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少年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众所周知,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之一,农村学校又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搞好农村教育对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意义深远,但由于学校体育教育的主、客观原因,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急剧萎缩。本文主要介绍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中的主要现状,以及探讨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乡少年体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城乡少年体育教育论文 篇1:

如何转化体育后进生

在传统教育观念里,体育教育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但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体育教育地位逐渐上升。在体育教育中,存在着一批体育后进生,这个客观普遍存在的现象引发着体育教育行业的思考,本课题通过对体育后进生的表现和形成原因进行了阐述说明,提出了相关的转化的策略,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所谓“体育后进生”,主要是指身体运动能力和身体体质标准达不到国家体育教育基本目标的学生,实质上是学生体育素质无法适应良性的现代化社会生存发展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对“体育后进生”现象进行全面且深刻的剖析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因此尽快改变“体育后进生”现象,以此弥补过去产生的“体育教育赤字”。

1 “体育后进生”产生原因

在当前的中国,“体育后进生”现象是广泛普遍存在的,人们认为“体育后进生”是文化知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代名词,而与之相对的“体育先进生”却成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潜台词、画外音。造成这种颠倒认识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这也是我国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的重要特征。在经过文献资料检索和日常生活调查研究,关于“体育后进生”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类:

1.1 体育教育体制僵化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体制是任务指标式的举国体制,举国体制下的升学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换而言之,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升学进行的,包括“中考”、“高考”、“硕士研究生考试”以及“博士入学考试”。在这些考试中,体育考核是缺位的或者虚化的。体育教育体制问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体育教育硬件资源有限和体育课程设置匮乏。

1.2 家庭体育教育意识缺乏

在物质基础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发生明显的倾向性——希望孩子不受到任何困苦伤害、不面对社会复杂问题的压力。在这种倾向性思想与情绪的引导下,家庭对于体育教育产生不正常反应——认为体育带给孩子的困苦大于好处。尽管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教育路径却是错误的。近年来,人们不得不面对升学问题对家庭产生的巨大压力,从而开始注重体育教育,但大多还是为了孩子的升学问题。

1.3 学生体育价值观尚未成熟

相较于成年人人生阶段,学生阶段对于社会及自我认识不深刻,对于事物的把握无法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对于体育,就从人生成长发展角度而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克服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短暂的不舒适感觉,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学生因体育价值观的不成熟在某种意义上正好“迎合”体育教育体制僵化和家庭体育教育意识缺乏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体育后进生绝大多数缺乏系统的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行为意义的认识空白,体育锻炼强度、力度等指标基本不合格。2.体育后进生性格情绪变得极为敏感和孤立。在耐性、宽容度和意志力方面,往往落后于正常体育锻炼的学生。

2 体育后进生转化教育路径探讨

在对“体育后进生”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有所了解之后,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并对部分在体育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学校案例分析总结,体育后进生转化教育路径应该在有效激励机制下,从组织体制、物质保障、教育模式、情感培养及社会机制五个方面展开并保持长期开放状态的追踪研究。

2.1 在组织体制上适应新时代体育教育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优化体育课程的数量要求与质量要求,以课程硬性规定的方式既引导又督促体育后进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坚持与进步,从而实现课程方面的变革目标——体育后进生在课程框架内达至体育考核标准。并且在升学问题上实现体育教育激励机制,这无疑跨越式提升体育教育的地位。当然,随之而来的是要保证体育教育升学激励机制公平且效率地实现。

另外,为学校教育相对独立性松绑成为一种趋势,自然在体育教育方面也要有所实现。体育后进生作为全体学生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学校应该自体育理念开始到具体行动措施,对体育后进生采取倾斜性政策。学校资源的投入,将为解决“体育后进生”现象问题提供坚实基础。

2.2 在物质保障方面为体育后进生转化提供基础条件。物质条件是实现体育后进生教育转化目标的根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发现体育后进生比例较大的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较低,在体育教育物质及技术保障方面更是严重不足。这种逻辑现象存在于大部分学校中,且地域差异、城乡差异更是严重:在大城市中,学校在体育教育物质保障方面是合格的或者超出一般水平的,而在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物质保障方面近乎为零。

因此,在物质保障方面,政府、学校、社会应该三方协作,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体育器材设备和科学的训练使用方法,并向更广泛的地域投放倾斜。保证以物质技术方面的高效完善,吸引体育后进生主动投入到体育教育领域,从而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顺利开展。

2.3 在教育模式上向以人为本的思路进阶。我国在体育教育方面相较于外国是落后的:师资力量配置上显著低于外国(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师资品质上难以做到高品质、多元化;师生互动缺乏灵动性,也是体育后进生日益增多的极为重要的外部性因素。

首先是师资力量的拓宽与培养,在师资力量招揽上,实现多元化渠道是当前最有效的措施。在互动双方的基本条件准备完毕的情况下,确立体育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是极大促进体育后进生转化的重要理念。师生互动模式不再是死板僵硬的应付状态,而是灵动的交流共处状态。

2.4 在情感培养方面深入学生内心。无论是从学校情感角度,还是家庭情感角度,对于体育教育的热度需要继续提升。学生本身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期中,对于体育教育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校与家庭。学校与家庭在对待体育的情感上是支持的、热爱的,学生对于体育的厌恶抵触程度便会明显降低。因此从本质上说,情感培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培养。

2.5 在社会机制上实现体育教育的普遍且长期的良好运作。只有全社会形成对体育教育的良性运转,体育后进生教育转化事业才能得到根本性贯彻。表现在具体的社会机制上,是各方力量资源按照科学合理的投入产出规律对体育教育进行支持,最终的收益将回馈给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發展。体育后进生现象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将得到根本性扭转。排除部分身体本身残缺的特殊情况,体育后进生高比例的状态将是体育教育领域的过去时。

3 结语

对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是我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是一场关系国运长久的伟大事业。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必须保持一种卓越的开放态度,积极吸纳在体育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理性总结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失败教训,通过正反对比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以适应体育后进生教育转化的任务;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具体实践中,促进体育教育的繁荣。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附属小学广弘城校区)

作者:邓莉莉

城乡少年体育教育论文 篇2:

关于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情况的探讨

【摘要】众所周知,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之一,农村学校又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搞好农村教育对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意义深远,但由于学校体育教育的主、客观原因,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急剧萎缩。本文主要介绍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中的主要现状,以及探讨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村 体育教育 发展

小学生的年龄出于7-14岁之间,是各项体能与心理自然发展的敏感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是对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据统计,农村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的74%左右,这种比例结构说明抓好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对提高我国体育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1.1城乡差异

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我国城市乡村体育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相比之下,农村的小学体育教育质量较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6年级每周有3节体育课。但是研究表明,被调查的县级小学只有32.8%按标准要求开设,乡镇小学仅有13.2%,农村小学进本没有按照标准执行,而且仅有21.4%安排每周有一个课时。即便是处于城乡结合部的高新区,课时安排也没有达到足课足时开设。

1.2中外差异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教育部有关部门对15个省份的129个县(市、区)监测显示,四年级校园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不足率分别高达56.5%。教育部有关部门另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2%的小学能够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2007年一项对8000所学校的调查显示,我国专职体育教师配备率只有38.8%,大量的教育投入,并没有向体育教育倾斜。国外孩子:在美国,普遍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体商”,有80%以上的孩子每天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日本孩子在学校每天都有体育课,体育好的孩子更让大家尊重。新加坡小学生学业负担并不轻松,但学校都会在每天下午两点后安排课外活动时间。

2.农村体育教育发展滞留的影响因素

2.1 思想陈旧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并以此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水平。基于这一个思想,体育教育变成了教育中的附属品。在学校、老师甚至学生的心目中认为,体育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体育课的质量基本是无人关心。目前,农村小学的体育课基本有班主任自行安排,或者被其他课程代替。我们喊了这么多年的“体教结合”,然而在农村教育中却显得那么淡薄。

2.2器材、场地、经费缺乏

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现有的器材场地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有些偏远地区的小学甚至连足球场地都没有,往往仅有一个操场,角落里几个乒乓球台,两边只有两个篮球架……陆克珠在《甘肃省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设施的调查研究》中显示:该地区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对体育的投入非常少,大部分学校没有正常的体育基本经费,人均投入只有可怜的1.67元;体育经费的投入在真正落实上也面临各种问题,导致体育经费被挪作他用。从此类研究文献中得出,当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体育设施短缺,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都是影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3 师资力量匮乏

统计表明,在年龄结构方面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很不合理,以青年教师为主,其中 22-30 岁之间的体育教师占到所调查教师总数的 84%;31-39 岁的教师占 16%,40 岁以上的体育老师更少,这说明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年轻化,缺少老、中、青的合理梯队。

2.4 家长对于体育教育认识的缺失和偏差

在农村,家长的主要思想还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仍然占有主导地位,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就是在浪费时间,家长仍然愿意让孩子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也不愿意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3.发展对策

3.1 有关部门提高重视

为保障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农村小学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激发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指导等保障。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切实保护体育课的实施。

3.2建设相关设施

学校应该拨出经费加强体育教育建设,增加学校体育投入,保证专款专用,减少体育教育资金的挪用现象,同时要加大体育投资,保证小学体育器材的质量。

3.3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经常与其他优秀教师交流教育心得,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

(二)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给予鼓励、肯定、赞扬,从中教育孩子在生活做人的道理。

3.4加强学生家长沟通

家长是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家长对与孩子的影响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加强学生家长对于体育教育的认识,提高家长对于体育教育的理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物质保证,从而可以让孩子得到参加体育活动更多的保证,真正意义上让少年儿童能够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

4.展望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确实存在许多客观不足,但是国家、学校、教师们只要付出努力便会使这一现状得到改善。 身为农村小学一线体育教师,应该发扬体育人的拼搏精神,发掘和合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发展特色,推动学校的体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关注相对落后的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只有农村体育教育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张艳波,制约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因素的调查[J].高师理科学刊.2010.01

[2]郝作杰,浅谈鲁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0

[3]于子初,浅析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出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

作者简介:

杨晓东(1982 -),男,研究生学历,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研究。

作者:杨晓东

城乡少年体育教育论文 篇3:

广州市小学家校体育合作的调查研究

摘 要 增强少年儿童体质、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和民族兴旺的大事。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少年儿童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系时期,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广州市 小学 体育

近些年来,我国少年儿童体质长期处于下滑状态,情况不容乐观。2005年全国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肺活量、握力水平有所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广州地处中国南大门,作为中国经济发达较高的城市之一,市民的综合素质普遍高于其它城市居民,在生活水平和质量已经提高的情况下,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水平却每况愈下,据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所长麦锦城介绍,根据1985年至2010年间共6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25年间,广州市中小学生出现了视力低下检出率呈持续增高状态、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大幅度增加、城乡学生立定跳远和长跑成绩全线下降、力量耐力素质下降等问题。在2012年的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报告中,这些问题都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引起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众多专家学者将此问题归咎于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人们纷纷指责学校体育工作的缺失与不到位才导致了学生体质日趋下降的现状。不可否认,体育与健康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的目标在于通过教学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少年儿童健康发展。但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要实现学生的健康显得有些单薄无力。单一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已经不能承担少年儿童体育健身的全部责任,一方面,因为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休息和体育锻炼的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小学体育设施、场地条件严重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质量难以保证,在学校环境下进行有关增强体质的相应措施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此外,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引起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因素有很多,它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少年儿童自身等各个方面,遗传、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各种因素都已经成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杀手。

在我看来,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影响力胜于学校,家长没有培养孩子体育运动的兴趣,孩子在进入学校后没有运动习惯,加上繁重的课业任务,孩子自然而然的放弃体育,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发展。因此,让社会参与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国际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是家庭与学校间的合作,它可以为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教育环境,更能协调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力量,使之形成合力,避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效果的互削和抵制,进而全面提高少年儿童体育健身的效果。

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说,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是难以获得预期效果。家长是儿童的首位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千千万万的小家构成了社会这一个有机整体。家长塑造着孩子的个性,而在学校时出现的大部分问题都会在家庭中有所反映,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困难也可以通过家长的配合得到解决。由此,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上的合作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家校合作”的概念应运而生,家校合作是学校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林,倪才华,张小红.中国、博茨瓦纳两国小学体育教学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1:122-124.

[2] 易春燕.中国近代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J].史学月刊.2011.10:131-133.

[3] 乔秀梅.中小学生体能促进理论与实践方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4] 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5] 李海霞.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历史演进[D].山东师范大学.2006.

[6] 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4.

[7] 王凤玮.我国部分省市中小学体育社团开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2.

[8] 霍凯.小学体育教育中的“过度保护”现象研究[D].南昌大学.2014.

[9] 肖建国.体育教育专业小学教育本科培养方案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作者:刘忠彪

上一篇:课堂改革高效课堂论文下一篇:护理队伍生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