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自治

2024-04-23

意思自治(通用6篇)

篇1:意思自治

浅谈意思自治的理论基础论文

论文摘要:无论是传统私法,还是现代私法,意思自治原则一直是各国私法制度尤其是合同法赖以建立的最重要的一块基石,被奉为神圣的、不可动摇的法律准则。作为私法鲜活精灵的意思自治对促进现代民法制度的构筑和完善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产生有着哲学方面、经济方面以及社会方面的基础。它与其他民法原则一起,使整个民法原则之体系内部达到了一种权利制衡之理想状态,共同支撑与构建民法理论之庞杂体系。

论文关键词:意思自治私法理论基础

自治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推动现代民法制度的建立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对意思自治的基础来源有着不完整的认识,本文意在通过意思自治含义的描述来分析意思自治理论的哲学、经济和社会基础。强调在我国当下,应避免法实证主义法律效力来自权力的认识,发展但也要抑制过度发展意思自治,从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对人自身价值的升华。

一、意思自治的产生

首先从意思自治的含义看。意思自治产生于西方市民社会现实景况之中,产生于西方的社会观念基础上,它起始于罗马法中的诺称契约,法国契约自由思想体现了它的成长,而它最终的成熟则是在德国法,德国法中的法律行为是其成熟的最好的体现,被大陆法各国民法典所采用。根据学界学者的统一观点,私法精神的核心便是意思自治。民法的一系列原则以及具体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法的意思自治理念的基础之上的。正是基于意思自治理念才使民法得以确立了权利法、人法的性质,于是乎民法就被打上“人文主义”的烙印。例如,民法的任意性规范的立法构成以及民法的开放性体系特征。私法数千年而不绝的传统也因此而绵延不绝。

那么什么是意思自治?根据西方的“意思自治”学说的观点,“意思自治”是指当事人有权依其意志进行自由的选择,当事人可以而且应该对根据自己的意志所作出的选择负责。18世纪在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开始采用,到了20世纪,这个学说事实上已为世界所公认。

张俊浩老师对意思自治理论的论断是:“意思自治,即当事人以自己的理性判断,去设计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事务。意思自治从积极层面来说,是自主参与与自主选择。从消极层面上说包括自己责任和过失责任”。①然而,董安老师对意思自治的表述是我国民法学界较早的了,他认为:“在我国民法理论中,对意思自治问题往往存而不论”。李开国先生对意思自治的论述与张俊浩老师的类似,表述为:“意思自治是指个人得依其意思形成私法上权利义务关系,其基本含义包括意志自由与自己责任两个方面”。②也有学者指出:我们把人的行为自由(如订立合同的自由或设立遗嘱的自由等)称为意思自治。所谓意思自治“是指各个主体根据他的意志自主形成法律关系的原则”。③

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现行法律上的根据,首先是民法通则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其次是合同法第四条:“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再次,在各民事基本法中,法律通过对意思自治原则不同角度进行规定,从而形成了民法的这一基本理念与原则

笔者认为意思自治的含义可以总结为:意思自治是指当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表示,形成私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可以排除任意法的适用。私法为当事人的民事活动提供了行为准则,意思自治法律原则鼓励人们自由地为民事行为并通过行为发展自己,在不违背私法原则的前提下,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可以排除任意法的适用。意思自治的体现有三:一是实施行为必须是自己自愿的行为;二是实施的行为必须由自己负责;三是他优先于法律。

其次,意思自治的发展简史看。罗马法是意思自治原则的起源。罗马,作为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古代奴隶社会,也只有数量有限的市民享有私权这一特权;进入中世纪后,迫于来自世俗和教会势力的重重压制,完全的私法主体仅限于封建君主,中世纪教会法把“意思”作为逻辑上统一说明权利义务得丧变更的出发点;人类进入契约社会以后,私法自治原则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到来在个人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从而打破封建枷锁,使得私权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和发展。20世纪的法律社会化的出发点仍然是调和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这种基本的出发点实质上是对前期立法偏颇的一种矫正,表明意思自治原则的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民主法制的日益完善,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些司法解释和法律中予以规定了意思自治或者规定了意思自治的一些内容,从立法上确立了其在我国民法中的基本原则的地位。

二、意思自治的理论基础

首先,意思自治的哲学基础――生而自由、生而平等。

生于14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思想席卷整个欧洲,而正是这种人文主义思想奠定了现代契约自由的真正的哲学基础。人文主义针对的是天主教神学统治倡导的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它宣扬自由、平等和人权,反对君主专制以及封建的等级制度,它提倡人应当从神的依附中解脱出来,从而才能成为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人。④

综上所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的思想是意思自治原则的哲学基础源泉,但是一个国家的立法者是理性的,他们不可能依据哲学层面上的基础就去立法,编纂指导一个国家所需要的法律,他们的立法活动需要更多的依据,因而,意思自治之所以为立法者所考虑,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经济上的原因。

其次,意思自治的经济基础――自由经济理念。⑤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原则在法国确立与18世纪,而后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立法中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因而意思自治原则确立为私法的基本原则是与法国当时的经济关系分不开的,他直接体现了自由经济的要求。

应该允许人们依照自己的意愿去管理产业和经营贸易。而在这种场合下,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对其产生影响、进行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虽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但是却真实的达到的目的。然而实践发现,更能促进社会利益的往往是在非处于本意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经济自由主义。⑥

理论上的经济自由学说为意思自治在私法上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恰如马克思指出的`,“无论政治的又或者是市民的立法,均都仅仅只显示和记录了经济关系的要求。”⑦

再次,意思自治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

意思自治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市民社会是以契约性关系为网络组合而成的社会系统为基本的结构,而连接契约当事人的便是意思自治。意思自治理念作为市民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给市民社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⑧

自治组织、商品经济、文化整合是西方市民社会的现实基础,而作为西方市民社会基本理念的则主要是个人主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思想,这些思想也为私法中的意思自治以及公私法划分奠定了理论基础。“自由”成为法律的基本价值,自治成为私法的基本精神就是形成于市民社会。因此,我们所说的“市民社会是法律特别是私法的沃土”便是源于此说。

三、结语

人生活在同他人不断交往之中,是一种具有社会共性的高级动物。能独立的思考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因此,每个人要想在自己的切身事物上自由的作出决定,以自己的支配物来承担由此可能引发的责任,就需要有意思自治。只有做到充分的意思自自治,一个人也才能充分地发展其人格,维护其尊严与上帝赋予其与生具来之力量。意思自治经历了诸多曲折与挑战而发展到现在,其在整个私法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没有被动摇。可以说,没有主体的意思自治,就没有私法的存在与发展。意思自治是私法最大的特点,也是其核心内容。

我国的立法者在进行立法活动时,很容易偏离甚至是违背意思自治思想,从而也使得民法规范的效力基础受到质疑。在我国现实情况的拘束下,首先应当做的便是避免法实证主义法律效力来自权力的认识,特别是在私法效力的认识上更应如此。在立法中应突出意思自治作为私法效力基础,强调意思自治在民法立法与民法中的地位。

总之,意思自治原则应该成为我国私法的基本原则。当然,无论实在这个世界的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学术界,并不存在任何毫无限制的意思自治,绝对不受国家干预的私法领域更是不存在的。因此对意思自治原则也应进行适当限制。正确利用意思自治原则,培养市民社会观念,从而更好的、真正的实现人的自由和对人自身价值的升华。

注释:

①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3版,第30-32页。

②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法律出版社,9月版,第71页。

③参见[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版,第142页。

④赵万一:《对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伦理分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第5期(总第80期)。

⑤赵万一:《对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伦理分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第5期(总第80期)。

⑥[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5。

⑦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1页。

⑧赵万一:《对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伦理分析》,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16页。

篇2:意思自治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意思自治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理的观点逐步在我国确立,但是也应当看到,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思维模式的固化,两千年封建文化思想造成的自由主义缺失以及经济上垄断主义造成的不平等现象,使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存在着否定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基本原理的主张,即使是我国民法通说观点,对于民事法律事实中事实行为的论述,也认为是脱离意思自治原则的。笔者认为这些认识是错误的。

尽管在民法的各个部分(身份法和财产法、物权法和债权法)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强度不同,但是不能否认意思自治是民法基本原理的观点,同时,意思自治原则的意思,其表示方式有明示与暗示两种,不能因为未明示而否定主体意思的存在,对于民事法律关系中客体的划分,要遵循同一律原则。笔者尝试从民事法律事实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体系中的基本原理。

一、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

历史上,意思自治原则的出现和私有制社会商品经济的勃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或者说,这一原则的确立,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在民法上的必然反映。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意思自治集中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哲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上的自由主义思想。从哲学上讲,意思自治首先是建立于人“生而自由”的信念基础之上。从经济学上讲,意思自治原则直接反映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客观要求。与此同时,根据自由经济理论,独立主体之间的自由竞争自发性地保护了私人所有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平衡。建立在自由竞争基础上的经济上的供求关系的规律,不仅使商品的价格与其价值相适应,而且使生产与需求相适应。此外,自由主义者们还认为,整体利益表现为个别利益的总和。

植根于个体主义的文化观念,近代民法充分肯定社会中每个个体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个人的一切由个人自己负责;在个体的所有权利中,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权利,因而国家和社会的最高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作为近代民法这种理想和追求的集中体现,近代民法在方法论维度确立了以个人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民法思维方式[2]。

这种个体本位、权利本位的观念是民法“意思自治”原理的重要内涵。近代民法建立在私法自治基础上,其伦理基础即“人的相互尊重”,旨在保障每个人的存在及尊严。近代民法鼓励、激发个人的权利意识,强化个人的权利意志,崇尚个人自由与尊严,在民法理论上实际将人、权利主体、权利能力三者等而视之。[3]以个体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是民法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和基本方法,是民法制度理想所在和最终价值所向。总而言之,贯穿于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意思自治一直是某种哲学及经济学理论的直接表现。

正因如此,当我国民法学者言及民法的本质,一致认为民法是“权利法”、是“自由之法”、是“个人本位的法”,这些都是对民法意思自治理想的重申;也正因如此,无论有关“法社会化”、“私法社会化”的论腔何等激烈,学界仍然认为“私的本位”乃是“民法在制度转变中不变的信念”[4],意思自治仍然是“民法的基本原理”,而意思自治基本功能即在于“保障个人具有根据自己的意志,通过法律行为构筑其法律关系的可能性”[5],进而保障个人的自主生活。

将意思自治确认为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从法律制度上最大限度地保障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所享有的意志独立和意志自由,有助于清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权力本位”、“官本位”的法律观念,弘扬尊重民事主体合法权利之风,促进我国具有充分的开放度和自由度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二、从民事法律事实分析意思自治原则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

(一)民事法律事实及民事法律事实构成的概念

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不是孤立的人,而是社会的人,“人非遗世而孤立,而是具有社会性,共营社会及经济生活”[6],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各种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形成正常的交往关系,需要由法律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为了使社会关系的确立和发展符合国家的要求,国家需要运用各种法律来调整社会关系,从而使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拥有了法律关系的性质。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不同,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也就不同。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民法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民法调整的是各种社会关系中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民事法律规范本身并不能在当事人之间引起民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只是表明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可能性。但是,法律可以根据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规定一些事实条件,在发生这些事实以后,就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这些由法律规定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事实,就是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构成,是指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几个法律事实的总和。通常情况下,一个法律事实足以构成一个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原因,但在某些情况下,须具备几个法律事实作为原因,才能使一个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7]。

(二)我国民法通说关于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及其瑕疵

法律事实根据人的意志为标准划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有的学者认为法律事实根据人的意志为标准,划分为事件和行为。其不科学之处在于疏忽了法律事实与非法律事实的划分。只有在客观事实层面,根据人的意志为标准,分出事件与行为,才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它不会产生任何歧义。但在已将客观事实分为法律事实与非法律事实的情况下,在法律事实下,根据人的意志为标准,再不加定语的划分为事件与行为,就会产生歧义。即它究竟指法律事实下的事件和行为,还是非法律事实下的事件和行为。非法律事实指法律未将某一个事实的发生与某一后果相联系,此时,该事实的性质为非法律事实,或称普通事实,非法律事实并非没有后果,而是该后果不具有法律强制力。法律事实是客观事实中的一部分,它和非法律事实的结合,构成现实生活中客观事实的全部。

我国通说认为:民事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规定的人的行为。

1.法律事件

民法上所称的事件,是指人的行为之外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法律事件的发生有两种情形:一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出现的客观过程,如人的出生、成长、患病、丧失行为能力或劳动能力、自然死亡,以及物的自然变化、自然灾害、天然孳息、时间的经过等;二是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的活动造成的事件,如战争、社会大动荡等。某种客观情况的持续,如人的下落不明、精神失常、对物的继续占有、权利的继续不行使、战争状态、封锁禁运等,亦属于事件的范畴。在法律世界中,引起法律后果的自然事实是有限的,仅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8]。

2.法律规定的人的行为

我国通说的理论认为,能够产生法律后果的事实主要表现为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又可分为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法律行为因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所以又被称之为表示行为。准法律行为虽有意思表示的外观,但不同于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是产生法律效果的依据,而准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只是一种事实构成要素,其法律效果的产生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只不过在某些方面可以准用法律行为的相关规定。

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属于无关乎心理状态的行为,所以又叫非表示行为。[9]由此可见,我国通说认为民事事实行为应是指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能够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我国民法通说概念表明,首先,民事事实行为是人的行为,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与自然事实有别;其次,民事事实行为是一种法律事实,即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再次,民事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即行为人是否表达了某种心理状态,法律不予考虑,只要有某种事实行为存在,法律便直接赋予其法律效果。

我国民法通说关于法律事实的分类是存在瑕疵的。德国民法典创设法律行为概念,法律行为的基本要素是意思表示,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能够设定、变更、消灭权利与义务。原因就在于法律承认意思自治的效力,赋予法律行为依其意思表示的内容设定变更、消灭权利与义务,并以可涵盖生产和交换两个领域的法律行为的概念,使民法更加体系化。法律行为被分为单方和双方,我们以这一分类来看,意思自治如何渗透在民法的各个领域。从单方行为来看:虽然目前主流观点只承认单方法律行为必须涉及第三人,如免除、追认、解除。但在主流认可的单方法律行为中,其遵循的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单方法律行为是否可以不涉及第三人呢?从法律行为的内涵出发,它是应该包括的。法律事实的内涵是:法律将某一事实与法律后果相联系,该事实为法律事实。凡法律将人的行为与某一法律后果相联系,该行为即法律行为。法律行为又根据单方意思,还是双方意思,分为单方法律行为。主流观点的前提是认为所有的法律行为都是意思表示(向相对人),否则就不是法律行为,然后其区分表示的意思需相对方同意,为双方法律行为,不需相对方同意,为单方法律行为。在这一认识框架中,无法容纳所有权、知识产权原始取得的行为,于是,便称它们为事实行为。这样的做法就违反了逻辑的同一律原则,相同的质,却做不同的对待。

(三)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自治原则

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内容是意思表示,意思自治原则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核心地位已经得到主流通说的认同和采纳。美国学者梅利曼指出:法律行为作为由法学家创造和发展的法律秩序系统化中一个基本概念,与主观权利概念一起共同构成主张和维护私法自治的媒介物。[10]这一概述实际上高度评价了法律行为所包含的私法意思自治的基本理念。主观权利是任凭主体支配的一种法律手段取得实现的那种权利。主观权利所表现的特征便是主体对一种利益的意志能力。[11]虽然说,在民法上并非所有的权利都是意志力的结果,但按照“意志论”的观点,只有经过主体同意的权利义务才最具合理性,因此,意思自治成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就成为当然。主观权利在私法中被奉为最具说明意义也是最符合私法本质的权利。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使一个旨在产生法律作用的正当意思发生作用,使这一正当参与在法律世界中对法律秩序发生作用。

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中心,追求私法效果的行为。私法是关于私人利益之间的法律,私人利益主要是通过当事人自己来实现的,也即是说权利、义务的规定是通过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得以现实化与具体化,并且这个约定在当事人之间具有法律的效力,同时,法律也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是意思自治的手段,也是私法自治的载体。既然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法律行为的功能发挥也正是通过私法主体的意思表示来实现的,那么,法律对意思表示的调控也需要借助法律行为这个载体来实现。民事私法设计了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要件来实现法律对当事人利益的调整。民事主体要实现其追求的利益需要满足法律为其设置的一系列条件,如果满足了这些条件,意思自治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条件,该意思就为法所否定。换言之,私法主体追求利益的意思表示能否实现需要满足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四)民事事实行为中的意思自治原则

我国民法通说认为民事事实行为中并没有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其缺陷在于忽视了意思可以明示的方式发出,也可以默示的方式表示,农民在自己土地上的生产劳动,一定会有其想获得劳动物的所有权的意思。作家的写作活动,一定会有他想获得著作权的意思。技术人员的科学发明创作活动,一定会有获得专利的意思。他们只是以一种行为推定的方式表示出来而已。另一个可用来佐证主流通说缺陷的事例是“抛弃”。我国法律通说将抛弃视为单方法律行为,既然可以承认抛弃是单方法律行为,那么,同样方式原始取得行为也不应当排除在单方法律行为之外。

涉及特定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的外延有:无权代理的追认、免除债务、解除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不涉及特定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的外延有:生产劳动、作品创作、技术发明、所有权抛弃、专利、商标权的抛弃(拒绝交纳注册费)。对这类分类,包括前类中的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绝大多数学者称它们为事实行为,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可能是:①按葫芦画瓢,前人怎么说,就怎么说;②将德国法的法律行为简单地等同罗马法的契约,继续沿用罗马法事实行为的概念。将这些行为称为事实行为不妥的理由是:①违反逻辑的同一律,既然法律行为的定义是法律将某个行为与一定的法律后果相联系,那么凡符合这一定义的都应归入这一分类,并冠于相同的名称。②对这类行为中某些具有特殊性的,只能在这类行为下再行分类,比如将法律行为,根据意思表示是否需要相对人的同意,分为双方和单方;在单方法律行为下,根据是否涉及特定相对人,分出涉及特定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和不涉及相对特定人的单方法律行为。单方法律行为还可根据是否符合法律,分出合法的单方法律行为和违法的单方法律行为。违法的单方法律行为有侵权行为、缔约过失行为,单方法律行为还可分出单一之主体实施的单方法律行为,也可是多数主体联合实施的单方法律行为。

在多数人联盟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学者将其归类于双方法律行为。其实不然,双方法律行为的本质是,如意思不一致,双方法律行为便不能成立,而多数人联盟或合伙则是,意思表示不一致,发生的后果是某人不入盟,但不会影响联盟的成立。它有别于双方法律行为。单方法律行为的本质是不需对方同意,便可产生效力的行为。单方行为可以由单一主体实施,也可由联合体实施。联合是一种加盟行为,是否加入并不影响主体实施行为的决定,加入只代表今后实施行为的力度。多数主体的形成,通常是一人或若干人倡议,加入者附议而形成,他与双方法律行为要求意思表示一致,本质上是不同的,双方法律行为只要相对方不同意,合同就不能成立,而多数人主体的形成则不具有这一特征,某人不同意,不会影响多数人主体的成立。

假定上述分析成立,则在这些行为中,贯彻的是意思自治原则。生产劳动领域实行意思自治,带来的是物产丰富。科学发明创造领域实行意思自治,带来的是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意思自治是创新的基石。文学创作领域实行意思自治,带来的百花满园。

三、意思自治原则之为民法基本原理

篇3:试论私法自治与意思自治的关系

罗马人允许个人在人民会议上处分自己的财产, 也就是说, 国家承认了私人遗嘱的法律上效果。这无疑预示着“私法自治”理念的萌发。因为立遗嘱的任意性表现了一种个人最基本的自由的价值取向———即自由处分私有财产, 也正如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著名政治家、法学家西塞罗曾经指出:“国家和城市的特殊功能就是保证每个人都能自由而不受干扰地支配自己的个人财产。”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 经过罗马法学家们的努力, 奠定了罗马法重视私权和个人主义的法理基础和制度设计。然, “私法自治”作为一个完整意义法学上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的德国, 私法自治其实也可以翻译为“私的自治”。私法自治在当时社会的广泛应用与其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它其实就在法律层面上肯定了市民社会的自律性。即使在当时的德国民法中并没有明文规定“私法自治”原则, 但是其对法学家思维的影响和民众行为的指导却是极为深远, 以致当时德国理论界与实务界皆认为私法自治是民法中看不见而影响深刻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意思自治的在私法领域的应用

对于“意思自治”此语的出现, 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1804年法国《民法典》, 其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 在订立合同的当事人之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这种合同只能根据当事人之间的合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撤销之。”该部法典首次以条文的形式规定了意思自治原则。但意思自治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自我管理, 自我约束, 自我负责等等都似乎可以视为是“意思自治”的内涵。但似乎又极易陷入语意反复的怪圈中。卡尔波尼埃对意思自治的界定则比较圆满, 他认为:意思自治是一种法哲学的理论, 即人的意志可以依其自身的法则去创设自己的权利义务, 当事人的意志不仅是权利义务的渊源, 而且是其发生根据;在合同的范围内, 一切债权债务权利义务关系只有依当事人的意志而成立时, 才具有合理性, 也才能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意思自治在加强市民意思自主, 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理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私法自治与意思自治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石田穰强调私法自治是民法的一种内在原则, 它并不是基于民法上的规定而被直接承认, 换句话说, 无论民法是否承认, 私法自治都是存在的, 它的效力源自于民法的内在性。这也就表明私法自治是私法领域中的一种天生的原则, 并不是被人所创造, 而是等着人去发现。我国学者梁慧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 他认为私法自治是指在民事生活领域, 要获得权利、承担义务, 进行一切民事行为, 完全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思, 不受国家和他人的干预。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私法自治所揭示的是法律体系问题———法秩序建立问题, 在划分公私法后, 私法领域内奉行“私法自治”的原则, 整个代表私法的民法法律体系在此的指导下建立。德国法学家拉伦茨 (Larenz) 将私法自治的内涵界定为意思自主 (Selbstbestimmung) 和自行负责 (Eigenverantwortung) 。这里面包含了:行为的自由和对自由行为所产生结果的承担。借此可以认为:私法自治和意思自治都强调了个人意思的自由, 但是私法自治的意思自由更强调法律体系的构建中, 即除了某些特殊的、基于对公共利益考虑的法律关系, 法律须对其作出强制性的规定外都应赋予当事人充分的自我决定自由。而在被赋予充分自由的这一范围内, 当事人就可基于意思自治原则来建立民事法律关系。因此, 私法自治与意思自治所处的层次是不同的, 意思自治是在法秩序之下的意思自治, 而这一法秩序的建立须遵循私法自治原则。

四、结语

私法自治和意思自治都是一种法律理念、法律原则, 但是私法自治是针对整个私法领域的法律关系而言的, 在构建民事法律关系中, 私法自治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民事法律关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的规定, 一类是任意性的规定。私法自治基本上适用于一切私法关系和私法领域, 而意思自治则是在任意性规定的这一大类民事法律关系中可以基于自己的意思创立权利义务而排除任意性的规定, 即当事人拥有自我决定自我事物的自由, 并且国家法律赋予此种自由以法律上的效力。故, 私法自治和意思自治作用的领域并不是一致的, 其具体内涵也有不同的地方, 在具体使用时加以区分是必要的。

摘要:私法自治是近代法治的基础, 也是渗入市民社会的一种法律精神, 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一种法律反映。私法自治统领着民法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地理、历史、文字翻译等原因, 我们总是将“私法自治”与“意思自治”相混用, 但是两者是否完全等同的呢?这需要我们对私法自治与意思自治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私法自治,意思自治,基本原则,个人自由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坞.论法的精神 (下册) [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201.

[2][古罗法]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M].徐弈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205.

[3]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13.

篇4:浅析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关键词:意思自治 法哲学 扩展 限制

一、意思自治原则的法哲学基础

意思自治原则发端于罗马法,最早于由杜摩兰于16世纪正式提出,到17世纪以后,杜摩兰理论的影响超越了它产生的国度。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言:“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但是,从经济到法律制度并不是自然自通的。“从发生上看,法律意识的形成是法的形成的前提条件。在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的过程中都不可能脱离法律意识的作用。”[2]

当事人意思自治观念自14世纪萌芽至19世纪确立,经历了长达5个世纪。这一时期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彻底战胜了封建经济,理性哲学战胜了经院哲学;与此相适应的是代表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法学战胜了封建专制法学,完成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当时盛行的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等法哲学观念,孕育了“私法自治”理念,这就必然要求在法律适用领域有与之配套的制度,这就使国际私法中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应运而生。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实质和内涵来看,自然法理论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法哲学基础,集中表现在自然法的理性主义原则和理想主义的法学价值观对意思自治的影响。第一,自然法倡导的平等观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形成的前提条件。第二,自然法倡导的自由意志理念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思想基础。契约是自由意志观念的产物,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建立在自由意志理论基础之上的。第三,自然法倡导的理性主义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重要支撑。对英国而言,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另一个思想来源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法官对边沁主义所提倡的不干涉主义法哲学的信奉。他们认为,根据不干涉主义,当事人的意图是应该得到特别尊重的。

虽然现在,上述很多思想已经被抛弃,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意思自治原则发展的过程中上述的法哲学理论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和意义。进入20世纪以后,以社会法学派为代表的法哲学群体以“社会化”为基调对法律进行了新的观察和理解,突破了近代社会传统法观念的局限,扩展了法律理论和实践的的范围,例如,扩展了正义观念,建构了社会利益观念,更新了国家职能观念等等,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须的新的法观念。

二、意思自治原则的扩展与限制

基于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目前,意思自治原则正不断的扩展,同时,我们必须注意该原则在适用时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一)意思自治原则的扩展

首先,意思自治原则在法律适用领域内部扩展。意思自治原則从其产生到传统适用的领域在于合同领域,但随着经济等发展,意思自治原则被运用到了其他法律领域,例如意思自治被运用到侵权领域,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在侵权行为或不法行为发生以前或之后,由当事人通过合同选择法律以支配当事人在侵权行为或不法行为中的相互责任是可能的;意思自治被运用到物权法领域,较多国家在其法律中作出明确规定;意思自治被运用到了婚姻、继承、抚养等法律领域。可见意思自治原则适用的法律领域不断被扩大。

其次,意思自治原则从法律适用领域向管辖领域扩展。管辖权领域的意思自治主要表现为协议仲裁与协议管辖两个方面。一般认为,意思自治原则是仲裁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不仅整个仲裁制度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是当事人意思自治不断推动的结果,而且在具体的仲裁过程中,如果缺乏意思自治,则仲裁也可能难以继续进行下去。而协议管辖也是管辖权领域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3]

(二)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

作为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意思自治原则内在的含义是要求保障当事人从事民事活动时的意志自由,不受国家权力和其他当事人的非法干预,当事人之间合意的契约就是他们之间的“法律”。但这并不意味着意思自治原则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由于在社会利益中个人因素减弱,而社会因素则大为增加,意思自治原则在民法三大原则中的神圣地位受到了冲击,当契约自由不能完全衡量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或无法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一致时,它就应当受到限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权利客体对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这主要是借助于“物”的概念来完成的,物,作为权利客体之一,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因此与人体不可分离的牙齿、身体组织等不可作为意思自治的客体。另外不可流通物如毒品,也不可以成为意思自治的客体。

第二,权利主体对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的主体为追求该意思表示中所含效果在私法上的实现的行为。[4]这要求权利主体需具备行为能力,能正确表达其意思。各国民法典通过判断能力的有无的标准来将主体的行为能力作出类型性的划分。我国民法将自然人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法律规定了不同类型的自然人作出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无行为能力人如果签订买卖合同则该合同无效,这体现了权利主体对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另外,法律设立了监护制度对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权利进行保护。对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实施的行为,其成立的效力待定,可理解为权利人即法定代理人对原行为人的意思自治构成限制。

第三,权利变动对意思自治的限制。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法律行为制度通过对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标的的规定,对意思自治进行规制;其二,时效制度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对意思自治进行限制。

第四,权利行使对意思自治的限制。目前,法律的发展已经由权利本位走向社会本位,公共利益、公共秩序日益受到重视,个人在行使权利时,不得不顾及他人和团体的利益。因此,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时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的。

注释: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2页。

[2]沈宗灵:《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页。

[3]王吉文:《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发展的二维走向》,《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4]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参考文献:

[1]沈宗灵.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王吉文.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发展的二维走向[J].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篇5:意思自治

近年来,自治区政协机关在政协党组和机关党组的领导下,在区直机关工委的具体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创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文明机关”活动。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机关三个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成效显著。2004年政协机关被区直文明委命名为“区直文明机关”,2005年底通过复查考核被评为优秀;2005年底被自治区党的建设领导小组命名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通过一系列深入扎实的创建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有力地推动了政协机关各项工作的开展,机关上下风正、心齐、气顺、劲足,出现了团结和谐、爱岗敬业、勤奋学习、昂扬向上、扎实工作的新景象,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有力加强,机关整体工作水平和效率显著提高,形成了以党建带全局、以创建促工作的良好局面。现就一年来政协机关“双创”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完善组织机构

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是创建“文明机关”和“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的重要保证。一是机关党组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明确提出要把创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文明机关”作为加强机关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干部职工素质的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双创”工作组织机构。2005年,根据人员变化,及时调整充实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员,成立了由机关党组书记、秘书长朱玉华任领导小组组长,党组全体同志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由机关党委全体委员以及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形成了“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创建领导体制,有效地保证了机关创建活动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地开展。三是根据《自治区政协机关开展创建“区直文明机关”活动实施办法》和《自治区政协机关开展“创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活动实施办法》,机关党组书记与各处室负责人签订了创建活动责任书,将创建工作目标与业务工作目标同制定、同部署、同考核,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处室领导普遍抓的局面,为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全面落实目标责任,不断深化创建内涵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一是形成了严格的政治理论学习考核机制,为深入扎实地抓好经常性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结合政协机关实际,制定了机关干部职工2006年理论学习安排,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并定期对各支部和干部职工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将检查结果作为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二是根据自治区党委和区直机关工委要求,抓好机关全年各阶段政治理论的学习。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学习贯彻党章活动的通知》、《自治区政协机关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通知》、《关于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的通知》、《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做到重大政治理论学习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确保学习内容、时间、效果的落实。三是坚持领导干部中心学习组制度。按照《自治区政协机关2006年中心学习组理论学习安排》的要求,围绕中心,突出重点,集中学习讨论11次,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中心学习组全体成员认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自觉做好读书笔记,积极撰写理论文章。党组书记、秘书长朱玉华撰写的《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建、着眼于新、致力于好》、《深入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大力推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实践的长足发展》等理论文章,分别在《党政企领导干部论坛》和《华兴时报》上发表。领导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极大地鼓舞和带动了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职工,有力促进了机关良好务实学风的形成,受到区直机关工委的好评。

2、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做好新时期政协工作奠定思想基础。机关党组以人为本,将《自治区政协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和《自治区政协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具体要求,贯彻落实到机关工作的各个层面,切实做好新时期政协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机关。机关党组成员特别是党组书记带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利用学习和安排工作的机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分析研究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当干部职工生病住院或是生活遇到重大困难时,机关党组成员都坚持上门看望、亲切慰问,有力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切实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在计划上同步、内容上互补,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服务和推动机关各项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树立了正气,增进了团结,增强了凝聚力,为机关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思想保证。

3、认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干部职工的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显著提高。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干部职工队伍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机关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先后制定了《自治区政协机关文明办公暂行规定》、《自治区政协机关共产党员行为规范》,结合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创文明机关”、“五好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在机关深入开展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今年开展的“八荣八耻”教育,机关及时召开动员大会,把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同部署、同落实。通过制作图片展、组织干部职工观看巡回演讲、学唱廉政歌曲等活动,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家庭做个好成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还编印了《弟子规·易解》,帮助机关干部职工学习解读中华民族诚信、仁爱、律己、敬长、治学的传统美德。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教育活动,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形成了团结进取、务实苦干、勤奋敬业、争先创优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机关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政协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

1、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机关党组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责任制,坚持重大事项由机关党组集体决定,特别是在提拔任用干部等重大问题上都能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分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规范程序,严肃纪律,避免了决策的盲目性,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保证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民主生活会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每年召开民主生活会,党组成员都能按要求提前做准备,广泛征求党内外同志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积极参加个人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2、加强对机关党建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一是机关党组高度重视机关党的建设,将其列入工作计划,年初安排部署工作有党建内容,年中检查汇报工作有党建情况,年终总结工作有党建项目,形成了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业务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的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机关党委的工作汇报,认真研究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组织机构、工作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二是落实党建目标责任制不放松。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区直机关工委的决议决定,及时组织传达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中央及自治区《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4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下发后,机关党组召开会议专题学习,就如何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提出意见,制定了符合政协机关实际的4个《实施意见》,印发各党支部贯彻落实。支持机关党委积极参加区直机关工委组织的《文明之光周刊》和《文明风采》画册的编辑制作、“迎奥运全民健身”启动仪式、“七一”歌咏大会等活动,宣传了政协机关的创建工作,展示了干部职工的良好精神风貌。三是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组织并积极参加机关党建活动。自治区政协主席、各位党员副主席以及厅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都能以普通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机关组织的各项学习教育活动。机关党组书记、秘书长朱玉华带头讲党课、作辅导报告,先后为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人民政协工作》为题进行党课教育,有力促进了机关理论学习的深入开展。在国庆前夕举办的摄影作品比赛中,任启兴主席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了比赛,对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不断探索和创新党组织生活形式。认真坚持 “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创新党组织生活。大力开展“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坚持为民办实事”活动,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将“宁夏政协兴华成才助学”活动作为机关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的实事、好事,认真组织实施,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机关党委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为庆祝建党8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参观了六盘山纪念馆,开展了“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与固原市政协联合举办了“区市政协庆祝建党85周年联谊会”,开展了以“爱军习武”为主题的国防教育活动;各党支部创新组织生活形式,第六党支部开展了田间地头上党课、第七党支部开展访贫问苦送书到农村、第五党支部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调研、第三党支部开展了体育联谊活动,丰富了党组织生活,提升了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这些措施的落实,全面提升了政协机关党建工作的水平,机关党委被自治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领导小组评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集体”,被区直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第三、第七党支部被区直机关工委评为“五个好”党支部。

(三)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重点,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1、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机关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多次召开处以上干部会议学习传达中纪委和自治区纪委有关会议精神,并进行座谈讨论。紧密联系政协工作实际,对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认真研究,提出了2006年机关反腐倡廉工作要点。层层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网络,党风廉政工作抓得紧、抓得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体系。结合政协机关的职能和工作实际,制定了《自治区政协机关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实施方案》。认真履行民主监督牵头责任,将《实施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细化分解为15项具体内容,落实到主管领导和责任处室。充实并调整了机关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明确了各自工作职责,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体系。

3、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警示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文件同学习贯彻党章、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党员干部职工收看了《党章》和两个《条例》的专题辅导讲座,观看了电影《生死牛玉儒》、《程法光廉政书画展》、《国家安全保密工作展览》和警示教育光盘,结合庆祝建党8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组织党员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职工受到深刻的反腐倡廉教育,极大地提高了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责任感,党性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四)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文明机关氛围。

1、继续深入开展“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在机关营造起团结、和谐、文明的工作学习氛围,全面推进 “文明处室”、“五个好”党支部创建活动。结合党建目标责任制、“三个一流”标准和机关年终公务员考核,实行考核、动态管理,每年进行复查考评。凡考评不合格者,不得命名为“文明处室”和“五个好”党支部,已取得“文明处室”和“五个好”党支部荣誉的将取消称号。2005年,经过认真复查考评,机关分别有5个党支部被评为“五个好”党支部,占支部总数的62%;有15个处室被评为“文明处室”,占机关处室的93%,有力地推动了机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集体荣誉感和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增强,保证了创建工作质量。2006年复查考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2、重视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培养和交流使用。组织选派机关干部到区直机关党委中心组学习秘书培训班、区直机关支部书记培训班、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学习班学习,并且紧密结合政协工作实际参加自治区政协委员培训班学习,举办文史知识、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保健教育等知识讲座,举办台湾形势、国际形势报告会、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报告会,鼓励机关年轻干部职工参加各类学历教育,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充实业务知识,增强业务素质,提高工作水平。加强对年轻干部的锻炼培养和使用。2005年以来,先后提拔了2名正厅、5名副厅级、5名正处、3名副处级干部,对3名正处级干部实施了轮岗,使一批年富力强、学历高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得到使用和锻炼。

3、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机关党组高度重视机关的文体活动,把这项工作纳入机关“双创”的整体工作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各具特色、内容充实、时代感强的职工文体活动,用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陶冶干部职工的情操,丰富文化生活,激发工作热情。春节前夕,举办了由政协办公厅主办,统战部、农垦局、农业银行和各民主党派等17家单位参加的迎春联欢会;“五一”前,举办了“宁夏政协系统乒乓球比赛”,与社会各界和市县政协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十一”前,举办了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为主题的摄影作品比赛。同时还积极参加区直机关组织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组团参加了全区第十二届运动会、“天支杯”领导干部乒乓球比赛、“党校杯”乒乓球友谊赛等,均取得了较好成绩,为机关争得了荣誉,展示了“文明机关”的良好形象。机关工会、妇女组织也结合工作特点,组织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举办“庆三八”体育联谊活动,参加“妇女权益保障法”知识竞赛,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为干部职工体检等。

4、积极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继续开展“宁夏政协兴华成才助学金”活动,在去年资助112名贫困学生的基础上,今年又资助了103名品学兼优的学子;筹资4万元为固原市炭山乡扶贫点修建村级道路,解决长期困扰该村的运输难、上学难、行路不便问题;资助机关驻地社区低保户子女上大学;积极响应区直机关工委、自治区团委和宁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号召,向南部山区中小学捐赠课外图书918本,杂志621本,音像磁带101盒;筹资10万元捐助南部山区8县(区)的贫困学生;在前不久开展的“送温暖、献爱心”捐助活动中,机关干部职工踊跃捐款13580余元,救助山区灾民。通过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社会捐助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救助困难群众贡献了力量,展示了机关干部职工的良好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推动了机关精神文明建设。

三、以创建为动力,促进机关工作持续发展

几年来,政协机关党组坚持以创建“文明机关”、“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为着力点,有力地促进了机关各项工作的长足发展。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贯彻执行中共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和坚强后勤保障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为人民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的责任心明显增强。目前,机关人人参与创建、个个为创建活动争做贡献的局面已经形成。干部职工思想统一,认识明确,工作主动,自觉地把“双创”活动和完成党建目标责任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特别是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印发后,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在政协党组和政协机关党组的领导下,认真学习,深入研讨,不断探索开展政协工作的新思路,扎实有效地促进了政协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一)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圆满完成了政协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开拓创新,办会质量明显提高。如在自治区政协八届24次常委会上,来自基层的乡村干部和农民代表走上政协讲台,与委员面对面交流,共商新农村建设。形成的《自治区政协八届24次常委会议意见建议》,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陈建国书记做了重要批示。各专委会精心组织调研视察活动,与各民主党派团体开展联合调研,探索了以课题研究方式建言立论的新形式,从更高层次上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增强了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研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起草的专题调研报告大都受到党委政府的 高度重视和采纳,赢得了广大政协委员的好评。

(二)树立“精品”意识,坚持以提高提案质量为中心开展工作。在提案办理过程中,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注意质量、讲求实效、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的工作方针,规范提案办理程序,提高提案办理质量。截至目前,共承办委员提案494件,基本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三)畅通民情,反映民意,积极加强社情民意工作。今年以来,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整理报送了《社情民意》和《建言》共120多期,有许多意见建议得到了采纳,30%被自治区领导及有关部门批示和反馈。如关于固海盐环定扬水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西部扶贫开发应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社区物业管理等建议,为党委和政府了解民意、集中民智、正确决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发挥文史资料在团结、育人、资政、存史方面的重要作用,编辑出版了《宁夏文史资料集萃·人物卷》(上下卷),《黄河与宁夏水利》(宁夏文史资料第27辑)即将出版发行。

(五)总结经验,深入开展工作研究。9月上旬召开的全区政协理论研讨会上,政协机关干部积极参与,有10篇论文受到表彰奖励,调动了干部职工参与研究、实践和创新新时期政协工作的积极性,干部职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能力明显提高。

(六)加大了政协新闻宣传的力度,增强政协的社会影响力。截至10月底,在人民政协报发表宣传政协工作的稿件71篇,《华兴时报》多篇报道得到自治区领导的批示,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舆论监督方面的优势。

经过几年来深入扎实的创建工作,机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我们体会到,搞好机关党的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抓思路——规划计划,不断适应党建发展的新形势;二抓根本——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服务理念;三抓基础——支部建设,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四抓重点——作风建设,不断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思想境界。同时,必须齐抓共管,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形成机制。

篇6:意思自治

关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1997年12月16日 桂发〔1997〕51号)

各地、市、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柳州铁路局,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各大专院校,广西军区,武警广西总队,驻桂空军,四十一集团军: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政法机关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又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骨干力量。要完成它所担负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现将《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关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意见》批转给你们,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工作,切实解决政法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政法干部队伍,使之确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把我区政法工作做得更好,确保我区长治久安,为促进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关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意见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政法干部队伍,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为我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法干部队伍,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区政法部门和广大干警在维护社会稳定,保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政法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政法机关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务非常繁重。政法工作、政法队伍的现状,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少数干警违法乱纪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新的形势迫切要求我们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政法干部队伍,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政法机关的神圣使命,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党委、政府正确有力的领导,是搞好政法队伍建设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都负有“创一流政法队伍”的政治责任,要把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下大力气搞好政法队伍建设。要全面掌握政法队伍建设情况,定期分析队伍现状,研究政法队伍建设工作,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经常听取和检查政法队伍建设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并认真解决存在问题。组织、人事、劳动、编制、纪检监察等部门要通力协作,支持和配合政法部门“把住进口,疏通出口”,改善政法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

3、各级党委政法委要用主要精力抓好政法队伍建设。经常调查研究政法队伍建设情况,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办法,指导政法各部门抓好队伍建设。按照协管干部的原则,对同级党委管理的政法各部门领导干部的任免、调动,政法委会同组织部门进行考核,提出意见和建议,由组织部门报党委审批。政法各部门管理的领导干部,任免、调动情况要报政法委备案,并接受政法委的监督。

4、各级政法部门必须坚持一手抓业务工作,一手抓队伍建设。要层层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把队伍建设工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晋升、评选先进的重要条件。凡是因政法队伍建设工作抓得不好,干警违法违纪严重的单位,要追究直接领导和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抓好思想道德建设,确保政法队伍在政治上坚定合格

5、“要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保证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抓政法队伍建设,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以政治素质的提高带动政法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6、要把理论学习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组织干警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把学理论和学习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很好结合起来,提高广大干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善于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使政法队伍任何时候在政治上都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7、突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要通过经常化、系统化和形式多样的宗旨教育,使广大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好人民公仆,有效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拒腐蚀,永不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执法水平。窗口单位要实行承诺服务制度,热情为人民办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政法队伍良好形象。

8、切实抓好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干警认真学习法律,增强法制观念,倡导恪尽职守、严格执法、文明办案、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令行禁止的职业道德,坚决反对和防止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执法司法活动,清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维护法律的公正和尊严,建立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政法队伍。

9、政法委及政法各部门要广泛深入开展争创“十佳政法干警”、“十佳政法单位”等创先争优活动。要通过报告会、研讨会、联谊会,举办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宣扬政法队伍中的好人好事,学习模范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为部门之间、干警之间相互了解,加深感情,增进友谊创造更多的机会,培养政法队伍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三、抓好领导班子建设这一关键,保证好班子带出好队伍

10、政法队伍建设,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建设。要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监狱法》等法律的规定,配齐配强各级政法部门领导班子,特别要选配好一把手,确保各级政法领导班子具有与实际工作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知识、领导能力和政治理论水平。对现有50岁以下的领导干部要进行任职资格考试考核,不合格的要予以更换调整。

11、加强对领导班子的考核管理,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要协助组织部门每年对领导班子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对不称职和有问题的领导干部要坚决及时调整,保证领导班子坚强有力。

12、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加强对领导班子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建立领导班子议事规则、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重大问题研究程序以及干部考核、任免、交流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坚持党委每半年一次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觉履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政法委要认真负起对政法各部门领导班子的工作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责任,保证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

13、全面推进各级政法领导干部的交流。通过经常化、制度化的岗位交流,使领导干部摆脱人际关系的困扰,增进团结,廉洁自律,严肃执法,开拓进取,在不同的岗位上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对地、市以下政法各部门的正职领导,必须有计划的进行异地或部门之间交流。

14、严格培养选拔年轻后备干部。政法各部门要按现有领导职数1∶1.5的比例选拔培养后备干部。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高标准培养选拔跨世纪的优秀年轻干部,不断充实各级政法部门领导班子。

四、加强培训,着力提高干警文化业务素质

15、大力开展文化培训。根据不同岗位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不同要求,对不具备相应科学文化知识的干警进行分期分批、脱产半脱产或函授培训,力争在三年内达到相应的文化程度。50岁以下的干部都必须达到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对三年内达不到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视为不合格干警,不予晋级提拔,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警在干警中的比例要大幅度提高。鼓励干警自学,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才干。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机关45岁以下的公安派出所副所长、法庭副庭长及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副科长以上干部,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三年内达不到要求的要予以更换。∶∶

16、强化业务培训。各级政法委和政法各部门要制定培训规划和岗位规范,本着干啥学啥的原则,采取院校进修和岗位练兵的方式,分期分批地进行培训,力争在五年之内,把全体干警轮训一遍。通过培训,使每个干警熟悉有关法律,熟练掌握本岗位技能,培养出一大批科技、业务骨干和办案能手。同时实行干警凭证上岗制度,除具有本业务部门所需专业毕业证的人员以外,都要持本岗位所需业务考试和培训合格证上岗。对没有取得合格证的干警要继续待岗培训,不享受岗位津贴,经培训仍不合格者,另行安排工作。

17、加强警容风纪教育训练。政法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业特点,加强纪律作风训练和队列训练,养成良好的职业风纪。特别是公安、监狱、劳教干警和检察、法院的法警,每年要利用一定时间进行集中训练,以培养、锻炼干警良好的集体观念、纪律观念和军事技能。加强纠察督察,认真贯彻执行《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确保警容严整,警纪严明。

五、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8、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健全优胜劣汰激励机制。各级政法部门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健全对干警的录用、考核、晋升、奖惩、辞职、辞退等具体制度,建立优胜劣汰激励机制,使有关法规进一步具体化,严格考核奖惩,使干警同时感到有动力和压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9、领导干部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各级政法部门要根据领导班子成员的职责、任务,对任职期间工作完成的标准、质量、时限、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进行量化,作出明确规定,并把任期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使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领导干部年终要向干警作述职报告,接受评议考核。

20、干警实行全员岗位目标责任制或聘用制。政法各部门根据本单位实际,以干警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为基础,建立干警岗位目标责任制,并坚持月考评工作制度,实行严格考评。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和职务,可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按照条件公开、平等竞争、双向选择、最佳配置的原则,量才聘用,并规定明确的聘任期限。

21、改进奖励办法。各级政法部门要严格按照立功奖励的办法办事,建立干警考评档案和工作写实制度,以记实档案为奖罚的主要依据,把奖金和干警贡献大小挂钩,奖优罚劣,拉开奖励档次。

六、强化内外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执法水平

22、健全办事公开制度。政法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把宜公开的办事制度全部公开,让群众直接了解、掌握工作程序和结果。直接接触群众的要实行挂牌上岗服务,便于群众监督。

23、坚决制止权钱交易,清除行业不正之风,对容易出现权钱交易、搞不正之风的环节和服务窗口,要建立起严格的制约机制,使执法司法活动的重要环节和服务窗口做到既有完备的法律程序和办事程序,又有严格双向检查制度。对窗口单位每年都要进行民意测评,并将测评结果纳入考核内容,使窗口单位的工作直接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对要害岗位工作人员要实行轮换制,权力分解,避免因权力集中缺乏制约而产生腐败和违法犯罪行为。

24、推行错案责任追究制。政法各部门都要建立规范的错案责任追究或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依照政策和法律严格执法,并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加强监督制约,保证错案能及时发现并得到认真追究。对错案责任人,该离岗的离岗学习,该追究责任的决不姑息。

25、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建立定期向人大汇报制度,积极接受人大代表对政法机关工作的评议。主动接受纪委、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搞好政法各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广泛接受政协、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

七、从严治警,保证政法队伍纯洁可靠

26、严格进人标准。今后,需录用或调入政法机关工作的人员,履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根据现行《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监狱法》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在具备相应专业与学历的人员和军队转业干部中公开考试录用;担任领导职务和助理调研员(含相应职务)以上非领导职务的,可从党政机关适合从事政法工作的人员和军队转业干部中选调。其中,担任法官、检察官职务的,必须考取法官、检察官资格。

27、及时清调不合格者。对不适合、不适应做政法工作的干警,坚持随时清调。清调出的干警,由人事、劳动部门协助安排。对不服从安置的,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行干警辞退制。

28、严肃查处干警违法违纪案件。对干警违法违纪案件,要做到有报必查,查清必处,处之必严,决不适就护短。对有意包庇袒护者,要严肃追究责任。

八、从优待警,为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供保障条件

29、逐步改善政法队伍的装备,增加必要的设施和基本建设投资,努力保证政法队伍装备能跟上对敌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快公安派出所、看守所、法庭、司法所等基层组织正规化、规范化建设,按时完成公安派出所、看守所、司法所、法院审判庭、法庭及县级政法委规范化建设任务,不断改善干警的工作和学习条件。

30、逐步增加财政拨款,解决政法部门经费不足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千方百计确保政法部门吃“皇粮”。坚决反对和纠正下达创收指标,靠罚没款和乱收费解决办案经费的做法。认真解决好政法部门的政治待遇问题,非领导职务人员比例按同级政府工作部门平均比例配备,同时对干警的职级、工资、福利、住房、抚恤和家属子女的工作升学等问题也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凡按规定应该享受的待遇和津贴,都要予以落实。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1997年12月16日

上一篇:初中五月份国旗下讲话稿与初中交通安全演讲稿下一篇:高矮 教案 修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