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阅读理解试题

2024-04-15

海鸟阅读理解试题(通用7篇)

篇1:海鸟阅读理解试题

小学说明文《海鸟》阅读答案

海鸟

在西沙群岛波涛滚滚的海面上,成百成千的海鸟在空中飞翔(xiáng),那么的自由自在,真是海阔天空啊!△

海岛中数量最多的是一种白鸟。太阳在海平线上升起的时候,白鸟成群地飞向大海,在辽阔的海面上寻找鱼群;暮(mù)色降临的时候,它们又成群地飞回岛上,住进窠(kē)里。白鸟那么多,它们落在树上,绿色的树林顿时呈现一片白色。

最大的海鸟叫信天翁,它的一只翅膀就有近两米长,飞翔的`时候,常常张开翅膀,久久地在空中滑翔。信天翁能够连续飞行好几百公里,不用停歇。

最珍贵的海鸟是野鸭,用它的羽毛制成的衣服,又轻又软,穿在身上暖和极了。△

1. 用“△”把短文分成两段,再归纳各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在西沙群岛的海面上,有成百成千的海鸟。

第二段:(2-4自然段)具体介绍几种海鸟。

2. 短文写了几种海鸟,把它们的名字写在下边。

白鸟 信天翁 野鸭

3. 每种海鸟有什么特点?

白鸟:数量最多,成群找食,飞行和休息。

信天翁:最大;连续飞行几百公里,不用停歇。

野鸭:最珍贵;羽毛可制成又轻又软的衣服。

篇2:海鸟阅读理解试题

每天清晨,它们早早地飞翔在大海的上空,即使凛冽的海风迎面而来,它们也舒展着翅膀,灰黑色的身影依然在洁白的云朵间穿梭。海浪翻腾,泛起洁白的泡沫,它们不断地用翅尖的每一根飞羽划出优美的弧线。

每当中午,烈日高照,海鸟有的栖息在窝里,有的翱翔在天空,还有的海鸟用羽尖轻轻触碰水面,荡起一片片涟漪,一会儿它又趁你不注意,像箭一样冲入水中,叼起一条小鱼,那灵活可爱的样子真神气!

黄昏,在夕阳的映衬下,海水就像流淌的融金。鸟儿们有的立在浅水的石上、沙上洗着澡,像在融金中沐浴;有的飞过夕阳,给人留下美丽难忘的掠影;还有的鸟儿停在沙滩、石壁上,那一瞬间多像座古老的镀金鸟塑像,褪去辉煌的金衣……

傍晚,柔和的海风近了……鸟儿们有细心孵蛋的,有在海边怡然自得闭目养神的,有妈妈正在喂嗷嗷待哺的雏鸟的,还有夫妻之间互相打理羽毛的,它们轻柔地用喙拂过对方那纤长的羽支……每个家庭都其乐融融!

看到这些海鸟,你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这些海上精灵。它们有着刚烈、亦或优雅的性格——飞在惊涛骇浪之上,它们不惧怕;冲向狂风暴雨、变化莫测的天空,它们勇猛地迎接!飞羽被打湿,绒羽在颤抖,一阵寒意流过身体,可海鸟依然鼓动翅膀!然而当天空祥和,这些可爱的海鸟又会驾着轻柔的海风,成群结队,悠然自得,让人羡慕……

篇3:海鸟阅读理解试题

关键词:NAEP,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一、试题题型数量比较

NAEP2011八年级阅读试题和2012年北京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题型与数量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 NAEP2011八年级阅读共测试了三篇文章, 30道题, 其中选择题16道, 主观题14道, 两种题型几乎平分秋色, 平均每篇文章至少10道测试题。而北京的中考现代文阅读也是测试了三篇文章, 共8道题, 都是主观题, 没有客观选择题, 平均每篇文章最多测试三道题。很明显, 两者有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二者的评价目的不同。NAEP阅读测试框架中把阅读定义为“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 包括理解书面文本, 发现和解释含义以及根据相应的文本类型、目的和情境使用这些含义”。这个定义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从对阅读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NAEP阅读测试主要考察学生查找/回忆、整合/解释和批判/评价等能力。每篇文章充足的题量可以保证测试的全面性, 而这些能力的考查既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 又可以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 很灵活。我国的“中考说明”和“课程标准”并没有对阅读进行明确的界定, 中考阅读理解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记忆和理解语文知识的能力。《201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在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一项中列出了11个能力考查要点, 由于每篇文章测试的题目较少, 这些要点在考试中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考查。

二、问题设计的比较

问题和指导语又称为题干。命题者通过题干来明确答题的要求, 落实评价的目标;被测试者则要根据题干来明确答题的任务。问题和指导语设计得清楚与否, 直接影响到测试的效度。

2012年北京市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按照文体的不同测试了三篇文章, 记叙文测试的第二道题, 试卷中的第16题, 是这样表述的:

16.结合文章内容, 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白梅无价”。 (4分)

记述文测试题的第三道题, 试卷中的第17题, 表述如下:

17.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 请以第3段的相关内容为例, 作简要赏析。 (不超过150字) (7分)

第16题题目设计简单明了, 学生读后不会出现歧义, 明确是结合全文来回答问题, 不能限于一个段落中。但是这篇文章语言诗意化, 有很浓的抒情色彩, 与考生平时的阅读有很到的差异, 题目有要求学生结合全文来回答, 所以难度很大。第17题是考查学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赏析文章的第三段, 但是前半句的描述很笼统, 中考说明对表达方式的要求是了解即可, 学生对描写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也只是有所了解, 那如何用来赏析呢?为防止死记硬背的情况, 不妨把描写和议论做一下细致的说明。在两道题对学生的限制太多, 学生都必须要结合原文, 这样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就很少了, 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想法和见解。

NAEP阅读主观题非常注意问题的设计。下面以NAEP 2011 八年级阅读试题中的一个问题为例来进行简要说明。

第2题: 你认为第一段中对阿比盖尔·亚当斯的描写是开始这篇文章的有效方法吗?并解释一下为什么或者为什么不使用文章中的信息。

第11题 你认为参政扩大运动中的女性可能对文中最后一部分的描述——“渐变”, 会有怎样的感受?用文中的例子来说明你的观点。

这两道题分别考查了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的评价和对事件的看法, 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必须有自己的看法并且还要做出合理的解释, 或是用文中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总体来看, 这两个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题干中“你认为”更是在强调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观点, 并且言之有理即可。由此可见, NAEP阅读测试更侧重的是学生自己解读文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NAEP每一道试题都有清晰的能力和难度定位, 具有特定的难度等级和能力要求, 考试指向非常清晰。

三、评分标准的比较

在语文测试中主观题有着自身的优势:可以使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对文章做出自己的评价。但是答案的开放性却给语文主观题的评分工作带来了困难, 评分的客观公正性很难得到保证。下面我们以201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第17题和NAEP2012八年级阅读试题中, 第2题的评分标准为例来进行分析。

北京市中考语文第17题的评分标准

17.答案示例一:

第③段描写了许老在“我”家作画的过程, 用“捉”“横扫”“挥舞”的动作描写, 写出了许老作画时恣意挥洒的样子;用“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的议论, 表达了许老作完画仍沉浸在悲痛之中的状态令“我”既感动又担忧的复杂感情。这些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 表现了两位画家之间的深厚友情, 感人至深。

答案示例二:

本文寓丰富的情感与描写和议论中。第③段用“刚躺下, 又爬起来, 大叫‘拿宣纸来’”的动作和语言描写, 表现了许老想通过作画来悼念师兄的急切心情;用“他哪里是在作画, 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的议论, 点出许老作画时笔笔着力、悲痛万分的状态带给“我”的震撼。

NAEP2011八年级阅读试题第2题的评分标准

2.你认为第一段中对阿比盖尔·亚当斯的描写是开始这篇文章的有效方法吗?并解释一下为什么或者为什么不使用文章中的信息。分数及描述:

第一, 完全理解。

这一级别的回答, 能通过文章开始和其他部分的特殊联系或者通过对文章开始与下文如何联系的理解, 来解释对阿比盖尔·亚当斯的描述是否是开始这篇文章的有效方法。

①我认为这是开始文章的好方法, 因为它告诉我们在1776年阿比盖尔·亚当斯就已经想为妇女争取平等权, 但是却没有得到重视。

②我确实认为这是开始这篇文章的好方法, 应为它说出了妇女权利运动最开始的情况。

③是的, 它为让你为下文的阅读做好准备。在开始讨论为独立而战和文章将要谈及的事有关。

④是的, 因为它告诉我们在这个国家里女性有取得和男性平等的决心。

⑤不是, 他们应该以1848年女性想要获得投票权来开始。

第二, 部分理解。

(1) 这一级别的回答要求能够提供基于文本的概括, 来解释对亚当斯的描写是否是开始这篇文章的有效方法。他们不用说明对文章开始和其他部分关系的理解。

①我想是因为这一事件为文章的开始做准备。

②是的, 因为它让你知道一些著名的人物在妇女平等方面的言论, 并且告诉你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是的, 因为它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并且告诉我们将要读到的内容。

④是的, 因为引用历史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

或者

(2) 解释阿比盖尔·亚当斯的陈述, 但是他们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么描写, 这么描写是否是文章开始的好方法。这些回答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表达个人的意见。

①我认为这是文章开始的好办法, 因为讨论了独立权。

②不, 不完全是, 因为阿比盖尔所说的是女性还没有机会参加选举。

③她希望女性独立。

④阿比盖尔·亚当斯的陈述是文章开始的好方法。她坚持自己的信仰希望人们能起来反抗。

第三, 几乎不理解。

这一水平的回答提供不相关的信息, 或者无法支持个人的见解, 或者仅仅是简单的复述问题。或者是简单回答阿比盖尔·亚当斯的话而没有进一步的解释。

①不是, 它会把一切弄乱。

②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它读起来非常枯燥。

③是的, 阿比盖尔做了一个很好的陈述, 这是一个很好的介绍。

④可能它们应该和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有一点儿联系。

⑤是的, 因为她敦促她的丈夫“记住这些女士们, 对她们要比以前更加支持女性们。

仔细对比两个评分标准我们可以发现:

北京市中考语文主观题的评分标准是按要点给分, 答对一个要点便会得到相应的分数, 然后把分数相加就是该题的最后得分。这种评分方法非常灵活, 便于操作。如第17题中, 答出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找出议论的句子给一部分分数, 对这些描写、议论的句子进行具体的分析给一部分分数, 整个题目的语言表达又要占一定的分数。

NAEP的评分标准是按照等级来给分, 只要达到相应的水平就会得到相应的分数。NAEP阅读评分标准的制定是非常详细的, 把学生可能的答案尽可能的列举出来, 将这些的答案进行归类, 作为打分的分界线。第二题中把学生的答案分为完全理解、部分理解和几乎不理解三个不同的层次, 每个层次又包括对回答的具体描述与说明、所得分值以及相应的样例。根据这些具体的描述与说明增加了评价的可操作性, 也有效地控制了评分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误差。

参考文献

[1]方云龙.开放性试题质量分析 (J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2002, (9) .

[2]姚永夫.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及其解法初探[J].中学文科, 2001, (8) .

篇4:课文《海鸟的家园》教学反思

首先,上好一节公开课,跟老师平时上课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我个人觉得只有我们老师平时上课是严谨的,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那等到要上公开课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自己平时上课虽然也算认真对待,但却发现远远不足,同时也让我知道了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哪些不足,以便对症下药!

第二,通过这次上课,让我更加明白教师的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得是否清晰明了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我知道在这方面我还很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多加锻炼和学习。

第三,虽然是第一次在这么多有经验的老师面前上课压力真的很大,但不能作为上不好课的借口,我真心觉得自己在上课时感染力不够,不敢放开自己。作为老师如果不能像演员一样去放开自己,就无法带动学生的情绪。接下来,我应该学会大胆的去解放自己,释放自己的个性。

第四,通过这次上课,我学会了很多教学手段,比如ppt制作比原来更有进步。学会了剪辑音乐、学会了做教具等等。其实这些也都是很简单的,只要用心就行!

第五,音乐教学要围绕音乐为主线,要以音乐体验为主,引导学生去体验音乐,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去教,这也是我本次课堂存在的弊端,是我以后要尽量改进的方向。

篇5:大学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设计

一、阅读理解试题的选材

测试前, 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选材。如果选择的阅读材料不恰当, 命题时要么找不到合适的信息点, 要么难易度不合适, 结果只好放弃重来。所以,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题材要多样

阅读材料应该题材多样, 不能只是故事, 也不能只是应用文, 更不能只是广告。阅读材料应该既与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有关, 又能够体现学生大学学习和生活将会面临的挑战。避免选择过于专业化的材料, 以保证对所有学科学生的公平。理解和获取信息的阅读目的要求所选语篇材料具有一定的学术特征。最好不是诗歌和小说体裁, 应考虑到所选材料体裁的多样性, 阅读材料通常包括说明文, 议论文, 叙述文和实用文来体现各种不同类型的阅读需要。

2. 材料要真实

阅读材料最好来源于原版的报纸、杂志、期刊和小册子, 尽可能保证材料在交际情景、语篇类型、文体、语言等方面都具有真实性, 即符合文体的要求, 符合篇章类型的要求, 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 从而通过考生对其的解读, 比较可靠地推测出考生的语言能力。

3. 信息要丰富

为测试出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 阅读材料最好能包含充足的信息, 能激起思考和见解, 能展示出一定的篇章结构层次, 而不能是一些平铺直叙的材料。好的材料要包含丰富的考点因素, 能使命题者从各个角度设计出题目[2]。

4. 难易要适当

针对不同层次的考生, 阅读材料语言和词汇的难度要有明确的要求。词汇是决定阅读材料难易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选材时, 短文中的生词一般不超过短文字数的2%。

二、阅读理解试题的测试点

阅读理解的测试不是对知识的考查, 而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或是阅读技能的考查。阅读理解的测试点主要包括:

1. 理解文章主旨、要义

任何文章都具有一定的目的, 要准确地对作者所写的文章做出反应, 首先应准确把握作者写作目的或要点。这类题的重点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学生应该将阅读的重点从理解文字内容转移到文章的整体信息上来。通常情况下, 学生可从文章的篇首或篇尾去寻找或者从每个段落的开头去寻找, 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常见的题型是标题题和主旨大意题。

2. 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具体信息对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起着支撑作用, 对于理解全文内容必不可少, 同时也是归纳和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常见的题型是细节理解题和细节推断题。

3. 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词义

正确理解文章中单词或短语的含义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 也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不懂单词含义根本就谈不上理解文章。但英语单词的含义并非完全等同于词典中所标注的汉语意思, 其含义随不同的语境会有所不同。通常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灵活变化的词义如通过定义、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逗号或冒号等标点符号、同义词或近义词、对比关系、因果关系、联想、例举、构词法等方法解题。常见的题型是推断生词、短语及句意题。

4. 作出简单判断与推理

阅读文章的目的主要是获取信息即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 但有时候在实际阅读活动中, 作者的一些观点并非是直接表白, 有些事实也是需要进行推断的。因此我们必须培养根据已知线索进行相关推理或运算从而获知作者并未直接提到的事实或观点或某事发生的可能性的能力, 有时还可能要求推测本篇文章之前或之后的内容, 这也是大学英语阅读理解考查的能力之一。常见的题型是推理判断题。

5.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英语文章的基本结构通常使用主题段和主题句, 尤其是议论文更是如此。主题段通常位于一篇文章的开头 (有时也可能位于第二段, 有时没有) , 主要讲述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而主题句则可能在一段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也可能位于段落的中间, 其目的是用来交代该段内容的大意, 再在下文对该主题句展开充分的叙述或讨论。要真正准确而深刻地理解一篇文章的内涵, 一定要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对文章脉络。大学英语对这种能力的检测通常是通过对文章中心思想, 文章某一段大意或指代关系的阅读理解所表现出来。常见的题型是归纳段意题和推断指代题。

6. 理解作者的意图与态度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特定的写作目的, 通常情况下有以下三种写作目的:一是通过对某一人物、事件或物品的描述向读者传递某个信息;二是是通过议论发表对某事物的看法, 试图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三是纯粹是为了愉悦读者。只有准确地把握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 跟作者进行对话或思想交流, 达到作者的目的或读者自身的阅读目的。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总是明确告诉你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深入阅读把握作者言外之意。

三、阅读理解试题的提问技巧

1. 针对“信息”提问。

阅读理解题的任务是考查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是考查理解能力。这种题项的重点不是考语法、词汇知识。倘若涉及到语法、词汇知识, 也应该考那些与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 某处用了虚拟语气, 如果要提问, 应该问句子隐含的意思, 而不是虚拟语气的构成。如果问及某个词语的意思, 不应简单地回忆课本上或者词典上给的意思, 而是猜测在这个语境中的意思。

2. 问题应该有层次之分, 常常问及以下内容:

1) 中心思想 (the main idea) 。考查弄懂主旨没有, 是否抓住材料传递的主要信息。

2) 重要的事实 (important facts) 或支持性观点 (supporting ideas) 。例如, 问关键的情节, 人物或事物的重要特征, 或者某一、两句重要的话的意思。

3) 合理的猜测 (reasonable guesses) 。这种问题的目的。是考查是否能够根据线索猜测没有直截了当地阐述的内容。例如, 根据情景猜测某一句话的含义, 根据讲话的语气猜测人与人的关系。还可以像前面讲过的那样, 猜测词语的意思。

4) 合乎逻辑的结论 (logical conclusions) 。要求分析、综合有关信息, 得出结论。这样的任务时常由最后一题来承担。

3. 要迫使考生从阅读材料中去找信息, 而不是让他们根据常识从选项中找信息。

四、阅读理解试题的编写原则

与其他试题一样, 阅读理解试题的设计同样要遵循效度原则、信度原则和杜绝偏见原则。

1. 效度原则

效度指试题能够测试出预定要测试内容的程度。阅读理解试题的效度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测试所要测试的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编制试题首先要确定所要考查的阅读理解能力、技能或策略, 然后选择相应的考查方式, 设计相应的测试题目。

2. 信度原则

信度指考试结果的可信程度。在阅读试题的设计中要保持应有的信度, 就必须确保阅读理解所测试的是对语篇的理解能力, 而不是知识等。如果学生不用阅读就可以得到答案, 那么阅读试题就失去了应有的信度。因此, 阅读理解测试中应避免对知识类的考查。另外一种提高信度的方式是增加题目数量, 在同样的条件下, 题目数量越多信度就会越高。

3. 杜绝偏见原则

偏见指测试因某些学生的性别、种族、宗教信仰、文化、经历等对其所进行的冒犯或不公平的惩罚[5]。如果阅读材料的话题为一部分人所熟悉, 而另一部分人比较陌生, 阅读试题就存在偏见, 测试的成绩也就缺乏公平性。比如, 网上拍卖的话题为城市学生所熟悉, 田野生活的话题为农村学生所熟悉。这种话题总会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远离生活的, 这就造成测试中的偏见, 从而降低测试的公平性。要避免偏见, 一是要在选材上下功夫, 二是要熟悉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如果是学期期末考题, 就必须清楚学生已经学过什么类型的阅读材料, 学生了解什么话题。如果所设计的话题学生都不熟悉, 看似不存在不公平现象, 实际上同样是对学生的一种惩罚, 也是阅读测试中应该避免的[3]。

五、设计阅读理解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设计出一套理想的阅读理解题, 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 设问和文章内容的分布要一致

1) 要尽量做到题序和所读材料内容顺序基本保持一致:在考试过程中多数考生是先看问题, 然后根据问题在文章中找答案, 如果题序和所读材料的顺序不一致, 会影响考生对材料的理解 (个别题型除外) ;

2) 编排试卷时, 通常把较容易的、检查对字面意义直观理解的细节类问题放在前面, 把检查判断和推论能力、检查主旨大意和作者观点、意图、态度的概括类问题放在后面。这样首先检查了考生对文章所述事实和细节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 再检查考生是否掌握主旨大意等。

3) 问题的覆盖面要广:尽量在不同的段落中设问, 不要把问题集中在个别段中, 这样就会出现很多无用的信息。如果问题的覆盖面太小, 仅占文章总词汇量的30%, 这样就很难达到检查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4) 尽量避免对常识性的问题提问:对阅读理解能力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考生通过阅读, 在较短时间内获取需要信息的能力。因此, 设计考点时必须以短文的信息为依据。如果设计出来的题目是对一些常识设问, 考生不用读原文, 就能在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 这类问题达不到检查阅读能力的目的, 属于无效题目。

2. 题干和干扰项

1) 作为题干的句子, 语言要准确、地道、得体、简洁。题干要简洁, 但是也要避免过于简短, 没有足够的语境, 使考生很难明确题意。

2) 选择项题干长短要一致:选择项的题干长短要尽量保持一致, 题干过长的选择项, 由于提供了较多的信息, 考生会猜测出它是正确的答案, 题干过短, 考生很容易就可以将其排除。

3) 干扰项尽量在所读材料中寻找:通常在设计阅读理解题时, 问题的后面有3或4个选项, 其中的干扰项要尽量在同一篇材料中选择, 要有相应的迷惑性, 使没有掌握相关知识的考生信以为真。不要出凭空想象的与文章没有任何联系的干扰项, 这样考生就会通过排除他所能鉴别的错误项猜到正确答案。另外干扰项的表述形式要尽量一致。

4) 不要在一个选项中涵盖其他题的内容或对其他问题有提示作用的内容。

3. 其他

1) 命题时要避免在同一篇文章之后的问题中, 反复使用同一个疑问词。

2) 四个选项要在正确答案中占有相对平均的数量, 不要将正确答案集中在某一项中。

3) 不要就生词提问, 尤其是在层次较低的试卷中, 问题和答案中应尽量避免生词[4]。

阅读理解试题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只有了解阅读理解试题的设计技巧, 才能客观可靠地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 才能真正达到考试的目的, 进而改进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夏章洪:英语阅读选择题的设计原则[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3) :61。

[2]徐欣幸:试论阅读理解的测试效度——如何保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测试质量[J]。招生考试研究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主办2007 (2) 。

[3]王笃勤: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基础英语教育) 2006 (2) :79-83。

[4]张惠芹:阅读理解题的设计技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6) :5-9。

篇6:抓住隐性信息,巧解阅读试题

一、注意题目内修饰语包含的的隐性信息

首先是注意题目本身句内修饰语的隐性信息。在许多情况下, 这些修饰或限制成分在对考生提出要求的同时, 也提示了解题的思路。例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 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解答此题, 其中对“一部分”的限制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非常重要。“文化”特指精神财富, 而“传统”就包括文化、道德等多方面。明确了修饰语的隐性信息, 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从文中找到论述“知音”有关道德情操方面和文化典籍方面的材料, 从而概括出答案。

其次是注意题目内的所要理解句子的修饰语。从多年的高考题看, 它作为题目的组成部分, 本身的修饰语常常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指示答题方向的作用。例如2010高考全国卷二第14题:“结合全文来看, 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题目中“开头三段”就有一种隐含信息, 因为处在文章中开头结尾的语段, 其作用往往是比较有规律性的, 作为开头的段落, 它往往起着点明主题、引起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等作用。本文前三段, 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 点出主题, 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 抒发情感。故答案总结为: (1) 开门见山, 点出文章的主题; (2) 挑明写作缘由,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 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 (4) 总领下文, 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 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二、审准题目内中心语的隐性信息

题目内的中心语体现着对考生要求的重要内容, 而那些具有隐性信息的关键词语容易被忽略, 但它常常是解题的钥匙, 提示了解题的角度和方向, 甚至规定了答题的内容。例如2010年高考天津卷第19题:“除了植物外, 文章中还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给予作者怎样的影响?”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题的关键词是“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它, 可以确定答题区间是第3至5段。做题时学生需要分析文章结构, 找到每一段中心句和关键句, 进行组织。答案可归纳为:亲人, 是作者领悟到随意而安的平和与超然;动物, 使作者带来异常温暖的感觉;生活与传说, 使作品染上了神话色领略神灵之光;梦境, 是作者感悟人生道理, 从而产生的联想。又如2001年高考江西山西天津卷第24题:“作者笔下的门, 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门, 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回答此题, 必须注意句内主语“这样写”中的“这样”, 它指代前面的两个分句, 所以与最后一句联系起来, 回答应包含三个要点: (1) 写实实在在的门有什么作用; (2) 写富于象征意义的门有什么作用; (3) 两者结合着写有什么好处。

三、审明题目分句的主要意旨

许多题目的分句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有的告诉考生答题所包含的方面, 有的给考生的答题思路作了引导, 必须认真对待。例如2001年全国卷高考第22题:“第三段中, 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 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义, 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回答这一问题, 须从题目的分句入手。“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即先说明门的含义是什么, “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即再说明玻璃门不具备这些性质, 最后得出结论是“玻璃门根本不是门”。又如2002年全国卷高考第22题B项: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 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 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 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化整为零, 从分句入手, 看全文是否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是否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是否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这样分条缕析与原文进行对比, 便于识别正误。

篇7:海鸟阅读理解试题

正如2013年高考英语(福建)《考试说明》所述,阅读是我国考生接触英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主要途径,是高中英语教学和测试评价的重点。因此,阅读理解在试卷中所占权重较大。

2. 阅读理解测试考生阅读理解书面英语的能力

它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选的文章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语言地道,体裁多样,题材丰富。要求考生根据短文内容,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题目类型主要有:

2.1 理解短文中的具体信息

任何一篇文章都包含大量的细节信息,用来支持文章中心思想的阐述。这些细节对于理解文章内容至关重要。

2.2 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或句意

2013年《考试说明》强调推断生词含义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就是说,词汇是《考试说明》的重中之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或句意的题目应该会出。

2.3 作出简单判断和推测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相关信息,也就是理解文章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些需要根据短文提供的线索和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推测出作者没有提到的事实或发生某事的可能性或趋势。

2.4 理解文章主旨和大意

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主旨和要义。在英语中,作者一般是在文章第一段甚至是第一句就表明文章的主旨大意。有时则放在文章的最后。少数文章的主旨大意需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进行推断。

2.5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了解了文章的结构,才能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住全篇文章的文脉,也就是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理解文章中某一段落的作用或者某一些词语的指代关系等。

2.6 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意图

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写作目的及意图。但是,这些信息通常并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学生要在理解文章总体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弦外之音。

3.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答题策略

在高考实际答题中,由于时间限制,考生不可能详细品读文章,最具实效的答题策略就是巧用关键词搜索答案出处,迅速准确地选对答案。以下以一篇人物传记题材的阅读理解题为例,说明如何确定关键词搜索答案。

【例】It was a very happy family.The life was fairly well off.Father, Leopold, was a music master in Austria.Mother was warm hearted.There were two children, Marianne, a schoolgirl, and little Wolfgang, a child not quite four years old.Marianne was learning to play the piano, and day after day Leopold stood behind her as she practiced.How patient her father was, and how cleverly he showedMarianne how to play some particularly difficult pieces!She was making progress, very good progress, and that was excellent. (1) And there, almost lost in the big chair, sat Wolfgang, who never had to be told to keep quiet when Marianne was practicing.

One evening at sunset Leopold patted Marianne’s shoulder, saying she had done well.At that moment Wolfgang climbed on his father’s knee and begged to be allowed to play the pretty piece Marianne had now mastered.What a joke that was!Picking up his baby son, Leopold laughed and said, (2) “Look at your small hands.You must wait, little man!”

(3) There was no end of fun during tea, and Marianne had to tell her mother about Wolfgang wanting to play a difficult piece.When the meal was finished, Marianne helped to clear away the dishes.Suddenly Leopold got up. (4) “Listen!”said he in a surprised voice.“Listen!”“Marianne is playing the piece better than ever!”

But Marianne was washing dishes in the kitchen.

His wife following, Leopold walked quietly upstairs, the lamp in one hand, his music book in the other.He pushed open the door, and there was little Wolfgang playing in the darkness.“I love it.”whispered the child.

It was the beginning of Mozart’s life of music.

1.Wolfgang was quiet when his sister practiced the piano because______.

A.he liked his sister

B.he loved music

C.he didn’t feel well

D.he didn’t want to make a noise

解析:推理判断题。根据判断, 关键词应为Wolfgang, quiet。用它们去文中扫描, 在第一段最后找到句子 (1) , 说Wolfgang不用别人提醒就会自觉安静下来听姐姐演奏, 表明他喜爱音乐, 故选B。

2.Wolfgang’s father told him he couldn’t play the piano yet because_______.

A.he was too small

B.his sister was taking lessons

C.he had to help his mother

D.he had to wait for his sister to finish practicing

解析:细节理解题。题干中出现told一词,跟说话有关,可能要在引号中找答案。在第二段最后找到句子 (2) ,说Wolfgang手太小,要等(到长大),故选A。

3.At tea time the family had______.

解析:细节理解题。根据判断,关键词应为tea。用它们去文中扫描,在第三段第一句找到句子 (3) ,其中“no end of fun”说明应选C。

4.Shortly after tea Leopold heard the music from upstairs.He was astonished because_______.

A.Marianne had never played the piece so beautifully

B.Marianne was washing dishes in the kitchen

C.Wolfgang was playing in the darkness

D.Wolfgang loved the piece so much

解析:细节理解题。题干中出现after tea,说明答案出处在第3题之后,且关键词应为astonished。但用它去文中第三段以后扫描,却找不到。我们在句子 (4) 中找到了它的同义词surprised,从该句知道应该选A。

用题干中的关键词去文中扫描找到答案,对于半数以上的阅读理解题是适用的,而且大大节省了考生的答题时间。我觉得在高考第二轮复习指导阅读理解题作答时效果良好,各位考生不妨一试。

摘要:文章对照2013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 结合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 认真研究《考试说明》, 了解新课程高考英语试卷特点, 适用有效答题策略, 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高考复习,阅读理解,答题策略

参考文献

上一篇:精益生产和精细化管理工作安排下一篇:“信息化助力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总结