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话》语文教学反思

2024-04-23

《悄悄话》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悄悄话》语文教学反思

音乐活动《悄悄话》教学反思

开始部分,我先请幼儿完整的欣赏了一遍歌曲。因为歌曲比较出名,很多幼儿都听过。所以,在第一遍欣赏时,大部分幼儿都能跟着录音一起演唱歌曲。正因如此,在我的提问“你觉得这首歌曲节奏是怎样的?”(欢快的还是缓慢的?)“你听到这首歌曲时,你想干什么?”这些问题时,幼儿很快就能较准确的回答我。第二部分,请幼儿说说你在歌曲里都听到了什么?这里,我再次播放了歌曲,听完之后,幼儿都能清楚地回答歌曲内容。结合幼儿的回答,我将准确的歌词念给了幼儿听,在休止符地方我特别提示,让幼儿知道有的地方要停顿,不能发出声音的。第三部分,学做动作。在第二部的基础下,幼儿基本上都能学会歌曲,这时,我请幼儿根据歌词内容,模仿动作。

整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是很活跃的。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因为《悄悄话》幼儿平日生活中也接触过,所以学习歌曲非常的快,一节课下来,都能记住歌词并能完整的演唱下来。目标也基本达成。在表演环节,幼儿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出各种可爱的且符合歌词内容的动作,并能通过身体把它表现出来。不足的地方就是歌曲表演时,时间不是很长,很多幼儿很爱表演却没有轮到。以后的教学,应该以集体为主,个别参与尽量不要太多,最好能让所有幼儿都能参加到活动中来。

篇2:《悄悄话》语文教学反思

悄悄话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兔子到狮子那儿告状,说老鼠告诉它猫在背后说他的坏话。狮子并没有直接处理这件事,而是让小动物们做了一个“传悄悄话”的游戏,巧妙地使兔子明白了不要轻信传言的道理。

一、新课导入:

在新课的导入前,我先请全班学生分小组来玩“传悄悄话”的游戏,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传悄悄话”,此时将课题“悄悄话”板书在黑板上。接着教学生字“悄”,要求学生读准三拼音,分析字形并书空。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生字教学:

生字教学时,我遵循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识字原则。如揭示课题时,学习

“悄”;教学课文时,集中学习“晨、集、围、戏、此”,穿插学习“裂、耳、昨”。

教学我也是有侧重点的`。如“晨”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帮助学生识记;在读音上提醒学生注意“昨、此”是平舌音;在字形上,可以将“此”与以前学过的“比、北”放在一起进行辨析;着重指导书空“耳”的笔顺。然后通过复习巩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

三、阅读教学:

在揭示课题后,我出示一道填空题:

一天早晨,兔子急匆匆地去找狮子 。狮子召集动物们围成一圈,做了一个 的游戏。从此,兔子 。

读题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填空。

学生交流后完成填空:

一天早晨,兔子急匆匆地去找狮子告状。狮子召集动物们围成一圈,做了一个“传悄悄话”的游戏。从此,兔子再也不相信那些“亲耳听到”的话了。

然后让学生齐读填空。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兔子去找狮子告状,它为什么要告状呢?引读课文第一节。重点指导朗读兔子说的话,读出兔子生气的样子。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并划出游戏时,动物们传的话。初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

读读划划的习惯。根据学生的交流,我分别出示了句子。动物传的几句话都是由相同的若干字组成的,如果草草读过,不能发现语句上的差别,更难以理解意思上的不同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要学生认认真真地读读这几句话,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再启发学生想一想读了这几句话后有什么发现,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话传来传去后,与原话的意思已经完全不同了。

最后,话又传到了兔子那里,兔子听了大吃一惊。通过让学生做一做“大吃

一惊”的表情,帮助学生理解“大吃一惊”这个词语。“大吃一惊”的兔子明白了什么道理?读全文的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感悟寓意。如:不能轻易相信听来的话。我们千万不能道听途说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重在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

篇3:研课:悄悄改变教师教学的行为

一、“研课”的形式

“研课”顾名思义, 就是围绕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情境研究的活动。它是由研课组教师 (可以是教研组, 也可以同学科老师自由组合, 一般为5~7名) 共同开展制订计划、实施教学、检查效果和改进提高的工作, 目的在于认识课堂教学中诸种因素和诸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并用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 提高行为的质量和水平。结合学校实际, 创设四种“研课”形式:

“一课三轮上”:研课组确定教学内容→集体备课→第一名教师实施教学→研讨反思、修订→第二名教师实施教学→再反思修订→ 第三名教师再实施 (选择教学水平相当的三名教师上课) 。“一课三轮上”是为了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打造生成性、互动性、探究性的课堂。研究时聚焦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着眼于这节课如何改进, 改后效果怎样。研究的主题是:如何整体把握三维目标?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三个转变” (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探究转变) ?

“三人上一课”:确定同一教学内容→选派三名骨干教师 (年龄不同或教学风格不同) 分别组队研讨备课→三人同时教学展示→评价反思。“三人上一课”是为了激发教师钻研教材、创新设计的激情, 让教师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这种“研课”形式实际上是同课异构, 研究时聚焦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 着眼于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 参与者从中学到了什么。研究的主题是: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一人一课”:备课组集体搜集资料→主备人撰写教学设计→主备人试教→组内研讨反思→修订并提出个性化设计。这种“研课”形 式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实施的“资源化 + 个性化”备课改革, 为了增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开展了“集体备课进课堂”的活动, 即“由主备人试教, 同组教师观察研讨”的“一人一课”。研究的主题是:集体备课如何做到有效?

“一课三上”:教师个体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组内研讨反思修订→再实施教学→专家指导、教者反思修订→再实施教学。这种“研 课”形式着眼教师教学能力的打造与磨练, 每次区级以上示范课、公开课、竞赛课都由学校组成研课组对上课老师跟踪听课, 进行研讨。

二、“研课”的策略

1.创设“对话”氛围

“研课”的过程就是围绕课堂对话的过程。保罗·弗莱雷认为: “没有了对话, 就没有了交流, 没有了交流, 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对话的目的在于探讨和揭示, 揭示参与者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想追求以及个人的教育动机;对话的基础是相互敞开, 彼此承认, 以防止“自我中心主义”, 克服过分的防御和抵制。首先, 尊重参与者相互平等的主体地位。“研课”时必须明确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不是进行评价的“评判者”和被动等待评判的“接 受者”的关系, 而是彼此平等、共同围绕课堂展开教学对话、商讨教学办法的伙伴关系, 防止做课者取悦观众, 失去自我, “观众”则吹毛求疵。其次, 对话意味着不同意见的参与。“研课”时不同意见的存在往往有助于随时纠正团队思考的偏差和错误, 只有鼓励参与者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意见, 才能在对话过程中激发智慧、凝聚共识。因此, “研课”组织者 (特别是领导、专家) 在“研课”过程中构成平等的关系, 对话的态度具有引导和决定作用。可以说, 组织者的态度和作风决定了“研课”的整体氛围和取向。组织者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避免主观臆断, 明白组织者的责任不在于拿出一个权威的意见, 而是创设“对话”的氛围, 引导参与者发现和讨论更多的教学可能和实现条件。

2.围绕研究主题

对话总是围绕共同关心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没有共同关注焦点的交流只是一种信息沟通, 没有深入对话, 就难以有效研究。“研课”的团队是一个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需要一个“伟大事物” (帕尔默语) 来凝聚, “研课”就是参与者围绕这个“伟大事物”互动和共舞, 在互动和共舞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这个“伟大事物”就是“研课”的主题。如果“研课”时主题不 集中, 讨论不深入, 参与者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对感兴趣的话题泛泛而谈, 那么对做课教师又有什么帮助呢?参与者到底可以收获多少呢?问题即主题, 困难即主题, 主题主要来源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研课”的主题可以预先确定, 也可以在“研课”过程中生成其他有讨论价值的主题。笔者参与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研讨时, 确定“研课”的主题是“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 体会人物形象”, 这是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共性。观课后, 总觉得教者是位优秀的有经验的骨干教师, 教学设计又是环环相扣, 精心细致, 可是教学效果就是不理想。研讨陷入了僵局。一位教师无意调侃说:“课文李时珍与弟子的对话虚假, ‘嗯, 长年累月地奔波, 在破庙过夜, 比住在家里苦多了, 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 万民得福, 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些都是作者编造的。”这位教师一语中的, 一点不错, 这篇文章对话描写虚假, 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也没有什么独到之处, 再加上四年级学生对抓住言行表现人物的写法已经有所了解, 自然不再感兴趣, 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那么这篇课文到底教给学生什么呢?“研课”的主题从预定“怎样教”转到“教什么”, 经过深入研讨, 确定了“学习景物描写在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为教学目标。

3.聚焦课堂事件和现象

在“研课”活动中, 课是什么? 它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 是做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研课”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 以发展性为取向, 而不是以“鉴定评判”为取向。这样, “研课”不是得出“好课”或“坏课”的结论, 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件和现象, 探讨原因, 展开教学想象力, 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研课”过程提倡参与者首先提供自己在课堂上观察到的课堂事件和现象, “在课堂上, 我发现……”“在课堂上, 我注意到……”然后再围绕这些事件和现象展开对话和讨论, 商量可能的教学出路和办法。这样, “研课”的重点应聚焦于课堂上的事件和现象, 从而引导参与者认识教育故事, 理解教育行为, 探寻教育假设, 探讨新的教学可能, 提出新的教学办法。

三、“研课”的成效

为了增强“研课”的实效性, 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 选好领头雁, 并制订教研制度, 学校教导处在学期初安排课务时做好统筹工作, 将每周二上午、周三上午、周三下午分别定为数、语、英的听课日, 每周三下午三节课后定为研讨时间。几年来, “研课”已成为学校教师的工作方式, 悄悄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使课堂教学、教师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促进教师个体发展, 更促进教师群体发展

上课是教师的个体行为, 而“研课”却是教师的群体行为, 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来解决教师身边的教学问题。而这些问题既是教学改革中的“拦路虎”, 也是教师发展的“生长点”, 教师在问题研究中领悟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行为, 提升专业素养。实践证明:“研课”是促进教师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也促进学校整体改革

一次“研课”最少需要一个星期, 然后通过再一次的教学实践来验证提出的改进是否正确有效。可见, “研课”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研课”中我们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适合学生学习的发展, 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以切合学生实际为逻辑起点,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点。同时, 各研课组在“研课”活动中提出共性的问题: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效性,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 都是新课改中的热点问题, 学校特邀校外专家参与学校“研课”活动, 推动教学的整体改革。

篇4:《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

课程类型:唱歌表演课。

课时:一课时。

教材:人音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第44页。

教材分析

《山谷静悄悄》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一段体结构。歌曲一开始用“X○ X○ X-”的节奏、美丽纤细的声音,把我们带入宁静的山谷,然后节奏紧缩并加入切分节奏,情绪由宁静转为欢快,描绘出山谷的勃勃生机,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前三段歌词分别描绘了山间的景物,从“烟雾”“花”直至“溪流”“野兔”,音乐动感不断增强。在一个小间奏之后,“地质队叔叔”的出现,打破了原先的寂静安宁,使山谷顿时热闹起来,锤子击石的叮咚声和溪水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在山谷中回荡。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认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并能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按照老师的引导完成适度的创编活动。

设计思路

1.听回声、玩回声、表现回声。

2.趣味导入、音画时空、新课教学、拓展与延伸、即兴创编、布置作业、课堂小结。

教学内容

1.学唱、表演《山谷静悄悄》。

2.创编心中美妙的歌曲。

教学目标

1.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大自然现象,它充满了幻想和乐趣,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注意休止符的运用、掌握顿音的唱法。

3.主动参与创编、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并能用甜美而又快乐的歌声进行表现。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准确演唱附点、切分音符、顿音记号和八分休止符。

2.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光盘、教学资料、钢琴、教学卡片。

教学方法:体态律动教学法、多媒体电脑教学法、主体性教学法。

教学过程

1.互动激趣——直观铺垫

师:快乐的音乐课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一起来玩个模仿节奏的游戏吧!请注意听。

师拍节奏:4/4X.X X X |X---|

生模仿。

师:真不错,看来大家的耳朵真灵,再来一个!

师拍节奏:4/4X X X XX X XI

生模仿。

师:大家表现真好,看来老师今天得加大难度考验考验你们了!(把节奏写在黑板上)大家看到了,老师把我们刚才模仿的节奏搬到了黑板上,现在我把大家分成两组,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怎么样?

生按要求进行比赛,比赛结束后摆胜利造型。

2.欢乐之旅——玩回声

师:为了奖励大家,我今天带大家走进美丽的山谷看一看,看看那里的景色(播放山谷景色的视频。)

生:跟着老师一起感受美丽的山谷景色。

师:景色看完了,可是我有个问题。如果在山谷里大声呼喊,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

生:有回声。

师:对了!那好,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回声怎么样?我强你就弱,我弱你就强。给同学们展示:p、f。

生:跟老师玩回声游戏,并掌握音强、弱、渐强、渐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通过问答和互动的游戏,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体现寓教于乐。)

3.新课教学——学习歌词

师:好玩的游戏玩过了,现在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听完之后回答我的问题。播放歌曲《山谷静悄悄》,听后教师有节奏地提出问题,出示四种不同的教学歌词卡片,并进行张贴。

①山谷里,什么在飘飘?②什么在闪耀?③什么在奔跑?④谁在把鼓敲?

生:认真聆听音乐,并进行有节奏地回答老师的问题,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学习歌词的任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4.学习歌谱——表现回声

师:通过柯达伊手势法和模唱法,引导学生学习歌曲,切实掌握休止符、附点四分音符、切分节奏等知识,并诱导学生善于观察歌曲中的规律,做到自主学习。

生: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配合老师完成柯达伊手势法和模唱法,快速掌握歌曲中的音乐节奏型,自主学习歌曲。

师: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动作辅助歌曲表现。

生:用优美的动作表现歌曲。

师:今天大家表现得非常好,我们现在一起来演唱歌曲《山谷静悄悄》,要注意唱歌的要求哦!

生:跟着教师钢琴伴奏有感情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演唱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歌曲演唱中正确运用。)

师:大家今天真的很出色,每个人都可以当小老师,谁自告奋勇当我们的小老师?

生1踊跃地当小老师。

师好,那我们来合作一下你看怎么样?请同学们认真听小老师与我的合作哦!

生跟老师合作,轮唱歌曲。

师引导学生进行歌曲轮唱,培养学生注意群体的团结合作,用心倾听别人的声音。

生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歌曲轮唱,感受轮唱的音乐魅力。

5.即兴创编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山谷静悄悄》这首歌,还学会了各种力度记号的演唱,那么现在请大家开动脑筋,张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来创编心中美妙的旋律吧!

生创编旋律,各组展开热烈讨论。

师:请同学们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创作的作品,怎么样?

生每组派代表给大家展示创作的结果。

(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设计意图:灵感来自于师生情感和智慧的结合。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大胆创编,使他们的创编潜力得到发掘。)

师: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让我们把课上学习的歌曲带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现在让我们唱着歌曲,下课吧!(播放《山谷静悄悄》)

生:唱着歌曲,下课走出教室。

课后小结:这节音乐课,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对山谷音乐的倾听中感受回声的美妙。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就像导演和演员。老师要当好一个称职的导演,通过师生评价与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评价意识。利用音乐创编活动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学生成为音乐课上的真正主体,他们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在快乐中感悟音乐,完美地体现音乐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人文教育思想。

作者简介: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

篇5:《悄悄话》语文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传话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和表述能力。

2、通过竞赛方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1、材料:一些需要幼儿传的短语或句子。

2、环境:老师与幼儿围成一个弧形,老师坐第一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有一些悄悄话想告诉大家,你们想不想听啊?

师:恩!可是悄悄话只能悄悄地讲给我旁边的一个小朋友听,可是后面的小朋友听不见了,这可怎么办呢?(小朋友讨论)师:小朋友们想了那么多好办法,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好办法。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二)交代规则,明确玩法师:老师先把悄悄话说给我旁边的×××听,请他悄悄地告诉他旁边的⊙⊙听,⊙⊙再悄悄告诉∨∨,这样一个接一个地传给后面的小朋友听。这样老师的悄悄话是不是能让后面的小朋友都听到了啊?

师: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我们的小朋友们传话的时候啊,仔细听,说清楚,不要把老师的话传错了!大家能不能做到啊?

师:最后我们让离老师最远的小朋友来说说,他听到了什么!看看他说的和你们听到的是不是一样,好不好?

(三)教师参与,全班游戏师:请你(最后一个小朋友)来说说,你听到的是什么?

(四)分组竞赛师:好,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些小朋友说得最清楚,听得最仔细。

将幼儿分成四组,一纵队排开,告诉每排第一个幼儿相同的一句话,一个接一个传话,哪组完成得最快,且传话正确,哪组就获胜)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玩了“悄悄话”的游戏,老师告诉了小朋友好多悄悄话,小朋友们在游戏中表现得都很棒!大家开不开心啊?今天回家,老师请每个小朋友回去都跟你们的爸爸妈妈说一句悄悄话,也请你们的爸爸妈妈跟你们说一句悄悄话,好不好?

注意:若说对了,给予表扬;若说错了,给予鼓励。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试图借助读本,让幼儿在“发现——感受——表达”这样的线索中去领略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现象以及学习用诗一样美感的语言来表达,体会朋友之间的亲密友好。该活动采用以下的学习方式,让幼儿进一步理解“悄悄话”的活动内涵,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

首先问题激趣。你有秘密会跟谁分享?你是怎样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的好朋友?你为什么愿意跟他人分享你的秘密?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体会悄悄话的含义。

第二环节,自主阅读。运用图式,采用两两合作阅读的学习方式,通过交流分享,让幼儿读懂图画,学习运用句式来有表情地说。让孩子们感受自己世界中温馨的悄悄话。

第三环节,合作阅读。引导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读。体验合作阅读的快乐。“你一句,我一句”

第四环节,欣赏阅读。目的是迁移读本的内容,为下一次拓展活动做铺垫。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将孩子们说悄悄话的样子拍摄下来,不仅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而且也充分感受到说悄悄话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就将活动中的句式运用到生活中来。在幻灯片的选择上我是从“自然—动物—生活用品”这三方面来迁移读本的,而最后“雨伞”的出现也跟读本最后一页“你在跟谁说悄悄话?”的文字相仿,不仅帮助幼儿理解散文的文学形式也为下一次的拓展活动做铺垫。

整个教学下来目标还是完成的比较好的,幼儿能用句式表达画面,朗读也富有表情,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活动中幼儿的阅读兴致很高,直到活动结束还意犹未尽。

篇6:《悄悄话》语文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抒发对老师和幼儿园的热爱情感。

2、让幼儿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理解词语:搀扶、天涯。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诗歌挂图、录音磁带、录音机、幼儿阅读材料人手一份。

指导要点:

1、谈话引题:请幼儿对老师说句“悄悄话”。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后,向幼儿提问:诗中对老师说了哪些悄悄话?

3、对较长较难的句子,老师作重点示范朗诵。

4、启发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要求幼儿注意掌握诗歌的节奏。

5、让幼儿用接龙或分句的形式朗诵,6、幼儿集体表演诗歌朗诵。

活动延伸:

作为幼儿在毕业典礼上朗诵的诗歌。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试图借助读本,让幼儿在“发现——感受——表达”这样的线索中去领略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现象以及学习用诗一样美感的语言来表达,体会朋友之间的亲密友好。!来源:屈,老,师教.案网"该活动采用以下的学习方式,让幼儿进一步理解“悄悄话”的活动内涵,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

首先问题激趣。你有秘密会跟谁分享?你是怎样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的好朋友?你为什么愿意跟他人分享你的秘密?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体会悄悄话的含义。

第二环节,自主阅读。运用图式,采用两两合作阅读的学习方式,通过交流分享,让幼儿读懂图画,学习运用句式来有表情地说。让孩子们感受自己世界中温馨的悄悄话。

第三环节,合作阅读。引导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读。体验合作阅读的快乐。“你一句,我一句”

第四环节,欣赏阅读。目的是迁移读本的内容,为下一次拓展活动做铺垫。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将孩子们说悄悄话的样子拍摄下来,不仅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而且也充分感受到说悄悄话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就将活动中的句式运用到生活中来。在幻灯片的选择上我是从“自然—动物—生活用品”这三方面来迁移读本的,而最后“雨伞”的出现也跟读本最后一页“你在跟谁说悄悄话?”的文字相仿,不仅帮助幼儿理解散文的文学形式也为下一次的拓展活动做铺垫。

整个教学下来目标还是完成的比较好的,幼儿能用句式表达画面,朗读也富有表情,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活动中幼儿的阅读兴致很高,直到活动结束还意犹未尽。

篇7:悄悄发生变化教学反思

《悄悄发生的变化》这节课内容是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正在进入或即将进入青春期,初步了解一些青春期的特点,这个问题既现实又使学生在公众面前(尤其是男女同学共处一个课堂)羞于开口,因此采取课前调查;课中分组交流;课后讨论;办手抄报;办专栏的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加上课上资源的上传,极大的开启学生的心扉,特别是学生的分组讨论,提升了课堂气氛。课前在座位上作一些调整,可以让学生三五成群坐在一起讨论。学生的交流可能不够全面,有些变化可能不好意思说,并不强求让学生全部将变化说出来,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在让学生三、五成群地和好朋友讨论自身的变化可以消除学生的顾虑的基础上,再通过观看录像,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青春期的特点,由此揭开了青春期的神秘的面纱。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青春期的知识。

不足的是学生讨论的面不够广。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这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量和知识应用能力。

在讨论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就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人”了,你觉得当孩子好,还是成人好?为什么?这个话题时。结果不在于判别到底是做大人好还是做孩子好,而是通过辩论引导他们产生一个基本的价值认识——做大人有大人的好处,也有大人的难处,做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欢乐,也有不少苦恼,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还得逐步长大,从而使学生形成愿意与父母互相理解和沟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篇8:阅读教学需要静悄悄的精彩

一、潜心读书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 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指出,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而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 不能灌输, 不能复制。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需要在静心默读中完成, 要有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静下心来自己充分地或朗读, 或轻声读, 或默读, 去细细地品味文本, 静静地同作者、同语言文字交流。深入地思考, 才会有深刻独特的见解。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草船借箭》第一课时的一个精彩片段:

(教师指着黑板上已整理出的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三大要点:晓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师:同学们看, 诸葛亮事先想得如此周密, 简直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你们说, 诸葛亮神不神?

生: (齐声) 神!

师:妙不妙?

生: (齐声) 妙!

师:更神更妙的还在后面呢!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 只有一处有提示语, 是个“笑”字, 先找到, 再想想, 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笑”?

(教室顿时沉寂下来, 学生拿起笔, 搜索文本后, 在课文第七自然段中将“笑”字定格。之后, 学生联系课文, 思考教师给他们提出的问题, 静静地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妒忌自己, 大战还没开始就先设圈套陷害自己, 结果却落了空。诸葛亮会想:周瑜真是自不量力。

师:嗯, 说得有道理。那么诸葛亮笑周瑜, 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呢?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 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还在笑曹操, 笑他生性多疑, 笑他胆小如鼠。这是一种鄙视的笑, 一种嘲讽的笑。

师:那么, 鲁肃既借船给他, 又没有向周瑜“告密”, 可算是帮他大忙了, 诸葛亮会不会笑他?

生:我想, 诸葛亮也会笑鲁肃, 笑他宽厚仁慈、与人为善, 这就只能说是一种感激的笑, 一种欣赏的笑了。

师:嗯, 诸葛亮对鲁肃的笑跟对周瑜、曹操的笑可就不一样了。

生:诸葛亮还笑自己的妙计即将获得成功, 这不但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也是对周瑜的最好回击。

师:说得真好啊!同学们, 诸葛亮这一笑, 笑出了他的本事。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说——

生: (齐读) 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不如他!

教师在学生整体把握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基础上, 没有浅尝辄止, 而是独具慧眼地抓住诸葛亮这一“笑”, 引导学生潜心品味文本, 使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独特体验。

学生静静搜索文本, 联系课文思前想后时的沉寂, 难道不是一种精彩吗?

二、合作学习的需要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 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 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相互补充。但是, 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进行讨论交流, 才会有思维的碰撞, 也才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课堂上适时安排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 让他们有时间独立思考、组织语言。这时的课堂静悄悄的, 学生有的静思默想, 有的奋笔作批注, 有的再次细致地阅读文本。课堂上虽未看到争先恐后发言的热闹场面, 但静思的时间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己的条件。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 在交流的时候, 发言便有了一定质量。

学生发言之前的静心思考、潜心体味、圈圈画画, 作批注时的鸦雀无声, 也同样是一种精彩。

三、培养倾听的需要

课堂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谁来谈谈感受?”老师的话音刚落, 便有许多只小手高高举起。“我, 我, 我……”“老师, 老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表达着, 七嘴八舌地争抢着, 课堂上一片“沸腾”。表面上看, 课堂气氛活跃, 每一个学生好像都动起来了,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但是仔细观察便能发现, 不少学生根本没有倾听的习惯, 不屑于倾听别人的看法, 只是一味地表现自我, 有的甚至连问题和要求都没听清, 答非所问。这样的学习, 怎么能获得丰富的知识, 怎么能激发创新的火花呢?

“水纳百川, 有容乃大。”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肤浅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倾听, 在听懂别人观点的基础上或补充、或发表更为新颖的见解, 有效地吸收集体的智慧, 才能使自己的感悟更丰富、更透彻。静心倾听、欣赏、接纳别人的闪光点, 这实质上是一种更优质的学习。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静悄悄”。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关键环节在课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就向学生提出了“聚焦发言者”的要求, 及时提醒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倾听习惯。身为教师, 更应以身作则, 在学生发表意见时, 要以听众的角色, 用非言语信号和言语信号同发言者做积极的信息交流, 示意学生“我正认真听着呢”, 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吐露真情。对不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行为, 教师要用自己的目光、动作等给他们以暗示, 做到宏观调控、微观指导, 逐渐让“倾听”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优化课堂结构的需要

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看, 也需要张弛有度, 动静结合。观察、阅读、倾听、思考……这些沉默下的安静, 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 学生集中思维, 要珍惜这重要时刻。”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可能时时高潮迭起, 处处精彩绝伦。尽管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专业特点, 但都需要静的环节。因此, 我们在教学设计上要有针对性, 切忌为活动而活动, 搞得热热闹闹, 而应该充分考虑到“动中取静”的环节, 给学生的思考、感悟留足时间与空间。

篇9:研课:悄悄改变教师教学的行为

一、 “研课”的形式

“研课”顾名思义,就是围绕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情境研究的活动。它是由研课组教师(可以是教研组,也可以同学科老师自由组合,一般为5~7名)共同开展制订计划、实施教学、检查效果和改进提高的工作,目的在于认识课堂教学中诸种因素和诸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用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提高行为的质量和水平。结合学校实际,创设四种“研课”形式:

“一课三轮上”:研课组确定教学内容→集体备课→第一名教师实施教学→研讨反思、修订→第二名教师实施教学→再反思修订→第三名教师再实施(选择教学水平相当的三名教师上课)。“一课三轮上”是为了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打造生成性、互动性、探究性的课堂。研究时聚焦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这节课如何改进,改后效果怎样。研究的主题是:如何整体把握三维目标?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三个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探究转变)?

“三人上一课”:确定同一教学内容→选派三名骨干教师(年龄不同或教学风格不同)分别组队研讨备课→三人同时教学展示→评价反思。“三人上一课”是为了激发教师钻研教材、创新设计的激情,让教师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这种“研课”形式实际上是同课异构,研究时聚焦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着眼于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参与者从中学到了什么。研究的主题是: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一人一课”:备课组集体搜集资料→主备人撰写教学设计→主备人试教→组内研讨反思→修订并提出个性化设计。这种“研课”形式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实施的“资源化+个性化”备课改革,为了增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开展了“集体备课进课堂”的活动,即“由主备人试教,同组教师观察研讨”的“一人一课”。研究的主题是:集体备课如何做到有效?

“一课三上”:教师个体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组内研讨反思修订→再实施教学→专家指导、教者反思修订→再实施教学。这种“研课”形式着眼教师教学能力的打造与磨练,每次区级以上示范课、公开课、竞赛课都由学校组成研课组对上课老师跟踪听课,进行研讨。

二、 “研课”的策略

1.创设“对话”氛围

“研课”的过程就是围绕课堂对话的过程。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对话的目的在于探讨和揭示,揭示参与者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想追求以及个人的教育动机;对话的基础是相互敞开,彼此承认,以防止“自我中心主义”,克服过分的防御和抵制。首先,尊重参与者相互平等的主体地位。“研课”时必须明确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不是进行评价的“评判者”和被动等待评判的“接受者”的关系,而是彼此平等、共同围绕课堂展开教学对话、商讨教学办法的伙伴关系,防止做课者取悦观众,失去自我,“观众”则吹毛求疵。其次,对话意味着不同意见的参与。“研课”时不同意见的存在往往有助于随时纠正团队思考的偏差和错误,只有鼓励参与者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意见,才能在对话过程中激发智慧、凝聚共识。因此,“研课”组织者(特别是领导、专家)在“研课”过程中构成平等的关系,对话的态度具有引导和决定作用。可以说,组织者的态度和作风决定了“研课”的整体氛围和取向。组织者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避免主观臆断,明白组织者的责任不在于拿出一个权威的意见,而是创设“对话”的氛围,引导参与者发现和讨论更多的教学可能和实现条件。

2.围绕研究主题

对话总是围绕共同关心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没有共同关注焦点的交流只是一种信息沟通,没有深入对话,就难以有效研究。“研课”的团队是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需要一个“伟大事物”(帕尔默语)来凝聚,“研课”就是参与者围绕这个“伟大事物”互动和共舞,在互动和共舞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这个“伟大事物”就是“研课”的主题。如果“研课”时主题不集中,讨论不深入,参与者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对感兴趣的话题泛泛而谈,那么对做课教师又有什么帮助呢?参与者到底可以收获多少呢?问题即主题,困难即主题,主题主要来源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研课”的主题可以预先确定,也可以在“研课”过程中生成其他有讨论价值的主题。笔者参与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研讨时,确定“研课”的主题是“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体会人物形象”,这是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共性。观课后,总觉得教者是位优秀的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教学设计又是环环相扣,精心细致,可是教学效果就是不理想。研讨陷入了僵局。一位教师无意调侃说:“课文李时珍与弟子的对话虚假,‘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些都是作者编造的。”这位教师一语中的,一点不错,这篇文章对话描写虚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也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再加上四年级学生对抓住言行表现人物的写法已经有所了解,自然不再感兴趣,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那么这篇课文到底教给学生什么呢?“研课”的主题从预定“怎样教”转到“教什么”,经过深入研讨,确定了“学习景物描写在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为教学目标。

3.聚焦课堂事件和现象

在“研课”活动中,课是什么?它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做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研课”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为取向,而不是以“鉴定评判”为取向。这样,“研课”不是得出“好课”或“坏课”的结论,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件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研课”过程提倡参与者首先提供自己在课堂上观察到的课堂事件和现象,“在课堂上,我发现……”“在课堂上,我注意到……”然后再围绕这些事件和现象展开对话和讨论,商量可能的教学出路和办法。这样,“研课”的重点应聚焦于课堂上的事件和现象,从而引导参与者认识教育故事,理解教育行为,探寻教育假设,探讨新的教学可能,提出新的教学办法。

三、 “研课”的成效

为了增强“研课”的实效性,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选好领头雁,并制订教研制度,学校教导处在学期初安排课务时做好统筹工作,将每周二上午、周三上午、周三下午分别定为数、语、英的听课日,每周三下午三节课后定为研讨时间。几年来,“研课”已成为学校教师的工作方式,悄悄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教师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促进教师个体发展,更促进教师群体发展

上课是教师的个体行为,而“研课”却是教师的群体行为,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来解决教师身边的教学问题。而这些问题既是教学改革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发展的“生长点”,教师在问题研究中领悟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提升专业素养。实践证明:“研课”是促进教师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也促进学校整体改革

一次“研课”最少需要一个星期,然后通过再一次的教学实践来验证提出的改进是否正确有效。可见,“研课”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研课”中我们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合学生学习的发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的课堂才是有效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以切合学生实际为逻辑起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点。同时,各研课组在“研课”活动中提出共性的问题: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效性,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都是新课改中的热点问题,学校特邀校外专家参与学校“研课”活动,推动教学的整体改革。

“研课”的重点是解决教师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能有效地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激发教师的主体精神,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研课”也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改变了过去那种把听课当作任务完成的工作局面,构建了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

篇10:山谷静悄悄教学反思

《山谷静悄悄》中的山谷回音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一方面是有生活体验;另一方面是他们的语文、自然等其他课都有这一内容,所以他们对山谷回音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学生能够用语文课中的生动语言来描绘它,也能用准确的语言来创遍歌词,更能用美妙动听的歌声来表现它。这不仅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而且还体现了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和音乐知识,同时又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

在这一课中,我围绕“力度”这一中心展开教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采用情境教学法、难点分散法等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深入浅出地突破难点,突破重点,为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运用力度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所塑造的美好形象打下基础。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每个教学环节都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了音乐、在体验中找到了情趣、在体验中发展了想像,在体验中愉悦了身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使学生理解了歌曲中的音乐形象,突出了力度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还体现了歌曲的主题思想。最后让学生给歌曲加上适当的力度记号,有表情的唱一唱,让学生用歌声来表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力度记号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表现音乐所塑造的美好形象。

篇11:山谷静悄悄优秀教学反思

这课教材,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运用力度记号去表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在这一环节中,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二:即力度记号的运用。从导入→范唱→读词→学习曲谱→歌曲处理五步进行教学。前四步因为有前面教学的渗透,学生能很快就掌握了。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听录音范唱来完成。在歌曲处理这一步,围绕“如何理解和表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来展开教学。通过二个设问,不但使学生理解了歌曲中的音乐形象,突出了力度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还体现了歌曲的主题思想。

最后让学生给歌曲加上适当的力度记号,有表情的唱一唱,让学生用歌声来表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通过想想,说说,听听,唱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力度记号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表现音乐所塑造的美好形象。

在这一课中,围绕“力度”这一中心展开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难点分散法、指挥法等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深入浅出地突破难点,突破重点,为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运用力度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所塑造的美好形象打下基础。

篇12:《悄悄变化的我》优秀教学反思

开场白:

结合我校在近期初一年级统一更换了课桌椅,且周三还有众多来客听课观摩,因此对开课的导入做了临时调整。我走上讲台环视两圈突口而出:恭喜大家2件好事,一是大家更换了桌椅,新的总比就得喜人嘛;二是新学期,正是一年之春,更是新年伊始立规矩立志向的时候,机会给有准备的人,你默默的问自己“准备好了吗”?同时今天还有客人和我们一起度过这节课,让我们以掌声表示欢迎,当然我们要有良好风貌展示自己的风采。

导入:

有一位伟人,李大钊,距今近百年,他曾说:青春…… 同学们,请你和这位百年先人对话碰撞,你能感受到什么味道?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联系自己讲起上学期课本中钱学森说起自己初中的老师,以及初中阶段给一生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迎接青春,拥抱青春,更要珍惜青春,因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这就是第一课青春邀约。在青春期来阶段,我们的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呢,请看第一框悄悄变化的我。

学前准备:

运用自己的经验有一张表格,数据填写之后(不纠结数据的多少,而在于数据反映的问题),有没有发现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篇13:《悄悄话》语文教学反思

职校生本身素质并不过硬, 近半数还是初中时的双差生,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强调职业技能培养, 而忽视了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那么势必造成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德育缺失”, 如果智育、德育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那么一系列德育资源建设的潜隐性危机也将由此而生。

一、专业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误区

误区1、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部分专业教师背离德育战线, 认为专业教学就是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己任的教学, 德育仅仅是校方和班主任的事情, 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教育实践领域, 这是教师观念上的偏差。正是这种偏差导致了专业课教师在德育中的局限和退缩。

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 《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强调:“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 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 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要切实按照大纲的基本要求, 发挥好学科教学的载体作用, 争取两育的比翼齐飞。

首先, 教师要从深层次去认识德育渗透工作与学科教学工作的关系, 两者并不矛盾。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 “教学教育化”,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说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途径。

其次, 每一位任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授业解惑者”, 更应该是一个“传道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都应通过自己的教学完成学科应有的德育培养任务, 深挖教材中德育培养的因素, 真正担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

误区2、脱离专业, 牵强附会

部分专业教师脱离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 进行德育渗透时牵强附会, 生拉硬套, 结果是学生无法理解, 难以共鸣。

实际上, 专业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们的一些思想问题 (诸如学习目的、学习动力和择业态度等) 总会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表露出来。我们在探索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时, 就应该从教与学的角度切入分析, 对其功能作整体性的综合研究, 兼收并蓄。

随着我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层层深入, 新专业、新学科不断推出。各学科内容迥异, 德育渗透更应充分尊重学科教学的规律, 从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 体现学科德育特色, 抓住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重点, 从思想品德、文明素养等方面因势利导进行德育渗透,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融入学科课堂, 只有这样才能使渗透流畅顺当, 易被学生接受。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学业务, 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 还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的结合点, 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德育素质, 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专业课程与德育课程的有机渗透。

二、汽车专业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尝试

作为一名汽车专业教师, 我根据本专业的特点, 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 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1、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 立志成材教育

成材, 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也是德育工作的归宿。帮助和教育学生立鸿鹄之志、不甘庸碌是我们老师的职责所在。

结合课程绪论部分, 我经常是简明扼要地向学生介绍本专业、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指出我国不仅加入了WTO, 而且正在加快与世界全面接轨的步伐, 现代汽车已经成为机电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 新技术层出不穷, 汽车制造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同时结合汽车的过去、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使学生知道我国汽车产业技术相对薄弱, 国产品牌中上档次的为数不多, 让学生通过对比, 看到差距, 产生危机感, 认清自己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讲述推动汽车工业发展的著名人物故事, 为学生树立榜样, 激励他们刻苦学习, 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比如被世人尊称为“中国汽车业之父”的饶斌, 从小就有一份坚毅、执著和倔强, 是他把第一锨黑土抛向毛泽东亲自题词的一汽建设奠基石, 从此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起步;是他接受了生产红旗轿车的任务, 在一汽总装线上开出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批解放牌载货汽车, 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汽车传奇人物一生矢志不移, 把汽车当成自己的生命, 其脍炙人口的逸事具有很强的典范性, 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是对学生进行成材教育的好素材。

列举往届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所做出的成绩和爱岗敬业的感人事迹, 让学生了解他们, 靠近他们, 知道三职的学生经过拼搏一样出人头地。在马自达亚太地区维修技能大赛中力挫群雄、喜获亚洲区第三名好成绩的99级毕业生刘将、广州本田珠海销售店销售冠军03级毕业生王江、珠海香洲一汽试乘试驾之星03级毕业生周敏超等都是老师的骄傲、学生学习的榜样, 这些鲜活的例子让学生们群情激昂, 激励自我, 热爱专业, 争取德才兼备, 做个有出息的汽车人。

2) 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 古代劳动人民在机械、汽车方面有不少发明创造。建国近60年来我国在汽车设计和制造、产业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 我国汽车市场在世界支柱产业地位已经奠定, 但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就是在汽车市场规模猛增的背后, 与日本、欧洲等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我国汽车社会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汽车产品结构、汽车驾驶者道德水平、汽车研发能力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差距, 缺乏持续发展的自主能力、国际竞争能力, 自主品牌轿车在整车出口方面、利润更大的中高端轿车市场等方面仍需努力。平时我非常注意搜集汽车发展这方面的史料和典型实例, 并在讲课时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 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又让学生把读书学专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让“中国的汽车跑遍全世界, 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中国”, 把对祖国的热爱情结转化为刻苦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3) 唯物主义教育

包括细小的螺丝钉在内, 汽车整体的零部件数量基本保持在3万个左右。各部分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共同作用。比如汽车转向系统与悬架系统之间的运动协调性是汽车总体设计阶段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因为两系统运动干涉量大小直接关系到汽车的行驶性能, 如若处理不当, 将会引起行驶中车轮摆振和轮胎过度磨损、制动时的干涉跑偏以及稳态转向特性变差等故障。汽车在设计、使用和维护过程充满了辩证法的因素, 也存在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可充分利用这些具体的素材, 引导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学习专业课程认真研究, 并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各个具体问题分析讨论, 不仅有利于正确掌握汽车设计、使用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也培养了学生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环境保护教育

在汽车迅猛发展的今天, 如何减少尾气、噪音等汽车公害、减少汽车对人类生存环境破坏性影响已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在讲述合理治理汽车尾气、加强降噪工程、做好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工作、E F I (电控燃油喷射) 、E E C (汽车蒸发排放物控制) 等节能省油环保新技术时, 我紧密联系到当今的资源浪费、能源危机问题, 教育学生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让他们认识到, 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而且已经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质量。

2、专业实训中的德育渗透

1) 弘扬勤实践、敢创新、做中学精神

勤于实践, 勇于创新, 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零距离上岗人才, 从一年级开始, 学校的教学计划在每个学期都安排了相应的专业实操课程, 如汽车构造拆装、汽车维护、汽车检测、钳工、焊接、空调维修等, 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巩固。周六日、寒暑假也会有部分学生到销售、维修店帮忙。三年级下学期, 则全部学生顶岗实习, 在相应的专业岗位上进行实际工作的锻炼。

在实操课上, 常常有部分学生游手好闲, 怕脏怕累, 敷衍了事, 我只能以身作则, 同时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仔细观察, 深入体验, 认真思考, 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让他们在亲自动手中学到本领, 在实践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每次的实习报告, 不单单是专业理论的认知总结, 我还另设一栏让学生填写, 内容涉及:

(1) 实操中你发现自己有哪些优势和需改进的地方?

(2) 通过实操你有什么收获?

经过及时总结, 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在重新认识自我, 评价自我的基础上找到了自己的差距, 并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 这样既锻炼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又使自己对职业、对人生的理解产生新的飞跃。

2) 培养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

实操时, 有的学生不穿工作服, 使用举升器、配置电解液时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焊枪用完不及时关火、关氧气瓶, 在车间打打闹闹等等, 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再有, 总成拆装时, 不注意保管零配件, 乱摆乱放, 经常是发动机、波箱装好了, 还多出一堆小零件。

这些都是学生缺乏责任感的种种表现。通过重新强调汽修行业实验规则、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外, 我利用下厂参观、实习的机会, 要求学生学习工厂的安全条例、岗位职责, 参观珠江摩托车、广本的生产流水线, 请工人师傅讲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列举工人不遵守安全规则所造成的事故和损失案例, 明白安全生产, 需要每一个人的尽职尽责。学生深受教育, 慢慢懂得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 就必须培养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忠于职守, 脚踏实地的道理。

在专业英语课堂上, 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 在教学中以小组的形式展开, 这样每3-5个学生就创设了一个小团队, 还有一个小组长, 负责组织协调。刚开始大部分学生选择孤军作战, 自己查找资料自己搞翻译, 但是通过不断的教学引导, 慢慢地小组内成员进入了磨合期, 组内的成员渐渐有了合作的意识, 不再为一点点意见分歧争执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了。在小组合作能力基本形成后, 我在教学中开始尝试安排组与组的合作, 将合作学习的范围扩大, 让学生们在自由交流、互补、探讨中学习, 很好地培养了整个班级内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 加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3) 提升严谨、诚信的职业道德素养

在汽修行业如火如荼的当今, 也日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往机油里放白糖、给防冻液里撒盐、用火碱清洗发动机……, 维修技术不过关, 修车过程不让参观, 小题大做, 以次充好, 偷梁换柱, 要价昂贵等等, 这些宰人的“黑手”不断伸向车主。

讲课时我会经常举这些负面例子, 教导学生换位思考。比如吉大一位秦先生开一辆进口甲壳虫, 不小心车身蹭掉了一块漆, 把车送到一家门面还算“正规”的修车店, 车在那里停放了一天后漆补好了。可是半个月后, 甲壳虫开始“趴窝”——先是发动机时不时死火, 后来变速箱也出了异响, 之后电子打火系统也坏了。送到正规4S店全面检修, 秦先生傻了眼:车上许多原装的关键零件都被换掉了。通过分析身边发生的案例, 让学生树立是非观念, 一起鄙视、谴责、痛恨这种为获暴利而欺诈失信的无良行为。

在平常的教学管理上也多加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缜密、诚实守信的学习工作态度。作业练习和实习报告杜绝潦草、马虎、应付和抄袭等不良习气, 对汽车专业术语的表达力求准确无误。

已经有人提出“无人监考”制度, 这不失为是对学生的一种诚信、自律教育的考验。有人监考, 学生不作弊, 但这种不作弊的诚信是建立在监督管理的基础上的, 是被动的, 会使学生养成一种需要被管束, 一旦不被管束就违规的习惯。如果学生带着这种心态踏入社会, 无疑是不利的。所以, 我也打算在今后的单元考试中尝试一下“无人监考”, 培养学生的诚信自觉。

三、汽车专业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案设计一例

今年初, 广东省举行了一场“德育聚焦课堂”示范课的评比活动, 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名参赛选手, 在此把自己的教学思路、教案奉上, 与大家共勉。

课题:走近迈腾

班级:06汽商班

教材分析:

之前, 商务专业的学生已学习了汽车商品的基本构造、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等知识, 并对几款代表性车型技术作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 引入热销轿车一汽迈腾, 对其技术亮点、动力总成、底盘技术、尺寸参数、竞争车型等进行全面分析, 循序渐进, 让学生紧跟车市行情, 掌握新车新技术, 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前沿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悉一汽迈腾的动力总成、底盘技术、尺寸参数、竞争车型等;2、掌握迈腾的技术亮点:电子驻车制动EPB。

能力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汽车销售中碰到的技术问题。

德育目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团队合作精神、多思考、多动手、知难而进;锻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朴实的学风和品格。

教学重点:迈腾的技术亮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掌握迈腾的技术亮点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行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

教具:P P T课件、小电影、自拍D V、车模、图片等

教学过程:

回顾与引入:几款代表性轿车的技术优势

新课讲授:

第一印象

1、图片欣赏

2、综合介绍 (小电影)

(德育目标——感受先进技术带来的震撼, 激发学生爱科学, 学技术的激情。强调第一印象的举足轻重, 联系到加强学生仪容仪表、待人接物教育的重要性)

熟悉迈腾 (小组教学)

1、厂家、车名、上市时间、价格

2、竞争对手:主流对手、边缘对手

3、尺寸参数:LXWXH、轴距、轮距

4、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器

5、底盘技术:随速转向、悬架

(德育目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多思考、多动手、知难而进的良好学习习惯,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树立环保意识)

剖析技术亮点

电子驻车制动 (E P B) 功用:

1、AUTOHOLD自动刹车保持

2、动态紧急制动

3、自动驻车制动

(德育目标——鞭策学生努力奋进, 开拓创新, 倾力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高质量高性能的汽车)

学生演练

利用车模, 学生扮演客户和销售员进行技术问答演练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细致、严谨、诚信的职业道德)

小结

作业我评一汽迈腾 (约300字)

要求:实事求是, 严谨朴实, 论述全面

(德育目标——锻造学生严谨朴实、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品格)

四、后记

教育无痕, 润心无声。真心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思考“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究竟要培养怎么样的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体现教育思想和育人方式”这些问题, 致力于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强大功能, 将课堂上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继续深化、坚持到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德育教育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点, 德育教育在职业中学专业学科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日愈突出。本文从专业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误区着手分析, 强调专业课教学是德育渗透的载体, 探讨在汽车专业课堂教学中开展立志成材、爱国主义、唯物主义、环境保护的德育教育, 尝试在专业实训中进行弘扬勤实践、敢创新、做中学精神, 培养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 提升严谨、诚信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德育渗透, 同时提供《汽车商品知识》课程德育渗透的教案设计一份与同行共勉, 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强大功能, 将课堂上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不断深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专业教学,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夏川主编.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篇14:《悄悄话》语文教学反思

简约是一种美,简约的语文课堂会更精彩。小学语文课堂的简约,就是避免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让语文课堂回归简约,回归单纯,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更需要在“静”中引发学生思考,加深理解,“静悄悄”地成就语文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 简约

“静悄悄”的语文课堂,并不是简单的语文课堂,而是简约,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浸润,一种语言的内化,是一种富有情趣和韵味的精彩。只要形式上的花哨,没有充实的内容,这不是精彩;只求表面上的热闹,没有实际的效果,那也不是精彩。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因为学生年龄偏低,认知能力不足,接受能力也比较弱,很多情况下更需要一种“静悄悄的精彩”,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一、在“静听”中捕捉语文的精彩

在小学语文课堂,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都很积极,发表意见也非常踊跃,争先恐后、七嘴八舌,显得很热闹,但是很少有人能够认真地听完其他同学的意见和想法。没有认真聆听的这个过程,就不会发现别人的亮点和不足,学习效果就会打折扣。所以说,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更需要一个“静悄悄”的课堂氛围。教师和学生首先都要静下心来,静静地品读文本,静静地与作者交流,静静地思考问题,然后认真聆听别人的见解,找出可取和不足,发表自己更加新颖的观点,以此来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我制作了一个音频,有那首凄婉关于丹顶鹤的歌,还有丹顶鹤美丽的叫声,然后是配乐朗诵《美丽的丹顶鹤》课文。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静下来,坐好,然后闭上眼睛,来听这段音频。听完以后,我发问:同学们听到了什么?有同学回答:听到了一首关于丹顶鹤的歌;有同学回答:听到了丹顶鹤的叫声;有同学回答:听到了一篇关于丹顶鹤美丽的文章……这种以“静听”导入的教学方法,通过单纯的听觉首先让学生对丹顶鹤这种动物产生了一种认知和情感,有效地加深了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静”在这堂课的开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收束了小孩子好动活泼的身心,让他们静悄悄地走进文本,走近丹顶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首先让学生静下来、听进去,才有可能让孩子一步步走进美丽的语文世界,让孩子们在静听中去自主体验,接受语文的熏陶和感染,慢慢提高语文素养。

二、在“静思”中挖掘语文的精彩

教师的教学过程离不开思考,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离不开思考,没有思考就不会深入,没有思考就不会理解和掌握。尤其是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品味的时间,巧妙设计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和形式,善于创设一种宁静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因为受到低年级小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大禹治水”这个概念,对于小孩子而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非常遥远和虚拟的,不好把握。为了引导孩子们走近大禹的世界,我首先运用了设问的方式,让孩子们在静静的思考中,慢慢向大禹靠拢。“《大禹治水》中的水指的是什么‘水’?”“你见过洪水吗?”“你见过的洪水是什么样子的?”“洪水都有哪些危害?”……孩子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了解了来势汹汹让人胆战心惊的洪水猛兽。“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然后是“大禹为什么下决心要治理洪水?”“大禹是怎么做的?”“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都吃了哪些苦?”……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读,孩子们慢慢走近了这个遥远的“大禹”,走进了“大禹”的内心世界,理解了这个人物的伟大。

通过让孩子们在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的同时,动脑筋去想,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静静的思考上来,让静悄悄的课堂成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最佳场所。

三、在“静等”中期待语文的精彩

新课程改革反复强调,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素质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提升素质、展示才华的空间,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只是引导者、帮助者。这种等待就是教师做好铺垫之后,留给学生暂时的宁静,是为新的高潮进行的预热。

教学《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在朗读课文和引领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我抛出了一个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高度和难度的问题,“同学们想对乌鸦和狐狸说的什么吗?”问题一出来,课堂上出现了片刻的宁静,孩子们顿时变得鸦雀无声。然后才是精彩纷呈的回答。“我想对狐狸说,狐狸你太馋了!”“我想对乌鸦说,你真笨!”“我想对乌鸦说,千万不要再上狐狸的当啦!”“我想对狐狸说,你这样骗人,就会失去朋友的。”……孩子们在这个问题的启发下,经过了片刻的“静等”,竟然引发了他们对狐狸和乌鸦那么多的联想,产生了很多精彩的答案,使他们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里,所谓的等,不是教师被动地等待,而是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留白”,是教师特意留给学生酝酿的环节,是有意而为之的一种静悄悄的精彩。

静,是洗尽铅华,是回归本真。恰到好处的“静”,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合理地在语文课堂运用“静”,就能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沉思的状态,一种陶醉的状态,一种探究的状态,从而成就静悄悄的精彩。所以说,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教学课堂上,生动活泼的热闹需要提倡,但是必要的宁静也是不可或缺,只有热闹与宁静有机结合,才是一个完美的小学语文课堂,才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兰秋梅.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悄悄话》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悄悄话》教后反思04-10

三年级语文院子里的悄悄话教案04-10

说句悄悄话04-08

男生悄悄话范文05-20

悄悄话教案范文05-21

学说悄悄话范文05-22

悄悄话初中作文05-06

十句悄悄话范文05-21

小班语言活动悄悄话08-29

和学生说说悄悄话04-12

上一篇:《芭比之美人鱼》读后感下一篇:足球队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