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展规划

2024-04-20

青岛发展规划(通用8篇)

篇1:青岛发展规划

对于青岛西海岸来说,200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一个发展史上的“分水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经过这一年的发展、组 合、沉淀和梳理,西海岸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尚处在萌芽状态和动态变化中的不确定因素,正在走出朦胧而稳定成型,其代表青岛未来的禀赋,正在清楚地显现出 来。青岛国资委在监管企业中开展了高层次人才岗位及项目需求征集工作。征集工作主要适应青岛市加快 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建设,推进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重点工作的实际需求。重点引进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具有重大 科研成果的高层次研究开发人才以及工作业绩突出、在业界有一定影响、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金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2008年的西海岸,更精彩的不是速度的表现,而是结构和布局的明朗。

一、港口城市的地位得到真正的确立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青岛前湾新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超过470万标准箱,全年超过500万标准箱已无疑义,由此跨过国际集装箱干线枢纽港的“临界 点”,加上煤、油、矿,四大骨干货种已全部在西海岸港区吞吐,全港八成以上的吞吐量已由西海岸的新港区承担。正是由于前湾新港区的兴起,青岛港集装箱国际 航线的密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欧美干线比重不断加大,世界最新一代的集装箱船舶相继靠泊,由此,前湾新港区的发展前景,从今年起开始明朗化,2010 年和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1200万和2100万标箱的发展预测,已跃然纸上,显示了一种发展的底气和自信。与其同步,航运服务业、物流业的规 模迅速扩大,发展前景也因此而进一步明朗,全市航运业和物流业等港口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则因此而明确,提出了规模和档次要位居全国前列的目标。正是有了西 海岸港航产业“垫底”,我们才敢于、才有条件提出这些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海岸正在逐渐地取代老城区的地位,这是2008年西海岸发展中一个最为显 著的特点,它的意义,不仅是西海岸的航运业本身。一个吞吐能力只有两三千万吨的老港区,曾经支撑了青岛、山东乃至沿黄腹地几十年的经济腾飞,一个全新结构 和全新功能的巨型新港区,在带动、辐射范围由过去的内陆腹地向东北亚更大范围拓展的同时,对西海岸新城区发展的“催化”作用,将是不言而喻的。青岛城市的 国际化将因此真正成为现实,青岛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大都市战略目标,将因此而取得关键的突破。

二、产业集群的优势基本确立

在我市重点发展的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造船、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战略布局中,西海岸的优势在今年得到基本确立,几大制造业集群的框架,基本明 朗。除了过去已在国内外形成明显竞争优势和品牌影响的家电电子产业集群以外,“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公司”在2008年年末正式揭牌的动向,标志西海岸石 化产业的框架由此确立,这一进程,为未来几年内青岛石化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奠定了核心基础。就在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方兴未艾之际,又有总投资 17亿元的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建设基地项目签约,这一海洋石油工程世界级项目的迅速跟进,并与世界级的造修船基地联手,形成有益的互补,一下子使我市的造 船和海洋工程产业,开始高起点、跨越式地进入国内外同行的高端,为这类行业产业链的构成和延伸,奠定了极为有利的基础。今年以来,以中集集装箱、太平货柜 等中外集装箱企业投资形成的西海岸集装箱制造业生产规模异军突起,中国最大集装箱制造业基地之一的优势地位,在今年明显确立。新型钢铁基地也正在形成,总 投资2.6亿美元的浦项冷轧不锈钢板项目,今年开始进入调试阶段。以此为龙头,最近又有一批不锈钢深加工项目进入开发区,加上不断进驻的国内大型钢铁企业 的加工和配送等项目,一个面向山东、华北、东北地区的钢材供应基地正在形成。汽车产业中的汽车零配件、专用汽车、客车、乘用车产业能量的聚集,2008年 都有了一种明显的进展,我市汽车龙头项目在西海岸的聚集和产业链条在西海岸的形成,都使西海岸具有了新兴汽车工业基地的素质„„ 青岛市和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的地位,西海岸处于无可争议的优势。港口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中心地位也进一步凸现。国家区港联动试点在2008年的西 海岸启动,正式明确了青岛自由港的走向,香港招商局投资5亿美元与青岛保税区共同开发的国际码头和物流中心,使这一试点由构想走向了现实,西海岸在对外开放方面由此 具备了国内沿海地带最具竞争力的优势。西海岸在物流产业成本方面所具有的巨大的压缩空间,这是其他区域所不可比拟的,这一优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 地显现出来。从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经验看,一个地区,有更多的大距离运输的好东西,有大距离运输的良好条件,它的市场半径必然要大,必定是产业聚集和产业转 移的制高点。西海岸的这一优势,为未来的产业优化、升级和形成青岛新的产业品牌群,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础。令国内同类区域艳羡的是,西海岸的资本构成、产 业结构和投资环境,具有极大的后发优势。今年以 来,科技型民企发展环境迅速优化,社会化的投资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相继出现,相关制度的建设,悄然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内资与外资并举,相得益彰。与 一些地区脆弱的产业结构不同,西海岸较少单纯由外商组成的产业链,其战略产业及产业链的组成主体,始终保持着一种合理的结构,产业发展的根系,始终深扎在 西海岸的沃土中,并形成一种牢固、持久的对外资的吸引力,今年以来,开发区平均每月引资超过1亿美元的动向便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这种结构,把国际资本的 影响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从长远看,出现风险和波动的可能性较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可靠的保证。

三、区域经济的核心地位得到有力的奠定

青岛西海岸新增长极的形成和迅速发展,成为青岛市凝聚力与辐射作用发生质变的重要因素。我们注意到,西海岸与腹地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正在形成,西海岸已从项 目的来者不拒,到根据产业链和环境等条件进行严格筛选。据了解,2008年以来,开发区、甚至胶南市已经拒之门外的大项目是近年来最多的。这一变化,充分 说明西海岸经济地位质的提升。得益于西海岸核心地带—开发区的崛起,一些曾是西海岸边缘地带的招商引资形势,开始出现新的变 化,与西海岸主导产业相关的上下游项目,加速进入这些地带。从去年开始起步的胶南临港加工区,仅仅一年便开始有了雏形;越来越多的上亿美元的大项目、高新 技术项目在2008年进入胶南。招商引资形势的这一变化,正在使胶南东部地带迅速成为西海岸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还有胶州南部及周边腹地,也由过去的盲目 引进项目,开始更多地考虑与开发区产业的互补,过去的同质无序竞争正在形成一种新型的竞合关系。这从周边腹地与西海岸日益增大的联系密度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来。今年以来,周边腹地的日照、诸城等地,有史以来第一次把与青岛的对接付诸行动,日照不仅提出“接轨青岛、依托青岛、服务青岛、发展日照”的口号,还成 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接轨青岛办公室”„„采访中,他们不时地强调相距仅一小时车程的西海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些动向充分证明,青岛组团式城 市群中的“西海岸板块”正在形成,青岛龙头地位和辐射作用的“西海岸因素”不仅成为现实,而且作用正在迅速上升!

四、第三产业水涨船高

第三产业水涨船高,自成体系且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开发区第三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当年便有近10家现代大型商业、酒店企业布点西海 岸,其投资的规模、密集度,是近年来所仅见的。投资6亿、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国际贸易中心的兴建,更具有典型和代表意义。与此同步,金融保险等产业 也正在加速聚集,西海岸的CBD(商贸中心区)正在迅速由构想走向现实。在民办教育十分红火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机构在西海岸的聚集,今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年内便有 一所高校正式招生、近千名研究生入校,一所新的高校签约进驻。目前,青岛西海岸已经有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 岛港湾技术学院、青岛滨海学院等多所高校落户。在总人口40万人的西海岸,7人中就有一人是在校大学生,一个新的“人才高地”在2008年的西海岸凸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开发区共吸纳高等教育建设资金15亿元,形成了占地近7000亩、在校生约7万人的高校群。随着北京电影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加 盟,预计到2006年,总投资超过18亿元、占地9000亩、在校生突破10万人的“高标群”将出现在胶州湾西海岸。大学教育的兴起,将使西海岸的凝聚力 和辐射力,出现倍增效应。

五、生态新区正逐步成型

生态新区的发展理念形成共识,并正在成型。这一点在2008年得到了清晰的验证。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通过了开发区的ISO14000国家示范区验 收。这是西海岸可持续发展观得到落实的一个阶段性的标志。验收认为,在同类区域多在建成区部分进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现实情况下,青岛开发区却对全部274.1平方公里的辖区,施行了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全覆盖”,实现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一步到位”。与此同时,商务部在对33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青岛开发区的总指数位列第四。其中,在社会及环境状况的评价中,青岛开发区位列第一„„ 2008年,开发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01年的37%增长为4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2001年的10.2平方米增长为25.8平方米„„ 把环境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这一点在2008年的开发区,进一步得到张扬。

据悉,近年来,青岛开发区先后因环保因素否决项目20余个,其中,过亿美元项目1个,过 3000万美元项目3个,过千万美元项目6个。与大港口、大工业基地近在咫尺的薛家岛,至今保持着宝贵的原生态,对这一片经济潜力极大的地带,开发区的态 度近乎古板和苛刻。开发区十分明确,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治理费用,将是预防费用的上百倍,所以,作为一个崛起的新区,环境保护,起步就要走在前面。绿色,也正在西海岸更多的地区蔓延。正在迅速崛起的胶南邻港工业区的布局也是以绿色为基调,胶南的湿地恢复和保护,在国内广为人知,成为环境建设的一面鲜 明的旗帜。西海岸循环经济的生态基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条件,在2008年进入了一个较高的起点,搭起了一个健康的框架。

六、西海岸地位发生质变

青岛西海岸的地位在老城区居民眼中开始发生质变。这一点,从前不久召开的青黄跨海交通的桥隧方案听证可以明显地看出。一位曾参加过历次青黄交通论证的老开发区人说,过去这类事情总是以开发区人为主,是一种单向的积极性,老城区市民总是习惯地认为,西海岸是一个“遥远的边陲”,与自 己并不相干。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位正式的听证代表中,只有两位是开发区人,其他都是老城区的市民,参与旁听的四五十人中,也基本都是东部城区 的老市民,还有更多的老城区市民要求报名参与但受到名额的限制而无法参与旁听。老城区居民对西海岸的看法正在发生质变,原因就是西海岸经济地位上升,两岸 交流迅速增多,关联利益增多,越来越多的老市民,由关心西海岸的房价、旅游观光的交通,到西海岸大项目的进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两岸往来的增多,从轮 渡客流的变化也可以得到印证,2008年,客流量在近年来居于高位的基数上,陡增百万以上,这是轮渡历史上从来没有的现象。城市发展的规律一再印证,老城区越大,老城区地价越高,人口越拥挤,新城区的发展越快,新老城 区这种内在的关联,决定了西海岸崛起的必然。与此同时,多年的观察和同类区域发展的经验表明,海域的屏蔽和过滤作用,又使西海岸所吸引的人流,除海内外高 素质的人才和富有活力的劳动力外,再就是知识和资本能量相对雄厚、活动半径更大的老城区市民。这些条件,必然使西海岸成为一片相对独立的,以更具活力的新 移民为主,具有独特影响,其作用不可替代的现代化新城区。

七、结论

结论:今日之青岛西海岸,已是青岛市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战略结构中,在东部老城区以后开始率先成长为主城区的一个新区。西海岸的崛起虽发源于老 城区,受益于老城 区,但已独立于老城区,与老城区的战略关系,已不再仅仅是早些年的主城与辅城的关系,其战略分量和战略地位已悄然发生变化。西海岸的崛起,正在为东部城区 集聚的各种生产要素能量的释放打造着一个潜力极大的平台,因此,西海岸与老城区的关系,也开始由过去的依附和辅助,变为双向互动,相互依托,这是一个必须 正视的现实,也是一个迅速强化的趋势。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不可抗拒。传统的资金、技术,由于其跨国、跨区流动已几乎不存在什么成本,因而这些要素更趋向于价格均等化,而地理区位、基础设施、运输条件、产业配套能力、劳动力、土地政策环境乃至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等这些由地理、时间和特定 机制形成的流动性弱的要素,就成了决定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投资布局的优先考虑对象。与老城区相比,西海岸在这一点具有极大的个性优势。从经济发展的历史 看,任何一个地区经济的成功发展都是独特的个例,都不会是千篇一律的雷同,具有西海岸这样优势的地区,在国内外都是不可多得的。可以预料,西海岸将在 2008年产业结构和布局明朗化的条件下,有一个相当长的高速发展期。2008年,对于西海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西海岸概念、西海岸模式、西海岸的地位,在这一年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得到了人们的承认,虽然它还不是人们理想中的西 海岸,在一些方面依然是一个趋势,还是一个框架,我们还不能把它看得太“满”,它还需要更大的发展和充实,但无论如何,历史将继续证明,2008年对西海 岸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分水岭!

文章转载: 更多青岛西海岸咨询,请关注

篇2:青岛发展规划

青岛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座经济比较发达的海滨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青岛的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目前青岛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文化层面的建设力度还不是很大,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还不够强大;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端的水平。因而本课题组准备从青岛地区宗教的角度来探讨青岛城市文化的发展之路。

目前青岛市民大部分是无宗教信仰人士,在信教群众中,大部分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其余的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这些信教群众信仰宗教的目的不尽相同,信仰的程度也因人而异。从而导致宗教引人向善的功能发挥的不明显。目前我国实行的宗教政策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挖掘宗教文化的内涵,应用到青岛城市文化建设中,提升市民素质和青岛的城市文化底蕴,提升青岛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为建设和谐青岛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

青岛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城市。青岛地区汇集了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其他一些地区性宗教。青岛地区有着深厚的宗教历史文化底蕴。起源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崂山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青岛地区传统习俗及城市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佛教在隋唐时期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建立的湛山寺对青岛城市文化发展及中国佛教产生巨大影响。鸦片战争后,尤其是德占青岛后,基督教在青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当代青岛居民的价值观及青岛城市规划产生巨大影响。这些都是青岛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推动力量。

另外,在经济层面上,青岛宗教对发展青岛地区旅游业及文化产业也有着重大作用。青岛地区有众多的宗教建筑,是一笔非常好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宗教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的内涵,形成集吃、住、文化访古、特色纪念品开发、特色宗教民俗旅游等于一体的完整旅游产业链,可以起到提升青岛旅游的品位,促使青岛旅游业由低端走向高端,打出属于青岛自己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的积极作用。

同时,我们的课题也获得了大量的珍贵的书籍、档案、资料的有力支撑。自研究工作开展以来,辗转于青岛市图书馆、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宗教局以及大学图书馆和院图书馆等地查询资料,已经查阅到了丰富的文件、档案、书籍等珍贵资料。这些材料如PPT所示。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我们基本梳理出了青岛宗教发展的脉络。目前,我们小组已进行《崂山道教与青岛城市文化发展研究》这一分课题,已经形成初稿,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工作。

目前,我们的研究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当然,不可避免的,我们的研究工作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困难就是有些珍贵的资料通过我们目前的有效手段无法获得,这对我们的研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篇3:青岛发展规划

青岛画院成立30年以来,首次在中国的最高美术展示殿堂举办在职画家的作品展,展示青岛美术的艺术魅力,这是我们多年的愿望。对此,画家们倍感珍惜,认真创作,精心准备,展出的七十余件作品都是近年来的精心之作,体现了青岛画院的最高水平。这一点,从画展的社会反响和研讨会上专家的肯定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中国文联领导和首都美术界专家普遍认为,从展览中看到了青岛画院的强劲实力,也感受到青岛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先生在参观展览后说:“展览很成功,创作水平很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开幕式上以“很自然,很清新,很阳光,很健康,很有时代感,散发着温暖亲切的艺术气息”来评价青岛画院的艺术特色。这些既是高度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很好的鼓舞和鞭策。

作为美术书法创作研究的专业机构,青岛画院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立最早的画院之一,现有在职画家11位。隋易夫、宋新涛、刘文泉、陈国贵、赵建成先后担任过青岛画院的院长,为画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留下了优良的传统。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下,我作为现任院长,对如何促进青岛画院的创新发展,建立新机制,促进人才和艺术精品的不断涌现;如何塑造青岛画院在“文化青岛”建设中的品牌意义,把画院打造成一张亮丽的青岛“文化名片”;如何在日趋多元发展的当代美术格局中,凸显画院在美术界的“青岛特色”,不断提升青岛画院在全国的形象和地位等等,都应当作为重要课题来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为此,我们在学术推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每个画家设立专门的创作室,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尽量减少事务性工作的干扰,保证大家有充足的工作时间投入创作。现在大家只要没有重要的交流活动,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画室搞创作、搞研究,也经常聚在一起切磋、观摩、交流,形成了浓厚的艺术交流氛围。尤其是年轻画家,为了这次展览经常创作到很晚,达到了“忘我”的状态。我们鼓励画家树立精英意识,立足青岛,扎根生活,继承传统,关注当代,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把握艺术动向,努力出作品、出成果,在全国争先创优,“创作”意识已经成为我院比较明显的特点。近年来,我院的书画家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刻苦钻研,苦练内功,逐渐形成鲜明的地域性艺术风格,作品频繁入选参加全国美展和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等重要展览,并有多人多次获奖,成为汇聚岛城优秀美术人才的艺术高地,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美术界争得了荣誉。我院还注重开展交流和采风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年开展两三次与全国各地画院的横向交流。近年来,先后与杭州、苏州、桂林、开封等画院开展了艺术交流活动,还组织艺术家赴四川、贵州、河南、新疆、西藏、湖南开展考察和采风写生,有效地推动了创作水平的提高。

篇4:慈善发展的“青岛共识”

国家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研究部主任宋宗合,中华慈善总会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刘芳,山东省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玉亮,青岛市慈善总会会长张旭升,副会长宗和、展文良,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慈善总会副会长王溱,青岛市民政局局长、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军建,市慈善总会副会长王凯以及国内慈善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各区市慈善机构负责人80余人参加了论坛。

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溱、中华慈善总会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刘芳、山东省慈善总会副会长李玉亮分别致开幕词。江苏省慈善总会张伟新副秘书长、大连市慈善总会刁成宝副会长分别就创新慈善思路和慈善义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经验交流。省内烟台市、临沂市也在论坛上交流了经验,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及驻青高校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结合理论研究从企业诚信、慈善透明公开、慈善文化等角度做了有较高理论性和可操作性的发言。

“慈善法”的空白制约了行业发展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研究部主任宋宗合

在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发展初期,各地慈善会、红十字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宋庆龄基金会等公益慈善机构,在卫生、民政、共青团和统战等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发展较快,在紧急状况下运用政府资源和动员社会资源,开展社会救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慈善组织行政化已不适应慈善发展的需求,反而会造成慈善成本的增加、慈善资源的浪费,甚至导致机构缺失公信力,这从“郭美美事件”对红会系统的影响就可见一斑。正因如此,为了顺应慈善发展的需求,去行政化也便成为许多慈善组织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慈善法”的长期空白仍是制约慈善行业发展的瓶颈。慈善组织去行政化,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立法。从法律层面规范慈善组织活动行为,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等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权界,才能有效确保公益慈善作为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的公平性。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也是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重要一步。

慈善宣传需要正能量

慈善杂志社主编李玉林

我们宣传的言论要考虑到真实全面、实事求是;要考虑到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古人说:“正则不为邪所媚。”无论何时何事,宣传的核心都应该以鼓舞人心,积极向上为主。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宣传公益慈善正能量的能力。

慈善宣传担负的社会责任实际上是我们慈善组织面对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慈善宣传的一个重要社会责任就是在我们的慈善工作中,发现美好的典型,总结美好的典型,宣扬美好的典型。我们应通过我们的宣传使大家了解真实的慈善,慈善的发展、慈善的前景,普洒爱心,引导大家向善、行善,为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作贡献。

另外,我们有责任为我们的慈善事业留下更多、更好的慈善文化产品,留下能经得起考验的历史记录。

我们慈善宣传工作者要明确自己肩负着怎样的责任,怎样履行自己的职责。我认为我们慈善宣传,慈善工作者肩负着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这样三个责任。

慈善需要不断创新模式

青岛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张耀群

除传统募捐项目外,还必须大力培育和开发新型募捐方式。我们从慈善基金会的运作模式中受到启发,参照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立足青岛慈善工作实际情况,依照《基金会条例》和《青岛市慈善总会章程》,报请青岛市慈善总会理事大会同意,及时推出了具有青岛特色、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的慈善微基金。

慈善微基金是青岛市慈善总会为捐赠者实施捐赠、奉献爱心搭建的崭新平台,具有门槛低、透明度高、有利于整合社会慈善资源等特点。

另外,为了增强慈善微基金的透明度,青岛市慈善总会加大了对慈善基金的监查力度,出台了《透明慈善办法》、《慈善特邀监督员管理办法(试行)》,与签约方共同对基金接收使用情况采取网上即时公示,报刊定期公示和年报公示,提高慈善微基金的社会公信力。另外,还向社会聘请了110余名慈善特邀监督员,负责对青岛市慈善总会和慈善基金等实施监督检查。

慈善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的模式。慈善微基金的出现,进一步消除了“慈善是富人的‘专利’,是政府或慈善组织的事情”的认识偏差,使更多的企业、个人及社会组织、行业组织参与慈善事业,形成良性发展态势,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据介绍,目前青岛市慈善总会设立各类慈善微基金超过2000个。

本次论坛汇集了来自社会组织、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的各种观点,通过近8个小时的讨论最终达成了“青岛共识”:我国的慈善事业,正在从小众走向大众,从道德走向责任,从物质走向精神,从无序走向有序,慈善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创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青岛市慈善总会会长张旭升指出,青岛市慈善总会将继续加强慈善理论研究,大力发展慈善文化;不断创新慈善项目,大力拓宽募捐救助渠道;加强慈善网络建设,进一步开创慈善发展新局面。

此外,为了号召广大企业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由海尔集团慈善基金、青岛港集团慈善基金等11个慈善基金联合发起倡议,呼吁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个人积极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重守诚信,承担责任,为社会和谐、城市文明履行应尽的职责。

篇5:青岛 城市规划

青岛的历史悠久,青岛地区昔称胶澳。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咽喉部位,濒临黄海,环绕胶州湾,山海形胜,腹地广阔。而到现代,青岛凭借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港口城市中名列前茅。作为物流工程的学生,青岛由于其发达的物流产业,让我很感兴趣并且向往。因此,决定收集青岛的相关资料,完成自己的作业。

青岛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城市主体功能是:以港口为主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区域性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化工、轻纺工业基地;旅游、度假、避暑、文化娱乐中心。

在青岛的城市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城市发展的总目标是:力争到本世纪末,把青岛建设成为山东和沿黄地区最大的对外经贸、金融、信息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初步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雏形。在此基础上,再经过l0 年左右的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以港口贸易为主要特色的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文明富裕、功能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城市发展的分目标是:

(1)•经济目标: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中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贸易口岸之一;辐射能力较强的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集散中心;实力雄厚的海洋科学城;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2)生活目标: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形成社区服务网络和高效、安全、便捷的交通、通讯系统;建立充足的城市生活供应基地;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

(3)环境目标:逐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污染;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格局、建筑风貌和文物古迹;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

(4)社会事业目标: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充足的城市就业岗位,加强公共设施无障碍设计率;加强科、教、文、卫、体建设;建立市、分区、社区三级文化、医疗、体育设施网络;不断改善科研、教育设施条件;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载体。

青岛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规划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

主城和辅城规划为城市相对集中发展的区域,环胶州湾的六个发展组团规划为城市适度分散发展的区域,形成“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组织结构关系。

主城以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城阳区中心城区(城阳、流亭)、崂山区中心城区(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环崂山的沙子口、王哥庄、惜福镇、夏庄为主组成。规划主体功能为全市的行政、文化、科教、旅游、居住中心;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集散

中心;集约化现代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区。

辅城以黄岛区中心城区为主组成。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60 万人,人均建设用地90平方米。规划主体功能为居住、港口贸易、大型临港产业、综合开发实验和旅游度假。辅城根据用地性质组合规划为五个功能区,即行政商务中心区、国际商贸仓储加工区、综合旅游区、重化工区和临港工业区。

环胶州湾发展组团以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营海、红石崖六个组团为主组成。规划主体功能为居住、海洋产业、大型机械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和仓储业。

我们知道,城市空间的每一次扩展,都对城市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在我收集有关青岛城市发展的资料时,最常见到的一个词语就是“拥湾发展”。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大概解释一下“拥湾发展”的意思:

从地图上看,青岛市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主城和辅城环绕胶州湾。“拥湾发展”的战略,是以胶州湾为依托,以主城和辅城为支撑,把环胶州湾地区打造成城市核心圈层。然后依托不同的交通线重点发展交通线上的某些片区。即:

依托济青高速、胶济铁路,形成中心城区——胶州——平度——济南发展轴,重点发展胶州市、平度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潍坊、淄博、济南相协调。

依托蓝烟铁路、青威高速、烟青一级公路,形成中心城区——即墨——莱西——烟威发展轴,重点发展即墨市、莱西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烟台、威海市相协调。

依托同三高速、204国道,形成中心城区——胶南——日照发展轴,重点发展胶南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日照市相协调。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这种发展方式可以对城市发展面貌进行深刻重塑,对城市资源进行高效的整合,增强城市竞争力。围绕胶州湾建设发展城市组团,将使青岛独特的滨海城市风格和人文特色沿胶州湾延续和放大,形成环湾型城市景观,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集聚产业高端要素的能力,对青岛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将发挥重要作用。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方式:交通带动经济。主城的发展带动辅城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环胶州湾地区的发展。而环胶州湾地区又用不同的交通线带动片区发展,形成环状发展,进而带动整个青岛城市发展。

从地理上看,青岛市海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863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730公里。显而易见,青岛是一个港口城市,这就决定了它可以发展成对外经贸、金融、信息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所以,我认为青岛的交通应该分为对内交通和对外交通。对我而言对内交通主要是城市公共交通,对外交通则多针对城市以外,即针对国内其他城市和针对国外的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上面曾经说过,青岛市内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规划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主城与辅城之间包围着胶州湾,胶州湾也在某种意义上隔断了主城和辅城,但是又以胶州湾大桥为主城辅城之间的连接点。

青岛城市主干路网的规划布局形态为“纵横干线联两环”,即以主城和辅城南北向、东西向的快速路和主干路构成的纵横干线,联接环胶州湾快速路和环崂山主干路。主城城市快速路结构为“三纵五横”,辅城为“二纵三横”,通过跨胶州湾的“一环、一桥、一隧”将主城和辅城相连接,形成胶州湾东西两岸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通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分为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城市快速路主要服务于中长距离、跨分区交通、城市外部相联系交通以及疏港交通,采用封闭式全立交的道路系统。城市主干路主要服务于相邻分区之间的交通以及进出快速路系统的集散交通,与快速路一起构成城市道路网的主骨架。城市次干路是城市道路网主骨架的联络线,主要承担分区内部的客货流量。城市支路主要承担工业区、居住区等区街的内部交通。

机动车流量与路网通行能力之间的失衡是造成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虽然规划中显示的内容很完善,但是事实上从网上得到的资料来看青岛的交通系统依然不尽如人意。所以“十二五”时期,青岛市将实施包括重庆路高架路、福州路打通工程在内的42个重点建设项目,缓解岛城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并初步形成布局完善、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的路网体系。

青岛的公共交通汽车、电车客运量占市民出行量的30%以上,已经形成结构较为合理的公共交通网络。可以说,青岛市公交乘车的方便程度及乘车环境已走在全国的前列。与此同时,作为成为城市公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客运出租发展迅猛,基本满足了旅游、外事接待和居民出行需要。另外,轨道交通正稳步进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与城市性质和职能相匹配的、相协调的,以人性化、生态化、集约化为特征的安全、清洁、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知道,对外交通一般以海洋,铁路,公路和航空为主,而青岛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运将是它的重中之重。

青岛的对外交通系统规划由海港、机场、铁路、公路和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组成,形成以港口为主体的高效、现代化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中心港区规划以前湾港区、大港区、黄岛油港区为主体,以沧口水道北港区、小港区及其它地方港区和专业港为辅助,形成多功能的中心港。规划以胶济铁路、胶黄铁路、专用道路、管道组成港口的综合集疏运系统。

机场规划扩建流亭机场,配套建设机场设施,逐步形成以城市快速路、快速轨道交通和准快速公共交通为主的集疏运系统。

管道运输规划加强现有输油管道的维护管理,抓紧组织山西煤炭至黄岛前湾港的输煤管道及天然气输运管道的可行性研究。

我曾经看到过有学者提出一个说法,如果说20世纪是海港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空港的世纪。空港已不仅仅是传统认识中的城市的对外交通配套设施,更是一种新兴产业,就像20世纪的海港一样,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的动力因素。

由于青岛的地理位置,青岛市港口规模和吞吐能力的不断增长,更多的情况下,大家都更注意青岛海运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交通方式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各种交通方式都有他独有的优缺点,青岛应该以建设半岛国际枢纽机场为契机,创造城市新的发展动力要素,而不只是坚持与发展航运。与此同时,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加快青岛港的结构和功能升级。强化青岛港由目的港向国际中转枢纽港即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转化的力度。充分发挥青岛港的航运枢纽功能,使青岛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青岛,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理资源良好,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我们有理由相信她的未

篇6:青岛战略产业的发展

2姓名 杨文浩

【摘要】:2010年的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七大产业方向。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经济产业,引起了多方的关注。青岛市作为国家曾经的单列市现在的副省级城市,国家的重点发展城市,应具有优先发展的前瞻性。本文从十二五规划产业中的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的方向为重点,分析了青岛在这些产业方向的发展的前景和战略

【关键词】:青岛节能环保生物制药产业资金支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的第四部分明确阐述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其战略体系包含了七个方面的内容。青岛作为一个战略型发展城市正处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此次的机遇,跟进国家新型扶持产业的步伐,把青岛打造成一个新型现代化产业城市。

一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1.青岛市节能环保产业现阶段发展的现状,青岛市环保企业起步于七十年代,目前,青岛市生产环境监测仪器、海上溢油处理设备及锅炉产品有一定的基础,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主要特征:生产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产业化。目前,青岛市有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00多家,产品种类较多,有12 种产品获得中国专利; 拥有一批国家、省部级环保技术的研究和设计的院校、研究所和设计院。具备技术开发、设计、施工、调试和运行维护能力;引进资金和技术取得长足的进展,海泊河、团岛污水处理厂、黄岛发电厂烟尘脱硫都是引进境外资金和技术的工程。

然而,青岛市环保产业发展长期处于自发的盲目发展状态,存在规模小、数量多、低水平重复、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益差、分散性大、自律性差、市场不规范、无序竞争现象;缺乏必要的行业管理规章制度;缺少大的集科、工、贸、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环保公司;人员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2.加快青岛市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⑴加强环保产业管理,实施宏观控制

根据国内环保投资水平,在宏观上控制针对国内市场需要的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规模,加强环保咨询和服务建;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优势,制定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完善地方环保法规和政策;推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建立环保科技园区。

⑵加大投资力度,培植骨干企业

在城市基本建设计划中,每年多拿出基本建设投资的1%,用于重点环保产业的工程建设,坚持十年,青岛市就会形成一批能代表国家环保产业实力的大企业;建立青岛市环保产业发展基金,用于环保产业的滚动发展基金,扶持青岛市重点骨干环保企业

⑶强化科技创新,促进环保产业科技进步

重视环保科技研究和开发,把支持环保产业的科研项目纳入政府科技计划,开发研制一批适合中国国情和青岛市情、青岛市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所急需的实用技术和装备;制订青岛市环保产业科技开发纲要,集中科技力量,早出成果,快出成果鼓励企业办科研所,并认真总结经验;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办厂,使环保技术成果就地转化

二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岛的电子通信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迅猛的发展,形成了以海尔、海信、朗讯等国际知名企业为首的产业经济。可以说青岛的电子信息产业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成为青岛市制造行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青岛的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国内的最先进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苏州、杭州等,可以说青岛信息产业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最主要的差距是研发落后缺乏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

2.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途径

⑴继续做好产业园区的规划

青岛市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已经初具规模,我们应继续加强建设,促成以集群化为主的发展布局。不断改善产业园的配套环境,注意强化软环境的建设。努力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推动技术业务研发平台、测试环境建设,促进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⑵加大对该产业的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对产业园区的政策、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在项目招商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尽早落实青岛市的配套资金。并给予一定的政府财政支持。

⑶鼓励企业发展新技术项目

鼓励企业开发研制新的技术,开发自己的核心产品,保持竞争的优势,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在新技术开发融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⑷培训专业性人才

企业自己应建立自己良好的人才培训机制,培养专业性人才,也可与青岛高校为建立合作机制,让高校为企业培养专业性强的实用人才,同时也可解决大学生的就业不对称性,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三.发展青岛的生物制药产业

1.生物制药业发展现状

⑴ 有强大的自然优势

青岛位于黄海之滨,内有丰饶的胶州湾,拥有大量的生物医药特别是海洋生物制

药所需材料。目前,青岛市正在加紧进军海洋制药领域,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药物,服务于人类健康。在海底、海岸带、盐滩、极地海水和海冰等极限环境下生活的生物,其生存机理和医药价值的研究一旦成熟,将可能为生物制药领域带来巨大变革。

⑵ 拥有良好的技术和机构支持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医学院、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一所和山东省海洋药物研究所等十几家科研单位都有与生物制药相关的实验室,相关科研人员300多人。现已建成涉及生物技术制药领域的企业孵化器二个。这些都为青岛市生物制药的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青岛是我国海洋科技力量最为集中的城市。集中了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一所等25家有关海洋的科研、教育机构,拥有7 000多人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包括14位海洋科技领域的两院院士、200多位博士生导师、1 000多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工作者,这为在青岛设立生物医药厂提供了人才保障。另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还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技术和信息方面的支持

⑶青岛市制药领域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青岛市制药领域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速度较慢研究开发工作起点较低,技术水平较低,与国内外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产业化步伐不快。另外由于生物制药行业是一个智力与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这使得生物制药行业的产业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青岛市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还是不足,政府的扶持也不够未形成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科技转化成产业的效率过低,不能获得较高的回报。另外,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由于研究开发人员培养周期长,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滞留在国外,国内缺乏优秀人才,尤其缺少技术兼经营型人才。同时被外地各种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的政策所吸引,专业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2.解决的途径与对策

⑴加快发展特色海洋药物开发技术

运用与发展海洋药用活性物质高通量筛选技术、海洋生物药用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和表达技术、组合化学技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研究开发海洋药物,加快实现海洋药物规模化和产业化过程。

⑵加大政府投资和技术融资

基因工程药品的成本低,但价格贵,原因就是药的研究时间长,经费投入太高,这个阶段的研制费用需要核算到产品中去。因此在药品的技术开发阶段,政府应给与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应该帮助公司建立有效的融资渠道,为技术的开发阶段创造一个良好的资金环境。

⑶建立生物制药产业园区

建立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给予更加优惠的财政和税收等扶持政策,逐步形成几个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发挥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尽快形成较大的生

物技术产业规模。将技术与产业更有效的结合。

⑷保留住专业顶尖的人才开发专业人才

在青岛生物制药业的高端研究人才不乏其人,但是能否留住人才却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政府可以建立奖励机制或者签发合同机制,促使这些人才能更好的为这个领域服务,同时需要开发善于经营推销管理的人才。好的技术好的药品能够研发出来,但是难以形成产业化机制,不能取得应得的经济效益。所以应该大力发展人才培养保留的战略。

参考文献:

【1】 高丽 刘鹏《青岛市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 于淑娥 张炳军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青岛产业竞争新优势》

【3】 于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类型及实证分析》

【4】 熊志建 王建国《我国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5】 陈宗团刘赞《加快青岛市环保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6】 金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其政策建议》

【7】 刘永丽 韩润春《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篇7:青岛发展规划

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以下简称上合青岛峰会)在青岛召开。

着眼新时代,以青岛峰会为新的起点,高扬“上海精神”的风帆,齐心协力,乘风破浪,共同开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新征程。上合组织峰会给青岛带来了什么?青岛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青岛向世界展示新形象、为发展注入新动能。青岛经贸的“上合朋友圈”

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这是此次上合青岛峰会给青岛带来的喜讯。青岛商务局局长马卫刚介绍,借助上合青岛峰会契机,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2018年4月被中国商务部批准,创建首个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探索青岛与上合国家在双向投资、经贸物流、口岸交通、国际产能等方面的合作模式创新。

据青岛海关统计,2018年前5个月,青岛市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等7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进出口112.6亿元,中亚班列、中欧班列、中韩快线、东盟快线、中蒙专列5条国际班列累计到发班列4600列、61万标箱„„

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建设有效带动了青岛与上合成员国的经贸合作,2017年青岛与上合成员国贸易进出口总额390亿元,同比增长12.5%,截至2017年年底,上合成员国在青岛投资项目226个,青岛在上合成员国投资项目74个,双向互动、跨境发展成效初显。

目前,青岛市已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尼泊尔7个国家的12个城市(省州、机构)建立了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作为国际性港口城市,青岛连接了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青岛智造贡献“一带一路”

在往来青岛与莫斯科的中欧班列上,数十个白色冷藏集装箱格外抢眼,它自带制冷、蓄能、恒温等黑科技,可在一万多公里的路途中克服极端气候、无人看管、无能源供给的运输需求。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经理张洪春介绍,它涵盖了从零下29度到零上25度所有产品品类的运输,满足了鲜花、瓜果蔬菜等需要呼吸的鲜活产品的运输,智能化水平达到了全球化领先。这款集装箱诞生于青岛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成为青岛智造贡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个缩影。

作为崂山区高新技术企业,海尔集团2016年在俄罗斯投资5000万美元建设工厂,2017年下线10万台“俄罗斯造”冰箱;在巴基斯坦,海尔的品牌知名度达96%。截至目前,海尔集团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6个工业园和18个制造工厂;海信集团在南非设立境外工业园区,并在埃及、捷克等国着重打造电视机生产线;双星集团则在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分别投建轮胎制造基地项目„„

多措并举谋划科技“引进来走出去”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正在青岛产生强大动能。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姜波表示,弘扬“上海精神”与“丝路精神”,青岛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世界眼光凝聚国际创新资源,针对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全市企业和研发机构“引进来,走出去”。

加快推进中乌特种船舶设计院、世界500强克瓦纳集团海工(青岛)工程技术公司、中船重工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青岛海工装备科技城和研究院等建设。

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南车四方代表国家承建中泰、中德高铁联合研究中心,海尔、海信、软控等企业在欧美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实施“千帆计划”,在三年内重点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多家,形成千帆竞发、蓬勃向上的集群发展态势。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获批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全国首只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立技术交易市场“一厅、一网、一校、一基金”体系,组建9支天使投资引导组合基金,促进“蓝色、高端、新兴”产业发展。

篇8:青岛发展规划

1988年8月, 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 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 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至2012年, 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10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本文选取青岛高新区及其所在区域青岛市发展的现状, 进行定量分析, 观测青岛高新区发展现状是否与青岛市经济发展相协调, 观测高新区在引领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定位, 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顺利完成, 通过青岛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青岛市乃至山东半岛的传统产业的换代升级。

二、青岛高新区发展概况

青岛高新区始建于1992年11月, 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2006年8月经科技部批准在胶州湾北部扩区, 形成胶州湾北部主园区, 园区面积达到19.75平方公里。同年2月, 经山东省政府批准, 青岛市南软件园纳入青岛高新区统一管理。2007年11月, 青岛市委、市政府调整成立新的高新区工委、管委, 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 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统筹推进胶州湾北部主园区的开发建设, 并协调指导青岛高科园、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青岛科技街、市南软件园, 形成“一区五园”发展格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青岛高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各项经济指标均以较快速度增长, 截止到2011年底, 青岛高新区共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708.3亿元, 同比增长30.6%;注册企业年末资产合计1085.0亿元, 同比增长21.6%;工业增加值303.8亿元, 同比增长33.2%;上缴税费总额71.2亿元, 同比增长26.0%;出口创汇24.7亿美元, 同比增长35.0% (见表1) 。青岛高新区一区五园连续两年在科技部全国高新区综合评估中排名前十位。

(资料来源:2008年~2012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

注:数据说明, 因为2006年的统计数据较难获得, 2007年的增速为根据2008年~2011年增速的估算值。

截止到2012年, 共引进重点产业项目128个, 总投资613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6个, 总投资约35.7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项目14个, 总投资约23.5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与节能环保产业项目58个, 总投资约143.5亿元;服务业项目28个, 总投资约382.6亿元;其他产业项目12个, 总投资约28.0亿元。目前, 青岛高新区已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主导产业, 汇聚了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黄海制药等一批著名企业和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初步形成了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汇聚区。

三、青岛高新区与青岛市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

为了实现国家成立高新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根据两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 定期定量分析评价产业园区与其所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十分必要。再此依据靳春晓 (2011) 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度研究中的已建立的相关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 整理2007年~2011年青岛高新区与青岛市产业发展实际数据进行评价两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

1.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 选取了包括5大要素14项指标, 其中五大类一级指标包括综合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开放程度、人力资源和开放程度。构建高技术产业集群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包括园区销售收入聚集度、园区产品利润聚集度、园区工业总产值聚集度、园区就业人员聚集度、园区企业聚集度综上所述, 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

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本研究的评价对象是由大量不同元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两系统多个指标构成的多维空间, 极具复杂性, 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定量得到青岛市区域经济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协调发展程度, 必须首先确定青岛市区域经济系统和青岛高新区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依据前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搜集数据。

借助SPSS统计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得到青岛市区域经济系统和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见表4。

据表4中的数据绘制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折线图4。由图4可以看出青岛市区域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在2007年~2011年间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 而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除局部保持平稳的情况外, 总体也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 且上升趋势比较平稳。2007年至2009年间, 青岛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高于青岛高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从2010年至2011年, 青岛市区域经济和青岛高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值都为正, 表明高于平均水平值0;从2010年至2011年,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高于青岛市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

3.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为准确得出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两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 进一步评价两系统的协调发展, 必须在得出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构建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两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参考靳春晓 (2011) 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度研究分别构建静态的和动态的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其中, 静态的协调发展度反映的是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两系统在某一时点上的协调性, 而动态的协调发展度反映的是两系统在时间序列变动趋势下的协调性。简述两系统的协调发展模型。

(1) 协调发展系数

确立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两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区间, 应用区间判断法, 确定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两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现设立一个隶属于模糊集合“协调”程度的指标, 该指标是一个[0, l]闭区间上的常数。用这一指标表示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 即为协调发展系数, 即:

undefined

其中u (i, j) 表示第i个系统对第j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系数;

Xi, 表示第i个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实际值;

Xi′为与第j系统实际值Xj相协调的第i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

S2为平均方差。

协调发展系数具有以下性质:

①实际值X越接近协调值X', 则协调发展系数U越大, 协调程度越高;反之, 协调程度越低。

②实际值X与协调值X'相等时。协调系数U等于1, 即两系统完全协调。

③实际值X与协调值X'的离差趋于无穷大时, 协调系数U趋近于0, 即两系统完全不协调。

通过计算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两系统的协调发展系数, 可直观、方便地评价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两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 该协调系数属于[0, 1]闭区间上的某一具体常数。

(2) 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两系统静态的协调发展度模型

①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协调度系数的确定依据上述分析, 产业园区系统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系数为:

undefined

其中, x为产业园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实际值;x’为区域经济系统对产业园区系统需求的协调发展综合值, s2为均方差。

区域经济系统对产业园区系统的协调发展系数为:

undefined

其中, y为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实际值;y’为产业园区对区域经济系统需求的协调发展综合值, s2为均方差。

通过公式 (2) 和 (3) 可以得到两系统的协调发展系数, 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依据下式确定:

undefined

其中, U (x, y) 为产业园区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协调系数;u (x/y) 为产业园区系统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系数;u (y/x) 是区域经济系统对产业园区的协调发展系数。据此, 可以通过u (x, y) 的值判断两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

②x’和y’的确定。x’和y’拟通过回归拟合分析求得, 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两系统协调发展的最优状态是, 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两系统的得分值相等, 即认为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是同步发展的。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时, 产业园区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用回归方程Y=X拟合来表示, 是一条通过原点的回归系数等于1的直线。在实际中, 两系统完全协调即同步的情况是非常少的, 为简化分析过程, 本研究假设回归系数R (0.8, l) 时, 就认为两系统处于协调发展状态, 并由此确定x’和y’的值。

静态协调度的计算, X、Y分别代表高新区经济和青岛市区域经济子系统, 以X为因变量, Y为自变量, 做线性函数拟合, 拟合方程为:

同理, 以Y为因变量、X 为自变量, 拟合方程为:

③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两系统静态协调发展等级的确定。在上述求得的两系统协调发展系数U (x, y) 的基础上, 依据经验, 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两系统的协调发展等级按照下表确定:

通过上述拟合方程计算出协调值, 见表6。

④各协调等级中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判别。上述协调发展等级的确定, 解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的静态协调发展情况量化, 但是在某一具体的协调等级中, 无法判断各等级中产业园区是超前、滞后或同步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考虑到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的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有可能为负, 也有可能为正, 这与其他方法求得的综合发展水平处于[0, l]之间的不同。在此根据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差值的范围来确定两系统的经济发展关系 (如图5) 。

如图5, 产业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值为Y, 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值为X。以Y和x的差值来判别两系统的发展关系。当 (Y-X) ∈ (-0.5, 0.3) 时, 产业园区同步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当 (Y-X) >0.3时, 产业园区超前于区域经济发展;当 (Y-X) <-0.5时, 产业园区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具体情况分类如表7。

图6反映了青岛市区域经济和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两系统在2007年~2011年的协调发展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这5年间, 两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基本稳定U﹥0.999, 说明两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稳定的处于协调状态。

根据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Y和X差值的大小, 可进一步判别青岛市区域经济系统和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 具体关系如表8。

(3) 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两系统动态的协调发展度模型

两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的动态协调度Ud (t) 为:

U (t-T+1) , U (t-T+2) , …, U (t-1) , U (t) 为系统在各时点上的静态协调度。设t2>t1, 若Ud (t2) ≥Ud (t1) , 则表明系统处在协调发展的轨迹上。当各时点上的静态协调度变动不大时, 系统的动态协调程度也较好;反之, 若各时点上的静态协调度波动较大, 则系统很难处在协调发展的轨迹上, 即各时点上的静态协调度会对系统的动态协调程度产生直接影响, 使其直接偏离或处于协调发展的轨迹上。

为反映两系统在不同试区域经济系统和青岛高新技术上的静态协调度的变动情况, 依据公式7, 得到青岛产业园区系统的动态协调发展度, 如表9。

图7反映了2007年~2011年间, 青岛市区域经济系统和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系统的动态协调度的变化情况。各年份的动态协调度基本上都保持递增状态, 2011年动态协调度略有下降, 从 (Y-X) 2011=-0.49798处于 (Y-X) ﹤-0.5的边界说明青岛高新区的综合发展逐渐超越青岛市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从2007年~2009年青岛高新区综合发展水平滞后于青岛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过度到2010年~2011高新区发展超越区域发展并且超越差距逐渐扩大。总体上青岛市区域经济系统和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系统处于协调发展的轨迹上。

三、结论

综上, 通过计算青岛市区域经济系统和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x和y及两系统间的静态协调度U、动态协调度Ud, 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2007年~2009年间, 虽然青岛高新区综合发展水平滞后于青岛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但是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2.2009年~2011年间, 青岛市区域经济系统和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系统的静态协调度波动不大, 都处于协调的发展状态;从2007年~2008年及2010年~2011年, 两系统的静态协调有了一个水平的变动。从动态协调度看, 除2011年份的动态协调度有轻微下降外, 主要原因是青岛高新区的综合发展逐渐超越青岛市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且呈现超越差距扩大的态势, 青岛高新区对于青岛市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日渐显著。其他各年份的动态协调度都保持递增状态, 说明青岛区域经济系统和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系统稳定的处于协调发展的轨迹上。

通过构建高新区与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指标和模型, 收集整理2007年~2011年青岛高新区和青岛市主要经济指标, 定量分析得到青岛高新区与青岛市各自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以及静态与动态协调程度, 其中静态协调程度模型中界定的最高协调程度A的级别, 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稳定协调发展关系, 动态协调度的计算结果, 两者之间协调程度不断增加, 且高新区发展从之前落后于区域发展的情况转变为超越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势头, 拉动和增长极作用日渐明显。

从国家设立高新区的意义和目的出发, 对于高新区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协调程度的实时度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协调度核算可以及时地检测二者发展过程中变化动态, 及时纠正偏差, 对于高新区能否达到起引领与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也将根据统计年鉴数据定期核算, 关注青岛高新区与青岛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的变化情况, 以及其他地区及其所属高新区的发展协调度核算, 以期对指导实践工作带来相应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忠民, 周弘.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11) .

[2]靳春晓.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度研究[D].2011.

[3]方慧妹, 吴永林.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度的实证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7, (2) .

[4]蔡艺.主成分方法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统计, 2005, (2) .

[5]郭镭, 张华, 袁去病.区域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方法研究[J].四川环境, 2003, (5) .

[6]刘凤朝, 潘雄锋, 施定国.辽宁省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 (10) .

[7]曾珍香, 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8]青岛市高新区网站, htt p://gxq.qingdao.gov.cn.

上一篇:写陌生人的作文350字6年级下一篇:对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