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2024-05-24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精选10篇)

篇1: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力的思考

------课题研究组

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力的研究,首先必须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有所了解,我们才能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演变。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故事内容或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是:“通读课文—划分段落—讲解内容—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完全是由内容到内容的分析。把理解课文内容人微言轻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课实际上就是抄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和词语解释。这种模式目前在某些学校依然还存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口号,并很快席卷全国,形成共识,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教育、智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都应该在吸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上进行”。几年间“语言文字训练”成了小语教坛上的热点话题。1995年10月,在沈阳举行的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中提出了四条评课标准。其中第二、第三条就是“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和“要展现语言训练的过程”。1997年10月,在安徽马鞍山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中,对评课标准提出了六看:一看基本目标,二看教材理解,三看学生主体性,四看语言训练,五看教师素质,六看整体效果。1999年10月,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中,又提出了四条评课标准:一是教学目标明确、适当、集中,二是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三是以读为本,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四是优化教学过程、方法、手段,教学效果好,从三次大赛评功课标准来看,“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始终是评价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于是有的教师提出“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然而语文课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它不是数学是理性学科,它是人文学科,将

座标点仅仅定位在“训练”这一纵轴,舍弃学生阅读过程中品味和领悟课文中的人文内涵的过程,显然是不妥的。针对这种状况,2000年修订的小语大纲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出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强化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凸现了人文性。避开了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科学性、审美性等谁主谁从的争论,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性”。2002年10月,在广西南宁举行了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结果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新形式出现了,“综合性”体现了人文观,但是语文的本质特点没了,语言文字训练淡化了,会后全国小语会副县长会长丁培中先生总结说:“这不是历史的跨越,这是一种误区。”他认为语言训练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任务。朱作仁教授认为,“抓住了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性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强调个性学习,、情感体验、人文感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千万不可淡化语言的工具性,我们既要披文工团入情,更要以读悟语。

二、现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缺憾。

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常常是“闭门造车”,下面是我们一些教师的教学片断: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课堂教学策略。

这是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执教第二册苏教版《雨点》这篇课文时的一个片断。(公开课)

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树)

生:纷纷争抢苹果。(共九个要识的字,没摘到的同学又回到座位)

师:老师帮你们贴到黑板上。

生:跳跃,贴到哪儿好呢?(还剩词语“洋”)

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

生:贴到下边好!

生:贴在题目旁边。

生:„„

师:还是贴在这儿(海洋里)吧。(教师把字贴在了海洋里)

师:请把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领大家读一读。(小学依次领读词语)

对于这个教学片断你是怎么认为的?(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分析:你认为这位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法时,教学策略实施得怎样?新生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学生生命的灵性,实现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合作互动,这是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然而教师在设计活动和游戏时,往往忽视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效果,热衷于形式上的热闹,在本片断的识字教学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教学,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孩子也只不过是随意抢摘一个而已,匆匆而过,期间有多少思考与选择?抢摘后的支配权还在于教师,教师让贴切哪能里就贴切哪里,叫你干什么你才能干什么。分析以上教学,板贴的位置,表面上看似乎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实际上是为了教师的板书设计。学生抢摘后如何利用学具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并不局限于齐读,学生还有自己可选择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够多的机会实践,这个片断教学,结果教师将抢摘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读,去思考怎么认识和掌握生字词,然后去贴,在贴中,将生字词的教学,与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不是更好吗?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当前的课堂,有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整堂课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见学生静静地进行思考;二是,整堂课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高级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说哪一段就说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什么方式,交流什么,都不明确)把自主等同于自能自会自流,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获得了自由,实际上放任自流,真正的自主,一定是在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下,进行的,绝不是孙悟空式的自主。放羊式的自主。

我们再看一位教师的教学策略运用。

这是一位青年教师,在上《美丽的小兴安岭》时的公开课片断。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座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座在一起,喜欢秋季的同学座在一起„„

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了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

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

生: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其它学生的发言被某个优生取代了,且代表的是个人的立场。

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你认为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怎样?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策略被教师们广泛,小组学习应用得当的确能给人们享受与启迪:如写议论文(我的体会)集体备课。

关键是合作学习是有一定的条件的,他是以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的,经上教学活动在学生没有充分读书、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这样的合作只能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各组成员在合作的目标与任务的分工上也不明确,乱哄哄一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如果改为:先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明确你学哪些景色,掌握了哪些内容,存在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相同的兴趣,组成学习小组,先共同学习,感兴趣的内容与探讨问题,明确小组内分工,则会更有效,我们的课堂切不可像山是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看似热闹实质空洞这种现象姑且称为“竹笋式合作”。

三、我们再看一个教学片断,分析一下这位老师的教学策略。

《捞铁牛》这篇课文,大家都很熟悉,有位教师在讲到怀丙和尚用两船泥沙捞铁牛这一环节时,是这样处理的:

1.用实际展示用两船泥沙捞铁牛的过程,(小的铁牛,船上泥沙慢慢去掉)学生兴趣很浓。

师:你认为怀丙和尚是个怎样的人?

生:聪明的人。

生:了不起的人。

师:老师相信你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你想一想看能否还有其它办法捞起铁牛?

生:用许多人来抬。

生:用起重机来吊。

生:用大型直升飞机来吊。

生:把铁牛切碎后再捞捞上来再用万能胶组合起来。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始终脸带微笑,不时点头肯定)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吗?

你对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怎样看待?

阅读是富有个性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话题,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但是开放性阅读教学要把握上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情趣的渗透,这位教师发散思维的导向发生了偏差,开放广、大、空。对学生的问题设置空,对学生的回答更是来者不拒,(就像社会上的有些人一样,不管什么人,只要给钱,来者不拒)这种开放,我们不妨称为来者不拒式开放。如果,这位教师能紧扣文本来设置问题,则效果就会不一样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怀丙和尚为什么用两船泥沙来捞铁牛?不能用其它办法吗?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既感悟捞铁牛的过程,更深层感受当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明确怀丙和尚的智慧,同时明白在当时的情况下,的确难以有其他办法。思维是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一是求异,求同就是发现规律,求异就是发现特点,在实际

教学中切不可只关注求异思维,突出开放,也应关注求同能力的培养,适度收缩,求同求异,方能丰满学生思维的双翼。

四、家犬式的探究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第十二册《草船借箭》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以前看过电视剧《山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生:„„

师:读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知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

生:„„

师: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兴趣!

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研究,注意抓住他的特点。

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7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还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比较分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于小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来说,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性阅读活动。问题意识、亲自实践、开放视野是其主要特征。小学生的

探究学习虽不是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必须讲究科学性,杜绝随意性,突出有价值性,探究的问题来自学生的发现,但不是学生所有的发现,要引导学生质疑能够体现文本价值的问题,要探究能够贯穿文本主线的问题。这个片断中,教师重视了学生的质疑,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抓住文本的内涵价值来归纳,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应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教师能在学生质疑发问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统领全文的纲领性问题“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贯穿学生整个读书过程,使学生探究的目标明确,文本的价值得到体现(研究原因实际上就研究了人物,诸葛亮成功的主要原因不就是天、地、人吗?而人是最重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定要联系当时的整个情况,来分析其中的人物,整体上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学生学的有趣,教师教的轻松)而这位教师让学生各自为政,去研究其中的一个人物,实在是零碎且偏移,一组人研究曹操,另一组人对曹操只能是听听,谈不上个性化意见这种探究,就像是家犬乱嗅气味,乱撒尿,没重点撒到那算那,要像警犬一样顺着着一种气味追踪,因而,我把这种探究称之为家犬式探究。

五、狐狸式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教学对话理论”与“阅读对话理论”明确提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我们的教师非常重视这个理论,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的《青蛙看》的教学片断。(我市某乡镇一位年轻教师)

师:青蛙有一个什么想法?

生:想看大海。

师: 他有没有看到大海?

生:看到了。

师:他是怎么看到的?

生:他去问苍鹰、松鼠后跟着松鼠上去的。

师:苍鹰是怎么对他说的呢?

师:请你把课文中的话读一下。

师:松鼠又怎么对他说的呢?

师:请你把课文中松鼠的话读一下

篇2: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教学策略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它包括合理选择教 学方法、组织学习材料、确定教学活动的顺序等。跟教学方法相比,教学策略比较宏观,理论背景更加明晰。拿一堂课来说,具体教学方法可以有很多,这是因为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可随着时间、地点、教学对象的不同 而变化,但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有限的,教学策略比较稳定。

长期以来,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得较多,而对教学策略思考得很少。这是因为以往我们比较注重 于教师是“怎样教”的。当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时候,就必然要探讨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的 教学策略。教师备课要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现实条件来 确定教学策略。策略制约方法,方法体现策略。只有确定了教学策略的总体构思,才能更好地选择教学方法、组织学习材料、安排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序。教学策略对教学过程设计起着统领作用。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探索,有助于提高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水平。

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与课堂教学关系密切的学习理论有3个流派: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 综合理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如识字、阅读、作文、听说,其中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能力的培养,所以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策略。从我国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可以采用以下4种教学策略:

一、“讲授——练习——强化”策略

这种策略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主张教师要讲清知识和操作方法,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小学语文的一些最基础的知识,如汉语拼音中声韵母的发音,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结构,写字的基本要领等可以采用这种教学策略。这是一种以教师教为主的策略。采取这种策略时,教师的讲授应尽 可能要言不烦,抓住要领,适合儿童的理解水平;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努力减少同一层面上的机械 重复,多采取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巩固;加强反馈矫正,尽量多肯定,多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策略如果使用得当,可以让学生较快地获得前人积累的知识,设计精当的练习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落到实处。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主动性不易发挥,反复的练习又易使学生 产生厌倦情绪,造成课业负担过重,因而这种策略常常受到批评和责难。但是不得不看到,小学语文某些内容 的教学,还是得采用这种策略。

二、“示范——模仿——迁移”策略

这种策略也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但它已经注意到学习者内部作用。因为“迁移”这个环节需要学习者较多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去适应新的情境,具有积极主动发展的因素。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着重于能力培养 的训练项目,如字形的分析、朗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分析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这种策略。拿指导低年 级学生朗读来说,靠教师讲该怎么读往往收效甚微,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几乎“立竿见影”。再如小学生刚 开始学习写作,总有模仿的成分,而课文则提供了范例。采用这种教学策略,教师的示范要力求规范,如朗读 要语音正确,情感处理得当,并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模仿。在通过模仿,基本掌握某种技能的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条件促成知识或技能的迁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迁移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学习材料之间具 有某些共同要素,共同要素越多,迁移越容易实现;二是要进行概括,越具体的知识越不易迁移,概括成普遍 原理后才有助于迁移。教师要努力设计有助于迁移的情境,如在一组写法相似的课文中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把一篇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本组的其他几篇课文中去。在学生模仿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 师要对知识或学习方法作概括性的小结。如在学生接触了一批形声字以后指出“声旁帮着读字音,形旁帮着辨 字义”,有助于学生识记别的形声字。

“示范——模仿——迁移”策略因其形象直观,适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收效比较明显,因而在小学 语文教学中被大量采用。但我们也要看到,采用这种策略教学,学生的创造性较难发挥,长期采用这种策略教 学,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使他们只会亦步亦趋,不敢大胆创新突破。

三、“操作——领悟——运用”策略

这种策略是建立在认知理论特别是发现学习的基础上,它不是把学习的过程看作一个人类已有知识的传授 过程,而是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策略。在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后,一些后续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采用这种策略。如有位教师以《董存瑞 舍身炸暗堡》第一段为例,训练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他让学生每人试写(独立操作),然后选择有代表 性的几种写法,让学生分析哪种写得好,哪种有什么问题。

(1)董存瑞为什么要去炸暗堡。

——采用问句形式,看的人仍然不知道这一段讲什么。

(2)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

——概括不完整,内容有重大遗漏。

(3)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战士们冲向敌军司令部。一座桥上喷出6条火舌,冲锋的部队被压在小土坡下面,不能前进。

——文字太长,不简洁。

(4)敌人的暗堡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既抓住主要内容,文字又简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说概括段落大意应注意什么(领悟规律),再让学生试写以下各段的段落大意(运用实践)。

实施这种教学策略,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在前,领悟规律在后。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 到理性认识,然后再用于实践。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作用看,操作、领悟、运用都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学 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只是定向、扶持、点拨。十分明显,这种“发现”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独立学习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已经指出: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近20年过去了,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证 明了这一论断的预见性。如果我们仍然采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策略,学生没有独立学习能力,势必在人才 竞争中落伍。因此,采用这种教学策略,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采用这种教学策略,首先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相信自己到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潜力,相信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有了这样的观念,即使是最基础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和领悟。如写字指导,要领不是由教师讲,而是让学生揣摩范字,自己试写,再在与范字的对照中琢磨怎 样把某一类字写得匀称、美观。又如朗读,在听了教师的范读后让学生研究这样读好不好,为什么要这么读,能不能读得再好点儿,然后让学生试读。

由于采用这种教学策略费时太多,教师必须精选教学内容。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领悟”的是语言 文字的规律,学生一旦掌握了规律,就能举一反三。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选取那些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让学生 研究。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对学习材料的精心选择和组织上。

四、“质疑——研讨——小结”策略

这种策略也是基于认知理论,它更进一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自己探究研讨,得出结论。儿童天生好奇,求知欲望旺盛,如果不是加以压抑,他们是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来的。采用这种教学策略,首 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然后逐步引导他们善于提问。操作上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自己研讨,提出假设,进行 验证,然后作出结论。结论可以由教师来作,更应提倡由学生来作,至少要先由学生讨论,后由教师总结。

质疑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用处较多,但实际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坚持使用。从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角度 来看,这种教学策略需要大力提倡。要告诉学生,发现了问题随时可以提出来与老师、同学探讨,使质疑和探 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这种策略,关键是教师要有教学民主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当我们比较客观地剖析了各种教学策略的理论背景和利弊后,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各种教学策略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有其适用的范围。在教学不同的内容,为着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时,要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2)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应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为此,以 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后两种教学策略需要大力提倡,把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转移到让学生发现、探究为主的轨道上 来。

篇3:小学语文选读课文教学的策略思考

一、选而未选:选读课文失位现状与定位思考

(一)失位现状

从教材编排看,选读课文的编排体现了与相关单元对应性、辅助性和拓展性的原则,一般有几个单元对应编排几篇课文。这种对应性在中高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低中段相对较弱一些,表现为总篇数与单元数不符,或课文内容、形式与单元专题对不上号。

从教学实践看,只有少数名师将其选作公开教学的材料,大部分一线教师把它当做“被遗忘的角落”,有的只让学生自读而不加指导,有的干脆不闻不问,让其自生自灭。而且理由还很充分:既是“选读”,那么,理所当然也可以“不选不读”。更何况这类课文又不会列入检测范围,课时又那么紧张,何必自找麻烦?

(二)定位思考

首先,选读课文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绝非可读可不读。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努力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而选读课文就是现成的课程资源,弃之不用,那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笔者以为这个“选”,应该是选择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方式去“读”,而不含有可以“不选”的意思。

其次,课文既然被命名为“选读”,我们也选择了“读”,但读什么、怎样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或自身情况而定,应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教材中对课文的分类,侧重的是语文学习规律的考虑。教师还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调整。选读课文可以略读教学,也可以精读教学,或者干脆作为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测试材料等。

二、选而读之:选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思考

(一)读什么——选择相应的教学目标

1. 体现对应单元目标。

人教版教材每一单元之前有个“导读”。在五、六年级导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找到单元相应的人文性目标和工具性目标。比如六上第三组课文的人文性目标是“心灵之歌”,工具性目标表述为“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选读课文是《小抄写员》。翻开课本发现该文的主题思想、表达方法与单元提出的目标是相吻合的,教师可以根据对应的单元目标来确定课文的训练目标,即如何通过心理活动和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的美好心灵。初步统计,大部分选读课文与对应的单元提出的训练要点是一脉相承的。

2. 突出文本特色目标。

当然,也会有一些选读课文在表达上具备明显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有的体裁不同,文体特色鲜明;有的谋篇布局精巧,一波三折,前后呼应;有的存在典型的语段,人物形象鲜明……却因为训练主题的选择原因而无法照顾到这些特色各异的文章,这时教师的灵活性就应该得到体现。教师要用发现的眼光择一文章特色之处,同时又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需要教师引导之处,引领学生琅琅读书,细细品味文本的特色。比如:四年级上册中的《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篇讴歌延安精神的新体诗,与本册教材的各组课文都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如果我们将其排在国庆节前进行“选读”,在课内着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精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上,课外通过对延安资料的收集,了解和弘扬延安精神,这样既抓住了文本特色,又感受了文本精髓,一举两得。

(二)怎么读——简约过程,选准时机

1. 板块设计,精简问题。

事实上由于受课时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对选读课文教学时,不可能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往往会在一课时内解决,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简约,要摒弃繁琐的设计,提倡板块结构。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过程要显得简约,教师必须把握对话的本质,以话题统领对话。《拉萨古城》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选读课文,一位教师在备课时只围绕两个问题来设计教学:(1)自己去读书,看看读懂了什么。(2)再读书,并思考还有什么读不懂的。这两个板块设计简约,思路清晰。而教学过程用一封回信串起来,回信一:“读着《拉萨古城》,我想看……我想看……我最想看……”通过这样的练习来检测学生读懂了什么。当然,这中间教师也有适当的点拨、指导。接着继续交流回信二:“读完了《拉萨古城》,我想问一问……我想问一问……我还想问一问……”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疑问、阅读思考充分地展现出来。整个过程既简约精致,又扎实有效。

2. 学生自主,适度点拨。

选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用件”,是“语料”,所以对待这类课文,教师的教学姿态应该是少扶多放,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上述《拉萨古城》的教学中,正是因为设计了两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使得教师导得简洁而有效,又为学生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其次,案例中突出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强化了阅读交流的互动。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在“精读、略读”课文中习得语言、感悟方法后,学选读课文时,就是学生的“试水”期。所以,作为选读课文,教师能用最大的空间让学生亲近语言、放飞思维、展示心得,这应该是“选读”课文教学的一种方向。

3. 选择时机,勤于实践。

选读课文在本质上与精读和略读课文是没有区别的,所以选择何时读,既是时间问题,更是理念问题。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出发,选择好学生阅读实践的时机。

(1)单元教学时作替换使用。精读、略读和选读课文只是分类与功能不同,并不代表无文本质量的差异。对照单元主题和目标,我们发现有些略读课文比起选读课文,反而略显逊色,因此,完全可以进行替换教学。比如六上第三组教材中略读课文是《用心灵去倾听》,选读课文是《小抄写员》。对照单元训练主题,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前者并无略胜后者之处,所以笔者在使用中,将两篇课文作了替换处理。

(2)单元回顾时作比较使用。人教版五、六年级教材在单元末安排了一个“回顾·拓展”。这个近似于以前“单元练习”或“基础训练”的内容,现在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篇章写法的比较与总结。其安排的“交流平台”中往往突出了对一组教材的比较阅读,使学生发现单元文章中表达方法的差异。基于这样的教材安排,选读课文也可以在单元回顾时作比较阅读使用,具体可以以“交流平台”为基础,以选读教材为基点,内引外连,通过比较,适度拓展、延伸,使学生既可以在领悟精读和略读课文的精髓之后来验证,也可以在选读课文中发现“新的大陆”。

篇4: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思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识字。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让课堂充满情趣。这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的需要。语文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想而存在的,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就是一片放飞的天空。语文,首先吸引儿童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回味无穷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操作性很强的语言技能。识字教学追求趣味,但并不是纯粹地,盲目地为了趣味而趣味,追求情趣是为了追求更高效的识字,认识更有生命活力的生字。教学识字的前提更要了解學生,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有所掌握,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二、设计识字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编字谜。我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学生去读、去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此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某些生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学着编字谜。如教学“聪”时,先引导学生把字拆开,在老师的动作暗示下,学生心领神会,编出了谜语“聪明的小朋友耳到、心到、口到”。这样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认为识字是一件趣事。

2.做游戏。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指出,“游戏是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乐于参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样可以满足他们好玩好动的心理。利用这一点,我将游戏融于识字教学中,如找朋友、摘苹果、生字开花、词语接龙等,还经常带领学生“玩纸牌习生字”。具体做法是:选一副旧纸牌,糊上白纸,把课本生字表上常见的偏旁部首(如木、口、田……)写在纸牌上;同时选一些能和偏旁部首组合的独体字(如门、也、不……)写在另一些纸牌上,然后两人分得同样多的纸牌,轮流出牌,谁先把字组合,谁收牌,牌多者为胜。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

3.开展竞赛。敢于竞争,乐于争光,也是小学生的天性,开展群体性又有娱乐性的竞赛,学生的学习潜力会得到极大的调动和开发,兴趣在竞争中逐渐提高。大多数同学为了获得优胜,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心理。每周识字多的同学得到“识字星”,看谁一个月得到的“识字星”多,评选出“识字大王”,并把名字贴到班里的“识字角”里。这样,激励了“识字大王”,促进了其他同学。不少同学憋着一股劲儿,积极主动地多识字、多看书,都想与“识字大王”一争高低,班里形成了比、赶、帮、超的良好识字氛围,个个识字兴趣盎然。

三、在语言环境中教学生识字,并加强对识字的训练

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只有正确运用才算真正掌握了该字,在识字教学中可以把生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教。比如,在学生学会一个新字时,教师让其组词、扩句,加强学生对新字的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语汇,在教“羊”字时,让学生先组词扩成“小羊”“老羊”“山羊”“羊羔”等,再让学生用“小羊”和“老羊”造一句话,学生就会七嘴八舌的说,“小羊爱老羊”、“老羊领小羊吃草”,等等,学生能将新字准确的运用到言语中,才能有效达到识字教学的目的。另外,小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只凭有限的课堂教学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训练。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提高识字水平,并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一年级的学生在掌握拼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拼音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巩固了拼音学习。

四、利用生活环境自主识字

1.在校园环境中自主识字。校园的板报、宣传栏、《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牌匾等等,都是现成的识字素材。此外,还可以张贴全班同学的姓名卡、在教室里的物品上贴上对应的汉字卡片,教师应做个善于开发和利用校园识字资源的有心人,增加孩子的识字体验。

2.在生活环境中自主识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如去超市、商场买东西时认认商标;在路上、公园认认广告牌、门牌号上面的字;看电影或电视时认认字幕等。

3.在课外阅读中自主识字。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课外读物和报纸上的汉字,这样既学到了生字,又达到了多识字,早阅读的目的。在阅读过程中认识新字的成功感,会激励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从而认识更多的字,形成良性循环,养成自主识字,自主阅读的好习惯。汉字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在生活中寻找适当的识字素材,加以巧妙引导,既能丰富学生的自主识字体验,又能深化自主识字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识字能力与习惯。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识字方法,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研究和探索。同时,我们也要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从而使识字教学变得更加轻松、简单,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才能总结出一些快捷的、可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轻松地进行,并使学生得以在奇妙的汉字的世界里自在地遨游。

参考文献

[1] 张田若.当前的识字教学和识字教材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8(1):73~74

[2] 韩松.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8):91~92

篇5: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本庄小学 庹万兵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无以开阔视野,更谈不上知识的积累。不积累量变无以促质变。因此,应尽量多阅读一些优秀的作品和文章,从中接受历史的和现实生活的各种信息。只有多读书,多积累,勤观察,勤思考才会萌动文思。

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写字、阅读、作文是一个系统。阅读具有吸收功能,为作文提供样式;作文具有表达功能,体现阅读的效果和水平。读写两者相辅相成,读是理解和吸收,写是表达和运用。吸收才有助于表达,表达的运用中又可以加深理解。因此,处理好读写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读写结合是推进语文教育素质化的有效手段。按照新课程“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等理念,“读写结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一些贯穿于课中——课后——课外的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现在做一介绍。

策略一:课中批注。这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种学习工作的能力。

策略二:仿写。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有 两个层次:模仿阶段和创新阶段。如果说低年级的模仿是读写结合的基点的话,那么,中高年级就应该把“创新”作为读写结合的支点。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是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

策略三:续写。课文中,有些句子后面留有空白,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

策略四:用心灵去观察。我们提倡写真,孩子们笔下的应该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满特点的真情和情趣,沉浸着美语和泪珠”的东西。真实的美从哪里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习、掌握句式和文章结构,更应明白文章来源于生活体验。作文和生活是不分家的,没有平时的悉心观察、体验,就写不出有真情实感和鲜活的、有灵性的文章。否则,作文过程只会成为呆板的、模式化的拼装过程。

读写结合中的写不同于一般的作文,它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读,是读的延伸,是阅读成果的表达,是阅读过程当中产生的观点、思想情感的表达,是阅读材料中的典型表达技巧的学习借鉴,写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文而异。这就决定了写的形式灵活多样,写的篇幅长短不一。可以口头表达,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提出观点,阐述观点;也可以从某些方面深入开掘,广泛联系,形之于文;可以三五十字,也可以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结合的形式:说与写结合;篇与段结合;与大作文训练结合; 与综合性学习结合;与课外阅读结合;与日记、周记结合等等。

篇6: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

1.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具备能力

1.1要懂点书法,把字写好。老师要敢于说:“看我写。”书法,能表现人的修养,表现人的气质。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因为一切艺术的核心都是情。

1.2要会朗读。老师要会朗读,备课要备朗读。老师要敢于说:“听我读。”教师要范读,翻开课书,让学生听到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声。很多教师做不到这一点。为什么不能做到这些呢?教师没有把课文读好,自己尚且感动不了,怎么能感动别人呢?“朗读文章――这是语文老师最见功底也最显才情的事”。读得好,文章就成了老师“自己的”,学生就能把老师看成是作者,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大秘诀。

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2.语文知识教学要针对不同知识类型组织教学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陈述性知识,如: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教学组织时,首先,应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有哪些特点”等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应按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并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如要复习前面所学的声母、韵母、声调等的读法;最后,组织教学时既要确保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还要考虑寻求新知识的生长点。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程序性知识,如: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首先,应把作为教学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包括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和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其次,教学组织要重视运用正例和反例以供学生学习领会。再次,要组织并督促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于新学习情境中,即做到面对适当条件就能立即作出反应。最后,明确教学效果强弱的标志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策略性知识,如:写作文时选择适合的写作方法,选择表达个性的写法,可以大处着眼,也可以细节处作细腻描写或抒发自己的情感等。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可专门组织学习方法的教学,看学生如何观察,如何选取材料,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还要把思维方法渗透到另两种知识的教学组织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内隐的思维活动的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仿效,如:教师是如何写作的,有哪些技巧等。最后,评价教学效果时要看“学生会学习”的情况。

3.简单解读课标

我认为语文本来就不是复杂的东西,课标应该是大家都看得懂的,是简单的。

我自己看课标,发现自己能看懂,回头看一些杂志发表解读文章,与自己的理解往往并不完全相同,我们提倡学生要个性解读,老师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解读。

4.以“读写联动”的方式展开语文阅读教学

读写联动要达到最佳效果,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目标巧妙练。一般来说,中低年级以模仿为主,在规范的基础上表达出真实想法。当然,模仿只是手段,创新才是最终目标。因此,高年级时,应在语言表达形式的迁移运用中,强调思维的独特,让学生潜心触摸语言文字,一方面接受情感熏陶,另一方面揣摩表达方法,巧妙地把知识训练点融合在文本的感悟之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感受到理解,再到积累、运用的过程,使文本解读与语言训练有机融合,让学生言意兼得。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读文中紧扣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感悟慈母深情,体会到作者如何表情达意的方法后安排学生练笔――运用刚才读文中学到的“外貌、动作、语言”等人物描写方法,用三两句话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慈母情深”。在“自主选材,抒写母爱”的语言实践中学会表达,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写字指导要到位,要加强板书示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如果说学生认字可以充分发挥积极性,有时可以“无师自通”的话,而小学生写字,入学儿童大多是零起点,一定要“有师指导”。在课改实验中,有的老师对指导写字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这是软任务,教学时间不够,往往就把指导写字和学生练字的环节省掉了;有的老师虽进行指导,但指导不利,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用展示写字的课件代替教师的板书。写字是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字写不好,就没有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老师的板书字不好,就不是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从修订大纲到课程标准,都十分重视写字,强调打好基础,包括“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体现了加强写字、提高写字质量的指导思想。加强写字,一要从思想上重视。电脑时代仍需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美观,这不仅是交流的需要,还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民族素质的需要。二要以身作则。语文教师一定要练习就一手规范、美观的板书字。

6.有效活动

篇7: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教师进修附小 刘学君

这几天,我跟随县第二轮课堂达标听课的老师,听取了17节语文达标课,收获很多,感受也很深。这次听课的老师中大多数是50岁左右的老教师,他们白发苍苍,戴着老花镜,依然奋斗在教学第一线,有板有眼地教着孩子们读书、写字,其奉献精神可歌可泣。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都很低。静静思考,有几点感受愿意与大家交流:

1、不能熟练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策略已使用了好几年,但有些老师还在使用多年前陈旧的教学方法。分段、理解修辞方法、解词等等,让时间仿佛回到了20多年前,我是小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是这样教我的。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已经根深蒂固,陈旧的教学路子中偶尔夹杂一些新思想,让人感到很别扭,我也感受到他们那么的无奈。人老了,难道就真的无法接受新思想了吗?还是他们没有走出去学习的机会,缺少和新思想交流的机会?

2、备好的教案不熟悉,上一步看一步,或照着写好的教案读,教学节奏慢,安排的教学内容不能完成。

3、教学中虽然有这个教学环节,但是对学生没有应有的指导,学生学完了,没有进步。例如:出示某段话让学生读,指名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但是读完后,没有具体的评价,没有指导,学生读完几遍后,还和开始读的一个样,这就失去了反复朗读的意义了。

4、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和动作没有激情,不能与学生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沉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差。

5、老师的普通话和板书水平有待提高。很多学生的普通话说的都比老师标准,那我们还怎么去当他们的老师?比如:一个老师出示了“大丽菊”这个词语,学生读的是对的,老师却说 “菊”应该读二声,还让学生读了好几遍。我们老师平时的普通话说不准没关系,但在课堂上,应该弄准每一个字的读音再去教学生,不然,不是误人子弟吗?还有,有的老师的板书歪歪扭扭,书写水平还不如三年级学生,这样怎么能给孩子打下良好的书写基础?

6、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从中心校到村小,每一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讲课的老师或多或少都能使用课件辅助教学。但有些老师面对电脑,却显得那么忙乱无助,笨手笨脚,下一个画面要从头播放好几次才能找到,为了使用课件,教学要中断多次,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起了反作用。

篇8: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运用的思考

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 多数教师采用以下4种教学策略: (1) “讲授——练习——强化”策略, (2) “示范——模仿——迁移”策略, (3) “操作——领悟——运用”策略, (4) “质疑——研讨——小结”策略。

作为一线的老师, 日日夜夜与学生相处, 在运用这些策略时, 往往容易忽视核心的内容。就是对学生这一主体不够尊重, 不够理解, 不够相信。

一、尊重学生, 最好的教学策略之一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5课的第2自然段时, 文中写道: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 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泉水说:“来吧, 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 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在教学这段话的第二句时, 我本想这么提问:“你读了泉水的话后, 觉得这是一股怎样的泉水呢?”转念一想, 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 问题可能提得太深了, 于是, 把问题换成:“你觉得泉水在说这句话时, 应该是怎么说的呢?请你在说字前面加一个词吧。”沉思了一会, 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 个个跃跃欲试。

第一个回答的王楚之说:“我认为它应该会是兴奋地说吧。”

第二个回答的曾筱雅细声细气地说:“它会激动地说。”

“泉水还会亲切地说。它来到了这个世界, 第一个看见的是山里的姐姐, 它想和姐姐做朋友呢。”元元忽闪着大眼睛说。

接下来的回答是各不相同, 因人而异了。虽然, 五六个孩子的回答中, 没有一个答案和我预想的是一样的, 可我却是那样的满意, 听着他们的想法, 是那样的陶醉。你能说他们理解的不到位吗?能说他们没有深深的体会到泉水的热情和无私吗?或许,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 我写道, 尊重学生, 才是最好的教学策略。如果没有了学生, 就没什么教学了。更谈不上教学策略。

二、理解学生, 最好的教学策略之二

当然, 在一线教学中, 有很多教师都在努力地尊重学生, 让学生充满自信, 不时地给学生一个小红花, 一个笑脸, 还有的更甚, 奖励丰厚的物质, 从不给予学生惩戒。我认为, 这是不理解学生的表现。

刚步入讲坛, 我时常不理解学生, 最大的不足就是对学生无原则地赏识, 从不惩戒学生。有时, 我还自得地说, 你看, 我多优秀, 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上了年纪的教师, 常以师道尊严来压制我, 对此, 我还不以为然。学生怪异, 让我后悔莫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我难于管理学生, 甚至于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田地。至今, 我时常为这一段经历而懊悔。有这样一个故事, 改变了我的教学策略。故事大致的内容是:一个原本卖鱼的人, 想成为诗人, 不停地向出版社投稿, 退稿后总是对他说回去继续努力!当他当面请教很有名的诗人时, 名诗人看了卖鱼人写的诗篇, 诗人很真诚地对他说, 还是卖你的鱼吧, 你写诗没什么感觉。

不知道老师们听过有没有受到启发?我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写下:“赏识不是万能的!”无原则的赏识有可能会误人子弟。就像故事中的卖鱼人, 也许他选择把卖鱼生意经营好, 做强做大, 更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他听了那些赏识、鼓励的话却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这种“赏识教育”, 就是课堂里老师都是表扬, 很少纠偏, 好像你一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 你就没有赏识他, 没有平等对待学生, 蹲得不够“低”, 就是不理解学生。你的课堂就是传统的, 你没有转变教学思想, 太落伍了!

对于一新教师而言, 适当的惩戒学生, 也是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学生, 才是教育学生最好的策略。

三、相信学生, 最好的教学策略之三

有这样一段课堂教学实录。有位教师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第一段为例, 训练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他让学生每人试写, 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写法, 让学生分析哪种写得好, 哪种有什么问题。教师能在课堂上相信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课堂上, 大致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形:

(1) 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 战士们冲向敌军司令部。一座桥上喷出6条火舌, 冲锋的部队被压在小土坡下面, 不能前进。

——文字太长, 不简洁。

(2) 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

——概括不完整, 内容有重大遗漏。

(3) 董存瑞为什么要去炸暗堡?

——采用问句形式, 看的人仍然不知道这一段讲什么。

(4) 敌人的暗堡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既抓住主要内容, 文字又简练。

在这段教学实录中, 我们看到了这位教师多么优秀的一面。一句话来说, 就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这种教学策略, 首先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相信自己到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潜力, 相信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有了这样的观念, 即使是最基础的知识,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和领悟。如朗读, 在听了教师的范读后让学生研究这样读好不好, 为什么要这么读。这种“发现”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越往高的年级, 这种教学策略的收效会越来越明显。

总之,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理解学生在成长中的难言之隐。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一个念头, 一句长吟。这些虽是教学中的一个小的细节, 却彰显着一个大的道理。教学策略虽远没有教学方法丰富, 但是教学策略对教学过程设计起着统领作用, 我们一线教师们一定要重视它。

摘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理解学生在成长中的难言之隐。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一个念头, 一句长吟。这些虽是教学中的一个小的细节, 却彰显着一个大的道理。教学策略虽远没有教学方法丰富, 但是教学策略对教学过程设计起着统领作用, 我们一线教师们一定要重视它。

篇9: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63-01

一、我们要认清文字对我们的意义

五千年的民族文化起传承的载体是以汉字为主的方式流传下来。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杆旗帜。它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其他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很多人现在开始迷恋于网络,习惯数字化的高科技产品的帮助,进而使我们的文字开始埋藏在记忆深处。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要从娃娃抓起。

汉字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学生亦或是人类的学习知识的基础工具。所以说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应该被摆在正当的位置。只有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上去了,他们才可能进一步的学好其他的各类文化知识。

二、兴趣能使孩子无谓艰难险阻

我们的教学方式继承了古人的教学特点,显得过于死板。进而在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上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小学生正处好动的阶段,不可能专注的接收到老师所传达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换一种方式去教学。“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十字对十字,日头对月亮”,这是针对汉字改编的儿歌,这种简单的儿歌使得生硬的文字变得灵动有趣,像在猜谜语,为学习与传授都增添了兴趣。

同时,我们可以从汉字的组成下手。好比“男”字,在过去,男子是耕田,有力耕田就是男字。“爱”这个字,意思是用心接受。用心接受才有了爱。用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好的识字,因为这是他们从文字本身组成去识字,这对他们的想象力也是很好的锻炼。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把相似的文字放在一起讲授。如“江河湖海”,类似的还有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也是很多这样具有相同偏旁部首的文字组合在一起。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会受到更好的效果,也能使同学更加积极去学习。

三、将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手段杂揉在一起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老师带领同学听、说、读、写,是以老师为核心的传授模式。课后巩固也是巩固学习的必要手段。这些都需要老师去指导,老师要反复的带领同学念,多鼓励学生去说,经常带领同学朗读文章,再有就是让学生写日记或作业。这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小学生对学习的文字有初步的印象与学习。但随着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现有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必须做出必要的改变。当下是想象力爆棚的时代,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井喷的年级。交流给了想象力成长的土壤。老师不妨在教学生识字的时候给学生空间去想象,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识字、记字的方式方法。对于难写难记的字,老师可以和同学一起探讨,交流攻克它的方法。谁的方法好,就进行推广,快速提高小学生语文的识字能力。同时可以结合英语的教学方式,对于看不懂的文字,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同学们自己去想。种种方法不仅能促进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还能真正的更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但这些都需要我们给予教学更充足的时间与耐心。

四、家庭是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出去在学校的时间,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度过,家庭本就是学生成长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因此,校方应该积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与家长一同配合搞好小学生语文识字工作。汉字,本就来源于生活,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抓起。同学的名字、父母的名字、家庭用品、马路路标等都是家长可以交给小学生识字的途径。家长应利用生活识字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应养成经常拷问孩子文字读法的习惯,对于认识的字,家长要让孩子读来进行巩固,对于不认识的,能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在识字过程中享受到快乐,要让他们有被认同的感觉。邓小平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说明了生活也许是最好的老师,因为他处处都有实践。

五、发现并改善现有的问题

我们当下教学任务量过大,没有足够的时间与耐心去让学生自主识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讲究效率的时代,我们重视速度过于质量,这往往会为小学生的日后学习生活埋下隐患。教师的渎职问题同样需要解决,这需要校方加大监管力度,家长也要起到监督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使小学生语文识字能力得到提高。

结语:欲速则不达,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更是如此,地基不够强,摩天大楼永远遥遥无期。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传授文字,要调整改变教学方法,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甚至是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识字的问题。最终,我们要反思现有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了现有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前进。

参考文献:

[1] 李 苗.《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之我见》.教书育人(校长参考)[J].2013.8

篇10: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从大学生的语文修养反思小学语文教育

从《一家长质疑大学语文教育》及《错字连篇·语文教育为之蒙羞》两篇文章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令人忧虑。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没有解决好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企望在大学阶段补课,其效果是事倍功半的。

1.语文素养是基础素养

作为母语及国文,学生最起码要写一手好字,会写文章,能够鉴赏,能够清晰地表达。南京某高校日前对2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希望了解用人单位最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并列举了三四十种能力备选。结果大出所料,这20家单位最看重的并非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而是毕业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恰恰是语文课所能给予学生的。专家们认为,尽管是一所高校的调查,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2、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源

语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语文教材其实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和根基的。我们的汉字,历经几千年不衰。它何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优势是明显的:汉字组词能力强,能跟上时代和语言的变化;汉字信息量大字形与字音相辅,使每个汉字都携带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汉字富于联想,如日月为明,大小为尖,人言为信,就很有代表性;汉字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走遍天涯海角也能亲如一家等等。

二、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1、传统的“三中心”体系

传统教学理论的体系,其核心是“三中心”,即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三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对 中国 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的资源要开发拓展,教科书的局限性;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贯彻、执行新的课程理念时,要提倡辩证思维。

2、关于语文教师的选择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更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因此选择小学语

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科目不同,最重要有三点:第一,培养人最基本、最常用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二,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的载体;第三,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基于此,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注重学历、普通话等条件,更要注重教师的中华文化修养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师会影响成千上万的孩子.决不能忽视。

3、关于语文修养的训练

多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比如。熟读精思、质疑问难、整体阅读、整体感悟、诵读品味、以读代讲、背诵积累、边读边想等。在积极实践新的 教育 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应把目标由知识、能力到修养的整体观。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没有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而是组织了“人物评论会”。评论会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很爱国;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很可敬;有的说喜欢赵王,因为他知人善用在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还给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不仅锻炼了思维,而且深刻把握了 历史 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思索中,作到了情感的迁移。语文修养是渗到骨髓中的东西,偏离语文修养去搞改革,无疑是逐本求末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树立的理念

1、由知识、能力到语文素养

如今,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沿袭的一直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即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因此,形成了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提问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原本灵动、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仅考虑认知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情感体验、思维 发展、文化品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目标的共同实现。

2、由灌输知识到知识的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对教师课堂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学习理论上讲,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是学生对老师的全面模仿,一般在形体的训练上。认知主义是教师对学生全面灌输,就是我们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个体学习转化为小组学习,在讨论中。通过激发思考,形成新的理解和知识。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将其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爱好、能力、潜力以及经验世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摄取的信息和选择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化。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必然是自主建构和个性化的过程。所以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倡导语文学习有效合作。

3、建立语文知识的海洋

上一篇:网上主题团课心得体会下一篇:汽车修理专业个人求职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