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

2024-05-19

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共14篇)

篇1: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

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

高职护理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生理学的认识不足,在护理生理学多内容而少教学的情况下,教师认为学生将理论知识掌握好就够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觉得课程的内容难懂,并且难以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那么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如何去完善呢?

1. 对教学内容改革的`分析

在高职护理生理学的改革中,教师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优化,并且要依据教学大纲给学生讲解知识和理论基础,并且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教师应该注意临床护理工作的相关课程教学中,要知道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教师在讲解中,要注意难易结合,并给学生思考和阐述谈论的时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教学方法改革分析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在护理生理学的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法一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中,学生是中心,老师是组织和协调的人,并且根据有效的信息来做好教学的计划和决策,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学生进行交流,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二是多媒体的教学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和光盘等手段可以创设出立体生动的情境,可以实现教学程序设计的优化。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和易懂性,容易被学生接纳。三是问题教学法,以问题的提出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问题,并且对其进行解决。在生理学的教学中,以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也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为全面。

篇2: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级1班、2班共100名护生为观察组,3班、4班护生10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为统招生,在年龄、性别及平均成绩等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传统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教学。根据改革后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实施观察组教学,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调整教学学时,以护士职业资格证为方向开展教学,重点培养护生就业能力。

1.2.1教学内容模块化

按照临床护理任务,将儿科护理学划分为4个模块,即生命发展保健模块、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护理模块、患病儿童护理模块及儿科常见疾病护理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相应内容,明确护理内容与护生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的目标性,进而提升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

1.2.2调整学时

儿科护理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培养,提高护士执业资格通过率,将总学时调整至60学时,实训15学时、护理理论教学45学时,并按照适度原则,适当增加儿科常见病讨论课。为提升护士职业资格通过率,增加6学时职业资格理论课,以考试题形式发放给学生,期末考试时检验学习效果。

1.2.3教学方法选择

在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问题导向教学为常用方法,该方法是指呈现以为案例或事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同时,也可实施一体化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实训室、带教老师与学生一体化,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也是常用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提升护生解决问题能力。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用均数(%)形式表示,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试及技能大赛成绩比较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观察组为(88.14±5.14)分,对照组为(76.45±2.34)分;技能大赛成绩,观察组(95.12±2.11)分、对照组(80.34±1.24)分,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就业情况

观察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就业率方面,观察组的就业率为98.0%;对照组为77.0%,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观察组对模块化教学评价

本研究对观察组100名护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内容包括模块化教学是否有助于顺利完成临床任务、是否有助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是否可增加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的联系、是否可提高自身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有助于增强团队意识、是否提高了自身沟通能力、是否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等,各项内容学生认可率均超过97.0%,说明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效果良好。

3讨论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应顺应社会需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有效性、儿科护理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与规范性工作,对护生的要求高,要求其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合格的操作技能。本研究认为,在高职元小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护生的操作能力,在考试成绩、护士执业资格通过率及就业率方面,均比传统教学优势大,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护生就业率,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篇3: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

关键词: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护理专业发展迅速,护生必须掌握中医护理和现代护理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满足人们维持、促进健康的需求。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以专业考查课的方式开设,安排在第4学期,只有32学时,虽然护生已具备一定的护理专业知识,但对中医理论的接受能力不如西医,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笔者从事中医护理教学工作多年,从优化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健全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中医护理学教学改革,现介绍如下。

1 优化教材内容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内容多、学时短。我们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护理学》为蓝本,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中医护理学理论基础、中医护理程序及操作技能、病证护理三大模块,每一模块内容满足实用、够用原则,突出中医护理特色。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构建中医护理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将中医护理学课程的三大模块内容有机联系,认真设计与实施每一个教学环节。第一步,基础理论部分以课堂传统讲授为主,引导学生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等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知识。第二步,教师将诊法知识点编入常见病、多发病案例,指导学生以望、闻、问、切为导线,通过健康评估,掌握诊法和辨证要点,促进学生形成中医整体、辨证的思维观念。第三步,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微视频、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等多种资源开展翻转课堂,进行中医护理技能实训,把理论和技能结合起来,规范技能操作。第四步,利用标准化病人,开展情景教学,缩短临床距离,提高学生辨证施护的能力。第五步,依托中医特色专科、中医康复医院、中医特色科室开展中医护理实践,制订严格的临床带教计划。

3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习效果不太理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3.1 记忆教学法

中医护理学部分内容难以在完全理解之后进行记忆,需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记忆方法。如采取先理解后列表的方法记忆藏象学说中五脏的生理功能:西医解剖中的一个脏器只是某一系统中的一部分,而中医的一个脏器代表的是一个系统,通过列表就能清晰地记忆五脏的生理功能;通过动画—视频—模型—真人四步骤学习记忆经络和常用腧穴,通过观看经络的动画,增加学生对经络分布循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视频进一步学习十四经络及常用腧穴,然后让学生在模型上识别记忆该知识,最后学生在自己身上寻找确认常见的腧穴。授课教师和学生将常用的内容编成歌诀或绘成图表,并作为资料发给学生,有助于多途径、多方法地进行记忆学习。

3.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需要,选定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剖析、讨论,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如讲述常见病证护理时,可以让学生用PPT展示身边的案例,制订护理措施,让学生置身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思维能力。

3.3 启发式教学法

在“拔罐”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探究下列问题:拔罐有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作用,人人都适合拔罐吗?拔罐时为什么有脱罐现象?如何防止拔罐时皮肤烫伤?如何轻松取下所拔之罐?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4 开展翻转课堂进行情景教学

课前学生通过班级群学习中医护理诊法、艾灸、拔罐等微课视频,布置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将学习过程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综合能力。

4 考评方法

本课程采取理论和操作考试相结合、教师和标准化病人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法。(1)理论考试,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特点进行理论笔试,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2)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3)平时课堂答题占10%,可以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质疑的问题,以督促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将课堂答题的成绩记入最后的总成绩。

5 问卷调查结果

将教学改革前后的授课对象随机按班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进行问卷满意度调查。为避免人为因素,任课教师回避,由教务处工作人员现场操作。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实验组对教学改革后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高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针,从人们的健康需求和临床护理岗位要求出发,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提高,创新中医护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凸显中医护理特色,增强学生学习兴趣[2],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综合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冯立明.护理学理论案例教学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5(3):30-32.

篇4: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

[关键词]护理专业 护理学基础 合格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高层次护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适当改革,把学生培养具备高水平护理人员。这将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加强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生在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即“护理学基础”,作为看家本领的基础护理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专科护理的学习和专业水平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巩固学生的基础为主实施教改,让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巩固基础的原则下,对高职教材进行合理处理,并灵活地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1.合理处理教材

高职教材多选用成人专科教材,对缺乏的部分基础内容要补充,而有些章节提供的参考性资料太多,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能力对教材进行处理。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临床护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选择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和启发性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避免要求过高导致学生厌学,或学习一些过时的操作,让学生认为学习的内容在临床无法应用。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灵活选择。对基础理论、基础技能采用目标教学,反复强化直到达标。而且除采用讲授的方法外教学中还采用、情景导学、自学指导等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辅以多媒体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护理实践,提高操作水平

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高职护理实用型人才,强化护理实践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采取措施如下:

1.建立护理实训中心

学院建立有护理实训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建立了一流的护理模式病房、ICU病房、护士站等单元,不仅保证了校内护理实训,而且为校外的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改革操作考核制度

对23项基本操作进行强化考核,并制定了自己的考核标准,更强调学生操作中的创新和与病人有效的沟通。对每项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方有资格参加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不合格者由教师进行单独辅导,对每项基础技能做到人人过关精益求精。

3.改革见习制度

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把原集中见习计划改为随堂见习和分段见习,在完成重点操作和章节后把学生带入临床,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更好地学会与病人交流。

三、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素质

社会需求的发展要求高职护理人员高素质化,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不能只是简单地增加人文社科课程,而应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护理学基础教育中

许多学生虽学习了护理心理学和人际沟通学,面对病人却不懂得如何与病人交流和进行心理护理。因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情景导学、对具体病案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主动观察病人心理状态的习惯,并模仿教师以亲切的体态语言与病人进行交流。

2.提高护理师资素质

要促使护理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水平。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鼓励教师潜心护理科研和论文的撰写,提高学术水平。

四、强化能力训练,培养合格人才

1.应用护理程序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以护理问题为中心、护理程序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以护理程序为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观念。

2.应用先进护理技术能力的培养

先进护理技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在巩固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启发疏导,经过校内反复强化,再带学生到临床见习实际运用情况,加深直观认识。

3.运用计算机和英语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护理文件数字化系统的应用,双语化护理病历的出现,护理人员应用计算机和英语的能力将影响到其潜力的发挥。因此,我校着重培养护理人员在这两方面的兴趣和能力、意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篇5: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

目的:增加高职高专护生的实践动手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及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总结福建省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近三年来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改进方法,并列表比较这几年学生的护理操作成绩.结果:经过3年的实践,实验教学质量呈上升并稳定趋势.结论:合理的、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的护理人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作 者:颜小芬  作者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护理系,福建,漳州,363000 刊 名:吉林医学 英文刊名:JILIN MEDICAL JOURNAL 年,卷(期): 30(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基础护理   实验教学   改革  

篇6: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

《护理学基础》是临床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与临床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具有知识面范围广、知识体系整体性强等特点。因此,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往《护理学基础》课程多以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方法和信息传授量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有些老师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该门课程的临床实践性,或有些老师只是照着ppt讲。而《护理学基础》的临床实践性特点以及真实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上述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笔者通过对几届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普遍反映上述教学模式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和疑点不能重点详细讲解等问题,而学生课后又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去吸收消化课堂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因此,《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老师如何组织一些主题明确,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难点能够重点详细讲解的教学资源用以辅助解决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课上课下关联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平台,实现《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成为高职专业《护理学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逐渐发展并得以广泛利用起来。“微课”便是以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讲解为教学目标,将讲解过程及临床实践操作等录制成5~10分钟的微视频,并结合相应的作业与讨论,主要目的就是为老师提供一个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课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课下反复学习的视频资源。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的设计

(一)“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1.课程分析

授课老师首先应对《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知识体系进行分析,确定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明确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或需配以临床实践操作录像的知识点,同时还应调查分析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辅助教学模式的需求程度,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而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及所需录制微视频的关键知识点。

2.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首先应基于《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教学大纲及各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关系、重要性等确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前后知识点的紧密联系。然后,授课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及临床实践性,尽可能多地收集临床实践图片、临床视频动画等辅助资源用于理论教学中,通过实实在在的临床实践图片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微课”教学的实施

“微课”应根据高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及《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采用适宜的组合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临床案例讲解、现场实际操作等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有关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等。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步骤

根据上述“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实施的三个方面可知,“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微课”的主题

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要求,确定课堂教学外需要重点补充讲解、详细讲解的重点及难点知识点,并将其独立出来作为“微课”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例如:以“如何护理冠心病患者”为专题设计“微课”。

2.制作“微教案”

根据上述“微课”的主题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形成“微教案”,主要包括:教学主题、重点、难点及临床示范、微习题等。

3.录制“微视频”

根据上述设置的相关“微课”教学内容,利用摄录机或常用的录屏软件如screencast-o-matic、camtasia studio等将老师的讲课过程及临床现场操作等录制下来,并经过后期剪辑形成“微视频”。

(三)《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案例

三、结论

篇7: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学习各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将微课和翻转课堂很好的结合,并发挥出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优势,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本文中,笔者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护理专业基础课程中应用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探索,以期改变当前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模式,促进护理专业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基础护理学;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护理专业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采用了多种教学模式及方法,将过去传统的教学实现了改变,大大提升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微课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的全过程。翻转课堂基本思路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将传统“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彻底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看资料完成知识传授[1];教师则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与参与小组活动、解答问题实现知识内化。将这两种教学方法应用到高职基础护理学中,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考能力等有较好作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选择我校2014级护理学生116名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所在班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多媒体教法,试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

1.2方法。两组学生均使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护理学》,课时数相同。

(1)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法。

(2)试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并有选择地进行翻转课堂的设置:

①教师创建教学视频。任课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自行录制教学视频,教学视频采用声音加板书的形式,每段教学视频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此外,教师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观看教学视频。

②教师设计课前练习题。在设计课前针对性练习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合理设计练习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学生感觉到一定的挑战性,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③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间和节奏由学生掌握,他们可以灵活选择某一时刻观看教学视频,以便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把自己的收获、感想和疑惑记录下来,以便和同学分享、交流。

④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练习。在观看教学视频之后,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有针对性的课前练习,以巩固教学内容。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时,可以记录下来,以便与教师、同学互动交流。

⑤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在家观看教学视频时,学生可以通过聊天室、留言板等社交媒体与同学、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收获,探讨在观看视频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互相解答[2]。对于学生普遍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远程反馈给教师,进行师生交流,教师给予学生个别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1.3效果评价。

(1)在课程结束后:笔者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调查学生对传统多媒体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满意程度。问卷调查表的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授课形式认同情况、授课效果认同情况和对教学法的总体评价四个方面,每个项目都设有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选项,并把很好、较好两个级别视为满意,较差、很差两个级别视为不满意。学生匿名填写,并当场收回。

(2)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基础护理学考试成绩超过90分者为良好:低于90分者为一般。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

2.1教学满意度评价共有116名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也完成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基础护理学”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较高,满意率为92.9%(53名学生表示满意),对照组对教学的满意率为76.3%(45名学生表示满意),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组学生基础护理学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结论

护理基本理论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必须理论知识,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授、示教及其他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过于强调理论的灌输、操作步骤的连贯性、操作手法的准确性,使护生严谨但不灵活、规范但无创新,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灵活操作和应变的空间,导致护生临床应激时应变能力较差。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但信息量大、知识点不突出,学生跟不上速度,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另外,多媒体课件无法及时发现教学问题,教师也是“照屏宣科”,不加解释地读出多媒体课件上的内容,导致教学水平下降,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中,课前教师根据设定的教学任务提供给护生相应的微课资源。理论型的内容,可以制作知识情境类型的微课;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以制作演示类型的微课。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特点自由学习微视频资源,利用片段化的空闲时间,随时随地根据自身认知能力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深度,实现“知识获取”,并通过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师生互动。课堂上,教师由“讲授指导”逐步过渡为“内化引导”。学生就课前知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向教师请教,通过小组协作、个别指导、小组讨论、操作示教等方式,完成“知识内化”。教师可以有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还可以针对较统一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指导。在课后,教师将课堂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将内容整理后分享给学生。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前的微课资源或者课后的资料进行补充性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升,还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总之,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等领域都具有积极作用,教师要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采用应深化分析,做好技术发展和教学理念的融合,为培养能力全面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慧,徐慕娟,朱正刚.基于微信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护理管理学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2:53-55.

篇8: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

1 制定好教学计划

《护理学基础》课程是高等护理教育体系中为学生提供的主干课程[1]。教学计划是学期完成教学任务的指南, 应根据国家卫生部下达的教学大纲, 结合本院高职护理教育的特点自编教学大纲,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突出重点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专门的护理人才。

1.1 确定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是改革的前提[2], 培养高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 具备医学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 具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素质, 能在各级医疗单位第一线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护理管理技术的高等专门护理人才。

1.2 安排好教学进度

理论课是对实验课详细深入讲授, 通过介绍实验的操作原则、原理、方法, 可保证教学的系统性, 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进度要相符, 充分体现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证实理论, 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3 科学合理安排理论与实验课的比例

根据国家教委对高校评估的要求, 实验课总时数应达到40%以上, 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 应合理安排实验课, 结合临床护理需要, 切实分配好实验学时, 适当压缩理论课学时, 确保重点操作项目课时充分, 使学生扎实掌握护理操作技能, 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工作。

2 做好实验课教学前设计

课程设置的改革与优化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 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 并反映时代的先进水平[3]。

2.1 确定实验教学目标

重视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 把加强实践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纳入到实践教学目标中, 目标应是切实可行, 可以监测和评价的, 3年制高职高护应偏重培养创新思维;5年制高护偏重培养操作的综合能力。

2.2 精心设计实验课教案

实验前备课, 参照本科教材及护士执业考试指南。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统一操作程序和考核标准, 精心设计教案, 找出实验课的操作技能要领、重点、难点, 不同实验项目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案设计应有实验教学时间分配、实验要求、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小结、课后练习、教学评价等。

2.3 要求学生进行预习

实验前预习实验程序、操作过程的各个环节, 如重点、难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上好实验课, 增加其主动性, 要清楚这次实验课“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其原理是什么”, 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探索和积极获取知识的习惯。

实验课的准备阶段, 可改变以往只依赖实验教师的传统, 抽取实习小组练习准备物品, 轮流参与, 通过准备用物, 加深实验的印象, 熟悉操作中的用物可为临床实习打基础, 通过预习及准备用物可提高培养学生思考、综合及创新能力。

3 加强实验教学过程

3.1 改革教学模式及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示教学生观看、分组练习。要使学生对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有着浓厚的兴趣, 要不断改革创新;采用启发式、讨论、问题式、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形成指导合作型的教学关系, 如:皮内注射及青霉素试验液配制学习后, 可给学生一个病例:某病人因上呼吸道感染, 需接受青霉素过敏试验及治疗, 请两位以上学生角色扮演, 模拟进行综合性的操作, 通过演示操作, 可了解学生对操作接受程度和综合能力, 可发现问题及操作中的薄弱环节, 及时纠正和强化指导。

3.2 以学生为主体,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参与;尽量采用真人真做及情景教学, 如搬运病人、注射法及健康教育、清洁卫生护理, 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采用电教、录像、见习等手段, 使学校教学与临床护理紧密结合。

3.3 掌握不同示教方法, 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规范熟练的示教, 使护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教学手段, 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可灵活的把握教学时机, 采用独立、合作、指导性示教方法, 有效促进实践技能的掌握。通过示教、回示使学生对实验的程序、要领、操作手法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初步掌握操作要领, 为分组练习打好基础。要重视示教的针对性、多样性、灵活性、艺术性, 把真、善、美融合为一体, 改变学生被动上实验课的局面。

3.4 增加整合性实验设计

针对实验课普遍存在验证性重复过多的问题进行改革, 增加综合性试验和自我设计性试验。综合性实验是在学习一个单元以后, 学生已具有一定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学基础知识、技巧, 并能运用本门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综合知识, 对学生技能及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 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4]。如:铺无菌盘, 可把6项无菌技术让护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 穿脱隔离衣可把隔离技术综合, 测量生命体征把分项操作加以整合。

4 优化实践考核评价

通过实验报告批阅, 了解学生对操作方法掌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 可直接反馈给老师, 同时对本次实验达标情况有概括性的了解。为了加强对实践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的评价, 将实践考试进行改革。

4.1 理论评价

建立操作配套的理论试题, 结合执业考试实践操作单元习题, 突出学生学习兴趣态度、动机, 与国家执业考试相接轨, 可以统一标准, 考后对试题、考试方法、成绩进行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

4.2 修订操作评分标准

随着整体化护理普及应用, 护理学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科学[5]。除了态度、技能目标外, 应贯穿护理程序评估、计划、实施、评价。护理学的发展、先进的工作方法必将取代落后的工作方法, 故操作方法评价标准也应与操作方法相匹配, 及时修订完善, 突出整体护理的评价[6]。

4.3 综合评价

通过病历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真人真做, 全面了解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可考核学生的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综合能力、健康教育的能力等多个方面。给予学生不同的病例:让学生提出健康问题, 确定护理诊断, 制定护理计划;让学生可设计不同护理方案, 实施护理措施。教师对学生操作综合能力及创意进行综合评价。

护理学基础的实践教学改革还有待在教学中进一步探讨创新, 通过临床实践的检验来证实, 推动护理实践的发展, 培养出实用型高技能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安丽, 石琴, 李树贞, 等.《护理学基础》教学系统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28.

[2]边岩, 陈立明.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6, 20 (2C) :549-560.

[3]单岩, 杨培常.本科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评价[J].护理学杂志, 2005 (9) :12-14.

[4]绍兴国, 王宏顺, 王滨.积极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J].实验研究与探索, 2002 (8) :21.

[5]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

篇9:浅谈高职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

【摘 要】护理药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学好护理药理学对于灵活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我校护理药理近年来教学改革的几个方面,简要阐述改革的措施和成效,探讨高职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

护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作用机制及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也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的一门桥梁学科。学习好护理药理学可以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合理使用药物,掌握药物的用药注意事项、观察药物疗效及防治不良反应,给患者家属及陪护进行药物知识的教育和用药咨询。本文结合我校近年来教学改革的几个方面,简要阐述改革的措施和成效,探讨高职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

1.提升教师临床实践技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药物和药理学理论不断问世,其知识体系越来越庞大,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学习难度。作为药理学教师,应实时关注药理学的前言研究,关注疾病及临床研究的现状,把新信息、新成果、新进展引入课堂,将一些临床中正在使用而教材没有的新药介绍给学生,弥补教材的不足,将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的用药思路、药物最新的临床使用情况等内容带到课堂,丰富课堂内容,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我校教师每五年会到临床轮训一次,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内容,给课堂带来新的血液,提高课堂魅力。

2.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体主动积极学习,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中应摒弃传统“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及情景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在讲到心绞痛药物“硝酸甘油”时,可以抛出问题科学最大奖项的创始人是谁,学生会想到诺贝尔。诺贝尔是炸药的发明者,而炸药的原料是硝酸甘油,诺贝尔本人也是死于心绞痛,但是拒绝服用硝酸甘油,插入这个小话题,会增强学生对硝酸甘油的印象,也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在课堂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

2.1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加大学生参与度

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师以临床案例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借助蓝墨云班课、用药助手、padlet、等信息化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展示,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一次镇静催眠药物的教学,课前教师在自主学习平台——蓝墨云班课上发放课件和预习检测题,学生可以在手机APP上登陆学习,班课也会即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经验值排名并给出具体的分析图。然后根据预习检测题的结果,分析定位出本节内容学生的知识薄弱区。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预习检测反馈的知识薄弱区,在课堂上设置临床案例、问题,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针对不同病症,苯二氮卓类药物地西泮在使用上有何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学生:药物的剂量和病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组织学生做实验自主探究,小鼠在地西泮不同剂量下的反应,上传至padlet。各组实验完毕,组织学生观看上传的视频,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对视频内容展开讨论互动,接着学生分组通过蓝墨云班课即时提交问题的答案,班课系统结果分析显示,三个小组均掌握了知识要点,顺利完成目标!

通过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的展开以临床案例为主线,理实一体化,真正实现了“教学做”合一。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全方位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2.2运用微课因材施教

药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难理解、难记忆、容量大是其学科的主要特点。任课老师均有内容多而课时少的感受。常常有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不仅造成教师讲的多,学生得到少;而且内容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的印象不清,结果事倍功半。随着新型教学技术的介入,我校开展微课教学技术,将课堂上的重点难点制作成短小、趣味的小视频,不仅可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自主学习,对于课堂上无法完全了解重难点的学生更是起到私人教师的作用。

例如高血压一线降压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代表药物、及其作用特点等是降血压药物章节的重点内容,我们运用微课视频录制,将该内容形成小视频,视频中运用四个动画人物,生动风趣的自述模式,代表了一线降压药物的四个类别: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钙离子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

微课小视频时长6分钟左右,是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力集中的可控时间内,对于不了解的地方,学生可暂停、反复自主的学习。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3.加强学生实践运用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配合课堂教学,如常用药物由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查找该药资料,然后办宣传栏,或者做街头宣传,加深加宽学生理论课内容,对药物的合理应用。加入学生QQ群。教师对药物有什么新的认识,对网络上药物事件的看法,可以与学生共享,学生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发现也可与教师探讨,共同学习药学方面的知识。有些学生还会经常将家人的一些用药问题拿出来跟老师探讨,进一步加深了对药物的理解与记忆。学校还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去医院、药房见习,对一些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进行调研。让学生对今后实际工作有一定认识,同时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带着一个目标更刻苦地学习。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申请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参与进来,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优良品格

综上所述,高职护理药理学教学的改革是随着医疗体制改革要求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传统的偏重灌输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医药学事业的发展,只有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与改革,提高教师自身水平、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才能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度结合和统一,才能培育出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医护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桂华.浅谈药理学教学改革 [J]. 中国药房,2011,22

[2]马行,谷淑玲,夏安周,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在药理学教学中合理应用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12(26):57.

[3]李娟,朱深银,邱峰,等.临床药理学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药房,2012,23(4):379.

[4]张力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 16) : 202 - 203.

[5]粟俞程,张跃文,张宾.导入式教学法在药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12) : 75- 76.

篇10: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在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按照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 护理 药理学 实验

药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职护理药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是一门具有多层特征的课程,其实验教学应在实用型上多做探索,体现出高职护理特色。本文就实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谈几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在对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上,要把握两点。一要把握高职特色。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需求的实用型高级护理专门人才,使学生获得从事临床护理及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二要把握护理特色,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医生的治疗方案要通过护士具体执行。但护士并不是单纯被动地执行医嘱,而是主动参与病人的的诊断、治疗、康复过程。药理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和卫生保健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必需熟知药物的性能,熟练掌握给药途径和操作技能,协助医生搞好临床合理用药,观察分析病人治疗后的疗效与反应,要善于发现、及时解决不良征兆,防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达到药物治疗的最终目的。可以说药理课是联结基础与临床,联结医、护、药的桥梁和纽带,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相关。

(二)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教师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紧密结合临床护理及社区护理的工作实际,侧重于技能训练和用药监护,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观察能力,为学生顺利过渡到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护士的工作是直接执行医嘱、处方,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护士要主动配合医生正确执行医嘱,必需熟练掌握药物方面的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实验内容可选择一些如药品外观检查、对变质药物的判别技能、剂量的准确换算、药物配伍变化、剂量和途径练习等,与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

护士与病人接触最多,给药后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首先是护士进行观察。因此,培养学生药物反应的观察能力及灵活应用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实验内容应选择观察指标明确、便于灵活处理、容易操作的实验。如有机磷农药中毒及解救、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动物血压和心率的影响等,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其更快的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三)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手段是老师讲实验方法,学生照着实验步骤去做。近年来涌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其方法是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不同实验设想予以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归纳式教学法,是通过仔细观察、分析零乱的实验现象,得出抽象的规律和原则,让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的知识,使之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法,是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力性和创造性。利用现代化实验设备微机化实验操作系统,利用其强大的生物信号转化和数字处理及显示功能,有利于观察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和组合。例如,“有机磷农药中毒与解救”实验,可采取实验前讨论、实验后归纳总结的方式。首先,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拟定2~3个思考题,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毒理?临床表现和解救措施?实验设计方案,然后分组讨论。教师注意启发和引导,各组推荐代表发言。实验方法确定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具体实施,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仔细观察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时抓住那些容易消失或不易发现的现象,养成认真、仔细、有始有终观察的良好习惯。实验结束后,由学生归纳、比较,总结本次实验内容和经验教训。通过比较,会发现每个组的结果相差很远,有的组抢救非常成功,有的实验组因抢救不及时或静脉注射不熟练,未能及时给药,错过抢救最佳时机,导致动物死亡。通过分析比较学生感触颇多,深刻体会到护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及时的解救措施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从而受益终身。

总之,通过《药理学》实验教学,力求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药理知识、过硬的实践技能,提高观察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来为解除病人的疾苦多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莹.从教师做起提高高职护理专业药理课教学质量[J].中国伤残医学,,15(4):76.

篇11: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

陈玲霞 谢明生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望城 410200)

摘 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档案管理学》,在长期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知识结构体系不健全的现象,使得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综合类文秘人才的目标很难实现。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应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学;教学改革

一、《档案管理学》在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档案管理技能对秘书工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一方面,文秘人员负责文件的形成与办理,承担本单位年终文件的立卷归档;另一方面,文秘人员在辅助领导决策和开展机关日常工作中,需要大量地查阅档案,是档案的主要利用者之一。因此,文秘人员档案意识的强弱,对档案与档案工作特点、性质、作用、规律、原则与技术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的程度,不仅直接影响档案的形成和管理,还会影响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甚至影响档案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工作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是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或民营企业从事秘书及相关工作,文书档案工作是秘书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具备良好档案管理技能。那么,怎样才能具备良好的档案管理技能呢?一方面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要通过《档案管理学》的学习掌握档案管理及相关知识,了解档案管理工作一系列环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档案管理学》这门课在文秘专业教学体系是有重要地位的,应视为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来抓。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途径上有所创新。

二、《档案管理学》教学现状分析

《档案管理学》这门课在文秘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很尴尬,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档案管理学》,效果不甚理想,另人难以想象的是却某些院校准备把这门课从教学计划中删掉。该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过于陈旧

据笔者了解,当前合适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学》教材很少,多数院校则是选用本科档案学所用教材,这种教材偏重阐述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的档案管理理论知识,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知识结构都不是文秘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主要体现于:一是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介绍的篇幅比例很大,档案馆的业务知识篇幅也不少,这不是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将来要从事的主要工作;二是国家为了社会的发展,提倡文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发布了许多新的关于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法规及业务规范,而传统教材由于更新不及时,存在知识陈旧的弊端,不符合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对档案工作新变化的适应。

2.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虽然实行很多年,也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档案管理学》的课程内容设置却一直是改革的死角。该课程的内容结构包括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室档案工作,档案馆档案工作以及特殊载体档案的管理。没有提出高职文秘学生应以档案室档案工作为主的宗旨,而且对实践不够重视,没有开设相应的实践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逐渐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纸质档案逐步向电子档案转化,《档案管理学》的教学应该有所侧重。

3.教学途径、方法单一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学》却没能打破长期以来盛行的教学方法: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以实习教学为辅助。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为主,主要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范围内,知识面窄,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参与性和积极性都不高,难以与实践结合,档案管理技能培养的作用不大。

三、《档案管理学》教学改革途径与方法

确立《档案管理学》在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中的核心位置,档案管理技能对文秘专业学生的是很重要的,通过《档案管理学》的学习,能达到掌握档案管理基本技能,提高档案意识。在教材选用和编写,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方式这些方面相应的改革。

1.选用符合高职文秘专业实际情况的教材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教材应为《档案管理学》,内容应侧重档案整理和利用,删减抽象的理论知识,加大应用技能训练。任课教师必须精心选择符合实际业务规范的教材,并紧随国家对档案工作业务规范的推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补充编写新的业务规范操作指南、解析等辅助资料。因此可选用靳古隆先生2002年6月通过河南省档案局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的“机关文书与档案管理模拟训练教学”,在此基础上编写的基础理论知识教材《机关文书与档案管理模拟训练》(上册),能力培训教材《机关文书与档案管理模拟训练》(下册),这一套教材具有实用性、新颖性、系统性、规范性、节俭性和可操作性等技术特征,可应用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教学,有效地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初步掌握机关文件与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能,缩短学生毕业胜任工作的适应期。

2.完善《档案管理学》课程内容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修订《档案管理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大纲,突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档案管理学》课程内容结构安排大致应包括三部分:文书档案工作概述,档案管理,特殊档案管理。此外,要深入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需求,进行系统的岗位定位,深入机关档案室、档案馆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按照单位的素质能力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提出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和不流于形式的实训。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结合及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建立一个合乎教学原理、教学规律,重点强调实践(训),便于实施和学习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文秘专业学生今后择业方向将是偏重中小型企业,除了掌握基本的文书档案管理知识外,教师还应该补充科技档案、专门档案以及照片、胶片和磁光盘等新载体档案的管理。除此之外,在完成《档案管理学》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档案界的热点问题,供学生学习和讨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补充“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及重要性”、“‘弃档’现象的分

析”等内容,取得良好地效果。

3.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档案管理学》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形式为主,内容显得枯燥,容易造成厌学情绪。面对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要积极利用有限的条件,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让整个课堂变的有吸引力。这样能既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过程中,既要有以教师讲授为主,也要有案例分析,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如讲授档案检索,可与图书馆的检索分析比较;讲授会计档案时,从反倾销案入手,借助案例讲授会计档案的重要作用和整理工作。

其次,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制作和使用课件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课件有理论知识,并在特定的内容里添加图片和音频文件,如档案管理过程中使用的表册样式、档案馆的库房实景,档案管理设备的外观样式、整理完毕的档案规范样本等,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吸取知识并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再次,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学校保管档案的部门,如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等部门作为《档案管理学》课程的实习基地,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观档案馆,将地方档案馆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则是能培养学生更广阔档案知识。利用周末,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批到学校所在市县的档案局(馆)参观,了解局(馆)的业务,同时也是有助于更好理解档案行政管理体制。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就是采用高校与当地档案部门合作的一种方式,实践证明档案馆为学生提供的教育资源是可持续的,将得到不断完善。

篇12: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为例加以分析

按高职院校专业考试改革方案建设原则,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将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为依据,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核心,采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课程结束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努力实现多元化的能力考核方式,真正实践高职院校“厚基础、重应用”的办学宗旨.

作 者:陈凌白 石莹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抚顺,113122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2009“”(24)分类号:G71关键词:金融课程 考核方式 改革探索

篇13: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摆脱以疾病护理为主的模式, 大多采用“小医疗+护理”的教学模式, 即在教学中先介绍某一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 最后才提及一点相关的护理知识, 其缺陷是只见“病”不见“人”, 对护理内容的讲解少, 临床护理的特点不突出, 难以满足现代人对身心护理的要求。为此, 应以现代护理理论为指导, 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 用整体护理框架组织教学, 从教材的选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3个环节来对外科护理学教学进行改革[1]。笔者选用高职高专院校专用的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护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1版) , 融入典型护理个案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运用护理程序的思维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并于课后进行讨论;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临床见习等多种方法优化外科护理学实践教学, 力求突出高职护理专业的特点。本院对2003、2004、2005级3届高职护理大专班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 此次教学改革的效果良好, 现介绍如下。

1 对象

我院2003、2004、2005级3届学生共246人, 均为女生, 年龄为 (20±3) 岁。入校时将每届学生随机分为2个班, 并随机抽一个班为教学改革班 (126人) , 另一个班为对照班 (120人) , 教学改革班的年龄、性别、入学成绩与对照班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因此具有可比性。教材均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护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1版) 。

2 方法

2.1 教学方法

对照班按传统授课法进行课堂授课和见习带教。教学改革班在使用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护理学》的基础上结合典型护理个案, 运用护理程序的思维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并于课后进行讨论, 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临床见习等多种方法优化外科护理学实践教学, 突出高职护理专业的特点。

2.1.1 教材改革

在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护理学》的基础上, 我们编写了外科常见疾病的典型护理个案, 作为课堂教学补充内容和课后的讨论资料, 并不定期对学生进行抽查、讲评, 以逐步强化学生的整体护理能力。典型护理个案的编写一定要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避免直接摘抄医疗病历[2], 我们按简要病史—医疗诊断—护理体检的顺序编写, 将体现患者健康问题的表现反映在护理体检的内容中, 学生可根据护理个案进行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等护理程序训练。

2.1.2 课堂教学改革

自2004年起, 我们对教学改革班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组织教学。课前编制典型护理个案, 并发放到学生手中, 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自学护理个案, 以了解对该病例中的患者需做哪些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 (预期目标、护理措施) 。课中采用辅导自学法、问题教学法、回顾讨论法等, 启发学生分析个案中的护理评估资料, 再将其与健康形态比较, 整理有改变的部分 (诊断线索) , 根据这些改变讨论该病例中患者可能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进而将问题转化为护理诊断, 并拟订护理计划。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全方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法丰富了课堂教学。

2.1.3 实践教学改革

我们在教学改革班中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临床见习等多种方法优化外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教师在实验课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在讲解心肺复苏等内容时可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使效果更直观、形象、生动;在讲解胃肠减压、胸腔闭式引流等内容时可让学生到教学医院临床见习典型病例,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见习课后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实行角色扮演的模拟教学, 即“护士” (学生甲) 给“患者” (学生乙) 进行护理活动演示;讲解换药、包扎等护理内容时可利用情景教学, 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其学习兴趣。

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外科护理学教学信息反馈 (发放问卷246份, 回收243份, 回收率为98.8%) 并对各实习医院外科病房带教教师对学生实习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查统计 (发放问卷180份, 回收172份, 回收率为95.6%) 。

2.3 统计学方法

教学信息反馈采用率的描述, 期末理论测试成绩采用x±s表示, 并进行t检验。

3 结果

3.1 学生对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认同情况

为了考评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实效, 我们在课堂授课结束并在期末理论测试后给学生发放反馈表, 结果见表1。

3.2 带教教师对学生实习的信息反馈

为了评价教学改革班学生在实习医院的理论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给带教教师发放了反馈表, 结果见表2。

3.3 教学改革内容期末理论测试情况

教学改革班和对照班的课堂授课结束后, 从题库中抽取试题, 同时对2个班的学生进行期末理论测试, 2个班的任课教师均不参加阅卷工作。2个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见表3。

4 讨论

4.1 突破传统, 总体优化

实践证明, 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组织教学, 并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行之有效,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临床复杂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质疑能力和分析、推理技巧;把学生学习、掌握外科护理学知识与满足患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强化了学生的整体护理意识, 使学生在更好地理解护理诊断含义的同时培养其科学的工作方法, 使其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 促进了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固, 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实现了总体优化。

4.2 优化外科护理学实践教学, 培养护生角色的多元化[3]

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临床见习等多种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下扮演各种角色, 体会角色转变, 以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

4.3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信息反馈表明, 82.93%的学生认为教学改革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91.06%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79.67%的学生认为培养了自己的归纳综合能力;89.43%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身心理素质;92.68%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教学改革班选择这些选项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实习的信息反馈表示, 教学改革班学生应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的良好率为90.70%;对多发病、常见病护理的良好率为87.21%;各种管道护理的良好率为91.86%;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良好率为93.02%;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良好率为94.19%, 教学改革班在这些方面被评为良好的人数亦明显高于对照班。

4.4 实行教考分离, 促进教学相长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评价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 检验教与学的综合效果, 并客观地为改进教与学提供必要的依据。实行教学改革后, 采取教考分离, 避免了传统考试的主观性, 教学改革班和对照班在期末授课结束后同时进行理论测试, 2个班的任课教师均不参加阅卷工作。对3届学生的期末理论测试成绩进行比较, 教学改革班明显优于对照班,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本次教学改革达到了教育者由“教会”到“会教”的转变, 学生也实现了由“学会”到“爱学、会学”的飞跃, 本次促进了教学相长。

5 结论

在整体护理模式下,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组织教学, 实行外科护理学多项教学改革, 符合外科护理学发展的要求, 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内容丰富, 情景直观, 学生角色多元化, 其理论测试成绩及实践性整体护理能力都大大得到了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要继续努力探索, 在教学中不断完善, 努力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勤, 丁亚萍, 许明霞.以护理程序为框架, 实施《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1, 4 (3) :306.

[2]杨朔眉, 袁晓红.运用护理个案强化护理专业学生整体护理能力[J].嘉兴学院学报, 2001, 13 (3) :79.

篇14: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

关键词:管理学;能力本位;改革措施

管理学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主要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性学科。在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要不断的推进和深化,管理学课程教学也要开拓思路,应在“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够用、实践为主”教育原则指导下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和探索,找到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之路,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教学目的。

一、高职管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课程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学课程有些定位为管理学的课程,有些定位为市场营销的课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不同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和专业理解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有些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任课老师,甚至不能够进行良好的课程定位。

(二)教材选用存在问题

部分高职院校选择管理学教材不够规范,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同时,在选用的教材中,大部分教材课前案例导入、课中案例讨论和课后案例作业的选用在具体的班级教学执行上有待商榷,课本的部分案例不够精准,不能达到辅助该章节教学的目的[1]。

(三)教学方法简单,不够丰富

我国高职教育管理学教学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务,重宏观轻微观,还没有从根本上从以教师“讲”为主转变到以学生“学”为主上来。案例教学的大量推广应用,可以改善教学,但选用案例不适,缺乏一定的指导性。部分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之外,多采用案例讲授和讨论来进行教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创新度不够。

(四)教学过程组织困难

学生在学习管理学知识时,重在理解、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验。通过调查了解,高职学生在管理学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对老师提问的问题、精心组织的讨论、采用的新型教学方法反应不积极,甚至不愿参与其中。

二、能力本位下高职管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一)树立能力本位理念

本着培养具有管理理论和专业技能的管理者的培养目标,高职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技能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即把教学内容从传统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转变为四种主要管理能力的学习[2],即计划与决策能力、组织设计能力、激励与沟通能力和控制能力。在这一理念的牵引下,通过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的统一,达到理论与技能的深度融合。

(二)创新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实施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开放式教学以及情景模拟教学、项目实训等方式方法,形成“导学—自学—助学”三维互动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实现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

(三)内外结合创造实践教学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实践中延伸课程教学。一方面,选择一些知名企业作为学生的校外教学实践实训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和社会,零距离接触企业实践,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和企业家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管理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校内综合实训室,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管理工作情境下,学会决策以解决遇到的各种管理问题,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

(四)完善考核体系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要建立开放式的考核机制,建立起与教学配套的多环节、全方位、多元化、全程化的考核体系,要由考核理论基础知识为主转变为理论基础知识考核和专业技能考核为主,重点考核专业基本技能,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五)加强并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互惠互利的模式,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教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运作和管理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得到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的现场指导,教师也可以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及时了解或获取管理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变化趋势,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提升,同时也可以从在本企业实践的学生中留下部分优秀学生作为企业员工或者从合作学校挑选优秀教师担任企业管理顾问、技术顾问等,这样既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便利,又降低了招聘成本。

三、结语

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应该紧扣高职教育的特点,以“技术性”和“职业性”为中心,结合高职学生专业的就业,充分考虑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职业发展,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相关设计,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菲.浅谈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 2015,07:250.

上一篇:煤矿机电管理处罚条例下一篇:中考推荐生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