还有政府危机管理、突发事件应对、紧急状态管理等。有学者认为“应急管理是指关于应对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损害社会稳定的极端事件的科学、技术、计划及管理的应用。”还有学者认为:“应急管理是关于处理和避免风险的科学, 包括灾害发生前的准备, 灾害响应以及自然或人为灾害发生后的支持和社会重建。”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的对象是危机。对危机管理概念的界定, 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都有着不同的界定。“事态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是格林 (Green) 认为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罗伯特·希斯 (Robert Heath) 则认为危机管理过程应该包括以下的一些的行为, 如转移或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 改进对危机的反应管理, 迅速有效地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害等。

区别与联系

在应急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等概念的区分上, 有学者认为, 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主要是针对非常态而言, 而风险管理则是居于常态管理和非常态管理的中间地带, 主要解决如何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 以避免演化为突发公共事件和危机。从研究对象和手段角度, 有学者认为风险、社会风险、危机、公共危机侧重于对研究对象的关注, 而社会预警与应急管理则着重于管理手段, 社会预警是管理社会风险的主要手段, 应急管理是管理公共危机的主要手段。

在“非典”之后, 出版了大量有关应急管理的论文、专著以及教材等, 但对于“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这两个概念间的界定很模糊, 甚至相混淆。例如某学者在其专著中定义“危机管理是指个人或组织为了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减轻突发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害, 尽早从突发事件中恢复过来, 或者为了某种目的, 在有控制的情况下让突发事件发生, 针对突发事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采取的管理行为”。这样一个定义似乎指应急管理更合适一些。再如有学者称“应急管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应急管理的目的就是控制危机给组织带来的破坏, 并且在利用组织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最终解决危机”, 这样的描述, 笔者认为有些似是而非。

从字面而言, 危机管理的对象显然是危机。应急管理的对象则是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明确界定“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为应对突发事件,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机制”。

其实, 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的这种对应关系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多项重要相关文件、政策中均有较充分表述, 因此在公共管理实践领域, 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还是非常清晰的。但在学术界, 之所以会出现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混淆, 可能是由于对危机和突发事件间关系界定不清晰所致。

笔者认为, 危机事件应是包含在突发事件之内的。危机就是那些极端的突发事件, 或者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从管理对象看, 危机管理对应的是“危机”, 而应急管理对应的是突发事件, 相应二者的管理内容也就很清晰。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将危机管理的内容与危机本身的生命周期对应起来。国内一些学者对危机管理内容的界定有一些差异, 究其原因, 主要是没有区分突发事件与危机的不同, 将突发事件作为危机管理的对象所致。

风险管理的最佳功效是“超前预防”, 即尽量避免和减少人类活动与“灾害性”环境之间的互动, 也就是尽量降低“致灾因子”产生的可能性, 由此达到从最根本的层面上防止损失的产生。而一旦出现了“风险源”, 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则变为评估和分析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以及造成损失的概率, 从而通过相应手段减少、甚至消灭这些风险, 以达到预防损失的目的。但是“风险”一旦转化为“事件”, 损失便不可避免, 此时就需要采取应急管理的手段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风险管理最后阶段的风险处置工作会带来两种后果。其一, 如果风险被成功控制, 则重新进入常态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起点;其二, 如果风险处置失败, “风险”转化为“突发事件”, 则立刻进入应急管理阶段。应急管理最后阶段的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也会带来两种后果, 如果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突发事件”转化为“风险”回到风险管理阶段, 如果不能有效控制, 则“突发事件”转化为“极端突发事件”, 则进入危机管理阶段。

来源

风险的含义最初来自于博彩业, 后来更多地被保险业所关注, 认为风险的基本特性体现于两个方面, 即保险金预付和理赔费支出, 保险界视风险为二者之差的函数。19世纪, 风险理论出现到经济学研究中;到20世纪, 风险理论则被引入到工程和科学领域。曾有学者以跨学科的视角, 归纳出七种风险的概念和评估方法, 即保险精算学方法、毒物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工程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风险的社会理论、风险的文化理论。

应急管理从一开始就与政府紧密联系。1933年, 美国建立了国家应急委员会, 1939年, 这一机构被转移至总统执行办公室之下, 并改名为应急管理办公室, 其职能除了自然灾害的救济外, 也定位为应对各种全国性灾害威胁的危机管理小组。到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美国陆续建立起了超过100家涉及应急和减灾各个领域的联邦机构。其中绝大部分的出现或开始具有应急管理的职能都与重大灾害的发生相关。1979年发生的三里岛核电厂事故终于加速了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的建立。由于“9·11”事件, 2002年美国成立了国土安全部 (DHS) , 联邦应急管理局被并入其中。但2005年卡特里娜 (Katrina) 飓风灾害又促使美国政府提高了联邦应急管理局的独立性。

2003年, 在我国经历了“非典”事件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决策, 要求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其出发点首先是应对如“非典”这样的危机, 但最终还是没有采用“危机管理”, 而是使用了“应急管理”一词。这种选择可能有多种因素的考虑, 但用以对应政府职能中非常态管理的完整部分而非仅作为危机响应机制可能是影响这种选择最重要的因素。“应急管理”恰好与美国政府使用的“Emergency Management”相吻合。这是一种巧合, 但也是应急管理概念本身蕴含的特征决定的。从2003年后, 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实践也证明这一选择的适当性。

篇4:财务管理的概念框架

【摘要】 提出了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应具备的特征,分析了关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几种认识,并认为应以本金作为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论述了比较科学的概念框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财务管理;逻辑起点;概念框架

一、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起点

(一)财务本质起点论

财务本质起点论在我国存在了很长时间,它从财务本质为起点,逐渐阐述财务的概念、财务管理的对象、财务管理的原则、财务管理的任务、财务管理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这种观点源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财务理论初建时期,解决了什么是财务(管理)等纯理论问题,不能解决为什么要进行财务管理这一与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以本质作为起点,会阻碍财务应用理论的发展。

(二)目标起点论

只有确立合理的目标,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该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出发点(王化成),财务管理目标是在考虑风险和报酬两个重要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种观点能够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也存在一些问题:(1)财务目标的定位受财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能作为财务理论研究的原始出发点;(2)如果以财务目标作为研究起点,则很难安排财务假设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三)假设起点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然而在财务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并进一步指出:假设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本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或奠定了基础。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财务假设的内容有:(1)理财主体假设,理财主体应具备以下特点: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营权和财权;理财主体一定是法律实体,但法律实体并不一定是理财主体。(2)持续经营假设:理财分期假设。(3)有效市场假设:市场公平假设。(4)本金增值假设:风险与收益相关假设。(5)理性理财假设:资金再投资假设。

(四)环境起点论

财务管理环境是对财务管理有影响的一切因素之和,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考察20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理财环境对财务假设、财务目标、方法、内容具有决定性作用,财务环境是财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环境作为起点也有很多弊端:(1)环境是外因,故财务管理的环境只是构建财务理论体系框架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影响因素,而不能作为研究起点;(2)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以它为起点,则很难建立成型的财务理论体系。

(五)产权结构起点论

对经济运行起约束作用的产权是经济制度的基石,财务管理必然受到产权结构的制约。不同的产权结构将会形成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研究财务管理应从产权结构着手。该观点强调产权结构对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产权结构是经济制度安排的结果,财务关系能够更好地反映产权结构,产权结构的调整也可以通过财务关系的调整来实现。若以产权结构作为理论研究起点,就否认了可能通过实施财务管理活动调整产权结构的事实,否认人们对财务关系能动的改造作用;并可能导致重财务关系轻财务活动的局面;此外,“产权结构”本身不是一个财务范畴。

(六)本金起点论

著名财务管理学家郭复初教授认为:本金是指为进行商品生产和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殖性等特点。并进一步指出:经济组织的本金,按其构成可以分为实收资本、内部积累和负债等几大组成部分。本金是财务研究的基本对象,是财务理论的基本细胞;以本金作为研究起点,符合逻辑起点的标准,但是本金与资金、资本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楚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以本金作为财务管理的起点是最合理的。

二、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我国著名财务管理学家王庆成教授认为,财务管理概念框架中的基本概念是资金运动,它的基本规律是资金运动规律,它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资金运动规律性的运用。

我国著名财务管理学家郭复初教授等认为,财务管理体系由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财务规范理论和财务行为理论三部分构成。

我国著名财务管理学家王化成教授赞同环境起点论,并在环境起点论的指导下提出财务管理的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提出财务的目标,然后在目标的指导下构建财务管理的基本业务理论和特殊业务理论。

以上著名财务管理学家对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看法都有其可取和独到之处,根据上述各种观点,结合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财务管理环境的现状和发展,本文比较赞同王化成教授的概念框架。

三、结论

理论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对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规律性进行理性思维和高度抽象的结果。财务管理概念框架是人们基于对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认识,通过思维活动对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排列和组合方式所作的界定,功能在于界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覆盖内容与容量,揭示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层次关系,梳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脉络,指导和推动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

构建财务管理概念框架首先要解决如何确定逻辑起点问题。逻辑起点是构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理论范畴,不仅是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逻辑起点对概念框架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逻辑起点会形成不同的概念框架,构建财务管理概念框架必须首先正确确定逻辑起点。通过第二部分的论述我们了解到现在的逻辑起点论有很多种,每一种起点论都有自己的主张见解和弊端,在构建财务管理的概念框架时必须确定一个合理和具有前瞻性的起点,否则构建的概念框架就是一个虚构不适用的摆设。

目前学术界对财务管理逻辑起点的认识各不相同,每种观点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比较赞同本金起点论,虽然本金与资金、资本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楚。本金是财务研究的基本对象,是财务理论的基本细胞,以本金作为研究起点,符合逻辑起点的标准,如果只是由于本金与资金、资本的关系不清楚就否定该逻辑起点论的科学性,则显失公允或过于武断。

逻辑起点确定后才能构建合理的概念框架,同逻辑起点一样,概念框架也没有定论,不同学者对概念框架或理论体系有不同的理解,但概念框架的核心基本是一致的。在分析完上述概念框架后,赞同王化成教授构造概念框架的结构思路,坚持认为财务管理的起点应是财务管理本金而非财务管理环境,即以本金作为财务管理的逻辑起点,以财务管理假设为前提,以目标为导向。

参考文献

[1]王振玉.试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

[2]李相国,卢春泉.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会计研究.2000

[3]王化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新思考.电子财会.2006

[4]祝涛.财务管理理论研究逻辑起点问题探讨.会计之友.2006(8)

[5]郭复初.《财务通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6]Benton E.Gup, Principle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篇5:健康管理的概念

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包括制定战略计划和目标、管理资源、使用完成目标所需要的人力和财务资本、以及衡量结果的组织过程。管理还包括记录和储存为供以后使用的和为组织内其他人使用的事实和信息。

管理事实上是一个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手段〃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过程。

什么是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就是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对个体和群体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

虽然在美国已经有二十多年健康管理的实践和应用性研究〃但是目前还没有见到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权威的专著。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出现时间很短〃更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可以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健康管理定义。

综合国内外关于健康管理的几种代表性定义〃结合我国《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关于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定义 ,我们将健康管理定义如下: 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

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就是为个体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

1.慢性病的疾病管理(心血管疾病、中风、慢阻肺、糖尿病、精神压力等)2.常规的医疗服务需求管理

3.预防性健康管理(预防性服务〃健康改善、受保人群的教育等)健康管理服务的特点是标准化、量化、个体化和系统化。

健康管理的具体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必须依据循证医学和循证公共卫生的标准和学术界已经公认的预防和控制指南及规范等来确定和实施。

健康管理的策略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 3.疾病管理 4.灾难性病伤管理 5.残疾管理

6.综合人群健康管理

人群中最不健康的1%人口用了30%医疗卫生费用 〃最不健康的1%和患慢性病的19%共用了70%的医疗卫生费用。最健康的70%人口只用了10%的医疗卫生费用。

然而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永远健康〃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最不健康的1%或患慢性病的19%。

我们最需要的不是主要为不健康的病人服务的昂贵的“诊断和治疗”系统。

篇6:路政管理的基本概念

牢固树立“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不学则退”的观念,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虚心学习、踏实努力工作,服从管理,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讲究礼仪风纪,严于律己;必有收获。路政管理机构的特征

§

指路政管理机构从纵向分作若干层次,每个层次所管业务性质相同,上下层级之间是隶属关系,下级对上级负责,各层管辖范围随层级往下相对缩小。总队→支队→大队→中队 §

路政管理机构是指为了完成国家赋予的路政管理职责,按法定程序组建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有机整体,是一种广义和动态的行政组织。

§

它具有以下2个特征:

§

1、路政管理机构是代表国家实施公路行政管理权的组织,是按照法定程序组建的。§

2、路政管理机构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管理活动,能独立承担自己行为所引起的效果。路政管理机构的组织原则

§

1、精简原则

§

2、管理幅度适当原则

§

3、完整统一原则

§

4、指挥灵便原则

§

5、职责权利统一原则

§

6、协调一致原则

云南省的路政管理机构

§

一块是垂直管理的,即省路政管理总队,其下属的16个州市路政管理支队和3个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支队,各支队下设县(市、区)路政管理大队、路政管理中队。

§

一块是属地管理的,即各州(市)交通主管部门设立的路政管理处、科,各县(市、区)交通主管部门设立的路政管理科、股,这些路政管理机构主要由各地交通主管部门设立,管理县、乡公路,省路政总队主要是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路政管理机构的职责

根据交通部《路政管理规定》(交通部2003年第2号令),路政管理机构主要具有以下职责:

1、宣传、贯彻执行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2、保护路产,维护路权;

3、实施路政巡查;

4、管理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

5、维持公路养护作业现场秩序;

6、参与公路工程交工、竣工验收;

7、依法查处各种违反路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案件;

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云南省公路路政管理总队的职责

(1)负责宣传、贯彻路政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2)负责全省公路路政的行业管理,组织、指导全省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开展;

(3)制定全省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制定全省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4)负责全省公路路政管理队伍的建设、教育、培训和管理工作,按照干管权限管理所属单位的干部;

(5)负责所属各路政管理机构的党、团组织和工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6)负责全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保护路产、维护路权工作;

(7)负责指导、协调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

(8)负责所属各路政管理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财务管理工作。

(9)负责路政装备、服装、法律文书、执法证件的发放和管理工作;

(10)负责办理路政总队管辖的路政许可事宜;

(11)负责组织、指导全省的治理超限运输管理工作;

(12)参与公路建设和公路附属设施的规划及重点公路工程交工、竣工验收;

(13)负责组织、指导在建公路和公路养护的保通工作以及收费公路的通行费督查工作;

(14)负责组织实施全省路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科学研究、开发应用工作;

(15)负责报送道路通阻信息;

(16)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17)承办省交通运输厅交办的其他事项。

各路政管理支队的职责:

(1)宣传、贯彻执行公路路政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厅制定的有关公路路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2)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所辖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

(3)参与接管公路工程交工、竣工验收;

(4)负责办理路政支队管辖的路政许可事宜;

(5)负责所辖公路的治理超限运输管理工作;

(6)负责所辖收费公路的通行费督查工作;

(7)负责查处所辖公路上发生的重大路政案件;

(8)负责支队的党建、工会、共青团及队伍建设工作,负责全体路政员的德、能、勤、绩、廉的考核

和管理工作,负责各所属大、中队领导的任免;

(9)负责支队的财务管理和基本建设的实施;

(10)负责所辖公路路政统计报表、路政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汇总上报工作;

(11)负责在建公路和公路养护的保通工作;

(12)负责监督、检查、考核本支队的路政管理工作;

(13)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篇7:企业管理咨询的概念

企业管理咨询,是由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深入到企业现场,与企业管理人员密切配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找出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查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并指导实施,以谋求企业坚实发展的一种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服务活动。其任务主要有:一是帮助企业发现或判断生产经营管理上的主要问题,找出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二是提导改善方案的实施;三是传授经营管理的理论与科学方法,培训企业各级管理干部,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素质。

英国的L·厄威克说:“作为顾问,真正唯一值得去做的工作是教育——教会客户及其下属人员自己能进行更好的管理”。

篇8:资产管理的概念

1 信息和信息产业的概念

由于“信息”特有的本质, 致使关于信息概念的定义问题成了人类科学史上争议最大、历时最久的问题之一。人们几乎可以从任何一个学科角度和认识领域对信息的概念做出自己的解释, 而与此同时。人们又可以从另外的几乎是任何一个角度对这一解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出有力的质疑。正如《太英百科全书》所认为的那样:“信息现象渗透于物理和精神的世界之中, 信息的多种多样性使迄今为止所有为信息作统一定义的企图都落空了 (1989年版552页) ”。在众说纷纭的关于信息概念的定义中, 最有代表性、最难以在理论上推翻, 但也最无法令人满意的就是控制论之父、信息论创始人之一的诺伯特·维纳对信息的解说, “信息就是信息, 不是物质, 也不是能量”。如此看来, 信息与物质和能量的最大区别恐怕就在于它无法被人们用是什么来解说, 只能被人们用。不是什么来解说。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认为:系统是世界的结构, 或是说系统是世界的存在形式;信息、物质和能量是系统和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和能量是人们所熟知的。在人们所熟知的一切都不是信息的情况下, 信息也就只好, 当然也只能是“信息”, 就是说, 信息的本质有如云雾中的庐山, 仍处于朦胧之中鉴于信息概念的复杂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学术难度, 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显然不是我们这一信息管理科学的论文所能胜任的工作。然而, 作为信息管理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而且是位于首位的基本概念, 这又是一个无可回避、必须面对的学术难题。有鉴于此, 本文在最具代表性的若干观点的基础上, 从信息管理的角度, 提出对信息概念的定义意义, 以便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架构。

关于“信息产业”的概念, 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表述。我国学者乌家培先生认为“信息产业是从事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以及信息生产、加工、存贮、流通与服务的新兴产业部门, 它的形成和发展, 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结晶, 也是信息经济走向繁荣的表现和保证” (乌家培, 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这一定义在国内影响较大。显然这是一个从经济学, 特别是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所做出的定义。如果从信息和信息行为的角度, 即从信息管理学的角度出发, 我们则认为信息产业是社会信息行为的产业化组织形成。而上述乌家培先生的定义, 则是关于这一产业化组织内客和经济性质的最好的说明。这样, 从信息管理学的角度, 可对信息产业的概念作如下表述:信息产业是社会信息行为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它是当代从事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以及信息生产、加工、存贮、流通与服务的新兴产业部门, 它的形式和发展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结果, 也是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 社会信息系统的社会组织化形式就是信息产业。我国目前的各级各类事业性信息机构和各种类型的信息企业都是信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现代信息产业的实质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为手段、以社会信息资源为开发对象、以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为内容, 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信息时代主导产业。

2 科技信息管理的意义和内容

科技信息是用文字、图像、符号、语言等形式对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方向、规划重点、课题、成果、市场等情况的反映。它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 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资源, 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反映。科学技术理代化要求有救地利用信息, 及时掌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及其发展趋势, 掌握当前取得的成果和未来探索的方向和重点, 克服科研工作的盲目性, 避免低水平重复, 站在科学技术工作的前沿, 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广、快、精、准。

广, 是指收集和积累信息资料的面、信息来源的渠道、组织动员开展信息工作的人力及信息服务的对象面要广;

快, 是指信息搜集、服务要新、快、及时;

精, 是指信息工作要有针对性, 提供的信息资料要有分析、有对比、有选择, 经过整理加工确为科研工作实际需要的准, 是指提供信息资料要准确。具有科学性, 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

要选到广、快、精、准的要求, 关键在于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配备事业心强的训练有素的科技队伍。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科技信息管理的内容包括:

2.1 科技信息的收集:

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 有针对性广泛地收集科技资料其方式有文献资料的调研、社会调查、专访、实地考察探索性试验等;

2.2 科技信息的整理分析: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评价、鉴别, 选取对科技工作有关的、有使用价值的信息;

2.3 科技信息的加工:

在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 对科技信息进行专业性和综述性论述, 提出专题报告、预测性研究报告等;

2.4 信息的传递与服务:

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 将科技信息提供给科技人员参考、使用, 为发展科技和经济建设服务。

3 科技信息工作的任务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 科学技术分工愈来愈细, 形成的文献资料愈来愈多。任何一人要想全面继承、借鉴他人的成就都非常困难。再加上学科交叉、出版分散、文种繁多。科研人员要想完全靠自己去查阅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难有可能。由于社会的发展, 产生了专门从事科技信息工作的机构。有了专门的科技信息机构, 就可以从不同角度为科研人员或各种用户服务。

4 科技信息工作的现代化

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加速发展科技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十分重要。目前科技信息管理的现代化技术主要有:

4.1 应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 用于情报

的收集、采购、资料目录的编制, 用于情报检索和机器翻译、汉字信息处理;

4.2 应用光学记录技术使信息资料存贮缩微化;

4.3 应用理代通信技术使信息传递网络化;

4.4 应用声像技术加速信息工作社会化。结束语

信息管理是在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社会条件下, 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信息、信息产业、科技信息工作的任务和现代化的发展, 并且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实现社会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 从而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 有效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付智辉.科技信息管理中资源共享及安全问题的研究[J].科技广场, 2009 (6) .

[2]刘梅.提升科技信息管理工作水平促进科技快速发展[J].江苏科技信息, 2007 (12) .

[3]邓学来.浅谈省级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科技信息管理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4) .

[4]郭群, 杨小华.计算机技术在科技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 (9) .

[5]孙淑君.论科技信息管理工作[J].河北煤炭, 2006 (9) .

篇9:城市综合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国务院有关文件和绝大部分研究文献都认为,城市管理是市长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指市长代表城市政府对城市一切事物的总体安排和协调。字面上,城市管理就是对城市的管理,城市所有事物都应纳入管理范畴。从这个意义上看,城市管理确实是综合管理。市长通过职能部门的设置和授权实现对城市事物的管理,如果设置合理,综合管理的目标就可以实现。但事实上,一方面城市管理部门有限的职权承担了无限的责任,另一方面其他部门推出的各类“工程”又“抢走”或“忽略”了本该承担的城市管理职责,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很不到位,导致城市管理矛盾越积越多,甚至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突出领域。

城市综合管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它有别于上述字面理解和既往研究的城市管理概念。根据《辞海》(1979年版)第636页的解释,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结合起来。只有对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矛盾的总体,才能真正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城市的运行规律也是如此。

城市是迄今为止人类生存和居住的最佳聚落形式,它区别于农村的最大特点是方便、有效和有序。这是靠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有序使用来保证的。可以设想一座城市是由一定数量的人口在一个基础设施平台上进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育活动所构成的一个聚合体。为城市搭建基础设施平台是城市规划建设的任务,维护基础设施平台的正常运行、保障城市空间有序使用是城市管理的工作。

对城市基础设施平台进行细分可以发现,现代城市已经离不开道路交通运输、给水排水污水处理、能源动力供应、邮政电信、垃圾收运处理、公园绿化等基础支撑系统,这些系统一旦得不到保障,城市局部或整体立刻陷入瘫痪,因此称为城市基础功能。而其上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育活动称为城市衍生功能。

对城市空间的分析认为,城市空间可以细分为专属空间和公共空间,专属空间是自然人和法人经行政许可取得部分使用权的空间,其他城市空间属于公共空间。城市居民的住宅空间、单位组织的办公空间即为专属空间,国家法律保护其空间使用权不受侵犯,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即为公共空间。

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维护城市基础功能和保障公共空间有序使用的工作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内涵。对在基础设施平台上进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育活动等衍生功能的维护则属城市专门管理范畴。

城市综合管理中包含了应急管理的内容,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导致城市局部或整体的基础功能丧失或不能正常运转,城市部分或大部分公共空间秩序混乱,使城市衍生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城市综合管理进入应急状态,此时城市综合管理的任务就变成如何尽快恢复城市基础功能,维护城市空间的有序使用。因此,城市综合管理必须处理好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对接问题。

从城市行政运行规律看,权责相应是行政配置的基本要求,当出现权责不等时就要建立协调机构或机制,并保证其有效运转。城市专门管理的权责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城市综合管理则很难权责一致,因此建立由市长定期协调、城市运行管理相关部门参加的高位协调机构,建立城市综合管理的协调机制成为各城市的不二选择。除了构建城市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外,还需各领域积极推进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工作。当前有很多城市如泰州、佛山等都在尝试使这种城市综合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途径,积极探索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方法,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

篇10:安全生产与管理的概念

一、安全生产

(一)安全生产的概念

所谓安全生产就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保证人身健康与生命安全,保证财产不受损失,确保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二)安全生产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安全生产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安全生产概念已不仅仅是保证不发生伤亡事故和保证生产顺利进行,而且增加了对人的身心健康要求,提出了搞好安全生产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社会进步的要求。我们应从理论、政治、经济、伦理和社会影响等不同角度来理解安全生产,从而进一步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1、从理论上来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都是劳动群

众创造的,保护劳动者就是保护生产力,推动历史前进。

2、从政治上讲,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要保护劳

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国际劳工组织也规范了保证就业者安全的各种章程。搞好安全生产,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国家乃至世界关注的一个政治敏感问题。

3、从宏观经济上来讲,生产力的高低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高低,生产力是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而人的因素是主体,在构成生产力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安全生产搞得不好直接会影响这个国家或者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4、从微观经济上来讲,每一起生产安全事故都将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这些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有时是巨大的,甚至是一个企业或者个人难以承受的。所以,搞好安全生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5、从伦理道德上来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尤其对于我们中国,重视家庭生活是传统的美

德。如果我们当中有一个家庭的某一个成员因生产事故而伤残或者死亡,会造成这个家庭的极大不幸。伤亡一名职工,给他们父母、妻子儿女、亲朋故友带来很大的痛苦。甚至给家庭带来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痛苦。

6、从社会稳定上来讲,生产安全事故的频发,一是影响政府的形象,带来招商引资负面影

响,一起经济发展的波动;另一方面由于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产生众多的经济纠纷,往往会引起人们对政府甚至对社会的不满,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三)劳动保护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这两个概念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但劳动保护也有其特定的含义:劳动保护的对象是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劳动保护就是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消除生产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环境、不安全设备和设施、不安全环境、不安全场所和不安全行为。防止伤亡事故和职员危害,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的总称。劳动保护是从“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出发,强调为劳动者提供人身安全与身心健康的保障。它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安全生产管理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管理主体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作用于客体,使其朝着一定的目标发展所进行的活动。管理包括四个基本要素:(1)管理的主体即管理者;(2)管理的客体即被管理的对象;

(3)管理的手段及管理的方式方法;(4)管理的目的。这四个要素回答了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和为什么管等管理的基本问题。

管理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2)管理的“载体”就是“组织”;(3)

管理具有一定的任务和职能;(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5)管理的本质是创新。

(二)安全生产管理的概念

安全生产管理通常是指管理者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三)职业健康安全

职业健康安全是2001年11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的提法。我国现有的职业健康安全、职业安全健康、职业安全卫生、劳动安全卫生等不同的提法,其内容都与安全生产或者劳动保护的含义基本相同,均以法律法规、管理机制、组织制度、技术措施、宣传教育等手段,来确保人身健康与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三、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1、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格局

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是指安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管理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从“国家监察、行政管理、群众监督”发展成“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确立了“企业负责、行政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管理体制。现已逐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2、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基础

企业负责是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基础。企业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转变,以企业为主体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已成为我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点。企业全面负责,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构建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新思路。

2010年7月1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安全生产管理重心下移到企业的管理思路。通知要求严格企业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坚持不安全不生产;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强化职工安全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一律严格考核,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职工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上岗;全面开展安全达人活动,深入进行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夯实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

根据建筑施工的特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是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基础的基础。作为一名建筑施工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理应深感肩上的蛋子,扎扎实实地开展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四、安全生产主体与责任

企业的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所谓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指企业依照法律的规定,应当履行的安全生产的职责和义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企业安全生产职责和义务主要有以下13项内容:

(1)只有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才能从事生产经营;

(2)明确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

(3)保证安全生产的投入;

(4)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

(5)保证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化;

(6)保证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

(7)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8)从法律上保证安全设备必须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要求;

(9)危险物品的特别管理;

(10)危险作业、交叉作业的安全管理;

(11)有关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规范;

(12)对安全生产管理中发包、出租事项的禁止和承包、承租的规范;

(13)应急救援预案管理与事故报告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所确定的保障安全生产第一项规则就是生产经营单位只有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才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是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也是这部法律第一条所规定的,能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生产条件,或者说是指能消除事故隐患和危害因素,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不受威胁的生产条件。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这项规定中,主要有三点是明确的也是必须坚持的:一是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二是衡量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标尺为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除此以为其他的根据不足为凭,更不能自定条件,降低要求;三是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所指的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是对所有的生产经营单位而言的,并不是只指新设立的单位,原来已经设立的也要按照这项规定办理。

五、安全生产许可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只有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才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安全生产法,2004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实行取得有关部门核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方可进行生产活动的管理制度。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

上一篇:三年级爱祖国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游鼎湖山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