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论文

2024-05-14

文化消费论文(精选9篇)

篇1:文化消费论文

生产消费文化与媒体消费文化

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日益成为社会构筑和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工具.社会借助消费文化影响生活方式的两条基本途径是生产消费文化和媒体消费文化.前者以产品为载体,是通过物的形态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具有日常生活文化的特征;后者则以大众媒体为载体,是用符号调制传递的生活方式,具有意识形态文化的特征.两者在对生活方式作用的机制、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特点.

作 者:郭景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广东,广州,510320刊 名:广东商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年,卷(期):“”(3)分类号:G05 F014.5关键词:生产消费文化 媒体消费文化 生活方式

篇2:文化消费论文

普遍认为,消费社会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时期,即由短缺经济发展到经济过热或通胀时期,生产过剩过热必然导致消费的过剩过热,政府也鼓励和刺激民众消费,扩大内需以推动生产的发展或预防经济下滑。当代社会的生产过剩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形成的根本条件和内在动力。当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代大众传媒借助互联网的快捷和多媒体的刺激搭建了商品咨询、购买和售后服务的立体平台,向民众进行超负荷的信息传输,民众最终屈服于媒体的广告宣传,懵懵懂懂地购买了商品,并进行着过度的甚至是浪费式的消费。社会消费和消费文化的产生和形成还依赖于资本权力的强制推行。

在当今社会,消费无时不有和无处不在,消费所表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也是前所未有的,当代社会无疑地已进入到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时代。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指出:“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这里有双层的涵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用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

其实,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的消耗过程,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发展而发展的,物质消费中总是包含着文化因素,只不过在人类早期,特别是在原始先民那里,文化消费同物质消费未分化时,没有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并且是微乎其微的。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开始分化,文化消费不仅渗透在物质消费中,而且也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到了当代消费社会,物质消费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凸显,其意义和符号程度也越来越高,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和社会形态的消费文化。可见,文化消费是人类所固有的,具有同物质消费一样的漫长历史,文化消费是文化产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过程,而消费文化是当代消费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文化消费并非都展现为当代意义的消费文化形态,只有在消费社会,文化消费才展现为消费文化形态和社会景观,但作为当代消费文化形态又必须通过文化消费呈现出来。

在当代,消费文化过分强调文化同经济和产业的联合,过分抬高文化的经济价值,过多强调文化的日常实用、感官愉悦和时髦走秀,而对文化消费的深度阅读、境界提升、信念确立、崇高向往、形上关怀、人生启迪、心性陶冶等方面则有所淡漠和忽视。另外,在当代,消费文化产品数量过剩质量欠优,人们面对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无所适从,丧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和欣赏个性,从而,消费文化既浪费了物质资源,也埋汰和曲解了优秀的文化资源,同时还造成了没有个性特点均质化的文化消费模式。(节选自《新华文摘》第9期,有删改)

5、下列对“消费文化”的具体形成原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由于生产相对过剩,为扩大内需以拉动生产或预防经济下滑,政府鼓励和刺激民众消费。

B、大众文化传媒的发展,搭建起了更便捷的商品咨询、购买和售后服务的立体平台。

C、资本权利的强制推行,也有助于消费社会的逐渐形成,从而为消费文化打下基础。

D、当今社会,消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消费文化和消费社会相互构成、相互影响。

6、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文明时代,文化消费已经从物质消费中分化出来,成为完全独立的表现形式。

B、文化消费源远流长,到了当代社会,文化消费完全变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和社会形态的.消费文化。

C、消费文化强调文化同经济的联系,抬高文化的经济价值,十分强调文化的实用功能和感官愉悦。

D、在消费文化时代,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在社会中具有核心地位,它们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无处不在。

7、根据文章提供 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短缺经济时代,社会上显然是不存在消费文化的,但肯定还是存在文化消费,当然其表现形式上多样的。

B、如果大众传媒对民众进行超负荷的信息传输,那么民众就会购买某种商品,甚至过度消费。

C、在消费社会,文化产品与一般商品的供给、需求、竞争及垄断等是一样的,因此,它已渐渐失去了文化属性。

D、现行消费文化有诸多弊端,为了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要,今后将着力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注重源于内心的个性文化消费。

试题答案:

5、【答案】D、答非所问。D项,讲的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消费文化”的具体形成原因。区间在第1段、第2段开端。

6、【答案】C、解析A项,“完全”一词错误,文中为“相对”。B项,区间在第4段中间,是指“文化含量”的“意义和符号”形成了消费文化。D项,去掉了“对理解当今社会来说”变成了“在当今社会中”。

篇3:文化消费论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消费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变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大工业时代生产的千篇一律的消费品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社会生产方式与生产模式由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变, 这种转变又反过来推动大众消费文化由传统型消费向现代型消费转变。由于这种转变的速度较快, 在现实社会中, 人们对消费文化的现代性接受程度参差不齐, 于是就出现了传统消费和现代消费并存、传统消费者无法适应现代消费等问题。

二、大众消费方式正在由传统消费方式向现代消费方式转变

大众消费方式与科技革命紧密相关, 技术彻底改变了社会习惯和生活方式。信息变革引发了消费变革,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使大众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对象全面现代化。2011年, 我国推行实施“三网融合”后, 人们不仅可以使用电脑进行网上购物, 还可以通过手机快捷支付、电视购物等方式购买商品。但是, 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能迅速适应这种变革, 仍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没有接受现代型消费方式。

以网络挂号为例, 从2009年10月份开始, 部分医院实施网上挂号预约, 但这种信息化、现代化的医疗消费形式却饱受争议。网络挂号的初衷是好的,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 网上挂号使挂号复杂化, 尤其是对于不会使用网络的群体, 无法掌握网上挂号、付费流程, 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网上挂号预约;其次, 网上挂号预约容易导致“号贩子”占用挂号机会, 浪费医疗资源;最后, 合作公司对号源进行截流, 导致号源减少, 扰乱了医疗秩序。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 与现代型消费方式相比较, 传统型消费方式处于劣势。依赖传统型消费方式的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和苦恼, 越来越赶不上消费文化的发展速度。

三、大众消费需求正在由传统消费需求向现代消费需求转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部分地区在国家优惠政策和国际良好环境下迅速发展起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人们的消费欲望和需求也不断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 开始追求更高层次上的享受, 于是消费享受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现象和一种现代消费文化悄然成风。以“新新人类”为例, 因为老一辈中产阶级创造的财富使他们有足够的资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尽享消费文化带来的感性解放快乐。

以享乐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消费需求与老一辈节约克制的消费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现代消费需求与传统消费需求的矛盾也存在于同一年龄段的消费群体。以大学生为例, 该群体在社会中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群体, 他们处在“身份”的转型阶段, 马上要进入社会的他们会模仿社会人士的行为。例如, 逢年过节、朋友生日、班级活动、部门庆祝等, 都会选择聚餐这一感情交流的方式。聚餐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消费文化, 并不被所有大学生接受。也有很多人更喜欢“君子之交淡如水”这种传统的交友观念, 过多的聚餐不仅没有必要, 还会增加经济压力。

四、传统消费文化和现代消费文化对立统一的因素

现代型消费文化是当今社会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但这个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现代型消费和传统型消费必定会产生摩擦。那什么会影响人们对现代型消费的接受程度?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说过, 习性是一个可持续的、可转移的性情体系, 任何时候都可作为人们认识、评价事物和行为的基础, 它使人能够完成无限多样化的工作, 凭借类似的机制而解决相同的问题。[1]布尔迪厄提到的“习性”与传播学中戈夫曼的“框架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受众框架指的是, 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 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 并引导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2]正是这种“习性”和“框架”使传统消费者在接受现代消费文化时感到不适应和排斥。

“习性”和“框架”都是消费者的自身因素, 同时“知沟”的存在也极大地影响着传统消费者与现代消费者对消费文化认知的矛盾。1970年, 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 大众媒体传达的信息越多, 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2]正是因为这种获得信息和知识速度的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 传统消费者与现代消费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 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几年, 新媒介层出不穷, 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 现实中往往是“老沟”还没有填平, “新沟”就不断地出现。

正是各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综合作用, 使消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一方面, 现代型消费文化依托现代化技术的优势, 凭借其新潮的特点, 以年轻人为主力军迅速发展;另一方面, 传统消费群体由于自身习惯以及客观条件的约束, 无法迅速接受现代型消费文化, 而感觉自己越来越落伍。但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 才丰富了消费文化, 也促进了消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 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信息时代的到来, 社会生产和经济交流进入了一个急速发展的阶段, 而消费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多样的消费文化在丰富了人们消费生活的同时, 也促使传统性消费和现代性消费差异性的出现。传统性消费与现代性消费在消费文化中既对立又统一, 两者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关键词:消费文化,现代性,传统性,“知沟”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尔迪厄 (法) .区分:鉴赏判断的社会批判[M].台湾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5:176.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214, 215-218.

篇4:消费文化决定消费差异

如同许多西方人不相信中医、韩医、日医一样,一些西方企业的营销人员也不认为存在着独特的中国式消费者行为理论,他们说:麦当劳全世界都爱吃,可口可乐全世界都在喝,Levi’s牛仔裤满世界跑,“阿凡达”式的好莱坞大片世界都在看,有什么理由认为西方营销理论不能纵横全球?的确,在全球化浪潮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西方跨国公司席卷全球的霸气。然而,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败走麦城的情景也不少见。例如今年以来,备受关注的“谷歌考虑退出中国”事件,很大程度上与其上百亿的中国市场投资多年未见成效有关。作为全球性的搜索引擎,谷歌在纵横全球的同时却输给了中国土生土长的百度,这不是偶然,对中国消费文化的秉性缺少深刻领悟注定谷歌在开战的第一回合就处在了下风。例如,在满足国人的信息搜索习惯方面,谷歌显然不像百度那么贴心,这使得网友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对于一个中国消费者,是外事多还是内事多,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谷歌备受西方人喜爱的简简单单的页面,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冷冷清清了一些。对此,把中国本土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的首页与英文雅虎的首页进行对比,你会有一个惊人的相似发现,中国本土的门户网站内容五花八门、五颜六色,而英文雅虎网站则显得简单明了、干干净净。然而,有趣的是,如果你看看中文雅虎,会发现其首页与中国本土网站毫无二致,一样在罗列重要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的同时,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娱乐八卦新闻、家居生活杂谈。这说明,雅虎已经意识到了中国人的网络消费文化与西方人截然不同,中国人更喜欢热热闹闹的画面。这种差异如同中式婚礼要吹吹打打,西式婚礼要庄重肃穆;吃中餐要大呼小叫、猜拳行令,吃西餐则轻言细语、浅尝辄止。

对于营销人员而言,在文化差异迥然的消费市场开展营销工作,其难度显然远远大于开拓单一消费文化的市场,这意味着以往积累的许多营销经验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全无用处,甚至还可能成为束缚创新思维的累赘。拥有全球最多人口的中国消费市场有着自身特有的几千年的悠久文化,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及影响力可能大大超出外国公司的想象。这可以从近年国家和全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成人礼等传统仪式的复兴中窥见一斑。

要理解中国消费行为,必须先明了中国消费文化。因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总在有意无意间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通常,有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行为。因此,可以说,消费文化秉性决定消费差异。西方人要了解中国文化,实为不易,并非是能够说几个中国成语就能达标的。

要理解中国消费文化,必须先领悟中国的根文化。中国营销大师卢泰宏教授认为,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几千年经久不衰、长期稳定的社会结构,不被外来文化吞没而能融合外来文化,源于中国文化重视生命、民族、社会价值的延续基因,这种基因就是根文化。中国根文化的源头主要有3条脉络:佛教、道教、儒学(儒教),这3种教学以西方人不可思议的方式相安无事地融为一体,即使今天,在中国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其建筑风格中同时包含了佛教、道教和儒学文化元素。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宗教冲突,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被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辜鸿铭称之为“博大”,如果采用既符合传统又与时代合拍的说法,则可以称之为“和”。可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管理”、“和谐社会”都有潜在的扎扎实实的文化根源。如果用“和”的哲学理念来分析前面介绍的中国本土门户网站与西方门户网站的差异,我们就不难理解,正是由于中国消费者的包容性,人们可以接受一个网站页面同时包括了时事新闻、汽车地产信息、军事频道、娱乐爆料、美食、护肤、教育、求职、广告等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的资讯,而这对于讲究秩序的西方消费者是不堪忍受的。

或许有人会质疑,随时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声音会不会越来越弱?对此,我们今年完成一个相关调研(见图1),通过调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郑州、安阳等大、中、小城市的910名消费者,统计研究发现,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来,中国消费者的个人主义倾向呈明显上升趋势,越年轻的消费世代其个人主义价值倾向越为突出,“90后”的消费者具有最高得分,达到了4.93分(最高分为7)。与之并不矛盾的还有,“90后”这一代同样具有最高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得分为5,02),甚至超过了其父辈“60后”。“70后”消费者由于成长期处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初,突如其来的西方文化使其集体主义价值观比“60后”略有下降,但对西方文化的正视使得“80后”和“90后”世代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得以向传统水平回归。总体上看,集体主义价值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沉淀的结果,从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乃至当代共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等主张,都是集体主义价值得以代际传承的表征。

考察消费文化除了可以从时间向度上着手,还可以从空间上加以研究,其营销意义显得更为突出。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之初,有爱尔兰商人把具有其民族风情的帽子带到中国市场销售,结果发现一顶帽子也卖不出去,原因是他们所喜爱的这种充满民族风情的帽子全部是环保色的,显然,他们对“绿帽子”在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内涵一无所知。聪明的商家在开展跨国营销时必先调查与自身产品及经营活动休戚相关的消费文化,例如,飞利浦公司发现日本人的厨房比较小,便缩短了咖啡壶的尺寸;日本人的手掌比较小,便缩小了剃须刀的尺寸。市场营销工作与自然科学管理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在某种文化环境中行之有效,但放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则可能全然无效。例如,佳洁士牙膏在墨西哥使用美国式的广告推销失败,原因是墨西哥人根本不相信或根本不考虑预防龋齿的好处。

如果说跨国界的消费文化差异可能被忽略,那么一国范围内部的消费文化差异就更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事实上,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在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度,同一国界内的区域消费差异是显著存在的。不说饮食文化,单说语言文化,中国几乎每一个省都有自己的方言,甚至同一个省的不同城市也有不同的语言(例如广东省有广州白话、客家话、潮州话等)。当推销员用消费者所熟悉的语言进行沟通时,可以提高其销售说服力,语言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2010年我们对四川话版广告、粤语版广告以及普通话

版广告的传播效力开展了一项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地消费者在广告整体态度和广告认知、广告情感上对方言广告的评价要显著高于普通话广告;而外地消费者则对标准语言广告的评价显著高于方言广告。这意味着,对于外来人口较少的地区,区域性广告采用当地方言配音更能取得消费者的好感,而对于像深圳这样外来人口聚集的地区,区域性广告适宜采用普通话配音广告。此外,研究还发现,中层和下层社会经济地位的本地消费者对更加通俗的方言广告在整体态度以及广告认知和广告情感上均显著高于普通话广告,而上层的本地消费者则感觉无所谓,没有特别的偏好倾向。这也意味着,方言广告对于大众性消费品似乎更为有效,而对于奢侈性消费品其效果不能期望太高。

开展跨文化营销工作对营销人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最大的难点在于深入、全面地了解当地消费文化。由于不了解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文化,我国一些家电企业因为在当地销售的冰箱等家电尺寸太大,竟然无法通过消费者的家门口。

有志于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确实应当认认真真搜集当地的消费文化情报。

我们不说远的欧美市场,即使是同为“金砖四国”的近邻印度,其消费文化差异带来的营销难度也会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印度大约有30个邦(类似中国的省),拥有18种官方语言,英语是唯一通用的语言,每个邦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电台报纸、法律以及传统节日,货物跨邦运输需要缴纳3%~4%的跨邦税,全国仍然保留着种姓等级制度。有的印度人把牛当神,有的印度人则把老鼠当神,还有的印度人信奉佛教或基督教等。总之,这是一个种族、宗教文化比中国更为复杂的国度,你只要想象一下连在墙上做广告也要交税,保准得让偏爱墙体广告的营销人员头大。从1999年开始,长虹、康佳、TCL、海尔等家电企业开始挥师印度市场,然而,终因对当地消费文化缺少准确把握,最终黯然退出。2004年,TCL再度进军印度市场,开始了雪耻之战。在开始几年,TCL汲取了教训,通过密切联合当地经销商,避开韩国品牌强攻的大城市,重点进攻三线市场,初步站稳脚跟。然而,遗憾的是,最近几年海外营销骨干陆陆续续离职,新进员工短期无法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市场开拓不能保持扩张态势,最终只能逐步收缩为目前的品牌代理制。其实,当企业在陌生的消费文化环境中开展营销活动时,采用品牌代理制等初级海外市场营销模式不失为一种稳健的战略。事实上,许多跨国公司在进入新的消费文化市场时,并不是一开始就采取高举高打的策略,而是使用品牌代理制等模式“摸着石头过河”。只有当企业已充分熟悉了目标海外市场的消费文化,并且拥有了一支经验成熟的海外营销队伍,才有可能开展直接、正面的大规模营销攻势。

“迎难而上”是营销人员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相信跨文化营销的难题吓不倒聪明、果敢的中国营销人。然而,谋定而后动,当是营销不败之首要准则。这里的谋定,自然是指认认真真学文化,仔仔细细做研究了。只有真正了解消费者、尊重消费者的企业,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关于文章开头谈及的谷歌事件,这里引用一点数据说明消费者的反应:环球网对19234名中国网友的调查显示,对于“你如何看待谷歌可能退出中国”这一问题,87.28%的网友表示“无所谓”,只有12.72%的网友表示“很可惜”。这再次说明,不尊重当地文化的企业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对此,谷歌似乎真的应该仔仔细细考虑一下了。

篇5:解读多元性文化与消费文化

解读多元性文化与消费文化

多元性文化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现实.中外学者对多元性文化有了诸多的探讨.比较中西文化,中国学者对多元性文化的探讨,特别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理念对当今世界文化是一个贡献.消费文化是多元性文化中最前沿、最时兴的一个话题,消费文化涉及到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 者:王长江 WANG Chang-jiang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浙江,温州,325035刊 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5(4)分类号:G04关键词:多元性文化 消费文化

篇6:文化消费论文

一.内在因素

(一)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其中主要是性别与年龄。女性与男性在文化消费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女性比男性更常从事文化消费活动,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性格、知识、认知、思维等方面都不一样,因而对文化产品的认知和需要也不一样。

(二)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消费者的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实际收入与预期收入的变化都对消费行为有影响。当绝对收入提高时,消费者的购买力就会上升,相对收入与购买力则成反比,而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都与购买力成正比。

(三)心理因素

一般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文化产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包括消费者的兴趣与爱好、需求、动机、认知与能力。

二.外在因素

(一)文化因素

没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并深受这一文化所含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这一影响也延伸到了他们的购买行为。消费者特征因素中的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消费者,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社会价值标准不同,在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上会表现出明显差异。

(二)社会因素

篇7:文化消费调研报告

来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作者:崔玉贞

发布时间:2012-04-03 在本次文化消费调查中,用5分量表测量受访者对参与或消费文化活动或产品的影响因素和目的,“1”代表完全不关注(非常不重要),“5”代表非常关注(非常重要)。通过量化评价和定量分析找出受访者对参与消费文化消费活动的影响因素和目的的定量描述和判断。

一、总体特征

1.“内容”、“价格”和“体验”是影响参与文化消费活动或消费文化产品的三大因素。

“产品的内容(题材、风格等)”、“价格”、“是否能带给我特定的体验和感受”是受访者参与或消费文化消费活动或产品最看重的三大因素。

图1显示,影响受访者对文化活动(产品)选择的关键因素是“体验”,即该产品和活动是否给受访者带来特定的体验和感受。除此之外,“价格”和“内容”的影响力不相上下。对受访者影响最少的因素是:“是否有知名人士参与制造该产品”,“社区媒体(豆瓣、点评网等)的匿名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文化消费产品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必须具有更多更好的内容、用户体验及贴近目标群体消费能力的价格。

2.受访者参与文化消费活动具有清晰的目的性。

被调查者参与文化消费活动或消费文化产品的目的十分清晰,即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来满足个人需求或实现个人目标。

图2显示,除了“彰显个性”这一项外,务工人员、大学生、白领这三个群体对“参与文化消费活动或消费文化产品的目的”评分基本都高于3分。其中,均值排名前三的是:“消遣娱乐、放松心情”,“陪伴家人、朋友、工作伙伴等”,“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二、群体特征

1.价格对务工人员的文化消费行为影响较大。

务工人员对文化产品的价格较为敏感。如图3显示,在务工人员群体中各影响因素按均值大小排列如下:体验>价格>内容>人际>渠道>产品载体>时长>宣传>网络。虽然“价格”的评分比“体验”的评分低,但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很小,而且差距也远远比大学生和白领的小。价格对务工人员影响较大,因此务工人员在文化产品的选择上更慎重一些。

2.大学生和白领更重视产品的“客观因素”。

影响参与或消费文化消费活动或产品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观因素,一类是客观因素。与务工人员相比,大学生和白领更重视“客观因素”。

篇8:文化消费论文

1 体育作为健康消费的审美转向与文化表现

“健康”从其直接意义上来看,只与人的生命存在的体质状态有关,因而似乎是一个关于生物性状态的概念,但实际上,这个概念是人的文化意识的产物,是人的一种文化追求。为了实现健康的目的,必须促使人考虑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方法”,从而产生了体育,在体育运动中,人成熟了,不但身体得到了发展,而且精神也得到了升华。体育就是人把自己体质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目的,有意识地优化自我体质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实践的体现。体育作为健康消费的文化表现,首先是体育经济意义的文化向度折射,它反映了人的消费行为的消费理念在当代社会中的嬗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体育需求主要不是一种满足生存需要的需要,不受生理条件的约束,体育物品消费属奢侈品”。可以说,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人类的绝大部分历史是缺乏体育需求的历史。体育作为健康消费的出现是以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甚至相对过剩为前提的,在连日常必须消费品(例如粮食、食盐)都要定量供应的日子里,是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消费文化的。其次,在体育作为健康消费中,消费者的行为不仅仅是单纯的消费,而是把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体现自己个性的重要手段。消费文化所竭力倡导的是让消费者在消费中构筑一种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以从消费行为中获得一种心理和感官上的满足,他们的需求瞄准的看似是“物”,满足的却是附着在物中的价值的意义,在他们眼中,体育消费的首要目的不在于体育对身体的健康意义,而是对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觉的追求所带来的激动,“消费者首先是各种感觉的采集者。他们只有在次要、派生的意义上才是物质收集者”。体育作为健康消费已不再是一件纯粹满足生理需要的东西,实际上,它更多被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性的东西所渗透。“消费和语言一样,或和原始社会的亲缘体系一样,是一种含义秩序”,人们在这一系统中分属不同的社会地位。这样,体育作为健康消费所消费的已不再是体育的使用价值,而是体育所蕴涵着的符号价值。人们力图借助于这一符号来展现自己的地位。

2 体育消费文化中健康消费的美学分析

体育消费娱乐性和审美化表现,从现代体育发生的角度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经济的和阶级的原因。布尔迪厄指出:“实践不同体育运动的可能性在于,每一种运动都程度不同地首先离不开经济资本,其次离不开文化资本和闲暇时间;它也离不开具有阶级或阶层特点的伦理和审美性情与每一种运动包含或似乎包含的伦理或审美的客观潜在力量之间的亲和关系”。西方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产物,学校(school)在词源学上是“清闲的地方”的意思,是有钱悠闲阶级的场所。学校教育在最初是一种奢侈的特权,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当体育被安排进入学校教育的课程表中,脱离原来民间形式的粗鄙质朴而成为一种自身有计划、有目的的身体乃至性格塑造的“有意味的形式”时,体育的审美特性即被凸显了出来。审美就是要将人的自然性情改造为更具自觉性的社会情感,是占文化优势的社会趣味对其它非优势趣味统一或排斥的合法化行为。体育就是要将人的自然肉体,塑造成为某种优势主导文化所倡导或默认的社会性的身体形象,并最终使得这种形象能够充分体现特定的教养,通过体育的身体刻写而有效地实现社会身份的区分。即使在现代社会,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也是总体上随教育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的。从意识形态的建构来看,现代西方体育文化兴起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西方文明中的体育理念是“从对人自身的尊严、价值的重新认识中,肯定了体育是以人为核心的运动;在倡导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解放中认识到体育能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它奉人道主义为最高原则,把维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主张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开展体育运动,以培养人的自尊、自爱、自强的奋斗精神;通过体育运动中的公平竞争而塑造个体健康完美的人格”。由此,体育对人发展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以一种理念映射在西方社会生活中,使体育不仅成为适应资产阶级新生活方式的需要,而且逐渐形成公共意志;不仅将体育的美表现在精神上,而且植根于人文精神中,使对体育美的追求变成改造自身的内驱力。也正是这种精神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一个解放和张扬个性、表达博爱精神的文化精神时空,并使它成为具有强大的感召、同化、融合、兼容和统摄能力的世界文化。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政治社会传统主宰和民间文化传统蛰伏承传的东方国度,体育消费娱乐性和审美化表现,有着与西方体育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中国传统学校教育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身体的教育和对功利的追求,“文武分途”、“重文轻武”的观念成为后来中国传统观念的特征之一。这种传统观念严重阻碍了人们对身体发展的追求,造成了人的身体观和学校体育价值观的普遍降低。到封建社会,特别是后来“理学”盛行,理学家们主“敬”主“静”,反对体育运动,这实际上否定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中国传统体育采取的是修身养性与嬉戏娱乐运动观,其代表产物是气功、导引养生术和嬉戏娱乐。礼仪观把体育运动纳入到道德培养的教化民心的轨道上,要求体育只能在“礼”的节制下发展。嬉戏观将体育运动归为宴会之余、闲暇之时的娱乐节目。这两种思想虽然使传统体育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不重视体育的社会地位的,更压抑着体育运动的竞争性。从意识形态的建构来看,中国古代“没有较完整的体育思想观念、知识体系、传承制度和运行机制”。在近代,西方体育传入初期一直把它看成是军事训练用的“兵操”,是“强国强种”的军训式的体育模式。后来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把大量的竞技运动游戏引进中国,但在连年战乱之下难成主流,其观念得不到认同甚至受到批判,理论研究主要是服务于政治或经济的经验总结。因此,传统体育主要是作为民间节庆的世俗文化进行开展,并表现出世俗审美文化的物欲化倾向,这种倾向源于“‘形而中’的宗法礼仪规范的约束,由于‘形而中’的精神解放空间被阻塞,中国人对节庆渴求的能量便只能向‘形而中’释放,只能在被赋予伦理意义的吃喝玩等物欲享受中寻求欢乐”。

3 体育消费文化中健康消费的反思

在当代世界,消费主义漫延于全球,消费成了一切社会归类的基础,也成了一切文化艺术活动的基础。消费模糊了物质和精神的界限,也模糊了享乐与艺术的界限。正是这种消费文化的无所不在,改变了人类数千年来对精神、艺术以及自身生存意义的固有认识和界定。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境况,使得中国体育消费者的心态产生了种种变异。体育健身健美运动的蓬勃开展,体现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力的张扬,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消费市场对富裕市场各类趣味的迎合。娱乐是什么?是人的本能,与生俱来的物质文化需求中的情感需要。紧紧牵连着物质性的娱乐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娱乐化天然存在,所谓娱乐文化实质是偏重娱乐,将本能的娱乐需求放到精神文化升华之上的文化表现,其直感需要、本能物质化的走向人人可及,因而随意自然而缺乏深度。娱乐文化的人生可感性迷惑而直接,在不用教化就可以接受的前提下,拥有最大程度的传播可能,自然也是市场审判的受益者,百姓的接受和生活的宠儿非它莫属。娱乐文化以接近群体的物质需要为准绳,个体的文化精神需求被淡化压制,而精神情感需求的多样性被牺牲。体育消费文化的发展同整个文化发展一样,是在西方体育消费文化强大的冲击下发生变迁的。我们的向外撷取,总是从西方“最新潮流”开始的,但我们自身却处在向现代的转换途中,这个转换不可能一次性地完成,而这个转换没有完成,西方的“最新潮流”在我们这里便永如浮萍,没法扎根,也没法取得像西方那样的实际成就。浅层变化的显著性和深层变化的艰难性,使我们经常模仿西方人的休闲方式和活动内容,而难以触及其观念形态和价值实质。没有深层动力的外部变化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极易变形变质,在我们解读体育消费的意识形态时,我们看到一系列的两难:一方面,体育消费是依据社会审美的普遍化、共同美的标准去应和时尚潮流而求同于众,“随波逐流”的;另一方面,体育消费对于每一个体却要独领风骚,树异于众,极力展示个体的独特性。一方面,现代体育标志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观念的更新和禁区的突破;另一方面,体育消费的审美化又带来了精神的肉体化庸俗化和平面化。尽管体育消费对人造成的冲击可能不尽相同,生活和成长于不同年代和背景中的人们对它的感受和判断也许会迥然不同,然而,我们无法否认,体育消费是一种伴随现代性而来的现实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张扬的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虽然这种现代生活方式所包含的往往可能是一种冲击力和破坏性力量,摧毁了人们从先前生活中获得的意义感。但它丰富了人们对“自我”问题的认识,它因其流动性、碎片性和游戏性,内蕴了一场不间断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张力,对自我的丰富性和鲜明的时代特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它已经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单面的和孤零零的,它本身就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消费文化所高扬和精心培育的东西。“顺向”发展能够将现代性发展潜力展示于世人,引导人们去为之奋斗,而“逆向”的发展则可能揭示出现代性之缺陷,以警戒人们可能有的盲目乐观情绪。

总之,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消费其理想是人优化自我的意识和理想追求,体现着主体的价值选择和利益追求。人来到世间,其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和全方位性,决定了人的物质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的统一。因此,合理的体育消费须注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受动性与能动性的动态统一,须坚持继承传统优秀消费文化与体现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与吸收世界优秀消费文化相结合,坚持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与发挥经济对文化的基础性作用相结合。

摘要:文章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当前体育消费文化的现状和成因,并对其反思。体育作为健康消费是一种伴随现代性而来的现实的文化现象,它是体育经济意义的文化向度折射,它反映了人的消费行为的消费理念在当代社会中的嬗变;它是把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体现自己个性的重要手段;它更多地被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性的东西所渗透。虽然体育消费的审美化带来了精神肉体的庸俗化和平面化,但它张扬的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对“自我”问题的认识。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要注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受动性与能动性的动态统一,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与发挥经济对文化的基础性作用相结合。

关键词:体育消费,健康,美学

参考文献

[1]王敏敏.体育财富理论与体育经济[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3).

[2]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布尔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翟国范,张林学.西方文明中的体育理念及其在当代实践中的两难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

[6]奥运会与中国体育的未来—中西体育理念比较座谈会发——言纪实[J].体育学刊,2003(6).

篇9:文化消费是消费更是传承

从2012年两会开始,文化消费就已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直到今年两会,这一话题仍然热度不减。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继续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扩大文化消费,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落脚点。这项有利于个人品格养成、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事业,将如何取得计划单中的成效?

文化消费创造的GDP不可估量

文化消费的潜力巨大。中国5000年的文化连绵不断,虽然历经历史的洗礼,但还是凝成一股文化流传下来,尽管它是无形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文化艺术又是一个有形的东西。

“像戏剧、书画等都包括在内,它传承的是中国的文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法治诗书画院院长汪国新向《经济》记者表示,文化产业具有广泛的关联度,文化消费的范畴非常广泛。“以年画为例,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想中国这么多人口,所形成的文化影响有多广泛,如果中国把文化消费这件事情做好,那创造的GDP是不可估量的。”

汪国新表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其中,消费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发力点。如果能以适当的方式激发居民文化消费热情,对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消费将出现“井喷式”爆发的局面。“在沿海和大中城市的人均GDP超过20000美元以后,将日益呈现出像当今少数发达国家一样的文化消费‘脱物化’的倾向,对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拉动内需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小差距。在文化消费方面,我国也只达到发达国家文化消费水平的1/3,实际文化消费仅1万多亿元。按照国际标准估算,目前我国文化消费缺口达3万亿元左右。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强,使得文化消费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2013年起,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从物质产品消费为主向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举转变,但由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有待提高,文化消费市场还存在着结构性短缺和过剩并存的问题,一方面好的作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滥竽充数的作品又严重过剩。对此,齐勇锋表示,一些文化消费产品鱼龙混杂,低俗、媚俗的娱乐化现象屡禁不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随着文化需求的提高,一些文化精品和文化新品将受到市场的青睐,多样性、多层次的文化市场格局将渐次形成,而文化消费市场也将进入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不消费文化何以传承

对于一些文艺工作者来说,国家倡导文化消费,也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在两会期间向《经济》记者表示,咱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含金量,这都是国家独有的瑰宝,要把咱们的传统文化传承起来,把老一辈的艺术不走样地传承下去。“消费的过程本身就是传承的过程。”

汪国新对这一点也非常赞同,没有消费,文化就很难传承下去。“没有消费就会出现文化断裂,现在人们买外国的卡通动漫都是不惜成本的,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反而渐行渐远,通常长辈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小孩子就会接受什么,如果从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戏剧、诗词、文学作品等都能耳濡目染,那是非常好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文化的全盘西化。”他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责任促进文化的传承,“我寄希望于中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衍生品,如果拉动起来,对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人格的培养都有很大提升。其实,文化也是医药,医生只能医肌体,但文化可以医灵魂。中国这么多人,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精神文化的消费是无穷尽的。”

“我们接触的不单单是一种文化形态,还是一种文化信仰,这是社会的根基和社会文化的最高点,信仰就是人类前进的目标和灯塔。现在很多人都给孩子取一个外国的名字,有的中国孩子甚至不知道什么叫中文,这是非常可悲的。”汪国新说,在对下一代的教育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现在欧美日韩的文化都是好玩的,但中国的文化传统不是光告诉你怎么好玩、怎么生动活泼,还会教你怎么做人,从小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处理亲情和邻里关系,教你应该有什么样的志向。”

汪国新认为,在传统文化的消费上,应该把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和传统文化用新的形式展现在孩子面前,把我们的民族作品从电影戏剧变成文化艺术品,使文化产业更具丰富的艺术形式。“这就需要下大功夫,进行大力度投资,甚至包括儿童玩具等都可以变成少年的思想旗帜,这一点法国做得比较好,会针对孩子所处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年龄段,给他们不同的艺术品。”

这一点也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认同,他向《经济》记者表示,在教育的中间应该加强文化教育的介入,通过介入培养孩子们的文化意识,长大以后才能有可持续的文化创意和文化产品出现。“举个例子,在西方社会,互联网那么蓬勃,流行音乐那么发展,但是它们的交响乐音乐会依然很受市场欢迎,就是因为这些民族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孩子们对交响乐的兴趣。咱们的京剧为什么衰退呢?一个当然是因为电视的出现,但另一个也是因为,从小到大就没有对孩子进行京剧的渗透和学习。”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也亟待文化产品的创新。“中国的文化产品整体是比较落后的,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文化精品也能卖座

通常,人们喜欢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在高雅文化和世俗文化中筑起一道高墙,仿佛世俗文化永远登不上大雅之堂,高雅文化永远和卖座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悖论。

“人需要消费,但人也需要那些很高雅的东西、很纯粹的经典。实际上只要社会的欣赏水平提高了,经典的东西也能卖座,你看俄罗斯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门票是很贵的,但是场场爆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向《经济》记者表示。

但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好的文化艺术产品总是很少,新鲜的文化消费形式也并不多见。那么在文化消费这个大命题下,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才符合时代潮流和百姓需求?

在冯骥才看来,好作品有3个标准。一是能深邃地反映这个时代;二是必须要有创造性;三是要有广泛的影响力,能感动人民的心灵。

作为书画大家的汪国新,谈及文化精品和文化畅销品时也表示,好的作品需要有大国意识,要能够站在时代背景下,要有高尚的格调和境界,要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和高端艺术人士的认同。“现在我们在组织全国的艺术家共同创作法治中国3000年,把中国的法治建设用美术作品展现出来。”

汪国新说,好作品真正得到百姓的认可还需要国家的引导。“政府要真正从法律和法治层面上认识到,文化不是一个谋利的产业,而是帮助国家稳固根基的事业,不能急功近利,倡导全民消费,不能把1块钱的东西卖到100块钱,文化产业也可以靠数量赚钱,把有利于人民福祉的东西推出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人格。”

上一篇:知名高端企业抢滩入驻,郑州国际物流园区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下一篇:总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