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作文改革的思考

2024-05-26

对小学语文作文改革的思考(精选6篇)

篇1:对小学语文作文改革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作文改革的思考

[摘要]当小学教师许多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已是不争的事实。关于怎样进行作文改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改革 学会学习

当小学教师许多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作文教学上的诸多问题,使得学生们的文章千篇一律,而我们的小学教师也就在做着卓别林拧螺丝式的机械而重复的劳动――其中的枯燥、无奈和精力浪费,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多少年来,谁也不敢动一动。

其实,学生作文水平乃至整个语文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的是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准和文字鉴赏水平、课堂调度能力和循循善诱艺术,作文的书面批改只占很小的部分。而以上的“水准”和“水平”、“能力”与“艺术”,则是必须靠教师自身不断地学习提高才能达成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可见教师本身水平的重要。然而多少年来,我们很少探讨作文课应该怎么上,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攫取写作素材,应该怎样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却将所有的作文教学都“押”在作文评改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了!

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之乎中,取法乎中,得之乎下”。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时间读大学问家们的文章,没有时间学习时事政策、电脑英语,全部或者大部分的精力却花费在“学习”学生们的“著作”上了。教三年级的教师永远阅读三年级孩子的“著作”,教六年级的教师永远阅读六年级孩子的“作品”,教师的水平岂能提高?教师的水平上不去,要教好孩子,岂非缘木求鱼?提高教学水平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腾出时间,特别是腾出教师们批改作文的时间来让老师们学习进修!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极为软化的作文评改要求,就是为教师“减负”开出的一剂对症药方!

首先,许多小学教师自己并不经常写文章,对于文章的构思、生成和写作不熟悉,却要在修改上把关,往往会出现隔靴挠痒的情况。如果教师水平不高,把好的作文说成了坏的,把对的改成了错的,那才叫适得其反呢!其次,某些“精批细改”的做法,减损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以改错别字为例,批改作文时,教师往往要在错别字旁边画一个“U”型框框,然后由学生订正。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是在提高教师自己识别错别字的能力,学生并没有在识别错别字上得到任何的学习和训练。从整个教育背景上看问题,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的错误,善于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问题,才是对他们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和“学会学习”的技能的训练――我们应该将孩子们放到地面上让他们自己学习走路,不要老是“抱”着他们。

再次,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除非是投稿文章,或者毕业论文、硕士博士论文,一般千字以内的课堂习作,以教导学生一气呵成,不作大的修改为好。这样做,一是为了应试,平时改惯了,考试行吗?二是为了提高自信心,一篇千字文章,一稿二稿地改,文章是似乎改得好些了,但是自信也越来越少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要求,不但注意到了避免以上三个问题,还顾及到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能感到成功的快慰。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作文,确实还像刚学走路的孩子,有不少缺点甚至错误,但是,总应该以鼓励为主,表扬为主,千万不能求全责备,千万不能使他们害怕。任何课程,一旦使学生害怕了,那就坏了――害怕是厌学的先导。当孩子们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本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做教师的小时候的体会难道已经忘却了吗?

更重要的是,在许多时候,小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想像力已经大大地跑到文字表达前头去了,而他们语言文字的“建筑材料”则相对贫乏,严重滞后,驾驭文字的能力也相对稚嫩,所以,就必然会有词不达意、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对学生的文章自作主张地用我们成人的理解进行体无完肤式的修改。所以,一旦用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删改孩子们的作品,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他原来要表达的思想,而是强加了我们通过他们词不达意的文字所猜测的成人性的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抛弃或者改换他们的思维方式来换取教师的欢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这也是一些少年老成、四平八稳的文章反而并不可爱的原因。

现在,软化的作文评估,不对学生的文章作明确的是非定夺,而是更多地采用疑问式、商量式、建议式、比较式的评估方法,也许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非常宽松的评估手段,也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把作文评估卡得那么死,非要那么的量化,非要那么一分半分地抠,非要把学生分一个高下三等不可。而要让学生尽量淡化对分数的注意,强化对写作本身的兴趣和信心。特别是在平时作文训练的时候,因为不是选拔考试,所以就更应该教育和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作文评改,其目的仍然是一种“诱导”,诱导学生写得多,写得好,诱导他们产生兴趣,坚定信心,使他们感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样,才能在考试和运用时充分发挥和大胆创造。

今天,新的科学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出台,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自己能否充分理解,并在实践中体会执行,而其中关键的关键,又在于校长。无锡市清扬中心小学张赛琴校长在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后完善了一系列的方法,现在,他们学校的语文教师只需要、也只允许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将全班的作文批改工作完成了,为该校语文教师的自学进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以为,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做法,值得学习提倡。

篇2:对小学语文作文改革的思考

一、从大学生的语文修养反思小学语文教育

从《一家长质疑大学语文教育》及《错字连篇·语文教育为之蒙羞》两篇文章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令人忧虑。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没有解决好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企望在大学阶段补课,其效果是事倍功半的。

1.语文素养是基础素养

作为母语及国文,学生最起码要写一手好字,会写文章,能够鉴赏,能够清晰地表达。南京某高校日前对2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希望了解用人单位最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并列举了三四十种能力备选。结果大出所料,这20家单位最看重的并非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而是毕业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恰恰是语文课所能给予学生的。专家们认为,尽管是一所高校的调查,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2、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源

语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语文教材其实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和根基的。我们的汉字,历经几千年不衰。它何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优势是明显的:汉字组词能力强,能跟上时代和语言的变化;汉字信息量大字形与字音相辅,使每个汉字都携带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汉字富于联想,如日月为明,大小为尖,人言为信,就很有代表性;汉字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走遍天涯海角也能亲如一家等等。

二、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1、传统的“三中心”体系

传统教学理论的体系,其核心是“三中心”,即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三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对 中国 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的资源要开发拓展,教科书的局限性;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贯彻、执行新的课程理念时,要提倡辩证思维。

2、关于语文教师的选择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更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因此选择小学语

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科目不同,最重要有三点:第一,培养人最基本、最常用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二,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的载体;第三,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基于此,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注重学历、普通话等条件,更要注重教师的中华文化修养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师会影响成千上万的孩子.决不能忽视。

3、关于语文修养的训练

多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比如。熟读精思、质疑问难、整体阅读、整体感悟、诵读品味、以读代讲、背诵积累、边读边想等。在积极实践新的 教育 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应把目标由知识、能力到修养的整体观。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没有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而是组织了“人物评论会”。评论会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很爱国;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很可敬;有的说喜欢赵王,因为他知人善用在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还给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不仅锻炼了思维,而且深刻把握了 历史 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思索中,作到了情感的迁移。语文修养是渗到骨髓中的东西,偏离语文修养去搞改革,无疑是逐本求末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树立的理念

1、由知识、能力到语文素养

如今,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沿袭的一直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即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因此,形成了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提问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原本灵动、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仅考虑认知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情感体验、思维 发展、文化品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目标的共同实现。

2、由灌输知识到知识的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对教师课堂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学习理论上讲,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是学生对老师的全面模仿,一般在形体的训练上。认知主义是教师对学生全面灌输,就是我们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个体学习转化为小组学习,在讨论中。通过激发思考,形成新的理解和知识。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将其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爱好、能力、潜力以及经验世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摄取的信息和选择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化。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必然是自主建构和个性化的过程。所以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倡导语文学习有效合作。

3、建立语文知识的海洋

篇3:对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一、小学语文考试要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

小学语文考试试题的设计应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有利于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推进素质教育;应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和富有个性地发展。努力使试题的立意从体现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在结构的要求转向体现教育价值, 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 立足于引导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考试要反映先进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考试改革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体现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 改变以往只重视学生学业成绩, 忽视学生非学业素质的发展状况, 全面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进步与成就。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命题设计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 还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1. 小学语文考试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加强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重视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多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少考查死记硬背的内容;多考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能体现综合应用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内容, 以反映学生真正的学习状况。

2. 小学语文考试应考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中重点强调的教育目标, 因而,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成为小学语文考试关注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学生学习的愿望和热情, 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个性品德、独立性与自信心等。如何有效地考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状况, 是新课程评价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既要关注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更要关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不同需求, 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和发展。

3. 小学语文考试应考评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传统的考试中, 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客观性测验, 如选择题、判断题, 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 而对学生是如何获得答案的或获得答案的过程, 却不作任何要求。这样, 学生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思考性质等, 对学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 都被摒弃到考试的视野之外。这种做法会给教育带来诸多弊端, 会导致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轻视, 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 小学语文考试应该能够考评出学生搜集资料、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的全过程。

4. 小学语文考试应给学生信心和童趣

小学语文考试要立足于基础, 着眼于发展, 立足于教材, 超越教材。要以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本, 积极提倡出开放性试题, 留给学生充分的答题空间。考题不要统得太死, 要让学生产生兴趣, 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角度。避免出机械记忆试题, 不出超纲题, 不出人为编选的偏题、怪题、难题, 促使考试评价对教学发挥好的导向作用。注重突出试题的人文精神, 命题语言要富有人情味, 考虑学生的兴趣, 使用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话语, 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 让学生有勇气面对考试、不怕考试。卷面设计应充满童心、童趣, 努力使试卷具有生活气息、生活意境, 使测试既成为学生树立信心, 获得发展的过程, 同时又成为教师改进教学过程, 成为教师和学生、家长互动、沟通的过程, 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三、小学语文考试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即采用笔试、口试和操作相结合、一次考试与多次考试相结合、统一考与分层考相结合等多种考试评价方式。

1. 多种形式考试能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1) 笔试。除闭卷考试外, 还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实行开卷考试, 闭卷考试着重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带一些参考资料进入考场, 以考查学生收集、选择、运用资料的能力, 同时能够检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传统的封闭式题目外, 还要尝试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 鼓励学生自由想象,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 口试。可放在平时进行。小学语文考试, 可按年级将口试设计为如下几个项目:朗读、听说、背诵、口语交际等 (操作过程中可任选1~2项) 。有助于检查学生语言的畅通性、思维的敏捷性、理解的深刻性, 提高语文素质。

(3) 操作考试。适合于检查学生的观察能力, 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具体的动手操作能力, 不是凭一张考卷就能加以说明的, 它需要在实际环境中加以操作, 才能作出评价。

2. 多次考试能让后进生增强信心

仅凭一次考试来检测学习效果, 评定学生成绩, 不一定科学。小学语文老师可以试行为学生提供多次考试的机会, 允许后进生申请第二次考试, 甚至第三次考试。如第一次朗读考试学生感到不满意, 可以申请第二次考试。学生参与多次考试的过程, 也是学生不断提高、不断增强信心的过程。

3. 分层考试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 我们不仅应该承认差异, 而且还可以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方法, 以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出2~3套难度不同的试卷供学生选择,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满足, 让后进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我能行”。

篇4: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已经不仅仅是促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还要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加强美育教育

小学语文属于基础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可是这门课程的内在要求是对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美学能力进行培养。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要从语文开始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方面的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刻意识到美育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影响,意识到小学生美育培养的重要性。小学教师一定要将自己对美的经验感通过总结形成理论讲给学生,促使小学生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生体会到美感。例如,在给小学生讲王维的诗歌时,引导学生了解王维诗歌中对美景的描述实际上描绘的就是美好心灵。主要是因为诗歌一般是通过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化无形为有形。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理品质。可是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主要是因为只有教师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审美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审美能力。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素养,不仅能够给学生讲解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能洗涤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可以及时的感受到美,并对美产生向往。而为了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应用各种媒介,比如多媒体,通过朗诵者充满感情的朗动诗歌,学生就会对诗歌产生一种不同的体验,这样应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这种将美育加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模式首先是促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其次也激发了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再次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创新尝试,大大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切实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就是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学授课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还要从授课方式入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学生作为知识的接纳容器,不断的输入,这种忽略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大大抹杀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所以当前可以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等,尽量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从小就对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培养,如果学生对教师教授的知识存在质疑,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出来,因为语文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对一些问题或者教学给出的答案有质疑是很正常的,学生提出问题证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如果教师积极的鼓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传统的教师模式就是教师促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学生记住即可,这是一种复制,不是创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思考,无论是从语言,还是行为上,作为教师也要尊重小学生,改变传统的自己就是权威的思想,以此为基础对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进行培养,促使小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另一个措施就是加强训练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想要实现这种目标,就要加强对小学生写作的训练。具体来说,如果实际条件允许,可以组织组织学生遭秋天的田野、郊外或者公园中,促使学生了解春夏秋冬四季植物的变化,然后表达出这四个季节自己不同的心情,对四季的不同的喜爱程度等,促使小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既是对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而通过不断的锻炼,小学生就会形成敏感的文字感知,学会应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东西。此种方式也培养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形成一种感恩的情怀。

四、针对性培养和教育学生

当前是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学生无可避免的会接受到一些信息,而他们接受的信息是不同的,同时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无论是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的主动性都是不同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也一定要形成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例如,有的学生爱记生字和生词,可是不会进行良好的运用和表达,教师在教学时在鼓励学生保持自己兴趣和特长的同时,也要积极鼓励他在课上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不断强化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了,还在潜移默化中对它的表达能力进行了培养。有些学生课上非常活跃,勇于表达自己,可是有点懒惰,不积极的做作业,所以基础知识不扎实,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反复监督,并严格要求。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试验和创新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一定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进行培养。

篇5:改革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思考

摘 要: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任务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可能性,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和模糊性,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必要性,从语文学科角度讲,对话又是提升其学科品味、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但由于教师理解偏差,致使小学语文的对话教学进入了很多的误区。改革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建议加大培训力度,提倡反思性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对话教学

一、对话教学的涵义

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对话教学就是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从其定义可以看出,对话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它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作用

小学语文的多重功能以及它的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样的地位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人类的进步、世纪的更迭而被动摇。语文如此之重要,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小学语文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语文是母语教育,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它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是需要人们在运用实践,理解欣赏,交流对话中不断完善发展的。语文学科自身的独特性为对话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和基础。也决定了对话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任务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可能性,而对话本身又促进了这些教学任务更出色的完成。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和综合学习。这些教学任务的要求和培养都为对话的可能提供了重要保障。一切对话无论是可言说的还是不可言说的,话语的或文字的。最终都需要一种符号系统作为意义表达的承载体,否则一切都将成为镜花水月。当然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一切可以用绘画,公式,音乐或舞蹈等非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但这些形式只能在某个有着“共同语言”的领域内才有事实上的意义。否则超出这个群体。就可能会成为毫无意义的静态存在。一种表达方式要有意义,应是被他人所能理解的。对于中国人而言.共同的语言即汉语言文字。

其次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和模糊性,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必要性。语文学科不像其它数理学科那样表达精确,分类明晰,逻辑性强,而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例如语文中一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褒义和贬义的巨大差别:又如许多词语、表达方式要在不同的课文中多次出现,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下体味,在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中不断地体验才能真正被理解应用。语文学科本身是一种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高度主体化的文学作品中。蕴涵了作者的个性气质、独特情愫和特有的人生价值观.并赋予了词语个人独特的意涵和韵味。这就需要作为读者的师生去理解,体悟,与文本和作者进行思想的对话,才能获得个人文化和思想的积累。语文学科的这些特性,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保障。而真正的对话教学也发展提升了语文教学,增添了语文学科自身的无限魅力。

再次,从语文学科角度讲,对话又是提升其学科品味、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语文不仅是交变流情感思想的工具,也照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生存方式。语义教学应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己己的心灵对话。从而“透过生命的各种表现形式去把握其中展现的生命的意义”(狄尔泰语),完成对人心灵的塑造。这样既强调了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了语文生活的教教意义,让学生在对话中实践了“语言不是已完成了的产物而是正在进行的活动”这一科学断言,使语文教学和对话在互惠关系中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误区

1.对话主体单一。

教师以自己的问题统治着教学的全过程,形式上师生在一问一答,进行着对话,但实质上仍是教师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步一步地“主动”地沿着教师设定的思路走向教师期盼的结论。教师的话语霸权、行为控制、知识垄断,使学生在课堂上害怕提问,不敢对话,也不会对话。这样的对话是被教师强势牵引着的模式化的表演罢了。

2.对话内容脱离文本。

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时候几个简单的问题以后,就容易走题,如果任其继续,都不一定会随意的拉到那里,对话教学成了拉家常。这时候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应完全否定学生的观点,硬性的规定学生必须向着自己设想的方向思维,但一定要制止学生的过分思维,适时的引导对话方向,不能任学生天马行空。

3.培训缺失。

现阶段对话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进行理论探索大多是高校、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而广大一线的教师对于对话教学研究热情不高,大多数的一线教师整日埋头于繁杂的工作中,忙碌于应付每天的教学以及日常的各种检查评比等,根本没有时间或者说精力去进行理论研究。同时,市、区进修学校几乎没有针对一线教师对话教学的培训和讲座;市、区语文教研员也没有收集整理出一些对话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成功案例或问题案例,与一线教师分享;更没有那种实用性强的、编印成集的对话课堂教学设计样板供教师们参考学习。

四、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改革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

教研培训部门、学校领导等应加强对对话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针对一线教师在对话教学实践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进行专门培训和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力量及时整理出对话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成功案例或问题案例供一线教师参考学习。

2.提倡反思性教学。

篇6: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教师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系列教学活动和与之产生相关的教学效果所作的价值判断。它是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各项内容指标达成度的检测。评价结果是检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方法,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一种手段。它包括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内容。

一、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教学评价指导思想

1.课堂教学目标从强化应试转变为强化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教学的依据从本本(以书本为本位)转变为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3.教学效果从只重视学习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4.从重视信息的单向传递转变为重视信息的多向交流

二、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教学评价理论基础

引起教育教学界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最深远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互相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

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的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那就是:各种智能只有领域之分,而没有优劣或轻重之别。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有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促进学生发展,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和培养每一个学生,从而使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三、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教学评价指导原则 新的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⒈导向性原则

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⒉实效性原则

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首先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确立的标准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能够体现现代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比如对备课的评价,就要注重教师的内隐性(钻研教材、学情分析、语文素养)的发展。而不是过分地强调外显性(教案篇幅、字迹、格式和数量)的呈现。实用性原则可避免教师将主要精力投放到外显的展示上,造成“外虚内空”的局面,而是发挥自身内隐的功力,自觉进行教学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修炼上。3.开放性原则

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教学进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的教学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过程,因此现代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开放性。

⒋可行性原则

教学评价标准应满足当前社会的迫切要求,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新的教学评价的对象更多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评价标准呈内隐状态,因此评价的可操作性就显得特别重,否则再好的评价标准也得不到真正的实施。

5.综合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将教学的全过程,即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等综合起来评价,而非孤立性地就教学的某一项对教师教学做评价。此原则利于教师教学中扬长避短,进取中取长补短,发挥个性特色,增强教学的质量意识,淡化走过场式的应检性。

四、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教学评价内容 1.备课评价 基本要求:

教师备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评价应从以下个方面着手:(1)学《课标》。分析学段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2)备教材。解读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知识结构和编排意图;掌握读写训练重点及其之间的联系;列出训练重点内容,辅导方法,作业形式;搜集教学资源,选择拓展训练内容;(3)备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不同学力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把握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进程;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经验。

(4)写教案。写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教学程序,写明每一教学步骤应达到的目标和教与学的方法;设计解决重点和关键的思考题(自行设计或运用书后练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精当的板书和课后书面作业。

(5)搜集教学资源。级文字资源(搜集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和影像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使用的教具;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

(6)完成时段。按教学计划提前一周完成。2.上课评价 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目标意识,并且落实到各个环节。要加强各环节间的内在联习,注重目标调控,注重教学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应用。(2)必须坚持文道统一,教书育人。

(3)发扬教学民主,课堂上要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

(4)激发兴趣,及时准确且有个性化的评价,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好习惯。

(5)要注意教学卫生,教学语言规范,说普通话。(6)板书要适时,工整,规范。(7)重视教师教学行为的示范作用。(8)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拖课。3.作业辅导评价 基本要求:

(1)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精选有代表性、典型性书面、口头方面内容,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综合性的作业。形式要多样,要求要明确,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和发展。(2)作业量适中,难易适度,分层要求。根据年段不同适度安排。低年段不留课外书面作业;中年段每天约20-30分钟;高年段约20-40分钟。

(3)辅导方法,采取多种形式检查、批改作业。做到典型与全面了解相结合,面批面改与学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相结合,讲求实效。(4)批改要及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总结问题、纠正问题。批语要具有指导性、鼓励性;批语字迹要工整,批改符号要统一、规范、易懂。

参考文献:

刘要悟:《教学评价基本问题研究》,155~159页,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

上一篇:小班游戏活动教案《拍皮球》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校园抽烟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