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服务民生 竭力促进就业

2024-05-03

倾情服务民生 竭力促进就业(精选4篇)

篇1:倾情服务民生 竭力促进就业

倾情服务民生 竭力促进就业

安仁县就业服务局成立于1982年,全额事业副科级建制。下设办公室、失业保险站、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就业培训中心、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五个股室。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就业的基本政策,拟定全县劳动就业工作实施计划,做好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失业保险、小额担保贷款等服务工作。

2010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就业是民生之本”为宗旨,构筑“和谐社会、和谐安仁”为目标,服务于“就业再就业人员”为根本,创新工作思路,重点抓好就业政策的落实、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失业保险等工作,各项工作成绩卓著,为全县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166人,完成年任务的104%,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登记率100%,失业人员职业指导4703人,完成年任务的118%,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932人。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383人,完成年任务的102.9%。征收失业保险基金154.47万元,完成年任务的205%,新增参保人数55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4%,上解省调剂金 14.7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27.82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59万元,组建创业指导服务专家22人,培育创业实体342个,完成年任务的114%,创造就业岗位1292人,开发可选用创业项目40个,建立孵化基地1个,2个创业示范园、8个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单位。

就业民生之本,保障是和谐之基。我们用自己的工作职责

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不断增强服务民生的自觉性,提升改善民生的执行力,诠释服务民生的真实内涵。

理念教育打造真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作为事关民生的劳动就业服务部门,我们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培育亲民情感,弘扬亲民意识。把是否有利于民生作为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塑造服务民生的崭新形象。

----通过学习教育强化民本理念。新时期的就业服务工

作,具有服务和谐民生的鲜明特征。为此,我们采取有效的工作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理念教育,局领导带头学习业务理论知识,学习党的十七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针对在全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开展的“优质服务年”及安仁县干部作风整顿活动要求,我们开展了“让我的优质服务使群众满意”竞赛,在全局干部职工中倡导讲大局、讲礼仪、讲团结、讲学习、讲服务、讲创新、讲道德、讲廉洁、讲纪律、讲正气的“十讲”活动;为保证教育长效性,我们坚持每周五学习日制度,通过学习教育,干部职工主动、自觉服务民生的责任感显著增强。

为了给办事的群众提供一个方便快捷舒适的服务环境,今年我们花巨资改造了办公场所,建成了一个能够满足包括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政策法规咨询、失业保险、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信息

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同时要求工作人员挂牌上岗,文明服务。把每个人的姓名、职务、工作职责等挂上墙以便监督。坚持文明礼貌用语,坚决杜绝忌用语。

惠民实事彰显真情

为了把“民本”理念转化为改善民生的生动实践,我们把着力点放在民生建设的推进落实上,努力打造让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和谐局面。

——在惠民实事上狠抓落实。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的用工需求和特点,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的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安仁培训品牌。对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我们选择一些社会急需、就业前景好较的专业或适合下岗职工自谋职业的第三产业的培训项目;针对农村劳动力技能转移培训,按照“政府引导、乡村组织、多渠道就业”的思路,突出培训特色,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零距离”的培训,方便了受训群众,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好评。创新培训模式,开展“订单式”“储备式”技能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受训人员就业率在85%以上。我局的就业培训工作,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工作的一个最显亮点,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优秀就业培训中心。

为求职者服务,实现充分就业,提供优质职业介络服务,搭建市场信息平台,夯实服务基础,也是我们工作的主旋律。2008年

至今,我们组织举办了15场(次)招聘会,提供市场营销、餐饮服务、企业管理等20多个职位,3000多个就业岗位,进场求职者达到5000余人次。为广大求职人员提供了充分的就业空间,为用人单位搭建了选拔人才的就业平台,受到求职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有效地缓解了我县的就业压力。

失业保险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县的失业保险工作在全市年年都是遥遥领先,失业保险的扩面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2008至2010年,为特困下岗职工发放慰问金100多万元,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在服务社会上狠抓落实。坚持服务重心下移、服务关口前置、服务走向终端,树立民本单位的良好形象。主动深入基层,上门服务,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全县现已建成社区(乡镇)劳动保障站25个,联网率100%,使人民群众不出社区就能获得灵活、方便、快捷、人性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在实现跨越目标上狠抓落实。对照上级的年初目标

任务,我们也提出做出了保证完成与民生保障息息相关的目标任务工作方案,并采取超常措施,强化督办,确保落实,解决推进中的难点问题。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基金的征缴年年创历史新高。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在市为民办实事中,就业服务工作目标考核完成情况件件名列前茅。

自我突破实现真意

围绕“解放思想、创新创业、追赶跨越”主旋律,我们不断调整视角、科学思维、创新实践,激发改善民生的生机活力。

----在工作制度上勇于创新。我局的工作制度,特别是考勤制度在全县都是先进典型。每年初,我们就制定了《安仁县就业服务局目标考核方案》,方案里详细地制定了上下班作息制度,学习制度,奖惩制度等等,不论领导干部和职工,发现有与制度相勃的地方,均按照条例处罚毫不手软。为了服务水平,要求各股室及服务窗口,进一步完善便民、利民、优质、高效的服务措施,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在工作作风建设上勇于创优。为认真落实全市就业服务机构开展的“优质服务窗口”和县委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我们在全局召开了创先争优动员大会,传达学习了创先争创优精神,明确把“争做服务先锋、争当创优表率”作为在全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全力打造劳动就业服务品牌。要求全体职工根据活动方案的要求,明确自己的活动任务,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充分发挥岗位优势,将创先争优活动与促进就业创业、保障服务社会民生和优质服务窗口等劳动就业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创先争优常效机制,扎实有效地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长久开展。

安仁县就业服务局

二0一0年十二月

篇2:倾情服务民生 竭力促进就业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 “民生在勤, 勤而不匮”。这里的“民”, 是百姓的意思。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 话语语境中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生活中, 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 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 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所以, 民生可以解释为民众的生计。即是公民的生存状况。民生问题, 简单地说, 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什么是民生新闻?这个问题业界和学界众说纷纭, 尚无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 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 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 但在内容是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2) 民生新闻是指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 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 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 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 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3)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 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4) 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 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 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5) 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 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 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 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本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黔西南广播电视台开设的民生新闻节目——《金州新视线》是一档录播节目, 节目为日播, 每期节目时长为30分钟。从开播以来, 栏目的主要做法如下:

(1) 科学监督, 化解矛盾。《金州新视线》栏目在关注民生的同时, 以构建和谐这一社会责任为己任, 在节目中科学监督, 调解纠纷, 化解矛盾。例如, 2011年6月28日, 栏目接到小包工头丁家勇打来热线, 称他们在兴义市一工地做工的工程款迟迟得不到结算, 为他们做工的农民工天天上门催要工钱, 而他们多次讨要工程款并向相关部门反映未果。在讨工钱无路的情况下, 几个小包工头正采取过激的方式, 在小区张贴告知书, 拉来沙石, 要堵断小区通道。同时, 给《金州新视线》栏目打来热线电话, 希望得到栏目的帮助。在接到热线电话后, 栏目记者一边做包工头们的思想疏导工作, 希望他们不要采取过激行为, 一边赶到现场, 并联系该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和房开商, 前来协商解决此事。在栏目记者的帮助下, 这件事情有了眉目。但是, 房开商对付款的期限一直没有明确的答复, 记者随即在栏目中播发了《农民工催工资上门包工头讨工钱无路》的稿件。而后, 根据协商进展, 播发了后续报道《三方协商工钱有望解决》。稿件播出后, 引起了房开商的高度重视, 立即与栏目联系, 并在一周之内兑现了工程款。因为栏目记者的出面, 阻拦了包工头们欲采取的过激行为, 避免了事态的扩大。同时, 帮助包工头们讨到了工程款, 化解了矛盾。在《金州新视线》栏目播出的这类事例很多, 也有我们记者到现场, 解决了矛盾, 而没有播发的稿件。虽然我们没有做成节目, 但是, 化解了矛盾, 实现了栏目的又一价值, 树立了媒体良好的社会形象。

(2) 关注热点, 加强引导。突发事件是民生新闻关注的又一重点, 每当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 《金州新视线》栏目记者得到消息, 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忠实记录新闻事实, 把握报道方向和角度, 引导舆论, 客观报道。例如, 2011年9月14日, 有出租车司机聚集兴义市内环路, 造成内环路多条街道堵塞。传言说是因为有一名国家机关公务员乘坐“霸王车”, 不但不付钱, 还打伤了出租车女司机, 更有甚者说将女司机的手扭断了等等。获取新闻线索后, 《金州新视线》栏目记者及时赶到现场, 拍摄现场画面, 真实记录新闻现场, 了解事件实际情况。经核实, 这件事的真相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与一名乘客因行驶路线问题发生口角, 继而抓扯, 导致出租车司机手指被轻微抓伤。并且, 这位出租车司机是男性, 那名乘客也不是国家机关公务员, 事实与传言大相径庭。事情发生后, 兴义市政府和公安部门也及时出面, 公开处理了这件事情, 平息了事态。当天的《金州新视线》栏目就及时播发了《乘客要逆向遭拒绝起祸端政府依法公开处理平事态》的稿件, 对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 澄清了事件事实。此类似的稿件, 增强了栏目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3) 贴近生活, 服务群众。贴近生活是民生新闻节目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金州新视线》栏目在科学监督、引导舆论的同时, 还加大服务类节目的采编。特别是在季节变化、流行病高发时期, 节目中开设版块, 加强提示性报道, 更好地为群众做好服务。同时, 关注群众的所需、所盼, 急群众之所急, 用媒体的力量, 积极为群众解难。例如, 2011年6月, 受特大洪灾影响, 望谟县新屯镇弄林村的400多亩杨梅遇到销售难题, 农民经济将受到损失, 老百姓十分焦急。14日, 《金州新视线》栏目及时播发了《望谟灾区:近百万斤杨梅滞销农民盼客商》的新闻。在19日的节目中, 再次编播了这条消息。后来, 经过媒体的大量宣传, 弄林杨梅找到了销路。服务好群众,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是《金州新视线》关注民生的又一体现。

篇3:倾情服务民生 竭力促进就业

“发展为重, 民生为先, 就业为本”, 是对发展、民生、就业三者之间关系的科学阐释, “三个更加注重”是对准确把握三者之间关系的高度凝练和明确要求。发展是根本, 是前提, 是源头, 是保障。民生要靠发展实现, 就业要靠发展推动, 离开发展, 民生、就业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了, 民生才能得到有效改善, 就业的规模和质量才能得到切实保障;而就业规模的扩大, 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升, 又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促进民生更大更好改善。发展、民生、就业三者相互联系, 互为促进, 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卢展工同志的批示精神, 始终坚持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根本, 坚持就业优先这个关键, 正确处理和把握发展、民生、就业之间的关系, 主动融入, 积极作为, 努力开创业兴人和的新局面。

一、要把促进就业的过程转变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

当前河南省就业形势总体是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加快, 淘汰落后产能, 产业技术升级, “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岗位不匹配, 人力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不足, 就会阻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做好就业工作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积极转变促进就业的工作方式, 实现扩大就业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良性互动, 真正把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层次的过程转变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 不断提高就业拉动力,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撑。

努力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需要, 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技术型、应用型劳动者。坚持“六路并进”, 统筹实施各类培训计划。实施项目带动, 建设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持续提升技能培训服务能力。强化示范引领, 深化厅市共建, 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深化校企合作, 大力支持发展技工教育集团, 推动技工院校招生、培养、鉴定和就业“四位一体”建设, 实现技工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无缝对接;开展“百千万”行动, 百校千企合作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 满足河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是激发创新活力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各地将促进创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促进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 使就业和创业实现良性互动。全面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 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环境, 提高创业成功率。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把促进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和渠道, 以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为抓手, 统筹做好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服务, 不断提升促进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认真做好人力资源保障服务工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满足各类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是优化就业结构、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和企业用工情况分析报告制度, 及时掌握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 积极开展用工指导和招聘活动, 有效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要重点围绕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 搞好人力资源保障服务, 建立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人力资源保障跟踪服务机制, 根据用工需求开展定点、定向、定岗和订单式培训, 提供政策咨询、档案代理等公共就业服务。依托全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充分发挥各类民营中介服务机构作用, 继续做好重大招商项目招募培训员工工作。

二、要把促进就业的过程转变为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过程

建设中原经济区, “三化”协调发展是核心任务, 而城乡就业协调发展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三化”协调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 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 把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和要求贯穿到统筹城乡就业的全过程。

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可以促进土地流转, 有力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加快实现“不离土不离乡、只进厂不进城”的新型城镇化。要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思路, 由注重“输出去”向注重“引回来”转变, 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选择有利于扩大农村就业的产业发展战略, 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 挖掘第一产业就业潜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不断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持续实施大招商战略,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关注解决农村大龄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 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促进农民就地变市民。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统计监测, 及时掌握农民工就业动态, 加强与当地企业用工信息对接, 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及时有效就近就业。全面落实农民工回乡创业优惠政策, 大力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实现转移就业。

推动实现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一体化。统筹城乡公共就业服务, 积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 着力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效能。当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成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和城乡一体的切入点, 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成为就业工作面临的新的重要任务。要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就业为本的原则和要求, 抓紧研究为新型农村社区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新办法、新举措, 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及时进驻新型农村社区, 努力为新型农村社区提供完善的、有针对性的公共就业服务。统筹城乡人力资源管理, 加快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促进人力资源配置科学化, 努力改善就业结构, 提高就业质量。

积极促进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区。进城务工人员能否真正融入城市, 是“三化”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标志。从目前河南省情况来看, 实现这一目标,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和稳定就业。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服务职能和效果, 在进城落户、住房保障、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依托街道、社区居民服务中心和社会保障平台等机构, 加快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劳动保障执法监察, 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切实改善务工环境。

三、要把促进就业的过程转变为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

卢展工同志指出, 发展为重、民生为先、就业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 统筹各类群体就业, 尤其是解决好重点人群就业、帮助就业困难的人就业, 是就业工作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体现。当前, 河南省重点群体就业任务依然艰巨, 面临“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占失业人员比重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大等困难和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做好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始终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 统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难问题, 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

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 采取有效措施, 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开展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摸底调查和就业帮扶、组织产业集聚区企业招聘进校园、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等活动, 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持续统筹做好“三支一扶”等高校毕业生专门项目,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 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健全完善就业帮扶长效机制, 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尽早实现稳定体面就业。实施分类帮扶, 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援助。建立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固定联系回访就业困难人员工作制度, 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展“一对一”帮扶。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 引导鼓励企业吸纳援助对象。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建立“出现一人, 认定一人, 扶助一人, 稳定一人”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 切实解决好“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更加注重发展家庭服务业吸纳困难人员就业, 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等家庭服务业态, 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家庭服务业态, 为就业困难人员拓宽就业渠道, 增加就业岗位。

篇4:倾情服务民生 竭力促进就业

笔者粗略算了一下, 刘进孝家有6座蔬菜大棚, 每座大棚每天出棚辣椒、黄瓜、西红柿等蔬菜50kg左右, 每千克批发价按照2.4元计算, 刘进孝每天的收入就是720元, 全年按6个月计算收入超过12万元。目前, 高坡村通过集中经营模式,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将蔬菜等农产品远销到了香港和福建、重庆等全国20多个省 (市) 。高坡村党支部书记告诉笔者, 现在用电可靠, 大家种植蔬菜的积极性非常高, 单凭蔬菜种植这一项, 户均年增加收入15000多元。“生活因电力而红火, 经济因电力而繁荣。我们能富起来, 离不开电力的支持!”菜农刘进孝的话十分肯定。

七旬老人王生财:“电网改造真是一件大好事!”

“不掏一分钱, 电线就架到了家门口, 说起电网改造这舒心事儿呀, 是一桩又一桩。”8月27日, 家住张易镇驼巷村的王生财大爷抽着旱烟满面喜色地与亲家沿着宽阔的柏油路来到高坡村时, 他正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采摘黄瓜、西红柿, 批发给菜商。见到我们, 刘进孝满面笑容地迎了上来。他告诉笔者, 现在浇地、喷药全靠电, 很方便。以前担水, 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要是用柴油机成本又高, 现在用电, 可靠、方便又实惠。

村党支部书记曹辉:“供电局的服务没得说!”

“以前在外地打工, 起早贪黑的一个月下来, 最多挣3 000多元钱, 农忙季节还要回来收种。现在我在家建了2座养殖大棚, 一起能喂养40多头猪, 每年轻松赚七八万元, 还不耽误种地, 比在大城市打工挣得多, 这多亏了供电所电工师傅们的帮助, 把电接到养殖大棚里, 他们的服务没得说!”8月28日, 在头营镇杨郎村养殖区, 谈到养殖用电, 养殖户董兴龙赞不绝口。

杨郎村是固原市首个“亿元村”, 近年来,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养殖业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 农民搞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

为保证养殖户生产的电力供应, 固原供电局采取政策倾斜, 针对养殖户用电迫切的现状,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用电报装上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为养殖用电开通“绿色通道”, 并组织服务队深入各个养殖大棚进行线路架设、设施安装和检查测试, 严格按照低压电气装置规程要求, 为养殖户安装防水、防潮的灯具、开关、插座, 架设安装导线和饮水设备等, 配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从技术上保证养殖大棚用电安全。同时, 对养殖户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印制安全用电宣传材料发放到养殖户手中, 让养殖户了解掌握一些安全用电知识, 并广泛听取养殖户的意见, 及时了解养殖户用电的实际需求, 对症下药, 解决各方面的用电难题。

上一篇:游览世博园小学作文下一篇:2010年春节全市美化亮化及文化活动动员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