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方法研究论文

2024-05-24

初中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方法研究论文(精选10篇)

篇1:初中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健康的体质是学生高效学习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但是很多初中生因为课业压力较大,平时缺乏体育锻炼。还有些学生在课余时间醉心于网络和游戏,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为了使学生有健康的体质来应对繁重的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自我锻炼能力;缺乏;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是指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一定量的体育活动或训练任务,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是对学生体育锻炼目标、内容、方法、习惯,以及他们独立处理锻炼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或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和衡量。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近年来,教育部也推行了“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等活动,这些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有效方法,使他们通过持续的体育锻炼,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一、初中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原因

(一)学生对体育课不重视

很多学生认为体育是一门副科,体育课上不是跑步,就是跟着教师的示范练习运动项目,在课堂上基本上是处于应付状态。尤其是初三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他们的文化学习负担更重,时间基本都花在了文化科目的学习上,无暇进行体育锻炼。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体育课就是浪费时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多不足,因此,对体育课不够重视。如果学生一直对体育学习不重视,教师再努力,体育教学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模式单调机械

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受体育达标、中考体育项目的影响较深,在初

二、初三阶段,体育课的训练内容基本围绕中考项目来进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师仍然沿袭传统体育课堂中命令、模仿、检查的教学模式,片面追求体育考试的成绩,导致体育教学呈现出竞技化的趋势,忽视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单调、机械的训练中,自然提不起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甚至会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另外,为了避免体育课出现伤害事故,很多体育教师不敢开展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也因此导致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比较低下。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仍然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课程安排绝大部分都是文化课为主,每周只有一到两节体育课。除了体育课和每天的课间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另外,学校把体育课当成学生训练中考体育项目的主阵地,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机械性的训练过多,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运动项目和内容。因此,课时量的不足、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一个原因。

(四)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不完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锻炼需要相应的空间、场地和器材,如果这些基本的硬件设施无法保证,无论教师设计了多么丰富、精彩的体育活动项目,都无济于事。当前,很多学校存在着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不完善的问题,因而使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还有的学校虽然有了一些运动场馆,但是为了延长场馆的使用寿命,在课余时间甚至不允许学生利用它们进行体育锻炼。学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对自己喜欢的项目失去了兴趣,进而影响了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和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初中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方法

(一)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他们掌握各项体育运动技能,通过持续锻炼,加深对体育运动的了解和认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达到以上要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比如,为学生讲解体育与生活、健康、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使他们认识到体育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学生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功能,就会对体育课产生足够的重视,就会有明确的目标,他们就会把单调的学习和锻炼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初中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教师应当敢于放手,多给学生提供自主体育锻炼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讨论来理解技术动作,并自主选择训练形式和程序,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锻炼。当然,教师放手并不是对学生不管不顾,而是要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适时点拨、及时鼓励或纠正,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掌握自主体育锻炼方法。比如,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一些体育游戏,而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都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编更新颖、有趣的体育游戏活动,当然游戏要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来设置,这样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也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

(三)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目前,大部分中学的体育教学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虽然不少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以及奖学金发放评定等方面,除了要求学习成绩、道德品行方面表现优秀外,还要求学生的体育成绩达标,否则就没有参选资格。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但是他们的锻炼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以学校体育考核的项目为主。此外,受中考体育的影响,现在初中体育教学基本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进行,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以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这种僵化的模式严重影响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可以开设多种形式的体育选修课和选项课。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科学地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完善体育基础设施

有些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体育运动,相反,有的学生很喜欢篮球、乒乓球、足球等运动项目,但是由于缺乏运动场地或设施而放弃了。作为学生学习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承担起为学生营造一个锻炼身体的有利环境的责任,尽一切努力加大对体育运动设施的投入,为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场地和器材。总而言之,不管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等活动,还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都离不开学校体育,而且要让学生具备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下去,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兴趣,帮助他们掌握运动技能,使他们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并积极参与到课内外的各项体育活动中,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增强自我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明杰.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1).

篇2:初中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方法研究论文

自主学习能力的建立,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同样如此。学生的体质、体能以及身体发育状态,往往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以及后续的学习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与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论述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

一、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想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首先要做的是转换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体育锻炼时,很少会把课堂上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往往只是跟随教师进行一下技能、技巧上的练习,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偏弱。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转变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时间尽量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开展篮球教学时,没有用满堂灌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而是根据学生的体质、兴趣来进行合理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比如,有的学生体质、体能较差,不适合篮球这种运动量很大的运动,尤其是女生对于这类运动的兴趣普遍较低。因此,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配以不同强度的训练。一般集中教学时间最多持续二十分钟,后二十五分钟则组织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比如练习运球、传球、投篮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尝试组队进行对打。这样一节课下来,由于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学生自由的练习时间,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基本处于中上水平。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合作型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合理地进行分组。尤其是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让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比如,喜欢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六人兴趣小组;喜欢篮球的学生,可以组队进行对打及训练。例如,教完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之后,可以采取分组训练方式。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小组的组建,全班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的学习合作小组:一是小团体的学习兴趣小组,二是大团体的学习兴趣小组。小团体的学习兴趣小组,主要是两人或者四人的体育活动,比如羽毛球、乒乓球;大团体的学习兴趣小组,则是足球或者篮球类运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兴趣能够得到充分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

三、多开展体育活动,展现学生的体育风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也是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收获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一般来说,体育教师开展的体育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课内的竞技类体育活动,这种活动有很强的竞争性,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第二种是课外的拓展体育活动,这种活动一般是大型的较为正规的体育活动,竞争性由运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这种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水平。例如,在期中阶段,可以专门开展乒乓球班级竞赛,让体育委员进行整个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氛围十分热烈,竞赛进行很顺利。学生激烈角逐,前三名同学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又如,学校每年开一次运动会,这也是激发学生运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根据自己的运动特长选择合适的竞赛项目。这能让学生很好地锻炼自己的体育能力和水平,并且获得更大的展现自我的平台。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体育锻炼技能,更为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学会将体育锻炼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体育教师可以从兴趣激发、教学活动组织方式、体育素养提升、活动开展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给予学生自主锻炼的时间与空间;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合作型的学习模式为活动开展方式;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收获成就感与满足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篇3:初中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方法研究论文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 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要求。高中学生正处在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 是整个人生“终身体育”养成的关键环节。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意见》的要求, 以素质教育为方向, 以“终身体育”为目标, 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课余自主体育锻炼习惯, 提高学生课余自主体育锻炼的能力作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点。

为此, 我们对如何培养高中学生课余自主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锻炼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培养高中学生课余自主体育锻炼习惯的方法、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对其实效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旨在为贯彻实施《意见》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时间

我们于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 在我校随机抽样, 确定高一年级1—4班为实验班, 高一年级5—8班为对照班。实验班学生总计238人, 其中男生146人, 女生92人;对照班学生总数240人, 其中男生147人, 女生93人。我校是一所普通高级中学, 学校的体育师资、场地器材、学生的体育素质和能力与全省各高级中学基本相似, 有一定的代表性。实验前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课余自主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 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对学生的身体机能、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进行了测定, 均无显著差异。

(二) 研究方法

1. 调查访问法:

实验前和实验后,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访问。

2. 实验对照法:

对实验前后所调查了解的情况以及测定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

3.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质、机能测定的资料, 查阅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以及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的各种资料, 为本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三) 具体措施

从高一年级入学开始, 就注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及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并作为重点贯穿到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把加强体育基础理论与基本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能力。

1. 加强重要性教育, 明确锻炼目的

实验过程中, 采用各种手段对实验班学生加强体育锻炼重要性的教育。向学生灌输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 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和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 从而把参加体育锻炼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促使学生课余自主体育锻炼的动机形成。

2.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运动兴趣的激发是促进学生自主锻炼, 养成锻炼习惯的重要前提。所以我们在实验班体育教学中, 始终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评价的手段等各个环节, 都围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行。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与锻炼的乐趣和成功感, 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进步和发展, 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3.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学生课余自主锻炼能力

实验过程中, 采用理论知识教学, 举办讲座, 利用黑板报、广播、指导学生学习体育方面的有关知识等手段, 使学生掌握体育活动的各种组织管理办法, 各种竞赛的编排方法, 主要体育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使学生掌握调节运动负荷和运动密度的方法, 以及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安全, 避免伤害事故, 掌握一些常见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方法等, 提高学生课余自主体育锻炼的能力。

4. 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提高学生课余自主锻炼能力

针对体育运动实践性强的特点, 研究过程中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体育教学中, 采用自主学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实践能力, 加快学生各项运动技能形成。课上的学习练习分组、小型竞赛均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自行组织并担任裁判工作。课外体育活动更由学生自行组织, 各种班级之间的竞赛均由学生组织和担任裁判工作。假日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协助社区组织各种活动和竞赛。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不断提高他们课余自主体育锻炼的能力。

5. 加强学生对课余自主体育锻炼的评价, 提高锻炼水平和质量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前后对自身健康的认识, 可以鼓励学生增强自觉性, 提高信心, 并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内容和方法, 为制订更适合自身特点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提供依据。因此, 实验过程中, 始终加强对学生锻炼后评价方法的指导, 督促学生运用简便易行方法, 评价各阶段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 不断地改善锻炼方法, 提高课余自主体育锻炼的水平和质量。

(四) 本研究对课余自主体育锻炼的界定

本研究所指课余自主体育锻炼是学生个人或小团体根据自己具体情况, 有计划地利用除两节体育课以外的一切课外时间, 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的活动形式。

三、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实验前、实验后两次问卷调查均发出问卷调查表478张, 均回收478张, 无废表。调查表均不具班级、姓名, 问卷调查时统一指导, 当场回收, 有一定的信度和准确度。调查班级是实验班与对照班。调查内容:你对课余体育锻炼有兴趣吗?你是否养成课余自主体育锻炼的习惯?你每周参加几次课余体育锻炼?调查结果如下:

1.实验前

实验班:有兴趣人数122, 占51.4%;无兴趣人数116, 占48.6%;已养成人数63, 占26.4%;未养成人数175, 占73.6%;3次以上人数45, 占18.7%;3次以下人数193, 占81.3%。

对照班:有兴趣人数131, 占54.5%;无兴趣人数109, 占45.5%;已养成人数58, 占24.1%;未养成人数182, 占75.9%;3次以上人数41, 占17.1%;3次以下人数199, 占82.9%。

2.实验后

实验班:有兴趣人数208, 占87.5%;无兴趣人数30, 占12.5%;已养成人数176, 占74.2%;未养成人数62, 占25.8%;3次以上人数168, 占70.5%;3次以下人数70, 占29.5%。

对照班:有兴趣人数131, 占54.4%;无兴趣人数109, 占45.1%;已养成人数75, 占31.3%;未养成人数165, 占68.7%;3次以上人数49, 占20.4%;3次以下人数191, 占79.6%。

(一) 养成了学生自主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习惯

经过一年的实验研究, 我们从上面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实验班有87.5%的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和对照班相比高出33.1个百分点。由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养成了锻炼的习惯。养成锻炼习惯的学生达到74.2%, 和对照班相比高出42.9个百分点。由于养成了锻炼习惯, 实验班每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3次以上的学生高达70.5%, 和对照班相比高出50.1个百分点。

其主要原因在于, 实验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从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组织形式乃至于考核评价方法都围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行, 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生理特点。学生在他们所喜爱的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 满足活动的欲望, 进行各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他们对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养成习惯的前提, 有了兴趣他们就会乐意去参与, 在参与中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我们从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访问时了解的情况得知, 学生反映自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已成为习惯, 一天不参加锻炼就觉得不舒服, 他们千方百计地挤出时间, 坚持每天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二) 提高了学生课余自主体育锻炼的能力

下表是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两班学生课余自主体育锻炼能力调查对比:

经过一年的实验, 我们从上表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相比, 学生的课余自主体育锻炼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78.6%的学生掌握了科学课余自主锻炼的方法, 高出对照班69个百分点, 实验班的学生基本懂得了发展人体机能和各种身体素质练习的方法, 学会在运动中自测心率调整运动负荷的方法, 各种运动技能得到提高。80.7%的学生会在课余体育锻炼中组织同伴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 熟悉主要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划, 并能担任裁判工作。和对照班相比提高66.5个百分点。73.9%的学生会对自己和同伴的体育锻炼进行评价, 并能有针对性地修改锻炼计划, 选择适当的练习项目、练习方法、运动负荷来提高锻炼的水平和质量。和对照班相比高出66.8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实验班加强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 通过体育理论课, 开办各种讲座, 指导学生阅读体育方面的有关资料, 使学生掌握了科学锻炼的方法、组织活动的方法和自我评价的方法。其次, 实验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体育课上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 活动课上指导学生自行组织活动, 协助社区并开展各种活动和竞赛。所以实验班学生课余自主锻炼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明显好于对照班。

(三) 提高了学生的人体机能和各项身体素质

下表为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两班, 以女生体质测试为例, 各项数据对比如下:

经过一年实验, 我们从测得的各项数据中可以看出, 实验班学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素质都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 和对照班相比检验有显著性意义。

为什么实验班学生人体机能和各项身体素质均好于对照班呢?其主要原因在于:一、实验班学生养成了课余自主体育锻炼的习惯, 每周除了两节体育课外能自觉积极地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每周锻炼三次以上, 每次一小时左右, 星期日、节假日还参加社区的体育活动。对照班学生除了每周两节体育课和每天的广播操外, 其他时间几乎不参加体育活动。二、实验班学生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懂得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机能和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的练习手段, 知道如何调整和控制运动负荷。三、实验班学生学会了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方法, 能根据评价结果找出锻炼中存在问题, 针对问题选择适当的练习内容、方法、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身体机能和各项身体素质。所以, 实验班学生的人体机能和各项身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 本实验研究采取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能有效激发高中学生的运动兴趣, 养成高中学生课余自主体育锻炼的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 学生养成课余自主体育锻炼的习惯, 提高了课余自主体育锻炼的能力, 能有效地增强体质, 提高人体机能和各项身体素质。

(三) 学校领导应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意见》,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为学生课余自主体育锻炼,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创造良好氛围,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在场地、器材上给予大力支持。

篇4:初中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方法研究论文

[关键词] 自我锻炼能力;缺乏;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是指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一定量的体育活动或训练任务,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是对学生体育锻炼目标、内容、方法、习惯,以及他们独立处理锻炼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或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和衡量。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近年来,教育部也推行了“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等活动,这些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有效方法,使他们通过持续的体育锻炼,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一、初中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原因

(一)学生对体育课不重视

很多学生认为体育是一门副科,体育课上不是跑步,就是跟着教师的示范练习运动项目,在课堂上基本上是处于应付状态。尤其是初三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他们的文化学习负担更重,时间基本都花在了文化科目的学习上,无暇进行体育锻炼。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体育课就是浪费时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多不足,因此,对体育课不够重视。如果学生一直对体育学习不重视,教师再努力,体育教学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模式单调机械

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受体育达标、中考体育项目的影响较深,在初二、初三阶段,体育课的训练内容基本围绕中考项目来进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师仍然沿袭传统体育课堂中命令、模仿、检查的教学模式,片面追求体育考试的成绩,导致体育教学呈现出竞技化的趋势,忽视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单调、机械的训练中,自然提不起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甚至会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另外,为了避免体育课出现伤害事故,很多体育教师不敢开展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也因此导致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比较低下。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仍然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课程安排绝大部分都是文化课为主,每周只有一到两节体育课。除了体育课和每天的课间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另外,学校把体育课当成学生训练中考体育项目的主阵地,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机械性的训练过多,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运动项目和内容。因此,课时量的不足、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一个原因。

(四)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不完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锻炼需要相应的空间、场地和器材,如果这些基本的硬件设施无法保证,无论教师设计了多么丰富、精彩的体育活动项目,都无济于事。当前,很多学校存在着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不完善的问题,因而使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还有的学校虽然有了一些运动场馆,但是为了延长场馆的使用寿命,在课余时间甚至不允许学生利用它们进行体育锻炼。学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对自己喜欢的项目失去了兴趣,进而影响了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和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初中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方法

(一)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他们掌握各项体育运动技能,通过持续锻炼,加深对体育运动的了解和认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达到以上要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比如,为学生讲解体育与生活、健康、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使他们认识到体育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学生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功能,就会对体育课产生足够的重视,就会有明确的目标,他们就会把单调的学习和锻炼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初中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教师应当敢于放手,多给学生提供自主体育锻炼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讨论来理解技术动作,并自主选择训练形式和程序,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锻炼。当然,教师放手并不是对学生不管不顾,而是要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适时点拨、及时鼓励或纠正,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掌握自主体育锻炼方法。比如,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一些体育游戏,而游戏活動的组织和开展都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编更新颖、有趣的体育游戏活动,当然游戏要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来设置,这样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也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

(三)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目前,大部分中学的体育教学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虽然不少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以及奖学金发放评定等方面,除了要求学习成绩、道德品行方面表现优秀外,还要求学生的体育成绩达标,否则就没有参选资格。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但是他们的锻炼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以学校体育考核的项目为主。

此外,受中考体育的影响,现在初中体育教学基本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进行,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以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这种僵化的模式严重影响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可以开设多种形式的体育选修课和选项课。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科学地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完善体育基础设施

有些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体育运动,相反,有的学生很喜欢篮球、乒乓球、足球等运动项目,但是由于缺乏运动场地或设施而放弃了。作为学生学习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承担起为学生营造一个锻炼身体的有利环境的责任,尽一切努力加大对体育运动设施的投入,为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场地和器材。

总而言之,不管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等活动,还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都离不开学校体育,而且要让学生具备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下去,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兴趣,帮助他们掌握运动技能,使他们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并积极参与到课内外的各项体育活动中,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增强自我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明杰.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1).

篇5:初中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方法研究论文

初中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主题是2016年6月22日延安市教育研究中心批准的项目。我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的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研究现状,如调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的学习态度和日常运动方式自我运动的混乱等,探讨运动自我运动能力的研究。

我的研究项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减轻压力。这与初中生的需要密切相关。对于培养年轻人未来学习习惯和兴趣的正确运动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使年轻人能够有意识地运动意识,同时形成他们最喜欢和善于体育锻炼计划。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在无监督的自我身体锻炼的情况下,处理独立思考的问题,逐步形成独立的个性。通过日常初中体育教学实践,执行新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体育自我锻炼能力。

二,主题的真实 应用

经过思考,结合我们学校的现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了很多务实的工作,使研究能够顺利进行,取得理想的效果。总结如下: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明确研究方向和重点

我通过在线学习运动学习,了解初中运动自我锻炼的现状,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和我们学校七,八,九三年级学生和体育教师沟通,为研究提供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确定项目研究计划的实施。

2,研究现状的课题

篇6:高中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

其实自主管理能力就是自己对自己进行管理、教育的一种能力。苏联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能力,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创造优质的家庭、学校教育环境

中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施环境在优质的家庭、学校教育环境中。苏联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来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微妙的领域之一。”而家庭、学校两大环境在中学生自我管理中组成了完整的环境系统,即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为家庭环境,关键为学校环境。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一般强于小学和初中生,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抱有自身的观点、看法和分析、判断及评价,因此针对家庭教育观念错误、方式单一等情况,本校成立了家庭委员会,并有计划地通过这一委员会开展了专家讲座、教育沙龙等活动,帮助指导家长修正教育观念,建立更明白平等的家庭关系和环境。同时,学习环境也是教育中的重要因素,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等,对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产生隐形效应,例,当人面对杂草丛生、满地杂乱的地方,他会随意扔垃圾、吐痰等,可如果他进入五星级酒店时,他会时刻控制自己的言行举动,从而也就减少了不文明行为,因此,环境对人的影响极为重要。而本校为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投入了不少力气和资金,所有的布置设计都从人性化出发,各个地方都露出环境育人的功能,促使学生在这样温馨、文明的学习环境里,更好地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二、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要求学生写出对自己的评价。而在学生动手写之前,先引导他们做自我鉴定,让他们在自我总结中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达到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在写自评时学生会反思自己的言行举动,当自评后笔者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评议,在评议中学生能更正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并明确自身的目标,促使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得以提升。此外,笔者还通过让学生写笔记、周记和班务日志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要培养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就必须从家庭、学校以及中学生本身出发,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培养出更优质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篇7:初中生体育锻炼兴趣培养策略论文

受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教育对于学生的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老师和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态度和观念都存在较多的问题。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学生不能在学校中完全自由的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我国初中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要严格遵守和服从自己的要求和命令,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厌恶感,使得体育课堂变得压抑和枯燥乏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体育老师要紧随新课改的要求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明确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健康作为唯一的目标,确立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的性质、内容、标准、目标以及评价体系,以学生为本,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条件下不断引导、帮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

言传身教这一个词很好地描述了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水平不仅与教学方式、手段、环境有关,还受到体育教师语言、行为、态度以及道德素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在第一时间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起到表率作用和模范作用,用文明的教学技巧和方式树立自身的教师威信,进而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师的模范作用不仅表现在自身的形象魅力上,最重要的是要有高超的专业素养,教师能够深入浅出的生动性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和知识在大脑中建立初步的印象,了解动作的基本概况,通过具体的思维活动逐步升级为理性认识,这就为体育动作的学习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由此可见,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美标准的动作示范都是对于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要求,在言语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优美的动作中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模仿的欲望,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保持着高度的兴奋性和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合理、恰当的教学内容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实现新课改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我们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要针对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探寻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新颖性、灵活性,可以将健美操、武术、篮球、足球、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计划,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鼓励学生勇于参与,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在体育教材中有一节是要求提高学生的速度和耐力,这就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进行周而复始的反复练习,这一过程如果不注重教学方式的趣味性、灵活性以及新颖性,只是死板的进行机械性地反复练习,这容易导致学生对这个过程甚至课程产生厌恶感,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教学课程与游戏相结合,如“逆向反应”,做与口令相反的行为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圆圈接力跑”“抢座位”等游戏,可以帮助学生锻炼短跑、慢跑、反应灵敏性等能力,使得原本枯燥的机械性练习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推迟疲劳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要善于将竞争这一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在教学活动中,合理的竞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自身的潜能,将课堂活动与竞赛相结合,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力度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竞赛中我们教师要注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比赛观念,竞赛的活动安排要公平、合理、公正,以便学生能够尽最大的可能参与进来并发挥自身的潜力。例如,在学习排球的垫球、传球等技术时,可以在练习中安排一些小小的竞赛,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两个小组进行对抗比赛,互相之间接球、传球、垫球,对于输的一方要表演一个节目,这样可以增加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四、构建鼓励式的阳光评价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展现自己提供平台和机会,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如有的学生擅长长跑,有的擅长短跑,有的擅长跳高,有的擅长跳远,面对特长迥然不同的学生,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体力情况、身体状况、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果等方面,综合性的公正、恰当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进步要给予积极鼓励,细心发现学生的努力之处并及时表扬,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热爱程度,以及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鼓励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赞扬,但它确实无价的,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和机会,发现他们的特长和闪光点,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素养,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采用鼓励式的阳光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于初中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初中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树荣.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篇8:初中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方法研究论文

1、对体育自主锻炼能力的理解

体育自主锻炼能力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体育运动知识、技术、技能, 运用科学的方法, 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 有规律地、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它包括体育锻炼意识、能力和习惯三方面内容。 体育锻炼意识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和社会性的表现, 包括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体育锻炼的态度和情感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调节。 体育锻炼的能力是指知识、技术、技能和治理的综合。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 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2、大学生体育自主锻炼能力的现状分析

2.1、大学生体育自主锻炼能力的现状

(1) 大学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关系到学校体育能否和社会体育有效衔接, 使学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能继续进行体育锻炼。 因此, 大学体育教育要重视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到大学的近12年的体育教育的培养, 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 积累了一些科学锻炼的方式方法, 有着进行自主锻炼的基础。

(2) 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现实的体育教学, 大多数遵循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只重视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 追求体育达标这一单一目标;体育成绩考核评价方式的不合理, 教什么就考什么, 体育成绩不能真实的反映每个学生的运动水平, 学生不能从中体会到成就感, 从而抑制了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 不利于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3)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短缺和体育师资力量有限, 体育学习的内容比较少, 主要是田径、篮球、足球、健美操、武术等, 不能满足大学多数学生的体育爱好, 且以田径、武术这样的项目作为课外锻炼比较枯燥乏味, 严重消弱了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据调查, 仅有20%的学生平时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多数学生一周进行锻炼的时间不到2小时。 75%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上所学的内容在平时锻炼时没有什么帮助。

(4) 学生自身对体育的认识不足, 体育锻炼意识薄弱, 没有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另外由于其他课程的压力以及缺少体育锻炼的氛围, 自身意志力差, 无法坚持锻炼等因素, 难以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2.2、大学生体育自主锻炼的内容

根据调查研究, 大学生进行体育自主锻炼主要是学校体育场馆或是空旷的利于进行运动的场所, 所选运动项目主要有慢跑, 篮球、 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

3、影响大学生体育自主锻炼的因素

3.1、影响大学生体育自主锻炼的自身方面的因素

作为大学生, 从小学开始已经接受了长达12年的体育教育, 自身掌握了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 以及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和策略。一般来说, 掌握较丰富的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的学生, 能够较好的进行锻炼。另外, 个人的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 以及个体的意志控制水平也影响着学生是否进行体育锻炼和能否坚持进行锻炼。

3.2、影响大学生体育自主锻炼的外部因素

据调查,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学校场地设施条件, 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体育教学内容、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家庭的支持等。学校场地设施条件是最重要的因素, 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 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内容是否感兴趣,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习成绩评价能否激励学生, 影响着学生体育自主锻炼的动机和积极性。 另外, 家庭的支持也很重要, 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物质条件需要家庭经济的支持, 家长对体育的认识和对体育价值的衡量也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的选择。

4、大学生体育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

(1) 增强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提高体育锻炼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理论和原理, 还要传授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 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学好体育的意义。 从而端正体育锻炼态度, 激发体育锻炼热情, 提高体育锻炼意识。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体育锻炼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 还要教会他们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方法。体育教师可实践课中在体育实践课中穿插必要的理论教学, 使学生把握体育技能的理论基础, 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运用科学锻炼方法, 提高体育锻炼能力。

(3) 促进课外运动俱乐部开展,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大学生对各类有意义的活动有强烈的参与意识。 积极开展运动俱乐部活动,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 逐渐培养运动兴趣, 形成锻炼习惯。

(4)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 改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条件,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使学生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 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尹博.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J].体育学刊, 2005, 1.

[2]张立新.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探讨[J].教书育人, 2005, (10) .

篇9:初中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方法研究论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自主锻炼能力 兴趣 个性 因材施教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学校体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促进学生体育终身化,强化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一、激发兴趣,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形成体育运动意识,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

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对自己的身体、学习和工作的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需要,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兴趣。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也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当今体坛的新动向、新发展。

(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既感兴趣又有锻炼价值的教材,如武术、舞蹈、健美操、球类等。在安排教材时也应考虑季节的变化,如耐久跑应安排在秋末或冬季,器械体操应尽量安排在气候温和的春天和秋天。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让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预想的目标。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体育教学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能力,如对练习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的调控,对动作的自我纠正等,主动积极地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实施“自主锻炼”教学法

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作为理论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评价。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高中一年级,由于学生还没有摆脱初中体育课的常规习惯,对教师仍有依赖性,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经常提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准备活动的依据,所学的动作、技术练习对身体有何作用等。

另外,在完成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自主锻炼”的内容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允许学生在“自主锻炼”时间内,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锻炼方法,教师统筹安排,给予技术指导。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活动,自己去锻炼,并且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去活动与锻炼,加深其对知识、原理、技术的理解与感受,不断培养其独立进行自我锻炼的能力、自我设计与评价的能力、自主学习与调控的能力、组织比赛与裁判的能力、保护与帮助的能力。

三、张扬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锻炼的主体作用

体育教学过程必须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这已是一个共识。现代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教育模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要给予学生个性发展、兴趣培养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去活泼地学习、思索、创新。如笔者上八年级体育课时曾遇到这么一位学生,立定跳远时,教师布置学生自己练习,这位学生跳一次后,在着地点做了一个记号,接下去跳过这个记号,高于前次远度,划一个记号,十次为一组。他一个人练了许久,我观察到了,就问他怎么回事。他就讲: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每一次都想跳过记号,每一次都争取进步,越跳就越有劲,就越跳越远了。我想,这正是一种自我超越、自我鼓励、自我创造。学生自己探索出练习方法,发挥了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使自己得以进步,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我对这位学生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并让全班同学用这种方法练习立定跳远。

四、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一)因材施教——技能学习

技能学习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在掌握技能的快慢和程度上,应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接受空间。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挥其创造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把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体味成功的愉悦,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因此,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合理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对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是外在的;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是学习过程的评价,是内在的,能为长期学习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评价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注重外在与内在的评价相结合,进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篇10:初中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即指学生通过学习与理解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完成体育锻炼的能力。这种自我锻炼的能力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增强自信心,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鼓励学生自觉获取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以及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所以,体育教学是否可以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学会自我锻炼,成为全面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文章以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概述及意义,分析学生缺乏自我锻炼的现存问题,由此提出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有效对策,从而实现教育人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体育教学

自我锻炼

自学能力

全面教育

早期体育教育主要是德育教育,突出人格完善,现代体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以及改革学生的体格训练方式,臂如体育常规进行德育教育;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育。体育教师则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树立锻炼标准,以理服人。1.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概述

学生的自我能力即指经教学指导,促使学生建立自觉运用学习方法,去获取体育锻炼知识的学习能力。本文所讲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即指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会自觉完成体育练习任务的能力。这是对学生体育运动的自觉认知程度、体育技能的运用掌握能力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衡量。这里说的学习体育不限于书本教育,应该身体力行,主要是通过身体锻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对体育锻炼感兴趣,才能通过反复实践掌握动作要领。其中,体育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造自我锻炼的条件,放弃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全面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努力拓展思维、有能力的全面人才。

2.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意义

3.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就必须发展全面教育。发展全面教育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等学校教育。

众所周知,身心健康的第一要素既是健康。所以,体育教学应重视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均衡发展。如果只注重科学文化的学习,易导致学生对书本概念的盲从,失去对体育知识的领会能力与运用能力,从而与体育锻炼脱节;如果只注重动作的模仿,而不注重心理健康的引导,就会造成学生偏科、厌学、叛逆等消极心理,致使学生缺乏自觉学习的认知能力。只有学生通过体育教育建立自我体育锻炼的习惯,才会养成自觉认知、自觉控制、自觉运用的行为能力。

就目前来看,体育教育的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据统计,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持续下降,主要表现在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等方面。其中,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眼睛近视的比例,分别接近60%、70%、83%。这些问题一直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所以,加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势在必行。3

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所存在的问题 3.1主观条件 3.1.1学校方面

我国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为应试教育,对身体教学的普遍不重视,一直是制约我国学生体能素质的难题。所以,我国多数中小学重教学设施而轻教学质量,重应试考分二轻兴趣培养的现象比比皆是。学校为了突出重点升学率,将学生以学分划分优劣等级,并以分数为准,分别配置重点班与普通班,导致两种不同的两种教学格局。于是,家长乃至学生都将体育课都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考试,没有兴趣进行深入学习。

3.1.2家长方面

现代社会之中独生子女居多,全然不顾家中事物,家长溺爱成习不敢管教,导致学生参与劳动锻炼的机会减少,养成懒惰心理;其次,家长给孩子创造了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娇气横生,不堪成长重任,难担学习重任,在体育教学中也常表现出怕脏怕累、意志薄弱等性格缺点。还有的学生家长为让孩子考上理想的高等院校,强迫孩子将所有的时间全部放在复习文化课上,学生更本没有时间从事体育锻炼。这是因为家长没有发现劳动锻炼和体育锻炼可以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热爱劳动、踏实肯干的做事习惯。

3.1.3学生方面

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以敷衍为主,机械式地接受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也有学生认为文化课学科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去去从事体育锻炼。有些体育教师则为了应付差事,体育课间任由学生自由活动,并未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指导和体育知识讲解,也导致学生也对体育课感到漠然无趣

3.2客观条件

现代校园为了扩大招生,实现规模,盖楼成风,学生活动场地受到严重限制。中小学体育设施难以适应学生需求。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体育场馆。遇到休息日,学校为了保护本校场地,不让学生进场进行体育锻炼,导致学生没有时间锻炼和没地方锻炼成为现实。如此一来,学生由于找不到锻炼场地,渐渐就会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导致自我锻炼的机会减少,更加轻视体育课或漠视体育锻炼

4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对策

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体育专业知识、运动技巧与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分为认知、模仿、运用三个过程,全程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在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的体育知识水平。

4.1 指导学生认识自我锻炼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等同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思维,正确看待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纠正学生重文轻体的偏科理念。改变习惯首先要改变思维,改变思维就要对学生抓紧德育教育工作,建立全新的体育教育认知。为此,体育教师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及价值,体育授课变为自觉行为。

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过程中,一是要明确自我锻炼的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开拓思想,明确锻炼目的,根据能力高低来确定所适应的锻炼方法;其二是明确动作 规范,学以致用;待学生懂得自学,便会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自我锻炼能力也是自学的能力,不仅在体育方面,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4.2

指导学生自我锻炼的方法 4.2.1动作模仿

通过体育老师做出标准的动作示范,要求学生观察动作要点,并自行模仿,使学生尽快掌握动作规范。具体而言,一是在观察动作细节。臂如在篮球教学中,观察手部的动作与脚下的配合;二是模仿动作顺序。篮球运动关键在于脚下的动作,脚步的移动、起跳、上篮的动作顺序。学生自己练习,在动作模仿教学中运用体育知识,模仿教师的动作手法,以组为单位,由组长带领组员再进行模仿。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充满了兴趣,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体育教师还通过模拟和反馈等方法,了解学生自我锻炼的情况,指导学生调控情绪,提高学生学习体育锻炼的注意力和意志力等。

4.2.2 师生互动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互动环节。互动是学习沟通和理解的过程,体育锻炼多为动作学习,没有沟通和互动,就无法完成正确的动作感受与传达。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在体育教学中,发展顽强的人文体育精神,感染和指引学生。体育教师的自我锻炼能力决定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如果教师的自我锻炼能力很强,那么学生就会易老师为榜样,将自我锻炼重视提来。而且教师与学生在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共同思考与学习,达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通过互动完成自我学习。在互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动作要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掌握动作要领,学会对掌握的动作加以总结和归纳。

4.2.3 锻炼计划

结合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所谓身体锻炼一般要考个人习惯来完成,短期锻炼并无成效,必须建立长期持续的动作锻炼。教师可依据现实情况,安排学生自己制定锻炼计划和锻炼内容,并及时检查学生自我锻炼的完成情况,予以适当的教学评价。体育教师根据学生喜好,设置一些有趣的运动课程,臂如打沙包、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在课外可实现的运动项目,设计好运动计划,目标是提高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学生每月上交心得体会及锻炼日记,从内心角度出发,发现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想法,并与老师一起讨论自我锻炼计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修改和制定方案。

日常体育教学一周排三节课,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来讲,是完全不够的。这样的体育课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也根本兼任不了发展体育运动的要求。所以,自我锻炼变得至关重要。教师为学生设置自我活动的时间,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好的体育运动,在课上可以分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在课外可以自我锻炼,继续提高个人在本项运动中的水平。如此一来,体育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气氛活跃。课外体育锻炼促使学生学习主动,锻炼积极性普遍提高,综合体育成绩也明显提高。

4.3 安排教学

体育教师可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及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势利导,结合课堂案例,结合学生行为表现进行耐心的说教和细致的示范。习时采用性别分组、技术分组、自由搭配等。体育教师可以安排体育教材有关的游戏,也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创造运动类游戏。由教师制定游戏的规则和方法,根据现有体育设施条件,分组指导,并对每个制定和参与游戏的学生给予评价,从而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4.4 德育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最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现代体育教学思想上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应该抓紧德育教育工作,不断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锻炼的价值和方法,自行按照动作规范和锻炼内容来制定计划,有计划的去锻炼自身体能。这是一种有思想有行动的组织力,也是人文体育精神的传场。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坚持锻炼的热情,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臂如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大多选择学生自行组队来完成篮球比赛,已达到篮球锻炼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每个人的锻炼成绩进行科目评估,将自我锻炼的学习情况提到课堂日常的考核范围,从而推动自我锻炼计划的执行。

体育教师应把传统的书本授课模式和形而上学的教学任务,变为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为实现全面教育奠定学习基础。体育自我锻炼的学习过程也是对学生身心的培养过程。而且体育课在培养学生心理方面优于其他学科。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学习中遇到困难,只要及时解决,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对有些自卑的学生,通过自我锻炼可及时得到发泄和疏导,让他们在自我锻炼的过程中,相信自己,在点滴的进步中了解自己,展示出自己优势的一面,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结论

首先,在今后体育教学中结合各校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手段,加快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步伐。其次,终身教育理念的出台,也证实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是一种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从事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变身体素质,还可以改变行为习惯,充分发挥主动学习意识,体验到自我锻炼的价值和魅力。所以,学校体育教学时实行全面教育关键,学生的身心健康离不开体育锻炼,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锻炼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我锻炼的能力,从而提高身体素质,更多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齐占霞.高校应重视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2).[3]王刚珊.终身体育[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4]吕立达.体育教学中的讲解[J].体育研究.1993(2).[5]张立为.运动智力

困惑中的思考与思考中的困惑[J].中国体育科技.1993(1).[6]廖幼平.运用激励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J].教育学院学报.2005.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单位:姬家一中

姓名:杨

上一篇:幼儿交通安全活动小结下一篇:历年四川教师公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